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涝灾害系统范文

2022-05-27

第一篇:洪涝灾害系统范文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设计方案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

1概述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丘区面积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二。我国主要位于东亚季风区,暴雨分布范围广;季风气候决定了我国降雨在年内分布不均,汛期高度集中,以强降雨引发的山洪灾害发生最为频繁,危害大。

路路通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以山洪灾害防治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以非工程措施为主,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为指导,运用当代信息监测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系统集成技术在山洪灾害防治区建立以信息采集、预报分析、视频会商决策为基础的预警平台,通过手机群发、传真群发、无线广播、高音喇叭、手摇警报器、锣等预警程序和方式,将预警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送到山洪可能危及的区域,使接收预警区域人员能根据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

2系统总体结构

2.1系统组成

路路通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主要包括水雨情监测系统和预警系统。为更好地发挥系统的防灾减灾作用,还需建立群测群防的组织体系,加强宣传培训。

水雨情监测系统及时将简易监测站、人工监测站、自动监测站的监测信息汇入预警平台。

预警系统由基于平台的山洪灾害防御预警系统和山洪灾害群测群防预警系统组成。基于平台的山洪灾害防御预警系统主要由信息汇集子系统、信息查询子系统、预报决策子系统和预警子系统组成。群测群防预警系统包括预警发布程序、预警方式、警报传输和信息反馈通信网、警报器设置等。

共23页

第1页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

2.2系统建设模式

由于山洪预见期短、致灾快,因此为有效防御山洪灾害,提出在县级行政区建立基于平台的山洪灾害预警系统建设模式,省、市、县、乡(镇)、村等各方面的山洪灾害防治相关信息汇集于平台,县级防汛部门根据系统信息,及时发布预报、警报。同时县、乡(镇)、村、组建立群测群防的组织体系,开展监测、预警工作。

3系统特点

(1)软硬件一体化集成

公司提供完善的系统的集成方案,自主开发山洪监测预警软件。 (2)多层次水、雨情决策分析

可查询时段、日、旬、月显示区域内的雨量值、平均雨量值、最大雨量值、

共23页

第2页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

各站降雨过程柱状图及数据表、雨量强度统计等。

(3)完善的预警责任体系

建立县、乡、村三级预警责任人体系,短信、传真预警时可灵活选择接收人员。

(4)灵活的预警监测方式

采用水雨情系统自动预警及人工预警两种方式。 (5)完善的信息统计上报功能

依据国家防总要求定制的灾情报表,由各基层按照不同权限上报汇总,为县级领导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依据。

(6)丰富的结果呈现方式

系统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提供了直观的图形化分析界面,使分析结果一目了然,数据结果展现方式多样化,数据列表、雨量柱状图、雨量等值面、线、点标注、水位流量过程曲线。系统具有信息输出和表现功能,除具备基础信息、水雨情信息、工情、灾情统计分析信息的数据输出外,还具备表、文字、图形的输出和保存以及打印功能。

(7)响应快速及时、运行稳定可靠。

(8)各子系统,均可以独立安装实施,扩展灵活。 (9)围绕预警核心应用,全面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10)针对县级用户特点,应用简单,高度产品化。

4系统设计

4.1水雨情监测系统设计

通过建设实用、可靠的水雨情监测系统,扩大山洪灾害易发区水雨情收集的信息量,提高水雨情信息的收集时效,为山洪灾害的预报预警、做好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准确的基本信息。 4.1.1监测方式及报汛工作体制

水雨情监测系统监测项目主要包括降雨量、水位。站类主要包括雨量站、水位站。根据山洪灾害预警的需要和各地的建站条件,考虑山洪灾害易发区地形复杂、降雨分布不均、群众居住分散、地方经济发展不均衡等实际情况,水雨情监测站可建成简易监测站、人工监测站和自动监测站。其监测方式及报汛工作体制如下:

(1)简易监测站

共23页

第3页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

简易的雨量、水位观测设施,采用直观、可行的观测方法进行水雨情信息的监测。利用本地区适用的传播方式进行信息的传输,达到群测群防的目的。

简易雨量站采用有雨观测、下大雨加强观测的工作体制,有条件时及时上报;简易水位站在有雨时或接到通知时观测,水位接近成灾水位时加强观测,有条件时及时上报。

(2)人工监测站

无条件建设自动监测站,但拥有公用通信资源(程控电话、移动通信网)的地区,按照人工观测站的技术要求建立相应的水雨情人工监测站。采用人工观测和管理的模式,通过语音或通话报汛进行雨量、水位信息的采集和传输。

人工监测站采用定时观测,定时报汛的工作体制,在暴雨天气状态下加密观测、增加报汛段次。

(3)自动监测站

自动监测站采用有人看管,无人值守的管理模式,配置相应的雨量、水位传感器,遥测终端及通信终端设备,实现水雨情信息的自动采集、传输。

自动监测站采用定时自报、事件加报和召测兼容的工作体制;对超短波组网的自动监测站,则采用增量随机自报与定时自报兼容的工作体制;人工置数信息有反馈确认的功能。 4.1.2 信息传输通信网设计

水雨情数据传输常用的通信方式有卫星、超短波(UHF/VHF)、GSM短信、GPRS,以及程控电话网(PSTN)等。

(1)卫星通信

卫星通信是利用人造地球卫星作为中继站、转发无线电波实现地球站之间相互通信的一种方式,具有覆盖面大、通信频带宽、组网灵活机动等优点。目前,在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建设中用于测站与中心站间数据传输的卫星信道主要选用海事卫星和北斗卫星。

卫星通信的适用条件:所建监测站地处高山峡谷,且公网未覆盖和无条件建专用网的区域。

(2)超短波通信

超短波是指工作于VHF/UHF频段的信道,超短波通信的传播机理是对流层内的视距传播与绕射传播。视距传播损耗小,受环境的影响也小,接收信号稳定。但是,由于传播距离较短,一般需要建设中继站进行接力。

适用条件:所建监测站地处公用通信网不能覆盖,或位于低山和丘陵地区,且所需建中继站级数不超过3级的地区。

共23页

第4页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

(3)PSTN通信

程控电话(PSTN)是普及程度最高的信道资源,它具有设备简单、入网方式简单灵活、适用范围广、传输质量较高、通信费用低廉等优点,可进行话音和数据的传输。

适用条件:被PSTN网覆盖且电话通讯质量较好的地区。 (4)短信通信

移动通信是我国近十多年来发展最快的一种通信系统,目前已覆盖我国很多城镇,正逐步向农村扩展延伸,移动通信系统正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对于山洪灾害信息和警报的传输有着十分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目前可利用的短信通信有中国移动的GSM短信和中国电信的CDMA短信。

