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教育论文范文

2022-05-14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成长教育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幼儿阶段是品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幼儿在园内的一日生活体现最多的就是各种习惯。因此,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一直都是幼儿教育工作者倍加关注的课题。关键词:幼儿;良好习惯;品格形成一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有一句谚语:“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第一篇:成长教育论文范文

品格教育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摘 要】幼儿品格教育,是针对学龄前儿童(3-6岁)所进行的,由幼儿园、家长、社会共同参与的品格教育。幼儿品格教育可以对幼儿的社交与行为问题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可以改善、消除幼儿的行为问题,同时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幼儿园必须重视幼儿养成教育,为幼儿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幼儿 品格教育 健康成长 方法 途径

品格,即人的德性和其他基本素质的综合体,是一个人各种优良品质的综合。品格教育又称为品德教育,一般用来描述孩子在未来对个人和社会生存有帮助的教学,为培养孩子良好的品性而加以教育的訓练,内容包括智慧的启发、良好习惯的养成等。当今社会,父母们都希望孩子在将来社会具备非凡的竞争力,而孩子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不仅要有过人的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生活细节,且这些细节恰好体现为一个人的素质和品格。社会需要的不仅仅是专业技术人才,也需要善良、正直、诚实、勇敢、宽厚、自信、有责任心的人以下,我结合自己幼教工作实践,探讨如何开展幼儿品格教育。

一、幼儿品格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近年来,国家、社会对幼儿教育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温家宝总理曾经提出“幼儿园老师要具备学习能力、引导能力、创新能力,就是要求老师不仅自己会学习,还要教会孩子们学习;通过引导,进行适合儿童特点的养成教育、知识教育和品德教育;创新教学方法和内容,创造一种孩子们感兴趣的学习环境”。可见上至国家总理下至全社会对于幼儿教育尤其是幼儿养成教育的重视。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行为习惯的培养,就是教育。童年期是形成习惯的关键期,孩子的心灵是一块神奇的土地,可塑性极强。”因此,幼儿品格教育对培育幼儿成为身心健康,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是让幼儿终身受益的教育。幼儿品格教育应在幼儿园教育教学及一日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开展幼儿品格教育研究,目的在于提高教师对培养幼儿社会性发展及对品格教育的正确认识,同时将这种正确的认识转化为有效的教育行动,促进幼儿养成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和品德。

二、幼儿品格教育内容

(一)情感意志:使幼儿形成最基本、朴素的是非判断

1.利用多元丰富的文化环境与体验,使幼儿认识自己、表达自己、接纳自己。

2.通过班级活动与社区互动,使幼儿认识自己与他人的不同,学习尊重自己、关怀。

3.通过欣赏、创作艺术作品,使幼儿通过多感官体验真、善、美的渝悦体验。

(二)行为习惯:使幼儿养成基本的自我管理的行为习惯

1.从与周围儿童和社区互动中了解符合社会及道德责任的行为标准。

2.从生活尝试中培养基本的行为判断能力。

3.从老师的要求中培养团队意识,乐于服从规则,参与团队活动。

(三)品格的养成

品格即品质、品行,品格的养成绝不单纯只是幼儿在幼儿园遵守一定的规则就实现了,而是在每一日的道德引导和行为培养中形成的,这个由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是与儿童身体与心灵的发展相一致的,需要长时间的耐心指导和悉心教养,需要老师、家长和社区一起努力。

三、对幼儿实施品格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建造品格培养团队

若将幼儿比作幼苗,教职工团队就是发展幼儿品格的园丁。专业的成长是基础,建造美好品格是园丁的职业精神。教职工团队来自不同的原生家庭,教职工具有不同的性格和习惯。学校在发展幼儿品格之前,应把建立起教师品格团队作为首要的目标。首先,要营造出以爱为核心的团队氛围。学校通过节庆团队活动、品格团队活动,在欢乐游戏和竞技中增进团队成员间的感情,在制度执行中坚持公平公开原则,坚持民主集中制管理原则,营造制度明确、融洽和谐、宽容有爱的团队氛围。其次,要组织以品格为主题的团队活动。学校每月组织教师进行一次核心品格学习,通过品格定义、讨论分享、品格游戏、深度思考、品格发展规划等途径,帮助教师发展出24个核心品格,如仁爱、快乐、和平、善良、坚强、自信、自主、节制、信实等。最后,教师要学习品格建造的基础课程,如《儿童情绪管理》等。通过学习和实践,教师成为课程实践的受益者,将教育原则内化、在教育行为中外显形成品格团队合力,以生命影响幼儿的生命,以品格影响幼儿的品格。

