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2023-03-07

第一篇: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着力改善民生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刚刚闭幕的城关区委八届五次全委会以及城关区经济工作会议,是城关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形势下召开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城关区干部群众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城关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主动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落实新常态、展现新常态,着力改善民生,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为幸福民生画卷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步伐,提升服务水平。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基石,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最终目的。建设服务型政府最终目的也就是要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要坚持民生优先的原则,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创新公共服务体系,着力推进基本社会公共服务均衡化,逐步形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发展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提供多样化服务,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需求。

大力实施民生工程,促进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改善民生是党委、政府的主要职责,各级党委、政府要增强自觉实践能力,大力实施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公共服务,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把扩大公共服务、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协调发展。坚持教育优先,深入实施《拉萨市振兴教育教学质量三年行动计划》及城关区“科教兴区”战略,努力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深化医疗卫生改革的步伐,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力度,不断改善居民群众的生活居住条件;推动“文化兴市”战略的实施,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第八章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着力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文章来源:惠农区发改局发表日期:2015年06月02日文章录入:吴世平点击率:102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关注困难群体、更加关注农民、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确保全区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保障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巩固提高“两基”和“普高”成果,继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整合、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全面完成“校安工程”和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等工程。采取以奖代补办法,建立城乡学校对口帮扶长效机制,促进区内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实现乡镇中心幼儿园全覆盖。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依托市十三中学,建设惠农区职业教育培训中心。高度重视特殊教育,在有条件的学校设立特殊班,切实保障残疾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保证每个孩子都能接受教育。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和能力建设,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到2015年,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95%以上,小学入学率达到100%,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120%以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5%以上。

二、积极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全面推进公共卫生逐步均等化,积极探索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继续整合卫生资源,优化医疗卫生配置,进一步完善县、乡、村(社区)三级医疗服务网络,推进城乡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逐步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加强药品、食品安全监管,争创食品安全示范区和药品诚信经营示范区。高标准建设工矿区职业病防治中心、职业病控制中心和医疗中心。广泛开展全民健康行动教育,提高全民卫生保健意识。加强重大疾病防治,做好地方病、慢性病和重点传染病防治工作。实施我区卫生监督所、农村合作医疗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等业务用房建设工程,建立功能完善、反应迅速、运转协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深化“少生快富”和“优生促进”工程,提高人口素质。到2015年,建成5个自治区级、10个市级、15个区级临床重点专科,完成新一轮区、乡、村(社区)服务站和20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和改造。

三、扩大城乡创业就业。以“创建国家创业型城市”为契机,从解决棚户区低收入群体、进城务工农民和生态移民劳务就业入手,全方位培育发展新兴就业岗位,依托新农村建设、工业项目、服务业发展,加快创业街、创业园和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加快培育扶持一批小老板,多渠道创造就业机会,让群众创业有门路、就业有岗位、致富有盼头。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健全就业服务体系,依托职业教育学校,加强就业技能培训和实训基地建设,建立城乡一体的就业培训制度和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扎实做好各类就业创业培训,努力培养一大批懂管理、有技能的就业者和创业者。到2015年,全民创业活动指数达到20%以上,90%以上的城乡劳动者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培训后就业率达80%以上,把我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

四、以保障性住房为抓手铸就民心工程。加大农改房、棚户区安置房、廉租房等城乡保障性住房和道路、供排水、供气、供电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力度,建立健全由公共租赁房、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农民周转房、限价商品房构成的住房保障体系,五年内建设保障性和政策性住房130万平方米,着力解决城乡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切实改善居住环境.进一步扩大城镇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供应,适当发展中高档商品房,加快农村危房改造,启用老年公寓和老年活动中心,构建多层次的住房供应体系。完成红果子集污及污水处理厂建设,加快集中供热工程建设,加大对老旧管网的更新改造和低温区域整治力度,进一步增强城市供热综合保障能力。

五、以“两个收入”同步增长夯实民生根本。全面落实国家、自治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政策,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严格落实各项惠农政策,进一步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通过金融、土地管理体系创新和提高居民财产权保护力度,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严格落实各项社会保障政策,提高低保、最低工资标准,确保企业职工利益得到根本保障。不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加大对城镇低收入群体的财政补贴力度。进一步改革工业企业收入分配机制,使职工、经营者收入合法理性增长。

六、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科技创新做为城市转型、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支撑,重点发展研究开发、技术检测和知识产权服务,促进产学研及技术、市场与资本相结合,切实加大资金投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围绕光伏材料、镁及镁合金轻金属材料、炭基材料、制造业信息化、节能环保、脱水菜、奶牛、枸杞等领域,加强关键技术和重大共性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鼓励企业加强上下游产品、衍生产品的研发,力求在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增强产业集中度等方面有新突破。加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促进企业技术改造,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力争“十二五”期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达到2%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2%以上,科技应用转化率达到96%以上。

