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指导员民情调研报告

2022-10-25

根据工作的内容与性质,报告划分为不同的写作格式,加上报告的内容较多,很多人不知道怎么写报告。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村指导员民情调研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村指导员民情调研报告

耿马县四排乡东坡村四群教育民情调研分析报告

财政局

李左翠

根据云南省耿马县委、政府统一部署,四排山乡党组具体安排,我作为一名“四群”工作队员,于2012年2月驻村深入东坡村委会开展了干部联系群众工作,走访了田文学、田志强、李尼果、田光明、奎中祥、等42户群众家庭生产生活、反映的主要问题等情况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现就联系群众工作具体情况以及下步工作对策谈一些个人浅显的意见。 反映出的 问题:一是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具体反映在遇到干旱,粮食、甘蔗等农作物大幅减产,水利设施不健全;二是缺乏水源,自来水设施老化,水源充足但是无法到达各家各户,农户饮用水困难突出;三是子女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大多数读完初中就外出务工或在家从事生产、家务,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四是困难户需要进行房屋改造;五是加快村内硬板路的建设。

二、主要对策和办法

针对在“四群”工作中所反映出的以上五个方面的问题,通过与群众座谈和调查分析,我个人意见应当采取三个方面的对策和方法综合加以解决。

(一)采取实际步骤加强农村水利设施建设。一是通过村民小组会议形式,投标由个人承包到户,由一个有经济能力的人牵头来搞,一个人管理,水管由承包者出资购买安装到户,水费的收取由村民小组会议通过收费标准。以后的维修和管理由承包人一个完成。或者由乡政府出一部分,村民集资一部分来完成水管到户的工程,统一选出一个管理人员,村民共同支付管理费。二是改变农村农业耕作习惯,变临时放水灌溉为平常蓄水灌溉,以减少水份流失,增强抗旱能力。三是统筹建设一批“引、排、浇、灌”水利设施,每个自然村落建立自来水供应网,从根本上解决村民人畜饮水用水问题;建立农田耕地用水浇灌网,统一管理、统筹安排。根据我县长年雨水集中的实际,靠天吃饭没有保证,只有靠各级政府加大对水利建设的投入,各行各业帮助支援,利用雨季进行水源林的种植,从源头上解决水源问题,大搞水利设施建设农村干部群众转变观念,科学种地,才能扭转因旱脱贫难、因旱致富慢的窘境。

(二)加强农村义务教育,促进农村群众综合素质提升。政府应当出台农村义务教育政策措施,从小学到高中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对学业成绩优秀的实行奖励,对于考取大学的实行学费补助,对于报考农、林、牧等涉农专业的大学生实行重点支持,建议林业、农业部门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对于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的在技术发面予以指导、培训,加大经济作物的树苗发面供应和扶持力度。政府对开展科技兴农成效显著的给予重奖和选送培训、兴业资金扶持,营造重教育、增素质、兴农村的良好氛围。

(三)切实解决好群众关系的房屋改造问题。农民安居工程建设要坚持与新农村建设、人居环境治理相结合,与当地经济社会总体规划、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相衔接,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重点解决无房户及居住在茅草房、危房、危险地带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优先安排贫困户。

(四)、加强做好思想工作,积极协调劳动保障部门,帮助联系务工场所,正确引导和输送外出务工人员,每年可以至少安排20~30名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

(五)加快乡村道路的建设。要把村内硬板路作为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重要基础设施来抓,将修建、硬化、整治乡村道路列入相关部门的目标,采取多渠道筹措资金,运用村民自治,动员广大农民群众在自愿的基础上投工投劳进行村道建设,以加快乡村道路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改变农村面貌。

以上是我个人在驻村一年来开展干部联系群众工作中的一点初浅感受和认识。

2012年12日

第二篇:来自太山村民情日记

3月22日 星期二 阴

今天我们工作组一行4人来到张湾区柏林镇太山村走访农户。太山村山大人稀,交通不便,山多地少,自然条件差,经济落后。全村国土面积为15.74平方公里,现有耕地100.5亩、人口74户306人。

我们首先实地察看了村上正在修建的小水坝,水坝已经砌了四五米高。据该村党支部李书记讲,这座水坝要修8.5米高,主要是为了解决附近住户的人畜饮水和农田灌溉问题。由于前几天一直下雨,道路还有些泥泞,加上水坝上空的电线高度太低需要改线,今天施工队没有过来施工。我督促村干部要抓紧施工,抢在汛期前完工,有什么困难可以找我们工作组。

