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班集体范文

2022-05-29

第一篇:理想的班集体范文

试论理想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关键词:理想班集体 形成与培养

论文摘要:本文集中阐述了在各实验区的教育工作者在贯彻实施基础教育课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就如何创建一个具有浓厚的课改气氛的理想班集体,从心理学与管理学两个维度提出了几点看法。

班级,是学校施加教育影响,学生进行各种活动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在校生活的最重要的集体。作为一班之"主"的班主任,能否以科学有效的方法创建一个理想班集体,使班级成为一个温馨舒适的家园,因势利导地促过各种类型的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将是教育工作成败的有决定意义的因素。

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的行为是个体与环境各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班集体,是学生重要的教育生态系统,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因此,培养一个具有温馨气氛,良好学风和班风的班集体,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意义,应作为班主任工作的主体工程来抓。那么,如何科学有效地创建一个理想班集体呢?本文尝试从心理学,管理学两个维度来对此加以论述,以与各位同仁磋商,共勉。可从三个阶段来讲:

一,班主任导管阶段

新学期伊始,对于来自四方的学生,学校为实现社会赋予的既定的教育目标,按照一定的原则将其结合起来。组成班级。新的班级刚组成,班级核心尚未形成,学生对班级的归局感不强,参与班级管理意识较薄弱,缺乏主人翁意识。可以说,这个时候的班级犹如一盘散沙,只有躯壳没有灵魂。因此,在这个班主任导管的班级初建阶段,如何把这一盘散沙凝聚组成合成一个具有强性磁力的磁场,让他们围绕着这个磁场作有规律的圆围运动,增强学生的班级认同感和归属感受,提高班级的凝聚力,是班主任在本阶段和工作重点。具体道来。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1,开好第一次班会,提出切实的目标

有经验的老师都深深地懂得了第一次班会的重要性,因为它将涉及到学生能否对班级产生一种良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涉及到以后这个班级能否科学有效地形成理想班集体的问题。因此,班主任应当认真开好第一次班会,着重增加学生的班级认同感和归属感,并提出切实的奋斗目标,设计一个美好的前景,让全班学生都能为了班集本的共同奋斗目标贡献出自己的全部力量,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

2,抓好纪律建设,搞好班级卫生工作

毛主席说"严明的纪律制度,是我们人民军队打胜仗的有力保障。"(《毛泽东选著》)同样,严明的纪律制度,也是形成和培养一个理想班集体的必要前提。很难想像,一个纪律松驰涣散的班级,能形成理想班集体。因此,班主任应结合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学校规章制度和班集体要求,进行班级纪律教育。并要求每位学生都要认真遵守,"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搞好班级卫生工作,为创建一个温馨舒适的家园式的班集而共同努力奋斗。

3,建好班委会,形成班集体的核心

可以说,选拔培养一支能团结在班主任周围的骨干队伍是班主任培养优秀班集体的主体工程。

班主任在接受一个新的班级后,应本着信任,理解与尊重的态度,细心观察,研究,了解班级成员的状况,对表现好,品学兼优,能起带动作用,在学生中有一定威信和工作能力的学生,通过自荐,竞选演讲,民主选举的方式,大胆选拔培养,组建成班委会。要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用其所长,特别是对于那些有个性,敢于说话,有朝气,有热情,在群众中一定号召力的学生应大胆选拔重用,建好班委会,形成班集体的核心。

二,师生共管阶段

随着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往日益丰富,多样化,班级成员在互动过程中,各自的个性逐渐显现,个人能力,特点,优缺点也日益突显,成员人体角色扮演开始显现多样化倾向。同时,班级规范,纪律在活动中由初建阶段的强制性遵守开始为成员所理解,认同,成员对班级有了认同感和归属感,这时的班级正处于师生共管阶段。但在这个阶段中,班主任仍须发挥主导作用。具体措施可如下安排:

1,培养优秀班干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优秀的班干部是一个班集体的"灵魂",也是班主任的左膀右臂。因此,在建好班委会后,班主任应着力培养这些班干部的工作能力。一方面,要给他们提供机会,让他们处理班级工作,自行设计班级活动,大胆放手充分发挥班委会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言传身教,教会他们怎样用优秀班干部的心理模式来修养自己,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开动脑筋,艺术性地处理班级工作,为班级同学起表率作用。