七、加快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始终把“人才强区”放在重要位置,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整体开发的方针,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突出人才资源建设,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统筹推进我区党政人才、企业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建设。注重从基层和生产一线选拔各类人才,培育造就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积极引进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人才。进一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产学研相结合、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的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实行“走出去”“请进来”、在岗或离岗等多途径培训方式,加快培养有技能的产业工人和农村实用人才,大力培养少数民族人才,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撑。到2015年,建成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人才发展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人才贡献率显著提高,每万人中拥有人才量达到850人左右,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78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重提高到25%以上。

八、构筑社会保障安全网。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和提高保障能力为重点,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提高社会救助水平,实现应保尽保。加快推进城乡医疗保险一体化进程,达到城乡医疗保险全覆盖。稳步推进医疗保险“一卡通”工作,实现医保卡异地结算。实施新农保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等参保工作,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面。实施城乡普惠型医疗救助、“慈善救助”等辅助项目。适应人口老龄化的需要,以养老中心为依托,构建城乡统一的养老保障体系。

九、全面加强社会管理。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机制,提高“法治惠农”“平安惠农”创建水平,全力维护社会稳定。继续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强化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机制,加强城乡社区警务、群防群治等基层基础建设,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深化全民法制宣传教育,启动实施“六五”普法工作。加强特殊人群的管理、教育、疏导和社会救助工作,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保障体系。以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为重点,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积极建立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灾害四级响应机制和应急救助管理体制。建设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和气象为民服务体系,增强气象灾害处置和农业抗风险能力。实施贺兰山东麓城市防洪工程,有效预防泥石流、山体滑坡等重大自然灾害。深入实施沉陷区地质灾害综合整治工程,加强沉陷区综合治理。健全基层管理和服务体系,提高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科技支撑和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加强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提高安全保障水平和应急能力。加强食品、药品监管,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深入开展军民双拥共建活动,创建双拥模范城。

二要围绕“教育民生”,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要按照育人为本、促进公平的原则,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教育规模、结构和质量的协调发展,建立开放的国际教育体系,不断提高教育发展质量和水平。要切实加强学前教育统筹规划和投入,扩大学前教育规模,建立“广覆盖、保基本”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要深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新增教育经费向农村学校和城区薄弱学校倾斜,促进义务教育全域均衡发展;要继续实施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全面改善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科学调整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合理均衡配置办学资源,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规模,逐步缩小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差距,确保县(市)区学校校园环境、设施设备、生均公用经费、教师素质、管理水平大体相当。力争到2020年,全市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年。

着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本报讯今年以来,三山区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让广大群众充分享受改革发展带来的实惠,不断完善社会保障,统筹抓好民生工程,着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确保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

该区以实施民生工程为抓手,扩大社会保险参保率和覆盖面,进一步健全完善民生保障网络,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均衡发展的社会保障体制机制。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坚持校企合作,采取订单式培训,开展就业、创业技能培训684人,开发公益性岗位105个,解决企业用工5600余人,完成农村富余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2560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074人。截至目前,该区共举办8期大型公益性劳动就业招聘会,累计提供1万多个工作岗位,满足了当地居民就业需求。

三山区根据“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统筹开发、属地负责、单位管理”的原则,继续开发公益性岗位,吸纳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同时,强化就业技能培训,该区各种类型的技能培训班均已按要求开班,全年计划实施就业技能培训650人。抓保障,增进百姓福祉。三山区持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推进创业富民。加强就业技能培训,开展就业扶贫,推进就业援助,帮扶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社会救助,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做好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特约通讯员程依宝

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郭俊高璇

2013年10月25日10:44

来源:经济日报

原标题: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的目标。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实现惠及全体人民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是人们共享现代化成果的重要举措,是改善民生、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公共服务的高度重视以及持续投入,我国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有了显著提高,主要表现在:一是公共服务的范围不断延伸,如公共服务不仅在社会保障、公共卫生体系、基本医疗保障等物质领域有了拓展,还关注精神文化领域,对公共博物馆、纪念馆、体育馆等公共文化体育资源逐步实行免费开放,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二是公共服务的质量有所提高,如免费义务教育的全面实施,使义务教育实现了从“有书读”的外延扩张到“读好书”的内涵建设跨越,义务教育服务质量全面提升。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分配不均的矛盾依然突出。从供给上看,由于公共服务概念和范围的不确定性,政府职能转变的不到位,其他供给主体的弱参与性,我国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不足,与人们日益增长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从分配上看,由于我国经济社会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数量等优势资源都往发达地区聚集,导致农村公共服务水平远低于城市,东部地区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长期以来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城乡、地区、人群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存在差距。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最紧迫的是构建覆盖城乡、公平合理、普惠标准不断提高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城乡群众。

可见,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虽取得了积极进展,但距离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的目标还相差甚远。因此,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需要着力解决以下四方面的问题。

