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

2023-03-29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新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第一篇:新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第五章 各具特色的四大地理单元

第一节 北方地区——黑土地和黄土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知道我国四大地理单元及其分界线。识读“中国四大地理分区”图;识读“北方地区图”;理解北方地区主要的山脉、高原、平原及其分布特点;了解黑土地和黄土地的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模拟介绍家乡的活动,掌握四大地理单元的差异;通过“图片+说明”、播放视频的方式分别介绍黑土地和黄土地的位置和主要特征,再通过相关活动让学生概括出自然条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土地、热爱国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热情,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的情感教育。

教学重点

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教学难点

综合、根据、归纳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

同学们,经过一个长长的暑假,新的学期又开始了,不知道同学们在这个暑假到过哪些地方呢?又见到过什么有趣的事情?能跟大家一起分享吗?

学生七嘴八舌:略

[上课]

请同学们翻开书本首页,这是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景观图。请结合图片进行讨论,你在当中看到了什么?又联想到哪些方面呢?假设你是来自上述的四个区域的人,你会怎么介绍“自己”所在的家乡情况呢?我们请四个小组的代表来模拟一下。

[学生活动]

一组:北方地区平原面积广阔,耕作易于机械化操作,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高。

二组:南方地区主要土地是红土地,丘陵较多,平原少,所以人们耕种主要在一些低级的丘陵和小平原进行,一般是精耕细作的。

三组:西北地区有辽阔的草原,马牛羊特别多,所以我猜农业是畜牧业为主。

四组:我看到青藏地区高山冰雪覆盖,雪山连绵,反映青藏地区地势高,气候寒冷,是世界屋脊。

[教师总结] 正是由于区域的差异性较大,而同一区域内相同或相似性较多,所以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单元,分别是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

[活动] 完成书本p.3活动。

[过渡] 首先我们学习了解的是北方地区。

[课件展示] 北方地区图。(引导学生找出我国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以及主要地形区。)

[师生互动]

1.让学生找出北方地区所管辖的省级行政区,并分别说出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2.在图5.2中,找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大小兴安岭、长白山、秦岭、太行山、辽东丘陵、山东丘陵、渤海、黄海、黄河、淮河、黑龙江、松花江。

3.让学生自读课本p.4~5内容,整体感知北方地区的地理环境。

[提问] 根据所了解到的知识,请归纳出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并出示表格:

北方地区

自然环境 经济特点

位置 范围 主要地形区 农业 工业

秦岭—淮河以北 东北三省 两河、两山

京津

陕甘宁

(苏、皖、内蒙古) 东北平原

华北平原

黄土高原

(2个丘陵) 平原广,耕地以旱地为主,机械化程度高,是我国重要粮食产区 煤、铁、石油等资源丰富,工业发达、工业城市密集,资源消耗量大

重要农业区:二大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华北平原 重要工业区:京津唐工业基地、辽中南工业基地

[过渡] 同学们,土地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地,人类对土地有着天然的感情,请问,以下两幅图(课前准备两幅黑土地和黄土地的照片)各反映的哪种土地?主要分布地区在哪里?

学生回答:黑土地、黄土地;东平平原、黄土高原。

[教师] 对了,两种土地都有各自的特点,那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它对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又有什么影响呢?结合手上的资料,进行小组讨论。(结合我国干湿区和温度带的分布分析)

[总结归纳] 略

[播放视频] 《黄土高原》

[提问] 壮观雄伟的黄土高原,我们已经看过了,谁能概括出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特点呢?

[学生回答] 千沟万壑,支离破碎,主要是因为黄土高原的黄土结构疏松,容易受到流水的侵蚀。

[提问] 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如何有效治理黄土高原?

[师生互动] 一起阅读书本p.6活动2的案例。

[学生回答] 建设淤堤坝,拦蓄泥沙;退耕还林还草,封山绿化等。

[活动] 完成书本p.6活动。 [小结] 同学们,学习完北方地区,我们得到什么收获?(总结由学生说,教师作最后总结)。

[总结] 北方地区各地的自然条件不同,使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等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因此,我们要记住: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安排生产、生活要合理。

板书设计

1.自然环境和经济特点(见投影表格)

山区寒冷——针叶林

黑土地——东北平原

2.地区差异 地广、机械化耕作;一年一熟

黄土地——华北平原、黄土高原:缺水,水土配合不佳;两年三熟

特点:结构疏松,易水土流失 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3.黄土高原

治理措施:建於堤坝,拦蓄泥沙;退耕还林还草,封山绿化等

4.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三江中学 杨壮仁)

第五章 各具特色的四大地理单元

第二节 南方地区——湿热的红土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

2.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与北方地区的特点的比较,引导学生探讨南方地区的特点,并更好地掌握南北方地区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教育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进一步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教学重点、难点

南方地区的主要自然环境特点及经济发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北方地区,了解了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以及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在此基础上,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了解南方地区。

[新课讲授]

[提问] 同学们,我们就居住在南方地区,在你的印象中,南方地区是怎样的呢?与北方地区对比,南方地区有什么特点?(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对南方地区有个在概的整个认知。)

