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腐反腐存在问题

2022-06-23

第一篇:查腐反腐存在问题

反腐倡廉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少数领导干部对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认为反腐倡廉工作是虚的东西,有的认为,廉政教育是当官的事,与我们无关,因此,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出现了业务工作硬,廉政工作软的现象。

二、教育缺少灵活性。许多部门未能根据反腐倡廉教育自身特点和不同层面人员的需求开展教育,只是从政策条文、纪律规定对个人要求,难以引起受教育者的思想共鸣。

三、教育范围需要拓宽。在教育对象上,只注重对干部自身的教育,而缺乏自律意识,不注意形象,把自己混同于普通群众,忘记自己的身份和信仰。

四、教育制度有待完善。要加强教育内容制度化,把反腐倡廉理论学习作为重要内容。

五、效能监察要全方位开展,真正融入到各项工作中,能够提高效益。

第二篇:当前反腐倡廉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防治腐败,施教于先。因此反腐倡廉教育的任务显得更为重要,尤为迫切。我们党长期以来一直高度重视反腐倡廉教育的问题。笔者通过深入实际的调查研究,发现基层单位在实际工作中存在几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不到位。有的地方和组织用文件落实文件,以通知贯彻通知;有的单位把教育当成“软任务”,只管耕耘,不问收获,“广种薄收”,凑任务数;有的为了应付考核做些表面文章,结果是轰轰烈烈走过场,匆匆忙忙就收兵。教育者如此,受教育者更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这边耳朵进、那边耳朵出,很少触及自己的思想实际,更不要讲从灵魂深处筑起反腐倡廉的防线,这样的教育效果就很难达到预期目的。

2、教育对象不明确。一是对教育对象不研究,对教育内容不选择,仓促上阵,抓到什么学什么,结果是教来教去,与实际脱节,解决不了多少问题。二是面上的笼统式教育多,有针对性的分类教育、专题教育少,千篇一律,缺乏个性化,无法做到因人施教、对症下药,其感化力、渗透力较弱。三是未能根据反腐倡廉教育自身的特点和不同层面人员不断增长的需求,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甚至有的领导,讲的一套、做的却是另一套,台上讲反腐败,台下在搞腐败,使群众对廉政教育产生逆反心理。

3、教育方式不灵活。一是缺少组织反腐倡廉教育活动的灵活性和与时俱进性,不能把教育寓于丰富多彩、为大家喜闻乐见的教育活动中,教育的方式方法机械教条,缺乏创意,大大落后于反腐败斗争形势的发展和人们精神需求的增长。二是典型教育的力度不够。正面典型树得太少,特别是身边有血有肉、令人信服的正面典型太少,无法形成强有力的牵引;反面典型虽多,但也存在身边典型剖析不够和教育形式单一等问题,震撼、警戒作用有限。

4、教育方法不得力。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这样两种倾向:一是领导不敢批评下级,因为一年一度的考核要大家画圈,怕丢选票。因此,你好我好,大家都好,对有些不良现象睁只眼闭只眼,让大家自己去“对照检查”,既是批评也是戴高帽子,“相信同志们是有觉悟的”,羞羞答答点到为止。二是下级不敢监督上级。虽然,领导很民主,大家就是“没有意见”,“批评与自我批评”成了“表扬与自我表扬”,很严肃的党风廉政教育就以这样的方式“提高”了认识。

针对上述问题的几点对策。

1、从更新观念入手,增强教育的前瞻性。教育会对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起着“渗透”作用。腐败行为发生与否,往往取决于行为主体思想的因素,而净化人的思想就必须靠长期的思想教育。我们从众多腐败分子沉痛的忏悔中不难发现,尽管他们走向罪恶深渊的轨迹有所不同,但起点几乎是一致的,那就是忽视学习,忽视接受教育,忽视世界观改造。所以要认识到疏于教育的危害,认识到抓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丢掉思想政治工作这个“法宝”,时刻注意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党员干部的“自控”能力,用正确的观念去占领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阵地,使广大党员干部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地位观,树立廉荣腐耻的观念,使正气上扬、邪气收敛,达到有效抑制腐败目的。

