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体会幸福之路

2022-11-03

时间的流逝过程中,我们不断接触各种事物,这些事物会带给我们一定的启发,对于这些心得体会,我们应当记录下来。如何让自己的心得体会更具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书心得体会幸福之路》,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一篇:读书心得体会幸福之路

读书心得:幸福的味道

读《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有感

——幸福的味道

周巷镇中心小学徐红兰

幸福是什么?幸福是茶,清淡醇香的味道;是鲜奶,纯正可口的味道;是咖啡,香酥浓滑的味道;是橙汁,酸中带甜的味道;是可乐,充满激情的味道„„

幸福是什么?幸福是花,香气弥漫的味道,是春土,芬芳怡人的味道;是甘雨,甜润多汁的味道„„而对于一个平凡而又普通的乡村女教师来说,幸福就是调皮的学生开始懂事、听话的时候,幸福就是与学生一起呐喊、加油、努力、全力以赴的时候,幸福就是节日里,学生送给老师的一句温馨的祝福„„以上的感触,源于缘于一次郁闷。那天我刚结束一堂十分沉闷的课,这是一堂复习课,本来就不很活跃的这个班级,全体学生竟然一言不发,40分钟完全成了我的独角戏。回到办公室,我耷拉着脑袋,十分失落。就在这时,我瞥到了上次在学校图书室借的肖川的这本《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书名中的“幸福”二字似乎闪着无比耀眼的光芒,召唤着我。带着这样糟糕的心情翻开了这本书,一翻就再也不肯松手了。初始的那种糟糕心情已经烟消云散,心中的那个疑问也已经在书中找到了答案:能让教师过上幸福生活的法宝,最主要的是我们自己的心态!作者用一个计算公式论证了他的这一观点:“我们对待工作、生活的态度能够使我们的生活达到100%的圆满,也就是心态决定着你的幸福。”我想,阳光普照大地,温暖每一个人也是宽容平等的。教师的心态也应该像阳光那样,是平常的、乐观的、宽容的、感恩的、积极向上的。我们只有拥有这样的阳光心态,才能做一个幸福的教师。

作者在这本书中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不完美的人引领着另一个不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的过程。”是啊,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这些为人师者,年岁长于学生,知识多于学生,阅历丰于学生,涵养胜于学生,即使这样,我们也不是完美的,那为什么一定要强求学生完美呢?学生之所以是学生,就是因为他们比我们容易犯错误。正因为学生会犯错误,所以才需要教师的存在。回首自己工作中的急躁心理,我总是难以容忍学生的错误,课堂上的讲话声、作业中的错误、考试成绩的不理想都会让我心情沮丧,对犯错误的学生进行不留情面的严厉批评,如此一来,原本沮丧的心情变得更加沮丧、压 1

抑。其实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都有自己的位置和作用。就像我教的这个班,他们真的一无是处吗?不!恰恰相反,他们有着其他班级所没有的许多优点:活泼、乐观。这是个最能让老师投入激情的班级,每次开课,英语老师总是毫不犹豫地选择这个班。换个角度思考后,我猛然醒悟:作为语文老师和班主任,如果我也能够怀着一颗宽容之心多发现他们身上的一些闪光点,而不是一味盯着他们所犯的错误不放,我也就会少些烦恼多些快乐,少些狭隘多些豁达,幸福的生活不就是这样吗?

书的开篇引用了一首在西方广为流传的诗——《我感恩》:“有每夜与我抢被子的伴侣,因为那表示他(她)不是和别人在一起;有只会看电视而不洗碗的青少年,因为那表示他(她)乖乖在家而不是流离在外;我缴税,因为那表示我有工作;衣服越来越紧,那表示我们吃得很好;有阴影陪我劳动,那表示我在明亮的阳光下;有待修理的草地、待修理的窗户和待修理的排水沟,那表示我有个家„„最后,感恩过量的电子邮件,因为那表示有很多朋友在惦记和想着我。”读了这首诗,你会发现,生活中一切的不如意,其实都有积极的一面。生活中,值得我们敬重与感激的人或物有很多,感恩是一种乐观而又豁达的人生态度,是知足常乐的心态。作为一名教师,如果能怀着感恩之心去看待学生,你会被学生眼中饱含的渴望和纯真所鼓舞;被学生对你的尊重和认可而感到身心愉悦;被节日里的卡片、小礼物所深深感动„„你也会发现学生是如此可爱,生活是如此美好。反之,总是埋怨、指责、敌视、不满,会让自己的心情变得很糟糕,自然没有幸福感可言。所以,常怀一颗感恩的心的教师,一定是时常面带笑容,挺直腰板,给学生们力量与信心的教师。一个幸福快乐的教师,才会有一群幸福快乐的学生。书中这样一段话让我感动不已:“有心的地方就会有发现,有发现的地方就会有欣赏,有欣赏的地方就会有爱,有爱的地方就会有美,有美的地方就会有自由,有自由的地方就会有快乐。”虽然我们不能选择我们的学生,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态。其实不管是平常之心、宽容之心,还是感恩之心,只要你拥有阳光般的心态,我们的心每天都会开出一朵花,就会少些烦恼多些快乐,将教师视为一种艺术,乐此不疲虽苦犹甜,那么你就能够拥抱幸福,做一名幸福的老师!

