沭阳县调研报告范文

2022-06-20

一份优质的报告,需要以总结性的语录、合理的格式,进行工作与学习内容的记录。想必你也正在为如何写好报告而发愁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沭阳县调研报告范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第一篇:沭阳县调研报告范文

沭阳经济建设调研报告

沭阳县城市建设调研报告

近年来,沭阳紧紧瞄准“建设江北最大、最美的县城,加快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目标,坚持高标准建设、高要求管理、高速度开发,利用短短几年时间全面改造了一座老城,合力打造了一座新城,快速崛起了一座工业城,城市规模翻了一番,走出了一条独具县域特色的城市化之路。

一、沭阳的主要做法

沭阳县坚持把县城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和拉动县域经济崛起的龙头,基础设施配套面积扩大到68平方公里,城市集中居住人口增加到60万人,快速发展的城市建设,已经成为沭阳的城市名片。其主要做法为:

1、切实发挥城市规划引领作用。一是突出规划的整体性,坚持把老城区、新城区、开发区和3个社区及扎下镇纳入城区总体规划,确保城区总体规划覆盖“三区四点”。二是强调规划的超前性,瞄准国内外大中城市规划水准,摒弃小城镇、小县城的眼光,强调规划布局的大手笔、大气魄、高标准、高品位。三是确保规划的严肃性,落实规划监管分片包干、动态巡查和全程跟踪制度,经常性开展城市规划“回头看”和“点评”活动,引导开发商既要注重建筑外部形象设计,又要确保建筑内部结构合理。四是突出规划的民主性,设立规划成果公示栏,推行规划听证和公示制度,该县还投入300多万元,建成苏北一流的城市规划展览馆,充分展示沭阳县城美好的未来。

2、充分集聚城市建设强大合力。沭阳通过强化政府投资的“杠杆”、“卤水”和“酵母”作用,以基础性、功能性强的投资项目为支点撬动民间资本参与城市建设,实现了“政府小投入撬动市场大要素”的引导作用。同时降低各类资本进入城建领域的门槛,多方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建设。2003年以来,城区房地产竣工面积每年都在75万平方米以上,目前共有95家企业在沭阳从事房地产开发。去年以来,城区新竣工商住楼152万平方米,在建315万平方

米,即将开工420万平方米,建成高层商住楼126栋、在建153栋、即将开工211栋。城区开发建设始终保持“热”的态势和上升的势头。

3、注重保持城市建设发展后劲。沭阳着眼引领县域科学发展,深入实施“低房价战略”,综合运用市场“无形之手”和政府“有形之手”,确保城区房价始终处于全省最低水平,不仅解决了群众的“岗位”和“床位”问题,而且留住了长远的发展能力、积蓄了持久的发展后劲,走出了一条以低房价促大需求、以大需求促大开发、以大开发促大发展的良性循环之路。

4、加快提升城市建设品位档次。沭阳牢固树立精心精细精品“三精”理念,坚持“建不拆迁的房子”,对老城改造项目和新上城建项目一律实行“四个不准”,即不准拉围墙、不准建传达室、不准安装防盗窗、不准搞零散附属设施,全力促进城市在长大、长高、扮靓中彰显现代气息。目前,城区共规划建设有12层以上楼房725栋,其中建成319栋,在建121栋,标志着沭阳“高层时代”已经来临。

5、不断增强城市综合配套功能。沭阳坚持给大型三产项目以二产待遇,给大型服务业项目以制造业待遇,欧中广场、浙江商城、花木大世界、华润苏果、时代超市等大型商贸设施投入运营,新世界商业广场、苏北商贸城、沭阳(海宁)皮具市场、苏北车市4个总投资14亿元、建筑总面积80万平方米的大型综合市场群初具规模。与此同时,行政中心、文化艺术中心、图书馆以及河面水厂、管道煤气等功能性项目投入运营,热电厂、污水处理厂以及处理技术国内领先的垃圾处理厂等配套项目即将建成使用,城区干道全部完成“无杆化”改造,出租车实现更新升级,城市对人口、产业的集聚和承载能力越发增强。

6、大力提高城市绿化亮化水平。坚持把绿化、亮化作为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工程,作为花钱少、见效快的民心实事工程,作为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的环境美化工程来抓,大手笔实施城市“增绿”、“添亮”工程,城区绿化、亮化投入逐年加大,城区3亩以上公共绿地已达38个,城市绿化率超过49%,人均绿地面积超过15平方米,城区亮化实现大街小巷全覆盖。

二、沭阳的基本经验

沭阳城市建设的成功,主要得益于对城市发展目标的准确定位,得益于对城建组织工作的有力领导,得益于城建政策的高度灵活,得益于城建干部队伍的执行力强,主要体现在“四个坚持”上:

1、在土地开发上坚持集约发展。一是聚集城市发展资金,做好“卖地”文章。2005年以来,共挂牌126宗地,面积6580亩,合同成交金额达13亿元,追缴协议出让土地出让金2.5亿元,为城市建设、工业园区建设、提升城市建设品位提供了资金支持。二是放大沭城建设规模,做好“供地”文章。通过与省有关部门协调调整土地总体规划,调整面积达6500多亩,从而保证了城区建设用地的需要。三是狠抓土地复垦开发,做好“造地”文章。三年来,通过复垦整理新增耕地32744亩,为城市可持续开发集聚了土地资源。

2、在投资政策上坚持“放水养鱼”。 一是对住宅用房和商业用房开发给予税收、规费优惠。税收:营业税按销售收入的5%征收;城市建设维护税按征收标准的60%奖励;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地方分享部分按60%奖励。规费:基础设施配套费、教育附加费、新墙体改造费、白蚁防治费四项规费按30元/平方米征收。各类服务性收费,按规定标准的下限收取。二是对标志性工程加大优惠奖励的比重。凡层高在地面12层以上,或单体建筑面积在2万平方米以上,或建筑投资规模在3500万元以上的非住宅类房地产开发项目,均列为标志性工程。税收:营业税按销售收入的5%征收,按征收标准的20%奖励;城市建设维护税按征收标准的60%奖励;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地方分享部分按60%奖励 。规费:基础设施配套费、教育附加费、新墙体改造费、白蚁防治费四项规费按18元/平方米征收。各类服务性收费,按规定标准的下限收取。三是对投资兴建饮食服务、文化娱乐和旅游设施项目给予企业所得税、营业税和契税优惠。固定资产投入1000万元以上的,5年内所征的企业所得税地方分享部分50%奖励给企业。年营业额在2000万元以上的,所征的营业税自经营之日起,5年内按50%奖励给企业。

