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文化旅游产业

2022-06-23

第一篇:成都文化旅游产业

加快转型升级 推进成都旅游产业倍增

2012年7月18日

作者: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课题组

摘要:通过近年来的积累发展,成都市旅游业已进入加速发展期和转型关键期,在成都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地位确立并巩固,产业体系趋于完善,具备了实现产业倍增的现实基础。在全市大力实施产业倍增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成都市旅游业将从国际化工程、品牌打造工程、乡村旅游提升工程、景区服务质量提升工程、标准化工程、信息化工程、精品项目工程和区域合作工程“八大工程”入手,推动成都市旅游产业总收入在2010年和2015年率先实现倍增,分别达到1000亿元和2000亿元的发展目标。

关键词:旅游业;产业倍增;八大工程

当前,成都市确立了建设开放型的区域中心和国际化城市,以及建设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的总体目标,在坚持“双核共兴、三产联动、城乡统筹、圈层融合”的发展思路下,大力实施“五大兴市战略”,奋力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在此背景下,以国际化为路径,以旅游综合改革试点为抓手,以旅游功能区建设为载体,实施产业倍增战略,通过“八大工程”,推动成都市旅游产业总收入在2010年和2015年率先实现倍增,对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建设开放型的区域中心和国际化城市,实现富民强市具有重大意义。

一、产业倍增的基础

(一)处于加速发展期

从产业发展阶段来看,成都旅游业正处于加速发展期。2006-2011年,成都旅游业以高于全市经济发展速

度持续快速增长,全市入境旅游接待人数累计452.72万人次,年均增长15.9%,旅游外汇收入累计16.21亿美元,年均增长17.7%;接待旅游总人数34614.39万人次,年均增长19.0%;旅游总收入累计3041.01亿元,年均增长18.8%。

(二)进入转型关键期

从产业转型升级态势来看,成都旅游业正处在从传统观光型旅游向现代休闲度假型旅游的关键转型期。我市旅游产业在加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市场重点向国际国内并重、产品供给向休闲度假、增长方式向产业融合、收益模式向增值服务、行业管理向产业促进、发展格局向城乡一体转变的态势。

(三)产业地位得以强化

从产业地位来看,成都旅游支柱产业地位不断增强。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由2006年的8.06%提高到2011年的8.46%,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由2006年的16.5%提高到2011年的17.2%,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四)产业体系趋于完善

成都市加快完善了集景区(点)、旅游住宿业、旅行社业、旅游交通业等在内的综合产业体系,旅游产业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截止2011年底,成都市共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48家,其中,年接待游客超过100万人次的景区(点)5个,超过200万人次的景区(点)2个,超过300万人次的景区(点)1个;星级宾馆138家,社会旅馆近4000家,星级农家乐485家,星级乡村酒店44家;旅行社260家,共有经营规模上亿元的旅行社10家,持证导游1.8万人;与双流机场通航的城市共计100多个。

二、产业倍增的目标

到2012年,实现旅游总收入一千亿元目标,较2010年增长65.6%;旅游外汇收入5.8亿美元,较2010年翻一番;旅游总人数1.2亿人,较2010年增长76.0%;入境旅游人数150万人,较2010年增长87.0%。 到2015年,实现旅游总收入两千亿元目标,较2010年增长2.3倍;旅游外汇收入9.18亿美元,较2010年增长2.17倍;旅游总人数2亿人,较2010年增长1.93倍;入境旅游人数310万人,较2010年增长2.86倍。

三、产业倍增的思路

以旅游“产业倍增”为目标,紧抓旅游综合改革试点的政策机遇,把推进城市休闲旅游区功能提升、加快“两带”功能区建设、打造天府新区旅游增长极作为全市旅游区域工作重点,把实现城市与旅游融合、文化与旅游融合、生态与旅游融合、农业与旅游融合作为全市旅游领域工作重点,形成“旅游产业综合抓”的发展格局,全面推进旅游“八大工程”实施,不断提升旅游服务配套软硬环境,全面提升成都旅游的对外开放形象、交流合作层次和国际化水平,为成都市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建设开放型的区域中心和国际化城市做出重要贡献。

四、产业倍增的路径

(一)国际化工程

一是全域全城旅游化。依托成都良好的经济基础、丰富的旅游资源、独特的文化底蕴、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和国外交流较多的优势,把旅游的服务要素和城市设计相融合,把景区、城区、消费区等相融合,将成都整个作为一个5A景区进行打造,营造出最国际最中国的休闲生活,实现景城一体化发展。

二是推进旅游产品国际化。抓好国际旅游精品建设,推进文博旅游景区的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创建一批国家4A级旅游景区。抓好都市休闲旅游产品建设,抓好都市旅游业态提升,加快文化街区建设。抓好度假旅游产品建设,建成一批国际旅游度假区。抓好天府古镇旅游产品建设,按照“四态合一”的要求,完成古镇业态提升,全面构建天府古镇旅游圈。

三是推进旅游设施国际化。优化旅游住宿设施,加快建设一批高星级酒店、主题饭店、经济型品牌连锁酒店、星级乡村酒店、特色客栈。改善旅游交通设施,围绕旅游完善以公路、铁路、航空和绿道为支撑的交通通达系统。调整车辆结构,丰富车辆档次、型别配置。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完善旅游城镇、旅游景区、旅游通道沿线的信息咨询、交通标识、生活服务、应急救援等设施配套。

四是推进旅游营销国际化。塑造成都旅游品牌,集中塑造“休闲之都?熊猫家园”、“快城市,慢生活,闲不住的休闲成都”旅游品牌。开拓国际旅游市场,细分客源市场,找准境外市场的突破口和切入点。继续开办海外营销机构,建立国际营销网络。抓好重大旅游节会营销,力争举办更多国际性旅游会议和活动。扩大口岸开放,简化机场旅游出入境手续,提高通关效率。增开成都至国外境外主要客源地直飞航线。完善外币兑换服务。

五是推进旅游服务国际化。强化旅游行业管理,加强旅游标准化建设。加强旅游人才培养,推进旅游人才培训,抓好旅游人才引进。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健全旅游市场综合治理联系会议、联合执法和督查督办等长效机制。畅通外语投诉渠道,建立健全旅游投诉处理机制、游客满意度测评体系和反馈机制。优化旅游语言环境,完善旅游景区(点)中英日韩四语标识系统及公共设施国际通行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的设置和中英双语成都旅游宣传广告设置。提高市民旅游意识和文明素质,加强市民对国内外游客友好礼貌的养成教育。

(二)品牌打造工程

一是巩固提升中国最佳旅游城市总品牌。在中国最佳旅游城市总品牌下,整体打造熊猫故乡、美食之都、古蜀之都、会展名城旅游子品牌,构建多元化的细分市场品牌形象组合和品牌产品体系,打出“快城市、慢生活,闲不住的休闲成都”最新旅游营销口号。

二是塑造熊猫故乡旅游品牌。以塑造熊猫之乡旅游品牌为核心,提升成都国际旅游影响力和知名度,发展壮大以大熊猫生态园区和大熊猫栖息地为核心的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壮大以大熊猫文化、大熊猫相伴而生的民族文化为背景的文化产业,发展壮大以网络、平面媒体及媒体为途径的数字大熊猫产业。加快中华熊猫世界(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都江堰大熊猫疾控中心和都江堰大熊猫野放基地)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创建工作。

三是塑造美食之都旅游品牌。开发新的融合川菜、个性川菜,制定有关传统川味菜点制作与服务的行业标准和国家、国际标准,将成都著名川味菜点的传统制作技术申报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沙湾、羊西线、府南新区火锅美食街为核心打造蓉西国际美食旅游圈,以玉林、科华路、人民南路南延线为核心打造蓉南美食圈,以春熙路、总府街为核心打造成都小吃美食圈。依托天府美食嘉年华等产业化项目实施餐饮旅游化战略,打造餐饮美食旅游产品,提升餐饮美食的品质和聚集度。

四是塑造古蜀之都旅游品牌。以世界文化遗产青城山—都江堰、世界自然遗产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为支撑,整合周边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跨越区域界限联动发展形成多元化的世界遗产精品线路组合产品。加强以武侯祠为核心的三国文化资源和以杜甫草堂为核心的诗词文化资源的整合力度,优化、整合省内相关资源,分别推出特色鲜明的三国文化主题线路产品和中国诗歌文化产品。以建设多功能博物馆为主体,着力打造寓教于乐的文化产品。加快金沙遗址—三星堆博物馆、古蜀文化旅游博览园、安仁中国博物馆小镇、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金堂五凤古镇等景区的国家4A和5A级旅游景区的创建工作。

五是塑造会展名城旅游品牌。以成都会展业“一主多副多馆”格局构建为契机,结合会奖旅游的高端性特点,大力开发会奖旅游市场。以大型会议、展览或节庆的举办为契机,积极发展展后或会后观光旅游。适应城市居民体验式和探索性旅游的发展需求,推动节庆与乡村旅游结合发展。

(三)乡村旅游提升工程

一是实施一线一品。结合世界生态田园城市建设,按照“一线一品”、“一村一貌”、“一镇一特色”的思路打造集中连片的农业风光,大力发展城市近郊插花式的景观农业,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景观功能和休闲功能,推动乡村旅游提档升级,不断满足城市居民休闲需求,为农村居民创造更多的增收点。

二是实施统筹融合。围绕“三圈一体”战略,推动一二三圈层旅游产业找准定位,实现错位发展、联动发展和一体发展。以各区(市)县特色优势资源为依托,整合发展最具特色和潜力的旅游品牌产品,实现错位和协同发展。以旅游区、功能区为单位,加强各区(市)县间旅游信息交流和互动,把握最新的游客动态,实现客源市场共享。围绕成都市旅游总品牌和子品牌形象,将市域旅游三圈层融成完整的“一极”,集各区(市)县资源优势共同开发成都旅游产品。