2、用正反典型引路,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反腐倡廉教育,是一项以人为本的思想工作,但要真正收到实效,必须虚功实做,抓住要害,方式方法上也要有所突破。一是示范带动要树立党员形象,特别是领导干部廉洁奉公、勤政为民的先进典型,像汪洋湖、郑培民、梁雨润等,“树立一个,教育一片”,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激励作用。要注意树立、总结、宣传本地区本系统本部门的先进典型,让人觉得可信可学,使

示范教育更加形象、具体,有说服力。二是警示教育要向全面的思想教育拓展、向规范的制度建设拓展、向创新的工作方法拓展,发挥其预防手段的作用,实现惩治与防范的结合,收到关口前移、见微知著、未雨绸缪的效果。如:我县针对职务违纪违法案件居高不下的情况,开展了查处职务违法违纪典型案件“六个一”警示教育活动。即:一是责成违纪违法人员特别是严重违纪违法人员写一份自省书,交原单位在一定范围内公开,用身边反面典型教育身边人;二是会同发案单位联合召开一次案件分析会,深层次剖析发案原因,建章立制,堵塞漏洞;三是向发案单位发一份纪检监察建议书,加强跟踪督促,促进发案单位认真落实整改;四是到发案单位开展一次以案说纪、以案说法活动,用典型案例来对发案单位全体干部职工进行警示教育;五是到发案单位进行一次案件回访活动,检查整改情况,巩固办案成果;六是根据全年查处的职务违纪违法案件情况,写一份调查报告,供党委、政府参考。实践证明,“六个一”教育机制有力地促进了发案单位各项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行风、政风有了明显好转。

3、抓主题实践深化,增强教育的针对性。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是多样性的,廉政教育也有其内在规律。这就是通过对腐败问题发生的时间、地点及表现的分析,突出主题,对症下药。采取相应的教育手段和方法。一要紧密结合当前干部的思想实际,深入细致地分析党员干部的思想现状、社会背景及影响,帮助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干部犯错误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心理变化和发展也有其特定的轨迹,不论其原因千变万化,追根溯源还是在人生观和世界观上出了问题。而净化思想,必须依靠教育。每年集中一段时间开展的反腐倡廉主题教育,如读一套廉政书籍、组织一次廉洁从政知识测试、树立一批先进典型、创建一批廉政教育基地、观看一组反腐倡廉电教片、讲一堂廉政党课、进行一次廉政宣誓、举办一场反腐倡廉文艺晚会等。一次一个主题,什么问题比较突出就进行什么样的教育。二要坚持集中教育与自学相结合,灌输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普遍教育与重点教育相结合,专题学习、群众评议与改进工作、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传统教育与创新教育相结合。要研究廉政教育的效果。通过教育,使教育者增强拒腐防变能力,强化廉洁自律意识,明确可为和不可为的行为界限,自觉地远离腐败。

4、以拓宽思路创新,增强教育的生命性。有些教育为什么效果不佳,没有吸引力。根本问题是脱离了实际,你所讲的不是群众所想的,“对牛弹琴牛不听”,就是这个道理。反腐倡廉教育作为治心、治本之举,需要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在心灵上产生共鸣,在情感上相互沟通。要使教育达到入耳入脑入心的效果,必须以科学的态度,扎实的作风,深入探索新的方式方法,致力于创造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教育载体,为广大党员干部营造一个和谐宽松、寓教于乐的教育氛围,以增强教育的实效性。要使教育与客观实际相衔接,必须认真分析本单位自身现状,事前多作调查研究,找准存在问题,对症下药,分类突破。教育方式要因人而异,切忌不分对象“一锅煮”、“一刀切”;通过举办示范教育、警示教育、播放电教片、进行座谈讨论、以案说纪、开辟党风廉政网站等不同的教育方式,选择好廉政教育的载体,把上级的部署与本单位的实际融合在一起进行教育,不能死搬硬套,尽量把教育搞得活跃些,创造出自己的特色。如中纪委举办的全国党内法规知识竞赛决赛电视转播,同样是知识竞赛,其中穿插了一些实景和演唱就很有感染力。所以,我们在开展廉政教育时要有点自己的东西,做到“规定动作要完成,自选动作要做好”。实践证明,廉政教育只要切中时弊,抓住要害,就能使党员干部觉得耳目一新,坐得下听得进,留下深刻印象,增强廉政教育吸引力。

