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中考命题规律

2022-07-16

第一篇:沈阳中考命题规律

数列命题规律总结

数字推理主要通过加、减、乘、除、平方、开方等方法来寻找数列中各个数字之间的规律,从而得出最后的答案。在实际解题中,根据相邻数之间的关系分为两大类规律。

(一)、相邻数之间通过加、减、乘、除、平方、开方等方式发生联系,产生规律。主要有以下几种规律:

1、相邻两个数加、减、乘、除,等于第三个数;

2、相邻两个数加、减、乘、除后再加或者减一个常数等于第三个数;

3、等差数列:数列中数字相减,差为一个常数或为一组循环的常数;

4、二级等差:数列中相邻两个数相减后的差值成等差数列;

5、等比数列:数列中相邻两个数的比值相等;

6、二级等比:数列中相邻两个数相减后的差值成等比数列;

7、前一个数的平方等于第二个数;

8、前一个数的平方再加或者减一个常数等于第三个数;

9、前一个数乘一个倍数加减一个常数等于第二个数;

10、隔项数列:数列相隔两项呈现一定规律;

11、全奇、全偶数列;

12、排序数列。

(二)数列中每个一数字本身构成特点,形成各个数字之间的规律。

1、数列中每一个数字都是n的平方构成或者是n的平方加减一个常数构成,或者是n的平方加减n构成;

2、每一个数字都是n的立方构成或者是n的立方加减一个构成,或者是n的立方加减n构成;

3、数列中每一个数字都是n的倍数加减一个常数。

四川省省属政府序列事业单位

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一、题型

为综合测查应考人员综合素质,《公共基础知识》考试题型包括判断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简答题和案例分析(含阅读分析)题五类。

二、内容

第一部分 法律

一、法律知识部分

(一)法的概念、本质、特征和作用。

(二)法与经济、政治、政策的关系,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相互关系。

(三)法学上“法的渊源”的专有含义及当代中国法的主要渊源。

(四)法律关系的概念及要素。

(五)立法的概念、当代中国立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以及立法程序。

(六)法的实施及相关概念,我国法律适用的要求、原则和法的效力。

二、宪法部分

(一)宪法的概述、概念、特征、本质、作用和监督。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二)国体和政体。

(三)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四)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基本概念,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我国公民行使权利的基本原则等。

(五)我国的国家机关及其性质和地位、职权、组成和任期等。

三、行政法部分

(一)行政法的概念、渊源及特点,行政法律关系,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及作用等。

(二)行政行为的概念与特征、内容与效力、分类与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等。

(三)抽象行政行为的概念、特征与分类,行政立法行为概念、特征、主体与立法原则。

(四)行政征收、行政许可、行政确认、行政监督、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给付、行政奖励、行政裁决等具体行政行为的概念、特征、性质、分类、作用与原则等。

(五)行政合同与行政指导的概念、特征与作用。

(六)行政程序的概念、基本原则和主要制度。

(七)行政违法与行政责任的概念、特征、种类和构成要件等。

(八)行政赔偿的概念、特征、构成要件、赔偿的范围以及行政赔偿请求人、赔偿义务机关和行政赔偿的方式等。

(九)行政复议的概念、特征、基本原则、范围、管辖、程序及行政复议参加人。

(十)行政诉讼的概念、特征、基本原则、受案范围、管辖、行政诉讼参加人及行政诉讼证据及行政诉讼举证责任,行政诉讼第一审、第二审程序及审判监督程序等。

四、民法部分

(一)民法的概念、基本原则及调整范围。

(二)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及公民和法人。

(三)民事法律行为和代理。

(四)物权与所有权。

(五)债的概念、特征、产生原因、分类、履行和终止,合同概念、特征、订立和担保等。

(六)知识产权的概念、内容和特征,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法。

(七)人身权的概念、分类和保护方法。

(八)财产继承权的概念与特征,我国继承制度的基本原则,继承权的取得、丧失和保护,法定继承与遗嘱继承。

(九)民事责任的概念、特征、构成要件、归责原则及责任方式。

(十)诉讼时效的概念、种类、中止与中断。

五、刑法部分

(一)刑法的性质、任务、基本原则。

(二)犯罪的概念、特征及构成。

(三)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

(四)犯罪的预备、未遂和中止。

(五)共同犯罪的概念,共同犯罪人的种类及其刑事责任。

(六)单位犯罪的概念和刑罚。

(七)刑罚的概念和目的。

(八)刑罚的种类。

(九)量刑、缓刑、减刑、自首和立功等主要刑罚的具体运用。

(十)犯罪的种类及贪污贿赂罪、渎职罪。

六、劳动法部分

(一)劳动法的概念、调整对象、基本原则、对人的适用范围及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

