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楹联范文

2022-05-17

第一篇:诗词楹联范文

诗词楹联常识

第二节

诗词楹联常识

一、近体格律诗 近体诗,就是唐朝的诗。唐朝的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唐以前的诗,全部称为“古体诗”。唐以后不合近体格律诗规矩的诗,也称为古体诗。

(一)近体诗固定的格式和规律

1.字数

句子格式有两种:每句五字称“五言”,每句七字称“七言。

2.句数

诗的句数有四句和八句两种。四句一首的叫“绝句”,八句一首的叫“律诗”。五言四句的称“五言绝句”,简称“五绝”。七言四句的称“七言绝句”,简称“七绝”。五言八句的称“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言八句的称“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3.平仄

近体格律诗中四个字的词组,一般都是按“平平仄仄”、“仄仄平平”方式组合。这样念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有韵律之美。

4.押韵

绝句、律诗一律押平声韵,不换韵。“押韵”也叫“叶韵”。

平起的诗首句起韵,仄起的诗第二句起韵,其下都是隔句押韵。

5.对句

对句又称“对偶”或“对仗”,就是上下两句配成对,字句平仄要相对,而且字义也要相对。律诗每两句为一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联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律诗的颔联和颈联一定要各自对仗。绝句只要求平仄相对,而不要求字义上相对。所谓对仗,具体说就是:平仄要相反;语法结构,甚至修辞方式要相同,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

(二)怎样分平仄

平仄是格律诗中的重要因素。作格律诗必须学会调平仄,然后按规定的平仄格式去创作。 平声字读音较为舒和、悠扬,上、去、入三个调类的字则比较曲折、急促。作诗的人,为了使诗句读起来抑扬顿挫,使音节显得有起伏,能生动,就把平声字与上、去、入三声字交错在诗句中使用。因为上、去、入三声字读起来险仄、急促,所以就以“仄”字来代替,这就是平仄音律的得名由来。

从六朝以来,即以平、上(shǎng)、去、入四个字来作四种声调的代名词。“平声”就是调值与“平”字相当的声调,上、去、入可依此类推。 明朝真空和尚曾在《玉钥匙歌诀》中提出四句口诀: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后来《康熙字典》沿用了这个歌诀。虽然,歌诀对调值的描述不够科学,但不失为一种分辨四声的简易方法。

说普通话的人如何分平仄

由于普通话里,古入声字被分派到了平(阴平、阳平)、上、去三声里,所以最笨的办法,就是把约650个入声字都死记下来,除开这些字以后,其余的字,第

一、二声,是平声,

三、四声,是仄声。那就基本上没有问题了。

可是。650个入声字,死背起来,也不是一件令人高兴得起来的事。为了减轻大家的压力,我们选了159个混在平声字里的入声字(约占入声字的25%)。没事的时候,多看它两眼,看熟了,就好把它们从平声字里逮出来了。

混在阴平里的入声字(77个)

八 拔 菠 拨 钵 逼 插 拆 出 吃 答 滳 督 秃 突 掇 刮 搁 胳 疙 割 鸽 聒 豁 喝 壹 揖 夹 激 击 迹 绩 积 鞠 喀 磕 瞌 窟 哭 拉 黑 摸 劈 朴 七 漆 掐 曲 屈 杉 杀 塞 虱 湿 失 叔 刷 塌 踏 托 脱 剔 踢 屋 瞎 膝 悉 息 析 昔 夕 锡 压 摘 只 织 汁 混在阳平里的入声字(82个)

白 脖 博 雹 驳 钹 鼻 达 敌 读 犊 牍 独 毒 踱 夺 额 服 福 弗 伏 格 阁 革 隔 葛 国 猾 滑 盒 劾 涸 斛 忽 及 急 吉 棘 即 集 亟 脊 疾 夹 菊 局 咳 勺 舌 赎 孰 术 俗 习 席 龚 檄 十 石 食 蚀 实 辖 铡 札 宅 窄 贼 竹 烛 逐 足 卒 族 粥 轴 直 殖 执 侄 职 昨

帮讲四川话的人分平仄

讲四川话的人比讲普通话的人分平仄,有一个的方便的地方,就是在四川话里,旧的入声字,都归并到了阳平里,没有象普通话那样“入派三声”。所以,用四川话念出来的第一声,必然是平声;第三声和第四声,必然是仄声。第二声里,除去入声字,都是平声,被排除的入声字,当然是仄声。

如何排除第二声里混入的入声字呢?这里介绍一个方法,那就是,在第四声念完后,念出短促的“第五声”。读“第五声”的字就是入声字。从“第五声”还可类推出一些入声字。 举例:

1,天 田 舔 tian(52) 铁

田和铁,不同音,田是平声,铁是入声字。类推:贴、帖、特、忑、忒,是仄(入)声字。

2,妈 麻 马 骂 灭

麻与灭,不同音,麻上平声,灭是入声字。类推:蔑、篾、脉。 3,摸 沫 抹 磨 沫

沫与沫,同音,沫是入声字。类推:末、膜、没有、陌、、墨、殁、莫、漠。 这个方法不科学,也不万能,但可以帮我们从阳平里排除一些入声字。

(三)格律诗的押韵和平仄格式 押韵,是指在需要押韵的韵位用同一个韵(或邻近韵)的字,使之产生一种声音回环的和谐美。押韵字称为“韵脚”。律诗押韵的原则是,每联的对句必须押韵,即

二、

四、六句押韵;而且只押平声韵(仄声韵极少),一韵到底;首联出句可以入韵,也可以不入韵。 前人作诗一般都是用“平水韵”。 “平水韵”基本上是用的隋唐音。

律诗平仄搭配的原则有两个:一是“对”。即一联之中,出句和对句首字的平仄必须相对,而绝不能相同。其目的是为了在一联中声调有变化,念起来抑扬顿挫,和谐优美。二是“粘”。“粘”是指下一联出句的首字和上一联对句的首字平仄必须相同,即“粘”在一起。这样就会使上下两联的平仄不雷同而有变化。

律诗中由四个字组成的词组,平仄基本格式有两个:

(A)平平仄仄(平起式)

(B)仄仄平平(仄起式)

如果要组成五言律诗,其基本格式则在(A)式即平起格式前后各加一个平声,成为:

(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

在(B)式即仄起格式前后各加一个仄声,成为: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五言律诗平仄基本格式有以上四个。然后,按照“对”、“粘”以及押韵原则的要求就可以把五律平仄的格式归纳出来。

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正轨,以仄起为常见。

七律的基本格式是在五律基本格式前加两个“平”或两个“仄”,即: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然后仍然按“对”、“粘”及押韵原则要求归纳出七律平仄的四种格式。 七律以首句入韵为正轨,仍以仄起为常见。

作诗通常按以上格式去搭配平仄,但也可按“

一、

三、五不论,

二、

四、六分明”的原则掌握,即第

一、

三、五字的平仄有时是可平可仄的,但第

二、

四、六字一定要严格按平仄规定,不能改变。

了解律诗的格律,绝句的格律也就容易掌握了。绝,即断绝、截断的意思。绝句即截取八句律诗中的四句而成。

二、词

(一) 词的形式

词的形式名称叫做词牌。词牌原是词的音乐曲调名称。“牌”就是“谱”,词牌是歌谱的意思,犹如现代民歌有《杨柳青》、《紫竹调》等,写作时可以按照它们的曲谱填上歌辞一样。所以,古人把按照词牌写词叫做“填词”。后来,词的曲调逐渐遗失,词牌就由乐曲的名称变成种种特殊的格式,即专供人们填词时遵循的有关字数、句数、分段、平仄、押韵等的文学形式。 不同的词牌,有着各自不同的字数、句数、分段、平仄和押韵的要求。填词时必须按照词谱,不可移易。这样,就需要查对《词律》、《词谱》等一类工具书;或者熟背几首名篇,按前人的格式,谱上时代的新内容。

(二)、词的押韵

词的押韵不同于近体诗和古体诗的押韵,主要区别在于:一是韵部不同于诗韵;二是上去通押;三是押韵的方式多样。

1、词的韵部

唐宋时代只有写诗的诗韵,没有填词的词韵;至少,今天还没有找到唐宋人所用的词韵书籍。其实,词最初是民间的歌辞,它的押韵,必然要比用作科举考试的诗韵为宽。

2、上、去通押

近体诗只押平声韵;古体诗也可押仄声韵,但必须同一声调的字才能押韵。虽然在某些古体诗中也有上、去通押的情况,但毕竟是个别现象。从词的押韵来看,上、去通押的现象就比较普遍。例如,范仲淹的名作《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以上声字“起”、“示里”、“里”与去声字“异”、“意”、“闭”、“计”、“地”、“寐”、“泪”押韵。 总之,词的押韵实际上可归为三声:平声、仄声(上、去)、入声。

3、押韵的方式多样

词的押韵,大致有以下四种情况:

(1)一韵到底。 如《十六字令》、《沁园春》通篇押平声韵,《如梦令》、《卜算子》通篇押仄声韵,《忆秦娥》、《满江红》通篇押入声韵,等等。

(2)转韵。

有的词牌规定要转韵,如《清平乐》上阕为仄声韵,下阕为平声韵,全篇共押两个韵。《菩萨蛮》,全词共押四个不同的韵。

(3)平仄互押。

如《西江月》上下阕各有三句押韵,前两句用平声字,后面一句用仄声字。根据词牌规定,这个仄声字必须与前面两句的平声字同一韵部(词韵的韵部),即韵母必须相同。

(4)交替押韵。 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上下阕基本上都押平声韵。然而,在上阕中间,有“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两句,“去、宇”为韵,押入声;下阕中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两句,“合、缺”为韵,押入声。上下阕的押韵都是由平转仄,再由仄转平。但是,这个平声韵是通篇从头贯穿到底的,而那两个仄声韵,却只是分别插在两阕中间的,形成了交替押韵的现象。

(三)词的句式及平仄安排

词有不同字数,不同平仄的各种句式,大体可以分为律句和非律句两类。

词中的律句,平仄格式与近体诗的句式相同,即以两字为一个节奏点,平仄交替,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并须避免孤平与下三连。这类句式可以说是律诗的句式在词中的运用。律句在词中占绝大多数;只有象《雨霖铃》等个别词牌,基本上不用律句。 非律句是词中的特有句式。

