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阅读方法

2022-07-23

第一篇:小学英语阅读方法

小学语文阅读方法指导

蔡兆明

小学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看书报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

看书报能力是指能够掌握学过的常用词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比较熟练地默读课文,能背诵或复述指定的课文;能够给课文分段和层次,概括段落大意和文章的中心;能读懂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书报,理解主要内容,有初步的分析能力。

认真阅读的习惯主要是指边读边想的习惯。查字典和运用其它工具书的习惯以及质疑问难的习惯等。

一、划分段落层次

段有自然段和意义段。自然段也叫小段或小节。它是作者在表达内容时,围绕一个意思说一句话或几句连贯的话,是构成篇章的最小单位。意义段又叫逻辑段,它可 以由一个自然段组成,也可以由几个相关的自然段合并而成。自然段着重文字表达的需要,意义段着眼思想内容的划分。

我们学习段,一是弄懂怎样把话一句一句地连起来,表示一个主要意思;二是进行思维训练,培养概括能力。

自然段如何分层和概括段意呢?

自然段划分层次,就是通过对一段话的分析,看出这段在有个意思,这几个意思又是怎样一层一层有顺序地写下来的。

自然段常见的组合方式有:

1、顺承式。

即按事情或动作的先后顺序表达。

例如:7月27日凌晨两点,九江赛城湖的大堤塌陷了。//400多名官兵闻讯赶到。支队长一声令下:“上!”顿时,一条长龙在崩塌的堤坝下出现了。官兵们 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来回穿梭。有的为了行走快捷,索性赤脚奔跑起来。嶙峋的片儿石割破了脚趾,他们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 堤!”//狂风卷着巨浪,猛烈地撕扯着堤岸。战士们高声喊道:“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一个个奋勇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 躯筑起了一道人墙。//经过几个小时的鏖战,大堤保住了,官兵们浑身上下却是伤痕累累。“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这是人民子 弟兵在这场惊心动魄的大决战中的真实写照。

这一自然段共有四层意思,把四层意思归纳起来概括段意:

当九江赛城湖大堤塌陷时,官兵们闻讯赶到,扛沙包,筑人墙,终于保住了大堤。2、并列式。

在一段话中,分别写几种事物的几个方面,它们层与层之间的关系是并列存在的。

例如《精读与泛读》第五自然段:如果面对一大堆读物,我们可以将每本书的内容提要、前言、章节目录等很快地从头到尾看一遍,这样就能大致了解每本书的梗 概、特点及应用范围等。//对一本读物来说,可以几段几段地粗读,也可以几页几页地翻阅,而不必逐一探究某个字、词或句子的意思。俗话说的“一目十行”, 就是指这种走马观花式的快速阅读方法。

这一段前后两部分分别介绍了面对许多读物和一本读物时不同的读书方法。前后显然是并列并系的。

3、总分式。

先总述后分述或先概括叙述后具体叙述,也包括先总述再分述最后总结以及先分述再总结。

如《爷爷的芦笛》第1自然段。在强强的相象里,爷爷的小闸屋是个好玩的地方:碧蓝碧蓝的海水就踩在脚下。白天,成群的海鸟在窗外翱翔;夜晚,天上的星星映 在海水中,如千万点萤火闪闪烁烁。更有趣的是,海水长着一大片一大片的芦苇。一张普普通通的苇叶,经爷爷三折两卷,就成了一支芦笛。吹奏起来,曲调是那样 婉转悠扬,还带着一股浓浓的海水味……。这一段先总述爷爷的小闸屋是个好玩的地方,再具体描绘周围景色之美、芦笛曲调动听。

再如《夹竹桃》第三个自然段。先总述我们家常见的花应有尽有,再分述春、夏、秋三季花儿依次开放的景象,最后总结园子里一年三季,花开花落,万紫千红的盛景。4、转折式。

全段分两部分,前后两部分意思转折,常用“但是、可是、而”等转折词分开。

例如《灰椋鸟》第一自然段。“早就听说林场的灰椋鸟多。我想,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呢?可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了关于灰椋鸟的电视录像,就再也忍不住了,决定亲自去看一看。”

这一段可概括为:原以为灰椋鸟没什么好看的,可是自从看了关于灰椋鸟的电视录像,我决定去看看。有时,前后两部分内容间没有转折词,但其中的转折关系仍显而易见。如《烟台的海》第一个自然段:中国的沿海城市,东面或南面临海的居多,北面临海的却很少。烟台恰是北面临海。所以便有了一份独特的海上景观。

