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推广方案论文

2022-05-11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品牌推广方案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我国银行业目前仍处于体制改革的深化阶段,亟须战略转型。银行业战略转型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加快品牌战略的实施,努力提升银行业尤其是商业银行的品牌竞争力,而商业银行品牌竞争力的提升已经成为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提升的重要途径。本文在回顾品牌竞争力文献基础上,试图找出提升商业银行品牌竞争力的方法。

第一篇:品牌推广方案论文

茶叶行业品牌营销的主要问题与解决方案

【摘 要】在追求生活品质的现代,人们在购物时比以往更关注品牌化商品的选择。在未来茶叶消费者的注意力也会从“品类”转移到“品牌”上。品牌内涵与消费者感知达成深度共识,意味着企业在如今追求品牌化的市场中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对茶叶企业而言,就必须要摆脱过去做“品类茶”的观念,创办自主品牌,加强品牌营销。论文从品牌营销的角度浅淡我国茶叶行业品牌营销的主要问题以及应对策略,为尚未步入品牌营销的从业者们提供参考。

【关键词】茶叶企业;茶叶品类;品牌营销

1 中国茶叶行业现状

①种植面积大,产量世界第一。在2018年中国茶叶种植面积达4395.6万亩,产量在过去的十年实现了十连增,呈现出稳定增长的势态。从2008年到2018年的十年间,中国茶叶产量由116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31%增长至261.6万吨占世界总产量45%,产量稳居世界第一[1]。

②种类繁多。自中国发现和使用茶叶开始,制作茶叶的技术就不断地在改良中创新,以制茶的方法为基础而区分出了众多种类的茶。从传统工艺上分为六大茶类:绿茶、红茶、乌龙茶、黑茶、黄茶以及白茶[2]。到了20世纪下半叶,因为再加工技术的兴起又涌现出了花茶、苦丁茶等品类的茶。每一类的茶,又可以根据其生产地、生产季节等因素的不同下分出许多子品类。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四大茶区的茶叶的种类合计已超过一千种。

③市场庞大,茶企业多,茶品牌少。2018年,我国的茶叶市场销售量为191万吨,销售额为2661亿元。较2017年增长了9.3万吨,增幅为5.1%;平均售价为139.3元/公斤,同比增长5.2%。我国茶叶企业的数量现已经超过七万家,而已注册的茶叶品牌不超过2000个。大部分茶叶企业都沉浸于做“品类茶”之中,没有自己的茶叶品牌。

2 茶叶行业品牌营销的主要问题

2.1 茶叶企业与消费者的品牌观念未达成共识

2.1.1 品牌意识淡薄

中国拥有众多的茶叶品类,其品类大都可用地理区域来划分,因此,茶叶的品类名称之前往往都加上了地域的前缀,如西湖龙井、安溪铁观音、洞庭碧螺春、武夷大红袍。这突出了茶叶的品类拥有了很强的区域性,不仅使得茶叶的品类深入人心,而且使其在各自的区域形成了独特的公共区域品牌。茶叶企业大都借助其公共区域品牌的盛名而经营,这进一步地向市场灌输了“茶叶品类”的理念。在此环境下,茶叶企业和消费者都铭记了茶叶的品类而忽略了茶叶的品牌。尽管到了现在真正做出品牌的茶叶企业也不过寥寥几家。绝大多数的茶叶企业没有自己的品牌,少数拥有自主品牌的企业也大都空有一个品牌的名称,仍然以“品类茶”的方式运作。

2.1.2 品牌营销收效不顯著

由于茶叶的优与劣并无明确的界定标准,其是以感官评定质量的产品,难以用文字描述无法用数据量化。再加上茶叶生产方、茶叶经销方和消费者之间存在着茶叶价值、品质方面的信息不对称。茶叶企业凭借处于信息优势的地位,可以隐藏对自身不利的产品信息,公布的往往都是利己的、具有片面性或是误导性的信息,使得消费者与茶叶企业之间普遍存在着信任缺失的情况。在信息不对称、信任缺失的情况下导致了消费者收集信息成本过高,进而放弃收集信息[3]。消费者为了规避在此状态下消费而产生风险性,常常会出现消费者延迟购买行为直接影响整体现实需求的水平下降。这样茶叶企业就需要用更多的精力、更高的成本去营销品牌,使消费者了解并信任其品牌。

