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闻的入口之争

2022-09-12

入口即指信息入口, 这个概念, 是伴随着互联网与计算机的发展而提出的。受众接触新闻信息的入口, 也就是上网的入口。信息的入口既指硬件、实物, 也可以指软件、信息。但是在互联网早期, 硬件比较统一, 都是计算机, 因此入口多指软件工具、信息阅览工具。比如浏览器、门户网站等。

本文涉及一些普遍的概念, 但是这些概念的用法都比较宽泛, 为了表述的方便与前后一致, 有必要在此厘清一下:首先, “信息”在此讨论中特指新闻传播的信息内容、文本, 而不是可以宽泛到“媒介即信息”那种程度的“信息”。其次, “媒介”是指记录、传达信息的物质载体和渠道, 比如纸张、电报、信鸽、无线电等, 媒介不包括传播媒体机构, 比如电视台、报社等。最后, “传播”是指信息经由媒介传播的行为与过程。

新闻传播历史上的竞争焦点一直在变。人类社会早期, 焦点在媒介本身, 我们可以说“媒介 (技术) 为王”, 信息传播的形态、文本等都受到媒介自身条件的制约。比如没有文字的年代, 人的身体是主要媒介, 因此那时流传下来的信息都是适合吟诵歌唱舞动的, 这样的信息才能容易记住并得以代代相传。而后随着技术的发展与媒介的成熟, 传播速度和效率成了竞争焦点, 可以说“效果为王”。多种媒介与传播形式展开竞争。比如信鸽与火车之间展开的传播速度方面的竞争, 又比如石碑甲骨与纸张之间的成本、效率之争。直到各种传播技术都普遍且充分的发展, 信息传播的痛点不再是媒介技术的滞后, 这一阶段才暂告结束。比如有了电报且这一技术普及到全球各地、成本下降到人们普遍可以承受, 人们在新闻信息传播上再不会纠结于媒介技术本身, 而会去寻求其他方面的突破。其后, “内容为王”时代到来了。“国内文献对‘内容为王’口号的引用大多缘起发布者雷石东——维亚康姆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这位媒介大亨对‘内容为王’的具体阐释, 还不为人所熟知。2002年7月30日, 雷石东在北京作了题为《世界传媒业的过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主题演讲[1]。”然后, “关注为王”。其实接下来的进程表述, 就开始呈现众说纷纭的态势。学科史的梳理需要时间的沉淀, 而这段历史过于晚近, 一直绵延到当下, 因此描述起来十分困难, 无法做到普遍的共识与权威。我们可以认为接下来的竞争焦点在于:受众, 具体说, 是“受众的关注”。这个阶段的一个重要历史语境特征是“信息过载”。“以网上视频来看, 2015年, 在互联网上1秒所传视频可能需要一个人花5年时间才能看完。”1到了这个阶段, 人们已经不那么关注内容本身, 而媒介和传播效果都已如空气般令人习以为常到漠视。能够从巨量的信息中赢得受众关注的才能存活下来, 被社会短暂的记住。

在满足了关注之后, 信息传播迎来了更多的竞争点, 我们可以认为此时此刻, “入口之争”的时代到来了。在我们进行此番讨论的时候 (2017年) , 入口之争正如火如荼, 从传统的互联网门户竞争, 到搜索引擎竞争, 然后到输入法、浏览器的竞争。每一个竞争的阵地都更加贴近人们的需求、本能与习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入口之争的阵地渐次转移到手机、手机的APP、强势手机APP (比如微信) 的下辖模块/功能 (比如微信公众号、小程序等) 、其他随身设备 (比如蓝牙耳机、智能手表、智能眼镜) 。到了这个时候, 入口从PC时代的软件工具, 发展到了我们触手可及的具体设备和硬件, 于是, “物联网”的时代到来了。现在有研究者提出, 入口之争行将结束, 下一个竞争的焦点会是场景, 我们即将迎来“场景之争”。但是“场景之争”的趋势目前尚不明显, 并且, 场景之争究其实质, 还是入口之争的延续。所以我们可以认为, 当前这一历史时期, 新闻传播的主要竞争点, 依然在于“入口”。

现在有必要进一步讨论什么是入口。传统的传播学研究通常包含媒介研究、制度研究、受众研究、效果研究等, 而入口, 可以说是受众和媒介的一个交叉点。

何为入口, 这取决于两个大的方面。

(1) 受众的使用习惯, 这一点受到技术、社会发展与文化习惯的影响。比如美国人至今热衷于使用电话留言, 而中国人因为飞快迎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 就没有这种习惯。大都市的上班族在通勤的时间段大量使用移动设备, 他们接触的信息入口就经由移动设备产生, 而几年前很多出租车司机长时间收听交通广播电台, 他们接触信息的入口可以说就是电台, 是车上的放音设备。

