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务侵占合同诈骗证据标准

2024-05-04

职务侵占合同诈骗证据标准(共3篇)

篇1:职务侵占合同诈骗证据标准

上海市关于办理合同诈骗、职务侵占犯罪案件立案证据标准的意见

为了进一步规范公安机关对合同诈骗、职务侵占犯罪的侦查活动,提高受理案件后的审查立案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和有关法律规定,现对本市办理合同诈骗、职务侵占类案件的立案证据标准提出如下意见:

在立案审查阶段,当具有以下证据时,应当予以立案。实践中存在未尽描述的其他情形,应当根据刑法条文的一般规定,综合判断是否立案。

一、合同诈骗罪(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单位犯罪二百三十一条)

(一)客观方面证据(可以由报案人提供以下材料,报案人不能提供的,公安机关应当开展调查)

1、当事人之间订立的合同。一般需要提供书面的合同文本,若为口头合同至少要有一名中立旁证的直接证明并有一方实际履约的书面凭证。

2、被害方的财物损失情况:

(1)财产损失为货物,一般要求被害方提供已经发货的凭证,例如财务账册、出货单、提单等。

(2)财产损失为钱款,一般要求被害方提供已经付款的凭证,例如对方的收据、银行转账凭证、有价票证存根等。

(二)主观方面证据

1、符合下列情形之一,可以认定嫌疑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重大嫌疑:

(1)使用伪造、变造或者无效的印章、单据、介绍信等证明文件,以虚构单位或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

(2)使用伪造、变造或者无效的证明文件,虚构不存在的标的;

(3)“一物多卖”,就同一合同标的与他人签订多份合同的;

(4)其他不可能依约履行义务的行为。

2、符合下列情形之一,且嫌疑人无法提出合理辩解的,可以认定其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重大嫌疑:

(1)使用伪造、变造或者无效的证明文件,提供虚假的担保证明的;

(2)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躲避、出走不归、或者以其他方法逃避承担民事责任的;

(3)以低价变卖等方法占有财物的;

(4)对财物进行挥霍使用的;

(5)财物用于进行非法经营活动或者违法犯罪活动的;

(6)抽逃、转移资金、隐匿财产的,以逃避返还资金的;

(7)隐匿、销毁账目,以逃避返还资金的;

(8)其他非法占有资金、拒不返还的行为。

(三)犯罪数额

1、单位或个人涉嫌合同诈骗犯罪,数额在二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较大”,应予立案。

2、涉案数额无法确定但有证据证明数额可能达到二万元以上的,或者已查实的数额虽不足二万元,但是存在连续行为尚待查实,可能达到二万元以上的,应予立案。

二、职务侵占罪(一般规定:刑法二百七十一条第一款、特别规定:一百八十三条第一款)

(一)主体方面证据(可以由报案人提供以下材料,报案人不能提供的,公安机关应当开展调查)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认定嫌疑人系本单位员工:

1、双方订立的劳动合同、雇佣合同或授权委托书等,或者有其他证据证明嫌疑人同单位之间存在劳动关系的;

2、双方若无书面合同,可提供领取工资薪酬的证明、聘书、董事会决议等,或者有其他证据证明形成事实上的劳动关系的。

(二)客观方面证据(可以由报案人提供以下材料,报案人不能提供的,公安机关应当开展调查)

1、单位财产损失情况:

(1)已归单位所有的财物,由单位出具物权证明或者其他可以证明财产权属关系的证据;

(2)由单位承担保管、运输、使用中的财物,由单位出具服务合同或相关证明文件;

(3)本单位有权占有而尚未占有的财物,如本单位拥有债权尚未收归所有的财物,由单位出具债权证明或者其他可以证明财产权属关系的证据。

2、“利用职务便利”方面:

(1)嫌疑人在本单位的职权范围;如劳动合同、聘书、公司章程等规定的职权内容。

(2)嫌疑人侵占的手段主要是通过主管、管理、经手、保管本单位财物的权力而予以实施的。

(三)主观方面证据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认定嫌疑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重大嫌疑:

1、嫌疑人承认自己明知是本单位的财物,希望占为己有的心理态度,且无其他辩解的;

2、嫌疑人没有承认占为己有的目的,但是通过下列手段之一改变单位财产所有权归属的,可推定其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1)虚构不存在的业务,将单位资金占为己有的;