(二)国家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促进就业的职责,平等就业权利和就业的特别规定。

(三)劳动合同的概念、特征、主要内容,订立的概念、原则和解除,无效劳动合同、集体合同。

(四)劳动者的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工资、劳动安全卫生、女职工和未成年工劳动保护、职业培训、社会保险和福利等。

(五)劳动争议的处理处理方式和机构,处理劳动争议的原则与程序。

(六)劳动监督检查的主要形式和制度。

第二部分 公民道德建设

一、公民道德建设知识

(一)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与长期性。

(二)公民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原则。

(三)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二、社会主义公民道德规范

(一)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二)社会公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三)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四)家庭美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三、社会主义荣辱观

(一)“八荣八耻”的主要内容。

(二)“八荣八耻”的基本要求。

第三部分 四川省情

一、四川社会历史简况

(一)行政区划。

(二)人口与民族。

(三)悠久的历史与古蜀文明和“天府之国”。

(四)主要历史文化与近代史上的主要历史事件。

(五)科技教育优势与杰出人才。

二、四川自然地理概况

(一)四川的地理位置。

(二)四川的地形地貌与气候。

(三)四川的土地、植物、动物、水利与矿产资源。

(四)四川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五)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与大熊猫的故乡。

三、四川的主要经济

(一)主要工业与粮油基地。

(二)发达的畜牧业、经济作物和中药材产业。

(三)西部最大市场和物资集散中心。

(四)中国西部的投资热土和中国西南的金融中心。

(五)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和齐备完善通讯网络。

(六)“十一五”期间四川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

(七)“三个转变”、六大支柱产业、八大产业基地与发展五大经济区。 第四部分 公文写作

一、公文的种类和作用

(一)公文的主要分类方法及分类。

(二)通用公文的类型、用途及特点。

(三)公文文种的涵义、文种选择的依据,正确区分、选择和使用文种。

(四)公文的主要作用。

二、公文的格式规范

(一)公文文面格式的类型,特点和作用。

(二)公文的组成部分(要素)及其标识规则与特定格式。

三、公文的撰写

(一)公文撰写的基本要求与撰写一篇公文的具体要求。

(二)通告、通知、通报、报告、请示、批复、函、会议纪要等常用公文的特点、用途、分类以及结构、写作技巧等知识。

第五部分 事业单位改革与管理知识

一、事业单位概述与改革

(一)事业单位的概念、登记(备案)、范围和特点。

(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必要性、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

(三)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的基本原则和实施范围,全面推行公开招聘制度,人员聘用的基本程序。

(四)事业单位人员考核的概念、特点、原则和范围、内容和标准、方法和程序、结果的使用以及组织管理等制度。

二、事业单位人事争议仲裁

(一)人事争议的概念、分类、预防、处理的依据和意义,人事争议处理的特点、基本原则和渠道。

(二)人事争议处理与劳动争议处理、公务员申诉控告、信访等其他相关工作的关系与区别。

(三)人事争议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

(四)人事争议仲裁的机构、受案、管辖与时效。 第六部分 职业能力测试部分

通过对应考者的常识与基本技能、言语理解与表达、判断推理、数量关系与资料分析的测试,考察应考者的应知应会能力、逻辑推理判断能力、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数据判断与分析能力。

第七部分 时事知识部分

通过对一年来国内国际时事知识的测试,了解应考者接受新知识与信息的能力。

第二篇:2007公务员考试《申论》历年命题规律总结及命题趋势

1-5 页 公务员考试《申论》科目的由来和最新测试趋势

5-7 07年公务员《申论》热点:户籍制度改革问题探讨

7-8 2007年公务员考试《申论》文体分类精讲--议论文

第 1 页 共 8 页

2 页 共 8 页

3 页 共 8 页

4 页 共 8 页

公务员考试《申论》科目的由来和最新测试趋势

从2000年开始,中央国家机关在考试录用公务员考试中新增设了申论科目,至今,申论科目已经考了七年,由于申论把对阅读理解和写作的测查有机的结合了起来,形式新颖灵活,能很好地测查出考生的综合素质,因此中央、省、地、县等各级公务员考试都把申论作为必考科目,对于广大考生而言,了解申论科目的由来和发展趋势,对于在考试中取得高分 将大有裨益。

