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总结

2023-01-23

工作总结是当代年轻人的重要成长方式。根据自身的工作情况,编写详细的工作总结报告,可使我们在不断的反思、吸取教训、目标优化的过程中,对自身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改进自身的工作不足之处,从而得出有利于自己成长的宝贵经验。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总结》,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一篇: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总结

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汇报(州)

包家店镇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汇报材料

各位领导:

首先,我代表塔西河乡党委、政府向各位领导莅临我镇检查指导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我镇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在区、州、县环保部门的业务指导下,经镇村两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方面做出了大胆的探索,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为全镇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将我镇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情况汇报如下,恳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

包家店镇位于玛纳斯县城东9公里处,东距首府乌鲁木齐市125公里,西距“戈壁明珠”石河子市26公里,312国道横穿镇区中心,北疆铁路、乌奎高速路和201省道穿越全境,交通、通讯方便快捷,镇域面积236平方公里,全镇总人口18980人,共8个行政村,可耕地面积17万亩,2008年经济总收入5.22亿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160元。

二、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措施及要求

突出抓好三个方面工作重点:一是抓好环境规划,按照工作要求及时编制了水源地保护规划、养殖小区规划、小城镇建设规划、旅游规划、文化塑镇规划等7各规划。二是抓好环保设施建设,近一年时间内,镇区投入110万元修建的2.1公里下水管网、安装20个垃圾桶、6个垃圾箱、镇区63家单位及经营户下水使用正常;塔西河村投资40万元的1.5公里下水管线和100立方化粪池工程现已建成并投入使用。三是抓好环境管理和环保宣传,镇村两级成立了保洁队伍,明确了固定的垃圾堆放点,并做到了基本的无害化处理。每季度一次农村环境卫生督查富有成效,奖罚分明、职责明确。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宣传扎实,氛围浓厚,使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内涵不断丰富。

做到三个“强化”,确保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得以落实。近几年包家店镇坚持不懈抓经济建设、社会事业、小城镇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在新形势下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更好地开展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引起了镇党委政府的思考与重视。一是强化领导,广泛发动。年初,我镇就将环保工作纳入了全年工作计划,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国土、林业、二三产业等相关单位组成的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党政一把手做到了为环境保护工作定目标、思路,关键问题定决策,疑难问题亲自抓。二是强化考核、落实责任。及时召开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动员大会,在统一思想、广泛发动的基础上,与各村签订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责任状, - 1 -

同时各村都配备了保洁员,严格并坚持村级保洁员季度例会制度,确保工作认真落实。三是强化规划,编制文本。在原有新疆城乡规划设计院编制的《玛纳斯县包家店镇区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聘请中国科学院新疆地理与生态研究所编制的《玛纳斯县包家店镇环境规划》,报请县政府审核批准实施,并提出了绿色生态的塔西河工业园区的规划目标。

三、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履行工作职责

1、科学规划,严格落实。2008年,我镇先合村后规划投资18.9万元,完成了镇区和6个中心村的规划。在规划实施中,严把关,认真按照工业园区总体规划实施。

2、积极配合,做好普查。在主管部门关心和指导下,保质保量地完成了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3、未雨绸缪,严格监管。认真落实责任书相关内容,杜绝滥垦、滥伐、滥采、滥挖现象,对企业污染源进行监控,严把项目建设审评关,新进项目审批率达到100%,“三同时”执行率达到100%,企业“三废”排放达标合格率100%以上,还及时请示县环保局对我镇柴场村、皇宫村地下水源、水质进行定期检测。

4、确保安全,加强保护。制订集中饮用水源地保护规划,加强水源地保护工作,加强人畜饮水改造,全镇共有机井99眼。在各方努力和支援下,完成了马家庄村饮水工程。2008年全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100%,自来水普及率100%。

5、加大绿化,改善生态,积极落实退耕还林政策,加快林业发展,人居公共绿地面积为20平方米,主要道路绿化率100%。全镇森林覆盖率达25%。

6、加大宣传,营造氛围。为使环境保护成为每个公民的共识,我们在全镇积极开展环境保护和环境卫生公民健康教育活动,并借助“赶集日”有利时机进行多种形式的宣传,年初以来共组织集中宣传2次,发放宣传资料3000余份,开展成员单位和各村保洁员培训1次,通过这些宣传活动,增强了镇村干部、广大群众环境保护意识。

7、夯实基础,完善设施。目前已建成防渗渠道583.6公里,其中农渠341.5公里,维修渠道30.8公里,修建粉刷砖院墙2.5公里,完成乡村道路建设180.7公里,道路硬化率达到100%,抗震安居工程建设56户、农村户用沼气池达246座。

8、强化管理,加大整治力度。一是突出抓好村文化室、主干道巷道、路面、林带的卫生整治工作。今年开展了1次大型卫生检查,组织村容村貌环境卫生整治互观互评活动1次,对环境卫生状况好转起到了良好的促进

作用,村巷道乱堆乱放的现象基本得到了治理,镇区环境卫生整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二是科学养殖,实现人畜分离,加大沼气池建设力度,让牲畜粪便转化成有机肥料,充分实现资源化处理。三是大力推广生物有机肥,充分回收农用残膜,使用低毒农药,农产品农药残留合格率达到96%,申创建立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基地认证1个。

9、项目带动,提升层次。为进一步提高城镇环境保护工作整体水平,积极申报各类项目,进而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目标。一是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充分利用本镇的自然资源优势,加强全镇环境卫生综合治理整治,实施道路硬化、亮化、美化,结合新农村建设、抗震安居工程、农村安全饮水、小城镇基础设施项目、村村通油路等项目的实施,小城镇综合服务功能有了跨越式发展,各项指标自查后认为基本具备了全国环境优美乡镇考核指标要求。目前我镇已完成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的申创活动。二是为创造优美舒适的农村居住环境,我们已积极申报了塔西河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

10、成立机构,拓展服务。为加大环境保护的监管管理工作力度,为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进一步增强环境保护工作在农村的监督,管理力度,环保工作站的成立,大大加强了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力度,解决可有人办事,有地办公。同时我们还成立了镇环保法律援助中心,引导居民以司法途径解决环境污染纠纷和矛盾。

四、存在的问题

一是部分村干部对环境保护工作认识还不到位,存在依赖思想。

二是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村级集体经济薄弱、资金紧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环境保护建设的步伐。

五、今后农村环境保护工作重点

我镇的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对照其他兄弟乡镇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经验和做法,仍有不小差距。下一步,我们决心继续在以下六个方面加大力度:

一是继续强化领导,进一步提升辖区环境质量。认真实施环境规划,并不断修正完善;积极探索循环经济模式,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继续加大环境基础投入,不断优化镇区面貌。

二是继续强化环境宣传,进一步提高全民环境意识。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不断加强对干部和企业业主环保宣传教育,加强对企业环保人员的岗位培训,加强对中小学生的环境浸透教育,加强对辖区的环保国策宣传,真正形成领导重视、企业负责、群众参与的良好氛围。

三是协助上级环保部门加强污染控制,进一步改善环境质量。严把建设项目审批关,狠抓污染治理,促进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监督落实,绿色生态工业园目标的实现。

四是继续加强环境管理,协助环保部门加强执法力度和监督管理,确保环保设施正常运行,工业“三废”达标排放。

五是按照包家店镇环境规划,抓好镇村两级环保设施建设和各项工作指标落实。

六是继续积极开展镇村两级环保项目的争创,以项目建设和达标争创活动提升我镇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整体水平。

