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凡达读后感论文

2022-05-12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阿凡达读后感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2010年,《阿凡达》全球票房累计近30亿美元。从那时起,3D电影走入了国内普通影迷们的眼中,也开始被片方视为一座金矿。根据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公布的数据,2011年全国电影票房收入131.1亿,上映的3D电影超过了30部,其中14部票房过亿,总票房超过50亿元,约占全年票房的40%。

第一篇:阿凡达读后感论文

看《阿凡达》电影整合营销传播及其思考

摘要:本文由2009年底风靡全球的好莱坞科幻大片《阿凡达》为切入点,分析其全面的电影整合营销思想和实践,并由此而得出对中国电影营销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电影 整合营销

一、电影及整合营销的内涵

电影的灵魂在于创意,目标在于满足消费者即电影观众的消费需求。而这个目标的实现离不开营销,特别是富有创意的营销,因为它在影片商与观众中间起着沟通桥梁的作用。在电影营销的种种营销理论中,整合营销,应该说是占据重要地位的。

整合营销即以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为手段,充足再造企业的经营行为,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以实现企业目标的全面、一致化的营销。它不同于传统的营销的理论,因为传统营销强调企业营销要“以产品为中心”,而整合营销更强调“以客户为中心”。

一个比较完整电影整合营销传播体系,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电影观众需求为中心。对于电影而言,即要分析电影的观众、了解观众需要。这就需要电影企业要首先进行一定的市场实地调研和制定策略,企业要剖析观众的心理,这是进行电影整合营销传播前的关键工作。

第二,整合电影的营销传播渠道和策略,主要是指电影企业与观众沟通电影相关信息的工具和途径。通常是利用以广告为形式,在多种媒体上进行电影的宣传和品牌的推广,也包括通过首映式、新闻发布会、评奖和影评的方式进行立体化传播。同时,在电影的上映档期、方式、渠道选择等,都要事先有一个科学完整的计划。

第三,整合电影企业内外部传播形象的一致性,主要是指电影制作方除了要在电影产品本身的推广宣传上下功夫外,还要注意整合企业内部资源与其营销形象保持一致。这种整合传播,包括影片的导演和制作方,也有其中演员的形象。

第四,整合电影的分销,打造立体化的渠道。从单纯的依靠电影票出售,到电影相关产品的开发经营等,全方位占领市场,多种渠道盈利。

二、《阿凡达》的整合营销传播思想和实践

2009年底,全世界的电影迷被一部来自美国好莱坞的《阿凡达》弄得着了迷,甚至是疯狂。它到底具有什么样的魔力,可以一下子走红全世界各个角落呢?

这部长达180分钟科幻大片,是著名导演詹姆斯?卡梅隆继《泰坦尼克号》后,历经14年酝酿,耗资5亿美元,前后四年时间拍制的科幻巨作。大家都知道1997年,也是詹姆斯?卡梅隆,以一部《泰坦尼克号》风靡全球,获得11项奥斯卡奖,创下全球票房18亿美元的历史记录。这个记录保持了13年,直到这次《阿凡达》出现。它交的答卷时39天,创下18.59亿美元,并估计不久将突破20亿美元大关。《阿凡达》的全球“吸金之术”,由此可见一斑。而在《阿凡达》风靡全球的背后,是美国强大、先进的电影营销之术,其中最主要的是整合营销。

首先在电影本身方面,《阿凡达》拥有好莱坞最强大的制作和幕后团队,特别是这部科幻大片的市场定位上。该影片的准备定位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在影片主题内容的科幻性、探索性和刺激型,另一方面在于影片的高科技含量和特技效果,这正是福克斯公司一直强调的3D版卖点。这是《阿凡达》最突出的亮点,也成为它与其他电影的独特的定位。疯涨的票房,证明卡梅隆的这种定位是完全正确的。

其次,在营销传播渠道上,《阿凡达》可谓做到了极致。

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把这部大片推广的第一站选在了圣地亚哥国际漫画节上。在全世界各大影片公司聚集的时候,宣布8月21日为全球“阿凡达日”,并在全世界各地数百块银幕上放映该影片的3D版预告片。由此拉开了《阿凡达》营销的大幕。