(2)虚构或虚高需要支付的“好处费”,将单位资金占为己有的;

(3)虚构或虚高应当支付给对方的应付款,将单位资金占为己有的;

(4)业务人员、技术人员利用单位系统内部漏洞,篡改数据侵占单位资金的;

(5)财务人员侵占单位资金后,作假帐填平账目的;

(6)其他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的行为。

(四)犯罪数额

涉嫌职务侵占的数额在五千至一万元以上的,应予立案。

篇2:职务侵占合同诈骗证据标准

【案情简介】

2005年9月,某村委会主任杨某利用其为村民换发新户口本的职务之便,自己作担保,假借村民名义骗取了某农村信用社贷款26万元,期限六个月。之后,杨某将所贷款项用于生意经营,无奈投资失败,钱款已所剩无几。在还款日到来之际,为逃避债务和责任,杨某潜逃至外地。2009年2月,杨某被公安机关抓捕归案。

【意见分歧】

对于杨某的行为如何定性,存在三种观点:

一、民事的贷款纠纷。杨某主观上并不存在非法占有目的,虽然其实施了假冒他人名义骗取贷款的客观行为,但其本人作为担保人对贷款也要承担连带责任。因投资失败而外出逃避债务并不能佐证其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二、职务侵占罪。被贷款项属于被冒用户口的村民,杨某属于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犯了村民的财产权。

三、贷款诈骗罪。杨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冒用他人名义骗取信用社贷款,数额较大;生意经营亏损后潜逃,是拒不归还贷款的表现,其行为已构成贷款诈骗罪。

【律师点评】

认定本案的关键在于杨某主观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以及职务侵占所危害的客体利益究竟何为。深圳知名刑事案件律师团马成律师同意第三种观点,理由如下:

首先,杨某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最高人民法院2001年1月21日印发的《全国法院审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指出,要严格区分贷款诈骗与贷款纠纷的界限。对于合法取得贷款后,没有按规定的用途使用贷款,到期没有归还贷款的,不能以贷款诈骗罪定罪处罚;对于确有证据证明行为人不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因不具备贷款的条件而采取了欺骗手段获取贷款,案发时有能力履行还贷义务,或者案发时不能归还贷款是因为意志以外的原因,如因经营不善、被骗、市场风险等,不应以贷款诈骗罪定罪处罚。对于行为人通过诈骗方法获取资金,造成数额较大资金不能归还,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认定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1)明知没有归还能力而大量骗取资金的;(2)非法获取资金后逃跑的;(3)肆意挥霍骗取资金的;(4)使用骗取的资金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5)抽逃、转移资金、隐匿财产,以逃避返还资金的;(6)隐匿、销毁账目,或者假破产、假倒闭,以逃避返还资金的;(7)其他非法转移资金、拒不返还的行为。本案中,杨某采取欺骗手段骗取信用社贷款高达26万元,其还款能力有待质疑。另外,在贷款到期时因无力归还而外逃,可以认定其行为主观上具有了非法占有的目的。因此本案不属于民事的贷款纠纷。

其次,职务侵占所危害的客体利益究竟何为。职务侵占是指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行为。其行为方式必须是将单位的财物非法占为己有。包括将基于职务管理的的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以及利用职务之便的窃取、骗取等行为。从本案案情分析,杨某所贷款项并非基于其职务管理的单位财物,村委会对村民的贷款并不具有管理权限,该款项也不属于单位财务。司法实践中,行为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公司持有的股份变为自己持有的股份的,成立职务侵占罪;但是,将其他自然人股东持有的股份变为自己持有的股份的,不成立职务侵占罪。所以,基于职务管理对象不同,杨某的行为不能认定为职务侵占罪。

最后,本案应定性为贷款诈骗罪。所谓贷款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虚构事实、隐瞒真相,骗取信用社或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数额较大的行为。如前所述,杨某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贷款的目的,客观上侵犯了信贷秩序及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所有权。根据《刑法》第一百九十三条的规定的贷款诈骗五种情形,本案中杨某假冒村民名义虚构贷款事实的行为就是使用虚假证明文件(一般指使用有关借款人身份、资信情况和还款能力等内容不真实的证明文件)的表现形式。