瞧,幸福正向我走来!我正坐在桌前静静地品尝着幸福的味道。

第二篇:读书心得—《幸福的方法》

幸福在哪里?

叶云

1120130901 推荐理由:“幸福是人类的共同追求。让人民生活幸福是我们发展的根本目的”这是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同志的强力推荐。本书作者泰勒•本-沙哈尔是哈佛大学心理学硕士、哲学和组织行为学博士。沙哈尔博士开设的“积极心理学”和“领袖心理学”课程曾被哈佛学生推选为“最受欢迎的课程”,他本人也被评为“最受欢迎的哈佛导师”。《幸福的方法》是不可多得探索幸福的书籍,读完后让你全身心洋溢着幸福。正如知名作家素黑所说:感受幸福前,需要好好爱自己,也可以先读一本《幸福的方法》。

还记得小时候经常就会学着广播里唱:“幸福在哪里,朋友我告诉你,它不在柳荫下,也不在温室里,它在辛勤的工作中,它在艰苦的劳动里。”是啊,曾经几代人苦苦追求着幸福,曾经无数人为了自己的幸福,为了家庭的幸福,为了国家的幸福而忙碌终身,但是却最终得到幸福。只是在前进的路上闻过幸福的花香,而却没有看见幸福的花朵。

幸福是什么?幸福在哪里?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答案,有的人说幸福是吃得饱穿得暖,有的人说幸福是开豪车住洋房,也有的人说幸福是对生活少一分抱怨,多一份坦然。

“你幸福吗”的央视版追问虽然略显唐突,但却问出了一个至为重要的话题。“要幸福”的大众传媒讨论,则不断传递一个共识:“幸福”是如此重要,全球民意调查机构盖洛普“2010年全球幸福度调查”显示,在124个国家中,中国国民幸福度排在92位。众多媒体所报道的所谓“全民焦虑”的状况也颇令人深思。为什么中国GDP的增长速度在全球排名前列,但是我们国民的幸福认知却不容乐观?

幸福,有人曾经把它编在歌曲里,有人曾经把它写在书籍中。今天,美国哈佛大学把它搬进教室里。不仅如此,沙哈尔博士讲授的有关幸福的“积极心理学”还成为了哈佛大学排名第一的课程,超越了长期排名第一的“经济学原理”,在历史上首次以科学来认证幸福是什么。

寒假我专门静下心细细品读《幸福的方法》,看完书后确实想到许多,学到许多。这个书以充满智慧的语言风格,将幸福的秘密如沐春风般地带入到你的心灵深处。我觉得这的确是一本让我们可以“触摸”到幸福的书。沙哈尔博士以一个全新的视角,科学的方式向我们剖析了幸福的本质。他将人生分为四种类型,其中不幸福的三种类型分别是:牺牲眼前快乐型;放纵自己、及时行乐的享乐主义型;对一切都失望,无所作为的虚无主义型。通过本书,我们将深刻理解到幸福的终极目标不是名利财富,而是尊重生命的核心价值。只有找到自己的真正使命并努力发掘出自己的潜力,全然地投入到生活中去,才能最终达到第四种状态:感悟幸福型。他认为“幸福”的定义应该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真正的快乐的人,会在自己觉得有意义的生活方式里享受它的点点滴滴。这种解释绝不仅限于生命里的某些时刻,而是人生的全过程。即使有时经历痛苦,人在总体上仍然可以是幸福的。