楹联

(一) 楹联六要素

1,字句对等

字句相等是指上下联的字数和句数都相等的意思,这是对联的第一个要素。 有些书本上讲,对联的第一个要素是“字数相等”,这不全面。“字数相等”只意味着上联字数总和与下联字数相等,而事实上,对联有短句联、双句联、多句联的不同,因此,不仅要求上下联字数总和相等,而且上下联句子多少也相等,即字相对,句也相对,方成为其对联。 对联不管长短,都具有上下联字句相等这一要素。对仗的“仗”是取仪仗的意思,仪仗队总是两两相对,排列得十分整齐。对联也讲对仗,字相对,句也相对。

2、词性相当

词性相当是对联的又一要素。上下联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或词组必须有相同的词性才能构成对仗。要做到词性相当,首先要弄清楚古人对词的分类。王力先生在《诗词格律》一书中说:按照诗的对仗,词可以分为九类,就是名词、形容词、动词、副词、数量词、颜色词、方位词、虚词、代词等。古人属对一般把字(词)分作实字、虚字、助字和半虚半实字。其定义是:“无形可见为虚,有迹可指为实;体本乎静为死,用发乎动为生;似有似无者,半虚半实。”所谓的“实、虚、死、活”,就是词性概念。 古人属对的要求是:“实对实,虚对虚,死对死,活对活”,也就是要求下联的词与上联的词相对,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

3 、 结构相应

所谓结构相应,就是上下联在句法结构上互相照应,彼此对称。也就是说,句型要一致,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如果上联是主、谓、宾结构,下联是主、谓、补结构,就没有对好。在要求大的句法结构对称的同时,小的词组也要做到句法一致,即主语对主语、谓语对谓语、宾语对宾语、补语对补语、定语对定语、状语对状语。

4、节奏相称

节奏,即有规律的重复,也称为音步。所谓节奏相称,是指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须一致,也就是指上下联的句式一样。短联如此,较长的联也如此。

5、语意相关

对联,顾名思义,不仅要对偶,而且要相联。所谓相联,一般地说,上下联应围绕相关的主题,或并行表达,或正反表达,也可以构成延续、因果等各种关系。一副对联如果只求形式上的一致,不求内容上的统一,那就会留下拼凑的痕迹,不是好联。

6、平仄相对

关于“平仄和谐”的最基本的要求是:

(1)、古四声与今四声不能混用。四声是汉语音律的具体表现,它是按照汉语发音的高低、升降、长短等特点分为四种声调。古代汉语的四声,是指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现代汉语略有不同,四声是指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古代汉语中,以平声字为“平”,上声、去声、入声字都为“仄”;而现代汉语中,凡属阴平和阳平的字都是“平”,凡属上声和去声的字都是“仄”。古四声中的入声字在今四声中被分别归入去声、上声或阳平中,因此,有些字在古四声中是仄声,在今四声中可能是平声。例如,

一、

八、国„„。在对联的平仄问题上,现在有“现代派”和“传统派”两种不同的意见。目前,在实践创作中基本上有一个共识,就是“双轨制”,古四声和今四声并存,但不能混用。

(2)、平仄交替与平仄相对。对联的上下联各联内部平仄要交替,即节奏的安排上,一句中基本上为平仄交替,不能一句话都是平声或都是仄声,而上下互相对应的字,则要求平仄相对,即平仄相反。按照这一规律,上下联内部平仄交替,而上下联之间平仄对立,才能造成回环起伏的旋律,使对联的节奏鲜明和谐、悦耳动听,收到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

在一些对联的创作中,声调的掌握也有一定的灵活性,在上下联相同的位置上,允许个别字不是平仄相对,这是根据七言律诗平仄规律的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而沿袭下来的,但,这也要考虑音步,每一个音步中总是最后一个音节重读,在这些节奏点上必须平仄相对。

(3)、仄起平收。所谓“仄起平收”,就是上联最末一个字必须是仄声,下联最末一个字必须是平声,这是对联创作中必须遵守的。这是因为,仄声字洪亮,有顿挫意,而平声字韵味舒长,有悠扬不尽的韵味,使人读起来顺畅、深长,有稳定感。

为了初学入门,可以定一条“简行易记”的规则,尔后不断深化。那就是:上联单句逢双字平仄交替,多句末一字平仄交替,句末仄声;下联对句逢双字和多句末一字与上联平仄相对,句末平声。还有,独字句或三字以上的专用词语也作为一个音节处理。

(二)撰联七忌

(1)忌合掌。

撰写对联,必须上下联异义相配,方为合格。有人对“词性相同”这一要素产生误解,以为上下同义便是对仗工整,其实是犯了“合掌”的毛病。“合掌”是作联之大忌。什么叫“合掌”呢 两只手掌,本为对称,合而为一相对称便叫“合掌”。“合掌”是比喻上下联的对仗在意义上相似、雷同或差异不大。

(2)忌不规则重字。

对联中,对于规则重字是允许的,且往往也是遣词造句的一个修饰手段。但上下联的用字不能不规则地重复。这是对联创作中忌讳的一点。

(3)忌失对。

撰联时,如上联复用了三个相同的字(如“海”字),下联也必须用三个相同的字(如“山”字)去对,如果少用一个就是失对。再如上联某处用了数词,下联相对处也要用一个恰当的数词去对,否则也算失对。失对更是对联之大忌。

(4)忌乱脚。

对联中,上联必须仄声收,下联必须平声收。如果联末平对平,或仄对仄,为乱脚。乱脚也是撰联大忌。

(5)忌孤平。

一般来讲,在五言、六言、七言联句的下联中,如果按照“

一、

三、五不论”的说法,往往容易犯“孤平”的毛病。所谓“孤平”,就是指在平脚句里,除句尾是平声字外,全句只有一个平声字被夹持在两个或多个仄声之间。如,“仄仄平平仄仄平”的格律,第三字不论便只留一个平声,属孤平。这是撰联之大忌。

(6)忌三平尾。

所谓“三平尾”,就是下联末尾三字都是平声。这也是撰联之忌,但往往为联家所疏忽。

(7)忌上重下轻。

撰联忌上联气盛,下联气弱,造成头重脚轻、虎头蛇尾的毛病。

(三)对联的分类

1、从写作方法上分类,有正对、反对、串对三种。

1)正对。

正对就是上下联各自具有一个完整的意思,但两者又和谐地统一在一个意境之中。如两山对峙,山根相连;或似两湖相联,水脉相通。正对是对联中最常见的。

2)反对。

反对就是上下联一正一反,意思互相映衬,把主题表现得更为深刻、鲜明,引人注目,能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3)串对。

又叫流水对,上下联的意思是顺承的、连贯的,只是把一个意思分成两句话来表达,如果将上下联独立起来,意义就不完整。串联的上下联一般都有因果、连贯、递进、条件、假设等关系。

2 从内容上分类,有述事联、状景联、抒情联、晓理联、评论联等。

1)述事联

述事联是指直接陈述某件事情的对联。

2)状景联

状景联是指描写景物的对联。历代文人墨客写下了不少状景联,而且有许多佳作。

3)抒情联

是指作者所寄托的或抒发自己感情的对联。

4)晓理联

晓理联是指用意味深长的语句作成对联,告诉人们某种哲理。

5)评论联

评论联是指对某件事或某人物进行评论的对联。

3、从字数上分类,有短联、中等联、长联等。

1)短联

是指字数较少,一般不需要在文中断句的对联,通常以五字七字为主。

2)中等联,是指比短联长、比长联短的对联,一般在十字至二十五字间。

3)长联,一般地说,是指全联超过四十个字的对联。把四十字作为长联的起点,是清人梁章鉅提出的。至于平时有人把二十多字至三十多字一副的也叫“长联”,

4、从联语出处分类,有集句联、集字联、摘句联和创作联等。

1)集句联,是指全用古人诗中现成的句子组成对联。

2)集字联,是指集古人某碑帖中的字组成对联。

3)摘句联,是指直接摘取他人诗文中的偶句并书写的对联。

5 从应用范围上分类,有门联、装饰联、交际联等。这种分类方式比较实用,也是最为普遍采用的分类方式。

1)门联,是指贴在大门上的对联,或者雕刻、嵌缀在大门上的永久性对联。门联中,用得最多的,是春联。

春联,是对联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节日用联。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除了放鞭炮、吃团圆饭、逛庙会、相互拜年等方式表示庆贺外,贴春联则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烘托节日气氛的形式。中国幅员广大,又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国家,过春节时,别的庆祝方式有同有异,但贴春联这一习俗却是极为普遍的。春节来临,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不论城市、乡村,家家户户都在大门两边贴上一副春联,为节日溢彩增辉。

2)春联的突出特点是吉利话多,共性多,适应范围广,有许多春联能够通用。事物在发展,时代在前进,促使我们在春联的创作和应用上有所更新,尽量贴近生活,道现实之事,写眼前之景,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从实用出发,春联字数不宜过多,联句一般以不超过15字为宜。

第二篇:我爱诗词楹联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我爱诗词楹联

作者:

来源:《金色年代》2010年第11期

在我们中老年人中,有非常多的诗词楹联爱好者。诗词楹联的美好情愫,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年少时日日诵读,年轻时传情达意,年老时抒发情怀……《金色年代》采撷了两位退休外交官用诗词楹联自娱自乐的小故事,您看,这点修养和爱好,给我们带来了多大的生活乐趣!网上传诗情退休乐事多

文/李景贤原外交部苏欧司副司长

早就听说:人一退下来,就会患上一种难熬的“退休初期综合征”。幸运的是,我成功地躲过了这一劫,从一退休,就过得乐呵呵的。我向一些年轻同志多次谈到我的“金色年代”,种种乐事令他们好生羡慕。其中一大乐事就是交朋友的时间多了,可以和情趣相投的朋友分享很多乐趣。特别是现在和朋友“相聚”有了新途径,因为我们都学会了上网,在网上和近的、远的,甚至各国的朋友轻松交流,来来往往别有一番情趣。

携友赏花,网上传趣

尽人皆知,养花可以增添生活情趣,邀友共赏则雅兴更浓。

2008年6月4日晚,邻居佘惠芳老师、郭邦彦大使离京赴青岛,未及随身带去含苞欲放的三朵昙花,遂留于室外的绿廊,我家有幸被授权托管。昙花多为八月份开,这三朵大概是为北京奥运让路吧,却未暑先开。

4天后端午节的下午5时许,大朵先 “裂”,另二朵半小时后跟进,呈“双星捧月”之势。晚8时许,花半开,众友闻讯赶来共赏,香绕廊飘,人皆称绝:昙花久闻大名,今终见其芳容,而且还是三大朵同开,乃三生有幸。9:50,花最盛,影楼好友许满意先生端着相机闪了无数次,才留住了这“一现”。现场能来共赏的朋友毕竟是少数,怎么能让更多朋友看见这“一现”呢?我们想把这一瞬间从网上发给更多的朋友,我在照片上配上词发给大家。

“一现”瞎咏

绿廊边,天色暗。寂寞开无主。

大节黄昏独自愁:栽者天尽头。

香如故,闻见否?

