地方政府招商引资模式

2022-10-29

第一篇:地方政府招商引资模式

2018招商引资十大先进模式

今年各地政府及产业园区均将招商引资列为一号工程,各地为了引进先进产业,创新产业,各显神通 ,竞争十分激烈,创新手段也层出不穷。传统的土地政策、税收政策已经很难吸引到真正的优质企业,线上线下多类型结合的招商手段已经逐渐代替传统的坐地招商模式。

我们总结了2017年以来最招商效果比较好的区域的一些先进招商模式,用这些发达地区的经验为全国产业招商工作推进提供助力,为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助力,同时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为标志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互联网+”成为新常态下驱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内在引擎,也对传统园区招商引资活动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技术支持,我们也将会重点介绍一些基于大数据和互联网的招商经验。

1、产业园区合作招商

与国内一些发达地区的知名产业园区合作,通过设立园中园或者孵化器的方式,为对方提供土地资源和办公资源,谈好税收分配机制政策,通过知名园区的产业集群效应、品牌效应,管理能力,迅速带动一批产业集群入驻,这要比一家一家企业去谈判速度更快,效果更好。同时,这些招引进来的产业集群在异地产业园区的“背书”下,又能更好的开拓市场,达到“三赢“的目的。

2、飞地招商

飞地经济,顾名思义,就是把需要招商的产业园区设置在别的城市或开设分园及总部经济园等模式,2017年6月2日,国

1 家部委层面首次就“飞地经济”和“飞地园区”进行联合发文和支持。这个办法打破了招商中的行政界线,意在促进各市县之间的资源流动。飞地经济模式可以让某些发达区域在不改变行政体制框架的情况下,把一些项目、资金、技术从发达地区转移到欠发达地区的产业园区。双方在产业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税收分配等方面制定某种合作机制。如今,有了国家层面的政策保驾护航,飞地项目的实施将会更加顺利。这对于欠发达地区承接区域中心城市的产业转移,无疑是个巨大的利好。

3、轻资产招商

湖北某地高新区通过为入驻企业配套建设标准厂房、职工宿舍等,甚至按照招商引资企业需求,配套好相应的生产车间和设备,减轻企业入驻成本及非生产性投入,缩短外来投资的项目建设周期,达到“轻资产招商”。还有一些园区对土地和厂房采用以租代购的方式,达到一定年限,土地就过户给相应企业,这对于一些创新创业型企业,以及吸引外商及港澳台地区的投资非常有效,当然,这种投入要和招商地的产业链,投资企业的能力评估密切配合。

4、全球产业(资本)合作招商

最近几年,中国的巨大市场和资金能力已经吸引了全球企业的目光,同时无论是欧美发达地区还是其他海外区域,先进制造业、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新能源等领域创新企业不断涌现,但是这些企业的大部分是有技术无资金实力,而国内的一些上市公司和基金投资公司手里掌握着大量的资金,需求通过不断并购来创造话题和加速企业发展,因此主动给这些企业发送EMAIL(国外企业还是比较重视邮件信息)来促成和国内产业和资本的撮合

2 也是一种重要的创新手段。

5、产城融合招商

随着一线城市的房价和物价的高企,随着中国

三、四线城市的交通环境,营商环境、生活环境不断改善,未来大批的“一线人士”和“乡土人士”将不断考虑回流和定居在

三、四线城市,这批人将从工作、生活、休闲、康健、养老等全方位角度考虑入驻城市的环境及服务问题,这对于三四线城市的经济开发区、高新园区和大型产业园区无疑将是一次“产城融合”体验开发的考验和巨大机会,如果在这次竞争多能脱颖而出,无疑将会成为地方城市发展的重大契机。

6、产业基金招商

很多优秀的创新创业企业的背后都是一些基金投资公司,因此如何与这些基金公司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政府出资成立引导基金,需要体现一定的政策意图,这种意图一般并不在于获得高额投资回报,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引导基金扶持当地产业发展。一些政府开始借助政府引导基金去做招商引资,利用资本的催化和杠杆作用,以股权投资和其它优惠政策,吸引其它地区的优质企业转移至当地。据统计,截至2017年7月底,国内共成立1660只政府引导基金,目标规模超8万亿元。可以预见,暗流涌动的资金背后,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政府资本招商的血雨腥风。

7、产业链招商

产业链招商是指围绕一个产业的主导产品及与之配套的原材料、辅料、零部件和包装件等产品来吸引投资,谋求共同发展,形成倍增效应,以增强产品、企业、产业乃至整个地区综合竞争

