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行为毕业论文

2022-05-12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消费者行为毕业论文(精选3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我国社交电商平台建设发展得到了质的飞跃。消费者行为创新研究作为现代社交电商平台运营管理过程的重中之重,是一项必不可缺的关键内容,直接关系到能否充分掌握了解到消费者日常行为特点,结合他们的心理需求提供优质的解答服务,最大程度发挥出社交电商平台的导购作用,并强化平台企业与消费者用户之间的互动交流。

第一篇:消费者行为毕业论文

移动通信消费者行为研究

【摘要】 近几年来,在现代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调整下,消费者的需求越来越高,移动的发展也越来越有压力,面对现在的市场新形势下,移动通信就要做出一些调整。笔者首先对移动通信进行了阐述,其次用SWOT分析法对我国移动通信市场发展现状进行分析。

【关键词】 移动通信 服务行业 客户

调查问卷

1、性别? 男 女

2、每月生活费?

A、小于500 B、501-1000 C、1001-1500 D、1501-2000

3、年龄--?A、18—20 B、21-30 C、大于30

4、您的受教育年限(不包括九年制义务教育年限)

A、三年 B 、六---七年 C 、十年 D、十年以上

5、您的月收入大致为__?

B、 一千至两千 B 、两千年至三千 C 、三千至五千 D、五千以上

6、您是受到了什么影响,促使您开始使用移动通信__? A 受朋友影响 B通过网络广告 C通过报纸、杂志、等纸面传媒 D其他因素

7、请您仔细回想一下,您在移动通信消费时,会花费多久的时间? A五分钟 B、十分钟 C、十五分钟 D、二十五分钟或以上

8、在移动通信消费后,您是出现“买了就后悔”的现象是__

A、频繁出现 B、偶尔出现 C、没有出现过

9.您感觉移动通讯的信号怎样?

A、一般 B、不好 C、很好 D、很差

一、影响移动通信市场消费者行为的因素

1.1性别因素影响

性别因素影响着不同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在传统的消费过程中男性与女性的消费观念与行在不同的生理需求与心理需求的影响下表现出了巨大的差异。这些这种性别直接影响人们的态度、价值观和购买决策,以及体现着不同的消费者需求结构和购买方式,同时在消费行为中的不同影响也充分体现在了移动通信消费中。根据调查显示,男性消费者在移动通信购买中所选择的时间要比女性消费者长,且男性消费者的选购质量要比女性消费者高近50个百分点。同时发现在选择移动通信商品时花费的时间与“错误率”呈反 相关关系。这些调查的数据与所得到的结论,运用到理论分析中则是:在移动通信消费中男性的消费行为更为理性,即大多数的男性在产生消费行为之前都会经过一番深思熟虑。而女性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则是偏向与感性。在浏览移动通信商品时绝大多数的女性在碰到满意的商品时就会下意识购买,而男性则会在反复思考与对比之后,才会做出决定。女性消费者在消费的过程中会比较注意其他顾客的评价及别人的意见;而男性消费者却表现的比较具有自主性,他们肯花费较多的时间与精力去搜集相关产品的各种信息,根据所了解到的内容,作出自己的消费决定。

1.2受教育程度与其经济收入影响

总结第4题的答案记录

在现实的社会中,人们的经济收入往往与其所受到的教育程度成正比关系。调查数据证实了上文中本文“人们的经济收入往往与其所受到的教育程度成正比关系”的论断。对以上问题进行本质分析,本文认为移动通信消费的选择多寡与教育程度关联的关键是,在消费者接受较高程度的教育时,不断的提高了自身对消费的认识水平。其与经济收入水平之间的关联关键在于,较高的经济收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别消费者的社会地位及其所接触与面对的事物,这一类人群较低收入者更容易接受移动通信较为经济实惠的套餐。

1.3社会因素分析

在当今的消费者行为中,消费者所在社会群体对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也存在这较大的影响。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不仅受到其所在社会阶层的主体流行思想影响,还会受到周围相关群体的影响。

经过调查,可以得出明显的分析结论:在有过使用移动通信经历的消费者中,受朋友的影响而选择使用移动通信的人数占到了40%以上,是所有影响因素中所占比例最大的一个; 而通过网络广告影响进而选择使用移动通信的占30%,通过报纸、杂志广告宣传方式而选择使用移动通信的因素相比较而言相对较小只有20%;通过其他途径而选择使用移动通信则很小,仅占所有人数的9%。由此可见,消费者选择使用移动通信受朋友与网络广告的影响很大, 其他因素还包括消费者对信息的利用和依赖程度的差异。