一是健全制度安排。良好的制度安排能产生强激励,而较差的制度安排将对社会交易活动产生负外部性。公共服务由于其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性,更需要健全的制度安排,确保制度、机制保障。一方面,健全的政策法规等正式的制度安排有利于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在一个完善的法治社会中,公共服务供给者在考虑其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会尽可能考虑社会法律的各种约束的风险。因此,法律、法规等正式制度约束会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另一方面,完善的非正式制度安排能够弥补正式制度安排中存在的缺陷,进一步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例如,由村民自治组织执行监督或仲裁的非正式组织能有效提高村民监督和参与农村公共服务的积极性,从而保障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水平。

二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关键所在。政府既是经济领域宏观调控的主体,也是社会领域提供公共服务的主体。当前,关键是要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充分挖掘公共资源潜能,集中力量组织和提供基本民生服务、公共事业服务、公共安全服务和公益基础服务,满足群众基本需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方面共同构成了政府的主要职能,过去,我国政府主要注重经济调控和市场监管的职能,忽略了后两个职能的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原有的政府形态弊端日益显现,迫切需要加以改变,注重公共服务供给,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保障人们充分享受公共服务。为此,应着力调整可支配财政资源的支出结构,加大对公共服务的投入。长期以来,我国政府热衷于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硬件投入,而忽视改善民生方面的软件投入,从而使得公共服务非均等化更加严重,因此,应改变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努力使基本公共服务惠及全体人民。

三是完善投入机制。完善的投入机制是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的基本保障。完善的供给体系是包含政府、非政府组织、个人、企业等多个供给主体的体系范畴,可以从供给数量上弥补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完善的供给体系还有利于改善政府财政支出结构,有利于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完善的供给主体可以解决公共服务的供给结构,将释放部分财政资金进入其他领域的投资,从而有助于整个社会资源配置结构的改善。此外,还要形成多元化的政府供给模式。目前,我国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供给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政府供给模式单一,主要采取政府直接投资为主。政府应根据公共服务的不同属性,采用不同的供给模式,丰富公共服务供给数量和质量,如,有些公共服务可以采取招标、经营许可证等形式,强化竞争机制,提供对这类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对基础公共服务、公共安全服务则采取政府供给的模式等。

四是改善公共服务质量,提高公共服务有效供给水平。要积极探索公共服务供给改善渠道。通过建立统一科学的公共服务评价体系,准确判断出公共服务水平,并通过建立公共服务修正机制,不断修正公共服务供给方向和供给质量,使公共服务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并能真正惠及全体人民。同时,还应搭建公共服务供求双方之间有效沟通的渠道,从而有利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效率的提高。(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第二篇:抓服务促健康 不断提高基本公共卫生工作水平

抓服务促健康 不断提高基本公共卫生工作水平 —新疆昌吉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

非常荣幸能够参加这次大会,并代表新疆片区作大会交流发言。首先,我代表昌吉市党委、政府以及全市48万人民向关心支持昌吉市卫生事业发展的各位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 按照会议安排,我就昌吉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开展情况作简要发言:

一、基本情况

新疆昌吉市地处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地处亚欧大陆中心,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的卫星城市、昌吉回族自治州州府。全市总面积8215平方公里,总人口48万,有汉、回、哈萨克、维吾尔等32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占72%。下辖7镇3乡、6个街道办事处、50个社区居委会、87个村民委员会、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1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多项国家级荣誉。

近年来,昌吉市始终将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作为惠及城乡居民的重要民生工程,全面统筹协调,重点突破推进,不断加大项目工作实施力度,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截至目前,在新疆已率先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等160个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统 - 1 -

一安装了居民健康电子档案系统,城市和农牧区健康档案建档率分别达到34.8%和40.2%,其中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分别达到55%和50%;为22700多名65岁以上老年人每年进行一次免费健康体检,体检率达74%,健康管理率达70%;管理高血压患者16000多名、糖尿病患者5825名、重性精神疾病患者339名;孕产妇和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分别达93.18 %、90 %;适龄儿童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疫苗、麻疹等疫苗接种率达95%以上,法定传染病漏报率控制在2%以下。

二、主要措施及做法

(一)加强领导,健全服务网络

坚持把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作为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突破口,成立了以市领导为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的项目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推进会议,研究部署项目实施中出现的相关问题。结合本市发展实际,每年制定下发《昌吉市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均等化工作实施方案》、《昌吉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重点从资金落实、机构设立、责任细化等方面进行明确,加大项目跟踪和督促检查力度,保证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顺利实施。一是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的原则,先后投资4500万元新建10个乡镇卫生院和75个村卫生室,每个卫生院、村卫生室面积分别达到1800平方米、90平方米,有效改善了农牧区群众就医保健环境。二是按照每个街道设置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要求,先后投资