3、在房价战略上坚持让利于民。在拆迁之前,政府就利用拆迁补偿款、

县财政补贴以及信贷资金,采取无偿划拨土地、减免征收市政公用基础设施配套费以及免征建设规费等措施,最大限度的降低安置小区建设成本,切实做到了让惠于民、造福于民。拆迁中,补偿的标准让拆迁户能接受,并且补偿金不打折扣,及时到位。如果拆迁户不愿意购买安置房,拆迁办负责帮拆迁户找临时住房,或帮助谈房屋租金。安置房每平方米均价为800元,仅为商品房市场价格的一半。对于拆迁户中的特困户,政府提供廉租房,10年不要一分钱租金,10年后可再按原价付款购房。与此同时,县里还通过减收规费等措施,实施低房价战略,使房价平均价格保持在1500元/平方米左右,始终比周边地区低30%以上,从而让老百姓随时都能购到价廉质优的住房。

4、在拆迁包保上坚持落实到人。拆迁工作有“天下第一难”之称,这在2006年的沭阳县城同样存在,曾经发生百人去京上访事件,但沭阳县政府很快就妥善处理好拆迁与城建这一棘手矛盾,除了政府的低房价战略、普惠与民、科学安置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沭阳县创设了非常管用的拆迁包保落实到人的奖惩机制。即在全县范围之内,打破地域、部门界限,采取自荐和挑选相结合的办法,由组织部门公开考察,抽调50名干部分成50个工作小组,签订拆迁包保责任状,实现拆迁包保目标责任落实到人。同时严格奖惩、兑现到位,对提前完成、按期完成分别给予奖励、提拔、重用,完不成任务的予以批评、退回原工作单位,结果98%以上的干部通过艰苦细致的工作或提前或按期完成了拆迁包保任务。

三、关于我市城建工作的建议

近年来,我市的城市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城市面貌有了新的变化。但与周边城市相比,与先进地区比,特别是与沭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而最大的差距还是思想观念上的落后。学习和借鉴他们的先进经验,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大胆解放思想,创新建设理念,坚持在解放思想中抓城建,以思想的大解放推进城市建设的大发展。

1、树立抓城建就是抓发展的理念,把城市建设纳入经济发展的范畴。沭阳县近年来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不仅带动了当地建筑业的发展,增加了地方

财政收入,有效转移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带动了三产服务业的发展。我市要坚持解放思想,用发展的眼光看城建,放眼长远,立足当前,把城市建设作为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推进城市化步伐作为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创造性地推进城市建设。

2、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破解城市建设中的瓶颈制约。城市建设大投入,钱从哪里来?沭阳县的成功经验是“大投入源于活经营”, 把土地作为最大的资本来运作,大力实施城市新区成片开发战略,走“以地生财,以房带路,以路促建”的城市建设之路。我市承载力小,财力有限,更要坚持走经营城市之路,开辟多种融资渠道,有效解决城市投入不足的难题。要坚持适度负债理念,充分发挥城市资产经营公司这一投融资载体和操作平台作用,盘活、收储和运作区属范围内经营性用地和闲置资产。要加强与金融机构的联系和合作,争取银行更多融资,巩固和扩大与各商业银行、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合作关系,达到互利双赢的目的。要认真做好城建项目包装,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注册资本和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信誉,按照“大招商、招大商、招优商”的要求,广纳国内外客商,参与我市城市建设。

3、树立彰显个性的理念,精心打造特色城市。沭阳县素有花乡之称,他们将发展目标定位为苏北最大、最美县城,现代化中等城市,特色是在一个“美”字上。对我市城市建设工作而言,同样应注重彰显城市特色和个性的培育,扩大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既要注重城市建设量的扩张,更要注重城市发展质的提高,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内涵,增强发展的“软实力”;既要注重城市融入现代元素,更要注重城市历史和文化的传承。在城市建设中,要注重彰显龙山文化、文庙、红色文化、体育文化等深厚历史文化的底蕴,同时进一步挖掘和整合枣林、盘河、元宝湖、千红湖等自然景观,把地方特色文化和历史底蕴与城市建设结合起来,丰富城市景观,提高城市品位,塑造城市特色。

4、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路子。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不仅注重当今的开发建设,还要为后人留下可持续的发展空间。当前,随着“两高一铁”时代的到来,乐陵步入快速发展的新

时期,在城市规划工作中,要超前谋划,增强节约意识。要着力于解决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坚持依靠群众建城市,建好城市为人民;突出生态建设,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和人均绿地占有量,努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环境;要加快实施拆迁安置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建立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使“低保”家庭住得上廉租房,低收入家庭买得起经济适用房,新就业人员租得起房;坚持安置区建设先于房屋拆迁,力争做到“零过渡”,切实保护好群众利益,解除广大被拆迁户的后顾之忧,为加快城市建设营造和谐的发展环境。

(乐陵市第一批赴沭阳学习成员建设规划组宋登山、刘同成、靳月征、刘正华)

6

第二篇:昔阳县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昔阳县农办

昔阳县位于山西省晋中市东部,太行山中脊西麓,县域面积195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0万亩,辖5镇7乡335个行政村,总人口23.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0万,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也是山西省扶贫重点县。

2006年,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对我们贫困山区县来说,既是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是非常艰巨的历史任务。三年来,我们在实践中按照“二十字”方针,坚持以分类指导、试点先行;科学部署、规划先行;全面发展、经济先行;突出中心、集镇先行;培养新人、教育先行,强化领导、干部先行“六个先行”为原则,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