偷得陆词仙《咏梅》及黛玉《葬花吟》,只言片语凑成半拉子赝品长短句,赠躲到鲁国天涯之狠心栽花人。

摄影:许满意林苑影像制作

版权没有翻印不究

此“长短句”借用陆游《卜算子·咏梅》“开无主”、“独自愁”、“香如故”三小句。 “愁”就“愁”在花主人远在天边。“鲁国”那边有个“蓬莱仙岛”,人称“天涯”。于是就借用黛玉《葬花吟》那一哭句“天尽头”。“闻见否”这“幼嫩”一问,乃“化”自毛主席“到中流击水”那一名句的前问:“曾记否”。最后一处“版权没有 翻印不究”则“化”自一名医之书的“后语”:“版权没有 欢迎翻印”。有些朋友很喜欢这个“新八字”,觉得把“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改得特“俏”。朋友们赏花时还能找到点乐子,这也就是我自己的乐啦!

我的昙花照片有三种“版本”,一朵、两朵、三朵的都有,已为四五十位朋友所“收藏”,好些人也用作电脑桌面背景。有的朋友赞我“夕阳多彩”,有的则夸我“乐己又乐人”。昙花照片曾在一些报刊上发表,更多人得以欣赏奇花。

外交部的诗人朋友张武专老师看到昙花照片后,赐给我《咏昙》一首:

一轮眉月上中天,惊梦琼仙意灿然。

朵朵昙花开子夜,引来春色画堂前。

你看,这赏花、题词、和诗的过程,是不是让我们高兴了不少日子啊?

美景配名句,画意传诗情

自古以来,我国的文人喜爱“诗配画”。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与友人曾尝试过用“洋画”来配中国的古诗句,也玩得不亦乐乎。

去年,驻立陶宛使馆郭志军参赞把几张该国夏景照片发到我的邮箱,我见后大喜,旋即转发至诸友人的信箱,以便分享美景。有位朋友说:美无国界,提出要洋为中用,主张来个绝的:用立陶宛风景来配中国的千古名句,以“化”出句中意境。我觉得此创意甚妙,遂发邮件向诸友索句。

张武专老师第一个发来了邮件。他选的是庄子的名句“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照片的画面为:蓝天、远树、芦花荡、湛蓝的湖水舒展在中央,给人“万物皆静”这样一种视“听”享受。图文均大气,人人啧啧称赞。

接着,陈小丽女士发来《滕王阁序》的名句“秋水共长天一色”,照片的画面为:一泓湖水缓缓流向天边,一棵枝叶稀疏的大树默默矗立于湖旁。有位长者称赞王勃这一名句选得妙,但说:“夏

日”画面与“秋水”题句,一“夏”一“秋”,相互“打架”,提议在名句前加个“似”字,以避此讹。长者还说:“让我也来一句:„知者乐水‟。”之后又说:“《论语》此句常被错引,把„知‟作„智‟,谬也!”对此,我查证过,在今人出的几种《论语》版本上,写的确实是个“知”字。然而,我怕人家笑话我错得太“低级”,所以,在打印到夏日美景画面的这一名句中,用的还是被长者指错的那个“智”字。在当今,约定俗成,将错就错的例子并不罕见。其实,此处也无所谓对与错,我专门为此事请教过一位行家,他说:在古汉语里,“知”、“智”可通用。

只有一张画面,无人选句。此画很似秋景:黄草、红叶、蓝湖、远天,天之高地之薄,比例严重失衡。记得有过这么一种妙语:失衡也可产生美,确实是这样的。我被陈小丽女士的文思所感染,也选了王勃一名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滕王阁序》)。朋友们对我的选句给予鼓励,称此句与庄子那一名句一样大气,更有妙者,还把赏景者带向无垠的宇宙……

选用的各名句都相应用“方正隶2”字体打印在立陶宛夏日照片的画面上,成了一种“独创”的“文学样式”:“洋画”配中国名句。

用笔来描述画面很难,我的笔又笨,立陶宛夏日景色“不言”之“大美”,无论怎么绞尽脑汁,也写不出其一二。幸好张武专老师又赐给我“赞立陶宛夏日美景”一首:

七彩风光方寸间,大美无言醉自然。

还我青山和绿水,翩迁飞梦艳阳天。

以上四张配诗的照片同样被四五十位朋友“收藏”。人人都说,美景共佳句“一色”,赏后其味、其乐无穷。

我们用电脑这快捷、现代的工具,玩起了类似于古代文人雅士的游戏,又颇有一些新意,实乃一大乐事。

诗词楹联抒胸臆

文/完永祥原中国驻摩洛哥大使

我们的家名为“双祥阁”

我特别喜爱诗词楹联。1994年我家喜迁新居,激动之余,在装修时,我用我们夫妻两人的名字 (我叫完永祥,夫人叫司徒双)将会客室题名为“双祥阁”,并配门联一副:

双栖双飞,出双入对,双双对对;

祥吉祥瑞,家祥人和,祥祥和和。

在会客室内,又用我们两人的姓编了一副对联:

司徒,舜帝子孙,孝友贤明,誉神州万世;

完颜,金皇后裔,英勇节烈,合中华一家。

略说明几句:资料称舜为尧之司徒,子孙以司徒为姓。舜帝侍父母孝,待异母弟友爱,治国贤明,“禅让”美名家喻户晓。按家谱我复姓完颜,先祖是完颜阿骨打(金太祖)——完颜宗弼(金兀术),金朝皇室。女贞人作战英勇,顽强抗击蒙古大军,“百官无降者”,完颜部被灭族,慷慨壮烈。但不管是金伐宋还是蒙古灭金,这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传承融汇的历史组合进程,现在各民族团结爱国,进步民主,和谐发展,安定繁荣。

朋友来访,为博一笑,常让大家猜猜我们这副对联没有标出的“横批”是哪四个字?众说纷纭,多称“门当户对”,也有说“珠联璧合”、“金玉良缘”、“满汉和谐”等等…… 可能是不愿让我们做主人的尴尬难堪,都没有直接了当地指出,我们这不过是“自得其乐”,实实在在的“自吹自擂”。少年时,书写早春情怀

我受母亲的熏陶和影响,自幼喜爱诗词和古文,对讲究对仗的楹联尤有偏好,春节期间喜欢走街串巷,品读工商店铺和私人宅邸编撰各异的春联,有时自己诌上几句打油诗,也爱用些前后对仗的连句或字词。

记得14岁时(1946年),曾编过一首“咏春”:

烟花三月草青青,绿树荫笼气象新。

燕舞翩翩乐霞彩,蛙歌咯咯闹阳春。

还曾仿古人的《四时读书乐》编过“春夜读书乐”,作为“作文”搪塞语文老师。微风送来百花香,孤灯伴我诵诗章。

夜静更深万籁寂,唯闻蛙声闹嚷嚷。

经书不厌百回读,光阴错过难再赎。

欲除老大徒伤悲,只有少年勤学习。

一年莫放春光老,正心修身读书好。

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明星伴玉轮。

1953年我高中毕业考取中国人民大学外交系(外交学院前身),第一次远离故土到北京上学,恋家思乡之情强烈。好不容易盼到次年暑假回乡探亲,和好友张愉同学分别时,给他编了一副冠名联:

张帆御追风,两岸青山展彩卷;

愉情驰掠燕,一江碧水荡蓝天。

实际表述了自己归心似箭的急迫和欢快心情。后来一些朋友结婚,我编过嵌名贺联,如外交学院毕业前,女同学田文庄回乡结婚,获知新郎名叫春祥,我给新人编的贺联是:

春雨润祥花,瑶台吐艳;

文章荣庄宇,琼林添新。

把新人的名字嵌入对联中,在那个年代,是一份非常别致的新婚礼物,大家皆大欢喜。青壮年时,诗词楹联是工作生活的写照

我常用诗词楹联记录自己的工作生活经历,现在看看,当时的情景历历在目。

1969年我在外交部江西五七干校劳动,搞基建,负责修路、采石、挖沙、制瓦、运砖、备料、盖房子,还开荒种菜,农忙时帮助兄弟连队春种秋收,国庆时给校刊投了一篇短稿:廿年国庆喜心头,五七路上壮志稠;

劈山开出跃进道,垒石建起革命楼;

昨夜荒原走狐狸,今朝沃地鸣铁牛;

学工学农争下放,习文习武竞上游。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尤其在国外工作期间,总是和家人聚少离多,有次休假返馆,写下几句感慨:

相聚何短别何忙,秋月春花妄自长。

归喜离思情双重,盼待家音千万行。

1986年在驻突尼斯使馆的春节晚会上我曾编了四句赞词:牛年使牛劲,虎岁扬虎威,协力促四化,丹心共日辉。

1987年在驻利比亚使馆的春节晚会上的赞词是:虎岁威风震,兔年竞争先,建设双文明,团结续新篇。

与家人的离情,工作中的激情,化成几句小诗,留在峥嵘岁月。

老年时,诗词楹联抒发胸臆

1993年初,我出使摩洛哥任满,行前摩国王哈桑二世授予阿拉维最高级勋章大绶带。回国途中,我从万米高空俯瞰大地,只见云海茫茫,骄阳似火,内心涌动“七言”四句:

豪情凌霄载誉归,丹心无改岁月催。

风涌云海腾絮浪,日照银翼闪剑辉。

壮志依旧,岁月无情,已逾退休年龄。几十年来在祖国的光辉笼罩下,穿越翱翔于汹涌变幻的国际风云……

退休后,游山玩水的时间多了,同学聚会的时间多了,诗词楹联仍然帮我表达心意:

1995年途经香港,游宝莲寺,参观寺前的天坛大佛,登高环顾,心旷神怡,喜香港即将回归,祖国江山永固,赞历史进步潮流不可抗拒,感慨抒怀,用寺名给大佛编联一副:

宝相庄严,佛心普佑天下;

莲台巍峨,法轮永转乾坤。

2006年9月,外交学院部分同学聚会,庆贺老同学孙兰大姐八十华诞,临出门前我匆匆给她编了一副冠名联:

孙山传清名,众口同赞,无分山前山后山左山右;

兰亭庆长寿,群贤集贺,何计亭里亭外亭东亭西。

退休后回顾一生,我给自己编了一副自嘲也是自娱自乐的对联:

沽名无愧严操节,钓誉有幸享清廉。

可以说诗词楹联陪伴了我几十年,带给我莫大的精神享受。

第三篇:诗词楹联

2010年刘煌庄诗词楹联培训学校教学工作计划

为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的诗、联文化,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制定本教学工作计划:

一、培养学员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团结在以胡锦涛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周围,坚持“邓小平理论”、“坚持三个代表”“坚持科学发展观”完善学校教学工作体系。

二、提高学员无私的奉献精神,弘扬传统的诗词楹联文化艺术殿堂,提高自身素质,巩固学习成果。

三、以唐诗、宋词、楹联、书法、弟子规、幼学琼林、家礼等为教学内容,促进学员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四、本重点背诵、朗诵部分唐诗、宋词和优秀的传统楹联,拓宽学员的知识视野和思想境界。

五、本难点教学诗词的平仄、背诵平仄,帮助学员分析结构,促进学员掌握规律,发现特点。

六、培养学员自己动手、动脑、写诗、写词的基本能力,初步做到让学员能写通俗易懂的诗词楹联。

七、完成上述教学工作任务外,教师可结合学员的学习进度、学员特点、灵活增补教学知识。

八、教师与教师、教学与学员之间,要加强互动工作,共同学习,快速提高,只有这样,方能达到目标之地。

时代重人文,盛世重精神。为创建“荆楚诗词之村”更好地继承传统的中华文化,弘扬时代精神,制定本教学工作计划:

一、培养学员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团结在以胡锦涛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周围,坚持“邓小平理论”、“坚持三个代表”“坚持科学发展观”完善学校教学工作体系。

二、提高学员无私的奉献精神,弘扬传统的诗词楹联文化艺术殿堂,提高自身素质,巩固学习成果。

三、以唐诗、宋词、楹联、书法、弟子规、幼学琼林、家礼等为教学内容,促进学员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四、本重点背诵、朗诵部分唐诗、宋词和优秀的传统楹联,拓宽学员的知识视野和思想境界。

五、本难点教学诗词的平仄、背诵平仄,帮助学员分析结构,促进学员掌握规律,发现特点。

六、培养学员自己动手、动脑、写诗、写词的基本能力,初步做到让学员能写通俗易懂的诗词楹联。

七、完成上述教学工作任务外,教师可结合学员的学习进度、学员特点、灵活增补教学知识。

八、教师与教师、教学与学员之间,要加强互动工作,共同学习,快速提高,只有这样,方能达到目标之地。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延绵不断,其诗词、楹联的魅力,更加闪烁着灿烂的光辉,凝聚国人,震撼村人,在荣获“荆楚诗词之村”的光荣称号之后,为创建“中华诗词之庄”制定本教学工作计划:

一、培养学员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团结在以胡锦涛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周围,坚持“邓小平理论”、“坚持三个代表”“坚持科学发展观”完善学校教学工作体系。

二、提高学员无私的奉献精神,弘扬传统的诗词楹联文化艺术殿堂,提高自身素质,巩固学习成果。

三、以唐诗、宋词、楹联、书法、弟子规、幼学琼林、家礼等为教学内容,促进学员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四、本重点背诵、朗诵部分唐诗、宋词和优秀的传统楹联,拓宽学员的知识视野和思想境界。

五、本难点教学诗词的平仄、背诵平仄,帮助学员分析结构,促进学员掌握规律,发现特点。

六、培养学员自己动手、动脑、写诗、写词的基本能力,初步做到让学员能写通俗易懂的诗词楹联。

七、完成上述教学工作任务外,教师可结合学员的学习进度、学员特点、灵活增补教学知识。

八、教师与教师、教学与学员之间,要加强互动工作,共同学习,快速提高,只有这样,方能达到目标之地。

第四篇:浙江诗词楹联游记选

第五章 浙江诗词楹联游记选

1.宋之问字延清,汾州人。 ( √ ) 2.《古今诗话》认为“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是当时王勃代宋之问作的 。( × ) 不是王勃是骆宾王

3.岧峣,形容山比较险峻。 ( × ) 不是形容山比较险峻是形容山高

4.“元白”是指元吉和白居易。 ( × ) 不是元吉是元稹

5.曾被贬为江州司马的是大诗人李白。 ( × ) 不是李白是白居易

6.林逋死后,宋仁宗赐他为“和靖先生”。 ( √ ) 7.“幸有微吟可相狎”中的“狎”在这里是指“亲近”。 ( √ ) 8.苏轼曾任湖州、扬州等处的地方官。 ( × ) 不是扬州是杭州

9.白居易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被称为咏西湖之冠。 (× ) 不是白居易是苏轼

10.王安石晚年退居金陵,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 ) 11.赵孟頫字子瞻,号松雪道人,湖州人。 ( × ) 不是字子瞻,是字子昂

12.“鄂王墓上草离离”中的“离离”是指茂盛的样子。 ( √ )

13.“江山也要伟人扶,神化丹青即画图”主要是赞扬民族英雄于谦和岳飞的诗句。 (√ ) 14.苏东坡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是千古名句。 (× ) 不是苏东坡是陆游的

15.若耶溪在今浙江省绍兴市东南部,相传为西施浣纱处。 (√ ) 16.“艅艎”指古时的一种木船。 (√ ) 17.孟浩然与王维并称“王孟”。 (√ ) 18.“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的题目是《兰溪棹歌》。 (× ) 不是《兰溪棹歌》而是《宿建德江》

19.“黄帝旌旗去不归,片云孤石独崔嵬”是描写缙云仙都山鼎湖峰的诗句。 (√ ) 20.李清照和辛弃疾都是山东济南人。 (√ ) 21.“万象画图里,千崖玉界中”的“玉界”是指玉的界面。 (× ) 不是玉的界面而是晶莹如玉的山岩

22.纪晓岚曾任《四库全书》馆总纂修官,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 ) 23.“山寺月中寻桂子”中的“山寺”是指灵隐寺和净慈寺。 (× ) 不是净慈寺是天竺寺

24.“有水处,即能歌柳词”之说所指的词人是柳永。 (√ ) 25.“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中的“天堑”是指长江。 (× ) 不是长江是钱塘江

26.范仲淹,文徵明、高启、邹福保都是江苏苏州人。 (√ ) 27.文徵明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 √ )

28.“山盟虽在,锦书难托”一句是说唐氏已另有丈夫,按照封建礼法,不能再与陆游通书信。(√) 29.西塞山在今浙江金华市西,还有一种说法是在湖北。 ( × ) 不是金华是湖州

30.西湖天下景亭名取自苏轼的诗句“西湖天下景,游者无贤愚”。 (√ )

31.“三袁”是袁宏道、袁公道、袁明道三兄弟。 (× ) 公改中,明改宗

32.“商女不知亡国恨”的下句是“隔河犹唱《后庭花》”。 (× ) 不是河是江

33.高启,能诗文,以诗最具有特色,为“吴中四杰”之一。 (√ ) 34.“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中的“长安”是指代朝廷和皇帝。 (√ ) 35.徐霞客和康有为都是江苏人。 ( × ) 不是江苏人是广东南海人

36. “云泉窈窕,西北为最”中的“窈窕”就是指女子文静而美好。 (× ) 不是女子文静而美好是指风景秀美

37.《雁荡山记》的作者是杰出的科学家沈括。 (√ ) 38.吴均,今浙江省温州人,创“吴均体”。 (× ) 不是温州人是安吉县人

39.彭祖,传说他生活在尧、夏、商三代,活了800岁。 (√ ) 40.陆游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扫胡尘”、“靖国耻”是他生平志事所在。 (√ ) 41.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是杭州孤山西湖天下景亭联的一部分。 (√ ) 42. “沿江无数好山迎,才出杭州眼便明”,这是描写的富春江沿岸风光。 ( √ ) 43.武坑位于浙江省金华市南。 (× ) 不是金华市南是临海市桃渚城

44.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表现了作者登临八咏楼时悲壮的心情。(√ ) 45.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出自白居易的《宿建德江》。 (× ) 不是白居易是孟浩然

46. “直上泻银河”下句是“万古流不竭”。 ( √ ) 47. “委弁者,蛟而跃”中的“委弁”是指“委屈”。 (× )

不是委屈是掉弃的帽子

48.邓牧,字牧心,自号三教外人,世称文行先生。 (√ ) 49. “蝉躁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描绘的是莫愁湖的景色。 (× ) 不是莫愁湖是若耶溪

50.杨诚斋即杨万里,唐代诗人。 (× ) 不是唐是宋

51.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联是由康有为所写。 (× ) 不是康有为是董必武

52.徐渭书画皆负盛名,为“扬州八怪“之一。 (× ) 不是徐渭是郑板桥

53. “湖山此地曾埋玉;风月其人可铸金”中的“玉”指苏小小。 (√ )

54.清代学者纪昀对董其昌的杭州飞来峰冷泉亭联的答联为:泉自有时冷起,峰从无处飞来。 ( × ) 不是纪昀是俞樾 55.吴昌硕擅写“石鼓文”,为“海上画派”代表人物。 ( √ ) 56.松江女史、徐氏的作品是“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 √ ) 57. “亭立湖心,俨西子载扁舟,雅称雨奇晴好”出自张岱之手。 (× ) 不是张岱是郑烨

58. 吴昌硕擅写“石鼓文”,为“海上画派”代表人物。 (√ )

二、单项选择题:(把选项填入题后括号内,每题0.5分) C 1.“最无辜,堪恨更堪怜,风波狱”出自文徽明所写的《满江红》,它描写的是____

A.关羽 B.曹操 C.岳飞 D.秋瑾

A 2.《钗头凤.红酥手》是一首关于爱情悲剧的凄婉词作,它的作者是_____。

A.陆游 B.孟郊 C.骆宾王 D.柳永

D 3.“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一诗出自《渔父》,它的作者是_____。

A..苏东坡 B.王维 C.李白 D.张志和

B 4.“鱼乐人亦乐,泉清心更清”是杭州景点_____的楹联。

A.花港观鱼 B.玉泉鱼乐园 C.九溪十八涧 D.黄龙洞 A 5.诗句“蝉噪林逾静”的下句是_____。

A. 空水共悠悠 B.阳景逐回流 C.鸟鸣山更幽 D.长年悲倦游

A 6.宋之问的诗句“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描写的是杭州哪一个景点_____。