2.2 产品本身过于单调,缺乏核心竞争力

由于同一种品类的茶其工艺、口感、生产区域、文化背景相近,茶叶产品的同质化愈发严重,而这样的同质化表现在了茶叶产品的生产、包装上,以及产品的定位、营销等多个方面[4]。实例的表现上,如一些茶叶企业见到其他的茶叶品牌凭借某款产品或某个包装或某个宣传广告,亦或是某种营销模式使得其企业营收大涨后,在不思考自身企业与其差异的情况下,蜂拥而至的争相模仿的行为。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茶叶消费者在茶叶的冲泡以及茶叶的配选等多方面的需求已经越来越多样化,大多数茶叶企业的产品设计已经无法跟进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同质化已成为影响茶叶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茶叶企业发展受到阻滞进一步又导致了整个茶叶行业的发展变得缓慢。

2.3 市场秩序混乱,定价混乱,无标准无依据

由于其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大部分茶叶企业在茶叶产品的定价方面,既无具备说服力的依据也没有科学的定价策略,定价具有极强的主观性,而在得到市场反馈之后,商家以及企业又会根据情况对茶叶价格进行调整,又会展露出较高的波动性,使得产品定价十分不稳定。一方面,茶叶品牌和茶叶经销商间无明确的定价协议,在多方拥有自主定价权的情况下,价格本身就难以维持稳定;另一方面,茶叶因为品类繁多,地域差异性强,同品类质量却又参差不齐,工艺上又各有千秋使其更难以拟定标准。

2.4 缺乏科学的客户管理方法

在客户关系管理方面,我国茶企业仍然非常传统,大都是销售人员与客户简单地对接,记录下交易的内容以及客户的联系方式,偶尔与顾客介绍自己的产品,试探其是否有再购的需求。到此层次便停止了。几乎没有茶叶企业对客户进行数据整合分析,将客户分类,并有针对性地对其做出个性化的品牌营销。有与客户互动,但是难以让顾客敞开心扉巩固客户忠诚度。客户关系管理的观念模糊,没有建立自身客户的信息库,缺乏明晰的客户关系管理策略和不会运用科学的管理流程等问题在茶叶企业中普遍可见。

3 茶葉行业品牌营销的应对策略

3.1 建立与消费者的品牌共识,加强品牌辨识度

3.1.1 加强品牌意识

要想与消费者形成品牌共识,简单来说就是建立好自身的品牌形象,之后在宣传及交易的过程中进行品牌理念的输出即可。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首先需要有强烈的品牌意识。茶叶企业的品牌意识需从三个方面做起:一是加强品牌质量意识。良好的产品质量是建立起一个让消费者信赖的品牌的立根之本。倘若品牌的产品质量不过关的话,其他的一切品牌营销都是空谈,即便可以获得短期的成效,也必将在市场的检验之后被淘汰。二是加强品牌服务意识。由于中国茶文化深厚,大多潜在消费者又不具备相关专业的认知,服务人员应当更多地科普业内的相关知识,提供更多的售前咨询服务。根据客户的需求配选出合适的茶叶产品后,再根据其使用场景和途径的不同选用包装、贮存及配送方式。在售后附上茶叶产品的使用建议,如此产品适合用多高温度的水,冲泡多少时间,冲泡多少道为宜等。三是加强品牌专利意识。其专利意识包括但不限于品牌的商标、茶叶制作工艺、产品和包装的设计等,为日后的品牌营销所带来的收益提供法律保障。