(二)家园共建互动桥,让品格走进每一个家庭

家庭是幼儿品格教育的第一所学校,幼儿入园时,在他身上表现出来的不仅仅是幼儿自己本身的品格,还代表着其父母的品格。因此,父母的言行举止等品格行为习惯影响着孩子的性格形成和品行塑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教师对幼儿的教育实施。由于每个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受其家庭人文环境及习惯的影响,幼儿的行为习惯有着较大的差异,如何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品格行为习惯,是学校与家庭不可忽视的工作。父母要做好带头作用,如父母言行稳重、爱护公物、讲究环境卫生,孩子也会像父母一样言行稳重、爱护公物、讲究卫生。家庭成员间要应相互尊重、相互谦让,说话要和气,邻里之间要友好相处、坦诚相待,为孩子营造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给孩子树立榜样。家园还应及时沟通,共建互动桥,真正走到孩子的内心世界,让品格教育走进每一个家庭,让家长与幼儿、家长与教师产生共鸣,这样才有助于幼儿品德、心智的健康发展。

(三)品格教育融入课程教学

为了以科研带动教学质量的提升,要开展了幼儿园品格课程的课题研究,将研究的成果应用于幼儿园品格教育中,如每月一个品格故事、一首品格歌曲、一个品格游戏、一次品格亲子手工。在生活中,教师常常从态度和品格的角度赞赏幼儿,无条件地接纳幼儿,并与幼儿建立亲密关系,将爱与管教平衡的原则应用于幼儿的在园生活中。教师在活动中密切关注幼儿的品格发展,在环境中渗透品格教育,引导学生学习简单礼仪,如进餐礼仪、见面礼仪、待客礼仪等,学会微笑,学会使用礼貌用语,如“请、你好、谢谢、不客气、对不起、没关系”等,培养学生形成责任心、认真努力、懂礼仪的好品格。

总之,幼儿就像小树苗渴求阳光和雨露。为幼儿塑造良好的品格,是教师、家长传承给孩子一辈子享之不尽的财富。教师和家长要携手牵引幼儿,教他们学会生活、学习、做人,培养幼儿树立良好的品格行为习惯和道德修养,为孩子将来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殷莉丹

第二篇:养成教育 促进幼儿成长

摘要:幼儿阶段是品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幼儿在园内的一日生活体现最多的就是各种习惯。因此,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一直都是幼儿教育工作者倍加关注的课题。

关键词:幼儿;良好习惯;品格形成

一 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有一句谚语:“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而学前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奠基工程。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幼儿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塑造个性的启蒙阶段。国外曾有教育家这样说过: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由此可见,习惯对人的一生发展具有极具重要的作用。好的行为习惯可使幼儿生活、学习自然有序,充满生机,相反则会使幼儿一日生活杂乱无章,死气沉沉,以致影响孩子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二 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

(一)道德习惯

道德习惯是指在道德意识支配下出现的较为稳定、持久的道德行为,他是确定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的基础。一个人有了良好的道德习惯,社會公德和社会准则才能成为其精神财富。道德习惯具体包括以下内容:文明礼貌的习惯,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的习惯,遵守纪律的习惯,遵守规则、注意个人安全的习惯,诚实守信的习惯,爱护公共财物的习惯,不欺弱凌小的习惯等。

(二)活动习惯

活动习惯是指在活动过程中由于多次重复和练习而巩固下来并成为内心需要的活动行为方式,它包括独立思考的习惯、积极参与活动的习惯等。

(三)生活习惯

生活习惯是幼儿每天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有关饮食、起居、卫生、消费等习惯,如按时睡觉,按时起床,积极锻炼身体,不随地乱丢瓜皮果壳,不随地吐痰,饭前便后洗手,早晚刷牙,勤洗澡,勤换衣服,勤剪指甲,不乱花钱等。

(四)劳动习惯

劳动是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培养幼儿的劳动习惯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不管是对现在的学习和生活,还是对未来的成长,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要树立幼儿正确的劳动观、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幼儿的劳动习惯等,增强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让幼儿从心底喜欢劳动的人,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达到全面快乐的成长。劳动习惯是指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热爱劳动,关于劳动,并掌握一劳动技能的行为习惯,如做好班组值日工作,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三 幼儿习惯养成教育的方法