同时,班主任还须从旁指导,要给班干部予支持和具体帮助,对于不服从班干部工作要弄清情况后要出面干预,进行思想教育。

2,树立班集体的正确舆论和班风

一个优秀班集体必须有正确舆论和好的班风。健康的集体舆论和班风是鼓舞,激励和约束人们言行的巨大的精神力量。作为一班之"主"的班主任应在班集体里树立正确的舆论一班风,让每一位学生的心中都有"一把秤",一把呆以约束自己,促进自己进步的"秤"。如针对班级里的一些事务,例如班集体建设的阶段安排,某项工作,某个问题,对班级管理或学生犯错误等,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根据培养目标,班集体建设的要求,本班的实际情况和特点,让学生提出意见,建议和措施,并引导学生分析,研究和选择出可行的办法。这样,不仅为班集体建设树立良好的舆论和班风,而且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民主权力和主体作用,增强了学生的主 人翁意识。

3,增强竞争意识,抓好班级学风建设

学生都有强烈的争强好胜心,人人都想成为强者,渴望成功,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定势。比赛适合中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可培植人的进取心愿,增强人的竞争意识。在建设学风方面,班主任可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把班上同学依据一定的原则标准分成几个小组,以比赛促学习,促优秀小组的形成,让班级里充满一种竞争的比赛气氛,从而建设良好学风。通过比赛,让学生发现"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促使学生戒骄戒躁,互相帮助,团结一致,取长补短,增进学习热情,化被动学习为主动自主自觉地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学生自律阶段

随着师生之间的交往日益多样化,丰富化,当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关系,教师不再只是管理者,领导者,有知者,长者,学生也不再只是被管理者,受领导者,无知者,晚辈,彼此之间是知已,朋友,同志时,班集体建设也就由原本的班主任导管到师生共管,直接过渡到学生自律阶段。当然,这三个阶段并非互为独立,而是紧密相连,其发展过程是长期的,绝非轻而易举,一蹴而就,有时还须反复。那么,评价一个班级管理是否进入学生自律阶段,逐步向优秀理想班集体迈入的标准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其依据有三;

1,班级组织和管理系统正常发挥作用,班级干部核心形成,能扣住班集本建设目标,开展班级工作和活动,积极分子队伍扩大,同学凝聚团结在班级组织周围,自习课上全体学生能做到老师在与不在一个样。

2,班级关系协调,具有积极向上舆论,对班级中的不正之风或少数同学的违纪行为。不健康言行能抵制 和开展讨论;尖子生和后过生都能较正确地对待自己和别人

3,班级自治自理能力较强,能按学校工作部署,主动积极开展班级工作。学生能自己组织和主持班会场,学会组织班级集体活动,参加集体劳动;能制定班级规章制度并按此贯彻落实。

当班级建设合乎以上三个依据,可以舆,班级管理已进入学生自律阶段,一个优秀的理想班集体已然形成和培养成功。但这并不意味着班主任就可以高枕无忧,稳坐"钓鱼台"。班主任仍要认真进行指导,主要是参与研究,提出,当好参谋,尽可以多让班干部各更多的学生得到锻炼。及时了解班级发展动态,聆听学生心声,可设置"信息反馈箱"。做发别同学的思想工作,并对班集体评价促进发展,不断培养提高学生自治自理能力。

教育,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由被动到主动,由他律到自律的过程。班级建设是学生逐渐确证和巩固自己的主体地位过程,也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由被动到主动,由他律到自律的过程一。作为一班之"主"的班主任,应了解学生的心理模式,掌握科学的班级管理模式,为学生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家园式的理想班集体,促进各种类型的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从而为祖国。为社会输送更高层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二篇:理想的教师,理想的教育

读张文质教授《教育是慢的艺术》有感吴平才

刚拿到这本书时,我就被封面吸引了——完全黑白对照的图案,一个目光充满睿智、又略显忧伤的男人。迫不及待的翻开书,初读后,我觉得张文质教授是一位在现行中国教育大环境中的孤旅者——我无法得知践行张教授提倡的“生命化教育”主张的教师在我们中国有多少。