一、新农村建设进展情况

1、“双十”工程。我们在新农村建设中按照省、市的总体安排部署,积极推进“双十”工程。通过政策扶持,财政投入,各项工程建设有序推进,进展顺利。目前,全县11个省级试点村已高标准实现“十个有十个一”目标,42个省级重点推进村基本达到“十个有十个一”目标,涌现出了大寨、井沟、王家山、巴洲等一批“双十”工程建设先进村。

2、“创三优”活动。从2008年开始,我们把“创三优”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强力推进,重点抓了三项工作。一是整治垃圾。集中对全县农村房前屋后、街巷路边、河道两侧、及区域内的养殖小区、工矿企业、机关学校周边进行了全面彻底清理,增设了必要的环卫设施和环卫标志,进一步规范了农村垃圾、粪堆、杂物、煤堆的存放管理,对重点地段墙壁进行统一清洗粉刷。据统计,共用机械设备12500台次,出动人力超过3万人次,清理垃圾3.8万吨,拆除违章建筑330个,清理了河道65千米,清理公路495公里,粉刷墙壁36万平方米,配备清运车146车辆,垃圾箱328个,全县直接投入超过1000万元,农村面貌焕然一新,人居环境大为改善。二是整顿秩序。对堵塞交通、有损公共设施、严重污染环境卫生、群众反映强烈的占道经营、马路市场等进行了规范,共取缔流动摊点165个,规范马路市场117家。拆除207国道、317省道违章建筑2240平米,去除非公路标志30块,取缔非法摊点、煤场433处。对村镇临街门店的牌匾、户外各类广告、标牌、条幅及交通干道两侧的各类广告进行了全面清理整治,查扣“三无”车辆2100台(次),集中销毁报废车辆315台(次),查处和规范运营车辆285台(次)。三是园林绿化。规划了总投资6000万元的十大类四十项造林绿化工程,以“一城、二川、三路、四景、五库、百村”为重点,大规模进行了通道绿化和园林村建设。共植树320万株,完成国、省、县、乡通道绿化309.5公里,建设园林村55个。

3、“四化四改”工作。近年来我们着力实施了以“六通四化四改”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最突出的有三点,一是通路。在“乡乡镇镇通油路”的基础上,实施了“村村通、户户通”工程建设,全县累计投资达五个亿,建设水泥油路3000多公里,100%的乡镇实现了乡乡通,98%的行政村实现了村村通,80%的农村实现了户户通,公路建设走在了全国的前列。95%的村通了公交车,使20万农民告别乘车难,赢得了全国公路建设现场会和全省公路养护现场会在昔阳召开。二是通水。全县共投资7742.6万元。几年来,通过修建西水东调续建、洪水潜流,以及对郭庄、秦山水、杨家坡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完成饮水安全工程77处,解决83个自然村3.9万口人,4500头大牲畜的饮水安全问题。全县243个行政村实现自来水标准入户。三是农村沼气建设。近年来,共投资1842万元,在全县建成农村户用沼气10539户,改厕、改厨率达到90%以上。同时,全县53个省级试点、重点推进村,围绕街巷硬化、道路绿化、环境净化、路灯亮化上狠下功夫,投资4400 万元,硬化街巷525公里,安装路灯1283盏,街道绿化342公里,植树40万多株,修建花池300多个,栽植花草24800平方米。

4、产业发展。

一是建设煤电化工业园区。全县先后上马了投资14.5亿元的安平电厂、23亿元的寺家庄矿等大工程,延伸了产业链条,初步形成煤、电、化三大产业支柱,有力地拉动了全县的新农村建设。

二是建设农副产品加工基地。我们先后扶持和培育了晋阳乳业、大寨农牧、大寨金鹿、雪玉面粉、天凤薯业、瑞辰工贸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县龙头企业由前几年的3家上升到2008年的11家,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销售收入12亿元,带动农户3万多户,户均增收600—1000元,初步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农民增收体系。同时,我们大力实施名牌战略,用大寨品牌包装昔阳经济,特别是包装昔阳的农副产品,全县用大寨冠名的农副产品达到了50多种,比如大寨农牧5万头规模养猪场的建成,辐射带动全县养猪业快速发展,目前我县规模养猪场达到188个,其中万头猪场15个,千头猪场45个,百头猪场128个。晋阳乳业公司建成日处理80吨的鲜奶加工生产线,并与蒙牛、伊利、娃哈哈等公司签订长期供货合同,全年加工鲜奶25000吨,带动了全县奶牛、奶山羊养殖。目前,全县奶牛饲养量达到1010头,奶山羊饲养量达到2500只.

三是建设特色旅游基地。我们充分利用特有的人文资源、优美的自然风光、深厚文化底蕴和浓厚宗教氛围,重点加快了以大寨为轴心的石马寺、黄庵垴、龙岩大峡谷四大景区建设,着力打造集人文景观、自然风光为一体的特色旅游,努力使旅游业成为昔阳县域经济的后续支柱产业。近三年来先后投资6310万元,实施了石马寺旅游开发一期工程、龙岩大峡和黄庵垴建设工程、建设了大寨展览馆、普乐寺等,进一步充实完善景点基础设施,合理设计旅游线路,做强做精旅游产业,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到大寨到昔阳。每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2000万元。

四是发展现代农业。近几年来,我们在农业发展上提出了“三个再造昔阳”的构想,就是山上再造一个昔阳、场院再造一个昔阳、劳务输出再造一个昔阳,力争经过3—5年的努力,使林果业、养殖业、劳务经济的收入分别达到或者超过现在粮食总收入。围绕上述目标,主要抓了五方面工作:

①抓特色产业。大力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形成了“四区四品五产业”格局,突出抓了肉牛、肉羊、生猪、蛋鸡、蔬菜、水果、玉米、谷子八大特色产业,农业产业化基地正朝着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工厂化方向发展。全县肉牛饲养量1.8万头,肉羊饲养量7.9万只,生猪饲养量31.6万头,蔬菜生产面积达到了3万亩,产量3.3万吨;水果生产面积4.2万亩,玉米生产面积27.8万亩,谷子生产面积3万亩。目前全县已有21种农产品得到无公害认证,有34万亩耕地得到了无公害产地认定,实现了无公害认证整体推进的目标。

