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计算机信息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大数据时代下公民个人信息风险及其刑事司法应对

摘要:大数据时代下个人信息保护面临两难抉择:基于经济效率的目的,个人信息的商事利用价值巨大,应当弱化个人信息的收集、保存、利用程序并扩大可合理使用的个人信息范围,乃至将个人信息作为“公地资源”加以开发使用;而基于公平目的则反对个人权益过度让位,应优先确保个体的个人信息自决权,减少因信息流转引发的、对个体而言非预期的后果。社会伦理与经济效益的冲突伴随大数据产业发展愈演愈烈。作为理性的经济人,追逐利润与扩大规模永远是大数据产业者最大的追求。重开发利用、轻信息保护的现状难以通过大数据产业者主动形成的内生机制加以调节,培育良性运行的个人信息保护的外部环境尤为必要。大数据时代下个人信息领域的风险图景徐徐展开。在个人信息收集环节中,个人信息的收集规模扩大、信息利用途径难以明确预知、隐私条款晦涩难懂、被动收集等使得个人信息主体的知情权难以保障;在个人信息的加工环节中,仅获取具有逻辑性的结构化数据不再满足精确营销等商业需要,大数据产业者转向获取碎片式的非结构化、半结构化数据,通过海量存储、数据挖掘等方式大规模重塑时间、地点、人物等个人活动场景要素,以达到获知用户需求的目的;在个人信息的利用环节中,数据利用形式的多样化,也增加了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刑事司法在应对个人信息领域的新风险时尤其要注意人格利益与社会效益的平衡。本文正文分为七个部分。本文的第一章、第二章是基础理论铺垫。本文的第一章介绍了大数据时代的基本情况。从大数据、大数据时代等概念入手,具体分析来自数据收集、保存、利用环节等的数据安全风险。本文的第二章探讨了个人信息、隐私概念在刑事语境中的统一的问题,厘定了个人信息的范围,区分了个人私密信息与公开信息、可直接识别身份的个人信息与可间接识别的个人身份信息等概念,介绍了个人信息产业主体、个人信息产业的概念。本文的第三章介绍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现有罪名体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计算机网络犯罪的刑事立法分别对个人信息实现直接、兜底性保护。就主体而言,刑事立法保护、限制个人信息控制者,而不直接保护个人信息主体;就犯罪客观方面而言,刑法禁止个人信息的非法转让。本文的第四章研究收集个人信息环节风险的刑事司法认定问题。其一,个人信息的收集者假借“合法授权”形式收集公民个人信息并流转,并不符合个人信息流通的正当性要求。个人信息授权合同因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缺乏正当性而无效。由于个人信息来源的非法性,也不应以“被害人自我答责”为由,排除个人信息收集、流转行为的有责性。其二,大数据产业发展使得直接收集个人信息的技术更加成熟、普及,但根据体系解释、立法溯源、国外个人信息刑事立法比较,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并不规制直接收集行为。其三,个人信息主体主动公开个人信息并不意味着对个人信息的全权放弃,在无书面授权的情况下,收集、利用超出授权同意的范围则需考察个人信息主体公开个人信息的合理风险预期。本文的第五章研究保存个人信息环节风险的刑事司法认定问题。保存环节的风险主要来自于数据加工能力的提升。根据知情同意的隐私框架,通过数据加工获得个人信息,应当认定为非法获取个人信息的行为。在考察个人信息的去识别化程度时,可借鉴英国和欧盟的判断策略。英国的再识别判断主要从经验主义出发,要考虑个案中的信息属性以及再识别技术等变动因素,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是一种灵活、变通的方法。欧盟的匿名化判断从事实判断出发,更为客观,但在具体操作过程较为繁琐。为追求准确度,可借鉴欧盟的判断策略。本文的第六章研究使用、处理个人信息风险的刑事司法认定问题。大数据时代下个人信息可以各种形式加以利用。行踪轨迹等信息不属于传统意义的个人信息,而由于高度的人身依附性、敏感性,被纳入刑法的保护范围,在认定行踪轨迹信息时应考察信息来源的实时性及依附现代技术的情况。此外,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犯罪主体难以成为下游犯罪的共犯;在互联网因素介入下公民个人信息流转帮助行为应根据具体情形认定不同罪名。本文的第七章研究经济主义数据保护价值观如何在刑事司法领域的落地问题。2009年《刑法修正案(七)》在民法、行政法所建构的计算机数据保护框架中突围,首次将个人信息纳入到刑法保护范围。所以,刑事司法应对个人信息领域风险是在民事、行政法领域尚无立法基础的前提下创造性展开的。为平衡个人信息安全与大数据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等罪名适用应当保持谦抑、谨慎,允许合理的个人信息收集、使用行为,即基于个人信息去识别化的规范指引、个人信息合理使用的场景限制确定个人信息合理使用的边界。刑事司法应当保障个人信息私权的前提下,为大数据产业发展提供预留空间。没有个体权益保护的“水滴石穿”,何谈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大江大河”。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公民个人信息;收集;保存;使用