粗略统计,《阿凡达》先后使用了网络营销、联合品牌营销传播、口碑营销传播、体验营销传播等营销策略和渠道。

《阿凡达》的联合品牌营销做得非常突出。包括福克斯与麦当劳亲密合作,而麦当劳协助福克斯推出了一系列营销战术:阿凡达变脸游戏、购巨无霸套餐送阿凡达激情卡、电视广告宣传、潘多拉任务探险游戏、推广阿凡达系列玩具等;还有与松下联合,将《阿凡达》与其3D电视机绑定,协助福克斯在美国和欧洲周游宣传等;与全球最大的玩具厂商美泰合作,推出一个亲身体验互动虚拟世界的网站;还与LG牵手,在其全新的巧克力手机中预存《阿凡达》的预告片等。这样一系列的大品牌的强强联合,实现《阿凡达》影片本身在世界各地的宣传推广。

在网络营销上,福克斯公司继前期设立专门的网站宣传外,以及与其他品牌联合推出的一些在线体验游戏和娱乐项目。同时,福克斯还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推出了不同的网上宣传策略。比如在中国市场上,福克斯公司与中国专业电影推广网站“时光网”签订了推广协议,在其网站上制作了《阿凡达》的宣传网页,设定当点击率超过1000万时,网页就会自动开启的活动,以及介绍故事情节和幕后花絮的大量3D图片和视频试看等活动。

在这些大量的预告片以及各类互动类游戏和节目的背后,是福克斯公司长远的体验营销意图。通过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游戏、小视频,加上其不断宣传的3D效果、高科技体验、梦幻般的意境,这些都深深的吸引着无数的电影迷。他们在体验过后更想亲身去感受这部大片的魅力,如是乎,大家疯狂的挤向电影院。

在这些众多的营销传播途径中,最有效,而成本最低的当属《阿凡达》的口碑营销了。在这部影片上映的那段时间里全世界每个地方似乎都在议论这部大片,在谈论着那3D版的精美画面、非凡的视听效果等等。各种电影网站上,论坛里,以及日常交谈中,无不可以看得和听到《阿凡达》的身影。就是这种口口相传的方式,像病毒一样在人们中蔓延和传播,也彻底让这部影片在全球火了起来。

另外,在整合企业内外资源的传播上,福克斯公司,以及詹姆斯?卡梅隆都做得非常不错。虽然这在有些人看来是不足轻重的,但在关键时候,它却可以决定整个营销体系的成败。在整个《阿凡达》全球的营销传播过程中,福克斯始终坚持高科技和导演詹姆斯?卡梅隆这个卖点。使得这部影片在世界各地的宣传中始终保持统一的形象。这样的营销传播效果才是最大的。

最后,也要说一下《阿凡达》在分销渠道的整合了。中国传统的电影企业都是以票房多少为成败,而好莱坞则不同。据资料表明,美国的一部电影的总收入只是约有20%是从银幕中获得的,而其余80%都是从其他途径获得的。这些非银幕途径包括影片的原声唱片、家庭DVD以及后期的电影衍生品,如游戏、玩具和服装等。这次在《阿凡达》中,我们也看到了,福克斯与麦当劳合作推出的阿凡达玩具、潘多拉任务游戏等。

总之,从《阿凡达》中,我们可以深深的感受到美国以及好莱坞营销的威力,看到整合营销在电影市场运作中的巨大的作用。

三、对于中国电影营销的思考

就在《阿凡达》上映的不久,一部被认为是由中国最优秀的团队打造出来的本土大片《孔子》也隆重上映了。相比之下,中国电影的市场运作以及营销还是如此的不够成熟和粗略。不说别的,就说电影《孔子》的导演陈玫的一句“周润发演孔子是孔子的荣幸”,到后来跳出来大骂历史学专家是“砖家”,以及面对众多网友对于该电影不尊重历史的争议而置之不理甚至大话不断。这样的营销理念,让我们怎么也无法想象这部电影能与好莱坞大片分庭抗礼了。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中国电影营销界的一些问题。

一方面,中国电影的定位一直不是十分明确。如《孔子》,它只是截取了孔子生活中的一些场景画面,来试图展现千古圣人的一代风采。而众多观众观看后,却没有一个十分清晰的认识。另一方面,中国电影界人士缺乏或者说没有强烈和长远的营销意识,只是把它作为一个短期的工具,而不是一项系统的战略工程。中国电影营销之路还很遥远,还有很多事情等待着出完善和改革。