(一)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枯燥、单一的教育形式不能引起幼儿的兴趣,这将直接影响到教育的目的和结果。有组织的环境对人的影响更为明显。因此,与幼儿生活密切相连的幼儿园环境是幼儿实现发展的现实条件。幼儿园环境是指幼儿在园内外接触到的所有的人、物和事,包括生活和学习环境、物质和精神环境。它对幼儿施加的影响是全方位和多方面的,只要幼儿在幼儿园,就会时时刻刻受到环境的影响。这让我们充分认识到幼儿园在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一定要重视对环境的创设和利用,使园中的一切客体都能对幼儿产生有益的影响,对幼儿的行为起到促进作用,不断引发幼儿对自身行为提出新的要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一名幼儿园老师,除了口头提醒、正面引导之外,还应环境创设方面下功夫、做文章,通过环境的暗示来影响孩子,让环境成为孩子的第三任老师。

(二)注重鼓励引导

教师要巧用激励机制,使用语言强化和距离强化相结合,通过有声语言和肢体语言以及师生之间的情感来强化幼儿的良好行为。要做到物质强化和精神鼓励相结合,用实物以及其他象征的特号如笑脸、小红花等加以强化;做到时间的强化与机会的强化相结合,允许行为习惯好的幼儿有更多自由安排的时间,提供各种游戏活动的机会和为班级服务的机会,形成一种合理的激励机制,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及时给予正面的赏识、鼓励、表扬,使幼儿的良好 行为习惯得到强化巩固和发展。当幼儿良好行为出现的时候,及时地给予恰当、具体的肯定和赞赏,这对孩子调整自己、发展自己尤其重要。在孩子心目中,老师的地位是最高的,老师的话就是正确的,受到老师的表扬鼓励后他的行为就会被强化。如在幼儿洗手时表扬:“李晨晨的小脸又白又嫩,因为他每次都特别认真地洗脸。”“看,宋萌萌洗得多认真,小脸就像用牛奶洗过的一样”由此幼儿会愿意认认真真洗脸。从而养成好好洗脸的好习惯。

(三)注重家园配合

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教育不当、社会环境不良和幼儿园教育偏差等原因,也有自身发展水平较低工的原因。要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不能只期望幼儿园的教育,还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父母要努力为孩子创设和保持一种和谐愉快、互相尊重的氛围。孩子在这样的家庭中会感到温暖愉快,情绪稳定,并能萌发自信心和上进心。反之,家庭冲突不断,气氛紧张,孩子就会感到心神不宁,造成心理创伤,变得胆小孤僻、对人冷漠。任何习惯的养成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更是如此,它需要家庭、社会、幼儿园坚持不懈的共同努力,使幼儿在良好的环境中进行行为练习、实践,从而更好的巩固、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家园同步教育,才能使每个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受益终[1]。

(四)注重榜样作用

俗话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是幼儿的镜子,幼儿是教师的影子,幼儿特别崇拜教师,他们对教师的各种行为都认真地模仿。可见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感染着孩子。还有父母要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孩子的模仿力极强,而模仿的主要对象是父母。因而父母在家中也要检点自己的言行,不要把生活中的怨气发泄到孩子身上。树立幼儿言行的榜样,积极的鼓励,是影响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源泉。幼儿具有思维形象具体、好模仿的特点,在实际工作中,我时刻注意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点滴的闪光思想,及时发现,及时提出,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同时,教师在幼儿心中是神圣的,教师的言行无时不在影响着幼儿,教师常常成为幼儿模仿的对象。教师对幼儿关心、鼓励的教育态度,不仅使幼儿充满了自信、上进、愉快的情绪情感,而且也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其无形地为幼儿树立了榜样。

(五)注重教育的一贯性和一致性

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首先要能做到坚持不懈,将其纳入自己工作的一个主要内容。因农村孩子不良习惯较多,不花大量的时间来矫正,是不能形成习惯的。要创造机会让幼儿反复训练以使形成好的行为习惯。比如训练幼儿“主动与人交往”这一习惯时,教师可有意识地安排部分平时不善于说话的幼儿到其他班借送教学玩具;开家长会时,让孩子自己邀请父母参与活动;公开教学活动时,有意安排幼儿与听课老师之间进行互动等等。当然,在这反复训练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做到持之以恒地督促检查,切忌空发命令,这既会给孩子造成认识上的错误,又不利于其良好习惯的养成。比如在对新入园的小班幼儿训练“饭前便后洗手”这一习惯时除了在用餐前后提醒幼儿洗手外,教师一定要作全程观察和记录,及时发现矫正动作有困难、行为有反复的幼儿,关及时在班上给予表扬或批评,次次如此,天天如此,好习惯便会自觉形成,并会伴随其终身[2]。

