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必修3地理

2022-06-21

第一篇:湘教版必修3地理

地理:3.4《数字地球》教案(1)(湘教版必修3)

3.4《数字地球》教案(1)(湘教版必修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在获取和应用数字地球的相关知识的过程中,理解数字地球的含义,锻炼学生搜集地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对地理知识进行分析、提取、整理的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探究,解决地理问题的兴趣,提高学生对环境、资源、人口问题的整体认识,形成全球意识。

教学重点

1.理解数字地球的定义,特点。 2.理解数字城市的意义。

教学难点

明确3S技术的概念和区别

教学方法

讲授法、对比分析法

教学过程

导入

还记得我们以前学习过节3S技术吗?

RS:主要用于地理信息数据的获取,能在很短时间内获取某区域全面资料的技术。 GPS:主要用于地理信息的空间定位,能为无人区科学考察的科技工作者全天侯提供本人具体地理位置的技术。

GIS:主要用来对地理信息数据进行管理、查询、更新、空间分析和应用评价,能对获得的地理信息进行处理、分析、管理、显示、输出的技术。

新课

一、 “数字地球”的含义

有了以上的回顾,我们来认识一下数字地球:

1.数字地球的提出

美国前副总统戈尔于

1998年1月31日在加利福尼亚科学中心所做的“数字地球------认识21世纪我们这颗星球”的演讲中首次提出的。

他指出:数字地球是指一个以地理坐标为依据的、具有高分辨率和海量数据、立体显示地球信息的技术系统。

2.数字地球的核心思想

用数字化的手段整体性地解决与空间位置相关的问题和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它需要很多学科,特别是信息科学技术的支撑,如信息高速公路、高分辨率卫星影像、空间信息技术、大容量数据处理与存贮技术、可视化和虚拟现实技术,并与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技术相融合。

3.数字地球的特点

(1)数字地球具有空间性、数字性和整体性,这三者的融合统一,是数字地球与其他信息系统相区别的根本标志。

(2)数字地球可以迅速充实和联网。

- 1 答卷,并进行评阅工作。

学生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参加教学活动。利用学校已有的资源、信息,学生可以自己调出学习课件,自己控制学习进度,在课堂上没有掌握的知识可以由计算机进行辅导,借助计算机巩固课堂已学会的知识。遇到特殊情况时,学生在自己的家中借助互联网接受远程教育,并通过实时的考查系统检查学习效果。

学生到图书馆借阅图书时,只需在计算机中输入自己的姓名、学号以及所需图书名称,计算机屏幕上就会立刻显示该书在图书馆的位置和编号,管理人员能很容易找出,并办理借阅手续。

第二篇:地理:1.2《区域发展阶段 》教案(2)(湘教版必修3)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第二节

区域发展阶段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三个常用指标以及人文发展指数这个综合性指标。

2、知道区域空间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重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发展历史”这个案例,说明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2、通过对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分析,明确要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随区域自身的发展,不断的协调人际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区域自身发展规律的认识,明确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树立区域可持续发展观和协调的人地关系观。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先让学生自己举例,说一说你认为哪些国家或地区经济比较发达,衡量的标准是什么?(然后让学生预习本节的引言部分,找出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和综合性的指标) 课件展示板书内容

预习课本内容,填写表格(课件展示表格)

比较项目社会经济水平产业结构交通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低农业为主,工业少工业化阶段较高工业为主,三产快速发展线多,稠密开放程度较大有核心城市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高三产为主,高科技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运输与信息网络形成更加开放区域差异缩小线少,分布稀疏封闭无核心城市开放度核心城市

ks5u.com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案例分析

引导学生看课件:青岛2004年的经济增长情况 读图思考:(课件)

匹兹堡附近拥有优质大煤田。但为什么19世纪中叶以后,匹兹堡才逐渐发展成为大型钢铁基地(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小结)。

课件展示:美国五大湖区工业分布情况 探究活动:

1、 在图上找出匹兹堡、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兰、布法罗、说出它的地理位置特点。

2、 在匹兹堡由毛皮贸易场所发展成为钢铁中心的过程中,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3、 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成长阶段与初期相比,在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4、 美国东北部在成长阶段出现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5、 分析导致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经济衰退的原因。

让学生在分析讨论这个案例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得出区域发展的一般规律。 引导学生读图思考: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五大湖区人口外迁的原因? 看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图:

思考:请你设计一下中国区域发展的模式?

