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关与国际货运论文

2022-05-12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报关与国际货运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高职教育突出能力为本位,重点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专业课程设置立足于职业能力分析。通过研究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了高职该专业的一般职业能力和专业职业能力。

第一篇:报关与国际货运论文

高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摘 要]本文通过对于高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人才的需求现状、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分析,进行了高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初步探讨,期望对于新经济形势下的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人才的培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报关;国际货运;人才培养

1 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人才的需求现状

1.1 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和国民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近年来,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快速增长,从2003年不足9000亿美元,到2007年首次超过2万亿美元,在世界贸易大国排名稳居世界第三。2010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2.97万亿美元,创造了历史新高。与此同时,吸引外资连续十年居发展中国家之首。众所周知,外贸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发动机。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和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为报关与国际货运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经济全球化的宏观背景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市场以现代化通信及信息技术、物流服务和金融市场为纽带,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报关与国际货运业作为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壮大。报关与国际货运人才紧缺,从业人员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我国的经济在世界上还处于发展阶段,国际贸易量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这个增长空间也是报关与国际货运从业人员的需求空间。据业界专家预测,到2020年,我国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人才的缺口达百万,每年有数十万的人才缺口。中国货代运输正处于快速成长期,预计几年内将以10%的速度发展。因此,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就业和发展前景良好。

1.2 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近几年吉林省进出口贸易也实现了快速发展。据海关统计,2008年全省实现进出口总额133.41亿美元,在2007年突破百亿美元大关的基础上,又增加了30.41亿美元,同比增长29.5%,进出口额均创历史最高水平,实现了新的突破。2010年,吉林省进出口企稳向好趋势明显,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168.46亿美元,比2009年增长43.5%,超千万美元的22类进口商品中,有19类实现了较大幅度增长。出口前20名企业中,8户企业出口增速超过100%。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发展使得吉林省国际物流企业和有进出口业务的企业数量快速增长,而这必然带来对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人才需求的大量增加。

据统计,目前吉林省的国际物流企业有200多家,有进出口业务的企业4000多家。吉林省每年对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将在1000人以上。我省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毕业生将有着广阔的就业空间。

鉴于吉林省对外贸易形势的迅猛发展,对于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人才需求也必将呈现急需的形势。该专业业务覆盖了国际贸易、国际运输、现代信息技术、国际商务、法律等诸多方面的知识,对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知识水平、经验积累等要求越来越高。因而培养适应外贸发展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较高实践工作能力的高等应用性人才,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紧迫任务。

2 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主要培养符合报关与国际货运行业人才市场需要,面向国际物流公司、国际货代公司和进出口企业从事报关与货运操作的相关工作,掌握报关与国际货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熟悉国际贸易规则,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精湛的专业技能、较强的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学习与适应能力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学生通过学校的培养教育和训练,毕业时能够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有较强的自我生存、自我发展能力,并且有协调、沟通、合作、勇于创新精神。学生毕业后,能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胜任国际贸易、国际货运、单证制作、跟单报关报检等相关领域的服务及管理工作。毕业生经过在校的理论学习及实践技能训练,毕业时可通过相关考试,取得货代员、报关员、报检员、跟单员、助理物流师等任一项职业资格证书和计算机等级证书、英语等级证书。

3 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分析

根据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可能从事的工作岗位不同,本专业将工作任务领域划分为报关员、国际货运代理员、跟单员、报检员、助理物流师等,每一个工作岗位都进行了具体的职业能力分析,进而引申出学生要掌握的工作技能及相应知识点,达到教、学、做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从而实现与社会上的岗位需求直接对接。

4.1 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根据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工作岗位需求,确定五个岗位方向,进而对每个工作岗位中涉及的真实案例进行分解,形成课程体系和教学单元,实现“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的工学结合效果。

按照岗位职业能力分析的原则,以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为前提,以能力发展为本位,充分考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坚持科学性、情境性、人本性,进行课程体系构建,形成工学结合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课程体系。

