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问责机制范文

2022-05-28

第一篇:建立问责机制范文

建立依法、严格、科学的安全生产问责机制

强化安全生产问责,对安全生产过程中的失职渎职行为予以严厉追究,是确保政府严格履行安全监管监察职责,督促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制度保障。然而,任何事情都是把“双刃剑”,严格问责只有与科学问责、依法问责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行政问责的政治优势。如果在问责中出现违反客观规律、甚至不依法依规的情况,则会挫伤政府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影响安全监管监察队伍的基本稳定,并最终影响安全生产工作大局。建立依法、严格、科学的安全生产问责机制势在必行。下面,就此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健全安全生产问责机制是落实安全生产责任的制度保障 《安全生产法》第一章第十三条明确规定:“国家实行生产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度,依照本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追究生产安全事故责任人员的法律责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国发〔2004〕2号,以下简称《决定》)强调:“依法严肃查处事故责任,对存在失职、渎职行为,或对事故发生负有领导责任的地方政府、企业领导人,要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严格追究责任。”《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93号,以下简称493号令)在总则中开宗明义:“为了规范生产安全事故的报告和调查处理,落实生产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度,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有关法律,制

1 定本条例”。去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以下简称《通知》)则把“实行更加严格的考核和责任追究”单列一章,就相关问题作了更加明确、具体的规定。

自《安全生产法》颁布实施以来,全国安全监管监察系统就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问责机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积极探索,问责方向日趋明确,问责形式日渐完善,一套完整的安全生产问责体系初步确立。概括起来,可以归纳为三大问责方向,三大问责形式。

(一)三大问责方向

一是对辖区安全生产状况实施整体问责。问责依据是安全生产考核指标完成情况。自《决定》下发实施起,我国开始建立安全生产目标考核体系。考核重点是三大绝对指标(即事故总量、重特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和四大相对指标(亿元GDP死亡人数、道路万车死亡人数、工矿商贸从业人员百万人死亡人数和煤矿百万吨死亡人数),并对特别重大事故实行零指标和一票否决。据此,地方各级党委、政府把安全生产指标考核纳入科学发展综合指标考核体系,与单位评优、干部使用挂钩,实行安全生产一岗双责、一票否决。

二是对辖区内打非治违成效进行专项问责。《通知》明确指出:“对打击非法生产不力的地方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在所辖区域对群众举报、上级督办、日常检查发现的非法企业(单位)没有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查处,致使非法企业(单位)存在的,对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以及相关责任人,根据情节轻重,给予降级、

2 撤职或者开除的行政处分,涉嫌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实践证明,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大多不具备基本的安全生产条件,属于带病上马、带病生产,是导致生产安全事故多发频发的毒瘤。地方政府对非法违法生产坐视不管甚至包庇纵容,是不落实科学发展观、不坚持安全发展理念的具体反映,纳入安全生产问责体系,合理合法。

三是对事故背后的失职渎职行为进行重点问责。这一点,《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中办发〔2009〕25号)说得十分清楚。指出:凡“因工作失职,致使本地区、本部门、本系统或者本单位发生特别重大事故、事件、案件,或者在较短时间内连续发生重大事故、事件、案件,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影响的”和“政府职能部门管理、监督不力,在其职责范围内发生特别重大事故、事件、案件,或者在较短时间内连续发生重大事故、事件、案件,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影响的”,就要对“党政领导干部实行问责”。《安全生产法》则明确规定了需要追究行政乃至刑事责任的三种情形,即:“

(一)对不符合法定安全生产条件的涉及安全生产的事项予以批准或者验收通过的;

(二)发现未依法取得批准、验收的单位擅自从事有关活动或者接到群众举报后不予取缔或者不依法予以处理的;

(三)对已经依法取得批准的单位不履行监督管理职责,发现其不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而不撤销原批准或者发现安全生产违法行为不予查处的。” 实践证明,通过查处事故倒查事故背后的失职渎职行为,能够有效震慑安全生产领域的失职、犯罪行为,是完全正确的,效果也是

3 显著的。

(二)三大问责方式

一是警示性问责。不对当事人构成实质性处罚,却能够起到警示和教育作用。主要有三种方法。

1、约谈。对连续发生较大以上事故,安全生产状况出现恶化趋势的地方人民政府主管领导进行安全生产戒勉谈话,指出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意见。

2、通报。对一周内连续发生3起以上较大事故的地区,用通报形式知会当地政府,提出警示性指导意见,要求其引起重视,迅速改进。

3、发放整改建议或通知书。主要在安全大检查或督查结束以后,针对发现的问题,向相关政府发出整改建议或通知书,要求其就检查中发现的隐患和问题进行限期整改,消除隐患,促进安全。

二是惩罚性问责。也就是对责任人给予实质性的处罚,包括行政处分,也包括司法追究。行政处分包括警告、记过、降级、撤职等层级;法律追究最高可判有期徒刑。实质性处罚一般用之于事故查处当中,与事故等级挂钩。事故等级越高,适用的处罚层次越高。目的在于促进实现“有效防范、坚决遏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这一安全生产工作目标的实现。

三是督察性问责。指上级政府或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对下级政府或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实施安全生产问责进行督办督查,确保问责到位。目前主要体现为三个挂牌督办:

1、事故查处挂牌督办。《通知》规定:“依法严格查处事故,对事故查处实行地方各级安全生产委员会层层挂牌督办,重大事故查处,实行国务院安委会负责挂牌督办。”为此,

4 国务院安委会下发了挂牌督办工作程序,对挂牌督办工作予以规范。

2、重大隐患整改挂牌督办。《通知》要求:“对重大安全隐患治理实行逐级挂牌督办、公告制度,重大隐患治理由省级安全生产监管部门或行业主管部门挂牌督办,国家相关部门加强督促检查。”

