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朗诵的技巧与方法

2023-02-17

第一篇:诗歌朗诵的技巧与方法

诗歌朗诵的技巧

意境是一首诗最美妙的部分,它包含“意”和“境”两方面,“意”是诗人的思想情感,“境”是诗中事物的意象。只有进入诗的意境,才能真正体会诗人情感,感受诗境意象,获得美的享受。把学生引入古诗的意境,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现在的古诗教学常常采用“释题──读通诗句──解释字词──串讲诗句──总结思想”的老五步法,花大量的时间串讲诗句,使古诗教学仅仅停留在“解释”的层面上,把完整和谐的诗歌艺术品分解得支离破碎,把其中所蕴含的意境美扫荡殆尽。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 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那么,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去引导,引领学生感悟意境,使学生进入真正意义上的鉴赏境界,从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拓展思维空间,发展想象能力,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展开想象的翅膀,进入诗的境界达到情境相融的境地呢?

一、通过意读,展开想象,体会古诗之意境美

所谓意读,就是让学生在朗读时展开想象,让学生充分体会诗的意境美。古诗教学没有想象,就没有情境,就没有品味,就没有创意。亚里士多德说过:“想象力是发现、发明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没 1 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善于 创造就必须善于想象。古诗具有简洁、篇幅短小而意蕴丰富的特点,学生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诗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的想象补充和领悟,这当中就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同时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有丰富的想象力,可以利用古诗作为一个载体,去联想、补充和创造,以构想诗歌中的画面。

在意境的创设中,作者有时会故意留有空白,而让读者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和生活积累去填补这些空白。教师要善于借助这些“空白”,以调动学生的想象,从而对作品的境界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如教学《游园不值》时,我让学生想象一下,假如推开了柴门,满园会是怎样的春色呢?请你们描述一下看到的满园春色。学生1:院子子里百花争艳,火红的杏花,洁白的李花,金黄的迎春花,粉红的芍药花,紫色的月季花,真是五彩缤纷,把院子里装扮得充满生机。学生2:杏树高高地举起鞭炮,喜迎春姑娘的来临;春梅迎风绽放,飘出浓郁的芳香;月季花也张开笑脸,对着天空高歌。学生3:还有许多花含苞欲放,正在明媚的春光里做着香甜的梦。这首诗并没有具体描绘园中的美好春色,但“满园春色关 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给人们留下了广阔的自由想象驰骋的空间。蕴涵着蒙娜丽莎微笑式的神秘朦胧美。以此为切入点,可以让学生尽情地发挥遐想,畅谈心中春天的美景。

再如贺知章《咏柳》中千古佳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 似剪刀”,如果教学仅停留在串讲句意上:“这细嫩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这无疑把鲜活的诗句缢死于苍

2 白的解释中。在教学中,我启发学生想象,“春风看不见,摸不着,作者为什么把它比作剪刀呢?”学生说:春风轻轻地吹过柳条,柳叶悉悉梭梭响,仿佛春风正在修剪柳叶,等等,这样的再造想象,按照作者的描述进行表象组合,能使学生更具体地感受各种物象所构成的和谐的艺术整体形象。接着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想象,“是谁在握着这把剪刀呢?”学生的想象进一步被激活了,是“春姑娘”,“春天的使者”,“风婆婆”,“春天的力量”,“大自然”„„学生思维的灵性和创造的活力,升华了课堂的教学气氛,诗的情韵徐徐展开。

我们在指导学生透析古诗意境的过程中,首先也要让学生透过具体的语言,展开丰富的想象,感受到丰富多彩的形象画面。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品味到意境的艺术美。

二、抓“诗眼”,感悟诗魂

古诗中“诗眼”是通向古诗意境的桥梁。因此,我们要善于抓住“诗眼”,让文字动起来、活起来,为通往古诗的意境铺路架桥。重点词语突破了,其他一般的词语就迎刃而解了。这样既突出了重点,也避免了繁琐的逐字逐句串讲。