适用条件:被中国移动通信网或中国电信通信网所覆盖的地区。 (5)GPRS通信

GPRS是GSM系统的无线分组交换技术,不仅提供点对点、而且提供广域的无限IP连接,是一项高速数据处理的技术,方法是以“分组”的形式将数据传送到用户手中。GPRS是作为现行GSM网络向第3代移动通信演变的过渡技术,突出的特点是传输速率高和费用低。GPRS上行速率较GSM为高,下行速率则可达100Kbps。鉴于利用GPRS的运行速度快、运行成本低,建议尽可能地利用GPRS传输。

适用条件:已开通GPRS业务的地区。

4.2预警系统设计

山洪灾害防御预警系统平台是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数据信息处理和服务的核心,提供数据接收、处理、加工,信息查询、预报决策、预警与信息发布、信息交换等服务,主要由信息汇集子系统、信息查询子系统、预报决策子系统和预警子系统组成。

4.2.1信息汇集、查询子系统

信息汇集子系统与信息查询子系统主要包括监测站的实时数据接收处理、和其它相关部门的共享与交换信息的处理以及各类信息的查询服务。

主要功能有:

(1)实时接收自动监测站的水雨情数据和工况信息; (2)对自动监测站进行远程控制;

(3)实时处理接收的数据信息,并分类存入数据库中; (4)数据查询与维护;

共23页

第5页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

(5)人工数据录入; (6)基础信息查询 ① 雨量站基本信息

查询雨量站的基本信息,如:雨量站类别(自动、人工、简易等)、水系、河名、站号,站名,站址位置、设立日期、所属部门等。

② 水文(位)站基本信息

查询水文(位)站的基本信息,如:测站类别(自动、人工、简易等)、站号,站名,站址,经度,纬度,高程、设立日期等。

③ 工情基本信息

查询堤防工程、水库、山塘等的基本信息,如:建设地点、所在河流、集水面积、多年平均降雨量(径流量)、设计洪水位(流量)、库容、坝顶高程等。

④ 灾害点基本信息

查询灾害点的基本信息,如:地理、地质、气候特点、人口密度、基础设施、灾害频繁程度等。

(7)水雨情信息查询

通过对系统数据库的访问,可以实现各小流域、中小型水库水位、流量实时监测信息、历史资料信息查询,为预报决策提供历史资料对比分析。可以实现单站、多站实时或者历史水雨情图形化查询。具体包括:水文(水位)站雨量、水位(流量)实时和历史资料查询(包括日平均水位/流量、月水位/流量等),以及降雨量统计表、降雨量图等形式对雨量资料进行日、时段等综合查询。

(8)气象信息查询

将查询数据库得到的气象信息显示给用户,主要包括:中央气象台、省气象台和临近省气象台、本地市(县)气象台发布的当日天气预报(文字、图、表),卫星云图信息(图片)、多普勒雷达测雨信息、台风警报信息等。

(9)工情信息查询

工情信息主要包括:堤防、水库的各种特征值、工程图、工程指标、工程运行状况等数据;水库运行状况的实时信息,如闸门开度、大坝安全状况,溢洪道、泄洪洞、输水洞流量,水库、山塘水位状况(流量)、水库调度方案等。堤防主要信息有各断面水位、堤防安全状况、出险情况及类型。可以实现单站、多站实时和历史工情信息和运行参数的查询。

(10)经济社会状况及灾情信息查询

山洪灾害监测区域经济社会指标:村镇分布、人口分布、固定资产、重要设施、GDP等。

直接总经济损失:受灾范围,受灾人口,受淹城市,倒塌房屋,死亡人口等。

共23页

第6页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

工业、交通运输业直接经济损失:停产工矿企业(个),铁路、公路中断(条次)、毁坏路基(面)(千米),毁坏输电线路,毁坏通讯线路(千米)等。

水利设施直接经济损失:毁坏水库,水库跨坝,毁坏堤防、护岸、水闸,冲毁塘坝,毁坏灌溉设施,毁坏机电井、水电站、机电泵站,毁坏雨量站、水文测站。

农林牧渔业直接经济损失:农作物受灾面积,农作物成灾面积,农作物绝收面积,减少粮食,死亡大牲畜,水产养殖损失等。

(11)数据的输出保存打印

查询系统具有信息输出和表现功能,除具备基础信息、水雨情信息、工情、灾情统计分析信息的数据输出外,还具备表、文字、图形的输出和保存以及打印功能。

4.2.2预报决策子系统

预报决策子系统为各省级、市级或县级山洪灾害防御指挥部门进行山洪灾害预警提供依据。预报决策子系统包括水雨情分析预报、预警信息生成、维护及管理等3个模块。

预报决策子系统主要功能有: (1)水雨情分析预报模块

结合实时水雨情、气象预报信息,根据水雨情分析预报模型,对小流域、中小水库水位、流量进行预测,并输出预测结果(文字、表格或图形)。

(2)预警信息生成模块

根据预报成果及预警指标实时编制预警信息,并及时将预警信息发送至预警平台。

(3)维护和管理模块

该模块可以对整个系统的内容进行添加和删除,具有控制系统权限的功能。本模块为系统维护管理提供工具。 4.2.3预警子系统

预警子系统是在监测信息采集及预报分析决策的基础上,根据预警信息危急程度及山洪可能危害范围的不同,通过适宜的预警程序和方式,将预警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送到山洪可能危及区域,使接收预警区域人员根据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

在建立了基于平台的山洪灾害防御预警系统的地区,预警信息由该系统的预报决策子系统制作。根据平台设立的防汛指挥部门的级别不同,分为平台设立在

共23页

第7页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

县级、市级防汛部门两种情况。县级防汛指挥部门获取发布的预警信息,各乡(镇)政府接收县级防汛部门发布或下发的预警信息,传输给村、组、户。紧急情况下县级防汛部门可直接对村、组发布的预警信息。

群测群防预警信息的获取来自县、乡(镇)、村或监测点。由监测人员根据山洪灾害防御培训宣传掌握的经验、技术和监测设施观测信息,发布预警信息。县级防汛指挥部门接收群测群防监测点、乡(镇)、村的预警信息,逐级发布。各乡(镇)政府除接收县防汛部门发布或下发的预警信息,还接受群测群防监测点、村和水库、山塘监测点的预警信息。村、组接受上级部门和群测群防监测点、水库、山塘监测点的预警信息。