[展示图片] 南方地区地形图。

[学生活动] 读南方地区的地形图,在图上找出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云贵高原、海南省、东海、南海、长江、珠江、洞庭湖、太湖、鄱阳湖。

(通过学生的读图活动,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在图中找到的这些地理事物可以说明南方地区有什么特点。)

[师生总结] 南方地区主要位于我国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区域。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平原多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沿岸及入海口处,河湖众多、水网密布。

1.自然条件优越的红土地

(1)位置、范围。

(2)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红土地。

(主要地形区: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云贵高原、四川盆地。)

[学生活动] 完成书本p.7活动2,观察图5.9中东南丘陵的土壤与北方地区土壤的不同,认识红壤的特征。

[介绍] 红壤不同于北方地区的黄土地和黑土,它是在高温多雨的环境下发育形成的一种颜色较红的土壤,呈酸性,缺乏肥力,不利于农作物生长。耕作时,要适当增施有机肥。

[提问] 南方地区的气候有什么特点?属于什么气候类型?相对于北方地区,南方地区气候有什么优越性?

[学生回答] 气候一月0℃以上,降水在800毫米之上,气候类型主要是热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好,具有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

(3)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热。

[学生活动] 结合书本p.8图,说一说南方地区的自然条件对生产、生活产生什么影响?

(4)影响:耕地类型——以水田为主;

作物熟制——一年两熟到三熟;

水稻、茶叶、甘蔗、淡水鱼等主要产区。

[展示图片] 南方地区面积、人口gdp占全国的比例图,并提问这图反映南方地区经济发展具有什么特点。

2.经济大潮涌动的红土地

(1)人口众多,经济活跃、发达。

[学生活动] 找出南方主要的城市和我国5个经济特区的名称及所在的省份,并总结它们的分布特点,说明了什么问题。这对发展经济有什么有利之处?(利用有利的地理位置,积极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促进南方地区的发展。)

(2)水陆交通便利,对外联系最广泛 。

[教师] 为了促进南方地区更进一步地发展,带动内陆更多地区经济的发展,在我国南方提出了一种新的区域合作,那就是——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合作。

(3)泛珠三角区域合作(“9+2”)。

[学生活动] 阅读“知识之窗”,了解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范围,了解不同省区各自的优势,并且完成书本p.10活动3。

[总结] 略

板书设计

一、自然条件优越的红土地 1.位置、范围

2.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红土地

(主要地形区: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云贵高原、四川盆地)

3.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热

4.影响:耕地类型——以水田为主

作物熟制——一年两熟到三熟

水稻、茶叶、甘蔗、淡水鱼等主要产区

二、经济大潮涌动的红土地

1.人口众多,经济活跃、发达

2.水陆交通便利,对外联系最广泛

(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三江中学 杨壮仁)

第五章 各具特色的四大地理单元

第三节 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

教学目标

1.知道与技能

让学生了解“秦岭—淮河”一线的位置及其地理特征;了解“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生活习惯的差异。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法、讨论法,掌握“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生活习惯的差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到祖国山河壮丽,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教学重点为、难点 了解“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生活习惯的差异。

教学时间 1课时

&nbbsp; (3)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热。

[学生活动] 结合书本p.8图,说一说南方地区的自然条件对生产、生活产生什么影响?

(4)影响:耕地类型——以水田为主;

作物熟制——一年两熟到三熟;

水稻、茶叶、甘蔗、淡水鱼等主要产区。

[展示图片] 南方地区面积、人口gdp占全国的比例图,并提问这图反映南方地区经济发展具有什么特点。

2.经济大潮涌动的红土地

(1)人口众多,经济活跃、发达。

[学生活动] 找出南方主要的城市和我国5个经济特区的名称及所在的省份,并总结它们的分布特点,说明了什么问题。这对发展经济有什么有利之处?(利用有利的地理位置,积极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促进南方地区的发展。)

(2)水陆交通便利,对外联系最广泛 。

[教师] 为了促进南方地区更进一步地发展,带动内陆更多地区经济的发展,在我国南方提出了一种新的区域合作,那就是——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合作。

(3)泛珠三角区域合作(“9+2”)。

[学生活动] 阅读“知识之窗”,了解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范围,了解不同省区各自的优势,并且完成书本p.10活动3。

[总结] 略

板书设计

一、自然条件优越的红土地

1.位置、范围

2.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红土地

(主要地形区: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云贵高原、四川盆地)

3.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热

4.影响:耕地类型——以水田为主

作物熟制——一年两熟到三熟

水稻、茶叶、甘蔗、淡水鱼等主要产区

二、经济大潮涌动的红土地

1.人口众多,经济活跃、发达

2.水陆交通便利,对外联系最广泛

(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三江中学 杨壮仁)

第五章 各具特色的四大地理单元

第三节 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

教学目标

1.知道与技能

让学生了解“秦岭—淮河”一线的位置及其地理特征;了解“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生活习惯的差异。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法、讨论法,掌握“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生活习惯的差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到祖国山河壮丽,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教学重点为、难点

了解“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生活习惯的差异。

教学时间 1课时 &nb

第二篇:七年级地理下册《美国》教案分析

笔者以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九章第一节“美国”为内容进行教学设计,谈谈对本教学活动开展的理解。?