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是一个人存放在神经系统的资本,一个养成好的习惯,一辈子都用不完他的利息;养成一种坏习惯,一辈子都偿还不清它的债务。幼儿教师必须在尊重幼儿的好玩、好奇、好赞扬的特点同时,让幼儿在和谐的氛围中进行练习和实践,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丁玲燕.幼儿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实践策略探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7(11):215.

[2]张萌.儿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刍探[J].成才之路, 2017(26):12-12.

作者:张超芬

第三篇:仪式教育:为生命成长奠基

【摘 要】仪式教育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学校仪式教育相对于普通的德育活动,具有群体认同性、实践体验性、心理暗示性、内容外显性等优势。在组织仪式教育时,必须遵循规范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和文化性原则。对于学校而言,有两条有效的仪式教育组织策略:一是基于学生成长需要组织仪式教育,二是基于学校文化特色组织仪式教育。

【关键词】仪式 学校仪式教育 德育活动 生命成长

仪式,原指“典礼的秩序形式”,是在一定场合举行的,具有专门程序、规范的活动。在人类学研究范畴内,仪式是人的一种社会行为,是关于重大性事物的一种形态,是一种非物质的文化传承载体。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大量关于仪式的内容,特别是儒家文化,仪式是其文化内涵的重要部分。但是,2010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74.3%的人感觉国人的仪式感越来越淡漠,在物质生活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们对于仪式越来越缺少认同感。仪式难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精神的缺失。在这种状况下,“仪式教育”就被很多德育工作者提到了日常工作的重要位置。

学校推出的“仪式教育”是指体现教育目的、经过精心设计而固定下来的具有较强仪式感的教育活动形式,它注重仪式背后的文化内涵。就小学而言,仪式教育涵盖了“升旗仪式”“入学仪式”“入队仪式”“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众多的德育活动内容。

一、学校仪式教育的优势和特性

相对于普通的德育活动内容,学校仪式教育具有哪些优势和特性呢?

1.群体认同性——仪式教育让德育更简单

著名文化学者、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李河说过:“仪式,是一个群体在重大事件和重要时刻形成的一种程式化的活动形态。人类学上对于群体之间的差异有很多识别的标志,仪式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正因为仪式体现的是群体的文化特征,所以学生在规范的仪式教育中会自然形成强烈的群体认同感,这正是德育活动的最终归宿。仪式是一种独特的手段,在这个群体中的人会通过这种手段来重新肯定自我,聚在一起的孩子们自然能意识到他们在道德一致性上的需要,这也是仪式教育作为一种德育活动带来的增值体现。

在开学典礼的仪式上,孩子们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假期,又迎来充满挑战的新学期,他们的心情是激动和矛盾的,既为新学期的聚首而兴奋,又有面对紧张的学习生活而产生的压力感。这个时候,他们迫切需要的是激励,是信任,是祝福。此时,一个内容丰富、贴近学生内心的开学典礼就是一种最好的教育手段。让孩子们聚在一起回首假期的愉快,共同憧憬新学期的美好。在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气氛的同时,认真学习、积极向上的群体性认同感一定会感染到每个学生,让他们勇敢、乐观、积极地面对新学期的生活。

人们都说学校德育活动难以操作而实效性不强,但是在仪式教育中,一切都显得那么简单明了。不需要过多的讲解,不需要过多的程序,只要有仪式、有规范,很多具有核心价值的教育内容尽在其中,因为群体的力量是巨大的。

2.实践体验性——仪式教育让感受更深刻

仪式教育强调仪式渲染的氛围,对于管理者来说,也许这种氛围已经习以为常了,但是对于作为体验者的学生来说,也许这种氛围是他们成长道路上一段非常重要的情感经历。仪式的隆重、正式,典礼的神圣、感人,也许会永远留在他们的记忆深处,成为能终身回味的情感体验。