这种思想和理念很值得我们当代大学生思考和学习,现如今在大学校园中,很多大学生为了各种名与利奔波忙碌,整天活在现实利益中而忽视了幸福的内涵。前段时间沸沸扬扬的“复旦投毒案”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投毒者没有理解幸福的方法只因为自己内心的一时 “直”而犯下悔恨一生的错误,遗憾一生。殊不知金钱、财富、丰裕和成功,都不能等于幸福,也不能代替幸福,幸福是一种自我体验与感受,它不在乎你的地位是如何的显赫,也不会在乎你的财产是如何丰裕,不在乎我们是否能无忧无虑的度过每一天,幸福只是一种心态。

感动中国2015人物48岁的陶艳波,每天从早到晚,几乎都要陪伴在儿子杨乃彬身边,和儿子一起学习,做儿子的老师、陪读。在杨乃彬一岁的时候,因为一次发烧导致耳膜出血,最终导致他失去了听说功能。这给了陶艳波和一家人很大的打击。陶艳波坚持让儿子上正常学校,为此她作出了一个难以让人理解的决定:辞职陪着孩子一起上学。就这样,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三,母子二人一起学习。陶艳波就是儿子的耳朵,就是儿子的向导。12年苦读,杨乃彬如愿考上了大学。对儿子来说,有这份沉甸甸的母爱作为人生的支撑,我相信他是全天下最幸福的孩子。而对于这位感动中国的母亲来说,生活的磨难并没有让她丧失生活的快乐,她用母爱为儿子打下幸福的港湾。正如颁奖辞:“他的四周寂静下来,你的心完全沉没。除了母爱你一无所有,但也要横下心和命运争夺。十六年陪读,你是他的同桌,你作他的耳朵,让他听见这世界的轻盈,也听见无声的爱。”什么是幸福,幸福就是陪伴我们不离不弃的亲人;什么是幸福,幸福就是磨难打不垮,挫折击不倒的坚强与勇敢。

如今,我已从一座小山沟考入全国知名的北京理工大学,我的童年没有城里孩子的玩具,没有零花钱,有的只是下河抓鱼,上山砍柴,陪父母去农田里干活。在小时候我也会时常抱怨为什么自己不能生在一个富人家庭,为什么自己得与泥土为伴,这样的生活又何谈幸福?但是现在回想起来,那段天真烂漫的“泥孩子”童年确是我再也找不到的过去,那时天天围绕着的父母也已渐渐老去,那时葱绿茂密的树林也逐渐消失。幸福并不是物质的富有,一个贫穷的农民依然可以很幸福,每天不必理会酒会应酬,不必逢场作戏拍上司马屁,每天迎着朝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虽说家里并不富裕,但是我很知足,我没有别人的物质财富,但我的精神一样可以很幸福,我难过时有亲人朋友安慰,失败时有老师同学鼓励,人性之间最纯粹最简单的关系给了我很大的幸福感,我还可以坐在舒适的教室里看书学习,可以利用空余的时间与图书馆看杂志看漫画,可以在自己学累后去球场运动放松······这一切的一切都看似平凡,看似简单,但只要我始终保持一份平静的心态,坦然的面对生活,我一样是幸福的。

而新闻里经常会报道某某富豪什么吸毒,包二奶等,这些富豪们的确很富有,但他们未必是幸福的,往往他们的精神空虚才会促使他们做出一些违规违法的事情。得不到内心深处真正的幸福有再多的物质财富都是徒劳的。幸福应该是身体每一个细胞所散发出来的魅力,它包含一切美好的事情,美好的感觉,我们追求幸福的努力应该是一个永无止境的、不断收获和成长的过程,我们可以得到的幸福是无限的。人们有着不同的喜好,或对同样喜好的爱好程度不同。增强幸福感最好的方法就是尝试、汲取经验,同时关注内在的感受。大多数人都忘了问问自己的内心,只因为我们太忙了。就如梭罗所说,“生命并不长,别再赶时间了”。如果老是马不停蹄地前进,那就等于只是简单地对每日的生活做出反应,却没有给自己足够的空间去创造真正的幸福。

有人不禁想问作者沙哈尔为什么能写出这么一本书,其实这还得益于他拥有一个让别人羡慕的亲密和谐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里每一个人都真诚耐心的交流,他们用幸福传递幸福,尽管他的祖父祖母经历了无数的苦痛,但是他们却展现出看人性最闪亮的一面,并不断的鼓励作者坚持对幸福的追求,才让作者心无旁骛的创作出让世人震撼的《幸福的方法》。