3、对较大以上非法违法生产事故查处实行安委办挂牌督办。国务院安委办印发的《非法违法较大生产安全事故查处跟踪督办暂行办法》(安委办〔2011〕12号)规定,国务院安委办对“非法违法较大事故查处实行跟踪督办。”这是针对非法违法生产经营行为对安全生产的严重危害所提出的新举措。目的在于进一步推进地方政府落实打非治违责任,把打非治违工作进一步推向深入。

严格安全生产问责,已经和正在显示出其强大的政治和制度优势。近年来,地方各级党委政府不断加大安全生产工作力度,强化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严格考核、一票否决等安全生产责任制,把安全发展理念真正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切实强化安全监管,强化预防和责任落实。安全生产保持总体稳定、持续好转的势头,与严格安全生产问责密不可分。对此,必须予以充分肯定。

二、着力在严格、依法、科学问责上下功夫

在充分总结问责机制建设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应清醒的认识到,我国安全生产问责机制仍处于探索阶段,还不十分成熟,还有许多亟待进一步完善、提高的地方。从调研情况看,主要存在三种不利倾向。

一是“交待性”问责。这种现象目前看还比较普遍,主要目的是迅速安抚群众情绪、转移舆论焦点。从维护社会稳定的角度考虑,这

5 样做有一定道理,在安全生产形势出现恶化态势的情况下也是必要的;负有领导责任的相关领导人,对辖区内或行业内的严重生产安全事故,也应该承担必要的政治责任。但是,在一些地方,“交待性”问责已经成为常态,每发生一起事故,不处分一定级别、一定数量的公职人员,就无法向群众交待、向舆论交待。甚至出现“先抓人,后举证”这类有违法治精神和程序公正的人治情况,形成新的社会矛盾。

二是“粗放式”问责。这与安全生产问责机制尚不健全有直接关系。中央关于安全生产问责的方向是明确的,决心也是坚定的;关键是在方向和决心之后,如何进一步细化,提出一套完整的标准和细则,这项工作做得很不够,以致在问责过程中,大量存在“责任宽泛化、扩大化”问题。比如监管不力、不到位,目前是安全生产问责的重要依据,但是,怎样做就可以定性为监管有力、监管到位,目前没有统一的有法律效力的标准。这就导致只要发生事故,相关安监人员无从举证自己已经依法履职到位,只好接受监管不力、监管不到位的定性。

三是“简单化”问责。我国安全生产工作方针是“安全第

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这就决定,安全生产问责不是目的,而是“综合治理”的手段之一,目的还是要落实“预防为主”,体现“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这也就是为什么是“四不放过”而不是“一不放过”的根本原因。但是,在一些地方,却出现事故查处简单化的倾向,以“问责到位”等同“事故查处到位”,使“四不放过”只剩责任追究这一个不放过,而“问题得不到整改”不放过这一最重要的不放过反而不被重视,甚至被严重忽视。

6 出现上述问题,总的看仍然是发展中的问题、是安全生产工作机制日益健全过程中的问题。但是,其负面影响日趋严重,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第一,损害公职人员的合法权益,影响到安监队伍稳定。《公务员法》明确规定:公务员“非因法定事由、非经法定程序,不被免职、降职、辞退或者处分”。由于事故查处中存在的交待性、粗放式问责,使不少安监人员感到这项权利在安全生产领域得不到保障,形成严重的心理压力和职业恐惧。第二,行政问责的正向激励作用受到严重削弱。问责的重要功能是鞭策后进,激励先进。然而,由于一些地方普遍存在的“责任宽泛化、扩大化”倾向,“不出事千好万好,一出事万事皆休”,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局面。有些基层语言,比如“年初出事,一年白干;岁尾出事,白干一年”、“不去是失职,去了出问题是渎职”,虽然不乏怨气,但是,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实际情况。第三,重责任追究、轻问题整改,影响事故查处实效。国务院领导同志多次强调,事故查处要坚持“依法依规、实事求是、注重实效”,要求通过事故查处,推动问题整改,促进政策体制机制创新,提高安全生产工作水平。而一些地方包括社会舆论把关注的焦点过于集中在处分了什么人,处分了多少人上,虽然通过形成高压态势也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工作,但是,对于认真汲取事故教训,推动改善安全生产工作而言,其效果无疑是打了折扣的。

进一步健全问责效能,就需要认真总结事故问责的成功经验,依据“四不放过”原则和“依法依规、实事求是、注重实效”的基本要

7 求,对安全生产问责机制做进一步梳理,不断总结完善,着力形成“依法、严格、科学”的问责长效机制。

当前,要突出抓好以下几点:

(一)坚持依法依规,注重实事求是。安全生产问责机制依法建立,要求“问责”本身也必须依法依规。要使“问责行为”成为依法治安的典范,经得起历史和法律的考验。第一,要充分体现“以法律为准绳,以事实为依据”的法治精神。决不能以长官意志代替法律尺度,既要体现对人民负责的政治原则,也要充分尊重公务员个体的合法权益,切实做到尽职免责、失职必问、犯罪必究,实现严格要求与关心爱护的高度统一。第二,要符合“错罚对等、罪刑对等”的法治原则。既不要随意降低惩治标准,降低安全生产问责的威慑力和公信力,也不能随意抬高惩治标准,损害法律法规的严肃性、权威性。既要让百姓感到解气,又要让被惩戒者服气,真正做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第三,要践行程序公正、慎重严谨的法治规范,要坚持“先调查后问责”的原则,把安全问责建立在弄清原因、分清责任的基础上,坚决纠正“先免职后举证”“先抓人后举证”这类违反程序公正和《公务员法》的人治行为。对问责有异议的,还应依法给予相关人员申请复议或上诉的权力,着力避免问责过当,切实保护安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二)健全标准体系,完善问责依据。缺乏履职到位与否的衡量标准,已经成为制约问责效能的突出问题,必须下大力气尽早解决。解决方式有三:一是抓紧研究制定《安全生产问责条例》,明确规定