希望《阿凡达》电影在全球掀起3D狂潮的同时,也能给中国电影界和营销界以深刻的思考和启发。

参考资料:

[1] 万后芬、汤定娜、杨智.市场营销教程(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宁昌会.整合营销.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3] 宋杰、冯冬.电影营销中的创意思维.电影评论,2007年19期

[4] 黄沛、郑品海、张勇.美国电影的整合营销传播体系.电影艺术,2003年4期

作者:田文贵

第二篇:中国《阿凡达》在哪里

2010年,《阿凡达》全球票房累计近30亿美元。从那时起,3D电影走入了国内普通影迷们的眼中,也开始被片方视为一座金矿。根据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公布的数据,2011年全国电影票房收入131.1亿,上映的3D电影超过了30部,其中14部票房过亿,总票房超过50亿元,约占全年票房的40%。到2013年,全国电影票房收入217.69亿元,据业内人士分析,预计从2013年到2017年,中国3D电影产业发展规模将保持在30%~40%的增长速度。而《泰坦尼克号》2D转3D的成功显然给掘金者们打开了一条通往金矿的捷径。在嗅到2D转3D巨大商业潜力后,国内大屏幕上出现了一批2D转3D电影。

然而,除了《阿凡达》等少数几部电影的3D效果让观众满意以外,绝大多数的3D大片还停留在“片头和字幕3D”。不管是来自好莱坞的《诸神之战》,还是华语电影《太极》、《天机·富春山居图》,都是在后期从2D转制成的3D版,“山寨”气息浓郁,立体画面缺乏质感。观众除了要花双倍的电影票钱,还得忍受3D观影时必须的累赘眼镜,以及因3D技术处理失真的各种画面。于是国人开始抱怨——中国3D电影的未来在哪里?

中国特供

“《变形金刚4》这样的大片,却没看出3D效果来?”近来很多影迷如是反应。

自2012年好莱坞电影引进中国内地的限额增加了14部之后,为了响应3D以及IMAX电影优先政策的号召,我们几乎非3D电影不进,只是3D电影的数量虽然多了,质量却没见提高。

尤其是今年4月,约翰尼·德普主演的3D大片《超验骇客》上映后更是引起了强烈争议。因为《超验骇客》不仅是转制的3D,而且只有中国上映的版本是3D,也就是所谓的“中国3D特供”。这件事被披露后,很多人都质疑这是出品方在利用此噱头大赚中国人的钱。

不过,《超验骇客》并非“中国3D特供”的第一片,今年2月还有一部《机械战警》也走了同样的路子:国外2D,国内3D。对于这种现状,山东省电影公司副总经理刘芝保表示,“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有时候还会给影片减分。”他认为,“真正的好电影不是靠转3D转出来的。3D只是个技术,它应该是为影片的质量锦上添花,而不是纯粹被拿来当做噱头、用来赚票房的工具。影片质量提高了,才能更好地吸引观众、培育市场”。

为了提高影片质量,国内众多院线纷纷扩建、更新放映设备,力推3D电影,中国3D电影市场成长速度可谓一日千里。只可惜国产3D电影还不成熟,一方面技术上不能真正与好莱坞3D效果抗衡,另一方面急功近利的创作不伦不类,如果没有相应的故事做支撑,那么3D就只是个噱头。对于逆袭好莱坞,华谊董事长王中军坦言,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明明有3D和2D两个版本,就是找不到影院看2D版的电影。”对不少观众来说,3D新鲜劲过后,反而怀念起不用戴上3D眼镜观看的2D版电影。近期上映的好莱坞大片《丁丁历险记》和《惊天战神》都有3D、2D双版本,但大多数影院只排映3D版。高票价和未必舒适的观影体验让观众质疑,影院只放3D版似乎成了某种形式的“强迫”消费。

其实,世界上3D技术有着自己的适用范围,在3D电影大行其道的今天,其实是有很多电影的镜头画面是不适合以3D形式拍摄的。那么,什么样的电影才适合以3D手法拍摄呢?

