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上的几个效应

2022-08-31

第一篇:心理学上的几个效应

教师一定也要知道的几个效应论

破窗效应

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荣。“破窗理论”不仅仅在社会管理中有所应用,而且也被用在了现代企业管理中。 蝴蝶效应

什么是蝴蝶效应?1979年12月,洛伦兹在华盛顿的美国科学促进会的一次讲演中提出: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有可能会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他的演讲和结论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从此以后,所谓“蝴蝶效应”之说就不胫而走,名声远扬了。

“蝴蝶效应”之所以令人着迷、令人激动、发人深省,不但在于其大胆的想象力和迷人的美学色彩,更在于其深刻的科学内涵和内在的哲学魅力。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蝴蝶效应”反映了混沌运动的一个重要特征:系统的长期行为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

经典动力学的传统观点认为:系统的长期行为对初始条件是不敏感的,即初始条件的微小变化对未来状态所造成的差别也是很微小的。可混沌理论向传统观点提出了挑战。混沌理论认为在混沌系统中,初始条件的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我们可以用在西方流传的一首民谣对此作形象的说明。这首民谣说:

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

马蹄铁上一个钉子是否会丢失,本是初始条件的十分微小的变化,但其“长期”效应却是一个帝国存与亡的根本差别。这就是军事和政治领域中的所谓“蝴蝶效应”,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但是确实能够造成这样的恶果。一些看似极微小的事情,却有可能造成集体内部的分崩离析,一定要防微杜渐,否则,悔之晚矣。

“蝴蝶效应”启示录,古往今来知多少? 近因效应

最近、最后的印象,往往是最强烈的,可以冲淡在此之前产生的各种因素,这就是近因效应。有这样一个例子:面试过程中,主考官告诉考生可以走了,可当考生要离开考场时,主考官又叫住他,对他说,你已回答了我们所提出的问题,评委觉得不怎么样,你对此怎么看?其实,考官做出这么一种设置,是对毕业生的最后一考,想借此考察一下应聘者的心理素质和临场应变能力。如果这一道题回答得精彩,大可弥补此前面试中的缺憾;如果回答得不好,可能会由于这最后的关键性试题而使应聘者前功尽弃。 青蛙效应

从前有一则水煮青蛙的寓言:如果把一只青蛙放在沸水中,它便会纵身而出;如果把一只青蛙放进温水中,它会感到舒舒服服的。然后你再慢慢升温,即使升至摄氏80°,青蛙也仍然会若无其事地待在那水里。随着温度的继续上升至90°- 100°时,青蛙就会变得越来越虚弱,在此情况下,青蛙已经失去自我脱险的能力了,直至把它煮熟为止。在第二种状况下,青蛙为什么不能自我摆脱险境呢?这是因为青蛙内部感应自下而上威胁的器官,只能感应出激烈的环境变化,而对缓慢、渐进的环境变化却不能及时做出感应。这就是一种“青蛙效应”。

“青蛙效应”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生于忧患,死于安逸。” 美人效应

罗马一家自助餐厅的老板想出一个赚小费的妙计。他请来一位非常漂亮的姑娘,坐在柜台边收钱,以便使男客们神魂颠倒,慷慨解囊。谁知那位姑娘上班后没过几天,就对老板说:“我想,我不如以前漂亮了。”老板忙问:“这是怎么回事呢?”“现在,所有的男客都在柜台边反复地数找给他们的零钱。” 鲶鱼效应

西班牙人爱吃沙丁鱼,但沙丁鱼很娇贵,极不适应离开大海后的环境。用不了多久就会死掉。为延长它的活命期,当地渔民想出了一个办法,将几条沙丁鱼的天敌鲶鱼放在运输容器里。为了躲避天敌的吞食,沙丁鱼在有限的空间里快速游动,反而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这就是经济学上讲的鲶鱼效应。为了更好地生存发展下去,惧者必然会比其他人更用功,而越用功,跑的就越快。○ 晕轮效应

晕轮原指月亮被光环笼罩时产生的模糊不清的现象。晕轮效应是一种普通存在的心理现象,即对一个人进行评价时,往往会因对他的某一品质特征的强烈、清晰的感知,而掩盖了其他方面的品质。