从小水坝返回,没走几分钟,河对岸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菇房,一排排香菇菌袋整齐有序地摆放在菇架上。我们决定先走访这家香菇种植户。经过一座由两块大石板铺就的简易桥进入这家农户院子,主人家柯成军忙迎上来,跟我们逐一握手。在我们做了自我介绍后,他笑着说:“我知道你们,上周村里开村民大会,我也去了,谢谢领导们还惦记着我们老百姓啊!”说着,忙让家人给我们搬凳子坐、倒水喝。我们谢过,一一坐定后发现院子里还停着一辆面包车,忙打趣道:“你家条件不错,也是有车一族啊!”这样一说,主人家还有些不好意思起来了,交谈就在这轻松的气氛中展开了。

柯成军今年49岁,家有5口人,那辆面包车是新买的。他是该村的香菇大户,现有香菇菌袋14000袋,生产的香菇质量还不错,一部

分销到超市,年收入六七万元。我问柯成军:“香菇技术是从哪里学的?”他兴奋地说:“是在政府组织的香菇技术培训班学的。在学习中我认识了华中农业大学的朱兰宝教授,在种香菇的过程中,有啥不懂的直接打电话请教朱教授。”柯成军家还养鸡,目前存栏2000多只,一年下来收入在20000元左右。

我问他目前有什么困难?柯成军说:“现在想搞一个冷库,在香菇价格低时储藏起来,打季节差赚钱。可是现在搞一个冷库至少得10万元,贷款又不容易。”村党支部李书记插话说:“现在贷款要么需要几个农户联保,要么需要房屋抵押,或者有一个做公务员的亲戚担保,确实不太容易。”像柯成军家里目前的情况,应该有较强的还款能力,我当即表态,帮他到银行贷款。

接下来我们走访第二户。户主叫喻昌军,家有3口人,他是个能人,身兼数职,是村上的护林员(每月300元),还是东沟林场的队长(每月300元),还是十白高速公路某个项目的协调队长(每月1500元),这样下来,每月固定收入也有2100元了。另外他家里去年还养了25头猪,纯收入10000元左右,今年打算继续养。只是妻子前几年身体不太好,看病花了不少钱。当我问他有何建议和意见时,他说:“我们村里自然条件较差,集体经济薄弱,但山场面积不小。我想,我们村能不能利用这个优势来发展村集体经济带领乡亲们致富呢?”我们认真地将他的建议记在笔记本上,准备跟村上的干部共同商量研究。

离开喻昌军家,我们沿着来时的路往回走,看到路边的田里有一

人在干农活,连忙走上去跟他攀谈起来。他叫柯成明,今年45岁,至今未婚,家里两口人,抱养的儿子今年16岁了。家里条件较差,有耕地六七分,山场15亩,主要种板栗,年收入只有4000元左右,另外再做些零工一年挣个2000元。我问他有什么困难和想法?他说:“我们父子俩都吃低保,这都是党的政策好啊,谢谢党和政府的关心、照顾!另外我想提个意见,就是这段路能不能修一下?估计也就几百米,再往前是水泥路,可这段还是土路,每到下雨都是泥巴,难走得很啊。”我忙对他说:“我们前段时间来看水坝时就发现这段路需要修了,已经跟区交通局联系,马上就要修了。”听我这样一说,柯成明高兴地笑起来了。

一天下来,我们走访了20户农户。在心与心的交流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我们的父老乡亲多么质朴!多么诚挚!多么可敬!开展“三万”活动恰逢其时,意义深远,我们党员干部应牢记使命,情系百姓,多到群众中走走、看看,多为他们办实事、解难题。

(作者系市检察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吴跃辉)

第三篇:来自津城村民情日记

3月18日 星期五 晴

郧西县上津镇是旅游名镇,津城村就在镇中心,我为能在古城开展“三万”工作而颇感欣喜。

不过两个小时的时间,我们就从十堰到了上津镇。这座镶嵌在大山深处的袖珍古城,以其古雅的风貌裹挟着现代田园气息迎面向我们扑来。这里空气清新,津安街柳树成荫。

通过镇党委和村委会的介绍,我们了解到,津城村是一个有7个村民小组15000人的大村,土地面积700多亩,退耕还林400多亩,外出打工人员占三分之一以上。这个村因村镇合一的地理位置,使村民占据了优越的自然与人文条件。加快农村集镇建设的举措,更使他们成为集镇经济成果与历史文化资源的直接受益者。