系统的基础知识培养具体体现为专业公共基础课程,如形势与政策、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大学英语、体育与健康、高等数学、办公自动化、Internet技术与应用等;系统的动手能力培养具体体现为围绕报关与国际货运的典型工作岗位开设专业能力课程,如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单证实务、报关实务、报检实务、国际货运代理实务、物流基础、集装箱运输实务等;系统的实践技能培养具体体现为模拟实训课程的开设,如国际贸易案例分析、外贸单证实训、报关实训、报检实训、外贸仓储实训、商品实训等。通过系统设计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能力课程和模拟实训课程,解决好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的整合,达到教、学、做的统一。

4.2 强化学生的考证训练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必需的基础知识,更要具备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人才市场需要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很快就能上岗。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具有独立从事某种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在学校里强化自己的职业技能培训。因此,高职院校要推行“双证书”的学习形式,强化学生的考证训练。鉴于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特殊性,学生只有拥有学历证书加职业资格证书,即报关证、报检证、货运代理资格证等,那么就业机会才会多,所以在学生学完所有的课程后,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和学习基础安排相关的职业资格培训,学生获得相应的证书不仅是工作的保障,更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高职教育的“双证”特征。

4.3 重视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

在实践教学中最大的问题就是相关实践教师的培养,师资本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培养学生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一个最大的障碍就是缺乏数量足够的实践教师。在不少学校专业教师实际上也就是实践教师,虽然专业教师拥有较为丰厚的理论基础,但实际操作方面距离实践教师还是有明显的差距与不足。专业教师缺乏实践经验从而难以对学生给予正确的指导,而且这对于实践教学成效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高职院校不仅需要大量引进有丰富企业工作经验的双师素质人才,而且也要通过相关的途径,如利用假期的教师实习和企业见习的机会,提高教师的企业实践能力,保证在实践教学中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宋学敏,昝金淼.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才智,2011(9):277-278.

[2]海关统计资讯.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EB/OL].http://www.chinacustomsstat.com/customsstat/ 2011-1.

[3]吉林省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吉林省人民政府[EB/OL].http://www.jl.gov.cn/zwgk/zwdt/zwdt_2011/201102/t20110218_949974.html,2011-2-18.

[作者简介]祖天明(1970—),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国际物流与报关;曲学军(1957—),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物流管理。

作者:祖天明 曲学军

第二篇:浅析高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职业能力

摘要:高职教育突出能力为本位,重点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专业课程设置立足于职业能力分析。通过研究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了高职该专业的一般职业能力和专业职业能力。

关键词:报关与国际货运;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职业能力

报关与国际货运业作为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从事国际贸易过程中报关报检与国际货运等活动。自近年来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全球经济步入调整发展新阶段,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际货运业的发展,但我国对外开放的发展战略,努力提升外向型经济的质量和水平

的相关措施,仍使国际货运业在不断发展,对专业性人才的需求

不减。

一、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以辽宁为例,随着“五点一线”的战略发展,有关统计数据显示,全省需要国际商务单证员的企业不下两千家,商务单证员的缺口达1千人。而作为东北进出口报关或货运产业发展重点的丹东,市政府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与精力来发展报关与国际货物运输事业。丹东现有自主报关和代理报关企业100多家,但通过考试持有报关员岗位证书者不到300人,报关专业的人才需求有着广阔的

前景。

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从招聘需求分析来看,报关与国际货运业务覆盖了国际贸易、国际运输、现代信息技术、国际商务、法律等诸多方面的知识,对从业人员要求具备基本素质、知识水平、经验积累等,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和较高实践工作能力。从招聘岗位来分析,报关与国际货运人才需求最多的是外贸业务实际操作岗位,目前我国对于这些岗位大部分采取从业资格准入制,即参加全国统一的资格考试取得相应证书后,方可从业。