参 考 文 献

[1] 王长潇主编.新媒体论纲[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3.6

[2] 张文俊编著.数字新媒体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1

[3] 蒋宏,徐剑主编. 新媒体导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4

作者:孔鑫云 陆海维 袁唐杰

第二篇:社交电商平台消费者行为研究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我国社交电商平台建设发展得到了质的飞跃。消费者行为创新研究作为现代社交电商平台运营管理过程的重中之重,是一项必不可缺的关键内容,直接关系到能否充分掌握了解到消费者日常行为特点,结合他们的心理需求提供优质的解答服务,最大程度发挥出社交电商平台的导购作用,并强化平台企业与消费者用户之间的互动交流。本文将进一步对社交电商平台消费者行为展开分析与探讨,旨在为同行业者提供科学参考意见。

一、引言

当前是一个互联网信息技术时代,我国社交电商平台建设发展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社交电商实质是指将关注、分享、沟通、交流互动等社交化的元素应用在电子商务交易过程的现象。从市场消费者角度来分析,社交化电子商务不仅体现在消费者对购买前店铺选择、商品比较等行为上,还体现与商家企业的沟通互动交流与售后服务评价分享等内容。现代社交电商平台要想在竞争激烈的电子商务市场上脱颖而出,就必须高度重视对平台消费者行为特点的研究工作,凸显出用户在平台上的主体位置,围绕用户日常行为特点展开营销服务工作。

二、社交电商平台消费者用户行为分析

(一)“投喂”型被动消费行为

移动社交电商平台的建设发展让市场进入到了“投喂”性的被动消费时代,越来越多的80、90后成为了社交电商平台的消费主力军,他们热衷于在分享与被分享中完成购物,这样不仅能够让消费者避免了耗时耗力的传统电商平台搜索和难以分辨的真假商品,还可以充分享受到来自于社交电商平台独有的口碑式消费体验。基于社交电商平台下的“投喂”型被动消费环境,消费者日常购物行为更多是源于身边靠谱亲朋好友、同学同事的推荐,买与卖的消费过程都离不开高度相关的个人信任度,同时也离不开对消费者用户人群状态的洞察及分析。由此,对微信群图文、消息文字链接以及朋友圈图文信息接受程度较高的80、90后年轻群体成为了社交电商平台的消费主力军,而那些难以玩转传统电商平台繁复的商铺商品搜索、关键词自由切换的70后群体,则也慢慢开始对社交电商平台口碑式消费产生了的依赖性。

(二)创新购物行为

与传统电商平台的消费购物行为相比较,社交电商平台存在着多种多样的购物消费模式,比如生活中常见的“拼团”、“砍价”、“秒杀”“红包”“竞猜”等创意购物方式因为符合现代社交网络的特点,备受电商市场广大消费者用户群体的青睐和欢迎。现代移动社交电商平台是一种将社交与电商相结合的产物,其强大的社交传播效应和粉丝社群快速反应,能够最大程度发挥出自身营销策划方案的价值作用。据有关机构部门的数据调查显示,在移动社交电商平台上,消费者用户最为青睐的消费购买方式是拼团,占据了购买行为方式中22.5%比例。绝大多数的社交电商平台消费者用户都会选择以“拼团、付款团购”的方式实现用户基数的扩大,最终达成相对低价的消费购买行为,这样不仅能够帮助用户自身节省更多的消费成本,还可以为平台带来更多的销量,培养出大量的忠实消费者粉丝用户。该种基于裂变式的社交拼团模式,能够科学有效形成“病毒式”传播效应,在最低成本下带动更多市场新平台用户数量的增长,而对于市场消费者用户来说也能够满足他们的消费心理需求。