3 力的一种招商方式。产业链招商也是一种“三赢”的模式,既可以帮助园区内已有的企业完善产业链,降低运营成本,又可以帮助招商引资企业找到良好的上下游配套关系,开拓市场,同时实现本地产业链的聚集招商效应,可以说,产业链招商是最具发展潜质的招商手段。

产业链招商也可以通过数字化软件来完成,笔者最近看到了一家叫“宜企来”的招商服务平台,提供的产业链数字地图技术,不仅仅可以为各个地方政府和园区绘制产业链数字拓扑图,同时可以通过该企业提供的产业数据库实现动态获取产业链上相关企业信息,并可切换至全国地图去分析,为产业链招商提供了一款非常有效的辅助招商工具。

8、大数据招商

大数据蕴藏着巨大的产业信息宝藏,在招商引资中,如果认识不到大数据的重要性,就没有开发利用大数据的动力,以至于“拿着金碗要饭吃”。大数据是解决当前招商困境的“一剂良药”。大数据招商不仅仅可以筛选招商线索,提高招商转化率,甚至可以提高招商服务水平,并可以在“招商前”“招商中”、“招商后”实现对被招商企业的动态监控。国内已经有很多企业平台开始尝试,比如前段中提到的“宜企来”平台,已建立基于大数据的招商引资决策平台,通过对数据的统筹和分析,已经可以做到精准筛选潜在投资企业、以及分析出企业的投资概率,让政府分分钟实现专业化、精准化招商。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宜企来大数据招商平台还将由“数据分析”向“人工智能决策”转变,真正实现智能招商、精准招商。

9、互联网社群招商

4 招商除了要做好对招商企业的精准筛选外,更重要的是联系到决策人,基于招商人士社交平台也是重要的招商手段之一,目前各类产业通讯录、钉钉、脉脉、LINKEDIN,金麦圈等平台也是基于这种产业社交服务的优秀平台。

10、共享企服平台招商

好的营商环境需要好的服务,好的服务需要更多的人手和资源,在目前的大园区,小(管理)团队模式下,要能为企业创造出真正“保姆”式的服务,还需要一定的企服资源和平台,搭建和运营好这样的企服平台对招商软环境的建设也是有一定的影响和帮助的。

招商引资属于经济活动,但是受制于体制机制,许多政府招商部门的招商队伍还没能达到专业化、职业化的水准,也没有相应的招商服务平台提高招商服务效率。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部分政府开始探索实施“政府主导、企业主体、专业化运营”的园区招商新机制,将园区招商运营工作或园区招商整体或者部分工作委托给有品牌、有实力的机构代为运营服务,在笔者看来,宜企来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是近期比较突出的一家招商服务平台,这家企业最大的特点是能提供四位一体化招商服务,即线下委托精准招商、互联网线上招商、大数据招商、产业链招商;并能提供一站式共享产业服务平台。这些招商方式和平台为地方和园区招商大大减少招商时间和投入人力,降低招商成本,提高招商效率,未来必将改变传统招商模式,形成真正的新时代产业招商手段!

第二篇:浅谈地方政府招商引资

目前,地区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城市与城市之间、区县与区县之间经济发展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为招商引资成效的比拼。事实上,哪个地区的开放度高、招商引资多,那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就快、竞争力就强。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政府在招商引资中招商方式和行为的不同选择,招商引资的效果会有很大差异。作为区县政府,如何正确认识问题,处理好招商引资中的各种关系至关重要。

一、招商引资的方式

1、改善环境招商引资。近年来,有些区县不惜花巨资组团到省外、国外去招商引资,想以此提高“效果”,殊不知,客商到一个区县投资,并不会轻率作出决策,而要对一个地方进行综合评估后,才会最后决定。如果环境建设好了,“筑好巢”必然能引得来“金凤凰”,反之,即使客商引得来,实地一考察,发现你的区县投资环境达不到要求,也不会真正来投资的。

2、推出优势项目、产品招商引资。很多外资、外地客商到某地投资,只会带着资金前来找项目进行投资,找产品开发。因此,区县在招商引资中,一定要将本地的优势项目、优势产品推介出去,供客商选择,这样招商引资成功的可能性才大。因为客商投资,目的是为了给自己带来投资回报,只有市场潜力好、投资汇报率高的项目、产品,对他们才会有投资的吸引力。

3、积极利用网络招商引资。近些年,电脑网络迅猛发展,国内外稍有一定规模的企业都有自己的网站。因此,充分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开展网上招商引资,不仅有可能,而且招商