一、教材分析?

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它在经济、科技和军事等许多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国家特点十分突出。因此,在区域地理的学习中,美国具有极强的学习研究价值。?

二、学习目标?

结合本单元特点、本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读图了解美国的位置、领土组成,逐步培养学生读图、用图、分析地图的能力。?

2知道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种族在美国各行各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利用大量地图、数字、图表、资料的综合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了解有色人种在美国社会受到的不平等待遇,充分认识种族歧视与贫富悬殊是资本主义制度不可避免的矛盾,使学生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介绍了美利坚民族的构成和不同民族。?

难点:培养学生查证事物对资料的处理能力,关注学生分析判断过程和探究精神。?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运用多媒体等手段来辅助教学;指导学生运用情境体验法、合作探究法学习本。?

五、教学设计?

新导入?

学生的情感极易受环境气氛和他人情感的感染而产生共鸣。基于这点,我充分运用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播放迈克尔?杰克逊演唱的歌曲“拯救世界”,拉近了学生与文之间的距离。?

新内容?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辨别分析。?

1.播放幻灯片,介绍教学内容?

说说几位美国公民的祖籍,明确不同民族、不同种族对美国各行各业的贡献,使学生认识到美国今天的成就不是由某一个单一民族或种族独自创造的。如:第一位总统华盛顿祖先在英国、物理学家李政道、杨振宁生在中国。?

2.情境体验,角色扮演?

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以学生为本,给学生自主的空间,体验的环境和表达展现的舞台。利用教科书中93图,采取“角色扮演”扮演形式来进行学习,将学生分成四组,每一组分别代表黑人、华人、印第安人和白人,让同学表演不同人种在美国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感受。?

3.指导点拨、突破重点难点?

学生阅读本图92和美国人口构成和分布数据,判断美国是不是移民国家,请学生自己对各种资料进行查阅、统计、分析,最后确定不同人种在美国的总数和在美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从而得出结论: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土著居民是印第安人。?

4.堂辩论、小组合作?

阅读资料“华人对美国的贡献”,在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之后,学生的思维受到碰撞、受到启发,智力得到了互补,也逐步建立起自己是学习主人的主体意识,并让学生总结出文中提到的华人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堂小结?

学生谈学习感悟,教师适时点评,使学生意识到文化对一个国家各个方面的深远影响。?

六、布置作业?

让学生完成教科书84页第一题,并预习下一节,搜集有关美国工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等信息资源。

第三篇:八年级地理下册 北京教案设计

第六、七课时

课 题: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北京的位置、面积等及自然环境特征,并能对北京的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2.使学生了解北京的历史文化传统,掌握北京的城市职能和未来发展方向。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整理资料的能力; 2.使学生掌握了解一座城市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三)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学习,加深学生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刻文化底蕴的认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

1.北京市的自然地理特征、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职能; 2.北京市的未来发展方向。 教学难点:

1.北京市地理位置的评价;

2.北京市城市建设中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教学方法:

讨论法、启发式讲述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展示台等。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上册书中我们学过了我国的行政区划,请大家回忆我国共划分几级行政区划?最高级别的有多少个?分哪几类?

提问,学生回答。(略)

讲述:我国幅员辽阔,面积广大,为了经济发展和管理方便,共划分了三级行政区划,其中最高级别的共34个。分别为直辖市4个,省23个,自治区5个,特别行政区2个。那么,大家知道在这34个省级行政区中,政治地位最重要的是哪个吗?

学生齐答:北京。

对,北京。北京简称京,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大家对北京了解多少?有谁去过北京?请举手。好,我们请××同学给大家介绍他所了解的北京。

学生介绍。(略)

通过刚才几位同学的介绍,我们大家对北京有了一些印象,但还不全面、不系统。今天我们就来深入了解、认识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板书:第六章 认识省级区域

第一节 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1 [讲授新课]

北京之所以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与它的位置、范围、地理环境等密不可分。

学生活动:请大家阅读图6.1“北京市略图”和图6.3“北京古今城区的地理位置”,以及相关文字内容。

分析、讨论、回答以下问题:(在屏幕上打出) 1.北京市的地理坐标;

2.北京市在什么部位与哪几个省区相邻? 3.北京市的地理位置有什么优越性?