5、靠有效制度保证,增强教育的持久性。反腐倡廉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仅靠纪检监察机关孤军作战很难奏效。只有全党动手,全民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才能取得最佳效果。这其中就必须靠制度来保证。因此,要夯实反腐倡廉教育的基础,还必须把反腐倡廉教育作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重要内容纳入考核检查。要坚持和完善党委

(党组)理论中心组廉政学习制度、廉政党课制度、各级党校干部培训设置廉政课程制度、新任领导干部廉政培训制度,建立和完善党风廉政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有效开展教育的制度,把反腐倡廉教育同规范党员干部从政行为结合起来。通过建立和推行领导干部廉政谈话、诫勉谈话、警示谈话和廉政承诺等廉政教育和工作制度,促使反腐倡廉教育经常化、制度化。广大党员干部和社会公众在一种不能不受教育的制度和监督的约束下,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自觉增强拒腐防变的自律意识,从治本的深度遏制腐败。

第三篇:反腐败不存在“治标”“治本”的转向问题

2014年09月15日 第A5版:党的建设

作者:马东伟 来源:学习时报 字数:3542

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深层原因是经济政治体制机制制度存在漏洞,所以深化改革是防治腐败的根本途径。这也就决定了当前反腐败斗争的主要任务是:尽快有效地遏制住腐败蔓延的势头,为深化改革提供坚强保障。事实上,腐败已成为深化改革最大的障碍和不稳定因素之一。所以,当前的反腐败斗争也肩负起了为改革攻坚破难的任务,其本身已成为深化改革的重要一环。

反腐败“打虎拍蝇”愈是激烈,愈是引发人们对反腐败今后走向的探究热情。各方高人纷纷支招,五花八门,但大都会落脚在“反腐败必须由治标为主转向治本为主”上。

基于这种观点,社会上有人认为当前的“高压反腐”只是治标,不能解决腐败产生的根本问题。有人进而认为当前的反腐败仍是搞运动,是权力反腐,不能长久。更有人据此增加了对抗反腐败的底气,期待着“打虎拍蝇”风头一过就没事了。

这种观点也影响到反腐败阵营一部分人贯彻落实当前任务的坚定性。有人疑虑,随着反腐败重心的转移,纪检监察机关的工作格局、职责任务还会调整,围绕强化办案等主业进行的机构机制制度改革都会有变化。

反腐败斗争存在着“转向”问题吗?

这其实是个误区。

治标、治本乃一体标本必须兼治

“标”是矛盾的外在表现,“本”是矛盾的本质和规律;本决定标,标反作用于本。反腐败斗争也要科学运用辩证法。治标必须瞄准治本,才能做到事半功倍;治本必从治标入手,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标本兼治”正是当前反腐败斗争遵循之道。仅以人们最为关注的“打虎拍蝇”为例。“打虎拍蝇”既是治标的基本手段,又是治本的基本手段。正是因为有查案惩处的威慑力,教育才会有人听,制度才会有人遵守。一项制度出台之后,绝大多数违反者受到了应有的惩罚,制度才会真正发挥规范的作用。反之,则必会形同虚设。所以说,查办案件、惩治腐败,是反腐败各项措施取得成效的基本保障。

“打虎拍蝇”是法治反腐的强力体现。它以惩治腐败的全领域全覆盖,大大提高腐败分子被查处的几率,体现了“有纪有法必依”;以持续不懈的力度和强度,形成高压反腐的新常态,体现了“执纪执法必严”,这些都使已有的纪律法规体系得以刚性运行,发挥出使人“不敢腐”的作用,是当下遏制腐败蔓延势头的最现实有力的举措。