引资的成本极低,只要方法运用得当,成功的可能性也比较大。

4、发挥客商在招商引资中的作用,实现“以商引商”。区县对引进的客商企业,一定要做到每引进一个就要全力服务好,使其真正感到投资环境好、各项服务好,这些客商对这里就会有一个好的影响,通过他们对其他客商现场说法,是招商引资中最好的活“广告”,比别的招商方式都好。

二、招商引资中存在的问题

1、过度优惠招商,压低土地价格招商,造成应得利益大量流失。一些区县为了营造气氛,多引快引资金,展开了同周边区县在政策上的竞相攀比,甚至不惜血本,压低地价、让税让利,承诺“只要你能来,什么都好说”。有的企业专门找“优惠”的空子,吃完了甲地的优惠又跑到乙地去。

2、政府包办代替,招商引资主体错位。招商引资中,政府任务应该是定规划、搞协调、抓服务、管督促,形成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良好局面。但现实情况是政府想方设法组织企业参加各种招商活动,往往是政府忙得不亦乐乎,效果不佳。

3、重引进轻管理,管理和引进脱节。现在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引进的力度大,管理的力度弱,相互脱节。由于重引轻管,服务没跟上,联系不紧密,使得一些老客商、老企业产生了环境差的印象,有被骗上当的感觉,不愿再加大投入。

4、引进的项目不少,但质量不高。有的地方为了用加快招商引资步伐来创造政绩,热衷于盲目追求招商数量和金额,对引进的资金和项目是否有利于地区经济发展,是否能发挥当地优势,是否环保,很少考虑,结果盲目引进,引进了不少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危害不浅。

5、策划包装项目不详实,好的项目拿不出来。

招商引资应该做到推出的项目要是别人所期望的项目,介绍的企业要是别人所期待的合资合作伙伴,提出的条件要有吸引力。由于项目过于概念化,让人感到不塌实,难以确定投资,且真正让人心动的项目

很少。一个好的企业能够吸引外商,一个好的项目更能够留住客商。

三、处理好招商引资中的关系

1、在政策导向上,妥善处理好名和利的关系。追求效益、谋求发展是招商引资中双方的共同目标,尤其是投资方常常把利益作为投资取向的先决条件。在具体政策的制定过程中,要顾及国家的大政策,不能只顾名不要利。该优惠的政策一定要到位,不该优惠的也不能随意放宽,对那些只重政绩、不顾政府税收、增大招商成本的做法要坚决纠正。

2、在招商主体上,要妥善处理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招商引资是一项全局性的社会工程,政府肯定要抓,并要建立目标责任制,逐个项目抓落实。但是更应该把企业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他们打头阵,政府搞服务,可以提高企业与客商之间直接洽谈、直接签定项目和引进资金的成功率。政府可以腾出更多精力去研究和改善发展的软环境,不断增强本地区对外的吸引力。

3、在项目的选择上,要妥善处理大与小的关系。要根据实际条件选择项目,对硬件条件好、区位优势明显的地区,如各类园区,就要重点引进大项目、大公司甚至包括世界500强企业入驻作为重头戏来唱。但对于相对劣势的地区,特别是交通条件很差的地区,要因地制宜,有大引大有小引小,特别是对一些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好的小项目,边远地区的成本相对较低,适应性更强,招商工作也更容易开展。

4、在引进的内容上,要妥善处理好硬与软的关系。

招商引资不外乎引进资金、设备等硬件以及人才、技术、管理经验等软件。作为西部地区的广大农村发展经济的突出矛盾是资金紧缺、设备落后,应将资金和先进的设备的引进作为重中之重,同时也必须重视人才和管理技术的引进,才能使资金和设备发挥更大的作用。

5、在引进的速度上,要妥善处理好量与质的关系。要把效益作为招商引资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既讲数量更重质量。要彻底摈弃过去那种图形式、做表面文章的现象,促使项目尽快产生效益,按预期收回投资。作为区县一级政府而言,搞好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招商引资成效,项目和资金在本地落户,形成固定资产,有利于税收较快地增长。对于促进地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对于弥补建设资金不足,实现经济增长目标;对于扩大就业,促进社会进步;特别是对于发展开放型经济,促进地区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有着极其重要意义。

第三篇:地方政府招商引资乱象解析

地方政府招商融资乱象剖析

导读:招商引资一直以来都是地方政府推动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为了吸引更多的优质企业,各地纷纷出台优惠政策和措施,区域间的竞争也处于激烈状态。

