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教育论文范文

2022-05-10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江苏教育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江苏方案;质量年度报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建立高等学校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江苏省是第一批开展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试点的省份。

第一篇:江苏教育论文范文

2011年《江苏教育》(职业教育版)要目

视 点

职业教育要做到专业与产业、企业、职业的三维对接

马成荣(1:1)

做特做强做好涉农专业建设大文章

马建富(2:1)

文化视野下的职业教育质量建设

刘义国(3:1)

创造力开发:职业教育的新视域王灿明(4:1)

品牌:职业院校发展之力王明伦(5:1)

职教课改呼唤有效的课程领导袁丽英(6:1)

职教课改:从“做加法”到“做积分”姜大源(7-8:1)

职业教育的跨界品格张 健(9:1)

职教科研是师生专业成长的实训台

单 强(10:1)

职业教育:应该让学生学什么?徐 朔(11:1)

职业教育发展要做到“三个转变”庄西真(12:1)

专 题

·独家策划·

·独家报道·

赢在谋划(1:10)

从追求卓越到追求远见忻 叶(1:10)

“十二五”,职业教育如何规划发展?

刘建同(1:11)

转变发展方式——规划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战略观察

周稽裘(1:13)

2011年江苏省职业教育战略发展构想

尹伟民(1:16)

战略:引领职业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指南

周 俊(1:20)

努力构建与区域发展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以湖南省职业教育发展为例王 键(1:23)

关注农本(2:6)

想说爱“农”不容易忻 叶(2:6)

“涉农”十策

——关于我省中等职业教育涉农专业的十条建议

李振陆 曹金留 朱余清 孙孝龙 周万民 田妹华 周艳冰 张忠树 谢革新 吴桂林 张亿雯(2:6)

增强农民技术培训的实效性蔡卫东(2:13)

筑起质量的长城

——南京市中等职业教育切实开展质量建设纪实

忻 叶 刘建刚(3:8)

这里的学生创新忙

——来自江苏省靖江中等专业学校的报道

戴 荣 肖永刚 黄继鑫 方向明 王田煜(4:10)

人人都是“爱迪生”张家生(4:15)

创新教育是职业学校的应然追求

陆庆江(4:16)

一座城市的职教之梦

忻 叶 张 健 郭元刚(5:6)

“拿来”之思(6:12)

“路径”初体验忻 叶(6:12)

泰州——美国NFTE创业课程:学习、研究、实践

马永祥(6:13)

徐州——澳大利亚TAFE教育:洋为中用 因地制宜

袁 龙(6:13)

南京——德国宝马:有效整合 育我“良驹”

姜 峻 王晓燕(6:14)

苏州——新加坡ITE:借鉴创新 圆融共赢

王乃国(6:16)

太仓——德国双元制:打造魅力课程

周新源(6:18)

课改,我们如何“拿来”?

成尚荣 王明伦 张 健 高志刚 苏 勇 陈海明(6:21)

铺就成长之路

——江苏省常州建设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打造班主任队伍的成功案例徐祖平 李国龙(点评)(9:6)

以“研”进技(10:6)

技术空白被填补之后忻 叶(10:6)

“机床”诞生记

——无锡市惠山中专产学研工作取得突出成果

蒋保华(10:7)

让学生学“活”的技术

——惠山中专丁志康校长就职校产学研工作一席谈

忻 叶(10:9)

职业教育转变发展方式的成功案例

周稽裘(10:13)

课改调研(11:6)

面对和持守忻 叶(11:6)

江苏省职业学校课程改革现状调研分析报告

丁 亮 陈海明(11:7)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进行课程资源开发

——以无锡机电高职校数控技术专业为例

莫剑中(11:10)

“面对面”评价:让评价走向个性、正向

丁小红(11:12)

“与你同行”,伴你成长

——金陵中专·太仓中专校际教研沙龙纪实

张 莉(11:13)

夯实文化基础 提升职业素养

——江阴中等专业学校对语文课程改革的探究

何川江(11:14)

江苏职教课改的审视、反思与展望

马成荣(11:15)

“规范”视导(12:17)

于细微处见精神忻 叶(12:17)

来自视导一线的感与思忻 叶(12:18)

细节决定成败

——《江苏省职业学校教学、学生、后勤管理规范(试行)》之

我见章亦华(12:21)

·暑期教师通识读本·

策划人语

积跬步以至千里忻 叶(7-8:6)

理论篇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演变·推变·嬗变

——对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历程的综述

周如俊(7-8:7)

策略篇

从形式规范走向实质规范

——基于岗位群的职业教育课程方案开发探究

顾 健(7-8:15)

数控技术专业课程方案的开发研究

蒋庆斌(7-8:18)

职业学校专业课程标准的开发

朱 萍(7-8:20)

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标准的研制

——以中职工艺美术专业《紫砂陶装饰》课程标准为例

刘炜杰(7-8:23)

学校层面课程资源的开发马永祥(7-8:27)

企业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以我校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为例

谢 兵(7-8:29)

实践篇

公共基础课程课例设计的基本要求和建议

尹 刚(7-8:31)

沟通的技巧陈 华(7-8:34)

边城(节选)魏良婷(7-8:39)

价格和价值规律冯冬梅(7-8:45)

统计零用钱支出数据崔志钰(7-8:52)

Teaching How to Use the Language Instead of the Usage of the Language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Teaching Design of“Unit 8 Festivals” 濮海慧(7-8:55)

专业课程教学设计中的“三关注”

薛叙明(7-8:60)

套类零件的加工

——车(镗)、铰孔加工徐 刚(7-8:62)

货物进出库流程设计秦 瑞(7-8:66)

个人名片设计与制作

陆一琳 倪晔菲(7-8:72)

标致307转向沉重故障诊断与排除

胡 俊(7-8:78)

砖基础工程量计量

梁 琼 刘 琳(7-8:82)

感悟篇

一场漫长的修行崔志钰(7-8:89)

怪圈的突围

——农业专业课程改革反思孙孝龙(7-8:91)

漫谈语文课程与教学程道明(7-8:92)

没有镣铐的舞蹈吴峥嵘(7-8:94)

叩问课改:“变”还是“辩”周如俊(7-8:95)

“请客式”的课改必须改王栋栋(7-8:97)

向左走,向右走?吴建新(7-8:99)

让课堂拥有灵魂成 洁(7-8:101)

痛并快乐着孔祥富(7-8:102)

伴随课改求“涅槃”戴林东(7-8:104)

我与课改共成长程 林(7-8:106)

更需日复一日地坚持王 中(7-8:108)

课改百问

课程改革百问(7-8:110)

·行政思想·

落实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奋力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

沈 健(1:6)

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

尹伟民(2:15)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职业教育创新发展

杨湘宁(3:6)

江苏职教改革发展关键词杨湘宁(4:6)

曹卫星同志在全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推进会上的讲话

曹卫星(6:6)

改革创新不停步 继往开来创佳绩

——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沈健在全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推进会上的讲话沈 健(6:10)

机遇 发展

——对南京职业教育的思考吴晓茅(12:32)

·职教名校·

真情引得凤来栖

——江苏省宿豫中等专业学校合作办学侧记

徐文友 吴宝龙(1:50)

雄关漫道真如铁

——南京金陵中等专业学校校企合作办学侧记

苏 娅 田开元(4:41)

特 稿

标准引领 品牌示范 特色创新 提升江苏职业学校专业建

设水平尹伟民 刘克勇 马万全(12:6)

贯彻建设标准 推动专业发展张宁新(12:10)

引领建设 提升内涵 提高质量

——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标准解读

徐荣宽(12:12)

标准引领下的专业现代化建设

——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标准解读

戈志强(12:15)

论 坛

·名家视线·

职教战线如何贯彻“五个必须”和二十字工作方针

张天保(1:25)