第 5 页 共 8 页

1999年,鉴于先前的公务员考试重知识轻能务的客观事实,人事部着手进行公务员考试科目的改革,改革的最大成果就是取消了基础知识和写作,增加了申论。申论科目主要侧重考查考生的广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归纳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务以及文字概括表达能力。其所测查的这些能力是与机关的工作性质对一个合格公务员的能力素质的要求相统一的。

首先,公务员每天要接触或处理大量的文字材料。对于这些文字材料,公务员应该能很好地掌握所读材料的主旨大意以及用以支持主旨大意的事实和细节,要既能理解具体的事实,双能理解抽象的概念;既理解字面意思,也理解深层含义;既能理解某句、某段的意义,双能把握全文的脉络;

其次,公务员应有全局观念和综合能务,具有全方位、多角度的思维方式,善于把多种事物、多种因素联系起来综合地分析,具有较强的分析归纳能力。

第三,公务员应能够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要有深邃的洞察力,在通过对大量事实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能透过纷繁的外在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善于从微小的征兆中发现大的问题,能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能做出很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具体措施。申论考试把对公务员的这些要求集中在一个科目中进行测查,这也就是申论科目产生的原因,可以毫不夸张地廛,申论科目的产生是公务员考试,甚至是中国的考试的一大创举。

近几年,随着公务员考试的发展,申论科目也在发展。考试内容从2000年的“红星五厂”到2006年的“应对公共突发事件”,考试形式从传统的“三段论”到现在的“主观题目客观化”。概括地讲,大的变化趋势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背景材料的文字量越来越大。2000年申论考试的背景材料只有将近2000字,而到了2006年,光背景材料就有8000字左右,阅读量增加了三倍阅读量的增加,无疑也增加了考试难度,很多考生感觉到申论的考试时间也变得越来越不够用。因此,考生在做申论考试的准备时,一定要把提高阅读速度作为练习的内容之一。

二是背景材料更注重“原生态”。先前申论考试的背景材料都是经过出题者整理、筛选、修改、完善过的,考生阅读起来比较顺畅,可阅读性比较强。现在申论考试的背景材料越来越接近材料本身的实际,越来越“原生态”,以前需要由出题者做的文字整理等方面的工作改由考生来做。考生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要去伪存真,要对原始的文字进行加工。这种变化在2006年关于“应对公共突出事件”的考题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三是测试重点越来越接近机关的工作实际。先前申论考试采用的问答形式是传统的“三段论”。相应的内容为,第一段总结给定资料反映了哪些问题;第二段就如何解决问题提出改革措施;第三段要求做一篇文章。现在申论考试的问答形式非常灵活,内容也更接近机关的工作实际:如写一个会议纪要或总结报告,就如何解决某一方面的问题提出工作思路等,因此,考生在做申论考试的准备时,一定要了解一些公文的常用格式。

四是测试主题更关注“国计民生”。从2004年的“汽车工业和交通拥堵”到2005年的“三农问题”,再到2006年的“应对公共突发事件”,可以看出,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

第 6 页 共 8 页 试的申论题目都和国家大事有关,关系到“国计民生”,都很“大气”。在今后的公务员考试中,可能还会沿袭这一特点,考生在准备时,可有所侧重

07年公务员《申论》热点:户籍制度改革问题探讨

一、存在问题

(1)户籍制度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在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下,对人口的迁徙进行限制,人为的划分城市和农村两个人力资源市场,从而使得价格调整人力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弱化,降低了经济的效率。人口不能自由流动,实际上是提高了劳动力的使用成本

(2)从结构优化的角度看,户籍制度限制人口自由流动也不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限制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产业结构的优化需要打破现有的户籍制度,实现人力资源的自由流动。

(3)现行的户籍制度不利于增加农民的收入。我国目前的户籍制度,强化了城里人和乡村人的身份等级色彩。这种限制不仅不是市场化改革的任何制度创新,而只能是户籍制度和就业体制改革进程的一种倒退。

(4)对城乡区别对待,实行不同的福利待遇。很多的福利待遇往往是只是针对城里人的,相对贫困的农民却被排除了在了福利保障之外。

二、原因

我国的户籍制度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登记制度,它承担着一些其他的社会功能:区分了城乡户口的差别、对人口的流动,尤其是农村到城市、小城市到大城市的人口流动进行限制、和不同的户口类别相对应,有不同的福利标准。正是户籍制度的这些附加功能使得户籍制度现代经济的发展越来越越不相适应。

三、对策

当前户籍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具体来看要注意四个方面的问题:

(1)户籍和社会待遇脱钩。户籍彻底和社会待遇脱钩,恢复户籍的本来面目,消除户籍所引起的社会公平问题,促进城市化的发展。

(2)集中人口管理权,成立统一的管理部门,减少人口管理的杂乱无章、政出多门的情况。加强人口统计,统一协调管理人口的自然变动、机械变动和社会变动。

(3)实行统一的户口,取消城乡的户口差别,取消户籍的区域歧视,解决“人户分离”的问题。

第 7 页 共 8 页 (4)逐步降低人口迁移的门槛,实现人口的自由流动。

第 8 页 共 8 页

第三篇:考研政治主观题命题规律总结

考研政治主观题命题规律和答题方法总结

一、马原

1、无论马原的主观题是两问还是三问,其考查内容是非常固定的,如果是两问,那么第一问就是对一个或两个具体的事例进行哲学上的解释,是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而第二问,则是考查前面设问中抽象出来的原理在实践中如何运用,即怎么做。 如果是三问,那么前两位是考查事例反映的哲学原理,第三问是问启示,问怎么做。

2、两问中的第一问,或者三问中的前两问,答案就是该事例反映的哲学原理。答案就是罗列和阐述原理,有可能成为答案的原理应该在唯物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范围内。如果第一问的题干中给定了原理所在的范围,答题时就不要调用此范围外的原理,如果第一问不但规定了原理所在的范围,而是直接给出了原理,那么答题时除了要将原理阐述清楚,还需要将原理中涉及的概念、定义写上。

3、要注意能否指出材料案例中的哲学原理是答题的关键,至于原理本身并不需要长篇大论,完全展开,更不需要把,理涉及的所有概念、定义全部写出来,除非第一问直接给出了相关原理。给出相关原理,也应适当结合材料。但是需要注意结合材料的分值并不高,主要的评分点还是在罗列原理上,而且,结合材料并不需要太多的笔墨实际上就是把原理在材料中的特殊表现形式再提一遍,点到为止。

4、无论题目是两问还是三问,最后一问都是考查从前面的问题中抽象出来的原理在实践中如何运用。这一问的回答实际上还是在调用和罗列原理,只不过这一问,罗列的原理表述方式和角度不大一样。比如,如果调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原理,那么应该表述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也就说应该调用原理的方法论部分。

5、评分要点和标准答案的区别在于评分要点的尺度要宽松的多,他会给出好几套答题方案,都是可以得分的,只要我们打算其中的一条或两条就会给分,所以得分的概率非常高。

二、毛中特(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

1、考查的内容全部集中于当下,所以毛中特的主观题复习,实际上主要是五位一体(第八章)。

2、如果第一问考查的是一项已经存在的具体制度,那么就需要将这项制度的内容完整的答出来,即解释这项制度的概念。

3、如果第一问考查的不是已经存在的具体制度,而是一项正在进行或者尚未进行的改革,那么这一问主要回答这项改革的必要性、作用,主要是从这项改革与材料所体现的主题的关系切入,这种考查方式在书本上是找不到现成答案的,需要我们自己组织,但是评分尺度比较宽松的,一般都能够得分。如果实在没有思路也可以调用书本上相关的内容,作为替代方案。

4、如果第一问考查的是已经存在的具体制度那么第二问一般是考查这项制度的启示和作用,这种考查也是在书本和讲义中找不到现成答案的,答案实际上是从材料中归纳提炼出来的。 即便我们的提炼归纳并不准确,但一般也是可以得分的。

5、如果考查的内容是书本上有现成答案的,比如某项具体制度或者某项改革措施,那么只要答出现成答案我们就可以得分。如果考查的内容是书本上没有现成答案的,这需要我们从材料中来归纳、提炼,我们不必担心,因为评分尺度就会比较宽松,一般都能够得分。

三、史纲

1、考查的主题非常固定,永远是围绕中国共产党而展开的。通过阅读题干可以非常明确的知道考查的主题,但具体考查哪一个知识点并不好判断,因为考点隐藏在题干里引号部分内,审读题干,特别是引号部分的审读非常重要,是解题的中心环节。但是我们需要注意具体的历史史实对分析题得分没有实质性意义。

2、史纲的主观题一般分为两问,每一问都有从材料中选取的部分用引号表示,表面看起来与材料联系,十分紧密,但实际上解题的关键并不在材料上,而在于将两问中的引号部分的内容定位到史纲的知识点和线索上去。

