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阅读复习

2024-05-05

古代诗歌阅读复习(共8篇)

篇1:古代诗歌阅读复习

高三总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之三)..

殷利强

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通过诗歌阅读训练:

1 理解词语在诗歌中的含义。

2 概括诗歌的中心思想。

3 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

4 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教学重点:

1 阅读方法指导。

2 继续阅读心理培养。

教学难点 :

教师所指导的阅读方法、答题技巧如何为学生所掌握。

教学设想:

要将最佳阅读心理的培养与具体阅读方法的指导相结合,在教学中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中一定要配合以最佳阅读心理培养,使学生的阅读在最佳的阅读心态下进行,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上课前先进行阅读心境、阅读心绪、阅读心情、阅读心力、阅读心志、阅读心欲方面的训练,使学生形成最佳阅读心理。

阅读方法指导要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诗歌中的字词句而体会诗歌的意境,在理解诗歌中的形象、意境的基础上判断诗歌所表达的主旨,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进而评价诗歌思想内容。

要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练习为主线的“三为主”方针。

要尽可能地体现现代课堂“平等、合作、发现、交流、共享”的精神。

教学设计:

本知识点用8课时进行完毕。第1课时引导学生学习诗歌阅读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第2―4课时进行客观题的阅读训练;第5―8课时进行主观题的训练。

第3课时

教学要点:

继续培养最佳的阅读心理:纯洁的心境、安静的心绪、乐观的心情、专一的心力、坚定的心志、渴求的心欲。

指导学生进行古代诗歌阅读训练,引导学生掌握以下方法:

读诗题、出处、作者、注释了解诗歌的有关背景。

认真品读诗句,体会诗歌所表现的意境。

根据诗歌所表现的意境分析把握诗歌的中心思想和表达技巧。

教学步骤 :

一 确定本节课的训练内容:

本节课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诗歌阅读训练。

每个人都有一些自己很难忘的经历,如得到了很珍贵的礼物,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等,我也有自己很难忘的经历,那就是我第一次读到了几首古诗,其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凄冷旷达之美、“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的苍凉孤寂之美深深地打动了我,我感到如得至宝。我们有五千年光辉灿烂的历史,这伟大的历史孕育了博大精深的`华夏文化,这无与伦比的伟大的文化又为我们留下了异常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要珍惜这些弥足珍贵的至宝,珍惜她,发展她。

怎样才能读懂古代诗歌作品?

想一想以前有没有学过这一类的知识,翻一翻看有没有这一类的资料可以给我们提供帮助。

学生们阅读相关内容,并归纳交流总结读诗技巧。

教师引导总结:

1 品味诗题,看清作者、出处,利用好注释。

2 带着激情品读诗句,在读懂诗句的基础上把握诗歌的意境。

3 培养最佳阅读心理。

二 进行具体的诗歌阅读训练:

(一)读《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1 导 要求学生注意:

(1)采用品读的方法。

(2)应用我们学到的阅读方法。

(3)尽可能地翻译出来。

(4)完成诗后的习题。

2 读 学生品读诗歌,相互交流。

3 论 谈论诗中的有关内容,加深学生对诗句的理解。

(1)“宦游人”是什么人?

(2)大好春光,“宦游人”为何“偏惊”

(3)颔联和颈联写了什么?

(4)诗中的点睛之笔你认为是哪一句?

(5)如此看来,颔联和颈联是否属于败笔,因为它似乎与主题不一致?

4 结

(1)表现了什么主题?

(2)应用了什么手法?

(3)读诗要注意些什么?

(4)翻译诗句。

(5)对正诗后习题。

(二) 阅读《晚次乐乡县》

1 导 注意阅读心理的调适和所学方法的应用。

2 读 学生品读诗歌,相互交流。

3 论 谈论诗中的有关内容,加深学生对诗句的理解。

(1)“征”为何意,是否为征伐之意?

(2)荒烟为何断了,古木缘何而平?

(3)尾联与前二联从视觉抒写的角度是否一致?

4 结

(1)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诗中没有一句话里有“思乡”之语,却让人感触至深,为什么?

(2)句末为何写夜猿鸣叫?

(3)对正诗后习题。

(三) 阅读《早梅》

1 导 注意阅读心理与方法。

篇2:古代诗歌阅读复习

一、(安徽省合肥市2017年高三年级第三次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别吴仲俊

吴锡畴

背人春事水趋东,浅紫深缸次第空。宿霭未干桑叶雨,薄罗初试棘花风。诗联锻炼微吟里,豪气施行半醉中。

此去相逢堪几度,别怀作恶老来同。

[注]①春事:春意,春天的景象。②作恶:指忧郁不快。1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从离别之时的自然景象人笔,全诗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与友人的离别之情。B.颔联中“未于”既指桑叶上的雨水未干,也指诗中的人物因为离别而整夜流泪、此时泪水未于的情景。

C.颈联从前两联对景物的描写中跳出,侧重写人,“微吟”“半醉”等词通过动作、神态的细节描写,凸显人物情态。

D.尾联虚实结合,将离别时难舍难分的场景渲染得真切动人,同时最后一句中的“老来同”也暗示了诗人的年龄。

E.全诗在结构安排上富有章法,“起”“承”“转”“合”四部分层次清晰,其中第三联成功实现由景到人的转换。

15.“背人春事水趋东,浅紫深红次第空”两句精妙,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4.BD 15.①构思巧妙。由“春去”引出“人去”,渲染了友人间离别的氛围,奠定了情感基调。②手法精妙。“背人”使用比拟手法,借春天的离去形象表达诗人的感伤。“浅紫”“深红”使用借代的手法,以“次第空”写出繁花的凋零,营造了暮春时节感伤的氛围。③用词精妙。“空”字使用精妙,形象写出春天离去的空寂之感。

① 1

二、(安徽省蚌埠市2017年高三年级第二次质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巫山高

王融

想象巫山高,薄暮阳台②曲。烟霞乍舒卷,猿鸟时断续。彼美如可期,寤③言纷在瞩。怃然坐相思,秋风下庭绿。

【注】①王融:南齐文学家,东晋宰相王导的六世孙,少有大志,然家道中衰。②阳台:传说中巫出神女所居之处。③寤:醒。

14.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此篇首句即以“想象”二字点明下文所写巫山景象,均为诗人心之所想,而非目之所及。下文的想象就集中围绕“阳台曲”这个美丽的传说展开。

B.三四两句具体想象阳台的美好景象,从视觉角度着笔,动静结合,这种貌似绘景,实为暗示象征的写法,暗寓想望、期待之意,自然引出下两句诗。

C.诗人热望化梦为真,醒来产生了神女宛在眼前的幻觉。这是由热烈想望、殷切期待而产生的心理。“纷在瞩”真切而生动地描绘出神女显现于眼前之情状。

D.尽管诗人希望神女“寤言纷在瞩”,但毕竟只是一种虚无飘渺的愿望,诗人将赋中最富诗意的描写想象加工,创造出极富文采之美的诗境,化赋为诗。

E.全诗通过想象与对眼前景的幻觉式感受,写出诗人那种歆慕、期待而又怅惘的心理,也烘托出神女缥缈的身姿面影。整个境界,迷离惝恍,空灵飘忽。

15.诗歌以“秋风下庭绿”作结,有何好处,请结合全诗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4.BC