②抓科技应用。先后从省农科院、屯玉种业集团、登海种业集团、三北种业集团等地引进适合我县区域种植的新品种24个,在全县大面积推广应用,农业生产新品种覆盖率达到了100%。

③抓服务体系。先后建成农产品质量检测站和畜产品质检站,配备专职人员,开展了双检疫,同时,成立县级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加大农业执法力度,保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④抓合作经济组织。目前,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达到150个,会员总数1860人,带动农户3300户,经营收入1.8亿元,社员人均纯收入7800元。

⑤抓劳务输出。三年来,累计培训农民4.5万人次,累计输出劳动力10万人次,收入8亿元。

5、文化建设。在全县大力开展了农村精神文明系列创建活动、“薪火读书”计划、实施文化活动广场和综合活动室建设等系列活动,精神文明建设有声有色,人民群众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精神风貌。目前,我县有农村锣鼓队112个,农民文艺宣传队86个,他们常年活跃在乡村,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动了农村文化的发展,调动了农村干部群众的创业热情,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如南界都村是一个典型的纯农业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群众群策群力,克服重重困难,投资40万元,铺设县公路3公里,村街巷道4公里,硬化文化广场4000平米,新建了文化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创建了名人名言一条街、科技宣传一面墙,组建了10支文艺宣传队,涌现出了8个文化大院和群众十二之家,举办了三届“群众文化百花会”,极大地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激励他们走上了致富奔小康的幸福大道。类似南界都这样的村,昔阳还有90多个,他们以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来发动群众,活跃群众,使广大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建设新农村的合力。

6、基层组织建设。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在农村,核心在农村基层组织。因此,我们把建设能够带领群众致富的、坚强有力的、团结互助的、和谐上进的优秀班子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狠抓农村党组织建设,坚持实行农村支部“两推一选”,不断加大农村干部选拔力度,培养了一批过硬的农村干部,44%的村实现了书记、村长“一肩挑”。同时,严格推行“一卡双制度”和农村党支部书记年功奖励制度,有110名老支书受到奖励,调动了他们的创业热情和工作积极性。积极培育后备力量,三年来发展农村党员1700多名,全部消灭了5年以上未发展党员的空白村。三年通过考试选拔了210名优秀大学生到农村担任村官,为农村班子注入新鲜血液,进一步充实了农村班子。在“村务公开、民主管理”、“两议五公开”等民主管理制度落实方面,坚持抓经常求实效,97%的村建起了公开栏,切实解决了一些农村党组织软弱涣散、“两委”关系不协调、村务不民主和干群关系紧张的问题,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

7、社会事业发展。我们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教育方面,2006年以来,全县累计投资8416万元,新建、改扩建学校47所,建设校舍面积42472平方米。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为2.7万名中小学生免除学杂费和教科书费;实施阳光助学工程,1013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文化方面,投资540万元建起昔阳县宣传文化中心,建设120个村级图书室、3个农民书屋、33个中小学图书室、8个企业图书室,藏书达71万余册。卫生方面,投资200万元建起了中医院专科综合楼;投资80万元,进行了县医院危房改造;投资400万元,兴建改建8个乡镇卫生院;完成村级卫生所建设150所,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达标率达到80.9%;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农民达到166244人。社会保障方面,征缴社会保险基金16860.2 万元,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救济金、工伤保险费按时足额发放和支付;新增就业岗位2630个,安置下岗失业人员1917人、“4050”人员1234人。大力推行农村低保制度,全县参保农户达到5000多人。扎展开展了救灾救济,三年共发放救灾款1381万元,1.2万户、2.3万人得到及时救助。大力实施“蓝天碧水”工程,环境治理工作得到加强,污染物排放总量达到市控目标。深入开展平安昔阳创建活动,集中开展冬季严打整治斗争,对涉黑案件进行公判公处,沉重打击了不法分子的嚣张气焰,88%的村,92%的单位,85%的小区达到了零案标准,综治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安全生产平稳运行,杜绝了重特大事故的发生。体育、人口与计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使广大人民群众得到了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实惠。

二、主要做法

1、健全组织领导。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县委、县政府成立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组,由县委书记孟希雄担任组长、县长丁雪钦担任常务副组长,分管领导担任副组长,组织、宣传、农业、财政、交通、建设、教育、文化、卫生、劳动、扶贫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负责全县新农村建设的领导和协调等工作。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农业局,并从相关部门抽调专门人员,具体承担日常工作。各乡镇、村也都成立了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由乡党委书记、村党支部书记亲自担任组长,并配备专门的工作班子负责新农村建设工作。与此同时,县里建立新农村建设考核指标体系,完善考核办法,将新农村建设作为考核乡镇工作的首要内容,严格奖惩。初步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新农村建设组织领导体系。

2、制定发展规划。为了从一开始就把新农村建设引入科学规范的轨道,2006年年初,由县委书记、县长、分管副书记、副县长带队,选择工矿型、城郊型、纯农型、贫困型四个类型,先后深入全县12个乡镇120多个行政村,开展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题调研活动,吸收采纳基层意见建议500多条,制定了昔阳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确立“十一五”时期,我县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建设三大基地,实现三个再造,推进三个文明,着力构建绿色生态、富裕祥和、平安和谐的新昔阳。在此基础上,各乡镇、村以及各相关部门也根据自己的实际,制定出了新农村建设规划。特别是11个省级试点村和42个省级重点推进村已全部完成新农村建设规划。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特聘请省内专业机构进行编制,确保了规划的科学性,超前性和可操作性。