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各行各业都有自身特点的环境保护问题,虽然我们做了一些工作,但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我们离上级环保工作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在州、县环保局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狠抓落实,使全镇上下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工作中去,改善我镇环境质量,实现绿色生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

第二篇: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调研报告

良庆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汇报材料

(2011年10月18日)

近年来,良庆区坚持环保优先、城乡统筹发展,以生态示范创建为载体,把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作为农村环保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科学开展农村环保工作,不断加大农村环境污染治理设施建设与环境保护力度,着力解决危害人民群众生活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促进农村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实现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持续快速发展目标。现将我城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当前我城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现状

(一)生态示范创建取得积极进展。生态示范创建是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工程,是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手段,是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的重要载体。因此,我城区将生态示范创建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载体,积极开展生态示范区、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的创建,以规划为龙头,以解决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为重点,着力完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整治乡镇和村庄环境,防治农村工业污染,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保护饮用水源,美化人居环境,切实解决农村“脏、乱、差”的问题。截止目前,我城区已申报国家生态示村1个,自治区级生态示范村3个,其中良庆镇良庆社区申报国家级生态示范村已通过区环保厅的审核并上报国家环保部,大塘镇那团村成功申报自治区级生态示范村;今年启动大塘镇、那马镇的生态创建规划编制工作。当前,我城区农村生态示范创建积极性很高,今年7月份,我城区已向自治区环保

1厅申请作为2012年全区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区,“十二五”期间,我城区将启动2个生态乡镇和20个生态村的创建工作。

(二)农村饮水源地保护工作广泛开展。农村饮水水源保护直接关系着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保障饮水安全是农村环境整治的首要任务。为此,我们一是充分发挥牵头部门作用,调动各乡镇和相关部门的积极性,高度重视饮用水源保护,纳入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分解落实目标任务,通过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在全城区形成了饮用水源保护有人抓、有人管、常抓不懈的工作格局。二是组织开展全国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调查工作。深入全城区5个镇的8个饮用水水源地的基础环境做了调查、采样监测、取水点拍照等资料收集,建立了辖区饮用水水源基础数据库。认真开展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划定工作。三是组织力量对辖区各涉镇、村的饮用水源地进行了初步调查摸底,编制了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报告,划定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在保护区内,严禁使用剧毒农药和堆放垃圾等,防止水源受到污染。重点开展乡镇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以及饮用水源地污染源的整治等工作。重点防治生活污染、畜禽养殖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和渔业污染,加强农村环保工作和生态建设。今年7月,已委托有资质的编制单位完成了《南宁市良庆区良庆镇、大塘镇、南晓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报告》的编制工作。

(三)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开始启动。

2010年,良庆区南晓镇茂钦坡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项目被列为自治区环保厅在南宁市的城乡风貌改造农村污水处理示范项目。作为南宁市唯一试点工程,该项目采用“潜流式人工湿地+生态渠”

工艺,对茂钦坡41户人家200多人排放的生活污水进行收集处理,把屯内原有的污水塘改造为一个既实现了污水净化又获得景观效应的村中湿地生态公园。整个处理系统无需动力,不添加化学药剂,不用专有设备,运行管理简单,在处理污水的同时提高了当地群众的公共卫生意识,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性作用,是很值得推广的污水生态治理模式。该项目因为工程工艺好、质量高,群众满意度高,成为了广西生态技术处理污水垃圾破解城乡风貌改造难题现场示范点,得到广西环保世纪行考察组等区、市领导的一致好评。2011年2月9日,广西电视台制作播出了专题报道:《广西新闻践行“六戒”狠抓落实:广西生态技术处理污水垃圾破解城乡风貌改造难题现场示范点》。

(四)农村生活垃圾污染整治初显成效。在各镇、村开展村庄垃圾收集站台和垃圾填埋场建设,逐步推广村收集、镇中转、的垃圾处理模式,在辖区各村组建立了垃圾环卫管理制度,设立了专职保洁员。目前,我城区80%以上的村庄建设有垃圾收集站台,并由专职人员定期清运到垃圾填埋场或焚烧场;三是对辖区垃圾填埋场环境问题进行了专项执法检查,对发现有环境违法问题的垃圾场实施挂牌督办,严格执行后督察制度。

(五)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一是科学划定畜禽养殖功能区,强化了畜禽养殖环境监管,划定禁养区,已基本实现了禁养要求。二是定期开展全市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专项执法行动。摸清了全辖区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的底数,对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中的部分环境违法企业,提出了限期整治要求。三是大力支持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示范工程建设。通过积极鼓励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示范工程建设,不断加强畜禽养殖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和污染治理,引导畜禽业生产在农业生态系统内的良性循环。目前,已有7家畜禽养殖场已编制环评报告。

二、我城区农村环境保护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农村饮用水源保护能力较弱。我城区农村饮用水源主要采用水库水、地下浅层水源及地表水,容易受到污染,虽然对饮用水源地进行了一定保护,但一部分地区仍然缺乏完善的水源地环境保护工程。

二是农村生活污染问题依然严峻。垃圾三级处理模式处于初步阶段,大多数农村还没有实现生活垃圾统一收集、统一转运、统一处臵,尤其是垃圾填埋场的处理能力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农村垃圾处理需求,大量垃圾被集中堆放,垃圾渗滤液问题影响严重;无足够的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工程,尤其是一些偏远的农村生活污水直接排入环境,导致农村群众生活环境受到影响,个别地区甚至影响到村民的饮水安全和农田质量。

三是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程进展缓慢。目前,我城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大部分没有环评手续,污染防治设施落后,粪便综合利用处理设施缺乏。

四是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普遍存在。目前,对农药品种使用上还未有具体管理措施,农民群众大多都使用普通化肥,而这种普通化肥大部分都渗透到土壤和水体,对农田及周围环境产生着一定威胁。

三、当前我城区农村环境污染的原因分析

导致当前我城区农村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大致可归结为5个方面。一是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由于我城区农村环保工作起步较晚,加之地方经济实力有限,提供环保基础设施等

公共服务的能力薄弱,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处于空白状态,农村成为污染治理的盲点和死角,农村环境污染治理任务相当艰巨、繁重。二是农村环保法律法规和制度不健全。农村环保工作起步晚、基础弱,针对农村环境问题,如畜禽养殖污染、面源污染、土壤污染等方面的相关立法尚处于空白,现行法律中的一些相关规定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给农村环保执法和环境问题的解决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三是农村环保机制不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的机制体系尚未完全理顺,相关部门之间联系和交流还不够,多头管理的现象比较严重。四是农村环保监管能力亟待提高。绝大部分乡镇没有专门的环保机构和队伍,环境监测和环境监察工作尚未覆盖广大农村地区,存在污染事故无人管、环保咨询无处问的现象。五是对农村环保的宣传教育不够。由于受人力、财力、条件的限制,我城区环保宣传主要集中在城镇区域,宣传教育没有真正深入到农村,因此部分农村地区干部群众对环境保护认识不足,环境法制观念和依法维权意还比较淡薄,对生产、生活污染的环境危害认识不足。

四、关于解决农村环保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当前的农村环保工作,我们认为应着力在完善机制、加大投入、强化基础设施、加强农村环保力量等几个方面进行:

(一)强化责任,密切配合,完善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综合决策机制。一是强化地方各级政府和各部门对本辖区、本行业和本系统有关农村环境保护的责任;明确资源开发单位、法人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对各个环保责任主体实行严格的考核、奖罚制度;各级政府和村组要编制生态环境规划,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二是各部门要

