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学案

2022-09-04

第一篇:岳麓版高中历史学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3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3《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概述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教材分析】:本课以辛亥革命爆发后的中国社会状况作为切入点,以陈独秀、胡适等激进民主主义者及其思想主张为线索,完整地介绍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内容及历史意义。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现代思想界的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提倡民主与科学,主张文学革命,在涤荡纲常礼教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它还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运动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在近代中国思想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这部分内容,高二同学只是耳闻过,至于具体是什么,怎么回事,也并不是很清楚。当然,如果我们只是满足于把课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那就没有创新可言。我根据高二学生抽象思维迅速发展,喜欢怀疑,求知欲强,但又缺乏分析、归纳能力等特点,专门设计了导学案,掌握知识体系和自主探讨一些问题,还让其查阅大量的资料,使他们的知识系统化、能力提升,思想升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新文化运动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背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和领袖人物以及发展概况。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②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本节所述文化名人的经典著作及其相关内容,得出自己的独到认识,从而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解读、判断、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以及交往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本节历史人物的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和学习,那些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为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挺身而出的人物所拥有的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和热情洋溢的爱国情操。

②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主进行学习的整个过程,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养成关怀民族、国家、社会的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所发扬的精神的学习,使学生明确,作为中国未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民族和科学的追求,也是个人健全人格、正确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体现,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通过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事迹的介绍与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

【学习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精神实质

【学习难点】:新文化运动影响的全面评价;归纳近代思想演进 【教学策略】:运用“情境——探究——反思——创新”教学策略,提供情境,引导学生从阅读中提取信息,发现问题,合作交流解决问

题。教师要适时进行方法和方向性的引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创新思维能力。

【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1)设计导学案: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影响。学生根据导学案熟读课本,掌握基础知识.(2)、学生课后搜集资料:第

一、二小组搜集有关背景的资料(资本主义的发展概况、袁世凯称帝、日本的《二十一条》);第三四小组搜集新文化运动的概况(关于北大、陈独秀、胡适等人物;)第五六小组搜集新文化运动的内容(科学与民主;打倒孔家店;文学革命) [导入新课]:

课件“科学”“民主”两面旗帜(设计意图:直切主题,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 [新课讲授]:

一、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1、 检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意图:检查导学案的预习情况,熟练掌握基础知识,为能力的提高打下基础)

2、

一、二小组交流讲解背景的知识点

3、师生探究:阅读教材和下列材料,归纳新文化运动出现的历史背景

材料一;孔子之道,自古常新,与天无极。„„近自国体变更„„使数千年崇拜孔子之心理,缺而修佛„„本大总统躬膺重任,早作夜

思,以为政体虽取革新,而礼俗要当保守。环球各国,各有所以立国之精神,秉诸先民,蒸为特性。中国服循圣道,自齐家、治国、平天下,无不本于修身。 袁世凯《大总统祭圣告令》

材料二:面对严酷的现实,陈独秀认为,“吾人于共和国体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究其原因在于没有启发“多数国民之自觉”。他把启蒙视为“救国之要道”。

经济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中国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根本原因)

政治方面:一方面,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另一方面,窃国大盗袁世凯则加紧复辟帝制活动,废除临时约法,实行独裁统治。

思想方面:一方面,辛亥革命后,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直接原因)

归纳总结: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影响

(设计意图:让学生勾勒出“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三者关系内在联系的轨迹,认识其必然性。同时教师还可设置问题“新文化运动是‘情绪主义’的产物,是几个青年凭空捏造出来的吗?”由学生判断这种说法的正确与否,对运动的兴起进行深层次的体会。)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第三四小组展示查阅的资料

2、教师课件展示陈独秀、胡适、李大钊以及《新青年》书影和北大校园的图片

(设计意图:设置情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新文化运动氛围,让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1、让学生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2、五六组介绍新文化运动内容的概况

3、材料一:国人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 ,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 材料二:本志同人本来无罪,只因为拥护那德莫克拉西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的大罪。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1、陈独秀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目的是什么? 这两位先生有何具体所指?

2、“德先生”与“赛先生”各自的内涵是什么?

(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探究,加深学生对“民主”和“科学”的理解以及新文化运动的实质。提高学生阅读材料、理解材料的能力)

3、 设计问题:

(!)、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提出了“打倒孔家店”口号?你认为当时提出这个口号对不对?这个口号还适用不适用今天?

(设计意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然后3个小组在黑板上展示成果,其他三个小组点评。提升学生合作意识,也给其展示的平台,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既提高了他们的兴趣,也提升了他们的 能力。)

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1、巩固基础知识

2、探究问题“为什么说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

(设计意图:让学生深刻理解中国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人为救亡图存前赴后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课堂小结】:中国近代西学的历程

由器物阶段到制度阶段到思想阶段,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到里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意图:教师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深化学生对这一单元的主题,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师起着“主导的作用”) 【课堂练习】:

1、17世纪上半叶,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家李贽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19世纪末,康有为则把孔子说成是变革的“先师”;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等人则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这三种观点在本质上: A 是自相矛盾的 B 都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

C 都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要求 D 李贽进步、康有为反动、陈独秀激进

2、前期新文化运动与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的思想相比,就其作用而言,主要“新”在:

A 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民权思想 B 较为彻底地批判了封建正统思想

C 绝对肯定了西方文化的进步性 D 深入研究和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3、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最重要的影响是:

A 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成立B 各地出现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

C 陈独秀等人成为了马克思主义者D 中国共产党成立

【课后作业】把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历程详细地以表格的形式整理好

学生在胡适 的白话文的诗中结束本课

【教学反思】:《新文化运动》一课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点多,怎样才能让学生既能掌握好知识点,又能理解好难点,这样我设计了导学案,在课堂上采用了“情境——探究——反思——创新”教学法,既避免了传统的理想教育,又突出新课改的合作意识、自主观念,构建了和谐的课堂气氛,使课堂实现了高效。我也从学生身上享受到了交流思想的愉悦,体会到了教学相长的幸福。

第二篇:岳麓版高中历史 教材目录

第28課 跨世紀的世界格局

第一單元 中國古代思想寶庫

一:中國古代的中央集權制度:第1課 孔子與老子第1課 夏商制度與西周封建第2課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2大統與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第3課 漢代的思想大一統

第3課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第4課 宋明理學第4課 專制集權的不斷加強第5課明清之際的思想批判

6課中國古代的科技思想和實踐

二: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政治制度:嶽麓版高中歷史 教材目錄

第5課 愛琴文明與古希臘城邦制度第6課 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第7課 古羅馬的政制與治律

三: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體的建立:第8課 英國的制度創新第9課 北美大陸上的新體制第10課 歐洲大陸的政體改革

四:內憂外患與中華民族的奮起:第12課 鴉片戰爭第13課 太平天國運動14從中日甲午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第15課 辛亥革命第16課 五四愛國運動

第五單元:馬克思主義的產生、發展與中國新民主義革命:第18課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第19課 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第20課 新民主義革命與中國共產黨

六:中國社會主義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第21課 新中國的政治建設22 社會主義政治建設的曲折發展第23課 祖國統一的歷史潮流

七單元:複雜多樣的當代世界:24課 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第25課 世界多極化趨勢26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國外交第二單元 中國古代文藝長廊第7課 漢字與書法

第8課 筆墨丹青第9課 詩言志歌詠言

第10課 從傳奇到小說第11課 梨園春秋

三 從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學理性時代第12課 希臘先哲的精神覺醒

13課文藝復興巨匠的人文風采第14課 挑戰教皇的權威

第15課 理性之光第16課 近代科學技術革命

四單元 19世紀以來的世界文化第18課 詩歌、小說與戲劇

第19課 音樂與美術第20課 電影與電視五單元 近現代中國的先進思想第21課 西學東漸第22課 新文化運動

第23課 孫中山和他的民主追求24毛澤東與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25課 社會主義建設的思想指南六單元 現代世界的科技與文化