三是实施品牌下乡。培育自创品牌,帮助和引导资源条件好的乡村旅游经营业主在餐饮、住宿和农副产品等方面申请自有品牌。引进外来品牌,鼓励按照特许经营、联合经营、委托管理等方式,积极引进省内外知名的涉旅品牌业主和运营商落户乡村。

四是实施人才下乡。编制《乡村旅游人才培训方案》和《乡村旅游综合服务师职业标准》。推广试点“一户一大”,推广一户品牌农家乐派驻一名大学生驻点帮助业主规范管理和开发新产品等工作。建立乡村旅游专家咨询委员会,为乡村发展重点旅游项目提供智力服务。

五是实施金融下乡。提升支付手段,依托最佳旅游联盟,推广网上预订和在线支付。拓宽融资渠道,支持乡村旅游的小额贷款和贴息贷款等。完善金融服务,试点建设乡村旅游金融服务中心,开展旅游金融一体化服务。

六是实施品质提升。制定《乡村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技术导则》、《成都市古镇旅游服务标准》、《农家乐安全生产管理规范》,提升乡村旅游操作流程的标准化。依托旅游执法大队,探索建立由旅游管理人员、从业人员、专家学者和游客共同组成的服务质量监督员队伍。建立乡村旅游品质网络保障平台,实现旅游品质的网络化动态实时监控。

七是实施业态提升。编制《成都市乡村旅游特色新业态的开发规划》,创新传统业态的时尚元素。通过市场创新、技术创新、流通渠道创新、经营方式创新、组织管理创新等方式,开发乡村旅游新型业态形式。引导乡村旅游品质认证,开展酒店管理公司顾问管理新业态和特色村的试点工作。

八是实施科技提升。开发乡村旅游管理软件和平台,推广信息化手段和技术应用。加快农业高科技旅游园建设,完善园区的休闲、观光和体验等服务和功能。

九是实施文化提升。提升生态文化,按照生态、形态、业态和文态四态合一的思想,推进一批乡村低碳旅游区建设。提升民俗文化,打造一批典型地方文化节日。提升景观文化,规划建设乡村绿道和“景田”工程,对乡村旅游集中发展区以托管、共管和自管等形式试行景区、环境和物业三位一体的综合管理模式。

十是实施组织化提升。摸清现有闲置乡村房产资源,建立数据库,分类管理,策划项目,打捆招商,推进熊猫驿站乡村酒店连锁模式,把农民居住型资产转变为经营性资产。鼓励发起乡村旅游合作社、农家乐协会和企业业主参加的乡村旅游联盟,建立产、学、研、管共同参与的新型乡村旅游组织管理体系。

(四)景区管理和服务提升工程

一是规范景区综合管理和旅游服务。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牵头,市级相关部门配合,各区(市)县政府和各旅游景区具体实施,重点抓好景区的游客满意度测评、旅游标准化试点和国家A级旅游景区复核等工作。

二是探索建立景民共享利益机制。鼓励景区积极探索建立一套有利于景区与原住民利益共享的体制机制。定期举办旅游法规、知识宣贯和普及。优先安排居民在景区就业。规范管理景区居民从事旅游服务业。

三是以创建促管理。以A级旅游景区创建和旅游度假区等级评定为抓手,高标准提升和完善景区的游客中心、公共厕所和停车场等设施配套。规划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旅游度假区,力争建成一批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旅游景区和品牌。

四是加大综合执法力度。定期开展“诚信旅游、满意成都”旅游服务质量提升活动。协调工商、税务、公安等部门加大联合执法力度,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对景区经营秩序进行联合执法检查。妥善处理涉旅投诉,满意率不低于95%。

(五)标准化工程

一是建立健全旅游标准体系。编制《成都市旅游标准化发展规划》,以及系列基础标准、工作标准、要素系统标准和支持系统标准等各类旅游标准。研究制定《成都市旅游标准工作管理办法》、《成都市旅游标准化试点评价体系》及相关支持政策。起草并颁布《成都市旅行社安全生产管理规范》、《成都市景区安全生产管理规范》、《成都市旅游古镇服务质量标准》、《成都旅游信息化服务标准》等多项地方标准。

二是开展旅游标准化的实施评价。创新旅游标准化实施方式和评价机制,采取企业自查、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对成都市旅游企业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执行标准不到位的企业提出整改意见并限期整改。

三是创建旅游标准化品牌单位和示范区(市)县。以标准化推动规范化建设,培养一批运作规范、管理先进、服务优质的旅游标准化示范企业和示范区(市)县,引导区(市)县政府和旅游企业向标准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培养一支旅游标准化人才队伍,加强旅游企业制度建设和诚信建设。选择一批大型旅游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旅游院校作为旅游标准化研究基地,以促进我市旅游标准化整体研究水平的提高。

四是建立标准化信息平台。在“成都市旅游政务网”开辟成都旅游标准化信息专栏,形成查询、申报、公示、交流、动态跟踪和宣传旅游标准的信息综合平台。鼓励区(市)县政政府、社会组织和企业搭建各自的旅游标准信息交流平台。与相关网站合作,完善旅游标准化信息交流平台中的动态跟踪功能,加强标准制定者和管理者与参与并关心旅游标准化的社会公众之间的交流。

五是加快推进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城市各项工作。紧抓成都入选全国第二批旅游标准化试点,成为国家旅游局重点推广城市的宝贵机遇,在此前推进旅游化标准化建设的基础上,加大工作力度和标准化建设推广面,重点推进旅游服务质量方面的标准化建设。重点从硬件升级和软件提升上,以标准引导酒店、景区、旅行社扥旅游行业全面提升服务品质。加大吃住行游购娱方面的涉旅行业标准建设的推广力度。

(六)信息化工程

一是加强旅游信息化基础能力的建设。推动旅游景区及景区交通干线的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热点区域的无线宽带网络覆盖。加快旅游公共支撑平台建设,利用云计算等集约化技术为生态旅游、商务旅游、体育旅游、工业旅游、医疗健康旅游等新兴业态发展提供网络营销的平台支撑。开展对重点领域、重点区域旅游信息化系统的防灾体系建设。

二是打造多层次的旅游信息平台。利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和手机终端等资源和技术,建设具备公共咨询、信息发布、应急救援等功能的成都“智慧天府”旅游数字平台。开发旅游电子政务信息系统,推进全行业信息化办公和数字化管理。鼓励和引导信息企业推动电子商务科学化和统一化管理,促进电子商务向制度化、规范化发展。打造“景区数字终端、互联网、手机”立体旅游服务平台。

三是加强新技术在信息化中的运用。加强以物联网、云计算、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为代表的高新信息技术与现代旅游服务的融合创新。加强新技术与旅游文化的对接融合,以网络动漫、影视传媒、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等网络互动元素为依托,积极发展线下主题游。结合手机智能卡技术,拓展旅游“一卡通”在目的地通讯服务、交通搭乘、消费支付、电子门票、智能导览等方面的综合服务功能。

四是加强应急管理水平。建设“智慧天府”旅游调度指挥中心,配套建设景区监控、LED大屏、电子门禁等设施,打造集“管理、服务、展示、经营”四大功能为一体的综合体,实现对全市旅游运行状况动态监控和突发事件应急指挥。建设旅游安全应急救援基地,组建应急救援队,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不断探索旅游安全应急救援的经验。

五是加大网络营销力度。利用“智慧天府”旅游数字平台,丰富网上营销活动,开展“快城市、慢生活,闲不住的休闲成都”系列体验旅游活动,从美食、熊猫、遗产等方面全方位宣传成都城市形象。建立“成都微旅游”官方微博,开展“微博达人”品成都活动。鼓励全市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开设微博,通过微博传播放大效应,拓展旅游营销渠道,加强新媒体领域的市场营销。

(七)精品项目工程

一是提升打造以街子、黄龙溪为代表的天府古镇精品项目。树立“保护优先、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理念,以资源为核心发展平乐、安仁、洛带、黄龙溪、新场、街子六大国家级文化旅游度假精品古镇。重点发展文化体验与乡村休闲度假、温泉养生、休学旅游、避暑度假等多元化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以国际化的视野打造国内一流的度假品牌。

二是加快天府新区内的两湖一山国际文化旅游功能区项目进程。依托“两湖一山”功能区资源环境优势,立足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低碳化发展,以山林植被的保育与恢复、现有项目的改造提升、高端项目的开发建设为重点,加快龙泉湖国际生态旅游度假区、东山国家农业公园、花果山田园度假区等重点精品项目进程,全面提升“两湖一山”的旅游品牌和市场竞争力,将其建设成为世界级山地湖泊型文化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三是全面推进都江堰国际旅游城市相关项目建设。坚持高品位与注重多层次相结合,着力打造旅游综合体,推进景区城区一体化。中心城区城市旅游突出“拜水都江堰”主题,加快建设水文化博物馆、古县衙、文庙文化公园等重点项目。青城山文化旅游突出“问道青城山”主题,加快泰达?上青城、青城山博物馆群落等项目建设。龙池-虹口山地运动旅游突出“逍遥龙溪谷”主题,加快虹口温泉、“高原欢乐谷”旅游综合体等项目建设。乡村田园体验旅游突出“悠然天府源”主题,推动4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