这一段前后两句问虽无转折词,然转折关系一读便知。

转折式自然段,一般抓转折后的内容概括段意。上面这段可概括为由于烟台是我国少数北面临海的城市之一,所以便有了一份独特的海上景观。

5、因果式。

按照事物的原因、结果的关系表达意思的自然段,叫因果式小段。包括先因后果和先果后因两种情况。

例如《莫泊桑拜师》第一个自然段:莫泊桑是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他从小酷爱写作,孜孜不倦地写下了许多作品,但这些作品都平平常常,没有什么特色。//莫泊桑焦急万分,于是,他去拜法国文学大师福楼拜为师。

这一段段意可概括为莫泊桑早年写作平平,所以他拜福楼拜为师。

以上是先因后果,再举一例先果后因。

《真情的回报》最后一个自然段“骑上这辆崭新的自行车送报快多了。当然,我从没想学会在马路上扔报纸的‘绝活’,依旧下车把报纸送到每家门口;下雨下雪天,依旧把报纸送进门里。因为我永远记住了:诚实的劳动,换来的是难忘的关怀和爱意。”

这一段前面是结果后面说明原因,从而突出了原因,点明了课题的含义。

二、划分文章段落、概括段意。

划分文章段落,可以参考上述分层的几种方法外,段落大意的概括,还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找中心句(有的在段首,即总起句;有的在段尾,即总结句;也有的在中间议论部分或人物语言中)。抓住这一段的主要意思,用自己的话概括段意。用小标题的方式进行概括。分别举列如下:

1、《夹竹桃》一文中第3、4自然段合并成的段意就是在段尾:“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又如《秦兵马俑》一文中第二段的段首就有中心句:“兵马俑规模宏大”,就是这一段的段意。

2、《暖流》一文第二大段没有中心句,可根据主要意思概括为:“江主席来到南开大学阅览室,与青年学生一起吟诵诗词并谈论古典文学常话。”

3、《碧螺春》各段则可以小标题形式概括各段内容。a、久负盛名;b、名称来历;c、采焙情形;d、品茶之趣;e、茶漾春光。

三、写文章的主要内容

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读懂文章的主要内容,既不能太简单,也不要太具体,要抓住文章的主要情节、主要事件或叙述的几个要点简要地写出来。

抓主要内容的方法有:

1、把各段的段落大意连起来,稍加整理;

2、按所叙述的问题来抓文章的主要内容;

3、根据文章的标题,加以补充。

如《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可以分为五段:第一段写了五壮士接受任务;

第二段写诱敌上山,痛击敌人;第三段写了把敌人引上绝路;第四段写顶峰歼 敌;第五段写英勇跳崖。把这五段段意连起来,稍加整理,就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篇文章写了五位壮士接受了上级交给的掩护群众的任务,有计划地诱敌上 山,痛击敌人,终于把敌人引上绝路,歼敌于顶峰,最后英勇跳崖的经过。

又如《颜黎明的信》一文叙述了这样几个问题:

1、青年人该怎样读书;

2、谈在上海看桃花;

3、能不能把信发表;

4、指出所署的是假名。

把这几个问题综合起来,稍加整理,可以这样归纳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鲁迅在信中谈了青年人读书要博采众长、博览群书、兴趣广泛,又谈了关于在上海看桃花和同意发信这个话题,最后指出寄信人所署的是假名。

第二篇:小学生阅读方法指导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语文教学中的千年古训,也是我们现代人开展读书活动所遵循的原则。

1、学会精读。阅读是一种与作者心灵沟通的过程,多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大脑,美化学生的心灵。阅读分为精读和略读,略读是粗略的读,为的是博采,精读要读透读懂,精读和略读相辅相成。

2、学会选择读书。知识如烟波浩淼的大海,书多如沙砾,寮如繁星。在此中间有一部分书需要精心研读,有一部分书要远离(内容不健康地书)。读一本好书就像与一位高尚的人交谈,读一本坏书比不阅读还糟糕.

3、学会写读书笔记。阅读只单纯去读是不够的,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读书要做到眼到、心到、手到。我在指导阅读时要求学生做到“不懂笔墨不读书”,阅读时作好读书笔记,增强读书的效果。同时教给学生写读书笔记的方法:①摘抄原文。阅读中遇到好词佳句进行摘抄,以加强语言积累,丰富写作素材。②提纲式摘录。要求学生写出所读文章的主要内容,各部分的大意,以培养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③写读后感。阅读时引导学生抒发读书感受,评价文中的人物、事件、语言等,并记录下来,久而久之,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已达到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和能及时抒发自己感情的能力。

