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案教学目标

2022-07-17

教案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及教学对象的特点,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教学重难点等进行的设想和计划。以下是小编的收集整理的《体育教案教学目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篇:体育教案教学目标

体育教学目标

一、田径类:

1、认知目标:学生初步学习*****项目的*****技术,建立******的概念,了解******运动基本知识;

2、技能目标:通过学习******,发展(快速奔跑、投掷、跳跃)能力,使(40~50%的学生能初步掌握*******技术动作,同时通过练习发展学生的(速度、力量、耐力、弹跳、协调、灵敏、爆发力)等身体素质;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在练习中学会合作、学会评价,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和团结协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能在课堂内自觉、自律、自信,并不乏个性的张扬;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学会团结、学会竞争,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篮球类:

1、认知目标:了解篮球运动特点和基本规则,体验和感受球性,了解本课的练习方法,明确(运球、传接球、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跳投)技术原理及作用,尝试学习简单、基本的****方法;

2、技能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40%~50%)以上的学生初步掌握*********的动作要领,提高指、掌触球,手腕压、翻、转等动作,提高控球能力,(为学习和掌握传、接、运、投等技术奠定基础),发展学生的灵敏、力量、速度等素质,提高协调性及快速反应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体验篮球运动的乐趣,培养学生互相交流、反复练习的学习习惯和积极进取、顽强拼搏、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发展学生个性和心理素质。

三、排球类:

1、认知目标:了解排球运动特点和基本规则,体验和感受球性,对******技术动作建立初步概念,

2、技能目标:通过学习,使(40~50%)以上的学生能初步掌握排球*****技术的基本动作,手型、击球点、步法掌握良好,上下肢协调用力,发展学生的灵敏、力量、速度、柔韧、协调等素质;

3、情感目标:通过排球*****教学,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自尊、自信、勇于克服困难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培养团队协作,积极进取等精神。

四、体操(技巧)类:

1、认知目标:通过学习体操技巧******技术动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技巧练习,

2、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技巧动作练习,使(40~50%)以上的学生能初步掌握技巧(滚翻、鱼跃、平衡、倒立)技术,不同程度地提高学生动作的协调性、连贯性,增强关节、韧带的柔韧性和骨骼力量,促进力量、速度、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的发展,提高内脏器官的功能,改善前庭器官的机能,提高平衡能力,控制能力;

3、情感目标; 提高对学习技巧练习的兴趣,培养自信、果断、镇定、顽强、协作、互助的精神品质,树立安全意识,学会简单的自我保护和相互保护方法,避免偶尔出现的意外事故损伤。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法、教学手段

一、田径类

1、跑

A、蹲踞式起跑 第一课次

重点:起跑的合理姿势

难点:起跑时蹬地迅速、摆臂有力

教法:介绍蹲踞式起跑的意义、挂图讲解、教师示范讲解、指导纠错、学生展示、师生互评 练习手段:原地高抬腿练习体验蹬摆、原地蹲踞式模仿练习、学习“各就位”、“预备”口令时的动作、分组做起跑的分解动作、分组听口令做蹲踞式起跑动作、分组进行30米起跑练习

第二课次

重点:起跑与起跑后的加速跑环节

难点:起跑时蹬地迅速、第一步落地快,摆臂有力

教法:挂图讲解、教师示范讲解、指导纠错、学生展示、师生互评

练习手段:高抬腿练习体验蹬摆、分组各种姿势听口令10米快速反应跑、分组听口令做蹲踞式起跑动作、前一排排练习完整的动作,后一排用前脚掌顶住练习者的有力脚,帮助其练习蹬地动作、两组两组组间隔3到4米距离同步进行蹲踞式起跑同终点追逐跑

2、跳

A、蹲踞式跳远 第一课次

重点:助跑上板与踏跳 难点:助跑与起跳的衔接

教法:挂图讲解、教师完整及分解示范讲解、指导纠错、学生展示、师生互评 练习手段:原地摆臂练习、单跳双落练习、上一步踏跳练习、上三步、上五步踏跳练习、使用踏跳板助跑3到5步快速起跳过牛筋练习(牛筋距板1.5~2米,高度40~60cm)

第二课次

重点:助跑与起跳的衔接

难点:助跑轻松快速,上板准确有力

教法:挂图讲解、教师助跑起跳的示范讲解、指导纠错、学生展示、师生互评 练习手段:原地摆臂练习、单跳双落练习、使用踏跳板助跑3到5步快速起跳过牛筋练习、短距离助跑上板起跳练习、体验简单的确定助跑距离方法练习、使用踏跳板助跑快速起跳过牛筋练习

B、跨越式跳高

第一次课(助跑和起跳)

重点:助跑轻松自然、起跳有力 难点:制动快速,准确起跳

2 教法:挂图讲解、教师完整及分解示范讲解、指导纠错、学生展示、师生互评 练习手段:迈步起跳练习、2到4步助跑起跳练习、45度短距离助跑起跳摸高练习、体验助跑起跳越过牛筋(40~60cm)的动作

第二次课(腾空和过杆)

重点:两腿依次过杆,强调蹬摆结合

难点:过竿技术的合理运用

教法:挂图讲解、教师完整及分解示范讲解、指导纠错、学生展示、师生互评 练习手段:原地过杆模仿练习、原地两腿依次跨过折叠式小体操垫、变换皮筋角度的过杆动作练习、斜向助跑两腿依次越过皮筋练习(分层次,设不同高度)

3、投

A、原地正面双手头上掷实心球 第一次课

重点:体会蹬地、收腹、甩臂 难点:出手速度和角度

教法:结合挂图讲解并示范、教辅结合(设置出手角度线、远度线、仿射击靶心等)、指导纠错、学生展示、师生互评

练习手段:持握球手法、自抛球击掌练习、掷准练习、双手持球胯下前抛、双手持球头上后抛、直腿坐姿双手头上掷实心球、跪姿双手头上掷实心球

第二次课

重点:体会由下向上、向前抛掷动作的用力顺序 难点:出手速度和角度

教法:结合挂图讲解并示范、教辅结合(设置出手角度线、远度线、仿射击靶心等)、指导纠错、学生展示、师生互评

练习手段:自抛掷练习、徒手原地正面双手头上掷实心球练习、自制报纸团投掷练习(前抛、后抛等)、原地正面双手头上掷实心球练习

二、篮球类

1、行进间运球 第一次课

重点,触球部位和球的落点,以及控制球的能力 难点:动作协调、上肢控制球的力量和方向

教法:挂图讲解、教师讲解、完整和分解示范、指导纠错、学生展示、游戏竞赛、师生互评

练习手段:球性练习、原地运球(左右手)、原地转行进间运球、20米直线运球、分组曲线运球、运球抢断、运球接力

第二次课

重点:控制球的能力

难点:动作协调、上肢控制球的力量和方向

教法:教师讲解、完整和分解示范、指导纠错、学生展示、游戏竞赛、师生互评

3 练习手段:球性练习、原地运球(左右手运球、高低运球)、原地转行进间运球、30米直线运球、分组曲线运球、运球抢断比赛、运球接力比赛

2、行进间体前变向换手运球 第

一、二次课

重点:按拍球的部位

难点:手、脚的协调配合

教法:教师讲解、完整和分解示范、指导纠错、学生展示、游戏竞赛、师生互评

练习手段:

1)复习原地运球。巩固学生运球动作,提高学生对球的控制能力。 2)原地左右手运球练习,尝试性练习球变向换手。

3)过障碍物左右手运球。纠正学生变向换手运球易犯错误,明确动作要领,要求学生掌握技术动作。

4)两人一组面对面换手变向运球。引导出上步转体探肩动作,提高学生保护球与手控球的能力。

5)慢速体前换手变向运球。行进间过障碍物换手变向运球,结合篮球运球中的急停急起,递进式分层次进行运球练习。

6)运球抢断球游戏。通过游戏,强调学生的运动体验,让学生享受、体验学以至用的成功感,进一步让学生得到身心及社会适应的健康发展。

3、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 第

一、二次课

重点: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的基本手型(传球:持球正确,蹬地、伸臂、肘不外张、屈腕、拨指动作协调连贯,双手用力均匀。接球:手型正确,触球时收臂缓冲动作柔和,连贯)

难点:蹬腿、伸臂、翻腕、拨指动作连贯

教法:挂图讲解、教师讲解、完整和分解示范、指导纠错、学生展示、游戏竞赛、师生互评(传球口诀:蹬地伸臂、重心前移、翻腕用力,手指同伴;接球口诀:两臂向前、手呈半圆、后引缓冲、护至胸前) 练习手段:

球性练习、徒手练习、两人一球相对站立,双手胸前做传接球练习、两人一球相距2~4米原地传接球、三人一组用呼啦圈进行传准练习,提高传球的准确性、折线连续传接球、三传一抢、结合运球完成传接球、企鹅传球(脚夹球跳)游戏

4、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 第一课次:

重点:跨步接球、迈步传球和身体的协调用力 难点:移动中传球的时机、位置的准确性

教法:挂图讲解、教师讲解、完整和分解示范、指导纠错、学生展示、游戏竞赛、师生互评

教学手段:以掌握在走动中、慢跑中完成传接球技术的练习为主(球性练习、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两人一球进行走动及慢跑胸前传接球练习、两人一球,

4 一人原地传球一人移动接球、两人一球进行同步滑步中传接球练习、篮球游戏或比赛

第二课次:

重点:侧身跨步接球、迈步传球和身体协调用力 难点:传球的时机、位置的准确性

教法:挂图讲解、教师讲解、完整和分解示范、指导纠错、学生展示、游戏竞赛、师生互评

教学手段:以掌握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中传球的速度和准确性,并能稳定的接球的练习为主(球性练习、抛球与跑动接球练习、两人一球进行走动及慢跑胸前传接球练习、两人一球进行同步滑步中传接球练习、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推进练习、全场行进间传接球接力赛篮球等游戏或比赛)

三、排球类 正面双手垫球 第

一、二次课

重点:正确的击球点和人与球的位置关系

难点:击球部位及垫球用力顺序(插、夹、提、蹬)

教法:挂图讲解、教师讲解、完整和分解示范、指导纠错、学生展示、游戏竞赛、师生互评

教学手段:球性练习(各种抛接球、找球练习等)、徒手练习、垫固定球练习、抛垫练习、自垫练习、一抛一垫、对垫练习、对墙垫、垫球游戏或比赛

双手正面上手传球 第

一、二次课

重点:传球时手型、击球点、击球部位

难点:传球时手指、手腕的击球动作及全身协调用力(一对、二迎、三蹬送) 教法:挂图讲解、教师讲解、完整和分解示范、指导纠错、学生展示、游戏竞赛、师生互评

教学手段:球性练习(各种抛接球、找球练习等)、徒手练习、传固定球练习、抛传练习、自传练习、一抛一传、近墙对墙传、对传练习、传垫结合游戏或比赛

正面上手发球 第

一、二次课

重点:抛球、挥臂及击球部位

难点:抛球、挥臂、推压时全身协调用力

教法:挂图讲解、教师讲解、完整和分解示范、指导纠错、学生展示、游戏竞赛、师生互评

教学手段:徒手模仿练习、抛球练习、对网对墙发球练习、“进退法”发球、发球比赛或游戏

正面下手发球

四、体操类 第

一、二次课 远撑前滚翻

重点:蹬地有力,手撑远端

难点:屈臂缓冲、滚动圆滑,动作协调

教法:挂图讲解、教师示范、语言激励、保护帮助、学生展示、师生评价,同时简化技术难点,降低技术规范

练习手段:复习前滚翻(一蹲二撑三低头,团身滚动像圆球)、摆臂蹬跳、半蹲摆臂远撑、设置不同高度、难度障碍的练习

第二篇:体育教学目标的制定及新课标下体育教学目标的反思

摘要:通过在中国知网上查阅近几年的中文体育期刊,输入关键词“体育教学目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对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文献进行综述,阐述了研究的概况,总结和反思了所存在的问题,为以后更加深入的研究学校体育教学目标打下基础。

自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目标教学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标志,被广大教师普遍认同和接受。但是在具体备课中不少教师对如何进行“教学目标”的表述还存在着一些茫然和困惑,具体为现在没有掌握目标的特点和准确的目标表达方式。教学目标是课程教学中反映学生学习后行为变化并产生效果的重要依据和标志,有助于教师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的偏差,及时矫正,保证教学目标的达成;有利于教师对教学过程和效果的控制,能有效的促进教师重教向重学转换。

一、对于概念的界定

1.1目标、教学目标、体育教学目标

所谓目标是指某一活动在一定时期内预期达到的境地和取得的结果。目标通常是一个体系或一个系统,具有方向性、层次性、网络性、可操作性和挑战性。通过制定某一实践活动的目标,可以使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明确活动的方向,提高实践活动群体的凝聚力,并通过实践活动目标的推动作用,最终实现实践活动的目标。

广义地讲,教学是一种教育实践活动。这种教育实践活动的目标就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概念在《教育大词典》中解释为:教学目标是“教学中学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是教育管理学教育目标分类学中的术语”。《现代课程论》一书阐述目的与目标的关系时,认为:“目的含有方向的意味,表现普遍的、总体的、终极的价值,目标含有里程的意义,表现个别的、部分的、阶段的价值”。[1]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教学目的,新课程把它称为“课程目标”,是由国家政府规定的学科教育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是制定各阶段教学目标、专题教学目标和课堂教学目标的依据和指导。 区别在与教学目的是课堂教学目标的上位概念,它是由国家政府制定的,其要求是概括和宏观的,其描述则是笼统和抽象的,如“使学生获得可发展的基础知识、技能和能力”,因此,它难以测量;而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学目的的下位概念,是由每一位教师制定的,是对学生一堂课后必须达到的学习结果的一种规定,一般采用具体的行为动词来描述,如“学生能准确的完成百米蹲踞式起跑的技术动作”,因此,它是可测量的。