招商引资一直以来都是地方政府推动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为了吸引更多的优质企业,各地纷纷出台优惠政策和措施,区域间的竞争也处于激烈状态。笔者通过多年审计发现,招商引资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高财政收入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值得重视并应在今后加以完善和改进。

以下一个省份尤为突出:四川、天津、云南、黑龙江、江西、陕西、山西和广西等。 部分国投公司城投公司老总收受回扣,好处费等方式大力联合私募基金、私募债券、资管券商、信托资金等大量融资。 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六个手段

1.各地政府以产业扶持或奖励的名义从公共财政资金中安排给企业扶持资金的做法最为常见。由于国家明令禁止地方政府擅自减免企业税收,通过财政扶持企业的方式成为各地普遍采用的做法。尽管财政扶持名义上采取产业扶持或奖励的形式,但实际仍与企业税收挂钩,属于变相减免企业税收。主要形式包括:根据企业对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给予奖励,各地一般均有“面上政策”和“一事一议”政策。对一般的引进企业实行面上政策,即由各招商部门在政府规定的返还比例区间内,自行确定扶持比例。对重点项目一般由分管的政府领导或政府招商领导小组采取“一事一议”的方法确定扶持比例,对涉及特别重大的项目或扶持比例特别高的项目,往往由政府党政一把手参与协商、谈判、确定扶持政策的情况。

根据企业的产值、销售收入、解决就业人数、完成节能减排目标等指标进行奖励。如某区政府对引进的某建筑集团公司,以按其承担的区内建筑工程业务总量的0.5%给予奖励。

对企业上市、发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获批专利等事项实行一次性定额奖励。

2.许多地方政府出台了直接奖励个人的政策措施。主要形式包括:对企业高管,根据其缴纳的个人所得税给予一定比例的返还。常见的有以下两种形式:一种是对区域内纳税百强企业高管实行普惠制的奖励;另一种是针对某些高收入行业如金融行业高管进行奖励。

通过与证券公司合作,引进限售股解禁的个人,根据其缴纳的个人所得税给予一定比例的返还。

许多地方政府往往通过招商中介牵线搭桥引进企业,并按企业投资规模、用地面积、产生税收贡献、产值等,按照一定比例给予奖励。招商中介往往都是个人或个人投资的咨询公司等。

3.地方政府采取定向优惠出让、与国有企业合作、变相返还土地出让金等方式给予引进企业用地方面的优惠。

一是定向优惠出让土地。尽管国家规定工业用地出让应通过公开招拍挂形式出让,但实际上地方政府往往“量身定做”,通过设定限制性条款,将其他企业排除在外,从而使得引进企业顺利地以低价取得土地。

二是与国有企业合作,优惠获取土地。地方政府下属的国有企业一般都拥有大量优质的存量土地。在土地出让指标有限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往往会采取将国有企业土地低价长期出租给引进企业,或以土地低价入股的形式被引进企业无偿使用等方式,帮助引进的重点企业获得土地的实际使用权。

三是变相返还土地出让金。在国家三令五申禁止返还用地企业土地出让金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往往通过产业扶持资金、土地延期交付补偿、贷款贴息、基础设施补贴等方式,对引进企业的土地出让金给予返还。

4.为支持企业发展,地方政府还采取为企业承担相关费用或减免相关费用的优惠措施。表现形式是政府所属的开发区公司为园区内引进企业承担应由企业负担的桩基工程、配电房等配套工程建设成本;以及政府相关部门减免企业应交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民防工程建设费等。

5.为解决企业的融资需求,地方政府还通过出借资金、提供低息贷款、国有企业担保等方式为引进企业融资提供支持。如某区政府将财政预算外资金1亿元出借给引进企业,解决其支付土地出让金的资金缺口。又如某区政府要求所属某国有企业为引进企业贷款担保5000万元,再由财政安排对企业进行贴息。

6.为企业提供相关社会性服务,如引进人才奖励、提供人才公寓、解决引进人才户口、为企业高管子女入学就医开辟绿色通道等。如某区县政府下发各招商部门和下属街道、镇内部文件,对招商项目投资额在5000万以上、承诺地方税收每年500万以上的,给予企业2名高管子女在本区示范性中小学入学,高管及子女不限人次在三级甲等医院就医的优惠政策。

问题出现在哪里

1.用财政资金补贴竞争性企业,政府职能范围不清晰。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宏观调控、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市场监管职能。对于地方政府来说,主要是后面两种职能。用财政资金补贴竞争性企业的做法,直接或间接参与了微观市场活动,从而影响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违背了服务型政府的职能。从公共财政角度来说,用公共财政资金补贴竞争性企业,与公共财政旨在为市场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支出理念不符。