例如我校历来重视的六年级学生毕业典礼,孩子们欢聚一堂,回顾成长。当老师把他们一到六年级的照片一一展示出来时,孩子们对成长的理解瞬间有了直观的认识,此时是点燃他们成长感、使命感的最佳时刻。去年我校区的毕业典礼以“感恩”为主题,当孩子们将自己亲手写的感恩信送到父母手里时,家长们被这突如其来的礼物感动得不知所措,再加上特定氛围的渲染,很多家长几乎是流着眼泪将信读完的。学生也是眼含热泪,他们似乎在瞬间读懂了父母的辛劳和无私。谁说仪式教育空洞无味,它对人性、对情感的诠释功能是其他任何活动都不具有的。这样的仪式教育,几乎将人们内心深处最原始、最美好的感情呼唤出来了,它必将成为学生记忆深处不可磨灭的印记,这充分显示了仪式教育独特的魅力。

3.心理暗示性——仪式教育让参与更主动

教育工作者都有这样的感受,同样的教育内容在不同的场合下,教育的效果是不一样的。例如我们经常进行的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学生热爱国旗,如果在课堂上进行,即使老师讲得娓娓动听,孩子们也只是充当一个合格的听者,效果不一定最好。但如果将这个内容放在“升旗仪式”上,结果就不一样。当升旗手、护旗手穿着整齐的制服,迈着庄严的步伐护送国旗来到旗杆前,孩子们的目光都凝聚在国旗上;当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响起,孩子们专注的眼神跟着五星红旗一起缓缓地上升时,孩子们心中对祖国的爱也凝聚在这一面国旗之上了。这就是仪式教育的强烈的心理暗示功能在起作用。当全体参与者沉浸在一种刻意营造的氛围中时,每个人都成为作用者和被作用者,相互感染,积极参与,共同强化。在那一刻,那些平时不容易调动的崇高情感也能瞬时喷发,孩子们的心灵受到涤荡,精神得到净化,积极的价值追求也自然地在学生心间树立起来,仪式教育就有这么神奇的功能。

涂尔干认为:“礼仪之所以是礼仪,其原因在于它是以神圣的领域为对象的。礼仪就是人对待神圣之物该如何行动的规则。”在仪式的神圣氛围中,人有了敬畏感,有了牵制力,也有了情不自禁的思潮涌动。

4.内容外显性——仪式教育让影响更持久

大家都认同宗教对人的影响很大,很多信仰宗教的人,他们的生活就是以宗教思想为引领的。宗教之所以对人有这么大的影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宗教仪式对他们的感染。仪式是宗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仪式将宗教生活有序地组织起来,使得宗教得以继续存在。而教育仪式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让受教育者更深入地受到影响,原因之一就是仪式教育更容易将教育的内容外显,将很多原本内隐的东西通过仪式的模式自然地、纯净地、神圣地展示在被教育者面前。就如宗教仪式是宗教产生神秘力量的重要方式一样,教育的伟大力量来自直观体验后的教化与感化。

在每个小学生都要经历的入队仪式上,宣誓呼号是必不可少的一项程序。也许在平时,让这些几岁的娃娃过这样的政治生活显得有些突兀,但是因为有了仪式的铺垫,这一切就显得那么自然和真实了。孩子们胸前佩戴好了鲜艳的红领巾,在青年团员的带领下,在星星火炬旗帜的见证下,第一次说出庄重的承诺。实实在在的宣誓过程,严肃的场面,让教育的影响深刻而持久。

二、组织学校仪式的原则

仪式关乎一个群体的精神世界,仪式感一旦消失,内容便无处依附,这会导致我们的精神世界彻底无法皈依。所以,我们需要仪式,需要仪式为我们带来精神的富足和净化;孩子们更需要仪式,需要仪式为他们的生命成长奠基。那么在组织仪式教育时,哪些原则是需要遵守的呢?