一、主要读书方法

21世纪是信息飞速发展和快速传递的社会。面对琳琅满目的书籍报刊,人们既没时间也完全没有必要全部精读细读,而应依据书目和实际需要区别对待,有所选择。

1、三读法

⑴ 浏览性的泛读。对大部分浅显易懂的书或阅读价值不高的书籍报刊,可采取浏览法,即“随便翻翻”,以大致了解其主要内容,或通过看标题、目录、内容提要、前言等,以求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⑵ 探求性的速读。有时读书是为了达到某个特定的目的或完成某项任务,如寻求某个问题的答案,专门搜集某方面的知识等,这就要求“一目十行”。快速阅读的奥秘在于让大脑跑在眼球前面,掌握快速阅读的孩子每分钟能读200多个字,未受训练的每分钟只能读八九十字。速读能求得新知识新信息成倍成倍增长,赶上时代发展的需要。

⑶ 品味性的精读。对名篇名著和其他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需要静心细读,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妙词佳句,像人吃东西那样,经过细嚼慢咽,才能把书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有的好文章要反复地读几遍,甚至熟读成诵。

2、“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方法

⑴ 圈点勾画。即用相关的符号在书或文章上记录下自己阅读时的见解、感受,或爱,或憎,或疑,或思,如用“。。。”、“?”、“┄┄”符号分别标示重点词句、疑难困惑、偏差错误等。

⑵ 作批注。即在文章旁边写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可以品评遣词造句的精妙,写出自己的理解、体会和感想,可以谈谈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见解或由此引发的联想,还可以指评原文的纰漏等。⑶ 写读书笔记。可作摘抄、编提纲、写体会。

⑷ 作卡片。为了便于记忆和积累,鼓励学生把名言警句、精彩片断、佳词妙句等写在卡片上,以随身携带,随时翻阅、背诵。

⑸ 进行再创作。包括续写、扩写、缩写、改写等形式。改写又包括改人称、改写法、改体裁等。 以上“动笔墨”的方法,要根据学生年级不同,在要求上体现差异。低年级主要是圈点勾画、作摘记、作卡片;中年级编提纲、作批注;高年级写体会、再创作。

3、边读边思考的方法

边读边思考是阅读的基本要求,也是其他各类方法的基础和前提。应通过概括内容、复述原文、体会思想感情、分段分层、理清文章条理等多种形式的专项训练,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分析、概括、比较、综合、联想等思维方法,达到以读促思、以读促写的境界。

读书名言

1、书籍是伟大的天才留给人类的遗产。 ——爱迪生

2、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 ——培根

3、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 ——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 ——高尔基

1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 ——培根

21、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 ——藏克家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

23、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铜匙。 ——列夫托尔斯泰

24、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 ——雨果

25、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莎士比亚

26、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李若禅

27、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孙洙

2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

29、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 ——普希金

30、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列夫托尔斯泰

31、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 ——卢梭

32、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 ——富兰克林

33、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暴十寒。 ——郭沫若

34、书籍是朋友,虽然没有热情,但是非常忠实。 ——雨果

35、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朱熹

36、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 ——叶圣陶

38、与其用华丽的外衣装饰自己,不如用知识武装自己。 ——马克思

39、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 —苏霍姆林斯基

40、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 ——赵树理

41、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 ——狄德罗

42、多读书、多学习、多求经验,就是前途的保障。 ——罗曼、罗兰(法)

43、学问是光明,愚昧是黑暗。念书吧! ——契坷夫(俄)

44、贪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 ——王安石

45、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培根

46、书籍是巨大的力量。 ——列宁

47、读书对于智慧也像体操对于身体一样。 ——爱迪生

48、饱食、暖衣而无书教,则近于禽兽。 ——孟子

49、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 ——刘向

50、好书不厌读百回,熟读精思子自知。 ——苏轼

小学生读书好处多

法国科学家笛卡尔说:“读一本好的书,就是和许多品德高尚的人谈话。”读到一本好书,找到崇拜的英雄人物(,心灵会感到幸福,从而强化道德、理想意识,净化心灵,一生朝着理想的目标奋斗不已。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激励了一代中国青年为祖国的事业前赴后继。处在学校这种智力不断冲撞的环境中,少年儿童时期,正是一个求知欲汹涌勃发的年龄,一本稍微有趣的读物,就能点燃对书籍的强烈好奇。“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不仅能开拓视野,增添知识信息,了解和认识世界,还能满足儿童天然具有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小学生的记忆力强,大量的阅读后,哪怕是囫囵吞枣的阅读,也能储备知识。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认为,以新的角度使学习的材料重现,比机械地重复旧材料要有效得多。课外阅读活动能够为小学生提供一种反复接触有关知识的条件,让其在课内学到的知识、技能在课外阅读中得到迁移、巩固,学到新知识,反过来促进课内知识牢固地掌握。如低年级新生选择喜爱的注音读物阅读,可以巩固所学的拼音、汉字,认识新字,积累一些有趣的词汇,提高阅读速度。高年级学生写读后感,不仅可以练笔,而且可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总之,让我们一起多读好书,让书香氛围飘满校园。

读书的好处有很多.给你介绍以下几点:

1.可以使我们增长见识,不出门,便可知天下事.