毕业生在求职应聘中,如果能够巧妙地运用这种晕轮效应,把自身的优势充分地展现出来,一定会给招聘考官留下深刻的印象,赢得对方的赏识,取得面试的成功。比如,当招聘者问及你的英语水平时,你便用英语熟练地与其交谈,必然会引起招聘者的极大兴趣,很可能当场便与你拍板“成交”。但在运用这一效

应时一定要注意,不能刻意制造“光环”效果,那种虚妄做出的行为,往往适得其反 木桶效应

在管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木桶理论”,是指用一个木桶来装水,如果组成木桶的木板参差不齐,那么它能盛下的水的容量不是由这个木桶中最长的木板来决定的,而是由这个木桶中最短的木板决定的,所以它又被称为“短板效应”。由此可见,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短板”的长度决定其整体发展程度。正如,一件产品质量的高低,取决于那个品质最次的零部件,而不是取决于那个品质最好的零部件;一个组织的整体素质高低,不是取决于这个组织的最优秀分子的素质,而是取决于这个组织中最一般分子的素质一样。„„此种现象在管理学中通常被称为“木桶效应”。 “木桶效应”对你有何启示?

马太效应

《圣经》马太福音章节中有这样一段故事:“一个人要往外国去,就叫了仆人来,把他的家业交给他们。按着各人的才干,给他们银子。一个给了五千,一个给了二千,一个给了一千。就往外国去了。那领五千的,随既拿去做买卖,另外赚了五千。那领二千的,也照样另赚了二千。但那领一千的,去掘开地,把主人的银子埋藏了。过了许久,那些仆人的主人来了,和他们算账。那领五千银子的,又带着那另外的五千来,说,主阿,你交给我五千银子,请看,我又赚了五千。主人说,好,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把许多事派你管理。可以进来享受你主人的快乐。那领二千的也来说,主阿,你交给我二千银子,请看,我又赚了二千。主人说,好,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把许多事派你管理。可以进来享受你主人的快乐。那领一千的,也来说,主阿,我知道你是忍心的人,没有种的地方要收割,没有散的地方要聚敛。我就害怕,去把你的一千银子埋藏在地里。请看,你的原银在这里。主人回答说,你这又恶又懒的仆人,你既知道我没有种的地方要收割,没有散的地方要聚敛。就当把我的银子放给兑换银钱的人,到我来的时候,可以连本带利收回。夺过他这一千来,给那有一万的。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馀。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科学家罗卜特.默特把故事中的现象称为“马太效应”——即任何个人、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方面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现实生活中“马太效应”无处不在。

第二篇:最常用到的几种心理效应集锦

1、“酸葡萄”心理和“甜柠檬”心理

“酸葡萄”心理是指自己努力去做而得不到的东西就说是“酸”的,是不好的,这种方法可以缓解我们的一些压力。比如:别人有一样好东西,我没有,我很想要,但实际上我不可能得到。这时不妨利用“酸葡萄”心理,在心中努力找到那样东西不好的地方,说那样东西的“坏

话”,克服自己不合理的需求。

“甜柠檬”心理就是认为自己的柠檬就是甜的,“甜柠檬”是指自己所有而摆脱不掉的东西就是好的,要学会接纳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都有自己的优势,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特点,千万不要轻易说自己这不好,那不如人,不妨试试“甜柠檬”心理学会接纳自己,逐

渐增强自信。来源:考试大的美女编辑们

2、“南风效应”

法国作家拉封丹曾写过一则寓言,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因为觉得很暖和,所以开始解开钮扣,继而脱掉大衣。结果很明显,南风获得了胜利。这就是“南风效应”这一社会心理学概念的出处。考

试大论坛

“南风效应”给人们的启示是: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时,要特别注意讲究方法。北风和南风都要使行人脱掉大衣,但由于方法不一样,结果大相径庭。比如:有些同学与大家在一起时很凶很要强,一次、两次可能因为你很凶,要了别人强,占了上风,但不久你就会发现你已经失去了朋友。我们可以还看到,在与别人发生矛盾,各不相让,到最后往往是两败俱伤,想想如果学学“南风”两人平心静气地好好谈谈,结果是否会好许多呢

3、心理学中的巴纳姆效应

朋友一次问我世界上什么事最难。我说挣钱最难,他摇头。哥德巴赫猜想?他又摇头。我说我放弃,你告诉我吧。他神秘兮兮地说是认识你自己。的确,那些富于思想的哲学家们

也都这么说。考试大论坛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这些问题从古希腊开始,人们就开始问自己,然