3000万元新成立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财政全额预算管理,保证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在城区实现全覆盖。三是先后投资5000万元为基层卫生单位配备医疗设施设备,保证了服务工作正常运转。自2008年以来,昌吉市、乡、村三级医疗基础网络建设已累计投资2亿元,确保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顺利实施。四是增加基层医疗机构编制,加强卫生人员队伍建设,累计增加基层卫生人员466人,充实了基层医疗卫生队伍。目前,昌吉市基本构建了以市公立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为网底的三级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实现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覆盖。

(二)加强管理,强化督导考核

坚持把强化督导考核作为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重要抓手,市政府每年定期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情况进行系统督导检查和技术培训。坚持落实“月查、季评、年考核”三级督导考核机制,由市卫生局对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站每年督导考核2次,市疾控中心、妇幼保健院等公共卫生专业机构对乡镇、村、社区、社区站每季度督导一次,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村卫生室、社区站每月督导一次,通过层层督导考核,确保了项目落实。坚持“以奖代补、奖优罚劣”的原则,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资金纳入财政社保专户,实行管用分开,按照9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核定单项资金,根据城乡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机构为辖区居民提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数量、质

量和考核情况,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按照“时间过半、任务过半、资金过半”和“先预拨、后结算”的原则向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机构拨付补助资金,有效提高了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公共卫生服务质量显著提升。

(三)加强培训,稳定医疗队伍

坚持把人才培养作为支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战略工程来抓,一是抓好人员培训。先后对乡镇、社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免费进行在职学历提升教育和全科医生岗位培训,同时选派医疗卫生技术人员赴对口援疆省市学习项目实施相关知识,提高医务人员技能水平。自2008年以来,共为各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免费定向培养本科乡村医生45名。二是积极引进外来人才。加大与区内外大医院协作力度,邀请各类专家对项目实施进行技术指导,将10名福建泉州援疆医疗卫生专家分配到市直项目单位,提供智力援助,帮助培训人才。三是开展内部对口协助。组织市直4家医疗卫生单位与各乡镇卫生院开展项目技术协作;规定市直医疗卫生单位技术人员晋升中级以上职称,必须到指定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相应医疗服务及业务指导工作;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定期到各村卫生室开展驻村带教工作,为项目实施提供技术指导。四是全面落实优惠政策。制定《昌吉市乡镇卫生院在编工作人员生活补助发放暂行办法》,按照120元-500元四个等级对乡镇卫生院在编医务人员进行发放;对村医和取得助理以上资格人员,认真落实

乡村医生新补助标准,按照每人每月500元和每人每月800元的标准进行补助,确保了乡村医生队伍的稳定。

(四)加强宣传,夯实项目基础

坚持将群众的知晓率与满意率作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重要内容,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宣传车、手机短信等多种形式,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宣传,尤其用汉语和哈萨克语两种语言文字加强对边远牧区的宣传,使城乡居民充分了解项目的服务内容和免费政策,累计散发宣传单7类15万张、健康资料9.71万份,展出专栏782期、更新公共卫生宣传版面1540期,开展健康教育讲座或咨询活动1946次,健康主题宣传覆盖面达到90%以上,为项目实施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同时,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纳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公开范围,将每个环节予以公开,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共接受群众意见和建议1500多条,有效保证了项目工作的落实。

三、几点体会

(一)领导重视、全民支持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顺利实施的关键。昌吉市党委、政府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给予高度重视,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及时确定了卫生工作发展思路,强化宣传,提高全市各级干部和群众对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重要意义的认识,动员全市上下共同支持和参与卫生事业建设,有力地推进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顺利实施。

(二)充足的资金投入是做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的根本保证。近几年,我市坚持每年将部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列入惠民事实,市财政安排了充足的专项资金作为项目保障。同时,我市紧紧抓住中央支持新疆跨越式发展和全国各部委、省市支援新疆建设的有利时机,积极争取资金项目,加快卫生医疗基础设施建设,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三)强化管理、精心服务是做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在我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过程中,我市及时组织市卫生、财政等部门严格制定服务项目建设各项管理制度,强化管理意识、竞争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抽调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中,对全市各街道、乡镇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进行跟踪督导,狠抓规范化建设,完善服务措施,提高服务质量,为全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昌吉市基层医疗服务单位的设施条件和城乡居民就医保健环境。虽然我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与人民群众的就医需求相比,许多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我们将以本次会议为契机,认真落实各项政策措施,为进一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做出新的贡献。

我的发言完了,谢谢大家。

第三篇:围绕中心 服务大局 提高公路文化建设水平

我们XX市公路文化建设,是伴随着公路事业的发展步伐而逐步形成的。多年来,我们根据省、市主管部门的部署和要求,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坚持“夯实创建基础,构建长效机制,创新活动载体,注重工作实效”的思路,突出抓好“平安畅通路”、“绿色生态路”、“XX和谐路”,积极开展行业文化建设主体活动,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精神和行业特色的山区公路文化体系,全系统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市处曾先后被国家交通运输部评命名为“全国农村公路建设质量年活动”先进单位;被省交通运输厅命名为“交通系统先进集体”;被XX市委、市政府命名为“依法办事示范窗口”单位。连续6年蝉联“省级精神文明单位”。现有的3个公路收费站均为省级青年文明号,其中XX收费站被授予“全国青年文明号”荣誉称号。