贾岛“推敲”的故事,值得后人深思,更值得我们在学习古诗时 进行“推敲”了。贾岛反复琢磨“推”和“敲”哪个更好,他也是在进行探究。在新课程的改革中,我们积极倡导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习惯和能力。而字词凝练、讲究意境的古诗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有时一首诗之精、神、韵就体现在一 两个字词中,

3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诗句时,应该抓住这些字词设疑置问,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诗人反复斟酌,舍 弃了“来”、“过”、“到”、“入”、“满”,而用“绿”字。一个“绿”字牵全文,“绿”字有色,形象地再现了万物争春的景象。教学中,我问学生,这 “绿”是否能换成“到”、“过”等词,想想为什么呢?引导学生抓住这个“绿”字,不难使学生感受到一片绿色锦绣,激起他重返政坛的美好愿望,于是发出“明 月何时照我还”的强烈感叹。

又如在教学《咏柳》时抓住“不知细叶谁裁出”句中的“裁” 字,让学生想想:“裁”是否用错了?树叶能是“裁”出来的吗?在问题的刺激下,学生的心智高度集中,通过反复的读、反复的悟,体会到了“裁”字不仅写出柳 叶精巧细致的形态美,更是让人感觉到春风就像一位心灵手巧的小姑娘,在装扮着美丽的春天。这样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不光是为了让学生抓住“诗眼”,领 悟到诗句中字词的精妙,更是为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习惯和能力。

这些关键的字词,表面看学生似乎懂了,其实不然,正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和学生一道驻足欣赏,发现文字背后的东西──诗魂。

三、了解诗人,走近诗心

新课程总目标要求学生:“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就明确地指出,学生要更准确地了解诗歌的意境,就必须“知人论世”。通过查找相关信息,了解诗人的 4 阅历、情趣、心境以至创作风格,了解这一作品是诗人在怎样一个特定时期创作。

人们常说“诗如其人”,那么,了解“其人”,也能从侧面了解其诗。孟子曾说过:“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古诗的意境,必然反映作者的主观情感和思想倾向。如果联系特定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思想加以研究,就能走近诗人,更好地体会诗境。

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是杜甫“平生第一快诗”。 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到当时诗人正携妻子流落在四川梓州,听到延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被彻底地平息的喜讯后不禁大喜若狂,恨不得乘着大好春 光马上回到家乡。全诗尽情地表达了诗人“喜欲狂”时的激动心情以及强烈的爱国之情。

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短短的二十个字,营造了一个独特的极品意境,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在体味,在深思。“诗心”何在,莫衷一是。

其实,如果我们深入地了解诗人,了解诗人创作的背景,就会使我们受到不小的启迪。《江雪》,通篇表现了柳宗元被贬后的孤独心情。白雪皑皑,鸟雀无影,阒无人迹,烘托了孤舟寒江、孑孓独钓的意境。当然,我们面对 的是小学生,教学要把握好“度”,做到深入浅出,化难为易。但是,对于教师来说,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四、诗画合一,入意境

5 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引入意境仅凭教师的讲解是力所不能及的,教学中可以利用电教手段形声不受时空限制,表达手法多样性的特点,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不知不觉地在学生脑中“活”起来,从而使学生在如临其境,如闻 其声,如见其形中深入理解诗意,挖掘古诗意境。如《望庐山瀑布》一诗中“日照香炉生柴烟”中的“生”字用得绝妙,如单凭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始终难以理解、 体会。而录像就恰当地解决了这一难题。教学时,我先提问:“生”字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紧接着引导学生观看录像:草木葱茏,苍翠欲滴,危峰兀立,山恋叠嶂,而香炉此时正被烟雾笼罩,在阳光照耀下,一团团柴烟不断从山谷中升起,景色美不胜收。录像将古诗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意 象,让学生在动态的画面中领悟到“生”字的妙处:“生”含有“产生”的意思,这说明香炉峰始终处于去雾僚绕之中。通过此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使他们体会到语言文字的感情色彩及深层含义。