有关体育教学目标的概念在教育大辞典和体育科学词典上均未查到,只有查到百度百科和潘绍伟主编的《学校体育学》中的概念: “体育教学目标是体育课程的亚目标,它是体育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和标准。”[1]还有其它的解释: “指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师生经过努力后所要达到的教学结果的标准、规格或状态”[2]以上概念与教育学中的概念基本类似,主要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 其一是体育教学的预期目标,也就是在体育教学设计过程中的预设目标; 其二是体育教学的结果目标或达成的标准,也就是实施体育教学之后的评价目标。

1.2体育教学目标的内涵与外延

学科中包含了以下几个不同层面的目标: 学校体育目标、体育课程目标、体育教学目标、课外体育目标、学习领域目标、水平目标、学段教学目标、学年教学目标、学期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体育课目标等。这些目标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也具有教强的关联性,但这些目标有的是同一个层面的,有的是不同层次的。体育教学目标可被理解为体育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上接学校体育目标"体育课程目标,下承水平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等,构成一个较为连贯的目标体系。 目标的概念表述,体育教学目标可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1) 体育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对落实教学大纲、制定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内容、明确教学方向、确定教学重点、选择教学方法、安排教学过程等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确定准确,合理的教学目标也被认为是教学设计的首要工作或第一环节。(2)作为预设的体育教学目标与作为结果的体育教学目标必须具有一致性,才能实现两者的对接,并确保体育教学的实效性。(3)体育教学目标应具有可测量性,教学目标既是预设的标准,也是验证体育教学效果的指标,应具有可测量,可评价的性质。(4)体育教学目标具有一定的层次性,根据学习者在学习基础和能力方面的差异性,可将教学目标分成三个不同的层次: 合格层次(符合课标的 最低要求),中等以上层次(基本符合课标的标准要求),优秀层次(符合或超出课标的最高要求)。在明确体育教学目标特征的基础上,还需要了解体育教学目标的外延。外延是指一个概念所概括的思维对象的数量或范围,由于学校体育目标和体育课程目标是体育教学目标的上位概念,因此,本文在进行体育教学目标的划分时暂不考虑在内,由于本文所指的体育教学主要是指中小学体育教学,因此,体育教学目标体系可分解为图 1所示:

在以上各教学目标的外延中,有关学期教学目标"学年教学目标“水平教学目标”学段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较为清晰: 两个学期教学目标之和等于一个学年教学目标"几个学年教学目标之和等于一个水平教学目标(小学阶段每二个学年为一个水平,初高中阶段三学年为一个水平)。较为复杂的是学期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与课时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众所周知,学期教学计划是由每一个具体的课时所组成的,每一相邻的课时之间基本没有直接的关系(课时之间有各种编排方式: 间隔排列"连续排列"综合排列)[3]。因此,在学期教学计划中,我们很难看出课与课之间的逻辑关系; 而要表明课与课之间的逻辑关系的是单元教学,单元教学计划若作为独立的一个内容,它是可以呈现的,但它只是一个制定学期教学计划过程中的一个过渡性内容,虽然在学期教学计划中无法呈现单元教学,但它却是各课组成的基础与依据,缺失这个基础与依据,那么学期教学计划中的各课就无法按照一定的排列方式进行编排了。

二、体育教学目标的制定

2.1新课标下制定目标的方式有两种:

1、按照水平来制定。要制定课程目标,先要选定学生的学习领域,体育课共分成五个领域(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一般只选择其中的三个领域,因为领域选择的越多,课的目标越是难以实现,这样就会影响课的质量。选择好领域目标后,再按照水平来制定符合水平条件的目标。

2、按学生的发展的三维观来制定。三维观包括:认知、技能和情感,现在新课该中大多都是围绕三维观来制定目标的。

2.2制定目标的对象

不管什么课,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人,新形式下的体育课更关注这一点,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是学生的能动状态为基础,一切都要以学生为主,自己为辅。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主要目的,而不能为自己的需求来制定教学目标。有些老师为了要让自己在上课声音响亮一点,就在目标中制定了这样的一点:学生们在学生中互帮互助,教学教态自然,声音洪亮,这显然的正确的。教师的活动千万不能来目标中出现,它只能体现在教案中。

2.3、制定目标的内容

写教案就和写文章一样,写文章要求要围绕中心,论点要明确,论述的范围要小,这样才可以提高文章的质量。制定体育课的教学目标事实上也是同一回事,要求选择的学习内容范围不要广,因为范围广,学生学习的内容就多而复杂,学生就不容易接受,老师也不容易把握教材。因此,在目标制定的过程中,不光要写清楚教的内容,还要把关键的教学重点写也清楚。如:上立定跳远一课要制定目标,一般老师都会这样来制定:让学生学会立定跳远动作。这样的目标很笼统很粗糙,立定跳远的动作看似简单,其实要做好它却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它分成起跳、腾空、收腹、落地四个步骤,光一节课是不可能完全掌握的。因此,就要根据所学的课是来制定学习的内容。

三、制定体育教学目标的依据与方法 3.1制定体育教学目标的依据

3.1.1 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

新修订的体育课程标准内含四个目标: 运动参与、体能、运动知识与技能、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因此,在制定各个层面的体育教学目标时应与体育课程目标相一致,这样才能保持学校体育、体育课程、体育教学、单元教学、课堂教学的衔接性与一致性,否则会破坏体育教学目标的连贯性与整体性。 3.1.2 依据体育教学目标的不同性质

体育教学目标可划分为行为性与非行为性目标,行为性目标表述法是指需要精确陈述学习者学习结束后的结果,如学生在学过篮球投篮这个单元后,需要进行投篮准确性的测试,学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10次投篮投中5次以上。而非行为性的一般具体目标则是指态度或情感等一些无法运用量化表述的内容,如学生学完篮球这个单元,学生将理解篮球的含义、篮球技术的种类、篮球明星、篮球比赛规则,表现打篮球的能力,喜欢篮球运动等。因此,体育教学目标可分解为行为性目标和非行为性目标,行为性目标必须表述具体、准确、可测; 非行为性目标则不需量化。

3.1.3 依据行为性体育教学目标表述规则

表述恰当的行为性目标应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包含要求达到的具体内容的明细规格; (2)能用规范的术语描述所要达到的教学结果的明细规格。[9]我们通常运用的是ABCD法来表现行为性教学目标: A(学生),B(行为),C(条件),D(标准)。专家西登拓朴的“条件、标准、课题”三点论模式[10]与 ABCD模式是一致的,只是省略了A(学生)。按ABCD法,教学目标可表述为:“初中二年级上学期的学生(教学对象),能在2min内(条件),完成篮球运球上篮来回2次(行为),投篮准确率达100%(标准)。”