① 2 15.尾句以景结情,意味深长,含蓄隽永(手法答“虚实结合”也可)。诗人在怅然失意中独坐相思,但见秋风飘然而至,吹动庭院中的绿枝。那“下庭绿”的秋风,宛若神女飘然而至的身影,实则不过是一时的错觉而已。诗写到“秋风下庭绿”,悠然而止,极富韵外之致。

15.依据试题要求,结合全诗赏析诗歌以“秋风下庭绿”作结有何好处,注意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诗人在怅然失意中独坐相思,但见秋风飘然而至,吹动庭院中的绿枝。借景抒情、以景结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答题时首先描述景物,然后概括意境特征,最后分析情感。

三、(安徽省黄山市2017年高三年级第二次质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野 望 杜甫

纳纳乾坤大,行行郡国遥。云山兼五岭,风壤带三苗②。野树侵江阔,春蒲长雪消。扁舟空老去,无补圣明朝。

【注释】①此诗作于大历四年,作者乘船行于湘中一带。②三苗:古代南方部落民族。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行行”有作者乘舟不停地前行之意,同时也暗示了湘中一带水途漫长。

B.“五岭”“三苗”写出了空间之广,“云山”、“风壤”写出了南方的环境风貌。C.颈联上句是说江边的野树覆盖了宽阔的江面,“侵”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D.作者在写景时,既有概括,又有细描,颈联由远及近地对江边景物进行了细致描绘。E.诗歌前三联紧扣标题“野望”来写,写所见之景,尾联则在此基础上抒情。1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4.CD 15.(1)对时光流逝、年华空老的伤感,作者的感情主要是通过尾联表现出来的,“扁舟空老去”是说时光流逝,自己已经老去,“空”表现出一种无奈和伤感;(2)于国无补、壮志难酬的无奈和遗憾,“无补圣明朝”是说作者想要报国而不能,透露出一种于国无补的遗憾。

① 3

四、(安徽宣城市2017年高三年级第二次质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秋 来 李贺

桐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谁看青简一编书,不遣花虫粉空蠹。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秩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

【注释】①桐风:指吹过梧桐叶的秋风。壮士:诗人自称。②衰灯:暗淡的灯光。络纬:虫名,俗称纺织娘,因秋天天气转凉而哀鸣,其声似纺线。③青简:青竹简。一编书:指诗人的一部诗集。竹简书久无人读,蠹虫就在其中生长。④不遣:不让。花虫:蛀蚀器物、书籍的虫子。蠹(dù):蛀蚀。⑤香魂吊书客:指前代诗人的魂魄来慰问诗人。书客:诗人自指。⑥鲍家诗:指南朝宋鲍照的诗。鲍照曾写过《行路难》组诗,抒发怀才不遇之情。⑦“恨血”句:《庄子》中说:“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为碧。” 14.下列对本词的鉴赏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此诗以桐风、衰灯、寒索、冷香、秋坟、恨血等意象构成一幅冷凄悲凉的画面,不是为了抒发悲秋之情,而为感叹命运不济、报国无门。

B.首句中的“惊心”说明诗人心里震动强烈。第二句“啼寒索”的“寒”字,既指岁寒,更指听到络纬啼声时的心寒。

C.首句中的“苦”字给全诗定下了基调,笼罩以下六句;

三、四句写诗人面对衰灯,耳听秋声,感慨万端,发出所作诗篇又有谁来赏识的一声叹息。

D.

五、六两句,诗人直抒胸怀:前句说愁思把纡曲百结的心肠牵直,用语平白;后句又说鬼魂前来凭吊他这个不幸的生者,更是奋笔直呼。

E.全诗寄情于物,用浪漫主义以幻写真的独特手法,在深远的悲愤和瑰丽奇特的艺术形象间达到了和谐的统一,体现了李贺诗歌诡谲凄异的风格。15.请简要赏析本诗尾联的写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4.AD

⑦⑤

②15.尾联诗人借用典故通过奇谲的想象,说仿佛隐约听到秋坟中的鬼魂在唱着鲍照当年抒发“长恨”的诗,他的“长恨”就像苌弘的碧血那样永远难以消释,实际上是借古抒怀,借他人酒杯浇自己胸中块垒,来抒发自己命运不济、报国无门的绵绵悲恨。

五、(安徽池州市2017年高三年级第二次质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应召赴京道上有作 [明]方孝孺

摇落秋冬季,苍茫鄞越问。青山欹枕过,白乌背人还。问俗乡音异.消愁酒价悭。虚名果何物,不使病夫闲。

【注】本诗作于洪武十五年(1382).为作者第二次奉诏入京时所作。十年前,方孝孺曾被荐召赴京师,“太祖喜其举止端整”,然嫌其年轻,遣还。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点明写作时间、环境,草木零落的秋冬季节,野色苍茫的秋冬风物,为全诗定下了低沉的基调。

B.颔联描写旅途景色。诗人坐在车上,目送两岸如枕般的青山在窗外向后移动,天边的白鸟渐行渐远。C.颈联中“问俗”与“沽酒”是旅途中极其平常而典型的细节,出门之人几乎都经历过,非常富有表现力。

D.尾联照应标题“应召赴京”,“虚名”二字耐人寻味,含蓄地表现了诗人此次赴京复杂而矛盾的心理。

E.这首诗展现了诗人进京的全部过程,语言精工,风格淳雅,结构严谨,体现了诗人深厚的诗学造诣。

1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篇3:古代诗歌阅读思路指导

我将阅读方法概括为“三看、三析、一学习”, 具体内容如下:

一看题目:

题目往往是诗歌的主旨所在, 虽然诗歌手法千变万化, 诗歌内容隐晦不明, 但是古人似乎从不在题目上做文章费思量, 总是直接直白地表达作者的阐述对象或表达意图。也有人比题目把做一个窗口, 因为它可以让我们窥探到诗人的内心世界。所以想要读懂诗, 抓住了题目也就抓住了主题。以温庭筠的诗为例:

晨起动征铎, 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 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 凫雁满回塘。

全诗意象繁杂, 内容琐碎, 虽能看出客行在外的思乡之情, 却难以深刻挖掘其中颈联、颔联的精妙之处。倘若领会了题目《商山早行》, 定会明了“早行”二字其实是全诗的纲领与线索,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几个典型事物的名词组合皆是表现“早行”之“早”的, 对于理解全诗具有明确的指示意义。

二看作者:

有些作品有时不待读诗的内容, 就可知作品风格和作者情感。如大小李杜、王维、李清照、辛弃疾、陆游、李煜等, 了解了诗人也就了解了诗歌背景。如杜甫与李清照的作品大致分两个时期, 杜甫有飘泊在外与暂时享受田园生活两个阶段;李清照以南归为分界作品分前后期, 不同时期作者的心境也迥然不同, 对了解诗歌的情感有极大帮助。

三看背景:

背景包括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创作时的思想背景, 前者是“文为世”的反映, 后者是“诗言志”的表现。背景会让我们第一时间知道作者的情感情绪, 也能很快地揣摩到作者的创作意图, 便于我们对诗中隐晦语句进行合理的推测, 从而彻底领会全诗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析意象:

要做到分析意象, 首先要熟知很多意象包含的深刻含义。几乎所有诗人都是借助意象来表达自己深而不露的情感或志向的, 所以许多意象有长久以来积淀下来的特定象征意味和感情基调, 而且这些意象会在所有诗人的诗中反复出现, 是我们读懂诗歌的重要途径。