幸福,是可以通过学习和练习获得的;同时,幸福也是一个需要永不间断追求的过程,幸福的人生的态度不仅是为了自己的目标奋斗,也需要享受当下的每时每刻。

其实幸福并不复杂,幸福是吃得好,住得好,睡得好,穿得好。幸福是喝杯好酒,品口好茶;幸福是你没有仇恨的人,别人仇恨的人不是你;幸福是没有烦心的事,也没有烦心的人;幸福是每天早晨有一杯热牛奶和两只鸡蛋,晚上睡前有一碗八宝粥。

沙哈儿博士在书中说过:“我们永远都可以更幸福;没有人能总是处于完美的生活状态而无欲无求。语气吴文自己是否幸福,毋宁去探索一个更有帮助的问题:‘我怎样才能更幸福’这个问题,不但吻合了幸福的本义,还表明幸福是一个长期追求,永不间断的过程中的某一段。”这段话让我感触颇深,也让我懂得了该如何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让我在成长的道路上不再迷茫。

用一句经典的广告词作为结束语: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以及赏风景的心情。要想幸福在哪里,其实幸福就在我们身边。

信息一部团总支

叶云

1120130901

第三篇:读书心得 《破解幸福密码》(推荐)

读《破解心灵密码》之感

相信很多人在09年08月看到这样的一则消息,《百家讲坛》四度邀请毕淑敏登上讲坛却被她三度拒绝,后来是因为王咏琴老师这样一句话打动了毕淑敏,“上《百家讲坛》和您写作的初衷是一样的,都是分享啊。”最终毕淑敏才决定把幸福密码告诉我们,为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思考和力量。

读完毕淑敏的《破解心灵密码》,不禁又被她那清澈如水的文字所打动,内心倍感宁静。她用阳光般的语言告诉我们幸福的真谛。千百年来,人们从来没有停息过对幸福的追求。那么,幸福究竟是什么?或许每个人对于幸福度会有不同的定义吧。作为心理咨询师的毕淑敏先从心理学的角度向我们揭示了幸福的面纱,她认为幸福不是用吗啡制造出来的快感,它是一种快乐和意义的结合体。其实对于每个人来说,幸福很简单,因为幸福就在我们自己手中。当我们寒窗苦读十余载后收到理想大学通知书的那一刻,我们是幸福的;当我们为劳累了一天的父亲端上热茶的时候,我们是幸福的;当我们为了自己的梦想而日夜奋斗的时候,我们也是幸福的„„“当我们一己的生命和一个辽阔的宇宙相联系的时候,我们渺小的存在就变得深厚和绚烂。”我们是平凡渺小的,但生命是伟大的,当我们知道幸福不是用高科技制造的产品时,我们就应该学会用幸福的荷尔蒙去追求自己的幸福人生。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幸福是生命的意义和目的,是人类生存的终极目标。也许幸福就是我们生命存在的理由。毕淑敏认为幸福不是奢侈

品。当我们赤裸裸地像一张白纸来到这个世界,我们就是为了寻找属于我们的幸福。然而回到我们自己,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肩负着祖国未来的希望,我们更应该追求自己人生的幸福和意义,而但当我们怀着年轻的心去闯荡时,我们就不要害怕前路的艰难。我们是时代的主人,所以我们就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幸福观,努力为未来奋斗。纵使多年后我们会为我们的年少和轻狂感叹,但是这就是人生的一场历练,这就证明了我们曾经年轻过,这就是幸福。就如毕淑敏所说“真正幸福的人,不仅仅是指他生活中的每一个时刻都是快乐的,而是指他的生命的整个状态,即使有经历痛苦的时刻,但他明白这些痛苦的真正意义,他知道这些痛苦过后,依然指向幸福。”

毕淑敏认为,幸福最重要是要有目标感。只有拥有属于自己的目标才会在茫茫前路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并始终朝着这个方向找寻自己的未来,那么我们将收获满满的幸福。“人要有一点使命感,是要有一点崇高感的。一个人可以不信教,但必须要信点什么东西。要信一己私利之上的高远的东西。如果一点都没有,埋在世俗和庸常尘灰之中,每天都是卿卿我我柴米油盐,那就会觉得一辈子和过一天没有多少区别,那就让人萎缩和了无生气。”只要有了良好、正确的争取方式,幸福绝不是不可控与不可得的。只要调节自己的身心,使其一直处在一种昂扬的状态里面,与自己的心理对话,就能使其处于一种正面的循环之中。而保持昂扬状态的关键,就是人必须生活在一种目标感里。而当我们告别了高考,踏进大学校园之时,

