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教学反思

2022-10-07

第一篇:部编版六年级教学反思

部编版六年级宇宙生命之谜教学反思

《宇宙生命之谜》一文是一篇介绍科学家探索宇宙生命的科普文章,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部编版六年级宇宙生命之谜教学反思,一起来看一下吧!部编版六年级宇宙生命之谜教学反思1《宇宙生命之谜》是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介绍了科学家探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的艰难历程,说明到目前为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从而让学生学习科学家追求真知、不断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学科学,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一、教学效果

在学习本课时,我觉得以下学习效果明显:

1、因为本课是一篇科普文章,文章旨在培养小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求知的好奇心,所以,在上课之前,我根据小学生喜欢看介绍宇宙秘密的科幻小说、电视、电影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课前搜寻一些有关宇宙生命方面的知识、资料。

2、课程进行时,我争取详略得当,把握重点。本课课文内容主要放在了两大板块上:一是生命存在的条件;二是火星是否有生命存在。我在教授中引导学生通读课文后,把握住这两个重点,使学生在心中构建出整个文章的中心框架。

3、带领学生进行宇宙是否有生命的辩论。在讲到课文火星是与地球有很多相似之处的星球,那么火星上有没有生命存在呢,同意的同学和不同意的同学分成正反两方,进行了辩论。

正方的观点是:地球之外有生命存在;反方的观点是:地球之外没有生命存在,形成辩论双方,使学生自学课文内容,再结合搜集到的资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二、成功之处

本节课是一篇科普文,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围绕“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展开辩论,学生兴趣浓厚,发言积极,课堂气氛活跃。各方学生论据充足,辩驳有力。学生成了真正的学习小主人。在辩论中,学生不仅掌握了课文内容,活跃了思维,拓展了知识,做到了课内与课外知识的有机结合,而且也激发了学生学科兴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提高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和应变能力,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不足之处

本课中,虽然学生兴趣浓厚,发言积极,课堂气氛活跃。各方学生论据充足,辩驳有力,学生成了真正的学习小主人。但是因为自己缺乏对这种辩论式课堂的掌控经验,所以,在辩论中有些收放不自如,学生们也讨论积极,但是有个别学生趁机起哄,扰乱课堂,使得课堂秩序维持不稳。

四、改进措施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将课堂的设计不光注重那些好学生,也要对准那些中差生,认真地分析每一个同学,为每一个同学都分配到适合他的问题和任务,使得这种放手的课堂也能收放自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所学,有所收获。部编版六年级宇宙生命之谜教学反思2

《宇宙生命之谜》一文是一篇介绍科学家探索宇宙生命的科普文章,意在通过阅读理解,了解课文围绕“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一问题讲了些什么,学习科学家追求真知、不断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领悟作者采用分析、比较、排除的方法说明问题的表达方法。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科学家根据生命存在的条件探索火星的情况及其成果,学生对有关生命科学的理论、术语的理解是教学这篇课文的难点。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科学家根据生命存在的条件探索火星的情况及其成果,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因此课前三天,我和学生都去了解搜集银河系、太阳系、火星、生命科学等方面的知识。随着了解的拓展,越来越觉得这篇教材过于“陈旧”——它选入教材只有几年时间,但在这几年中科学家对火星的探索已取得很多进展,欧洲于2003年6月2日发射“猎兔犬2号”于2003年12月25日登陆,日本发射“希望号”中途失踪,美国“漫游者A”飞船运载火星车“勇气号”在太空航行7个月于2004年1月3日在火星登陆,截止目前,已发回很多有价值的资料图片,供科学家分析。

2、这是一篇介绍科学家探索宇宙生命的科普文章,该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或策略才能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呢?

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围绕一个问题展开的阐述)我想采取全新的教学策略。课前,我给学生一周的时间搜集有关这方面的资料。上课伊始,导入后我把“在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个问题写在了黑板上,请同学们进行辩论,表明自己的观点。正方的观点是:地球之外有生命存在;反方的观点是:地球之外没有生命存在,形成辩论双方。请学生自学课文内容,再结合搜集到的资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3、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在辩论中,学生全员参与,全身心投入,兴趣盎然,思维活跃,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学生的探索精神得到充分发挥。在这节课中,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课内外结合,讨论争辩,迸发出探索求知的火花,学生掌握的科学知识远远超越了文本。本文的教学意图是通过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我发现,通过这节课,学生的兴趣已被激发出来。课下,那辩论声还时常出现,因为他们时刻关注着各方面对宇宙探索的报道。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本节课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围绕“宇宙中除地球外是否还有生命存在”展开辩论,学生兴趣浓厚,发言积极,课堂气氛活跃。各方学生论据充足,辩驳有力。学生成了真正的学习小主人。在辩论中,学生不仅掌握了课文内容,活跃了思维,拓展了知识,做到了课内与课外知识的有机结合,而且也激发了学生学科学兴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提高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和应变能力,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不足之处