我想,作为普通的教师,我们无法改变现行的教育体制和机制,但我们可以,也应该能够改造我们自己思想、行为。这就是两个问题,如何当“好的老师”,如何做“好的教育”。

“„„教师成功的标志,就是让学生对你产生知识的折服,道德的肯定,情感的依恋,精神的景仰。”

“授业、解惑”是教师的主要工作,这在韩老先生的《师说》中进行了详实的论证。而完成好授业和解惑,老师就必须具备足够知识。因此我们老师要关注以学科为媒介的知识的关系,还要关注与自己任教的学科相关的更丰富的知识世界,要培养自己开阔的视野,努力学会“睁眼看世界”;要在关注自己专业学科知识的同时,学会“倾听窗外的声音”,不断挣脱自己生存环境和知识的限制。就是说,作为老师要多读书,多经历,就能增强生命的强度,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也就多一些从容与自信。只有我们教师的知识水平远

高于我们课堂教学所需要的的时候,我们的知识素养才会让学生折服。这样的老师也就具备了作为“好的老师”的最基本的条件。

“教师要成为学生的范本”,要说真话,做真事,要关爱、善待每一位学生。在现行教育体制下,教师很容易忽略教育最本真的东西——关注个体人的成长。我们大多数时候把目光放到那么几个人身上,盯在几个人的“优秀成绩”上,这是应试教育带来的后果。教师认为的把学生“分等”,其实我们自己也就被分等了。张文质教授认为,这种“关注”就是教师的道德失范。作为“好的教师”,公正、诚恳、率真是最重要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纳德1983年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势,有的人是在语言方面,有的人在数理逻辑方面,有的人在音乐方面,而有的是在空间智慧方面,„„。教师的工作就是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这些各自不同的特长和优势,发现他们的特异点、闪光点,公正地对待,对每位学生提供一份真诚的、不可替代的帮助。这样,教师的道德就会得到学生和社会的肯定。

马克斯·范梅南描述最好的老师是:成为学生心目中能够替代父母角色的人。也就是说,理想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一个人所有的人际关系中最美好的。在与学生交流交往中,我们老师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阅读、倾听、讨论甚至是学习的习惯,要有高尚的精神引领,真诚的心态。因为,学

生对老师的情感,首先来自于老师对学生的态度,我们怎样注视学生,眼中释放、传递的是善意、慈祥、期待、肯定和关爱;其次,我们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妥当、评价内容恰当,能为他们愉悦地接受;再次,我们要与学生做经常地、真诚的交流,用自己的教育素养、生活方式、人生态度去引领学生的成长方向。当这种“爱意”润泽着师生双方的生命时,也就构成了教育中最美丽动人的“人性美”,学生就会对教师产生美好、无可替代的“情感依恋”。

“一个好的老师,还要能让学生对你产生强烈的精神的敬仰,他愿意成为你的追随者、效仿者。”老师向学生传授的除了学科知识,还应该是成为美好信念、美好价值的“代言人”。好老师要有独立、独特、正确的价值判断,要始终站在人类正义、正道的一边,能克制自我,不做不义之事和羞耻之事,尽量做“减轻教育痛苦的事”,能坚定地站在学生的身后,做他们的生命保护者和精神范本。在教育的路上,当我们有生命的投入,有正确的、辽阔的方向,有自己认定的坚定使命,不怕挫折,不轻易屈服,我们就走在成为“理想的教师”的路上,有可能造就自我。

“把对儿童的理解、关爱、信任、成全,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体现出来;它不是仅仅停留在理念上的表达和理解,它必须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这就是生命化教育。”在足够的勇气下,通过行动去实践、推动、尝试,在教育过

程,对任何一个健全的生命个体的成全。

对健全生命的成全,首先要珍爱生命,认识到生命高于一切。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要培养每个人对生命的敏感、珍视、敬畏。生命化教育就是要通过课堂教学,渗透一种理念:每个生命都是神奇的,都带有特定的秘密、来到这个世界的合理性。不少情况下,无论是对人、对自然界生命,我们都缺乏一种理性的思考,缺乏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感。因此,生命化教育的理念,就是要给人上一堂珍爱生命、尊重生命的课。