3.1.2 差异化品牌定位

同质性高是茶叶产品的特点之一,因此,更需要借助品牌来区分各家企业商品的不同。若品牌再不具有差异性,那么品牌便也形同虚设失去了意义。立顿、八马等品牌明晰而又显著差别竞争对手的品牌定位就获得了不小的成功。立顿将其茶叶商品定位为日用消耗品,而八马则以“礼”自居,将其品牌形象设定为礼品。窃以为差异化的品牌定位可以从两个简单的方面体现:一是品牌命名,品牌的名称是一个品牌最能够被广泛流传的部分,能够最简单最直接地体现出品牌的定位;二是定制LOGO和标语,LOGO是最具视觉效果的品牌标志,需要结合自身茶叶产品的品牌定位来设定,而标语则需要表现出品牌与产品间的关联性,或简短直白地提炼出自身品牌与友商的差异。若品牌营销收效高的话,还可以在此基础之上建立品牌识别系统来科学地运营品牌。

3.2 从市场角度出发做产品

3.2.1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做产品规划

随着时代的发展,茶叶消费者的需求也正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茶叶企业需要脱离传统的运作模式,摈弃执着于现有产品的观念,跳出“我有什么产品,就卖什么产品”的思维。应该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规划本身的产品设计:消费者需要什么,茶叶企业去生产,再卖给消费者。这种根据流通侧调整供给侧的方法,不仅可以实现商品销路通畅,还可以很大程度地优化企业资源的配置倾向,提升资源利用率,降低成本提升利润。

3.2.2 开发差异性产品提升竞争力

开发差异性产品的根本目的在于开发产品独特性的价值。由于茶叶产品的同质化严重,在无法找到竞争优势时,许多企业往往会选择打价格战。要避免这样的价格消耗,就需要差异化、有产品的价值创新。并且新产品能够在避免价格战的同时开发出更多的客户群体,能为企业带来强有力的竞争力。

3.3 规范品牌销售的标准细则

3.3.1 整合营销渠道

长期以来,因为经销商运营的混乱导致了茶叶市场鱼龙混杂。经销商作为茶叶品牌面对终端客户的媒介,是品牌营销的“门面”之一。而茶叶企业与非直接合作关系的代理商关系复杂,难以管控,为了保证品牌形象,企业可以根据情况尽量地减少二级和二级以上的代理商的出现。对已经合作的经销商进行筛选与管理,和渠道杂乱的经销商签订保护品牌形象的协议,或是终止合作,将更多的商品资源输送给运营效果的经销商。若企业规模较大,则还需要将销售体系管理扁平化。除去经销商外,品牌还需要有直接对接终端消费的途径,如开设线下直营店、电商平台旗舰店、建立官网商城、客户群体的论坛等。

3.3.2 制定价格标准建立利益分配机制

要保证品牌的稳定和规范,企业就必须定制合理的定价策略。首先需要有明确的区分不同产品的标准,如按照茶叶的品种、茶叶的制作工艺、喝茶的实际体验等的标准。其次是根据产品自身的市场价值来确定其售价,不可主观地为其加上文化价值。最后在同种类的产品而价格不同的产品,也须制定相关的依据标准,如生产成本、供求关系等。

3.4 运用科学的客户管理方案,搭建CRM体系

3.4.1 将客户分类针对性定制营销方案

将客户根据贡献价值来分类,在茶叶行业可分出高需求高消费的高价值客户、高需求但消费一般或者消费较高但需求较低的中价值客户、低需求低消费的普通客户三个类别。

①针对高价值客户,应尽量减少日常普通营销活动对其的干扰,实行VIP制,为其提供一对一专业销售人员。直接挑选出高端且符合其喜好的产品,进行精准营销。讲究的是营销频度低但转化率高。

②针对中等价值客户,由于这类型的客户是企业的主要客户群体,是收入来源的主体部分。因此,在对此类客户进行营销时要注重产品质量,并渲染品牌价值和品牌理念,提升其品牌信任,加强客户忠诚度使其成为企业口碑重要源泉。

③针对普通客户,普通客户对茶叶的需求较低,其中不乏有需求尚未开发完全的客户,潜力较大。此类用户应该作为日常营销活动的重点针对对象。但是在营销活动中不宜直接对其营销品牌,需要先激发培养其喝茶的习惯和兴趣,使其在接纳茶的过程中接纳品牌。