而都没有得出令人满意的结果。

然而,即便如此,人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自我的追寻。

正因为如此,人常常迷失在自我当中,很容易受到周围信息的暗示,并把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从众心理便是典型的证明。

其实,人在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受到他人的影响和暗示。比如,在公共汽车上,你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一个人张大嘴打了个哈欠,他周围会有几个人也忍不住打起了哈欠。有些人不打哈欠是因为他们受暗示性不强。哪些人受暗示性强呢?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测试检查出

来。来源:考试大

让一个人水平伸出双手,掌心朝上,闭上双眼。告诉他现在他的左手上系了一个氢气球,并且不断向上飘;他的右手上绑了一块大石头,向下坠。三分钟以后,看他双手之间的差距,距离越大,则暗示性越强。来源:

认识自己,心理学上叫自我知觉,是个人了解自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更容易受到来自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出现自我知觉的偏差。

在日常生活中,人既不可能每时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总把自己放在局外人的地位来观察自己。正因为如此,个人便借助外界信息来认识自己。个人在认识自我时很容易受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常常不能正确地知觉自己。

心理学的研究揭示,人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曾经有心理学家用一段笼统的、几乎适用于任何人的话让大学生判断是否适合自己,结果,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这段话将自己刻画得细致入微、准确至极。下面一段话是心理学家使用的材料,你觉得是否也适合你呢?采

集者退散

你很需要别人喜欢并尊重你。你有自我批判的倾向。你有许多可以成为你优势的能力没有发挥出来,同时你也有一些缺点,不过你一般可以克服它们。你与异性交往有些困难,尽管外表上显得很从容,其实你内心焦急不安。你有时怀疑自己所做的决定或所做的事是否正确。你喜欢生活有些变化,厌恶被人限制。你以自己能独立思考而自豪,别人的建议如果没有充分的证据你不会接受。你认为在别人面前过于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你有时外向、亲切、好交际,而有时则内向、谨慎、沉默。你的有些抱负往往很不现实。

这其实是一顶套在谁头上都合适的帽子。来源:考试大的美女编辑们

一位名叫肖曼?巴纳姆的著名杂技师在评价自己的表演时说,他之所以很受欢迎是因为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心理学上将这种倾向称为“巴

纳姆效应”。

有位心理学家给一群人做完明尼苏打多相人格检查表(MMPI)后,拿出两份结果让参加者判断哪一份是自己的结果。事实上,一份是参加者自己的结果,另一份是多数人的回答平均起来的结果。参加者竟然认为后者更准确地表达了自己的人格特征。采集者退散

巴纳姆效应在生活中十分普遍。拿算命来说,很多人请教过算命先生后都认为算命先生说的“很准”。其实,那些求助算命的人本身就有易受暗示的特点。当人的情绪处于低落、失意的时候,对生活失去控制感,于是,安全感也受到影响。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心理的依赖性也大大增强,受暗示性就比平时更强了。加上算命先生善于揣摩人的内心感受,稍微能够理解求助者的感受,求助者立刻会感到一种精神安慰。算命先生接下来再说一段一般的、

无关痛痒的话便会使求助者深信不疑。

4、培哥效应

在有些电视节目中,曾有人做过所谓奇特的记忆表演。一般都是在舞台上立一块黑板,然后随意让观众说出一些词语、数字、节目名称、公式、外语单词等等,并按序写在黑板上。表演者在这一过程中不看黑板,但他却能根据观众的要求准确地讲出其中的任意一项内容,甚至还能把全部内容倒背出来。来源:考试大

这种表演看起来十分神奇,其实只不过是运用了培哥记忆术,产生了“培哥效应”罢了。这种方法实际上并不难,它是自创一套记忆编码,比如,⑴——帽子,⑵——眼镜,⑶——围巾,⑷——衣服,⑸——腰带,⑹——裤子……并熟练地记下来,然后通过联想与要记的材料相连接。比如要求你记住这样几个词:⑴大象,⑵打气,⑶洗澡,⑷电风扇,⑸自行车,⑹水……这样你就可以把大象与固定编码的第一号帽子联系起来,联想到大象的鼻子上戴了一顶帽子。要记住第六个词“水”时,把它与裤子产生联想——水把裤子弄湿了。