A.灵隐寺 B.岳庙 C.六和塔 D.雷峰塔 D 7.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字是_____。

A.子瞻 B.君复 C.子昂 D.乐天 B 8.大诗人潘阆是_____人。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D 9.“门对浙江潮”的上句是_____。

A.扪萝登塔远 B.待入天台路 C.夙龄尚遐异 D.楼观沧海日 D 10.一生隐居,过着“梅妻鹤子”生活的是_____。

A.杨万里 B.赵孟頫 C.林昇 D.林逋 C 11.诗歌中被称为咏西湖之冠的是_____。

A.《钱塘湖春行》 B.《春题湖上》

C.《饮湖上初晴后雨》 D.《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B 12.“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中“贾亭”是由_____所建。

A.贾岛 B.贾全 C.林昇 D.张苍水 B 13.《枫桥夜泊》的作者是_____。

A.张衡 B.张继 C.张岱 D.张志和

A 14.“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此诗句出自_____。

A.《题临安邸》 B.《游山西村》 C.《兰溪棹歌》 D.《题临海武坑》

B 15.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辛弃疾的“三峰一一青如削,卓立千寻不可干”诗句描写的是_____。

A.仙都山 B.江郎山 C.飞来峰 D.雁荡山 A 16.《湖心亭看雪》描写的是_____五年十二月的事。

A.崇祯 B.万历 C.永乐 D.嘉靖

C 17.“商女不知亡国恨”中的“商女”指的是_____。

A.商人的女儿 B.经商的女子 C.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D.年轻女子的别称 D 18.“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句描写的是北固山,北固山位于_____。

A.苏州 B.扬州 C.无锡 D.镇江 B 19.“玉人何处教吹萧”诗句描写的是_____。

A.苏州宝带桥 B.扬州二十四桥 C.泉州洛阳桥 D.程阳永济桥

A 20.袁宏道文章中 “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来,纷错如织,而中秋为尤胜” ,描写的是苏州的_____。

A.虎丘山 B.北固山 C.金山 D.莫干山 B 21.上海豫园的园主是_____。

A.石涛 B.潘允端 C.梁九图 D黄应泰

A 22.“汲来江水烹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中的“汲”字的意思是_____。 A.打水 B.吸收 C.抽取 D.开凿

B 23.李白笔下的“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是登_____时所创。

A.焦山 B.凤凰山 C.虎丘山 D.云龙山 B 24.被清人孙洙语誉为“千古丽句”的是_____。

A.故人西辞黄鹤楼 B.烟花三月下扬州

C.孤帆远影碧空尽 D.惟见长江天际流

A 25.相传唐代高僧寒山、_____曾在妙利普明塔院住持,故名寒山寺。

A.拾得 B.鉴真 C.玄奘 D.弘一 C 26.《游天台山记》的作者徐宏祖号为_____。

A.文长 B.定远 C.霞客 D.定阉

B 27.《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联》是由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_____写的。

A.李大钊 B.董必武 C.鲁迅 D.陶行知

A 28.“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描写的是_____。

A.弥勒佛 B.观音 C.地藏 D.如来佛

C 29.“一峰拔地起,有水从天来”是温州的雁荡山一帆峰联,它是由_____写的。

A.郑板桥 B.梁启超 C.康有为 D.康熙皇帝 A 30.“黄泽不竭,老子其犹”是描写_____的楹联。

A.黄龙洞 B.吴山江湖 C.飞来峰 D.三潭印月

C 31.素有“佛国仙山”之誉的位于浙江的一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_____。

A.飞来峰 B.雁荡山 C.天台山 D.缙云山

A 32. 西湖十八景之一的名称_____由“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此句而来。

A.韬光观海 B.韬海观光 C.韬观光海 D.韬光养晦 C 33.“石梁飞瀑”为_____八景之一。

A.普陀山 B.雁荡山 C.天台山 D.灵隐寺 A 34.《钱塘湖春行》一诗描绘了_____的景致。

A、 西湖 B.钱塘江 C.东钱湖 D.瘦西湖 C 35._____死后,宋仁宗赐之为“和靖先生”。

A.欧阳修 B.王安石 C.林逋 D.苏轼 A 36.“疏影横斜水清浅”描绘了_____的特点。

A.梅 B.兰 C.竹 D.菊 B 37.下列诗句描绘西湖景致的是_____。

A.两岸蒙蒙空翠合,琉璃镜里一帆行 B.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C.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D.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C 38.“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此诗句的题目为_____。

A.《饮湖上初晴后雨》 B.《题临海武坑》 C.《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D. 《春题湖上》 D 39._____与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并称南宋四家。

A.赵孟頫 B.王安石 C.林昇 D.杨万里 A 40.据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而反用其意的诗句是_____。

A.不畏浮云遮望眼 B.只缘身在最高层 C.飞来山上千寻塔 D.闻说鸡鸣见日升 B 41.下列诗人中是浙江湖州人的是_____。

A.俞樾 B.赵孟頫 C.吴昌硕 D.释兴慈

C 42.下列诗歌中,借对岳飞的凭吊而抒发作者一片故国之思的是_____。

A.《题临安邸》 B.《登飞来峰》 C.《岳鄂王墓》 D.《谒岳王墓作十五绝句》 A 43.诗仙李白的“喷壁洒素雪,空蒙生昼寒”描绘的是位于浙江省的_____。

A.石门 B.仙都山 C.江郎山 D.三清山 B 44._____是唐代第一个大量描写山水的诗人。

A.孟郊 B.孟浩然 C.王安石 D.苏轼

B 45.“凉月如眉挂柳湾,越申山色镜中看”出自_____的《兰溪棹歌》。

A.柳宗元 B.戴叔伦 C.陈子昂 D.刘长卿 B 46.诗句“有时风激鼎湖浪”的下句是_____。

A.片云孤石独崔嵬 B.散作晴天雨点来 C.卓立千寻不可干 D.撑持天地与人看 A 47.“千古风流八咏楼”中“八咏楼”原名_____。

A.元畅楼 B.金谷楼 C.集灵楼 D.竹里楼 C 48.下列诗人生于安徽的是_____。

A.柳永 B.张志和 C.唐理淮 D.李白 A 49.“卓立千寻不可干”中的“寻”意思是_____。

A.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B.寻找 C.寻求 D.个数 A 50.在《古今诗话》中,认为“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两句诗是当时在灵隐寺出家为僧的_____代作。

A.骆宾王 B.王勃 C.韩愈 D.欧阳修 D 51.纪昀字晓岚,还有一字是_____。

A.逍遥 B.克柔 C.龟龄 D.春帆

D 52.“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中的“郡亭”是指_____。

A.冷泉亭 B.慕才亭 C.爱晚亭 D.虚白亭 C 53.不是杭州人却长期住在杭州的一位豪放派诗人是_____。

A.林昇 B.沈括 C.潘阆 D.邓牧 B 54.排行第七,世称柳七,或柳屯田的是_____。

A.柳宗元 B.柳永 C.柳中庸 D.柳倩

A 55.在《望海潮》中巧妙的摄住西湖景色的诗意灵魂,成为传诵千古的名句是_____。

A.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B.烟柳画桥,风帘翠幕 C.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D.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C 56._____自称“烟波钓徒”,又号玄真子。

A.张泌 B.张大千 C.张志和 D.张继 D 57.“叮叮咚咚泉,高高下下树”是_____的楹联。

A.玉泉鱼乐园 B.江心屿 C.严子陵钓台 D.九溪十八涧 A 58.“黄泽不竭;老子其犹”中的下半句的原句是_____。

A.老子其犹龙乎? B.老子犹其龙乎? C.老子犹其龙哉? D.老子其犹龙哉? B 59.《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_____被誉为“千古丽句”。

A.故人西辞黄鹤楼 B.烟花三月下扬州

C.孤帆远影碧空尽 D.惟见长江天际流

C 60._____楼名来自“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这一诗句。

A.近水楼 B.向阳楼 C.得月楼 D.易春楼

D 61.“江淮河汉思明德,精一危微见道心”诗句的作者是_____。

A.袁宏道 B.康熙 C.袁石公 D.爱新觉罗.玄烨

三、多项选择题:(把选项填入题后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题1.5分) ABCD 1.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描绘了西湖早春景色,用_____等景物构成一幅早春的湖景。

A.早莺 B.暖树 C.新燕 D.云脚

AC 2.由于林逋的《山园小梅》一诗,梅花又名_____。

A.疏影 B.金尊 C.暗香 D.断魂

BCD 3.咏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杨万里与以下几位作家_____齐名,他们并称“南宋四家”。

A.周密 B.尤袤 C.范成大 D.陆游

AB 4.“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中的“岳于”分别是指_____。

A.岳飞 B.于谦 C.岳云 D.于成龙

CD 5.下列哪些人的诗词风格比较接近_____。

A.辛弃疾 B.柳永 C.谢灵运 D.王籍

ABC 6.下列哪些人的名号中带有“居士”_____。

A.李白 B.李清照 C.苏轼 D.孟浩然

AB 7.唐代并称“王孟”的是_____。

A.王维 B.孟浩然 C.王羲之 D.孟郊

ACD 8.“世号三吴”是指_____。

A.吴兴 B.吴都 C.吴郡 D.会稽

AD 9.“人在瀛洲仙境,红尘不到”,以下那些宗教的教义称人世为红尘_____。

A.佛教 B.基督教、 C.伊斯兰教 D.道教

ABC 10.下列诗句中与岳庙有关的是_____。

A.正邪自古同冰炭;毁誉于今判伪真 B.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C.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 D.湖山此地曾埋玉,风月其人可铸金