2.各地招商引资竞争带来企业无序流动,扭曲市场竞争环境。部分地区甚至会作出违背中央精神和国家政策的行为。如某区为引进外区的一家重点企业,承诺在外区给予该企业区的部分税收60%返还的基础上,再增加20%返还,达到80%。企业往往通过在不同地区的比价,不断提高自己的谈判筹码,最终选择条件最优惠的地区。各地不规范的招商引资竞争导致企业的无序流动,扭曲了市场竞争环境。

3.财政扶持资金作为公共财政资金,理应按照预算管理的要求纳入人大和社会的监督,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目前各地在编报预算时并未将财政扶持资金单列,而是拆分后并入相关支出科目,如“城乡社区事务”、“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科学技术”等。财政扶持资金的总量、对象、扶持标准等情况,目前仍局限于政府内部掌握,未向社会公开。人大和社会也无法从已公开的政府财政信息中获取财政扶持资金的相关信息。

4.部分“一事一议”招商政策自由裁量权过大,导致腐败问题产生。各地在招商引资政策方面,一般都会出台“面上”的产业扶持政策,确定对引进企业的扶持政策“底线”。如果涉及重大项目或重点企业的引进,扶持力度往往会突破上述政策底线,这时候各地往往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确定对该企业的优惠政策。有由政府主要领导集体讨论决定,有由政府分管领导确定,也有由专门的招商领导小组开会决定。以上种种形成,由于扶持标准的不规范和优惠政策确定的依据不充分,往往存在寻租行为,导致腐败问题发生。

5.对企业高管奖励,带来职务犯罪和收入差距反向调节。各地纷纷采取对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按照个人所得税贡献进行奖励,本质上违背了公共财政的理念,也抵消了个人所得税在调节社会收入差距中发挥的作用。各地奖励的标准和依据往往不统

一、不透明,个别企业高管为了获取更大比例的奖励,甚至不惜以企业户管搬迁进行要挟。这种利用企业资源为个人谋取利益的行为,严格来说是一种职务犯罪。特别是外资企业和国有企业高管,往往在上级总部不知情的情况,利用企业资源获得个人利益。

6.招商“黄牛”猖獗,违法财经纪律问题时有发生。社会中介组织在政府引进企业、服务企业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前提是合法经营、规范运作。目前,一些打着“咨询公司”、“投资公司”名义的民营招商中介以政府名义从事招商引资工作。这些招商中介往往事先与政府招商部门签订内部协议,按照引进企业税收的一定比例进行分成,再由该中介扣除支付给企业的扶持金额后,赚取差额部分,甚至出现政府工作人员兼职招商“黄牛”的现象。

7.规划用地手续不规范,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各地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对招商引进的企业在规划和用地方面往往一路“开绿灯”,甚至不惜违反相关法律法规。一些地方政府在未获得用地批文情况下,擅自将土地“出让”给引进企业;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引进企业,擅自调整规划,扩大用地面积或提高容积率;更有一些地方政府擅自圈占农业用地成立工业园区,在征地、拆迁等方面引发一系列社会矛盾。

乱象背后的体制机制因素

1.目前,地方政府领导干部的考核体系中,经济指标往往占有很大的比重,如国内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新增固定资产投资、合同利用外资额等经济指标都列入了地方政府领导干部的考核指标。而招商引资是快速拉升经济指标的捷径。有些地方政府为了完成经济指标,不惜大比例返还企业税收,尽管名义上财政收入增长很快,但实际可用财力却没有增长。有些地方政府为了引进税收大户,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2.财政预算制度不完善,导致对招商引资扶持力度缺乏约束。自国务院下发《关于纠正地方自行制定税收先征后返政策的通知》(国发〔2000〕2号)后,地方政府基本上停止了直接减免税收或先征后返的做法。但由于预算法对财政预算支出没有明确的限制,地方政府改而采取财政列支的方式对企业进行税收返还,加上目前财政预算还不够细化,人大在审议预算安排草案时也无法获悉政府给企业的财政扶持情况,预算缺乏约束和监督。

3.部分地方政府利用国家财税政策修订的滞后性,通过出台奖励政策将其他地方的税源引进本地区。各地争强总部税源和个人所得税源就是其中突出的现象。

按照现行的国家税收政策,对跨地区汇总纳税企业按照汇总计算的企业所得税,25%在总机构所在地入库,50%在各分支机构所在地入库,其余25%先缴入总机构所在地中央国库,再按一定的比例在各地间进行分配。这就意味着总部机构所在地可以分享更多的税收利益,再加上企业研发总部、销售总部可以通过税收筹划将集团内大部分税收留在总部所在地缴纳,驱使地方政府不惜一切手段引进企业总部,并许以更加优惠的扶持政策。