根据其职业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及国家海关总署、国家质检总局及外贸联合会等职业资格鉴定指导中心等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调查和分析相关企业对高职报关与国际货运职业岗位群素质要求,初步形成了职业岗位、职业技能及工作任务之间的相互关系。(见图1)

根据上图所示,同时对辽宁沿海地区等多家用人单位进行了问卷调查,对报关与国际货运相关企业岗位的能力需求了解后发现,企业对于高职层次该专业学生行业能力的要求主要以操作执行的应用能力为主,企业对学生能力的需要具体统计见下表。

企业认为学生最应加强的能力统计

参照外贸行业的相关职业技能鉴定规范,对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人才的职业能力进行了结构分析。(见图2)

三、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职业能力分析

所谓职业能力就是一个人在学习活动、职业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职业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个体素质和个性心理特征的综合。职业能力分一般职业能力和专业职业能力两类。一个人只有具备一定的一般职业能力和相应的专业职业能力,才能顺利地完成职业活动和履行好岗位职责。因此,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职业能力分析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工作。

1.一般职业能力

一般职业能力是指人们从事不同职业活动都必须具备的共同能力,它广泛地运用于各种不同的职业活动中,并保证人们顺利地、有效地掌握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是人们顺利地完成职业活动的基础能力,也是发展提高专业职业能力的基础条件。

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所需的一般职业能力主要指:有较强的政治素质;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良好的行为规范,职业道德,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细致认真;有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具有基本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及自学能力等。

高职专业教育具体的培养目标是高技能的人才,而这些能力是现代人才基本的共同的规范,在教育学生职业技能和知识的同时,首先使学生“学会做人”。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有较重的人文色彩,所从事的工作,涉及机构部门较多,主要是与人打交道,语言运用能力必不可少。同时外贸工作业务量大,工作繁琐,则需要从业人员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因此本专业人才应是具有良好修养和抗压能力的优秀人才。因而,在培养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诸多的职业素质和能力过程中,人才基础素质的培养是前提。

2.专业职业能力

专业职业能力主要是指运用专门技术和掌握该技术所需要的基础知识,从事基本的职业工作的能力,即从事某种具体的职业活动必须具备的能力。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职业能力主要包括基本技能、职业技能和相关技能三部分的内容。

(1)基本技能

基本技能主要包括三部分:即外语运用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及计算能力。

①外语运用能力

外语运用能力主要指:具备基本熟练的商务英语交流能力;具有报关货代专业英语应用能力;具备基础韩语的交流能力,能达到进行基本日常对话的水平。

本专业作为国际贸易业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外语技能尤为重要,外语不仅是与外商沟通的桥梁,更是因为在贸易中几乎大部分的外贸证单均是用英文缮制的。同时由于针对丹东所处的地理位置,朝、韩客商较多,因此懂得基本的韩语也是一项有益的技能。

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主要指:具备计算机应用知识,熟练地运用现代化办公手段,熟练使用报关与国际货运系统操作软件。国际贸易随着科技的发展,已迈入一个全新领域,电子化业务操作和计算机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密。作为一个合格的报关、货代专业人员,必须熟悉现代信息技术在外贸活动中的应用状况,能够综合使用这一技术提高劳动效率,并且能够在使用过程提出一定的建设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

③计算能力

计算能力主要包括:熟练掌握经济数学的相关知识,能较灵活地解决专业中的计算问题;能较好地把数学理论与实践知识结合起来,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并能举一反三。在报关与货运中,常会涉及税费、保险、运费等的计算,需要从业人员有一定的计算能力。

(2)职业技能

职业技能主要是指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人员本身的职业特长,是完成本职工作必需的能力,而不同的工作对能力的要求也