关于我国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十点意见

陈 宇(2:17)

职教教学:现代和传统的碰撞徐 朔(3:17)

“多元整合”课程模式创新的策略思想

黄克孝(4:17)

关注数字背后的中职校长生态

邢 晖(5:17)

德国跨企业培训中心对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启示

张建荣(6:26)

以校企合作模式研究试验推动区域职业教育发展

杨 克(9:13)

县级职教中心创新办学模式和拓展服务功能的思考

高 鸿(10:14)

职业教育科学研究特尔斐法的运用价值与范畴

朱德全(11:17)

知识型技能员工的能力培养刘桂林(12:23)

·职教研究·

高职院校兼职教师管理边缘化探析

王彦飞 宋 婷(1:27)

五年制高职农业专业及专业群的架构与思考

朱余清 孙孝龙(2:21)

哲学视域下审视中职校课程“重构”的五大原则

周如俊(2:24)

评估视野中的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

——对江苏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研究

周 明(3:20)

错位学习:重构中职生学习隐秩序

崔志钰(3:23)

高职院校创新教育探析薛玲珑(4:22)

对职业教育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几个问题的思考

王莉方(5:19)

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顶层设计、品牌创建、基地拓展与实效检

验马 斌(6:35)

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视域下职教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王真真(9:16)

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内容开发研究

马宇民 刘炜杰(9:20)

教师专业化成长中的自省意识

——基于国际教师专业标准

程德胜 孙安宁(9:24)

论职教课程模式的发展趋势及相关思考

邓文萍(10:17)

中职教师在开展项目教学中的障碍分析及对策研究

杨秀梅(11:21)

中职生错位评价的原点思考

崔志钰(11:24)

高职教师培养新论郭 靖 刘 超(12:25)

职业学校软实力建设问题研究

杜艾芳(12:28)

·“三创”征文·

意义性生成: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取向与目标

——以一节课为例的反思刘炜杰(1:37)

以制度创新优化职业学校教学管理

——以南京财经学校教学管理实践为例

陈琴芳(2:43)

在德育课堂激发学生创业意识的实践与思考

李心建(3:32)

基于项目驱动教学的《数控编程与操作》课程设计与实践

倪伟国(4:28)

论职业学校校长专业发展之反思性实践

杨建良(5:35)

基于教学评价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刘 江(6:32)

高职生创业意识现状的调查与思考范梅芳(9:30)

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三创”型人才培养初探

——以中印NIIT合作办学项目为例

贾建伟(10:20)

创新教育融入项目化课程教学探究

王建玉(11:27)

·校企合作·

“引厂入校”推进校企深度合作的技术探讨

张玉臣(1:36)

中职校水晶雕刻特色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实践

李长文(1:42)

校企合一的师资团队建设新模式

薛文隽 朱佳玮 巫向前(2:37)

“订单培养”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技术探讨(外企)

汤定国 吴国伟 孙 梅(3:29)

创业视角下的中职校企合作模式实践研究

——以富阳职高汽修专业为个案

赵玉星 兰自珍(4:31)

“订单培养”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技术探讨(民企)

汤定国 吴国伟 孙 梅(4:35)

技工院校“校企合作能力”建设实践与思考

孙永霞 杨道才 李添翼(5:22)

依托行业集团化办学的实践与思考

——以江苏地质职业教育集团为例

杨晓华 朱保华(10:31)

借得“高枝”育新梅

——江苏省溧阳中等专业学校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探究

戴志浩 沈 森(10:33)

校企一体办学内涵、特征及评估标准刍议

何语华 刘建伟(11:33)

关于高职院校理事会建立的一些思考

金 虹(11:35)

·课程改革·

论职业教育“根基础”课程观的基本特征

张 健(1:39)

职业学校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状况调查与分析

——基于省内星级职业学校的研究王志成(2:28)

专业教师实施课改的能力要求、困境及对策

吴兆刚(3:35)

中职课程“解构”与“重构”的价值取向与“实操”对策

周如俊(4:37)

学生作业:职教课改实践的新视角

朱 萍(5:26)

五年制高职“1443”课程改革模式探索与实践

朱仁良 王 浩(5:28)

课程改革背景下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成长策略初探

曹荣军(6:39)

基于职业导向及过程取向的五年制高职课程评价策略研究

陈佳佳(6:47)

论当代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对陶行知思想的践行

钱 菁(9:34)

基于本土化的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探析

姜先锋(9:37)

模块课程:职教课改的校本化实施策略

钱明明(9:40)

培养“三强四好”高技能人才

——以“校中船·船中练”现代航海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为例

田乃清 黄锦鹏 刘晓峰(9:43)

高职“333式”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考

程 凌(10:23)

关于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思考

邓全明(10:28)

专业项目课程课例开发研究

雍照章(11:30)

创新职业教育的课改路径选择

袁丽英(12:35)

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的瓶颈与对策

陈贵方(12:37)

基于职教课程模式的课改个案探析

郑 民 王 蓓(12:40)

·管理智慧·

五年制高职学生管理中尊重氛围的构建

姚俊豪(1:54)

做一个艺术型的班主任刘国慧(3:40)

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的创新与实践

——以南京市玄武中等专业学校为例

刘雪莲(4:45)

完善运行机制 实行生本管理

——弹性学习制度下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机制构建

刘九龙(5:39)

中职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班级管理四策

唐 霞(9:48)

从备赛风波谈职校中层执行力的提升

潘东良(12:46)

职业学校专业教师职业压力的根源与教育管理措施探析

朱静华(12:49)

·德育之窗·

论中职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动机制的构建

李桂峰(1:59)

谈职校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殷少萍(1:62)

在中职校开展“角色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许本洲(3:38)

寓“生活导学”于德育课“生活化学习”之中

吴长春(5:43)

顶岗实习网络德育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姜进梅(5:45)

中职学校学生宿舍自管会建设探索

方志平(6:49)

班主任队伍素质建设路径探析夏 艳(10:26)

用行为塑造理论规范学生行为陆荣林(10:50)

劳动礼仪值周:培养会弯腰的职业人

曾海娟 张学军(11:46)

学校文化视角下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张松斌(12:55)

·教学研究·

以生为本的就业教学考核模式探索胡淑红(1:56)

试析中职作文教改重点

——应用文教学俞迎春(1:58)

《职业道德与法律》新德育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冯冬梅(2:51)

《单片机技术应用》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耿 淬(2:54)

职业中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杨春昌(2:56)

如何在中职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沈 跃(2:58)

职业院校提高学生能力路径探析吴建新(2:59)

中职英语课堂应用发展性评价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任 密(3:42)

“任务单”导学模式下的车工技能教学设计

朱仁华(3:44)

在职校教学中运用尝试教学法的思考曹 雪(3:46)

有效整合乡土资源提升语文学习内涵徐敏莉(3:47)

职业角色多元:有效实施中职数学教学新大纲的要求

孔祥富(3:49)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孙成环(3:51)

提升理念 引进资源 坚持创新

——推进职业学校创业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王 中(4:49)

高职生探究学习中的心理挫折与教育指导探析

陆中静(4:51)

高职数学教学应着力于提升思维能力

张美娟(4:54)

精益管理渗入课堂教学的策略探析

王维婷(5:47)

运用HACCP加强护生实习护理安全管理的实践

邵阿末 苏纯音(5:50)

谈中职计算机专业建设中的知识技能结构

沈 斌(5:52)

改进中职数学教学设计的探讨崔永红(5:53)

论职业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

王云珠(5:55)

北美CBE职教模式下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构想

丁春明(6:51)

电子技术课教学中如何做好理实结合

冯 皓(6:54)

英语词汇教学要加强记忆策略的指导顾卫红(6:55)

运用排名分对学生评教结果进行修正

文 平 陈 芳(9:49)