四是大力推进龙门山、龙泉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的示范项目建设。依托龙门山优质的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以高端为引领,以度假为突破口,加快中华熊猫世界、琉璃坝蜀山论坛、湔江国家湿地公园、白鹿法式风情小镇、西岭雪山—花水湾、安仁中国博物馆小镇、南丝路文化区、石象湖乡村俱乐部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依托龙泉山山地农业和山地田园风光,以生态保育和生态修复优先为原则,加快建设云绣花田—观音山生态建设示范区、凤凰湖国际生态湿地旅游度假区、小堰口—三峨湖生态建设示范区、龙泉湖国际山水休闲度假区、观岭国际度假社区等一批重大旅游示范项目。

(八)区域合作工程

一是优化旅游开放合作环境。完善配套国际一流水准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重点建设旅游综合交通体系、旅游集散服务与咨询中心体系、旅游标识和解说系统、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等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推进政务环境的便利化,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优化旅游项目审批流程,全面提升成都旅游的对外开放形象、交流合作层次和国际化水平,形成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制度体系。

二是拓展旅游开放合作格局。构建多元化的旅游合作格局,推进天府新区旅游一体化发展,优化提升区域内的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等旅游服务要素配套,共同打造两湖一山国际旅游文化功能区、河道旅游和精品线路等;完善成都旅游区无障碍旅游体系建设,与周边省市共同打造大熊猫、大香格里拉、大九黄、三国文化、雪域风情等区域旅游品牌;推进成渝区域旅游合作,强化资源整合和深度开发,建设国际知名、全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积极融入三大经济圈城市群旅游合作,共建旅游信息交换平台;加强国际旅游合作,引进国际旅游组织、机构和知名旅游运营商、品牌连锁酒店或办事机构选址落户成都,构建与国际主要旅游目的地的联动平台。

三是改进旅游开放合作方式。政府搭建招商引资项目平台,通过推出一批景区、宾馆、餐饮、交通等商业性的旅游投资项目,瞄准国内外大型旅游企业集团,优先引进产业前景好、旅游市场急需、品牌形象佳、带动效应明显的行业龙头企业。依托成都“商会资源”、“航线资源”、“领馆资源”和“友城资源”,引导通航城市、友好城市和设领国家的企业来蓉进行酒店业、餐饮业、娱乐业、游览业、购物业、会展业、航空业、旅游电子商务的投资和开发,拓展成都对外旅游合作的新空间。

[作者简介]课题组成员:汪欢欢,廖熹。汪欢欢系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副总经济师,城市与服务经济研究所所长;廖熹系该所研究人员。

第二篇:标题:成都华侨城文化产业——“麦鲁小城”分析

摘要:韩国HAJA儿童职业体验馆开业,标志着最早的儿童职业体验行业的诞生。进入2012年,儿童职业体验馆已经逐渐被众多中国消费者所熟悉,这类大型一站体验式场馆集素质教育、娱乐休闲等儿童相关产业于一体,有效的拉动家庭式消费人群,带动项目整体的人流量,越来越成为城市商业综合体的“标配”。成都华侨城“麦鲁小城”已投入运营,本文将从“麦鲁小城”落户成都的原因和其经营现状及盈利方式入手来分析这一文化产业现象。 关键词:华侨城 文化地产 麦鲁小城

麦鲁小城——儿童职业体验行业的前世今生

每个孩子都有梦想,几乎每个人小时候都会被问过这样的问题——长大了,你想当什么?于是,科学家、医生、警察、消防员、明星„„都成为孩子们向往的未来角色。为了满足孩子们的梦想,儿童职业体验园应运而生,且渐成风尚。 儿童职业体验行业最早起源于国外。1997年,韩国HAJA儿童职业体验馆开业,标志着最早的儿童职业体验行业的诞生。著名的儿童职业体验品牌——Kidzania趣志家起步于1999年,其第一家旗舰店在墨西哥开业,并在10年内规模扩大到全球范围,成为全球儿童职业体验行业的领导品牌。2007年,儿童职业体验园进入中国,2008年10月,杭州的DO都城职业体验馆开业,成为中国首家儿童职业体验场馆。2009年,北京欢乐之都、上海星期八小镇、苏州大未来wee-world等9家场馆相继面世。2010年是全国儿童职业体验场馆高速增长的一年,截止到2012年5月,全国的儿童职业体验乐园已经超过50家,儿童职业体验城项目在中国发展速度节节攀升。

进入2012年,儿童职业体验馆已经逐渐被众多中国消费者所熟悉,这类大型一站体验式场馆集素质教育、娱乐休闲等儿童相关产业于一体,有效的拉动家庭式消费人群,带动项目整体的人流量,越来越成为城市商业综合体的“标配”,受到了投资者的热捧,逐渐显现出其品牌连锁化、资源本土化和产品多元化的特点。但是随着儿童职业体验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且存在着大部分的项目重复建设的问题,因而没有形成区别化经营和特色竞争的态势。那么什么样的职业体验内容适合中国少年儿童成长?中国的家长最期望看到自己的孩子在其中获得怎样的体验?任何一个项目的经营都需要因地制宜或者是入乡随俗,如果不能根据中国的本土经验开发对应的产品和服务,项目经营就不能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麦鲁小城”落户成都——政策与产业发展大势所趋

文化兴业,既兴企业之业,更兴社会之业。经过27年发展,华侨城从当年让人困惑的“只种小草不建大楼”的格局中剑走偏锋,如今已经发展成为进入世界旅游集团八强的唯一亚洲企业,并构筑起了一个从文化旅游、文化节庆、文化演艺、文化科技、文化艺术到文化主题酒店、文化相关产品制造的文化全产业阵营。 一直以来,华侨城坚持“旅游+地产”的独特业务模式,即通过主题公园类景区与房地产联动开发实现资金平衡与可持续发展。近日,由华侨城举办的一场投资者线上交流会上,华侨城总裁刘平春表示:未来华侨城的发展重点将落脚在文化产业上。华侨城董秘倪征也表示:“华侨城将以现有景区为载体,往上下游延伸,打造一个以文化产业为核心、旅游为主导的文化产业体系。”在谈及如何发展文化产业时,倪征还说:“华侨城目前所持有的现金流将规模投向文化产业,同时会整合已拥有的旅游产业,通过加大对文化科技的投入,以完成对现有项目的升级改造。”目前,华侨城的发展战略已经由此前的“旅游+地产”提升到“以文化为核心、旅游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开发运营商”。华侨城集团党委书记郑凡强调说:“这是对华侨城文化产业链的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展望“十二五”,华侨城集团预计将在2015年拥有和管理文化旅游景区20个,年接待游客3000万人次,文化旅游业务收入突破100亿元,巩固中国文化产业领军企业的地位,力争进入“全球旅游景区集团四强”,构筑起更为完整的文化旅游产业链,致力于“打造中国文化产业的航空母舰”,成为中国文化强国战略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在国家大力扶持文化创意产业的背景下,华侨城以其央企背景和雄厚实力及多年产业建设经验本可以大力提升盈利能力,但是面对持续高攀的财务压力掣肘,华侨城如何顺利度过产业转型?华侨城业务经理熊鹰在华侨城业绩交流讨论会议上介绍,预计2012年整体收入达到450亿元人民币:深圳近200亿元,上海80亿元,武汉、成都各承担50亿元;河南、西安、泰州承担其余业绩目标。从去年整体情况来看,深圳市场表现依然较好,但是其他市场区域表现平平。熊鹰介绍说,华侨城未来发展将以旅游业为主,同时附带地产业。“公司一直以来都秉持文化产业这一概念作为公司经营策略的指导方针和出发点。公司的地产业务也是依托主题景区这一公司特色,以此概念为核心载体,向上游和下游进行延伸。围绕主题景区的核心载体,拓展出四个产品模式,包括比如欢乐谷、东部华侨城、世界之窗、欢乐海岸等,未来也会在这一基础上进行更多的产品模式创新。”在少儿消费领域,华侨城成立哈克文化公司,主打“少儿职业体验”项目——“麦鲁小城”,该项目起源于墨西哥,近几年在中国发展迅速但未形成成熟的运营体系。公司也引入这一概念,先期在深圳欢乐海岸、成都华侨城运作,计划在北京、武汉、上海等地陆续引入该项目。据熊鹰介绍,公司整体规划与文化产业相关的项目到2015年要达到100亿产值。

“麦鲁小城”——成都文化地产新的尝试

深圳华侨城获得巨大成功,这也与深圳特殊地理环境有关。深圳旅游资源匮乏,缺少自然景观,建造游乐园和人文景观自然可以赚足门票。但在历史悠久、拥有大量名胜古迹的成都,相信就不会如此吸引人群了。华侨城集团副总裁、华侨城董事长刘平春近日表示,“我们已经在一些二线城市进行各种各样的探讨,也许二线城市的投资模式跟在一线城市的发展模式相比需要调整,但战略上我们会非常重视。”高华证券认为,华侨城可能在最近开拓的一些二线城市例如成都等进行业务模式的复制不成功,存在着一定经营风险,比如在这些二线城市开展旅游业务能否吸引足够客流,这可能会影响到利润率的表现。华侨城通常在项目建设早期建立起“欢乐谷”主题公园,在公园接近公众开放时推出住宅项目。由于主题公园的建设大大改善了周边的环境和文化氛围,使得华侨城住宅项目相对于周边楼盘能够享受一定程度的溢价。此外,随着主题公园游客人流日益增加以及品牌形象的逐步建立,项目后几期的售价通常会更高,且在此过程中土地也将显著升值。深圳华侨城项目就是一个典型的范例。但成都华侨城项目位于旅游大省四川,周边高端旅游度假物业已经有不少。事实上,在该区域在附近还有众多旅游景点。华侨城选择在成都建立主题公园,能否吸引足够客流,这可能也会影响到华侨城的利润率。华侨城的“主题公园”作为整个体系的人造旅游景观,如果不能有效吸引到游客的青睐,那么围绕着主题公园所打造的高端房地产项目将失去其高溢价的支撑点,利润也会随之降低。成都目前9000元左右的新房均价,留给华侨城溢价的空间也相对比在一线城市要小得多。成都欢乐谷以前的文化产业主要是主题公园,游乐场的模式,一次性消费,二次消费周期过长,散客多,固定客流量少,很难拥有固定的客源。针对这种状况,华侨城推出“麦鲁小城”这种新的文化产业模式,针对儿童市场,寻找新的客源市场。儿童市场是一个足够吸引人的项目。如果抓住了儿童,就抓住了父母,也就抓住了客源。据调查,平均每位儿童每次在“麦鲁小城”达到119元,频率为一周2次。也就是父母每周为孩子娱乐开支为238元。能够承担如此高额的娱乐开支,也应该拥有购买华侨城地产项目的能力。