3.4.2 构建CRM系统

在大数据时代,有足够的数据就可以推测消费者的行为偏好,为决策提供数据参考[5]。因此,建立系统的数据库来记录客户的信息资料成为品牌营销必不可缺的一环。茶叶企业构建的CRM系统所围绕的核心,不仅需要有现已有的老客户,还需要紧盯目标群体的潜在客户。CRM系统需要记录的有顾客的客户信息、购买记录、客户偏好以及对产品售后的满意程度等,还需要记录下流失的客户的基本信息、购买记录、流失客户的偏好、客户流失的时间等一系列信息,供企业研究客户流失的问题所在。

【参考文献】

【1】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中国茶叶行业发展报告2019[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9.

【2】陈椽.茶叶分类的理论与实际[J].茶业通报,1979(Z1):48-56+94.

【3】张虹.中国茶叶企业营销问题与对策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4.

【4】沈文薏,周应恒.茶叶品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福建茶叶,2019,41(01):47-48.

【5】肖惠冰.改善我国会展企业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的問题研究[J].中国商论,2018(33):101-103.

作者:肖佳民 黄蕾

第二篇:商业银行品牌竞争力提升方案研究

[摘要]我国银行业目前仍处于体制改革的深化阶段,亟须战略转型。银行业战略转型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加快品牌战略的实施,努力提升银行业尤其是商业银行的品牌竞争力,而商业银行品牌竞争力的提升已经成为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提升的重要途径。本文在回顾品牌竞争力文献基础上,试图找出提升商业银行品牌竞争力的方法。

[关键词]品牌竞争力;商业银行

一、品牌竞争力概念

Aaker(1990)基于品牌能力角度认为品牌竞争力就是品牌能够增加企业资产的能力。Keller(1993)基于顾客角度认为品牌竞争力的基础是品牌忠诚。Philip Kotler(2001)基于契约角度认为品牌竞争力的本质是建立在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一种无形契约。王永贵(2002)基于企业能力及市场能力角度认为品牌竞争力是企业竞争能力的市场表现。李光斗(2004)基于企业独特能力的视角认为品牌竞争力是企业拥有的区别或领先于其他竞争对手的独特能力。胡大立(2005)基于市场竞争视角认为品牌竞争力是品牌在竞争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市场力量。许基南(2005)基于资源配置视角认为品牌竞争力是对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使品牌具备更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能力,从而获得比较竞争优势。

二、品牌竞争力的衡量

目前对于品牌竞争力的衡量研究主要见于国内学者的研究中,很多学者多建立评价模型,从不同维度来衡量品牌竞争力。许基南(2005)则重点关注品牌的市场能力、品牌管理能力及品牌基础能力。胡大立(2005)从市场和顾客两个层面研究品牌竞争力,其中市场层面包括市场占有率、超值利润率及扩张潜力等,顾客层面包括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及忠诚度等。余明阳、罗文军(2008) 将品牌竞争力分为核心能力、互动过程和顾客三方面来表现。蒋璟萍(2009)则将品牌竞争力划分为物质竞争力、文化竞争力及市场竞争力。乔均(2010)品牌竞争力构建服务业企业品牌竞争力评价模型,从盈利能力、营销能力、管理能力、发展潜力、员工能力、品牌形象这六个维度衡量品牌竞争力。

通过对有关文献中衡量品牌竞争力的方法进行梳理,发现学者研究视角多样化。针对商业银行品牌竞争力提升方案,认为从服务业角度考虑的评价模型及指标体系比较具有代表性,本文将参考有关学者研究服务业品牌竞争力的视角来探索商业银行品牌竞争力的提升。

三、基于品牌竞争力提升银行业核心竞争力的方案

中国银行业经过近20年的金融体制改革与持续发展,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良好的发展业绩,同时也处于战略转型的重要期,必须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和转变发展方式,努力提升商业银行品牌竞争力。