共23页

第8页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

4.3群策群防组织体系

由于山洪灾害突发性强,从降雨到发生灾害之间的时间短,且往往在灾害发生时断电、断路、断信号,因此群测群防尤为重要。群测群防组织体系为建立县、乡(镇)、村、组、户五级山洪灾害防御责任制体系,群测群防组织指挥机构主要在县、乡(镇)、村一级建立。

共23页

第9页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

5土建工程

遥测站自动实时采集、存储降雨量和水位等数据,并进行信道编码和信号调制,自动发送实时采集的雨、水情等信息,并可人工置数,具备增量自报、定时自报功能,重要的遥测站具备自报兼查询应答功能。

共23页

第10页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

5.1雨量站

5.1.1简易雨量站

简易雨量站按照《降水量观测规范》SL21-2006规定,主要配置直径200毫米的漏斗、放置于200毫升玻璃筒上,并固定于预制砼基块上(简易雨量器见示意图)。为直观和方便地观测雨量,承水器皿采用透明装置,并根据降雨的临界值或降雨强度,在承水器皿外进行划分或标注明显的预警标志线。

简易雨量观测器

5.1.2自动雨量站

自动雨量站是水雨情监测系统中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遥测站。单个遥测站的土建工作量不大,占地面积小,但分布广,各建站地点的环境条件差异大.土建的设计应结合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作出设计方案。

一、自动雨量站位置的选择

共23页

第11页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

自动雨量站的位置在站网论证基础上经无线电通信电路测试后确定。一般情况下,要选择交通方便有人居住的村屯、城镇,做到“无人值守,有人看管”,确保雨量站设施不遭受人为破坏.必须设立雨量站,而又无人居住的地点,也需要委托较近的居民看护。

在农村选择自动雨量站点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满足建站目的及要求。 (2)满足通信要求。

(3)选择建站地点的人家有条件且愿意承担看护任务。 (4)选择建站的庭院应开阔,无高大房屋、树木。

(5)选择在居民区有一定社会地位、受人尊敬的人家,这样雨量站不宜被人破坏。

(6)选择的居民家近年没有较大的迁移规划。

二、自动雨量站的结构型式

自动雨量站多设在平坦、开阔的庭院中,周围远离树木、房屋,雨量计周围设有围栏,以防止家畜,家禽或人为的损坏。有条件的也可在楼房或平房的平顶上直接设立,省去很多土建工作,还较安全,受周围的环境影响也较小。

自动雨量站一般应符合气象站安装要求。由于属于专用站,一般不参加资料整编、刊印,在安装高度上常因地制宜.国内已建的雨量站,有的直接坐落在地面的平台上,有的坐落在乎顶房的屋顶,有的被支撑物垂直支撑在空中,有的旁侧悬臂支撑在空中。近年的遥测雨量站大都为全密封铝合金筒式结构,甚至有的雨量筒大部采用全电磁屏蔽、全密封铝合金法拉第筒结构,全面实现环境(雷电,高低温、高湿、台风)防护,还可省去站房建设、铁塔和地网敷设费用。将雨量传感器、天线安装房屋顶上时,遥测仪可挂在房屋中的墙上,这样既降低了土建造价,也解决了看护问题。国内巳建的测报系统中,自动雨量站大都采用上述形式。法拉第筒不需要做地线,也不需要做绝缘支撑,占地面积小,适应全天候工作条件。所选用设备均适用于野外恶劣环境工作,按无人值守连续运行设计。有的正常运行已超过10年。如果以上条件不具备,须单独建造站房时,站房面积约4m2,净高大于3m,平顶,太阳能电池板、雨量计装在房顶。天线高度按电路设计报告布设,地网接地电阻应小于10Ω。站房应防潮(百叶窗),屋顶防嚣,周围排水通畅,设铁皮门、暗锁,防止老鼠出入。雨量站站房除应预留太阳能电池板进线孔外,还应预留雨量计信号线的进线孔。 测站站房还可利用原有房屋改建,也可采用架空高架方式,应按具体情况和要求灵活处理。

三、雨量计的安装设计

雨量计坐落在地面或屋顶,可预先将雨量计安装底座用混凝土浇筑好.在站

共23页

第12页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

房顶上安装雨量计时,要求房顶能满足安装尺寸和承载能力,并在雨量计上方35°的仰角范围内无遮挡物。遥测雨量站采用立筒式,筒式站房为铝合金密封结构,直径0.3m,高度2.0m,将遥测终端设备放在筒的底部,筒内底部温度比较稳定,可延长设备使用寿命,适合野外长期工作。筒式站房施工中,基础挖好后,浇筑混凝土,将筒埋深1m,回填后找平夯实即可。

雨量计应和太阳能电池板相隔一定的距离,防止雨水从太阳能电池板上溅人雨量计的盛雨口内。

雨量传感器和太阳能板

安装示意图

四、太阳能电池板的安装

太阳能电池板的受光应向南,周围应无高大建筑、树木、电杆等遮光物。铝合金法拉第筒可直接将太阳能电池板固定在筒的外面或将其固定在铁塔或塔杆上。

五、避雷针的设计

(1)安装天线的铁塔应装置避雷针,避雷针、铁塔、地网之间应焊接可靠。

(2)避雷针上端应加工成针尖形,以利尖端放电,井作镀锌 筒式自动雨量站施工示意图 处理。

(3)避雷针的最高点应比天线

顶端高出3—5m。

(4)避雷针的保护角为35°,设备和天馈线应在避雷针的保护范围内。

六、自动雨量站天线铁塔土建施工

雨量站必须设立通信铁塔时,铁塔的高度由通信电路测试决定.但雨量站的

共23页

第13页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

通信铁塔相对较低,一般不超6m。因而,其结构和形式宜筒化,铁塔与站房 间距不宜过远,应在防雷保护角之内。6m通信塔的施工要求如下: (1)塔杆用钢管焊制,设避雷地线。

(2)塔基础挖深一般大1.2m;基础应先挖好基坑,找平夯实再打垫层,然后浇筑基础;基础采用高标号混凝土浇筑。

(3)基础回填土应分层夯实,夯实后的土容重不得小于1.6t/m3.6m杆塔结构及摹础示意图如图所示。

6m通信塔示意图

共23页

第14页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

5.2水位站

5.2.1简易水位站

简易监测水位站是在溪河岸边、水库坝前设立便于监测的直立、斜坡式水尺; 对于无条件设立水尺的监测站,可在水流岸边较近的固定建筑物或岩石上标注水位刻度,以方便监测员直接读数。