成都华侨城“麦鲁小城”经营初探

麦鲁小城是华侨城集团旗下的新型儿童职业体验乐园,由深圳华侨城哈克文化有限公司进行开发,目前已经布局深圳、成都、武汉三地。其中深圳麦鲁小城于2012年5月15日开业,成都麦鲁小城于2012年11月初开业,而武汉麦鲁小城也将于2012年年底落成。成都麦鲁小城位于成都华侨城欢乐谷,园区建设面积超过12000平方米的儿童娱乐商业广场内,其总面积达8000平方米。是我国首个区外量身定做的麦鲁小城项目,设有50余个职业场馆,近70项职业体验,局部将打造成上下两层的场馆。它实现了儿童职业体验乐园和儿童商业相结合的“1+1”模式创新——所在的儿童商业广场还将引入儿童服装、摄影、教育、玩具等等零售业,这种复合型的儿童商业模式在四川地区尚属于首创。职业设置融合成都地方特色——成都麦鲁小城的职业体验融合了川剧、川茶、川酒的地方文化特色,设置了代表四川民间传统文化的“传统戏剧馆”、“制茶工厂”和“酿酒工厂”,小朋友可以化身为戏剧师傅在馆内学习川剧的唱腔和变脸技巧;也可以成为制茶师、酿酒师,体验制茶的流程,尝试酿酒的乐趣。

在麦鲁小城,小朋友不仅可以学习制作传统面点的工艺,每逢传统佳节,“大厨”还会教小朋友们如何制作节日的传统食品:元宵节捏汤圆,端午节包粽子。另外,还能在神秘的考古遗址现场挖掘秦砖汉瓦;在活字印刷馆,学习如何编排字模和刷墨,再亲手在洁白的宣纸上印下一个个端正优美的汉字。饮食之美、历史之美、汉字之美„„在麦鲁小城里,中华文化以一种有意思的方式得到了传承与发扬,也彰显着本土化的优势。2011年国内共有23家儿童职业体验乐园开业,从新开体验馆的分布可以看出,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已经不是体验馆发展的优先地区。宁波、南京、哈尔滨等国内

二、三线城市的儿童职业体验乐园的建设速度正在加快。以麦鲁小城为例,作为华侨城集团实施文化产业战略转型的重点项目,目前,麦鲁小城已布局深圳、成都、武汉3地。按照规划,未来数年,麦鲁小城这一产品模式在全国还将继续复制,形成连锁规模。据负责开发和运营麦鲁小城的华侨城哈克文化公司负责人表示,预计到2013年年底前,还将在国内其他城市开设两家连锁儿童职业体验乐园,随后将这一模式在全国迅速复制,争取5年内形成不少于10家乐园的连锁规模,成为行业内的品牌领军者。通过打造儿童职业体验乐园的体系,打造一个产业平台。

成都麦鲁小城是一座迷你版的儿童城市,城里有数十座不同风格的房屋,也有热闹的街区和繁忙的交通。在这里,小朋友有自己的身份证和银行卡,还可以体验不同的角色扮演,警察、消防员、空姐、医生、记者、点心师、摄影师„„五十多种职业应有尽有。完成工作之后,还可以赚取到“麦元”,在园区里面享用美食、购买纪念品、报名参加职业培训。儿童职业体验乐园,不仅可以提供给孩子们多样化的寓教于乐体验,同时也可以成为一个儿童文化产业平台,具有非常强的延展性。作为一个寓教于乐的新型产品,在教育改革和新型教育观念普及的背景下,也有机会找到与教育的新结合点,真正开发出有益于儿童成长的文化教育产品。麦鲁小城也已经在进行类似的尝试,依托儿童职业体验平台,麦鲁小城与中山大学心理学系心理学艺术化创新实验室、21世纪教育研究院儿童行为训练研究所联合开发了独创的儿童发展测评系统。该系统依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力说理论制定,通过小朋友在职业游戏中的表现,对他们的言语语言、视觉空间、身体动觉和人际交往四大智力维度进行测评,并出具专业的测评报告,给爸爸妈妈提供关于小朋友健康成长的建议。

作为华侨城集团旗下的儿童职业体验乐园,麦鲁小城是面积约12000平方米的室内乐园,相当于一座迷你版的儿童城市。这里设置了近40个儿童职业体验场馆,为孩子们提供涵盖文化教育、餐饮服务、民生服务、创意产业四大社会领域共50多种工作体验。在这里,小朋友有自己的身份证和银行卡,还可以体验不同的角色扮演,警察、消防员、空姐、医生、记者、点心师、摄影师„„50多种职业应有尽有。在文化教育类体验馆里,小主播正在专业认真的播报突发新闻;在餐饮服务类体验馆中,香喷喷的蛋糕新鲜出炉啦;在民生服务类场馆,还有小朋友扮演的交通警察在指挥交通;而在创意产业类体验馆里,勤劳的小小建筑工程师,正在为麦鲁小城添砖盖瓦„„这些,都是麦鲁小城街区的一景,每个小朋友都是小城里的一员,摄影师、美发师、比萨师傅、演员等,各种职业应有尽有,扮演各个职业角色的小朋友都为小城的建设辛勤工作着。完成工作之后,还可以赚取到“麦元”,在园区里面享用美食、购买纪念品、报名参加职业培训。麦鲁小城儿童职业体验乐园的推出,代表着华侨城文化旅游产品形态的不断完善和创新。“乐园运营,华侨城积累了超过20年的经验,而儿童文化市场,又是一个前景被看好的市场。因此我们选择了以创新的儿童职业体验乐园为产品主线,全面进军儿童文化产业,丰富和延展华侨城旗下的产品线,开拓一个全新的儿童市场。”负责开发和运营麦鲁小城的华侨城哈克文化公司负责人表示。

成都“麦鲁小城”盈利分析

项目最初的盈利还是来自门票销售:门票销售是成都麦鲁小城的主要盈利手段,门票销售分为三类:成人票,儿童票,亲子票,按小时计费。据了解成都麦鲁小城的儿童票售价为:儿童票(3—15岁)为150元/人;成人票为50元/人;亲子票为180元/套。对于这个价格,大多数的家长认为还是能够接受,并表示这个项目很有创意,对孩子成长非常有益,愿意长期带孩子过来玩。

而将来“麦鲁小城”将会把衍生文化产品的开发作为一项重要的盈利手段:对比迪士尼,它收入的主要来源却不是靠门票,真正盈利点来源于衍生品市场,如卡通玩偶和音像制品的特许生产与经营等。据统计,迪士尼的酒店、餐饮和纪念品销售收入已占集团总收入的 60%以上,门票收入仅占其收入的 20%-30%。世界上成功的主题公园主要盈利点是娱乐、餐饮、住宿等设施项目,门票收入只作为日常维护费用。主要靠不断提升品牌知名度吸引游客,在获得门票收入的同时,通过出售具备知识产权特点的旅游纪念品获得二次盈利,又由于旅游纪念品的发售进一步扩大品牌的影响力,这一盈利模式具备长久的生命力。作为本土主题公园的领头羊,欢乐谷还是具有打造衍生产品和文化内涵的意识,比如曾花重金聘请韩国专业设计师制作了“欢欢”、“乐乐”两个蚂蚁吉祥物,但比起迪士尼,其文化认可度以及零售商品的销售情况还存在巨大提升空间。“麦鲁小城”作为一个儿童与同龄人互动沟通的“社区”,可以在此基础上发展线上互动产品,在数字化娱乐教育领域开拓新的市场。“麦鲁小城”表示将积极探索儿童文化娱乐产业这一广阔领域,同步开发乐园周边衍生产品与线上互动产品,发展网游(预计将于2012年年底左右上线)、动漫(《魔幻奇兵》图书已经出版)、出版等相关产业,并与线下乐园实体网络形成互动,拓展产品的多元化。

品牌植入吸引广告投资商注资:品牌植入是指品牌商家取得具体场馆冠名权,并在其中进行品牌传播的方式,如某品牌蛋糕房、某品牌银行等。周边衍生主要包括吉祥物、玩具、文具以及各种纪念品等。广告是指现场的模拟产品广告,比如,挤奶工,就可以用某品牌牛奶的广告。据悉,趣志家已实现多元化盈利,收入机构相对合理。门票收入占总体收入的40%,品牌植入占40%,衍生产品占10%,广告收入占10%。目前,麦鲁小城已经与中国邮政、南方都市报、太太乐、深圳航空、交通银行、腾讯等多家企业合作,与近20家品牌商有了合作,儿童可以亲手参与产品的制作流程并将体验产品带回家,这样商家可以“不露痕迹做宣传”,也为小城带来了营生之道。