但在具体的体育教学过程中,若以班级授课制为基准,我们认为在ABCD法基础上,增加一个C(Collective)。为什么要增加一个C(Collective)因为ABCD法中所述的 A(学生)虽然表明了教学对象,但没有具体说明班级教学中学生的状况,因为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国家,班级授课制在我国更为普遍; 其次,就班级群体教学视角来看,全体学生(100%)都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既是一个理想中的目标,也是一个贯彻教学理念的要求,但实际上,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学习的基础与层次不同,达到 100%掌握是不现实的,因此,需要一个现实的目标,而这个现实目标的标准要根据具体的情况与要求来定,如定位与使90%的学生熟练掌握技能,10%的学生较为熟练地掌握技能,那么这个单元教学的现实目标是递进的。如单元教学共 3次课,第一次课 40%的学生熟练、40%的学生较为熟练、20%的学生基本掌握; 第二次课60%的学生熟练、30%的学生较为熟练、10%的学生基本掌握;第三次课就达成了90%的学生熟练、10%的学生较为熟练地掌握。因此,在阐述教学目标时,不能仅仅说明教学对象,而应更明确地表明班级教学中学生达成教学目标不同程度的数量等状态。

3.2 体育教学各类具体目标的制定方法

3.2.1 运动知识与技能目标的编制方法运动知识

主要包含运动技术的原理、线路、环节、次序与要求和有关身体知,没有这些内容的引导,学生的学习就会受到影响,因此,运动知识目标虽不是体育教学的重点,但也是必要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不需单独理论授课来达成,因此,运动知识目标可放置运动技能目标中阐述,测量时则可集中统一进行理论考核与测试。 在编制运动技能目标时,我们需要考虑ABCD的同时,还要关注其它两个层面的标准: 一是定量化标准,如投篮“几投几中”,100m几秒、跳远跳几米等。但仅仅于此是不够的,因为这只是运动成绩的评价标准,如果仅用运动成绩评定方法来评价学生学习,那一定的不合适的,因为跳远远度与跳远技术之间没有因果的关联,相反,现实情况是: 学生所取得的跳远成绩往往都不是跳远技术学习的成果,只有少数人是运用良好的跳远技术来获得成绩的,但他们是少数运动尖子; 因此,我们必须考虑到运动技能另外一个评定标准,那就是运动技术掌握程度的评价标准: 很熟练、熟练、比较熟练与不熟练。总之,在单元教学结束时,描述运动技能目标既要有运动成绩定量标准,又要有运动技术定性标准。以“挺身式跳远”(共8课时的第2 时) 为例,运动技能目标阐述见表 1

3.2.2 运动参与目标制定方法

制定运动参与目标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它基本属于非行为性目标。严格地说,“参与”要体现以下几个指标: (1)参与的行为状态: 分为自主参与、动员式参与和消极参与三种。 (2)参与数量: 个体参与与集体参与(3)参与的持续性: 间断参与和持续参与。 根据以上思路,以排球传球为例,编制情况可参 考表 2。[11]

四、体育教学目标制定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体育教学目标重要性是无容置疑的,但这仅仅为理性层面,在现实的体育教学中,教师所呈现的教学目标却远不如理论阐述的那么理想,人们经常会看到体育教师所制定的教学目标表现出形式主义、自由主义倾向; 很多教学目标相互雷同、大同小异,去掉运动项目之后则可相互替代; 有的教学目标说些大道理,根本看不出体育教学所想要达成的结果等等。造成体育教学目标混乱的主要原因是: 首先,课程标准中有关四大目标的具体含义,要求等不够明确,导致体育教师无从着手; 其次,从课程目标、水平目标到单元目标再到体育课堂教学目标需要几个层次的演变,比较繁琐; 第三,体育教师的惯性所致!传统的做法比较简单,如填充有关身体健康、掌握技能、合作意识、心理健康等词语即可。因此,有的体育教师为了省时省力,就学会了套用课程标准中的一些用词或沿袭原先的做法,至于能不能实现这些目标却很少考虑,从而出现了形式主义倾向。[8]

五、健康第

一、增强体质、培养“三基”、全面发展、快乐体育教学思想的反思 5.1 “健康第一”的反思

新一轮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充分肯定了体育教学对健康可以有促进作用。因此许多学者一直坚持体育课程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健康。

也是否因为体育课程中身体运动与学生健康之间有关系,把增进学生健康作为体育课开课目标呢?事实上体育课它仅是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一个具体环节或措施。并且以“健康”为目标的体育课它的关注点并不在于运动知识、方法和技能的学习,而是集中在运动负荷的大小,因为合理的运动负荷是改善健康的重要手段。但是当前大部分学校实行的平均每周 2 学时,每学期 36 次的体育课在时间上不可能使学生的机体获得足够的负荷,体育课无论在单元时间上,还是在课的间歇上均无法按照科学健身的机理进行安排。

再谈谈健康,健康不仅指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指身体上、精神上、心理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每个人的健康,影响的因素很多,如生活条件、营养状况、作息制度、遗传、医疗水平、生活环境等等[2]。把千百万中、小学生的健康交给体育教师来负责,未免责任太重。这样看来,“健康第一”的教学思想存在着不足,值得反思。

5.2“增强体质”的反思

把“增强体质”作为体育教学的教学思想,在实际工作中,也面临着一定的问题和困惑。多次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表明:我国学生的体质呈逐年下降趋势。除了身高体重比以往略有增长外,学生的耐力、力量和肺活量都更差了。许多研究表明,造成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有多种:1) 学生体育锻炼不足,包括锻炼时间和强度均不够;2)青少年学生的生活、学习方式的变化,而运动时间明显减少;同时,热量摄入过多,饮食结构和习惯也不尽合理;3)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升学压力的加大,睡眠不足、精神紧张也是影响学生健康的不可忽视的原因[3 -4]。这些研究表明,学校体育教学只是影响学生体质的一个方面,不能把学生体质下降的所有原因都归于学校体育教学。通过体育课的身体练习是否能达到“增强体质”的体育教学目标呢? 事实表明通过身体练习,确实使学生的运动能力和体力水平得到了提高,但这绝非就等于学生的体质就增强了,因为体质是指人体的质量,包括体格、体型和身体姿势。增强体质也绝对不是单靠体育课上的身体练习就能实现,只能说体育课上身体练习,在“增强体质”方面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而己。

5.3培养“三基”的反思

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简称传授三基)是体育与其他学科最具共性的目标。由于体育学科教学内容方面的特性,体育课程理论上略显幼稚和研究的不够深入,使得这个体育教学思想的认识也存在问题:首先,学科内容的“基础”和“基本”是根据学科内容的内在逻辑以及人为的要求(如高考的要求)来确定的,而体育学科在这两方面都没有明确的规定性。因此,体育学科的“基础”和“基本”至今不太明确。其次,体育教学内容的庞杂和身体练习的“一项多能”和“多能一项”的特殊性,使我们确定体育的“基础”和“基本”更加困难。最后,以终身体育实践的需要来考虑体育学科的“基础”和“基本”是一条现实的思路。但在把“实用”当作“实用主义”的思维定势下,在终身体育思想尚未完全被人们接受的条件下,这方面的研究和工作还显得相当缺乏[4]。因此,对于什么是体育学科的“基础”和“基本”还只是初步的认识,还有许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还不能说“传授三基”是一个相对成熟的目标了。 5.4 “全面发展”的反思

