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公证员对公证证据收集及审查的一般标准

2022-12-22

公证证明是一种在法定程序约束下的证明活动。公证活动的特质之一就是其程序性。一般的公证程序包括申请、受理、审查出证、不予办理和终止公证。根据《公证法》第二十七条的规定, 当事人申请办理公证时应当提供真实、合法、充分的证明材料。提供的证明材料不充分的, 公证机构可以要求当事人补充。

此条规定了当事人提供证明材料的标准, 也规定了公证员审查材料时的标准。证明材料除了要符合真实、合法两个客观标准之外, 还要满足一个主观标准———充分。笔者认为, “充分”的主观标准不仅是对证明材料内容的要求, 也是对证明材料本身真实、合法性的要求。因为, 公证活动在很多时候是对某一文件、证书自身的真实性或者发生在公证员面前的某一个法律行为的真实性予以直接证明。这种情况下, 不能排除个别当事人为了自身利益仅提供对自己有利的材料作为证据。而在这种仅依据单方提供证据就进行事实认定的模式之下, 若以客观真实为标准, 给公证员的压力未免太大;若放任公证员在有限的时间内完全通过自由心证认定, 对公证员自身素质要求未免太高。笔者同意现阶段应当采取通过法律真实实现客观真实。所以需要充分的具备真实性、合法性的证明材料用以推导出法律真实, 即得出公证证明结论。

现实生活中仍然会出现就当事人提供的证明材料, 甲公证员认为当事人提供的证明材料已经足够充分, 可以受理并可以此为据推导出公证证明结论;而乙公证员则认为不充分需要补充。这种情况的出现不仅不便当事人, 公证机构的专业性、权威性也会受到影响。本文笔者结合之前的论述, 试图通过将“充分”一词带入逻辑学中进行解释, 从而得到一个普遍适用的最低标准。

如前文所述, 公证员要将当事人提供的证明材料经过法定程序形成内心确认的对证明对象真实性的判断 (即公证证明结论) 。此过程显然属于逻辑推理的过程。任何一部法律制定亦必然符合逻辑, 《公证法》也不会例外。那么将《公证法》中的“充分”一词带入逻辑学中进行解释, 应当符合《公证法》的立法本意以及公证活动的客观规律。

若将《公证法》第二十七条的“充分”带入逻辑学中解释为充分条件, 即当事人提供的证明材料对于公证员据此 (指据当事人提供的证明材料, 下同) 可以得出公证证明结论是充分的, 那么便顺利地将对于“充分”的主观判断问题转化为逻辑判断问题。从而解决了公证员“自由心证”过程无法外显导致公证员之间对“充分”之标准理解不一的问题。

那么, 在逻辑学中充分条件的定义是什么呢?如果有事物情形A, 则必然有事物情形B;如果没有事物情形A, 而未必没有事物情形B, A就是B的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简称充分条件。也可以表述为A蕴含于B, A是B的子集。

如何通过逻辑判断当事人提供的证明材料是否充分将当事人提供的证明材料设为A, 把公证员可以据此得出公证证明结论设为B, 若A能推出B, 则A为B的充分条件, 即当事人提供的证明材料对于公证员可以据此得出公证证明结论是充分的。根据充分条件的定义可以看出, 若当事人提供的证明材料对于公证员可以据此得出公证证明结论是充分的, 则当事人提供证明材料的范畴应当蕴含于公证员可以据此得出公证证明结论此范畴之内。笔者认为以此应当可以作为判断当事人提交的证明材料是否“充分”的一般标准。

初看此结论似乎有些不太明晰, 如果当事人提供证明材料的范畴在公证员可以据此得出公证证明结论的范畴之内的话, 那岂不是说当事人提供的证明材料会少?此种理解犯了一个逻辑错误。笔者的结论是当事人提供证明材料的范畴应当蕴含于公证员可以据此得出公证证明结论范畴之内, 虽然有客观上的大小之分, 但重点在于后者包含前者, 且在当事人提供证明材料的范畴上, 二者是重合的。公证员可以据此得出公证证明结论的范畴除了包括当事人提供的证明材料对于其是充分的之外, 还有其他因素范畴共同组成 (此方面笔者将另文详述) 。这也是为什么讲此方法得出的标准为一般标准。

当然, 之所以称之为一般标准, 是不想在实践中公证员将此种逻辑判断方法作为判断当事人提供证明材料是否充分的首选方法。《公证法》、《公证程序规则》中规定当事人办理公证时应当提供的法定证明材料。司法部和中国公证协会对于公证程序的各种规则和指引中也规定了办理每一项公证时应当提交的证明材料, 公证员在办理公证的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守。笔者本文所述之标准, 旨在解决公证员在查不到明确的提供证明材料要求的时候, 为了避免自由心证的随意性给公证员执业造成风险而寻找的另外一条判断当事人提供证明材料是否充分的思路而已。但笔者认为以此种方法产生的标准的意义不仅在于减少了在自由心证过程中公证员的主观因素的参与度, 增加法定证明材料和法定程序对于公证员自由心证过程的约束, 而且进一步突出体现了公证活动的程序性特点。

摘要:现阶段, 公证员个体素质参差不齐、法律专业职业化水平高低不等的情况下, 因长时间的实践造成了习惯性思维逐渐弱化了公证活动的程序要求, 导致执业风险隐患存在。笔者希望通过本文使广大公证员对公证证据收集及审查方面有新的认识。

关键词:公证,程序性,充分,一般标准

参考文献

[1] 胡永刚.公证员视角下的事实认定标准[J].中国公证, 2010 (5) .

[2] 马宏俊.公证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4.

上一篇:思想政治工作视域中的医院廉政文化建设探析下一篇:浅谈煤矿固定资产账务处理及涉税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