4.北京市及其周围的地形地势有什么特点? 5.北京市属哪种气候类型?有什么特点? 6.流经北京市的河流有哪几条? 7.北京市的对外交通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教师巡回参与指导。(根据时间要求,可安排

1、2组讨论

1、2题,

3、4组讨论

3、4题等)

提问,小组代表回答,组员补充。(略) 板书:

一、北京概况 位置、面积、人口

归纳讲述:北京市位于华北平原北部,东部距渤海150 km;东南临天津市,其余三面被河北省包围。北京市的地理坐标为40°N,116°E。

北京市面积1.68万km2,现有人口1382万人(2000年)。 板书:

二、北京的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板书)

指图(显示北京市地形图)讲述:北京的地势西北部和东北部三面环山(板书),地势较高。西部的山地总称西山,是太行山的余脉,由几条东北—西南走向的褶皱山岭组成。门头沟西部的灵山海拔2303米,是北京的最高峰。北部山地属燕山山脉,统称军都山。闻名世界的万里长城沿着燕山山脉蜿蜒起伏,雄伟壮丽。越山地,北与内蒙古高原相连,西与黄土高原衔接。在重叠的群山之中,由于河流侵蚀,形成了不少隘口,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南来北往的必经之地。

北京的东南是华北平原(板书)的一部分。由于靠近燕山和太行山,平原大部分为山麓冲积扇。北京城就位于永定河的脊部。平原东南地势低洼,属于冲积平原,整个平原自西北向东南平缓倾斜。

板书:2.北京的气候

(显示北京市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

讲述:北京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板书)夏季高温多雨(板书),春秋短,冬夏长,年平均降水量609mm。

北京的春季气温回升迅速,多风;夏季当东南季风来临时,形成7-8月间的高温多雨天气。夏季降水占全年的70%,对农业生产极为有利;秋季云淡、天高、气爽,为北京最舒适的季节;而冬季则盛行西北风,经常出现大风、降温、寒冷、干燥天气。

板书:3.北京的河流

讲述:北京市的河流属海河水系(板书)。永定河、温榆河和潮白河是全市三条大河,分别自西北和东北向东南流入天津,汇入海河,最终流入渤海。

注:以上各部分内容的讲述顺序可在学生回答了相应问题之后,内容的详略

2 程度视学生接受程度和时间而定。

在了解了北京的自然环境以后,我们来看作为一国之都的北京的交通。 板书:

三、北京的对外交通 讲述:(大屏幕显示北京市交通图)北京市的对外交通十分便利。北京是全国最大的铁路枢纽。有京沪、京

九、京哈—京广、京包—包兰等密集的铁路网;北京市还是中国最大的航空港之一,有多条国际航线通向世界各地;北京的公路密度也是全国最大的,有多条高速公路连接(全国各地);北京虽地处内陆,但东距大海只有150千米。

综上所述,我们就可以分析概况出北京市位置的优越性。 提问,学生回答:略。

归纳讲述:北京位置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优越。北京地处中纬度暖温带,地处内陆但距海不远,这样的位置使北京有适合城市发展的冷热、干湿都适中的气候优势。

2.战略位置优越。北京的地形地势决定了北京市战争年代易守难攻,和平年代适宜经济发展、城市建设。

3.经济区位优越。北京西部背靠我国黄土高原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南邻粮、棉、油等物产丰富的黄淮海平原,北抵我国最大的牧区内蒙古牧区,这些区域为北京市的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承转:正是由于北京的地理位置优越,所以北京自古就是我国的战略重镇,金、元、明、清先后在此建都,新中国成立后,又一次定都北京。

提问:作为一国之都,北京最重要的职能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讲述:(板书)

四、北京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城市。

活动:请大家阅读课文和图6.2、6.4,看看从哪几个方面可以说明北京是中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

提问,学生回答,略。 归纳:北京是中国的政治中心。中国的最高权力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的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以及党中央等在北京。

北京是我国的文化中心。北京有北大、清华、人大、中科院等数百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还有众多的体育场馆,各类博物馆,众多国家级文艺团体等。

北京是中国重要的国际交往中心。北京有许多外国大使馆、国际组织代表机构,海外企业代表机构,外国新闻驻京记者站等国际交往机构,各种国际会议也在此频繁召开。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北京的位置、地形、气候等地理环境特征,知道北京位置优越,掌握了北京的城市职能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城市。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已经成为中华儿女最向往的地方。 板书设计:

第八章 认识省级区域

第一节 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活动与探究:

1.查阅学校所在地的相关资料,看看本地区的中心城市是哪个?试着分析该城市位置的优越性。

2.说说你所在城市的主要职能是什么。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北京的自然环境特点和城市职能,谁来说说北京的主要职能是什么?

提问,学生回答:北京的主要职能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 讲述:北京的这种城市职能与它的历史文化有直接的渊源,同时也决定着它的未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本节的第二部分:(板书)历史悠久的古城和现代化大都市两部分内容。 [讲授新课]

活动:请大家阅读课文和图6.5,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北京建城有多少年的历史?有哪几个朝代在此建过都?