第26課 現代科學革命第27課 改變世界的高新科技第 28課 新中國的科技成就第29課 國運興衰,系於教育第30課 百花齊放 百家爭鳴 張洪山

第三篇:高中岳麓版历史总结知识

人是活的,书是死的。活人读死书,可以把书读活。死书读活人,可以把人读死。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岳麓版历史总结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岳麓版历史总结1

第5课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

一。古希腊历史的演变:克里特文明→迈锡尼文明 →黑暗时代→城邦国家

二。爱琴文明:分布于爱琴海诸岛及其周围地区的文明。它包括克里特文明与迈锡尼文明。

1.克里特文明又称“米诺斯文明” (其他略)

2.迈锡尼文明最大的特点是:充满好战尚武气息(其他略)

三。古希腊城邦:

1.含义:希腊的一种国家形态,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若干村社。

2.兴起时间: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6世纪

3.斯巴达和雅典是最大的城邦

4.自然地理环境及其影响:地少人多,多山、多港、多岛的地理环境促成了希腊向海外殖民扩张。殖民扩张的影响:促进商品生产和海外贸易;从东方吸收先进文化成果;为创造自己独特文明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四。古希腊城邦政体

1.主要特征: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城邦公民享有较充分的政治权利。

(公民界定:有公民身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的成年男性成员。妇女、奴隶、外邦公民没有公民权。)

2.政体类型:君主制、寡头制、僭主制、民主制、贵族制。

最流行的政体:贵族制和民主制。

影响:城邦公民享受充分政治权力,雅典民主制为后世提供宝贵经验。

高中岳麓版历史总结2

第6课 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民主政体的发源地)

一。民主政治演变过程:

1.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

2.贵族制与君主制的不同:

是集体领导;实行平等协商、少数服从多数的法治原则;实行任期制和选举制

3.民主制的确立:⑴前594年,梭伦改革,将国家引上民主的轨道

⑵前509年,克里斯提尼改革——最终确立(陶片放逐法)

⑶伯里克利统治时期——全面繁荣

二。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

具体体现在:

公民大会:①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所有公民均有参与、知情、发言、选举和被选举权。

②最重要的程序—就某项事务展开辩论,促进了对知识的崇尚,大演说家辈出。

五百人议事会:①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负责为大会准备提案

②两次公民大会闭会期间,议事会是最高权力的代表,负责监督行政官员落实大会决议

民众法庭:①日常司法机关,终审高级公职人员的任职资格。

②最大限度保持公正,避免行贿舞弊现象的发生

三。雅典民主制的得失:

1.得:A为人类提供了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法治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的运作方式。B民主有利于正确决策、有利于修正错误、有利于监督政府为人民服务、有利于促进文化繁荣和发展。

2.失:A非公民无民主权利B妇女没有政治权利,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C伟大文明的催化剂,社会不公的暴力机器。

高中岳麓版历史总结3

第7课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

一。政治体制的演变:君主制——贵族共和制——帝制

1.罗马共和国:

⑴由执政官、元老院、公民大会组成。

⑵执政官共有两名,任期一年,权力相等,选举产生。

⑶元老院是国家决策机构,贵族组成,政事共商,少数服从从多数。

⑷公民大会:平民参加,选举公职人员通过元老院议案。

⑸平民维护自身利益的机构—保民官

2.帝制的确立

⑴原因:古罗马积极对外扩张,成为地中海霸主,共和原则被废弃,逐渐走向帝制;共和国内部矛盾重重

⑵概况:A屋大维——前27年,采用元首制。实质是披着共和外衣的君主专制。罗马进入200年稳定时期,史称“罗马和平”。

B戴克里先——实行公开君主制。

二。罗马法的形成:

1.《十二铜表法》

⑴编著:前452-前451年,在平民保民官提议下,编订十个法表,为贵族利益服务,前450年,增编两个法表而成。

⑵内容:包括民法、刑法和诉讼程序,基本是未成文的习惯法汇编。明确维护私有财产和贵族既得利益。

⑶影响:A虽未给平民带来太多的好处,但是平民的胜利。

B贵族不能象过去那样随意解释习惯法

C是罗马法的渊源,始终是罗马的基本法。

2.查士丁尼法典

⑴形成:3世纪后,查士丁尼鉴于西罗马灭亡而编,帝国统治者整理、汇编各种法律,最终形成罗马法体系,代表为查士丁尼法典。

⑵组成:《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查士丁尼学说汇纂》、《查士丁尼新敕》,总称《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又称查士丁尼法典。

⑶影响:A标志着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B保留了古罗马在法学方面的创造性成果,对人的行为做出详细的法律规范,为调解复杂的社会矛盾提供了法律手段。是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

3、公元前286年,罗马确立阿奎里亚法,这是现代民事侵权法的开端。

4、罗马法的影响:

以 《十二铜表法》为开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总结的罗马法,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为西欧大多数封建国家所采用。是现代资本主义立法的蓝本。(是世界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备,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

高中岳麓版历史总结4

第8课英国的制度创新

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限制王权的开始:《大宪章》的签署;议会的创立

(13世纪初限制王权,保障贵族,骑士与市民利益)

2、17世纪后,英国王权与议会发生尖锐斗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8)

(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奉行“君权神授”,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结束标志:光荣革命;“光荣革命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掌握政权)

3、确立:1689年,英国议会制定并颁布《权利法案》)

《权利法案》制定并颁布的目的:限制王权;

内容:A确立了议会主权,限制了国王权力;

意义:标志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4、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意义:此后,英国实行议会与国王集体统治,统治方式从人治转向法治。英国从此,进入稳定发展时期。

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1、形成:光荣革命后,国王“统而不治”,内阁承担实际行政职责。1721年罗伯特·沃波尔为第一任首相。

2、运行机制: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如果以后通过了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下台,或者宣布解散议会,重新进行选举。

3、两党政治:19世纪中,议会选举成为两大政党权力角逐的战场。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上台组阁。

三、民主化的发展:

1、1832年,议会改革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获得选举权。

2、19世纪后半期,成年男子获得普选权

3、20世纪初,非贵族出身的议员在下院中首次超过半数

4、1918年,30岁以上的有一定财产的妇女首获选举权

四、君主立宪政体的基本特征:

1.君主的地位:国家的元首是世袭君主英国国王,国王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行使权力,平常仅仅扮演仪式性角色。

2.责任内阁制是君主立宪制的核心,内阁对议会负责

3.首相是最高行政首长,拥有行政权和立法创议权,是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4.民主代议制是君主立宪制的政治基础。

高中岳麓版历史总结5

第9课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

一。美国联邦宪法的制定

1. 背景:1776年美国独立,建立了松散的邦联。其弊端是:①州权主义的存在,使它无权实行统一的关税政策,英国乘机倾销商品②中央政府无力稳定政治秩序、保护国家利益与主权

2. 制定: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麦迪逊;思想来源:孟德斯鸠的分权理论

3. 1787年联邦宪法的基本原则:

①联邦制原则:宪法规定了一个强有力的联邦政府,由总统、国会、最高法院组成。最高行政长官,即总统;国会掌管联邦财政,行使立法权;建立权力在各州司法体系这上的联邦司法体系,但各州保留较大自主权。

②分权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分别由国会、总统、最高法院行使,互相制约。

③民主制原则:总统和议会议员都由民选产生。

二、联邦制

1.确立:1787年建立,国家主权属于联邦,联邦法律是全国的最高法律

2.巩固:州权主义与联邦政府的矛盾,1861年南方蓄奴州发生叛乱,美国内战爆发。林肯以联邦政府维护和捍卫宪法为依据,对南部同盟作战;北方取胜统一了联邦后,通过了第13条、第14条宪法修正案:废除黑人奴隶制,肯定联邦法律的至上性。有力的维护了国家的统一,美国长期统一与稳定,是美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政治前提。

三、两党制:(民主党共和党)