上津有着古老而厚重的历史文化。这个湖北省进入陕西省的桥头堡,1994年被省政府列为全省重点建设边贸口子镇、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又被国家文物局列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是的,自西魏时起,上津就以其“控秦楚水上之交通,扼鄂陕陆路之咽喉”的独特地理位置而著称于世。可以想象,1700年前,金钱河两岸茶肆林立、商铺旅馆生意兴隆,贤达名流荟萃、笙歌美女如云,那是怎样的一派繁荣景象啊。随着历史的推移与社会的变迁,这个“天子渡口”逐渐淡出了往日的辉煌,金钱河日渐干涸,上津地位日渐萎缩,加之战乱与动荡,惟一留下的,是一个只有方圆两公里的残存古城。不要责怪历史,它留给后人的,永远是值得深思的追问与考量。

下午开始走访。婉拒了村干部的陪同,这样可以听到群众更真实的心声。郭登友,45岁。过去在外地打工,学了一手好厨艺,现在回到家乡发挥特长。村里有红白喜事,左邻右舍请客都请他做饭,仅此一项,年收入也有4至5万元。他欣喜地告诉我:“现在农村政策好,娃子上学不收费,种地免税有补贴,合作医疗有保障,这日子真是越过越红火。”我也深深感到,这些年,中央对农村政策的倾斜,使中国农民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舒心与快乐。

周吉祥,家住古城内,50开外,年轻时外出打工下煤窑,现在身体不好休闲在家。他希望镇上或村里能办几个企业,闲散村民可以做工挣点零花钱。我告诉他,这个建议非常好,可办企业需要招商引资。目前镇政府已经上报了《古城

旅游开发整体规划》,并通过了评审,正在争取省、国家级的资金扶持。等到周边环境改善了,古城原貌恢复了,旅游带动经济发展了,你们的生活自然就富裕起来了。坐在我旁边的一位80多岁的老奶奶,听到我说要恢复古城原貌,兴奋地打开了话匣子。在她小的时候,也是在家门口我们现在坐的这个位置,就可以看到对面金钱河上的排排桅杆,装船卸货的人穿梭不停。古城内有两座庙,一座是武昌庙,一座是城隍庙,两座庙门口都有一个大戏台,一天到晚唱不停,买卖兴隆人来人往,那真是热闹极了!听着老人家的述说,我的内心既觉得新鲜刺激,又有种恍如隔世的痛惜感。好在郧西县委、县政府已将上津古城的开发建设列入到“十二五”规划中,旅游兴镇、文化兴县的举措使我们有理由相信,恢复上津古城原貌,以旅游拉动本土经济,绝不会是一场过眼云烟。

张功云,71岁的老奶奶,正在家里带孙子。问她生活好不好?还有什么困难?她说都还过得去,就是有一件事情想请我帮她个忙。老太太有两个儿子,老二是个傻子,说不到媳妇。想叫老大再生个娃子过寄给老二。我说,这是万万不行的,因为不符合国家计划生育政策。老人家振振有词地说,从电视看好多地方发地震死了那么多人,我们多生一个咋不行呢?哈,她还挺会算账呢!我笑着给老人家解释,国家没有规定一场灾难死多少人,就下发同等的生育指标把死的人数给补上。再说谁家遭了灾,当地政府还要对受灾家庭进行相关的政策照顾。汶川地震,也轮不到把生育指标发送给您儿子呀。老人家听了也笑起来,连说“有道理有道理”,那我就不做这个打算了。我感觉,虽然是一件小小的事情,但也要把道理给他们讲清楚。否则,思虑时间久了,不仅在心理上,在行为上可能也会酿成一件大事。深入农户、解决问题、改善干群关系,“三万”工作的意义,真的需要在行动上体现、在思考中升华。

在返回住所的路上,又走访了几户贫困户,皆因年龄偏大又无固定经济来源而致贫。下一步,要在全村召开法律法规知识讲座,着重针对农村的孝道、计生、家庭等问题进行宣传,在思想上对年轻人进行民族传统和道德法规教育。(作者系市委宣传部文艺科长肖鸿)