3、出台激励政策。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给予试点村、重点村五大优惠:(1)全县的农业项目优先向试点村、重点村倾斜。(2)集中全县有实力的企业实施重点帮扶。(3)试点、重点村享受省级政府新农村建设专项扶持资金。(4)纯农乡镇的试点、重点村“一场”、“一院”建设,达到标准的,县财政给予5—10万元的补助。有煤乡镇除享受县里的政策外,乡镇政府支持3万元。(5)新农村沼气建设,每建一户,给予1750元补助。此外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上,还落实了十项扶持政策。一是每年拿出100万元价调基金采用以奖代补形式扶持养猪业发展,拿出1.5万元对存栏5000只以上的鸡场给予补助,拿出13万元对奶牛养殖、鲜奶加工给予补助。二是对达到一定规模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财政给予适当扶持。三是财政每年拿出100-200万元资金对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具有发展潜力的龙头企业给予贷款贴息或半贴息补助。四是对生态治理项目,如林业、水利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县财政拿出一定资金给予足额配套补助。五是对村村通、户户通工程给予大力扶持,按规定标准足额补助。六是加大对涉农项目引资力度,县财政按引资额的千分之五给予引资人奖励。七是每年拿出财政总收入的千分之五用于文化、卫生、体育设施的投入,拿出300万元用于农村教育标准化建设,从教育附加费中拿出150万元用于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改善。八是财政每年拿出20万元用于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九是从全县预算外资金中调控10%,专项用于新农村其他建设。十是加大对品牌农业、绿色农业、规模农业、观光农业的财政支持力度。

4、加大扶持力度。在县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我们逐年加大财政扶持新农村建设力度,2006年财政投资3970万元,2007年政投资7762万元,2008年继续拿出5700万元用于新农村建设专项投入。其中4个100万元,分别用于养猪、奶业、干果林和农民培训,300万元用于包括沼气建设在内的“四化四改”工程,投资3190万元用于农村公路建设,投资1280万元用于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三年累计投资17432万元。

5、实施“三带”模式。我们从昔阳实际出发,大力推行了“三带”模式。一是企官带村官。抓住农村干部这个关键,利用换届选举的机会,制定了在农村换届选举中鼓励民营企业家和个体业主回村担任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主任的措施,出台了《关于鼓励、引导和支持民营企业家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意见》,拓宽农村干部选拔视野,大胆尝试了“企官带村官”的作法,富村选能人、穷村选富人、乱村选强人。目前,全县已有86名民营企业家和个体业主回村担任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主任,他们为农村带去了全新的理念、科学的管理和一定的资金,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我县新农村建设的一大亮点。县银鑫装饰总汇经理周艮柱支持妻子马怀兰回家乡三都乡井沟村担任了村委主任,公司和村里结成了企农合作经济组织,他们注入前期资金160多万元为村里修通了水泥路,新上了花灯制作、绿皮鸡蛋开发、旅游等产业,井沟村在短短的时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二是企业带农村。县委、县政府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出台了《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组织73个机关单位定点帮扶62个农村,他们先后出资达2020.65 万元,支持包点村用于修路、建校、改水、造地、发展产业、培训农民等方面的建设。组织了50个骨干企业与50个中心村结对子,80个工矿商贸企业与70个农村结对子,投入资金达到2.5亿元,帮助结对村办了大量的好事、实事。三是富村带穷村。由经济实力较强的村与贫困村结对,实行重点帮扶。像大寨村主动捐资共26万元帮扶年人均收入不达800元的井沟、水磨头、石山三个村致富,今年大寨以联手10村走上大寨式新农村建设路子。同时53个试点村重点推进村与50个千人左右的中心村结对子,在资金、管理、项目、产业、人才等方面进行支持帮助,共同发展,从而拓宽了我县新农村建设领域。

三、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的工作思路

我县的新农村建设虽然进展顺利,取得了一定成效,2006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县”称号,但是存在着不可回避问题,突出表现为:“一缺乏”、“两脆弱”、“三滞后”。

一缺乏,就是建设资金缺乏。新农村建设需要有庞大的资金投入。作为我们贫困山区县来说,仅有的财政收入基本上是“保吃饭、保运转”,没有更多的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有心办事,无钱办事”。

两脆弱,就是集体经济、公共服务脆弱。全县335个行政村中,有集体企业的村只有54个,其余281个村为纯农村,集体经济薄弱,税费改革以后,许多村靠财政转移支付资金过日子,村里再搞一些大的投资比较困难。分割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致使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建设历史欠账较大,大多数农村无闭路电视,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糸建设仍处于空白,农村流通组织相对较少,农民经纪人队伍力量相对薄弱。

三滞后,就是产业发展、农民素质、组织机构滞后。产业发展方面,绝大部分村没有主导产业,同时产业深度开发不够。农业靠“原粮”,工业靠“原煤”,只是出售初级产品,深加工能力低,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单一的产业结构,粗放的生产模式,难以抵御市场波动的影响,解决不了农民增收的难题。农民素质方面,一些农民思想观念保守,小农意识严重,发展的意识、创新的意识还不是很强。不能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存在“等、靠、要”的思想误区。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种地只能粗放经营,打工只能卖苦力,严重制约了增收。组织机构方面,作为全县新农村办事机构的新农村办公室,只有2名工作人员,且均由其它单位抽调,不仅要承担新农办的日常工作,还要完成原单位的工作任务。办公经费、办公设施难以保障,无法肩负新农村建设组织、协调的重任。

为了进一步推动新农村建设,我们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制定规划、发展产业、改变村容村貌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为重点,坚持“巩基础、抓提高、选重点、创特色”的思路,按照中央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的总体要求,狠抓 “创三优”活动、“四化四改”和“两个十”工程,努力实现“新农村建设全省领先”的目标。 “巩基础”,就是要巩固当前新农村建设所取得的成果。“抓提高”,就是续建和完善2009年以前的53个省级试点村、重点推进村的建设,实现由治理村容村貌为切入点向发展支柱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纵深突破。“选重点”,就是确定和建设好2009年的省级重点推进村。“创特色”就是探索具有昔阳特色的新农村建设途径。具体工作从五方面切入,更加扎实地推进新农村建设。一要围绕“三大基地”建设,全力做强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二是继续抓好农村基础产业和基础工程开发,推进农民增收。三要进一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四要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推进农村政治和民主管理。五要积极实施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加快和谐农村建设,推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

