径流林业技术研究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五节芒防治技术及其化感作用研究

摘要:五节芒(Miscanthus floridulus)是禾本科高大草本植物,常在丘陵山地形成大面积单优种群,具有较强的排他性。近年来,随着我国南方集体林区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等速生树种皆伐收获方式的单一使用,五节芒迅速成为我国东南地区林业主要恶性杂草之一,严重降低幼林的存活率,制约困难立地造林绿化的进度。通过研究五节芒的综合防控技术及其环境影响评价,探究五节芒的化感机理,为相关区域快速恢复森林植被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依据。本文以撂荒地中五节芒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和野外的控制试验,对五节芒的防治技术、不同技术措施对环境的影响、五节芒的化感作用开展了系统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浙东和浙西两种防治模式的比较,结合防治率与成本的综合分析,筛选出最优防治模式:刈割火烧后,采用9 L·hm-2草甘膦加入0.14%C12BE表面活性剂,2次施药;防治效果达到91.86%,比对照提升35.76%;防治成本比造林后防治模式和传统挖根防治成本分别降低42.8%、36.1%,可在五节芒危害的丘陵地带推广应用。(2)不同物理防治措施对土壤及径流养分特征影响的研究发现:火烧处理后表层土壤总钾含量分别比刈割和挖根处理提高56.55%和43.81%;总氮、总磷含量没有显著变化。火烧处理径流中总氮、总磷和总钾含量分别是对照的29.62、24.7和21.35倍;刈割及挖根处理对径流氮、磷和钾流失量的影响相似,比对照高9.6-11.7倍。火烧有助于提升防治效果,但对土壤和径流养分流失影响较大,在生产中要根据立地条件选择适合的物理防治措施。(3)对土壤及径流中草甘膦残留量的分析表明,施药1个月后9、18、36 L·hm-2处理的土壤残留量分别为0.032、0.048、0.66 mg·kg-1。施药17 d后仅36 L·hm-2处理的径流残留量超过最高限量2.7倍,施药1个月后残留量均降至0.04 mg·L-1以下。9 L·hm-2草甘膦在环境中残留低于限量标准,结合助剂可作为大面积防除五节芒的推荐剂量。(4)不同防治方式对微生物群落数量的影响。火烧对5-15 cm土壤中真菌、放线菌和0-5 cm土壤中细菌数量显著抑制,对5-15 cm土壤中细菌数量显著促进。草甘膦对0-5 cm土层中微生物的影响作用大于5-15 cm土层。9 L·hm-2草甘膦的喷施对微生物影响较小,可推广使用。(5)五节芒化感作用的研究。冬季叶和茎浸提液对受体植物胚根长、叶长宽、鲜重、萌发抑制作用强于根,春秋两季根及根际土化感作用增强,夏季化感作用最弱。10%浓度叶片浸提液抑制生菜胚根的生长最为显著。经组分分离鉴定,化感物质主要是有机酸类。刈割后五节芒化感效应指数比对照增加2-8倍,其中植物竞争化感物质(棕榈酸、亚油酸、豆甾醇)和抑制天敌化感物质(反-乌头酸)相对含量增幅较大,这些次生代谢物质可能是五节芒叶片中抑制生菜生长最主要的化感物质。五节芒刈割后,化感作用增强,不利于造林幼苗的存活,所以要明确先治草后造林的思路,提高幼苗存活率。

关键词:五节芒;防治技术;生理生化;土壤养分;微生物;化感作用

学科专业:生态学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五节芒生物学及生态学特性

1.2.2 杂草防治技术

1.2.3 不同防治技术对环境的影响

1.2.4 植物化感作用研究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浙东沿海丘陵五节芒防治试验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区概况

2.1.2 试验材料

2.1.3 试验处理

2.1.4 调查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防治措施对幼苗存活的影响

2.2.2 除草效果调查

2.2.3 防治成本比较

2.3 讨论

第三章 浙西山地丘陵五节芒防治试验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地概况

3.1.2 试验材料

3.1.3 试验设计

3.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3.1.5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处理五节芒防治效果的比较

3.2.2 防治成本比较

3.2.3 不同处理对五节芒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3.3 讨论

第四章 防治措施对环境的影响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地概况

4.1.2 试验设计

4.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4.1.4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地表径流量变化

4.2.2 不同物理防治措施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4.2.3 不同物理防治措施对径流养分流失的影响

4.2.4 喷药后土壤中草甘膦残留变化

4.2.5 喷药后径流中草甘膦残留变化

4.2.6 不同防治措施对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4.3 讨论

第五章 五节芒化感作用研究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地概况

5.1.2 试验材料

5.1.3 试验设计

5.1.4 测定方法

5.1.5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季节五节芒各部位浸提液对生菜萌发的影响

5.2.2 不同季节五节芒各部位浸提液对生菜叶长的影响

5.2.3 不同季节五节芒各部位浸提液对生菜叶宽的影响

5.2.4 不同季节五节芒各部位浸提液对生菜幼苗鲜重的影响

5.2.5 不同季节五节芒浸提液对生菜胚根长的影响

5.2.6 刈割后不同材料浸提液对生菜种子萌发的影响

5.2.7 刈割后不同材料浸提液对生菜种子胚根生长的影响

5.2.8 刈割后五节芒不同材料浸提液对生菜种子叶片长度和宽度的影响

5.2.9 刈割后五节芒不同材料浸提液对生菜幼苗鲜重的影响

5.2.10 五节芒叶片化感物质的组分分离

5.2.11 五节芒叶片中有机酸的定性分析及比较

5.3 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1.1 五节芒防治措施

6.1.2 防治措施对环境的影响

6.1.3 五节芒化感作用研究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空中交通管理论文提纲下一篇:刑法本科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