读课本图1—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格局图。验证了区域的发展演化规律经历了初期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

引导学生联系我国实际来分析如何振兴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写出振兴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建议与意见。 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 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某一优势因素,比如矿产、能源、农副产品、地理区位等,往往成为地区经济增长的突破口,并由此形成支柱产业。就此问题,阐述你的观点。

2、 有人说,如果一个区域的环境条件较差,即使这个区域拥有丰富的资源,还是难以实现良性发展。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

3、 运用所学知识,谈谈在我国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4、 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工业中心,在全国长期保持领先地位。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以珠江三角洲为代表的华南地区的外向型经济迅速崛起,上海这个传统的老工业基地面临着空前的挑战。浦东新区的开发,为上海市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但是,在新时期,上海市仍面临着资源、土地、环境、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等突出问题。请就此展开讨论,上海市的持续发展,需要克服哪些 限制性因素?如何增强城市发展的活力。 拓展思考:

区域开发规划是区域科学发展的基础。假如你现在负责青岛某郊区开发规划的初稿,你将如何开展工作?(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然后课件展示) 课堂小结(课件展示) 课堂练习:

ks5u.com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ks5u.com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第三篇:【地理】湘教版必修3 第三章 第四节 “数字地球”(教案)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第四节 “数字地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在获取和应用数字地球的相关知识的过程中,理解数字地球的含义,锻炼学生搜集地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对地理知识进行分析、提取、整理的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探究,解决地理问题的兴趣,提高学生对环境、资源、人口问题的整体认识,形成全球意识。

教学重点

1.理解数字地球的定义,特点。 2.理解数字城市的意义。

教学难点

明确3S技术的概念和区别

教学方法

讲授法、对比分析法

教学过程

导入

还记得我们以前学习过节3S技术吗? RS:主要用于地理信息数据的获取,能在很短时间内获取某区域全面资料的技术。 GPS:主要用于地理信息的空间定位,能为无人区科学考察的科技工作者全天侯提供本人具体地理位置的技术。

GIS:主要用来对地理信息数据进行管理、查询、更新、空间分析和应用评价,能对获得的地理信息进行处理、分析、管理、显示、输出的技术。

新课

一、 “数字地球”的含义

有了以上的回顾,我们来认识一下数字地球:

1.数字地球的提出

美国前副总统戈尔于1998年1月31日在加利福尼亚科学中心所做的“数字地球------认识21世纪我们这颗星球”的演讲中首次提出的。

他指出:数字地球是指一个以地理坐标为依据的、具有高分辨率和海量数据、立体显示地球信息的技术系统。

2.数字地球的核心思想

用数字化的手段整体性地解决与空间位置相关的问题和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它需要很多学科,特别是信息科学技术的支撑,如信息高速公路、高分辨率卫星影像、空间信息技术、大容量数据处理与存贮技术、可视化和虚拟现实技术,并与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技术相融合。

3.数字地球的特点

(1)数字地球具有空间性、数字性和整体性,这三者的融合统一,是数字地球与其他信息系统相区别的根本标志。

(2)数字地球可以迅速充实和联网。

(3)数字地球是一种开放式的数据平台,它采用动态、仿真和虚拟等先进的技欢迎各位老师踊跃投稿,稿酬丰厚 邮箱:zxjkw@163.com

第 1 页 共 3 页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术,具有立体和动态显示数据的能力。

(4)数字地球以图像、图形、图表、文本报告等多种形式提供局部或全球范围的数据、信息、知识方面的服务,其中提供信息服务是最主要的任务。

(5))数字地球的服务对象覆盖整个社会层面。

4.数字地球的应用领域

引导学生思考,说出数字地球的应用领域?