可见,查案是从标入手着力治本的基本途径;“打虎拍蝇”是标本兼治的“王者之道”。

不仅如此,十八大以来,在查案雷声阵阵的同时,体制机制制度建设也在跟进。

新一届中央纪委甫一产生即提出了“三转”(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强调突出主业加强办案,中央纪委率先调整内设机构,增加办案部门和力量,目前地方纪委也在作相应改进。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提出改革纪检监察体制机制,不久前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改革方案,加强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办案工作的领导、加强巡视工作和纪检监察派驻机构改革,都是其中重要内容。随着这些改革措施的推进,一个更加高效有力的监督执纪问责机制正在形成,使人“不敢腐”的机制也初现雏形。

另外一个更大的工程是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近日中央政治局通过实施方案,对党的组织制度、干部人事制度、基层组织建设制度、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提出了明确目标和规划。这是对马上就要进入尾声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制度性总结,无疑是从根本上扭转党风状况的基础性工程。

由此可见,十八大以来的反腐败斗争整体上呈现出标本兼治、惩防并举的态势。

许多人纠结于王岐山出任中央纪委书记后说的一句话:“标本兼治,当前以治标为主,治标为治本赢得时间。”他们据此认为,反腐败将会出现从治标为主向治本为主的转向。

但他们忽略了这句话有个大前提,就是“标本兼治”。结合两年来的实践,我们似乎更应该这样理解这句话:针对腐败现象采取标本兼治措施,强力遏制其蔓延势头,为治本措施发挥效力赢得时间。

从反腐败与改革的关系认识治标与治本

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深层原因是经济政治体制机制制度存在漏洞,所以深化改革是防治腐败的根本途径。这也就决定了当前反腐败斗争的主要任务是:尽快有效地遏制住腐败蔓延的势头,为深化改革提供坚强保障。事实上,腐败已成为深化改革最大的障碍和不稳定因素之一。所以,当前的反腐败斗争也肩负起了为改革攻坚破难的任务,其本身已成为深化改革的重要一环。

这些都决定了当下的反腐败斗争必须以霹雳手段、雷霆之势保持高压的态势。那么随着改革的逐步展开,深入推进,高压反腐是不是应该告一段落了呢?不会,也不应该。

改革是个持续的过程,永远是进行时。只要改革进行,就会触及一部分人的利益,就必会出现权力寻租等破坏改革的腐败行为,于是反腐败就必须永远利剑高悬,严惩腐败必须成为改革的基本保障。

从这个层面解读王岐山“治标为治本赢得时间”,其实就是说,反腐败要为深化改革各项措施的实施和产生效益争取时间。

所以说,所谓治标与治本的关系,也可以理解为反腐败与深化改革的关系。他们是相生相伴的,而不存在谁先谁后的问题,更不存在转向的问题。往后各项改革的步伐一定会越来越响,越来越多地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但那也决不意味着反腐败力度就变小变弱或者停滞了。

如果历史地看待反腐败斗争,应该说存在着一个转折点。那就是随着反腐败斗争的不断推进,改革的不断深化,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这或可算作一个历史的拐点。但这个点一定是和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某个点相契合的,比如建立起了相对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对成熟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相对成熟的现代化的社会治理体系,等等。

那种期待短时期内反腐败由治标阶段向治本阶段转换过渡的观点,其实是割裂了治标治本之间的辩证关系,脱离了深化改革的大背景,把反腐败当作一个孤立的单独的任务来看待。这种认识上的误区,容易造成反腐败工作部署顾此失彼,实践中迷失主攻方向。这在以往的实践中是有经验教训的。

治标、治本是概念主业、责任是关键

标和本,治标和治本,都是理论上的概念和表述。其本身是否能够准确全面地反映复杂多变的反腐败斗争实践,也是值得再探讨的问题。如果囿于这种概念和理论,强求什么治标向治本的转换,那岂不是“书生意气”“纸上谈兵”?