不同。

国际贸易业务操作能力主要包括:掌握国际货物贸易业务的一般流程,能进行基本的单证缮制和报价核算工作。

国际货运代理业务处理能力主要是指掌握独立揽货,报关、报检,组织多式联运经营管理与通关业务技能和实际操作技巧。

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主要包括:客户资源、信息资源和能力资源的整合和管理。报关、货代从业人员需要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在整合客户资源的前提下有效地贯彻企业的经营理念,充分利用设备、技术和人力等企业内部资源来满足客户的需求。在工作过程中,需要时时与客户沟通协商、配合相关环节行政部门,需要运用不同的工具进行各种信息的传递和反馈。因此,报关货代从业人员不但要有丰富的知识面,而且应具有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和

技巧。

以上为本专业的主要职业技能。针对职业技能的鉴定,国家目前均有一定的资格准入制度,如报关员、报检员、单证员及货代员资格证。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重视这些技能的培养。除此以外,学生还应具备其他相关技能。

(3)相关技能

相关技能包括公共关系处理和贸易法规知识等。

公共关系处理指能有效运用信息撰写比较规范的常用应用文,如计划、报关报检业务代理委托书等且书写工整。具备较强的服务意识,团结协作,掌握商务谈判中的应对方法与技巧,掌握现代社交商业礼仪,有异常事故的处理能力。

而贸易法规知识则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相关知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相关知识和其他有关法律、

法规及国际惯例、条约的基本常识,这些不仅有助于规范贸易中的工作行为,还能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由此可见,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职业能力是在综合多素质、多能力不同层次上互相作用、互相影响而形成的。不同岗位的报关、货运工作有不同的任务,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不同,因此专业开发与建设需要在产业和行业研究基础上,认真研究该专业职业专门技术和职业关键能力,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方向;确定专业课程开发、建设、整合,完善课程结构,使课程设置和建设科学合理,才能真正实现高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职业针对性。

参考文献:

[1]苏定东,夏永娟,潘沈年.论国贸专业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

素质的培养[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08(2).

[2]索德拉图.高职物流专业设置的职业能力分析[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8(2).

[3]杨静.高职院校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模块化课程设置的研究与探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24).

[4]王新.文秘专业人才职业能力分析及培养途径初探[J].辽宁高职学报,2003(3).

(作者单位 辽宁地质工程职业学院)

作者:李熠妍

第三篇:高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

【摘要】以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为例,分析“行标导向、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意义和可行性,并提出实施思路。

【关键词】高职 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行标导向 四位一体

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主要面向报关企业、报检企业、国际货运代理企业、国际物流企业和对外贸易经营企业培养报关、报检、货代和制单人才。由于企业的报关报检工作直接与海关、国家检验检疫机构等行政主管部门对接,这些工作具有较强的政策性、特定性和严肃性,因此,探讨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倡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在传统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结合本专业的特点进行改革,推行“行标导向、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一、“行标导向、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含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报关员执业管理办法》、《出入境检验检疫报检员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的规定,报关报检从业人员必须依法取得报关从业资格和报检从业资格,未依法取得从业资格的人员,不得从事报关报检业务。国家对报关报检从业人员的特殊规定决定了报关专业人才培养必须紧紧依托报关报检行业标准,充分挖掘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报关协会、报检协会、货代协会、报关报检货代龙头企业等各方面的有利资源,走“行标导向、四位一体”的专业人才培养道路。

“行标导向、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是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由学校,海关、检验检疫机构等行政主管部门,报关报检货代等行业协会,行业龙头企业等四方相关专业人员参与,按照报关、报检、货代等行业标准设置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课程体系和制定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校、政、行、企”四位一体共同组建“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共同打造校内外实训基地,共同开展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行标导向”是指以报关报检货代等行业标准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风向标,“四位一体”是指学校、海关、检验检疫等行政管理部门、报关报检货代协会和行业龙头企业等四方的专业人士共同出谋划策,制定专业课程体系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作为一个教学团队共同参与专业教学事务。