作为21世纪的一名大学生,我们要追求自己的幸福,那就要树立

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不断提高自我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珍惜我们大学生活,用知识武装我们的头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幸福。幸福其实很简单,只有我们用心去感悟,我们就会发现幸福就在我们身边。当我们生活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我们需要明确自己的目标,而当我们手握幸福之时,我们就要把心中的幸福传播出去,只有如此,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和谐,我们每个人才会沐浴在幸福之中。

2010级实验区1班关美娟2011年2月6日

第四篇:做幸福的教师----读书心得

〈做幸福的教师〉——读书心得

翠屏区邱场中心学校:刘华 “面带微笑走向生活的人,生活也将对他微笑。”俄国诗人普希金的这两句诗所包含的深刻哲理,值得我们好好地玩味。

微笑教学:亮出最佳的“名片”。的确微笑,是世界上最最娇艳美丽的花朵;微笑,是世界上最最意境悠远的诗歌;微笑,是世界上最最沁人心脾的芳香;微笑,是世界上最最动人心魄的旋律„„微笑,是一门学问,是一种技巧,是一种艺术。

微笑:是对他人的信任。生活中当我们无意之中冲撞、冒犯了他人,我们自然会非常抱歉地向对方作解释,看着对方的面容,特别是对方的眼睛。这时候,对方一般情况下会有两种表情呈现给我们,我们也就很自然地从对方的表情当中知道了对方的态度。一种是对方怒目圆睁,即使不会以牙还牙、以血还血,这时候,你就得小心,向人家千解释万争辩,期望自己确实是无意之错。遇到一些不可理喻之人,也许仅仅是一个小小的冲突也会造成很大的麻烦,酿成不可预料的后果。而即使你作了许多揖,道了很多歉,对方还是有可能悻悻然走开。留下你一个人忐忑不安。

而另一种是,对方很坦然地两手一摊,肩膀一耸,甚至什么话也没有说,仅仅对你露出一个善意的微笑;而你也就如释重负,心理坦然。

两种表情,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

你当然还是希望看到对方脸上露出的微笑。这个微笑千金难买。因为,它足以说明对方对你有充分的理解和信任。

万象缤纷的生活中,我们随时会看到各色面孔,虽然生就的摸样千差万别,但是,人们的面部表情逃不出三种情形:激动兴奋放着红光的;平淡自然没有突出特征的;愤懑愁苦黯然失色的。

生活中,有谁愿意看到别人成天对你哭泣? 难道别人就愿意看着你对别人满面怒容?

微笑:是对学生的赏识。盖杰等著名心理学家在〈教学心理学〉中指出:“对于教师来说,表扬是最易使用和最自然的、有效的形成动机的方法。最重要的是,表扬伴随着某种行为的频率增加。”他们还指出:“有时,教师忘记了对于学生的评论是多么重要。我们看到一些教师从不对学生说一句好话,这种行为是不可原谅的!”

研究表明,正确评价,即使适当的表扬与鼓励,是对学生学习态度和成绩的言语强化方式,这种来自学习结果的返回信息,对于改进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强化其学习动机有着重要的作用。表扬不能滥用,应该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

培养孩子树立坚定的信念,不是把一个虚无缥缈的梦想送给孩子,而是一个对孩子细心观察、科学预测、全心培养的过程。这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绝非一蹴而就的。幼小的孩子受年龄等的影响,兴趣点处于经常变换的状态,而又缺乏持久性。针对这一特点,必须经常变换游戏花样,以使孩子保持兴趣的长久。小孩子都喜欢大人的夸奖,都喜欢听好听的话,哪怕是给他一个赞许的眼神,也会使他高兴一阵子。,所谓“给点阳光就灿烂” ,正说明孩子的内心深处渴望得到肯定、鼓励和表扬。

一个好老师明白应该在什么时候给孩子适当的鼓励。老师的一个善意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真诚的表扬,对孩子来说,就是老师给他们最好的礼物。这份礼物,也许是世界上最经济然而却是最大方得体、最温馨可爱的礼物。因为孩子们所看重的不是眼睛所能看到的那个物质的实体,而是只有内心才能感受到的那份精神的愉悦。孩子们收获到的是被他人认可、被人肯定的莫大的成功感,这种成功感将会变成促进他们取得更大成功的无形推动力。在这个看不见的力的推动下,孩子们认知社会的目光会变得富有智慧,感悟生活的触角会越来越敏锐,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方法会越来越得当,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会越来越强。

微笑:心与心沟通的桥梁。我微笑,是因为我很乐意做你们的老师;我微笑,是因为我欣赏你们对知识的渴求和一丝不苟;我微笑,是因为我相信你们中的每一个人都会成为学校的骄傲;我微笑,是因为我相信大家会接纳我,我们会成为很好的朋友„„

一个好老师,可以没有广博的知识,但是不能没有对学生的爱心。老师在学生的面前,应该扮演慈祥的妈妈的角色。有哪一个孩子愿意看到妈妈的满面愁容而不是灿烂的笑容呢?