第三篇:紫阳县循环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产出和最少的废物排放,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近年来,紫阳县积极倡导实践循环经济,围绕富硒食品、清洁能源、特色矿产三大产业,推广先进工艺技术,综合开发利用资源,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发展起步良好,为实现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一、我县循环经济发展基本现状

(一)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我县围绕“低山茶叶蔬菜,中山魔芋蚕桑,高山木本药材”的立体农业布局,按照产业化、工业化的发展思路,狠抓农业优势资源开发,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基础得以夯实。以富硒茶为主的农业支柱产业逐步形成,茶园总面积发展到17万亩,2010年茶叶产量达到2983吨,实现综合产值5.6亿元,是2005年的5.2倍;建成3万亩标准化魔芋种植基地,年产1000吨魔芋胶生产线顺利投产,实现综合产值1.4亿元;畜牧、蚕桑两项传统产业稳步发展;设施农业已经起步,建成大棚蔬菜1000亩、秦巴硒菇种植基地2万平方米;建成2万

亩厚朴基地;2010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5.38亿元,是2005年的1.9倍。全县立体农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积极开发应用农村新能源,推进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建成户用沼气池9725口,秸秆用于生活燃料、堆肥、部分还田,部分作物秸秆及桑枝残粪用作食用菌培养基,畜牧业的下脚料对农作物进行施肥等循环应用得到较好发挥。

(二)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我县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在发展工业经济的同时,不断创新发展模式,加强工业产业链建设,打造经济、环保、生态新型工业,通过技术引进、资源整合,资源利用水平显著提高,节能减排逐步推进,工业循环经济取得阶段性成果。一是清洁化生产水平逐步提高。建成14条清洁化茶叶生产线,提高了茶叶清洁化生产水平;康洪公司实施技改扩能,对178个基层烘茧站茧灶进行节能改造,达到了节能减排目标。康源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充分利用农作物下脚料栽培秦巴硒菇,在绿色环保中实现循环生产。煤矸石发电、提钒、生产灰渣砖已纳入规划,正在进行前期准备;二是清洁能源使用规模扩大。充分利用水能资源,大力发展水电产业,“十一五”期间建成水电站16座,装机总容量达6.5万千瓦,形成以汉江水电公司为代表的5户清洁能源规模企业,年发电量达2亿度。三是矿产生产能力和资源利用水平提高。锰矿整合划转到湘贵锰业公司,实现了资源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同时矿渣制砖已完成规划设计。恒佳伟业公司整合了全县板石生产企业,积极推广先进洞采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达15%以上,年产板石达到200万平方米;四是

生态园区建设稳步推进。建成集商贸、流通、科研、生产于一体的硒谷生态工业园区,陕煤集团充分利用富硒自然水,年产25万吨矿泉水生产线即将投产;建成双安农业科技示范园,设施蔬菜、秦巴硒菇、生猪养殖、富硒油茶等农产品实现综合开发。两大园区的建成,促使产业聚集度逐步提高,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三)循环型社会建设现状

积极推进生态旅游、大力发展新型商业业态,循环型社会建设效益初显。一是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加强。编制了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已开发富硒茶观光园、擂鼓台森林公园、任河漂流等生态项目,逐步形成山水相依的生态休闲旅游格局,旅游业带动农业、餐饮住宿业、商业经济发展的作用得到较好发挥。二是商贸流通服务业链条初步建成。以蔬菜、肉类等农副产品为主的农贸市场建设初具规模,连锁经营逐步覆盖城乡,“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稳步推进;仓储冷藏物流已经起步,商贸流通活力逐步增强。三是农村信息体系建设加快推进。电话普及率达到95%、通讯覆盖率达到97%以上,所有建制镇用上互联网,所有行政村建立了综合信息服务站。

(四)生态环境建设现状

围绕建设富裕、文明、生态、和谐新紫阳的战略目标,我县生态建设取得较好成绩。“十一五”期间,造林建园85万亩,111.5万亩天然林、49.76万亩退耕还林和145万亩公益林得到有效管护,商品林采伐量为零,森林覆盖率达到55.7%;完成重点小流域治理612平方公里,

任河、汝河、渚河等重点水域地表水质达到国家二类标准,重点企业治污效果明显,基本实现达标排放,环境质量稳步上升。

二、我县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

我县循环经济发展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长期以来粗放型发展方式从根本上未得到改变,发展循环经济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一)循环经济发展层次不高。循环经济理念引入时间短,实际工作中缺乏高度和深度;企业、产业间的关联度不高,产品互补、资源互用能力不强;全社会对发展循环经济缺乏共识,社会大循环仍未启动。

(二)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现代农业起步较晚,规模效益不明显;工业经济发展仍然是粗放式资源消耗型,新型工业没有形成规模;现代企业链不完善,产品单一,附加值不高;企业创新能力弱,产业层次低,规模扩张进程缓慢。

(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生产方式和技术设备比较落后,工艺水平低,技术改造能力弱;矿产品精深加工少,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规模产业经济不突出,资源效益未得到充分发挥;矿山管理水平低,市场适应性差。

(四)科技发展水平低。科技基础设施薄弱,科技人才少,经费投入不足;生产者素质偏低,传统生产大量存在,剩余劳动力转移渠道窄;科研平台建设滞后,创新能力弱,缺乏有竞争力的特色优势产品、专利产品和自主知识产权产品。

(五)生态环境建设滞后。地理条件恶劣,地质结构脆弱,抵御灾害能力弱,自然灾害频发,生态环境屡遭破坏;受资金和项目的影响,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缓慢。

三、我县发展循环经济的建议及对策

县发改局已聘请中国东西部研究院初步编制了《紫阳县循环经济发展规划》(2011-2015),目前正在修改完善。按照这个规划,提出我县下一步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目标和重点工作:

循环经济发展思路:立足农业、矿产、水能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富硒食品、特色矿产、清洁能源三大产业,稳步发展农业,重点发展工业,积极推进全国标准化茶园基地、陕西省优质农产品产业示范区和秦巴山区优质药源基地建设,建设山青水绿、富裕文明和谐的生态新紫阳。