对健全个体的成全,是要每一个人都有过更有尊严的生活的意识。在当前教育背景下,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教师不尊重学生的现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凭借的特殊地位,使一些学生往往成为最大的受害者,侮辱、体罚学生的现象屡见不鲜。试想一个长期生活在老师侮辱、蔑视、体罚下,生活在同学嘲笑、讥讽中的生命有何尊严?他能健康成长吗?成人后他的心智会健全吗?作为教师,我们要由衷地、无条件地、不假思索地去爱我们的每一个学生,无条件地肯定每个来到这世界的孩子都有他的神圣、任何人无法替代、任何人不能怀疑的理由,每个人都有他独特、唯一方面,每个学生都会是他父母和自己的最爱,这种最爱应该得到所有人的尊重和理解。不能要求所有的生命个体经过我们的课堂打造出统一模式,我们要充分尊重他们的存在与特性。“过

有尊严的生活”就是要通过对人美好的引领,让学生感知做人的尊严,感知做人的价值,同时也希望他周围的同伴和朋友、他生活的自然界的各个生命同样过有尊严的生活。

生命化教育还重视引导人们对更美好的未来的期待。现在的学生不少生活在自卑和不自信中,对未来茫然,对自己没有信心。学校教育要改变现有的评价片面性,教师要转变对学生教育方法,以积极的、肯定的、引导的方式教育我们的孩子,帮组他们树立自信。如果我们以为苛责我们的学生,那我们的教育就被包裹上了深深地罪恶感。教育的最大意义就在于让每个受教育者对未来充满更强的信心,而受教育者对未来的自信来自于我们不断地给他们正面的刺激和这种刺激的持续的唤醒他们内在的生命之动力。这样,受教育者就会充满对未来美好的渴求,就会克服重重阻力和困难去拼搏、去创造自己美好的未来。

现在,各地都在叫嚷教育改革,各种改革的流派杂陈。我想,任何事物都有最本真的一面,教育的本真就是要呵护生命个体的健康成长。我想,尊重生命个体成全的教师应该就是我们渴求理想的教师,确保每个生命能有尊严地、自信地成长的教育应该就是理想的教育。

第三篇:大学的理想与理想的大学

肖海涛

(深圳大学

广东广州

518060)

摘要:大学的理想也可称为大学的理念或大学的观念,它回答大学是什么和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实际上也是大学办学中的灵魂性的问题。本文认为,现代大学的理想至少应体现以下几方面的特征:大学是广博的知识中心;大学是神圣的精神殿堂;大学有充满灵性的文化氛围等。 关键词:大学;理想

当前,随着大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人们越来越多地从根本上反思大学的理想问题。大学的理想,也可称为大学的理念或大学的观念。它从根本上讨论大学的性质与远大目标追求,回答大学是什么和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内核中还凝聚着人们对理想大学模式的系统构想。从另一个侧面来说,大学的理想不是指大学的具体实践,但却是大学实践的指针;不是指大学的管理制度,但却是大学管理制度的思想基础;不是指大学的组织,但却是大学组织运行的基本准则。总之,大学的理想属于观念性、精神性的范畴,与操作性、行为性的实践活动既相联系又有区别,后者受前者所指导。

正如行驶在汪洋大海中的船只需要有航向一样,大学需要有坚定、明确而合乎规律的理想,唯其如此,大学才能进一步确定它的实践方针,找到它存在和行为的意义,不致于造成大学实践的盲目性和无序性,不致于使大学陷入迷茫和混乱。大学发展到今天,其职能日益扩充,地位日益重要。但从根本上来说,大学之所以是大学,就因为它既“大”且“学”——研究范围博大,研究学问高深,研究视野广阔。它保存、传递、创造与应用高深知识,使人类因此而走向智慧与光明的前景;它胸怀宽广,兼容并包,气度恢宏。那么,现代大学的理想至少应体现以下几个特征:

一、大学是广博的知识中心

大学是个特殊的学校,它是人才的摇篮、创造的源泉和思想的故乡。大学探求高深知识,追求真理,其魅力不仅在于保存与传递知识,更在于生机勃勃地创造和运用知识;以此,培养高级人才,服务社会,并延展人类文化的命脉,促进人类日新又新。这是大学的根本任务。正因为如此,大学成为社会的良心和社会的向导。但同时它也知道,要立足现实需要,放眼未来发展。因而,大学牢记:在引导中有适应,在适应中去引导。大学相信科学技术的巨大变革力量,并致力于发展科学技术,但

