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区管控思路范文

2022-06-15

第一篇:示范区管控思路范文

集团管控的困境、原因、解决思路

烟草在线转自价值中国 作者:张正平

编者按:中国经济正从重数量向重质量的转变,中国企业正从重规模、重速度向重创新、重效率转变,集团化是中国企业又一个发力点和增长机制。在烟草行业里,卷烟工业企业间的整合重组也在轰轰烈烈地进行着。而重组之后无疑会面临许多问题,比如集团各企业的背景和文化能否融合?集团管控该如何进行?等等。本篇文章从行业外的角度分析了集团管控的困境、原因和解决思路,希望能对烟草行业也有所启发。

烟草在线转自价值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产生了许多大公司,随后纷纷设立了众多的企业集团。而在中国,大企业集团成立和运营是一个新生事物,在集团化管理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同时,集团公司管控也是个世界级难题,中国企业与国际企业的最大的差距其实就在于母子公司管控。

曾经被誉为“中华珠宝第一股”的西安达尔曼集团,先后涉足精细化工、新型材料、度假旅游等行业,在10年辉煌之后业绩一路下滑,股价跌破净产值。往日庞大的德隆帝国,银行银根略为收紧就轰然倒塌,到了破产的地步。中航油集团新加坡公司总裁拿公司资产豪赌,一夜之间巨亏5.5亿美元,使公司濒临破产。中国银行的一个下属支行居然能“丢失”上10亿元巨款。格林科尔的解体,三九集团的“病变”等事件总是一件接着一件上演,这些案例看似毫无关联,但它们可以引申出一个共同的问题——集团公司的管控出了问题。那么,首先,企业集团化到底会有哪些问题和困境出现呢?

随着我国企业规模的壮大和涉及的业务领域的不断扩张,跨地域经营,甚至跨国经营将成为大部分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与此同时,也就带来单一企业经营向集团化管理的转变,集团化管理面临迫切需要。但是在集团化管理中,如何有效分配集团与下属企业的权力?如何对下属企业进行有效考核?如何平衡集团利益与下属企业利益等成为我国众多集团化企业面临的问题。

上述集团化管理问题的产生往往与我国企业管理的背景和企业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从我国集团化管理经验来看,国有集团化企业习惯于采用专业化分工、决策与执行分离的管理模式,决策权往往在集团手中,而下属公司更多则是执行,困惑之处往往在于集团与下属企业如何进行合理的权责划分。民营集团化企业既希望集团在控制上能够到位,同时又希望下属企业对市场反映足够灵敏,但在“度”的把握上十分缺乏经验:集团控制紧了,下属企业的活力不够,主动适应市场能力就不够;集团管理稍微放松,下属企业就失控。

从我国文化背景来看,我国长期形成的等级制度与官员跨层、跨部门直接干预的政治管理模式也间接影响了我国企业的集团化管理模式,如上级单位一般人员到下属企业都会受到格外重视,哪怕下属企业领导行政级别远高于上级单位的人员。另外我国人员管理上官本位

意识也促使我国集团化管理或多或少带有行政分块与官本位管理的色彩。正是上述原因,通常导致集团化管理存在以下五大难题。

难题一:集团化管理中的平衡

在集团化管理中,下属企业的千差万别导致集团管理难以平衡。一方面对于下属企业资源分配难以平衡,集团希望下属企业达到什么目的时,许多下属企业往往从本企业的利益出发,或者从领导个人晋升通道出发,对集团的目标提出很多前提条件,要么希望集团给予更多的资源,要么希望集团给予更多的自由发展空间。但集团资源毕竟有限,权利也不可能无限制的下放,因此不可能满足所有下属企业的多项要求,这样在集团资源分配与控制力度的把握上就难以在不同的下属企业之间平衡;另一方面对于下属企业的考核上也比较难以达成平衡。在外部市场变化比较大,而下属企业各自资源能力也相差比较大的情况下,如何合理的设计针对不同企业的考核目标,并且被下属企业与集团共同认可,这往往成为集团化管理中主要难题。统一考核指标要求,往往没有考虑不同企业的个性;按照个性化考核,企业之间又可能出现相互比较的现象,这样导致对下属企业考核难以把握。