2.北京旧城格局形成于哪两个朝代?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这样布局? 提问,学生回答,略。

归纳、讲述:1.北京建城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最早为周武王时的蓟城,先后有金、辽、明、清各代在此建都。(板书:建城时间早)

2.至明、清两代,北京旧城的格局基本形成。旧城格局的特色是皇宫外面有皇城,皇城外面有都城。城市的建筑排列成棋盘状。城市中轴线突出,皇宫位于城市中心中轴线上,东西建筑以中轴线对称展开。方城十字街,大小四合院,环环相扣,层次分明。

北京旧城之所以这样布局,从自然因素考虑,一主要是要利用现在北海和中海为城市提供充足的水源。因为城市是人口集聚的大型聚落,每天需要大量的淡水,因此水资源的分布会影响城市的布局;二是因为我国位于北半球,北京位于我国北方,冬季严寒且常刮西北风,为了有充足的光照,以利于房屋的避寒保暖,坐北朝南成为城市布局的主导方向。

北京旧城的这种布局特色还体现了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思想。将宫城和殿堂放在城市中心体现了“普天之下,惟我独尊”的封建帝王思想;面向南方体现了“面南而王”的传统观念。

承转:北京旧城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也曾不断变化。 活动:请大家阅读图6.7,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4 1.自辽代以来,北京旧城在空间上是如何变化的? 2.北京旧城城址的变迁与水源有什么关系? 3.现代北京城与北京旧城有什么关系? 学生读图,分析、讨论。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自辽代以来北京古城的空间变化有这样几个特点。首先,北京旧城的空间范围不断扩大,其次,空间分布上从辽南京城原址逐渐向北、向东扩展,至明清时又向南缩,使旧城轮廓由辽代的正方形到金、元的长方形,至明清时期演变为“凸”字形。

北京旧城城址的不断变化与水源有密切关系。从图中大家可以看出,无论城址如何变迁,都要始终保证城市附近有丰富的水源,为城市提供充足的生产和生活用水。因此,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职能的不断丰富,水源的丰裕程度直接制约着城市的发展、城址的变迁。

现代北京城是在明清格局基础上的拓展。如北京的二环线就是以北京城墙为基础的,这说明“历史”对“今天”有深刻的影响。

承转:北京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都,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为北京留下了许多名胜古迹(板书)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北京可以凭借这一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

活动:请大家看图6.6,说说你所了解的北京的名胜古迹。

(请一两位同学给大家介绍几个景点,教师可适当介绍代表性景点,如天安门、故宫等。详细资料见备课资料。注意不要上成旅游课)

承转、提问:每个中国人都有到北京旅游的愿望,都想亲眼目睹首都的风采,加之近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国际影响力增强,人民收入提高,文化品味要求提高,因此这几年到北京旅游的人数不断增加,仅“五一”“十一”黄金周期间,到北京故宫的日游容量达10万人次,给故宫的保护带来很大压力。这又出现了一个新矛盾:这一笔历史文化遗产到底如何得以充分利用,同时又能妥善保护,得以持续利用下去呢?

活动:请大家阅读P24建议,说说你的看法。

归纳、承转:大家刚才谈了很多自己的想法,很好,有些想法还颇有见地。大家可以将自己的想法归纳整理以后,寄到北京市有关部门,为北京的建设保护做一份贡献。课本的第四点“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虚拟旅游”就是一个用现代化技术手段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利用和保护这一对矛盾的好主意。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北京也在不断发展。那未来北京应如何发展呢?

活动:请大家阅读P24课文及图6.11,回答以下问题: 1.结合你的认识和感受,说说你对城市现代化的理解。

2.北京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应注意些什么? 3.为加快北京的发展速度,采取了哪些措施? 提问,学生回答,略。 归纳讲述:城市现代化表现在经济的方方面面,如交通方便快捷、信息通达、环境优美、功能齐全、设施先进、文化、教育、科研水平很高等等。

北京是中国的心脏所在,是中国的象征,因此北京必须朝着现代化大都市方向发展。因为北京是历史文化古城,历史深刻地影响着今天,所以在北京的建设和发展中,应在注意保持旧城格局和原有风貌的同时修建现代化建筑,这使得北京出现了传统与现代并存的特殊景观。

5 为了北京现代化的高速发展,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和服务功能,北京一方面加大了基础设施的建设,一方面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使北京越来越成为人地协调发展的国际性现代化大都市。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认识了北京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悠久的历史文化深深地烙印在北京的城市布局、经济发展等各方面。北京作为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决定了它必须朝现代化大都市发展。我们相信,未来的北京一定是功能齐全、环境优美、交通便捷,历史与今天同现、传统与现代并存的国际性现代化大都市。 [反馈练习]

1.填空

(1)北京建城的历史已有

年,最早称为

。先后有 、 、 、 各代在此建过都。

(2)北京旧城的格局形成于 , 两代,成 形。在这之前,旧城城区曾几度变迁,引起变迁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3)未来的北京将成为一个

。 2.判断

(1)北京是个文化古城,历史遗留建筑很多,严重阻碍了北京的发展,应坚决拆掉。

(2)今天的北京城已一改过去的旧面貌,历史对北京的今天毫无影响。 (3)北京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为提高旅游收入,应延长营业时间,扩大游客量。

(4)为加快北京的发展速度,应加大工业发展的力度。 答案:

1.(1)3000 蓟 金 元 明 清

(2)明 清 凸 水源 (3)现代化大都市 2.(1)× (2)×(3)× (4)×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活动与探究: 1.调查了解当地有哪些文物古迹?当地在旧城改造和城市建设中是如何保护和利用的?