1 同时也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其好的可能和坏的可能都是无限的。它意识到自己责任重大,在为人类创造科学技术进步的同时,教给人类道德和智慧,使科技为造福人类服务。它恪守这样的信条:人文与科学相融,道德与智慧同尊。

大学是学生进入专业的“入境港口”。它要提供专业教育,它要教给学生谋生的知识与本领。但同时它还必须教给学生智慧,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这相对于专业来说更为“有用”,对学生一生从事任何职业以及真实的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大学在提供专业教育的同时,还重视通识教育。

大学以知识为中心,以知识的传播、加工、创造和应用为中心。它不断为社会注入常新的活力,是社会的向导。但同时也意识到,创新以传承为基础,只有传承,才有创新;人类文化的命脉在传承与创新之中代代相传,不断进化,绵延不绝,万古长青。

因而,大学相信:传承是根,创新是魂。大学以学术为根基,善用智慧与知识为人类服务,学术自由既是大学在探求学术活动中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大学生命的真谛。没有学术自由,就没有创造的自由,也就很难达到高的学术水平和产生·4·大师级的人物,也就没有批判、改造和引导社会的力量。其结果只能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大学的学术自由与大学的自主紧密相连。大学必须面向社会自主办学,尽可能创造机会让更多的人上大学、受高水平的教育,以昌明人的智慧与理性。

大学的教师和学生是学校的主体,他们的行为意义、精神风貌影响着大学的生机与发展。大学的理想要靠每一位学生和教师来实践,大学的生命就在于教师和学生在自由探索的空气中相互激荡,唤醒生命的意义,更深刻地了解自己、他人和世界,不断寻求理想的亮光。大学的校长是学校发展的引路人,其深刻的大学理想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大学是人才的摇篮,这不仅指学生,也包括在这里成长的教师和才智得到充分展示的校长。

大学教师人们对教师表达了崇高的赞誉,将他们比作“园丁”、“蜡烛”、“火炬”,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誉为太阳底下最伟大的职业。作为探究、传递和创造高深学问的大学教师更应是优秀中的优秀。他们不同于其它的教师,他们既是教学者,也是研究者,更是激励学生研究学习的召集者与引路人:大学教师博学多闻,思想深邃,见解深刻,但仍然坚信学无止境,需要同学生一起共同成长;他们认真地从事科学研究,追求智慧与真理;他们热爱教育,热爱学生,善于以他的真知灼见给学生以有益的启示,激励学生的创造性;他们期望学生成人成才,并且不因学生年轻、有这样或那样的过失或者不成熟的言行举止而讥笑他们的笨拙或幼稚可笑,而是 2 热情地给予帮助和引导;他们以自己的热忱开启学生的心智,唤醒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他们是学生的良师,也是学生的益友。“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的孔子对学生的态度是他们学习的榜样。

颜渊喟叹孔子为师中所描写的师道形象也可以在他们身上体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所有立,卓尔;虽欲以之,未由也已”。老子所说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也是他为师的道德规范。大学生大学生被誉为“天之骄子”,大学时代是一个人人生最美好的时代。在“应付”完中学阶段的各种考试之后,他们带着自信与向往走进大学。这时,他们的注意力不是放在应付各种考试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上,而是从各方面锻炼自己,积蓄一个成人的力量。所谓成人的力量,意味着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所积蓄的成熟的智慧与力量。大学生以开放的视野,发展自己的各种能力:发展自己的独立研究能力,理性思维的能力,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掌握科学研究方法。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学生在大学里不仅要学习知识,而且要从教师的教诲中学习研究事物的态度,培养影响其一生的科学思维方式[1]。他们知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只有学与思、知与行相结合,才能造就丰富的人生。他们兴趣广泛,结交朋友,加入社团,同时还知道运用“慎独”的功夫,以此全面发展自己的个性、志趣、爱好与特长。他们知道,社会还有种种不完善,但并不曲学阿世,一味迎合社会的各种需要,而是以一种成人的力量、成熟的智