学科专业:刑法学(全日制)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问题的缘起:大数据时代下个人信息领域的风险图景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三、现有文献综述

四、研究范围的限定

五、研究的视角、方法与进路

第一章 大数据时代的现实展开

第一节 大数据时代概述

一、大数据的定义

二、大数据时代及其基本特征

第二节 大数据时代的数据风险来源

一、数据的收集形式

二、数据收集的合法要件

三、数据加工能力

四、数据形式多样

五、数据持有主体多元

第二章 个人信息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刑事语境统一:个人信息与隐私概念分野

一、个人信息与隐私概念关系之争

二、个人信息与隐私概念在刑事语境中的统一

第二节 个人信息概念

一、个人信息基本概念

二、个人信息的范围

三、个人信息的分类

第三节 个人信息产业概述

一、个人信息产业主体概念

二、个人信息产业流程

第三章 现有罪名体系与对“大数据”风险回应

第一节 现有罪名体系的双重保护

一、最直接的刑事保护: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刑事立法

二、兜底性的刑事保护:计算机网络犯罪刑事立法

第二节 刑事立法对“大数据”风险的部分回应

一、犯罪主体:保护、限制个人信息控制者

二、犯罪客观方面:禁止可识别性的公民个人信息的非法转让

第四章 个人信息收集行为的刑事司法认定

第一节 “经被收集者同意”责任豁免之刑事司法适用

一、“经被收集者同意”条款的滥用

二、“经被收集者同意”条款的考察适用

第二节 违规直接收集个人信息行为之刑事司法认定

一、违规直接收集个人信息的现象

二、“在履行职责、提供服务过程中收集公民个人信息”中“收集”

三、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不规制违规直接收集个人信息的行为

第三节 收集个人公开信息行为之刑事司法认定

一、收集个人公开信息的司法实践

二、个人公开信息保护的“被遗忘权”理论依据

三、“被遗忘权”在中国的司法实践

四、从现实考量个人公开信息的刑事保护出路

第五章 个人信息保存行为的刑事司法认定

第一节 通过数据加工获取个人信息行为之刑事司法认定

一、通过数据加工获取个人信息行为现实情况

二、基于数据库著作权定性加工获取信息行为的悖论

三、基于《反不正当竞争法》定性数据加工获取信息行为的悖论

四、产生悖论的原因、价值及破解

第二节 个人信息“去识别化”之刑事司法认定

一、“去识别化”规则在个人信息立法上的确立

二、个人信息“去识别化”规则在刑事司法适用中的难题

三、个人信息“去识别化”规则刑事司法适用标准的理论展开

四、英国“去识别化”认定标准:再识别可能性判断

五、欧盟“去识别化”认定标准:个人信息匿名化技术判断

六、刑事领域个人信息匿名化判断标准初探

第六章 个人信息使用、处理行为的刑事司法认定

第一节 “行踪轨迹”的刑事司法认定

一、问题的提出

二、行踪轨迹信息性质的认定

三、行踪轨迹信息载体的认定

四、行踪轨迹信息数量的计量

五、行踪轨迹信息刑事司法认定的考量

第二节 上下游犯罪的共犯认定以及个人信息流转帮助行为认定

一、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犯罪主体难以成为下游犯罪的共犯

二、互联网因素介入下公民个人信息流转帮助行为的认定

第七章 大数据时代下个人信息刑事司法政策再考量

第一节 大数据产业治理的监管真空现状

一、民、行法律规定止步于大数据产业链之外

二、中立业务行为难以成为大数据产业合法化的万能理由

第二节 大数据产业个人信息安全的风险治理

一、计算机数据治理隐藏的经济主义倾向

二、刑事领域数据保护价值观的选择

第三节 数据保护价值观在刑事司法领域的落地

一、大数据时代下个人信息领域治理的基本立场

二、大数据产业个人信息治理在刑事司法领域的展开

参考文献

上一篇:ICU护理管理风险管理论文提纲下一篇:社会价值文物保护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