3、史纲的第一问一般有两种命题手法,第一种是考查一个条目型知识,比如原因、背景、条件、内容、性质、结果、经验教训等。如果第一问,考查的是这种条目型知识点,那么只需要答出这个条目的总结句即可,不需要把总结句后展开的内容写进答案。史纲第一问的第二种命题手法是考查宏观的判断、评价、定性等。

4、史纲的第二问一般也有两种命题手法,一种是考查一条线索,这条线索,一定要满足三个条件:跨时段、各时段内容并不相同、围绕中国共产党展开。答这种类型的题目时,首先要确定考查的是哪条线索,跨了几个时段,作答时不需要精确到具体的时间地点等历史史实。史纲第二问的另一种命题手法是对比型考查。可以是不同阶层阶级的对比。除了不同阶级阶层的对比外,还有不同体系的对比,只要第二问出现了我党以外的阶层、阶级、体系,必定是对比型考查。当然也有可能是跨时段的线索型考查,区分的标准是看考查了几个时期,两个时期,那就是对比型,两个以上的时期,那就是线索型,之所以要做这么严格的区分,是因为对比型的答题方法和线索型有区别。对比型的答题套路是:第一,指明对比的是什么,第二,指出用来和我党作对比的对象有可取之处,第三,指出对比对象和我党的事业,思想体系有共通之处;第四,指出我党的事业,思想体系是在对比对象基础上的批判继承和发展。如果对比的是中国共产党的两个不同时期,则要指出两个不同时期的区别,各自成就;最后强调这两个时期是一脉相承的,现在比以前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四、思修

1、思修主观题考查范围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也包括法律基础部分,法律基础部分不涉及实体法的考查,只涉及社会主义法律精神,权利与义务。

2、思修主观题的命题手法非常稳定,没有太大的变化,思修主观题给出的案例,是非常具体和生活化的,这一点,是与马原高度相近的,这样案例的选择也就决定了考查的内容不会是特别空泛的考点,也不可能考查某项具体的制度。

3、思修分析题的第一问通常是从具体到抽象,即让我们从材料中的具体事例中抽象出思修和法律基础中的某个准则、精神,思修分析题的第二问会有一定的变化,但是无论第二问怎么变化,有一样是不变的,即答案永远是调用思修和法律的原则、准则、规范和精神,也就是说思修所有的部分都可以用一种罗列相关原则、精神的方法来回答。

4、和马原的评分要点一样,思修的平分要点也要比标准答案宽松得多,提供了多种得分的可能,但是在回答时都要结合材料。另外,除非在题干中明确给出了范围,否则答题时应该兼顾思修和法律,尤其是问启示和怎么做的时候。

五、时政

1、时政分析题考查手法比较多变,考查的具体内容也非常灵活,所以时政的主观题备考并不容易。如果对考查的时政热点,完全没有了解,又没有书本、讲义知识点可供调用,想纯粹通过逻辑推理是很难得分的。但时政的考查有一点是固定的,即考查内容一定和中国相关,无关的时政热点是不会进入考试范围的。

2、虽然无法确定考查的具体内容,但是如果仔细分析真题还是可以归纳出时政的考查主题的。大致可以有三种类型的考查主题:一种是考查世界对中国的观感评价,即中国在世界中的位置;二是考查世界大国战略政策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三是考查学生对世界发展新趋势的解读。

3、如果考查的是中国融入世界、中国在世界中的位置,一般答题要先指明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和特点,那就是全球化的趋势,联系日益紧密,另外,要从中国的对外政策和中国的国情出发,还要强调中国的发展,对世界是有贡献的,并不是威胁。

4、如果考查的是某个大国的战略政策的调整对中国的影响,那么首先要点明这种影响是什么,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其次要分析该国做这种政策调整的内在原因;最后要答出中国对这种影响的应对措施。

不平等条约的标准问题是

不平等条约研究中的一个基础性的问题 。 但 是 , 以往人们已经长久地习惯于以一种模糊 的眼光来看待它 , 以感性判断代替理性思考 , 以至于出现了对近代中国订立的不平等条约 的数目众说纷纭的局面 。其主要原因便在于 , 对于什么是不平等条约缺乏一个标准 。一些 人将不是条约的列为条约 , 将平等的视为不 平等 。在判定不平等条约时既需要从国际法角 度思考 , 又需要考虑到近代中国的实际状况及 每个条约订立时的独特背景 。

第四篇:申论命题的变化趋势、规律及应试对策

莫恒全

(《应用写作》2006年第2期)

申论作为公务员考试的重要科目,近两年来的命题有了变化的趋势。这些变化,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申论的考试内容、形式,对于多角度、多侧面地考察应试者的综合素质,为国家选拔合格的管理型人才,显得非常必要。而分析申论命题的变化趋势,掌握其中的规律,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对于考生同样显得十分必要。

