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黄几复诗歌阅读答案

2022-12-23

第一篇:寄黄几复诗歌阅读答案

高三诗歌鉴赏——对比阅读答案

高三一模追踪练习:诗歌鉴赏——对比阅读答案1.[答案](1)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景象;(1分) 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1分) 王诗描写的是动景,(1分) 周诗描写的是静景。(1分) 【点拨】(1)王诗和周诗都是

三、四句写“夜景”,这里分析“夜景”的不同,应从内容和手法两个角度分析。

(2)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1分)

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

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1分) 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1分)

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

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诗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1分) 以上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点拨】“心境”的分析,要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词(或“诗眼”),王诗抓第一句中的“悲”,周诗抓“不闻”“不知”等。

2.(1)【解析】本题不同作者从不同视角来写金陵,但都有共同点,即伤心,伤心的原因相似,是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

(2)【解析】该题从不同角度,用不同诗句表达了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要透过异找出同)

高诗作者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看不出来的。 韦诗作者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事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能画成的。

3.解析:这两道题有求同有求异。内容相同,作者不同,写作时间不同;运用得表现手法相同,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异。

(1)两首诗都应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2分)

‚第一首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成阴,温暖如春。(1分)

第二首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1分)

(2)两首诗表达的感情不同:

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2分)

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2分)

(这要求找出共同之处,分析细节的不同。)

4.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 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 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

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5.(1)【解析】从题目看,第一题是从两诗的共有词“月黄昏”切入,结合诗句明确统一词营造的相似的氛围,相近的心绪。抓住题干里的有用信息,找他们的同,把对两首诗的有效比较结合起来,得出答案,"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

(2)分析:该问答案不唯一,从不同的角度看,可以有不同的答案。但一定要结合原诗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不能只答哪一个更好而没有具体分析。 是个开放题,比较后选择自己最能说好的做答。可以有三种答案:

①“应有”更好。“应有”二字蕴含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可谓传神之笔;“犹有”二字则无此意趣。

②“犹有”更好。“犹有”二字,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出了诗人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而“应有”二字却不能道出此意。

③二者各有其妙。(理由见上)

第二篇:李白诗歌与盛唐气象阅读答案

1、A(文章第五段“从某种程度上讲,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选项犯了主次颠倒的错误。)

2、C(第五段“后人对此时期的唐诗有许多的评论”,关键是“此”的理解,联系上下文,即是“开元、天宝盛世”,实际上选项是夸大了范围。)

3、C(第六段“如李白的《客中作》全诗写得豁达开朗、一泻无余”,选项张冠李戴。)

14.作者听朗诵时,“心情变得很复杂,很不安定,眼里也没有泪水”。这是为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作者青年时代对鲁迅的散文充满了喜爱之情:②时过境迁.如夸知音难觅,令人感慨;③作者经历了各种创伤,感情迟钝,对激情的失去深感无奈。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理解能力。答题时要注意分点答,6分,就要考虑三点。每答出一点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这些情景,这些声音,对当前的文坛来说,是过去了很久,也很远了。

【答案】(2分) ①青年作家为革命献身的时代离现在已经很久远了;②他们的革命精神固世事变化似乎已被当前文坛淡忘了。每答出一点给l分。意思答对即可。

(2)想到这里,我的心又平静了下来,清澈了下来。

【答案】 (2分) ①时间消磨了人的激情.情随事变是正常的;②鲁迅以其真挚的感情和不朽的文笔,使青年作家们青史留名,道义永存。每答出一点给l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要注意着重理解句子中的关键词语;二要注意联系上下文,结合文章主旨作答。

16.在作者看来,影响历史与世事流传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6分)

【答案】①被书写的对象在历是上的重要性;②书写历史的作者,如历史学家和文学家的末的表现能力;③口碑、文字、金石、竹木纸帛等传播方式和载体。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筛选能力。? 每答出一点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17.这篇文章是怎样构思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以收听朗诵开头.迅速切入主题,看似随意,实则精心;②以历史事实为依据,论述影响历史与世事流传的原因,紧扣主题,层层深入.③以明确鲁迅文章与道义共存的主旨收尾,前后照应,顺理成章。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欣赏作品的形象和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每答出一点给2分.