教学激趣五法

——以旅游专业课堂教学为例殷 丽(9:51)

对五年制高职计算机专业教育现状的思考

熊伟民(9:52)

搭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内框架

——语文能力训练体系杨晓燕(9:54)

新课改背景下中职德育课案例教学法的实施策略

杨 成(9:56)

高职高专单片机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马建峰(9:58)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英语“生本化”教学改革策略

严 研(9:60)

职业学校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透视

刘兵兵(10:37)

项目化实训教学的探析

——以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为例

刘景霞(10:39)

由“庖丁解牛”引发的对中职学生技能教学的思考

潘玉山(10:41)

自我训练是实现中职生个性化职业目标的新方式

李登高(10:44)

高职院校视唱课教学原则浅析

于雪琴(10:46)

关于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

马永飞(10:47)

校内“教学工厂”顶岗实习管理与运行的实践

周万民(11:48)

职业教育语文课程的功能研究张彩霞(11:51)

谈中职语文应用文写作

——以“广告词”训练项目为例王小辉(11:53)

刍议化学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刘国慧(11:54)

中职计算机专业《电子线路》课程的教学困境及对策

胡 青(12:57)

职业学校文学社团与语文教育初探

侍寒冰(12:59)

解读“语文研究性学习”梁秣陵(12:61)

对中职语文教学的思考

——以阅读教学为例夷国良(12:64)

·创意论坛2010年第六届·

增强吸引力:中职教育的理性诉求吴如林(1:30)

对校企深度合作的思考与建议王云珠(2:39)

从“工学交替”的视角谈职业教育创新

孙 爵(3:26)

五年制高职“矩阵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魏俊飞(4:25)

苏州职教发展与劳动力市场契合度调研报告

杨海华(5:32)

别总拿传统文化说事儿

——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的原因与对策研究

傅梅珍(6:29)

略谈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功能定位

严邝明(9:27)

·职教名师·

郑在柏:且行且思(:45)

在前行的路上郑在柏(1:45)

五年制高职《公司创设策划》项目课程开发、实施与反思

郑在柏(1:47)

陶立强:耕耘不辍(2:46)

做一个勤奋工作的人陶立强(2:46)

构建校区企业,实践校内“三结合”

陶立强(2:49)

朱明松:仰望星空(6:43)

被“挂”出来的“高手”朱明松(6:43)

专业课程开发中“中间开花”模式的突破

朱明松(6:44)

·专业对接产业·

专业对接产业 人才服务企业楼世洲(2:32)

职业教育专业对接产业结构发展的探讨

滕 青(2:32)

论区域产业集群化背景下的高职教育专业设置

——以浙江省绍兴市纺织和黄酒业为例

杜永兵(2:35)

·教育随笔·

教育如歌——对问题生教育的思考

马彩云(3:54)

甘做一片平凡的绿叶强高培(3:61)

尊重“原生态” 焕发学生创作热情

郑 荣(9:62)

行走在“教、学、做”之间王云珠(9:63)

漫谈作文的有效批改邱从意(12:70)

“草根”教师如何“自润”与“外化”师德

吴开宇(12:71)

·海外职教·

能力评估模式: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培训包的经验

赵 聪(2:61)

从教学计划看中加教育体制的差异

梁 姗(4:60)

感知奥地利职业教育经典课程模式

倪忠虎(5:61)

·观点参考·

技能大赛的“马太效应”及对策分析

屈建龙(3:56)

调整职教专业结构 适应区域经济发展

卞建鸿(3:58)

发展低碳职业教育的思考

吴中起(3:59)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智能型应用人才

徐荣宽(4:59)

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分析与思考

江 岚 张廷选(6:60)

·学校建设·

档案在高职院校评估工作中的作用

朱红茹(11:37)

中职示范校建设应突出解决好三个方面的问题

张兵营(11:38)

创建和谐校园 促进科学发展

——以常州铁道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和谐校园”建设为例

郭秀华(12:43)

·专业建设·

五年制高职农业类专业产教结合模式的研究

李建龙(12:52)

·师资培养·

职校构建优秀教学团队的三大策略

陈琴芳(4:47)

中职教师教学反思的三个阶段翟羽佳(9:45)

高职教师的能力要求及培养途径初探

刘 阳(9:46)

江苏地区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

王 梅(10:35)

五年制高职教师团队建设困境剖析及博弈对策研究

陆晓东(11:40)

·职教广角·

新加坡工艺学院PEPP模式对中职生职业行为能力培养的启

示吕 桃(4:56)

浅谈职校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李 刚(5:57)

浅析“十二五”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面临的机遇、挑战和对策

——以江苏盐城为例

冯晓峥 蔺 俊(5:59)

依托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推进计算机专业建设

蒋道霞 涂 刚 朱士高(6:56)

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思想述评

许小荣(6:58)

基础观和发展观视角下的中职吸引力探讨

石成诚(10:52)

“蚁族”视野下高职院校增强学生生存能力的思考

孙建波(10:55)

男儿当自强

——江苏省句容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吴雪飞事迹介绍

刘 峰(10:62)

公司化运作下的创业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创业教育途径探析

姜楚鸣(11:43)

做一名有思想的教师

——读《三适连环教育》有悟

薛美红(11:55)

漫谈中职生责任感姚锦凤(11:56)

从工业界诉求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沙鑫美(11:58)

以2006-2010年中国知网期刊论文统计为依据看五年制高职

“江苏现象”陈小祥(12:65)

·职教杂谈·

职教科研心态的误区与突破张 健(10:58)

课改:职教发展的必然选择

——重读《意见》感触多于黔勋(10:60)

职教科研积累的意义与方法

张 健(11:60)

重新认识职业学校文化课程的定位与价值

沈 彬(12:67)

职教科研思维方法的创新

张 健(12:68)

·封面人物·

缪世春:追求有质量的教育公平(1:64)

金玉书:创新 创优 创业(2:64)

钱澄:培养职教特色的创新型人才(3:63)

黄志良:关注学生成长(4:63)

吴发清:成就学子人生(5:64)

张希成:根植三农(6:64)

周新源:用教育理想追求理想教育(7-8:128)

王稼伟:重读教育的意义(9:64)

杨晓华:寻求教育之道(10:64)

张兵营:人人的教育(11:64)

王乃国:借鉴 创新 圆融(12:73)

第二篇:书写高职教育的江苏方案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江苏方案;质量年度报告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建立高等学校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江苏省是第一批开展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试点的省份。通过成立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数据分析中心、“江苏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编写组等,江苏省分年度对区域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成就与挑战进行客观评测。质量年度报告的编写与发布,客观地见证了江苏高等职业教育从高原迈向高峰的历程。

一、过去:见证江苏高职从高原迈向高峰

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的编写基本把握了三个原则:一是用数据分析江苏高等职业教育的年度发展状况。通过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可利用89所高职院校的大数据分析,勾勒江苏高职发展的生长图。二是用案例反映江苏高等职业院校伴随产业发展的成就。从江苏高职院校的质量年度报告中提炼院校的创新举措与方法,提炼江苏高职发展的典型经验。三是以报告的形式向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利益相关方汇报教育质量,以第三方视角关注江苏高职发展的质量提升。

自《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印发后,高职扩招百万、启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1+X证书制度试点等10余个政策文件纷纷出台,显示出党和国家大力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建设的信心和决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张掖市山丹培黎学校考察时指出,“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全国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电视电话会议作出重要批示,“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提升人力资源素质、稳定和扩大就业的现实需要,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举措”。通过《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9)》,我们可以看到江苏在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浪潮中是如何勇立潮头、引领发展、贡献经验的。