主要有:预测气候变化、治理环境污染、防灾减灾、保持生物多样性、解决政治或经济危机、增加农业产出等。

二、 “数字地球”与我们的生活

美国:全国约有60个城市正在进行数字化建设。现已建成一批“智能化生活小区(数字社区)”的示范工程;卫生医疗行业建立的“健康网络”,“计算机医生”通过Internet向病人提供会诊和保健咨询;许多学校已开始转向多媒体教学;大多数银行通过电视、计算机和自动出纳机开展业务,并逐步转变成为“虚拟银行”;集成化的全国性各种电子化系统,为公众和政府间的互动提供了方便、快捷的途径。目前,联邦政府、州已全部上网,几乎所有县市都建有自己的站点,并在2003年实现政府管理电子化。

中国:一些城市也在积极投入数字城市建设、并制定了相应的目标。例如:“数字北京”、“数字上海”、“数字广州”、“智能济南”等。其中,北京市明确提出“数字北京”的建设目标是通过建设宽带信息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等基础设施平台,整合首都信息资源,建立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系统,实现国民经济信息化和公共服务领域的信息化;构建起秘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信息化软环境;发展信息家电、远程教育、网上医疗、建设信息化社区。

1、 建立“数字城市”的意义

(1)城市发展:建立数字城市,实现城市信息化,有助于推动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促进城市现代化,增强城市的聚集和扩散功能,提高城市的综合实力。信息化还将带动全球化,是城市融入全球化浪潮的必要条件。

(2)区域发展:城市信息化给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提供技术、资金和信息上的支撑,加快农村的信息化和现代化进程,从而带动整个区域乃至整个国家的信息化、现代化和全球化。

(3)日常生活:城市信息化使得智能化交通、智能化住宅小区、数字化企业、电子商务、电子金融、电子政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网上娱乐等成为可能,还带动了生态城市和花园城市建设,为居民生产、生活和学习创造更方便、舒适、高效和安全的环境,提高了生活质量。

未来校园------“数字校园”

数字校园的概念

数字校园是利用网络、通信技术对校园内的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数字化,通过整理加工,使这些信息资源能够有序地运转,从而更好地为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把学校建设成既面向校园内,又面向社会的一个超时间和空间的虚拟学校,使更多的人能够共享教育资源。

数字校园的内容

在数字校园中,将建成属于自己的校园网络。通过网络,教师不论在校内还是家中,都能进行电子备课要。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进行相应的教学操作,如进行视频点播,以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教师还可以在计算机上看到学生的作业欢迎各位老师踊跃投稿,稿酬丰厚 邮箱:zxjkw@163.com

第 2 页 共 3 页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和答卷,并进行评阅工作。

学生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参加教学活动。利用学校已有的资源、信息,学生可以自己调出学习课件,自己控制学习进度,在课堂上没有掌握的知识可以由计算机进行辅导,借助计算机巩固课堂已学会的知识。遇到特殊情况时,学生在自己的家中借助互联网接受远程教育,并通过实时的考查系统检查学习效果。

学生到图书馆借阅图书时,只需在计算机中输入自己的姓名、学号以及所需图书名称,计算机屏幕上就会立刻显示该书在图书馆的位置和编号,管理人员能很容易找出,并办理借阅手续。

欢迎各位老师踊跃投稿,稿酬丰厚 邮箱:zxjkw@163.com

第 3 页 共 3 页

第四篇:3.3《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湘教版必修1)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三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主要陆地自然带

一、 教学内容

二、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三、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明确自然带的涵义,掌握各种自然带的基本特征

2、学会分析区域特征与解释区域差异

(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自然带分布图,掌握地理学的区域综合分析方法,帮助学生理解世界自然带的分布大势

2、通过观看主要自然带的景观录像,掌握地理学的比较分析方法,使学生认识自然带的特征与各自然带间的区别。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了解陆地上主要自然带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与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2、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的科学献身精神。

四、 教学重点

主要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与特征

五、 教学难点

主要陆地自然带的特征

六、 教学方法

1、小组式讨论法(学生按4-6人为一小组,将全班分成若干活动小组)

2、多媒体教学法(包括自制陆地水平自然带分布模式挂图、自然带景观图片与录像资料、陆地自然带分布图等教学资源使用)

七、 教学过程

【教师点评】教师参与学生的小组讨论,小组推荐学生代表回答问题,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评价,教给学生以观察、分析自然带的方法。

【小结】我们把大致呈带状分布的自然形成的区域差异称为自然带。由于绿色植物是陆地自然带中的生产者,与一定环境条件相适应的植物群落的组成成分和结构,决定着生活于

-- 1 --

其中的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微生物)的种类和构成。因此,根据植物群落的特征可以区分出不同的陆地自然带。从炎热多雨的赤道到冰雪覆盖的极地,从湿润的沿海到干燥的内陆,分布着各种各样的自然带。