水尺的刻度必须清晰,数字必须清楚且大小适宜,数字的下边缘应放在靠近相应的刻度处。刻度面宽不应小于5cm。刻度、数字、底板的色彩对比应鲜明,且不易褪色,不易剥落。最小刻度为1cm,误差不大于0.5mm,当水尺长度在0.5m以下时,累积误差不得超过0.5mm,当水尺长度在0.5m 以上时,累积误差不得超过该段长度的 1%。

直立式水尺的水尺板应固定在垂直的靠桩上,靠桩宜做流线型,靠桩可用型钢、铁管或钢筋混凝土等材料做成,或可用直径10~20cm 的木桩做成。当采用木质靠桩时,表面应作防腐处理。安装时,应将靠桩浇注在稳固的岩石或水泥护坡上,或直接将靠桩打入,或埋设至河底。 有条件的测站,可将水尺刻度直接刻绘或将水尺板安装在阻水作用小的坚固岩石上,或混凝土块石的河岸、桥梁、水工建筑物上。

5.2.2自动水位站

自动水位站主要的土建内容为;站房、铁塔及基础。

一、浮子式水位计

采用浮于式水位计,水位站要建测井。其设计标准,应视测站重要性而定.有堤防的自动水位站的设计标准一般应高于堤防的设计标准;大扛大河干流水位站

共23页

第15页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

一般可按百年一遇水位设计,支流按50年一遇设计,在冲淤变化大的河道上应考虑一定水平年后河道的冲淤幅度。

测井的具体形式应根据拟建站地点和地形特点、防护要求,可建成岛式、岸式、岛岸结合式。 1 测井

(1) 水位井的设计符合 GB/T50138-2010《水位观测标准》中的有关规定。 (2)测井不应干扰水流的流态,测井截面可建成圆形或椭圆形。 (3) 井壁必须垂直,井底应低于设计最低水位0.5---1.0m,测井口应高于设计最高水位0.5---1.0m。

(4)测井井底及进水管应设防淤和清淤设施,卧式进水管可在入水口建筑沙池。测井及进水管应定期清淤泥沙。多沙河流测井应设在经常流水处,并在测井下部上下游两测开防淤对流孔。

(5) 测井可用金属、钢筋混凝土、砖或其他适宜材料建成。

(6)测井截面应能容纳浮子随水位自由升降,浮子与井壁应有5---10cm间隙。水位滞后不宜超过1cm,测井内外含沙量差异引起的水位差不宜超过1cm,并使测井具有一定的削弱波浪的性能。

(7)水位井用于安装水位传感器。 (浮子式水位传感器的外形见示意图) 根据浮子式传感器的使用要求,井房面 积应不小于2m2,并具有通风孔和进线丝绳要平滑垂直放置,以防互相缠绕。

这样,方能保证传感器测试的准确性。具体可参考示意图。

(8)井房底板可选用能拆装木板,其厚度为3--6cm左右(或其它设施)。井房的设计应便于水位计的安装与维护。

(9)井房距遥测站房的距离不应大于200m,信号线应做架空或埋地处理。 (10)如水位站同时兼做雨量站(即同时安装雨量传感器),则应将水位井房顶做成平顶房,并且应留有雨量传感器安装固定件。

根据国内已建测报系统的运行实践,遥测站和中继站的站房仅需满足安置通信、电源、传感器等室内设备的要求,使用面积不宜大于5m2。

共23页

第16页

重锤

浮子(根据不同需要选择不同的浮子和重锤)

浮子式水位传感器外形图

水位传计数器

孔,测井内直径不得小于0.3m,安装时浮子和重锤的外壁要离井壁最少0.1m,钢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

水位测井的设计,结冰河流要考虑冬季的冻胀、流冰期冰块的撞击,同时也要考虑大洪水的冲刷、淘空和漂浮物的撞击,主体要坚固,基础必须在冲刷层和冻土层以下,有条件时基础应与基岩连接,水位井平台在设计过程中应尽可能与堤防护坡等水利工程相结合。

井身可建成圆形或矩形,但有效截面积一般不小于600mmX 600mm,水位井筒内壁要垂直、光滑.最好用钢筋混凝土建成,为节省投资,也可根据浮于大小选用相应的工业管材,如钢管、PVC塑料管、混握土预制管等。

进水口尺寸大小应能起到一定的水流控制作用,既保持井内水位在各种水流情况下与河水水位相同,防止井内水位的滞后作用,又能减小波浪引起的测井内水位的波动.一般进水口的截面积不应小于测井截面积的1%。对于水流条件复杂,而又要求测量精度高的测井,进水管长度、截面积以及进水管的形状与水流方向的夹角等可通过水工模型实验确定。

测井结构要牢固,防淤、防浪、抗冻.在含抄量较大的河流上建设自记水位测井,测井与进水口之间应设沉沙池,每次洪水过后最好检查一次,定期清除泥沙。目前,国内已建的遥测站大多采用棍凝土、砖砌或石砌,有的采用预制混凝土管,有的采用钢管,可谓不拘一格,多种多样。 2 站房

站房与水位井的相对位置关系一般有:地面井口直接建房、在测井上建仪器室站房、测井各自独立设置等三种。

如果水位井建于站房内,站房面积一般约为6mz。

只要条件许可,应将水位井和站房合二为一,这样可避免长距离铺设水位信号线,减少信号的干扰,降低土建费用,也便于以后的管理和维修。

测站站房还可利用原有的房屋改建,也可采用架空高架方式,应按具体情况和要求灵活处理。

站房建在水位测井上的站房面积、形式,取决于水位测井的形式及材料。如果水位测井采用钢管,为节省投资,站房可仅用于放置仪器,此时仪器室(站房)面积较小,能满足仪器设备放置的足够空间即可,人不必进入,仪器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人员站在井体外面的梯子上进行。仪器室可建成圆形、方形或其他形式。如果水位井采用砖砌或预制混凝土管,其结构和上部空间具备建设站房条件,应建设一仪器室站房,既为后期的运行带来了方便,也很美观。