常用意象如月、水、鸿雁、杜鹃、猿、梅、兰等。

二析手法:

我认为诗人往往都是不屑于直抒胸臆的, 他们更喜欢用曲折委婉的方法来隐喻自己, 这当然要借助诗歌的多种手法, 所以现在很多诗歌鉴赏题都会涉及手法问题。这需要学生必须熟知所有手法, 即修辞手法和艺术手法两种, 艺术手法类别繁多, 尤为重要。

如: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抒胸臆、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对比、衬托、反衬、以乐景衬哀情、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动静结合、烘托、托物起兴、渲染、虚实结合、欲扬先抑、卒章显志等。

三析问题:

学生在解答古典诗歌题时常会犯得一个答非所问的毛病。因为他们既不肯好好思量诗歌内涵, 又急躁得不去认真分析问题要求就匆忙答题。分析问题主要是分析出题者的出题意图。

首先要指导学生认真审题, 抓问题中的关键字词, 然后对症下药。再者, 一些看起来可有可无的语句, 其实也是对学生答题的切入点指导, 比如常见却被学生忽视的“结合全诗”、“请具体分析”“试举例分析”。要让学生知道, 问题之中不会有废话, 相反地全是“暗示”。如:

送魏二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问题:三、四两句诗, 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 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

篇4:如何进行古代诗歌鉴赏复习

一、读标题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要把握好标题信息,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调,有的揭示了写作的对象、事件、主旨等。标题是指导学生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如: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如果不看诗题,会以为此诗是写将士们勤苦训练,驰骋疆场的雄心壮志。但结合诗歌的题目看,全诗四句,一句一景,表面上似乎不相连属,实际上却统一于“征人”的形象,都围绕着一个“怨”字铺开,收到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

如《竹窗间风寄苗发司空曙》,这首诗就交代了写作缘由是竹窗间风,暗示了诗的感情基调,是对远方之人的怀念。教《征人怨》,这首诗暗示了诗的内容是边塞诗,揭示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是“怨”。《咏山泉》、《咏素蝶》,点明了诗的类别是咏物诗,暗示了写作手法是托物言志;柳宗元《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通过这个标题,我们可以了解到时间是中夜(半夜),地点是西园,中夜起来后望着西园的月亮。在掌握了这些信息后,我们就能比较容易地深入到诗的内容中去。

二、注释的暗示

诗歌中的许多提示性、暗示性的信息,如注释等,这一信息很重要,有的是关键。高考诗歌的题材多样,大多附有注释。有的注释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诗的主旨,有的介绍作者,那是暗示诗人的情感。

如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此诗作于李白流放途中遇赦之后的秋季。夏十二是李白的朋友,排行十二。诗后注解提供了该诗的写作背景,从“流放途中遇赦”这几个字可以想到,诗人应是带着轻快的心情写。了解注释后就知道诗中的自然万物好像被赋予了生命,不难看出这些有情有意之景衬托出诗人遇赦后极其欢快的心情。再如,宋朝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注释:愁杀,极为忧愁;离亭,古代驿路上的亭子,因人们多在亭里送别故有“离亭”一说。鉴赏这首诗歌,下面所给的“愁杀”和“离亭”的注释极其重要。可以说,通篇都是紧紧围绕一个“愁”字而写的。作者将与友人分别时的愁情赋予了扬子江畔的诸多景物之中,不言愁而愁自现。言有尽而意无穷,是一首难得的佳作。

三、了解古代诗词的结构章法和基本特点

中国古代有古体诗和近体诗,词分上片和下片。它们的基本特点是:情景结合,前半部分往往是写景,后半部分是抒情,前后内容要么对应一致,要么是相反、相对,如乐景乐情,哀景哀情,乐景衬哀情等。如:

绝句二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前两句是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好一幅山青水秀,鲜花盛开的绮丽画面。这初夏的景色不可谓不美,但从后面两句看,眼前的美景非但引不起诗人游玩的兴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因此,这首诗是从乐景写哀情,从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不同来反衬诗人思乡之深。

四、看背景

诗是现实生活的写照,一首诗的形成总是与作者对特定历史事实的感悟有关(不同的是其表现方式的差异),诗歌表现了作者对社会,对生活,对某人、某事或某种现象的或褒或贬,或肯定或否定的态度。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应尽可能多地联系诗歌创作的特定历史背景,结合诗的内容作细致、全面的分析。古诗鉴赏题中的注解有时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我们要学会关注。

除以上列举四例外,诗歌鉴赏中还有一些重要的切入点,如抓意象悟“情语”等等,在此不再一一列举。只要我们在复习中勤加思考,就会发现并总结出很多潜在的规律来。

当然,以上做法还有很多不成熟和失误的地方,我希望得到广大同仁的不吝赐教。总之,在高三诗歌复习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备学情,备教材和备方法,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又要不断地开拓创新。我们要当好总指挥的角色,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最有效地复习诗歌,培养和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让学生胸有成竹地梦圆高考。

篇5:古代诗歌阅读复习

一、(四川省自贡市2017年高三年级三诊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琐寒窗·春思 王沂孙

趁酒梨花,催诗柳絮,一窗春怨。疏疏过雨,洗尽满阶芳片。

数东风、二十四番,几番误了西园宴。认小帘朱户,不如飞去,旧窠双燕。

曾见。双蛾浅。自别後,多应黛痕不展。扑蝶花阴,怕看题诗团扇。

试凭他、流水寄情,潮红不到春更远。但无聊、病酒厌厌,夜月荼蘼院。

【注】①二十四番:指应花期而来的二十四番花信风。②题诗团扇:用汉宫班婕妤失宠事,表现女子的闺愁。③“试凭他”句,反用红叶题诗事以言想凭流水寄情,可惜流红不能漂到更远。凭:犹仗也。④荼蘼:暮春时节开花,为二十四番华信风中居后之信。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开篇“趁酒梨花,催诗柳絮”描写梨花绽放、柳絮飘飞的春景,景中含情。B.“一窗春怨”照应题目“春思”,着一“怨”字,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C.“数东风、二十四番”,一个“数”形象地描摹出抒情主人公闲适的生活情趣。D.“旧窠双燕”用燕喻人,双燕犹能飞还旧巢,游子却不能返回故里,大有人不如物之感。E.这首词。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上片由眼前景色写起,是实写,下片则是虛写。15.词的下片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4.CD 15.从对方落笔,想象闺中人愁眉不展、怕看旧物、想借流水寄情、百无聊赖、病酒恹恹、月下独自徘徊的生活情状。表达了词人对闺中人的无限思念之情。

二、(四川省宜宾市2017年高三年级三诊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临江仙

陈克①

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 ②。岁华销尽客心惊,疏髯浑似雪,衰涕欲生冰。送老齑盐 ③何处是?我缘应在吴兴。故人相望若为情,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

【注】①陈克:南宋词人。②江城:指建康,今江苏南京。③齑盐:细碎的腌菜,这里代指养老之处。14.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与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 交代了危急的时局,点明感慨的原因,具有统领全词的作用。B.“疏髯浑似雪,衰涕欲生冰”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形象地描写出诗人的落魄形象,也点出“客心惊”的缘由。