第三篇:“古典诗歌的现代传承”阅读理解答案

古典诗歌的现代传承

杨景龙

综观20世纪中国新诗,从创作实践到理论批评,从语言形式、表现手法到观念题旨、艺术精神,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诸多优良传统。不过,这种继承不是亦步亦趋的墨守成规的仿效,而是在横向移植的外来参照之下的现代创造性转化。

胡适的《尝试集》作为白话新诗的发轫,其秉承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即至为明显,胡适自己就承认,他的新诗实在不过是一些刷洗过的旧诗。胡适之后,白话诗人的创作或强或弱、或显或隐、或多或少,都无法完全逃离古典诗歌传统的一脉血缘。

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像戴望舒名篇《雨巷》的中心意象丁香,即来自李璟《摊破浣溪沙》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卞之琳就说《雨巷》读起来好像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余光中《碧潭》有句如果舴艋舟再舴艋些/我的忧伤就灭顶,活用李清照《武陵春》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古今诗歌作品之间,郑愁予名篇《错误》的艺术构思,显然借鉴了苏轼《蝶恋花》下片中的无焦点冲突和戏剧化情境;舒婷名篇《船》表现的咫尺天涯的永恒阻隔,与《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同出机杼。

古今诗人之间,像郭沫若诗歌的豪情气势与李白诗歌,艾青诗歌的深沉悲郁与杜甫诗歌,戴望舒、何其芳诗歌的辞色情调与晚唐温李诗词,卞之琳诗歌的炼字琢句与南宋姜吴雅词等;古今诗体之间,像胡适之体的浅白与元白体的浅俗,俞平伯、严阵、流沙河诗歌的语言节奏与古代词曲句式,郭小川的新辞赋体诗歌与古代辞赋歌行,白话小诗的体式与古代绝句小令等;古今诗歌流派之间,像新边塞诗的激昂豪迈、地域特色与盛唐边塞诗的激情悲壮、异域风光等;古今诗歌主题之间,像社会政治主题,爱国主题,爱情主题,时间生命主题,历史主题,自然主题,乡愁主题等;古今诗歌形式手法之间,像构句分节押韵,意象化,比兴象征,构思立意,意境营造与氛围渲染,叙事性和戏剧化,互文与用典等:其间均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开展扎实有效的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有利于古代诗歌研究者扩大视野,完善知识结构,形成关于中国诗歌史发展演变的整体观,理清20世纪新诗的诗学背景和诗艺渊源,从而对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新诗的艺术成就,作出较为准确的评估;并以辉煌灿烂的古典诗艺为参照,剖析新诗艺术的利弊得失,提升新诗的艺术水准;促使古典诗艺的现代性转化;它还有望在中国诗学领域拓展出一片边缘交叉的新垦地,形成一个新的分支题库;而在广泛的意义上,它更有益于培养现代学人丰富的审美趣味、弘通的历史视野和对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能力。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根 据 文 意 ,下 列 不 能 证 明 古 今 诗 歌 意 象 、诗 句 之 间 的 关 系 的 一 项 是 ()

A.舒婷《春夜》中的名句我愿是那顺帆的风/伴你浪迹四方,与宋代张先《江南柳》词句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可说是活脱相似。

B.李瑛的《谒托马斯·曼墓》中的细雨刚停,细雨刚停/雨水打湿了墓地的钟声,很容易让人想起杜甫《船下夔州郭宿》中的诗句晨钟云外湿。

C.洛夫做过将古诗句加工改造的实验,他曾把李贺的石破天惊逗秋雨一句改写为石破/天惊/秋雨吓得骤然凝在半空。

D.台湾诗人席慕蓉在她的《悲喜剧》一诗中写白苹洲上的等待与相逢,其实是对温庭筠《梦江南》词意的翻新与主题的掘进。

2.下 列 对 古 今 诗 歌 传 承 研 究 工 作的 意 义 的 表 述 ,符 合 原 文 意 思 的 一 项 ()

A.能够扩大古诗研究者的视野,完善知识结构,整体把握中国诗歌史的发展演变。

B.能够较为准确地评估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新诗的艺术成就。

C.能够拓展中国新诗的领域,进而形成边缘交叉的、新的分支题库。

D.能够丰富现代人的审美趣味和历史视野,同时对古典诗艺进行创造性转化。

3.下 列 分 析 与 概 括 ,不 符 合 文 意 的 一 项 是 ()

A.中国新诗在继承古诗优良传统的同时,横向移植外来作品,并对外来作品进行现代创造性转化。

B.白话新诗从一开始出现,就秉承了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尝试集》的作者胡适对此给予了肯定。

C.古今诗歌无论是在作品之间还是诗歌体裁之间,以及在诗人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D.小到意象、诗句,大到诗人、流派、主题、手法,都可以寻找到古今之间施受传承的脉络和痕迹。

答案:

1.D

2.B

3.A 答案解析: 1.试题分析:A、B、C这三项说的都是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的关系,D项说的是古今诗歌意象与作品之间的关系。

2.试题分析:A项原文说形成关于中国诗歌史发展演变的整体观;C项原文说有望在中国诗学领域拓展出一片边缘交叉的新垦地,形成一个新的分支学科,D项原文说有益于培养现代学人丰富的审美趣味以及对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

3.试题分析:A项原文第1段说这种继承&&而是在横向移植的外来参照之下的现代创造性转化,而不是对外来作品进行现代创造性转化;B项是对第2段第1句话的正确改写;C项是对第