通过这样的编码联想,记起来就不困难了。因为在联想时,我们有意识地把联想的事物放大,表象清晰而奇特。例如要记住第四个词——电风扇与衣服发生联想时,如果表象是电风扇吹开了衣服就很一般,但如果想象成电风扇穿了一件羽绒服,就非常奇特,这就更便于记住这一对象。来源:考试大的美女编辑们

培哥记忆术的固定编码有很多种,如按照自己身体各部分的上下编号,按进门后能看到的东西编码,按自己的亲朋好友的姓名编号等等。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掌握了这种方法,就可以避免记忆的枯燥单调,使其妙趣横生了。当然,这种方法的掌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我们去经常锻炼,并尽可能地使自己的联想

奇特醒目非同一般。考试大收集整理

第三篇:最常用到的几种心理效应集锦(一)

1、瓦拉赫效应

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的成功过程极富传奇色彩。瓦拉赫在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了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学期下来,教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难以造就文学之材。”此后,父母又让他改学油画,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成绩全班倒数第一。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部分老师认为他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的素质,建议他学化学,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子被点燃了,终于获得了成功。瓦拉赫的成功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学生的智能发展是不均衡的,都有智慧的强点和弱点,他们一旦找到了发挥自己智慧的最佳点,使智能得到充分发挥,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后人称这种现象为“瓦拉赫效应”。

2、门坎效应

所谓门坎效应,是指一个人接受了较低层次的要求后,适当引导,往往会逐步接受更高层次的要求。该效应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雷瑟于1966年在做无压力屈从:登门坎技术的现场实验中提出的。

3、共生效应

自然界有这样一种现象: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显得矮小、单调,而与众多同类植物一起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人们把植物界中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称之为“共生效应”。事实上,我们人类群体中也存在“共生效应”。英国“卡迪文实验室”从1901年至1982年先后出现了25位诺贝尔获奖者,便是“共生效应”一个杰出的典型。

4、刻板效应

社会心理学认为,那种用老眼光看人造成的影响称为“刻板效应”。它是对人的一种固定而笼统的看法,从而产生一种刻板印象。在学校经常可见到这种现象,教师对那些天资聪颖、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脸上往往流露出喜爱的神色,并受到器重和青睐。而天资愚笨、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往往受到歧视,教师表现出急躁、厌烦的情绪,令人沮丧的话常挂在嘴边。实践证明,经常受到这种“待遇”的学生,会顿觉凉水浇身,丧失了学习信心,失掉了克服困难的勇气,以至产生颓废情绪。

5、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有时又称为第一印象的作用,指的是知觉对象给知觉者留下第一印象对社会知觉的影响作用。具体说,就是初次与人或事接触时,在心理上产生对某人或某事带有情感因素的定势,从而影响到以后对该人或该事的评价。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对决策中收集正确的情报加以分析而言,这种效应是不利的。无论第一印象是好或是坏都是片面的,不利于全面地了解、分析。

第一印象所产生的作用称之为首因效应。根据第一印象来评价一个人的好坏,往往比较偏颇。如果在招聘考试和考察员工绩效时,只凭第一印象,就会被某些表面现象蒙蔽。

首因效应在招聘过程中主要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以貌取人。对仪表堂堂、风度翩翩的应聘者容易赢得主考官的好感,二是以言取人,那些口若悬河、对答如流者往往给人留下好印象。因此在选拔人才时,既要听其言、观其貌,还要察其行、考其绩。

6、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指的是某人或某事的近期表现在头脑中占据优势,从而改变了对该人或该事的一贯看法。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是相对应的两种效应。首因效应一般在较陌生的情况下产生影响,而近因效应一般在较熟悉的情况下产生影响。两者都是对人或事的片面了解而主观臆断,使得决策信息失真。

7、晕轮效应(光环效应)

晕轮效应是指某人或某事由于其突出的特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忽视了其它的心理和行为品质。它有时会产生“积极肯定的晕轮”,有时会产生“消极否定的晕轮”,这都会干扰对信息的评价,要克服晕轮效应就必须坚持客观,不掺杂主观成分。