C.“送老”一词承上启下,上承 “十年”“岁华销尽”“疏髯”“衰涕”,下启“应吴兴”“别愁”“孤影”。

D.“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两句,以景结情,营造迷离恍惚的气氛,寄托词人难言的苦衷,含不尽之意。

E.这首词感情真挚,巧设意象,意境深美,语言清新淡雅,浅处皆深,读来韵味十足感人至深。15.词中寄寓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4.BE 15.①亡国之悲愤。词人作此词时,中原已沦陷,兵临建康,作者面此痛心疾首,又无可奈何,满腔忠愤溢于言表。②年华已逝之悲恨。“岁华销尽”,鬓发如雪,作者对自己年华老去、无法驰骋疆场深表遗恨。③对安居生活的渴望。词人生逢乱世,侨居异乡,渴望能归老吴兴。④离别的哀愁。词人想归老吴兴,但又对建康的老朋友依恋不舍,离愁别绪笼罩心头。

15.这是南宋词人陈克所作的一首忧念时势、感叹迟暮的爱国寻归之词。词的上片强烈地抒发了词人老骥伏枥、壮志不已的爱国情怀;词的下片描写词人对自己归宿的寻找。这首词抒发了作者面对国家的危亡痛心疾首,而又力不从心,无可奈何的悲凉情绪,又抒发了对友人的眷恋。全词悲慨沉郁,满腔忠愤溢于言表,感情真挚。

三、(四川省成都市2017年高三年级三诊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万里桥江上习射①

陆游

坡陇如涛东北倾,胡床看射及春晴。

风和渐减雕弓力,野迥遥闻羽箭声。天上欃枪端可落,草间狐兔不须惊。

丈夫未死谁能料,一笴他年下百城。

【注】①万里桥,在成都锦江上。淳熙四年正月孝宗有诏:沿江诸军,岁再习水战。②胡床:交椅,最初从域外传入。③欃枪,彗星的别名。古人认为它的出现定有兵乱。这里代指金兵。④笴,箭杆。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是()

A.首联上句写景,诗人眼中高高低低的丘陵犹如起伏的波涛奔流而下,别具壮阔的气势。B.首联下句点题,诗人在晴朗的春天观看江上将士们演习射箭,陶醉于春日的闲适和愉悦。C.颔联上句写春风和软,弓箭力量减弱;下句写将士们膂力不凡,长箭的声响远处可闻。D.颈联将天上的“欃枪”与草间的“狐兔”对举,以警告金人不要像狐兔一样得意猖狂。E.本诗紧扣“射”字,以景起兴,继而叙事,再转入议论抒怀,有陆游豪迈雄健的诗风。15.本诗尾联好在哪里?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4.BD 15.诗人以反问的语气,用豪壮的结语,使全诗的思想得到升华,精神为之一振,大大增强了诗的感染力,同时表达出了诗人打败南犯金兵的必胜信念、对不思进取的小人的不屑,以及不甘无所作为、渴望收复江山、建功立业的慷慨斗志。

四、(四川省广元市2017年高三年级三诊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注】辛弃疾在淳熙十二年(公元1185年)前后,约为45岁,贬官为民,闲居带湖。14.下面对本词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上片四句描绘夜宿王氏茅屋中的实景,声色形神兼绘,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

B.“鼠”是“饥”的,可见这里已经长时间断了“烟火”;蝙蝠翻舞,形象逼真地写出了眼中所见。屋外狂风暴雨,窗纸破烂,瑟瑟作响,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耳中所闻

C.下片抒写词人心理活动和无限感慨。动物猖獗,秋风凉薄,不能安然入睡,浮想联翩,焦急万分,怎不更加衰老呢?

D.感慨不等于悲观,梦中醒来“眼前万里江山”,看似闲愁实则旷远雄劲。E.本词语言平淡,纯用白描,笔墨干练,真切自然,别具一格,生动感人。15.本词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全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思?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4.BD 15.诗人用饥鼠,蝙蝠,风雨,窗纸等意象,描写了一幅萧瑟破败的意境,抒发了(1)诗人平生为了国事操劳奔走,终老时却落得罢官闲居,壮志未酬的辛酸;(2)他半夜惊觉,梦中和现实落差之大,表现出诗人志在千里的理想和崇高的报国热情。

五、(四川省遂宁市2017年高三年级三诊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女冠子•元夕 蒋捷

蕙花香也。雪晴池馆如画。春风飞到,宝钗楼上,一片笙箫,琉璃光射。而今灯漫挂。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况年来、心懒意怯,羞与蛾儿②争耍。

江城人悄初更打。问繁华谁解,再向天公借。剔残红灺③。但梦里隐隐,钿车罗帕。吴笺银粉砑。待把旧家风景,写成闲话。笑绿鬟邻女,倚窗犹唱,夕阳西下④。

【注】①蒋捷:宋末元初人,南宋亡,隐居不仕,人称“竹山先生”。②蛾儿:闹蛾儿,用彩纸剪成的饰物。③灺(xiè):灯烛的残灰。④夕阳西下:指南宋康与之(一说为范周)《宝鼎现》咏元夕词,其首三句为“夕阳西下,暮霭红隘,香风罗绮”。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① 4 A.全词起笔两句从静态方面极度描写过去元宵节日如画的迷人景象,目的在于为后文实写现在元宵的冷清暗淡,形成今昔的强烈对比。

B.上片三至六句从动态方面极力实写春风吹到精美的歌楼舞榭、到处是笙箫管乐齐鸣、琉璃灯彩光四射、满城笑语欢声的热闹繁华场景。

C.“而今灯漫挂。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三句写遍地彩灯高挂,灯光明亮照彻元夜,与“琉璃光射”相照应,写出了元宵节日的繁华。

D.“江城人悄初更打”一句以动衬静,从灯市时间的短促写夜晚冷落,寂静无声,鼓点悄然响起才知是初更,并点明词人度元宵所在地——江城。

E.这首词风格较为自然,词意始终在流动中,无一凝滞。对过去元夕的铺叙不惜篇幅,浓墨重彩,或直接描绘,或间接叙写,或以梦境加以再现。15.请简要分析这首词的下阕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4.BC 15.①请问谁能向天公借回往日繁荣,表达出对往昔繁华不再的伤感、对复国无望的无奈与悲愤;②梦中又见往日元宵繁华,想用笔记下故国元夕景象,表现出对故国的深深眷念之情;③听到邻家的少女还在倚窗唱着南宋的元夕词,禁不住苦笑,表达出词人内心的一丝欣慰和无限酸楚之情。

15.这是南宋词人蒋捷创作的一首词。词用今昔对比手法抒元夕感怀,表现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上片前半写往日元夕之盛况,后半写今日之清冷及自己心情之郁闷。下片写往昔之繁华不再重来的无奈,包含着复国无望的深深的眷恋之情。这首词风格较为自然,词意始终在流动中,无一凝滞。在追琢中显出自然之本色。或直描,或问写,或借梦境,着力处皆词人所钟之情,情韵兼胜,沉痛感人。下片“江城人悄初更打”,从灯市时间的短促写今宵的冷落,并点明词人度元宵所在地——江城。下面数句直至词末,一连用了“问”、“但”、“待把”、“笑”等几个领字,一气直下,写出了自己内心的悲恨酸楚。“问繁华谁