8 哪些属于必须问责的情形,哪些属于可以免责的情形,并严格规定问责程序,确保司法公正。二是抓紧研究制定《安全生产监管监察工作条例》,对安全监管监察的体制机制、职责范围、监管方式、监管手段等做出明确界定,既为各级安全监管监察机构依法履行监管监察职能提供法律依据,也为安全生产问责提供衡量标准。三是借鉴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经验,制定《安全监管监察工作基本规范》,推进安全监管监察工作标准化。《基本规范》既可作为衡量安监机构和人员是否履职到位的标准,也可以通过达标创建、严格考核,促进安全监管监察水平的全面提高。目前可以率先起步。

(三)理顺政企关系,明晰责任边界。政府监管与企业负责都是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但是,两种责任对于安全生产的作用程度及作用方式是完全不同的。政府监管主要是通过公共治理和社会管理手段对所辖区域的安全生产状况施加影响并承担责任;而企业则主要是通过企业管理和内部控制手段对本企业的安全生产状况施加影响并承担责任。这就要求我们在问责过程当中进一步理顺政企关系,科学把握政府责任与企业责任的差异性,既要坚持严格问责,又要防止政府企业一勺烩、连裆裤现象,模糊政府和企业的权责界限。要把对政府的问责重点放在区域安全生产状况上。只要区域安全生产状况持续好转且圆满完成考核指标,就可确认履职到位,不单纯以事故论成败;具体每个事故查处,要把问责重点放在企业,依法对企业进行严厉惩处,直至追究刑事责任。对相关监管人员的问责,要严格按《公务员法》办事,凡非因监管人员的过失而导致事故发生的,均

9 应免予惩罚性追究。

(四)统筹各项工作,增强问责实效。一是要统筹问责与激励。既要严厉追究安全生产领域的失职渎职行为,又要大力褒奖在安全生产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或个人,切实做到扶正祛邪、惩恶扬善;二是要统筹问责与整改,凡认真落实整改措施,能够在短时间内使安全生产状况实现明显好转的,可以减轻或撤销处分,调动有关单位或个人的整改积极性,切实以事故教训推动安全生产工作;三是统筹问责与反腐倡廉建设,对于事故背后暴露出的官商勾结、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要严厉打击,决不手软。同时,要通过建立健全预防腐败体系,加强权力监督和制约,促进安监人员廉洁执法、公正执法、严格执法,提高安全监管监察工作效能,在推动安全生产状况持续好转的同时,促进干部队伍的健康成长。

第二篇:建立健全机关党建问责机制的研究与思考

机关党建问责,是指各级机关党组织负责人在没有触犯党纪国法的情况下,出现了不履行、不完全履行或不正确履行机关党建工作职责职能的问题也需要承担相应责任,对其进行责任追究的过程。机关党建引进并建立健全问责机制,对于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在机关党的建设中得到真正落实,对于进一步推动形成机关党的建设新格局、不断提升机关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建立健全机关党建问责机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09年6月印发的《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标志着我们党加强党政领导干部管理和监督进入一个新阶段。但从实践层面看,行政问责居多,党内问责较少,实施问责主要集中在公共行政领域。近年来,随着全面从严治党战略部署的推进,党内问责逐渐增多,通过问责让各级党组织负责人切实履行管党治党职责是党的事业发展所需。党政机关执政权力集中、党员领导干部集中,机关党建在健全落实问责机制方面理应走在前、作表率。

(一)机关党建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迫切需要建立健全问责机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从落实“八项规定”、整治“四风”入手,不断拓展深化,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新常态初步形成,对各级党组织及其负责人的责任担当要求越来越明确、标准越来越高。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多次强调,“既然党和国家前途命运交给了我们,就要担当起这个责任”,“无论是对党委还是纪委或其他相关职能部门,都要对承担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进行签字背书,做到守土有责。出了问题,就要追究责任”,他还多次责问:“主要负责人的责任是怎么履行的?”这样的话语。机关党建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将全面从严治党贯穿机关党建工作始终,就必须落实管党治党责任,特别是要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问责机制,切实让各级机关党组织负责人担当起管党治党的职责,以严格问责倒逼机关党建各项具体责任落到实处。

(二)机关党建全面贯彻落实《条例》迫切需要建立健全问责机制。

《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发〔2010〕8号,以下简称《条例》)是开展机关党的工作的根本遵循。2013年下半年开始,省级机关工委会同省委办公厅、省委组织部对6个省辖市和24个省级机关部门、单位进行实地督查。督查结果表明,凡是《条例》贯彻落实得比较好的地方,不仅建立了机关党建工作责任制,而且执行较好,机关党组织负责人较好履行了工作职责,机关党组织有地位、有作为。反之,《条例》贯彻落实不到位的地方,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归根结底是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流于形式。实践表明,责任不明确,《条例》落实就乱;责任不落实,《条例》贯彻就虚。要把《条例》真正贯彻落实到位,建立健全机关党建问责机制势在必行。