1.规范性原则

规范性是仪式教育的生命所在。仪式教育就是通过规范化的程序营造特定的氛围来感化学生,让学生心灵受到启发的。它的优势就是它的庄重、严肃,要求步调统一,以此来聚集人心,使不同的人目标与行为趋同。缺少了规范,仪式就失去了意义,教育的预期也无法达到。

学校每周都要举行的升旗仪式,是一项极其认真而严肃的集体活动。在仪式上,教师首先就要注重树立形象,积极发挥表率作用,“其身正,不令而行”。我们要求,正副班主任站立班队前方,其他老师另列一队,肃立敬礼;在齐唱国歌时,全体教师要放声高唱,用整齐、响亮的歌声,饱满的激情去感染学生,带动学生。待仪式结束后,老师和学生一起有秩序地退场。

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升旗仪式一般都有相应的程序和节奏。升旗仪式的程序必须规范,口令必须正确。由于时间的限制,学校的升旗仪式应该简单而隆重。所以我们在简单的过程中力求规范,从出旗到升旗,从升旗手的装扮到全校师生的衣着,从学生敬礼的动作到老师们的站姿,都应时常训练,严格要求。每次升旗的过程是简单的,因为每个程序都是固定的。但每次升旗的气氛却是隆重的,因为每个动作、每个眼神都是规范的。这就是我们愿景中的仪式,仪式来源于生活,又超越日常生活。仪式是需要规范的,唯有如此,孩子们才能在升旗活动中感受到庄严和神圣,才能在内心轻轻唱响那首歌:“你的名字比我生命更重要!”

升旗仪式,简单却隆重,规范而神圣,让学生把对祖国的爱镌刻进生命。

仪式教育,坚守规范。

2.创新性原则

我们力求仪式教育的规范性,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更不是守旧的表现。在仪式教育的组织上,我们应力求创新和突破,因为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教育模式必定会遭到新形势的挑战。我们必须要与时俱进,以多样化的教育内容和形式充实教育的过程,才能让学生作为活动主体积极参与,才能产生更具魅力、更易于学生接受的教育方式,才能将人性中的善良、美好、纯真植入孩子们的心田。

学校的升旗仪式通常都安排在周一,已成模式。我们不禁要问,如果不是周一,可以举行升旗仪式吗?答案显然是肯定的,特定的情境可以更好地熏陶学生,唤起其对教育内容的情感认同,在理智和情感的交融中受到心灵的触动,从而取得升旗仪式教育的最佳效果。比如,当遇到一些重要的时事、重要的节日,我们同样可以在隆重的升旗仪式中对学生进行教育。5·12汶川大地震的第二天是星期二,国旗下讲话必将让学生获得一次心灵与精神的庄重洗礼——思绪凝固于个体的静默与民族的悲伤,特殊的氛围必将迅速充盈每一颗幼小的心灵,埋藏于内心深处的情感便随之而发。

寻常周一,有着不寻常的情怀,这份情怀,我们可以把它融入于非周一,让每个日子都有着不寻常的意义。

仪式教育,呼唤创新。

3.文化性原则

仪式是一种教育,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精髓。学校的仪式教育更是学校文化的具体体现。因此,我们组织仪式教育时,应在继承民族精神的同时,思考如何体现本校的文化特征。有了文化的滋养,我们的仪式教育才能具备思想的深度和广度,才能使德育活动不浮于仪式的表面而真正打动学生的内心。

我校是一所有着百年历史的地方名校,百年沧桑,百年风雨,孕育出其博大精深的校园文化内涵。“爱德、求真”是我校的校训,“爱爱”“德德”是我校每个孩子都知道的校园卡通人物形象。开学典礼上,爱爱和德德会为孩子们送去新学期的祝福;入学仪式上,爱爱和德德以小主人的身份欢迎来自各个幼儿园的小朋友;运动会上,爱爱和德德也会穿上运动服,和孩子们一起赛跑,一起呐喊……有了爱爱和德德的参与,孩子们参加任何仪式都会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和幸福感,他们能感受到自己在与爱爱德德一起成长,一起进步。虽然爱爱德德只是虚构的人物形象,但是因为有了校园文化的洗礼,我校的孩子不会拒绝爱爱德德,他们本真的童心里已经把爱爱德德视为和自己一起成长的伙伴了。

仪式教育,植入文化。

三、学校仪式的组织策略

对于现代学校来说,仪式是不可或缺和经常发生的。但是,要让仪式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震撼学生的心灵,让仪式成为学生终生难忘的记忆,还需要仪式的组织者精心策划,系统经营,严密组织。学校如何建立一套有效的仪式教育策略呢?