一、适应新形势,打造公路文化建设运行机制 公路文化理念是对公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高度概括和集中提炼,是公路文化深层次的宗旨追求。我们通过公路文化建设,将行业普遍信奉和倡导的价值理念付诸于公路管理之中。因此,我们从三个方面形成共识。

(一)开展文化建设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深刻阐明了新时期加强文化建设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时代的发展、中央的战略部署、交通运输行业的要求,文化建设已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二)开展文化建设是树立公路形象的重要举措。随着公众对服务需求的增长和服务要求的提高,我们需要运用公路文化建设方略这个软科学管理,以加强公路文化建设为总抓手,全面提升公路行业文明创建水平。因此,公路文化建设是树立公路行业形象,增强职工队伍的凝聚力,提升行业文明水平的需要。

(三)开展文化建设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使命。多年来,公路人用汗水铸就了千余公里公路,创造出了骄人的业绩,锻造出了一支过硬的职工队伍,形成了许多有特色的、优秀的文化理念。我们进行文化建设,就是要溯本正源、凝聚合力、激发活力,总结历史经验、发扬优良传统、建设优秀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责任。

二、建立新机制,确保公路文化建设落到实处 公路制度文化建设,为公路的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证。多年来,我们不断健全完善各项机制,把公路文化建设纳入公路发展的总体规划中,通过创新机制,使制度文化建设日趋完善。

(一)健全管理机制,突出公路文化建设的坚定性。在精神文明创建过程中,我们坚持把公路文化建设摆上突出位置。近年来,我们坚持每年开展一项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把党建、精神文明、行业文化建设、党风廉政建设有机的融入这一主题中,增强工作实效,突出工作重点,进一步提升公路行业文化建设和文化建设水平。为将文化建设上升为行业管理的标准和规范,促进文化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2011年,我们重新对《处党委会、行政领导办公会议制度》、《机关学习制度》、《机关廉政建设制度》、《机关人员工作规则》等20项管理制度进行了修改完善,编印了《管理制度汇编》,从行为上规范了职工的文明和文化意识,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使干部职工的工作效率、工作作风、工作效果有较大的提高。

(二)强化宣传机制,深刻领会公路文化的内涵性。我们正确处理好文化建设与日常工作的关系,树立做工作是在做文化,做文化也是在做工作的理念,用文化推动工作,在工作中应用文化。为解决职工“文化遥不可及,深不可测”的误区,我们加大宣传力度,对公路文化进行诠释。我们还以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或者职工每天都干的工作来诠释行业精神,让职工充分认识到行业精神离自己很近、自己随时随地都在体现行业精神。比如养路工处理病害,程序规范,不缺少一个环节;治超站实行罚缴分离,拒绝说情,拒绝红包;工程建设严把质量关、安全隐患“零容忍”;收费员连续万元无差错,面对秽词、谩骂,委屈服务等,这就是对“公路文化”的最好解释,让职工在潜移默化中认识了公路文化、认可了公路文化,从而,用心来塑造、经营、管理公路文化。

(三)注重引导机制,扩大全员参与的广泛性。交通运输部发布的《交通运输行业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施纲要》,精辟阐述了行业核心价值观、行业使命、共同愿景、交通精神和职业道德核心内容,为我们今后公路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公路行业的价值观是公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为公路事业的发展和指导干部职工的行为规范,激励干部职工的斗志起着积极的作用。我们加强以“风正、气顺、路畅、人和”为主旋律的行业文化建设,注重从思想上积极引导,从行动上广泛发动,从行为上规范约束,要求职工全员参与到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来。近年来,我们有针对性地策划开展了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深入开展“创先争优、争做公路先锋”活动;坚持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主旋律教育和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三德”教育。深入开展了“党员先锋号”、“青年文明号”、“巾帼文明岗”、“党团员示范岗”等文明创建活动,不断巩固“文明单位”创建成果。通过抓“职工之家”、“党员之家”、“青年之家”等硬件建设,经常抓职工“爱路、爱岗、爱段、敬业守德、顾全大局”的思想建设。我们以建党90周年为契机,开展了红色之旅、红歌大赛、红色摄影展等“三红”系列活动,举办了党史党建知识竞赛,组织了以“党在我心中”巡回演讲活动,提升行业文化软实力,增强行业向心力。