共23页

第17页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

8m高水位测井示意图

3 铁塔(或杆塔) 如天线挂高要求较低,站房顶上有足够位置并能承受塔的重量,可直接在房顶上架设一塔杆,除此之外,均应在地面建铁塔。

天线塔应建在站房的背面,两者适当靠近,既做到缩短馈线,减少馈线损耗,又不至于因距离太近,使人可以顺着天线塔爬到站房顶上,造成遥测设备破坏。

天线堵与站房间距离超过5m时,应在两者之间架设钢丝,用于悬挂馈线。 如果测井和站房相距较远,水位信号线应加铁套管并埋人地下引入站房,铁管应接地良好,并每隔10m或在拐弯处建造连接井。

铁塔的高度由通信设计决定。一般情况下,没有必要因一个独立的遥测水位站建设一个超过6m以上的铁塔。铁塔太高,其造价会成倍增长,运输、安装都带来一系列问题。

二、非接触式

共23页

第18页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

采用浮子式水位计的遥测站土建工作量主要为测井的工作量,而采用非接触式遥测水位计的测站可省去测井,感应探头悬挂在空中,不接触水面,通过超声波探测水面的高度.非接触式特别适宜于含沙量大,水面漂浮物多的河流,或因各种原因采用浮子式较困难的河流。非接触式遥测水位计可用于监测各种水体,如人工水渠、水库水位、河道水位等。近年来,黄河上新建的遥测水位站大多采用非接触式。

非接触式虽然省去了在水中建水位井的麻烦,但地面上需建传感器支撑铁塔或整体灌注桩形式支架。

非接触式超声波水位计,该水位计的传感器安装高度要求超过历史最高水位,主河道水位计及传感器安装架设需建传感器支撑铁塔或整体灌注桩型式。如用铁塔可在底部打基础桩,上部建三角铁塔(或四角塔),在塔的中部(或顶部)设计一个仪器百叶箱,其体积为450mmX500mmX400mm,既要通风透气,又要防雨,防冰雹.顶盖上安装太阳能电池板,另外横向伸出一个相应长度(如3~4m)的横杆作为固定传感器之用。塔顶伸出一个高于天线5m的避雷针,使天线及传感器位于避雷针的保护区之内。避雷针地线接地电阻小于5~10Ω。

如果安装架采用全灌注桩型式,基础可加大、加深,上部要细(可根据当地的水流条件、冲刷要求决定深度和尺寸大小,如底部埋入地下3~5m,直径为80—lOOcm,上部薄径为40cm即可。仪器箱及伸出去的横杆同上,避雷措施也同上。

另一种安装型式为岛式钢管和岸边钢塔式,在岸坡缓、支架伸出去较远时可采用岛式钢管,坡度较陡时采用岸边钢塔形式。

5.3中继站

超短波通信属视距通信,由于受地形的影响,遥测站的信息不能直接到达中心站时,就需建设中继站,用以传递信息。

一般情况下,一个中继站应连接几个或十几个遥测站,因此,如中继站运行不正常,将直接影响遥测站的信息传递,有时甚至使整个系统瘫痪;同时,中继站的工作环境相对遥测站来讲较为恶劣,一般没有人看护,其土建的设计既要防止自然因素的破坏,又要防止人为因素的破坏。

中继站的位置,铁塔高度,由无线电通信电路测试结果决定。 中继站的土建项目主要有:站房、铁塔及基础、防雷接地等。

一般情况下,中继站位置高,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且土建的工作量与遥测站相比较大,在中继站选择、设计和建设中应尽可能利用当地已有的土建设施,或略作改造利用,以减小工作量,降低投资。必需建设的中继站,要进行土建设计。

共23页

第19页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

中继站多建在高山顶上,环境恶劣,遭雷击的可能性大,避雷要求高,最好采用环行地网,接地电阻小于10Ω,天线铁塔(或杆塔)上应安装避雷针.对于石山,由于山顶上土层薄,接地电阻很难降下来,可考虑埋放降阻剂并盖土夯实,或将地网用钢筋焊接至背阴墟土层较厚处,或采用降阻模块方式,使接地电阻低于规范要求的10Ω。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除接地外,其他各个环节都要注意采取防雷措施,包括天线、电源等。由于中继站设在高山顶上,土层薄,易干旱,防雷困难,实践证明,雷击是系统故障的重要原因。

一、通信塔

天线挂高较低,中继站站房顶上有足够位置并能承受塔的重量时,可直接在房顶上架设一个小铁塔,除此之外,均应在地面建铁塔。

虽然电路设计只要求较低的挂高,但从地面架设的铁塔不宜低于6m。较高的天线塔上应架设安装平台,平台的有效直径大于1.2m,护栏高o0.8m.铁塔本身作为雷电载流体,要求每节铁塔连接处除用螺栓连接外,还须焊接在一起。

铁塔的建筑材料一般采用钢管、工字钢、三角钢、钢筋等制作,钢塔的截面有三角形、四边形,应根据当地材料、塔高、基础的物理特性选择。铁塔基础在设计前应进行必要的物探工作,以探明其地质特性,在此基础上确定基础的开挖深度、避雷接地措施.以12m钢塔为例,其施工的设计要求如下:

(1)天线塔基础挖深2m或挖到基岩。

(2)应先挖好基坑,找平夯实再打垫层,然后采用高标号混凝土浇筑基础;基础顶面必须保持水平。

(3)基础回填土,应分层夯实,夯实后的土容重不得小于1.6t/m3。 (4)钢塔基础设钢筋网架,并预留法兰盘及螺丝头,以便与铁塔连接。 (5)钢塔用钢筋焊接,底部焊接法兰盘,使之与钢塔基础法兰盘及螺丝头能够对接。

(6)钢塔均设避雷地线,12m钢塔要求地线钢筋长度为12m(3根)。 (7)钢塔设防盗平台,平台厚板焊制,井留供上下通过的钢门,门由底部向上推开,在下部上锁并加防雨胶布。平台用支撑杆支撑。

二、站房

由于中继站设备体积较小,一般情况下,在钢塔上如防盗平台上设置一个仪器箱即可满足要求,既节省了土建工作量,也减少了在地面上建站房遭受人为破坏的几率。

确需在地面上建设中继站房的,可用砖混结构,房顶为平顶,做好防水处理,屋槽伸出墙外0.5m。东西两面墙上各开一个窗户,井以钢或铁板制成百叶窗牢牢地固定在窗口,既可防雨,又可防盗,东西墙根稍上处各安装一个铁质透气弯管。