综上所述,杨某假冒他人名义骗取信用社贷款的行为构成贷款诈骗罪。

【法律条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九十三条【贷款诈骗罪】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诈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 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编造引进资金、项目等虚假理由的;(二)使用虚假的经济合同的;(三)使用虚假的证明文件的;

(四)使用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或者超出抵押物价值重复担保的;

(五)以其他方法诈骗贷款的。

篇3:合同诈骗抑或职务侵占

关键词:合同诈骗,职务侵占

一、基本案情

被告人王某系一家日本企业甲公司的业务代表, 负责公司的客户维护及原材料购买等工作。根据公司规定, 在购买原材料时需要报请总经理 (日本人) 批准后下单。2012年5月至7月期间, 王某多次冒用甲公司名义并伪造甲公司总经理的签字与北京乙公司签订购销合同, 购进价值共72.34万元的塑料颗粒56.5吨。在签订合同过程中, 乙公司向王某询问为何以往的合同均有总经理签字并加盖甲公司合同专用章, 这次只有签字时, 王某谎称只要有总经理签字亦可。乙公司未再提出异议。合同约定付款日期到期后, 王某以公司资金紧张为由, 并向乙公司出示了一份某市某区商业委员会下发的文件, 谎称甲公司账户因资金管理问题被冻结, 无法通过甲公司的账户付款。只能现金付账或者个人账户转账付款。 (后经该商委证实, 此份文件下发的目的是要求外资企业严格资金管理, 并没有冻结甲公司的账户, 文件中也没有冻结账户的意思表示) 后王某通过其个人账户及现金支付方式以甲公司名义付给乙公司货款267750元。

2012年6月至8月期间, 王某又多次冒用甲公司名义以电子邮件方式向天津丙公司发出购货订单, 购进价值共165万余元的塑料颗粒75.875吨。由于两公司之前的交易均是以电邮形式进行, 丙公司并没有对王某质疑, 但证实一直认为是在和甲公司进行交易。

乙、丙公司所发货物均按照王某要求送到其指定的收货地点, 而按照甲公司正常的交易流程, 购进的货物都是送到甲公司仓库。其将所骗货物转售后的钱款用于个人消费及购买期货黄金。根据王某的浦发银行卡账目明细, 2012年5月至8月期间, 其账户收入资金77万余元, 但其仅支付给北京乙公司部分货款, 且根据账户显示, 几乎每笔资金一到帐就被转出, 用于投资期货黄金, 且悉数赔光。此时王某没有将所得钱款用于偿还拖欠的货款而是继续投资期货黄金, 而是继续冒用公司名义与两家公司签订供销合同, 直至8月下旬外逃。

甲公司对于王某与两家公司签订合同及交易的整个过程始终不知情。

二、分歧意见

对于本案中被告人王某的定性, 有两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 王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在公司不知情的情况下冒用公司名义与他人签订供销合同。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 采取欺骗手段诱使他人相信其是代表所在公司签订的合同。将所骗货物转售后的钱款用于个人消费及投资期货黄金且悉数赔光。应当以合同诈骗罪定罪量刑。

第二种意见认为, 王某作为公司的业务代表, 利用职权上的便利, 以公司名义与两家公司发生业务关系, 构成表见代理, 合同成立。王某在收到本应交给公司的货物后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擅自将货物予以销售并将所得钱款予以侵吞, 数额巨大, 其行为应当以职务侵占罪定罪量刑。

三、评析意见

笔者同意第一种意见, 王某的行为构成合同诈骗罪。

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 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 数额较大的行为。在客观方面表现为采取欺骗手段, 隐瞒事实真相, 使与之签订合同的人产生错误认识, 使被骗人“自愿”的与行为人签订合同并履行合同义务。职务侵占罪是指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 利用自己职务上的便利, 将本单位财产占为己有, 数额较大的行为。

针对这两个罪名, 就本案而言, 区分的关键在于两个方面:一是王某占有财物的手段主要是利用其职务之便还是主要利用了诈骗的手段。二是王某实际占有的是合同相对人 (乙、丙两家公司) 的财物, 还是本单位 (甲公司) 的财物。