8、蝴蝶效应

196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洛伦兹研究“长期天气预报”问题时,出现了疑难问题:她在计算机上用一组简化数据模拟天气的演变,原本是想利用计算机的高速运算来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但是,事与愿违,多次计算表明,初始条件的极微小差异,会导致错误的结论。心理情绪也是如此,有一组漫画显示,一个人在单位被领导训了一顿,心里很恼火,回家冲妻子发起了脾气,妻子无来由地被训,也很生气,就摔门而去。走在街上,一条宠物狗拦住了去路,“汪汪”狂吠,妻子更生气啦,就一脚踢过去,小狗受到踢打,狂奔路过一个老人面前,把老人吓了一跳。正巧这位老人有心脏病,被突然冲出的小狗一吓,当场心脏病发作,不治身亡。

洛伦兹发现了微小差异导致的巨大反差,她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表达这个发现,一只小小的蝴蝶在巴西上空振动翅膀,它煽动起来的小小漩涡与其他气流汇合,可能在一个月后的美国得克萨斯州会引起一场风暴——这就是混沌学中著名的“蝴蝶效应”。

在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中,人事管理工作者如果灵活运用人事心理效应,就能充分调动下属或人才的积极性,使人尽其才,才尽其能,从而使工作效能达到最优。

9、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考查某校,随意从每班抽3名学生共18人写在一张表格上,交给校长,极为认真地说:“这18名学生经过科学测定智商很高。”事过半年,罗氏又来到该校,发现这18名学生的确表现超常。

罗森塔尔效应就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鸣现象。运用到人事管理中,就要求领导对下属要投入感情、希望和特别的诱导,使下属得以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如领导在交办某一项任务时,不妨对下属说:“我相信你一定能办好”、“我想早点听到你成功的消息。”这样下属就会朝你期待的方向发展,人才也就在期待之中得以产生。

10、贝尔效应

英国学者贝尔天赋极高,有人说他毕业后若研究晶体和生物化学,定会赢得多次诺贝尔奖。但他却心甘情愿地走另一条道路,把一个个开拓性的课题提出来,指引别人登上了科学高峰,此举被称为贝尔效应。

贝尔效应要求领导者具有伯乐精神和人梯精神,要以单位和集体为先,慧眼识才,放手用才,敢于提拔任用能力比自己强的人,积极为有才干的下属创造机会。

第四篇:班主任工作中体现的几种心理效应

班主任需灵活运用六种心理效应

作者单位:宜春四中 作者姓名:孙 雪 英

2007年12月24日班主任需灵活运用六种心理效应

宜春四中

孙雪英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教育者、组织者和领导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领路人,是学校领导的得力助手,是联系协调各方面的纽带和桥梁,更肩负着培养祖国建设接班人的重任。时下,很多班主任慨叹现在的学生难管、难教。一位优秀的班主任,不仅要教学出色,还要有很强的管理、驾驭班级的能力。经过多年班主任工作的实践探索,笔者认为,班主任灵活运用六种心理效应教育引导学生,能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巧用“破窗效应”

“破窗效应”源于一个实验,在一座闲臵的居民楼里,有一扇窗户的玻璃被打破,如果及时安上新玻璃,以后就不会再有人破坏其它玻璃;如不及时补装,人们就会受到某种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公众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从而诱发犯罪思想的滋生。

班主任要巧用“破窗效应”,合理地建立起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使学生“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要在平时工作中通过学生的言谈举止,明察秋毫地发现、了解学生的思想变化,及时将班级中的常规隐患消弭于萌芽状态。如学生中的早恋、班内的非正式群体、同学之间的矛盾等,都需要班主任及早发现并采取有效措施,否则,就会出现“破窗”后的结果。同时还要慎重对待学生犯错误的“第一次”。对于“第一次迟到”、“第一次早退”……,班主任如果过于迁就、宽容,或者视而不见,势必造成对他人一种潜在的纵容。伴随着这“第一块未及时修理的玻璃”,各种问题将在班级中层出不穷,很快就可能导致班级管理陷入困境。

二、活用“光环效应”

“光环效应”又称“晕轮效应”,是指人的一种认知上的偏差或失真。这是美国心理学家凯利提出的,他用月晕的光学原理来形容生活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某些主要品质有了良好的印象后,就会认为这个人的一切都好。一个人的优缺点一旦被扩大为“光环”,那么,这个人的其他优缺点也就隐退到“光环”的背后,被别人视而不见了。