共23页

第20页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

12m通信塔及基础示意图

直管应做到外低内高,以防雨水进入.所有通风口的房内一侧都要加盖铁丝网,以防虫、鼠等侵入。

天线塔与站房应适当靠近,既做到缩短馈线,减少馈线损耗,又要防止因距离太近,人可以顺着天线塔爬到站房顶上,从而对遥测设备造成破坏。

天线塔与站房间相距超过5m时,应在两者之间架设钢丝,用于悬挂馈线。 中继站站房在靠近天线塔侧的墙上应留有进线孔,还要预留太阳能电池板线的进线孔。在设备安装时,持进线穿好后,注童把余隙堵牢,防止雨水顺电线流人屋内。中继站站房内应配备一工作台,便于设备的放置。

为安全起见,设在野外的中继站站房应采用隐式电子锁,不采用外挂的挂锁或弹子锁;采用钢板结构门.对于盗窃和人为破坏严重的地点,也可采用双层结

共23页

第21页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

构,一层、二层和房顶在房内建楼梯上下连通,并分别加盖铁门,这样可有效防止对遥测设备特别是安装在室外的设备的破坏。

三、避雷针的设计

(1)安装天线的铁塔应装置避雷针,避雷针、铁塔、地网之间应焊接可靠。 (2)避雷针上端应加工成针尖形,以利尖端放电,并作镀锌处理。 (3)避雷针的最高点应比天线顶端高出3~5m。

(4)避雷针的保护角为35°,站房和站房顶上的设备应在避雷针的保护范围内,如达不到这一要求,应单独设立避雷针。

四、接地体设计

为了使系统具有较好的防雷性能,地网设计一般按以下步骤进行: (1)用四极接地法测试各地土壤电阻率。

(2)根据要求的接地电阻,计算出接地网面积和接地体总长度。

(3)复合接地网中,为了减少相邻接地体的屏蔽作用,水平接地体间距和垂直接地体间距均应大于5m。

5.4中心站

中心站土建主要有:中心站房建设、站房装修、中心站铁塔建设。中心站土建设计应尽可能利用现有设施,以减少投资。由于中心站的位置一般由业主单位选择,站房一般情况下不必单独建设,但现有站房大多不能满足要求,需对中心站进行改造和装修.业主单位因通信、防汛等工作需要,一般在中心站附近有高架铁塔可以利用.如不能满足要求,一般在房顶上设置一个不超过6m的塔杆就能满足要求。

中心站房可按计算机室标准建设,接地电阻应小于5Ω;电源应根据不同设备设置相应的电气开关,如空调机、电池充电机、UPS、网络服务器等,可分别设置交流电三相电源、蓄电池组等;室内要防尘、防潮,室温在20℃左右;不安装产生电磁于扰的设备,远离工业干扰源:宜采用静电地板或墙壁贴墙纸,铺设地板时各种电线、电缆线要预先计划好,排在地板下面,避雷针必须高于天线顶端5m以上。

中心站用房一般包括机房、办公室、值班人员休息室、电源室、维修室等,一般不超过120m2。机房使用面积可按通信设备、计算机、打印机、绘图仪以及其他辅助设备面积综合的8--12倍计算,若计算值小于20m2,可采用20m2.为使计算机等有关设备能长期稳定地工作,延长使用寿命,在机房内应有防火、防静电和温湿度调节等设施。

共23页

第22页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

(1)计算机配电系统。供电系统耍有足够的容量,以满足系统耗电量的要求和系统扩充的需要,计算机供电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计算机设备供电系统,要保证计算机设备的可靠运行;二是为其他用电设备如空调设备、动力设备、照明设备等供配电的系统,称为机房辅助供电系统.机房辅助供电设备(空调等供电设备)与计算机设备应分开供电。

(2)空调系统。在机房内应使用可靠的空调设备,能提供适当的过滤加湿、解潮、空气流通等,以保证机房内的最佳操作环境。

(3)地板。为计算机房内的电源、电话、通信器材、空调的管路提供灵活的使用空间,应选择有表面抗静电的地板,尽可能使用高性能材料,地板的任何一部分必须能支撑设备重量,所有的吊顶、地板都应考虑到金属屏蔽。

(4)接地系统。为防止地回路的形成,计算机与设备要很好地隔离,禁止两地共用,各自有自己独立的接地系统。

接地系统包括:①交流保护接地,小于4Ω;②安全保护接地,小于lΩ;③防雷保护接地,小于4Ω。

(5)防火、报警、灭火系统。要装有适当的防火、报警、灭火装置,地面,吊顶、墙壁应使用耐火的非燃性材料等。

共23页

第23页

第二篇:建立健全自然灾害预警系统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之一,自然灾害多发地区的群众不时的遭到灾害带来的生命安全和家园毁坏的威胁。建立健全自然灾害预警系统,提高自然灾害预报预警能力和防治水平,促进自然灾害多发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有力保障。

党的十七大曾提出要“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在进一步对加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提高灾害处置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建立健全自然灾害预警和应急制度,是科学应对自然灾害的迫切需要,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必然要求,也是建立健全各类突发事件预警和应急机制的重要基础。长期以来,我们在应对各种自然灾害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已经初步建立包括自然灾害在内的各类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成功应对了许多重大自然灾害,为促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贡献。但是,当前我们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特别是预警机制不够健全、应急反应不够迅速、监测点覆盖面不够广,辐射范围小,灾情处置不够科学,某些地区资金投入不高,与日益严峻复杂的自然灾害形势不相适应。为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促进社会、经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我们必须建立健全自然灾害预警和应急机制,采取切实措施,加强预防预警,规范应急处置,提高应急能力,科学有效地做好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工作。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措施来完善我们的预警系统:

一、完善预警预测技术体系。建立健全高效的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预报系统,对各类自然灾害实施更加准确、科学的预警预报。充分发挥现有气象、水文、地震、地质、环境、森林防火等监测体系的作用,进一步完善功能、科学布点、加强装备、提高监测水平。

二、加快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充分利用现有政府系统办公业务资源和专业系统资源,加快推进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建立高效的现代化应急指挥系统。

三、加大灾害隐患治理力度。实行分级负责制,自然灾害隐患所在地人民政府负责灾害隐患排查、监控和治理,当地政府的有关主管部门给予技术、资金支持。

四、建立专家与群众结合的监测网络。特别是基层政府应急管理部门要牵头建立分析商讨制度,及时掌握当地自然灾害发生的动态、趋势,对可能发生的灾害实施动态监控。 面对不可避免的自然灾害,我们就要未雨绸缪,建立健全自然灾害预警系统,将防灾抗灾的准备行工作尽量做到全面,争取将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减到最低。

第三篇:洪涝灾情信息服务系统大纲

一、流程(15分钟)