(四)榜样激励机制,提升公路文化的感召性。公路职工是公路文化建设的主体,高水平的文化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公路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公路职工的综合素质。抓好公路文化建设,就要树立典型,为职工树立榜样,发挥先进人物的感召力,激发职工热爱本职的主人翁责任感和自尊、自爱、自强的事业心。近几年,我们通过有针对性地组织路政、收费站、养护公司开展以“岗位学雷锋,行业树新风”、“创建文明窗口、争当岗位标兵”为内容的群众性创建活动。通过大力宣传 “省劳动模范”、“全国模范养路工”XX增大养护公司张存佳的先进事迹,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激发系统员工的责任意识和爱岗敬业精神;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办好“9.15”员工节,在职工中灌输公路文化意识,向社会广泛宣传公路文化的社会作用。

三、树立新理念,增强公路文化建设的实效性 在公路文化建设上,我们结合通化实际,围绕公路中心工作,将文化建设与公路管理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用公路建设塑造文明,用“窗口”服务展示文明,用公路养护提升文明,用事企联动彰显文明,用路政管理延伸文明,用廉政建设保障文明,精心打造畅通路、生态路、平安路,增强公路文化建设的生机活力,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一)树立服务理念,全力打造“畅通路”。 一是公路建设塑造文明。在公路建设中,我们坚持“工程优质,干部优秀”的原则,树立“以人为本”、“呵护自然”、“珍惜资源”等工程建设理念,走资源节约型和生态型道路,打造设计施工集约环保、资源要素综合利用、通行环境整洁优美与自然和谐融洽的公路公共产品。突出抓好“质量、安全、廉洁”三个重点,实现了“工程优质,干部优秀”的目标。几年来,我们逐项工程建设合格率均达到100%,优良品率达95%以上。干线公路里程由2005年的710.8公里,增加到2011年的1219.7公里,增幅71.6%。

二是“窗口”服务展示文明。我们以建设文明窗口为目标,开展了争创“文明收费站”、“青年文明号”、“十佳收费员”等一系列创建活动,各收费站将依法收费和优质服务结合起来,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以车为本”的服务理念。工作中亲情化、人性化服务的内容和要求逐步增多,开展向过往司乘人员提供开水、常用药品、维修工具等便民服务,为过往司乘人员做好事实事,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文明创建带来的优质服务,各收费站收到表扬信成百上千件,使公路收费站成为物质文明建设的通道,精神文明建设传播的窗口。“宁可辛苦我一人,要让车辆天天满意过”的口号在各收费站深入人心,一个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良好氛围已在收费站形成。各收费站加强站容站貌建设,绿化庭院和收费广场,营造干净、整洁、优美的服务环境,贴心细致的人性化服务和洁净亮丽的收费环境,成为公路线上一道优美的风景,播撒着文明新风。

(二)创新工作理念,倾力打造“生态路”。 一是公路养护提升文明。为最大限度地巩固公路建设成果,我们坚持“建养并重,协调发展”的方针,树立“建设是发展,养护也是发展,而且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坚持“两全”养护,不断完善养护机制,破除“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的旧观念,增强不进则退的危机感,时不我待的紧迫感,率先发展的责任感,认真履行做一个负责任行业的职责。进一步加强公路管理机构“监管、指导、协调、服务”的行业职能,组织指导公路养护企业开展精细化管理,按照“畅、洁、绿、美、安”的养护管理要求,坚持以预防性养护为主的原则,通过实施安保工程,整治危桥险路,使公路通行条件和通行环境明显改善,通行能力和通行水平全面提升。2011年,在全国公路养护管理大检查中,我市四条路线顺利通过路况检测,得到了国家检查组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二是事企互动助推文明。公路管理体制及养护运行机制改革后,我们处及6个县(市)区公路管理段转变管理职能,积极探索事企互动共赢的发展模式,构建事企和谐的管理机制。二级公路管理部门以做负责任行业为己任,认真履行“监管、指导、协调、服务”的管理职能,规范公路养护工程招投标,维护公平正义,培育公路养护市场,扶持公路养护企业发展壮大。公路养护企业围绕“养好公路,保障畅通”的宗旨,坚持常年养护、适时养护和精细化养护,保证公路安全畅通。“养好公路是本份天职,保证畅通是行业责任”的理念深入人心,成为广大养路员工的自觉行为。

(三)树立民生理念,为民打造“平安路”。 一是路政管理延伸文明。我们围绕“创新机制、强化管理、文明执法、科学规范、保障畅通”的工作宗旨,坚持“内提素质,外树形象”的理念,加强路政队伍建设,扎实开展路政管理政务公开,疏通群众监督渠道,增加执法透明度,积极推进由执法管理型向执法服务型转变,推行“有困难找路政”的承诺,在执法过程中树立为民服务的良好形象,做到队伍专业化、工作制度化、办案程序化、执法规范化。路政快速反应能力进一步增强,处理路政案件的工作效率和服务人民群众的水平得到提高。大力宣传公路法律法规,扎实开展“路政宣传月”活动,加大路域环境综合治理,紧紧依靠当地政府,将行业行为上升为政府行为,路产路权得到有效保护,路容路貌明显改观,连续多年无行政复议败诉案件发生。2011年共计查处超限超载车辆2340台次,卸载车辆6辆,卸载总重量90吨, 共收取赔补偿费589900元。