发掘家长陪同儿童消费:家长陪同儿童消费,也成了国内职业体验馆的一大特点和难题。“孩子乐死,父母累死。”一位家长带孩子体验后不禁发出这样的感慨。据调查显示,国内儿童职业体验馆孩子和家长的比例在1:1.17左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麦鲁小城通过优化游戏流程的设计,让爸爸妈妈也参与到游戏中来,在某些服务类的职业中充当顾客的角色,充分享受亲子互动乐趣。比如,在园区的“威尼斯酒店”,一个个小服务员身穿笔挺的西服和马甲,热情地为大人们办理登记入住的业务,在西餐桌上精心地摆好刀叉和餐盘。除此之外,爸爸妈妈们还可以当一回观众,在麦鲁剧场里观看小演员们培训或者演出。

结语

“麦鲁小城”作为本土的儿童职业体验园在中国的发展还是很有前途的,华侨城引进“麦鲁小城”这一项目是很有远见的,这类大型一站体验式场馆集素质教育、娱乐休闲等儿童相关产业于一体,有效的拉动家庭式消费人群,带动项目整体的人流量。它看到了中国儿童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同时也看到了孩子在成人购房意愿中所占比重,将儿童职业体验项目引入欢乐谷,既能提升欢乐谷的整体吸引力,增加园区盈利,同时带来更多的客源量,推广其主打地产项目,能够隐性的增加其房地产项目的附加值。这也是我国文化地产的一种革新,从传统的表演文化向服务文化的转变,未尝不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加强园区建设管理,有家长反映说该旅游项目创意很好,但执行能力不够,景区内整体规划不完善。在开发过程中要保持创新,不能目光短浅,半途而废,注重衍生文化产品开发,不要到最后又沦为一个普通的园区游乐项目。

第三篇:成都文化创意产业园昨亮相首个创意项目

太空舱会替换平日里那古板的办公室吗?也许在您身边还难以实现,但在成都文化创意产业园于昨日亮相的"创意办公体验馆"里,您可以去体验一下那种奇幻的感觉,也可以坐在那几张圆拱形的沙发上休息休息.

办公创意 会客就去"太空舱"

尽管红星路35号仍在紧张建设中,但创意火花已经提前闪耀.昨日,在施工脚手架和绿色的纱网下,"创意办公体验馆"率先亮相,这一新颖别致的体验馆让公众眼前一亮:平日里古板的办公室原来也能融入创意元素,不仅前卫而且实用.

办公体验馆的大门不是传统长方形的,而是不对称的五边形.走进以白色为主色调的屋内,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个太空舱式的会客屋,白色的空间里摆着几张圆拱形的沙发,非常奇幻.浏览一圈,大家突然发现这间仅仅50平方米的屋子并没有隔离墙,几乎全是开放式的,三个功能区是由方形铁架框隔开.

"我们的创意就在于简洁、美观和实用."红星路35号的运营总监张黎明说,推掉了隔离墙、运用白色色调不仅能让房间看起通透,还能让小屋子也能有大用处.

明年运营 创意园成思想库

当然,令大家不断咋舌的办公室革命并不是创意产业园的创意的全部.张黎明告诉,无数奇思妙想和创意实体项目将陆续开工,预计明年4月投入使用后,能够让大家零距离感受更多创意生活.

据介绍,按照规划,红星路35号将为入驻的绘画、摄影、音乐、艺术、电影工作室,以及工业产品设计、时装设计等提供专属空间和业内交流会所."l红星创学堂r将集聚国内外创意达人;l创意爱买它r也将成为西南首家点子市场,个体创意大本营;而l创意广场r将形成西南最大的拥有项目最多与最全的创意思想库及人文艺术书店."

全民创意 明年邀市民参与

张黎明表示,目前已有包括奥美等颇具国际影响力的20多家大型公司跟他们联系,想入驻其中.而不少好奇的市民也陆续走进正在施工的园区内一探究竟."不少市民以为我们是卖房子的.经过我们解释,他们对这个园区非常感兴趣."

"除了对大型公司入驻表示欢迎外,我们也支持本土小公司和一些个人艺术家."张黎明说,在园区开放后,普通市民也可以将自己的一些创意设计、作品拿到园区作为展品.

张黎明称,红星路35号将不仅是艺术家的聚集地,而且还是一个全民艺术产业园.明年2月至4月,他们将举办成都全民创意大赛,为市民提供一个创意平台,选拔、培养本土创意人.核心提示:成都乃至西部首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9月28日在蓉宣布启动,锦江区政府将出台相关财税扶持政策。

成都乃至西部首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9月28日在蓉宣布启动,这个最终以红星路三十五号命名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当天还揭晓了建筑设计方案,德国贝塔斯曼亦同时宣布入驻园区。据四川新闻网记者获悉,这个以原成都军区印刷厂厂址进行整体改造

的园区将享受诸多政策优惠,其中包括入驻企业的增值、营业和房产的三税补贴。

成都市锦江区有关负责人介绍说,红星路三十五号作为成都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将享受到锦江区政府的相关财税扶持政策。“其内容涵盖企业增值税、营业税和房产税的三税补贴,以及房租补贴、高级创意型人才奖励等多项优惠政策。入驻园区的创意型企业将能得到快捷的政务服务,并通过政府与园区推力获得国内外优秀客户的合作发展机会”,锦江区方面表示,当地政府之所以下大力气这么做,就是要促进入驻企业自身和锦江区的整个创意产业链发展,使之成为整个成都的前沿文化中心和龙头。

据红星路三十五号项目负责人颜俊徽透露,规划中的红星路三十五号将为入驻企业提供富于艺术气息和开放氛围的创作环境,同时为入驻园区的绘画、摄影、音乐、艺术、电影工作室,为工业产品设计、时装造型设计、动漫网游制作和软件开发企业提供专属空间和业内交流会所。“按照我们的规划,园区将开设西南最大最专业的创业产业文化书屋和立足本土人才培养的创学教育机构。同时还具有一个轻松休闲的生活环境,使这里真正成为成都文化创意产业的时尚聚集区。”

据悉,红星路三十五号创意产业园总体建筑面积近两万平方米,前期的环境改造投资金额在三千万元以上。有关方面表示,整个项目的建设工程将从10月1日起动工,预计于明年春节前完工

第四篇:成都崛起汽车产业新高地

从“私车第三城”,到“赛车第二城”,成都正迈向汽车研发制造贸易高地,全力构建“西部第

一、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成都国际汽车城 Go west,到西部去,到成都去!

这,已经成为近年来众多汽车产业国际知名品牌企业的实际行动。而2011年,必将成为成都汽车产业发展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年。 7月16日,总投资100亿元的一汽-大众成都基地EA211发动机暨轿车三期扩能两个重大汽车产业项目在成都经开区举行开工奠基仪式。

这是成都汽车产业高端化路线图的又一标志性一步。

成都,从“私家车第三城”,到“车展第四城”,到“赛车第二城”,正迈向中国现代汽车产业新高地,构建“西部第

一、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成都国际汽车城。

不只是汽车的消费洼地,更是制造高地——成都汽车产业跨越发展,飞驰向前,在中国汽车工业版图上,成都“坐标”日益清晰:从汽车产业综合功能区迈步,加速挺进全国汽车产业集群格局中的一级体系,最终实现跨入国际汽车集群高端行列的目标。

产业招商的强大驱动

时光回溯:

5月31日,成都汽车产业综合功能区在德国大众总部所在的世界著名汽车城——沃尔夫斯堡举办的“成都国际汽车城汽车产业(德国)推介会”结出硕果:投资1.5亿欧元的“国际汽车智造科技园”项目正式签约,落户成都经开区。

5月26日,明君集团投资26亿元建设乘用车生产基地落户经开区。 5月8日,总投资21亿元的大运集团(成都)商用车生产基地项目在成都经开区正式开工。3月18日,第25届中国·成都国际桃花节开幕式上,来自全国各地协议总投资高达410亿元、共计54个汽车(工程机械)重大项目,重重投进了成都国际汽车城的“怀抱”中。 2月25日,李书福与沃尔沃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雅各布同坐一台,对外正式宣布沃尔沃国内首个工厂落子成都,而沃尔沃被吉利收购后的第一款国产轿车,也将在成都工厂下线。

2月18日,川汽新增5亿元投资建设川汽新能源研发和制造基地项目正式签约。

1月28日上午,中国兵装集团与成都经开区签署中国兵装集团成都汽车零部件工业园合作协议,项目总投资50亿元,预计将于年内动工,建设周期为2—3年,项目全部达产后将实现年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

当天下午,中国兵装集团再次与成都经开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拟投资100亿元以上,建设汽车零部件研发中心和总部基地、汽车商贸服务综合体等一揽子重大项目,建成投产后预计销售收入200亿元以上。

而在5年前,成都一汽开工建设,人们看到的,或许还只是成都汽车产业的“星星之火”。5年后的今天,则已成燎原之势:在以成都经开区为核心承载区域的汽车产业综合功能区,161平方公里范围内,聚集着正在加速成长的汽车制造、汽车配套、汽车贸易三个千亿产业集群。

从2007年7月19日第一辆“成都造”捷达轿车下线,到2009年5月8日一汽大众成都轿车二期项目启动,短短几年间,丰田、吉利、大运、沃尔沃、瑞华特等国内外汽车巨头相继落户,让成都经开区顺利完成了百万辆汽车整车生产平台的搭建。

起步,发展,跨越。成都汽车产业加速壮大,其前进的速度领先国内。

沃尔沃落户成都,就是最强有力的证明。今年2月25日,沃尔沃汽车公司在北京召开中国战略新闻发布会,宣布沃尔沃的首个中国新家将落户成都,建设沃尔沃乘用车“一整车、两主机、三中心”项目,包括一个整车厂、一个发动机和一个变速器厂,以及与业务发展相匹配的沃尔沃研究中心、沃尔沃中国西部零部件采购中心和沃尔沃西部销售中心。明年下半年,将在成都经开区生产出第一款“中国造”沃尔沃轿车。到2013年,成都将产出10万辆沃尔沃汽车。