循环经济发展目标:农业循环经济体系结构趋于合理,逐步实现协调发展,特色无公害农业等基地建设取得一定成效,农业技术推广能力不断增强,产业化经营水平明显提高;逐步推进清洁生产、节能减排和“三废”综合利用,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绿色消费理念深入人心,生态环境结构逐步优化,完成国家卫生县城创建,城乡二元结构明显改善,循环型生态县城逐步建成。

循环经济发展工作重点:

——强化发展循环经济机制。结合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目标,进一步强化各级领导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识,树立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提高决策部署县域循环经济发展的能力;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机制体

制,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推动循环经济加快发展;加强宣传和引导,积极倡导群众实践绿色消费,启动社会大循环。

——抓好农业循环经济。继续抓好双安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加快发展设施蔬菜、畜牧养殖、秦巴硒菇、富硒油茶为主的现代农业,实行生产加工营销一体化,示范带动农业向集约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发展紫阳种无性系丰产茶园4万亩,推广无公害管理,建设生态有机茶园3万亩,加快茶叶生产线更新升级,提高清洁化生产水平;做好退耕还林管护和天然林保护,实施人工造林工程;大力支持蚕桑企业开发丝绸和蚕桑副产品;加强中药材、魔芋等农业资源的生态加工;建立生活废弃物回收站,加大废弃物回收和循环利用,在农村广泛开展秸秆综合利用;开发农村新能源,推进沼气池建设;加强农作物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实施茶树紫阳种、皱皮桔、陕南白山羊、紫阳黑猪等地方优良品种选育工程;建立健全农业信息网络服务体系;着力推进农村“五改三建”实事工程。

——抓好工业循环经济。一是加快富硒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帮扶培育龙头企业,打造“紫阳富硒矿泉水”品牌,推进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充分发挥园区辐射示范带动作用;二是加快发展特色矿产工业,加强金属矿中锰矿、毒重石、钒钛磁铁矿的开发力度,加快解决选矿分离工艺问题;加速优质板石和新型轻质、节能、环保建材产品的生产,采用板石洞采技术,提升板石开采能力,改造现有制砖企业生产工艺,推广页岩多孔砖生产;三是加快尚坝、八庙梁等9座水电站建设进度,力争201

2年全部建成发电;四是实施康洪茧丝、魔芋初精加工技改扩能;积极争取煤矸石发电综合开发项目和煤化工深加工项目建设。

——抓好循环型社会建设。一是抓好现代流通,实施清洁生产策略,选择绿色运输,实施绿色包装,大力推进物流服务的社会化、专业化和现代化;积极构筑区域物流中心,发展以县城和向阳为中心的商品集散与铁路物流区,以蒿坪和汉城为中心的富硒食品物流区、以高滩和毛坝为中心的工矿产品物流区;发展沿铁路、高速公路的南北通道和沿汉江航运的东西通道。二是开发绿色旅游产品,以富硒食品、民歌茶艺、民间工艺等为重点,培育一批地方特色浓、文化内涵深、投资效益高、商业形象好的特色绿色商品;深入挖掘紫阳文化,精心打造旅游线路和旅游核心景区,加快旅游村建设;三是加大“两型”社会建设。推广应用太阳能,推进建筑节能,推动交通运输节能,指导好商业和民用节能,实施公共机构节能;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强化节约利用土地资源;保护南水北调水源地生态环境,实行环境准入和淘汰制度,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积极推进节能减排。

我县发展循环经济任重而道远,在实践过程中,只有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机制体制,转变发展方式,全民积极参与,才能促进“十二五”期间县域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实现富裕、文明、和谐、生态新紫阳的宏伟目标。

2011-07-11

第四篇:紫阳县公益性岗位情况调研报告

根据安人社办发[2012]50号文件要求,我局组织专人就我县公益性岗位开发和管理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公益性岗位基本情况

1、公益性岗位开发情况:我县公益性岗位开发自2006年起实施,当年开发公益性岗位35个,其中:城市社区类岗位23个,占到当年公益性岗位总数的66%,机关事业单位后勤保障和公共服务类岗位12个,占到当年公益性岗位总数的34%。2007年开发公益性岗位 个,其中:社区公共管理类岗位17个,占到当年公益性岗位总数的 %,城市社区类岗位 个,占到当年公益性岗位总数的 %,机关事业单位后勤保障和公共服务类岗位 个,占到当年公益性岗位总数的

%。2008年开发公益性岗位262个,其中:社区公共管理类岗位17个,占到当年公益性岗位总数的 %,城市社区类岗位 个,占到当年公益性岗位总数的 %,机关事业单位后勤保障和公共服务类岗位 个,占到当年公益性岗位总数的

%。2009年开发公益性岗位 个,其中:社区公共管理类岗位17个,占到当年公益性岗位总数的 %,城市社区类岗位 个,占到当年公益性岗位总数的 %,机关事业单位后勤保障和公共服务类岗位 个,占到当年公益性岗位总数

%。2010年开发公益性岗位 个,其中:社区公共管理类岗位17个,占到当年公益性岗位总数的 %,城市社区类岗位 个,占到当年公益性岗位总数的 %,机关事业单位后勤保障和公共服务类岗位 个,占到当年公益性岗位总数的

%。2011年开发公益性岗位 个,其中:社区公共管理类岗位17个,占到当年公益性岗位总数的 %,城市社区类岗位 个,占到当年公益性岗位总数的 %,机关事业单位后勤保障和公共服务类岗位 个,占到当年公益性岗位总数的

%。

2、公益性岗位使用情况:2006年,全县享受公益性岗位

人,其中:

第五篇:绥阳县育红小学工会调研报告

育红小学:何 浩

我校工会工作在县教育工会和行政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理论指导,以“建设和谐校园”为中心,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新一轮课程教育改革为契机,大力推进学校民主建设,紧紧依靠广大教职工,调动和发挥教职工的积极性,推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的全面发展。结合学校实际工作,本人对学校工会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研究,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会基本概况