由于上课学生不是自己的学生,该班学生对于抓词、句来理解课文的方法掌握得不是很灵活。加上我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引导上没有注意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而是按照预先的设计,一环一环地牵着学生的鼻子往下进行,因而课堂效果不是太理想。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前段时间,对天文爱好者来说发生了一件喜事,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对,“火星大冲”现象,能说说是怎么回事吗?人们为什么对火星如此关注呢?接着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标出自然段。看看每个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看看作者围绕着“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存在”讲了些什么?(抓住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讲。)最后探究扩展: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宇宙生命、外星人、火星、载人航天技术等资料。

第二篇: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本学期我承担六年级《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工作任务,为了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追求,增强职业道德,掌握教育规律,拓展学科知识,强化专业技能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过程。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制定本学期工作计划如下:

一、学情分析:

本班多数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对道德与法治这一学科很感兴趣。由于本班留守儿童较多,缺乏家庭教育,导致了少部分的学困生,这就要求教师加强对学困生的教育和引导,让他们尽快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分析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教材是从2020年春季正式实行,全册共四个单元,分别是第一单元(完善自我

健康成长),第二单元(爱护地球

共同责任),第三单元(多样文明

多彩生活),第四单元(让世界更美好)。

1、通过第一单元《完善自我

健康成长》的教学,使学生懂得每个人都应得到尊重,学会如何尊重自己、他人。懂得宽容的意义,养成友爱宽容的品质,进一步完善自我,促进健康成长。学会思考过去的事并从中得到经验和教训,从而完善自我,让自己做得更好。

2、通过第二单元《爱护地球

共同责任》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地球的健康关系到人类的安危,从而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懂得环境保护的方法,并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自觉从身边小事做起,养成“举手之劳做环保”的自觉性并从自己的身体力行中感受到幸福和自豪之感。

3.通过第三单元《多样文明

多彩生活》的教学,了解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我们要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不同文明只有交流互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才能为人类文明进步、世界和平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4.通过学习第四单元《让世界更美好》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世界上各个国家只有团结起来,形成共识,达成共通,互惠互利协同发展,才能为人类世界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对于学生们认识我们自己身边的生活环境也有一定的引导意义。和平的友善的生存环境,需要我们人人努力为之奉献力量。世界是多边的不是单边的,只有热爱和平,用科技发展造福人类文明,才是地球家园上每一个成员共同的责任。

三、教学目标:

1.懂得每个人都应得到尊重,进一步完善自我,促进健康成长。

2懂得宽容的意义,养成友爱宽容的品质,进一步完善自我,促进健康成长。

3.

懂得反思的意义,养成反思的行为习惯,进一步完善自我,促进健康成长。

4.初步了解全球环境恶化、人口急剧增长、资源匮乏等状况,以及各个国家和地区采取的相关对

策,体会“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初步了解自己拥有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树立有权利也有义务的观念。

5.

了解我国曾经发生过的地震、洪水等重大自然灾害,知道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感受人们在灾

害中团结互助的可贵精神,学习在自然灾害中自护与互助。

6.养成通过自主查阅资料学习历史的习惯:了解环境与人类文明发展之间的依存关

系,能够注重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7.

初步感知身边可触可感的资源对人们的重要性,争做环保小卫士。

8.

知道科学技术与运用是如何推动社会的发展的。

9.

通过收集中国在联合国的声音和声影,整理中国参加联合国活动的具

体事例,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

10.

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感,珍惜今天的和平环境。

四、教学重难点:

1.

懂得每个人都应得到尊重;学会如何尊重自己、他人。

2.

懂得宽容的意义,学会如何宽容。

3.

懂得反思的意义,养成反思的行为习惯。

4.

明白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养成保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5.

了解我国自然灾害的种类、分布及其危害;知道如何预防自然灾害。

6.

初步了解古代早期文明发祥地;知道要保护文明世界的文化遗产。

7.

尊重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差异,尊重文化多样性。

8.

知道科学技术对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影响,明白科技改变世界,科技让梦想成真。

9.

知道国际组织的分类及重要作用,了解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的构成和作用,明白中国与国际组织的相互交流、支持作用。

10.

知道战争带来的伤害,明白和平是世界潮流;知道中国为推动和平做出巨大的贡献。

五、教学措施:

1.让“四种能力”的培养贯穿于课堂教学,转变过去“满堂灌”的教学观念。

2.课堂教学应体现对儿童的尊重,理解和关注,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道德与法治。

3.建立学习小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孩子们在实践中体验,在交流中感悟,享受健康的学习生活。

4.用课件进行教学,力求课堂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品质,及时与学生沟通,搞好师生关系。

六、教学进度

第三篇:《语文园地一》教学设计(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语文园地一》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本单元课文,交流“读进去,想开去”的读书方法。启发学生懂得:在阅读时,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联想,体悟文章表达的特点,以及这样表达的好处。

2.能体会排比句的在文章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学习运用排比句把景物写生动、写具体。

3.体会分号的作用,学习分号的用法。

4.认识路牌,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5.背诵并积累古诗《过故人庄》,感受朋友之间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同学之间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

1.回顾本组课文,学习“读进去,想开去”的读书方法。

2.体会排比句在文章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3.感悟古诗《过故人庄》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在阅读时,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结合课文的内容进行联想,体悟文章的表达特点,以及这样表达的好处。

2.联系生活实际或借助插图理解诗中重点字词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感受朋友之间的浓浓情谊。