二是廉政建设保障文明。我们紧紧抓住廉洁从政,制度制约,政务公开,决策透明等主要环节,抓标治本,关口前移,严格落实“一把手三个不直接管”的规定,实行副职干部“一岗双责”制。出台了七项廉政建设规定和规范性文件,坚决不准领导干部利用职权违反规定干预和插手建设工程招投标,为个人和亲友谋私利。对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使用,必须经集体讨论决定。我们还与通化市东昌区检察院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签订协议,进行预防教育,检察院介入工程招投标全过程。一个“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廉政文化氛围正在全行业加速形成,大大丰富和拓展了文明创建的新内涵。

第四篇:安徽省人口计生委关于印发加强和创新城市社会管理提高人口和计划生育公共服务水平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安徽省人口计生委关于印发加强和创新城市社会管理提高人口和计划生育公共服务水平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皖人口发〔2011〕13号

各市人口计生委:

现将《安徽省人口计生委关于加强和创新城市社会管理、提高人口和计划生育公共服务水平的指导意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贯彻落实。

二〇一一年七月四日

安徽省人口计生委关于加强和创新城市社会管理 提高人口和计划生育公共服务水平的指导意见

为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战略决策,进一步巩固全省城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创新工程”建设成果,促进新形势下城市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健康发展,现就加强和创新城市社会管理、提高人口和计划生育公共服务水平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加强和创新城市社会管理、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以推动城市健康发展、促进城市居民安居乐业为核心,以进一步建立健全城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公共服务体系、提高计划生育综合服务水平为重点,转变观念,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基层基础,提高城市人口和计划生育科学管理水平,促进城市人口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二、目标任务

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系统推进”的总体思路,以服务至上、兼顾管理为原则,发挥信息化优势,搭建城市服务管理新平台,努力保障和维护包括流动人口在内的城市居民平等享受计划生育、家庭发展、权益维护等方面的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提高城市居民的创造活力和幸福指数,探索和建立适应城市现代化发展规律、适应我省城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发展要求的服务管理新格局。为实现上述目标,在全省城市范围内重点推进三项工程建设。

(一)城市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创新”工程。城市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创新”工程是以建立网格管理责任机制为核心,以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为目标,通过现代网络技术和信息化手段的运用,充分整合各类现代社会管理资源,实现城市人口基础信息的全域全员管理和个体信息的定位管理,确保城市实有人口基础信息的完整、准确,促进城市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模式和公共服务方式的转变,在宏观上为政府统筹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在微观上为基层服务管理提供便利,从而破解城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难题,实现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

(二)“新居民计划”促进工程。“新居民计划”促进工程坚持以人为本,以消除差别待遇,保障生活在城市的全体流动人口平等获得计划生育及其他社会基本公共服务需求为立足点,落实流动人口“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逐步实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以改善流动人口民生、促进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为目标,突破城乡分割和区域封闭的二元 1 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障碍,发挥城市基层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管理资源优势,提高城市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服务水平,在为流动人口提供与城市户籍人口同等的宣传倡导、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奖励优待等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的同时,尽可能多地为他们提供城市生活的全方位服务,为流动人口尽快融入城市生活,实现在城市的安居乐业营造良好的环境。

(三)“家庭发展能力建设”促进工程。家庭发展能力的建设和提高,关系着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落实,关系着人的全面发展,关系着经济社会发展。家庭发展能力建设,应根据城市居民家庭发展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需求,以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网络为依托,通过整合资源、优化功能、拓展服务,有针对性地为城市家庭提供生育关怀、子女成才、生活改善、风险抵御、权益保障、文明进步等家庭能力发展方面的服务和援助,促进居民家庭生产、生活、生育能力的全面提高。实施“家庭发展能力建设”促进工程,应从提高计划生育家庭发展能力入手,营造促进家庭能力发展的氛围,进而带动城市中所有家庭发展能力的增强、幸福指数的提升,促进家庭的幸福美满和社会的和谐进步。

三、主要举措

(一)建立网格责任制和综合信息员队伍,注重基层工作责任的落实。

建立网格管理责任机制,按照“划片包干、责任到人、跟踪服务、精细管理”的原则,在社区以下实行网格责任制,将社区划分为若干个网格管理区域,设立网格责任人,明确工作责任,推行网格管理绩效考核,逐步建立起责任明确、监管有力的工作新机制。建立社区综合信息员队伍,选聘一批文化素质高、工作责任心强、热心社区服务的人员担任信息员,承担以人口基础信息为主、包括各项社会事务基础信息的采集、反馈工作,同时,协助基层党委、政府开展政策法规宣传、了解社情民意、调解邻里纠纷等,成为社区群众的贴心人。社区综合信息员队伍应以专职信息员为主体,社区工作者、楼院长、社区志愿者为补充,保证队伍的相对稳定,强调队伍与社区群众的紧密联系,确保服务管理基础信息的及时、完整、准确,确保基层工作责任的全面落实。