难题二:集团化战略的贯彻执行

集团存在的价值就是有一个统一的战略目标。但是在集团化管理中,集团化战略目标的贯彻执行往往存在相当大的难度,一方面下属企业在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之间难以做到与集团同步,导致战略实施上与集团的要求存在差距;另一方面集团对外部环境的反应有时并没有下属企业敏感,对于外部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时,如果集团不能够及时做出快速调整,集团的战略目标就很难按照预定的路线得以实施。

难题三:集团化管理模式的选择

大家知道,集团化管理模式往往分为战略控制型,财务控制型与操作控制型等模式。对于不同的集团,不同下属企业究竟采取那种控制模式,很难做出正确的选择。一方面不同的下属企业所处行业、发展背景、发展状况与外部竞争环境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别,在集团集权与分权上难以把握,即对下属企业控制的“度”比较难以把握。如对下属企业在财务控制的“度”往往要经过相当长的双方相互摸索才能准确把握,如对贸易型企业与以人力资本为主的智力密集型企业财务控制的度就存在比较大的差别。

难题四:集团组织结构与下属企业的职能衔接

集团化管理中,不同集团内部的组织结构往往存在比较大的差别,有矩阵式组织结构,也有直线职能式组织结构。而下属企业的内部组织结构也存在不同的形式,集团各个职能部门如何与下属企业相关机构对应,把集团相关意图与决策要求有效传达并贯彻落实,由于不同的部门领导风格可能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导致集团部门领导与下属企业领导之间的博弈将影响两层职能之间的衔接,也影响集团化的资源优势互补,最终影响集团的整体利益。

难题五:集团化人才体系的搭建

集团化管理中,人才往往分布在不同企业与各个职能部门当中,对于人才培养重视程度与该企业领导的个人风格及重视程度有很大的关系,集团很难进行科学的控制,导致集团要求的人才培养体系与下属实际需要的不一致。类似中央政府关注环保问题,但当地政府更多关注本身经济发展问题,环保问题只有在经济发展到一定条件时才会受到当地政府领导的重视。因此集团化人才培养体系如何与下属企业的人才计划吻合是集团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难题。

显然集团化管理的难点是每一个集团化企业都可能面临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各个方面进行努力,无论是集团的战略分解,还是集团组织结构,下属企业领导人共同的价值观培养,这些都需要逐步完善。

而就国有企业集团来说,集团在管控上主要存在以下三大困惑:

一、先天不足,集而不团。一些老的国有企业集团是靠行政力量而形成的,或是由某些局改制而来,或是以行政划拨方式组建,大都是“先有儿子,后有老子”,集团公司晚于下属公司成立,双方的资产纽带并非通过投资形成,集团旗下的众多企业是以“堆积木”的方式拼在一起。

这种方式决定了该类集团只能是被动的管控,集团总部某种程度上像一个“资产管理公司”,而无法真正成为一个国有资产经营实体。集团内部层级多,资源在各个企业间无法有效配置,仿佛一个大而无力的巨人。同时由于资金管理不善、投资失控,集团内一些企业抱着一种“要钱找集团拿、欠债找集团还、窟窿找集团补”的心态,导致集团整体的经营风险加大。

二、定位不清,主业迷失。一些国有集团的形成是业务多元化发展的结果,下属企业众多,涉及不同行业和领域,甚至是盲目投资于完全不相关领域。集团的发展定位不清晰,核心业务不突出,业务体系处于诸侯割据态势,总部管控力度较弱。

面对业务发展的纷乱局面,不少国企集团也想加强管控,却陷入主业迷失的误区,成立一个资产管理公司,赚钱的企业或业务保留,亏损的都剥离掉。实际上一些仍在盈利的业务并非核心业务,也非集团的核心能力所在,并不适宜继续投入。

三、收放两难,集分失衡。一些集团正致力于加强管控,也做了许多探索,面临的困惑是——集团究竟应该对下属企业集中管哪些事情,管到什么程度,管少了怕集团被架空失去对下属业务单元的控制,管多了又怕控制太死影响企业业务发展。

其次,这些问题和困境到底是哪些原因造成的?为何就导致了这么多的集团轰然倒塌呢?根据张正平的分析,主要是以下问题造成的:

那么以上问题总结起来实际上反映了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战略、模式、团队关系简图

通过上图我们可以看到,战略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主要反映在失误的战略、业务不增值、横向战略无等问题上,管理模式上的问题主要反映在混乱的模式、不良的总部、治理不健全、中央服务匮乏、透明度不高、业绩管理弱等等问题上,而团队的缺乏战略思维、非职业化、视野不开阔、比较短视是造成战略管理问题和模式问题的根本原因。

因此我们说西安达尔曼在战略上的失控;德隆在管理模式上的能人治理,缺乏长远的眼光,投机行为;中航油总裁的疯狂,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中行下属企业在管理模式上的疏漏等等,导致他们垮的垮,散的散,判的判。面对这些现象我们就不该感到惊奇了,因为他们对集团如此管理,不垮、不散、不判那才叫让人惊奇呢!