二、现在:印证江苏高职如何领先全国

(一)五个方面保持全国领先

2019年,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继续在五个方面保持全国领先地位。一是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数全国第一。2019年,7所高等职业院校入选国家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在全国占比12.50%;有13所高等职业院校入选国家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在全国占比9.22%,双双打破江苏省高校重大项目评审在全国占比8%的惯例,入选数量全国第一。三年行动计划项目认定17所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占比8.5%;认定278個骨干专业,占比9.5%,数量均为全国第一。二是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数全国第一。全省高职立项建设校级在线开放课程近6000门、省级677门。2019年,江苏高职入选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60门,占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入选总数的54%。三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数全国第一。2019年,江苏高职有21个新资源库获教育部立项,占全国立项总数的23.08%;有5个资源库升级改进项目成功立项,占全国立项总数的45.45%;有9个资源库成功通过验收,占全国通过验收总数的33.33%。四是师生技能大赛获奖数全国第一。2019年,江苏高职教师在全国教学能力比赛中获得8个一等奖,累计获得62个一等奖,保持金牌榜第一。江苏高职院校在校生共获得全国技能大赛一等奖56项,继续位居金牌榜首位。五是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全国领先。江苏高职院校共有62所入选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共有167所入选第二批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全省高职院校试点专业达到229个。

(二)16个创新点值得关注

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取得的成绩,来源于省级主管部门和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创新理念与举措。2019年,江苏高等职业教育有16个创新点值得关注。

1.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江苏高职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深化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将人物访谈、专题讲解、参观体验、情境体验、寻访遗迹等多种教学方式融入思政课堂教学,持续提高学生抬头率、参与率和获得感。

2.深挖通识与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江苏高职建立以思政教育工作者为主体、专业教师为协同者、党员领导干部为参与者的全员育人机制。江苏共有11所高职院校入选2018年度“育人成效50强”,入选院校数占全国总数的22%。

3.弘扬与培育工匠精神,营造校园匠心文化。通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江苏高职普及、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学生自觉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树立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和正确的价值观。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入选全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4.坚持“顶天立地”目标,彰显品牌专业示范引领作用。江苏高职院校建设单位以“紧贴产业发展、深化校企合作、提高社会认可度”为理念,在强化教师发展与教学团队建设、课程教材优质资源开发、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国内外教学交流合作、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19年,江苏高等职业院校69个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一期项目通过验收,其中21个品牌专业验收结果为“优秀”。

5.注重“双师双能”培养,打造教学创新团队。江苏高职打造大师工作室、名师工作室、劳模工作室、企业教师工作站等大师平台,落实教师到企业实践的规定,校企联合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开展专兼职教师培养,积极探索校企互聘互兼、互培共育的“混编教师”教学团队建设新模式。2019年,江苏高职入选首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立项建设单位13个。

6.深化产业教授制度,推进产教协同育人。江苏高职总结、推广高校研究生类产业教授的做法和经验,建立高等职业院校产业教授制度,选聘产业教授参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以导师身份指导高等职业院校师生进行生产实践、科技创新,推动所在企业与高等职业院校联合开展项目研究和科技攻关。2019年,省人才办、教育厅等五部门联合继续选聘150位企业精英加盟高等职业院校。

7.加快智慧校园建设,提升教学服务与管理效能。江苏省教育厅、经信委、财政厅制定了《江苏省高校智慧校园建设指导意见(试行)》,为全面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切实提升江苏省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和引领教育现代化奠定了基础。2019年,江苏高等职业院校中校园网校均出口带宽为5.75 Gb/s,比2018年增长27.83 %,其中主干带宽达到10 Gb/s的接入院校为56所,占比约63.64 %,比2018年增长8.5 %。

8.以诊断与改进为抓手,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江苏高职按照“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加快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全面推进职业教育领域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首批全国试点院校——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和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等3所院校已完成复核工作,在全国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9.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重点任务。结合江苏实际,发布《关于印发江苏省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重点任务的通知》,从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职业教育质量标准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打造高素质“双师型”“一体化”教师队伍、大力提升办学质量、健全组织保障6个方面,明确了18条具体重点任务,确定了责任单位,规划了时间表与路线图,细化了具体的重点任务指标。

10.组织落实“面向社会人员开展全日制学历教育”。出台了《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面向社会人员开展全日制学历教育试行办法>的通知》,发挥高职院校资源优势,办好面向社会、面向人人的现代职业教育,努力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加快培养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助力更多青年凭借一技之长实现人生价值。江苏省共组织开展了两个批次的“面向社会人员开展全日制学历教育”。

11.发布全国首部省级层面推进产教融合的地方性法规。江苏省于2019年5月1日正式施行《江苏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立足促进职业教育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推动产教融合,完善现代职业教育制度。该条例要求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制订校企合作规划,做到每个专业都有一个以上的深度合作企业,并不断健全适应开展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教学组织方式和管理制度,完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和教师企业实践制度。

12.启动产教融合集成平台建设计划。根据江苏“打造30个左右江苏省高职产教融合集成化实践平台”的要求,制定了《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集成平台建设计划》,重点支持建设产教深度融合、功能有机集成、设施设备先进、资源集聚集优、团队结构优化、管理集约高效的产教融合集成平台,形成可复制、可借鉴的建设改革经验和模式,支撑江苏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共遴选出省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集成平台36个立项项目和14个培育项目。

13.实施“留学江苏”计划,服务企业“走出去”。江苏高职不断探索合作办学的内涵式发展,在国际化课程体系和新标准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新改革、现代学徒制等方面展开了积极的尝试。2019年,江苏省招收全日制国(境)外留学生人数较上一年度增长了33.70%,非全日制国(境)外人员培训量增长了93.36%,在校生服务“走出去”企业国(境)外实习时间增长了23.52%,专任教师赴国(境)外指导和开展培训时间增加了8.20%。

14.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对接沿线国家教育需求。江苏高职不断整合政府、行业协会、企业、高校资源,加快国际化办学步伐,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国标准和中国品牌的國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下,继续抢抓机遇,找准定位,精准对接,积极探索服务“一带一路”和企业“走出去”的发展模式与路径,取得了丰硕成果。

15.显著提升服务国家战略发展规划的能力。江苏高职在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及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积极努力,不断提升服务发展能力。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统筹“扶贫+扶智”,帮扶西部现代农业发展。充分利用涉农专业优势,成功与贵州、陕西、广西等西部省区对接,开展品牌专业建设、农技人员能力提升、高素质领军人才培训等一系列培训班,共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及基层农技人员446人。

16.提供产业科技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与上年度相比,2019年纵向科研经费到款额增加了0.4亿元,达到了2.8亿元;技术交易到款额增加了1.4亿元,达到了4.9亿元;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增加了1亿元,达到了9亿元;横向技术服务产生的经济效益增加了4亿元,达到了32亿元。2019年,16所江苏高等职业院校入选全国高职“服务贡献50强”。

(三)高职院校建设有特色

2019年,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收官,江苏省被认定的项目数在全国名列前茅。为了彰显江苏特色,输出江苏经验,示范引领发展,编委会特设“江苏案例”专栏,对建设成效突出的院校经验进行推介。

一是实训基地建设。选择了产教融合、系统构建实训基地的3所院校作为案例。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紧扣高等职业教育特色,持续提升学校实训基地建设和管理科学化水平,坚持产教融合,打造协同育人实践基地,坚持工学结合,营造创新创业教育氛围,取得了明显成效。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围绕“学生培养、技术开发、社会培训”的功能定位,对接高端农业产业,建成江苏农博园、江苏茶博园两大生产性实训基地,园林工程、农业装备等8大实训中心,世界技能大赛园艺项目9大赛训中心,园艺协同创新中心等23个产学研平台。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借力“海洋强国”战略和“一带一路”发展机遇,将航海技术、轮机工程技术、船舶电子电气技术等3个航海类专业的实训资源进行了系统梳理、互嵌、整合,构建了校内校外实训互补、理论实践学习相结合的“四条船”实训平台。