发展概况:1789年,华盛顿当选为第一任总统。华盛顿之后,美国的总统选举受到政党控制。19世纪中期,民主党代表南方种植园主,共和党代表北方工业集团和西部农场主利益。南北战争后,各自基础发生了变化。

作用:两党制成为美国分权制衡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的政治选举都受两党操纵。

高中岳麓版历史总结6

第10课欧洲大陆的政体改革

一、法国

(一)曲折共和历程:

政体演变:法国大革命1789年——《1791年宪法》,确立君主立宪制,实行三权分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2-1804年——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1814年——波帝王朝复辟1814-1830年——七月王朝1830-1848年——法兰西第二共和国1848-1852年——法兰西第二帝国1852-1870年——法兰西第二帝国 1870-1940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二)确立共和——-标志:1875年第三共和国宪法

内容:立法权由参议院和众议院两院行使,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用普选方式选出(妇女和军人无投票权。);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总统是国家元首、又是军队的最高统帅,他征得参议院同意后,可解散尚未届满的众议院,其命令需经由他任命的各部部长副署;内阁由总统任命,总统和内阁部长共同向议会负责。

巩固:共和派取得了议会选举的胜利。议会对宪法做了修正和补充,确立了国歌和国庆日,并堵塞了所有君主派的复辟之路。

意义:法国确立了共和制,使法国社会得到稳定发展。

二.德国

(一)德国的统一

1864——1870年在首相俾斯麦的筹划下,普鲁士先后进行了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统一。

(二)帝国的成立:1871年,德意志帝国在法国宣告成立。

(三)宪法的颁布:1871年,颁布了《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实行联邦制和君主立宪制。

(四)宪法的内容略。

(五)对德国近代政体的评价:

1.德意志帝国实际是一个半专制的君主立宪制国家。帝国国会具有民主选举的基础,也提供了现代政党的讲坛,但是帝国国会对帝国政府没有任何监督权,普鲁士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在帝国中得以延续。

2.联邦制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是德国历史上的重大进步,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但是帝国的专横统治,并最终把德国拖进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灾难。

高中岳麓版历史总结知识

第四篇:高中历史知识点岳麓版

知识不多就是愚昧;不习惯于思维,就是粗鲁或蠢笨;没有高尚的情操,就是卑俗。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历史知识岳麓版,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历史知识岳麓版1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

一、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1)农作物:水稻(南)、粟(北)(引进作物:玉米、番薯)

(2)生产工具的变革:

①原始农业:刀耕火种

②商周:主要使用耒和耜

③春秋战国:铁器和牛耕出现

④唐代:曲辕犁

⑤灌溉工具:三国翻车、唐代筒车

(3)水利设施的完善:

①春秋战国:芍陂、都江堰、郑国渠(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②汉代:漕渠、白渠、坎儿井、治理黄河

(4)生产方式的变化:

①千耦其耘:商周时期大规模简单协作

②自耕农经济:?

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进步;私有土地出现

产生:春秋

特点: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规模小,难扩大再生产

二、古代中国主要的土地制度

(1)井田制:

形成:商周时期

实质: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2)私有制确立:

形成:战国时期

原因:私田逐渐私有;税制改革承认土地私有;商鞅变法从法律上确认土地私有

(3)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4)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土地兼并

三、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辅

(2)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3)“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四、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和特征

(1)金属冶炼术的演变: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

(2)纺织技术:

①丝织技术:?西汉中国被称为“丝国”称号?唐代发明了缂丝技术

②棉纺技术:

?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元明时期:江苏成为棉纺织业中心,棉纺织业新兴的手工业部门

明代后期:棉布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

(3)陶瓷:

①陶器的发明:新石器时代:黑陶、彩陶、白陶

②制瓷技术:

东汉末年:青瓷

南北朝:白瓷

隋唐时期:技术臻于成熟,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宋代:瓷都景德镇,出现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体系

元代:创造了青花和釉里红,开始进入彩瓷时代

明代:创造了斗彩和五彩瓷

清代:创造了粉彩和珐琅彩

③影响:唐代瓷器大量出口,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

(4)手工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①官营手工业:?

产生:西周时期

特点:官府统一经营管理、工匠职业世袭;生产范围广、规模大、分工细致;明代以前占据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②私营手工业:

?兴起:春秋时期

发展:明中叶后取代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经营方式的变化:明中后期,孕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5)古代手工业的特点:

①官营、私营、农民个体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发展;

②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

③古代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还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

④手工业生产规模大、分工细;

⑤手工业经济是农耕经济的附属;

⑥明清时期手工业生产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五、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和特点

(1)商业发展:

①商朝:产生了专门的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

②周朝:实行“工商食官”的政策

③春秋战国: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

④隋唐:出现长安、洛阳、扬州等大都市;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繁荣

⑤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集镇、夜市兴盛

⑥明清:商业发展新特点

(2)城市的繁荣:

①周秦至唐:?

城市特点:商业交易受官府的严格限制

市坊分明:坊市分开

城市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

②宋代:

?城市特点: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控制

市坊破界: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城市职能:经济功能大大加强

(3)古代商业的特点:

①商业不断发展,商业运作模式日益成熟;

②推动了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城市经济功能不断加强;

③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制约,是农耕经济的附属。

六、“重农抑商”“海禁”政策及其影响

(1)重农抑商:

①原因: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的流动性与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 。

②产生:商鞅变法提出重农抑商政策实行;朝代:商朝、西汉、明朝、清朝

③后果:强化了农耕经济形态,限制了大规模工业化变革

(2)海禁

①原因:“天朝上国”自居,防范“外夷”侵犯和沿海人民的反清斗争

②后果: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高中历史知识岳麓版2

第二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一、新航路的开辟(航路、影响)

(1)1405-1433中国郑和七次下西洋,红海沿岸,非洲东海岸

(2)1487-1488葡萄牙迪亚士,非洲好望角

(3)1492意大利哥伦布在西班牙的支持下发现美洲新大陆

(4)1497-1498葡萄牙达伽马从欧洲到印度

(5)1519-1522葡萄牙麦哲伦在西班牙的支持下第一次环球航行

二、荷兰、英国的殖民活动

(1)荷兰的殖民扩张:

①时间:17世纪上半叶,取代西、葡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

②手段:组建大型商业公司

(2)英国的殖民活动(日不落帝国):

①手段:海盗式掠夺,进行商业战争,在殖民地进行商业活动和掠夺;黑奴贸易

②结果:18世纪下半叶成为最大殖民帝国

③影响:商业活动和掠夺,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黑奴贸易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给英国带来巨额财富,推动了英国工商业的发展。

三、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1)通过贸易和掠夺,把各大洲的商品源源不断地输入欧洲。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2)在欧洲人“火与剑”的殖民活动中,美洲的金银矿的开采和种植园经济为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做出了重要贡献。

(3)非洲成为猎获黑人奴隶的场所,跨大西洋黑奴贸易开始。

(4)欧洲人用美洲的金银购买亚洲的商品,刺激了亚洲经济的发展。

(5)全球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

四、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

(1)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

①棉纺织业:飞梭、珍妮纺纱机、水力织布机、水力纺织机

②冶金业:焦煤炼铁法;采矿业:蒸汽抽水机、安全灯

③动力:蒸汽机;交通运输:碎石路、铁路、汽轮

④影响: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

①标志:电力广泛应用、内燃机技术、化学材料、炼钢技术

②前提: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确立

③条件: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④交通运输:内燃机、汽车、飞机

⑤化学领域:有机化肥、人工合成染料、合成橡胶、油漆

⑥动力:电的发明和使用

⑦影响: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五、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1)开始形成:15、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

(2)初步形成:18、19世纪中叶的第一次工业革命

(3)最终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第二次工业革命

(4)途径:国际贸易的发展、人口和资本的流通、威力威逼

(5)影响:?