再次,那么我们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呢?如何保持一个集团的健康、有力呢?

这是张正平研究的重点,也是张正平在实践中不断解决集团发展问题而累积出来的经验。那就是要实行集团管控,要采取系统的解决办法,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眉毛胡子一把抓。但是集团管控也不是万灵丹,集团和子公司之间的关系如果用长江来比喻,那么集团管控是建三峡大坝,而不是在造轮船,目的是要让上游的集团能够对下游的子公司具备强有力的手段来进行管理控制,要改变水的流向、流量、流速,要让子公司的存在变成让集团增强肌体的力量,让集团更加的强壮,而不是相反,消弱集团的合力。以下就是张正平解决问题的思路示意图,就是要通过集团管控来解决集团在战略、模式和团队方面存在的问题。需要再说明的是,模式包含了体制和机制两个方面,体制的内容是由治理和组织结构来构成的,机制是由决策机制、竞争机制、评价机制和分配机制构成的。

集团管控和战略、模式、团队的关系简图

第二篇:房地产企业项目实施进度管控思路

房地产企业中,项目的实施进度管控主要指从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宗地购置、策划、设计、施工及交付入伙等全过程的时间控制。

房地产项目的运作时间较长,一般为3-5年,这其中政策性因素,原材料成本因素,劳动力成本因素,销售形势的变化等等,都会对项目的运作成本产生影响。项目的实施进度控制得好与不好,将直接影响到整个项目的成本投入,包括设计成本,建造成本,销售成本及其他相关隐性成本及机会成本等。

本文将从基本的管控层面对房地产企业的项目实施进度进行简要分析,以期同行的交流与探讨。

首先是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的项目进度计划,这是项目进度控制的雏形。“可行性研究”是指严格意义上的可行性研究,而非大多数企业中为办理项目立项而提交的“可研报告”,同时也不是“打哪指哪”的可行性研究。这一阶段的项目进度计划主要是根据项目的规划草案、建设规模和政府的相关要求(这一点不可忽视)以及以往的建设经验等进行编制,主要是为项目可行性研究中的资金投入计划和销售回款计划等数据提供支撑。此阶段的项目进度计划还处于虚拟状态,但也不能草率编制,同实际差距较大,否则,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第三篇:示范区改革思路

着力推动三大转变

加快示范区建设步伐

■发布时间:2010-09-10

■ 信息来源: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经济研究院

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国家赋予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也是安徽促进加速崛起的现实途径。面对当前形势与发展要求,加快推进示范区建设,需要大力引导与推动三个方面转变。

一、推动由承接企业转移向承接产业转移转变

示范区规划颁布以来,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目前,产业承接集中区建设开始启动,开发园区扩区升级全面展开,大量省外投资项目入驻示范区,发展势头良好。为了实现示范区建设目标,促进由承接企业项目转移向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升级,政府需要在以下方面加强引导。

一是加强引进战略投资者,以行业龙头和新的增长点来集聚发展产业。大力推广合肥引进京东方和中建材、芜湖引进三安光电的经验,着力引入中央直属企业、世界500强和全球行业龙头以及国内著名企业,以入驻企业为牵动,做大一批产业。另外,可以把省直集中区作为重要载体,培育壮大节能环保、现代物流、新材料、物联网与直升飞机等战略性产业,争取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

二是加强承接关联配套企业转移,壮大产业集群。依据皖江城市带优势产业,吸引汽车、机械设备、冶金、非金属材料、家电、化工、农产品加工、纺织服装、高技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等产业的上下游相关配套企业进驻皖江。

三是加强承接长三角及沿海地区的园区产业转移,推动产业跨区移植。根据各开发园区明确的主导产业,以多种合作方式,着力承接相关特色与品牌园区的产业转移。

二、推动由争取支持政策向落实政策与开展先行先试并举转变 为支持示范区建设,国家与省里已经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当前需要在抓好落实的同时,充分利用先行先试权,突破现有的体制机制障碍,为示范区建设创造环境、增添动力与活力。