二是品牌专业建设。选择了3所品牌专业期末验收结论为“优秀”的院校作为案例。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探索并实践“项目主导、多元协同、资源开放”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实现项目育人、协同育人、开放育人,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杰出软件人才。该教育改革成果“‘项目主导、多元协同、资源开放’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实践”获2018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依托中国现代畜牧业职教集团,以“服务现代畜牧业转型升级需要,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农牧人才”为目标,通过构建“产教创”三位一体育人模式,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以科技创新助推现代畜牧业发展,示范引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针对传统技艺在传承中面临的问题,建设与完善“非遗保护·新传承人培养”的桃花坞模式、“政校行企联合订单式培养人才·现代师徒传承”的镇湖模式和“教育助力扶贫·振兴民族工艺”的雷山模式,实现了“为民族存艺、为大师立传、为百工留名、为文化存根”的专业发展思路。

三是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选择了4所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成效显著的高等职业院校作为案例。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聚焦职业教育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创新,按照“以人为本、需求导向、开放融合”的理念,启动智慧教学“三大计划”,积极打造“互联网+”智慧教育新生态。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以开发“线上金课”为抓手,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了“以质量为宗旨、以教师为核心、以服务为保障、以应用为牵引”的金课建设模式。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强化信息化教学顶层设计、统筹领导,建立健全以“学校—二级学院—教学团队”为核心的三级联动课程建设与管理机制,培育优秀教学团队,构建完整、合理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体系。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迎接“互联网+教育”新时代,创新教学理念,加强政策引导,推进教育教学模式新发展,多措并举,奋力作为,推动优质课程资源的建设、应用、供给和共建共享。

四是诊断与改进工作。选择了已接受全国诊改专委会复核通过的2所院校作为案例。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以建设“服务、融合、应用”为核心的智慧校园为信息化支撑,建立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层面目标与标准链,以“8字形质量改进螺旋”为体系运行单元,深入推进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目标管理、知识管理、卓越绩效管理等理论,建立了“55821”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与运行模式,逐步形成以“自主自律、追求卓越”为主要特征的学校质量文化。

五是教学能力培育。选择了3所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中成绩突出的院校作为案例。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通过理念引导、课程设计、技术应用、案例学习、技术提升、模式创新等方式,层层递进,系统化、组织化地对在校教师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能力的培训提升。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以课程教学为核心,以产教融合为根本,以“教赛研一体化”活动为抓手推进课程改革,实现了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型升级。沙洲职业工学院持续加强教育信息化政策学习,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立项研究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省级课题,以赛促教,以赛促建,点面结合,软硬并进。

六是技能大师工作室。选择了3所被教育部认定的项目院校作为建设案例。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依托“艺术设计”特色专业集群,以技艺传承与创新培养为主线,建设“一制三化”工作室制,以项目带动教学、创新带动创业,传承大国工匠精神。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充分挖掘当地非遗资源,将聘请地方非遗大师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与学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建设有机融合,传承、运用、创新、唤醒非遗记忆(技艺),通过非遗技术技能积累的内生式、共生式、外引式途径,探索艺术人才培养之路。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秉承“崇爱尚美”的教育理念,以中国第五大名绣“正则绣”为载体,筑梦非遗,走出文化育人新路径。

三、未来:呈现世界高职新高峰

成绩永远属于过去,未来的江苏高职质量年报将以何种面貌呈现,不在质量年报编写组,而在江苏高职院校如何面向未来,放眼世界,放下现有成绩,改革再出发,书写江苏方案,创造世界高职新高峰。

笔者以为,当前创造世界高职新高峰,江苏高职还需要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指导下,在国家“双高计划”项目的带动下,从“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几个方面下功夫。其目标是培养一大批适应和引领江苏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城乡建设、文化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增强江苏产业核心竞争力,汇聚发展新动能,推动江苏高职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

(一)定位高峰: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大局

解决好内涵扩大式发展转变问题。高等職业教育经过了二十多年的跨越式发展,在办学规模上逐步扩大。同时也存在着院校发展不均衡、投入机制不完善、师资队伍水平不高、招生压力加大、办学活力不足、培养质量不高、社会认可度不高等问题。高等职业教育应该以问题为导向,以“质量第一、效率优先”为准则,实现内涵式发展。

解决好人的自身发展与价值实现问题。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是为人民群众提供高层次就业手段的教育服务,教育服务实现了个人劳动技能的提升,增强了个人在社会组织中的价值体现。参与高等职业教育全过程的所有成员,包括教师、学生以及管理者,都应该得到价值提升。

解决好政府、市场、院校三方关系的问题。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不仅仅是政府或者院校哪一方的责任,而是需要相关利益方形成合力。政府要发挥统筹规划、整体设计、协同推进、分类指导的功能;市场要从需求方的角度提供发展的目标与要求,并积极参与培养过程;院校是供给方,应该通过供给侧改革提升服务经济发展的适用性。

(二)理念高峰:深入贯彻落实新的科学发展理念

运用创新发展观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主動发展。创新驱动高等职业教育主动作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消费升级需求。要建立特征鲜明的教育理论体系和制度框架,在实训场所、实训教学体系设计、教材和教学内容拟定、教学改革重点等诸多教学要素与教学环节中,都要以培养创新人才和创新思维为先导。

运用协调发展观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从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大局出发,正确处理发展中不平衡和不充分的关系,重点促进城乡、东西部的地域性协调发展,促进教育行业内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促进教育现代化与“四个现代化”的同步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

运用绿色发展观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发展。要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软着陆及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背景下,科学构建考核评价体系,不片面追求显性指标,让“绿色指标”代替“数量指标”,注重绩效评价和精准管理,提高资金的利用率,降低不计成本的人才与硬件投入。

运用开放发展观推动高等职业教育融合发展。要体现政府、企业、公民个人等多方面的利益,逐步形成与经济多元化相适应的多元办学主体。要建设多元办学格局,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特别是大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

运用共享发展观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普惠发展。江苏高职要强化共建共享教学要素,分享教育改革的成果与成功经验,增进全体人民群众的获得感。要提升在国际高职领域的话语权,促进全球职业教育的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享中国经验,输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力量。

(三)发展高峰:以“双高计划”为龙头,努力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

无论是否入选国家“双高计划”,高职院校都当以“双高计划”为龙头,提高院校规划水平,加强院校内涵建设,努力争当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

明确一个定位——下好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先手棋。“双高计划”不仅仅是建设一批高职学校和专业,更是立足职业教育整体发展的引领性制度设计。近年来,国家实施一系列引领项目,示范校主要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骨干校重点完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优质校着力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通过扶优扶强、率先突破、带动整体的建设模式,加快了职业教育改革步伐。站在新的起点上,“双高计划”扎根中国、放眼世界、面向未来,支持一批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先行先试,形成有效支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制度、标准,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和培养千万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建设两个支点——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双高计划”着眼新时代新要求,引导高职学校深化改革、整体提升,聚焦服务面向、建设高水平专业群,紧密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同时,直面高职技术研发薄弱的问题,围绕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强应用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提升服务行业企业社会的技术附加值,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通过人才培养高地、创新服务平台两个支点,支撑国家重点产业和区域支柱产业发展。

达成三个要求——当地离不开、业内都认同、国际可交流。一是紧扣区域发展,精准对接区域人才需求,创新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融合发展的运行模式,探索差别化的职业教育发展路径,建设一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不可替代的人才支撑。二是紧贴行业企业,以应用技术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服务品质,加强新产品开发和技术成果的推广转化,建成一批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让行业和企业都认同。三是紧跟“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集聚我国优质职业教育资源,通过院校合作、校企合作、政府援外等方式,探索与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适应的职业教育国际化模式,与国际社会共享、交流中国职业教育模式、标准和资源。