2.可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3.可以使我们变的有修养.

4.可以使我们找到好工作.

5.可以使我们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立于不败之地.

其实读书有很多好处,就等有心人去慢慢发现.

最大的好处是可以让你有属于自己的本领靠自己生存。

让你的生活过得更充实,学习到不同的东西。感受世界的不同。

不需要有生存的压力,必竞都是有父母的负担。

虽然现在读书的压力很大,但请务必相信你是幸福的。

在我们国家还有很多孩子连最基本的教育都没办法享受的。

所以,你现在不需要总结,随着年龄的成长,你会明白的,还是有时间多学习一下。

新年快乐!新学年成绩更上一层楼。

古代的那些文人墨客,都有一个相同的爱好-------读书.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每个人都做过的事情,有许多人爱书如宝,手不释卷,因为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那么,读书有哪些好处呢?1读书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量.多读一些好书,能让我们了解许多科学知识.2读书可以让我们拥有"千里眼".俗话说的好"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多读一些书,能通古今,通四方,很多事都可以未卜先知.3读书可以让我们励志.读一些有关历史的书籍,可以激起我们的爱国热情.4读书能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读一些有关写作方面的书籍,能使我们改正作文中的一些不足,从而提高了我们的习作水平.读书的好处还有一点,就是为我们以后的生活做准备.

那么,读哪些书比较好呢?读什么书是根据自己的年龄段和自己的文化水平来做选择的.幼儿应该读一些启蒙类的书.如<<幼儿经典枕边故事>>,<<唐诗三百首>>等.3~4年级的小学生应该读一些漫画类,知识类,文学类的书.如<<儿童文学>>,<<中华上下五千年》等。5~6年级的小学生应该读一些知识类,文学类,传记类的书。如《女生日记》,《调皮的日子》,《百科全书》等。

在书的海洋里,我们领略到了匹诺曹的诙谐有趣;走进了小兵张嘎的那个抗日年代,激起了无限的爱国热情;你听,这是什么声音,啊,原来是《巴黎圣母院》里的那个敲钟人在敲钟呢;啊,凤凰人,在我们的论坛里,我闻到了一股清新的香味,是浓浓的书香!!!

读书让我们拥有快乐,读书让我们长了见识,读书让我们得到了高分,读

书给了我不少的好处。 读书不仅可以增长知识,还可以增加见识。俗话说:“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就是这个道理。 经济社会怎么能不读书呢? 多读书,可以在喧嚣的世界里,找到一个只属于自己的寂静角落,沉下心来,思考人生,让浮躁的心灵归于纯净„„ 读书有助于你的知识面,使你更容易溶入社会 。读书是社会流动性的一个渠道。

读书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读书能陶冶情操、认识自然、认识社会,从而改造自然,改造社会。

读书可以救国,可以让你的子孙后代过幸福的生活。 我说的不好请别介意!古人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说粗浅一点,人是能读书著书的动物。故读书是划分人与禽兽的界限,也是划分文明人与野蛮人的界限。读现代的书就是与同时代的人作精神上的沟通交谈。读古人的书可以承受古圣先贤的精神遗产。读书即可以享受或吸取学问思想家多年的心血和结晶。所以读书是人类特有的神圣权利。 人不是天生就明白很多东西的,但是先人都会给后人留下知识写到书里。我们看了就对这个世界、对自己、对大自然有了更明白的了解,然后我们在这个基础上继续探索,让人类更好的活着。世界上没有什么比读书更能回报你的事情了。每本书都有她的精华,舍弃糠糟,吸取精华,你会变得明智聪慧而豁达。如果你有时间有空闲就读书吧!如果你没有时间没有空闲就挤时间挤空闲读书吧!再没有比读书更能让一个人神情淡雅从容自如的事情了。

第三篇:小学阅读教学方法初探

张华

目前,在阅读教学中,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线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已基本销声匿迹。但是,以“教师问、学生答”为主线的一问一答教学模式还占相当大的空间。这种教学模式,看似课堂活跃,但是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如何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达到“多读书、读好书、能读书”的目的?现根据几年的教学经验,淡一下浅显的认识。

