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传播观研究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壮族歌圩的仪式传播现代转型研究

摘要:受市场经济和大众消费文化的影响,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文中简称“非遗”)在保护与开发过程中逐渐形成“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名片效应。广西壮族歌圩作为国家级“非遗”,既是壮族的群体性活动,也是一种具有仪式意义的展演行为,主要以山歌符号传播维系壮族民众的族群记忆。壮族歌圩仪式传播观是指一项以歌交流的社群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对壮族社会的维系,强调的是壮族民众对歌圩文化的仪式共享行为。从时间上看,壮族歌圩从传统到现代的仪式传播变迁主要表现在媒介传播方式的变化,即歌圩仪式的媒介化传播。由家庭-族群-社群的口头传播转向媒介多元化传播:一方面是以个人为中心的家传方式消亡,以仪式为中心的族群传承方式的瓦解,另一方面是由人与人口耳相传转向以舞台、媒介组织传播,呈现出网络传播的新态势。从空间上看,由壮族歌圩演变而来的“壮族三月三”歌节,呈现从乡村向城镇中心偏移的特点,主要以社区和市场为传播场域。依托节庆形态,代表国家在场的政府部门整合媒介资源宣传造势,将壮族歌圩符号打造成广西歌节文化品牌,在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呈现歌圩仪式媒介化、符号化、商业化等特点。经过政府民间挖掘、官方文化打造而成的“壮族三月三”歌节,以媒介整合宣传和多元化的舞台展演形式,逐渐成为集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与招商引资功能于一体的广西节庆品牌。在传播的过程中,官方主导的歌节模式使得歌圩仪式功能由“娱神”向“娱人”转变,重心由传承民族文化转向大众文化消费倾斜。歌圩由一个富有壮族民众集体记忆的传统节日逐步成为广西全民狂欢的节庆共享符号。从物质、心理、媒介场三方面分析,映射出广西民众对于官方打造的歌圩节庆仪式认同度较低、参与度不高的问题。“三月三”是我国少数民族节日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诸如“壮族三月三”这样的歌节仪式逐渐成为少数民族节日文化改造、传播、认同与发展的一个缩影。少数民族文化依托节庆传播,强调的是国家在场的官方宣传理念,政府层面主导的仪式传播侧重于“传递观”,以主流媒介发布权威信息,“以在空间传播和发布的过程,以达到对距离和人的控制”,即最大化地将节庆信息传递给广大的民众,这在一定程度上忽视民众在场参与的仪式共享与认同。笔者认为:在少数民族地区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主体应回归于当地民众,需要厘清仪式传播过程中政府、媒介、民众、游客的身份与认同问题;对于少数民族节庆仪式的传承与发展,不可忽视多元化媒介传播对拓宽其文化圈层的作用,应强化本土文化圈的仪式共享与认同。官方对于民族文化的节庆仪式打造,一方面要保留其传统的传承与传播形态,创新性地拓展节庆传播模式,另一方面也要注重以发展为目标的适度开发,不能完全否定国家在场的官方文化保护与产业开发的作用力,应重点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具有不可复制的特色文化产业。

关键词:传播仪式观;壮族歌圩;“壮族三月三”;共享;认同

学科专业:传播学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缘由

一、问题的提出

二、选题缘由

(一)受凯瑞“传播的仪式观”启发

(二)壮族歌圩作为民族文化共享符号

(三)从小耳濡目染的山歌环境及研究关注点

三、概念界定

(一)壮族歌圩

(二)仪式与仪式传播观

(三)场域

第二节 国内研究综述

一、壮族歌圩研究

二、“壮族三月三”研究

三、仪式传播与少数民族节日传播研究

第三节 研究目的、意义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创新之处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内容分析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参与式观察

四、人物访谈

第二章 从传统到现代:壮族歌圩的传播历史与现状

第一节 壮族歌圩的文化打造缘由及发展历程

一、主要动因:大众文化消费的经济驱动

二、起源与发展阶段:由民间自发习俗演变为全民狂欢的节庆名片

(一)1979年前:歌圩主要是盛行于壮乡民间的传统对歌习俗

(二)1979年-2006年:政府官方主导的歌节模式

(三)2006年-2013年:国家在场的“非遗”保护举措

(四)2013年至今:“官、商、民、媒”打造现代“壮族三月三”名片

第二节 壮族歌圩的仪式构成与特点

一、壮族歌圩的仪式构成

(一)歌圩仪式参与者:由小众转向大众

(二)歌圩仪式地点:由乡野向城镇中心转移

二、壮族歌圩仪式的特点

(一)周期性

(二)表演性

(三)符号象征性

第三节 壮族歌圩的仪式传播现状

一、壮族歌圩的仪式化传播现状

(一)传播主体:传者与受众的角色转换

(二)传播内容:仪式主题由民俗转向大众

(三)传播渠道:以口头传播为主,网络社交媒体传播兴起

(四)传播效果:民众认知度及参与度较低

二、媒介传播对歌圩文化认同的影响

(一)口头传播:民众在场的自我认同

(二)主流媒体传播:政府主导的媒介认同

(三)网络社交媒介传播:社会群体的集体认同

第三章 从乡村到城市:壮族歌圩仪式传播的场域变迁

第一节 壮族歌圩的仪式传播场域偏向

一、乡村人际传播:传统歌圩场域的衰落

(一)家庭传播:以个人为中心

(二)村落传播:以仪式为中心

二、城市化形象传播:现代歌圩的公共文化空间建构

(一)社区传播:以群众性公共文化为中心

(二)市场传播:以商贸展演为中心

第二节 壮族歌圩仪式传播场域的功能变迁

一、歌圩作为仪式传播场域的功能变迁

(一)歌圩功能内容:由“娱神”向“娱人”转变

(二)歌圩功能重心:由山歌传承转向文化消费

(三)歌圩功能范围:由小众化转向全民性

二、现代歌圩作为公共文化空间的传播问题

(一)物质场:公共文化空间对传统歌圩传播场域的挤压

(二)心理场:歌圩仪式传播的认同感缺失

(三)媒介场:媒介取代民众在场的共享

第四章 坚守与创新:新时期壮族歌圩仪式传播与发展

第一节 现代歌圩的传播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消费主义盛行:本土民族文化符号弱化

二、传播观念混淆:官方宣传等于整体传播

三、媒介仪式化传播:现代歌圩的文化重构

四、舞台商业化传播:生态场域符号的消解

第二节 仪式传播视域下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与发展的思考

一、立足民间:保护传统传播场域

(一)建立完善传承主体的保护机制

(二)恢复和重建传统歌圩场域

二、依托媒介:建构现代传播场域

(一)拓展影视媒介的形象传播

(二)创建网络仪式传播场域

三、借力政府:合理打造“文化脱贫”模式

(一)以“文化+互联网”构建品牌传播

(二)以“文化+旅游”延伸产业空间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B:调查问卷

附录C:访谈提纲

上一篇:机械创新设计论文提纲下一篇:当代视觉文化平面设计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