古人作诗非常讲究“诗中有画”。在文学史上,可以说很多诗歌 是一幅幅无形又美妙的画,在每位读者的心目意象中有大同也有小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描绘的是一副万紫千红、繁花似锦的春景图。教学中我让学生依据诗歌内容来作画。“你认为该画些什么呢?你打算怎么来画呢?你在白纸上怎么来描绘出这份诗意呢?”学生反复诵读仔细琢磨之后,描绘出了心目中的诗境:繁盛 的春花,遮盖了小路,压低了花枝。蝴蝶在花丛中恋恋不舍地盘旋飞舞,自由

6 自在的小黄鹂在花间不断地欢唱......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共同绘就了一幅万紫 千红、繁花似锦的诗意画面。大家充分感悟到了这首诗的意境,也在快乐的说说画画中理解掌握了这首诗。

现在的教科书很精美,文中教学的古诗都有作为背景配置的一幅插图画,这正是教师可以巧妙利用的。拿到古诗,先别忙着教,不妨先让孩子们细细观赏诗里的插图。

当然,根据诗意的不同,我们在教学中也可以运用不同的“画技”。可以用白描,也可以用彩绘,可以用线条简单内勒,也可以抓住细节重点描绘。画得不像也没关系,因为真正的“画”在诗中,在每个孩子不同的感悟中。

五、设境实践,入意境

新课程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抒情诗,或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或直接抒情,给人以情的感染、情的陶冶。因 此,在教学中,教师善于创设或借助当时的情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在实践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如教学《游子吟》时,我让学生上台扮演母亲与儿子的角色:儿子准备远行,老母亲牵挂儿子久行不归,就把针脚缝得非常细密,希望它能结实一点。在扮演过程中,有些学生加入老母亲老眼昏花被针刺痛的情形,也有学生加上母 亲叮嘱儿子在外要好好保重身体的唠叨话„„从学生的精彩表演中,无处不体现出母爱是伟大的主题。

7 再如在教学《回乡偶书》时,通过让学生演一演的形式,让学生扮演儿童,老师扮演作者,然后叫学生表演“笑问客从何处来”,通过这个表演,加深了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同时在表演的评议中,也再现了当时的情景,就更易于学生体会诗的意境了。这个环节的设计,既便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比较形象生动。在教学中,第一个学生是说:“你从什么地方来?”第二个学生是说: “您从什么地方来?”第三个学生则是笑眯眯地说:“老爷爷,您从什么地方来?”通过让学生评议“哪个小朋友表演得最好”,让学生更加着眼于儿童当时的神 态,第三个小朋友是笑眯眯的,体现了笑问,而且很有礼貌,所以第三个小朋友是表演得最好的。通过设境实践的方法,既寓教于乐又使学生有更多的独立与自由学 习的机会,有益于创造人格的培养,更易于体会诗歌里面所蕴涵的意境。

六、多元诵读,入意境

语文课标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诗歌的特点是富于节奏美、韵律美和意境美,诵读起来琅琅上口。

由于诵读以直觉和意会为主要解读方式,学生的个人情感和感悟扮演了重要角色,具有鲜明的个体性、独特性,学生的自主性就会得到充分发挥,因而其主体性特征尤为显著,这样诵读就充当了诗人和读者之间的桥梁,是一个传 情达意的再创造过程。古诗的教学目的之一就是要使学生创造性地了解诗人心声,把握诗歌内涵。

8 重视朗读首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让学生读出不同的感悟,同时教师要成为引领学生朗读的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让学生渐入佳境,读出层次。如我在教学陆游的《示儿》时,按照这样的教学流程进行朗读指导。

1、初读诗文,介绍背景,了解诗人的“悲愁”心事。 2、精读诗文,了解遗憾,弄清诗人的“悲怆”心境。 3、研读诗文,理解信念,感受诗人的“悲壮”心愿。 在初读的基础上,确定悲凉的朗读基调,精读诗文引领学生用深沉的语气表达出对祖国前途的忧虑;研读诗文时引领学生用坚定的激情表现出诗人一生为多难的祖国呐喊的爱国精神,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得到鼓舞。