1.银行品牌竞争力的基础在于其盈利能力

2008年金融危机及近来愈演愈烈的欧债危机,使得国际金融巨头转向中国,去年小微企业的困境使得国家采取一系列金融改革措施。商业银行将面对更加复杂的国际及国内环境,因此必须首先保证其能盈利。盈利能力直接关乎到商业银行是否能存在或者能存在多久,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是商业银行品牌竞争力的基础。

2.商业银行的营销能力是提升其品牌竞争力的重要方法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目前其产品及服务同质化,消费者在选择银行时,除了安全性等考虑因素之外,也越来越注重银行产品及服务的差异性,注重银行的品牌效应。营销能力是促进差异性,产生品牌效应,提高品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与方法。

3.高效的管理能力是提升品牌竞争力的有力保证

目前业界对商业银行的管理层尤其是高级管理层,往往有很高的学历要求,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银行对于管理能力的重视。高效的管理能力能够给商业银行带来良好的管理效应、组织效应及团队效应等,进而能够提升绩效,绩效的提高往往是竞争力增强的表现。

4.发展潜力是商业银行品牌竞争力得以持续的主要动力

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商业银行可以建立起其品牌竞争力,但是能否保持并且加强品牌竞争力,则要看其未来的发展潜力。发展潜力对于商业银行至关重要,尤其是品牌的建立、延伸及升级,是一个不断的维持与创新相互协调发展的过程。对于品牌竞争力的维持来说,一个企业的发展潜力是至关重要的,商业银行的发展潜力是其品牌竞争力得以持续的主要动力。

5.员工能力的强化是提升商业银行品牌竞争力的内在需要

企业的员工是企业宝贵的资源,员工能力尤其是核心能力的保持与持续更新是一个企业获得基业长青的必要保证,同时也是核心竞争力等能力形成与发展下去的内在需要。商业银行员工能力强化是提升其品牌竞争力的内在需要。对于消费者来说,银行员工就是其竞争力或者是品牌竞争力的携带者,员工能力是品牌竞争力的表现。因此强化员工能力对于提升商业银行品牌竞争力,是内在的迫切需要。

6.注重品牌形象是提升商业银行品牌竞争力的外部推力

商业银行有其服务业的特性,消费者卷入程度也很高,商业银行品牌形象可以具体分为品牌知名度、美誉度、满意度、忠诚度、感知服务质量,消费者对于银行品牌形象的评价,对银行的影响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David. A. Aaker and Kevin Lane Keller. Consumer Evaluation of Brand Extension[J]. Journal of Marketing, January, 1990

[2]Kevin Lane Keller. Conceptualizing, Measuring, and Managing Customer-Based Brand Equity[J]. Journal of Marketing, 1993,57:1-22

[3]王永贵.服务质量.顾客满意与顾客价值的关系剖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6):579-587

[4]李光斗.品牌竞争力[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胡大立等.品牌竞争力的生成及其贡献要素优势转化机制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7)

[6]余明阳,罗文军.品牌竞争力[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109-113

[7]蒋璟萍.新经济时代的品牌理论—基于本体论视角的品牌竞争力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201-221

作者:张庆垒

第三篇:基于地方高校的软件工程品牌专业建设方案研究

摘要:软件工程专业是目前很多高校开设的计算机类专业,也是很多高校进行重点建设的专业。但针对目前地方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殊性,其软件工程专业建设能否符合社会发展的新需求仍然是一个不断探索研究的过程。以成都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建设为背景,以保持其专业优势为目的,以品牌专业建设为目标,对该专业的建设过程进行了探索研究,提出了可行性的品牌专业建设方案。

关键词:地方高校;软件工程;品牌专业;建设方案;探索

软件工程专业是目前很多高校开设的计算机类专业,其主要以培养软件人才为目标,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素质软件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而我国软件人才的培养,尤其是高校高素质软件人才的培养和社会需求有较大的差距,从而造成了高素质软件人才的匮乏。由此可见,建设好高校的软件工程专业是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软件人才的重要保障。