(三)深夜活跃购买消费行为

基于移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网络用户全天24小时可以随时随刻进行上网购物消费,这样一来就能够最大程度提升市场消费者用户的碎片化时间使用,同时也容易培养起消费者用户24小时任意时刻购物消费的习惯。在传统电商平台环境中,消费者用户通常在产生购物消费行为之前,会根据自身需求进行平台商品的检索操作,并进行同类商品的对比分析,最终才选择下单购买。而在社交电商平台环境中,消费者用户之间是相互影响与相互促进消费的,平台商品和内容是通过社交电商平台推送给消费者用户。而绝大多数的网络用户在睡觉前都会习惯性利用身边的移动设备进行刷朋友圈、抖音、微博等,这样一来玩社交圈的用户就会容易被无形中影响作出购买消费决策行为。根据市场机构部门的调研数据现实,社交电商平台的购物最高峰值通常出现在9点-11点,深夜活跃购买消费时间较长,用户中夜猫子的占比很大。

(四)二三线消费人群急剧增多

与一线经济发达城市相比较,二三线城市的各项物质不够丰富、资讯也不够发达,一线城市的社交电商平台用户对于各项产品与服务的需求已经从功能性需求转化为品牌依赖,他们更加追求与线下品牌门店的产品与服务体验,而不是通过电商平台货比三家去购买各自需求的产品。而在二三线及以下城市,人们对于社交电商平台的购物需求在不断变大,并且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感也会超出那些一线城市,这种基于用户与商家之间的信任感能够在营销中发挥出更大的优势效果,保障社交电商平台能够在二三线及以下城市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根据我国权威机构部门的数据调查显示,我国二三线城市的社交电商平台消费用户数量占到了总人数的65%,而备受传统电商平台青睐的一线城市消费用户数量只占到了8%左右。

三、社交电商平台消费者购买行为模式

(一)社交网络口碑营销策略

在社交电商平台运营管理中,口碑营销是一种最为常见的推广营销策略,能够实现平台用户之间的互动分享目标,从而直接影响到平台消费者用户额购买决策。在社交电商平台上采用的口碑营销策略主要分为了以下几种:1.病毒式营销。该种病毒式营销策略是基于社交电商平台用户的互动分享积极性,让营销信息在社交平台上犹如网络病毒一样,进行快速复制黏贴传播至数以千万的消费者用户,从而达到企业产品信息与形象宣传推广的目的。由于陌生消费者用户之间存在较低的信任度,会一定程度影响到大量消费者用户的购买决策行为。针对于此,社交电商平台必须注重培养大量优秀的网络红人,让这些网络红人进行相关产品的评价分析,给予广大消费者用户的购买意见,这样能够提升公众对该企业产品的信任度,增加消费者用户在该社交电商平台的消费,为平台商家带来更多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出更多忠实消费者粉丝用户;2.蜂鸣式营销。该种营销策略旨在让平台消费者用户对产品能够产生兴奋冲动情绪,吸引到大量消费者用户的关注,并以夸张的方式向平台消费者用户传递与企业品牌相关的具体信息。基于该种营销模式下,社交电商平台企业要敢于打破传统信息传递模式的弊端,创新运用“成员一消费者一成员一消费者”的网状信息传递模式。企业要安排专业营销人员有意识地进行制造热门话题、事件,然后让用户成员传递分享企业的产品信息与品牌形象。在社交电商平台上成功制造出某个热门话题,不仅能够加深消费者用户对该品牌企业的认知度,还可以刺激这些用户产生购买消费行为,最终取得良好的网路口碑宣传效果。值得注意的是,社交电商平台企业在综合运用上述策略时,要尽量避免短期机会主义行为,尤其是要防止给平台消费者用户造成社交网路平台话题或者意见领袖的行为受企业控制印象。一旦产生上述行为情况,将会导致社交电商平台企业无法有效发挥出营销策略的实际效果,严重情况下还会陷入到各种负面信任困境中。