(作者单位:1.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3.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温贻芳 李畅 李国兵

第三篇:江苏家庭教育现状调查与研究

摘要:对江苏12549名家长、2922名教师、3306名中学生、3873名小学生的调查显示:江苏家庭教育呈现非独生子女家庭增多、家庭教育条件有了较大改善、家庭教育普遍受到重视、家庭教育的服务需求旺盛、家校结合促进了家庭教育等特点。当前家庭教育还存在观念仍然滞后、环境尚不理想、方法不够科学、指导与服务难以满足需要等问题。推动家庭教育发展,要推进家庭教育立法,优化家长学校建设,规范家庭教育指导机构管理,丰富家庭教育资源。

关键词: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环境;家庭教育需求;家庭教育指导

一、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的工具采用的是自编的《江苏省家庭教育现状调查问卷》,问卷分为家长卷、教师卷、中学生卷和小学生卷4类。问卷主要参考了全国妇联《第二次中国家庭教育现状调查问卷》,以及贵州、重庆等地的家庭教育调查问卷。针对不同调查对象,问卷的内容和结构各有不同,主要由个人基本情况、家庭环境与家庭教育状况、家庭教育指导与服务需求等方面构成,每个方面设有2~12道选择题(含多选、排序)。

本次调查于2017年8—9月进行,覆盖江苏省13个设区市,调查对象为学生家长、教师、中学生和三年级以上的小学生。调查采用纸质问卷调查和网络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问卷总发放量为24000份,回收有效问卷22650份。有效问卷的构成为:纸质问卷7152份,网络问卷15498份;家长卷12549份,教师卷2922份,中学生卷3306份,小学生卷3873份。本次调查的纸质问卷由国家统计局南京调查队进行审核、录入和数据计算。网络问卷通过问卷星平台进行填写、审核和数据计算。调查最终结果按照纸质问卷数据和网络问卷数据各占50%的权重汇总相加所得。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总体而言,本次调查的样本既有良好的代表性,也具有层次性和广泛性,因而调查具有较高的效度。国家统计局南京调查队据此提供的《江苏省家庭教育现状调研报告》数据准确,分析具体,也为本报告的撰写奠定了良好的基础①。

(一)江苏家庭教育的基本情况

1.家庭的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

调查显示,目前未成年人中非独生子女占比较大。家长调查对象中有2个和2个以上孩子的占38.78%;中学生调查对象中非独生子女占42.83%;小学生调查对象中非独生子女占43.15%。可以预测,随着人口政策的进一步放开,非独生子女的家庭将会逐步增多。

家庭结构就是家庭中人与人之间、人与包括经济状况在内的物质环境之间、人们的思想之间,组成的一定关系或联系[1]。家庭结构不同,家庭功能、家庭关系、家庭生活的管理就不同,家庭人口数量的变化对家庭教育有着较大的影响。随着人口政策的转变,独生子女政策之下形成的家庭教育模式势必不再适应家庭教育发展的需要;而传统的多子家庭的教育观念和行为因为时代的更迭,能否满足当前和今后家庭教育的要求也未可知。所以,加强家庭教育的研究,促进家庭教育事业的发展既是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整个社会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

2.家庭教育条件有了较大改善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省家庭教育的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家庭经济基础总体较好。50.76%的家长家庭月收入(夫妻双方收入总和,不含老人收入)在7000元以上;家庭用于孩子家庭教育的投入较大,53.39%的家庭过去一年在孩子家庭教育方面的支出超过5000元,其中超过30000元的有6.25%。

二是家长文化程度总体较高。77.64%的家长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其中6.74%的家长具有硕士及以上文化程度;66.06%的中学生的父亲、61.36%的中学生的母亲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

三是家庭总体上和谐稳定。调查结果显示:单亲家庭只占4.98%;家长对家庭现状中“夫妻关系良好”和“家庭成员拥有积极健康的心态”这两项的认同度最高,这两项分别有78.85%和78.53%的家长选择了“非常符合”或“比较符合”。中学生对家庭现状中“父母关系良好”和“家庭气氛轻松愉快”这两项的认同度最高,这两项分别有76.57%和74.93%的中学生选择了“非常符合”或“比较符合”;59.42%的中学生大多数时间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小学生主要和爸爸妈妈一起生活;不开心时,90.58%的小学生最喜欢找父母倾诉。

家庭教育环境与条件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前提和保证。家庭良好的经济状况、父母较高的文化程度,以及家庭生活的稳定和谐等,为家庭教育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3.家庭教育普遍受到重视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家长对“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对孩子成长影响最大的是家庭教育”持赞成态度;53.74%的教师认为学生家长“比较重视”家庭教育,12.53%的教师认为家长对家庭教育“非常重视”。

4.家庭教育的服务需求旺盛

调查显示,目前大多数家长迫切需要家庭教育的指导和服务。17.93%的家长表示“经常会”因为孩子的家庭教育问题感到焦虑,66.91%的家长表示“有时候会”感到焦虑;77.69%的家长开展家庭教育“非常需要”或“需要”政府和社会提供指导服务和保障,其中,乡镇、农村家长的需求更为迫切;家长最需要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形式是“学校定期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其次是“公益的家庭教育讲座”。教师认为家长最需要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85.42%),其余依次为良好的亲子关系建立(78.66%)、礼仪与修养的培养(71.81%)、先进的家庭教育观念(70.78%)和其他(7.79%)。

调查结果显示,家长在遇到家庭教育问题时显得较为无助。在教育孩子遇到困难时,家长最常用的方法是“夫妻商量解决办法”,选择比例为71.20%。其次选择较多的是“自己摸索解决办法”和“与其他家长共同探讨”,占比分别为55.35%和49.67%。可见,大多数家长迫切需要政府、社会施以援手,指导和帮助自己开展家庭教育,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共同育人的良好局面。

5.家校结合促进了家庭教育

家校共育是我省开展家庭教育工作的成功经验之一。78.71%的家长参加过学校组织的家长学校活动,其中每月参加一次的达到14.89%;43.33%的家长教育的观念和方法主要来源于家长学校;44.29%的家长在教育孩子遇到困难时会向学校老师请教。65.84%的教师比较清楚或十分清楚所在班级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58.14%的教师认为家校共育对孩子成长影响巨大;31.33%的教师认为学校应主动指导和帮助家长开展家庭教育。多数教师所在学校能正常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或已将之做成品牌,其中:64.20%的教师所在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15.22%已做成品牌;43.33%的教师所在学校定期开展家庭教育知识培训,6.47%已做成品牌;54.37%的教师所在学校明确要求班主任家访,11.42%已做成品牌;37.95%的教师所在学校定期开展亲子活动,10.28%已做成品牌;41.95%的教师所在学校设有家长学校,19.01%已做成品牌。

家校共育推进了家庭教育的发展。但由于学校主导的家校共育更多地服务于学校的教育教学,而非指导和服务家庭教育,所以家校共育对于家庭教育发展的促进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江苏家庭教育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省家庭教育情况总体上令人满意,但是本次调查也暴露出不少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教育观念仍然滞后

(1)重智轻德的现象较为突出。对家长的调查显示:休息日或假期,孩子“参加学习类培训班”的比例为74.98%,比“几乎没有参加”的高49.96个百分点;孩子“参加特长类兴趣班”的比例为68.38%,比“几乎没有参加”的高36.77个百分点。与此相对应,48.73%的孩子每天做家务的时间不足1小时,34.78%孩子几乎不做家务;12.16%的孩子几乎没有户外运动;13.53%的孩子几乎没有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对中学生的调查显示:休息日或假期,中学生做得最多的事情是“做作业”和“参加学习类培训班”,分别占比24.52%和23.63%;选择比例最小的是“做家务劳动”,仅为8.31%。父母主动找中学生交谈最多的话题是“学习与考试”,选择比例比“做人和品行”高17.01%。这与69.01%的教师认为学生家长最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这一调查结果一致。由此可见:一方面目前学生的课业压力较大,大部分学生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学习培训和写作业上;另一方面,很多家长重智轻德,忽视了孩子的道德教育和人格养成。