2.到当地规划建设部门调查了解你所在地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就你目前的知识水平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第四篇:八年级地理下册四大地理区域教案新人教版

内蒙古鄂尔多斯康巴什新区第一中学八年级地理下册 四大地理区域

教案 新人教版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南、北方的自然差异有哪些?(回答:略)今天我们在此基础上,了解两区域在人文方面的差异。 [讲授新课]

放录像片段:分别介绍北方、南方地区的耕地类型、主要农作物及熟制、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及交通工具、民居的特点等。 根据片中讲述,完成活动!(大屏幕显示)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农耕制度 土地利用类型 旱地为主 水田为主 主要农作物 小麦、大豆等 水稻、油菜等

作物熟制 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一年二熟至三熟 传统运输方式 陆路运输为主,多用汽车、马车 水运 传统民居 坡度较小、墙体较厚 屋顶坡度大,墙体高 其他不同

在完成“其他不同”这一项内容时,分成几个小组,最后由组长发表组里的集体观点,学生们会从:饮食、服饰、音乐等方面说出两区域的差异,教师要总结、点评。 大家想一想,造成这些人文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然后提问。提问时第一个同学回答完后,其他的同学则主要让其说出与前面同学的不同之处,最后教师总结,大屏幕显示: 南方、北方差异类型 差异特征 主要原因 农耕制度 土地利用类型 北方:旱地为主 南方:水田为主 地形、气候

主要农作物 北方:小麦、大豆等 南方:水稻、油菜等 气候

作物熟制 北方: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南方:一年二熟或一年三熟 气候 传统运输方式 北方:陆路运输为主 南方:水运 地形、气候

传统民居 北方:坡度较小,墙体较厚 南方:屋顶坡度大,墙体高 气候 其他不同

在“其他不同”这一栏中,主要针对前面提出的几项,分析其形成原因,关于这些原因,首先由同学回答,之后教师要做好点评,“去伪存真”。 活动:(课本第10页活动第2题)

橘树是喜温作物,移栽到淮河以北,因地理环境发生了变化,热量不足,所以树木本身及果实发生了变化。 活动:(课本第10页活动第3题) 北方地区冬季寒冷,所以寒假较长。 南方地区夏季更热,所以暑假较长。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了解到人类活动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由于南、北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两地人文方面的差异也较大,这些反映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知识要点与检测 [反馈练习] 1.填空

(1)北方地区的土地利用类型以

为主。 (2)南方地区的土地利用类型以

为主。

(3)北方地区的主要农作物是

等。 (4)南方地区的主要农作物是

等。 2.判断

(1)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作物熟制的差异主要是由两地的热量差异引起的。 (2)北方传统民居的墙体较厚,主要是因为此地冬季寒冷。

(3)南方传统民居墙体高,而屋顶坡度与北方地区传统民居相同。

(4)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在南、北方地区基本没有差异,说明自然环境对现代建筑没有影响。 参考答案:

1.(1)旱地 (2)水田 (3)小麦 大豆 (4)水稻 油菜

1 2.(1)√ (2)√ (3)× (4)× ※板书设计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主要原因

农耕制度 土地利用类型 旱地为主 水田为主 地形、气候

主要农作物 小麦、大豆等 水稻、油菜等 气候

作物熟制 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一年二至三熟 气候 传统运输方式 陆路运输为主,多用汽车、马车 水运 地形、气候 传统民居 坡度较小、墙体较厚 屋顶坡度较大,墙体高 气候 ※活动与探究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当中,你又发现了什么有关南、北方地区的人文差异,注意收集整理,并试着解释其成因。

第五章 第二节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在地形、气候、河流流量和植被类型等方面的明显差异。 2.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人们,受不同的自然环境影响,在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的明显差异。

3.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内部的差异性。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

2.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发展认识人地关系的思维能力。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

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主要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教学难点

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内部的差异性。 ※教学方法 比较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前一节,我们了解到利用地形、气候等综合指标,把我国分为四大地理区域,谁能说出这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和名称?答:略。

我们所划分出的区域是:两个区域间差异性较强,区域内则具有更多的共同性。今天我们来具体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这些特点。 板书:第二节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讲授新课]

大屏幕显示投影图:图5.9: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

在图中找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界线——秦岭—淮河一线。提问: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都位于地形的第几级阶梯上? 第二级和第三级阶梯。

请同学们说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主要地形分别是什么? 北方地区:高原、平原、山地。

南方地区:高原、盆地、平原、丘陵。

(教师在总结南北方地区的主要地形时,用鼠标在地图上说明其地形位置和大致范围) 在大屏幕图中找出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等地,分别说出其位于南方地区或北方地区。(提问)哈尔滨、北京——北方地区;武汉、广州——南方地区。

同学们请看课本第7页图5.9中四地的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填表(大屏幕显示,逐个比较,依次显示)

区域 最热月均温 最冷月均温 年降水量 (较多/较少) 季节分配

南方地区 7月 接近30℃ 1月 0℃以上 较多 较均匀

2 北方地区 7月 25℃左右 1月 0℃以下 较少 主要集中在7~8月季节变化明显 板书:

北方地区 降水较少 最冷月均温低于0℃ 南方地区 降水较多 最冷月均温高于0℃ 活动1:(课文第8页活动第1题)

归纳比较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的自然地理状况,并填写下表。

地区 秦岭—淮河以北地区 秦岭—淮河以南地区 1月平均气温(高于0℃/低于0℃) 低于0℃ 高于0℃

年降水量 低于800mm 高于800mm 主要地形 高原、平原、山地 高原、盆地、平原、丘陵 活动2:在图5.9中找出长江、黄河,它们分别属于哪个区域?(南方地区、北方地区) 老师点拨、引导学生看图5.9,比较长江、黄河流量过程线。 提问:哪条河流径流量大?(长江) 为什么?