心理学的“光环效应”告诉我们,作为一个管理者和教育者,认知上的以偏概全的做法不仅会影响你对他人进行全面的了解,而且会阻碍他人的发展甚至影响其一生。

班主任要活用“光环效应”,要积极倡导素质教育,身体力行,树立“以人为本”的基于过程的形成性评价理念,对于成绩好的学生评价不能“一好百好”,相反,对于成绩差的学生更不能“一差百差”,“一无是处”,要避免中国式的“分数光环效应”,而应该尊重学生、了解学生、理解学生、鼓励学生、锻炼学生,力求全面地评价学生的言行和成长轨迹。

班主任对学生的评价要体现“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思想,多用描述性的语言,要多角度地进行评价,要有理有据,切忌主观臆断。

三、重视“门槛效应”

“门槛效应”:心理学家查尔迪尼在替慈善机构募捐时,仅仅是附加了一句话“哪怕一分钱也好”,就多募捐到一倍的钱物,这就是著名的“门槛效应”,这一效应的基本内容就是由低要求开始,逐渐提出更高的要求。查尔迪尼分析认为,对人们提出一个很简单的要求时,人们很难拒绝,否则怕别人认为自己不通人情。当人们接受了简单的要求后,再提出较高的要求,人们为了保持认识上的统一和给外界留下前后一致的印象,心理上就倾向于接受较高要求。

班主任要重视“门槛效应”,在对学生提出要求时要考虑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应少一些,小一些,一步一步,一点一点的累积,慢慢地提高对学生的要求与期待,最后达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效果。特别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不宜对他们提出过高的要求,而应先提出一个比过去有进步的小要求,当学生达到这个要求后,予以肯定、表扬乃至奖励,然后逐渐提高要求,学生往往更容易接受并力求达到。

四、把握“拆屋效应”

鲁讯先生曾于1927年在《无声的中国》一文中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中国的性惰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说在这里开一个大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天窗了”。这种先提出很大的要求,接着提出较小较少的要求,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拆屋效应”。

班主任应准确把握“拆屋效应”。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有时候要学生完成某项任务或达到某种目的,直接对学生提出一种比较困难的方案,学生会因惰性、玩性或畏难情绪不想去完成。但给出多种不同的方案,有简单的,比较难的,很难的,让学生必须选取其中一种执行,学生往往会在有比较的情况下更好地完成任务。班主任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教育方法一定要恰当,能被学生所接受,同时,对学生的不合理要求或不良的行为绝不能迁就,特别要注意不能让学生在这些方面养成与班主任讨价还价的习惯。

五、谨记“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又叫“皮格马利翁效应”。古希腊有一个神话故事:皮格马利翁是古代塞浦路斯的一位善于雕刻的国王,由于他把全部热情和希望放在自己雕刻的少女雕像身上,后来竟使这座雕像活了起来,并且成为了他的终身伴侣。这个神话故事告诉我们:把全部心血灌注在学生身上会起到极好的效果。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尔等人对小学生作了一次所谓的潜力测验,其实验只不过是一次一般的智力测验。他们随机抽取少少数学生进测试,测试后故意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些学生都是有潜力的学生,要求教师注意观察,但不要告诉学生本人。结果,那些被认为有潜力的学生的学习真的比其他学生进步快。罗森塔尔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老师的期待是学生进步的一大动力,应该经常用期望来教育、指导学生。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公平对待和赏识,也特别希望老师多关注自己,后进生更是如此。作为教师应多给学生一些关注,用期待的眼光看待他们,让他们在关注和期待中主动地成长。班主任要谨记“皮格马利翁效应”,要为学生搭建展示自己的平台,让学生在这些舞台上大显身手。这样,学生的才能就能充分地展示出来,班主任对学生的认识就会更深一层,对学生就会增添更多的欣赏与喝彩,减少轻视与指责,学生也就会流露出对班主任的信任。

六、慎用“马太效应”

《圣经》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国王远行前,交给三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吩咐他们:“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国王回来时,第一个仆人说:“主人,你交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10锭。”于是国王奖励他10座城邑。第二个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5锭。”于是国王奖励了他5座城邑。第三个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一直包在手巾里存着,我怕丢了,一直没有拿出来。”于是国王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一锭银子也赏给第一个仆人,并且说:“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这就是“马太效应”。