【过渡】森林自然带具有众多的营养级和非常复杂的食物网,是生产量最大的陆地自然带。

【放录像片】分时间段观看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和寒带冻原等不同类型的陆地自然带的景观录像,时间控制在1-2分钟。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下列问题,并归纳小组意见。 (1) 热带雨林自然带分布在哪些地区?描述其主要的景观特征。

(2)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自然带分布在哪些地区?描述其主要的景观特征。 (3) 亚热带针叶林自然带分布在哪些地区?描述其主要的景观特征。 (4) 亚寒带针叶林自然带分布在哪些地区?描述其主要的景观特征。 (5) 寒带冻原自然带分布在哪些地区?描述其主要的景观特征。 (6) 描述我国自然带的分布与景观特征。 【板书】

1、热带雨林自然带规律

2、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自然带

3、温带落叶阔叶林自然带

4、亚寒带针叶林自然带

5、寒带冻原自然带

【教师点评】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小组推荐学生代表回答问题,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评价,教给学生以观察、分析自然带的方法。

【小结】森林自然带一般分布于湿润和半湿润地区。自地球赤道到两极可以划分为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和寒带冻原等不同类型的陆地自然带。

【过渡】和森林自然带相比,草原自然带生态系统的营养级和食物网相对简单,植物以草本植物为主。在各自然带中,森林生态系统生产最强,养育着各种各样的消费者和数量巨大的分解者。

【放录像片】分时间段观看亚热带草原自然带和温带草原自然带不同类型的陆地自然带的景观录像,时间控制在1-2分钟。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下列问题,并归纳小组意见。

1、亚热带草原自然带分布在哪些地区?描述其主要的景观特征。

2、温带草原自然带分布在哪些地区?描述其主要的景观特征。

3、比较亚热带草原自然带和温带草原自然带景观特征有何异同。 【板书】

6、亚热带草原自然带

7、温带草原自然带

-- 2 --

教师参与学生的小组讨论,小组推荐学生代表回答问题,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评价。 【小结】草原自然带一般分布于半湿润、半干旱的内陆地区,这里降水量较少,且集中于夏季。亚热带草原自然带主要分布在非洲大陆,温带草原自然带则以欧洲大陆中部、北美中部、南美阿根廷等地的温带草原最为典型。

【过渡】和森林自然带以及草原自然带相比,荒漠自然带的生态系统最为简单。 【放录像片】分时间段观看亚热带荒漠自然带和温带荒漠自然带不同类型的陆地自然带的景观录像,时间控制在1-2分钟。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下列问题,并归纳小组意见。

1、亚热带荒漠自然带分布在哪些地区?描述其主要的景观特征。

2、温带荒漠自然带分布在哪些地区?描述其主要的景观特征。

3、比较森林、草原、荒漠三类自然带景观特征的差异。 【板书】

8、亚热带荒漠自然带

9、温带荒漠自然带

【教师点评】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小组推荐学生代表回答问题,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评价,教给学生以观察、分析自然带的方法。

【小结】荒漠自然带一般分布于干旱地区。其中亚热带荒漠自然带主要分布在非洲撒哈拉大沙漠、阿拉伯半岛沙漠等地,温带荒漠自然带以欧亚大陆内部、美国中西部和北非等地的温带荒漠最为典型。荒漠自然带降水量稀少,气温变化剧烈,日较差很大。严酷的自然环境限制了许多植物的生存,植物以旱生小乔木、灌木或肉质仙人掌类植物为主,种类贫乏,结构简单。动物是适应干旱环境的产物,常见的有蝗虫、蜥蜴、老鼠和一些鸟类,等等。

【小组活动】活动步骤如下(时间安排5-6分钟):

1、教师提供各自然带景观照片(课前教师与学生共同收集)若干,由学生甄别、分类并填表描述景观特征与地理分布;

2、小组交流,互相评价;

3、教师评价,归纳总结。

【引申思考】小组讨论,教师归纳,提高教学层次。

1、如果热带雨林被破坏了,自然环境会有什么变化?

2、为什么广东等地禁止发菜销售?

3、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灾之后,国家为什么要提出退耕还湖、移民建镇的环境整治措施?