(2) 媒介的发展程度。依前文所述, 媒介是记录、传达信息的物质载体和渠道, 在当下, 媒介可以是某些寻常的非传统传播使用的用具, 而在过去人们绝不会将这些用具当做信息传播的媒介, 比如智能冰箱。京东曾经设想, 如果家里冰箱中某种饮料所剩不多, 冰箱会通过正面的小屏幕提示用户并询问是否需要从京东购买此种饮料。用户只需要简单的操作即可完成网购, 而不再需要使用本已十分方便的手机购物APP。而现在, 在这个过程中, 可能冰箱都已经没有这样一个“入口”的资格了, 当下方兴未艾的智能语音交互设备接过了这一功能。在上一场景中, 连接到冰箱的智能音箱会直接发出语音提示并询问, 而用户都不需要挪动身体, 动动嘴就可以下达购买指令, 完成饮料的购买。

这个过程, 就是所谓的“场景化体验”。可以想见, 以后的新闻信息也会更多的在场景中被推送、被阅读。比如出门前, 人体感应器和预先设置的智能设配会配合提示用户以下这些出行相关内容:交通路况、天气情况、空气质量、防晒指数等。而以往, 这些信息都是需要人们主动去查询的。又比如, 身体健康监测设备会通过连接着的智能音箱发出相关的健康报告并推荐相应的医疗信息、新闻等。以后人们的新闻阅读将进一步碎片化, 随时随地、无时不在。在生活与工作的每一个场景中, 相关的新闻信息都会被自动推送出来, 并融入人们的行为决策中。

那么, 新闻在新时代的入口之争中, 具体争什么呢?

(1) 身份与需求识别。不同人对新闻信息的需求是不同的, 比如上文提到的司机、上班族, 前者关注路况天气, 后者 (如果搭乘地铁) 则可能关注财经、职场、娱乐等信息。身份的识别基于便携智能设备, 也依托大数据技术。这要求新闻信息传播能够打通软硬件和不同的结构、商家。新闻信息的内容制作将会高度专业化, 并从媒体渠道中分离出来。信息将自由游走于不同的部门、企业和不同的软件、设备中。一条天气新闻会出现在不同的媒体渠道, 不同的浏览器, 不同的音箱、耳机中。 (2) 软硬件的连接能力。新闻送达到受众, 以往依靠强大的媒体机构、渠道, 当下则要考虑到随身设备的硬件软件。当人们动动嘴就能获取信息的时候, 一定懒于起身去拿手机、开电视、买报纸。这样就要求新闻信息可以送达相关的智能语音交互设备, 比如智能音箱。而智能音箱的工作又依赖于生产厂商和其所使用的软件、平台的运营厂商。大家各司其职, 但需要相互打通配合。 (3) 场景识别与推送。这一点, 依赖上述两点中出现的各种因素:软硬件、大数据、专业化内容生产等。 (4) 同类信息优势。我们当前依旧处于信息超载中, 那么具体的入口设备和场景要推送一条信息, 哪一条会被推送出来呢?就比如时事新闻, 央视、搜狐、网易……哪一条呢?同类的信息如此之多, 又都能满足需求, 哪一条信息会被采用呢?这就需要新闻信息具有同类中的优势。这种优势从何而来, 简而言之包括:权威性、成本、存量平台、响应速度、用户偏好与习惯等。 (5) 技术成本。具体而言, 自动化与AI, 会带来更低的成本, 包括时间成本。这样的新闻信息会被更多的采用。总结一下, 经历了媒介自身、传播效果、内容、关注方面的竞争之后, 当前的新闻信息传播的竞争焦点在于“入口”。怎样能让受众最快、最方便、最低成本、最自然的获取并接受新闻信息, 是当前和未来相当长时间的新闻信息传播的主要课题。

摘要:新闻信息的传播, 在历史上经历了媒介、效果、内容、关注、入口、场景等竞争阶段。当下的新闻信息竞争焦点集中于“入口”。入口的概念比较宽泛, 可以定义为受众与媒介的结合点, 是受众触及信息的关键。入口之争的核心在于身份与需求识别、软硬件的连接能力、场景识别与推送、同类信息优势等方面。

关键词:新闻信息传播,入口,物联网,场景

上一篇: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中的问题与对策下一篇:丰都县双孢蘑菇菌种比较试验初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