BCD 11.徐文长的成就表现在_____。

A.琴棋 B.诗文 C.戏曲 D.书画

BD 12.作家茅盾的代表作为_____。

A.《家》 B.《子夜》 C.《日出》 D.《林家铺子》

AD 14.《观潮》的作者周密善写诗词,著有_____。

A.《绝妙好词》 B.《古今诗话》 C.《剑南诗稿》 D.《武林旧事》

BCD 15.并称“三袁”的是_____。

A.袁枚 B.袁宏道 C.袁宗道 D.袁中道

AC 16.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出自《庄子.齐物论》的语句是_____。

A.一死生 B.俯仰一世 C.齐彭殇 D.信可乐也

AB 17.曾作诗文楹联咏叹过绍兴景点的文人有_____。

A..爱新觉罗.玄烨 B.柳倩 C.王十朋 D.杜牧

ABCD 18.下列作者中是杭州人的是_____。

A.龚自珍 B.邓牧 C.沈括 D.袁枚

BC 19.下列诗句及楹联中与扬州有关的是_____。

A.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B.春灯如雪浸兰舟,不载江南半点愁

C.胜地据淮南,看云影当空,与水平分秋一色

D.诗人题二十八字,长留胜迹,可知佳句不须多

CD 20.下列属于张岱的作品是_____。

A.《河中之水歌》 B.《赤伏符》 C.《陶庵梦忆》 D.《西湖寻梦》

AB 21.下列句子中出现通假字的有_____。

A.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止 B.佳气葱葱至今王

C.山有古塔遗迹,俗呼塔山 D.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BCD 22.下列名称属于同一个人的是_____。

A.陶渊明 B.陶子霖 C.陶云汀 D.陶澍

ABCD 23 .以下人物中是江苏苏州人的有_____。

A.邹福保 B.高启 C.范仲淹 D.文徵名

ABD 24.以下不同的桥名是指同一座桥的是_____。

A.二十四桥 B.红药桥 C.长桥 D.吴家砖桥

AC 25. 与浙江潮有关的诗句是_____。

A.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B.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C.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 D.月景尤不可言

CD 26.清乾隆时,在莫愁湖建起的景点有_____。

A.胜棋楼 B.得月楼 C.郁金堂 D.湖心亭

ABC 27.雨花台又称_____。

A.石子岗 B.琉璃岗 C.聚宝山 D.鹅卵石

CD 28.“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绿烟”、“红雾”是指_____。

A.西湖 B.杭州 C.西湖边的柳树 D.西湖边的桃花

AB 29.下列楹联中与绍兴有关的是_____。

A.江淮河汉思明德,精一危微见道心 B.流觞成雅集,翠竹潇疏忆古人 C.一峰拔地起,有水从天来 D.黄泽不竭;老子其犹

BC 30.曾在杭州作过官的人物有_____。

A.柳宗元 B.苏轼 C.白居易 D.张志和

BD 31.喜欢梅花的诗人有_____。

A.陆游 B.彭玉磷 C.林昇 D.林逋

ABC 32.下列楹联中与西湖景区有关联的是_____。

A.凭栏看云影波光,最好是红蓼花疏,白萍秋老 B.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 C.黄泽不竭;老子其犹 D.一峰拔地起,有水从天来

BCD 33.“黄帝旌旗去不归,片云孤石独崔嵬。有时风激鼎湖浪,散作晴天雨点来”此诗中_____字用的极为形象生动。

A.去 B.片 C.孤 D.激

ABC 34.下列诗句中描写的景色属于浙江省的有_____。

A.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B.瀑布挂北斗,莫穷此水端

C.蝉躁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D.春灯如雪浸兰舟,不载江南半点愁

AD 35.以下诗句出自诗人白居易之手的是_____。

A.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B.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C.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D.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36.李白的《石门留题诗》中描绘了石门洞飞瀑_____的壮丽景观。

A.垂如练带 B.光彩照人 C.气胜白虹 D.喷珠溅玉 ( ) ABD 37.绍兴自古人杰地灵,下列人物中来自绍兴的是_____。

A.张岱 B.徐文长 C.周密 D.陆游 ( )

ABCD 38.《山园小梅》中描写梅花的名句是_____。

A.疏影横斜水清浅 B.暗香浮动月黄昏

C.霜禽欲下先偷眼 D.粉碟如知合断魂 ( )

二、单项选择题:(把选项填入题后括号内,每题2分) A 1.宋之问的诗句“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描写的是杭州哪一个景点_____。

A.灵隐寺 B.岳庙 C.六和塔 D.雷峰塔 D 2.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字是_____。

A.子瞻 B.君复 C.子昂 D.乐天 B 3.大诗人潘阆是_____人。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D 4.“门对浙江潮”的上句是_____。

A.扪萝登塔远 B.待入天台路 C.夙龄尚遐异 D.楼观沧海日 D 5.一生隐居,过着“梅妻鹤子”生活的是_____。

A.杨万里 B.赵孟頫 C.林昇 D.林逋

B 6.“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中“贾亭”是由_____所建。

A.贾岛 B.贾全 C.林昇 D.张苍水 B 6.《枫桥夜泊》的作者是_____。

A.张衡 B.张继 C.张岱 D.张志和

A 8.“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此诗句出自_____。

A.《题临安邸》 B.《游山西村》 C.《兰溪棹歌》 D.《题临海武坑》

B 9.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辛弃疾的“三峰一一青如削,卓立千寻不可干”诗句描写的是_____。

A.仙都山 B.江郎山 C.飞来峰 D.雁荡山

B 11.“汲来江水烹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中的“汲”字的意思是_____。

A.打水 B.吸收 C.抽取 D.开凿

B 12.李白笔下的“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是登_____时所创。

A.焦山 B.凤凰山 C.虎丘山 D.云龙山 C 13.《游天台山记》的作者徐宏祖号为_____。

A.文长 B.定远 C.霞客 D.定阉

B 14.《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联》是由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_____写的。

A.李大钊 B.董必武 C.鲁迅 D.陶行知

A 15.“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描写的是_____。

A.弥勒佛 B.观音 C.地藏 D.如来佛 A 16.“黄泽不竭,老子其犹”是描写_____的楹联。

A.黄龙洞 B.吴山江湖 C.飞来峰 D.三潭印月

A 17.《钱塘湖春行》一诗描绘了_____的景致。

A.西湖 B.钱塘江 C.东钱湖 D.瘦西湖 A 18.“疏影横斜水清浅”描绘了_____的特点。

A.梅 B.兰 C.竹 D.菊

C 19.“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此诗句的题目为_____。

A.《饮湖上初晴后雨》 B.《题临海武坑》 C.《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D. 《春题湖上》 C 20.下列诗人中是浙江湖州人的是_____。

A.俞樾 B.赵孟頫 C.吴昌硕 D.释兴慈

D 22.“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一诗出自《渔父》,它的作者是_____。

A..苏东坡 B.王维 C.李白 D.张志和

C 23.诗句“蝉噪林逾静”的下句是_____。

A. 空水共悠悠 B.阳景逐回流 C.鸟鸣山更幽 D.长年悲倦游

C 24.“商女不知亡国恨”中的“商女”指的是_____。

A.商人的女儿 B.经商的女子 C.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D.年轻女子的别称 27._____楼名来自“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这一诗句。 A.近水楼 B.向阳楼 C.得月楼 D.易春楼 B 28.诗句“有时风激鼎湖浪”的下句是_____。

A.片云孤石独崔嵬 B.散作晴天雨点来 C.卓立千寻不可干 D.撑持天地与人看

三、多项选择题:(把选项填入题后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题2分) BCD 4.徐文长的成就表现在_____。

A.琴棋 B.诗文 C.戏曲 D.书画

ABCD 6.下列作者中是杭州人的是_____。

A.龚自珍 B.邓牧 C.沈括 D.袁枚

ABD 8.以下不同的桥名是指同一座桥的是_____。

A.二十四桥 B.红药桥 C.长桥 D.吴家砖桥

AC 9. 与浙江潮有关的诗句是_____。

A.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B.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C.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 D.月景尤不可言

AB 12.下列楹联中与绍兴有关的是_____。

A.江淮河汉思明德,精一危微见道心 B.流觞成雅集,翠竹潇疏忆古人 C.一峰拔地起,有水从天来 D.黄泽不竭;老子其犹

AB 14.以下诗句出自诗人白居易之手的是_____。

A.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B.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C.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D.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ABC 16.下列楹联中与西湖景区有关联的是_____。

A.凭栏看云影波光,最好是红蓼花疏,白萍秋老 B.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

C.黄泽不竭;老子其犹 D.一峰拔地起,有水从天来

第五篇:诗词楹联教学教案(三课时)

诗词楹联教学教案

——楹联

教学目标:

1、 了解楹联的起及含义

2、 了解楹联的特点。

3、 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了解楹联的特点

3、教学难点:尝试楹联写作

4、教学方法:讨论交流探究 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 楹联的起源及含义

一、 导入:

同学们,你知道对联吗?

对联是一种雅俗共赏的文学艺术形式,是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从国家庆典到百姓生活中的婚丧嫁娶,乃至庙宇厅堂、旅游景观、饭馆茶肆、亭台楼阁、家居门楣、酒店书房等都广泛应用。更不必说家喻户晓的春联了。人们对它可以说再熟悉不过了。但是,对楹联的应用、欣赏、创作等专门知识则不是人人都懂的。为此我把有关楹联的常识性知识整理一下作以简单介绍。

咱们先来了解楹联的起源和含义。

二、 概念:

1、定义: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亦称“楹贴”。楹就是房屋建筑上的柱子。联者,关联、联系之谓也;对者,对应相反之谓也。实际是一种规范化的对偶句子,就是两两相对的句子。

2、构成楹联必须具备以下几项基本要素:它由上下两部分构成 ①、对联的字数无明确规定,但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 ②、内容相关; ③、平仄相对;

④、词性、句式结构、节奏相同。

3、例如: 秀山轻雨青山秀; 香柏鼓风古柏香。

二、 对联的起源

1、对联的产生与发展:

对联是以汉字为载体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化艺术形式。他的产生是比较早的,有的说产生于五代,有的专家不支持这样的观点,认为无论是古老的“诗经”也好,还是“楚辞”“汉赋”也好,乃至六朝骈文、唐诗宋词等,都有许多工整的对仗句子,这些对仗句子其实就是对联,有的是对联的雏型,有的按联律衡量宽泛些罢了。

从对联学的角度讲,一般认为从五代时期开始。相传五代后蜀的国王孟昶,有一次命翰林大学士写一副联语,以烘托新春气氛。联语写出后他对大学士的联语不甚满意,遂亲自动手写了“新年纳余庆”, “佳节号长春”的句子。此后仿效者日多,便形成了颇富文采,又工巧贴切的对联体式。于是,孟昶便被称为撰写对联的始祖,那位大学士则与此缘擦肩而过。

据专家考证:早于孟昶三百余年的唐太宗李世民也写过对联,以志情怀:“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另据史料记载,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遗书中就载有唐朝人刘立子作于唐玄宗11年(723)的一幅春联:“三阳始布,四序初开”。以上两联表明对联的产生确实要