一、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读书。

阅读,是对知识信息的吸收过程。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多读书、读好书,以便获得最佳的阅读效果,最好的办法是多读。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阅读教学首先要给学生足够的读书时间,让学生自主自由地读课文,从大量的阅读实践中掌握有效的读书方法:一是要注意读的形式,做到形式多样。如:朗读、默读、齐读。小组读、分角色读等等,不求形式统一,只求学生真正投入。二是要注意读的层次性,做到有的放矢。根据不同的年级侧重不同的训练形式,一般来说,低年级以朗读训练为主,中年级逐步过渡到轻声朗读的训练,高年级着重有感情地朗读和默读能力的训练。三是要注意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阅读习惯,选择不同的阅读形式。四是要注意课文类型,做到因文而异。小学课文体裁多样、内容丰富多彩,阅读时要根据不同的课文,训练不同的阅读能力。如阅读诗歌、散文,就要着重有感情地朗读的训练;阅读童话、小说,就要着重轻声朗读和默读的训练。

读书是理解和学好课文的基础,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只有多读,才能知道怎样读书,才能真正地理解课文内容和掌握阅读方法。

二、引导学生多思考。

思考,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咬文嚼字”,让学生 边读书边动脑思考,对课文的内容包括字、词、句、段、篇等方面进行细细品味。思考可以先想一想课文中每句话的意思;然后想想:几句话连起来说了什么?上

一层说了什么?下一层说了什么?整段说了什么?几段连起来又是说什么?全篇总的讲什么?只有这样深入浅出,才能对课文内容更进一步地理解。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要急于提问题,给框框、暗示,更不要担心学生回答不了。要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独立思考,自主寻求问题的答案,俗话说:“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一般说来,对一篇课文而言,作者先说什么,接着说什么,最后说什么,重点是什么,按照作者的思路为线索,让学生有充分的机会去思考、去探索,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哪些地方写得好?为什么写得好?这样有效地梳理文章的思路,才能水到渠成,使学生真正理解课文的内容。

三、鼓励学生多质疑。

质疑,就是要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自主地发现问题和独立地解决问题。在过去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存在“先入为主”的意识,总是喜欢根据课文内容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从课文中找出答案来。这样“顺藤摸瓜”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只需认真读课文,不需多思考,就可以“如愿以偿”地作出正确解答,思维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训练,被教师束缚了。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只有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机会,才能培养学生在读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读书不仅要知道自己读懂了哪些问题,是怎样读懂的,还有哪些问题不懂,而且要为进一步理解课文提出质疑。通过多读、多思考,去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如读《落花生》一课时,有的学生提出,作者为什么对“议花生”写得详细,而对“种花生”、“吃花生”写得简略呢?通过学生多次阅读课文、理解课文,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让人们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深刻道理,所以“议花生”写得详细。这样有效地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达到自能读书的目的。

四、让学生学会查阅。

学生通过读书、思考、质疑,产生的问题该如何去解决?传统的阅读教学总是由教师提供答案“传授知识”。这样使学生产生了一种惰性心理。殊不知,这种把学生当成“容器”的教学法,往往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发展。

要使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教师在课堂中要给学生查阅的机会,当学生在阅读中遇到“拦路虎”,教师不要急于“打虎”,而要教给学生“打虎”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学会“打虎”。查阅,是最有效的办法。例如:在教学古诗《绝句》时,学生对“门泊东吴万里船”中的“东吴”一词不理解,通过查阅字典、词语手册,从中寻找答案,知道“东吴”是指三国时的地名(现今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一带)。这样,学生通过自己查阅资料解决问题,获得新知,扫清了“拦路虎”。既加深了对新知识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阅读教学法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判断和提高写作能力的基础,也是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直接影响着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想和情感活动中,加强理解与体验,进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所以,我们应该把握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这一关,采取科学合理的教法,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理解水平。

一、 探究法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该逐渐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大胆的把问的权利和解答的权利留给学生,让学生的思维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的驰骋。

“学贵知疑”教师在教学中要启发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敢疑、敢问,培养学生的质疑探究的能力。如教学《宴子使楚》时,先让学生自己学习课文,提出问题,再让学生分组学习,解决问题,最后教师检查自学效果和帮助释疑。学生在质疑的过程中提出了好多有针对性的问题。如(1)楚王几次侮辱宴子,宴子又是怎样反驳的?(2)你觉得宴子是个怎样的人?„„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这样能大大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自主学习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引导,重视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养成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习惯。赫尔巴特说过:“教学起点在于个性,终点在于德行。”显示语文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如教学《凡卡》、《再见了,亲人》、《童年的发现》等课文都可采用自主学习突破法进行教学。其中《凡卡》这一课中的写信内容和写信时的回忆贯穿全文,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抓住"信的内容是什么?"、"回忆的往事是什么?"、"文章这样写凡卡说明了什么和揭露了什么?"等这些自主学习突破法进行学习,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课文中先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之后教师再概括性的分析总结。运用自主学习能化难为易,又能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三、抓住重点讲读法