①促进了资本主义自身的发展;

②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国家大多成为欧美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非洲大陆领土基本被瓜分完毕,拉美在经济上受制于列强。

③欧美工业国从全世界范围获得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并倾销工业品或进行投资。货币可自由兑换,经济危机波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以欧美工业国为主导的统一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六、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1)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农民、手工业者破产;

(2)中国逐渐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3)客观上促进了城乡商品经济发展;

(4)洋务运动中近代军事、民用企业的兴办近代工业的出现。

“自强”:成立第一家官办的军用企业——安庆内军械所,开设规模最大的近代军事企业——江南制造总局;

“求富”:成立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

七、近代民族工业兴起和曲折发展

(1)兴起:

①兴起:19世纪60、70年代

②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传统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和影响;

③时间:19世纪70年代前后

④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天津机器磨坊

(2)甲午战后(19世纪末)初步发展

①原因:清政府放宽限制、实业救国的思潮、收回利权运动

②概况:棉纺织业发展迅速;实业家:张謇和荣氏兄弟

(3)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

①原因:

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

民国政府实行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

民国政府倡导使用国货和实业救国的推动;

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

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的经济侵略;

②表现:

纺织业、面粉业、卷烟业迅速发展;

重工业和化学工业获得一定发展;

化学工业的代表——范旭东

八、三座大山压迫下的民族工业(影响发展的因素)

(1)封建主义

(2)资本主义

(3)官僚资本主义

九、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及原因

(1)服饰:

晚清:鸦片战争前后,西式服装传入中国

民国:中西合璧中山装和旗袍

(2)饮食:19世纪40年代,通商口岸出现西餐馆;19世纪七八十年代,西餐成为时尚

(3)建筑:西式建筑最早出现在租界地区

(4)断发: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发出《剪辫通令》,结辫陋习至此革除。

(5)不缠足:维新人士发起女权运动,康有为等倡导,不缠足运动开展起来。

“断发”和不缠足运动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

(6)礼仪革新:民国初年,废除跪拜、作揖等礼节,代之以鞠躬、握手。

意义:显示平等、自由

(7)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①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②受西方民主思潮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③政治变革和政府政策的推动

④一些传统习俗不适合近代社会的发展趋势

十、近代以来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1)铁路:

1881年,唐胥铁路——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

1909年,京张铁路——中国工程师詹天佑设计施工,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

(2)水运:1872年,轮船招商局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水运业的诞生

(3)电报: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中国自主办电报的开端

(4)影响:新式交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通讯手段和出行方式,还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使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大大增强,异地传输更为便捷,促进了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丰富了生活。

十一、近代以来报刊、影视及传媒的发展

(1)报刊:1872年创刊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

(2)影视:1905年,《定军山》——中国人第一次尝试自摄电影;

(3)大众传媒:互联网改变着传统社会生活;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及认识世界、思考问题的观点和方法。

高中历史知识岳麓版3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

(1)原因:?战争使苏维埃经济破坏严重;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国家没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2)实施:1921年

(3)内容:

①?农业:以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②工业: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归国家所有;

③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4)流通: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

(5)作用:使俄国找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二、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

(1)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①时间:20世纪30年代中期

②表现: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2)评价

①作用:使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突出成就1940年工业总值跃居欧第一,世第二。

②弊端:

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国家从农民身上拿走太多,影响农民积极性;

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积极性。

三、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日益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

②具体原因:股票投机过度;供需矛盾;生产过剩——直接原因

③爆发:1929年10月24日纽约证卷交易所股市崩溃

(2)特点和影响

①特点: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强

②影响:经济破坏严重,国际关系日趋恶化;资本主义面临严重政治危机

四、罗斯福新政

(1)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①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打击美国;

②政府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无法解决危机;

③罗斯福1933年就任美国总统。

(2)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立法、救济、复兴)

①整顿财政金融:重建人们对银行的信心

②调整工业生产:《全国工业复兴法》和“蓝鹰运动”

③调节农业生产:减少耕地面积和产量以控制市场价格

④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振:通过《社会保障法》,兴办公共工程提供就业机会

(3)新政的特点:政府大规模的干预经济

(4)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①罗斯福新政是在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全面来临的时代,在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再也不能适应生产力巨大发展的时候开辟的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②其核心内容是通过国家力量扩大消费,调节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③新政式的调整被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资本主义经过这一重大调整,获得了新的发展余地和活力。

④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

五、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

①背景:30年代大危机的教训、罗斯福新政和凯恩斯主义的影响

②措施: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力加强政府干预经济的方式

(2)福利改革

①资金来源:个人缴纳、企业缴纳和国家补贴

②福利种类: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养老保险

③特点: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④实质: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

⑤评价:福利国家的出现使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缓解了社会矛盾,扩大了社会消费。但国家的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降低了人们工作的积极性。

六、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

①背景: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暴露;农业全盘集体化的后果;斯大林逝世

②内容:

农业:允许农庄庄员拥有一定的自留地和饲养牲畜;开恳荒地,扩大谷物生产;开展种植玉米运动;将拖拉机买给农庄。

③评价: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迈出了改革的第一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没有改变原有经济体制,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精神。赫氏个人作风急躁,造成混乱。

(2)勃列日涅夫改革

①背景: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

②内容:

工业:推行新经济体制,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重点重工业;

农业: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

③评价:改革没有突破原有体制的弊端,取得一定成效;勃氏执政后期趋于

保守,改革陷于停滞,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拖跨了苏联经济。

(3)戈尔巴乔夫改革

①背景:1985年,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

②内容: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最后导致苏联解体

高中历史知识岳麓版4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及经验教训

(1)过渡时期总路线

①核心内容“一化三改”: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2)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①实施:一五计划(1953—1957年)

②主要内容:优先发展重工业,处理好农、轻、重等关系

③成果:“一五计划”成果图

④意义:初步建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全面展开。

(3)三大改造:1956年底,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标志:生产资料的公有,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计划经济建立。为工业化开辟道路。

(4)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

①中共八大:(1956年)分析了社会主要矛盾和当前的主要任务。

②作用: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

③左倾错误:

表现:1958年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以大炼钢铁为中心)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一大二公”为特点)

特征: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危害: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挫伤人民的生产积极性;1959—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

④纠“左”举措:1960年,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到1962年底,国民经济开始好转。

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及历史意义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

①时间:1978年12月

②内容:实行改革开放、将党的工作重点转移

(2)历史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伟大的转折点;揭开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

四、农村与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开始:安徽、四川

②前提:土地公有制

③特征:包产到户,经营方式和分配方式的改革

④作用: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

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目标

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五、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和特点

(1)形成:

①经济特区: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

②原因:对外交通的重要通道或港口;著名侨乡,离港、澳、台较近;历史上与海外联系密切

③目的:吸收和利用外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④特点: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方法

⑤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⑥沿海经济开放区:闽南三角区(厦漳泉)、长三角、珠三角;

1990年开放浦东经济技术开发区、高科技园区等;

20世纪90年代,新一轮对外开放高潮,各地出现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科技园区、保税区、金融贸易区和出口加工区,开放形式更加灵活多样。

六、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2年中共十四大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7年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中历史知识岳麓版5

第五单元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

①背景:?1929年经济大危机和二战的惨痛教训;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变化;美国经济实力膨胀和称霸世界的野心。

②概况:1944年夏,美、英、中等国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开会

③内容:通过《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议定书》及附件,决定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这两个国际货币金融组织

④意义:标志着布雷顿森林体系——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建立。

⑤影响:是美国对外扩张的需要,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世界贸易。

二、二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

①内容:

①国际金融组织及宗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成员国义务:认缴资金——决定投票权。

②国际货币制度:双挂钩制度—美元以黄金挂钩,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即固定汇率制。

(2)作用:

标志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建立;确立了美国在二战后的霸主地位;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满足了美国对外扩张的需要,成为美国扩张的工具。