策略之一:基于学生成长需要组织学校仪式。

所谓学生成长需要,是从成长、发展的角度认识、体悟当前学生的成长,发现其生命成长过程中已经显现出来的可能性。我们不能否认学生在不同年龄段所表现出的问题和发展的可能性是不同的。作为德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对学生在不同时期的成长需要怀有高度的敏感性,在策划组织活动的时候充分考虑学生内心的真实需要。只有基于学生需要的仪式活动才能和风细雨般融入孩子们的心田。

1.结合重大节日组织仪式教育活动。这是很多学校组织仪式教育活动的基本策略,它很好地借用了既存的社会、人文教育资源,紧密贴合学生已知的信息和内心渴望,将教育融入生活,让生活为教育增值。例如,结合清明、端午等重大传统节日,我们开展隆重的升旗仪式,在庄严的升旗仪式上给孩子们讲传统节日的起源,讲革命英烈的故事,甚至还给他们送去自己蒸煮的粽子。借用仪式教育的平台,我们把传统带进校园,把节日的快乐送给孩子。而这些生活化的教育资源,让仪式教育本身更接近每一个孩子内心的需求,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2.抓住学生成长关键期组织仪式教育活动。如果说一个孩子的成长是一路美丽的风景,那么孩子成长的几个关键时期就是这风景中最引人注目的那些部分。以小学生为例,入学时期、入队时期、中年级段、毕业时期等都是对他们影响较大的一些特殊时期。在他们的生活、学习、思想面临巨大转变的时候,适时组织一些富有教育内涵的仪式活动,对他们的意义是巨大的。一直以来,我校都很重视毕业时期学生的教育,特别在毕业典礼上,我们一直围绕“感恩”主题,引导毕业生感谢老师、感谢父母。之所以这样设计,一方面是因为我校对学生提出的“五会”新生活原则中有感恩教育的内容,更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发现孩子到了十二三岁时,思想日渐独立,开始和父母疏远起来,有的甚至不理解父母,和父母有了矛盾。因此,在这个时候,借用毕业典礼的有利时机,我们让孩子和父母拥抱,和父母握手,让孩子向父母读感恩信,让父母给孩子送毕业礼物,一系列仪式性的具体行为拉近了孩子和父母的距离,更让他们在内心深处理解了彼此。这样的仪式教育是适时的,是真实的,更是深刻的。

策略之二:基于学校文化特色组织学校仪式。

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每一所优质的学校中都会有一种稳定的主流价值观为广大师生所认同。这种无形的力量能影响师生的学习、工作方式,甚至是思维方式。我们开展仪式教育活动,就不能忽视这种力量的存在。一方面,我们要在仪式教育活动中将这种力量不断注入;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学会借用这种力量,在开展仪式教育时努力体现本校文化的精髓,这样,我们的仪式教育活动才会迸发出独有的、原创的、富含生命力的特殊气质。这样的教育活动,更能被广大师生接受并主动融入,因为他们能深切地感受到,那是他们生命成长中不可缺少的力量。

我校城中校区的科技教育特色已坚持二十余年。每年11月“科技节”的开幕式或闭幕式,都是全校区师生盛大的节日庆典。每一次,孩子们都会全员参与到这个盛典中,他们有的精心制作陈列物品,有的积极排练入场仪式,有的全心投身比赛项目,一个个忙碌着,也快乐着,因为他们很清楚,“科技节”是每个实小人自己的节日。更重要的是,开幕式和闭幕式上,学生是绝对的主角,他们有实实在在的展示,有“真刀真枪”的竞技,那种无与伦比的现场感是孩子们喜欢“科技节”开幕式和闭幕式的主要原因。

在一定程度上,仪式会被界定成一种象征性、表演性的行为。不可否认,象征符号是构成仪式的基本单位。所以,象征的意义来自何处,如何提炼,是每个仪式组织者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仪式应该是对日常生活的超越,应该是学校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仪式所用的象征符号不能虚假,不能浮躁,必须是积淀下来的最精华、最真实、最容易被广大师生接受的那部分。

结语:当现代人越来越缺少规范、缺乏约束、缺失信仰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仪式教育与生俱来的种种亮点。起源于文化活动的仪式教育活动带着无穷的魅力和一点点的神秘力量在向我们招手,愿每个德育工作者都能用智慧之手点亮仪式教育的一个个精彩瞬间,让它为主流思想的弘扬助力,让它为学生的生命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毛俊.仪式教育:瞬间感动引领毕生追求[N].解放军报,2010-01-21.

[2]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张俊平,朱从卫等.学校仪式[J].江苏教育·教育管理,2011(3).

(作者单位:江苏省吴江市实验小学)

作者:张雪梅

上一篇:外卖安全论文范文下一篇:物流技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