反腐败重心在治标和治本之间的变化还是有经验教训可以总结并汲取的。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反腐败战略方针历经了由“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到“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发展。工作布局也相应地由“查办案件、纠正行业不正之风、领导干部廉洁自律”三项工作格局,一直扩展到“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惩治”六项工作并重。由于工作领域的极大扩展,纪检监察机关的精力非常分散。虽然一直在强调“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但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的工作重心更多地转移到了“预防领域”中。诸如重大工程项目的招标投标,政府采购,征地拆迁,公务接待报销审批,等等,都有纪检监察机关参与。有的地方纪检监察机关身兼一二百个领导协调机构的职能。结果是什么都管,什么都管不好,而且把纪检监察机关的主业是什么都搞得模糊不清。在这种情况下,“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在许多地方也就只能体现在文件上和讲话稿里了。

惩治腐败这一手受到影响,着眼于治本的预防这一手也效率有限。这不仅和反腐败重心摆放不当、精力分散有关,更和整个改革事业的形势有关。

在中共中央颁布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中,共提出建立健全100多项制度,几乎涵盖了经济社会建设的各个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可想而知,仅仅依靠反腐败的力量是不可能完成这一庞大工程的,根本上还要依靠改革的深化和全面推进。现在看来,如果这个工作规划中的100多项制度建设都得到了有效落实,那我们面临的改革局面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一定不是当前这样严峻。

十八大以来,中央纪委明确提出“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就是充分认识到以前工作重心的摆放不准,纪检监察机关职责定位不准,忽略了主业,失去了主攻方向,致使反腐败治标与治本的效率都受到影响。所以一再强调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突出监督执纪问责职能,狠抓办案,并根据中央的部署开展了体制机制制度改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更进一步明确提出,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党委负主体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主体责任就是要求各级党委要把反腐败斗争作为一项全局性工作抓在手上,与经济社会建设各项工作和深化改革各项事业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考核。而纪委的监督责任就是严肃执纪,提供保障。责任的明确,就是对反腐败战略布局的再确定,实际上把反腐败标本兼治、惩防并举的工作方针以组织的形式固定了下来。

由此可见,许多专家学者孜孜不倦进行论证的“反腐败何时该从治标转向治本”,其实没有实际意义。因为,只有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才能为深化改革提供坚强保障;只有深化改革,才能为有效防治腐败提供坚实基础。所以,标本兼治、惩防并举“两手抓两手硬”将贯穿改革全过程。

第四篇: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农村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存在的

问题及对策

晋庙铺镇党委副书记、纪检书记李解放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农村集体经济逐渐壮大,尤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五个全覆盖”全面开展以来,农村基层的建设工程,村级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事关民生的重大事项不断增加,尽管近年来,我们出台了许多有关加强农村廉政建设的重要制度,比如“一事一议”制度、“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等等。就制度建设而言,我们现有的一些制度党委民主生活会制度、村务公开制度、村级集体资产管理制度等在一定程度上或一段时间内对促进党风廉政建设,规范干部的廉洁务实行为,以及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推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不断深入及社会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现行的一些制度已不适应或不完全适应当前的农村基层工作需要,进一步完善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对于深入制度创新,充分发挥制度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都将起到关键的促进作用,为有效推进制度建设,使各项制度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和有效性,本人利用一段时间深入到部分村及镇直单位,就进一步完善制度工作进行了相关的调研,现就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工作提出一些看法:

一、当前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制度过于笼统,缺少实际性要求,操作较难。有些

方面的制度照抄照搬,不切合实际,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制度乏力,无法落实。如民主议事制度是以村民会议和村代表会议为主要形式的民主决策制度,少数人为了个人的利

益,对应该议的事情不同意或不去议,导致了应该做的事情做不起来,目前农村“一事一议”等议事制度很难操作,有的根本操作不起来,有些村干部干脆不“议事”,造成农村公益性事业难办。

2、有些制度不健全,约束力不强。村务公开制度是一

项重要廉政建设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存在重形式,轻实效;重临时应付,轻长期坚持,平时不认真公开,上级来检查就大忙一阵。个别村甚至还弄虚作假,所公布的内容与实际情况大相径庭。主要是因为责任主体不明,落实检查不够,监督不到位。