(2)传统观念仍旧影响着大部分家庭的教育。调查发现,多数家庭由母亲为主负责孩子的生活起居和教育。对家长的调查显示:孩子的相关事情都是妈妈为主负责,其中“孩子的日常生活”由媽妈为主负责的最多,占比64.68%;爸爸为主负责相对较多的事情是“孩子的学习检查和辅导”和“孩子的品格教育”,分别占比26.47%和26.45%。在学习辅导上,五成以上(51.39%)小学生主要靠妈妈,其余依次是爸爸(19.67%)、家教老师或辅导机构(12.56%)、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5.93%)。由此可见:在子女教育过程中,很多家庭受到“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影响较大。良好的家庭教育离不开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参与,只有形成家庭教育的合力,才能提高家庭教育的效果。

(3)家庭教育观念缺少正确的传播和更新渠道。家长教育孩子的观念和方法主要来源于“对自己成长的反思”(69.94%),其次是来源于“朋友之间的交流”(64.58%)。另外,有21.29%的家长表示从来没有参加过学校或社区组织的家长活动。正是由于缺少规范化、制度化的家庭教育指导体系,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缺少适当的传播途径,使得很多家长难以获得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技能,影响了家庭教育的整体效果。

2.家庭教育环境尚不理想

(1)家长忽视言传身教。过去一年里家长在家庭教育知识学习、咨询方面的支出为1000元及以下的家庭最多,占46.09%;支出为1000~3000元和3000~5000元的家庭占比分别为28.25%和15.83%。有9.04%的家长自认缺少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小学生在回答“爸爸妈妈要求你吃饭时候不许看电视,可他们却经常边吃边看”时,有16.42%的孩子选择“经常会”。上述数据说明,一部分家长的自我教育、学习投入不多,缺乏自身素质提升的动力,很难对孩子产生正面的影响。

(2)家庭亲子沟通交流不畅。有7.09%的家长反映不能跟孩子能进行有效地沟通交流。中学生在家最常听到的话是“考不上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选择比例为65.86%;听到“这次考试考得怎么样?是否能到前几名?”和“你看某某多好,你为什么比人家差那么多”的分别为47.31%和40.42%。6.16%的小学生在家几乎得不到父母的陪伴。孩子并不仅仅需要家长物质上的给予,他们更需要和家长的真诚交流。家长不能只关心孩子的成绩,给孩子制造过大的压力。

(3)家长开展家庭教育的能力不足。调查显示,很多家长由于缺少家庭教育知识和科学育儿方法,家庭教育能力明显不足。家长对“家长都拥有丰富的家庭教育知识和科学的教育孩子的方法”的认同度最低,只有55.91%的家长选择“非常符合”或“比较符合”,而选择“不太符合”或“完全不符”的有12.55%。37.63%的家长在教育孩子遇到困难时,选择“没办法,过去就算了”。小学生在学校被欺负时,3.55%的父母直接找欺负孩子的同学及其家长,2.46%直接找到学校,2.05%无所谓、没空管。当遇到生活或学习困难时,中学生“向父母倾诉”的比例比“与小伙伴交流”的低11.58%。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自身的教育素质和能力直接决定着家庭教育的成败,如果家长缺乏促进孩子社会化的能力,或对孩子成长中的问题漠然视之,不但不能有效帮助孩子正确面对成长过程中的困难和矛盾,还会降低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弱化家庭教育的效果。

3.家庭教育方法不够科学

(1)家长教育方法简单粗暴。调查发现,部分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不够耐心细致,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家长对“我经常会打孩子”和“我经常骂孩子或挖苦孩子”的认同度虽然低,但这两项仍分别有17.25%和20.48%的家长选择了“非常符合”或“比较符合”。中学生犯错的时候,有9.97%的父母通常采用“打骂或侮辱”的教育方式。小学生某次考试成绩不好时,12.98%的父母的态度是“讽刺、批评、打骂”;小学生因不满而哭闹时,10.27%的父母经常会用打骂、呵斥的方式来制止。这些简单、粗暴的家庭教育方式不但伤害了孩子稚嫩的心灵,损害了孩子的人格尊严和自信心,甚至会给孩子一生留下不可消除的阴影。

(2)家庭教育缺少一致性。小学生在回答“妈妈要求你做的事情,爸爸、爷爷、奶奶等其他家里人并不这么要求”时,10.95%的孩子选择“经常会”;在回答“爸爸妈妈经常因为我的事情两个人意见不一致争吵不休”时,7.29%的孩子选择“经常会”。表明这部分家庭成员在教育观、教育措施、教育步调上不够一致,迫切需要加以改进。只有家庭成员对孩子的教育协调一致,有统一的认识和要求,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3)家长过于关注孩子的学习和考试。教师普遍认为家庭教育存在如下问题:家长没有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和孩子沟通存在问题(74.84%);家长过于看重学习成绩,孩子学习压力太大(72.99%);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家长不履行教育责任(72.68%);家长特别是父母不在身边,教育缺位(71.20%)。中学生反映,父母主动找自己交谈最多的话题是“学习与考试”(78.77%);家长也坦承,主动找孩子交谈最多的话题也是“学习与考试”(80.12%)。家长过于关注孩子的学习,忽视孩子的心理需要,往往会让孩子产生抵触情绪,产生厌学心理,甚至会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4)家长不重视对孩子的交友教育。对家长的调查显示:家长主动找孩子交谈较少两个的话题是“孩子的兴趣和特长”和“交友与情感”,分别占56.20%和56.87%;9.33%的家长在“我认识孩子最好的朋友”一项选择了“不太符合”或“完全不符”。而当遇到生活或者学习方面的困难时,中学生最常做的事情是“与小伙伴交流”(66.03%);小学生在家没人陪伴时会找同学、朋友一起玩的占17.19%。在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同伴互助起着重要的作用。家长不应忽视对孩子的交友教育,要为孩子营造良好的交友环境,教给孩子正确的交友方式,引导孩子与伙伴相互友爱与尊重,充分发挥孩子同学、伙伴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4.家庭教育指导与服务难以满足需要

(1)家长难以获得需要的家庭教育指导。77.69%的家长认为开展家庭教育“非常需要”或“需要”政府和社会提供指导服务和保障。28.79%的家长所居住的社区(村)没有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关于当前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存在的最主要问题,34.28%的家长认为是“不知从哪里可以获得家庭教育指导”,52.49%家长认为“家庭教育知识和经验说法不一,比较混乱”,认为“身边缺少能够获取正确信息和帮助自己的专业机构”的占50.68%。35.88%的家长认为网络上家庭教育信息良莠不齐,真假难辨;33.88%的家长认为“专家观点不一致,不知道该听谁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家长迫切需要家庭教育的指导和服务,希望学校和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专业机构提供及时的家庭教育的支持和保障,帮助自己在纷繁复杂的家庭教育理论、经验和做法中找到既适合自己又行之有效的“捷径”。

(2)家庭教育机构的管理较为混乱。39.27%的家长认为,社会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机构太多太乱,无法分辨优劣;48.45%家长认为目前社会机构参与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主要问题是“过于集中在学业培训、兴趣培养等领域”,认为主要问题是“收取费用高”和“缺乏行业标准和有效监管”的家长分别为41.92%和40.13%。

(3)缺少家庭教育服务指导权威机构。关于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应由哪些部门负责,85.06%的教师认为应由教育部门负责,60.05%的教师认为应成立专门的机构,57.86%的教师认为应由学校负责,其余选项依次为社区(村)(54.01%)、宣传部门(39.93%)、妇联(34.33%)、卫生计生部门(13.78%)和其他(4.04%)。