另外,限售股解禁产生的个人所得税成为许多地方政府眼中的香饽饽。现行的税收政策,限售股转让所得个人所得税,以限售股持有者为纳税义务人,以个人股东开户的证券机构为扣缴义务人。限售股个人所得税由证券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负责征收管理。因此,许多地方政府通过对证券公司进行公关,并对限售股持有人许诺高比例返还个人所得税的方式,将开户账户迁移至本地的证券营业部,引进税源。

4.对招商引资管理监督不到位,导致违规问题难以消除。由于财政预算安排不够细化,人大对预算的监督机制尚不能完全发挥效用。地方政府也为了完成经济指标,对各部门招商引资中出现的垫付验资款、通过民营中介招商、返还个人所得税款等违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结果助长了恶性招商的不断扩散,很多地方政府领导甚至还鼓励上述做法。

规范地方政府招商引资行为的对策建议

1.严格法规政策,加大监管力度。我国自改革开放特别是1994年实施分税制改革以来,地方政府间争夺优质企业的竞争一直存在。各地区为完成相关经济指标,在招商引资过程中自行出台了与国家政策相违背的优惠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执行不够严格,违规行为没有得到及时制止和惩戒有关。规范地方政府招商引资必须严格法规政策,同时加大监管力度。一是国家有关部门清理规范财税优惠政策,确保各地享受同样的财税政策,并完善相关税收政策,规范企业的无序流动;二是国家层面对地方政府自行制定的招商引资财政扶持政策进行清理,杜绝地方政府制定新的违背国家法规的优惠政策;三是加大人大、纪检、审计等部门的监管力度,对发现的违法行为予以严肃处理,增加威慑力。

2.完善领导干部考核体系。必须完善现行偏重GDP、税收收入等经济指标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机制。淡化对地方政府GDP、税收收入的考核,强化对综合经济实力增强、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政府职能转变等方面的考核。2013年底,中组部下发了《关于改进地方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通知》,提出不能仅仅把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率作为考核评价政绩的主要指标,不能搞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率排名,政绩考核要突出科学发展导向,并完善考核指标。随着各级政府对干部政绩考核机制的不断完善,各地违规进行招商引资的动力将逐步减弱,直至消除。

3.深化预算管理改革,确保财政支出的方向。建议要按功能分类科目和按经济分类科目分别列示财政扶持支出,对不符合公共财政使用方向的财政扶持资金人大审议时不予通过;进一步细化支出科目到“项”级,最终落实到具体项目,并制定绩效目标,便于考核;进一步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对扶持企业的财政资金必须全部纳入国库集中支付,杜绝通过中介转拨的行为。

4.转变招商思路,坚持服务至上原则。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中要转变理念,更好地为招商引资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进一步提高公共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提供良好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推进法制建设,从而吸引资金和人才的到来。特别是目前经济处于转型发展阶段,地方政府应当从关注短期的政策优惠转变到关注企业长期的发展,以及对区域经济社会作出的贡献上来。

5.深化区域合作,建立共赢机制。在招商引资初期,一定程度的优惠政策是不可或缺的。但随着国家区域产业规划的确立,以及区域一体化的推进,各地应深化区域合作,建立招商引资合作平台。一般而言,可以采取税收分成、土地异地置换等方式开展区域间多种形式的合作,从而降低招商引资的交易成本和竞争成本,把招商引资导致的恶性竞争转变成良性互动,实现区域间的共赢。

第四篇:国际资金项目网:地方政府招商引资陷阱

地方政府招商引资陷阱

招商引资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长期以来为各地政府所重视,有些地方甚至制订了严格的官员招商考核标准,将官员晋升与招商效果相关联,此中不难看出地方政府招商引资之迫切。

然而,在迫切之外有另外一种声音、存在另外一种事实却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业内人士称之为——开门招商,关门打狗。

当有一天官员们发现招商引资的意义更大的在于个人升迁时,招商的味道也就发生了变化,政府的服务职能也便开始蜕化。重“招”轻“养”根本不“扶”的现象便开始显现,甚至行政权力成为伤害外来投资者的手段。

有人这样总结某系地方政府的招商套路:

1、骗。承诺政策优惠,热情骗进。

2、托。招待热情,落实推诿,承诺一拖再拖。

3、冷。事难办脸难看,态度逆转。

4、关。关门谢客,不闻不见。

看似荒唐,其实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地方政府为政绩发展经济,从而导致急功近利的行为。自改革开放以来,招商引资一直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展开,各地为发展本地经济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具备先天优势的东部沿海城市自不必说,因为其开放的民间商业思维、便捷的交通环境、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吸引了无数淘金的商人,也拉动了一方经济的发展。

对于那些本身并不具备引资综合优势的地区而言,招商引资最大的筹码管辖的那片廉价土地和深埋地下的矿产资源。于是我们能够看到一个个城市以土地、矿产资源为招商引资诱饵,吸引外来投资者。当外来投资者怀着一腔热情将大把的钞票投入后,政府似乎便完成了招商引资的任务,而接下来的也就成为“关门打狗”,曾经的感人热情瞬间成为冰凉的面孔,曾经许诺的各种优惠条件,从此不再提及。那些已经投入资金的商人们欲哭无泪,不继续投入是损失,继续投入依然是损失,骑虎难下的尴尬让他们无所适从。

这其中不仅仅是观念的错位,还有一点就是权利衍生出来的腐败。笔者在走访过程中发现,在一些地方,具有绝对优势的资源基本都掌握在地方政府官员的亲朋好友手中,所谓招商引资的筹码不过是个诱饵罢了。

不难看出,招商引资目前衍生出来的种种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矛盾的隐患,如不正确处理,恐怕将会使政府公信力丧失殆尽。

招商只是开始,养商、扶商、强商才是政府真正的职能所在,恐怕这是连三岁小孩都能明白的道理。可是在今天的某些地方政府眼里,这些都只是会上说说,文件提提罢了。这样如何能让商人放心经营,如何能招来良商?

第五篇:加强对地方政府招商引资审计监督的思考

招商引资既是一种市场行为,也是促进地方政府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从某种程度上说,招商引资直接关系着本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然而,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突破政策底线,脱离审计监督,造成不良社会影响,值得关注与思考。

一、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突破国家政策底线

为了扩大招商引资领域,

增强外向型经济规模和实力,一些地方政府纷纷出台招商引资政策,在这些政策的背后,隐藏着大量的违规手段和违法事实。

(一)盲目立项、低价处置国有资产。

引进好的项目、好的企业能够发挥龙头作用,带动相关地区诸多关联产业的建设和发展。然而,有些地方片面强调招商引资,对项目质量把关不严,缺乏可行性论证,对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绿灯放行,照单全收,忽视本地区的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以致危害当地的生存环境以及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空间;还有些地方为盘活国有资产,实现本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将一些企业进行破产、重组、改制或出售,对企业资产进行处置,相关人员下岗分流,国有股权不进入产权交易市场进行竞价交易,低价处置国有资产,造成本地区国有资产流失或外流,拖欠职工养老社会保险统筹,危及地区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二)自定财政税收优惠政策。

招商引资历来为各级政府工作的重点,为了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各地纷纷出台鼓励招商引资的政策,实行对引进项目给予税收减免、简化行政审批手续等优惠政策,对引资有功人员给予现金奖励。有些地方按照投资额度对企业上缴的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等进行不同程度的税收返还,对自主权更大的地方税收给予不同程度的减免,对招商引荐人员按照投资额进行奖励;有些地方明显突破法定权限和职责范围给予优惠承诺,不遵守法定的审批管理程序,而是通过各级领导干预,搞所谓“特事特办”,偏废法治环境建设;还有一些区县为了招商引资同周边地区在政策上竞相攀比,不惜血本让税让利,形成恶性的引资竞争,不利于创建健康、稳定、有序的投资环境。

(三)低价处置土地、矿产等国家资源。

目前,各地为争取项目在招商中竞相在可支配资源上大做文章,绕过招标拍卖挂牌程序,以低价出让土地,先征后返土地出让金,有的甚至以零地价或给予补贴等方式将土地出让给企业,以此为重要手段来吸引投资;一些地方在没有任何相关的土地审批手续的情况下,以低价格“征用”农民耕地,甚至对不同意“征地”的农民采取强制措施,然后对征用土地进行低价转让,剥夺农民从事生产的权利;还有些地区至出现了廉价出让矿藏资源的开发、使用权,造成了国有资产流失。

二、地方政府违规招商引资分析

(一)政绩考核是地方政府违规招商引资的催化剂。

各级政府为了社会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要求下级政府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并以此作为考核下级政府和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指标。由于招商引资对实现经济增长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成为地方政府推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被地方政府列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一些领导干部受这种政绩利益的刺激,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考虑,热衷于追求招商引资带来的经济指标的增长,目光短浅,忽视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甚至脱离本地区实际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造成本地区社会经济畸形发展,不利于该地区可持续发展。