(二)社交网络精准营销策略

在社交电商平台上,用户成员有着明显的群聚特性,也就是他们日常所表现出来的一样爱好、兴趣行为会组建成一个用户群,这些用户会相对固定,并且能够从中挖掘掌握到用户相关信息。根据这些行为信息,平台企业可以对目标受众按照收入状况、地域、兴趣爱好等展开科学筛选工作,从中找寻到真正的潜在用户,从而有针对性地展开社交平台营销推广活动,让目标用户能够精准获取到自身需求的产品信息,提高他们的选择消费购買概率。首先,在社交网络进准营销策略执行过程中,平台企业要瞄准好市场精准定位工作,最大程度发挥出精准营销的作用,充分保障各个环节工作精准性。社交电商平台企业在对消费者用户展开科学细分工作的同时,还需对自身进行明确定位,这样有利于帮助企业有效区别同一目标市场的竞争者,促使企业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始终占据一席之地。社交电商平台企业还需优化整合好能够为平台消费者用户提供的各项资源,从而保障能够在目标消费者群体中建立对企业品牌的偏爱;然后,社交电商平台企业还需创新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营销模式,线上营销策略是对潜在消费者用户的精准营销,针对不同用户喜好展开多元化的营销活动,强化广大网络用户的参与程度,同时提升企业品牌在社交电商平台良好形象水平。而如果是针对于那些无闲暇时间参与虚拟品牌社区的消费者用户,企业就必须积极开展一些线下营销推广活动,根据他们日常网络行为特点,提供个性化的增值服务,向平台目标消费者用户传递情感,有利于提高消费者用户对于企业品牌的消费忠诚度。社交电商平台企业开展营销活动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吸引到更多潜在消费用户,创造出更多的企业经济效益。企业要想实现该目的就必须创新采用线上+线下的营销模式,扩大活动营销影响范围,提升企业品牌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社交电商时代背景下,平台企业要想培养出更多的忠实粉丝消费者用户,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就必须深入了解平台用户的日常消费行为特点,从而有针对性的采取营销策略,提高消费者用户的购买概率。社交电商平台企业要安排专业人员研究不同类型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心理,根据不同爱好需求的消费者制定出符合其行为习惯的营销策略,这样不仅能够帮助企业提高品牌影响力,还可以增加企业产品的销量。

(作者单位:黄河科技学院,应用技术学院)

作者:崔腾飞

第三篇:消费者资源节约行为的影响因素

摘要:运用多元逐步回归方法对消费者资源节约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人口统计因素和心理意识因素对资源节约行为都存在显著影响;并且心理意识因素对资源节约行为的影响效应更大,而人口统计因素只有微弱的解释能力。进而对资源节约行为的三个维度(购买行为、使用行为和处理行为)以上结论仍成立。购买行为对购买后的使用行为和处理行为也存在显著影响。普及消费者的资源环境知识、增强消费者对资源环境问题的情感态度、培养消费者对资源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将成为未来政策的重点。

关键词:消费研究;消费引导;消费资源节约;适度消费

文献标志码:A

当前,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的资源浪费问题日趋突出。加强对消费者的引导,促进其转向资源节约行为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研究主要探索影响消费者资源节约行为的内在因素,并考察哪些因素对资源节约行为更重要(影响更大),以及哪些因素的显著性并不可靠。最后提出若干重要政策启示。

一、文献述评

根据现有的研究文献,消费者资源节约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心理意识因素,另一类是人口统计因素。但不同学者的研究结论却存在较大的差异。

对于心理意识因素,多数研究表明,资源环境态度是影响资源节约行为的主要因素,亲资源环境的态度必然导致相应的亲资源环境行为(Pick-ett等,1995)。然而,也有学者认为,当资源环境态度被定义为一般态度或价值观导向时,资源环境态度同具体资源节约行为之间的关系相对较弱(黎建新,2007)。对此,有学者指出,不应把资源环境态度作为一个整体研究,而需要对资源环境态度进行细分,具体分析态度的各个维度对资源节约行为的影响(Bamberg,2003)。关于资源环境情感,研究结论基本一致,即资源环境情感和资源节约行为之间存在很强的正相关关系(Chan和Lau,2000)。关于资源环境知识,Synodinos(1990)等研究指出,资源环境知识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然而,也有学者研究认为,资源环境知识对资源节约行为并无显著影响(Pickett等,1995)。Holzer和Schahn(1990)提出,有必要区别“抽象”和“具体”的生态知识,因为只有后者才会对生态意识行为产生显著影响。Roberts(1996)对消费者感知效力进行研究后发现,消费者感知效力和消费者对他人效力的信心对于资源环境态度和个人消费行为之间的关系存在显著影响。关于社会责任意识,Webster(1975)研究指出,主动参加社区活动、具有社会责任意识的人很可能响应生态包装产品,前提是这一行为成为公认的规范。对于价值观,现有的研究普遍表明,价值观是资源节约行为的远端决定因素,它通过邻近的变量(如感知行为效力、态度等)发挥作用(Thogersen和Olander,2002)。而且一些学者认为,在具体的行为和事件方面,不是所有的价值观类型都发挥同样的指导和评价作用(黎建新,2007)。