全面发展的体育教学思想是:“体育教学不仅要进行体育技能的传授,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道德品质,经常锻炼身体的兴趣,注重能力、习惯、和个性的培养;还要进行积极的生活方式、理解体育与健康、对体育与多样性的理解。可以说“全面发展”的教学思想几乎涵盖了智育、德育、美育和体育的各个方面。因此体育教师面对“全面发展”思想就会面临的诸多问题在组织教学,如何全民发展进一步体系化、层次化、具体化和行为化,并使之更具可操作性、评价性,将是摆在体育教师面前的重要问题。但在现实生活中,人的发展事实上不能面面俱到、多重并举的。自古至今杰出人才的发展都是要突破一定协调格局的,甚至放弃一部分追求,只管单峰拓进。鉴于此,应当重新审视“全面发展”的主张[5]。

5.5 “快乐体育”的反思

“快乐体育”内涵为:“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体验到参与、理解、掌握以及创新运动的乐趣,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学生在遭受失败与挫折、战胜困难、超越自我的过程中获得的快乐,进而达到培养学生终身体育学习、实践的目的。”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发展,部分教师错误地理解了“快乐体育”思想,将其异化为:“快乐”目的化,偏离体育课的本质功能;异化为“放羊式”教学;“快乐”绝对化,忽视意志品质的培养;对学生表扬过度使其缺少挫折感;追求娱乐的同时淡化竞技。其实快乐只是体育的一个元素,是为达到教学目的而采用的一种手段,是一种教学方法。快乐体育应把出发点定位于学生的间接兴趣(所谓间接兴趣是指人对活动的结果及其重要的意义有明确的意识后产生的兴趣)。笔者认为,体育课必须有体能训练和技能学习才能实现体育课的目的和价值,苦中有乐是体育的魅力。奥林匹克主义是这样定义体育的:“体育必须与教育和文化相结合,通过体育使人的身、心、智和谐发展,在奋斗中寻求快乐,树立良好榜样,遵守社会公德”所以说快乐只能是体现体育价值的一部分。

六、总结:

新课程在不断的探索、学习、感悟中已经走过了近8年。在新课程基本理念的指导下。我们体育与健康课也在不断的深入理解与探究,从传统的体育教学转变到新课改来的体育教学中,思想波动颇大,旧的教育体制总教学目标就是以体育课三基为目标,围绕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技术而组织教学内容和方法。通过这三年的课程学习情况来看,新课程在体育与健康课的实施效果还是很好的。课改以来体育教学开始提倡向三个健康转变,我们的教学也开始从单纯围绕技能技术的教学而开始向如何促进学生的三个健康转变。

体育与健康课是要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目标为发展观,这样就更加深入到了把体育带入到了一种文化的氛围中,同学们在认识上提高了,主动的参与性更强了,从而对我们所要达到的在快乐中提高每位同学的健康指数更迈进了一步。在这三年的教学中,明显的体现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高了,掌握技术的水平也更全面了,自发性也较从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我本人的课堂上就明显的感到以学生为主体让每位同学都能够相应的体会到自己的重要性与成就感,真正的以发展学生的个性成长为己任,这样的课堂效果就完全的好于从前以课本为主,不尊重学生感受,缺乏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老模式,而导致忽视了学生的社会性,价值观,创造性的培养。所以我认为新课程是我们教育发展的必然走向。原教学大纲中教材使用不够灵活,内容过于单一,教学形式单调枯燥,只强调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兴趣的形成。例如学生掌握了掷铅球的技能,但走出校门之后,却无从着手锻炼,你能想象一个人在公园扔铅球的话,别人不说精神病才怪呢。所以,体育教师们吃了苦、费了力,学生们受了累掌握了一些技能根本就没有用武之地,至于让学生养成终生体育的习惯更别想了。所以说体育课单纯的以练习身体素质为目标是不行的。

新课程改革的初级阶段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十分完善的地方,所以我认为在新的课程理念下,要真正领会到改革的目的,意义踏实的走好每一步,而不是太表面形式化的去脱离教育目标,这样才可以把新课程向更快更好的方向发展。体育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紧紧抓住终身体育的教育理念,真正培养起学生一项或几项的体育兴趣和技能,让学生在走出校门后也能和愿意参加体育活动,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宗旨,国民身体素质才会持续提高。

进入 21 世纪以来,学校体育教学经历了新一轮规模空前的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体育教学面临着更多的机遇,也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当前是我国社会经济、文化转型的关键时期,体育教学在实践中出现很多困惑,它需要我们不仅要总结经验,更要以理性和睿智进行反思与超越,进行多角度的批判性思考,走出误区,化解困惑。

[1]姜志明.中国体育教学的文化反思[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9:56. [2]张洪潭.再谈技术健身教学思想[J].体育与科学,2004,25(1):70-73. [3]胡爱武,樊炳有.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思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16(4):68-70. [4]宋会君.体育教学目标的反思与整合[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105. [5]张洪潭.体育教学目标基奠[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5,19(2):3-4.

第三篇:体育教学学期目标

随着社会进步和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 、规范的体育课程管理体系势在必行。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增强学生体质为中小学体育教学的首要目标 。

体育教学目标是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具体体现,是体育教师组织和进行体育教学活动的指南,也是评价体育教学质量标准的依据。

一、 明确新课程的教学目标

以本为本,以纲为纲,灵活执教,确保教学目标的完成与实施 。中学体育八年级教学目标如下:

1.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 2.增强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 3.掌握实心球的基本投掷技术。

4.掌握跳绳的基本技术,并能熟练完成一级套路动作。 5.掌握和完成短跑的各个环节分解动作和完整的短跑技术。 6.能够掌握和使用篮球基本的技战术。

6.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二、通过分析八年级的基本情况,应达到了解和掌握以下体育知识与技能的具体目标:

1.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体育课,体育课与其他课程的区别以及为什么要上体育课,懂得上体育课的常规。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上好体育课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是学生能积极参加课内外的各项体育活动。

3.使学生初步了解认识学校运动场及场地内主要器材的名称、用途。 4.完全熟悉掌握实心球的投掷和水平测试。

5.使学生懂得在游戏中只有与同伴团结协作,密切配合,共同遵守规则,才能使游戏顺利进行。

6.在个人和集体的活动中,既要让学生充分自我表现,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性。

7.让学生知道在某些活动中的一些自护自救措施,以及能够选择安全的环境来进行体育锻炼。

8.让学生了解在体育活动以及学习和生活中尊重、关爱他人的重要性,并能掌握尊重、关爱他人的方法。

9.让学生了解青春期的生理特点和自身发育情况,关注青春期的卫生与健康,初步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

10.学会蹲距式起跑和站立式起跑的基本姿势,掌握起跑后加速跑、途中跑和终点冲刺的正确方法,改进快速跑技术,提高快速跑能力,培养跑的正确姿势。 11.进行跳绳运动,发展学生的快速反应、灵敏、协调、速度等身体素质,提高内脏器官功能,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

12.让学生正确掌握快速蹬地起跳的动作方法,提高单、双脚跳跃的能力等。

三.通过学期体育教学目标,明确课程标准,使学生基本掌握教学内容,做到安全第一并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到适度、适量,并且落实到每个学生。进而促进学生体质的增强、能力的提高。