一、近年来申论命题形式的变化趋势

从多年来国家、地方公务员考试的申论试题看,可以发现近年来申论命题显示出两个重要的变化:

(一)命题模式的多样化

在2000年至2002年的三年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的申论试题,往往按照“三段模式”来进行命题,即人们常说的“概括”、“对策”、“议论”三大部分。然而,这种“三段模式”不久就被打破了。从2003年起,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及一些省市公务员考试的申论试题,都先后出现试图打破“三段模式”的倾向。即:由命题的“三段模式”变为“两段模式”或“四段模式”,呈现出命题模式多样化的特点。

2003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的申论试题只有两个部分:“对策部分”,明确规定的题目为《关于减少事故保证安全的建议》;“议论部分”,不写议论文,而要求写成“讲话稿”。2004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的申论试题也只有两个部分:第一,要求“认真阅读给定资料,概述‘我国汽车工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第二,要求以“市交通主管部门负责人的身份”,写一份“关于我市交通拥堵情况的报告”。在西部,2003年广西地方公务员考试的申论试 题也展现出改革变化的风采——试题只有两个部分:第一,要求“用200字左右的篇幅概括出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并列举各种现状”;第二,要求自拟标题,“针对给定资料反映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并加以论证”。在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东部,地方公务员考试的改革变化之风也自然相当强劲。2004年山东省公务员考试的申论试题,在给定资料之后要求考生写四篇作文:第一篇,用150字对材料进行分析概括;第二篇,要求写400字,题目是《别摁下了葫芦起了瓢》;第三篇,以政府官员的身份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应措施,要求写500字;第四篇,以1500字的篇幅对有关对策进行论述。

(二)文体类型的多元化

过去的“三段模式”,主要是要求写成议论文体。而现在,要求写成的文体已多种多样。比如,2003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的申论试题,其对策部分要求写成一份“建议”。这种“建议”,实际上就相当于“意见”这一公文文种;在议论部分,它要求写成“讲话稿”,这又是另一种应用文体。又如,2004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的申论试题,第一部分要求概述“我国汽车工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这实际上就是将给定资料“改写”成说明文;第二部分,要求以“市交通主管部门负责人的身份”写一份“关于我市交通拥堵情况的报告”,这又是要求以公文的形式来进行写作。

申论试题中文体类型的多元化,表明申论试题已不再局限于议论文一种文体,而是越来越倾向于应用写作能力的考察。一个公务员所应具备的写作能力,不是一般议论文的写作能力,更不是文学创作的能力,而主要是应用写作的能力。因此,在申论试题中突出考察应用写作的能力,更能贴近公务员日常行政管理工作的实际。

二、近年来申论命题变化的规律

2003年以后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公务员考试的试题,虽然在命题的模式、所要求的文体方面都有很明显的变化,但是,这些还是“万变不离其宗”。只要能够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掌握规律,完全可以适应这些新的变化。

(一)关于命题模式变化的规律

由申论命题的“三段模式”变为“两段模式”或“四段模式”,似乎令人扑朔迷离,其实这仅仅是表面的变化,在本质上并没有变化。

“三段模式”应是申论命题的基本形式。申论考试,与高考作文考试大为不同。高考作文,除直接命题之外,最多是给出一二百字的阅读材料,由考生阅读材料之后抒写自己的认识和感受。而申论考试所提供的给定资料,就不仅仅是一二百字的阅读材料了。它的给定资料长达三千字左右,头绪众多,事件纷繁,时空跨度大,给考生展现了一幅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画面。申论考试要求考生所写的文章,不是那些抒发个人情怀的文学作品,也不是那些谈论个人认识和体会的文章,而是针对给定资料所反映的有关社会问题谈论治国之道、安邦之策!在这些给定资料之后,“三段模式”的命题,一般是按照“概括部分”、“对策部分”、“论述部分”三个步骤提出申论要求的。通过申论考试,可以测试出考生分析驾驭材料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可谓一石三鸟!