学生思考后可以回答:流域内降水丰富。(另外:支流多,汇水区域广也是原因之一,在此老师要适当给学生说明) 在这里我要向大家说明的是,这两条河流径流量的差异,可以做为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河流径流量的差异。

板书:北方地区:河流流量小 南方地区:河流流量大

思维发散:大家知道,水到0℃以下会发生什么现象呢?(结冰)那么冬季南方河流与北方河流有何差异呢? 南方河流一般不结冰;

北方河流冬季普遍有结冰现象。

下面请同学们看图5.9中两幅植被景观图。比较南、北方地区植被类型的差异。 南方:常绿林。

北方:落叶林。

教师做适当解释:这是在北方地区的气候条件下,长期适应环境的表现。 板书:

典型植被类型 北方地区:温带落叶阔叶林 南方地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活动3:(课文第8页活动第2题)

分析形成北方和南方自然差异的主导因素:

(学生完成这个题目,可能有一定难度,教师要做适当的点拨、启发、引导)

承转:我们了解了南方与北方地区的自然差异,是不是它们区域内部就没有差别呢? 看图5.9:哈尔滨与北京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相同吗?答:不同。

图5.10:东北林海雪原森林景观与华北温带落叶阔叶林景观相同吗?答:不同。东北地区典型植被为针叶林。

比较图5.11海南岛植被与南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相同吗?答:不同。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明确了解了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在地形、气候、河流流量、植被类型等方面存在的显著差异,并了解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另外,同学们也了解到同一区域内部也有一定的差异。

关于这两个地区的差异还有许多,希望同学们留心“观察”“收看”“收听”或“阅读”……,掌握更多这方面的知识。 [反馈练习] 1.填空

(1)秦岭—淮河一线大致与 mm等降水量线一致。

(2)秦岭—淮河一线是 温度带与 温度带、典型植被 林与 林的分界线。

(3)北方河流冬季普遍 (结冰、不结冰),南方河流一般没有此现象。 (4)北方河流流量较 ,南方河流流量较 。 2.判断

(1)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间差异性较大,区域内部特征完全相同。 (2)南、北方地区的自然差异是由气温这一要素引起的。

(3)北方地区最冷月的气温都低于0℃。

3 (4)下雪天不可能在南方出现。 参考答案:

1.(1)800 (2)暖温带 亚热带 温带落叶阔叶 亚热带常绿阔叶 (3)结冰 (4)小 大

2.(1)× (2)× (3)× (4)× ※板书设计

地理区域 地形 降水 最冷月均温 河流流量 典型植被类型 北方地区 高原、平原、山地 较少 低于0℃ 小 温带落叶阔叶林 南方地区 高原、平原、盆地、丘陵 较多 高于0℃ 大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第五章 第三节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到或听到过青藏高原有关寒冷的图片或报道吗?看到、听到过。 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与它海拔较高有关呢? 本区寒冷的气候,是由于其海拔较高造成的。 [讲授新课]

读图5.17:青藏地区的地形。 通过阅读(结合图例),从颜色上判断其海拔高度大致为平均4000米。

看图中小图——地球上超过8000米的山峰,大都分布在青藏高原的南部和西部,引导学生复习气温垂直变化规律,计算山顶的大致温度。

总结:由于气候寒冷,青藏地区许多山峰终年积雪不化,冰川分布广泛,而这又加剧了寒冷的程度。

看图中小图——高原上的山地冰川。 看录像片段——青藏高原的高寒气候。 板书:高——寒 活动1:(第14页活动1)

给学生充足时间比较、计算、思考,教师点拨,最后提问、总结。 (1)两地年平均气温 拉萨:5.6℃左右 成都:15℃左右

(2)两地气温差异及原因

拉萨地势高,则年平均气温低。 活动2:(第14页活动第2题)

学生思考后,提问,教师点评总结。 大屏幕显示:

播放录像片:三江源

板书:高——空气稀薄、水汽含量少——太阳能资源丰富

承转:青藏高原地势高,除影响本区气温外,对降水有影响吗? 有,阻挡夏季风,降水稀少。

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自然特征有相似的一面,大家知道是什么吗?(缺水)由于水分的制约,这两个地区不能像北方、南方地区那样以耕作业为主,而是以畜牧业为主。 板书:

读图5.21:西北、青藏地区主要农牧业的分布。 1.通过读图,明确本区以牧业为主。

2.找出: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主要畜种——三河马、三河牛。 新疆的畜种——山羊、绵羊、伊犁马等——细毛羊为著名畜种。 青藏的牦牛、绵羊、山羊等——牦牛、藏绵羊为著名畜种。 宁夏的山羊、绵羊等——滩羊是著名畜种。

3.通过图例,找出本区以粮食作物为主的地区。提问:①这些地区分布是否集中、连片? 不是。分布面积小,分散分布。

②为什么这些地区能发展粮食生产呢? 教师点拨:

西北地区的农业区:灌溉水源丰富。 指导学生看阅读材料。 活动3:(第16页活动1)

给学生充足时间思考、判断、归纳,最后教师总结。 差异:内蒙古温带草场草质较好。 青藏地区高寒草场草质较差。 成因:

4 地势高→气候寒冷→热量不足影响植物生长。 活动4:(第16页活动2) 牧区→放牧→流动性强

生活习俗:喝奶茶、穿靴子、赛马比赛…… [课堂小结]

今天主要学习了水分和热量这两个重要因素对人类生存环境带来的影响,而这些差异的形成也离不开地形、地势及海陆位置的影响,使我们再次了解到地理事物的联系性。 知识要点与检测 西北地区: 青藏地区: [反馈练习] 1.填空

(1)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主要是由 引起的。 (2)青藏地区与西北地区以 业生产为主。

(3)青藏地区由于地势高、 低,发展了 农业;西北地区因 ,发展了 农业。 2.判断

(1)青藏高原太阳能资源丰富与地势无关。

(2)青藏地区与西北地区属不同的区域,所以它们的地理特征差异性都很大。 (3)自然环境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影响较大。 3.填图

在填充图上填出以下内容:

河西走廊、河套地区、天山山脉、雅鲁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 参考答案:

1.(1)地势高 (2)牧 (3)气温 河谷 气候干燥(或降水稀少) 灌溉 2.(1)× (2)× (3)√ 3.略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通过对我国四大区域的学习,试着从不同的事物中找出相同(或相似点),从相同或相似的事物中找出不同点。

第五篇: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2.2 《南亚》

2.2南亚(1)

一、课型:新授课

二、课时安排:第1课时

三、教学目标 ㈠知识与能力:

1. 了解南亚的地理位置和范围,,能在图上填出南亚的国家和主要城市。 2. 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并能在图上填绘出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

3. 通过读图分析印度河恒河的发源地、流向、流经国家、注入地等特征。 ㈡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从课外书籍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中国主要邻国的知识内容。

四、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并能在图上填绘出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

2、通过读图分析印度河恒河的发源地、流向、流经国家、注入地等特征。

2、教学难点:

1、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并能在图上填绘出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

2、通过读图分析印度河恒河的发源地、流向、流经国家、注入地等特征。

五、教学方法:综合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六、教学用具:教学挂图、板图、多媒体复习提问上节课主要内容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提出问题:请同学说说你了解的西亚。(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教师提示从位置、地形、资源、宗教四方面谈)

(二) 导入新课:

以历史故事传说引入新课内容。

中国古代发明了指南针后,非常注重对外的交往,有丝绸之路、有郑和下西洋、有鉴真东渡、也有我们从小就听遍了的唐僧取经——也就是历史上的玄奘西行。而玄奘和尚的目的地就是天竺也就是古代印度。 找了解这些历史故事的学生为全体学生简单介绍,提高兴趣。 板书课题:第二节 南亚

(三)教授新课:

1、南亚次大陆

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南亚次大陆名称的由来

让学生通过读图找出印度(南亚)地理位置:(通过板图及一连串的问题启发学生。)

位于亚洲的南部,西临阿拉伯海、东临孟加拉湾,南被印度洋包围。 北回归线穿过中部。指出南亚的范围:包括印度半岛、斯里兰卡岛、马尔代夫群岛。

印度次大陆。强调次大陆的概念不同于大陆或岛屿,而是“相对独立” 主要国家、城市:

印度——新德里 巴基斯坦——伊斯兰堡 孟加拉国——达卡 尼泊尔——加德满都 锡金——甘托克 不丹——廷布 斯里兰卡——科伦坡 马尔代夫——马累

2、地形特征

通过分析地形图,着重强调四个主要地形区及分布特点,还可以与北美洲联系(顺时针旋转90度)指导学生按照(平均海拔高度、相对高度、主要地形类型、地形分布特点)的方法分析地形特征。利用书上练习,讲授解题思路与技巧。

北部是喜马拉雅山脉 中部是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 南部是德干高原 补充黑板简图

完成书上练习进行读图、析图训练。

(边看边画,加深印象。锻炼学生读图的能力。)

3、河流在地图中找出南亚两条主要的河流——印度河、恒河

在黑板简图中绘出大体位置、形状指导学生读图分析,通过阅读南亚地形图,并对照南亚地形图分析河流的流向、发源地、注入的海洋和流经国家。

(四) 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五) 作业:配套练习

(六) 板书设计:

南亚(1) 地理位置 地形特征 河流特征

(七) 教学后记:

上一篇:学前班下学期开学寄语下一篇:小区物业管理考核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