1. 乡镇用户登录

我们以景德镇->珠山区->新厂街道为例:

数据录入->保存->报送

2. 县级用户登录我们以景德镇->珠山区为例:

新建一张汇总表->保存->报送

3. 市级用户登录

我们以景德镇为例:

新建一张累计表->保存->报送

4. 省级用户登录

新建一张报报->保存->报送(流域报送、灾情综述)

二、功能(5分钟)

新建时段类型:7种(过程报、实时报、时报、日报、月报、累计报、年初报、年终报),

新建类型(县级):2种(录入、汇总),市级以上3种(录入、汇总、累计)

汇总报表是将多张下级报表数据合成一张本级报表;累计报表是将多张本级报表数据合

成一张本级报表。

添加附件、修改密码、导入导出

三、表间结构与字段结构(10分钟)

1、表间关系

表1是洪涝灾害基本情况统计表

表2农林牧渔业洪涝灾害统计表

表3工业交通运输业洪涝灾害统计表

表4水利设施洪涝灾害统计表

表5死亡人员基本情况统计表

表6城市受淹情况统计表

表7抗洪抢险综合情况统计表一

表8抗洪抢险综合情况统计表二

表9洪涝灾害实时统计表

表1中字段死亡人口与表5相关,表1中字段受淹城市与表6相关,表1中字段转移人

口与表8相关。

2、字段关系

表1中字段直接经济损失>表2中字段农林牧渔业直接经济损失+表3中字段工业交通运

输业直接经济损失+表4中字段水利设施直接损失

表2字段农作物受灾面积>农作物成灾面积>农作物绝收面积

表8字段资金投入(小计=中央+省级+省级以下+群总投劳折资)

表8字段转移人员(表1转移人员=表8的山洪+台风+其他)

第四篇:县级山洪灾害预警系统实施方案

开展县级山洪灾害预警系统设计的工作要求

开展县级山洪灾害预警系统设计的工作要求

1 前言

山洪灾害预警系统是山洪灾害防御工作中重要的非工程性措施。它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传统的防汛指挥机制和山洪灾害防御应急预案而构建的科学、准确、及时的山洪灾害数字防御体系。

山洪灾害预警系统建设的内容包括雨水情、工险灾情、地质灾害等监测子系统,山洪灾害预警决策支持子系统,预警警报子系统,以及防汛抗旱指挥中心平台与保障环境建设等四个方面。

2 建设内容

(1)监测系统

监测系统建设内容以雨水情采集系统为主,涉及工情、险情、灾情,以及气象和国土地质灾害信息。

雨水情采集网络在现有气象局雨量站、水文站网、水库水位雨量观测设施的基础上重新进行站网规划,以满足全县(市、区)山洪灾害监测的要求,对规划站网的设施内进行改造,确保所有雨水情观测设施均具有自动采集、固态存储、遥测报汛等功能,并采用以太阳能为主的供电方式运行。

中型水库的水位、工情,以及闸门调度和泄洪情况应传送到县防办,实现远程监视,部分重要的小型水库也应实现远程监视。其它工险灾情由乡镇汇总后,通过互联网集中报送到县防办的防汛数据库中。

地质灾害监测信息、气象信息通过链接到国土局和气象局的网络传送至防办。

第 1 页

通信传输采用公网和专网相结合的方式,以公网为主。

(2)防汛抗旱指挥中心环境建设

建设的内容包括:

1、建设满足防汛信息监视、查询和会商指挥的网络平台。

2、建立较为现代化、布局合理、舒适的防汛值班监控环境。

3、建立满足要求的防汛会商室。

4、建立一条同不低于2M宽带的互联网专用通信光缆,以满足数据通信和传输。

(3)山洪灾害决策支持子系统建设

主要包括:

1、建立安全、可靠、规范的山洪灾害预警系统防洪数据库。

2、确定各预警单元,确定各预警单元的预警临界条件,建立预测预警模型。

3、以GIS为基础建立山洪灾害决策支持软件,满足日常防汛办公和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和会商决策指挥要求。

(4)预警子系统建设

在结合群策群防体系和传统预警设备的基础上,应建立如下预警设施:

1、自动短信预警平台;

2、电话自动预警通知系统;

3、远程语音广播预警设施。

3 调研和收资

3.1 资料收集

调查全县山洪灾害基本情况,分析山洪灾害的发生形式、条件和特点。

1、社会经济状况:包括行政格局,人口数量及分布现状,已建基础设施及分布,工矿企业,道路、通讯等情况。

2、自然地理情况:坡地面积及坡度、植被现状,地质特征及分布,河流特征(数量、长度、比降、泥沙类型)和流域划分。

3、气象及水文情况:多年气候特点、降雨统计情况及分析结论、致灾降雨特点,试点区域集雨面积、水文特征(主要河流及支流的多年平均流量和最大流量、水位)。

4、历史山洪灾害发生情况:有资料记录的山洪灾害统计、典型灾害的详细情况,分析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自然、气象、人类活动等)。

5、山洪灾害防御现状:主要是群策群防体系的建设情况,以及防御预案、宣传教育等情况。

3.2 现场查勘

1、对现有水文、气象、水库电站的雨情水情观测站点进行实地考察,考察现有装臵的测报方式、设施情况以及通信状况,测量信道;

2、对中型水库以及部分小型水库、重要堤防工程进行查勘,查看需改造的基本条件,测量信道。

3、对新增加的雨水情站点,以及预警广播试点地方进行查勘,了解其安装位臵和周边环境、供电情况,测量信道和经纬度。

4、对乡镇的办公、通信、供电条件以及人员素质进行摸底。

5、对县政府、气象局、国土局等单位进行考察,了解其网络的

链接情况。

6、对移动、电信、联通的网络覆盖和资费情况进行调查。

7、对防办的办公、会商条件和人员素质进行调查。

3.3 方案确定

确定监测站网、监测信息通信传输和报汛方式;

确定防汛指挥平台和决策支持子系统建设内容;

确定预警单元,确定各单元预警临界值、预警方式和预警流程。 确定运行管理方式和分步实施内容。

第五篇: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守护赣鄱大地

黄露,罗显刚,黄友昕,崔艺,曹晓敏

古称“吴头楚尾,粤户闽庭”的赣鄱大地,是江南的鱼米之乡。地处北回归线附近,为亚热带湿润气候。境内除北部较为平坦外,东西南部三面环山,中部丘陵起伏,成为一个整体向鄱阳湖倾斜而往北开口的巨大盆地。江西省是全国地质灾害最严重的12个省份之一,以滑坡、崩塌、泥石流等汛期突发性地质灾害为主。近年来,受强降雨等气候异常因素的影响,江西省地质灾害频繁发生。据统计,“十一五”期间,江西省共发生大小地质灾害15723处,造成90人死亡、107人受伤,并造成了房屋、道路严重毁损,交通中断等重大经济损失,直接经济损失逾6.57亿元。