(三)推动各级机关党务干部履职尽责迫切需要建立健全问责机制。

去年,省级机关工委组织开展了省级机关党员干部思想动态问卷调查,包括74名厅局级领导、1038名处级干部在内的3000名机关党员干部参与了问卷调查。在回答“从您了解的情况看,您身边的党员干部愿意从事党务工作吗?”有64.65%的人选择“愿意”或“比较愿意”,35.35%的人选择了“不太愿意”“不愿意”或“说不清”。这组数据客观地反映了当前机关党务干部队伍思想的真实情况。一方面,一些机关党务干部甚至机关党组织负责同志“身在曹营心在汉”,不愿干、不想干、不会干机关党的工作;另一方面,部分部门把机关专职党务干部岗位作为“养老过渡”、“照顾安置”的岗位,不重视机关专职党务干部的轮岗交流和提拔使用,导致部分党务干部精神不振、信心不足。建立健全问责机制,对于强化机关党务干部责任意识和责任担当,更好地发挥机关党组织职能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二、把握机关党建问责机制的关键环节

建立健全机关党建问责机制,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切实以全面从严治党新要求统领机关党的建设,从明确责任、强化考核、推动结果运用入手,以实际问题为导向,进一步加强对机关部门、单位党组(党委)书记、机关党委(总支)书记、基层党支部书记落实责任制情况的督促检查,通过抓“关键少数”推动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落实机关党建工作的生动局面。

(一)着力推动党组(党委)党建责任制全面落实。

指导机关党组织开展工作,是党章赋予党组(党委)的一项重要职责。从对《条例》贯彻落实督查的情况看,省级机关大多数部门党组(党委)切实履行对本单位党的工作“负总责”的职责,有力推动了机关党建工作责任制的落实。但也存在发展不平衡、力度不一的情况,有的对机关党建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足,存在一些思想误区,表现为抓业务硬、抓党建软;有的不善于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光挂名不履职;有的满足于对机关党组织工作一般性部署,机关党组织协助和监督的职能作用不能有效发挥。实践证明,推动党组(党委)认真落实指导机关党建工作的职责,是有效发挥机关党组织协助和监督职能的重要保证。要切实加强对部门党组(党委)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的督查考评,可以由同级党委组织部门会同机关工委来进行。各级机关工委应认真履行职责,协助组织部门定期搞好督促检查和考评,同时注重通过召开党组(党委)书记抓党建工作座谈会、搞好简报信息交流等形式,抓典型、抓示范,促进面上工作开展。要把部门党组(党委)领导班子成员指导机关党建工作和参加支部活动情况,列入年终述职述廉范围,把抓机关党建工作的情况和成效,作为评价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指标,明确奖惩措施,强化激励约束和责任追究,并切实抓好落实。

(二)着力督促机关党委(总支)承担直接领导责任。

机关党委(总支)承担着推动本部门、单位机关党建发展的直接领导责任。从督查了解的情况看,绝大多数机关党组织能够担当起这一重任,努力把落实党建责任制的成效体现在机关党的工作实践中。但也存在少数机关党组织履行职责不到位,机关党建工作游离于与业务工作和中心工作之外的现象;有的缺乏科学合理的目标责任体系,有的督查考评的责任主体不够明晰,还有的考核结果的运用也不够充分。机关党组织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新要求,关键是要通过述职评议、检查督促等形式,强化机关党委(总支)及其负责人担当起管党治党的工作责任。从考评内容上看,应着重对机关党组织服务中心、建设队伍,推进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建设情况,包括加强机关党的思想建设、机关基层组织建设、机关作风和党风廉政建设、领导机关统战与群团工作等方面的考核。从实施方法上看,要按照目标管理的要求,坚持突出重点、量化透明的原则,将机关党建各项任务予以具体分解和尽可能量化,科学合理地确定目标责任,努力使机关党建的“软任务”变成“硬指标”。从结果应用上看,考核结果应作为评价机关党组织工作实绩、表彰机关党建工作先进的主要依据。各级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党务工作者推荐表彰对象,原则上从机关党建工作考核成效突出的单位及其直属单位党组织中产生。对机关党建工作成效突出、表现优异的机关党组织负责人,推荐得到更高层次的表彰,并优先提拔任用,以鲜明的导向营造机关党组织负责人勇于担当、敢于较真、善于创新的氛围。

(三)着力强化基层党支部书记履行“一岗双职”。

从去年组织开展的机关党员干部思想动态问卷调查情况看,有近90%的人在回答“您所在党支部开展活动的状况如何”时,选择了“积极开展”和“正常开展”,表明绝大多数基层党支部书记能够重视并承担起“一岗双职”,这也得益于各部门、单位机关党组织不断加强考核评议,推动机关基层党支部书记认真履行了职责。但随着形势任务的发展,机关党员干部对党支部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样在去年组织开展的省级机关党员干部思想动态调查中,在回答“您认为加强党支部建设最重要的是什么”时,选择“开展有特色有实效的支部活动”的人数占42.06%,明显高于选择“厅局领导带头参加支部活动”的人数占25.06%,“处室负责人切实履行‘一岗双责’职责”的人数占15.37%,“党支部充分考虑党员的意愿和需求”的人数占17.51%。这组数据表明机关基层党支部书记不仅要履行“一岗双职”,认真落实好党内正常的活动和制度安排,还要把开展有特色有实效的活动作为努力方向,这也对机关基层党支部书记更好地承担起职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着力建立完善问责机制的推动保障措施。