一是推动示范区内行政区划调整,优化产业发展空间。为了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当调整行政区划,国家已经在浦东、滨海和北京等地先行启动,因此,在示范区内推进行政区划调整具有可行性。同时,实施示范区规划,推进产业组团发展和集中区建设,突破现有行政区制约,也十分迫切。省里应尽快组织力量,研究示范区内行政区划调整方案,分级申请批准。

二是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高效便利提供开发用地。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需要打造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的载体,有更多的农村将变为开发区,进而发展为新城区。满足这种需要并加以有序推进,必须有体制机制作保障。深入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加快农村市场化进程,是当务之急。有必要在产业承接集中区以及皖北居民点占地较多地区,先行开展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农村房屋所有权和集体林权的确权颁证工作,建立评估与交易市场,推动示范区内土地有序流转置换以及皖北地区与皖江城市带之间跨区域调剂。

三是促进农民转化为市民,维护农民和企业的合法权益。为了妥善安置好征迁土地的农民,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安居乐业问题,同时,也给企业带来较好的发展环境,示范区应尽快实行城乡一体化户籍制度。在维护农民利益的前提下,引导农民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城镇社会保障、农村住宅置换城镇住房,并将农民工逐步纳入城镇保障性住房体系。在示范区内建立多层次的农民工培训机构,建立健全面向进城务工农民的社会化就业服务体系。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覆盖农民工的社会保障。

四是创新合作开发模式,加快开发园区建设。先行先试,以多种方式开展合作共建是加快示范区建设的有效途径。示范区每个省辖市先行设立一个或若干个合作园区,抓紧开展合作共建试点。根据不同情况,以股份合作、委托招商、“飞地经济”等多种方式,开展共作共建。创新利益共享机制,实现合作方共建共享。

五是试行有利于承接产业转移的环保政策,扩大环境容量。抓紧落实转入项目新增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保证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对环境容量的需求。

三、推动主要由政府招商引资向政府与企业合力招商引资转变 当前,各级政府与开发区需要在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的同时,出台政策与举措,充分发挥企业主体的作用,促进企业招商,激励与支持以商招商。

一是充分调动企业招商引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措施,支持鼓励省属国有企业利用经营活动与营销网络,收集招商引资信息,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出台激励政策,鼓励民营企业开展招商引资。

二是出台对企业招商引资的税收优惠政策。建议省市财政对引来投资项目的企业,实行增税返税政策。对引来投资项目的企业,根据新引来的项目增加地方税收部分的一定比例,实行税收返还。

三是建议省市财政设立企业招商引资专项资金。根据企业招商引资业绩,省市财政按一定比例进行奖励,奖励企业招商。

执笔:胡再生

第四篇: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思路和措施

旅游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一个子系统,旅游经济和国民经济其他各部门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目前旅游业以持续增长的消费需求、快速扩张的市场规模和普遍看好的发展前景,被誉为“朝阳产业”,并成为促进现代经济社会繁荣和发展的新兴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增长具有重要推进作用。乐东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旅游产业优势十分突出。现结合实际工作情况,对乐东未来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一些粗浅的可行性建议,旨在为乐东旅游业以及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背景

根据国家旅游局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旅发[2015]182号)文件的精神。为进一步发挥旅游业在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中的作用,实现旅游业与其他行业产业的深度融合,积极构建“产业围绕旅游转、产品围绕旅游造、结构围绕旅游调、功能围绕旅游配、民生围绕旅游兴”全域旅游发展格局,推动旅游产业向深度和广度空间拓展,树立旅游业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形象,国家旅游局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

(一)全域旅游的概念。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主导产业,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和全社会共同参与,通过旅游业带动乃至于统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旅游发展理念和模式。全域旅游示范区

- 12于“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要求,严格对照县十三五规划和多规合一,以西环高铁开通、中线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和创建国家卫生县城金字招牌为契机,积极科学谋划景区发展总体空间布局、重点项目、基础设施建设、交通组织、业态布局、标识系统、管线系统等内容。