【教学策略】

1.交流平台

依据“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这一原则,在“交流平台”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阅读时要‘读

进去’‘想开去’”,即在阅读中指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来联想,从课内联想到课外。

2.词句段运用

把握教材特点,挖掘课本资源,让学生在诵读、品味、讨论、探究和仿写多个环节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体会排比等修辞手法的作用,学习分号的用法,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让学生享受学习的愉悦,逐步提高语文素养。

(1)多种形式地朗读,体会排比句的特点,尝试仿写排比句,把句子写生动、写具体。

(2)通过对比朗读含有分号的句子,体会分号在排比句和说明性文字中不同的用法。

(3)“语文即生活”,联系生活实际认识路牌,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3.日积月累

“日积月累”重在朗读指导,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把这首诗读出节奏、读出韵味。熟练地朗读、背诵古诗,体会诗意,领悟朋友之间的浓浓情谊。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本组课文后的收获,学习“读进去,想开去”的读书方法。领悟文章表达的特点以及这样表达的好处。

2.能体会排比句在文章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学习运用排比句把景物写生动、写具体的方法。

3.体会分号的作用,学习分号的用法。

4.认识路牌,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自由读“交流平台”,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

2.学生自由读,画出相关语句,在旁边做批注,写下自己的感受。

3.同桌讨论交流,全班展示:把你的阅读成果和大家分享,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学生交流后,教师归纳。

课件出示:

阅读时,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以《草原》为例)

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放。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主客相聚)

……

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主客惜别)

4.联想生活中自己与别人相聚和惜别的情景,小组内讨论、交流。

5.学生联系生活经验交流自己与别人相聚和惜别的情景。先在小组内交流,再推选代表全班交流汇报。

6.全班交流,评价。(表达是否清楚、完整)

7.教师小结:阅读时,不仅要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还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联想。

课件出示:

阅读时,要从所读内容联想到更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

8.你还读懂了什么?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阅读时,要从所读内容联想到更多:(以《丁香结》为例)

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

9.丁香结引发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由此你还联想到了哪些有象征意义的植物?(如梅、兰、竹、菊等)先小组内讨论,再全班交流。

10.教师小结:阅读时,不仅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联想,还要能从课文内容中联想到更多。运用联想和想象,使景物更加有生气、有神韵。通过这一组课文的学习,我们还了解了写景时融入自己的感受的方法,可以运用到今后的习作中。

课件出示:

1.阅读时,要从所读内容想开去。

2.从课内联系到课外。(移情体验,融入感受)

【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这一环节,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归纳阅读的方法:阅读文章时,要联系生活经验想开去;要能从课文内容中联想到更多。在学生交流学习的收获时,有意识地由课本延伸开去,从一篇到多篇,从课内至课外,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语文实践中提高,把学生真正引导到读书的快车道上。

二、词句段运用

(一)排比句

1.自由读题,思考: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

说一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小组交流,谈谈自己的感受。

3.品读第一句,课件出示:

课件出示:

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1)读一读,想一想:这句话有什么特点?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2)说一说:每个小组推选一个代表在全班交流,学生评议是否恰当。

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归纳:

这里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三个结构相同的短语构成排比句,诗人借花来表达人间真挚美好的情感。

(3)议一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学生讨论交流。

预设1: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表面上看是写芳香的花儿,实际是诗人借花喻人。

预设2:诗人用花的语言写了花的用途,排比句使语言描写更生动,更富有诗意。

……

(4)教师小结:诗人纪伯伦用排比的句式来叙述花,写出了花是人类纯洁和美好感情的寄托,使得语句更形象、生动,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气势。

4.品读第二句,课件出示:

课件出示:

对比读:

①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②漓江的水真静,真清,真绿。

(1)对比读,议一议: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之间交流讨论。(第一句是排比句,运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

(2)出示课前收集的漓江的图片,图文印证,概括漓江水的特点。(静、清、绿)

(3)汇报交流,相机引导品读排比句,体会排比句的好处。

(4)教师小结: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更形象、具体地描绘出了漓江水的特点。

(5)仿写:在品读中相机进行仿写训练。

课件出示:

仿写:

校园的花真多啊,____________;校园的花真艳啊,________________;校园的花真美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品读第三句,课件出示:

课件出示: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在说话似的。

(1)学生自学,做批注,和同学讨论感受,体会排比句的精妙之处。

(2)全班交流,教师归纳小结。

(二)分号

1.出示自学提示。

课件出示:

(1)读一读:自由读句子,把句子读通顺。

(2)想一想:这两个句子分别写了什么?