(一) 王某占有财物主要是利用了诈骗的手段

王某获取财物的手段是通过冒用公司的名义与乙、丙两家公司

签订合同, 符合合同诈骗罪中冒用他人名义的行为要件。在合同签订时, 王某一方面伪造总经理的签字, 另一方面面对被害单位对合同中没有甲公司合同专用章的质疑, 以日资企业只要有总经理签字即可为由蒙骗被害单位, 使被害单位相信自己是在和王某所在的甲公司进行交易。在合同履行过程中, 面对被害单位的频频追款, 为了使其相信是在与甲公司交易, 一方面向乙公司出示某市某区商业委员会下发的文件, 并谎称甲公司账户因资金管理问题被冻结, 一方面编造各种理由要求同样被骗的丙公司不要往其公司打电话, 只允许同他个人的手机进行联系。王某正是在签订、履行合同中采取这样或那样的欺骗手段, 编造这样或那样的理由, 使两家被害单位相信自己是在与甲公司进行交易, 从而达到其冒用公司名义, 骗取对方财物的犯罪目的。

有人认为, 王某作为公司的业务代表, 其日常工作就是为公司定购原材料, 乙、丙公司依据其职业身份而认定是在与甲公司进行交易, 因此王某占有财物主要是依据其职务行为。并举出2007年11月20日浙江省衢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2007) 衢中刑字第139号[1]判决中的虞某某职务侵占案。在这一案件中, 被告人虞某某系浙江省新昌县XX化工有限公司副经理, 负责原材料供应。2004年, 虞某某受总经理张玉峰 (化名) 指派, 为与XX公司合作经营的陈敏 (化名) 公司寻找垫资单位供应原料, 后虞某某找到了宏达经营部等三家单位, 而虞某某则负责向陈敏公司销售货物和回收货款, 2004年底, 由于陈敏公司经营亏损, 宏达等三家单位垫付的货款难以收回, 多次找到虞某某要求归还货款, 2005年1月, 虞某某借XX公司需购进3吨己内酰胺之机, 以公司名义从XX锦纶厂购进价值757000元的38吨己内酰胺, 虞某某将其中的3吨运至金维公司用于生产, 收取50000元货款占为己有, 同时将其余35吨卖给衢州某化工有限公司, 在取得货款后未支付给供货方XX锦纶厂而是用该货款中的305440支付给宏达经营部等三家单位, 其余451560元用于个人消费。最终, 法院以职务侵占罪判处虞某某判处有期徒刑九年, 并处没收财产400000元。判决理由为虞某某作为XX公司副总经理以XX公司名义与XX锦纶厂发生业务关系, XX锦纶厂按照惯例将货物销售给代表XX公司的虞某某, 是正当的经营行为。据此, 认定本案的王某的行为也是代表甲公司的正当经营行为。人们总是习惯于认为在现实生活中有大量相同的案件。其实, “相同”是从来没有真正有的。[2]笔者认为, 虞某某一案与本案存在较多细节处的不同:第一、虞某某是本单位负责原材料采购的副总经理, 其有权直接决定公司的采购业务, 无需经过其他人批准, 即, 可以从实然的角度直接代表公司。而本案中的王某作为一名普通的业务人员, 其职务权利是在经得总经理批准后, 方能代表公司进行交易。第二, 虞某某一案中交易形式与以往的正常交易完全一样, 虞某某没有采取诈骗行为, 而在本案中, 王某为了冒用公司名义, 采取了一系列欺骗对方公司的手段。第三、虞某某定购的货物是借用了公司需要3吨己内酰胺的机会, 且其将转售货物所得的货款中的305440元支付给宏达经营部, 也是出于公司总经理的对其指派工作的内容而进行的。因此, 其占用444310元货款的行为是发生在职务行为过程当中。而本案当中从订货到收货都是王某的个人意志, 不是其代表公司意志而进行的职务行为。正是这些不同, 决定了两个案件的定性有所区分。

综上, 将王某占有财物的手段认定为主要依据的是职务行为时不恰当的。

(二) 王某侵占的是合同相对方 (乙、丙两家公司) 的财物

第二种意见中认为王某侵占的是本单位财物的理由是王某与两家公司签订合同的行为成立表见代理, 进而依据民法通则第七十二条关于“按照合同或者其他合法方式取得菜场的, 财产所有权从财产交付时起转移 (法律另有规定或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及合同法第一百三十三条关于 (买卖合同) 标的物所有权自交付起转移”的规定, 认为货物交付则所有权已从乙、丙两家公司手中转移给合同中的相对方:甲公司。因而王某侵占的是本应交付给甲公司的财物。