3、基层干部待遇低,素质低,执行较难。目前我们属

于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特别是村干部素质低,干部本身对工作要求不高,加上村集体经济薄弱,经济收入很少,对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认识不足,认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没有什么可抓的。农村干部和群众素质较低,主动监督少,不愿意监督,不想监督。如村干部任前谈话制度,勤廉双述制度,在学习贯彻文件内容,少数干部无所谓,没有从思想上引起重视。再如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很难执行到位。主要表现:一是“零”招待很难实现,有的村招待费逐年上升;二是少数村竭力逃避镇财政监督,搞帐处帐,体外循环;三是集体资产流失现象严重,而究其原因主要是制度执行不力,在一些村仍然是少数人说了算。

4、抓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制度建设主体,乡镇纪委很难

充分履行职责。乡镇纪委书记由党委副书记兼任,形式上提高了乡镇纪委的地位,表象上加强了乡镇纪委的力量。乡镇党委副书记的职数减少,且副书记在乡镇班子中充当主力军的作用,分管或分工的事多而杂,很难坐下身来专心抓纪检

工作。而配备的纪委副书记、监察室主任多为兼职,人权、事权、财权均不隶属县纪委,他们更多地是尊重其条条即主管其命运的上级部门。因些,乡镇纪委在抓制度建设、制度执行、制度监督方面很难形成合力。

5、制度执行严重不到位。一是一些制度只是写在文件

上、喊在口头上,而没有落实在行动上,有些制度的涉关部门工作人员甚至不了解其相关工作制度的主要内容;二是责任追究流于形式。存在不愿追究、不敢追究和追究干部级别偏低的问题,责任追究名存实亡。三是制度考核的效果不明显。年初布臵,年终考核,形成了程序化,考核过程中往往是表扬多、批评少、肯定的多、指出问题的少,致使有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二、加强制度建设的对策

1、提高认识,列入工作中心。目前乡镇村对制度建设

缺乏紧迫性和责任感,认为是软指标,有制度不检查,只发文不落实,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没有真正的把这项工作列入中心工作来抓。

2、进一步加大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宣传力度。广大干

部群众既是制度的执行者,又是制度的监督者,只有把制度规定公开,让广大干部群众知晓,才有利于制度规定的落实。使广大镇村干部熟悉制度,只有熟悉,干部才会自觉遵守,群众才好监督,各项制度也才能取得较好的落实。

3、强化制度的强制性和可操作性。各级各部门尽管已

制定了不少廉政方面的规定,但权威性、强制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定较少。因此,在制定廉政方面的制度必须紧密联系实际,在制度的强制性和可操作性上狠下功夫。

4、明确责任狠抓落实。廉政制度是否得到有效落实,很重要的一点在于责任是否明确,分工是否合理。要使廉政制度有人负责,各部门形成合力,确保落实。

5、抓好奖惩、责任的兑现。奖罚不明降低了制度的权威性,使执行廉政制度感到吃亏,不平衡、不利于制度的落实。制度要在“违反了规定怎么办”上下功夫,坚决克服廉政制度落实无人管、没人问和执行好坏一个样的现象。只有建立严格的奖惩机制,才能有效地增强廉政法规的严肃性。

6、抓监督,加大制度落实的强制力和推动力。廉政制度建立后,其落实过程应当成为一种有效的动态过程,这种过程,仅靠自觉是不够的,必须有一种强制力和推动力,而经常性的监督检查就成为一种关键手段。实践证明,只有责任部门经常进行监督检查,并积极接受和依靠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及社会各界的监督,各项制度的落实才会效果明显。

7、着力解决与制度不配套的问题。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是相辅相成的,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不断完善,使其配套,尤其要在责任追究上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各项廉政制度更好地落实