第四篇:住村工作民情日记

--走访“辍学生”家庭有感

4月22日下午,州派“三民”活动哈达墩村工作组联合乡住村干部及村两委、派出所民警,到村民家中动员辍学生返校学习。

工作组一行深入到哈达墩村9名辍学学生家中逐户做学生及家长的思想工作。每到一户,都与辍学学生及家长耐心细致地交流、谈心,了解辍学原因,结合当前社会发展、国家政策法规和学生今后生活学习等多方面实际进行动员,让在场的学生和家长深受教育,大部分家长当场表示立即送子女返校继续完成学业。

通过走访,工作组了解到,这些学生辍学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为了打工挣零用钱,有的是因为成绩不好厌学,有的是出于家庭无劳动力,春播期间让学生帮忙种地。工作组对此十分担忧。劝导辍学孩子返校学习工作还待继续,直到孩子全部入校为止。

点滴感想:

两天来,我一直在想,这些辍学生都按时入学了吗?每到工作之余,我便会想起那些辍学在家的学生。我想我们不只是单纯的去说教,说服,更重要的是如何使他们真正的理解我们说教的目的,由被动变主动。所以几天来,我是百感交集,浮想联翩。把感想写出,算是对“解放思想大讨论”的一个收获吧!

4月22日下午刚到上班时间,工作组一行深入到哈达墩村9名辍学学生家中逐户开始做学生及家长的思想工作。

祖拜耶·艾比布拉是一个初中二年级的孩子,来到她家时,她正在帮家里人干活。这已经是我们第二次来到她家了。上次去时只有她一人在家,父母上地农忙,这次家人都在,这让我们感到很幸运。随着主人的问候,我们就跟着走了进去。院子的一角搭着两间简陋的棚子,房内摆放着几件陈旧的家具,但收拾得干净整齐。院外新盖了一套砖瓦新房,从外表看去,家庭条件应该不足以供不起一个学生上学。问及父母孩子辍学原因,给出的答案是孩子有较严重的贫血,经常头疼,导致眼花,所以就暂时在家修养。当工作组打电话向学校核实情况时,才知道她已经有好几个月都没有去学校了。这让我们都感到很是震惊。这么小的孩子,不去上学,能有什么作为呢?学校是他们的乐园,课堂是他们的舞台,他们在享受学习,享受友谊,享受成长,享受快乐,离开了校园,他们又怎能茁壮成长呢?看来,在全国实现城乡几千万中小学生享受全面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的现在,辍学的现象依然存在。“控辍保学”工作又出现了新的问题。读书无用论在有些家庭当中还是多多少少少存在的。读书无用论对教育老说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其负面效应可想而知。接下来,工作组便开始了锲而不舍耐心地讲解教育的重要性,对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和祖拜耶·艾比布拉一样辍学在家的,还有好几个孩子。在农村,不像在城市,每家每户都有自留地,所以一家和一家离得都相对较远。走了整整一个下午,因为春播,有些家长都忙着在地里干活,我们只有选择晚上再去。我想,我们的努力不能白费。

晚饭我们简单地凑活着吃了,放下碗筷,我们就继续开始了走访。我们一家接着一家的走。这个家庭的情况也很特殊。父母离异,孩子被母亲带去库尔勒,交给了孩子的外婆收养。父亲在婚后,前妻就很少在和他联系了,至今也没见到孩子,更不知道孩子是在上学呢,还是辍学在家。该男子多次打电话给前妻,前妻都置之不理。谈及孩子,该男子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弄得我们心里也酸酸的。

天色渐晚,转眼间天色就暗了起来,我们的走访在继续。夜晚的蚊子几乎是纷至沓来,你方唱罢我登场,几张照片拍下来,我脖子、手背已经有好几处被蚊子咬破了,痒的出奇。村里没有路灯,完全漆黑一片,乡党委副书记居来提·卡德尔打着手电筒带着我们一一入户、走访、登记,这让工作组一行都深深体会到基层工作者的认真和负责。

不深入基层,就没有深刻的体会,走访连续四个小时不停奔波,一路下来,大家都疲惫不堪。等回到住处,已经是夜里11点多了。

夜已深,一天的调查情况不断在脑海里涌现,一个小小的村庄,造成学生辍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要抓住造成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对症下药,尽我们最大的努力挽救每一位辍学生。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的思想就有什么的行为。但愿社会各界引起高度重视,寻找解决问题的措施,让读书热再度升温。

扎根基层,吃得住辛苦,耐得住疲劳,守得住理想。问百家事,解百家难,暖百家心,做群众的贴心人,一步一脚印,在简单中充实着快乐,平凡中彰显着伟大。

住村,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014年4月24日阿勇匆笔

第五篇:来自韩溪河村民情日记

3月24日星期四晴

开展“三万”活动,竹山县委办联系的宝丰镇韩溪河村,是潘口水电站移民搬迁安置大村。作为一名曾经的移民乡镇干部,我亲身感受了移民群众故土难离的不舍、顾全大局的无私。舍小家、顾大家、搬新家,他们如今过得好吗?