(3)议一议:句中的分号有什么作用?小组合作学习,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课件出示:

(1)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2)太阳晒着地面,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多,那里的空气就比较热;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少,那里的空气就比较冷。空气有冷有热,才能流动,成为风。

2.学生自学,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评价对分号的理解是否正确。

4.教师相机归纳:第一句是排比句,分号表示一个停顿,分隔两个或三个表示并列关系的分句。第二句写了风形成的原因,所以用分号把两种并列的现象“空气热、空气冷”分隔开。

(三)路牌

1.课件出示:

2.学生自由认读路牌,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

3.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预设1:路牌的作用是告诉人们地点。

预设2:路牌由拼音、汉字和路程公里数三部分组成。

预设3:路牌的每个拼音字母都是大写。

……

4.联系自己的生活,说一说,你见过的路牌是什么样的?学生拿出课前收集的路牌的照片,同桌互读,还可以请别的同学一起来认一认。

5.比一比:看谁认得的路牌多。

6.想一想:我们的姓名该怎样写呢?学生讨论交流。师指名发言并归纳:姓名的首字母要大写,其他的字母小写。

7.教师小结:路牌清楚地告诉了人们地点,认识路牌非常重要。我们可以借助拼音读路牌。注意路牌的拼音字母全部要大写,写自己的名字的时候只需要首字母大写就行了。

【设计意图】

词句段运用的环节设置了三道题目,分别指向“排比句”“分号”和“路牌”。前两道题目,旨在训练学生学会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把句子写具体,熟练运用分号把并列关系的分句分隔开,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这一环节,重在教会学习的方法,采用同桌交流、小组合作探究等方法,在自读自悟中,体会排比句的特点和作用,了解分号在并列句式中的作用,最后在“读写结合”的环节中,让学生学以致用。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指向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第三道题目,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认路牌,构建语文与生活联系的桥梁,达到训练的目的。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联系生活实际或借助插图理解诗中重点字词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并初步体会诗中对仗句的特点。

3.通过朗读这首诗,感受朋友之间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朋友之间的美好情感。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孟浩然的《宿建德江》,这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写景名诗。诗人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写出了旅途中的愁思。让我们一起背一背吧!(学生诵读古诗《宿建德江》。)

2.导入: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是孟浩然的名篇——《过故人庄》,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呢?从这首诗中,我们又能感受到什么呢?让我们走近孟浩然,追随他的脚步去看一看吧。

3.释题:“过故人庄”是什么意思?

过:拜访。故人:老朋友。“过故人庄”即到村庄拜访老朋友。这首诗是孟浩然隐居在鹿门山时,被一位朋友邀请到家中做客时写的。

【设计意图】

由学过的古诗导入新课,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让学生在读题、释题的过程中,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把学生引入古诗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古诗。课件出示自学要求,请学生朗读,明确要求。

课件出示:

自学提示:

①借助拼音自由地朗读古诗《过故人庄》,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把不懂的词语圈出来,借助注释想一想它们是什么意思。

③想一想: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

(1)学生自读诗句,注意读准字音。(强调“还(huán)”的读音)

(2)同桌之间互相检查,轮流当小老师,领读、评价同桌读得是否正确、流利。

(3)指名朗读,教师随机抽选同学朗读全诗。(要求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全诗)

(4)再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

课件出示: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5)指名读,全班齐读,读出诗的节奏。(读诗的时候,语速稍慢,略拖音,读出诗的韵味和节奏。)

2.理解词语。

(1)读了古诗,有哪些地方你没有读懂呢?学生提出疑问。预设:“具”“鸡黍”“开轩”“郭外斜”等。

(2)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归纳学法:可以采用查字典、联系生活经验、借助注释、借助插图等方法来理解古诗中难懂字词的意思。

课件出示:

故人:老朋友。

开轩:开窗户。

具鸡黍:准备丰盛的饭菜。

把酒:端着酒具,指饮酒。

邀:邀请。

还:返回,回来。

合:环绕。

就菊花:饮菊花酒。就,靠近。

3.借助注释或课文插图,理解诗意。

(1)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孟浩然接受一位老朋友的邀请,来到乡村做客的事。)学生交流,归纳板书:做客访友。

(2)全班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3)教师小结:借助注释、借助课文插图,我们可以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这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设计意图】

初读古诗,通过自读、齐读、划节奏读等环节,学生读准了字音,读出了诗的节奏和味道。借助注释和课文插图,理解诗意,渗透读诗学法的指导。

三、品读诗句,感悟诗情

1.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诗人与老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你从哪里体会到的?

2.品读:“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1)指名读诗句。

(2)受到老朋友的邀请,看到这一桌丰盛的饭菜,诗人心情怎么样?(开心、高兴)

(3)指导读好这两句诗,读出诗人的喜悦之情。(语气轻快,语速稍快。)

3.品读:“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1)读了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小组交流归纳:绿树围绕着村边,青山在村外横卧,风景真美啊!

(2)指导学生读好这两句诗,读出赞叹之情。(语气轻柔,重读“合”“斜”。)

4.品读:“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1)指名读。

(2)读了这两句诗,你体会到什么?(打开窗子,面对谷场和菜园,举起酒杯,畅饮美酒,闲谈农事。只有老朋友之间才会谈家常琐事。)

(3)看图理解“桑麻”。(课件出示:桑麻的图片。拓展古时候“桑麻”的作用、“桑麻”可以制作出来的东西。)

(4)根据文中插图,发挥你的想象,说一说:诗人和老朋友会聊些什么?

(5)学生自己完成,交流:

预设1:这么丰富的菜肴,真是太感谢你啦!

预设2:今年的收成怎么样?