(2)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①成立的时间:1947年

②性质:国际多边协定

③目的:使各缔约国通过谈判削减关税,消除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充分利用世界资源,促进经济发展。

④影响:确立了国际自由贸易体制,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3)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三大支柱

①构成: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

②影响:顺应全球化趋势;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方向。

三、欧洲联盟

(1)欧洲共同体到欧盟的发展进程:

1952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成立——欧洲经济一体化开始

1967年,三个共同体正式合并为欧共体

1993年,欧盟成立

(2)欧共体经济一体化建设共同农业政策、共同的关税政策、统一大市场、欧元

(3)欧盟初具规模:欧元的诞生(2002年1月1日正式启用)

性质: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

(4)影响:欧洲一体化符合欧洲整体利益和欧洲各国利益,改变了世界格局,提高了欧洲的国际地位。

四、北美自由贸易区

(1)北美自由贸易区

①建立:美、加、墨签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1994年成立。

②性质:单一的经济组织

③影响:三国间经济联系大大加强;对发展中国家造成负面影响

五、亚太经合组织

(1)建立:1989年,在堪培拉12国外长会议,宣告亚太经合组织正式成立

(2)扩大:1991年,中国、中国台北和香港加入该组织

(3)性质:论坛性经济组织

(4)影响:亚太地区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与作用大大提高;开创了新的合作模式。

六、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

世界贸易组织是由关贸总协定发展而来的;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形成。

七、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加入时间:2001.11.11

性质:各国之间从事经济贸易活动的世界性统一市场

作用:标志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意义:

①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的一个契机,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长远利益。

②中国经济融入世界,必将有力地推动全球经济繁荣与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八、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影响

(1)进程:

①?新航路的开辟,开始了经济全球化;

②20世纪90年代以后,经济领域的全球化速度大大加快。

(2)推动因素:?

①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根本推动力;

②新型交通和通讯方式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手段;

③两极格局的结束为全球化发展消除了政治障碍;

④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全球化疏通了流通渠道。

(3)表现:国际贸易的增加、世界市场的扩大、国际分工日趋成熟、大型跨国公司数量增加。

(4)影响:

积极方面:?

①能有效的利用世界各地的资源;

②为各个国家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极大的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存在问题:

?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

②各国经济互相依赖导致世界经济的不稳定性增加;

③引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5)展望: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从长远来看:全球化有利于世界和各国经济的发展;只要建立起新的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对全球化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就能达到共同繁荣。

高中历史知识点岳麓版

第五篇: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学后记

历史科组 夏克传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第1课孔子

与老子

一、看图学史是本课的一个特色。图片比文字更直观,且富有历史感。在学习第一目“孔子及其学说”时让学生先解读一组图片,初步形成对孔子生前身后的感性认识,为理性分析孔子思想做个铺垫;在学习第二目“老子及其思想”时让学生观察“泉州老君岩”图片,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都能感受到这尊雕像的精妙和老子的“无为”思想。

二、历史学是严谨的,但学习历史的方式可以活泼一点。学习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少不了解读《论语》和《老子》。本课解读《论语》不用平常的古文今译,而是全班同学集体诵读《论语》摘录,了解其内容,再由两个学生用现代文模拟对话。因为《论语》本是对话体例,模拟对话有助于学生理解其含义,又身临其境,领略到孔子的谆谆教诲。在第一目向第二目的过渡中采用做一道选择题的方式,用不多的时间让学生在回顾儒家以德治国时发现另一种治国主张,在思想冲突中接触老子的智慧。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重视三维目标的拓展,建立在学生已学过高中历史必修

一、二册,对政治史、经济史已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目的是锻炼学生把已学相关主题知识融会贯通、对历史知识进行纵向、横向的综合分析能力。同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同史实紧密结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出自史实,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养成于历史知识的学习中,不作无病呻吟。

二、教学既中重视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又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整个教学过程中,从导入课到新课教学、从三维目标的拓到课堂小结,都充分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引导、点拨和帮助的作用。可以说,教师捕捉到了能引起学生争鸣的历史问题,营造了民主平等的课堂环境,成功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创新和个性发展,提高了课堂效益。

三、实现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

适当引入材料,建构情景,提出问题,开展活动,采取多种方法,多样组合,精心设计问题,讲练结合,应用幻灯、多媒体等电教手段,充分激活学生探究的热情,组织学生讨论, 1 / 16 实行开放多元的评价机制,对学生答问中创新的火花和个性思维,给予肯定和鼓励,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有机整合已学必修

一、二与新学必修三的相关内容,既重视知识结构的整合,又重视探究能力的养成。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一、采用设置问题情景、设疑引思、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教师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提高其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真正实现了师生的真正互动。

二、充分运用精彩史料,努力打造一个高效的课堂。通过展示史料、图片资料,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从黄老之学到儒家思想的演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从而进一步明白,任何一种思想只有不断的发展变化,与时俱进,才能具有生命力,才能不被历史所抛弃。

三、密切联系已经学过的必修

一、必修二的内容和其它版本的相关知识,打破了模块既有的界限,跳出版本来落实课标,这样既融会贯通,方便了学生对这节课的理解掌握,又适当拓展了知识。

四、但由于本课理论性强,难度较大,学生不易理解掌握,设计并没有完全抛开传统的知识讲授法。

五、总体来说,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既注重学生根据史料提取有效信息能力的培养,又注重提高其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关注学生历史课堂上人文精神的培养。

第4课

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一节主要讲述了儒学吸收佛道思想后进一步思辩化和哲学化的情况。教学时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宋明理学产生的背景;宋明理学的主要内容;对宋明理学的评价。在理学背景方面,重点强调了三教的调和之风。理学内容方面,主要学习: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理学内容主要从其核心,伦理观和方法论三方面学习。理学的评价,通过材料展示和分析理学积极性和消极性。

这节内容是学生在初中学习中没有接触过的,内容晦涩,抽象性、理论性强,而且宋明理学带有深刻的哲学内涵,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政治课还没有学习哲学内容,无法提供跨学科的支持。因此对于普通中学学生来说,学习有一定难度。所以,在教学中我更多的利用学生熟悉和比较浅显的文言材料,比如导课时所选用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时也借助一些小故事,比如佛教禅宗和心学代表人物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理学抽 2 / 16 象的内涵。对宋明理学进行评价时,则利用多媒体展示大量学生熟悉的历史名人的名言,更便于学生理解和归纳,并体会这些名言背后深刻的思想精髓,尤其是用多媒体展示温家宝总理在美国哈佛大学引用的理学大师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带给学生灵魂深处的震颤。宋明理学的观点虽然良莠不齐,但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却对学生的道德修养,人生价值导向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因而在教学中我着意突出这一点。在分析理学消极性时,由于理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差较远,学生无法形成准确的认知,而用多媒体展示贞节牌坊,三寸金莲,三从四德,配合我讲述的“二十四孝”中“郭巨埋儿”故事,在帮助学生直观地,形象地理解理学对人性的残酷、专横和扼杀方面,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课后学生反映课堂教学内容基本掌握,也能理解,但有些内容不能深入思考,感觉“想不透”。我在思索是否可要求学生课前多做预习,上网搜集相关材料,对宋明理学有更多的感知,便于本节课的教学和展开。还有以后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如何避免知识理论化,成人化,进一步将复杂的理论知识通俗化,简单化,更贴近学生,更贴近现实,更通俗易懂。

第5课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明清之际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封建社会走向衰落,商品经济兴起,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在这样的时代,随着经济和政治的变化,新的思想应运而生。第五课简要论述了四位进步思想家的思想。本课内容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所以要做重点学习。经过了四节课的教学我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以求日后的完善进步。

本课的教学思路基本上是教师用引导语借助图片、材料、以及以前的知识储备引导学生思考、自由讨论、自由回答。上课的气氛虽然显得有的混乱、但洋溢着自由、热烈的气氛。这一切都是我所希望的。因此总的来说这节课初步达到了我的教学目标、很好的实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同时,这节课,教师也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出了归纳与总结,能较好落实知识的教学。当然内容较多,学生不可能全部掌握。然而我觉的课堂能引导学生理解、体会就够了。还有很多工作是需要学生课后去完成的。