慧和反省的精神改造社会,促进社会健康地发展。

总之,大学生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怀着“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带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激情,真诚地渴望为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而奉献自己的青春。正因为有了大学生,人类才有了伟大的继起的力量。

大学校长大学校长如一国之总统(在英文中,大学校长与总统为同一个词,President),责任重大。他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和引路人。如果把很有学问很有造诣的教授称为“大师”的话,大学校长应该是“大家”。他集大师的智慧与见识、大将的果断与坚毅以及教育家的魅力与艺术于一身。

大学校长懂教育、懂管理。他深知大学的性质、教师的作用和学生的使命。他知道,大学的一切要以学术为中心,他不滥用自己的权力,甚至他没有什么“权力”,只有服务和责任,他的权力是用来为学校、为教师、为学生、为学术服务的。他不是一个琐碎的事务主义者,不会用教条主义的条条框框去框定人们的一举一动,而是激励师生自由地进行学术上的创造。他能把握时代的脉博,抓住机遇,聚合 3 全校师生员工的力量共同建设大学,并迈向一个共同的远大的目标:研究学问,创新文化,创造未来。

二、大学是神圣的精神殿堂

所谓精神,主要是指:其一,表现出来的活力;其二,宗旨,主要要旨。大学的精神,既是大学发展中积淀的创造性的精髓与灵魂,也是大学进一步前进的动力。

当代著名哲人梁漱溟曾说:“人心与人生无二也”。[2]也就是说,人之为人,不仅在于它是一种客观物的存在,而且还是一种精神的存在,精神脱离不开人生。人总是从自然生命走向精神的存在,正因为人类有精神的存在,人类才有文化传统可继承。同样,大学之为大学,不仅在于它是一种客观物·5·的存在,而且它更是一种精神的存在。正因为大学有不朽的精神存在,大学才得以绵延不绝,历久常新。美国哈佛大学一位校长曾说:大学的存在时间超越了任何形式的政府,任何传统、法律的变革和科学理想,因为它们满足了人们的永恒需要。在人类的种种创造中,没有任何东西比大学更经受得住漫长的吞没一切的时间历程的考验。大学的精神,内涵丰富,精深博大。它既承袭传统,又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更因其博大精深的内涵而具有普遍的意义;既有鲜明的民族本土化特征,又有着普遍的国际化意义。从普遍的意义来看,大学的精神主要体现为自由精神、科学精神、民主精神和创新精神。这几种精神互相关联,互相促进。

自由精神这是大学基本的精神。因为,大学是一种学术机构,以学术为根基,以学术为人类服务。它既要考虑社会眼前的需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建设人才以及为社会提供直接服务;又要考虑社会长远需要,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地发展,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如此,才体现学术机构的特色,大学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和规范“自由”地“从心所欲不逾矩”地发展着。有别于受当时当地行政权力干预的行政机构,有别于受一已或集团经济利益驱动的经济市场。这就是大学的自由精神。

自由的精神主要体现在学术上,包括教学的自由,研究的自由,学习的自由。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不受规范的制约,这里所强调的是:学者的活动服从的是真理的标准,而不是屈从于政治的或经济的等外界的压力。科学没有止境,并且各家学问共同解释人类生存的世界。自由是追求真理的先决条件,任何横加束缚与干涉,都会扼杀学术的生机,甚至葬送国家的未来。因此正确的方针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学术的自由带来学术的繁荣,体现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原则。世界因有万事万物并存而呈现无穷的生机,大学也因各家学说相竞而显出学术的生命。

4 自由的精神还体现在大学的办学自主权上,即大学具有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权力,这也是办大学的重要条件,是大学相对独立性自治的体现,它与学术自由相伴而生,相辅相成。

科学精神这里的科学精神是广义的,包括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统一的大科学精神。大学要研究人生与宇宙的奥秘,要传递、创造与运用高深的知识;大学要开启民智,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层人才;大学要以自己的良知批判与改造社会,引导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道德的力量与知识的尊严同样受到重视„„这一切实际上体现为一种人文与科学相统一的大科学精神。没有这种精神,大学则可能“散布谬误”、“播种平庸”,使人类在盲目中摸索、迷茫中徘徊,甚至不行人间正道,破坏人类和平。