"抓住重点讲读法"不是逐段地讲解,而是根据具体文章的需要,抓住几个要点,引导学生循着事件线索议课文,理解课文,次要内容则暂时跳跃过去。这一教法常运用在情节曲折、迂回、篇幅较长的文章中。它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条理清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清晰流畅而提高教学效果。如教学五年级上册《开国大典》这一课时,可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脉胳:典礼前——典礼中 —— 典礼后。然后只抓住三个"点"进行自学讨论:①典礼开始前抓住了哪些人来描写?②典礼开始中分别介绍了哪些方面的内容?③典礼结束后做什么?学生读议后,再通过教师点拨,学生就能明白课文内容,并且能够明白课文的中心思想。

四、直奔主题法

"直奔主题法"适合应用于课文有中心句的文章。运用这种教法就是先让学生先自由大声的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在写什么?找出能表现文章中心的句子,想想课文是怎样表达中心的。比如,第十册《草船借箭》这一课,它有明显的中心句。在学生熟读课文了解大意后,就可以要求学生找出中心句,然后再看课文是如何围绕中心写的,即为什么说诸葛亮神机妙算,周瑜比不上他?带着这个问题,再仔细阅读课文,深刻理解课文内容,最后教师再对课文的内容进行详细的讲解。运用"直奔主题法"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掌握由整体到局部的分析方法,使学生的分析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高。

五、培养兴趣法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阅读教学中运用语言、动作、插图、实物、质疑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引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愿望。如教学《再见了,亲人》时,板书课题之后,教师让学生了解“亲人”一词的本意后,提问:“在课文中,‘亲人’指谁呢?”当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是:朝鲜人民和志愿军战士时,教师顺水推舟提问:“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没有血缘关系为什么可以称为亲人?”问题一提出有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六、课题分析法

在语文阅读课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只是注重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讲解,而往往容易忽视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的标题,由解题入手,借助题目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弄清作者的写作意图。题目也相当文章的眼睛,我们在阅读课文的教学时如果能用心分析课题,对于学生理解文章思想内容是十分有帮助的。因此,很多课文的题目都是能突出文章的主线,及作者思想感情的高度提炼和概括。如教学《将相和》时,可提问(1)“将”指谁?(2)“相”又指谁?(3)他们怎样由不和到和的?这样能把握文章的主线,理清作者思路,从整体上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课题分析法是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题目、质疑、思考的好方法。总之,语文阅读的教学方法还很多,这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的探索与积累。

第五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创新

摘要: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通过引起学生认知上的不和谐,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并激发其兴趣。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形成悬念,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探究式阅读要引导学生在体验感悟的基础上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勇于质疑,诱导学生善于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的心理上形成亟待解决的求知状态。教学方法越新奇,就越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使用各种教学方法并不断地进行创新。

关键词: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探究式阅读

一、前言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所采用的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的综合。它解决教师怎样教和学生怎样学的问题。目标与方法是统一的,目标是方法的灵魂。教学方法对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具有重大意义。当确定了教学目的,并有了相应的教学内容之后,就必须有富有成效的教学法。否则,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就要落空。由此可见,教学方法,就一定意义来说是关系着教学成败的重要问题。

二、新课程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特点

新课程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应当为实现新课程三个维度的目标服务,并受教学组织、新课程内容说影响和制约。因此,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它应具备以下几个新的特点。

(一)民主对话性。民主对话性是指教学方法无论怎么丰富多彩与先进,都应当体现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平等的关系和对话的关系。这样的教学方法是通过师生民主对话与讨论来共同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由此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和培养人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交互主体的关系,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自主探究性。它是指教学方法的选择应适合学生独立地探究和解决由本人或教师或学生提出的课题。学生的自我活动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学生的“自我活动性”、“自主探究性”是这种教学方法的核心。

(三)情感导向性。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人们接受信息渠道的阀门,积极的情感是学生认识活动的“能源”和“发动机”。《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学的三个维度的目标中,把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首位。因此,教学方法的优化改革就十分重视情感导向性,并充分利用情感这一内驱力,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四)实践性。培养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的新要求,这就决定了教学方法的选择应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尽可能培养学生的合作实践能力。

(五)开放性和内在统一性。“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课程内容的不同,教学时间、地点的不同,教学对象的不同等诸多因素都影响着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再加上教学本身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这些都决定了教学方法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但是,尽管教学方法是千变万化的,只要一经选择,就应根据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要求、课程内容的特点以及教育情境的需要进行优化组合,形成一个可以产生合力的、具有内在统一性的有机结构,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不同方法的教育价值。