积极协调配合,通力协力,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积极配合,建立长效工作联动机制,形成分工明确,协调有力,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以政府支持为主,逐步增加社会环保投资渠道,切实加大农村环保投入。一是各级政府应每年安排一定农村环境保护的财政预算,确保资金到位;可安排一定比例的排污费专项资金用于农村环境保护;加大对重要流域和水源地的区域污染治理的投入力度;积极争取环保专项资金用于农村环境治理。二是采取政策倾斜,对于环保类项目及其他环保设施完善的企业优先考虑资金补助。三是调整财政投入结构和方式,建立政府引导资金,通过政府投入、财政贴息、前期活动补助等办法,逐步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多种类投入机制,引导社会资本对农村生态、公益事业的投入;探索资源有偿使用、区域生态补偿等方式,建立和完善多元化投融资渠道。

(三)完善农村环境基础设施,着力解决农村环境热点、难点问题。推进农村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的调整,完善农村污水、垃圾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认真做好应用水源地保护、畜禽养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垃圾、畜禽养殖污染无害化处理技术,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长效机制。

(四)加强基层环保力量,强化农村环保舆论引导。逐步设立农村基层环保机构,在乡镇政府建立环保检查员制度,不断加强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环境保护知识宣传教育,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调动农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广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

第三篇:平凉市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汇报

平凉市农村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情况汇报

平凉市环境保护局

近年来,我市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市人大的监督指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为重点,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经济增长方式为目的,着力解决危害农村群众健康和影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在农村环境保护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切实加强对农村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工作领导。 农村环保是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各级充分认识农村环保工作的重要性,突出环境保护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把农村环境保护作为建设“小康平凉、和谐平凉、魅力平凉”的重要内容,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在工作中,建立了党委政府领导、环保部门牵头、各相关部门协调联动、市县乡分级管理、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市、县(区)都成立了领导小组,加强对农村环保工作的组织领导。2006年11月,平凉市被列为全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实施试点,在充分调研论证、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我们委托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规划院编制了《平凉市农村环境保护规划》,通过了专家评审,

为了促进《规划》落实,市政府制定印发了《平凉市农村环境保护规划实施方案》。2008年7月,国务院召开了建国以来第一次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以此为契机,9月,市政府在泾川县召开了全市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现场会,认真分析了全市农村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与前所未有的机遇,明确提出了今后农村环保工作的主要任务。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环保工作,每年召开的全市环保工作大会将农村环保作为一项主要内容,将农村环保列入市、县区政府环保目标责任书,与经济发展同安排、同检查、同考核,严格落实目标责任制。市政府与县(区)政府,县(区)政府与乡(镇)政府逐级签订环保工作目标责任书,层层分解工作任务,明确工作重点,做到年初安排、年中督查、年底考核验收,兑现奖惩,逐年推进。

二、切实保障农村饮用水源安全。

一是结合污染源普查,对农村饮用水源进行了彻底清查,合理地选定饮用水源地,科学划定水源保护区域,制定了集中式、分散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划和规划。二是参照《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和《分散式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指南》,开展农村饮用水源地环境现状调查,农村饮用水源地评价及水质监测工作。三是完成7县(区)92处集中式和分散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工程建设。主要采取大口井砖墙围井、泉水采取砖墙围泉、河道取水口采取铁丝网保护等措施,在保护区范围内,建立界桩、围栏和标志牌,强化水源涵养林保护与建设,对保护区周围进行植树

绿化,加强源头保护。四是建立健全农村饮用水源地监管机制,加大执法力度,严禁在饮用水源地

一、二级保护区内新建排污口,不得建设与水源保护无关的建设项目,全面取缔水源地保护区内的污染企业。严格控制农药化肥施用量,引导农民科学施用化肥、农药,从源头保护饮用水源,确保农村饮水安全。止2010年底,完成了7个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示范工程,城市集中供水普及率达到98%,村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70%以上,水质合格率达到100%。

三、大力开展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2008年以来,我市全面实施《农村环境保护规划》,大力开展以“四清、五改、六建”(“四清”是指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和清洁能源。“五改”是指改水、改灶、改厕、改圈和改路。“六建”是指建沼气池、建污水处理池、建垃圾收集填埋场、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设施、建废旧地膜塑料回收站和建环保自治组织。)和“八个一”(即每村有一个环境治理方案、订一个环保村规民约、建一处环保夜校、固定一处环保宣传阵地、有一支环境保洁队伍、有3至5处生活垃圾收集仓、有一处生活垃圾简易填埋场、有生活污水、产业污染治理设施)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在选取全市基础条件好的150个行政村,上报省环保厅和国家环保部的同时,每年每个县区选择2个村作为综合治理试点,先行一步,以点带面,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止目前全市共有45个村完成了农村环境综合治理试点任务。通过治

理,这些村都建起了环保夜校和宣传阵地,建立了生活垃圾收集处理场所和环境保洁队伍,生活垃圾“围村、围户、占道、占田”和脏乱差的问题得到彻底解决,村容村貌有了较大改变,特别是农民群众的环保意识有了较大提高,增强了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同时,争取国家专项治理资金4844万元,实施了灵台县什字镇水晶村、崇信县黄花乡凉水泉村、庄浪县良邑乡良邑村、水洛镇徐碾村、静宁县古城乡杨家沟村、崆峒区柳湖乡等6个乡镇、村的中央农村环保 “以奖促治”、“以奖代补”项目。

四、积极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治理

农村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既是是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又是难点。结合《平凉市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实际,各县(区)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划定了畜禽禁养区、限养区和养殖区,加快推进养殖方式转变,使畜禽养殖从低水平、分散式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养殖发展。鼓励建设有机肥加工厂、发展养殖与种植相结合畜牧循环经济等综合利用方式,实现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无害化和减量化。泾川县党原乡李家村采用微生物发酵技术对鸡粪进行无害化处理,年产有机肥5000吨。泾川县党原乡丁寨村按照“产业园区化、居住社区化、环境生态化”的目标,投资110万元,建成了日产沼气100立方的中型沼气工程,120户村民用上了清洁能源。积极推广崆峒区草峰镇丁寨村生物养猪技术,2009年,全市共建生态猪舍4870㎡,实现了粪污处理生态化和零排放。庄浪县金锁生猪养殖公司按照生态型循

环农业的发展模式,投资500万元,于2009年6月实施了大型沼气发电工程。建成容积1200立方米大型沼气池1座,安装75KW沼气发电机组1座,于2010年4月底投入试运行,正常发电,每天发电约700千瓦时。项目的实施,不但有效解决了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的环境污染,而且形成了农作物饲料养猪、猪粪便产沼气发电、沼液沼渣施肥还田的“畜-沼-果(粮)”生态型循环农业模式,实现了污染物“零排放”,为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创出了新路子。至目前,全市累计建成了庄浪县金锁生猪养殖公司、泾川县陇新牧业公司、静宁县恒瑞祥养殖场等31个重点畜禽养殖污染治理项目建设,结合农村沼气能源项目,初步形成了“畜—沼—果—菜”良性循环的生态模式,有效地治理了农村综合污染,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保障了新农村建设。

五、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

开展以保护性耕作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为主的农业节水、节肥、节药、节种清洁生产。从生产环节入手,调整化肥农药使用结构。大力推广使用有机肥、有机复合肥、作物专用肥、缓释肥、生物肥等高效肥料。实现了农家肥使用面积416.76万亩,施用量1222.94万吨,测土配方施肥197.05万亩,化肥施用强度266公斤/公顷,农药施用强度0.45公斤/公顷,均低于国家控制目标。加强对农药生产、销售、运输、存储、使用等环节的管理,对高毒农药使用严格限制,加大对销售高毒、剧毒农药的查处力度,