班主任要慎用“马太效应”。在班级管理中对待优秀生和后进生上不要以偏盖全。要在看到优秀生特长的同时关注他们的不足之处,常言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应该引导他们德、智、体全面发展。而对待后进生则更要多一双发现的眼睛,让他们身上的亮点早日发出光彩。班主任要给后进生更多的尊重,以深情厚爱取得他们的爱戴和尊敬,使他们自觉、愉快地接受教育。对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优点和长处要珍惜,要紧紧抓住,如果是潜在的,要用“沙里淘金”的精神去寻找、挖掘;是微弱的,要扬其所长,尽量给予更多的表扬和鼓励。

总之,班主任只要在日常工作中灵活运用这六种心理效应,经常怀着一颗真诚的心到学生中间去,去了解他们的内心,去热爱、关心、爱护、帮助他们,学生也就愿意和班主任交流、说心里话。这样,班主任与学生就能良性互动,就会心往一块儿想,劲往一处使,形成一个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班集体。

第五篇:管理学课程的几个经典案例

案例:联合邮包服务公司

联合邮包服务公司(United Parcel Service,UPS)雇佣了15万职工,平均每天将900万个包裹发送到美国各地和180个国家。为了实现他们的宗旨,“在邮运业中办理最快捷的运送”,UPS的管理当局系统地培训他们的员工,使他们以尽可能高的效率从事工作。让我们以送货司机的工作为例,介绍一下他们的管理风格。

UPS的工业工程师们对每一位司机的行驶路线都进行了时间研究,并对每种送货、暂停和取货活动都设立了标准。这些工程师记录了红灯、通行、按门铃、穿过院子、上楼梯、中间休息喝咖啡的时间,甚至上厕所的时间,将这些数据输入计算机中,从而给出每一位司机每天中工作的详细时间标准。

为了完成每天取送130件包裹的目标,司机们必须严格遵循工程师设定的程序。当他们接近发送站时,他们松开安全带,按喇叭,关发动机,拉起紧急制动,把变速器推到一档上,为送货完毕的启动离开作好准备,这一系列动作严丝合缝。然后,司机从驾驶室出溜到地面上,右臂夹着文件夹,左手拿着包裹,右手拿着车钥匙。他们看一眼包裹上的地址把它记在脑子里,然后以每秒种3英尺的速度快步走到顾客的门前,先敲一下门以免浪费时间找门铃。送货完毕后,他们在回到卡车上的路途中完成登录工作。

这种刻板的时间表是不是看起来有点繁琐?也许是,它真能带来高效率吗?毫无疑问!生产率专家公认,UPS是世界上效率最高的公司之一。举例来说吧。联邦捷运公司(Federal Express)平均每人每天不过取送80件包裹,而UPS却是130件。在提高效率方面的不懈努力,看来对UPS的净利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虽然这是一家未上市的公司,但人们普遍认为它是一家获利丰厚的公司。

案例:黛安娜辞职

10月的某一天,产科护士长黛安娜给医院院长戴维斯博士打来电话,要求立即作出一项新的人事安排。从黛安娜的急切声音中,院长感觉到一定发生了什么事,因此要她立即到办公室来。5分钟后,黛安娜递给院长一封辞职信。

“戴维斯博士,我再也干不下去了。”她开始申述:“我在产科当护士长已经四个月了,我简直干不下去了。我怎么能干得了这工作呢?我有两三个上司,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要求,都要求优先处理。要知道,我只是一个凡人。我已经尽最大的努力适应这种工作,但看来这是不可能的。让我给举个例子吧。请相信我,这是一件平平常常的事。像这样的事,每天都在发生。”

“昨天早上7:45,我来到办公室就发现桌上留了张纸条,是杰克逊(医院的主任护士)给我的。她告诉我,她上午10点钟需要一份床位利用情况报告,供她下午在向董事会作汇报时用。我知道,这样一份报告至少要花一个半小时才能写出来。30分钟以后,乔伊斯(黛安娜的直接主管,基层护士监督员)走进来质问我为什么我的两位护士不在班上。我告诉她雷诺兹(外科主任)从我这要走了她们两位,说是急诊外科手术正缺人手,需要借用一下。我告诉她,我也反对过,但雷诺兹坚持说只能这么办。你猜,乔伊斯说什么?她叫我立即让这些护士回到产科部。她还说,一个小时以后,她会回来检查我是否把这事办好了!我跟你说,戴维斯博士,这种事情每天都要发生好几次。一家医院就只能这样运作吗?”