还好,应该是个丰收年。

预设3:欢迎你下次再到我家做客。

(6)教师小结:想象画面,我们仿佛看到了诗人和好友亲切交谈的情景。是啊,深情厚谊只在淡淡的几句闲谈农事中,只在这悠然地举杯饮酒中。

5.品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指名读。

(2)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依依不舍)

(3)即将分别了,孟浩然会和友人说些什么呢?和同桌互相交流。

(4)指导诵读这句诗,读出“依依不舍”之情。

(5)教师小结:是啊,真挚的友情让诗人依恋,农家的生活让他向往,还有什么让诗人留恋不已,与友人相约重阳日再来赏菊花呢?(热情淳朴的友人,优美宁静的田园风光。)

【设计意图】

通过多种形式地诵读、对话、品悟、想象画面,让学生体会诗中描写的田园风光,感受孟浩然和友人之间的深情厚谊。

四、熟读成诵,拓展阅读

1.孟浩然的这首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自由背诵、指名背诵。全班齐背古诗《过故人庄》。)

2.学了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大家不禁陶醉在诗人与好友的深情厚谊之中,陶醉在这迷人的田园风光里。其实古诗中还有许多田园诗,我们曾经学过两首,大家一起来复习一下——《清平乐·村居》和《四时田园杂兴》。

老师再给大家推荐几首诗,课后读一读,大家还可以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试着把诗改写成一篇优美的游记。(推荐: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王建的《雨过山村》)

【设计意图】

积累古诗,首先需要理解古诗,通过学生的质疑,确定学生对诗意理解的起点。借助课文插图和查字典理解难懂的字词,多种形式地朗读,引导学生读诗句,明诗意,悟诗情。

【教学反思】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中我始终注重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通过

“自学提示”提出自学的要求,重在学生自主阅读,自主表达。教师根据学情及时调整教学思路,真正做到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目标,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锻炼了他们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2.渗透学法的指导。学法的指导贯穿教学始终。如:教师指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仿写排比句,说说认识的路牌等。教学古诗《过故人庄》时,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和课文插图等,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悟诗的意境。

教师教给学生方法,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实现“授人以渔”的目标。

3.重视“语用”的训练。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所以,阅读教学不能只教课文内容,而应教课程内容。本节课注重“语用”的训练,关注语言的表达形式,努力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第四篇:新部编版六年级上语文《语文园地 一》优质课教学设计

语文园地

1.通过回顾本单元课文,交流“读进去、想开去”的读书方法。启发学生懂得:在阅读时,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联想,体悟文章表达的特点,以及这样表达的好处。

2.能体会排比句的在文章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学习运用排比句把景物写生动、写具体。

3.体会分号的作用,学习分号的用法。

4.认识路牌,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5.背诵并积累古诗《过故人庄》,感受朋友之间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同学之间的美好情感。

重点

1.回顾本组课文,学习“读进去、想开去”的读书方法。

2.体会排比句在文章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3.感悟古诗《过故人庄》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

1.在阅读时,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结合课文的内容进行联想,体悟文章的表达特点,以及这样表达的好处。

2.联系生活实际或借助插图理解诗中重点字词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感受朋友之间的浓浓情谊。

1.交流平台

依据“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这一原则,在“交流平台”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阅读时要‘读进去’‘想开去’”,即在阅读中指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来联想,从课内联想到课外。

2.词句段运用

把握教材特点,挖掘课本资源,让学生在诵读、品味、讨论、探究和仿写多个环节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体会排比等修辞手法的作用;学习分号的用法;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让学生享受学习的愉悦,逐步提高语文素养。

(1)多种形式地朗读,体会排比句的特点,尝试仿写这样的句子,把句子写生动、写具体。

(2)通过对比朗读含有分号的句子,体会分号在排比句和说明性文字中不同的用法。

(3)“语文即生活”,联系生活实际认识路牌,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3.日积月累

“日积月累”重在朗读指导,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把这首诗读出节奏、读出韵味。熟练地朗读、背诵古诗,体会诗意,领悟朋友之间的浓浓情谊。

1.预习提纲

(1)学生课前收集资料。观察花卉,搜集老舍先生写的文章以及其他作家描写草原风光的作品读一读。

(2)学生走上街头,认路牌,拍下印象最深的路牌,准备在课堂上交流。

2.多媒体课件

各种花卉照片,古诗《过故人庄》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本组课文后的收获,学习“读进去、想开去”的读书方法。领悟文章表达的特点以及这样表达的好处。

2.能体会排比句在文章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学习运用排比句把景物写生动、写具体的方法。

3.体会分号的作用,学习分号的用法。

4.认识路牌,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一、交流平台

1.自由读“交流平台”,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

2.学生自由读,画出相关语句,在旁边做批注,写下自己的感受。

3.同桌讨论交流,全班展示:把你的阅读成果和大家分享,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学生交流后,教师归纳。

课件出示:

阅读时,要从所读内容想开去:(以《丁香结》为例)

“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样子)

“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颜色)

“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气味)

4.想一想:你在生活中还见到了哪些植物?它们什么样子?什么颜色?有什么气味呢?小组内讨论、交流。

5.学生联系生活经验交流自己看到的植物。仿照课文说说它们的样子、颜色、气味。先在小组内交流,再推选代表全班交流汇报。

6.全班交流,评价。(是否说出了植物的特点,表达是否清楚、完整)