微笑:能鼓舞学生向上的勇气。微笑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表情,它体现的是一个老师对学生们的爱,它能够鼓舞学生向上的勇气。当老师们站在珍视每个生命价值的高度去关爱学生的成长,去保护学生的自主发展的时候,师生之间的关系就是良师益友的关系,是同心、同行、同乐的关系。这么一种关系,会让学生的生命意识空前地高涨,追求成功的内在驱动力空前地强大。有了这么一种关系,学生们成才的几率自然会有极大的提高。

微笑:要发自内心。一心想获得他人的认可、赞赏,却不知道对别人抱以笑容。你对别人冷淡,别人就会对你冷漠;要想得到他人的友善,应该首先对他人表达自己的友善。

有人:说:“给别人的,其实就是给自己的。”这话实在不错。让他人经历什么,有一天自己也将经历,就像你怎么对待父母,将来你的孩子也会怎么对待你。因此,若想被人爱,就要先去善待别人—这是可以适用于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定律。

如果希望交到真心的朋友,就要先用真心对待朋友,然后你会发现,朋友会很自然地真心对待你。如果希望别人真诚的笑容,就要常常向他人露出灿烂的笑容。

堆彻出来的笑容,矫揉造作,极不自然,令人不快,很难接受。从而内心深处自然生发出来的微笑,有着无比强烈的亲切感,让人心情愉悦,增进亲和力,会很自然地感染他人。人们都知道“笑一笑,十年少”的道理,就是因为微笑具有减轻压力感,释放人们心头郁结的愁苦的神奇魔力。因此,人人都喜欢笑口常开。

给每个孩子锻炼的机会

有一位中国母亲到了美国,给一位美国母亲照料孩子。小汤母只有两岁,很顽皮。

一个休息日,美国母亲没有上班。小汤母在家里跑着玩。突然,小汤母被什么东西绊倒了,哇哇大哭。中国母亲马上起身要把孩子扶起来,美国母亲立即阻止了她。

中国母亲指责美国母亲:“你太残忍了!” 美国母亲指责中国母亲:“你太残忍了!”

中国母亲说:“我怎么残忍?孩子那么小,跌倒了,哭得那么厉害,你身为孩子的母亲不去扶他,也不叫我去扶。你才叫残忍!”

美国母亲说:“孩子跌倒了,自己完全可以起来。爬起来,他就成功了一次。就锻炼了一次,你连这样的锻炼机会都不给他,如何让他面对将来激烈的竞争?你才是真正的残忍!”

到底谁残忍一些?这里当然表现出东西方文化观念的差异,同时也表现出东西方家庭教育的出发点有明显的不同。如果从眼前来看,美国母亲缺少仁慈、疼爱之心,的确有些残忍;但是,从长远来分析,中国母亲从小就剥夺了孩子锻炼的机会,致使孩子在长大成人之后,不能独当一面,缺少创造精神和能力,这么说来,中国母亲更残忍一些。

在家庭中,有些家长对于孩子的一切都采取包办代替的做法,自己认为尽了做父母的义务,其实这种过度的保护主义,等于剥夺了孩子锻炼的机会。在学校教育过程中,老师把什么东西都悉数教给孩子,实际上等于剥夺了孩子锻炼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机会。老师在无意中扼杀了孩子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我们沉痛地发现,当今社会,许多家长的价值观念的变异直接导致了人格的扭曲。就拿做家务劳动来说说,现在,有为数不少的家长竟然毫不隐瞒地把自己鄙视劳动的观念灌输给孩子,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位教师在学校对学生说:“你们都已经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了,应该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袜子、脏了,就要自己动手洗干净,少先队员要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有一位学生回家后果然按照老师的教导把自己的袜子洗了,由于年龄小,特别又是初次做,难免弄得地上一片水迹。母亲回家后看到孩子干活了,非但没有表扬,还破口大骂:“没出息的东西,有书不好好读,谁要你做家务?将来考不上重点中学,读不了大学,看你去擦皮鞋!”