各级机关工委作为同级党委的派出机构,要在机关党建问责机制设计、量化问责指标、完善问责程序、推动结果运用等方面下功夫,特别是在完善保障措施方面深钻细研,逐步形成各级党组织负责人担当尽责的浓厚氛围。一是建立健全指标设置机制,推进问责标准科学化。科学量化问责指标,是保证问责质量、提高问责公认度的关键。应尽可能量化问责指标,把“软指标”变成“硬杠杆”,确实难以量化的内容,应进行定性分析。二是建立健全党员参与机制,推进问责主体多元化。机关党建问责主体分为两类:问责的权力主体和问责的权利主体。机关党建问责要真正发挥实效,不仅要依靠问责的权力主体,还要依靠问责的权利主体,也就是问责要得到党员公认。要充分发动和依靠广大党员,最大限度地提高党员参与度,以问责主体的多元化保证问责的科学化、民主化。三是建立健全质询机制,推进问责程序制度化。设立问责质询程序,是给问责对象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解释和说明的机会,同时问责主体也会全面了解问责对象履职情况,确保问责公平公正。四是建立健全结果运用机制,推进问责长效化。坚持把问责结果作为党员领导干部评优评先、选拔使用等方面的重要依据,让抓机关党建的干部脱颖而出,追究不抓机关党建、抓不好机关党建工作干部的相应责任。向组织人事、纪检等部门以及广大党员通报有关问责结果,推进问责常态、长效发展。

三、从具体问题入手逐步推动机关党建问责施行

(一)消除认识误区。

“有过”才问责,是人们思想认识上存在的误区。不履职、不尽责也必须问责。在机关党建的实践中,“有过”的情况比较少,绝大多数为“无为”或“不为”的情况。如不按规定报送会议文件精神贯彻落实情况,以会议落实会议精神,对党员干部思想状况不了解,对党员中的倾向性问题不报告、不纠正、不化解,等等。这些现象反映的是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敷衍塞责、思想懒惰、状态不佳、工作不尽力,虽然没有违纪,但同样给机关党的工作造成负面影响。通过过程问责与结果问责相结合,责成那些平庸无为的机关党组织负责人切实勤政进取,那些松散懒惰的真正打起精神,把心思和精力主要用在推动和落实机关党的工作上。

(二)制定责任清单。

不可否认,当前机关党组织及其负责人的职责职能总体上是比较清楚的,但仍比较“宏观”,且机关党组织不同层级之间、个人与组织之间职责交叉重叠的现象屡见不鲜。职责规定不清晰,就无法公正准确地确定问责对象。对此,必须细化责任,既要“定性”,更要“定量”,好让板子打到具体人身上。目前,我省有的地方就制定了适合本地实际的机关党建工作责任清单,分别从党组织层面和党组织书记、副书记、委员层面进行分类梳理、细化责任、具体到人,项目数量、活动次数等一目了然,为责任的落实奠定了基础。

(三)实施述职考核。

开展机关党组织负责人述职评议,加强对机关党建工作的考核评价,是实施机关党建问责的重要步骤。今年,省级机关工委将制定印发省级机关党建工作考核办法,并尝试在机关党组织负责人中推行述职评议工作,为建立健全机关党建问责机制打基础、探路子。

(四)形成问责合力。

推行机关党建问责机制,机关工委单打独斗难以奏效。要加强与部门党组(党委)的沟通与联系,争取对机关党组织负责人述职评议的帮助与支持。要积极协调同级党委组织部门,加强对党组(党委)的考核评价,用好考核结果。要加强与同级党委纪律检查部门配合,把机关党建问责作为党内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责任追究的强制性和权威性。要与机关作风建设、机关效能建设、机关绩效管理等工作紧密联系,合力推动机关党建工作创新发展。

第三篇:建立督导评估问责机制 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机制保障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前提

山东省栖霞市唐家泊中学 丁言章

关键词:机制保障 义务教育 均衡发展 区县政府

我国《义务教育法》第二条规定: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胡锦涛总书记在2010年7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性任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指出:“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可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日益成为国家、社会、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

由于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尽管近年来各地义务教育都有了新的发展,但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的差距依然存在,在一些地方和有些方面还有扩大的趋势,成为义务教育发展中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为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切实缩小校际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加快缩小城乡差距,率先在县(区)域内实现城乡均衡发展,逐步在更大范围内推进。

[1]努力缩小区域差距,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转移支付力度。

为了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我省积极探索有效途径。采取的措施既包括学校硬件和师资建设等资源配置方面,也包括对教育体制机制的改革。总体看来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①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快薄弱学校改造。制定和实施山东省义务教育阶段办学标准,着力改造低于办学标准的学校。②加强义务教育阶段队伍建设,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在全省范围内对义务教育学段教师普遍培训一遍,着力提高师资水平。③推行区(县)域内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④实行优质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学校的办法。⑤在保证适龄儿童少年就近进入公办学校的前提下,通过发展民办教育等措施提供选择机会,⑥规范义务教育办学行为,实行《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40条》等等。

这些措施的实施取得显著成效,使我省逐步跻身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先进行列。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我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还面临许多严峻问题,我省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除了三分之一左右的区县基本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其余各区县任务还相当艰巨。这些区县除了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外,更多的原因还是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认识不足、措施不力、保障不够造成的。

2 教育部2012年颁布的关于《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暂行办法》中明确指出:要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责任、监督和问责机制。这给我省有效实施均衡教育发展目标指明了方向。我认为建立好相关的评估与问责制度,对于督促各区县及时完成任务目标,促进义务教育更好更快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明确指导思想,努力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把义务教育工作重心进一步落实到办好每一所学校和关注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上来,有效遏制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学校之间教育差距扩大的势头,积极改善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逐步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这已经成为各地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指导思想。

《教育部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教基一[2010]1号]也重申:“按照《义务教育法》要求,将推进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任务。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同级政府的领导下,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教育公平的高度,把义务教育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中之重,把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并进一步指出,“力争在2012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初步均衡,到2020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从而给出了全国均衡义务教育发展的工作目标。