第6课

中国古代的科技技术

本节课通过设计基础知识填空,让学生对科技成就按照时间、领域、人物、成就的相关内容让学生要求学生填写,在填写中增强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记忆,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悟中国文化的辉煌。

3 / 16 及时把古代中国科技发明放在世界文化史的大背景下考察,既要看到它的辉煌成就,又要看到其中的不足,从古代中国科技兴衰沉浮中汲取教训并获得启示,效果好。

及时对总结规律性知识,如:中国古代科技特点,影响文化繁荣和没落的原因,提高了学生归纳能力。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第7课

汉字与书法

我感觉《汉字与书法》这节课比较成功地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的,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学生的探究能力和主观能动性得到了一定的发挥。现就本课的教学过程及效果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一、教学中的成功之处

1、创设历史情境,引发动机。《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将现代与传统勾联,展示中国篆刻艺术;汉字的起源,通过讲述神话传说故事,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增进对汉字的理解;通过展示《兰亭序》等传统书法中的极品之作,在审美情趣中感受古人才智并受到强烈的震撼,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2、突显历史学科特色。《汉字与书法》是岳麓版历史中的一节文化课,从知识层面看,与语文学科有紧密的联系,教学设计关键不要变成语文、历史学科“你我不分”,要做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如讲述书艺历程时,结合时代背景谈书法的基本特征,突显学科特色,史味充足。

3、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本节课的作用。这是一节展示中国的文字与书法的文化课,通过学习,学生要感悟到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从而产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树立自觉传承中华文化的意识。这样的教学内容,决定了学习过程要经历欣赏—品味—内化—感悟,如果单靠文本素材,难以展示中国汉字与书法的异彩纷呈,绚丽多姿的历史画卷,因而在设计中,搜集了丰富的、多样化的素材,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中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教学中的困惑与不足

1、赏析作品环节,学生的审美经验有限,因此,虽然少数同学有精彩的发言,但整体上,课堂发言的气氛不够热烈。怎样更好地调动学生,引导学生找到更好的知识交叉点和学生兴奋点,使内容丰富不乏味,新颖不老套,有待提高。

2、学生活动受课堂时间的限制,意犹未尽。

4 / 16

第8课

笔墨丹青

这一节主要介绍了我国绘画艺术的起源与发展历程和传统绘画的特点。课标的要求是概述绘画起源、演变过程,了解中国绘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采用教师讲析为主,师生讨论为辅的教学方式,引入适量的名家名画,引导学生赏析,并设置了一些问题进行探究。备课时希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熟悉中国古代绘画史上著名的画家和作品,掌握中国传统绘画的历史发展脉络和特点。引导学生探究、赏析、归纳与分析、理解绘画作品蕴含的不同时代背景和艺术家的个性,真正体会绘画中所蕴涵和积淀的民族审美情趣、人生志趣和哲学观念。

从这节课的教学实践中,我得到了很多启发和心得体会。

1、加强课堂教学的灵活性,用书要源于教材又不拘于教材;要服务于学生又要不拘一格;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寻求规律的教学。这样,不仅使学生学到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探究规律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

2、知识点的拓展和整合问题。知识点的拓展、联系是必需的。但要在考点内拓展和联系,切忌游离于课程标准之外。从某个角度去联系、拓展,不要胡乱联系。关于知识整合问题。

3、时间分配要把握好,讲课时详略要得当。明确重难点,要抓大放小,不细讲的地方不能花太多的时间,以切合课标要求。如这节最主要是我国绘画艺术的起源与发展历程和传统绘画的特点。引入其他的名家名画要适量,切忌大量堆积,又草草带过。

第9课

诗歌与小说

本课是必修三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的第9课,前面学生已学过《汉字与书法》和《笔墨丹青》,对本单元的知识结构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课重点是要让学生认识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探讨不同时期文学的时代特征。由于本课内容多而且分散,很难有一个线索全部贯穿,所以在导入时我设想了一个环节,用了当今比较流行的穿越题材,带着学生到中国古代的历史长河中去进行一趟文学之旅。从调动学生兴趣的角度出发中间穿插了一些名人的故事和熟悉的诗歌,重点是想让学生从每个时期文学特色不同的现象中去体会到文学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点做得较好:

1、导入设计比较新颖。因为是比较流行的穿越题材,提到学生熟悉的《宫》和《步步惊心》,学生容易被引进课堂。

5 / 16

2、注意了语言的过渡和衔接。为了让学生更有兴趣,我设计了孔子讲学的情景,然后用端午节的粽子引出屈原、用寿比南山的成语比喻出汉赋的特点、用旅途的最后一站比喻明清小说,使整节课过渡比较自然,语言也比较流畅。

3、在各种文学特色的解读中,注意指导学生通过对作品的欣赏得出特点。

4、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支持与配合使课堂互动性较强。学生能够主动发言,对老师的即兴表演热烈支持。

5、注意小结和升华。在整个知识讲完后,将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脉络进行梳理,同时通过一些文学作品让学生总结出文学发展的趋势。还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与时代特征的关系中让学生认识到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6、注意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讲到重要的朝代时能够联系政治史和经济史进行剖析,还将明清文学与西方的文艺复兴作了一个对比。

不足之处:

1、太在意过渡的自然,对有些朝代的作品分析的顺序有点乱,没有始终坚持先通过作品分析特色、再通过作品特色来分析时代特征的顺序。

2、时间前松后紧,补充的故事和诗词作品太多,导致后面的规律总结时没有留出让学生进行充分思考的时间。

第10课

梨园春秋

中国古代戏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小的舞台上,浓缩着无数悲欢离合的故事,记录着中华传统文化演进的轨迹,堪称窥探传统社会发展轨迹和古人生活的窗口。它以优美动人的剧情、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们所喜闻乐见。

引导学生透过中国传统戏曲发展流变的史实,发现中国传统文化演进的轨迹,探寻中国传统社会发展脉络,捕捉古人的生活场景,从而培养学生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分析能力。

第三单元

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

第11课

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

一、教学中的成功之处

1、多媒体资料丰富,充分运用图片和文字资料,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历史情境。

2、启发探究式教学,本身哲学理论较难理解,故补充大量材料,引导学生史论结合, 6 / 16 做到论从史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更有利于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去,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4、结论呈现图形化,知识梳理系统化,有助于学生准确把握本课的重难点,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教学中的缺憾

1、在教学过程中,虽然自己对学生的言行进行了及时的评价,但有些评价深度和广度不够,对学生的激励性不强,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还应在评价方面多学习,多思考。

2、本课内容与现实联系不十分紧密,很难设计有学生参与的、形式灵活、新颖的课堂活动,使本课内容更加充实、生动。

第12课

文艺复兴巨匠的人文风采

学生对文艺复兴前欧洲中世纪的情况是很陌生的,在讲解文艺复兴的背景前展示一些史料,让学生对欧洲中世纪经济、政治、文化的情况有一定的了解以后,再引导他们分析文艺复兴的原因。

古希腊先哲们好学深思,依据人是万物的尺度揭开了西方人文主义的序幕,文艺复兴运动高举人文主义的旗帜,认为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人文主义理念一路走来传承至今,形成了巨大的思想洪流,直到今天,人文主义正闪烁着永不泯灭的人性光辉,作为21世纪的有志青年们,你们该如何继承传扬人文精神,该如何做一个人文精神的进行者呢?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一、比较成功的地方:

1、思想史的味道较浓,设计时尽量避免改革史的色彩。

2、对因信称义学说和先定论的讲解比较到位。

3、思路清晰,围绕权威与挑战权威展开。

二、有待完善的地方:

1、对人文主义的讲解感觉还是比较生硬。

2、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落实上不够合理。

3、对权威的挑战结果处理还有待完善。

7 / 16

第14课

理性之光

优质教学的本质意义在于教会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教给学生“学法”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我认为,高中各年级的历史教学重点不一样,高一学生历史基础知识比较薄弱、理论能力不强,因此要重“趣”(采用各种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让学生爱上历史课,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提高历史学习能力);高二学生经过高一阶段的学习,已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以及历史思维能力,因此要重“法”(既历史学科的学习方法如预习、听课、做笔记、课后练习、总结归纳等);高三要面对高考,要加强应试能力的培养,因此要重“式”(帮助学生养成高考复习的基本指导思想、基本方法、复习资料的选择、学习流程等)。因此在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除了教给学生“历史概念3WC理论”外,我还对学生进行历史背景(一定的思想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思想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一般可以从政治、经济、阶级关系、思想等诸方面思考)和历史影响(用辨证唯物主义、一分为二的方法指导,影响可以从积极、消极两方面看,积极、消极两方面影响又可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分析,既要看到对当时的影响,也要看到对后世的影响)的学习方法指导,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第15课

近代科学技术革命

一、研究性学习是要发动学生积极参与。我在课前做了大量动员工作,参与的学生有将近一半,但是还有一半没有参与。他们认为这是历史学科,普遍不重视。面对这种情况我就让物理科代表任研究牛顿小组组长,生物科代表任研究达尔文小组组长,每个小组成员至少五人,每人至少收集一张图片或者一份资料,最后由组长整理材料,宣读。我让组长提交发言稿之后,我认真检查内容,对其大胆的进行了删减,要求汇报过程中,要有组员参与,体现集体合作的结晶。还要求发言时间在5分钟之内,尽量脱稿。各个小组汇报时基本体现了我的要求。尤其是研究爱迪生小组让成员用英文读爱迪生的名言,这个学生特意查了好几个生词的发音,也间接促进了这个小组的英语学习。研究牛顿小组在黑板写下牛顿三大定律也促进了他们的物理学习兴趣。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在探索的过程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能力,这是新课标的要求。但应注意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他们的特征,发挥他们特长,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二、这节课体现了多学科的综合。新课程要求知识的综合性。这节课内容涉及历史、地理、政治、物理、生物、天文、语文、英语等学科,我花费大量时间制作的课件又体现了教 8 / 16 学内容与信息技术的结合。组内评课时特意提到这一点,这是今后教学和会考考核的发展方向。

三、我用激情感染学生。虽然我是作课教师中年级最大的,但我的心依旧年轻。所以我在结束语时,饱含激情,号召学生热爱科学,献身科学。学生课后反映他们的热血都要沸腾了。在讲课过程中我很注重语调的抑扬顿挫,以此唤醒学生的良知和激情。要让学生有激情,首先教师要有激情。

第四单元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 第17课

诗歌、小说和戏剧

本节我们学习了进入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的三大流派,不管是哪一派别,其兴起与发展均于当时的社会现实息息相关。现实主义对社会问题的揭露与鞭挞、浪漫主义对理想世界的美好憧憬、荒诞派戏剧在与“荒诞的生存状态”抗争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理性与清醒,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与层面提示我们,全面而且正确的人生态度应当是:认清现实、充满期待、奔向未来。

本课难在让学生形成把文学作品放在当时历史背景下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对背景的分析,通过对理论知识的讲授,学生提高了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本课题的学习,在教师适当的引导之下,可以初步养成开放的、兼容并包的学习态度。

第18课

音乐与美术

本课是西方近代艺术发展史的鉴赏课,但又不是单纯的艺术类鉴赏课。而是作为人文艺术的鉴赏课,要结合历史与时代背景去理解、品味与欣赏不同艺术流派的艺术精品同时还要理性适度地去诠释作品的精神内涵和艺术价值观;要理解艺术家留下的传世佳作,在于他们炽热的人文情怀崇高的社会理念和对艺术执著的创新追求,明确这才是更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师生在欢愉轻快的氛围中随意对话、各抒己见,彼此探讨,从而有助于更深切地体验和感悟人类文化遗产永恒的魅力。这就是我设计这节课的宗旨,并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教育的艺术,说白了就是师与生的磨合,心与心的交流。苏东坡有首《琴诗》:“若言琴上有秦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弹琴必须有指头与琴弦巧妙统一方能奏出优雅华章。教育学生也一样,只有师生融洽,心灵相通。上下呼应,才能弹奏出优美的教育乐章。

9 / 16

第19课

电影与电视

一、教学方法及理论依据

1、教学方法:本节是第四单元的第三课,因此要对第四章《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的阶段特征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初步形成学生的“大历史观”,正确地把握本章的基本脉络。

一是阶段特征教学法:引导学生对第四章各节之间的关系做一个初步的判断,得出文化的发展源自社会的进步,是当时政治经济的反映这一认识。

二是采取互动式教学法:由于学生对电影和电视两类艺术媒介形式都非常熟悉。所以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理论依据:

一是根据新课标的精神与理念,主动探究学习更能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并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从宏观的了解到微观的挖掘这样一种教学思维,有助于学生掌握清晰的历史现象;

二是充分地利用学生已有的感知体验,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并在循序渐进中自然地得出新的感知是一种直接有效的办法。

二、学法指导:

1、学习电影和电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指导学生用阅读分析史料法、归纳法分析问题。

2、分析影视产生的条件时,可联系当今社会的影视现象,通过迁移的方式,引导学生挖掘一些隐性知识。如:科学技术的进步;商业利润的驱使等。

第五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第20课

西学东渐

本课主要学习从鸦片战争到19世纪末中国思想历程。鸦片战争以来,伴随着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的不断加深,先进的中国人思索中国发展的历程,向西方学习是这个时期思想的主流。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从器物层次向制度层次的演变。从鸦片战争后提出“师夷长技”,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到洋务运动期间主张“中体西用”,西学被大量的介绍到中国。这个时期,中国向西方学习停留在技术层面,学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维护旧制度和旧传统。甲午战争的失败,引起中国思想界的深刻反思,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提出全面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以挽救民族危亡。

对于本课教学来讲,如何让学生认识近代以来中国思想发展的历程是关键。通过学习, 10 / 16 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中国近代各个时期向西方学习的内容,认识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趋势和特点,体会历史发展与思想演变之间的相互关系。

所以,对于本课教学,我的考虑是:

第一、结合时代背景,引导学生认识和思考中国近代各个时期的思想内涵和特点(这也是本课教学目标),有利于化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困难。

第二、实施材料教学,指导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理解材料,以必要的问题推动教学,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所以,在本课教学中,设计这样三个标题:一本“新书”、一条“马路”、一场“变法”。 这样做的目的是想以点带面,以典型的历史史实和历史细节,化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屏障,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

第三、适度挖掘教材、整合教材,培养学生看问题的角度。

如在“师夷长技”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思考鸦片战争后中国所谓的“觉醒”。在“中体西用”这个教学环节,从三个层面引导学生思考“中体西用”思想对中国的影响(重点处理)。在“维新变法”这个教学环节,主要结合后甲午战争的失败教训,突出维新思想的“新”。

第四,本课最后,引导学生分析近代中国学习西方历程的特点,思考今天的中国该如何面对西方文化?实现历史与现实的有效结合。

从课堂教学效果看,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起来,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对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思想历程有了明确的认识,基本实现了教学目的。

第21课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能够增强学生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感受到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但本课内容较为枯燥,纯属平实性表述,学生对课文中的事件和人物是陌生的,不能产生亲近感以及重视意识。所以如果采取常规教学方式,虽然也有可能实现它的教学目标,但平铺直叙的灌输,学生一定会兴味索然,效果绝对不会理想。基于以上认识,我决定尝试使用学生历史剧表演和探究教学法,通过学生表演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演示和补充大量历史图片、文字资料,再创设一个个探究问题,鼓励学生思考、解决,并给学生大量的展示、讨论的机会,化枯燥乏味为生动有趣,从而顺利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一、成功之处