“沃尔沃落户成都,是产业招商和专业招商模式的胜出。”相对资本实力强大的沿海“第一梯队”城市,成都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中,实行“一区一主业”的产业集群引资模式,使其在产业功能区布局上有充分的资源提供配套基础,并实现土地、劳动力等企业生产要素的充分保障。“被确定为战略功能区的地区,只要符合定位的重大项目,便能马上入驻,而与此无关的项目要全部进行流转。”成都市经信委主任何礼介绍说,最大限度地优化产业集群发展的环境,一举解决了沃尔沃这样的投资商最为看重的产业配套、土地和劳动力供应以及市场消费容量等核心需求。

基于“一区一主业”原则,经开区是成都确定的汽车和工程机械产业发展基地,也是成都汽车产业综合功能区的核心承载区域。具有“劳动力充足且低成本”、“贴近市场”和“零部件配套成熟”三大优势,成都这个汽车产业发展高地,对任何投资者来说,如此产业配套资源的设计都是莫大的诱惑。

同时,企业进来后,将享受到我市和经开区提供的全方位服务。经开区实行准军事化办事决策体系和五星级服务体系,让每一位来投资兴业的客商都充分感受到“只找一个人、不缴一分钱、办好一切手续”的投资服务环境。

成链发展的聚集效应

2010年,成都汽车产业综合功能区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700亿元,工业增加值207亿元,分别增长40%、31.5%;完成工业投资128亿元;汽车产业(含工程机械)实现整车(机)总量10万辆,销售收入443亿元,增加值91亿元,利税40亿元,分别增长75%、54%、50%,主导产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比为44%,全面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神钢集团和四川一汽丰田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成都经开区被列入“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功能区国内外影响力不断提升。 作为成都汽车产业综合功能区的核心承载区域,成都经开区“九车七机”的整车(机)产业体系的形成,以及180余家汽车核心零部件配套企业的跟进落户,勾勒出成都国际汽车城的骨架,为建设中国现代汽车产业新高地奠定了坚实基础。众多重大配套项目以及物流等配套产业的快速落户,则为整个成都汽车产业的发展构筑了驱动的血液!

按照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历史定位和长远目标,成都汽车产业综合功能区以构建“西部第

一、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成都国际汽车城为目标,在进一步优化规划、产城科学合理布局的基础上,一方面毫不松懈地推进汽车制造产业加快发展,另一方面着眼长远,大力推进新能源汽车和汽车研发、贸易、博览等产业高端以及相关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发展。

“从一开始,成都经开区定位就明确了汽车产业发展要在不断巩固和壮大汽车制造业的基础上,做大做强汽车产业上下游产业链。以汽车产业为主导,规划了汽车制造、汽车配套、汽车贸易三大千亿产业,并在空间上布局制造、贸易、娱乐互动发展的格局。”成都经开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李桦这样介绍整个区域汽车产业发展的思路。

比如,在汽车运动娱乐方面,将加快建设国际赛车场,高水平举办国际汽车精英赛等重大赛事,培育发展汽车赛事运动产业。2010年起,每年举办中国·成都国际汽车精英赛和成都国际汽车节,打造属于成都的国际汽车赛事品牌,培育永不落幕的汽车文化娱乐节日。

比如,中国成都国际汽车博览新城项目将是按照“顶层设计、系统规划、逐步实施、分步到位”方式,打造以新车销售、二手车交易及后市场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汽车产业集群,最终建成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集汽车博览、贸易、汽车后市场服务于一体的世界现代汽车博览新城。

而此前布局在龙泉驿区西河片区的中信全球汽车创意网络中心、“吉利汽车超市”城市综合体等重大项目,正在大力推进。由近50家高端整车4S店及商务会所构成的中外名车4S走廊正在成洛路沿线形成。 构筑国际化世界级汽车产业高地

成都汽车产业综合功能区的战略定位:成都国际汽车城,国际化、世界级、“两化”互动、产城一体。这条主线正日渐清晰明了。

突破发展、创新发展、扩张发展、成链发展、合作发展——成都国际汽车城的建设步伐,必将越来越快,越来越让人值得期待!

从生产制造到汽车运动娱乐,从“私家车第三城”、“车展第四城”,到“赛车第二城”,成都国际汽车产业在高速运转中不断拓展优化,核心竞争力越来越强,发展道路越来越宽。从成都放眼全国,从全国走向世界,成都国际汽车城在每一步发展中,都不断寻找着最佳时机去实现“弯道超车”。

“我们看好成都。所以不但要来投资,还要将我们的汽车事务总部迁到成都经开区。”山西大运集团董事、总经理远武生说。

根据规划,成都国际汽车城的建设,不仅限于汽车的生产制造,而是一个集制造、贸易、研发、娱乐、服务于一体的全产业链。这样的产业链,落实在空间上,则呈现出“南部研发制造、北部贸易博览娱乐、中部生产生活服务”的格局。这样的“谋篇布局”,可谓别具一格。

记者了解到,南部研发制造,就是在汽车产业综合功能区的南片区(即成都经开区主体区域)发展汽车研发设计、检验检测,以新能源汽车为突破口,发展壮大整车(机)制造及关键零部件产品制造产业;北部贸易博览娱乐,就是在汽车产业综合功能区北片区大力发展汽车贸易、汽车博览、汽车娱乐产业;中部生产生活服务区,就是在汽车产业综合功能区的中部片区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体育、居住、商贸、总部经济、金融保险、信息、中介服务、商务服务等配套服务业,完善汽车新城整体服务功能,建设宜居宜业的现代化田园新城区。 2010年,成都市根据汽车产业发展对交通物流的需要,专项编制了综合功能区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规划,并加快推进项目建设。成安渝高速、成简快速路正在按计划施工,车城大道南北段外延线已确定走向;铁路专用线线路方案正在进一步优化;地铁4号线东延线(沙河站—西河站)已纳入新一轮轨道交通建设规划。

目前,正在进一步优化汽车产业研发体系:加快成都汽车产业研究院建设,实现重大科研设备共享平台、科技创新投融资平台、技术成果交易平台运行;引进建成“国家产业技术(汽车产业链—零部件协同)创新服务平台”,建成成都汽车工业研发设计园;设立汽车产业科技专项,支持产学研联合攻关和成果转化;优化人才环境,促进人才交流市场、职业技术学院、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等项目落户,支持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经开区高管俱乐部等人才交流服务平台发展。

根据初步拟定的发展目标,未来的成都国际汽车城更让人满怀期待:

用5—10年时间,初步形成成渝汽车产业优势集群强势核心、中国汽车产业新高地,汽车城综合功能空间结构初步成型,强化成渝集群作为全国汽车产业集群格局的二级体系的地位。

用20年时间,形成全国一流的汽车产业城,进入全国汽车产业集群格局中的一级体系。

用30—50年时间,进入国际汽车集群高端行列,打造成都国际汽车城,成为成都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重要支撑。

投资100亿 2013年3月建成投产

一汽—大众EA211发动机项目暨轿车三期工程同期开建

李春城宣布项目奠基和开工并会见徐建一一行 徐建一李成云葛红林唐川平戴诗林出席仪式

本报讯 (记者 张魁勇 钟文 摄影 王熙维)7月16日,成都一汽-大众EA211发动机项目奠基暨轿车三期工程开工仪式在成都经开区隆重举行。这两个重大汽车产业项目总投资100亿元,预计将于2013年3月全面建成投产,其中,EA211发动机项目一期投资约28亿元,规划产能为45万台,二期将达到60万台;轿车三期工程总投资72亿元,年产轿车能力达45万辆,主要生产全新一代大众品牌A级高端车型及全新捷达。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李春城出席仪式并宣布项目奠基和开工。一汽集团董事长兼党委书记徐建一,市委副书记、市长葛红林,大众汽车(中国)副总裁戴诗林在仪式上致辞。副省长李成云,市委副书记、市政协主席唐川平等出席仪式。7月15日下午,李春城、唐川平会见了徐建一一行。

李春城在会见时代表刘奇葆书记、蒋巨峰省长,代表四川省委、省政府和成都市委、市政府,对徐建一一行专程来蓉出席仪式表示欢迎,对项目奠基和开工表示祝贺。李春城说,发动机项目暨轿车三期工程,是双方在长期友好合作基础上取得的新进展,是一汽—大众成都基地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也是成都、四川工业发展中的一件重大事情。刘奇葆书记、蒋巨峰省长对双方合作高度重视,多次就促进项目发展提出要求、作出部署,并亲自到工厂考察指导。当前,成都经济社会进入了一个又好又快发展的新阶段,我们将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和成都发展实际,紧紧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机遇,下大力气抓好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联动推进、协调发展,进一步做强工业、壮大产业,着力打造国际化、世界级的高端产业基地。两大项目顺利开工、抓紧建设,对我们实现“两化”互动、产城一体,加快推进天府新区建设是个有力促进和极大鼓舞,四川省、成都市将全力支持项目实施,力争早日实现预期目标,将项目打造成为成都、四川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的示范和样板。

葛红林在致辞中说,一汽集团作为中国民族工业知名的汽车品牌企业,长期以来与我市建立了友好战略合作关系,尤其是西部大开发十年来,我市汽车工业发展更是得到了一汽集团的大力支持。今天,EA211发动机项目奠基暨轿车三期工程开工,这是我市与一汽集团、大众公司多年来真诚合作的进一步深化,必将推动我市乃至四川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作出更大的贡献。相信有双方融洽友好的合作基础和共同努力,一汽—大众发动机项目和轿车三期工程一定能早日实现既定目标。