通过导语的铺陈也是引领学生诵读诗文领悟意境的一种好办法。有位老师是这样指导《题临安邸》中“西湖歌舞几时休?”这一句诗的朗读的,随着课件所展示的“清明上河图”,他感慨地说:“多么繁荣的景象,但从清兵跨入城门的那天起,都不存在了,那些酒囊饭袋们葬送了一个繁华如织的汴州,难道他们就不能再葬送一个风景如画的杭州吗?看到,想到这一切,你急吗?让我们问一 问那些权贵!”于是,学生情不自禁地齐声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声音充满了心急如焚的焦虑。老师又说:“你们担忧吗?再问!”于是,学生再读,声音里 带着深深的忧虑。紧接着,老师又说:“你们愤怒吗?指着那些权贵的鼻子再问!”这一次,学生们的声音里充满了激愤,分明自己就是那位爱国的诗人,借这简洁 凝练的诗句倾诉着无限的

9 愤慨。在这令人心动的“三问”中,学生们每一次朗读,无不生成着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感受着诗人那颗忧国忧民的心。

在教学中,教师将朗读贯穿于古诗教学的全过程,扎扎实实的进行朗读训练,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节奏美、音律美及意境美,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诚然,古诗教学中意境的引入法是多样的。至于采用哪种方法,可根据教师不同的教学风格运用,也可根据教材的内容有效地运用,或根据学情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皆可。

总之,在古诗教学中我们要想方设法,尽一切努力,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古诗的过程是一个愉悦的文化之旅。让学生在身心愉悦中,在其乐融融中感受诗韵、诗情、诗意,让他们陶醉其间,让他们心旷神怡,感受古诗的朦胧之美,含蓄之美,神秘之美。

第二篇:诗歌朗诵的技巧

朗诵诗歌的技巧

学习诗歌,朗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要朗诵好一首诗,就必须掌握朗诵技巧,如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个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

掌握朗读的基本技巧

(一) 停顿

朗读时,有些句子较短,按书面标点停顿就可以。有些句子较长,结构也较复杂,句中虽没有标点符号,但为了表达清楚意思,中途也可以作些短暂的停顿。但如果停顿不当就会破坏句子的结构,这就叫读破句。朗读测试中忌读破句,应试者要格外注意。正确的停顿有以下几种类型:

1.标点符号停顿。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停顿符号,也是朗读作品时语言停顿的重要依据。标点符号的停顿规律一般是:句号、问号、感叹号、省略号停顿略长于分号、破折号、连接号;分号、破折号、连接号的停顿时间又长于逗号、冒号;逗号、冒号的停顿时间又长于顿号、间隔号。另外,在作品上的段落之间,停顿的时间要比一般的句号时间长些。以上停顿,也不是绝对的。有时为表达感情的需要,在没有标点的地方也可以停顿,在有标点的地方也可以不停顿。

2.语法停顿。语法停顿是句子中间的自然停顿。它往往是为了强调、突出句子中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或补语而做的短暂停顿。学习语法有助于我们在朗读中正确地停顿断句,不读破句,正确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

3.感情停顿。感情停顿不受书面标点和句子语法关系的制约,完全是根据感情或心理的需要而作的停顿处理,它受感情支配,根据感情的需要决定停与不停。它的特点是声断而情不断,也就是声断情连。

但朗诵过程中,思想情感应处于积极的运动状态,在意思延续或激情澎湃的地方,必须一气呵成,这就需要用语流连贯的表达技巧。

(二) 重音

重音是指那些在表情达意上起重要作用的字、词或短语在朗读时要加以强调的技巧。重音是通过声音的强调来突出意义的,能给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词增加分量。重音有以下几种情况:

1.语法重音。语法重音是按语言习惯自然重读的音节。这些重读的音节大都是按照平时的语言规律确定的。一般说,语法重音不带特别强调的色彩。

2.强调重音。强调重音不受语法制约,它是根据语句所要表达的重点决定的,它受应试者的意愿制约,在句子中的位置上不固定的。强调重音的作用在于揭示语言的内在涵意。由于表达目的不同,强调重音就会落在不同的词语上,所揭示的涵意也就不相同,表达的效果也不一样。

3.感情重音。感情重音可以使朗读的作品色彩丰富,充满生气,有较强的感染力。感情重音大部分出现在表现内心节奏强烈,情绪激动的情况。 重音——重音的读法(相对)

1.低中见高法:就是把要强点的字词读得重一些,响一些。这是最常见的方法。 2.实中转虚法:虚声指声轻气多的声音。采用重音轻读的形式。 3.快中显慢法:把某些字词的读音有意拉长,形成拖腔。

4.连中带停法:运用停顿来突出重音,几乎每个主要的重音都离不开它。

(三) 语速

朗读时,适当掌握朗读的快慢,可以造成作品的情绪和气氛,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朗读的速度决定于作品的内容和体裁,其中内容是主要的。

1.根据内容掌握语速。朗读时的语速须与作品的情境相适应,根据作品的思想内容、故事情节、人物个性、环境背景、感情语气、语言特色来处理。当然,语速的快慢在一篇作品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要根据具体的内容有所变化。

2.根据体裁掌握语速。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在选编朗读测试材料时,为了保证作品难易程度和评分标准的一致性,所选的50篇作品,几乎都是记叙文。记叙文有记事、记言。一般说,记事要读得快些,记言要读得慢些。

(四) 语调

语调指语句里声音高低升降的变化,其中以结尾的升降变化最为重要,一般是和句子的语气紧密结合的。在朗读时,如能注意语调的升降变化,语音就有了动听的腔调,听起来便具有音乐美,也就能够更细致地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语调变化多端,主要有以下几种:

1.高升调。高升调多在疑问句、反诘句、短促的命令句,或者是表示愤怒、紧张、警告、号召的句子里使用。朗读时,注意前低后高、语气上扬。

2.降抑调。降抑调一般用在感叹句、祈使句或表示坚决、自信、赞扬、祝愿等感情的句子里。表达沉痛、悲愤的感情,一般也用这种语调。朗读时,注意调子逐渐由高降低,末字低而短。

3.平直调。平直调一般多用在叙述、说明或表示迟疑、思索、冷淡、追忆、悼念等的句子里。朗读时始终平直舒缓,没有显著的高低变化。

4.曲折调。曲折调用于表示特殊的感情,如讽刺、讥笑、夸张、强调、双关、特别惊异等句子里。朗读时由高而低后又高,把句子中某些特殊的音节特别加重加高或拖长,形成一种升降曲折的变化。

诗歌诵读需在一定思想感情起伏的支配下,呈现出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语音形式的循环往复。

例如:

美丽的梦 / 和美丽的诗一样,

都是可遇 / 而不可求的,

常常在 / 最没能料到的时刻里 / 出现

——席慕容《初相遇》

诗歌朗诵要注意整体感悟。 握好以下几点:

一、深刻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如徐志摩的名诗《再别康桥》,写的是离愁别绪,其情感基调定在一个“愁”字上,而且,这愁,不是哀愁,不是浓愁,而是轻淡的柔愁,愁中又带有一丝对康桥美景的沉醉,带有一丝对母校眷恋的深情。

二、根据情感的需要,掌握朗读的语速。诗歌朗读的语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如果表现的内容是欢快的、激动的或紧张的,速度要稍快一些;表现的内容是悲痛的低沉的或抒情的,速度要稍慢一些;表现的内容是平铺直述的,速度就要力求平稳、不紧不慢。”

三、根据诗歌意境,确定轻读重读及声音的长短。把握好诵读的“轻、重、缓、急”,恰当地分好“音步”,产生鲜明的节奏感,才能将诗歌情感强调出来,才能将诗歌的韵味体现出来。