(二)招商引资成为地方政府违反政策法规的借口。

从上述情况不难看出,某些地方政府领导为了完成业绩需要,只考虑加快建设和发展速度,在招商引资方面大做文章,捞取政绩,不惜利用手中的行政权利,在财政税收、资产管理、土地转让、工商管理等方面下足功夫,突破国家政策底线。国家针对招商引资早已明确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各地区严格遵守,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管理的通知》明确要求,任何地区、部门和单位都不得以“招商引资”、“旧城改造”、“国有企业改制”等各种名义减免土地出让收入,实行“零地价”,甚至“负地价”,或者以土地换项目、先征后返、补贴等形式变相减免土地出让收入。可见,招商引资不应成为地方政府违反国家规定的借口,对违规问题应当及时予以纠正。

(三)招商引资各利益方没有各就各位。

在我国,大多数政府和部门出现在招商引资的前台,直接介入引资过程,尽其所能地开出优惠条件,不惜使用行政权力和浪费稀缺资源来吸引投资。其实招商引资作为一种市场行为,引进多少资金、同什么样的企业合作均取决于企业对自身利益的权衡,并最终要落实到企业的项目上;政府招商引资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目标只能通过企业间接地实现,其所能做的就是通过政策提供产业、技术导向,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为引资双方提供良好的合作

基础和平台。所以,政府及其部门不是也不该成为招商引资的主体,不应该走到前台,喧宾夺主;应当让引资双方进行自由沟通,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达成一致,真正做到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各就各位。

三、加强对招商引资审计监督的建议

审计对招商引资过程的监督,目的在于规范政府招商引资行为,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通过对

整个招商引资进程的监督,一方面可以检验所引进的项目是否达到了预期目的,促进本地区社会经济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还要对政府行为、所提供服务、制度建设等方面进行监督,防止腐败行为、违规行为发生,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健全规章制度,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全面提升本地区招商引资水平,达到促进地区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目的。

(一)审计监督应当以“上审下”的模式为主。

首先,由于审计监督本身的独立性,要求审计对招商引资的监督应当采取上级审计机关监督下级的模式,以保证审计监督的客观性和独立性;其次,地方审计机关作为地方政府组成部门,或多或少地承担者招商引资任务,如果由其进行审计,难以保证审计的客观与公正;最后,招商引资涉及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体现地区发展特点,只有站在全局或者独立的立场上审视问题,才能够提出科学、合理的审计建议。

(二)监督招商引资的主体及参与者。

由于各地政府对招商引资的重视,并将其作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使得政府机关和团体都具有招商引资任务,并为此积极努力。审计监督不仅要监督政府在招商引资过程中贯彻落实国家政策法规、制定政策和可用资源的安排,防止出现不符合产业政策、环境政策和浪费资源的项目出现;还要监督政府机关和团体在招商引资过程中的行为及其提供的服务,防止出现滥用职权、越权减免、违规招商,从主体行为和服务观念上落实国家政策。

(三)监督招商引资过程。

招商引资过程是博弈的过程,双方或多方都会寻求利益的最大化,合同或协议签订的过程则是妥协的过程,各方尽可能做到皆大欢喜。对招商引资的过程的监督,要对各方当事人进行核实取证,对各当事人所作承诺、所列条件的合法性、有效性进行监督,督促各方按照合法程序进行谈判和合作,防止发生权钱交易、权利寻租等腐败行为。此外,还要检查招商引资奖励的真实性、合法性,检查各地政府部门和项目单位的奖励资金支出情况,防止出现通过虚假项目骗取奖励资金的现象。

(四)监督招商引资项目的落实情况。

首先,监督招商引资政策实际落实情况,通过对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评估,可以检查所引进的项目是否达到了预期目的,有无存在损失浪费和对当地环境造成污染的问题。其次,对企业运行情况进行延伸审计,现场察看企业登记注册、开工建设、生产运营情况,审查有关合同文本、银行进账单等资料,核实项目投资真实性、完整性。最后,审查企业履行合同、协议、义务情况,针对政府给予的财政税收优惠政策,要进行跟踪审计,了解企业真实经济效益情况,审查企业纳税、缴费的真实性,防止企业弄虚作假违反政策多返(退)税款和或收费,防范税费流失,以稳定地方财源。

上一篇:电工安全技术交底大全下一篇:党风廉政测试工作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