对限用和禁用的农药坚决把好市场准入关,从源头上防治面源污染。共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机构9个,开展了主要农产品农药残留、重金属残留、示范基地土壤环境、水质及认证农产品等检测。出台了高毒农药限用禁用目录,制定了无公害农药使用技术规范,积极引导农民应用低毒、低残留农药,确保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积极研究、探索作物预防、治理病虫新技术,引进、推广生物防治、物理防治技术,农林病虫害综合防治率达到40%以上。

积极探索以农村废旧地膜为主的白色污染防治的各种方法和途径, 2006年灵台、泾川两县相继在什字、朝那、高平、城关等地设立了8个农膜回收站。2008年在总结灵台、泾川两县地膜回收利用情况的基础上,市政府在七个县(区)各扶持一个点,建成7处废旧地膜回处理站,对废旧地膜进行回收处理,有效解决了农用废旧地膜造成的农村白色污染问题。2009年又有4个村镇新建了废旧地膜回收站,积极推广“分散收集,统一处置”模式,有效治理农村“白色污染”。平凉祁连山水泥公司塑料编织企业,年可回收废旧塑料、农用地膜1200多吨,生产水泥包装袋2000万条,实现了废物的资源化利用。2009年由市农牧局负责起草了《关于加强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的意见》,经市政府批准印发,将我市农用地膜回收利用工作纳入了正规,《意见》强调了加强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的重要意义,明确了此项工作的指导思想及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突出了今后

工作的重点,提出了有力的保障措施。

六、积极开展农业循环经济试点

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依托“平凉金果”、“平凉红牛”优势,积极探索全膜种植、畜粪沼气、沼渣种果等农业循环经济,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全市抓建了崆峒区柳湖乡、泾川县党原乡、静宁县威戎镇等7个农业循环经济试点,对接国家扶持政策,拓宽“草—畜—沼—果—菜”农业产业循环发展模式。实施农业循环经济试点一揽子计划,制定了平凉市农业循环经济试点项目实施方案。通过试点,广泛应用无污染、无公害和节地、节水、节能等农业生产技术和污染治理技术,实现了区域内的循环发展和资源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提高了资源使用率。静宁县威戎镇按照《静宁县威戎镇农村循环经济试点建设实施方案》,积极推广种植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大力发展绿色养殖,初步形成了“种植、养殖、沼气、沼肥、再种植”协调发展的良性生态循环。全镇建成循环经济示范户385户,建设沼气池385眼,使畜禽粪便进沼气池,沼气用于照明、做饭,沼液用于喂猪,沼渣用于粮、果、菜施肥,解决了农村畜禽粪便污染和能源短缺问题。

七、严格控制农村地区工业污染

严格控制农村地区工业污染,优化农村工业布局,推进污染集中治理,严格环境准入,防止城市和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崆峒区峡门乡石灰土立窑烟尘污染是多年来群众反映强烈、新闻媒

体关注、制约科学发展的热点难点环境问题,2008年初,市委、市政府从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和平凉长远发展考虑,要求限时完成石灰土立窑关停取缔工作。市、(区)环保部门联合攻坚破难,制定了关停方案,抽调60多名干部,进村入户,面对面给群众做工作。动员党员带头、村社干部带头、业主大户带头,并辅之以断水、断电、断原料等措施,全部关停取缔了我市境内的138座石灰土立窑,年可节煤18.75万吨,削减二氧化硫1100吨。市、区两级政府对关闭的小石灰窑给予适当补助,市财政列支100万元,用于关停补助,区政府鼓励关停后的石灰土立窑业主通过参股等形式,参与2×30万吨新型节能环保石灰生产线项目建设,全面整合境内石灰烧制业,真正做到了关小扶大,整合资源,既维护了群众的经济利益,又保障了群众的身体健康。

八、坚持开展农村环保宣传教育

坚持政府引导,媒体造势,公众参与的原则,广泛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国环境报》、《甘肃经济日报》先后对我市农村环保工作和生态创建先进经验进行了宣传报道,在省市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全市共刊登和播发环保新闻稿件200余篇,网络刊登100余篇。市、县(区)环保等部门充分利用重大节目、乡镇集日等有利时机,开展了环保科普知识进乡村、进校园、进农户等活动。利用“六〃五”世界环境日等节日,先后举办了“保护泾河百里行”、全市环保摄影大赛、演讲大赛、绿色交响文艺汇演、青少年书画大赛、环保知识竞赛

等具有影响的系列大型宣传活动。开展环保政风行风热线直播等活动,接受电视专访,现场接待群众咨询投诉,解答有关问题。加强环境警示教育,坚持生态环保进课堂,增强渗透引导,分别建成了泾川官山、崇信龙泉寺、华亭青少年环境警示教育基地。坚持以农民自治为主,建成农民环保协会、农村环保夜校38个,制定村规民约38个,开展培训110次,培训村民39000多人次,增强了农民环保意识。

九、坚持开展绿色系列创建活动

坚持以点带面,培育典型,丰富载体,深入开展绿色机关、绿色学校、绿色家庭、绿色乡村等系列创建,通过绿色系列创建,使生态示范区建设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辐射到千家万户,夯实了群众基础,形成了社会合力,有力促进了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静宁县三合乡中心小学以争创“绿色学校”为契机,加快精神文明建设步伐,把环境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渗透在学校的方方面面,取得了显著成效。2008年学校建成了节能环保的“被动式太阳能暖室”教学楼,师生动手栽植花木,美化校园,绿化面积达40%,在乡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学校还建成了植树造林环境教育基地。学校狠抓制度建设和工作落实,专门成立了环境教育领导小组,由校长挂帅,分工协作,定期检查,及时反馈,少先队辅导员及班主任全面抓落实,做到组织、计划、人员、工作四落实。在教学中渗透,在活动中体现。教学计划中有环保教育的安排,科学实验中有环保教育的器材,宣传专栏中有

环保专题,各项活动中有环保的内容,学生们的环保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学校还以各项活动为载体,将环保教育辐射到家庭和村社,无论是假日调查、宣传日活动,还是征文比赛、文艺演出,无论是公益劳动还是家庭劳动,学校都给学生安排一定的环保宣传任务,以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带动影响一个家庭,辐射一个村社。优美的环境加上学生良好的行为素质使三合中心小学得到了诸多赞赏,不断有省内外同行前去参观学习,交流经验。止目前,全市7县(区)全部达到生态示范县创建标准,表彰命名生态示范乡镇99个,生态村9个。共创建“四绿”单位86个,其中,国家表彰命名的“绿色家庭”1个,省级表彰命名绿色单位16个,先进个人8个。灵台、泾川县被命名为全国“绿色名县”。崆峒区柳湖乡、泾川县党原乡、静宁县威戎镇等3个乡镇被命名为国家环境优美乡镇。崆峒区大寨乡、泾川县玉都镇康家村被命名为省级生态乡镇(村)。

十、不断加强农村环保能力建设

2004年全市在建起第一个乡镇环保所——灵台县什字镇环保所的基础上,市上经过认真研究,提出了在重点乡镇建立农村环保所,促进环境监管机构向农村延伸的工作思路。2009年,在完善已有8个重点乡镇环保所配套建设的基础上,按照规范化、标准化的建设要求,市上落实补助资金120万元,新建了庄浪朱店、泾川高平、静宁威戎等6个环保所,建筑面积1310平方米,累计完成投资456万元。这些乡镇环保所按照规范化、标准化的

要求,落实了机构编制及工作人员,配备了日常监管仪器和交通设施,做到了有地点、有人员、有设备、有职能、有业绩。除乡镇环保所的环境监察员外,在105个乡(镇)、街道办及开发区选配了专兼职环保员,环保监管力量的加强,有力促进了环境宣传、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等环保制度在农村的落实,农村环保监管能力不断提升。