这位母亲的苛责训斥,像一盆冷水把孩子刚刚升起来的热爱劳动的火苗无情地熄灭了,也将孩子自我锻炼的机会断送了。假如这位孩子将来真的考不上大学,而又没有热爱劳动的思想,缺少独立谋生的一技之长,很难想象这个孩子将来怎样生活。再说,考上大学就一定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成功者吗?

老师,你对学生传递了爱心了吗?

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我们都耳熟能详。对学生来讲,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要比传授给他们多少知识强得多。我们现在的应试教育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孩子们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这一点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尊重孩子:老师具备的最起码的品质

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很有影响力的总统之一。小时侯,罗斯福被母亲严格了作息时间,有一天,他提出要点自由,母亲考虑后答应放他一天假。傍晚,当六岁的儿子灰头土脸地从外面回来时,母亲并没有问他做了什么。我想,这就是尊重。

七岁的美国小女孩杰西卡架机飞上蓝天,不幸坠机身亡。记者问其悲痛万分的母亲,如果再有选择的话,还会不会让她上天,母亲坚定的回答,她不会阻止一颗飞翔的心。我想这才是尊重。

孩子总要长大的,父母不可能一辈子把他拴在裤腰带上。愈早给他自我选择、自我支配的权利,孩子愈是能够较早地自立。这应该是地球人都知道的道理。

然而在中国的许多学校和家庭,我们的老师和家长却始终不愿意及早地“交权”。这里面或许有许多原因,但是有一点应该是肯定的:缺乏信心——对自己、对孩子都缺乏信心。换言之,是从保护孩子这一善良的动机出发,做着束缚孩子发展的傻事。归根到底,还是没有把孩子当做独立的生命个体来对待,常常是把孩子和学生当做自己的附庸,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

在现实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事例:家长对孩子指东道西,往往都是用命令或教训的口气,用一句成语形容,就是颐指气使。这是比较纯粹的家长制作风,是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形成的集权制的反映和体现。这种家长俯视孩子的现象比比皆是,我们往往习以为常,见怪不怪。在学校里则表现为,对于许多知识,分明孩子通过自学就完全可以弄明白,但是,老师却根本不肯让孩子自己动脑,而是不厌其烦滔滔不绝地讲,直到把孩子讲到无精打采、恹恹欲睡。我们很少看到老师或者家长蹲下身来和孩子谈话或商量。在中国,一向缺少平等和民主的气氛,因此,倘若见到这样的场景我们反而有些不习惯:咳,这做家长的一点儿威严都没有!

挺腰直立、高高在上者,由于远离地面,难免会从高处摔下来,就跌得不轻。那些没有架子蹲下身来和孩子平起平坐的老师和家长,就永远也不会尝到这种挨摔的滋味,心里踏实,感觉会舒服很多。

宽容:老师应具备的品质

苏霍母林斯基说过:“教育是人与人心灵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试想一下,如果这位老师没有以一颗宽容的心对待这个学生,而是厉声斥责,或变相予以惩罚的话,教育的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南辕北辙。

宽容即是爱心的表现,也是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教师的爱来源于对学生深刻的认识和了解。知之深,才能爱之切。学生年龄虽小,但也是一个有感情、有灵性、活生生的人,有着和同成年人一样的感情世界:懂得快乐与痛苦、羞愧与恐惧,有自尊心和荣誉感,教师对学生应多一点耐心,少一点儿急噪;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指责。

宽容就象皎洁的月光,擦亮孩子的眼睛;宽容就象甘甜的雨露,滋润孩子的心田;宽容更像一艘扬帆的船只,载乘风破浪到彼岸。宽容,是一名教师必备的美德。有了宽容,才会有爱,因为教育处处充满着爱。在宽容的滋润下,我们的孩子才能时时处处感受着爱,在爱的阳光下活泼、健康的成长。

人的成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必然有所长也有所短,有优点也有缺点。从一定意义上说,一个人如果没有缺点,也就没有优点。古代有一首歌谣:“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取短,智者难为谋;生才贵适用。”责后生动形象地说明: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如果我们再深入一步,就会看到,人之长都是相对的,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长处会变为短处,短处也会变为长处,关键在于用人者怎么使用,为他们创造怎样的条件。

做最好的自己:老师应努力具备的品质

著名的美籍华人李开复先生在他的《做最好的自己》这本书中说:如果强迫自己去做那些不适合自己的、模仿别人的事情,就无法从内心深处投入足够的兴趣和激情。在这样的状态下,就算尽料200%的努力,也往往会事与愿违,同时还会让别人觉得自己缺乏诚意。