二、“行标导向、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推动报关行业和货代行业的发展。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报关、货代服务已经形成了有专门的市场和技术含量、知识含量相对较高的公共产品,承担了全国90.7%的进出口报关和货代业务。但就整体而言,有关报关与货代服务运营却规定散落,标准的执行力度不高。随着《国际货运代理作业规范(GB/T22151-2008)》、《国际货运代理业务统计导则(GB/T22152-2008)》、《国际货运代理通用交易条件(GB/T22153-2008)》、《国际货运代理服务质量要求(GB/T22154-2008)》、《国际货运代理企业资质和等级评价指标(GB/T22155-2008)》、《报关员国家职业标准》、《海关行业标准(HS/T 32-2010)》等行业标准的陆续出台,标志着中国报关和货代行业走向了法制化、规范化与标准化,推动了报关与货代行业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高等职业学院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中融入行业标准,有利于推动行业的规范化、法制化、标准化,对推动行业的发展,最终与国际标准接轨产生积极作用。

(二)有利于缩短毕业生与就业岗位的距离。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作为专门培养货代员、报关员、制单员的对口专业,为了与行业接轨,为企业培养技能高、适应岗位能力强的人才,在专业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中融入相关行业标准,让该专业的毕业生在毕业时就掌握相关行业标准,对于毕业生顺利找到对口工作以及就业后提高企业工作效率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然而,当前的高职院校毕业生中熟悉和掌握行业标准的人却是少之又少,这与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建设中缺少引入行业标准有关,因此,构建与行业标准相衔接的课程内容与课程体系、培养熟悉和掌握行业标准的专业人才成为职业院校当前需要面对的重任。

三、“行标导向、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

(一)行业标准是服务作业质量管理的有力保证。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岗位是一线的服务作业,服务作业质量管理的有力保证是行业标准。报关报检货代行业标准是规范统一报关报检货代服务作业流程和质量的标准,其制定依据来源于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等国家监管部门对报关报检货代工作的相关监管规定,如《海关行业标准(HS/T32-2010)》对报关服务作业流程规范为:洽商委托-评审合同-签署合同-接收单证-申报前审查-缮制报关单-申报前复核-预录入报关单-复核报关单-电子申报-现场申报-配合海关查验-缴纳税费-申请办理现场放行、结关手续-申領报关证明联-结算费用-退还单证。报关服务作业的这个流程不仅符合报关行业的标准,也符合海关对报关企业的管理规定。行业标准不仅可以约束、规范企业工作,而且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受到海关和检验检疫机构等行政管理部门认可。因此,以行业标准为导向培养学生,既可以与全国的报关报检货代等资格考试接轨,提高通过率,又可以和企业具体工作无缝对接,缩短学生的岗前适应期。

(二)“校政行企”四位一体,四方合作多方受益。作为报关员、报检员、货代员和单证员的培养方,学校的培养水平很大程度依赖于“政、行、企”三方的热心合作,四方合作顺利,学校的培养水平就会提高,培养对象的工作质量也会提高,他们工作质量的提高会直接拉升企业的经济效应,直接推动作为监管部门的海关、检验检疫机构的工作管理效率的提高。而行业协会作为管理、维护、改善市场经营秩序的民间组织,直接负责行业从业人员的岗位培训、考核、颁发考核合格证书。行业队伍素质以及行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是行业协会管理的最终目标。“校、政、行、企”四方合作潜力巨大,意义深远。

(三)“行标导向、四位一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可操作性强。“行标导向、四位一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具备较深的现实基础,可操作性强。目前,我国的报关、报检和货代等行业标准建设相对成熟。2002年至今,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海关总署、中国国际货运代理协会陆续推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出入境检验检疫报检员管理规定》、《出入境检验检疫代理报检管理规定》、《报关员国家职业标准》、《国际货运代理服务质量要求》、《国际货物运输代理作业规范》和《报关服务作业规范》等相关规定和行业标准,企业均予以高度重视并在工作中严格执行相关规定和行业标准。这些标准是“行标导向、四位一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扎实理论依据。此外,“校政行企”有共同合作的社会利益基础,可操作性强。