1 早于五代,只是人们未将其称为对联罢了。

到了宋代人们把对联写在桃木板上,因此有人把对联又称“桃符”。王安石有一首诗描写人们过春节的景象,“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可见那时人们就有贴春联的习俗了。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尤喜对联,他还亲自撰写对联。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由此贴对联的习俗更甚于前代。从五代写对联,宋代制桃符,明代大兴其道贴对联,历千余年而不衰,可见其早已植根于民众,成为民俗,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其目的和内容主要是烘托喜庆气氛,彰显盛世太平,当然亦有教化百姓,传承习俗的成份和作用。

到了清代,对联达到了鼎盛时期,百花齐放,内容丰富多彩,适用范围不断拓宽,对联的质量之高,文学艺术性之强前所未有。楹联大家倍出,可以说大清近三百年历史中,对联有其辉煌一页,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一样,为中国文学艺术和文化的传承发展做出了贡献,成为不朽的文化遗产。明清以后,文人士大夫,不善联者寡矣。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对联得遇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国家楹联学会成立并发挥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各种赛事颇多,征文征稿不断,涌现出许多楹联大家高手,在创作方面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许多佳作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成为新时期文化发展的一道靓丽景观。

2、资料补充:

最早人们在门上贴的并不是对联,而是在桃木板上画上神荼、郁垒这两个门神。远在周代就有用桃木来镇鬼驱邪的风俗。桃符本来是挂在大门两旁,长六寸、方三寸的桃木板,后来在上面画上这两位门神的像为符。每年正月初一,家家户户换上新符。说明神荼、郁垒在此,妖魔鬼怪胆敢前来,就抓起来去喂虎,以保来年平安吉祥。北宋王安石曾在<<元日>>诗中描写了这种古老的风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歌剧<<白毛>>中喜儿唱道:“门神门神扛大刀,大鬼小鬼进不来。”可见,这种风俗流传久远。到了唐以后,有人开始把桃符上的门神神荼和郁垒换成了秦琼和尉迟恭。相传,唐太宗李世民生病,听见门外有鬼魅呼叫,以告群臣。秦琼和尉迟恭戎装立于门外,夜果无事。于是令画工画两人像,悬挂宫门左右。后世沿用此习,秦琼和尉迟恭就成了门神。

后来,因为用桃符的人多,而画像又不易,所以就干脆把秦琼、尉迟恭甚至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写在桃板上,悬挂在大门两旁,这就将桃符上的画变成了文字,也就产生了对联的基因。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不断进步,认为写上几个人的名字还不如写上一些押韵上口的喜庆吉利的诗句,这样就出现了第一副对联: 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寿

--------五代时期后蜀王孟昶作 在明太祖的倡导下,对联蓬勃发展发展,出现了一大批如解晋、祝允明、唐寅等对联高手。例如解晋的: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毛泽东引用来给具有主观主义态度的人画像)

清朝才子纪晓岚更是作对联的高手。有一次,乾隆见纪晓岚闷闷不乐,便问他有何心事。纪晓岚请乾隆猜,乾隆以上联回答“十口心思,思家思民思社稷.。”纪晓岚见皇帝直猜到他心里,非常激动,马上叩头谢恩,以下联道谢:“寸身言谢,谢天谢地谢君王。”

传说,有一次乾隆皇帝微服私访下江南,见到一户农家正在操办喜事,乾隆一时兴起,便派人送去几个铜板和一副上联“三个铜钱贺礼,嫌少勿收,收则贪财。”他满以为这半联会使对方难堪。没想到这家的大人还没来得及回答,只见一个十一二岁的顽童上前答道“两间茅屋待客,怕穷莫来,来则好吃。”回答的工整巧妙,反而使乾隆举足不前,左右为难。还有一次乾隆和和珅、纪晓岚在一起,乾隆高兴便出了上联:四方台台四方四方四方四四方(乾隆);万岁爷爷万岁万岁万岁万万岁(和珅)

2

对联经过了这么漫长的历史阶段,已逐步变成了美丽的装饰品。文雅的交际手段和给人以美的享受的艺术形式。

三、对联的应用与种类:

对联的产生可以说是应运而生的,它的适用性极广,宣传教化作用极大,可以说三百六十行行行有对联,凡有人群生活的地方就有对联。对联雅俗共赏亦庄亦谐。从内容上说可以包罗万象,从形式上说是灵活多样不拘一格,从艺术上说有阳春白雪,亦有下里巴人。把汉民族的母语应用到了极致,是一种最广泛最贴近民众生活最具适用性的不朽艺术形式,它的生命力与语言文字共存。 对联的分类:

1、春联(高天冬去苏万物 大地春回放百花

爆竹两三声人间是岁 梅花四五点天下皆春)

2、婚联(欢庆此日成佳偶 且喜今朝结良缘

百年恩爱双心结 千里姻缘一线牵)

3、寿联(体健身强宏开寿域 孙贤子肖欢度晚年

寿比南山松不老 福如东海水长流)

4、挽联 (烟雨凄寞,万里名花凝血泪 音容寂寞,清溪流水是哀声)

(月照寒枫,空谷深山徒泣泪 霜封宿草,素车白马更伤情)

5、名胜联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州,梳襄就风鬟雾鬓。更频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叁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何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6、行业联

(美味招来云外客 清香引出洞中仙)

7、书画联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7、劝谏联

8、自勉联。

9、嘲讽联

10、游戏联

11、笑话联

12、综合联。 例如: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横批:缺衣少食)

一二三四五六七 孝悌忠信礼仪廉(横批:忘<王>八无耻)

四、对联的内容与形式:

对联的内容和知识涵量极大,囊其万事万物,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历史、天文、地理、文学艺术、风情民俗,以及各行各业的专业知识,比如涉及农桑、医药方面的就很丰富,中医药联在民间传播极广。

对联作为文学艺术形式,极尽新、奇、妙、谐、庄、讽、谏、喻等特点。既有书面文学,又有口头文学特点。特别是悬挂书写的牌匾对联,其观赏价值,审美趣味自不待言。对人们的感召、启迪、教化、增知娱趣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可谓传之久远,深达人心。

第二课时 对联的特点及写作

一、对联的特点:

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3、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3

二、对联的写作:

对联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对仗,对仗又可分为工对、宽对、借对和流水对等,只有掌握了这些特点,才会写出较好的对联。

1、工对:

A、就是工整的对仗。要求很严,既要词性相对,又要词类相同,这才是工对。所谓词性相对,就是名词对名词,代词对代词,副词对副词,虚词对虚词。所谓词类相对,是指旧时把名词又分为以下十几类.。如:

天文(日月风云等) 时令(年节朝夕等) 地理(山水江河等) 宫室(楼台门户等) 器物(刀剑杯盘等) 衣饰(衣冠巾带等) 饮食(茶酒餐饭等)

文具(笔墨纸砚等) 文艺(诗词书画等) 草木(花草桃杏等) 鸟兽虫鱼(麟凤龟龙等) 形体(身心手足等) 人事(道德情才等) 人伦(父子兄弟等)

B、只有这些门类在对联中对上后,才能称得上工对。请看下面歌诀:

天文 天对地,地对天。日月对山川。祥云对瑞雪,暮雨对朝烟。北斗七星三四点,南山万户十千年。

地理 溪对谷,水对山。峻岭对狂澜。柳堤对花苑,洞壑对峰峦。舟横清浅水村晚,路入翠微山寺寒。

时令 朝对暮 ,夏对春。五戊对三更。重阳对七夕,冬至对秋分。三百枯棋消永昼,十千美酒赏芳辰 。

国号 今对古,汉对唐。五帝对三皇。三国分吴魏,六朝有宋梁。虞夏商周为四代,禹汤文武是三

食馔 茶对酒,饭对羹。美酿对香粳。炮羊对鲙鱼,煮笋对餐英。雪夜烹茶真韵事,春初煎韭见交情。

例1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月”和“云”既是名词,又是天文类词对天文类词。

例2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晓”和“夜”同是名词,又是时令类词对时令类词。这两联均为漂亮的工对。

2、宽对 :

是针对工对而言的.。宽对要求不那么严格,只要词性相同,就可以相对。

例1 山外斜阳湖外雪 窗前流水枕边书 ——山阳湖雪四个名词对下联的窗水枕书四个名词。

例2 闭门藏新月 开窗放野云——“闭”“藏”两个动词对下联“开”“放”两个动词。

3、借对 :

借对的构成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借义,一种是借音。

A、因为一个词有两个以上的意义,作者在联中用的是甲义,同时又借用它的乙义或丙义来与下联构成工对,这就是借义的借对。 例如: 歧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 “寻常”的甲义是平常,但古代八尺为“寻”,两寻为“常”,两寻为常,所以又以它的这个乙义,拿来对数目“几度”,就非常工整。

B、除了借义,有时借它的读音来与下联相对。

例如: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借“沧”的读音“苍”表颜色,来与下联表颜色的“蓝”来相对,而且“海”对“田”,“月”对“日”,“明”对“暖”,“珠”对“玉”等,都是工对,既是词性相对,又是同类词相对。

4、流水对:

A、流水对又称串联。指一联中相对的两句关系不是对立的,且单句意思不完整,合起来才构成一个意思,似流水而下,故称流水对。或者可以这样理解;它的上下两联不是并列关系,而常是因果、条件、假设等主从关系,属偏正关系,内容串联,这就构成了串对。例如:

4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一籽入地 万粒归仓

为有牺牲多壮志 敢叫日月换新天

——以上三个例子,全都是由流水对组成的.