三、新课程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

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现代心理学等各个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都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创新提供了理论基础。在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认知因素、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的激发,重视教学环境情感因素的激发和创造;教学力求在完成知识传授任务的同时,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态度和能力。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将千姿百态的新的教学方法归结为以下几种类型,以供大家参考。

(一)展示型。

展示型教学方法是通过现场演示实验、多媒体演示课件等把事物、现象的经过与过程直观地、动态地呈现出来。教学时,教师要考虑展示能否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否扩大课堂教学的容量,分解课程内容的难点,促进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要考虑如何把握展示内容与教学内容结合度,如何把握展示时机。

【课例】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雨铃铛》教学片段——恰当使用多媒体

一位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要把雨叫雨铃铛?”这位教师不急于回答,也不急于让学生讨论。而是用多媒体播放一场小雨,先让学生闭上眼听雨,然后睁开眼看雨,接着让学生想雨。学生有了这些直观形象的展示后,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就很深刻。有点孩子说:“雨从房檐上落下来,一串一串的,好像挂在我家窗前的铃铛啊!”有的孩子说:“雨落到地上本来就是嘀嗒、嘀嗒响的,可是风一吹,就丁零、丁零响了,好像风吹铃铛的声音,真好听。”

点评:这样的音像展示,再现了儿歌中的情景,为学生感悟儿歌语言,展开想象做了有力的铺垫。

(二)平等对话型。

这是通过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民主对话与讨论来共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它的最大特点是民主平等。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自信心,让学生敢说、敢想、敢干,发表不同意见。在新课程理念引导下,现在的课堂对话越来越民主。

首先,教师要为学生参与讨论创造条件,如创设对话情境,课前资料准备等。其次,教师在讨论中不能忽视自己也是对话的主体,对学生有指导和引导的作用。再次,对话式教学还要与其他教学方法结合使用,才能收到最佳效果。

(三)合作型。

合作是学习成功的关键,合作将实现几十名学生智慧的交融与共享。合作情境的创设尤显重要,在阅读教学中,含义深刻的语段、逼真动人的细节描写、饱含深意的象征式结尾、与众不同的标点符号的使用等都有合作探究的必要。小组合作学习强调学生合作,但绝不放松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论是同桌互帮、四人小组交流,还是多人协作、同志式组合,对教师的要求都更加严格。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养成学会分工合作、自由发言、悉心倾听、互相包容、互相鼓励的交流习惯,还要不断地巡视,组织参与引导点拨,了解全班学生特别是后进学生,不断地激发学生求同、求异、求真、求善和求美的意识,并能迅速地发现有代表性的观点,迅速确立集体探究时的思路和条理。

【案例】《江畔独步寻花》教学片段

一位教师在教《江畔独步寻花》一课时,事先设定的程序是:读诗题,了解背景;读诗句,弄清内容;想诗境,体会感情;诵诗篇,赏析特色。可刚一上课,便有一位学生站起来发问:“诗中写的‘花’是什么花?”其余学生也在下面议论纷纷。教师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普遍关注的问题。于是甩开预设的教案,让学生讨论这个问题。

生:有桃花、梨花„„ 生:有水仙花„„

师:诗中写的花可能有水仙花吗?读读诗句想一想。 生:没有。因为诗中所写花“千朵万朵压枝低”,水仙花是草本植物,不可能“压枝低”。

师:好,继续想像,诗中的花还可能是什么花? 生:有桂花。

师:可能有桂花吗?读读诗句想一想。

生:没有。因为桂花是八月份开的,而诗中写的是春天的景色。 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可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的诗句中看出。

师:可以想像,诗中写的花是多种多样的。那么,这些花组成的画面将会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我们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体会,可以读,可以为诗配画,也可以用一段话来描绘,还可以找找相关的文章来体会。

生:(私下小声说)可以出去看看学校的桃李林吗?