第五篇:当前企业反腐倡廉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

中央纪委十七届三次全会指出:“要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毫不动摇地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新成效取信于民,为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坚强保证。”这是我们党在新时期对党风廉政建设的深刻认识,在任何时候反腐这面大旗都要高扬,时刻提高共产党人的反腐意识,杜绝腐败现象的发生,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对于一个国有企业来说,就是要牢牢树立大家的集体意识,以国家和集体利益为重,不假公济私,不非法占有国家财产,人人为公,以企业为家。 党的十七大以来,企业一直注重反腐倡廉建设,把反腐倡廉建设植根在企业日常管理中,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纪委关于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严明纪律,制定措施,规范清廉从业行为,加强监督检查,确保落到实处。企业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始终坚持教育为主,防范在先的工作方针。不仅关注重点岗位的反腐倡廉工作,也注重在广大职工中广泛开展反腐倡廉宣传教育,提高职工的反腐意识。每年定期、不定期的开展形式多样的反腐倡廉工作,使反腐倡廉意识深入人心。总体来说,当前企业的反腐倡廉工作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不仅取得一些制度建设上的成就和突破,也在企业中国营造了一种良好的反腐氛围,形成一种人人心中有反腐的局面。而且反腐倡廉工作得到了广大职工的认可,职工对反腐败工作的满意度持续提升。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深刻认识到企业在反腐倡廉工作中存在一些问

- 1 -

题,如工作实际效果与理想目标的差距仍然很大;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铺张浪费现象仍然突出;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依然存在。

一、现阶段反腐倡廉工作工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不到位。

其一,一些党组织和领导干部在实际工作中,对反腐倡廉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是一项虚任务,往往应付了事。或者认为反腐倡廉是纪委部门的事,凡是涉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的工作都推给纪委,对工作重视不够,造成纪委在反腐倡廉工作中孤军奋战,没有形成很好的合力。其二,有的干部认为腐败问题时社会现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的建立,企业干部和职工难免会受到各种不良思想的影响和面临各种诱惑。认为腐败问题在企业难以避免,难以根除,以致对国有企业反腐倡廉工作信心不足。

2.反腐倡廉制度过于宽泛,缺乏针对性和操作性。

目前企业的反腐倡廉制度大多是套用上级的管理制度,对本企业的针对性不够,没有具体结合本企业的实际,导致缺乏针对性。而且反腐倡廉制度在制定过程中,往往缺乏可操作性,没有确定科学合理的标准,也没有明确具体的提出解决办法和措施,导致很多制度难以运用到实际中。在以后的制度制定中要更加注重制度的可操作性,这样反腐倡廉工作才能顺利有效的开展起来,建立起反腐倡廉的长效机制。

3.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

主要表现在没有明确、具体、得力、有效的监督主体,没有合- 2 -

理的监督机制,缺乏有效的监督渠道,约束制衡能力不强,从而造成监督乏力、管理失控、制约失衡,没有达到真正的监督效果。在制约机制上未形成有效的制衡空间和制衡能力,使纪检监察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深感力不从心。纪检委等部门在平时的监察工作中往往很难掌握真实情况。导致这一现象一方面是因为企业领导对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注重反腐倡廉工作的开展,把经理主要放在企业发展上,另一方面是,反腐倡廉各方面制度的不健全,缺乏系统性,没有与其它部门形成很好的监督合力。

4.预防腐败工作有待加强

当前企业的反腐倡廉工作基本上是查漏补缺式的,一般是在问题出现以后才开始调查惩治,在预防腐败方面的工作不是很到位。平时的宣传教育也没有很好的针对性,大家往往是听过就忘,并没有在心中留下很深的印象,对于预防腐败起到的作用不大。只有从根源上预防和减少腐败现象的发生,才能真正达到反腐倡廉的效果。预防腐败工作要以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为目标,使广大职工干部牢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使命。同时要把思想教育、纪律教育与社会公德、职业美德、家庭美德和法制教育结合起来。使职工更加广泛深刻地认识到贪污腐败的危害性,达到从思想上不想腐败、不敢腐败的效果。