7.教师小结:阅读时,不仅要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还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联想。

课件出示:

阅读时,要从所读内容想开去,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

8.你还读懂了什么?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阅读时,要从所读内容想开去:如,联想到其他描写草原的句子:

墨绿的原始森林和鲜艳的野花,给这辽阔的千里牧场镶上了双重富丽的花边。牧场上长着一色青翠的酥油草,清清的溪水齐着两岸的草丛在漫流。无边的草原是这样平展,就像风平浪静的海洋。在太阳下,那点点水泡似的蒙古包,闪烁着白光。

——摘自碧野的《天山景物记》

②推荐书目:老舍的《茶馆》《骆驼祥子》等。

9.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描写草原的优美的句子,同桌互读,小组内欣赏。选取优美句段在全班展示。

10.教师小结:阅读时,不仅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联想,还要能从课文内容中联系到更多。运用联想和想象,使景物更加有生气、有神韵。通过这一组课文的学习,我们还了解了写景时融入自己的感受的方法,可以运用到今后的习作中。

课件出示:

1.阅读时,要从所读内容想开去。

2.从课内联系到课外。(移情体验,融入感受)

【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这一环节,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归纳阅读的方法:阅读文章时,要联系生活经验想开去;要能从课文内容中联想到更多。在学生交流学习的收获时,有意识地由课本延伸开去,从一篇到多篇,从课内至课外,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语文实践中提高,把学生真正引导到读书的快车道上。

二、词句段运用

(一)排比句

1.自由读题,思考:这些排比句有什么特点?

说一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小组交流,谈谈自己的感受。

3.品读第一句,课件出示:

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1)读一读,想一想:这句话有什么特点?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2)说一说:每个小组推选一个代表在全班交流,学生评议是否恰当。

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归纳:

这里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三个结构相同的短语构成排比句,诗人借花来表达人间真挚美好的情感。

(3)议一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学生讨论交流。

预设1: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表面上看是写芳香的花儿,实际是诗人借花喻人。

预设2:诗人用花的语言写了花的用途,排比句使语言描写更生动,富有诗意。

……

(4)教师小结:诗人纪伯伦用排比的句式来叙述花,写出了花是人类纯洁和神圣感情的寄托,使得语句更形象、生动,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气势。

4.品读第二句,课件出示:

对比读:

①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②漓江的水真静,真清,真绿。

(1)对比读,议一议: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之间交流讨论。(第一句是排比句,运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

(2)出示课前收集的漓江的图片,图文印证,概括漓江水的特点。(静、清、绿)

(3)汇报交流,相机引导品读排比句,体会排比句的好处。

(4)教师小结: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更形象、具体地描绘出了漓江水的特点。

(5)仿写:在品读中相机进行仿写训练。

课件出示:

仿写:

校园的花真多啊,;校园的花真艳啊,;校园的花真美啊,。

5.品读第三句,课件出示:

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

(1)学生自学,做批注,和同学讨论感受,体会排比句的精妙之处。

(2)全班交流,教师归纳小结。(排比句,突出了野花的美和多)

(二)分号

1.出示自学提示。

课件出示:

(1)读一读:自由读句子,把句子读通顺。

(2)想一想:这两个句子分别写了什么?

(3)议一议:句中的分号有什么作用?小组合作学习,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课件出示:

(1)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2)太阳晒着地面,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多,那里的空气就比较热;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少,那里的空气就比较冷。空气有冷有热,才能流动,成为风。

2.学生自学,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评价对分号的理解是否正确。

4.教师相机归纳:第一句是排比句,分号表示一个停顿,分隔两个或三个表示并列关系的分句。第二句写了风形成的原因,所以用分号把两种并列的现象“空气热、空气冷”分隔开。

(三)路牌

1.课件出示:

2.学生自由认读路牌,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

3.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预设1:路牌的作用是告诉人们地点。

预设2:路牌由拼音、汉字和路程公里数三部分组成。

预设3:路牌的每个拼音字母都是大写。

……

4.联系自己的生活,说一说,你见过的路牌是什么样的?学生拿出课前收集的路牌的照片,同桌互读,还可以请别的同学一起来认一认。

5.比一比:看谁认得的路牌多。

6.想一想:我们的姓名该怎样写呢?学生讨论交流。师指名发言并归纳:姓名的首字母要大写,其他的字母小写。

7.教师小结:路牌清楚地告诉了人们地点,认识路牌非常重要。我们可以借助拼音读路牌。注意路牌的拼音字母全部要大写,写自己的名字的时候只需要首字母大写就行了。

【设计意图】

词句段运用的环节设置了三道题目,分别指向“排比句”“分号”和“路牌”。前两道题目,旨在训练学生学会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把句子写具体,熟练运用分号把并列关系的分句分隔开,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这一环节,重在教会学习的方法,采用同桌交流、小组合作探究等方法,在自读自悟中,体会排比句的特点和作用,了解分号在并列句式中的作用,最后在“读写结合”的环节中,学生学以致用。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指向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第三道题目,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认路牌,构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达到训练的目的。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联系生活实际或借助插图理解诗中重点字词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并初步体会诗中对仗句的特点。

3.通过朗读这首诗,感受朋友之间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朋友之间的美好情感。

一、揭题解题,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孟浩然的《宿建德江》,这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写景名诗。诗人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写出了旅途中的愁思。让我们一起背一背吧!(学生诵读古诗《宿建德江》。)

2.导入: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是孟浩然的名篇——《过故人庄》,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呢?从这首诗中,我们又能感受到什么呢?让我们走近孟浩然,追随他的脚步去看一看吧。

3.释题:“过故人庄”是什么意思?