【教师点评】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小组推荐学生代表回答问题,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评价,培养学生以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总结】自然带的分布是复杂的,这是自然地理环境(地球表层)千变万化、纷繁复杂的根源所在;自然带的分布是有规律的,这是人类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基础。有规律分布的自然带构成了全球和谐的自然环境整体。自然带之间错综复杂的、微妙的要素关系,有许多

-- 3 --

是人类还没有认识到的。因此,人类不能随意去破坏任何哪怕是极微笑的环节,也许它带来的影响会是全球性的。我们要在复杂的自然环境中把握其内在规律,特别是要从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联系上把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展生产,造福人类,实现人地关系的和谐。保护地球环境,人人有责。

-- 4 --

第五篇:3《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案(湘教版必修1)

自然环境中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1)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高中阶段自然地理部分学习的总结和提高,同时为认识人类活动的合理性以及正确处理人地关系打下基础。从空间因素看,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客观现实,但是从时间因素看,自然环境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人类活动不仅要遵循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而且应预测因人类活动影响后的自然环境的发展变化趋势。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由各自然地理要素综合作用形成的,人类活动往往针对某自然地理要素并进而影响自然环境。为此,课程标准在要求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之前,单列此条“标准”要求理解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在人们所能感知的地理环境中,各自然地理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很难说明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对于地理环境的作用。因此,“标准”将视角扩展到地质历史时期,要求从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的角度认识各自然地理要素对于地理环境的作用,并由此类推到现在人们所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当然,本条“标准”的学习目的是使学生认识任一自然地理要素对于地理环境的重要性,而不是要系统了解每一自然地理要素对地理环境的作用,所以“标准”要求的是“举例说明”。

在各自然地理要素中,本条“标准”虽然没有明确指出举例的对象,但是综合来看,生物(尤其是植物)要素应成为举例的一个选择。因为,第一,在各自然地理要素中,岩石、地貌、大气、水文等要素都已有相应的“标准”作了要求,生物要素却没有。第二,生物(尤其是植物)对于地理环境具有指示作用,各自然带也都是以植被名称来命名的。

(2)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要真正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仅靠这样的解释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本条“标准”要求通过具体实例,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来加以理解。关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和本模块已涉及了许多内容,学习时只需要适当的复习和归纳;在此基础上,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关键是要落实到一定的区域,“标准”中要求的“举例”,即是指举一定的区域(最好是学生学习过的区域)为例。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还应注意其“现状”和“变化”两方面的内涵: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各要素在特征上保持协调一致,并与总体特征相统一。例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因深居大陆内部、距海遥远,形成干旱的环境特征,其地貌、水文、植被、土壤等要素都体现出干旱环境的特征。另一方面,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为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以至整体环境状态的变化,即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例如,滥伐森林和植树造林都会对地理环境带来一系列的不同影响。由此,人类在改造某环境要素时,应注意对其他要素以至整个环境所带来的可能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小到一个池塘、一块田地,大到全球,其地理环境都具有整体性,并因此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系统:系统与其外部环境存在着复杂的物质和能量交换。

(3)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却是绝对的。一方面,不可能找到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另一方面,再小的区域,其内部仍然存在着差异。所以,区域才可以一直逐级划分下去。由于各要素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它们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地理环境在地域分异上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本条“标准”旨在通过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认识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从本条“标准”的要求来看,首先应通过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认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其次,通过分析自然带的分布,归纳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一般指地带性分布规律。对于地带性这一概念的不同理解,教师也要心中有数。

对于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在科学界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地理环境存在着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分布规律;另一种认为,只有纬度地带性称得上地带性规律,其他都是非地带性。在高中阶段,不必拘泥于讨论此问题,可以从不同空间尺度的地域分异的角度说明,即全球范围内存在着自低纬到高纬的纬向地域分异规律;中纬度地区存在着自沿海到内陆的经向地域分异规律;高山地区

-- 1 --

存在着自山麓到山顶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因海陆分布、地形、河湖等引起的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带的界线是对地理环境客观现实的反映,同时又是人为主观划分的,所以需要说明,各自然带之间的界线,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现实中总是由一种自然带的典型景观逐渐过渡到另一种自然带的典型景观。

-- 2 --

上一篇:连队工作总结下一篇:新产品开发计划a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