“两段模式”或“四段模式”,则不过是“三段模式”的翻版。2003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的申论试题属于“两段模式”,虽然只有“对策部分”和“论述部分”,但是,对给定资料的分析概括却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没有对给定资料进行准确的分析概括,就不可能有效地提出对策,也不可能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深入论证。2003年广西地方公务员考试的申论试题只有“概括部分”和“论述部分”,也属于“两段模式”,但是,它同样需要考生针对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否则,“论述部分”无从谈起。可见,所谓“两段模式”,不过是在“三段模式”的基础上或隐含“概括部分”,或隐含“对策部分”而已。而“四段模式”,则少不了“概括部分”、“对策部分”和“论述部分”,只不过在此基础 上又增加了文种的考察而已。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申论命题模式无论如何变化,都离不开对考生进行分析概括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考察。“概括部分”、“对策部分”和“论述部分”是互为关联的三个环节,缺一不可。“概括”是提出“对策”的基础,“对策”是进行“论述”的依据,“论述”则是正确地进行“概括”和提出“对策”的必然结果。

(二)关于文体类型变化的规律

曹丕说得好:“夫文本同而末异”。据此考察申论命题所涉及的文体,便可抓住其中的规律。可以这么说,即使是议论文或是“建议”、“讲话稿”、“报告”以及其他文体,也都离不开反映情况、提出建议、进行论述这三个方面的内容。而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文体类型不同,写作过程中对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就不能平均使用笔墨,需要有主有次,有轻有重。

关于“建议”。“建议”性的文体,严格说就是国家行政机关公文中“意见”这一文种。在申论试题中,要求写一篇“建议”性的文体,这实际上是“换汤不换药”。它只是名称的变化,没有内容上的变化。因为,“建议”就是“对策”,“对策”也就是“意见”。在“建议”中,同样需要针对给定资料所反映的问题把有关“对策”拿出来。而要拿出“建议”、“意见”,又免不了要反映情况、进行议论。不过,这种“建议”、“意见”,并不需要像议论文那样展开深入的论证。

关于“报告”。“报告”属于法定的公文文种。行政公文“报告”的主要用途是: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在申论试题中以“报告”的形式写作,就需要认真分析概括给定资料以便“汇报工作,反映情况”。同时要谈到一些相关的认识,当然也需要议论。

关于“讲话稿”。“讲话稿”虽不是公文,但与公文一样同属于应用文体。与“讲话稿”相近的文体,就是“演讲稿”。不过,“演讲稿”并不在乎说话人的身份,领导人物可以“演讲”,一般人物也可“演讲”。“讲话稿”、“演讲稿”都是为了进行宣传和鼓动的,都需要进行议论,发表意见和主张,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讲话稿”、“演讲稿”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议论文。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讲话稿”、“演讲稿”的受体是听众,需要特别注意现场气氛,注意讲话人与听众的感情交流、互动,而一般的议论

文的受体是读者,就不必突出现场的气氛和感情的交流、互动。

关于其他相关文体。2004年中央、国家机关的公务员考试试题,第一部分要求概述“我国汽车工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这就是“改写”,把原来散乱无章的“给定资料”整理成一篇文章。所“改写”成的文章,不是说明文,便是调查报告,也都属于应用文体。

一般来说,“改写”有四种不同的方式和要求:①改写文体形式。即把某一种文体改成另一种文体,如把诗歌改成记叙文或散文,把新闻材料改写成说明文或调查报告等。②改变作品的人称。即把原作的第一人称变为第三人称,或把第三人称变为第一人称等。③改变作品的主人公。④改变作品的情节顺序,如将顺叙变为倒叙,将倒叙变为顺叙等。

在以上四种“改写”中,只有第一种改写适合于申论考试。因为,申论考试,需要考生申述治国之道,需要的是经国济世的文章,而不是什么抒发个人情怀的文学作品。申论中的“给定资料”,一般是各种新闻材料(或曰调查材料)的无序组合,要求对它加以整理,写成说明文或调查报告,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而要把“给定资料”改写成说明文或调查报告,也同样需要进行分析概括,也需要在反映情况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建议和主张。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申论试题中不管所写的文体是议论文还是其他文体,其实也都是万变不离其宗。它们都需要分析概括,都需要提出对策,都需要进行议论以提出自己的意见和主张。只不过是文体不同,在内容方面有不同的侧重罢了。

三、适应当前申论命题变化的对策

要适应当前申论命题的变化,考生必须注意打好基本功。这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掌握辩证思维方法,提高分析概括能力

分析概括能力是应对申论考试所必需的第一项基本功。不管申论命题是“三段模式”还是“两段模式”或“四段模式”,这种分析概括能力都是必须具备的。从历年试卷分析,分析概括能力的强弱对于申论考试的成败关系重大。分析概括不准确,所提出的对策必然产生偏颇甚至失误,致使后面的论述也将成为空谈或“乱谈”。而要提高分析概括能力,就必须掌握辩证思维的方法。

