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PBL教学法在中职法律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形成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1)明确了我国职业教育要培养学生学会自主获取新知、分析并解决问题等实现终身发展的能力,这无疑给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法律教育带来了生机。党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中职学校作为培养我国未来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产业大军的重要阵地,加强中职学校的法律教育至关重要,通过法律教育以培养中职学生的法治意识,促进法治校园的建设。但当前我们也面临挑战,中等职业学校虽然开设《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进行法律教育,但基于传统教学方法的讲授,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学生法律意识淡薄,校园违法违纪行为时常发生,长期以往,不仅不利于中职学生的个人发展,甚至会危害社会。运用何种教学方法来开展中职法律教育成为当前学校、社会甚至国家共同关注的问题。PBL教学法作为近几年被广泛推广与运用的新型教学方法,其在教学中有效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深层次能力的教学理念符合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对于法律教育的要求,本文从中等职业学校法律教育的现状出发,特此尝试将PBL教学法与中职法律教育相融合,将新型的PBL教学法引入法律课堂进行教学改革,注重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同时提升学生的能力,促进中职生未来的发展,以此来完善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法律建设。本文通过大量的文献搜集与教学实践展开研究,绪论主要论述论文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意义所在、研究方法以及论文新意。第一部分是对PBL教学法进行认识介绍,第一节是对PBL教学法的起源与内涵进行分析,第二节分别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合作学习理论、发现学习理论的角度分析PBL教学法的理论依据。第二部分在理论上分别从教师、学生、教学方式、教学评价四个方面分析中职法律教育对PBL教学法的目标定位。第三部分是全文的重点内容,基于前两部分的理论研究,从实践上开始探索中职法律教育中的PBL教学课例应用,以第十二课第一框“维护劳动权益”为例,将PBL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进行对比分析,探索PBL教学法的实际教学效果。第四部分结合教学实践进行反思,研究发现PBL教学法有利于中职法律教育的教学应用,值得推广,但同时在学生、教师、学校三个层面存在不足。第五部分结合PBL教学法在中职法律教育中存在的不足提出解决对策,不断完善PBL教学法在我国中职法律教育中的应用,增强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贯彻落实依法治校理念,推动法治国家的建设。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法律教育;PBL教学法

学科专业:教育硕士(专业学位)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1.国家对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

2.改革中职法律教育的迫切要求

(二)研究基础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价值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问卷调查法

3.对比分析法

(五)创新之处

一、PBL教学法的认识

(一)PBL教学法

1.PBL教学法起源

2.PBL教学法内涵

(二)PBL教学法相关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3.合作学习理论

4.发现学习理论

二、中职法律教育对PBL教学法的目标定位

(一)教师传授导师化

(二)学生学习主动化

(三)教学方式多样化

(四)教学评价多元化

三、中职法律教育中的PBL教学课例应用

(一)课例“维护劳动权益”运用PBL教学法的教学实践

1.课前准备

2.教学设计

(二)PBL教学法在中职法律教育中的教学效果

1.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2.提高学生法律意识

3.构建良好师生关系

四、PBL教学法在中职法律教育应用中的反思

(一)PBL教学法在中职法律教育应用中的可取之处

1.中职法律课程特点

2.PBL教学法与中职法律教育相契合

(二)PBL教学法在中职法律教育应用中的不足之处

1.学生对PBL教学法力不能及

2.教师难以驾驭PBL教学法

3.学校对中职法律教育缺乏支持

五、完善PBL教学法在中职法律教育应用中的对策

(一)提高学生主体意识与能力

1.转变学习观念,积极参与课堂

2.培养问题意识,提高学习能力

(二)完善教师教学理念与自我成长

1.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强化PBL教学理念

2.提升专业能力,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三)优化学校教育资源与教学创新

1.完善教学设备,提供优质学习资源

2.创新教学改革,鼓励教师自我发展

结语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我国事实婚姻法律论文提纲下一篇:信息技术环境保护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