篇6:古代诗歌阅读复习

一、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2题。

溪桥晚立 [明]蓝智

天阔浮云尽,山昏落日微。鸟栖当野树,人语共柴扉。岁月且云暮,乡关何处归? 邻家响机杼,远客叹无衣。

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一、二两句从远景起笔,借助“天”“云”“山”“日”等意象,描绘出一幅视野开阔又略显苍茫的傍晚图景,极富画面感。

B.三、四两句紧承上句“落日”来写,由远及近,写到了归鸟栖树和人的活动,也与前两句形成以动衬静的效果,闲适自然。...C.五、六两句即景生情,作者以反问手法表达了内心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其情感与唐代崔颢“日暮乡关何处是”有相似之处。

D.诗歌前六句描景、写人、抒情相交融,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一幅静谧而又祥和温馨的乡村生活图景,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

E.全诗起笔写景,落笔感叹,作者视线由远及近,描写了傍晚站立溪桥边的所见所闻所感,照应题目中的“晚立”二字。

2.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D 2.①通过“邻家响机杼”来反衬自己“无衣”,抒发了漂泊天涯的凄苦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②全诗抒发了诗人对年华流逝的感慨、在外飘零的孤寂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尾联对全诗情感的抒发有着强调的作用,使全诗的格调更加悲苦。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女冠子·元夕 [宋]蒋捷①

蕙花香也。雪晴池馆如画。春风飞到,宝钗楼上,一片笙箫,琉璃光射。而今灯漫挂。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况年来、心懒意怯,羞与蛾儿②争耍。

江城人悄初更打。问繁华谁解,再向天公借。剔残红灺③。但梦里隐隐,钿车罗帕。吴笺银粉砑。待把旧家风景,写成闲话。笑绿鬟邻女,倚窗犹唱,夕阳西下。

【注释】①蒋捷:宋末元初人,南宋亡,隐居不仕。②蛾儿:闹蛾儿,用彩纸剪成的饰 物。③灺(xiè):灯烛的残灰。

1.下列对这首词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起笔两句从静态方面描写过去元宵节日如画的迷人景象,目的在于为后文实写现在元宵的冷清暗淡,形成今昔的强烈对比。

B.上片三至六句从动态方面虚写春风吹到歌楼舞榭、到处是笙箫管乐齐鸣、琉璃灯彩光四射、满城笑语欢声的热闹繁华场景。

C.“而今灯漫挂。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写随便挂上几盏小灯,再不是从前士女杂沓、彩灯映红了尘埃迷天漫地的元宵节。

D.“江城人悄初更打”以静衬动,从灯市时间短促写夜晚冷落,寂静无声,鼓点悄然响起才知是初更,点明词人度元宵所在地。

E.这首词风格较为自然,词意始终流动,无一凝滞。对今夕元宵节的描写不惜浓墨重彩,直接间接叙写兼有,或以梦境再现。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词的下阕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答案】 1.D E 2.①请问谁能向天公借回往日繁荣,表达出对往昔繁华不再的伤感、对复国无望的无奈与悲愤②梦中又见往日元宵繁华,想用笔记下故国元夕景象,表现出对故国的深深眷念之情;③听到邻家的少女还在倚窗唱着南宋的元夕词,禁不住苦笑,表达出词人内心的一丝欣慰和无限酸楚之情。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望江南·超然台作

[宋]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释】①宋神宗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曰“超然台”。故国,这里指四川眉山。②寒食:即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或二日。1.下列对这首词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上阕首句即点明了当时的季节特征,以比喻与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状写出柳枝随风轻拂、婀娜动人的姿态。

B.“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表现了密州城的满城春色,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征,色彩对比,明暗相衬。

C.“试上”二字直接点明作者登台望远的场景,其中“试”字含蓄地透露作者暂得清闲的愉悦心境,引起下阕的抒情。

D.全词意境清丽,上阕重在写景,下阕重在抒情,情由景发,情景交融;语言质朴无华,但见其婉约之风。

E.词中斜柳、楼台、春水、春花、烟雨的暮春景象和烧新火、试新茶的细节,都围绕着“超然”二字展开。

2.作者酒醒后为何咨嗟?全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C 3 2.①因为寒食后,马上就是清明节,是为亲人扫墓的日子,然而此刻他远在密州,无法回乡祭祖,于是借酒消愁,酒醒后只得咨嗟。②感情:思乡之情和超然达观之情,诗人思归不得,姑且试煎新采的春茶,趁着人还未老,开怀畅饮,尽情吟诗。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渭上秋夕闲望①

秋色满秦川,登临渭水边。残阳初过雨,何地不鸣蝉。极浦涵明月,孤帆没远烟。渔人空老尽,谁似太公②贤?

【注】①此诗作于潘阆早年落拓江湖之时。②太公,即吕尚,相传他垂钓于渭滨溪,周文王和他相遇,谈得极为投机,即拜为师。后帮助武王伐纣灭殷,建立周朝。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诗题中的“渭上”,点明了诗歌作于长安,“秋夕”点明具体的时令和时间,“闲望”是悠闲远眺的意思,暗示了诗歌的情感基调。

B.首联写景、叙事,“满”字突出了秋意的浓烈,“渭水边”是诗人选取的登临之地,为下文详细具体描写秦川秋色作了铺垫。

C.颈联中的“明月”二字,照应了诗题中的“秋夕”,“没远烟”写出了水面上孤帆疾驰前进的情状,含有一个时间、空间的变化过程。

D.尾联使用对比手法,拿“渔人”的“空老”和“太公”的“贤”进行对比,同时也揭示出“渔人”悲剧命运的根源在于自身才德不够。

E.该诗通过对渭上秋夕幽美景色的描绘,借助太公垂钓的典故,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又不愿老死江湖,渴望得到重用的情感。

2.本诗颔联写了哪些意象?运用了什么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E 2.诗歌颔联主要写了残阳、轻雨、鸣蝉三种意象。采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残阳初过雨”属于视觉描写,“何地不鸣蝉”属于听觉描写;静谧的黄昏时分,一阵小雨刚过,天上挂着一轮西沉的残口,四周响起了蝉的鸣叫声。诗人借助不同景物,勾画出一幅静中有动、时空交融的清新幽美的秋日黄昏图景。(如答“动静结合”“声色结合”也可酌情给分)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四月五日集陈园照山堂

范成大

寻壑经丘到此堂,官闲聊作送春忙。短篱水面残红满,团扇风前众绿香。尽卷帘旌延竹色,深斟杯酒纳山光。洞门无锁城门近,转午鸡啼日正长。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诗人说自己翻越山丘穿过幽谷来到照山堂,目的是趁着官场无事赶紧观赏早春季节的景色,其中“闲”字反衬“忙”字。

B.颔联描写照山堂前的池塘景致,池塘被低矮的篱笆墙围绕,水面漂满陨落的荷花,诗人轻摇团扇,各种绿叶的清香扑鼻而米。

C.颈联描写主人高挂窗帘、主客赏景饮酒的欢乐场面,“延”与“纳”意指延请苍翠竹色、迎接美丽山光,是拟人手法的运用。

D.尾联说照山堂所在的园林墙门敞开,距离官署所在的城门也很近,言外之意是留恋园景山光不想急着回城,“鸡啼”以动衬静。

E.全诗四联皆对仗工整,用词造语也浓墨重彩,如“残红”与“众绿”就具有很强视觉冲击力,整诗意境隽永,蕴含无尽诗意。15.此诗作者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文简要分析。