导演詹姆斯·卡梅隆之前导演的2D电影《泰坦尼克号》在2012年以3D版形式再度上映,纪念泰坦尼克号沉船事件100周年,电影中一些展示壮阔大海的远景镜头,你会发现那些大海画面是很平面(2D)的。是的,它们就是平面的,卡梅隆没有对海面进行3D处理,因为人类的肉眼几乎无法看出太过遥远距离物体的空间感,它们的空间感在数据上的体现是微乎其微的。

在被众多“挂羊头卖狗肉”的“伪3D”大片伤害感情之后,国内观众终于迎来了一部真正意义上媲美《阿凡达》3D视效的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截至目前这部电影在国内好评率达99%,票房达4.3亿,在国际影坛也已收入8000万美元。该片已进入世界电影排行榜的前10名。

这部电影虽然是李安的首部3D电影,但在观影过程中,观众可能不会对3D有感觉,因为在这部电影里,3D技术是扎扎实实为剧情服务,而并非是在炫技。电影开篇的场景里动物园的一花一木都像是近在咫尺的,海上漂流中Pi和孟加拉虎在海上的一段搏斗效果非常突出,在神秘漂浮岛上小狐獴们萌萌的小脸在银幕上呼之欲出。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作为玩转3D的超凡映像,是李安导演生涯的又一处点睛之笔。作为走在3D技术最前沿的卡梅隆则表示,“技术改善是方方面面的,无论器材依赖度、拍摄速度、转换场景、视效制作以及设备减重等等,为的就是减少3D拍摄与普通电影制作的区别,与此同时我们还攻克了许多难题。事实上《阿凡达》的全部拍摄早在2007年底至2008年初就完成了,四年多的时间3D技术已经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现在李安用的拍摄设备就要比当时我所用的好了很多。”李安选择了RealD作为3D制式的合作伙伴,RealD发布的这套系统可以在两个镜头之间以每秒144次的速度进行切换——这足以用来产生立体感,这一新系统在电影亮度上要远超《阿凡达》采用的杜比技术,对比使用造价昂贵的快门式3D技术更是不在话下。

路在何方

《少年派》之后,众多电影制作公司如安乐公司开始广发“英雄帖”,征集编剧精英,解决“剧本荒”这一窘境。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影视系主任陈旭光教授认为,在闹“剧本荒”的今天,一味追随技术的脚步则会舍本求末,好故事、好剧本才是电影的核心魅力所在。他以电影《龙门飞甲》为例,剖析道“从人物塑造、情节发展等方面,这部影片都没有超越十几年前的《新龙门客栈》 。但该片由于运用了新的3D电影拍摄技术,顺应了当今人们对电影形式的期待,所以最终取得了很好的票房。但如果滥用技术提供视觉奇观的能力,而弱化故事的叙事逻辑和思想內涵,最终是无法留住观众的。”

从内容角度而言,其实国内并不缺少科幻作家。但著名影评人张小北表示,虽然国内有刘慈欣这样的一流科幻作家,但版权制度和代理人制度不明晰,导致他的小说无法有效地转换为可流通的交易产品,因此无法有效地进入电影产业链。

“其次,科幻电影的发展需要有大量优秀的科幻文本做基础。所谓基础就是要有足够的风格和类型供电影产业链挑选。从数量来说,目前优秀的科幻文本作品还太少,仅仅出现一个刘慈欣是远远不够的。第三就是,我们的电影创作环节跟不上。科幻电影需要有好的编剧完成从文学到剧本的转换,但国内真正能够熟练掌握好莱坞类型片叙事手法的编剧很少,而懂科幻的制片人和导演更加稀缺。第四是特效行业缺乏经验。硬件的设备问题好解决,但人的因素,人的经验更重要。中国缺乏优秀的特效团队,也没有操刀大场景科幻片的经验。最后还有市场环境,中国观众没有‘科幻片’的消费经验,好莱坞科幻片在国内都被当成‘特效大片’来消费,没多少观众意识到其中的科幻元素。而仅仅凭借拼特效,中国电影短期内根本无法和好莱坞在正面战场抗衡。”张小北说。