过:拜访。故人:老朋友。“过故人庄”即到村庄拜访老朋友。这首诗是孟浩然隐居在鹿门山时,被一位朋友邀请到家中做客时写的。

【设计意图】

由学过的古诗导入新课,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让学生在读题、释题的过程中,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把学生引入古诗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古诗。课件出示自学要求,请学生朗读,明确要求。

课件出示:

自学提示:

①借助拼音自由地朗读古诗《过故人庄》,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把不懂的词语圈出来,借助注释想一想它们是什么意思。

③想一想: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

(1)学生自读诗句,注意读准字音。(强调“还(huán)”的读音)

(2)同桌之间互相检查,轮流当小老师,领读、评价同桌读得是否正确、流利。

(3)指名朗读,教师随机抽选同学朗读全诗。(要求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全诗)

(4)再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

课件出示: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5)指名读,全班齐读,读出诗的节奏。(读诗的时候,语速稍慢,略拖音,读出诗的韵味和节奏。)

2.理解词语。

(1)读了古诗,有哪些地方你没有读懂呢?学生提出疑问。预设:“具”“鸡黍”“开轩”“郭外斜”等。

(2)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归纳学法:可以采用查字典、联系生活经验、借助注释、借助插图等方法来理解古诗中难懂字词的意思。

课件出示:

故人:老朋友。开轩:开窗户。

具鸡黍:准备丰盛的饭菜。

把酒:端着酒具,指饮酒。

邀:邀请。还:返回,回来。

合:环绕。就菊花:饮菊花酒。就,靠近。

3.借助注释或课文插图,理解诗意。

(1)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孟浩然接受一位老朋友的邀请,来到乡村做客的事。)学生交流,归纳板书:做客访友。

(2)全班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3)教师小结:借助注释、借助课文插图,我们可以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这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设计意图】

初读古诗,通过“自读、齐读、划节奏读”等环节,学生读准了字音,读出了诗的节奏和味道。借助注释和课文插图,理解诗意,渗透读诗学法的指导。

三、品读诗句,感悟诗情

1.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诗人与老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你从哪里体会到的?

2.品读:“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1)指名读诗句。

(2)受到老朋友的邀请,看到这一桌丰盛的饭菜,诗人心情怎么样?(开心、高兴)

(3)指导读好这两句诗,读出诗人的喜悦之情。(语气轻快,语速稍快。)

3.品读:“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1)读了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小组交流归纳:绿树围绕着村边,青山在村外横卧,风景真美啊!

(2)指导学生读好这两句诗,读出赞叹之情。(语气轻柔,重读“合”“斜”。)

4.品读:“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1)指名读。

(2)读了这两句诗,你体会到什么?(打开窗子,面对谷场和菜园,举起酒杯,畅饮美酒,闲谈农事。只有老朋友之间才会谈家常琐事。)

(3)看图理解“桑麻”。(课件出示:桑麻的图片。拓展古时候“桑麻”的作用、“桑麻”可以制作出来的东西。)

(4)根据文中插图,发挥你的想象,说一说:诗人和老朋友会聊些什么?

(5)学生自己完成,交流:

预设1:这么丰富的菜肴,真是太感谢你啦!

预设2:今年的收成怎么样?

还好,应该是个丰收年。

预设3:欢迎你下次再到我家做客。

(6)教师小结:想象画面,我们仿佛看到了诗人和好友亲切交谈的情景。是啊,深情厚谊只在淡淡的几句闲谈农事中,只在这悠然地举杯饮酒中。

5.品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指名读。

(2)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依依不舍)

(3)即将分别了,孟浩然会和友人说些什么呢?和同桌互相交流。

(4)指导诵读这句诗,读出“依依不舍”之情。

(5)教师小结:是啊,真挚的友情让诗人依恋,农家的生活让他向往,还有什么让诗人留恋不已,与友人相约重阳日再来赏菊花呢?(优美、淳朴的田园风光。)

【设计意图】

通过多种形式地诵读、对话、品悟、想象画面,让学生体会诗中描写的田园风光,感受孟浩然和友人之间的深情厚谊。

四、熟读成诵,拓展阅读

1.孟浩然的这首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自由背诵、指名背诵。全班齐背古诗《过故人庄》。)

2.学了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大家不禁陶醉在诗人与好友的深情厚谊之中,陶醉在这迷人的田园风光里。其实古诗中还有许多田园诗,我们曾经学过两首,大家一起来复习一下——《清平乐·村居》和《四时田园杂兴》。