(二)打造独具特色的乐东旅游品牌。要吸引境外游客来乐东旅游,除了要不断提高各景点景区的软硬件设施外,更重要的是要凸显乐东旅游特色。要依托乐东独特互补的海洋和生态旅游资源,创建以魅力滨海、热带雨林和黎苗文化为主要特色的旅游精品,规划和发展具有山海并举、山海互动的特色旅游产业,更多的开发一些人文景观,如乐东黎苗风情景观、乐东乡村民俗文化景观等。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吃、住、行、游、娱、购是旅游的六大要素,均涉及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因此,相关部门和景区必须因地制宜,妥善配臵,以项目建设为重点,协调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是建设旅游道路、景区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安全以及资源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加快龙潭峡河谷漂流项目、昌化江两岸旅游休闲慢行道项目、沿海三湾旅游公路、佳西岭旅游公路等项目的建设。

(四)对乡村旅游景点进行引导和规范。一是对乡村旅游景点进行统一规划,避免景点重复建设导致无序竞争。同时,尽可能吸纳当地居民进入旅游相关产业,从而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二是引进国内外乡村游经营管理的先进经验,打造较高水平的乡村旅游景点景区;三是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乡村旅游服务水平。

(五)不断加大营销力度。积极开拓国内外旅游市场,采取有效措施,逐步扩大旅游市场范围,深入挖掘国内外市场潜力。不断探索联合营销、捆绑营销的市场宣传推广运作机制,充分借力三亚等市县周边大景区旅游宣传及营销活动,针对不同客源市场策划包装新产品、新线路,加大对全县旅游市场推广力度。

- 5 -

第五篇: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总体规划思路[1] 2

永州国家农业科技园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园区

规划初步思路

一、前言

永州国家农业科技园项目建设以发展21世纪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为目标,以开发永州市中心城区东郊,改造传统农业结构,促进永州生态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为宗旨,充分利用项目区独特的地理、交通、资源环境等方面的优势,大力引进国内外相关的农业高新技术、新品种进行集约化、设施化生产,促进永州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通过3-5年的开发建设,在项目区建立一个集蔬菜、花卉、水果等农作物优质高产栽培、种苗引进繁育、高新技术示范、病虫害综合防治、节水灌溉、水肥耦合、配方施肥、农产品采后处理、品质检测、农业技术示范、培训、推广、科普教育、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化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及示范推广窗口。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以农村自然生态环境、农业资源、田园景观、农业生产内容和乡土文化为基础,通过规划、设计与施工,加上系列配套服务,为人们提供生态观光、旅游、休养、增长知识,了解和体验乡村民居生活场所的的一种旅游活动形式。而农业科技园本身则具有的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可参与性、可操作性,只要略加配套包装,就可成为很好的生态旅游产品,而且投资省、见效快、风险低、可塑性强,既可观光,又可参与,既可品尝,又可带产品,具 1

有其他生态旅游产品不可比拟的独特魅力。

永州农业科技园区是湖南省生态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高新技术科研、生产、示范、推广与农业科普教育、生态观光旅游、休闲娱乐有机融合的结晶。将科技农业、设施农业、休闲农业、创意农业、有机农业五者紧密相结合,五者之间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必将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该园区的成功建设,必将成为整个湖南省生态工程建设和综合利用经典之作及永州生态旅游的一个眩目亮点。

二、规划指导思想

园区建设以“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群众参与、科技支撑、部门帮扶、市场运作”为发展模式,坚持“总体布局、详细规划、分步实施、抓住重点、突出特色”的发展方针,以“资金、人才、信息、技术、文化、旅游”集约,建设以“农业科技与生态旅游”为宗旨,以“五农”开发模式为基础,充分发挥现代高科技农业生产的观光效应,以农业科研、生产和良好的自然环境为资源并加以提升利用,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形成以农业保观光的观光促农业的良性循环体系。因地制宜,将园区规划成为体现地方特色和引进新、奇、特项目相结合,突出农业高科技的技术特征,形成一个融观光性、可参与性和具有乡土气息及农业文化内函的自然、清新、质朴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综合型示范园区。

三、项目建设原则

1、首先要有科技支撑

近两年,国内各种以农业科技、休闲观光为主题的生态园、大观园、休闲园、庄园、果园等蜂拥而起,建设规模少则一两百亩,多则上万亩。经营方式也多种多样,有农业科研单位的生产基地改建,有农业科技园区改建,个体、私营、股份形式买地、租地建设地也不少,但经营的好的不多,许多生态园两三年就维持不下去了,一个重要地原因是缺乏科技支撑,游客看了一两次觉得没有新意也就不在光顾了。而永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则已具有强大的科研力量。