作者:刘叶蓓

第三篇:从《阿凡达》看中国CG电影产业的发展前景

摘要 CG技术作为艺术与技术相互渗透的结晶,它在电影业所产生的每一次技术变革,都令全世界为之着迷。而未来人们欣赏到的一切,包括电影、电视、游戏等,都将是CG技术所带来的。它所带给人们的,总的来说不仅是视听感官上的体验,更重要的是它将以超越所有行业的姿态,最大程度地呈现可视化和交互式技术的魅力,最终颠覆“看电影”的传统概念。

关键词:CG技术 巨幕立体电影 立体影像 虚拟影像 良性互动

詹姆斯·卡梅隆历时4年打造的3D大片《阿凡达》,全球总票房超越《泰坦尼克号》成为影史第一,并在其上映后瞬时掀起了IMAX 3D电影的全球性狂潮。梦幻般的潘多拉星球,无一不精的细节,给观众带来了不同凡响的视觉震撼。

对于IT业界来说,IMAX与3D已成为当下炙手可热的关键词。IMAX是一种能够放映比传统胶片更大和更高解像度的电影放映系统。整套系统包括以IMAX规格摄制的影片拷贝、放映机、音响系统、银幕等。其效果是图象更加清晰,观众观看画面更大,更具感染力。3D电影拍摄时采用两台摄像机同时工作,两台机器的间距与人眼的间距一样。放映时由两台放映机同时放映以模拟人的两只眼睛,观看时需佩戴偏振镜(也叫偏光镜,简称PL镜,是一种滤色镜)。IMAX 3D就是指“巨幕立体电影”,是将IMAX与3D有机结合的产物。IMAX 3D电影拍摄与制作的基础,正是计算机图形技术。

CG为Computer Graphics(电脑图形)的英文缩写,核心意思为数码图形。所谓CG技术通常指的是数码化的作品,一般服务于以下几种行业:广告、影视、动画、漫画和游戏业。内容是纯艺术创作到广告设计,可以是二维或三维、静止或动画。随着以计算机为主要工具进行视觉设计和生产的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形成,现在CG的概念正随着应用领域的拓展在不断扩大。

一 《阿凡达》中体现出的CG技术的创新

作为一种视听艺术,电影的发展除了本身的艺术探索实践之外,技术的进步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上世纪80年代以来,CG技术给电影工业带来了一次深刻的变革,用数字技术营造出来的“视觉奇观”,使“商业电影”向“景观电影”转型,成为追求高票房的制胜法宝。一定程度上使曾经一度低迷的影院和电影市场又重新火热起来。

评价《阿凡达》,普通观众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就是“身临其境”——精彩的CG技术,创造了“虚拟逼真”的电影奇观。这种“真实幻象”的“体验”观感,是快感原则、奇观化原则等现代电影的美学原则的最好体现。许多媒体、专家甚至预言:《阿凡达》这一里程碑式的出现,标志着立体电影时代的真正来临与CG技术在电影工业中地位的升华。在电影《阿凡达》中,60%的画面是全CG效果,因此在拍摄中,真人表演与最终的CG画面必须契合得天衣无缝。为此,导演詹姆斯·卡梅隆专门开发了一种3D虚拟摄像机,以便在拍摄真人表演时能够更准确地进行预览,这种摄像机可以实时观察演员的动作与虚拟世界的交互,从而让导演可以即时调整和指导每一场戏。在演员表演的同时,卡梅隆可以通过一旁的LCD屏预览到演员“化身”为近3米高的蓝色纳美人行走在潘多拉星球上的画面效果。

《阿凡达》的制作,充分借鉴了3D电影、三维动画这类CG影片“创作/制作、技术研发、过程管理”三位一体的现代电影工业化生产流程,从而在技术上、生产上实现了“实拍片”、“动画片”的合流。与其它影片不同的是,《阿凡达》运用动作捕捉技术时,除了需要演员在拍摄时穿上布满捕捉点的紧身衣裤外,影片摄影棚内还同时架设有一套“协同工作摄像机”来完成此工作。这套系统由布满在摄影棚顶部的140个数字摄像机组成,形成一个捕捉舞台。摄像机通过追踪现场LED灯打出的近红外光谱的反射,将捕捉到的数据传输到一套系统中,再将光谱的反射与演员的运动进行组合分析,得出整个镜头的立体模型。之后,这些数据再被映射到后期的计算机处理,从而令CG场景呈现出高度拟真的效果。