正是由于大学的这种科学精神和人文理想,使得大学注重知识的尊严、学术的逻辑和道德的教化,关怀着人类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步发展,致力于文化的保存、整理、选择、传递和更新,成为时代文明的创造者。

民主精神大学的民主精神是指大学追求校园民主与社会民主进步的精神。民主,与专制相对,强调人的自主、自由、平等与进步,强调人性的尊严和个性的发展。大学倡导在真理面前、学术面前人人平等,学者有追求学术进步、献身真理的权利;大学的民主提倡大学的相对独立与大学的自治,大学有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权利,大学有权决定自己的教育目标、发展目标和学校内部的运行管理;大学的民主提倡法治与制度创新,其校长、教师、学生都是学校的主人,都有权利与义务为大学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并依照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化方式管理学校,追求大学的法治;大学的民主精神,提倡充分发展学生的能力与个性,并追求创造一个民主进步的社会,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发展。

创新精神大学不仅传递文化,更重要的是选择、批判和创新文化,体现出一种生机勃勃的向上的创新精神,这种创新精神带有浓浓的批判性、前瞻性和引导性。当年鲁迅称赞北大精神时说:“北大是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先锋,要使中国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走。”[3]实际上这种“常为新”的精神也就是大学的普遍精神。大学的崇高意义不仅在于它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了许多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而且在于它为社会培养了具有领先时代潮流的英雄人物,以及肩负着创新科学文化并使其为造福人类服务的重要使命。大学是社会新文化的“生长点”。可以说,大学的创新精神指向社会的未来,她努力创造生机勃勃的未来社会,而不是被动地由社会所左右。

三、大学充满灵性的文化氛围

大学是一个特殊的学校,它是一座知识城,也是一座智慧城。这里,充溢着智慧的灵性和文化的光芒。大学师生为着共同的目的——探究真理,奉献人类——而走到一起,他们带着学术的良知与责任,相互激励,教学相长,造就一种充实而自由的学·6·习、研讨、向上的学术氛围;这种氛围不断形成、不断扩大,同时又反过来激发师生无穷的想象力,勃发出知识的盎然生机。在这种氛围中,睿智的老师和求知欲旺盛的学生们,享受着知识与智慧带来的无与伦比的乐趣,从而领悟生命的真谛和宇宙的奥秘。

这种氛围,既源于对高深知识的探讨,也为着对高深知识的探讨。因为有这种氛围,大学才显得庄严而神圣,令每一位向它走近的人肃然起敬。它告诉人们,有一些问题应该被每一个人思考,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却没有人问也不可能有答案;它提供自由探索的空气,不允许不利于或者妨碍自由探索的东西存在;它给出重要与不重要之间的区别;它保护传统,不是因为传统就是传统,而是因为传统提供在极高的水准上进行讨论的模式;它蕴含奇迹,预示在分享奇迹中产生的友谊。更重要的是,这里有大师,有真正伟大的思想家,他们是理论生活存在的活的证明,他们有权威,但不是来自权力、金钱或家庭,而是来自能够赢得尊敬的天赋。他们相互之间、他们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使人们看到一个以真正的共同利益为宗旨的团体;大学是一个以理智为基石的国家的神殿。

这种氛围,气吞万象,奥妙无穷,体现出一种恢弘的气象[4]。大学之大,有大家谓大,这里所指的“大家”是指大家气度、有魄力、有远见卓识、有创新精神的大学校长,他们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发展的引路人;一所大学,如果没有有思想、有理想、有大家气度的校长,其它的条件再好,也会因缺少主心骨而形成不了凝聚力,从而缺少生机与活力。大学之大,有大师谓大,有“囊括大典网罗众家”谓大,大师是大学学术繁荣昌盛的命根子,莘莘学子可从他们身上得到知识的财富和智慧的灵光。

正如清华大学历史上著名的校长梅贻琦所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5]美国哈佛大学校长科南特所说:“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又一代的教师质量。一个学校要站得住,教师一定要出名。”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前任校长班麦克·黑姆也指出:“保持优秀的大学教师阵营——这是我们大学的核心。”