(二)建立人口社会事务信息系统,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统筹协调。

人口社会事务信息系统以全员人口信息为基础,以计划生育信息为核心,兼顾各项社会事务信息,运用现代网络技术,依托具备电子地图(GIS)和人员定位功能的人口全息数据库,对人口和计划生育及以人口信息为基础的社会事务信息进行收集、传递、存储、整理和维护,实现人口和社会事务决策、管理的智能化。按照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要求,以人口社会事务信息系统为平台,整合各类、各部门的社会信息资源,为基层党委、政府统筹和落实各项服务管理奠定坚实基础,促进人口信息资源的共享,形成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工作格局。

(三)建立城市生活e(驿)站,注重公共服务模式的构建。

打造网络形态的“城市生活e站”,引导居民通过网络获取知识、了解信息、享受服务,转变生活方式,提高生活品质。网络形态的“城市生活e站”将以创建“城市生活e站”网为重点,提供城市居民生产、生活、生育中所需要的各类资讯,突出与人口和计划生育相关的卫生保健、生殖健康、婚育知识、社区信息等内容,搭建公共服务网络平台,提供网上的人口计生政策咨询、证件申请办理、信息交流等服务。

在人口较为密集、特别是流动人口相对聚集的城市社区,建立融生活服务、信息服务、娱乐服务为一体的实体“城市生活e(驿)站”,通过家庭生活指导室、电子阅览室、社区小课堂、早教中心、老年活动中心等多样化功能设置,打造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的实体平台,传播城市生活的新理念、新知识、新方式,促进沟通交流,提升幸福指数。

2 城市生活e(驿)站要通过文化氛围的营造和价值模式的推广,使社区居民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和新型的生活方式,促进城市居民家庭发展能力建设和新居民的社会融合,逐步形成城市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的品牌效应。

(四)鼓励创新,注重群众多样性需求的满足。

各地在实施三项工程建设过程中,应将“创新”理念贯彻始终,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根据本地实际,通过需求调查、运用项目管理等方式了解群众多样性需求,推陈出新,创出品牌,体现特色,营造全省城市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健康发展的生动局面。

四、工作要求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各地要在工作推进中,树立“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理念,从转变工作思路入手,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在着眼于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同时,更加注重人口素质的提高,注重人口结构的优化,注重家庭发展能力的建设,注重居民幸福指数的提升,加快角色转变,从满足群众多样性、个性化需求出发,创新服务机制,确保城市居民获得满意的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

(二)加强领导,全力保障。

各地要把开展社会管理创新、提高城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公共服务水平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强化部门联动,提供人力、物力、财力保障,确保工作有序推进。各地要按照本指导意见的要求,制定具体实施意见,保证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三)扎实工作,务求实效。

推进城市社会管理创新、提高人口和计划生育公共服务水平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各地务必从实际出发,从群众需求出发,按照统一部署,抓好各项工作。各地要加强指导、强化监管,指导基层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搞一刀切,不搞形象工程,扎实推进,注重实效,确保全省城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健康发展和卓有成效。

第五篇:酒店服务水平提高

提高酒店服务质量方案

我们酒店的设施设备是世界一流的,很多时候员工的服务水平不是一流的,提高员工服务水平迫在眉睫,需要酒店系统化培训。

建议办法如下:

1. 建立本酒店的服务理念,最好的服务除了及时、准确,更需要一致

2. 培训员工服务意识,提高语言和肢体语言的表达能力,培养员工自信心,使员工能够自

然、得体、顺畅的为客人提供服务(员工是对客服务中最宝贵的资源,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直接代表着酒店的形象和服务水平)

3. 建立各个部门的物品摆放标准、服务流程、卫生标准,员工做事有章可循

4. 建立客人喜好档案(客人的姓名、喜好、生日、家人的喜好、家人的生日等等),酒店内

部共享,让我们的员工为客人提供个性化服务,给难忘、独特和个性化的华盛江泉城体验

5. 电脑部创建酒店公共盘,做到资源共享,“分享优质服务故事”,教员工如何为客人创造

个性化的体验、如何为客人创造惊喜、增加客人对本酒店的情感投入

6. 建立完善的表扬卡、表扬信系统,并且建立明确的奖励制度,每天的视觉刺激比每两个

月选举服务明星的办法更要有效(在每个营业区域的前台,设有专门的表扬卡和表扬信箱)

7. 每个部门都要有完整的产品知识介绍,让员工了解整个酒店的项目、功能及价格,更要

了解其他部门的职能,让员工做到首问责任者,做到所有的部门都能烫衣服、所有的部门都能点餐。

8. 每一个成功的酒店都需要培养人才、贮备人才,酒店有必要制订完整的培训计划,长期、

定期为酒店各个部门分阶段的培训

上一篇:特岗教师考试面试问题下一篇:田径二级裁判考试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