目前有学者针对不同高校的软件工程专业建设进行了探索和研究。有学者基于CDIO 高等工程教育思想对软件工程专业构建了培养目标和课程培养体系[1];有学者对软件工程专业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对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和探索[2,3];有学者结合新工科建设思想,提出了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4,5];有学者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三横两竖”课程教学、在线课程建设以及课程群教学方式对软件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6-9];有学者构建多元化实践平台以及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进行软件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研究[10,11];也有学者对软件工程专业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进行研究并提出了改革创新的措施[12]。

成都大学属于地方性高校,其软件工程专业一直以来都是以特色专业进行建设,2008年以四川省特色专业进行建设、2013年以国家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进行建设(四川省内二本高校中少有的几个学校之一)、2016年以成都市本科重点专业进行建设;近年来,该专业就业率均保持在90%以上,由此看见,尽管对软件工程专业建设进行了相应的探索和研究,但基于地方性高校专业建设的特殊性,如成都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如何保持其优势性以及以品牌专业建设为目标进行专业建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新需求仍然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

1 专业建设方案的设计

1.1 专业建设目标

1) 专业建设确立以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为目标,以软件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以符合工程认证标准为准则,以软件能力培养为特色,形成特色鲜明的品牌专业。

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紧跟当前软件技术发展的前沿,熟悉当前软件项目开发流程和开发工具,强化编程能力,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工程项目应用能力、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目标的重心,紧跟并培养以大数据为核心,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所需的高级应用型软件人才。

1.2 专业建设方案内容及采取的措施

1.2.1 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建设是软件工程品牌专业建设方案的核心,根据工程化人才培养的要求,构建了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整个课程体系由三个方面构成,分别为“平台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方向课程体系”。平台课程体系由学科类课程構成,其主要培养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能力;“专业课程体系”由专业必修类课程构成,其主要培养学生专业技术能力;“方向课程体系”由专业选修类课程构成,其主要培养学生软件企业需求的插件化专业技术能力,这部分课程可由IT企业直接授课。整个课程体系的构成如图1所示。

针对目前软件工程专业面向工程教育认证的需要,在构建课程体系时,结合了国家教育部发布的工程教育认证十二条毕业要求指标点,将工程教育认证的思想融入课程体系的设置中。课程体系中重要课程与工程教育认证的毕业要求关联关系结构如表1所示。

在表1中“工程教育认证的毕业要求指标点”表示该课程关联的毕业要求指标点;“关联关系程度”表示该课程对应相应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关联程度,这里“H”表示high(关联度高)、“M”表示medium(关联度中等)、“L”表示low(关联度低)。

1.2.2“五层实践培养”教学机制构建

为了达到强化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培养的目的,实践教学机制的有效实施是其重要保障,为此构建了“五层实践培养”教学机制。第一层:校内课程实践。在校内课程授课中,将课内理论授课、课内实验、课内练习、课程探讨、课程中企业教师参与授课的案例设计等不同形式进行融合,实现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基本编程能力和职业素养训练。第二层:概念实训。在大一暑期,由企业直接参与实施,强化学生基础编程能力。第三层:技能实训。在大二暑期,由企业直接参与实施,强化学生软件开发能力。第四层:综合项目实训。在大三暑期,由企业直接参与实施,强化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第五层:企业实习与毕业设计。在大四的整个学年,由企业直接参与实施,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并完成毕业设计,从而强化学生工程应用能力。“五层实践”教学机制如图2所示。

1.2.3 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以提高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生掌握和熟悉相关技能知识为目标,进行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在改革过程中采取的措施主要体现为:

1) 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MOOCs课程体系,并重点建设本专业自己的MOOCs课程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并应用于课程教学中,目前已完成3门专业课程的MOOCS建设和3门专业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建设,并都应用于相关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中。

2) 大力推行“项目驱动、案例教学、1+2+3课程改革”等教学模式,实施“1+2+3”校企深度融合课程改革,即在专业课程中遴选8-10门课程,每一门课程至少两位教师(在校教师和企业资深工程师)协作完成教学,至少有三种以上的考核方式(项目答辩、小组讨论、期中测试、期末测试、实验考核等)完成课程考核。