我市积极探索农村环保有效模式,农村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创出了一条切合我市实际的工作路子,但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农村环保资金投入不足,污染治理力度仍需加大,农民群众环保意识和思想观念有待进一步提高和转变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研究,加以解决,不断创新,努力实现我市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新的突破。

一是扎实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切实改变农村环境面貌。2011年我省被列为全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省,我们积极申报,争取项目资金,编制了《平凉市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作实施方案(提纲)(2011-2013年),根据实施方案,2011平凉市农村集中连片整治示范项目总投资228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1520万元,省级投资532万元,地方配套228万元。项目建成以后,示范区域38个集中连片村庄环境基础设施将得到加强,10万农民直接受益,通过垃圾收集、转运设施进行处置,农村垃圾收集转运率达到70%以上;连片村生活污水通过管网收集,化粪池沼气池处理治理工程,污水处理率提高30%;规模化

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农村生产生活废弃物得到有效处置,点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项目区域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尤其是泾河流域农村污染减排将取得显著成效 。二是继续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要加快推进养殖方式转变,使畜禽养殖从低水平、分散式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养殖发展。积极探索、引进、推广科学的畜禽排泄物处理技术实现综合利用。有效消杀病原菌,防止病菌滋生和蔓延,降低饲料中的矿物质及粗蛋白含量,提高畜禽粪便作为农业肥料的利用率。发展养殖与种植相结合畜牧循环经济等综合利用方式,实现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无害化和减量化。根据《畜禽养殖业污染排放标准》和《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止技术规范》,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规范畜禽养殖污染的环境监管治理。

三是大力开展农村循环经济试点,加快农村产业转型。总结推广展农村循环经济试点实践经验,建立农业循环经济机制,夯实生态产业发展基础。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保障食品安全。大力发展集约化农业,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和产品结构,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和精准化水平,集约、高效、节约地利用有限的农业资源,拓宽农业资源利用的空间,加大资源的再生利用及综合利用力度,走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沼气能源建设、有机肥生产、面源污染控制、有机生态农业发展的循环经济的新路子。

四是不断深化生态乡镇、生态村创建工作。创建生态乡镇、生态村是建设生态省、生态市的重要基础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细胞工程,是现阶段推动农村环保工作,改善农村环境的有效载。以保护和恢复区域生态系统功能为重点,全面落实农村环保"以奖促治"政策措施,对经过建设生态环境达到标准的村镇,实行"以奖代补",以点带面,深化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创建活动,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农村生态环境。

五是继续加强农村环保能力建设,提升农村环境监管水平。建立农村环境监测体系,定期公布全市和区域农村环境状况。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自然保护区和基本农田等重点区域的环境监测。积极推动环保机构向下延伸,加强农村环保人员培训和能力建设,加大环境监督执法力度,严肃查处违法行为,加强农村自然生态及资源开发监管,保护农村地区生物多样性,逐步完善覆盖乡村的环境监察体系。

六是加大环保宣传力度,夯实农村环保思想基础。要始终坚持走农民自治的路子,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帮扶、农民自治”的成功经验,采取环保协会、农民夜校、宣传专栏等形式,切实加强基层干部群众的环保知识培训,提高环保意识。充分利用广播、电影、电视等载体,积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舆论和科普宣传,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和引导作用,曝光一批污染农村环境的违法行为,弘扬一批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引导广大农村农民以村规民约等形式自发改善乡风

民俗,积极投身农村环保的实际工作,在广大农村形成 “消除生活陋习,崇尚生态文明”的新气象。

七是积极主动争取项目,加大农村环境污染治理资金投入。农村环保工作任务艰巨,农村环境治理缺乏资金来源和项目支持。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多方争取资金,加大农村环保投入,加强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农村污水和垃圾收集处理设施、饮用水源地污染防治设施、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设施建设,逐步改变农村地区环境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的现状,提高农村污染治理水平。率先针对重点流域、区域和问题突出地区开展集中整治,着力解决危害农民群众身体健康、影响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

第四篇: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局(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各直属单位,各派出机构: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以及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精神,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优化农村经济增长,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就进一步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是,目前我国农村环境形势十分严峻,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相互交织,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危害群众健康,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造成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农村环保法律法规和制度不完善;二是农村环保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三是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四是农村环保监管能力薄弱。

我国农村环境的现状与改善农民健康状况、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迫切要求不相适应;与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食品安全水平的迫切要求不相适应;与激发农村活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不相适应;与建设农村新环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不相适应。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任务;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加快实现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的客观需要。各地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提高对农村环境保护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统筹城乡环境保护,把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摆上更加重要和突出的位置,下更大的气力,做更大的努力,解决农村环境问题。

二、明确农村环境保护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城乡统筹、以农村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把农村环境保护与产业结构调整、

节能减排结合起来,禁止工业和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全面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着力推进环境友好型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环境安全保障。

(二)基本原则

全面推进,突出重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系统工程,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重点抓好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农村地区工业污染防治、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土壤污染治理,加强农村环境的监测和监管。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结合各地实际,按照自然生态环境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采取相应的农村环境保护对策和措施。

依靠科技,创新机制。加强农村环保适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以技术创新促进农村环境问题的解决。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优化整合。

政府主导,公众参与。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落实政府保护农村环境的责任。维护农民环境权益,加强农民环境教育,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机制,鼓励和引导农民及社会力量参与、支持农村环境保护。

(三)主要目标

主要目标:到2010年,农村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有所控制,农村饮用水源地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农村地区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防治取得初步成效,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得到一定控制,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加大,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占农产品的比重不断提高,生态示范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得到加强,公众环保意识提高,农民生活与生产环境有所改善。

到2020年,农村环境质量和生态状况明显改善。

三、着力解决突出的农村环境问题

(一)切实保护好农村饮用水源地

把保障饮用水安全作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首要任务,依法科学划定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监测和监管,坚决依法取缔水源保护区内的排污口,禁止有毒有害物质进入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严防养殖业污染水源,严禁直接或者间接向江河湖海排放超标的工业污水。制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应急预案,强化水污染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理,确保群众饮水安全。

(二)加大农村生活污染治理力度

因地制宜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按照农村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采取分散与集中处理相结合的方式,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居住比较分散、不具备条件的地区可采取分散处理方式处理生活污水;人口比较集中、有条件的地区要推进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新村庄建设规划要有环境保护的内容,配套建设生活污水和垃圾污染防治设施。

逐步推广“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置”的城乡统筹的垃圾处理模式,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清运率和处理率。边远地区、海岛地区可采取资源化的就地处理方式。

优化农村生活用能结构,积极推广沼气、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控制散煤和劣质煤的使用,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三)严格控制农村地区工业污染

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环保准入门槛,禁止工业和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淘汰污染严重的落后的生产能力、工艺、设备。强化限期治理制度,对不能稳定达标或超总量的排污单位实行限期治理,治理期间应予限产、限排,并不得建设增加污染物排放总量的项目;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责令其停产整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建设项目未履行环评审批程序即擅自开工建设的,责令其停止建设,补办环评手续,并予以处罚。对未经验收,擅自投产的,责令其停止生产,并予以处罚。加大对各类工业开发区的环境监管力度,对达不到环境质量要求的,要限期整改。加快推动农村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鼓励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四)加强畜禽水产养殖污染防治

科学划定禁养、限养区域,改变人畜混居现象,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各地要结合实际,确定时限,限期关闭、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新建、改建、扩建规模