再以《再别康桥》为例:

轻轻地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地来; 我轻轻地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整节诗比较轻柔,但轻柔之中依然有强调部分。其中,红色词可稍读重一些;而下画单线部分的三个“轻轻”虽然属于这节诗中重点强调的部分,但根据诗歌意境来看,不能重读。那么该怎么处理呢?我们可以这样处理:语速放缓慢,声音稍微拉长。这样,两种强调处理,各有不同,一种重读,一种轻读拉长,“歌”的韵味便出来了。

第三篇:朗诵诗歌的方法

诗歌的朗诵方法

一、什么是朗诵

朗诵,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

二、朗诵的作用

朗诵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陶冶性情,开胸舒肺。

三、朗诵前准备

1、 扫清生字障碍

2、 把握诗歌内容、作者情感

3、 把握诗歌的节奏、重音

4、 注意朗读语调,声音的舒缓轻重

四.注意情感

诗歌的情感,就是领会意境和作者的情感态度,有下面8种情感: 1爱国情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2爱情

《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相思》 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3父母情 《归家》

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 共谁争岁月,赢得鬓边丝?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4.兄弟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5.朋友情 《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6.故乡情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7.生活态度

《山中杂诗》

山际见来烟, 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 云从窗里出.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8.感怀身世

杜甫的《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五、节奏、停顿

在诗词曲中朗读节奏,可从音节或意义来划分。

(1)按音节划分的话,古诗中四言诗的节奏以“22”为主,五言诗的节奏以“221”“212”居多,七言诗则以“2221”“2212”居多,四言诗每句为两个节拍,五言诗每句大多三个节拍,七言诗每句则多为四个节拍。 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关雎》)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过故人庄》)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

(2)按意义划分的话,古诗中五言诗的节奏则大多数为每句两个节拍,而七言诗则多为三个节拍。同样是上述两个例句,就会这样划分: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过故人庄》)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

六、注意重音 重音是指朗诵、说话时句子里某些词语念得比较重的现象。一般用增加声音的强度来体现。 节奏是指根据诗歌在该轻快的地方要朗诵得轻快些,该沉重的要朗诵得沉稳、稍慢些。就一首诗来说,朗诵速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要根据表现作品内容的需要来决定,并具有一定的变化。

七、注意语调

语调是指一个句子声音高低升降的变化。不同的句调,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反映说话人对事物的不同态度。句子尾音的抑扬是句调的主要标志,按照句子末尾非轻声音节的抑扬变化,句调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1)平调——全句没有明显的高低升降变化,调子始终保持同样的高低。常用来表示严肃、冷淡或叙述等语气。

(2)升调——调子由平升高,句末明显上扬。常用来表示反问、疑问、惊异、号召等语气。 (3)降调——调子先平后降,句末明显下抑。常用来表示肯定、感叹或请求等语气。 (4)曲调——调子升高再降,或降低再升,常用来表示含蓄、讽刺或意在言外等语气。

第四篇:诗歌朗诵技巧

重庆万州戚豪

1. 选材:根据自己的性格和朗诵风格来选定。一般情况来说,主题欢快和豪迈的材料不如悲伤的材料感染人,除非你的朗诵功底很棒。能把高兴的材料朗诵得深入人心的人,一般都是有实力的人;

2. 感情:感情要真挚,假装的感情容易被评委看出来。如果不能打动自己,那明显也很难打动别人,一般来说,当朗诵情感悲伤的材料时,朗诵者能读出眼泪那就基本成功了,但是舞台上切记不要流泪,央视的主播无论多么悲伤都不会流泪,除了那次汶川地震有过类似情况,眼泪这种表达在舞台上是不需要的;

3. 动作:有的人习惯在朗诵的时候加上自己的动作,以此感染观众,但是有的人不习惯。这里切记,如果要加动作,那么动作不宜过多,干净利落最好。如果不加动作,那就站好,做到站如松,背一定要挺拔,被别人传递一种自信和正气;