卡梅隆这一次留下的不仅仅是一部辉煌的电影,还有其团队独创的3D摄影机、虚拟摄像机、表演捕捉系统,更有其首次尝试的GPU加速渲染技术。可以说,这些CG技术开创了3D与数字特效的新时代。

二 颠覆“看电影”传统概念的立体影像技术

19世纪80年代以后,高科技产品发展迅速,如计算机、雷射光线、传真机、复印机、卫星传播等,日新月异。这些尖端科学技术,都成为创造想象和架构的创作工具,这些新的媒介能仿真真实世界,也能创造出幻想境界中的奇景。高科技艺术是19世纪80年代以后,兴起于美国的新艺术。它是泛指以运用高科技创造的现代美术作品,诸如计算机艺术、镭射光艺术等作品,给美学领域带来了明显意义,并结合了人类智能和科技产生的大量新颖技巧。潜藏在这种深具潜力的新视觉技巧下,有一个更深入的意义:在高科技的辅助下,视野更加广阔,并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美学向度、跳跃连结代替线性思考、多向度空间取代绘画透视、前所未有的互动性功能。

现在的立体电影,主要是电影银幕的光线透过立体眼镜对光的选择分别呈现在人的左眼和右眼中,使人产生立体影像的感觉。随着技术的进展,现在裸眼式(不须戴眼镜)的真3D立体显示技术也正逐步成熟,并具有全视景、多角度、多人同时观察等优点,可直接观察到具有物理景深的三维图像技术,其显示图像深度、效果同我们看到的真实世界一样。同时,感知技术也离我们越来越近,能够解决人机交互的便捷性、准确性和功能的多样性等问题,这将会全方位地影响我们的生活。

这些立体影像技术、交互技术的进步,对于未来电影的发展意义重大。仅就技术上而言,目前立体影像技术已经成熟,甚至全息立体影像、感知技术等都已开发出来,将来投入到电影的实际制作中只是个时间早晚的问题。

首先,可以造就新的电影时空,把观众感觉真正置身其中,真正“身临其境”,观众将不再是坐在银幕外的旁观者,转而成为置身其中的局内人。这种全景式电影的出现,很可能会引起创作观念和观影观念的变化。

其次,新技术形成了新的电影传播方式。传统的电影接受理论是建立在影院观影模式上的,大屏幕、黑暗场景、集体观看,正成为电影接受美学研究的典型观看方式,并由此产生一种观影的仪式感,构成了一个观影的“信息场”。由于全景式电影是空间范畴,不需银幕作为载体,因而不限于影院,观影的集体行为转变为个体化、私密化的观影体验,改变了观影心理,观众会得到与传统观影模式截然不同的观影体验。

最后,新技术产生了交互式立体影像的可能,即观众可以与虚拟影像面对面交谈,而不是拿着电话和对方通话。这在真正意义上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时空关系,势必打破原来的电影创作模式,为电影工业的发展提供全新的思路和道路。

三 中国CG电影产业需要找到“自己的路”

一部3D电影《阿凡达》,不仅从中国电影市场卷走了12亿人民币的票房,而且还深刻地改变了中国观众的观影习惯——从家庭“碟片影院”重回电影院。《阿凡达》为何创造了新的票房奇迹,《阿凡达》火爆全球带给我们怎样的思考,中国能不能创作出属于自己的“阿凡达”,又该如何创作?所有这些一系列问题,已经成为国内电影界人士对自身的“阿凡达之问”。

笔者认为,目前,中国制作自己的“阿凡达”的时机尚未到来,首要的一点原因就是我国的电影产业规模、产业实力和产业环境还无力承载自己的“阿凡达”。

首先,卡梅隆之所以能够做成《阿凡达》,不仅跟他的个人优势有关系,而且还有赖于美国电影产业的成熟。美国的电影产业年票房能够达到100多亿美元,而在中国,即使是创纪录的2009年,票房总数也只有62亿元人民币。卡梅隆为了《阿凡达》的问世,耗费了14年心血,投入的成本高达5亿美元,其中有数千万美元投入到技术研发中。在高新技术的支撑下,影片才取得了亮丽的票房,电影生产与技术研发已形成了良性互动的关系。试问目前在中国,有哪一位导演能够真正做到10年磨一刃,又有哪一位电影投资人愿意投入如此巨额的资金,并承担如此巨大的风险呢?所以说,中国电影CG产业距离“良性互动”,尚有一段征程。