辩证思维,或曰逻辑思维,是我们分析一切事物的科学思维方法。要正确地分析概括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离不开辩证思维的方法。申论的给定资料,往往是一系列材料杂乱的无序的组合:其中有主要材料,也有次要材料;有与主要问题关系密切的材料,也有关系不大甚至是无关的材料;有性质相同的若干个材料,也有性质并不相同的其他材料。如若 掌握辩证思维的方法,就能够准确地合并归类,就能够区分主次,从而有取有舍,最终能够准确地概括出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

(二)重视应用写作,熟悉和掌握应用写作的知识与技巧

从历年申论的考卷分析,考生的应用写作能力往往比较差,这就暴露了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教育“重理轻文”、“重文学轻应用”的弊端。不少人认为,文学写作能力强,应用写作就不在话下。这是相当错误的观念。学理工的不重视人文知识,学文学的不重视应用写作,是导致考生应用写作水平低下的两个重要原因。进行应用写作,需要人文知识的积累,更需要掌握应用写作的知识和技巧。

应用写作有着文学写作不可替代的特点和规律。从古到今无数事例证明,擅长小说诗歌写作的,不一定能够胜任应用写作。应用写作在文种的选用、材料的取舍、格式的限定、语言的运用等方面,与文学写作大相径庭。若以文学创作的手法来进行应用写作,所写出来的应用文,将可能会非驴非马,贻误工作。仅以公文标题为例,它的写法与一般议论文乃至文学作品的标题就很不一样。为了提高办事效率,公文标题必须准确简要地概括公文的主要内容并标明公文种类。完整的公文标题,一般是由发文机关、主要内容(事由)、文种三个部分组成的。而议论文和文学作品的标题就不受这些限制,它们追求的是灵活、变化,因而标题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果按照议论文和文学作品的写法来拟制公文的标题,那就不符合要求。一个人的应用写作能力如何,仅从公文标题的拟制中便可看出端倪。因此,不重视应用写作,不熟悉和掌握应用写作的知识和技巧,那就很难在公务员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

第五篇:2014考研英语大作文五大命题规律

历年的考研作文都是与当下结合非常紧密的题材,考生也都会按照相应的方法进行复习。那么,作为考研英语的最后一道题目,大作文也有自己的命题规律。某英语考研辅导专家们根据多年的辅导经验总结出了以下五大规律,以供2012年的考研同学们进行参考。

1.关注热点。

2006年关注偶像崇拜现象,2009年关注网络问题,2011年的考察环保问题,都是大众或者是青年人关注的热点。在年底时可以从网络上搜集到本年份大事记,从而有侧重的准备相关词汇和句型。万学海文提醒2012年的考生注意:出题者为避免作文题目被猜中,往往可能会将热点延迟进行命题。所以考生在准备大作文的时候可以参考本年和前一年所发生的大事进行预测。

2.与大学英语

四、六级考试有关联。

2008年6月的CET6作文题目:《电子书是否可以替代传统书籍?》,2009年考研英语作文的题目是《网络的近与远》;2009年12月的CET6作文关注“参加各种艺术培训班”,2009年6月的CET4作文围绕着“博物馆”,2010年考研英语大作文题目是《文化火锅》,可见,考研大作文题目偶尔与四级考试的作文题目相关,常常与六级考试的作文题目相关,近期CET考试的作文题目为考生们提供了练笔、积累素材的好资源。

3.考题倾向于大型宏观话题。

2001年爱心,2003年成长,2005年家庭,2010年文化,2011年环保。试卷中给出的图片、图表只是表达局部或单个情况,入口小,话题大,命题从来不在细枝末节具体环节、或个别事件上做文章。社会积极面是命题主旨的趋向,考生需要以成熟主流的心态来思考问题的积极解决方案、在图画寓意中发现哲理。

4.避开政治和敏感话题

为避免过多的争议,政治话题因其观点难以达成普遍共识,是非曲直难以一时断定,不适合成为考题。敏感性话题同样也不适合成为考研英语的作文题目。

5.命题中的“和谐社会”倾向

围绕主流思想和时代背景,考研作文命题团队已经逐渐形成了以“和谐社会”为核心的命题思路和模式。可以用和谐的三个不同层次对“和谐社会”倾向下的作文话题进行划分:和谐发展之——个体,和谐发展之——个人、他人与社会,和谐发展之——人与自然。密切关注此类话题,掌握与“和谐”相关语词备考,是考生备考的当务之急。

上一篇:述职述廉工作报告下一篇:食盐专营办法全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