2、挖掘湖湘文化主题

园区建设一定要挖掘湖湘文化内涵,突出湖湘文化主题。首先要突出其地方特色,即适应永州的地形地貌和气温气候等,强化园区的地理特征,尽量采用富有地方特色的建筑艺术手法和建筑材料,体现地方山水园林特色;尽量采用当地品种的花草树木绿化造景,以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其次要突出永州地区的社会特色,园区建设应承继其本身的历史文脉,适应本地的风情民俗,大力挖掘和开展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活动,以增强园区的亲和力和吸引力。

3、注意把握建设的品位

目前国内规划方面“贪大求洋”现象比较普遍,把景点的生命过多寄希望于高投资、高价位、高炒作上,这也是十分危险的。高投资必然高价位,高价位必然高炒作,由此通常会引发投资、经营者的短期行为。因此,要把握建设的特色和品味,精心制作,切忌浮躁,三年五年,锲而不舍,一个精品的景点就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显示出其

生命力。

4、保护好生态环境

分期开发,成熟一片,开发一片,没有开发的暂时搞好绿化。尊重原有地形地貌,可以做到投资最小,降低经营成本。

5、抓住各种机遇,开展主题活动

不断开发各种产品及节庆主题活动,以求持续发展,不断提高园区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四、规划目标

以自然生态环境资源和高科技生态农业为根本,在保证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将该区建设成为21世纪面向全国及欧美、东南亚地区,集农业生产、高科技示范、休闲游赏娱乐为一体的生态农业科技园和农业旅游观光风景区。

严格遵循自然规律和艺术规律,一方面紧紧把握着现代科技农业发展方向,以科技创新为先导,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另一方面把握着历史脉络,以体现浑厚的湖湘历史文化底蕴和淳朴的民俗,将历史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独具特色的农游世界。永州农业科技园区的项目策划、景观布局、物体形态、空间关系及各项工程设施在符合永州市整体规划开发建设与防洪结合的原则下,同自然环境中的河、水、林融为一体,使整个园区自然中有人工,人工中见自然,既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逐步建设成为一个科技含量高,生态气息浓、文化内涵好、充满生机、情趣,与众不同,有鲜明特色的生态农业示

范园区。使整个园区以一流的科技,一流的环境,一流的景观,一流的服务,成为湖湘大地上的一颗璀灿明珠、旅游胜地。

五、规划理念

1、突出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的组装集成和应用、示范,以体现其科技性。

2、营造有别于城市及其它地方的景观,融农业生态环境、农艺生产活动、田园野趣于一体,以体现其乡土性。

3、致力于农业科技知识和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弘扬湖湘农耕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精华,以体现其文化性。

4、最大程度地满足游人游、赏、娱、憩、购、听、学、疗等多种需求,以体现其参与性。

六、支撑条件与保障措施

⑴政府支持,有序集中建设。实行政府垄断一级土地市场,制定政策和措施,加强新建农产品加工企业、科研机构管理,引导向农业园区集中建设,走集约化建设的道路,促进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

⑵灵活方式,做活土地文章引入市场机制,采取企业化运作。以反租倒包、以地换地、以地换资产等多种方式,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土地增值。认真研究土地政策,促进土地有序流转。

⑶服务为本,涵养税源。树立服务为本的思想,为园区企业提供一流的服务,增强企业经济实力,吸引项目和投资,涵养税源。

⑷开创特色经营模式,发展特色经济。采用“龙头带基地”、“企业+农户+协会”、“反包到租”等经营模式,培育特色龙头产业,发展特色经济。

⑸随机制宜,实施滚动发展战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采用滚雪球的方式,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去完成,滚动发展。

⑹树立“大园区经济”观念,带动城镇整体发展。重点发展国际市场潜力大的“连一进二带三” 绿色产业,培育地区特色产业,把农业园区建设同农业产业化经营、繁荣第三产业发展和城镇规划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增加农民收入。

⑺专家治园,科技创园。依靠湘、京等地专家优势,借“外脑”找“靠山”,聚专家智慧,引进先进科技提升园区水平。

⑻引进先进管理模式,逐步与国际接轨。采用CIS企业运营管理模式,对农业园区从理念、视觉、活动系统整体设计,提高园区设计水平,扩大无形资产的收入。

⑼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提高园区载体能力。基础设施建设坚持高标准、高起点,统筹考虑城镇建设,逐步实现基础设施的区域共建共享,减少低水平重复性建设。

上一篇:司法局自查报告范文下一篇:什么是读书感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