1、历史剧的表演非常生动和精彩!教学重点通过学生的表演得到了充分展示,知识点 11 / 16 生动化的得到了巩固,而且僵枯艰深的教学难点也能够变得鲜活起来,且轻而易举的被解决。学生也说:“这样一来,拉近了我们和这些名人、伟人之间的距离,我们对这些历史人物不仅不再陌生,而且印象深刻。我们熟悉了他们当然就对他们亲近了,并且对他们油然而生敬佩崇拜之情。”

2、实现了教与学方式的改变,变教师枯燥、呆板的满堂灌为师生共同参与、合作学习。丰富的历史材料加深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落实和理解,通过阅读材料去思考、解决相关问题,最后教师归纳、概括,更易于学生接受和记忆。又通过一系列探究性问题的设计能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发展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历史人物的评价以及把握历史规律的创新能力。最后小组讨论学习。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学生积极活跃,生生之间相互交流,为学生自主发展拓展了空间,从而有利于学生自主发挥。

二、不足方面

1、精心筛选为主题服务的有效资源。不能单纯为了课堂气氛的活跃去堆砌大量资源,这既是时间的浪费,也分散了学生的精力。

2、相信学生的能力。题目的设问含金量要更大些,让学生的思维力度更深些。

3、加强自身教育教学能力。学无止境,听课专家给予的精辟分析和合理建议,使我深深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加强业务知识的钻研,不断充电、不断提高。

第22课

孙中山的民主追求

《孙中山的民主追求》是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III•文化发展历程》教材中的第22课,属于第五单元《近现代史上的先进思想》。从总体上说我认为这节课比较成功,同学们的配合好,课堂气氛活跃,基本上按照我的教学设计完成了教学任务,效果不错。

本节教学我主要采用情境创设教学法、表格比较分析法、谈话引导法、采用老师引导学生探究的方式,辅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讨论,以达到对孙中山和他的民主思想的深切的感悟和理解。把合作、自主、探究的精神作为指导思想,围绕教学目标而开展,运用现代的多媒体手段。知识的获得不是被动的吸收,而是靠主动的探究完成知识意义的构建而获得的,知识获得的多少与知识构建的能力成正比。在课堂教学上能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愉快的教学环境。上课认真、感情真挚,学生能够大胆地发言。

历史课标里明确提出: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应该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对三民主义的内容和评价进行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的补 12 / 16 充和学生的学习运用三个环节突破了本课的重点,经过这次的教学,看到同学们的表现,更加深刻体会到当我们转变了教学观念,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舞台时,一些同学的出色表演使学生会用出色的表现证明他们的能力,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其次,是教学设计的导入语运用孙中山的图片、连战访问大陆和蔡元培的挽联比较新颖,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以《国父纪念歌》作为结束,不仅使本节课得到了升华,也使学生增加了对孙中山的崇敬和缅怀。

虽然这次的教学也有遗憾,并不是每一位学生都能达到要求,主动查阅大量资料,个别学生的问题探究没有深入,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提供更多的机会,更大的舞台,更多的学生会参与到主动学习的队伍中来,会亮出属于他们的精彩。

这次教学也让我体会到理论教学可以通过人物的经历来分析理论产生的必然性和起到的作用,这样的理论教学将不再枯燥无味,正是“人物搭台、事件唱戏,理论教学,融于无形。”

第23课

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在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发表了一系列的著作,阐明了关于中国革命的领导权、农民问题、革命道路、革命方向和新中国建设等问题,逐渐成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成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及其内容在近几年高考中多有涉及,备考时仍应给予关注以下角度:

一、知识角度:把握毛泽东思想形成的背景、主要内容及阶段特点、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作用,特别是毛泽东思想的阶段特点及不同时期毛泽东的著作。

二、热点角度:围绕纪念毛泽东诞辰周年纪念可以多角度命题。从毛泽东诗词及言论来考查毛泽东思想的内容及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作用。利用文献资料考查毛泽东思想的有关概念:工农武装割据、新民主主义理论等。从历史人物角度考查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及建设的贡献。

第24课

社会主义建设思想指南

一、《课程标准》首先要求打破旧的教学模式,扫除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认识态度,倡导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本节课的设计有小组 13 / 16 的竞赛、阅读材料、讨论等各种形式,都是以学生为主导,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参与。学生在课堂上既有参与的广度,又有参与的深度。学生并不是被动地、应付地学习,而是积极地、主动地探究。

二、本节课尽可能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而且内容主要以小组探究为主,让学生能和同学、教师甚至教材进行平等的对话。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生生分享彼此的见解和知识。

三、小组的竞赛、讨论的形式,培养了学生合作的精神。

四、本节课更多的时间是让学生讨论、作答,所以在时间的调控上一定要把握好。

第六单元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第25课

现代科学革命

这一课的内容,相对我自己来说,真的很陌生,我请教过物理老师,也上网去查了相关的资料,但还是不太了解,可以说是,上课说得越多,学生越模糊,所以,我最后采用的方式是,说少一些,书本上有的让学生自己掌握。

一、 本课知识脉络清晰,但一些概念比较难理解,所以要求物理和政治两位老师加以补充,能使学生更易理解。三个老师共同解决学生提出的意外问题。

二、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眼见不一定为实,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只有认识学习文化知识,有创新精神并与时俱进,才不是被社会淘汰。

三、针对学生基础一般,主要利用教材及教辅书的材料知识和问题,在幻灯片里并没有出材料题,通过练习检验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四、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老师下位去指导,既调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又增强了师生之间的感情。

第26课

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

科技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十分密切,从而从生活出发,理解科技革命的作用,应该更容易!

有一种说法,新课改后,老师上课只讲1/3,剩下的时间都交给学生,这显然是走入了一个误区,误解了新课改。新课改后,老师应在学生学习中充当一个重要的引导者,而不是填鸭饲养员。但作为引导者,并不表示老师上课就应该讲得越少越好,而是要老师转变意识,知道该怎么讲,该讲什么。

14 / 16 用对比法引出科技成就的原因,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掌握前后、横向的对比方法,养成举一反三的好习惯。通过处理课后“解析与探究”的题目,让同学们在自我学习当中得到锻炼,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27课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本节课我们共同了解了建国以来的科技成就、著名的科学家。通过分析,我们知道只有主权独立、经济发达的国家才能给科技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反过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一个国家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

用对比法引出科技成就的原因,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掌握前后、横向的对比方法,养成举一反三的好习惯。通过处理课后“解析与探究”的题目,让同学们在自我学习当中得到锻炼,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本课主题是让学生认识教育对民族、对国家的重要意义,让学生树立责任感、使命感。为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在本课中除运用了相关文字、数据资料外,还采用了大量具体的事例,丰富课堂教学,是学生得到实际体会。但在实际授课过程中,一些文字史料过长,学生阅读起来相对困难,影响教学实效。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变换一下材料的呈现形式,不要纯粹的展示,在一些史料上安排下讨论或思考效果会更明显。

第29课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双百”方针是党在总结我国文化发展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符合文化发展的规律,为繁荣文化指明了正确的方向。“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科学进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方针。我们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努力发展学术自由和创作自由。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大力促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组织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分组讨论,包括:“双百”方针提出后在执行过程遇到了哪些问题,“双百”方针的提出和贯彻给我们提供了哪些经验教训?应该如何处理三个关系?贯彻“双百”方针有什么现实意义?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文革结束和改革开放时期的到来,使“双百”方针又恢复了它的生命力,我们要接受历史的经验教训,正确处理好科学、 15 / 16 文艺工作和人民生活的关系,使文艺更好的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在这种形势下,科学和文艺工作者步入了又一个春天。教师可结合“三个代表”的理论,使学生明确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让学生感受到,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不断增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16 / 16

上一篇:以考试为话题的作文下一篇:云计算中心运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