我工会现有会员60名,其中男16人,女44人,我校现有大学本科2人,占全体教工总数的3%,大专47人,占全体教职工的78%,小教高级教师职称人数44名,占全体教工总数的73%,小教一级教师职称人数16名,占全体教工总数的36%,可以说我校教职员工总体素质是较高的。学校编制65人,校级领导职数5人,工会主席1人,享受副校级待遇。学校工会有专项工会经费,所需活动经费均从教育专项经费中列资。

二、从调查的情况看,职工对工会的整体状况是认可的。主要表现在:

(一)是单位的领导加强了对工会工作的重视,成立了学校工会委员会,负责开展学校工会的日常工作,在学校财政较困难的情况下每年投入资金支持工会开展工作。

(二)是工会工作有计划、有措施、有考核、有检查,工作都能够取得学校领导的支持和配合。

(三)是工会都能够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以教育工会工作总体思路为指导,充分发挥工会工作优势,积极开展富有特色的工会活动。

三、工会工作开展情况

近年来,学校工会以构建和谐校园为主题,以“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研究型教工”活动为载体,不断提高教职工的综合素质,切实履行维权职能,充分发挥民主参与、民主监督和调节作用。

(一)认真贯彻了《工会法》,依法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

认真负责做好民主治理和民主监督是工会的重要职能,《工会法》的出台,使得工会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方面,责任更加重大。教代会是学校实行民主治理的基本形式,是教职工行使民主治理权力的机构,因此,我校工会始终注重履行作为教代会工作机构的工会委员会的职责,并坚持每年召开一至二次教代会暨工代会的制度。不光是开,更是扎扎实实的开,提倡有争论,能不同,才能求同。实践证实,代表们的建议,对于学校的建设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坚持制度,发挥教职工聪明才智。

我校工会始终把建立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民主监督制度、校务公开制度、重大问题参与决策制度、走访制度及各种会议制度、民主参与及民主评议制度作为重点内容。在工作中坚持制度,严格按照程序办事,坚持该提交教职工代表小组讨论的问题一定要讨论,该有教职工代表参加的项目一定要参加,该有教职工代表参加考核的内容一定要参加考核,做到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多部门的参与。

(三)坚持校务公开,加强行风建设,发挥工会的监督功能。

教职工是学校的主人,是学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和建设者。学校工会长期以来,一直关心职工生活,坚持教代会制度,充分发挥教代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增强教师的主人翁精神,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1、实施民主管理。

每学年,学校都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认真总结上学年工作,安排本学年工作计划,并征集提案,工会发挥桥梁和纽带、代言人作用,及时传递民意,代表领导班子解答提案,落实率达91%。

2、坚持校务公开。

学校工会全面贯彻、执行县教育局、县教育工会关于“校务公开”的意见精神,积极组织实施校务公开。今年学校工会按照教育局工会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制定了实施细则,重新更换了展板,明确了公开内容、公开形式、公开程序,使校务公开工作进行的有条不紊,在公开内容里增加了评优、评先公开这一全校教师关注的热点问题。本召开职工大会2次,教工大会10余次,通过会议形式,全面公开校务。校务公开使教职工对学校发展前途、改革的目标、管理的方法、工作的程序进行了全面的、深入的了解,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调动了教工的积极性,发挥了他们的智囊作用,真正做到下情上达,上意下行,在民主的基础上集中,在集中的基础上民主,教代会的职权得到进一步落实,工会主席参加校务会,源头参与,宏观维护。

3、 参与学校的决策

工会在协助校行政进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同时,始终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参与学校的决策。对学校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广泛征求意见,不断修改完善,保证实施效果

(四)注重人文管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我校2009年在工会的领导下开展了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活跃了校园文化氛围。实施的有拔河比赛,象棋比赛,篮球比赛,羽毛球比赛等多项活动。同时关心群众生活,做教职员工的贴心人。在工会的带领下,我校教职工生病住院,工会派人前往慰问;我校教职工结婚、生育,工会都会送去一份祝福;寒假安排一次送温暖活动,慰问退休和经济困难的教职工。真正把关心员工生活落到了实处。

(五)重视女教职工工作。

除了大力宣传《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举办法律专题讲座、开展法律咨询活动外,校工会还推荐女教职工加入“党风廉政建设与反腐败工作监督小组”、“校务公开监督小组”等相关机构,让她们直接参与学校民主治理和民主监督。这样既发挥了女教职工的聪明才智,也较好地维护了自身的合法权益。在我校,女教师的比例达到了73%,为此,学校工会特让她们来担任工会的一些职务。

四、存在的问题

1、目前教职工思想情绪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有所变化。随着学校改革与发展的不断深入,教职工的思想十分活跃,特别是在当前物价涨幅较高,而收入并没有体现出来很大的变化的情况下,教职工的议论增多,埋怨情绪有所体现,思想政治工作遇到了新的难点,党政组织压力巨大。

2、兼职工会干部的工作信心不足

学校工会多数是兼职工会干部,由于他们的本职工作牵扯精力过多,所以把工会工作看作是“副业”,付出的精力不多。

五、几点建议

1、 工会要充分发挥好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一是要加大工会参与力度,积极争取参与学校对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改革方案,及有关政策和规章制度的制定,切实维护好教职工的合法权益。二要从教职工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入手,切实帮助教职工解决实际困难。三是要针对教职工的思想和利益要求,善于运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和提供服务等方法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既统一思想又尊重差异,既提倡奉献精神又保障正当利益,既解决思想问题又解决实际问题,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教职工建设和谐校园的积极性。

2、建立健全教代会制度,积极争取党政领导的支持,帮助解决工会经费,使工会可以独立自主的开展工作。

3、积极推进教代会民主评议、监督领导干部职权的落实。在党组织领导下,抓好教代会民主评议工作,引导教职工站在帮助领导、促进学校工作的角度上,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评价学校领导。把民主评议领导干部的结果,及时反馈给干部管理部门,供上级党委部门在干部提拔、使用时参考,落实教职工对干部考核、使用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上一篇:语文读伊索寓言范文下一篇:英文感谢信成功范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