案例:科学管理的实质是一场心理革命

1912年1月25日,泰罗在调查科学管理委员会的众议院特别委员会上作证时,发表了如下的演说:

科学管理不是什么取得效率解决的手段,也不是一种保证效率的手段,甚至不是一套或一组取得效率的手段。科学管理不是一种核算成本的新制度;也不是一种支付工资的新办法;它不是计件工资制;不是奖金制度;不是津贴制度;不是支付工资的规划;不是用马表监视工人并记录下他们的行动,它不是工时研究;也不是动作研究;更不是人的活动分析;不是印刷、划线和卸下

一、二吨空白表格给一批人,然后对他们说:“这就是你们的制度,拿去使用吧!”科学管理不是划分工长制或职能工长制;不是一般人每当说到科学管理时所想起的任何手段。一般人听到“科学管理”一词时,总认为是指上述一种或几种东西,然而,科学管理并不就是这些手段中的任何一种。我不是在嘲笑成本核算制度、工时研究、职能工长制;也不是轻视任何新的和改进了的工资办法,更不是在轻视任何提高效率的手段。如果它们确实是一些可以取得效率的手段的话,我信任这些手段,但是我要强调指出的是,这些手段无论是整个地或部分地说来都不全是科学管理;它们是科学管理有用的附属物,同样的,也是其他管理制度有用的附属物。

于是,就其实质而言,科学管理包含着一次全面的心理革命。一方面在任何特定企业中劳动的人,就他们对于他们的工作、伙伴和雇主的责任而言,这是一次全面的心理革命。而在管理这一方面,工长、厂主、企业主、董事会,就他们对于企业中的同事、劳动者以及一切日常事务的责任而言,同样是一次全面的心理革命。如果没有这两方面的全面的心里革命,那么科学管理就不存在。

这两方面的人在科学管理条件下,心理态度发生的伟大革命表现在:双方的眼光都从把分摊盈余作为一件最重要的事情上转移到共同注意增加盈余的数额,直到盈余额大得没有必要再为如何分摊而争吵为止。他们开始看到,如果他们不再互相倾轧并转而往同一方向并肩前进,由他们共同努力创造出来的盈余的数额就会多得惊人。他们双方都认识到,当他们用友好合作和相互帮助代替彼此敌对和冲突的时候,他们就能够使这盈余比过去有巨额的增长,从而有充足的盈余来大大提高劳动者的工资,同时也同样地大大增加了制造商的利润。先生们,这就是伟大心理革命的开端,它是走向科学管理的第一步。科学管理就是沿着完全改变双方的心理态度的路线;用和平代替战争;用真诚的兄弟般合作代替斗争和冲突;用齐心协力走同一方向代替彼此背离;用相互信任代替猜疑戒备;由敌人渐渐变成朋友。我认为,科学管理必须沿着这条路线去发展。这种新看法或新观点的替代是科学管理的实质所在。在新观点成为双方的主导思想之前,在用合作和和平的新思想代替倾轧和战争的旧思想之前,任何地方都不会出现科学管理。

双方对待“盈余”的心理态度的这种变化,只是在科学管理条件下发生的伟大心理革命的一个部分。以后我将要指出这一革命的其他成分。不过,还有一个观点的改变,对于科学管理的存在也是绝对不可缺少的。这就是双方都必须从本质上认识到,老板也好,劳动者也好,都要用严密的科学调查和知识代替老的个别人的判断或意见去处理有关

企业各项工作中的所有事务。这既适用于开展工作所使用的方法,也适用于完成每项具体任务所需要的时间。

因此,在管理和劳动者双方的心理态度都发生这样变化之前,也就是说,在双方都尽他们的责任合作生产尽可能多的盈余,并且都认为有必要用严密的科学知识办事之前,在任何企业中都不能说有了科学管理。这就是科学管理两个绝对不可缺少的要素。

上一篇:厦门并联审批流程图下一篇:享乐主义方面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