篇7:古代诗歌阅读复习

第三章 古代诗歌鉴赏

训练一 课内古代诗歌鉴赏训练

(一)使至塞上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下面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使:出使。

B.单车:自行车。

C.征蓬:泛指远行的人。

D.长河:黄河。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首尾叙事,中间写景,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B.颔联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诗人出汉塞入胡天时激动、自豪的情感。C.这首诗中最值得称颂的是颈联,它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色。D.这首诗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壮丽、奇特、别致的塞外风光,动静结合,意境雄浑。

(二)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下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千寻塔:名叫千寻的塔。B.眼:视线。

C.最高层:最高处。

D.“自缘”的意思是“因为”。

2.下面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以理入诗,表现了作者身居高位、踌躇满志的情怀。

(三)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把酒话桑麻”中的“桑麻”指的是()A.桑树和麻树

B.植物 C.农事

D.吃的和穿的

2.对这首诗中“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两句诗近景与远景结合,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

B.这两句诗运用了对仗的手法,“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词性相同,互相对应,十分工整。

C.这两句诗用词造句十分讲究,诗中有画。如一个“合”字,表现了绿树的环抱相拥的情态,突出了村边绿树的繁茂。

D.诗中的“斜”字,形象地描绘出了村外青山倾斜的特点,画面感特强。

http:/// http://【全免费】

(四)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昔人:传说中的仙人。B.悠悠:闲静的样子。

C.晴川:白日照耀下的汉江。D.乡关:乡间关卡。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是唐代诗人崔颢。

B.诗的首联借传说落笔,“空余”二字,令人心生遐思。C.颔联中“空悠悠”的“空”字写的是黄鹤楼。

D.这首诗的前四句与后四句相互映衬又联成一体,既烘托了诗人登楼远眺的愁绪,使全诗波澜起伏而又一气贯通。

(五)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B.诵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大气势。C.颈联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通过拟人手法,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D.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2.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客路”指旅途。B.“青山”指北固山。C.“旧年”指年底天。

D.“乡书”指乡村的书信。

(六)泊秦淮 杜 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烟”“水”“月”“沙”由两个“笼”字联系起来。B.秦淮,即秦淮河。“江”在这里指长江。

C.商女,即歌女,旧时卖唱为生的女子。D.《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的乐曲,被后人称为“亡国之音”。2.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写景,描绘了一幅清新热闹的水色夜景。B.第二句叙事,点明夜泊地点。

C.后二句由一曲《后庭花》引发无限感慨。

D.这首诗写诗人所见所闻所感,语言精当含蓄,构思精巧缜密。

http:/// http://【全免费】

(七)水调歌头 苏 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下列对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把酒:举起酒杯。

B.何事:为何,为什么。C.恨:怨恨。

D.婵娟:月亮。2.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阕写作者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又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B.按照常识,从下阕“转朱阁,低绮户”可以看出时值刚入夜时分。

C.下阕怀人,即兼怀子由,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

D.全词以“明月”贯穿,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八)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诗中的“杨花”在旧体诗中常常象征()A.离散、漂泊

B.时光飞逝 C.正直、高洁

D.怀旧

2.对这首诗的分析、鉴赏不准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题目中“左迁”是“贬谪”“降职”的意思。B.从诗体上看,这是一首七言律诗。

C.本诗通过“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渲染出一种哀伤、惆怅的气氛。D.诗人将“愁心”寄予“明月”,是因为月照中天,朋友见月如见诗人。

(九)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下面是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从总体着眼描绘了钱塘湖蓬勃的春意。

B.颔联、颈联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

C.诗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准确、最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D.尾联详细描写了“白沙堤”的美丽景色。2.下列对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孤山:孤伶伶的一座山。B.乱:繁,多。

C.没马蹄:初长的青草似毯,刚能淹没马蹄。D.行不足:游赏得还不够。

(十)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渔家傲是词牌名。

http:/// http://【全免费】

B.范仲淹,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岳阳楼记》就是他的作品。C.“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D.“霜满地”指夜深寒重。

2.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写出了边塞秋天的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B.“千嶂里”中的“千嶂”是指很多像壁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C.“浊酒一杯家万里”形象地写出了戍守边关的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D.“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关虽寒冷,但有羌管鸣奏,生活并不艰苦。

(十一)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下列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君问:您(致信)垂问。B.归期:归家之期。

C.何当:何时能够,为想象希望之词。D.共剪西窗烛:在西窗下一起剪窗花。2.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第一句写诗人虽日日思归,却没有准确归期,无可奈何之情跃然纸上。

B.第二句写想象景象,把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幻想中连绵的夜雨、涨满的秋池。C.第三、四句超越时空,把当前的时间推移到未来,让未来的欢聚反衬出今夜的愁苦。D.全诗“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回环往复的意境,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时思“君”的深情。

(十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下面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是作者为答谢白居易而作的。

B.“二十三年弃置身”写出了作者遭贬谪时间之长。C.诗的颔联用二则典故写出了人事的变迁。

D.诗的颈联作者以“沉舟”和“病树”自比,以“千帆”和“万木”比喻白居易。2.下面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凄凉地”一词富有感情色彩,表现出作者贬谪生活的痛苦。B.诗的颈联富有哲理,包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

C.“长精神”三字含义深刻,表现出作者意志不衰,坚忍不拔的气概。D.全诗慷慨激昂、感情豪放,蕴含哲理,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十三)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 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天狼”喻指西北方的敌人,在当时所指的应该是()A.宁夏

B.西夏 C.西藏

D.甘肃

2.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是说词人自己有少年人的豪情。B.“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是以孙权自比。

http:/// http://【全免费】

C.“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是指自己本来年纪已大,但借酒壮胆,依然充满了雄心壮志。

D.“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是以魏尚自比,希望朝廷把边事委托给他。

(十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 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判断对诗歌中加点字词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涕泪:眼泪。

B.妻子:妻子和儿女。C.放歌:放声高歌。

D.青春:青年时期。

2.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或品味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颔联中,“忽传”“初闻”“却看”“漫卷”表达了作者听到叛乱已平的捷报后感情的变化,从乐极流泪到欢快欲狂。

B.尾联中,从“即从”“穿”“便下”“向”这四个富有动感节奏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作者已经以最快的速度回到了故乡。

C.这首诗一改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而以爽朗明快取胜,被称为杜甫“平生第一快诗”。

D.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中间两联是对仗的,它们实际上也是一副对联。

(十五)长相思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1.联系创作背景和词中对景物的描写,判断此词表述的时令,正确的一项是()A.早春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下面对这首词的分析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在词中描绘了山水、山海关、风雪、千帐灯、故园这些景物。B.长相思,词牌名。内容多写男女或朋友久别思念之情,故名。C.榆关:山海关的别称。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三更。

D.上下片均用“一”字,不但对仗工整,而且使文字呈连续不绝之势,词风更加缠绵。

(十六)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对词中“绿肥红瘦”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叶茂花残。

B.红花绿叶相映衬。

C.红花绿叶很艳丽。

D.绿叶红花茂盛。2.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浓睡不消残酒”表明作者一夜未眠,但仍然酒意未消。B.“知否?知否?”是“卷帘人”在追问。C.这首词押韵的字是“人”和“旧”。