3 为落实教育部的指示精神和任务目标,我省2012年下发的《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完善对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制度的意见》[鲁政发„2012‟9号]做出了重要决策:进一步完善对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制度,是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我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促进县级人民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依法履行教育管理职责的一项重要举措。同时公布的《县级督导指标体系》体现了山东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的指导思想,主要为三个方面:一是进一步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指明教育规划优先安排,教育投入优先保障,教育需求优先满足;二是要进一步强化学校标准化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优势资源共享,保障每一个学生教育公平的环境与条件;三是进一步推动学校教育民主平等,促进“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措施的有效落实。

依据《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鲁政办发„2011‟61号]确定了我省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三个阶段的目标任务。

一是到2012年底,经济基础较强的县(市、区)、省政府表彰的“教育工作示范县(市、区)”、省教育厅表彰的“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市、区)”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4 二是到2014年年底,经济基础中等的县(市、区)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鼓励各县(市、区)提前完成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建设任务。

三是到2015年年底,全省基本实现全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

到那时,全省范围内义务教育学校基本达到办学条件标准,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在硬件条件、师资水平等方面基本均衡,学校办学各具特色,教育质量得到整体提升,义务教育的公益性、平等性原则得到充分体现。

二、明确责任主体,推动县级政府依法履行教育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七条规定: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第四十二条规定:国家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义务教育经费由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依照本法规定予以保障。……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用于实施义务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保证按照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义务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职工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

《教育部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教基一[2010]1号]第2款:要以县级行政区域内率先实现均衡为工作重点,大力推进区域内学校与学校之间义

5 务教育均衡发展,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努力推进区域与区域之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鲁政办发„2011‟61号]第1条指出:坚持以县域为重点推进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今后一个时期,各地要进一步提高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重要战略意义的认识,将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重点工作,认真落实各级政府尤其县级政府推进教育均衡的法定职责。

据此,可以这样认定,区县政府是本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责任主体,区县长是第一责任人。由此,区县财政局、发改委、国土资源局、人社局、教育局等分别是确保教育经费投入、教育公建配套、师资配备、和办学资源配备的具体责任人。

对学校来说,义务教育阶段的校长,是实施推动学校均衡发展的责任主体。校长对依法规范办学、受教育者接受条件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以及学校内涵优质发展等方面承担主体的责任。

据此,我省下发了《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并制定了《县级督导指标体系》,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主要分为六个一级指标。

一是领导职责。包括落实教育优先发展地位和履行领导职责两个二级指标。督查政府行为,要求县级政府把教育投入和实施素质教育作为一票否决指标。

6 二是教育经费投入。包括法定“三个增长”的落实、公用经费划拨、教育附加拨付、学生资助和多渠道政策扶持教育等五个二级指标,保障教育经费投入的落实。

三是办学条件。包括学校布局调整和办学规模、校舍及场地建设、教学设备设施三个二级指标,落实山东省学校标准化建设指标,均衡办学条件。

四是教师队伍建设。包括教师管理、教师培训、教师待遇、教师素质四个二级指标,统一县域内中小学教师工资标准、津贴补贴和福利保障政策,建立校长、教师有效合理的交流机制,均衡区域内师资力量。

五是教育管理。包括依法治教、素质教育实施、安全与稳定三个二级指标,规范办学行为,严格实施《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40条》。

六是教育发展水平。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和继续教育四个二级指标,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残疾儿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留守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以上指标成为各区县实施义务教育的责任目标,明确了责任,确定了标准。

三、完善政策制度,从机制上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八条规定:人民政府教育督导机构对义务教育工作执行法律法规情况、教育教学质量以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等进行督导,督导报告向社会公布。

7 我省《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加强教育督导法规制度建设。为此,山东省相继出台了新的《县级督导指标体系》,修订《山东省教育督导条例》。下发《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完善对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制度的意见》鲁政发„2012‟9号,并申明督导评估结果的运用:

(一)建立并完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督导评估结果通报制度。教育督导评估结果要在报纸、网络等主要媒体上向社会发布,接受社会监督。

(二)要将督导评估结果列入对县级人民政府及其主要负责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激励、引导县级人民政府更好地依法履行教育职责。

(三)省、市有关部门要将督导评估结果作为专项拨款、表彰奖励和责任追究等方面的重要依据。

(四)要进一步完善督导评估的意见反馈、限期整改和定期复查制度,以督促解决存在的问题和加强薄弱环节的工作。

(五)根据督导评估结果,对成绩突出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表彰奖励;对工作中存在问题的,要责成其及时改进;对问题严重的,要给予通报批评,并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责任人相应处分。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董奇在《建立推进均衡发展的保障性制度》谈到,要尽快建立四项保障性制度:一是建立起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监测与评估制度,要尽快研究制订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监测与评估标准,以科学客观的数据准确把握全国及各地义务教

8 育均衡发展的现状、发展变化特征与存在问题,为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准确的数据。二是要充分利用均衡发展状况的监测数据,建立对各级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绩效考核制度,要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优质资源共享状况等作为评估各地教育工作水平的重要指标,作为上级政府督导下级政府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和考核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方面。三是要建立起对各地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的公示制度,以便接受社会监督。四是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工作不力的地方政府、教育部门或相关人员,要追究相关责任。

基于上述文件精神和专家观点,结合上海市的做法,应该重点明确以下五个方面的制度。

一是完善区县教育投入自身努力程度与国家、省教育财政转移支付挂钩的制度。

要在首先确保区县财政对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三个增长”的前提下,对国家、省下达的教育财政转移支付资金,要以省市(辖区的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对区县财政自身努力程度督导评估结果为依据。凡是区县政府自身努力程度做到而财力相对困难的,由省教育财政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和投入的比例,以体现向经过自身努力而仍困难的区县财政倾斜。