4. 眼神交流:上台之后注意和评委有一个面带笑容的对视,不要太僵硬了,因为将心比心,评为一般都欣赏能够和自己互动的选手。如果不够自信大胆,就不要有这一步,可以选择看着舞台中后方的局部区域,这样目光也不至于涣散;

5. 创新:从上届比赛来看,基本的诵读已经不能满足学校评委的口味了,可以加以歌曲,舞蹈和书法等形式来辅助,但是要注意主次,不要辅助表演抢了诵读的风头,另外,所加的创新内容要与诵读的主题相关,不然会显得突兀和不得体;

6. 停顿:这是一个体现朗诵水平的基本功,一篇材料一般是通过停顿来体现情感波动的,断句要合理,停顿要干脆,情感起伏要明显;

7. 表情:这很好理解,到了一篇材料的悲伤部分,我们不可能还挂着笑容吧,有一种情况,就是你在诉说别人的伤感,然后可以带着激励观众的情绪挂着淡淡的微笑,但此刻你的眼神流露的是悲伤,所以,当不能用朗诵技巧感染别人的时候,就用表情是告诉他你在抒发什么情绪;

8. 脱稿:上台就不应该带稿子,因为到时候你会看到别人也没有带稿子,你不要去钻牛角尖说央视春晚的朗诵是带了稿件和文件夹的,换位思考,试想评委会更加认可脱稿的还是带稿上场的;

9. 上台:上台时要斜着头看着观众上场,同时面带浅浅的微笑,做到有礼有节;

10. 普通话:如果普通话水平不过关,那只能临时抱佛脚,把所朗读材料的每一个字音标出来,用大量的时间来练习本材料的内容,其实普通话是一个硬伤,如果这块有问题,那参赛心态就要调整好,重在参与嘛;

11. 模仿意识:如果你所诵读的内容正好网上有著名主播的诵读版本,一定要去找来看看,学学别人是怎么把握情感和断句的。推荐朗诵视频:《我的南方和北方》——敬一丹

第五篇:诗歌散文朗诵技巧

朗读者在朗诵过程中既要注意自己的语言在语调、节奏、停顿、抑扬顿挫等方面一定要符合语法规范和民族使用习惯,从而使听者听得清、听得懂,又要在对朗诵材料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对语言再现从语调、节奏、停顿、抑扬顿挫等方面进行个性化的艺术处理。

要朗诵好一篇作品,一方面要深刻透彻地把握作品的内容,另一方面,则要合理地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准确地表达出作品的内在含义,二者缺一不可。常用的基本表达手段有:停顿、重音、语速、语调。

1.停顿指语句或词语之间声音上的间歇。停顿的作用,一是呼吸换气的自然需要。二是用来表示语句间区分、转折、呼应、递进等各种关系,有助于听众理解文意。三是为了充分表达思想感情。

2.重音是指那些在表情达意上起重要作用的字、词或短语在朗诵时要加以强调的技巧。重音是体现语句目的的重要手段。

3.语速是指语言节奏的快慢变化,朗诵时的语速与文章的思想内容相联系,是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一般说来,热烈,欢快、兴奋、紧张、激昂、愤怒、驳斥、申辩的地方速度要快一些;平静、失望、庄重、悲伤、沉重、追忆的地方速度要慢一些。而一般的叙述、说明、议论则用中速。

4.语调指语句声音高低升降的变化。语调主要有四种:升调、降调、平调、曲调。

再次,朗诵时的态势语也不容忽视。从艺术再现的角度来说,朗诵时态势语运用得好,可以将朗诵达到最高水平。

朗诵具有表演性,适当运用态势语,可加强语势,有助于情感的表达,否则会显得呆板。

朗诵运用手势,要少而精,自然、果断、舒展,形体姿态要端庄大方,彬彬有礼、自如洒脱。

朗诵者的目光要保持神采,用丰富明快的眼神使朗诵更生动、传神,并注意台上台下目光的交流。

上一篇:施工进度计划及网络图下一篇:手工车间安全操作规程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