化畜禽养殖场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对现有不能达标排放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实行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责令其停产整治。鼓励生态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建设,通过发展沼气、生产有机肥等综合利用方式,实现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依据土地消纳能力,进行畜禽粪便还田。根据水质要求和水体承载能力,确定水产养殖的种类、数量,合理控制水库、湖泊网箱养殖规模,坚决禁止化肥养鱼。

(五)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采取综合措施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指导农民科学施用化肥、农药,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 推行秸秆还田,鼓励使用农家肥和新型有机肥。鼓励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作物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和生物防治。鼓励农膜回收再利用。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发展生物质能源,推行秸秆气化工程、沼气工程、秸秆发电工程等,禁止在禁烧区内露天焚烧秸秆。

(六)积极防治农村土壤污染

做好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摸清情况,把握机理,逐步完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体系,建立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和评价制度,开展污染土壤综合治理试点。加强对污灌区域、工业用地及工业园区周边地区土壤污染的监管,严格控制主要粮食产地和蔬菜基地的污水灌溉,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严格对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环境监管。

(七)加强农村自然生态保护

坚持生态保护与治理并重,重点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优先保护天然植被,坚持因地制宜,重视自然恢复。严格控制土地退化和草原沙化。保护和整治村庄现有水体,努力恢复河沟池塘生态功能,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加强对矿产资源、水资源、旅游资源和交通基础设施等开发建设项目和活动的环境监管,努力遏制新的人为破坏。做好转基因生物安全、外来有害入侵物种和病原微生物的环境安全管理,严格控制外来物种在农村的引进与推广,保护农村生物多样性。加强红树林、珊瑚礁、海草等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改善海洋生态环境。

(八)加强农村环境监测和监管

建立和完善农村环境监测体系,研究制定农村环境监测与统计方法、农村环境质

量评价标准和方法,开展农村环境状况评价工作,定期公布全国和区域农村环境状况。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重要农产品产地的环境监测。有条件的地区应开展农村人口集中区的环境质量监测。

严格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开发建设活动必须依法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防止产生新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禁止不符合区域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在农村地区立项。加大环境监督执法力度,对不执行环境影响评价、违反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三同时”制度、不正常运转治理设施、超标排污、在自然保护区内违法开发建设和开展旅游或者违规采矿造成生态破坏等违法行为,严格查处。

四、强化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措施

(一)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立法

依法制定和完善农村环境保护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抓紧研究起草土壤污染防治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和农村环境保护条例。制定农村环境监测、评价的标准和方法。各地要结合实际,抓紧制订和实施一批地方性农村环境保护法规、规章和标准。

(二)建立农村环境保护责任制

实行县乡(镇)环境质量行政首长负责制,实行和任期目标管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农村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开展县乡(镇)环境质量考核,定期公布考核结果。对在农村环境保护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

(三)加大农村环境保护投入

逐步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应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农村环境保护。各级政府用于农村环境保护的财政预算和投资应逐年增加,重点支持饮用水源地保护、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有机食品基地建设等工程。积极协调发展改革和财政部门,编制和实施农村环境保护规划,以规划带动项目,以项目争取资金,将农村环境保护落到实处。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逐步实行城镇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收费政策。积极

探索建立农村生态补偿机制,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研究农村区域间的生态补偿方式。

(四)增强科技支撑作用

以科技创新推动农村环境保护,尽快建立以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处理以及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为主体的农村环保科技支撑体系。大力研究、开发和推广农村环保适用技术。积极开展农村环保科普工作,提高群众保护农村环境的自觉性。建立农村环保适用技术发布制度,积极开展咨询、培训、示范与推广工作,促进农村环保适用技术的应用。

(五)深化试点示范工作

积极开展饮用水源地保护、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有机食品基地建设等示范工程,解决农村突出的环境问题。以生态示范创建为载体,积极推进农村环境保护。扎实推进和深化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创建工作,创新工作机制,实施分类指导,分级管理;严格标准,完善考核办法;实行动态管理,建立激励和奖惩机制,表彰先进,督促后进。

(六)加强组织领导和队伍建设

地方各级环保部门要把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研究部署农村环保工作,组织编制和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制订工作方案,检查落实情况,及时解决问题,做到组织落实、任务落实、人员落实、经费落实。省级、市级、县级环保部门要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力量,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县级环保部门在辖区乡(镇)设立派出机构,加强农村环境监督管理。乡(镇)人民政府应明确环保工作人员,把环保工作落到实处。建立村规民约,组织村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

(七)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和普及农村环境保护知识,及时报道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揭露和批评违法行为,提高农民群众的环境意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维护农民群众的环境权益,尊重农民群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农村环境质量评价结果应定期向农民群众公布,对涉及农民群众环境权益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应当听取当地农民群众的意见。

第五篇:宁波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调研报告

宁波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调研报告

一、当前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现状

“十五”以来,宁波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工作坚持“城乡统筹,一体发展”,不断加大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污染治理力度,认真解决影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的环境问题,着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生态村镇和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工作积极推进。生态村镇和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创建是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综合性工作,考核指标体系涵盖了农村水环境质量、畜禽养殖粪便处理、农田化肥及农药施用量、水土流失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等方面的内容和要求。自2003年开展生态村镇和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工作以来,全市共成功创建全国环境优美镇4个,省级生态镇12个,市级生态乡镇33个、生态村134个;今年申报全国环境优美乡镇2个,省级生态乡镇13个。慈溪市和余姚市已率先完成所有乡镇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全市已有81个乡镇完成了生态乡镇规划的编制工作,占全部乡镇数的90%,一个覆盖全市范围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规划体系已初步形成,为全面推进基层生态创建提供了规划指导。各地在创建过程中,涌现了不少好的做法,如慈溪市妇联发动全市家庭主妇开展 “庭院整治”,同时出台相关配套鼓励政策,有效改变了村镇的环境面貌;基层村镇生态创建实行申报制度,将创建计划纳入各级的财政预算,确保创建工作投入到位。此外,各地相继出台了考核奖励办法,对创建成功的村镇实行“以奖代补”,根据创建成功的等级,村1至5万元不等,镇5至50万元不等。所有这些对生态村镇创建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初见成效。严格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环境影响评价,实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示范工程,配套建设沼气工程等污染治理设施,推进畜禽粪便资源化、无害化进程。开展了畜禽养殖等农业农村面源污染调查工作,在此基础上,划定了畜禽养殖禁养区域,经市政府批准颁布实施。实施禁养区内畜禽养殖场(点)搬迁关停,并落实相关补偿政策,各地对拆迁的畜禽舍按建筑结构实施每平方米30-120元不等的补偿,对按时或提前完成关闭拆迁的,再按补偿标准给予10%至25%的奖励,这些政策措施的落实,较好保证了各地禁养区内畜禽养殖场(点)搬迁关停。与此同时,各地启动了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工作,并列入政府实事工程。目前,共完成42个牧场粪便无害化处理工程,年处理粪便25万吨;建设11个有机肥料加工厂,22家规模化养殖场实施了养殖废水治理工程,一些小型养殖场建成了沼气处理工程,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尿综合利用率达到80.5%。各地在规范整治的同时,也相继出台了不少对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的鼓励扶持政策。如鄞州区对畜禽养殖污染实行零排放处理的规模养殖场投资的设备给予50%的补助。镇海区对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设施建设费用按实际投入给予70%补助,对实施污水处理并达标排放的区定养殖小区给予每年5万元补助,对养殖场的环境改造及绿化建设给予30%补助;对区内年产商品化有机肥400吨以上的企业,每吨补助100元,农户购买本地区生产的商品有机肥5吨以上,每吨再补助100元。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有力促进了各地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涌现了不少先进的治理单位和治理模式。如鄞州区春光牧场无害化零排放综合利用技术,镇海区南洪养殖小区污水生态化处理模式,余姚市康宏畜牧有限公司猪粪厌氧干发酵及沼气发电工程,宁海县青珠农场绿丰生态有机肥生产模式,利丰奶牛场种养结合、自我消纳的循环经济模式等,已成为全市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的示范工程,有效推进了各地畜禽粪尿资源化利用,减少了对水、大气环境的污染。