D.这首词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惜春伤感情绪。

(十七)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http:/// http://【全免费】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干戈:武器装备。

B.惶恐:恐惧不安。C.零丁:指孤苦无依。

D.汗青:史册,史书。2.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通过写过零丁洋的所见、所闻、所感,充分体现诗人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气节。B.本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感情趋势深沉。

C.“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采用拟人、对偶的修辞,借地名表现内心孤苦无依的苦痛。

D.本诗风格慷慨悲凉。始为悲愤,终为高亢,表现了诗人的铮铮铁骨、耿耿忠心。

训练二 课外古代诗歌鉴赏训练(一)玉楼春·戏赋云山

辛弃疾

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西风瞥起云横度,忽见东南天一柱。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1.下面对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常时:平时。

B.无觅处:遍寻不见。C.瞥起:骤起。

D.住:居住。

2.下面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前两句使用拟人手法,很容易使人想到词人喃喃自语的情态。B.词的上片透露出了词人遗憾的心情,而下片则反映了词人喜悦之情。C.词的最后两句是以老僧之喜衬托词人之喜。

D.这首词格调雄浑粗犷,清新活泼,反映了词人积极乐观的一面。

(二)江畔独步寻花

杜 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1.诗中____、____两个字写出了花的繁盛。2.第三句中“留连”改为“翻飞”好不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首句点明寻花的地点是在“黄四娘家”的小路上。“蹊”是指小溪。

B.次句“千朵万朵”形容数量之多。“压”和“低”两个字用得十分贴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花密密层层,又大又多,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

C.诗人用“时时”“恰恰”这些极富韵律的字眼,使得全幅明丽纷繁的画面充满了动感,也使得诗歌有着更明快、更流利的节奏。

D.全诗表达了诗人在春天所感受到的由衷的快乐。

(三)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这首词词情极其哀愁。其中“__________”四个字写出了词人愁苦的缘由。2.下面对这首词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风住尘香花已尽”交代了暮春时节的景象。

B.“日晚倦梳头”用外在的行为表达了词人内心的哀愁。

C.“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写出了词人泛舟双溪的欢乐。

D.“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句化虚为实,说愁绪重得连船都承载不动。

(四)天净沙·秋 白 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http:/// http://【全免费】

1.下列与本曲描述的季节相同的一项是()A.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B.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C.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D.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2.本曲前后两组景物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阙 题 刘慎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闻流水香。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注释】①阙题:“阙”通“缺”,此诗原题在流传过程中遗失。②每:每当。

1.白云深处,清溪岸边,山路蜿蜒,柳条掩映,体现了“读书堂”环境之______。(请用诗中的一个字概括)2.下面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颔联从视觉角度描写了缤纷的落花,清澈的流水;从嗅觉的角度描写流水落花的芳香,表现出环境的清静。

B.诗中写诗人完全被青溪春色吸引住了,不知不觉中流露出“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感伤。

C.“闲门向山路”是说这里是没有多少人来打扰,所以门也成了“闲门”。D.尾联点明这里环境清幽,气候适宜,是专注读书的好地方。

(六)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①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注释】①亡:此处读作“wú”。

1.“最喜小儿亡赖”一句中“亡赖”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下列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词的题目。

B.词的上片描写江南山村的景色,下片描写两代人的生活画面。C.这首词紧紧围绕着小溪,布置画面,展开人物的活动。D.全词表达了作者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之情。

(七)秋风引 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1.此诗中,诗人流露出的情思是()A.送别之情

B.思归之心 C.喜悦之意

D.愤怒之思

2.下面与“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意境相近的一项是()A.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B.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C.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D.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八)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元 稹 ②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注释】①此诗是元和十年(815年)写的。这年三月元稹被贬为通州司马。②幢幢:摇曳。

http:/// http://【全免费】

1.下列字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授:授职,任命。B.残灯:快要熄灭的灯。

C.谪:古代官吏因罪被降职或流放。D.垂死:病死。

2.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

B.诗中“垂死病中惊坐起”一语,是传神之笔,突出了消息的惊人、闻者的震动和心情的悲痛。

C.首句描写了自己处所之阴暗的背景,衬托出被贬谪又处于病中的作者心境的凄凉和痛苦。

D.全诗表达了作者知道好友被贬后极度震惊和心中的悲凉。

(九)塞下曲 李 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注释】①楼兰:这里泛指侵扰西北的敌人。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塞下曲:唐代乐府曲名。B.折柳:折下柳条。C.直:径自。

D.李白是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2.请选出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首联从“天山雪”开始,点明“塞下”,极写边地苦寒。

B.颔联写战士听笛子吹着折杨柳的曲调,去寻觅杨柳青青的春天愉悦的心情。

C.颈联“宵眠抱玉鞍”一句中,用“抱”字生动地写出了将士们无心睡眠怀抱马鞍随时应战的景象。

D.尾联“直”与“愿”字呼应,语气斩截强烈,一派心声,喷涌而出,自有夺人心魄的艺术感召力。

http:/// http://【全免费】

第三章 古代诗歌鉴赏 【演练·巩固提升】

训练一

(一)1.B 2.B(二)1.A 2.D(三)1.C 2.D(四)1.D 2.C(五)1.D 2.D(六)1.B 2.A(七)1.C 2.B(八)1.A 2.B(九)1.D 2.A(十)1.B 2.D(十一)1.D 2.B(十二)1.D 2.D(十三)1.B 2.C(十四)1.D 2.B(十五)1.A 2.C(十六)1.A 2.D(十七)1.A 2.C

训练二

(一)1.D 2.D(二)1.满 压

2.不好,“翻飞”只写出了蝴蝶嬉戏花间的情状,而“留连”不仅写出蝴蝶留恋花间的情景,还流露出诗人对花的喜爱之情,做到情景交融。

3.A(三)1.物是人非 2.C(四)1.B 2.迟暮萧瑟 明朗绚丽(五)1.幽 2.B(六)1.顽皮,可爱 2.B(七)1.B 2.A(八)1.D 2.A(九)1.B 2.B

篇8:新课程背景下的古代诗歌阅读教学

关键词:诵读,研究性学习,交流活动

诗歌作为民族文化的精华, 必然承载着这一时代重任, 然而我们不可能回到历史, 作为文化传播者的我们又将如何面对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如何引导学生走进诗的世界呢?这正是我们语文教师正在不懈探索、共同研究的问题。我们在新课程背景下, 对古代诗歌教学做了一些探索与实践。

一.注重诵读指导, 引领学生进入诗境

诵读是古诗文教学很好的方法。谭桂声先生认为:“诵读这种读书方法, 是一种目视其文, 口发其声, 耳闻其音, 心通其意, 意会其理的综合阅读活动。”诵读是一种出声响亮、注重熟练、意在体悟与积淀的读书活动, 我们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诵读方法。我们认为:教师激情示范、巧设情境、理性点拨, 吟唱诗词都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诵读古诗词。教师在示范诵读中要激情四溢, 倾注感情。根据具体的诵读内容, 借助一定的表现形式 (如音乐、画面、表演等) 引导学生诵读, 并对古诗词一些基本的诵读方法进行点拨 (如重音、感情基调, 节奏、韵味等) , 也可采用吟唱法激活学生的兴趣。