二、推进企业反腐倡廉工作的思考

1.夯实反腐倡廉教育基础

要巩固和维护反腐倡廉的效果,必须加大企业反腐倡廉教育力 - 3 -

度,完善企业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工作的长效,使反腐倡廉教育制度化、常规化。在企业中深入持久地开展反腐倡廉教育,筑牢反腐防变的堤坝是一项基础性工程。同时要注重反腐倡廉教育形式和内容的具有针对性、时代性和创新新,采用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尤其要注重对党政领导的宣传教育,使他们认识到反腐倡廉的重要性以及腐败的危害性,时刻提醒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把反腐倡廉工作切实贯在整个工作过程中。

2.建立健全反腐倡廉制度

制度建设在反腐倡廉工作中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应积极探索并建立一套适应市场经济规律责任制度、约束制度和内控制度。形成用制度规范经营行为,按制度行事,靠制度管人的局面。制度的制定要结合本企业实际,注意制度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不仅要注重制度的制度,更要注重制度的执行,在日常工作中要严格贯彻执行反腐倡廉的各项制度,真正发挥制度的约束和指导作用。

3.创新监督工作模式,构筑权力运行的监控防线。

做好反腐倡廉工作,必须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确保权力得到正确行使。胡锦涛主席在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会的讲话中要求全党,继续在强化监督上下功夫,确保把人们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们谋利益。

(1)完善权力运行的制衡机制。将权力的决策、执行和监督分开,实行三权分立,形成权责分明、相互制约、交叉监督的权力制约- 4 -

机制,防止权力集中,利用职权之便营私舞弊。明确权力运行中的各种程序与制度,明确各自的职责,实行终身责任追究。

(2)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和厂务公开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监督

制度,保障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充分发挥国有资产监管部门、纪检监察机关和审计部门、职工代表大会等方面的作用,形成监督合力。提高职工的反腐意识和责任感,将反腐做为自己的职责和权益,培养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关心权力的运行情况以及国有资产的使用情况,及时反映企业中存在的腐败现象。

(3)加强工程建设、物资采购、产权交易、资金管理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督。做到重点对象重点抓,重点领域重点抓,加大重点领域的监督力度。既要注重全企业的反腐倡廉更要注重重点领域的防范工作,提升反腐倡廉工作的针对性和目的性。

4.做好反腐倡廉工作,必须正确处理惩治和预防、治标和治本的关系。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要求。惩治和预防、治标和治本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二者只有有机结合才能建立反腐倡廉的长效机制。对于企业中的腐败现象和腐败份子,要及时调查和发现,对他们进行惩治,达到以儆效尤的效果,同时也要加强预防,加强对职工尤其是领导班子的思想教育,将正面引导与反面教材相结合,起到更好的对比效果,减少和杜绝腐败现象的发生。治标是基础,治本是关键。对于企业中出现的腐败问题,要

- 5 -

有针对性地及时进行治理,防止蔓延。同时要从源头上制止腐败现象的发生,以企业改革、制度创新为动力,推进源头治本工作。通过推进内部改革、规范权力运作、加强经营管理为重点,围绕重大决策、资金运作、产权交易、财务管理、选人用人、营销采购、工程项目等关键部位和环节,同步加大治本抓源头的力度,建立健全制度,规范运作程序,积极探索有效防范腐败的途径。这样才能真正营造一个清正廉洁的企业环境。

5.要高度重视企业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

(1)加强企业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是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迫切需要。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反腐倡廉工作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为了跟上时代的发展,进一步做好反腐倡廉工作,体现反腐倡廉的时代性和针对性,就必须不断加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能力素质。

(2)加强企业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是提升纪检监察干部拒腐防变能力的重要保证。纪检监察队伍是企业反腐倡廉的重要防线,起着抵御防护的作用,其中纪检监察干部更是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领导者整个企业的反腐监督工作。纪检监察干部常常在反腐第一线,面临更多的诱惑和不健康因素,有的干部因为自身信念不坚定,抵挡不住诱惑,甚至自身退化为腐败份子,阻碍反腐监察工作的进行,带坏企业风气。因此加强企业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百瑞得公司甘青项目部

综合部 吴敏

- 6 -

上一篇:初二一班工作计划下一篇:初二级部工作计划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