其次,国内CG技术产业特别是3D企业,在资金、人员投入上明显不足,技术不系统、不完善,不敢于创新求索,这严重制约了我国CG产业与电影产业的先进化。未来中国电影的发展,必须不断推进自身的产业化和数字化进程。在这个问题上,很多媒体和权威人士都在呼吁政府的支持。这就是中国人的观念,就是什么事情都靠政府。但事实上,文艺应该是面向人民大众的,人民需要什么样的文艺,什么样的文艺就有市场。所以说,应该是电影投资企业增加对3D技术研发的经费投入,设立相关重大重点项目,促进产学研合作,催生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3D显示软、硬件技术和产品,推动产业升级;同时利用市场和经济杠杆推动3D内容创意,鼓励原创3D影视精品,培养健康有序的3D文化市场。

与此同时,电影科技工作的推进以及整个电影业的发展,都离不开高水平的人才。詹姆斯·卡梅隆不仅是一位对艺术有着执着追求的导演,而且还是一个理工科出身并有着瑰奇的幻想能力的电影人,且是一个技术狂人。自称“半个科学家和半个艺术家”的他,曾经为电影《深渊》开发过水下摄影系统,为电影《泰坦尼克号》开发过远距离遥控深海摄影系统。这一次,他又和他的合作伙伴文斯·佩斯为《阿凡达》专门研发了一套全新的3D数码摄影系统。毫不夸张地说,电影科技的发展因为这位优秀的导演,又加速了好几年。那么,这就告诉我们,中国CG电影产业想要取得长远的发展,就需要中国电影界的高等学府,致力于培养各类高层次的电影人才。发挥自身拥有影视专业群的优势,邀请国外的电影导演来学院授课,专门就电影技术问题开展研讨等方式来促进电影技术领军型、科技型人才的培养。如今的电影技术已经大大不同于以往,它更紧密地与数字技术、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在当前的产业发展大背景下,尤其需要加快研究复合型、外向型、创新型的高层次电影人才如何培养的问题。电影人才培养需要具有前瞻性——如设计一套电影科技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建立一些电影科技方面的实验室用以锻炼师生,研究国外先进电影制作团队的状况并了解他们的工业方式与技术水平的形成过程。只有充分借鉴先进经验,才能真正有力地促进中国电影科技以及电影产业的发展。

当然,在强调电影产业中CG技术重要性的同时,毋庸置疑的是无论技术水平如何发展,电影仍然是一门艺术,它永远必须具备艺术性的特质。也就是说,如果中国电影界从此单纯地追求技术上的跟进、创新,而放弃高品质的艺术追求,那么中国电影也不会取得辉煌的成就。我们必须开辟一条属于自己的、符合中国电影现状的、艺术性与技术性相结合的电影发展道路。

注:本文系天津市应用基础研究项目:虚拟城市地上地下集成建模技术研究(10JCYBJC00600)。

参考文献:

[1] 钟玉琢:《多媒体计算机与虚拟现实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 李勋祥:《虚拟现实技术与艺术》,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 黄爱民:《数字图像处理与分析基础》,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年版。

[4] [美]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 [美] Grigore C.Burdea,[法]Philippe Coiffet 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Second Edition (虚拟现实技术),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

作者简介:

郁有建,男,1976—,天津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虚拟现实及动画技术,工作单位:天津城市建设学院。

潘蕊,女,1974—,天津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日本文学,工作单位:天津城市建设学院。

戴华林,男,1974—,天津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虚拟现实技术,工作单位:天津城市建设学院。

作者:郁有建 潘 蕊 戴华林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阿凡达读后感论文】相关文章:

阿凡达读后感范文05-23

阿凡达观后感范文05-23

阿凡达范文05-15

阿凡达影评作业04-09

阿凡达介绍范文05-18

阿凡达简介范文05-18

阿凡达影评范文05-18

阿凡达事件范文05-18

阿凡达iseeyou09-20

电影阿凡达经典台词05-03

上一篇:公共冲突管理论文下一篇:跆拳道实战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