(4)家庭教育缺少正规的信息传播渠道。家长获取家庭教育知识和帮助的主要渠道是“微信公众号”,占55.02%;其次是“QQ群/微信群”,占45.17%;网上家长学校和孩子所在学校的网站也是家长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占比分别为37.37%和36.50%。社区(村)提供最多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是“图书室”,占38.79%;其次是“孩子的游戏场所和设施”,占36.86%。教师获取指导家长开展家庭教育的相关知识也缺少正规的渠道,“在学校教学过程中积累经验体会”占比最高,为83.67%,其余依次为“从书籍、杂志、网络等渠道学习了解”和“在教育自己孩子过程中总结经验”。可见,社区(村)的家庭教育资源严重不足,除了学校提供的家庭教育指導和服务外,社区、网络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和服务的渠道较为单一,常见的是图书室、微信群、QQ群等,公益性、个性化、面对面的家庭教育服务几乎为空白。45.03%家长认为“身边缺少指导和帮助自己的专业人员”,在遇到家庭教育问题时,最常用的方法是“夫妻商量解决办法”“自己摸索解决办法”和“与其他家长共同探讨”。

三、对策建议

作为国民教育的三大支柱之一,家庭教育更具基础性、早期性、终身性和独特性[2]。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重要基石,也是家庭成员接受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前提条件,更是学校教育质量和社会教育质量的影响因素。促进家庭教育的发展,引导和传播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建立家庭教育服务和保障体系,丰富家庭教育资源,解决当前家庭教育的问题,既是广大家长、教师、学生的迫切需求,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

(一)推进家庭教育立法

由于法律地位不够明确,家庭教育长期不受重视,产生了政府和社会推进家庭教育有心无力、家庭教育工作经费落实困难、家庭教育市场不够规范、家庭教育资源短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机构建设明显不足等种种问题。因此,推进家庭教育立法,赋予家庭教育应有的法律地位,建立完备的家庭教育管理服务体系,从根本上解决困扰家庭教育发展的诸多问题,是促进家庭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

一是通过立法引导和帮助家长、教师进一步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明确责任意识,提高自身素质。二是通过立法明确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在家庭教育中的法律责任与义务,发挥政府在家庭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三是通过立法建立健全家庭教育的领导、工作和经费投入机制,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四是通过立法进一步规范家庭教育市场,建立完善的社会机构参与家庭教育的市场准入和监管机制。五是通过立法不断优化整合家庭教育的社会资源,鼓励和引导社会团体、个人以及民办教育机构参与家庭教育,面向社会提供多元化的家庭教育指导和服务。

(二)优化家长学校建设

家长素质影响着家庭教育成效和子女品德发展,是家庭教育功能能否得到发挥的关键所在。家长学校作为父母重要的学习、交流平台,对家长素质的提高有着独特的作用和价值。本次调查显示,家长最需要的指导服务是“学校定期开展家庭教育指导”,说明家长学校在家长心目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深受家长信赖。当然,目前以学校为主导的家长学校也存在很多问题,如:家长学校成为学校教育的附庸,偏离了服务家庭教育的初衷;师资队伍缺乏专业培训;教学形式较为单调;等等。所以,要对现有的家长学校加以改造优化,充分发挥家长学校在开展家庭教育工作中的主力军作用。

一要强化家长学校制度建设和政府对于家长学校建设的责任,创新家长学校的管理与发展机制。各级妇联组织、教育行政部门要主动做好家庭教育的组织管理工作,督促学校切实担负起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的责任,加强对家长学校办学质量的监控。二要积极探索家长学校办学模式,扩大家庭教育供给。目前,除了学校举办家长学校外,鲜有其他部门、机构参与家长学校建设,这使得家长学校在办学模式上过于单一,不能很好地综合利用社会各方面的资源为家庭教育提供服务。应鼓励社会团体、街道社区(村)、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和民办教育服务机构开办各种形式的家长学校,在其接受监管的前提下给予其适当的经费补贴,加大家庭教育指导和服务供给。三要严格规范家长学校办学行为,提高家长学校的办学质量。目前,家长学校的课程以及教学的效果和质量问题成为制约家长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很多家长不是不愿意去家长学校学习,而是感觉学习效果不佳,对自己的家庭教育帮助不大。所以,一方面,要加强家长学校课程专业化建设,强化对家长学校办学质量的监控和评估,促进家长学校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另一方面,要引导家长学校遵循家长学习的特点、规律开展教学,提高不同年龄孩子的父母对儿童心理需要和自身角色作用的认识,注重家长的主体参与和互动交流,多采用叙事教育、经验分享、情感体验和亲子活动等教学方式,不断提高教学的实效性[3]。让更多的家长在家长学校里能够获取新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掌握教育艺术,得到专家的指点,学会有效解决家庭教育中的各种问题。

(三)规范家庭教育指导机构管理

目前社会机构参与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问题较多。调查显示,家长认为目前社会机构参与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主要问题是“过于集中在学业培训、兴趣培养等领域”“收取费用高”“缺乏行业标准和有效监管”“市场准入门槛低”,因此有必要加快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标准的和行业准入、监管制度的制定。一是要从“规范化”入手,制定行业准入和监管制度,以及指导服务的标准。二是要加强对家庭教育机构的外部管理,构建可操作的监管机制、处罚机制和淘汰机制。三是要引导家庭教育机构端正办学思想,加强内部管理,从根本上杜绝没有办学资质、不规范宣传、质量难以保证、乱收费等问题,改变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行业品牌度低、市场不规范、缺乏有效的行业监管的现状。

(四)丰富家庭教育资源

家庭教育资源是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对未成年人身心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家庭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资源的总和。不断丰富与优化家庭教育资源,尽可能多地调动可利用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投入家庭教育工作,不断满足家长、孩子对家庭教育的需求,是家庭教育成功的重要保证。

一是要把家庭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要将家庭教育工作纳入地方财政预算,设立专项经费,并保证家庭教育财政拨款逐年增长。二是要鼓励和引导个人和社会培训机构参与家庭教育工作,为更多的家庭提供公益性、个性化的指导与服务。三是要加强家庭教育从业人员资质制度与培训制度建设[4]。通过多种方式培育家庭教育的专业人才,提高家庭教育指导和服务的整体水平。四是要积极探索政府购买家庭教育公共服务[5]。在对家庭教育进行整体规划和设计的基础上,从读本编写、师资培养、家长学校试点等方面探索家庭教育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不断整合全社会的家庭教育資源。

注释:

①本报告中的调查统计数据和一些分析源自《江苏省家庭教育现状调研报告》,在此一并说明。

参考文献:

[1]何德宽.家庭结构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 1986(03):16-20.

[2]李长安.关于加快我国家庭教育立法的建议[J].世纪行, 2015(03):9-10.

[3]李季.家长学校发展:问题、对策、创新[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9, 29(04):1-8.

[4]李杨,任金涛.我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保障体系现状与展望[J].成人教育, 2012,32(11):54-57.

[5]陈丽艳.政府购买家庭教育公共服务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 2016.

責任编辑:杨孝如

A Survey Study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Jiangsu Provincial Family Education

XU Liang & LI Ya-juan

(Nanjing Institute for Education Research, Nanjing 210002, China)

Key words: family education; environment; demand; guidance

作者:徐良 李亚娟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江苏教育论文范文】相关文章:

江苏教育版范文05-20

江苏学生教育范文05-28

江苏教育机构范文05-28

江苏句容范文05-16

江苏药厂范文05-16

江苏居民范文05-16

江苏安诺范文05-16

江苏顺达范文05-16

江苏高淳范文05-16

江苏作文范文04-11

上一篇:青年教师论文范文下一篇:贸易摩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