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语文精妙的语言

2022-09-11

“不到园林, 怎知春色如许?”语文凭借多彩的语言、丰厚的人文、绵延的情感、深邃的哲思滋润着孩子的心田, 语文姹紫嫣红、春意盎然, 教师要引领孩子步入这座“园林”, 什么样的课堂语言效果最好呢?

1 教学语言应生动优美

“语言不是蜜, 但可以粘东西。教师语言不是蜜, 但可以牢牢粘住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要学会提炼自己的教学语言。一是要积累丰富的词汇, 平时广为采撷, 大量储存, 上课时便会涌入脑际, 信手拈来。二是要运用各种修辞手法, 句式要富有变化, 贴切的比喻能启发孩子的联想, 精当的设问能造成悬念……三是语言要节奏和谐, 抑扬顿挫, 给孩子以美的享受。四是语言还应倾注充沛、真挚的情感, 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 只有满腔神情, 才能打动孩子的心。如我在教学《黄山奇松》时有一段话:“有一首诗写得好:‘岩前倩影侧枝伸, 青翠容颜满面春。黄海大夫真好客, 天天挥手送游人。’多么热情的送客松啊!像是在挥手告别, 又仿佛是在作揖送客, 又俨然是在伸手挽留。面对着即将离去的游客, 你是送客松会怎么说呢?能用你的身姿表现出来吗?”

2 教学语言应充满激情

从审美的角度看, 语文课就是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丰富感情的课。现行语文教材所选取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之作。但是, 由于其中相当一部分篇目的内容同当今的现实生活有较大的距离, 加上学生本身的生活阅历十分有限, 其认知水平、审美情趣又受现实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因此, 要想使这些作品的内容与学生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给学生以美的感染和熏陶, 就必须借助教师良好的语言表达功力。重视感情是人的通性。许多典范之作之所以典范, 恰恰也是能以情感人、以情动人。像诸葛亮的《出师表》、朱自清的《背影》、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些作品无不渗透着作者真挚深厚的感情。教师在讲解这些作品时, 首先必须全身心的投入, 对所教内容融汇贯通, 然后以满含激情的语言渲染出教材或悲壮、或凝重、或热烈、或凄清的真实情境, 不仅可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 而且这种特定的教学氛围, 还会不断地诱发教师的灵感, 以至妙语连诛, 意趣横生, 对教学内容的讲解分析更加生动、透彻而充满情趣。这样, 就会有效消除学生和作品之间时代、地域、感情等方面的隔膜, 使学生受到感染, 与作者产生共鸣, 从而乐于接受。

3 教学语言应抑扬顿挫

“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作为教学语言艺术亦不例外。一堂成功的课犹如奏乐, 按照主旋律, 曲调的抑扬顿挫、音节的疏密相间各个环节有机相连, 给人以美的享受。教学语言的节奏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语文教师在课堂上, 要注意用好教学语言, 切忌平铺直叙, 平淡无奇, 而应使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高低起伏, 长短相间, 快慢适宜, 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 时缓时急, 抑扬顿挫, 声情并茂, 和谐动听, 使学生听起来舒服悦耳, 精神饱满, 兴趣盎然, 津津有味, 提高教学效果。

由此可见, 处理好教学语言表述的“疏”“密”关系决非小事。讲课时言辞过“疏”, 慢条斯理, 断断续续, 就会引起学生听课时, 神经松弛, 注意力弥散;讲课时语言过“密”, 铺天盖地, 密不透风, 就会引起学生听课时, 神情疲劳, 无法静思默想, 完整收取信息。过“疏”过“密”的教学语言均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听课效果。如何使课堂语言疏密得体、繁简适宜呢?最重要的是对授课内容的筛选和提炼, 只有通过悉心斟酌, 反复揣摩, 适当安排, 才能在授课时做到从容不迫, 疏密得体, 缓急自如。

4 教学语言应富有启发

思维规律告诉我们, 思维启动往往从惊奇和疑问开始。语文课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主体意识, 增强其学习的内动力, 引导学生质疑问题, 多为学生制造悬念和创设意境, 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渴望, 使他们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并发展智力。为此, 教师课前要设计好预习习题和课间提问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 去听课。课堂上要注意循循善诱, 因势利导, 深入浅出, 多用疑问性提问、疏导性提问、铺垫性提问, 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受到启迪, 探求新知识, 掌握新内容。

5 教学语言应丝丝入扣

语言丰富多采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的主要表现之一。针对不同学生, 不同文体、不同内容、不同风格的文章, 要采用不同的教学语言。如对低年级学生, 语文教学语言应形象、具体、亲切、有趣味性;对高年级的学生, 语文教学语言应深刻、明朗、隽永、有哲理性。讲议论文, 应多用议论分析的语言, 要严密, 有力度;讲抒情文, 应多用深情的语言, 要华丽, 有激情。朗读课文, 高兴、激昂的时候, 声音就高一些;深沉悲哀的地方, 声音就低一些。这样, 不仅使得课堂教学富于变化, 而且能启发学生较好地把握课文。

6 教学语言应准确规范

教学语言的准确规范是指正确地引用科学术语来表达事物的现象和本质, 杜绝含糊不清的概念和模棱两可的表述。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到确切地使用概念, 科学地进行判断, 严密地进行推理, 用语准确, 用词严谨。只有达到了这个要求, 才能在学生脑中建立起正确的概念、判断, 才能分清是非、对错。这就要求教师对所讲的问题掌握得准确, 理解得清楚, 在这样的基础上, 才能在讲课时表现出课堂语言表述的准确严谨。反之, 词不达意, 似是而非, 废话连篇, 语无伦次, 说不清道不白, 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教学语言的规范又表现“言之有序, 条理清楚”上, “序”是指教学语言的逻辑性。在教学中, 教师应该对讲授的内容作深入钻研和细致分析, 弄清要讲的知识的来龙去脉, 掌握其确切的含义和规律, 精心组织语言解读教学内容, 确定怎样开头, 怎样过渡, 怎样结尾。只有思路井然有序, 讲解才会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前后连贯、推导有致、言之成理;学生在授课的重点、难点等关键问题上才能够得到透彻的理解, 也便于学生清晰地把握知识脉络, 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总之, 好的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 应当是鲜活的、生动的、具体的、有生命力的。但讲求语言的美, 并不是说语文教师在上课时字字珠矶, 句句似诗, 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先生所说的:“教师的教学语言虽属日常口语, 但又不同于‘大白话’, 应该是加了工的口头语言, 与随想随说的日常交谈有区别。教学用语既要有人民群众经过锤炼的活泼的口语, 又要有优美严密的书面语言, 教课是让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 受到教育和感染。”因此, 要成功地上好每一堂语文课, 语文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 熟练掌握语文教学语言运用技巧和艺术。

摘要:教学语言应生动优美, 教学语言应充满激情, 教学语言应抑扬顿挫, 教学语言应富有启发教学语言应丝丝入扣, 教学语言应准确规范。

关键词:生动优美,充满激情,抑扬顿挫,富有启发,丝丝入扣,准确规范

上一篇:企业现代化战略管理研究下一篇:新时期钻石型大学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