B、既然串对的两联不是并列关系,那上下两联是并列关系的对联,就属于正对和反对了。正对用来表现相近奤或相似的事物。从两方面来说明一个事物,描绘一种景象。例如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反对是用来表现相反的事物,上下两连的内容是相反的。 例如 :柳絮体媚无骨气 梅花形廋有精神

三、联律的一般规则:

楹联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必须符合规定的联律规则,凡不符合联律基本要求的作品则不称其为严格意义楹联。按照中国楹联学会颁布的“联律通则”有如下规定:

A、其基本格律有六项:

1、字句对等,即上下联的字数及其句数要相等。

2、词性一致,即上下联句法结构的对应位置用词的词类属性要相同。

3、结构对应,即联文用词的构成、词义的配合、修辞的运用,上下联要对应平衡。

4、节律对拍,即联文语句的语流节拍,上下联要一致。

5、平仄对立,即联文用词缀句节奏安排上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位置的用字平仄要相反。对于单边两句及两句以上的复句联,每句句脚之平仄按音步递换,句脚拼节形成“仄顶仄,平顶平”的格局。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

6、语意相关,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相关联,统一于主题。 B、具体格律有八项:

1、用字的平仄声调应遵循汉语音韵学的成规。有两种情况,亦称双轨制。 第一,使用平水韵,即在近古与近代通行的韵书中,字分四声,“平声”不分阴阳,统称为“平”、 “上声”“去声”、“入声”三种声调为“仄”;

第二,现代汉语字音以“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在创作对联时,新声、和旧声在同一联中不得混用。

2、语句的平仄结构。以两字或一字为一个节奏,节奏点分别在每个节奏的第二字和该字上。作联时当以此安排平仄重复交替,以便于诵读上口。

3、语句的语流节律。一般按二字而节的常规节奏安排。在其与句法结构的语意节拍不一致时,平仄结构是不变的,可据联文表达需求、作者态度表现与诵读需要组织或划分为种种相应的语意点顿句式。一副楹联,或依节奏,或依意顿,只用一种方式,上下联要一致。

4、领字的使用。使用领字,在上下联相应位置要一致,词性要相同,允许不拘平仄相反律,且不与被领词语一起计节奏。

5、词性分类。当按现代汉语语法学体系的词性分类属对。这一点在创作过程中非常关健,需要灵活掌握运用。按照历史上的惯例,以及联家的创作、鉴赏实际,总结出允许异类相对的范围大致如下:

第一、形容词和动词,尤其是不及物动词可相对;

第二、在以名词为中心的偏正词组中充当修饰成分的词可相对; 第

三、按句法结构充当状语的词可相对; 第

四、同义连用字、反义连用字、方位与数目、数目与颜色、同义与反义、同义与联绵、反义与联绵、副词与介词、连介词与助词、联绵字等常见形式可相对;

第五、某些成序列,或系列的事物名目,两种序列,或系列之间相对,如:自然数列、天干地支系列、五行、十二属相,以及即事为文合乎逻辑的临时结构系列等可允许。

6、组对格式。历史上形成的沿用至今的格式有几百种之多,例如:字法中的篏字、衔字,音法中的借音、谐音,词法中的交股、转品,句法中的当句、顶足、流水,等等。当以

5 “律有,因律;律无,循例”原则定可否;凡对偶类修辞格运用得当,合于通则要求的即可视为符合联律成对。

7、特殊例对。包括巧对、趣对、借对,包括借音或借义。摘句对、集句对等允许不受点型对式的严格限制。

8、对联的避忌。对联有许多避忌地方,主要有三点,第

一、合掌。第

二、不规则重字。第

三、三平尾、三仄尾。

9、对联的借字。对联的借字一般有三种:

一是借形转义,即利用汉字的一字多义特点,在字形不变的情况下,转变字义,简称借义对。

二是借音别解,即借用汉字一音多字的特点,在字音不变的情况下,改换字形,作另一种解释,简称借音对。

三是借形变声,即利用一些汉字可平可仄的特点,在字形不变的情况下,更变其声,简称借声对。

借字是对联的一种创作方法,一般说来都不很工整在经过转义、別解、变声之后,才可以成工对。例如:

莫谓荒村无俊杰

赵云长板显英雄——此联“莫谓”是动词短语,“赵云”是人名,两者的词性和结构都不相同,显然对丈不工。如将莫字当姓氏,与下联的赵就可对,将云作说讲,就可对谓了。

竹密不妨流水过

革新尽把俗尘除——联中“竹密”是主谓结构,“革新”是动补结构,两者不对仗。但如果将“竹”和“革”转义作乐器解,就可对了。

马骄珠汗落

胡舞白蹄斜——此联的“珠”就是借音,当朱讲,与白相对。 儿似北朝郦善长

寿齐南岳魏夫人——这是一副寿联。是清代湖广总督贺地理学者邹代钧母亲的。联中的郦善长即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著《水经注》。魏夫人是晋代任城人,南岳最早的女道士,传说她八十三岁羽化登仙,颜真清曾为她作碑铭,记其异迹。此联的的特点是借音,上联的长字当读成仄音,方符合联律。

第三课时

对联欣赏

一、对联的欣赏:

对联作为一种文学艺术极具观赏价值和欣赏价值,其观赏性大多与书法、刻字有关,当然,内容也是欣赏的主要载体。欣赏一副好的楹联作品,亦如欣赏美文、诗词、歌赋一样,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艺术的陶冶,不仅能够使人学到楹联知识,提高楹联创作水平,激发艺术灵感,而且能够让人增长知识,示人以教化,传播文化。

欣赏对联也和欣赏其它艺术作品一样,自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有的偏爱名胜古迹联,有的则偏爱格言、谏勉联,有的则偏爱豪情丽句,有的则偏爱妙趣哲理联。对联在我国可以说灏如烟海,与人间万象无所不包。总而言之,一副好的楹联作品必有其诱人之处,具有打动人、感染人等亮点。无论从什么角度讲,欣赏一副好的楹联作品确实是一种美的享受,有益的启迪,乃至心灵上的震憾。

二、例赏——下面举几个例子作以说明:

1、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

——这副对联是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题孟姜女庙的对联。联语沿用“孟姜女万里寻夫,哭倒长城三十丈”的传说故事。联语歌颂了孟姜女对爱情的坚贞,嘲弄秦始皇的劳民伤财修长城之举,用对比的手法,说明这万里长城的砖石都成了千秋万代人们赞颂孟姜女的最好寄托。而秦始皇呢?只留下了人们对他的怨恨。这副联内容深刻,用语不凡,发人深思。作者抓住了一个“传统”的观念,爱情忠贞为视角,昭示百姓的爱憎观,从一个侧面写一个传奇故事

6 在历史长河中的影响,其人性化的特点十分明,堪称一副难得佳联。

2、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

——这副对联是清代学者梁章钜集欧阳修和苏舜钦的诗句而成的一副千古传诵的佳联,名联。此联之妙,工丽无比,借景生情,感而发之,珠联璧合。

3、清代嘉庆年间进士齐彦槐曾任苏州知府,也曾为沧浪亭题了一联。

四万青钱,明月清风今有价;一双白璧,诗人名将古无俦。 ——这副联颇有意味,“四万青钱”是古代的一种钱币,相传苏州的沧浪亭是苏舜钦花四万钱从孙承佑手中买下的,南宋初年著名将领韩世忠曾将沧浪亭扩建为住宅,所以下联乃有诗人名将之说,把苏、韩比作白璧,从来就没有可与匹配的人。联语切景、切情、更切人耳。

4、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这是写杭州观海亭的对联,观海亭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北高峰南灵隐寺西北的韬光寺后面,站在此亭可遥望钱塘江入海。清代新增“西湖十八景”中“韬光观海”即由此而来。观海亭柱上有唐宋之问的联句,亦有说为骆宾王之句。传说骆宾王败事后被武则天发落灵隐寺中,无人识者,宋之问游寺,“欲题此寺,而思不属”,骆宾王曰:何不云:“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之问惊喜,遂为终篇。于是就留下了这副观海亭联和这则千古佳话儿。

5、中央宛在;一半勾留。

——这是杭州西湖湖心亭联,此联虽然只有八字,但文采飞扬,韵味隽永,取舍精当,组合巧妙。联文不言水而水自见,不言亭而亭自立,颇有“点金成钻,琢玉为璋”,之妙造。语言简约、准确、生动、形象地勾画出湖心亭的地理位置、特点和无限魅力,可谓言简意深,功力不凡。联文借他山之石而攻玉。上联出自《诗经。蒹葭》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流从之,宛在水中央。”作者对“宛在水中央”之句进行换位改造,删繁就简,立异标新,把‘水’去掉,能收到游人身临其境,四面烟波入眼,却偏要把‘水’字拿掉,巧妙地调整词序,化虚为实,使‘宛’字的意义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一个宛字可给人一种虚无飘缈,如梦如幻的感觉,又能给人一种‘历历’‘分明’之意。因湖心亭正在水中央,非常令人瞩目,一字之省,两词之换,便产生了如此微妙的艺术效果。下联从白居易《春题湖上》一诗化出,其诗为:“湖上春来如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作者取半句诗而入联,告诉人们杭州的美景在西湖,西湖的靓点在此亭,天衣无缝地切合此地此景,突出了湖心亭的魅力,可见作者之用心,堪称大手笔,尽妙造于自然之中,得天趣于取舍之间。

6、香音旋四野,妙因寺中佛静静;圣境拱三门,查干湖畔雁关关。

——此联是我2006年为查干湖妙因寺而作的一联。妙因寺座落在查干湖畔,是藏传佛教寺院。上联写人们到那里烧香念经的情景,香烟、经乐、僧音在此周围盘旋,而寺中的佛却无言无语,静静地端坐在那里,似有大肚能容,开口便笑的情态。静为佛的一大特点,烧香,念经是佛礼常规,人们拜之、求之虔诚可嘉。下联写妙因寺的壮观,座落的位置,每年的春天查干湖畔雁鸣声声。关关二字形象生动且有出处,《诗经》开篇有“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的名句。大雁是查干湖栖息的最有代表性的鸟类。春来之际的一声雁叫,不知唤起多少人的遐想。

三、对联练习:

1、 下面都是春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

扫千年旧习 __________(树一代新风)

祖国江山好 __________(大地气象新) 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新风 ______________________(民安国泰万里河山映日红)

2、 下面都是春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

春晖盈大地 __________(生机满乾坤)

科学能致富 __________(勤劳能发家)

7 国兴旺家兴旺国家兴旺 ____________________(老平安少平安老少平安)

3、 下面都是春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

处处春光好 __________(家家气象新) 一代园丁乐 __________(九洲桃李荣)

东风送暖大江南北春光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雨露滋润长城内外气象新) 爆竹声声脆_____________________(祖国日日新)

满园春色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遍地面貌新)

爆竹声声旧风俗旧习惯随旧岁离去_____________(春风习习新思想新气象伴新春到来)

三、作业:请同学们下去每人收集十副对联。 五 总结:

对联是一朵小花,是我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中一朵精巧别致的小花;对联,是一条小溪,是我国古老文化长河中一条清澈的小溪。它以工整的对仗,和谐的音调,特有的书法,为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这种文学形式在世界各国中是独一无二的,是我国特有的瑰宝。希望同学们发扬光大。

8

上一篇:诗歌情点范文下一篇:三创三力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