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体育教学目标

随着社会进步和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 、规范的体育课程管理体系势在必行。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增强学生体质为中小学体育教学的首要目标 。

体育教学目标是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具体体现,是体育教师组织和进行体育教学活动的指南,也是评价体育教学质量标准的依据。

一、 明确新课程的教学目标

以本为本,以纲为纲,灵活执教,确保教学目标的完成与实施 。小学体育教学目标如下:

1.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 2.增强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

3.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表现出人际交往能力和合作的精神。 4.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 ,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5.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二、根据新课标的具体要求,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一至三年级学生在本学期应到达掌握以下技能与知识的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早操和课间操是学校体育活动的内容之一。

2.强化学生关注自己生长发育的一是,激发学生为了有良好的身体而参加体育锻炼和人身上体育课的积极性。

3.激发学生兴趣,乐于并能主动参加各种体育活动。 4.学会30米快速跑的动作,能以最快速度跑完全程。

5.发展学生一般耐久跑能力,培养跑的正确姿势。通过各种简单的跳跃练习,发展身体的灵活性,协调与跳跃能力。

6.通过体操的学习,使学生发展身体的协调性,动作的节奏感、韵律感,培养身体的正确姿势。

7.知道简单的原地和行进间的队列队形的动作要求,掌握简单的队列队形的动作 方法。

通过分析高年级的基本情况(四至六年级)应了解和掌握以下体育知识与技能: 1. 了解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及不良情绪对生活、学习、锻炼的消极影响。学会在不良情绪状态下调节情绪的方法。

2. 学会耐久跑的方法,初步形成弯道跑的正确身体姿势,掌握正确的呼吸与分配体力的方法。

3. 学习和掌握单、双手推、掷实心球的基本动作,发展力量和协调素质,提高投掷活动能力。

4. 进一步学习队列队形的练习,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与团队精神,明确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培养正确的身体姿势、高尚的情操与审美观。

5. 通过体操的学习,使学生发展身体的协调性,动作的节奏感、韵律感,培养身体的正确姿势。

三.通过学期体育教学目标,明确课程标准,使学生基本掌握教学内容,做到安全第一并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到适度、适量,并且落实到每个学生。进而促进学生体质的增强、能力的提高。

第四篇:体育教学目标的编制[定稿]

体育教学目标的编制、制定教学策略、编写教学方案基本要求 教学目标的编制

(一)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体系

包括课程目标、学习领域目标和学习水平目标,它使该课程对学生的学习要求更加具体化、明确化。 1.课程目标 五个方面: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应是学生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在以下五个方面得到很好的发展:

(1)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

(2)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

(3)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

(4)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5)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1)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知识、技能;

(2)培养兴趣、爱好,形成习惯;

(3)良好心理品质,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

(4)健康责任感,健康的生活方式;

(5)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2.学习领域目标

课程目标细分为学习领域目标。课程目标可细分为学习领域目标,使课程对每一个学习领域的学习要求进一步明确化。

(1)运动参与领域的目标是:(a)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b)用科学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

(2)运动技能领域的目标是:(a)获得运动基础知识;(b)学习和应用运动技能;(c)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d)获得野外活动的基本技能。

(3)身体健康领域的目标是:(a)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b)发展体能;(c)具有关注身体和健康的意识;(d)懂得营养、环境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4)心理健康领域的目标是:(a)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认识身心发展的关系;(b)正确理解体育活动与自尊、自信的关系;(c)学会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控情绪;(d)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

(5)社会适应领域的目标是:(a)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b)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

(1)运动参与:(a)参与的态度和行为;(b)用科学方法。

(2)运动技能领域:(a)获得知识;(b)学习和应用技能;(c)安全活动;(d)获得野外技能。

(3)身体健康领域:(a)正确姿势;(b)发展体能;(c)健康意识;(d)营养、环境和不良行为对健康的影响。

(4)心理健康领域:(a)了解作用,认识身心发展的关系;(b)体育活动与自尊、自信的关系;(c)学会调控情绪;(d)形成坚强意志品质。

(5)社会适应领域:(a)人际关系,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b)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

3.水平目标

学习领域目标细分为若干个水平目标。运动技能领域水平四中的一个目标。

每一个学习领域目标又可细分为若干个水平目标,并对如何达到某一水平目标提出了若干活动建议或内容建议,而不是硬性规定。这就给学校、教师和学生留有很大的选择余地和空间,不 1 管选择什么内容、采用何种方法,只要有助于达成学习目标就可以。以运动技能领域水平四中的一个目标为例说明如下。 水平四

发展运动技战术能力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 基本掌握一两项球类运动中的技战术。 ● 完成一两套武术套路或对练。

● 完成一两套技巧项目动作或器械体操动作。 ● 完成一两套舞蹈或健美操。

● 基本掌握几项主要的田径运动技能。 ● 基本掌握一两种地域性运动项目的技术。

(二) 编制教学目标的要求和方法

1.编制教学目标的要求:

(1)明确性。教学目标具有导向和标尺的作用,具体而明确的教学目标,能够引导师生围绕目标的实现而有效地展开教学活动,恰当地组织教学过程,并且能以此为标尺,准确地检测教学结果。目标的明确性有两项标准:①能表明可观察到的学习结果;②能表明检测结果的标准。

(2)整体性。目标的结构要合理,既有反映具有质与量规定性的行为目标,又不忽视表现内部心理过程的定性目标。目标的内容要全面,既要有知识性的目标,又要重视情感(兴趣、态度)、意志和动手操作方面的目标。并且,要注意目标之间纵向和横向的关联性,以充分发挥目标的整体效应。

(3)弹性。目标的弹性包含有两层意思:一是区别对待。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水平的弹性目标;二是灵活变通。目标是教师预期学生的学习结果,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在教学过程中,如发现有未预料的变化,应及时调整目标,不要将它视为神圣不可变更的东西。

(1)明确性。①能表明结果;②能表明标准。

(2)整体性。结构合理:行为目标,定性目标。内容全面:知识性目标,情感、意志、动手操作等目标。纵向和横向的关联性,发挥整体效应。

(3)弹性。一是区别对待;二是灵活变通。 2.教学目标的表述方法 主要有三种:

(1)认知观的表述方法。用表示内部心理过程的含糊动词。扼要地表述,便于会意和交流。但缺乏质与量的规定性。

这是我国教师常用的一种表述方法,往往使用只表示内部心理过程的含糊动词,如“懂得、理解、掌握、领会、欣赏”等等。它有利于扼要地表述教学的意图,便于会意和交流,而且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目标只能以内部心理过程的概括性的方法加以表述。但是它缺乏质与量的规定性,容易引起含糊和混乱的认识。

(2)行为观的表述方法。用可观察、可测量的外显行为来确切地描述。“ABCD”模式为例。A.教学对象(audience),行为目标描述的是学生的行为

它强调用可观察、可测量的外显行为来确切地描述教学目标。这类方法又有不同的操作模式,下面以“ABCD”模式为例加以说明。该方法认为明确的行为目标主要包含四个要素:

A.教学对象(audience),是指学习者,即行为的主体,行为目标描述的应是学生的行为,而不是教师的行为。规范的行为目标的开头应是“学生应该„„”,书写时可以省略,但目标必须是针对特定的学习者而提出的。