为了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使地质灾害防治变被动为主动,减少灾害损失,综合运用计算机、网络、通讯、物联网等技术,基于MapGIS平台研制的江西省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集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群测群防、预警预报、监测预警等功能于一体,能够实时动态、自动获取并发布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具有全天候、无人值守、高精度、远程监控等特点,克服了传统监测手段中监测手段落后、需监测人员现场参与、无法进行实时动态监测等缺点,提高了地质灾害监测自动化水平和地质灾害预警预报能力,为防灾减灾提供实时信息服务,为相关职能部门提供决策支持和信息发布服务。

系统主要功能——实时监测,提高综合反映能力

江西省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主要实现对江西省地质灾害点的灾害点信息管理、群测群防信息管理、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和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功能(图1)。

江西省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信息管理群测群防预警预报灾点信息三维展示监测预警全省概况灾点查询灾点统计用户管理灾点信息统计分析警情管理巡查管理重点查看气象信息查询易发分析预警分析图层控制站点查询数据查询报警管理数据线查看

图1 系统功能结构图

信息管理

信息管理是对江西省全省的地质灾害概况、地质灾害点信息、系统用户信息的管理。 (1)全省概况

显示江西省全省的地质灾害相关的概况信息。主要包括江西省地质灾害概况、灾害潜在危害等级列表、灾害规模等级列表、灾害危害等级列表等汇总信息。

(2)灾点查询

根据下拉列表选择相关信息进行灾点的查询。查询结果会显示到下方的表格中。点击表格中的信息,将灾点显示在地图上,并且以气泡标注显示,在气泡上显示出详细信息和功能选择,包括基础信息、灾点简图、灾点照片等信息。

(3)灾点统计

根据查询统计范围、统计类型,对相关统计内容进行统计图表的展示。 查询统计范围包括地市级、县(市);统计类型包括全部灾害类、斜坡、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裂缝;统计内容包括威胁财产、灾害数量、威胁人口、险情等级、灾情等级等。根据选择的统计内容,统计出相应的数据,以统计图、Excel表的形式显示出来(图3)。

图2 饼状统计图

(4)用户管理

用户管理主要是对使用本系统的用户的基本信息统一管理。主要包括管理员与一般用户。

群测群防

(1)灾点信息

提供多种方式的灾害点信息查询功能。可根据条件查询、矩形查询、圆形查询、多边形查询方式查看灾点信息,根据下拉列表选择相关信息进行灾点的查询。查询结果以列表形式显示,同时支持灾害点定位、标注显示详细信息等功能。

(2)统计分析

对江西省全省、地市级、县(市)等范围内,地质灾害全部灾害类,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裂缝等统计类型,灾害数量、险情等级等统计内容进行GIS统计分析,以统计图表等形式输出,如统计饼图、报表输出等。

(3)警情管理

提供对江西省内最新上报的市州、县区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详细信息的上报管理、审核管理、查询、修改、删除等功能。

(4)巡查管理

主要是管理江西省地质灾害巡查点信息。对新增巡查点的灾害类型、地理位置、填写其他基本信息进行巡查登记。

(5)重点查看

提供对江西省重点关注的地质灾害信息的查看功能,显示不同的地形地貌图(图3)。

图3 重点查看

预警预报

(1)气象信息

提供对江西省气象信息的查看功能,主要包括天气信息、气象雷达图、气象云图等的查看(图4)。

图4 气象预警

(2)灾点查询

根据查询条件显示符合条件的所有灾点信息,在三维地球上对该灾害点进行定位,可以弹出pop窗口,点击其中的详细信息,查看该灾害点的详细情况。 (3)易发分析

提供对岩土工程,地形地貌,人口密度,矿山环境、地震烈度5个栏目的计算、阈值参数设置、重算等功能,对网格进行历史灾害计算与矿山密度计算;支持对单因素进行计算、显示、导出地图或工程等。

(4)预警分析

根据地质环境脆弱指数数值、气象因子指数数值、短期预警实况雨量权重值和短时预警预报雨量权重来分析计算出短时预警分析地质灾害信息。

(5)图层控制

图层控制功能主要是进行地图矢量、高程影像及天地图等图层的快速切换,方便用户快捷、迅速的在虚拟地球上进行查看(图5)。

图5 图层控制

监测预警

(1)站点查询

主要是针对中国计量学院和北京北斗通的监测站点的雨量、地下水位、土压力等监测数据进行查询展示、地图动态标注等功能。

(2)数据查询

通过指定查询时间起始范围、监测站点设备提供商、查询的要素类型(累计降雨量、地下水位、含水率、土压力等)以及具体的站点名称来查询显示符合对应条件的站点的对应要素数据信息。同时支持报表下载功能,可将查询到的相应信息以报表的形式输出(图6)。

图6 降雨量监测曲线图

(3)报警管理

主要根据设置的雨量阀值对相应监测站点的雨量信息进行报警处理,可对各个监测站点的雨量预警阀值设定,查询监测站点的所有雨量值超过所设阀值的数据,同时支持报表下载功能,可将查询到的信息以列表的形式输出。

(4)数据线查看

主要提供对特定时间段特定监测站点的雨量、地下水位、土压力等监测要素变化情况的查询显示,同时支持单值显示和综合对比显示两种显示方式(图7)。

图7 数据线查看

突出特色——推进地质灾害体系建设标准化

江西省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使用J2EE技术进行开发,J2EE提供了一个企业级的计算模型和运行环境用于开发和部署多层体系结构的应用。它通过提供企业计算环境所必需的各种服务,使得部署在J2EE平台上的多层应用可以实现高可用性、安全性、可扩展性和可靠性。 系统涵盖了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群测群防、气象预警三大类型地质灾害监测手段的数据,实现了对江西省地质灾害监测数据的查询检索、动态编辑、二三维可视化、统计分析等功能,进一步推进了地质灾害体系建设的规范化、标准化,更加完善了地质灾害防治机制和体制。可为江西省政府有关部门提供地质灾害监测信息,为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提供科学依据。

上一篇:红色经典老歌范文下一篇:会说话的汉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