大学之大,有知识探究的高深与博大谓大,“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6]。 6 此谓大学的“正大宗旨”,有此,大学生才能在大学探求知识,砥砺德行,养成健全的人格,造就一个成人的力量。大学之大,有馆藏丰富的图书馆、设备先进的教学大楼、实验大楼和有一定校园规模形成的浓浓的校园文化氛围谓大,它们提供着大学教育的物质需求,并作为一种“无声教授”和“潜在课程”,日日夜夜潜移默化,给学生以文化的熏陶。

大学之大,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雅量谓大,此为“有容乃大”。有此宽容的雅量,才有学术的自由,才能激发人的创造力和追求真理的勇气。曾任北大校长的蒋梦麟曾作过一个形象的比喻,说是“宰相肚里能撑船”,是指做宰相的要有度量,才能做好宰相。大学应该“肚里能驶飞艇”,大度包容,容无止境,提供学术自由的氛围。[7]有此灵性与恢宏,大学才能不断推陈出新,创造新文化,并不断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反之,大学将缺少生机与活力,发挥不了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威力,乃至大学将不成其为大学。

总之,大学肩负着促进人类全面进步的社会使命,正因为如此,大学成为人类进步的象征,成为实现人类理想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 (德)雅斯注贝尔斯(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1991. [2] 梁漱溟.人心与人生[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4. [3] 鲁迅.我观北大、我与北大——“老北大”话北大[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 肖海涛.大学的理想与文化素质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1998,(5). [5] 梅贻琦.梅贻琦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6] 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三卷)[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7] 刘军宁.北大传统与近代中国[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 7

第四篇:我的理想《我的理想》教学反思

《我的理想》教学反思

回顾这节课的准备过程,有辛苦,更多的是收获,觉得一节课受益匪浅。

(1)从《橄榄树》优美动听的旋律导入,引出台湾著名作家三毛,让学生凭着画像猜猜作者小时候的理想,极大激发学生猜想的热情,适机出示三毛小时候理想的片段:拾破烂,卖冰棍,最后引出作家从小对幸福、自由生活的渴望,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了。第二位引出的是印度著名作家泰戈尔。也用相同的引导方式,让学生知道原来这位著名的大文豪小时候的理想居然也是捡破烂,当小摊小贩,也表达作者对自由生活的渴望。最后老师让学生猜猜自己小时候的理想,学生兴趣盎然,从不同角度进行猜测。后来她自己揭开了谜底:成为一名营业员,只卖两样东西:糖果和小点心。学生的理想境界得到了升华,避免了文章中惯见的大话、空话和套话。

(2)请孩子们谈谈自己的理想,接着进行写作,评析,对朗读自己习作的同学的闪光点进行赞赏。

(3)出示老师自己写的文章,说说哪个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引出细节描写。再次出示泰戈尔的散文诗《职业》中对自己小时候理想的描述,找出细节描写:那些小贩叫卖的声音,那些传神的神态和动作描写,让学生心领意会,知道要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到文章中,这样的文章才感人。

第五篇:[PK赛]关于理想的作文:我的理想

我有一个远大的理想,那就是希望做一名人民教师,我为的是能让那些贫苦的孩子能上得起学。我懂得那些孩子的渴望,他们渴望上学。我们能上学,为什么他们就不能呢?希望是创造的,他们也有希望,但是不会创造。我们需要帮助他们创造出他们的学习天地。

人民教师这个职业让人感到庄重,有尊严,神圣,光荣。我会为上不起学的贫困孩子义务讲课,不会收一分钱。因为他们需要知识,上不起学的孩子也许是最诚实的吧!我不需要他们感激我,不需要他们报答我,我只希望他们在社会上能做一个好人,像我一样的好人。我希望他们能把知识传授下去。我的理想很小,但是我会为它努力。小小的理想是我的一部分,我需要他。

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生活真象这杯浓酒,不经三番五次的提炼呵,就不会这样可口!

我会为我的理想而努力!

六年级:刁思文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理想的班集体范文】相关文章:

我理想中的班集体07-18

概括理想中的班集体08-11

父亲的理想范文05-19

理想的父亲范文05-20

理想的职业范文05-20

理想的力量范文05-20

理想的阳光范文05-20

理想的风筝范文05-20

理想的执着范文05-20

我未来的理想范文04-08

上一篇:励志感悟人生范文下一篇:楹联欣赏集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