徐建一在会见和致辞中说,7月15日是一汽58周岁生日,7月16日开工的EA211发动机项目暨轿车三期工程,是一汽最好的生日纪念。长期以来,四川、成都高度重视汽车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投资兴业环境,在此基础上,一汽与四川、成都方面的合作进展顺利、成效显著,他对四川省、成都市在合作过程中给予一汽集团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徐建一说,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把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主攻方向。一汽集团作为国有大型骨干企业,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不断完善企业建设,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企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始终致力于推动汽车产业结构升级与协调发展,努力践行央企的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相信通过合作各方的共同努力,一定能把EA211发动机项目暨轿车三期工程建设好、经营好,一定能为地方经济发展和汽车市场繁荣作出新的贡献。

戴诗林在致辞中说,大众汽车十分看好成都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拥有的广阔前景,将进一步深化与成都、四川的合作伙伴关系,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积极将一系列节能、环保、面向未来的汽车技术集合在中国、在成都应用推广。相信随着两大项目在蓉建成投产,必将给中国广大消费者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必将对地方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据介绍,EA211发动机作为中国第一款能够达到欧Ⅴ标准并实现量产的发动机,融合了涡轮增压、缸内直喷、双气门相位调节系统等先进技术,同时高度注重环保,在轻量化、提升功率、扭矩指标及降耗减排等方面,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准。一汽—大众轿车三期工程将建冲压、焊装、涂装和总装四大生产线,其中将采用多项世界领先的技术和工艺。

一汽集团副总经理秦焕明,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安铁成,市领导刘超、白刚,市长助理陈争鸣等出席仪式和参加会见。 中国首款欧Ⅴ标准发动机成都“轰鸣”

作为中国第一款达到欧Ⅴ排放标准的发动机——EA211发动机项目,于昨日正式落户成都经开区,这是作为一汽大众成都基地完善汽车产业价值链的一个重大举措。与此同时,其轿车三期工程同期在经开区动工。 这是成都一汽大众、成都企业产业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进展,也标志着成都建设国际汽车城、打造国际化世界级高端产业基地迈出了坚实步伐。 EA211发动机项目一期

规划产能45万台

据介绍,EA211发动机项目一期投资额约28亿元人民币,规划产能为45万台,二期将达到60万台,整个项目预计将于2013年3月全面建成投产。作为中国第一款能够达到欧Ⅴ标准并实现量产的发动机,EA211发动机融合了涡轮增压、缸内直喷、双气门相位调节系统等先进技术,同时高度注重节能环保,在轻量化、提升功率、扭矩指标以及降耗减排等方面,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准。

一直以来,大众汽车集团在不断深化与合作伙伴关系的同时,不断加大在华的投入,并将一系列节能、环保、面向未来的汽车技术的集合,代表大众汽车领先的创新技术的“蓝驱技术系列”在中国应用推广。EA211发动机项目是大众汽车“蓝驱技术系列”的重要体现。该项目的建成投产,必将会给中国广大消费者带来益处,必将对地方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成都一汽大众三期

年产能将达45万辆

于昨日同期动工建设的一汽大众成都轿车三期工程,总投资72亿元人民币。三期工程将建冲压、焊装、涂装和总装四大生产线。冲压车间采用自动化压机线,整线节拍最快可达到每分钟15次,位居世界领先水平;焊装车间采用激光钎焊、无缝焊接等行业领先工艺,自动化率超过53%。涂装车间采用国内领先的水性无中涂工艺,干式水幕系统,极大提高了项目的环保性;总装采用模块化装配,并使用了包括摩擦链输送在内的多项先进技术和工艺。

一汽大众成都轿车三期工程预计也将于2013年3月建成投产,届时年生产轿车产能将达45万辆。 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

加快建设“成都国际汽车城”

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车城大道两旁,已耸立起一座座体量巨大的生产厂房,大众、丰田、吉利、沃尔沃等10个整车项目,神钢挖掘机等7个工程机械整机生产项目,以及180余家汽车配套项目入驻园区。

到目前,年产45万台轿车的一汽大众成都基地、年产5万台整车的四川一汽丰田、年产20万台整车的吉利高原汽车、年产10万台轿车的沃尔沃成都基地、年产10万台重卡的大运汽车等10个重大整车制造项目聚集发展,初步形成年产125万辆整车生产平台,汽车产业实现从小到大、单一到多样、零散到集群、低端到高端的转变,被列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四川省汽车千亿产业园。2010年,汽车产业实现整车生产10万辆、销售收入443亿元。这些都标志着“成都国际汽车城”正在加快建设推进。 本报记者 钟文

相关新闻

德国劳士领汽车集团成都建厂

本报讯 (记者 钟文)记者昨日从成都经开区获悉,德国知名汽车部件供应商劳士领汽车集团在中国的第三家工厂将落户成都。该工厂预计今年下半年开始投产,产品主要是高技术含量的塑料汽车零部件及系统合成。目标客户群为一汽大众、福特、沃尔沃等整车制造商。

据介绍,新工厂分为四个区域,总面积达13000多平方米,主要产品为汽车气流控制系统。德国劳士领汽车亚洲有限公司总经理格哈德·奈丁格先生认为,扩大在华投资的主要原因是供不应求的新客户订单,以及劳士领汽车在向整车制造商提供进气歧管等产品过程中造就的良好信誉。劳士领集团的全球CEO杜福纳先生表示,劳士领在成都设立新工厂可以实现向中国西南地区整车厂供货的优势,此外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提供的大力支持以及完备的基础设施也成为最后决定选择成都的原因之一。 记者了解到,劳士领集团总部位于德国曼海姆,在高技术含量塑料零件领域的产能、质量和创新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遍布全球55个公司的总销售额高达10亿欧元。

成都必将成为一汽大众第二故乡

成都日报记者专访一汽大众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安铁成

昨日,成都一汽大众EA211发动机项目及轿车三期工程,在成都经开区同期开建。奠基仪式结束后,本报记者专访了一汽大众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安铁成。对于成都基地的发展,安铁成充满信心,更是直接将成都视为“一汽大众的第二故乡!”

明年将在蓉投产一款A级车

成都日报:今天动工的EA211发动机和轿车三期项目,应该说是整个一汽大众成都基地汽车产业的一个整体完善。

安铁成:对。从发动机到整车,这样一个价值链的完善,更重要的证明了我们企业对来成都发展的一个投资信心,把汽车产业价值链打造完整,也为地方经济的发展作出我们的贡献。

成都日报:一汽大众成都基地在整个一汽大众体系战略布局中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

安铁成:在2009年5月8日,中国一汽和德国大众携手,在成都建设汽车生产基地,一方面是积极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号召,尽到一个企业公民的责任;更重要的是,成都乃至整个西南市场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我可以告诉大家,明年,会有一款代表当今世界最先进的产品技术含量、大众品牌的A级车在这里投产。

成都必将成为一汽大众的第二故乡

成都日报:一汽大众发动机项目动工以及成都项目扩能,对一汽大众实现“十二五”规划有什么作用? 安铁成:一汽大众在“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出了要实现“500万台”这样一个发展目标,同时也提出更高的市场战略目标。成都,是一汽集团“十二五”规划中西南基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成都日报:成都靠什么吸引你们来这里投资建设发展呢?

安铁成:这里,不仅山好、水好、环境好,更重要的是这里的人好。这种真诚,这种信任,为我们在这里发展、下定决心投资发展打下很好基础,成都也必将成为一汽大众的第二故乡。

成都近年来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市场发展潜力巨大;成都市委、市政府也在全力打造一个国际化、世界级的汽车产业基地,这给我们汽车企业到这里来投资建厂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戴诗林:我们也要成为成都的一部分

有着德国人普遍的魁梧身材,满头华发又笑容可掬,52岁的大众汽车(中国)副总裁戴诗林(Uwe Thesling)在昨日的成都一汽大众EA211发动机项目奠基及轿车三期工程开工仪式结束后,接受了记者的采访。戴诗林说,成都是大众汽车在中国西部加快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大众选择了成都,更要融入成都,成为这座城市的一部分。

在成都:不仅生产轿车,还生产最先进的发动机

“如你们所见,今天一汽大众EA211发动机项目在成都经开区奠基了,这标志着我们在中国的三大战略基地,都有了代表着大众汽车最先进技术水平的发动机生产基地。”戴诗林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大众汽车在中国东北的长春、华东的上海、西南的成都,除了整车生产项目之外,均已布局了发动机生产基地,这也意味着大众在中国的布局、尤其是在西南地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中国市场是大众汽车集团在全球最为重要的市场,而上述几个地区都是我们在中国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包括成都在内的这几个生产基地,大众不仅生产轿车,还生产我们最先进的发动机系统,从而让这些我们最得意的产品通过中国走向世界。” 据了解,EA211发动机项目是代表了大众汽车“蓝驱技术系列”的重要体现。“蓝驱技术系列(BlueMotion- Technologies)”是大众汽车一系列节能、环保、面向未来的汽车技术的集合,以大众汽车广泛应用的动力总成技术为基础,进一步结合了更多先进的降低油耗和排放的技术。目前,“蓝驱技术系列”已在中国开始应用推广,并逐步应用于大众汽车的量产车型。

融入成都:不仅要生产、销售,还要参与社区建设

据戴诗林介绍,自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大众汽车集团不断加大在华的投入,一直都非常看好成都乃至整个西南地区的汽车市场。“这些年我们也欣喜地看到,成都的汽车产业有了巨大的发展。所以我们在这里建厂,而且在建成了一期、二期生产基地的基础上,今天成都一汽大众轿车三期工程也顺利开工了。”