二是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的公开通报制度。 区县接受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督导过程、督导报告和整改情况,向社会媒体通报,并上网公示,接受社会和媒体的监督。

[2]三是实行督导整改落实的跟踪督查制度。

对督导报告下达后,凡是涉及区县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问题,在规定整改落实期限后,由省市(辖区的市)教育督导单位组成跟踪督查组进行跟踪随访督查,以确保整改意见和措施的落实。

四是建立责任追究和问责制度。

凡是涉及违反《义务教育法》法律责任条款规定的,实行责任追究和问责制度,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一经查实违规办学,实行公开通报,并提请教育主管部门作出处分直至调离校长岗位。

五是完善督导评估奖励表彰制度。

根据《义务教育法》对义务教育实施中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的规定,对督导评估验收合格的,报请省人民政府颁证予以认可。与此同时,省政府拨出专项经费对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有关区县和责任人给予奖励和表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二○○五年五月二十五日)。

[2]董奇.《建立推进均衡发展的保障性制度》[N]中国教育报2010年03月10日[主题特刊]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

[3]杨国顺.《建立问责的督导评估考核机制 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保障》[J]。《上海教育》2011年第9期:46-47页。

[3] 10

第四篇:县纪委建立健全问责机制推进“两个责任”落实调研报告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宗明义,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党委负主体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明确这“两个责任”是对党章的重申,是对党委、纪委工作职责、工作关系的界定,只有建立健全职责清晰、责任明确的问责机制,用制度和规定倒逼“两个责任”落实,才能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一、“两个责任”落实现状

(一)主观认识上落后。党中央坚持从严治党、依规治党,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持续发力、加码施压,强调有权必有责,要求党委承担主体责任,纪委负责监督责任。然而,少数党员领导干部固守旧观念,对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学习不透、理解不深,对如何抓、怎么抓不思考、不谋划,认为党风廉政建设就是开开会、表表态、签责任书。去年,我县按照中纪委“三转”要求,全面清理纪检监察干部不应参与的议事协调机构,经三番五次强调,仍有 3 个镇

的纪委书记分管其他工作,9 个镇的纪委副书记、监察干部兼任其他业务,拿着纪检津贴不干纪检工作,所在镇党委书记、纪委书记被多次点名道姓批评和提醒谈话。

(二)责任分工上不明。部分党委(党组)在班子成员分工上,认为把党风廉政建设划分给某位同志专门分管就是落实主体责任,党委(党组)书记高高在上,对“第一责任人”职责置若罔闻、不管不问。班子成员对“一岗双责”模糊不清,认为党风廉政建设有人专抓,自己分管的只是业务工作,于是对分管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不安排、不检查、不落实。班子集体和班子成员对眼皮底下的“四风”和腐败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得过且过,高高举起、轻轻落下。如我县湄江镇在计生迎检工作中,分管领导组织为检查组送红包被免职,镇党委书记、镇长把关不严被问责处分,就是由于只重业务,不认真履行党风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和“一岗双责”造成的。

(三)常态推进上乏力。部分党员领导干部认为党风廉政建设是政治运动、阶段活动,“四风”纠正也好、集中整治也好、专项监察也好,认为是一阵风,吹一阵子就过

去了,对新形势下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新要求、新目标、新任务麻木不仁、推责推诿,热衷于当“太平官”、“逍遥官”,对主体责任不安排部署、不监督检查,对监督责任不明要求、不下任务,工作开展没目标、没定力。如在今年的党风廉政建设突出问题集中专项整治工作中,全县清理出41 个单位在“四风”方面均有反弹现象,涉及共性问题 5 个,个性问题 102 个,反映出部分单位在抓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上得过且过、形式应付。

(四)考核内容上不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缺乏科学规范、定性定量、方便易行的考核硬指标。注重以资料来取舍成绩,在季度检查、年终考核中资料都齐全完善,干部队伍都清正廉洁,一旦有群众举报就被逮出问题、查出腐败。领导干部的奖惩、选拔任用与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执行情况脱钩,只要个人清正廉洁,其负责领域、分管领域有否腐败、有否问题都无关紧要,领导干部照常提拔重用,班子考核照常运行正常,导致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形同虚设、形同“稻草人”。如在最近几年的年终目标考核排位工作中,更多看重业务工作的成绩,而在党建,尤其是党风廉政建设的考核权重相对较小,导致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形式化。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党性观念弱化。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缺位根子在党性观念弱化,党性观念是落实“两个责任”的重要前提。有些党员领导干部,只看重行政职务,习惯以官职相称,把自己简单地等同于“官”,忘记了自己的党内职务和职责,忘记了党管干部、党管一切的要求,对单位党风廉政建设情况知之甚少、不管不问、遮遮掩掩、避重就轻,导致问题由小变大、由少变多,甚至出现区域性、系统性腐败问题。

(二)形势任务不清。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中纪委以上率下、以上促下,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断引向深入,层层传导压力、层层传导责任,形成了从严管党、依规治党的强劲态势。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中纪委五次全会上,深刻分析当前形势,系统论述了反腐败斗争的严峻性、复杂性,强调在实现不敢腐、不能腐、不愿腐上还没有取得压倒性胜利。然而部分党员领导干部不能清醒认识和深刻把握这一形势和任务,工作上被动接受,群众举报时

才重视监督检查,上级集中整治、调度推进时才开会研究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与新形势下的新常态工作节奏格格不入。