四、“行标导向、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思路

“行标导向、四位一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要求专业建设和改革时,以行业标准作为导向,按照行业标准建设课程体系、设计教学内容、使用或建设教材、建设教学资源库、评价课程效果;充分挖掘和发挥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智囊库”作用,通过聘请行业协会负责人,海关和检验检疫机构资深关员、质检员,龙头企业优秀报关员、报检员和货代员等专业人士作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参与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设置、综合实训指导、师资培训、实训室建设等工作;站在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的高度推动“校政行企”四方合作,选定报关协会、货代协会、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中国外运、港务集团等单位作为合作方,“校政行企”四位一体共建报关与国际货运综合实训基地。

(一)构建“行标导向、四位一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行标导向、四位一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由学校、相关行政管理部门、行业协会和行业龙头企业等四方相关专业人员参与,按照行业标准设置专业课程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是“校政行企”四位一体合作开展实践教学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目前,我国的报关、报检和货代等行业标准建设相对成熟,“校政行企”也具备共同合作的社会利益基础,“行标导向、四位一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可操作性强。

(二)以行业标准为导向,建设专业主干课。以行业标准为导向建设报关实务和國际货运代理实务等专业主干课。

1 按报关行业标准建设报关实务课。在建设报关实务课程时,引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行业标准——《报关服务作业规范》和《报关员国家职业标准》,以海关对报关员的标准来培养该专业的学生,可要求任课老师先考取报关员资格证书后持证上岗,教学内容的组织以报关服务作业流程为主线:洽商委托-评审合同-签署合同-接收单证-申报前审查-缮制报关单-申报前复核-预录入报关单-复核报关单-电子申报-现场申报-配合海关查验-缴纳税费-申请办理现场放行、结关手续-申领报关证明联-结算费用一退还单证,建设与海关行业标准相衔接的报关实务课。

2 按货代行业标准建设国际货运代理实务课。在建设国际货运代理实务时,引入《国际货运代理作业规范(GB/T22151-2008)》、《国际货运代理通用交易条件(GB/T22153-2008)》、《国际货运代理服务质量要求(GB/T22154-2008)》等国际货运代理行业标准,由获得国际货运代理职业资格证书或师资培训证书的教师任教该课程,教学内容以国际货运代理作业流程为主线:揽货-订舱-做箱-报检-报关-装船-提单缮制,建设与国际货代行业标准相衔接的国际货运代理实务课。

(三)“校政行企”四方合作共建综合实训基地。学校、行政主管、行业、企业四方合作,由学校以项目形式申请建设资金,提供实训场所、实训师资,由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等行政主管部门提供行业发展的政策顾问、技术支持,由行业协会、行业龙头企业提供实训指导、管理制度、操作业务环节、流程、单证资料,“校政行企”四位一体共同制定综合实训基地的建设方案,制定建设“校政行企”模式下的实践教学管理机制,明确四方合作的分工与职责,建成的实训基地不仅可以作为学生实训的场所,也可以作为行业、企业培训员工的场所,更可以成为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等行政主管部门宣讲政策,培训学校、行业、企业员工的场所。

(四)“校政行企”四位一体打造“双师”结构教师队伍。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师资以内部塑造为主、外部引进为辅,“校政行企”四位一体多渠道打造“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内部塑造方面,加大专业带头人培养和重视专业骨干教师的培养,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创造去海关、检验检疫机构、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学习的机会。外部引进方面,充分发挥“校政行企”四方合作的平台,从海关、检验检疫机构聘请资深关员和质检员来学校开办讲座、承担实训课程教学,从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引进报关、报检、货代等工作经验丰富的人才作为学校的专职或兼职教师,多渠道塑造“双师型”教师,打造多元化兼职教师队伍。

(责编 卢雯)

作者:杨素琳

上一篇:企业文化体系论文下一篇:总办会议制度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