对于人口统计变量,部分研究文献显示,关注资源环境的消费者往往是白种人、年龄较轻、接受过高级教育、收入水平较高、职业阶层较高的人(Pickett等,1995;Singh,2009)。但也有学者指出,上述因素都不能很好地解释资源环境关心程度的差异。虽然不同文献的分析结果不一致,但是多数文献研究揭示,人口统计因素的影响力不能和心理意识因素同日而语(Schwepker和Corn-well,1991;Pickett等。1995)。

从现有的研究文献看:(1)很多学者倾向于从整体上研究一般意义的资源意识行为。其研究变量的内涵较宽泛,不仅包括直接的消费行为,还包括消费者参加环保组织、响应环保投票等间接行为。(2)一些学者在研究消费者资源意识行为时要么仅仅关注购买行为,要么重点针对购买后行为,很少考察购买行为和购买后行为的交互影响。(3)关于消费者资源意识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不同学者的研究结论也并不完全一致,甚至完全相反。

在中国,也有不少学者或机构对消费者资源意识行为进行过调查研究(黎建新,2007;杨智、邢雪娜,2009)。但总的来说,这方面的研究还很零散,仍旧处于引进和探索的阶段。可见,对于消费者资源意识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影响效应,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二、数据来源

本研究假设心理意识因素和人口统计因素对资源节约行为存在显著影响。其中,资源节约行为包括购买、使用和处理三个维度。心理意识因素包括资源环境感知、资源环境情感、资源环境知识、社会责任意识、个人消费观念、感知个体效力六个变量。人口统计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学历、家庭人口数、职业、个人收入、家庭人均收入七个变量。我们假设购买行为与购买后使用行为、处理行为是三个有区别的因子维度,以深入考察购买行为、使用行为和处理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且假设购买行为对使用行为存在显著影响,购买行为和使用行为对处理行为存在显著影响。

本研究通过对城市消费者进行抽样调查获得第一手数据。为了设计问卷量表,笔者借鉴了国内外很多相关文献,并根据中国的文化背景和本文的研究目的进行了比较与修正。调查在杭州市展开。共获得有效样本1 392份。从有效样本的性别分布看,男性55.2%,女性44.6%;从年龄看,15-24周岁19.5%,25-34周岁31.0%,35-44周岁25.1%,45-54周岁16.2%,55周岁以上8.0%;从学历看,初中及以下13.9%,高中/中专32.8%,大专25.5%,本科23.6%,研究生及以上2.6%;从家庭人口看,1人占1.3%,2人占6.4%,3人占44.2%,4人占27.8%,5人以上占17.4%;从职业看,制造、运输工人、手艺人和相关人员9.2%,服务业员工、商业人员、销售人员26.1%,政府或企事业单位职员、管理者19.3%,各类专业技术、教育科研人员16.4%,个体经营者、老板、工商户等8.8%,其他职业20.3%;从个人月收入看,800元以下2.6%,801-1600元20.2%,1601-2400元18.2%。2401-3200元25.0%,3201-4000元14.6%,4001元以上11.8%。从家庭人均月收入看,低收入家庭(人均月收入600元左右)7.6%,中低收入家庭(800元左右)12.5%,中等收入家庭(1200元左右)19.0%,中高收入家庭(2000元左右)33.8%,高收入家庭(2500元以上)12.9%。本研究使用SPSSl1.5软件进行分析。

三、数据分析

本研究采取多元逐步回归筛选自变量,以剔

除对因变量不显著的自变量。先从整体上考察资源节约行为的影响因素。由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人口统计因素和心理意识因素对资源节约行为都有显著影响。且仅仅考虑人口统计因素时,性别、年龄、个人月收入对资源节约行为有显著影响;仅仅考虑心理意识因素时,资源环境感知、资源环境情感、资源环境知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对资源节约行为有显著影响;同时考虑心理意识和人口统计因素时,资源环境感知、资源环境情感、资源环境知识、社会责任意识和性别、年龄对资源节约行为有显著影响。进一步分析,仅仅考虑人口统计因素时,调整的R2,最小,仅为O.021;仅仅考虑心理意识因素时,调整的R2为0.372;同时考虑心理意识和人口统计因素时,调整的R2进一步提高为0.405。可见,人口统计因素对资源节约行为只有微弱的解释能力,心理意识因素对资源节约行为的影响效应更大。