(三)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试点开始启动。一是各地坚持城乡统筹,已经把农村生活污水纳入区域生活污水处理规划,离城镇较近的村庄,生活污水就近纳入城镇污水管网,由城镇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目前,镇海、北仑、鄞州区和余姚、慈溪市已将主要乡镇农村生活污水规划纳入市域污水处理系统。二是对远离城镇的偏远村庄,因地制宜,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试点。今年,市环保局在排污专项资金中安排了100万元(市委农办安排150万元)用于15个污水处理试点建设经费补助,出台了农村生活污水净化处理项目立项指南,目前已有30个村庄开展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试点。慈溪市还出台了鼓励城乡污水治理设施投入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试点方案,推出了厌氧——人工湿地、地埋式有动力污水处理和纳入市域污水处理系统等三种模式,对试点项目工程,经验收合格,财政给予60%补助,有效激发了村镇生活污水处理试点积极性。余姚、象山、宁海等地也积极开展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试点,象山县推出了沟渠收集纳池——厌氧处理的低成本建设与运行模式,余姚推出了黄家埠镇回龙村生活污水厌氧——微氧二级生化处理净化模式,镇海推出了光明村厌氧-人工湿地生态化处理模式。三是通过建设粪便处理中心对公共厕所粪便及污水进行集中处理。慈溪、镇海等地先后建设了镇级粪便处理中心,通过专用车辆运输,集中纳入沼气池,沼气用作生活燃料,沼液施用于农业生产基地,取得了“治污、能源、有机肥”一举三得的好成效。

(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三级网络建设全面推进。全市110乡镇(街道)建设了垃圾中转站,配备了垃圾压缩机和清运车,村收集、镇清运、县填埋(或焚烧)的垃圾处理模式已经基本建成。今年,市排污专项资金中用于农村环境治理、试点建设工程经费补助达1000多万元,主要用于乡镇生活垃圾中转站建设和装备配备。在三级网络建设过程中,各地也试点总结了不少好的做法和模式。如北仑区牌门村的垃圾分类-生态转化-资源回收处理模式,较好地解决了垃圾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问题;奉化市江口街道竺家村的门前屋后包卫生、包绿化、包秩序的“三包”和定期检查考核模式,西坞街道余家坝村的保洁人员分区包干、群众评议模式,确保了垃圾清理的责任落实到位。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随着我市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正发生着微妙的结构性变化,面临着环境压力日益加大,而经济实力尚难以完全支撑污染治理需要的双重困境之中,对立性逐步大于统一性,已经到了环境与经济之间的矛盾最尖锐和最敏感的时期,并且在农村表现得尤为明显。近年来,我市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长期以来,环境保护工作重城轻农,农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始终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加快农村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农村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排河网,导致水环境质量逐年恶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不配套造成周边环境局部污染,甚至引起群访事件;生活垃圾分类收集难以推广,转运成本居高不下,农村财力难以承受,严重制约垃圾无害化处理和村容镇貌的整洁。

(一)农村生活污水和人畜粪便污染问题突出,导致平原河网水质恶化,并呈逐年下降趋势。鄞州、镇海、慈溪和象山河网大多为劣5类水质,属重度污染,完全失去水体使用功能;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下降明显,水库类饮用水源地总氮指标经常超标,部分水库存在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问题的根源在于:一是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供需矛盾突出,投入相对不足、建设严重滞后。一方面,农村“砸缸建厕”后,表面看解决了脏乱差问题,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粪便的出路问题,大多数农村的老房子,没有三格式化粪池,更没有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农村公共厕所的化粪池设计标准低,加上近年外来务工人员增加较快,造成农村公厕超负荷使用。另一方面,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作支撑,建设一个300户左右规模的村级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约需投入100万元以上,如包括通户管网投入,通常要超过300万元,经费不足已成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一道迈不过去的“门槛”。今年市里虽然出台了农村生活污水净化处理项目立项指南,对项目给予一定的补助,经济实力较强的余慈区响应比较积极,但对于经济实力较弱的南三县,由于资金配套能力不足,试点项目难以安排。这些原因导致粪便和洗涤水等农村生活污水基本未经处理直排河网,污染从表象转入地下与河网,严重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二是水资源开发过度造成质量性缺水。随着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用水需求急剧增长,主要河流源头上游都已建库拦蓄,导致许多山溪断流、河网来水不足,水体得不到更换,自净能力下降。市域现有水库供水能力约为21亿立方米,加上正在建设即将完工的水库供水能力,总计约为23.2亿立方米,按此计算,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经大于33%,其中奉化江流域开发利用程度更高,部分支流已高达45%,大大超过40%的国际警戒线,遇到枯水年份,情况更加严重。如2003年,全市水资源总量仅为29.31亿立方米,利用18.08亿立方米,开发程度高达61.58%。此外,还由于乡镇工业企业布局不当、治理设施不够规范,少数企业违法偷排,导致了局部的工业污染;农民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人口不断增多,而粪便还田数量逐年下降,加上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等,增加了对水体的污染;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支撑不足,缺乏适应农村需要的、成本低廉的污水处理模式,垃圾资源化利用和减量化处理技术也不尽成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污染治理设施建设。

(二)畜禽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与相应的污染防治配套严重失衡,畜禽养殖污染依然十分严重。2005年全市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尿综合利用率虽达80.5%,但大量小规模和散养的畜禽养殖场没有任何治理设施,畜禽粪尿仍然直接排放。这些未经处理和利用的畜禽粪尿,通常直排内河,导致周边内河水体发黑发臭,严重影响周围环境,甚至造成污染事故,引起群访事件,是导致大气污染和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据《宁波市十五环境质量报告书》提供的数据,2005年宁波市工业污水中化学耗氧量为1.37万吨,而我市仅畜禽养殖废水一项所排放的化学耗氧量就达2万吨以上,超过了全市工业污水排放量的总和。主要原因在于:一是禽畜养殖业是个微利行业,禽畜污染治理投资较大,运行费用较高。据调查,通常一个万头养猪场,按标准化的粪便处理模式,设施建设至少需要投入100万元以上,每年的运转费用至少需要25万元,仅运转费用就相当于养殖场全年利润的20%至30%,依靠养殖企业自身难以承担。二是相关政策法规出台滞后,各级政府政策扶持力度和资金投入不足,污染治理力度不够。如利用畜禽粪便生产有机肥、沼气企业以及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企业等纷纷兴起,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业环境的压力和污染,但国家、各级政府在政策等方面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扶持,对社会投资的吸引力不大,加上化肥广泛使用,畜禽粪便的施用操作和直观肥效不及化肥,农民对畜禽粪便直接还田利用的积极性不高,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程度较低,某种程度上助长了畜禽养殖污染。此外,由于人民群众的环境意识不断提升,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使畜禽养殖污染成为当今环境问题的一个焦点。