针对这种意见, 笔者认为, 首先, 本案中不成立表见代理。表见代理制度的设立是为了保护善意第三人的信赖利益与交易安全, 并令疏于注意的被代理人自负后果。[3]表见代理的构成要件是:1、客观上存在使善意第三人相信无权代理人拥有代理权的理由;2、第三人为善意且无过失;3、无权代理人与第三人所谓的行为, 符合法律行为的一般有效要件和代理行为的表面特征;4、无权代理行为的发生与本人有关[4]。即被代理人具有一定过失行为。本案中, 对王某的行为, 从签订合同到货物交付, 甲公司毫不知情, 且没有任何疏忽。此种情况下让其承担责任与表见代理制度设立的宗旨不相符合。况且, 本案当中王某在合同上的签字是伪造的, 其提供的合同缺少甲公司的合同专用章。按照双方公司以往的交易惯例, 货物都是运输到甲公司的仓库, 但王某冒用公司名义与两家公司进行的交易都是按照王某的要求运送到甲公司仓库以外的地点。在到账期日应当付款的情况下, 王某以公司资金周转不开为由屡屡推脱, 并要求被害单位丙公司不要往其公司打电话。以上种种都是与正常的交易不符合的反常迹象, 并不符合表见代理成立的要件。另外, 根据1998年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在审理经济纠纷案件中涉及经济犯罪嫌疑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五条“行为人盗窃、盗用单位的公章、业务介绍信、该有公章的空白合同书, 或者斯科单位的公章签订经济合同, 骗取财物归个人占有、使用、处分或者进行其他犯罪活动构成犯罪的, 单位对行为人该犯罪行为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不承担民事责任。行为人私刻单位公章或者擅自使用单位公章、业务介绍信、该有公章的空白合同书以签订经济合同的方法进行的犯罪行为, 单位有明显过错, 且该过错行为与被害人的经济损失之间具有因果关系的, 单位对该犯罪行为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依法应当承担赔偿责任。”根据这一规定, 在单位不具有明显过错的情况下, 不需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也就是说表见代理不能成立。因此, 以王某的行为成立表见代理而认定其所侵占的是本公司财物的说法是不可取的。

其次, 抛开本案的案件事实, 司法实践中, 即使在成立表见代理的情况下, 也不必然的影响刑事案件的定性。有人认为, 如果成立表见代理, 那么合同就是有效的。而如果在刑事领域将案件定性为合同诈骗罪, 签订合同的行为就属于犯罪行为, 根据合同法中违反法律法规的合同无效的规定, 则合同不成立。这就与承认表见代理的法律效果相矛盾了。如此, 表见代理与和合同诈骗罪不能共存。笔者不同意这种看法, 理由有二:第一, 刑事责任的认定不应当完全依从民事责任认定。表见代理属于民事法律中为维护商事交易秩序, 保护善意第三人而设立的制度, 合同诈骗罪惩治的是无权代理人扰乱交易秩序的行为, 即使民事上根据表见代理使民事赔偿得到妥善解决, 行为人的诈骗行为对交易秩序的破坏也已经是既定事实, 无法恢复的, 对其追究刑事责任不应当受到民事责任的影响。刑民冲突在司法领域并不只有“表见代理与合同诈骗共存”这一例, 比如离婚诉讼期间的婚内强奸行为, 从民法上说, 婚姻关系依然存在, 夫妻的权利义务依然存在, 但刑法以其实质婚姻已经消失为由, 依然认定为强奸罪。第二, 民法上规定表见代理制度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市场交易秩序, 而刑法将合同诈骗罪规定在“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一章中, 正是为了惩治扰乱市场交易秩序的行为。认定两个在不同法律领域维护同样交易秩序的规定不能共存, 是不符合逻辑推理的。综上, 本案中的王某占有财物主要依据诈骗手段, 最后实际占有的是合同相对人乙、丙公司的财物, 应当认定其构成合同诈骗罪。

参考文献

[1]杨日洪.合同诈骗抑或职务侵占之考察[J].人民司法, 2008 (04) .

[2]德.亚图.考夫曼.法律哲学[M].台北: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 2000:122.

[3]郭立峰.表见代理与合同诈骗罪[J].中国刑事法, 2004 (05) .

上一篇:护士面试问题及答案5则范文下一篇:300字乐成的冬天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