(三)担当意识不强。权力就是责任,责任就要担当,担当就要理清责任、认领责任。有些党委(党组)书记不明白主体责任和第一责任人的内涵,不敢旗帜鲜明地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在管人、管事、管财上不敢担当、不敢负责、不动真格,爱惜自己的羽毛,最终酿成不良后果。在落实监督责任方面,有的纪检监察干部过分强调客观原因,只想着与同级党委(党组)搞好关系,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愿监督、不愿负责,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导致主业失职失严。

(四)持续发力不够。党中央明确指出,要重点查处党的十八大后、八项规定出台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后仍不收敛的顶风违纪行为,越往后执纪越严。然而有的党委(党组)在管干部、带队伍上紧一阵松一阵、进三步退两步,不能在坚持中深化,在深化中坚持,在落实从严管党、依规治党要求上打折扣搞变通绕圈子。部分纪检监察干部

“等靠要”思想严重,与“忠诚干净担当”的要求尚有一定差距,聚焦监督执纪问责的精力不足、能力不够,只涉浅水区、难涉深水区,对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反应迟钝、行动缓慢、惩处不力。

三、建立健全配套制度抓落实

(一)健全党风廉政责任制,“签字承诺”促落实。针对主观认识落后、党性观念弱化等问题,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建立并认真执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签字承诺制度,将责任倒查和责任追究落到实处,严肃纪律审查,切实唤醒党章意识、纪律意识、责任意识。建立和完善廉政谈话、任职谈话、提醒谈话、警示谈话、诫勉谈话等制度,对“签字承诺”事项落实不力、弄虚作假的,将给予相应组织处理及党政纪处分。我县在党风廉政建设集中专项整治中,严肃纪律抓整改,县委“五人小组”集体约谈落实主体责任不力 15 人,分别进行个别约谈 7 人,县纪委约谈落实监督责任不力 10 人,就是对落实“签字承诺”事项,推进“两个责任”落实敲响警钟。

(二)建立失职追究制度,“一案双查”促落实。认真制定“一案双查”实施方案,将党风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和“一岗双责”落实情况切实纳入“一案双查”范围,将“一案双查”具体化,明确适用对象、情形,调查程序和责任追究方式,对发生系统性、区域性腐败案件和长期存在不正之风的,坚决实行“一案双查”,既追究当事人责任,又要追究相关领导责任,做到有权就有责、权责相对等,着力解决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分工不明、形式任务不领等问题。

(三)建立“三述一评”机制,“共同监督”促落实。建立党委(党组)书记和纪委(纪工委)书记向上级纪委述职报告落实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情况并接受评议工作制度,定期开展以述责述廉述效评议为主要内容的“三述一评”活动,有针对性安排党委(党组)及纪委、纪工委到纪委全委会、党风廉政警示教育大会等会上述职报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落实情况,形成落实“两个责任”的高压态势,克服常态推进乏力等问题。今年以来,有 15 个党委(党组)和 10 个镇纪委、5 个纪工委,先后在县纪委十一届四次全会、全县党风廉政建设警示教育大会上分别进行了述责述

廉述效报告,形成了经常抓“两个责任”落实的强劲态势。

(四)健全考核评价制度,“奖优罚劣”促落实。坚持平时检查和年终检查相结合、全面检查和重点检查相结合、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加强“两个责任”履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根据考核结果,对评为优秀的党委(党组)进行表彰,对排名靠后的党委(党组)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并提出整改要求,对评为不合格的党委(党组)主要负责人进行诫勉谈话。考核结果同时作为对领导班子总体评价和领导干部业绩评定、表彰奖励、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列入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重要内容。

第五篇:湖北武汉洪山区审计局建立四大机制推动治庸问责常态化

【时间:2013年03月06日】 【来源: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审计局】 【字号:大 中 小】

日前,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审计局按照“深入、常态、规范”的要求,以治理“庸懒散奢”为抓手,以争创一流审计机关为标准,深入推进治庸问责、优化发展环境各项工作,建立健全四大机制,推进治庸问责、优化发展环境工作常态化。

一是以常态化规范为导向,建立工作督导机制。为努力营造专心谋事、勇于担事、踏实干事的良好氛围,该局建立完善了组织保障,健全领导工作机制;借力社会监督,建立多方参与联动机制;突出监督检查,建立指导督办机制。

二是以解决突出问题为主线,建立问题导向机制。为增强治庸问责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该局以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点重点和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为切入点,突出问题导向,强化审计监督,主动跟进区委、区政府反腐倡廉、治庸问责的工作部署和要求,积极参与区纪检监察机关、区治庸办委托、交办的各种专项检查、案件查办、源头治腐“十个全覆盖”等有关工作,建立健全审计整改联动机制,严格审计整改问责。

三是以群众满意为标准,建立评议问责机制。坚持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切实提高群众对审计工作的满意度,以治庸问责实际工作成效取信于民。认真办理群众投诉,重新对投诉受理机构进行规范,制定了群众投诉件办理相关制度和工作流程,真正做到所有投诉件均“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认真组织民评民议活动,定期听取群众、社会各界对审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借助社会监督,利用公示栏、召开审计对象座谈会等方式向社会公开审计程序和廉政纪律并设立举报箱和举报电话,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四是以制度建设为根本,健全长效管理机制。该局先后制定完善了《服务承诺制度》、《廉政承诺制》、《首问责任制度》、《限时办结制度》、《失职追究和公务员权利保障制度》、《岗位责任制考核及奖惩办法》等制度,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实行责任分解、责任检查、责任考核和责任追究,认真执行“八不准”审计纪律规定,确保审计执法“零投诉、零复议、零诉讼”。(

上一篇:金融工作计划范文下一篇:接力赛加油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