老师再给大家推荐几首诗,课后读一读,大家还可以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试着把诗改写成一篇优美的游记。(推荐: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王建的《雨过山村》)

【设计意图】

积累古诗,首先需要理解古诗,通过学生的质疑,确定学生对诗意理解的起点。借助课文插图和查字典理解难懂的字词,多种形式地朗读,引导学生读诗句,明诗意,悟诗情。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中我始终注重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通过“自学提示”提出自学的要求,重在学生自主阅读,自主表达。教师根据学情及时调整教学思路,真正做到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目标,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锻炼了他们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2.渗透学法的指导。学法的指导贯穿教学始终。如:教师指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仿写排比句,说说认识的路牌等。教学古诗《过故人庄》时,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和课文插图等,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悟诗的意境。

教师教给学生方法,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实现“授人以渔”的目标。

3.重视“语用”的训练。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所以,阅读教学不能只教课文内容,而应教课程内容。本节课注重“语用”的训练,关注语言的表达形式,努力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第五篇:第10课 《宇宙生命之谜》教学设计(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第10课

《宇宙生命之谜》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有趣的游戏不但给我们带来了快乐,还让我们有了互相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这次口语交际的内容就是“我说你做”。通过游戏,学生在说话和听话的过程中进行交流,在相互的交流中学会表达,学会倾听。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认识“酶、碳、析、揭、磁、陨”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基本读懂课文,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是按怎样的顺序 讲的?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能力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掌握阅读科普文的方法。

3、通过阅读,感悟出写这类文章的法。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培养学生 热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2、激发学生质疑、释疑的兴趣。

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在地球之外,还有生命存在吗这一直是一个谜。《宇宙生命之谜》要回答的也是这样一个问题。现在,让我们跟随着作者一同去解开这个谜团吧。

2,默读;阅读提示;,提示中给我们提出了几个问题分别是什么

(1)作者围绕着;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存在;讲了些什么

(2)课文按照什么顺序介绍的

(3)结论是什么

(4)提出不动或者感兴趣的问题和大家说一说。

二,理清顺序,了解内容。

1,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

2,想想课文从哪到哪开始讨论;宇宙有没有生命;这个问题的

3,学生回答29自然段。

4,课文第一段和最后两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5,学生自由发言,相互补充。

第一自然段写的是从古至今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一直是一个吸引人的问题。

最后两个自然段讲的是人们至今没有在地球之外找到生命,但是仍然相信有生命存在,一直在探索宇宙生命之谜。

6,现在你知道了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的吗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求结论)

7,全文围绕;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存在;讲了些什么进行自学后,请你把自己不懂或者感兴趣的问题提出来与大家交流。

8,学生自学课文第二部分。(围绕问题学习)

9,组内进行交流。

10,小组间进行汇报。

第一小组:分析第二,三自然段。

作者从理论和分析两个方面说明了;地球之外有生命存在;。

从理论上讲,第一,宇宙无限,第二,有许多类似太阳系的星球,;与地球类似的星球肯定存在;。由这两点证明了;地球绝不是有生命存在的唯一天体;,一定还会有其它星球也有生命。

从分析天体存在生命的条件上说,肯定在茫茫的宇宙中有符合这四点的星球:一是保证一定的温度,二是有水分及生命物质,三是有适当的大气成分。四是有足够的光和热。因为这四点是人类和生命存在的必须条件,而宇宙之大,还有我们不可知的星球,所以一定会有保证这四个条件的星球。

第二组:分析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根据四点生命存活的条件,科学家先用了排除法,把不符合条件的星球水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排除了出去。

作者运用列举法,把这几个星球不符合的原因给我们一一进行了列举,使我们清楚地知道这六个星球的特点。

作者根据四个条件证明,认为火星唯一符合这些条件,但却一直被科学家们所争论。

第三组:分析第六九自然段。

为了揭开火星是否有生命存在的奥秘,作者先用了比较法证明。他把火星与地球进行比较,找到了两个相似点:1,自转时间相似;2有昼夜,有四季,两极也都寒冷。由这两种比较出的相似点,又引出了科学家的两种猜测:1,火星表面的黑色线条是运河,2,火星表面颜色随季节变化,认为那是植物在变色。

一环扣一环,作者就两种猜测进行了揭秘,并且过程很真实,一是拍照,二是近距离观测。这两种结果证实了火星上有人类,火星上有植物的两种说法是错误的。

作者为进一步证实火星上没有生命,阐述了宇宙飞船的发现。采用摆实事,列数字的方法,证明了火星上水分少,大气稀薄,温度低,无磁场,这说明;火星上生命难以生存;。

作者为使读者更加心服口服,通过到火星进行实地考察,列举了两个结果:1,土壤无有机分子,没有有机分子植物就不可能生长;2是未发现微生物存在,也就是火星连微小的生命都没有存在。这样又否定了火星上有生命的说法。

第四组:分析第十,十一自然段。

虽然火星上没有生命,但在太阳系之外,还有许多人类不可知的星系。人们确信:在不断的探索中,一定会解开这个;宇宙生命之谜;。

11,学完文章后,你有什么感想(学生畅所欲言。)

12,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上一篇:部编拼音复习第二单元下一篇:保安主管年终总结报告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