下面分别考察购买行为、使用行为和处理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从分析结果看,所有模型都在统计上显著。这表明人口统计因素和心理意识因素都对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购买、使用、处理行为有显著影响。与上面的结果类似,相对于人口统计因素来说,心理意识因素的影响效应更大。具体来说,资源环境情感、资源环境知识、社会责任意识、个人消费观念、年龄五个变量对购买行为有显著影响。其中,资源环境情感的影响效应最大。对于使用行为来说,资源环境情感、资源环境知识、社会责任意识、个人消费观念、购买行为、年龄、职业、家庭人均月收入八个变量对使用行为有显著影响。其中,购买行为的影响效应最大。对于处理行为来说,资源环境感知、感知个体效力、社会责任意识、购买行为、使用行为、性别六个变量对处理行为有显著影响。其中,使用行为的影响效应最大。

需指出的是,对于资源节约行为的三因子维度来说,购买行为没有前置行为变量,使用行为和处理行为都有前置行为变量。影响使用行为的前置行为变量为购买行为,影响处理行为的前置行为变量为购买行为、使用行为。这一结果也证实了本研究提出的假设,即个体某一方面的特定行为还受到其相关方面特定行为的影响。具体来说,在购买过程中注重资源节约行为的消费者也会倾向于在使用、处理过程中注重资源节约行为。笔者以为,消费者购买时倾向于资源节约行为,这主要出于其内在的利他动机,而不是个人利益动机。由此,他们在购买后的使用、处理过程中也会出于这种利他动机而倾向于资源节约行为。但相反的路径却不能如此类推。

四、结论和建议

研究表明,人口统计因素和心理意识因素对资源节约行为都存在显著影响,且心理意识因素对资源节约行为的影响效应更大。具体来说:(1)消费者对资源环境问题的情感态度越强烈。越倾向于注重资源节约行为。当消费者对社会资源环境问题有了强烈的感情,势必会转化成保护资源环境的实际行为。(2)消费者的资源环境知识越丰富,资源节约行为倾向也越明显。可见,一些消费者不注重资源节约行为,这很可能因为他们缺少必要的资源环境知识。(3)消费者社会责任意识的差异,决定了他们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行为的差异。由此,通过增加消费者对资源环境问题的责任意识,这有利于促进消费者实行资源节约行为。(4)年龄较大的消费者相对更注重资源节约行为。此外,资源环境感知和性别对资源节约行为有一定影响,购买行为对购买后的使用行为和处理行为也存在显著影响(限于篇幅不再详述)。本文的实证研究对相关公共政策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具体地说,相关机构引导消费者转向资源节约行为可以遵循以下几条路径:

1.增强消费者对资源环境问题的情感态度。传统上,我们往往试图片面提高消费者对资源环境问题的认知或意识。这种填鸭式的认知或意识教育实际上存在相当大的缺陷。事实上,通过情感沟通提高消费者的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人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产生健康的情感态度,形成“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荣以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为耻”的健康个性与人格特征,这样才能更有效、更持久地引导消费者转向资源节约行为。

2.普及消费者的资源环境知识。调查表明,很多消费者还缺乏相应的资源环境知识,这制约了他们采取合宜的资源节约行为。因此,相关机构要运用各种载体(电视、报纸、广播、网络、户外媒体等),采取多种形式(如主题教育、知识竞赛、参观访问、课堂教育、社区咨询等)向消费者进行多方面的资源环境知识教育。

3.培养消费者对资源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长期以来,很多消费者倾向将资源环境保护视为政府的责任。不少消费者认为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是别人引起的问题,似乎自身总是没有责任。由此,相关机构应组织形式多样的传播沟通活动,使每个消费者明确意识到自己对社会资源环境问题的责任,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个人使命感。

4.政府相关部门在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行为模式时,应按照人口变量对消费者进行细分,并选择针对性的目标市场优先实施,这有助于降低政策实施的成本,提高政策实施的收益。因此,政策制定者应特别重视大学生和少年儿童这些年轻消费者群体。通过对年轻消费者的教育引导,从而逐步提高全社会的资源环境意识。

作者:王建明 郑冉冉

上一篇: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论文下一篇:电子技术课程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