松滋四中的刘静老师教李清照的《声声慢》, 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 指导学生诵读。然后, 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李易安此时消沉孤寂的心情, 也感受到浓厚悲戚的诗味, 领略到诗人复杂、悲怆的愁情, 教师的眼泪不由自主地夺眶而出, 台下也有不少受到感染的学生抽泣, 教师诵读完毕, 教室里自发地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松滋贺炳炎中学刘宏清老师, 在上李煜的《虞美人》这一课之前, 利用课间反复播放邓丽君演唱的《虞美人》, 到上这一课时, 学生都会唱了。上课时, 教师在引导学生了解相关时代背景及李煜的身世之后, 请学生唱这一首词, 然后请学生点评, 在点评、对话的过程中, 学生进一步明确了诗歌抒发的别样情感。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就能背诵这首词, 并体味到诗歌的情感。提倡“以读代析”, 特别是注重诗歌的音韵和节奏, 是把握诗歌内在情绪的关键,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以情带声, 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 从而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

我们在引导学生诵读古代诗歌时, 采用“三段诵读法”。即, 第一阶段:教师范读, 学生整体感受, 注意语音 (饱满, 圆润) 。在“知人”的基础上, 让学生反复吟读, 把握诗句中的重读音节、声调、节奏及其变读。让学生在反复吟读中体味古诗词的音乐美。第二阶段:重在体味情感, 注意语流 (节奏、停顿、缓急) 。第三阶段:重在进入情境, 注意语气 (轻重, 抑扬, 抒情性) 。这一阶段, 教师可先让学生试读, 教师点拨后, 学生自由诵读, 体味情感, 读出语气和语势。无论在哪个阶段, 教师都应该进行科学的诵读指导。通过三个阶段的反复诵读, 使学生熟悉作品;通过语音、语流、语气的朗读指导和学生对作品的感受, 使他们能够读准诗词的节奏、读出诗词语气和语势。这样, 学生就在朗读中理解古诗词的含义, 体会到古诗词的的感情和气势, 初步把握住诗词所要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情感。

二.借选修教材主题教学, 构建诗歌鉴赏的学习体系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新课程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教材, 它是根据学生学完五个必修模块的四个古代诗歌单元, 22首古代诗词, 以及五个散文单元, 18篇古代散文的前提下编制的, 它着重从文学鉴赏的角度进一步引导高中同学阅读古代诗文。让同学们通过自己的鉴赏探究, 将学生在必修阶段习得的知识与能力进行整合、强化与提高。

古代诗歌部分安排了三个单元的主题教学内容:第1单元,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探究诗旨;第2单元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把握诗境;第3单元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体会诗韵。我们借此构建学生诗歌鉴赏的学习体系。从文学鉴赏的角度出发, 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 挖掘作品的丰富内蕴和深层意义, 探求古代经典所蕴涵的传统文化精华, 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初步鉴赏能力和艺术审美情趣;同时, 为本部分内容高考打下基础。

三.组织研究性学习, 深入探索作品的意蕴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 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与一般独立性科学研究的区别在于,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 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探索性学习和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进行有效的接受学习的同时, 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自主解决实际问题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既然是学生自主探究, 就不应该预设条条框框。例如, 必修3的第二单元是唐诗, 必修4的第二单元是宋词。唐诗和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 这两个单元选学唐诗宋词, 目的是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唐宋诗词的能力。就唐诗的研究性学习来说, 我们在网上下载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关于唐诗的讲座文本材料———《唐之韵》解说词, 印发给学生, 并安排学生观看《唐之韵》的部分讲座视频,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 号召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作家及其作品进行研究。学生自由组合, 组成研究小组, 然后制定研究计划, 开展研究性的学习活动。在进行专题研究的过程中, 学生自主研读《唐之韵》解说词文本材料并在网上搜索相关的材料, 广泛选读经典诗作, 与文本展开对话, 学习品味唐诗的语言美, 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 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提出自己的看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探究能力, 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

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呈现形式, 我们不做统一要求, 由学生自主选择。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 学生陆陆续续上交关于他们喜欢的作家及其作品感悟和思考的文章, 并且质量都很高。比如, 松滋四中研究李白及其诗歌的小组, 一学期内就有18篇文章在校刊上发表, 还有5篇文章在省级刊物上发表;研究杜甫及其诗歌的研究小组, 除在校刊上发表了21篇文章外, 也有两篇文章分别在《语文报高中版》和《写作导报》上发表。开展古诗研究性学习活动, 不仅让学生开阔了视野, 而且提高了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感受力和知人论世的本领。

四.组建社团, 开展古代诗歌学习交流活动

语文素养是存在于每个学生内部的文化心理结构, 它是不可传递的, 只能靠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才能养成。因此, 我们要拓展诗词学习的渠道和空间, 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关于诗词学习的课外活动。

1.巧设“后花园”。“后花园”是教室后面的板报。让学生自己动手, 利用板报、墙报、学习园地等推介名家, 赏析名篇名句, 发表学生的作品。松滋二中, 利用教室后面的黑板开辟学习园地, 专设“每周一诗”栏目, 文学社的学生轮流更新栏目内容, 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读诗歌或者展示自己创作的诗歌, 学生积极性高, 效果很好。

2.开坛讲座。主要是进行专题学习的讲座, 如“唐朝边塞诗与盛唐气象”、“李白的诗酒精神”、“诗人笔下的梅、松、菊、竹”等, 主讲者先是教师, 然后培养学生成为主讲或主持, 强调师生互动、自由活跃, 突出自主、合作、对话、情感与理性结合, 具体与抽象结合。

3.诵读大赛。开展诵读大赛, 使诗词从远古走进现实生活, 走进心灵, 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 实现诗人、作品与读者的精神交汇。我们松滋基本已经形成惯例, 每年学校都举办一场诗歌诵读大赛, 有的安排在“十一”前夕, 有的作为学校“文化艺术节”的重要内容。诵读形式多样, 有独诵, 有合诵等。学生按照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精心选择伴奏音乐, 有的请音乐教师钢琴伴奏。每一次全校的诵读大赛, 都将学生的诗歌学习推向一个高潮。

4.指物诵诗、感怀吟诗。松滋一中张兴武老师在班级组建“凤凰诗社”, 一月安排一次活动。有时, 他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去采风, 采风归来, 一篇篇佳作就呈现在老师的面前了;有时, 在美丽的校园内, 让学生指物诵诗, 形成习惯后, 学生在置身于某种情景中, 就不由自主的诵起诗来;有时搞主题笔会。三年时间, 他班上的学生在省级刊物发表文章122篇 (首) , 临近学生毕业时, 他将三年以来, 他班上学生在省级刊物及以上刊物发表的文章编辑成集———《文思飘然》, 这也是一个语文教师给学生最好的毕业纪念册。其中, 发表诗歌28首。

从学生创作的诗歌来看, 学生学习古代诗歌, 掌握了一些技法, 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审美情趣。

5.开展总题为“生活因诗而精彩”的系列写作活动。

6.文体变奏。采用文体变奏的方式, 引导学生阅读鉴赏古代诗歌。如:让学生用拟写对联的方式概括某些内容;选取一个侧面, 或者截取格律诗的一联改写成散文诗。学生兴趣浓厚, 真正将读写有机地紧密结合起来。

上一篇:协警个人工作心得体会下一篇:电视台报告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