4、5段相关内容的正确转述或概括;D项是对3~5段内容的正确概括。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

第四篇:《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与读者的接受》阅读练习附答案[精选]

①中国古典诗歌主要是通过创造意象和意境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清代的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这里的“情”,是指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景”是指客观世界,它们在诗中融合在一起。意象和意境的创造都离不开客观的物和景,它们是经过诗人主观思想感情的【A】筛选、提炼、浸润而形成的。同是写菊花,陶渊明笔下的菊花同李清照笔下的菊花是不一样的,同时又都有别于现实生活中的菊花。诗人在描写物象的时候,总是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创造意象、营造意境,都追求尽可能完美的情景交融。②而意境的特征又不止于情景交融,它【B】突破、超越了具体的意象,从有限到达无限,从具体升华到空灵;它启发读者产生想象和联想,进入到诗人所创造的无限丰富和广阔的艺术空间,去体会和领悟诗人寄寓诗中的对社会、

③下面试以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著名的短诗《鸟鸣涧》来作一些分析。全诗如下: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

④诗人所描写的落花、空山、月出、鸟鸣、深涧几种景象,都是客观生活中存在的,一经王维写到诗里,就跟我们平日的所见所闻不同,每一种物象都包含了诗人独特的感受,这就构成了诗的意象,再经诗人的融合,成为有机的艺术整体,创造出一种幽静、【甲】恬适、优美的意境。这意境中寄托了诗人对生活的认识、感情、理想和追求。

⑤王维所抒发的闲静恬适的思想感情,是通过他在山中居处时感受最深切的几种景象来表达的。首句中的“闲”字和次句中的“静”字,是我们体味这首诗意象和意境的关键。“闲”在这里并不是指空闲,没有事情可做,而是指悠闲、恬适,包含着对官场、名利、人事纷争等种种尘世烦扰的厌恶和回避等感情。诗人正是由于有这种宁静恬适的心境,才能看到、听到、感受到他写进诗中的那些景象。“空山”的意象就是如此。这里的“空”,不是空无一物的“空”,而是空寂的“空”,体现的是一种宁静的境界。这里的“空山”是独特的,已不再是原来的客观景物,而是带有诗人浓厚感情色彩的诗歌意象了。诗中的“月出”和“鸟鸣”是相互关联的两种意象,月亮出来会使树上的宿鸟惊醒。这种景象辛弃疾也写过,他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有句云:“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两诗虽情景近似,但着意点不同。辛词重点写动,写有声,写与农民相通的丰收的喜悦。王维这首诗是以动写静,以有声写无声。花落是动的,月出是动的,宿鸟因月出而惊起也是动的。唯其动,也就更能显出山中的空寂。在这一具体的环境气氛之中,诗人对静的感受是来自动态和有声的,因而这种静就不是一般的静,而是表现了诗人独特感受和思想感情的静。这首诗由几种关联的意象【C】融合、联缀而创造出的诗的意境,是一种宁静幽深的艺术境界。这宁静又不同于死寂,是充满生机而【乙】(juàn) 永的,它充分显出迷人的自然美,并由此表现出一种诗意和风致,使读者从中具体感受到诗人一颗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诗心。可见,诗的意象和意境,不仅浸润了诗人独特的生活感受和思想感情,而且还体现出诗人不同的气质和个性。

(取材于周先慎《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与读者的接受》)

(1)给文中甲处的加点字注上拼音,根据乙处的拼音写出汉字。(2分)

(2)文中A、B、C三处横线上的词语,顺序不当的一处是(3分)

(3)从作者对王维《鸟鸣涧》一诗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总结出鉴赏古典诗词中“意境”的基本方法:首先,捕捉诗歌所使用的 ① ;接着,根据诗人赋予它们的特点体会其中所蕴含的 ② ,从而把握诗人所创造的意象;再把诗中的诸多意象作为 ③ 加以体味,进而领悟诗歌营造的意境中所寄托的诗人对生活的认识、感情、理想和追求。(3分)

(4)下面是某同学对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月”这一意象的分析,该分析有不足之处。请利用阅读上文得到的赏析诗歌的知识加以修改,并说明修改理由。(5分)

这首诗中描写的月色如霜,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明净,又表现了季节的寒冷。

参考答案

(1)甲:tián 乙:隽(2分)

(2)C(3分)

(3)①物象 ②诗人的独特感受或主观情感 ③有机融合的艺术整体(意思对即可)(3分)

(4)示例:

修改:诗中描写的月色清凉如霜,诗人将自己的思乡之情融入冷月清辉之中,表现出因思乡而生的惆怅。 理由:因为原分析只关注到了诗中物象的特点,没有体会到物象之中所寄寓的诗人独特的情感。(意思对即可)

(5分。修改3分,理由2分)