今天我迎着朝阳,沿着宽阔的水泥路,走进韩溪河村,一个古朴但透着现代气息的农家院落吸引了我:白墙灰瓦,绿窗红门,屋顶上装有太阳能热水器,台阶上洗衣机呼呼作响。经打听,得知是二组李家荣家。主人非常热情,吩咐老伴泡茶。笑脸、香茶,一股暖流涌遍全身。年近花甲的老李2008年从上庸镇磨滩村搬来,三世同堂7口人。两个儿子承包了十几亩茶园,租赁一套茶叶加工设备,从事茶叶代加工,收取手续费,年纯收入在6万元以上。我说:“小作坊、粗加工,想没想过扩大规模,提升品质,做出品牌?”老李笑笑,胸中有蓝图:“现在摸索着做,正准备建厂房,更新设备,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做出品牌是迟早的事。”老李家紧挨着50多户200多人的一个移民新区,那里是清一色的庸派小洋楼,错落有致,宽敞亮丽。

詹明秀家4口人,住在移民新区,丈夫和两个儿子在外打工,年收入8万元左右。她感慨地说:“多亏党的政策好,我在家种几亩地,喂几头猪,吃穿不愁。老头子和娃子在外面打工挣钱,年年有余。”我问起了移民最敏感的话题:“是上庸镇的磨滩好还是韩溪河好?”她说:“比老家强多了,小区漂亮,交通方便,吃穿不愁!”“土地比以前少了没意见吗?”“地没原来多,但土质好,出货。”当我问她还有什么愿望时,她试探性地说:“我们想纳入社区管理,和城里人一样,有看书的地方、有锻炼身体的地方……你能帮我们反映反映吗?”看到她期待的眼神,我微笑地点点头。我们和她闲谈的过程中,左邻右舍十几个人凑了过来,场子也渐渐热闹起来。大妈、大婶、大伯、大叔,你一言、我一语地搭起话来,场子里不时传出他们爽朗的笑声。

当听他们叙说了伍家老爷子的家境后,我心里有些别样的感觉,不再那么轻松了!

伍老爷子叫伍兴全,65岁,和15岁的孙子相依为命。老人中年丧偶,留有一子,几年前,儿子意外身亡,儿媳改嫁。中年丧偶,老年丧子,对常人来说,是锥心的痛,但他用勤劳的双手做工挣钱,养活孙子,供孙子上学。当我问他对

今后生活的打算时,他颤抖着双唇,字字铿锵地说:“感谢党和政府,我和孙子都吃上了低保,现在孙子在十堰上技校,他的花销我还能想办法,目前最大的困难是建房还欠2万多块钱的债。”看看坚强的老人,我肃然起敬!老人承受痛苦、不屈不挠,直面困难、不等不靠,不正是许许多多勤劳勇敢、纯朴善良的农民的真实写照吗?面对他特殊的家境,我对他说:“伍大爷,您不要太着急,我回去后找一下县民政局和住建局等有关单位,想想办法力争帮您解决眼前的困难!”他紧握我的手连声说:“谢谢!谢谢!”

回到村委会我陷入了沉思。韩溪河村移民安置点是潘口水电站53个移民集中安置点的一个缩影,建筑风格统一,基础设施配套,环境卫生整洁,群众安居乐业。这得益于省、市、县委的亲切关怀,得益于全县干部的真情付出,得益于移民群众的无私奉献。今年,养老、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民生话题,一直位居“两会”期间百姓最关心的问题排行榜前列,总理温家宝的《政府工作报告》多处涉及百姓民生,于细微处体现着政府对百姓民生问题的关切。温家宝强调,各级政府一定要把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充分体现出党和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作为基层干部,我们更应该牢记党的宗旨,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积极投身实践,在实际工作锻炼中增长才干,在增长才干中实践为人民服务的承诺。(作者系竹山县委办公室副主任饶锦秀)

上一篇:辞职后对领导的感谢话下一篇:财政纪检委员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