(三)农居环境的脏乱差现象依然不同程度存在。虽然“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理”向农村生活垃圾三级处理体制已经基本建立,但这种模式也有一定缺陷,实际操作还难以达到全覆盖,垃圾清运尚不彻底,河道沟渠垃圾随处倾倒现象时有发生,影响村容整洁,造成河道水质下降。问题的根源在于:一是垃圾三级收集处置网络的覆盖面、运行效率、清理程度受制于运行成本。通常一般沿海地区农村垃圾收集成本约为每吨30-40元,转运费用在25-50元不等,加起来大多在每吨80元以上(不包括处置费用),一个2000人左右的村庄,按人均日产1.0公斤生活垃圾计算,日运行费用就需要160元,年运行费用约需6万元,但对于大多集体年收入不到10万元的村庄来说,不堪重负。特别是边远山区,运输距离远,转运成本通常要比平原地区高出1倍以上,每吨的收集转运成本约需120元,加上这些地区经济薄弱、相对贫困,要维持日常运行,财力更是难以支撑,难免存在卫生死角;二是农村居民的生态环保意识尚未真正树立,不良的生活习惯难以在短期内改变,还较难推行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减量化处理;村庄建设理念落后,缺乏长远规划,存在目标定位模糊、环境管理缺位、产业布局混乱的困惑。三是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体制机制不全。大多数乡镇没有环保办事机构,基本处于“三无”(无人、无经费、无装备)境地,农村环保工作难以持久深入,相关任务无法按正常渠道落实。

三、有关对策与建议

综合分析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主要有农民生活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农村工业污染三大类。问题的根源在于环境管理重城轻农,农村环境监管体系缺位;公共投入渠道不畅,农村污染治理能力缺乏;扶持政策措施不力,农村污染治理市场化难以推进;技术处理模式不当,农村污染治理效率低下。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成为制约我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将严重影响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影响农村可持续发展,进而影响全市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已经到了非抓不可的地步。

(一)要进一步完善农村环保管理体制机制。农村生态环境污染原因复杂、随机性大、分布范围广,潜伏性和滞后性强、管理控制难度大,需要从宏观、战略上对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做出科学的规划,进一步完善农村环保管理体制机制,建立农业农村环保综合协调机制,突破单一的职能部门权责限制,理顺各级各部门工作关系。一是要建立农村生态环境干部考核机制。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收集和无害化处理率,农业面源污染、禽畜养殖污染治理,“百千工程”、生态公益林、沿海防护林建设等纳入各级政府行政首长目标责任制,作为各级政府和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二是要加强农村环保能力建设,建立乡镇环保机构。当前我市基层(乡镇)环保队伍除慈溪市、镇海区外,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农村环境保护能力明显不足,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受到严重制约,迫切需要建立乡镇环境管理网络,使环保工作深入乡镇农村。目前看,每个乡镇政府至少要配备一名行政编制的环保专职干部,重点乡镇要设立环保部门派出机构,工业企业比较集中或者区域开发强度较大的村要安排专人负责环境保护工作。与此同时,要建立村民环境自治机制和公众参与机制,通过村规民约互相制约、互相监督、共同促进。三是要建立部门分工明确、条块协调联动、多方齐抓共管的政府工作机制。环保部门要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负责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的试点示范工作;农业部门负责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禽畜养殖污染治理控制工作,加快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步伐;科技部门要积极开展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相关课题的科研攻关与成果推广工作;规划、建设部门和农办要搞好村庄建设规划,加快推进村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要按照生活污染源处理“就近、经济、效率”的原则,确立市场化运行规则,建立区域的条块协调联动机制。

(二)要出台有利于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长期以来的城乡分治战略使城市和农村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公共投入不公现象,环境污染防治的投资几乎全部投入到工业和城市,农村从财政渠道几乎得不到工业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资金,但农村生态环境资源的“公共属性”决定政府在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中必须发挥主导投资作用。一是要建立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专项基金。加大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置等环保基础设施项目的投入和补助力度,在经济条件较好的村镇,要逐步建立垃圾收费制度,筹集日常运转所必需的经费,要规范和完善对饮用水源保护地、重要生态功能区等生态环境保护的正常投入机制,保证正常运转,充分调动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二是要出台促进有机肥料生产发展和使用的财政补助政策。考虑在地方税收减免、财政补助等方面对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企业给予大力支持,最大限度地减少化肥使用的污染。三是要进一步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并规范用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支出项目,切实解决南三县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对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绿色农产品生产等方面财政扶持能力不足问题。四是要强化法律法规的约束作用,真正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尤其是对畜禽养殖,要把污染配套治理设施“三同步”建设作为新建、扩建项目的前置条件,重点扶持污染治理设施配套的规模化养殖,限制分散养殖,鼓励企业采用“种养结合、就地消纳”的模式,把农产品基地建设、畜禽养殖与粪便污染治理、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有机结合起来,打造生态产业链,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污染零排放。;要制订和完善农产品生产和安全质量标准、农产品基地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标准,积极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

(三)要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污染治理项目和技术的试点示范。当前,农村治污工程存在一定的技术经济障碍,更需要适用的技术,农村的环境污染如果简单套用城市污染和规模以上企业污染的治理手段和技术,就可能出现既治不起,也治不净的情况。农办、环保、农林、科技等部门应加大对农村农业污染治理和秸秆等废弃物综合利用的技术服务力度,并把这一工作纳入各部门的职能范围。各级环保科技部门应注重开发农村生活垃圾、污水的收集处理,村庄河道沟渠整治,村庄绿化、改水、改厕以及堆肥、沼气等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的实用技术,加强试点,典型示范,分步推广。要加快现有成果的转化、推广,特别是针对各种不同地区气象环境特点和资源环境条件、成本较低的环保技术。当务之急,要尽快探索一种适合边远地区使用的、低成本运行的垃圾收集处置和生活污水处理模式,减轻边远欠发达地区的资金压力,提高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收集无害化处置率。为此,要抓好“三个”试点示范工程:一是要进一步优化垃圾三级处置网络。扩大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就地减量化处理模式的试点工作,完善和推广北仑区牌门村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分别处理试点经验,鼓励就地堆肥、减量处理,既减少垃圾运输费用,又提高垃圾资源化利用率。二是要加强边远地区农村生活污水就地处理试点工作。针对区域特点,采取无动力厌氧、微动力好氧、人工湿地或综合处理等不同模式,取得经验,加以推广。三是要总结和推广宁海经验,继续抓好“种养”结合、循环利用的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模式示范工程。

(四)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尽快启动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一是要抓好村镇发展的长远规划。根据村镇经济能力和群众意愿,明确各类村镇的规划标准和发展方向,特别是要搞好中心村建设规划,引导群众向中心村集聚。要把村镇的环境建设有机地纳入到各地的生态村镇创建规划之中,强化区域环境规划的前置约束作用,科学确定村镇发展目标,明确村镇布局、污染治理和绿化美化等实施方案稳步予以推进。二是要切实把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设施视为公共产品,纳入各级政府的实事工程,加强城乡统筹力度,加大对农村的投入。离城镇较近的村庄,生活污水应尽量就近纳入城镇污水管网,由城镇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远离城镇的偏远村庄,在充分考虑当地区域地理条件、经济发展程度、水环境状况和人居密度等特点的情况下,由村民集体表决,自愿选择适合当地实际的处理模式,建设村级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做到达标排放;政府要给予相应的财政补助,各级也要配套给予补助。三是要根据《国家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通知要求,尽快制定并启动我市《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积极争取国家相关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同级予以配套,将各项行动指标逐级分解,落实到位,突出以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和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为重点,以基层生态村镇创建为抓手,确保组织领导、资金保障、政策措施、技术支撑、宣传教育和监督检查“六个到位”。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上一篇:农村公路网规划说明书下一篇: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