B.行为(behaviour),指学生达到教学目标时应能完成的行为,它是目标中最基本的成分。行为应该用明确的行为动词来描述,例如:对学习新教材的描述一般使用“学习„„初步掌 2 握„„建立„„概念”。这里的“学习”、“初步掌握”的涵义是指学生基本完成了对技术学习的泛化期的过渡。对复习旧教材的描述一般使用“复习„„改进„„提高„„进一步提高”。这里的“复习”、“改进”的基本涵义是指学生初步完成了技术学习的分化期的过渡。“提高”、“进一步提高”的基本涵义是指学生基本完成了对技术学习向熟练掌握的过渡。对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和提高身体机能方面的描述一般使用“发展„„增强„„提高„„促进„„”。对思想品德方面的描述一般使用“培养„„加强„„发扬„„调动„„”。

C.条件(conditions),指学生行为发生的条件,即评定学习结果的约束因素(包括环境、人、设备、信息、时间、问题明确性等因素)。例如,在X

X X时间内,能独立完成X X动作;在提供X X资料的情况下,能编制一个游戏,等等。

D.标准(degree),指评定行为的最低依据,或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水准,包括完成行为的时间限制;完成行为的准确性;完成行为的成功特征。

B.行为(behaviour),指学生完成的行为,是目标中最基本的成分。

C.条件(conditions),指学生行为发生的条件,即评定学习结果的约束因素。 D.标准(degree),指评定行为的最低依据。

(3)内外结合法。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

这是用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描述教学目标的方法。如格朗伦德(N.E.Gronlund)于1978年在《课堂教学目标的陈述》一书中提出,先用描述内部过程的术语陈述一般教学目标,然后用可观察的学生表现使之具体化的方法。 制定教学策略

制定教学策略,就是设计课堂教学如何进行下去的方案。所谓教学策略,是教学系统论或教育工艺学的术语,是指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之上为实现某种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实施总体方案,包括合理选择和组织各种方法、材料,确定师生行为程序等内容。

(一) 拟订教学程序

拟定教学程序就是对教学的实施步骤、阶段划分和时间分配作出安排,从而保证有计划、分阶段实现预期目标。 1.传统模式有:

(1)新授课的程序:导入新教材 —— 学习新教材 —— 巩固新教材 —— 布置作业。

(2)练习课的程序:提出目标要求 —— 示范指导 —— 独立练习 —— 检查评价。

(3)复习课的程序:提出复习要求 —— 系统归纳 —— 重点练习 —— 小结。 2.新型模式有:

(1)身心发展课的程序:确立目标(基本指标)——自我检测(主观感受)——教师咨询(客观诊断)——练习方法(运动处方)——实施过程(数据积累)——效果检验(信息反馈)。

(2)运动参与课的程序:活动设计(围绕目标)——组织实施(优化结构)—创建氛围(提高情趣)——表扬鼓励(巩固理念)。

(3)技能学习课的程序:导入——模仿——重复——演示——纠偏——改进——应用。

(4)合作交往课的程序:选定目标——寻求途径——设计内容——检验效果。

(二)选择教学方法

选择教学方法首先取决于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要求,要符合教学内容的特点。

其次,选择教学方法要立足于教学改革,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充分发挥教材的能力价值、应用价值和教育功能。

再次,选择教学方法要考虑教师和学生的条件、物质条件和教学时间的局限性。在整节课的教学中,应安排各种方法交替使用或组合使用,需要通盘考虑,要进行筛选、焊接,形 3 成最佳的教学方法的配搭方案。

选择教学方法并无严格的程序,需要反复构思筛选,新任教师可从回答下述程序性问题入手选择与组合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选择的程序 序号选择教法时要回答的问题选择的依据

1 采用哪些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材的难易;学生的基础与认识水平;设备与时间条件

2 采用哪些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 教学目标中培养能力的需求;学生现有的能力结构,教师的能力

3 采用哪些方法激励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机? 与教材恰当结合;学生的特点与爱好;教学条件

4 采用哪些检查、自查、评价学习效果的方法? 学生特点;目标的要求;教学时间允许

首先取决于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符合教学内容的特点。

其次,立足教改,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发挥教材的价值和功能。

再次,师、生条件、物质条件和时间局限。形成最佳的教学方法的配搭方案。

可从回答下述程序性问题入手选择与组合教学方法。

(三)设计课堂环境

课堂环境指的是为实施教学活动而组织起来的各种外部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环境(如器械布置,体育设施齐全并美观,电教手段等)和课堂社会心理环境(如课堂中师生关系、班风、教学气氛等)。

课堂教学设计中,创设课堂环境主要包括:

(1)创设奥妙有趣、激励探索的体育教学环境,满足学生求知的需要。

(2)创设和谐协同、相互尊重的人际关系环境,满足学生社会交往的需要。

(3)创设积极向上、普遍成功的发展环境,满足学生追求成就的需要。

(4)创设愉悦欢欣、新颖优美的审美环境,满足学生审美的需要。

课堂环境指的是为实施教学活动而组织起来的各种外部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环境和课堂社会心理环境。创设课堂环境主要包括:

(1)奥妙有趣、激励探索——满足求知需要。

(2)和谐协同、相互尊重——满足社交需要。

(3)积极向上、普遍成功——满足求成需要。

(4)愉悦欢欣、新颖优美——满足审美需要。 编写教学方案

(一) 体育课教案的基本内容与格式

体育课教案的格式纷繁复杂,这里仅就理论课和实践课两种课的类型出发,分析理论课教案和实践课教案格式及其应包括的基本内容。 1.实践课教案

(1)文字式教案:按教学程序编写。按教学程序编写,具体形式为:

一、教材内容

二、任务要求

三、场地器材

四、教学步骤

五、预计生理负荷曲线

六、练习密度预计

七、课后小结

(2)表格式教案:运用图表的形式将教案的内容科学、合理地分配到每一栏目中,优点:清楚明了。举例。

表格式教案是运用图表的形式将教案的内容科学、合理地分配到每一栏目中,其优点是清楚明了,目前,大部分体育教师都采用表格式教案。现列举几种常见格式。 格式1

教学内容

教学任务

课的结构

课的内容

组织教法

次数

时间

强度

场地器材

心率 曲线 预计

练习 密度 预计

课后小结

格式2

教 材

任 务

课的结构

时 间

课的内容

运动量

组织教法与教学要求

时间

次数

启发兴趣活跃情绪阶段

保持活跃情绪发展运动能力阶段

稳定情绪身心恢复阶段

教 具

课后记录

心率曲线图

格式3

6

教 材

教 具

任 务

场地布局

内容结构

教学内容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检查与评价

生理负荷曲线预计

练习密度

课后小结

格式4 教材

任务

7

教学顺序

时 间

练习时间

教学内容

重点、难点

组织教法

场地及队形

课后小结

器 材

预计 心率 曲线

预计练习密度

格式5 课次

主题

目标

8

技能: 认知: 态度:

类型

学习方法

顺序

队形组织

学习要点

指导与学习

时间

注意事项

2. 理论课教案

理论课教案的编写形式也有多种多样,如文字式、表格式、卡片式、教本眉批式等等,一般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 教学课题及授课时间、班级等。 ● 教学目标。

● 教学的重点、难点及处理方法简述。 ● 媒体、教具、学具的规格与数量。 ● 教学过程及时间分配。 ● 板书设计。 ● 课后分析。

3.课的设想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课的设计,是指在备课过程中,明确本节课的指导思想和主题,对整个教学过程及其各个环节、各个步骤、每种教法进行认真地研究后,拟定出比较详细的实施构想。它与教案不同,教案是在课的设想的基础上,用文字编写出科学、合理、切合实际的计划或方案。

明确本节课的指导思想和主题,比较详细的实施构想。教案是在设想的基础上,用文字编写出的计划或方案。 课的设想的内容主要有:

1.确定任务、重点和难点。

2.确定类型与结构。

3.教材意义。

4.选择教法和手段。

5.语言。

6.辅助措施。

9

(二)编写救案的基本要求

1.教案是在钻研教材、设立目标、制定策略等一系列操作后反复斟酌修订而成的.它既要忠实于整个设计的过程与结果,又要在行文时进行再思考、再创造。编写教案时决不可图简单而照抄别人的教案或照搬参考书上的教案。

2.教案必须科学规范,应做到内容准确无误,材料真实可靠,方案切实可行,书写工整规范。

3.教案要简明清晰,便于使用。教学目标要准确醒目,切实起到教学中的导向调控的作用。教学过程要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对关键、要点、警句等处可以“特写”的手法表现出来,以便一目了然。

4.教案应因人而异。一方面不能强求形式上的统一,应各具特色,在追求高质量前提下可以各显神通。另一方面对不同的教师应有不同的要求,例如对于老教师,他们经验多,善于根据学生临场行为来进行教学决策,其教案可写得简要一些。而对于新教师,则要求写得详细一些。

5.教案书写要留有余地,以便完成教案后产生的新思路、新措施能随时添补进去。教案必须在上课的一周之前完成,应尽量早有准备。

1.钻研教材、设立目标、制定策略、反复斟酌修订。

2.科学规范。

3.简明清晰,便于使用。

4.因人而异。

5.留有余地。

(三)体育课教案的改革趋向

在体育教学理念不断更新的今天,很多体育教师认识到教案的作用并不如传统教学理论中所说的那么重要,它实际上只是一种模拟设计,真正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随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诸多变化而随机应变。良好的教学效果主要取决于教师对课堂教学深入细致的观察和迅速地作出正确的判断与调整。因此,许多教师对传统的教案写法提出了改进的意见,认为简化教案可以减轻教师的负担,提高教师教学时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从而提高课堂

第五篇:小学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摘 要:体育情感与态度是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对体育的喜好、体验、感受、倾向和基本认识的综合反映,是情商在体育活动中的具体表现。随着我们教育重心向学生的发展的转移,情感与态度指标更显出它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小学体育;知识与技能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1-008-01

本文作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从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介绍了如何实现小学体育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是教学的首要目标

新课标不但没有改变知识及其应用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的核心地位,而且对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所涉及的内容提出了更高、更加广泛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把知识的形成过程放在教学的首位,使学生经历真正的认知过程,获得相应的体育运动知识,掌握相关的知识结构。

此外,小学体育课“掌握知识”的教学,还应包括以下内容:

1、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体育学习动机是形成体育能力的关键,要使学生明确体育运动不仅对身体有有益,而且对心理和智力也有益。体育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互相促进的。做到课内外结合,以满足身心健康,达到终身受益。

2、培养学生获得体育运动的自我评价能力 。自我评价是自我教育的一种方法。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有没有自我评价能力的学生在练习中所表现出来的质与量都有很大的差别,因为自我评价意识,在技术掌握的过程中,起着信息综合分析器的作用,它对众多的内外部信息进行分析、纠正、选择并确定下一步的具体行动。如果一位学生缺乏必要的自我评价能力,他在练习中只会机械重复、死练硬套。产生错误时,不仅判别不清,甚至有可能由于一再重复导致技术的错误定型。有自我评价能力的学生,根据练习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去寻找解决或改正的线索与办法,能更快更好地掌握技术动作。即通过引导学生获得 体育能力和享受成功,来树立体育学习的自信心,改善了课堂学习风气和运动技能的学习质量,有利于学生自立、自强的人格培养,为个体的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二、“过程与方法”是教学的主体目标

学生的体育学习过程是一个自主构建自己对体育知识的理解的过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主动的参与者,他们带着自己原有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学习活动,并通过自己的自主与主动的活动,包括独立思考,与他人交流和反思等,去建构对体育的理解。在这活动过程之中,获得经验,对经验的分析与理解,和对获得过程以及活动方式的反思至关重要。

学生的体育学习的过程应当是富有个性的、体现多样化学习需求的过程。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在认知水平、认知风格和发展趋势上存在差异的同时,处于同一发展阶段的不同学生在认知水平、认知风格和发展趋势上也存在差异。人的智力结构是多元的,有的人善于形像思维,有的人长于计算,有的人擅长逻辑推理,这本没有好坏之分,因此差异性没有绝对意义上的优和劣,只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与适应性。另外,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这种特定的生物和文化氛围,导致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不能要求大家都是一个思维模式,要求没有差异就意味着不要求发展。就个体的整个体育学习而言,多种风格的认知方式可以为其形成良好的体育认知结构提供保证。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当尽可能多地经历合作交流的活动,使得他们能够在活动中感受别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以改变自己在认知方式上的单一性,促进全面发展,同时,通过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有助于反思与完善自我认知方式,从而达到个性发展的目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学的终极目标

体育情感与态度是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对体育的喜好、体验、感受、倾向和基本认识的综合反映,是情商在体育活动中的具体表现。随着我们教育重心向学生的发展的转移,情感与态度指标更显出它重要的意义。积极的情感与态度是一种正反馈,它会增加学生对体育学习的投入和学好体育的信心,使学生更深的体验体育的魅力和学习兴趣。而消极的情感与态度是一种负反馈,它会在学生心理蒙上一层阴影,让学生对体育近而远之。积极的情感与态度能积极影响学生以后的工作态度与价值取向,消极的情感与态度对学生的工作态度与价值取向会造成不利的影响。所以,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培养,促进学生良好体育素养的养成。 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喜欢体育课。 创设广泛参与交流、合作、探索的空间,让学生体验到体育学习的乐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师应抓住学生这些年龄特点及心理特点,在课堂中创设积极参与交流、合作、探索的空间,让学生在“练习”中体验到体育学习的乐趣。

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是孤立的,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三个方面

学生从事学习的正确认识是情感活动和意志活动的基础;良好的情感又能推进学生的认识和行动;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决定学生是否注重学习过程与方法,努力去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因此,只有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掌握知识,获得智力技能和开拓学生的创造能力,才能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体育道德价值取向,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培养刻苦耐劳的作风和团队精神,使学生终身受宜。

上一篇:体育教师教学计划下一篇:太阳和月亮的教案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