想取得成功,就要首先做“最好的自己”。换言之,成功就是按照自己设定的目标,充实地学习、工作和生活,就是始终沿着自己选择的道路,做一个快乐的、永远追逐兴趣并能发掘出自身潜能的人。

深入思考下去就不难发现,财富、名利等外在指标往往是社会整体意识强加给个人的镜子、标尺和参照物。大多数追求外在名利的人其实都是在竭尽全力模仿他人的成功,忽视了自己的特点、潜能和兴趣。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着“东施效颦”的闹剧。

更重要的是,如果一个人迫于家长或社会的压力,将考试成绩、财富、名利当做自己终身奋斗的方向,那么,他所从事的多半不是自己喜欢的事情,他把这件事情做好并因此获得成绩、财富、名利的可能性也几乎为零。 相反,那些追逐着自己的兴趣、爱好,善于发现并发掘自身潜力的人更容易得到财富和名利的眷顾,因为他们所从事的事情是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所以他们更加努力、有动力、有激情将事情做到完善的状态——即便他们不能从这件事中获得财富或名利,也会得到终生的快乐和幸福。

第五篇:读书心得体会:《做一个幸福的教师》

在假期里我读了陶继新写的《做一个幸福的教师》演讲录,在反复研读,细细品味中,让我们感受到的是做一个教师真的很幸福,而这种幸福的感受从何而来,来源于那一种长期的修身养性,来源于精神上不断超越,超越自我,逐渐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不断打造幸福的人生,陶老师将这种高尚的追求化为一种行动就是不断地读书,读古人圣贤书,读经典的文本,在古人经典的思想里遨游,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自己的心情又豁然开朗了许多,在忙碌的现实生活中,能如陶先生那样,用一份淡定的心情去潜心研学,从容应世。使人能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意义与生存的价值。

陶老师说,“在我的记忆里,就一直没有和书疏离过”“以书为伴,以读为乐”“让读书成为生活的必需,甚至成了审美追求,特别是高品位的阅读,甚至是背诵,几乎没有停止过。”陶老师特别注重了对孔子精神的研究,也正是因为数十年不断地对经典作品的广泛涉猎,潜心地钻研,陶老师才具有了温温尔雅的大师一样的儒家风范,除此之外,陶老师对自己所从事的编辑记者工作的热爱,更是养成了一种优秀的品格,宠辱不惊,泰然自若。

这本书是陶老师的讲演录,共分三部分,按主要内容我把它归纳为三个大问题,即为什么要读书?读什么书?怎样读书?最主要谈谈怎样读书。

首先读书得与教学联系在一起。古人云“教学相长”,这学就包括读书。我们很多教师在备课上花了很多时间,可效果并不理想。原因就是教师只关注教材文本与教参文本,“没有超越教材和教参的属于自己精神文化的东西”。我们是不是有这样的经验,特级教师的教案我们原封不动地拿来,可课堂上却往往捉襟见肘,破绽百出。什么原因?就是我们本身的文化素养不够,不能尽得其妙矣。而一个文化积淀很厚的教师,他也会看教材和教参,但“他更关注课外更大范围的文化”。由于读书他有了属于自己的话语和思想,就能够“旁征博引,纵横捭阖,进入教学如有神”的境界。无论是特级教师还是教坛新星都是把读书与教学联系在一起,用深厚的文化素养来滋养教学,从而使他们的教学也登堂入室。

其次读书要和写作结合起来。用陶老师的话说就是“让读写成为生命成长之双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读写是相互促进的。大量的阅读能为写作积累大量的素材,而时常练笔则能更快更好更多地内化阅读的内容,二者相互作用,使阅读更有品位,使写作更有思想和深度 第三 教师要把读书和思考结合起来.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就是要提醒大家读书不能看热闹,要学会思考。陶老师认为,“深度思想的介入,是阅读主体和作者的心灵对话”。只有把读书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让阅读深入我们的内心,渗入我们的灵魂和血液,这样的阅读才算得上是真正的阅读。

但是光读是不行的,还必须有自己的思考,甚至是“深入的思考”。因为“没有思考或很少思考的阅读,仅仅是在表面行走,难以抵达心灵的深处”,也就难以融入我们的灵魂和血脉之中。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五彩世间中,需要做一名真正的幸福教师,就要如陶继新老师那样,在我们的生命中多一份从容和淡定,少一点名利和纷争。这样你的灵魂才能安静,只有灵魂安静的人才会真正拥有幸福,才会做出骄人的成绩。

上一篇:电商运营年度工作计划下一篇:电商与物流的共同发展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