1.2.4 师资队伍建设

学生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构建一支年龄和学历结构合理、具有工程背景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专业建设的重要部分。针对成都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近年来进行了相应的探索与实施,实施的措施主要体现为:第一,加强师资队伍中教师项目工程化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外派教师参加企业的师资培训,另一个方面,外派青年教师脱产到合作的IT企业进行顶岗培训,从而提升教师工程能力;第二,积极引进具有工程背景的教师加入师资队伍中,改善师资队伍双师型结构;第三,构建学院教学督导制度,一方面进行学院教学督导组的听课督导,另一方面进行青年教师帮扶工作,指派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对青年教师做教学指导;第四,构建教师科研团队,鼓励教师参与团队的学术交流和科研项目的研究,提高教师自身的科研能力;第五,构建课程群教师团队,在课程群中完成教学活动的研讨和交流。第六,鼓励教师参与外校的科研交流和教学研讨活动。

1.2.5 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1) 校内实验室建设

学生的工程能力培养离不开校内实验室的构建,以专业建设需求为指导,以培养学生掌握软件技术技能为目标,建设校内实验室。在建设过程中,除了建设常规的校内实验室外,还需要逐步建设面向企业场景的软件工程实训实验室、软件质量保证与测试技术实验室、软件综合创新实验室、云计算应用技术实验室等,这些都是软件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

2) 实训基地建设

稳定的实训基地建设是学生进行企业实训和实习能够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条件,需要学校和企业共同合作建设。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建设形式体现为:由企业方主导实施概念实训、技能实训、综合项目实训等实训课程的教学,学生在校企合作的实训基础完成实训课程的学习;校企双方可以开展师资的培训和联合授课,学院教师可到实训基地接受师资培训,企业工程师也可到学校进行1+2+3教学模式的嵌入教学。通过实训基地的建设,可将企业先进的软件人才培养理念引入高校软件人才的培养机制中。目前学院已构建的实践条件如图3所示。

2 建设方案实施的效果

通过品牌专业建设方案近几年的实施,成都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全国排名稳步上升,以中国科教评价网金苹果排行榜评价数据查询系统的结果为依据(2014年~2018年学校在系统中的名称为成都学院),近五年专业全国排名变化如图4所示。

通过图4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成都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的全国排名由2014年第176位上升到2018年第98位,充分说明品牌专业建设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3 结论

本文以成都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建设为背景,以保持专业建设的优势为目的,从专业建设目标、课题体系建设、实践教学机制构建、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条件建设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探索研究,提出了成都大學软件工程品牌专业建设实施方案,并通过全国专业排名变化数据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其他高校软件工程品牌专业建设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 毕忠勤,单美静.基于 CDIO 的软件工程专业培养体系建设[J]. 计算机教育,2013(8):23-26.

[2] 林峰,李萍.软件工程本科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6(4):248-249.

[3] 杨爱民,邓芳,高飞.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6(3):64-67.

[4] 张其文,张秋余,顾群.面向新工科的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西部素质教育 ,2018,(15):159-160.

[5] 钱小红,左翠华.面向新工科的软件工程专业改革与发展探索[J]. 福建电脑,2018(9):81-95.

[6] 于波,张淑丽,李鹏.翻转课堂教育模式在软件工程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5(16):18-21.

[7] 程凡.面向卓越工程师的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 现代教育技术, 2014,24(6):106-112.

[8] 董威,文艳军,李暾,等. 软件工程专业在线课程建设思考[J].计算机教育, 2015(6):51-55.

[9] 沈海波,朱雄泳,周如旗,等. 基于特色课程群的软件工程专业建设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 2017(12):141-143.

[10] 王佳乐,刘健,方刚.基于卓越人才培养的软件工程专业多元化实践平台建设研究[J].软件工程,2018(2):53-55.

[11] 吕欢欢,郭伟,张辉,等.面向卓越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6(1):38-42.

[12] 王前,邹霞.本科院校软件工程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2018(33):94-95.

[通联编辑:王力]

作者:张志强 张洪 张修军 于曦 叶安胜

上一篇:英语文学毕业论文下一篇:社会体育管理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