第五篇:春雨诗歌阅读

春雨

你带星月灵光

裹挟九州风云

蕴含百花蜜

在雷电中激荡

你拉开春天的大幕

你化作了千丝万缕

把最美情歌吟唱

滴滴嗒嗒

淅淅沥沥的韵调

唱响春的序曲

你停了又下

下会儿又歇

缠缠绵绵

温温润润

柔情弄得心痒痒

湖面的涟漪圈套圈

岸边石子路洗出五彩光

湿润润的空气

甜滋滋的味儿

吸一口五脏六腑

舒畅倍儿爽

你的来临

又一次万物阴阳互动恋

孕育出金娃娃

隐在沃土中

吸吮你的乳汁

潜滋暗长

待到金秋分娩

喜庆又一轮五谷丰登

百果飘香

南国的红豆发枝条

萌动天下相思情

一条条怡情短信

养肥了运营商

北国山川抖精神

摇落陈年枯萎迎新嫩

引来久别候鸟群

百灵浅吟低唱

黄莺啼鸣深柳荫

丹顶鹤对舞雨中欢

天鹅雁鸭戏水乐

追得鱼儿没处藏

农民雨夜生好梦

金黄的谷穗

满山红高粱

粗大饱满苞米棒

喜看稻菽千层浪

你是催生婆的手

迎接露头的生命

你拂去桃花瓣的浮尘

频频和她亲吻

让她开得更艳更香

你抚摸千树万树的嫩芽

满山满岭黄绿染

红白掺杂遍山岗

你舔亮了犁铧

催它快去翻动流油的土地

播种人们一年的希望

你溶解冰山雪水滚滚来

汇成江河春潮浪

长江水涨航道宽

万吨巨轮朔流上

黄河冰凌化尽

全线通航

你迎锦鳞鲤鱼跃出水

化作仙女迷恋钓鱼郎

你让渔翁穿戴蓑衣斗笠

在湖面上撒网

你携带的饵料

让鱼群兴奋

使渔人疯狂

海中春汛游鱼群

白亮亮一片诱渔民

千帆飘动出了港,

细雨中送船的姑娘挥手情深

盼情郎归来鱼虾满仓

你打湿了姑娘的花纱巾

西湖畔撑起花伞群

游船上再现许仙白娘子的化身

你淋醒了梁祝蝴蝶梦

自由的恋人相依雨中解烦梦

待等天放晴时

穿花丛

展姿容

舒心性

你润透了长城的砖墙

让游人听到了孟姜女的哭声

庆幸中华无战事

老百姓欢乐享太平

你净化了空气

粉尘花成护花泥

驱散雾霾天晴晴

漫漫荒漠青草萌

成群牛羊喜越冬

盼来水草丰盛的日子

孕育羔羊新生命

黄山峡谷化出雾气腾腾

奇峰连云紫气缠

若隐若现迎客松

分明是瑶台仙境。

三峡神女十二峰

锁在你的深情里

不见了踪影

叮咚山泉

汩汩溪流

汇成深潭澄碧透

甘甜沁心肺

喝一口解渴又爽神

流云无心归洞府

拉出丝线同你一起落凡尘

瞧一瞧人间巨变

春来景色多迷人

昆仑山里的美玉

表皮湿润了

露出了深藏的洁白

身披雨衣的寻宝人

蜂拥上河滩

寻觅美丽的石头

任凭凄雨落纷纷

你使我想起童年故事

在春雨中划船

唱让我们荡起双桨

快乐在公园湖心;

想起去烈士陵园祭扫

春雨中湿透红领巾

红心随雨翻作浪

悼念英烈血涌身

高唱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想起在雨中植树

把树苗比自身

愿和小树一起成长

早成栋梁材

施展才华为国民

想起饥荒岁月

春雨过后挖野菜

和面充饥饿

深知粮食宝贵

一生惜米如珠珍

想起蹉跎岁月虚度春

渴盼春雨滋润

改革开放春雨来

神州舞起中华龙

壮美的祖国山河

拥抱起你

造化人间物换出新

年年春雨喜盈门

今年春雨别样情

楸出了老虎苍蝇害人虫

端正了法制精神

依法治国理念

渐入国人心

雾霾驱散乾坤朗

我辈百年当安息

有颜告慰英烈魂

春雨落泪乐急喜

开创自有后来人

天安门前春雨晨

卫队兵英姿飒爽

护卫国旗列方阵

戎装雨中色更绿

钢枪闪闪显军威

正步踏出军队魂

坚定整齐的步伐

斗志昂扬的精神

个个都是龙的传人

仰望五星红旗飘

观望升旗四海民

热泪盈眶万众一心

雄壮的国歌响彻广场

春雨洗新了天安门

上一篇:结核病筛查调查问卷表下一篇:竣工验收备案资料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