戴诗林说,在三期工程顺利完工之后,成都基地将达到年产45万辆轿车的规模。为什么会选择将这样的重要项目落子成都?戴诗林说,根据大众汽车最新的在华五年发展规划,在目前东部沿海地区各生产基地已发展较为成熟的基础上,大众汽车将加快在中国西部的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强在西部地区的投资力度。而成都,则是大众汽车在西部加快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重要的是,我们落户这里,不仅是要生产汽车、销售汽车,更要注重融入当地的社区,创造出更大的社会效益。我们也要成为成都的一部分。”戴诗林告诉记者,大众汽车将逐步把更多的专业人才转移、集中到成都,不仅在整车生产和销售中贡献力量,还会使更加多的人才参与到社区的建设中。

第五篇:成都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发展规划

纺织服装产业在一个地区内高度集聚,形成工业群落或工业区以带动区域特点凸显的贸易大市场,继而推进一个地区经济大发展已成为国内纺织经济的发展新模式。成都市是中国西部的经济中心和纺织服装的贸易集散中心,充分利用现有成都纺织印染服装产业的整合,发挥工业集中区建设的集聚、拉动作用,将成都纺织服装产业打造成为中国西部重要的纺织服装制造基地、研发基地、营销基地,尽快形成以成都淮口纺织工业集中发展区为基地的产业集群和建立完善的产业链,是加快成都城乡一体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推进产业化发展、实现成都工业新跨越、保持全市经济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一、总体思路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抓住当前劳动密集型行业的西移契机,发挥成都市作为西部纺织服装贸易中心的区位优势和四川劳动力、能源资源优势,创新发展模式,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带动效应大、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打造西部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形成纺织、印染、服装、交易市场集中发展的产业链发展格局,推进成都市纺织印染集中发展区的集约化建设,营造“西部纺织服装之都”。从而将纺织产业打造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承载产业,形成“一地筑基础、城乡共发展”的千家万户共同致富的富民工程。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实现城乡劳动力充分就业、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工业强市作出贡献。

(二)总体目标

建立以原料为基础、纺纱为龙头、织布为纽带、印染为核心、服装为先导、市场为目标、服务为保障的纺织服装产业链。

产业集群目标: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专业分工配套、

商贸流通畅达的成都纺织服装产业链,产品配套能力达80%以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形成以内销为主、内外兼顾的市场格局,通过链条式产业集群的协调发展,创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机制,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高效运营模式。建立总规模100万锭纺纱能力、3万台织布机、3亿米印染能力、3亿件(套 )服装加工能力和两个纺织品贸易区的发展方向,

经济效益目标:到2010年,园区产业链完成工业总产值210亿元,贸易额230亿元,年均增幅保持在55%以上;培育1-3户年销售收入达到50亿元以上的企业,10-12户年销售收入达2亿元以上的企业,出口创汇达到2.2亿美元。

二、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布局

根据成都工业发展布局规划纲要(2003-2020年),成都市纺织产业集群发展目标,成都市及四川省纺织产业发展的现状和优势,成都市纺织产业布局结构在空间上要形成“一县两地三集中”的123发展格局。即:形成以金堂县为基地的纺织、印染、服装加工中心;建立金堂和成都荷花池纺织城市场的两地贸易联动基地;推进由知名纺织印染大企业及中小企业相对集中的“淮口纺织印染制造基地”、以服装品牌企业相对集中的“金堂服装加工生产基地”、以纺织品贸易市场和配套服务业为跟进的“成都荷花池—金堂贸易集中区”的三个中心基地。通过合理布局,使功能定位明显,企业间分工协作到位,区域经济互动自给充分,实现成都纺织服装产业集中成片地集群式发展。

三、优先发展的重点

建设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其关键在于,成都市现有纺织服装加工生产能力的集聚,建立标志性的纺织和印染企业,树立纺织服装发展的影响力和感召力;通过基础平台的建设,建立有竞争力的纺织产业发展的区域小环境;通过园区内服务市场化,建立积极的社会化服务功能体系和市场联动体系,促进集约化发展。因此,必须有步骤的重点建设好几项工程。

(一)纺纱能力的建设

现状:纺纱作为产业链的龙头,对纺织企业的聚集和产业链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我市现有纺纱企业13个,纺纱能力40余万锭,但是企业规模小、装备水平低、产品档次低、抗风险能力差,缺乏市场竞争能力。

目标:纺纱生产总能力设计为100万锭,建立1-3个20万锭以上的纺纱企业,树立龙头带动作用。

实现产能100万锭后,可实现年产纱线13万吨,工业总产值32亿元,利税总额3.2亿元,提供就业岗位1.22万个。其中高档精梳纱生产能力设计为40万锭,出口产量4.2万吨,年创外汇10000万美元。

同时为带动承接东部纺织生产能力的转移提供基础条件和平台。

(二)印染能力的建设

现状:印染作为纺织丝绸产业链中一个核心、关键环节,对织造起拉动作用,为服装、装饰和产业用布起推动作用。成都市现有印染企业32家,印染能力2.5万米,日排污2.6万吨。但企业分散,装备落后,产品档次低,效益差。

目标:印染是一个污染行业,其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按照环评结论淮口仅有2万吨污水处理容量。因此,印染能力规划布局与建设必须以环保容量为前提。

现已入驻园区的川棉和民康两公司建成投产后,年印染加工能力为1亿米,日排污1万吨。若两家企业分别实施污染物减排、碱回收、水汽循环利用和清洁化生产等技术改造,在不增加排污的情况下其印染年加工能力将达1.5亿米。

关闭我市现有不符合工业布局规划和排污不达标的印染企业,我市印染行业按年产3亿米,日污水排量2万吨进行规划布局。达产后可实现印染年产值30亿元,年利税2.

5亿元,年出口创汇1.2亿美元,安置2500人就业。

(三)带动织布的发展

现状:织布作为连接纺纱和印染的中间环节,在产业链中必不可少。我市现有布机3200台,其中无梭布机仅420台占总台量的13%。

目标:织布的发展将依托纺纱的支持和印染的拉动,建成5-6亿米坯布生产能力。利用成都现有纺织企业的建设发展的带动,可在当地逐步形成2-3万台织布机的生产能力。织布的建设、经营可采用“(重庆)回龙坝+荷花池” 模式 和“公司+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模式,通过集中的工业园式厂房建设和分片分户的“万户工厂”经营,形成规划先进、建设规范、服务配套、集中发展的织造基地。建成后年产值30亿元,年利税1.5亿元,提供2万多个就业岗位,极大地推进城乡充分就业,以解决金堂富余劳动力就业的基础上,吸引外出劳工返乡建业发展。

(四)促进服装产业的集聚

现状:我市服装产业的发展受制于前端纺纱、织布、印染和服装配套产业的不发达。我市现有服装企业270多户和从事服装加工的个体户27000多家,主要集中在荷花池和大丰一带,但规模小、没有品牌和知名度。在形成100万锭纺纱、3万台布机、3亿米印染加工能力的基础上,出台政策引导服装企业在金堂集中建设,必将形成服装产业的集聚。

目标:以金堂县城工业区为发展基地,建立服装生产集聚地,通过成金快速通道的建立,吸引3000家大中小型的服装加工厂家的进入,形成年产服装3亿件(套)的能力,实现工业总产值100亿元,利税15亿元,可提供就业岗位7万个。

(五)园区配套服务业的建设,建立原料、产品的联供联销机制

现状:成都市纺织服装产业在前期由于企业分散、规划缺失、总量不足,造成纺织产业的配套服务也严重缺乏。产业的上下游联动互补不足,一方面造成企业生产效率低下和

经营的成本居高,企业发展的社会化成本大大高于产业集聚的地区;另一方面也造成市场的功能性互补不足、快速发应能力低下,市场化程度不高。

目标:以集中发展区为基地,大力扶持以企业生产经营服务和企业分工协同为重点的服务业的市场化建设和产业链之间的配套市场建设,建立完善配套的生产服务保障体系和互动交易体系,最大限度地增强园区的市场功能;支持建立原料、辅料和产品交易行业自律的联供联销机制,为企业创造低成本和快节奏的生产保证服务。关联产业的贸易增加额达到10亿元。

(六)加强环境配套污染治理,建成绿色生态产业园区。

十一五规划在资源环境目标中制定的约束性指标是:“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要降低30%”、“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通过采用新工艺、新技术用于前处理;涂料印花替代活性染料印花技术;活性染料冷轧堆染色新技术;高效活性染料替代普通活性染料和高效水洗工艺等,达到污染物减排提高吨水印染加工能力。

实行碱回收、水汽循环利用、集中供热和热电联供、粉煤灰制建筑材料,在此基础上,把金堂种菌后产生的可燃废弃污染物利用起来,将园区建成绿色生态园区。

(七)以科研院校为依托,建立园区技术、产品研发中心。

纺织产业集群必须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创新发展模式。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创品牌、创名牌。推进龙头骨干企业、配套服务企业和科研院校合作共建园区研发中心,提高园区企业新产品开发能力和新技术应用能力。

四、结论

成都纺织服装产业集群项目的推进,必将进一步带动成都纺织企业的发展和集团化整合的加快,必将对东部纺织产业向西部转移产生巨大的吸引,可以预见,建设规划期内,将形成纺织原料(蚕丝、粘胶、涤纶)、纺纱、织布、印染和服装的完整产业链条。通过市、县两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年产值、利税可达210亿元和22.2亿元,极大地带动金堂县及成都东北区域商贸和物流产业的发展,提供就业岗10万个。将有力地促进新农村建设和推动城乡一体化,推进成都市西部经济中心的建立,实现工业强市的目标。

上一篇:初二语文下册教案下一篇:厨房委托管理协议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