师:当然可以啦,通过仔细观察学校的桃李林,对照着来理解这首诗。 学生听老师这么一说,便来劲了。于是老师根据学生的需要,把他们分成五个学习大组,一组为诗配画,一组改写,一组到网上搜集相关资料,一组在班级小书库去查找,一组外出观察。每组选出一名小组长,组织各个小组学习。

第二节课伊始,由各组挑选代表交流小组学习的收获。 生:(汇报学习收获,略)

师:大家学得非常好。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思考:学生的需要与教师既定的教学步骤相矛盾,这是对老师教育智慧的一次严峻考验。可贵的是老师能抓住契机,以学定教,及时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寻求答案,体会百花争春的迷人景象。学习的成果不是来自教师预设的程序,而是其主动探究的结果。学生的出轨没有带来尴尬的一幕,反而上演了团结协作、不断创新的精彩。

(四)自主探究型。

自主探究型教学法,是指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能够独立地解决问题,获取知识技能,发展能力的教学方法。它使教师从以往的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而学生则成为学习的主体活动者。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通过引起学生认知上的不和谐,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并激发其兴趣。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形成悬念,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探究式阅读要引导学生在体验感悟的基础上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勇于质疑,诱导学生善于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的心理上形成亟待解决的求知状态。问题意识可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精神。

1.在质疑中进行探究式阅读。

(1)在预习中大胆质疑。老师引导学生预习、阅读,在阅读后进行批注,写出自己的发现,预习之后至少提两个自己的疑问。

【案例】教学《乌鸦喝水》时,学生预习中提出:乌鸦喝不到水时,想出什么办法喝到水的?还有别的办法可以帮助乌鸦喝水吗?学生带着问题去找来瓶子、石子和水。自己做了一个把石子一个个地放进盛有水的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的实验。学生还发现乌鸦喝不到水是因为瓶口太小,于是想出了乌鸦衔着石子将瓶子打碎的办法来帮助乌鸦喝水。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问题得到了解决。

(2)引导学生对文本的空白处提问。在接受美学看来所谓文本是指一堆静态的文字符号,是一个多层面的未完成的图式结构,有许多空白点和不确定性,它需要由读者的阅读和接受,使读者以自己的感觉和经验去填充这些空白处。实现由无生气的意义痕迹向有生气的意义转换。

【案例】在意犹未尽的结尾空白处提问

学习北师大版小学语文课文《问银河》后,许多学生意犹未尽,教师引导说:“银河是多么的神奇,你们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学生于是激动地仿照课文的句式提出了问题:

银河,银河,请你告诉我,你那里有没有鱼虾?

银河,银河,请你告诉我,你那里有没有金色的沙滩、珍珠和贝壳?

银河,银河,请你告诉我,你那里有没有绿色的森林,有没有丰富的矿藏?„„

点评:上述案例充分挖掘课文的艺术空白,巧妙地引导学生进行填补,不仅能够充实课文内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开拓、激活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丰富的想像力进行探究式的阅读,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3)在文中的矛盾精微处质疑。文章中前后文的矛盾之处常常是文中蕴涵玄机之处,善于去发现这些矛盾,进行深入的探究思考,往往会使学生对文本的情蕴体会更真切,思维及语感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案例】《赠汪伦》教学片段——抓住矛盾体会 师:“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请同学们在初读诗歌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诗歌去边读边想像,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自己的疑问。

生:为什么“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

生:有句话叫做“多情自古伤离别”,也就是说离别总是伤感的.可为什么汪伦送李白却要踏歌相送?感觉汪伦非常高兴送李白走,这不是和诗句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相矛盾吗? 生:送别朋友一般都要开欢送会,或者大家要在离别前聚餐一顿,为什么汪伦早不送晚不送,偏偏要在李白乘船将要走的时候才跑来相送?这说明汪伦对李白的友情不是很深。这不和诗中所说李白与汪伦感情很深相矛盾吗? 师:这两位小朋友多聪明,多能干,提出了两个十分有价值的问题。他们是联系生活实际来提的.请同学们就这两个问题展开讨论。

生:(讨论) 生:李白和汪伦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担心汪伦知道自己要走会难过,因此不辞而别。汪伦知道以后赶来相送。

生:李白和汪伦情投意合,可能汪伦已在家门口送别过李白,但李白走后,汪伦觉得这样送别不足以表达自己对李白的一片深情,于是又赶到桃花潭边踏歌相送。

师:同学们的思考很深入,你们的说法很有道理,都突出了汪伦对李白的感情很深。现在请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汪伦要高高兴兴地送别李白呢? 生:我认为李白师豪放之人,他不希望朋友在送别的时候伤感。而汪伦了解李白的个性,于是高高兴兴地踏歌相送,李白见了非常感动,觉得汪伦是自己的知音。于是李白跳上岸去握住汪伦的手,千言万语涌上心头,挥笔写下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这样的千古佳句。

师:(十分兴奋地赞叹道)如果汪伦是李白的知己,你们就是李白和汪伦的知己,你们是这首诗歌的知音。

思考:引导学生质疑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点拨学生,发现细微的波澜,推波助澜,促成学生自信地质疑,自信地思考,自信地释疑。在教师的激励中,学生的探究意识、探究能力都会得到提高。

2.探究阅读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自主拓展,让探究走进生活。 【案例】成都盐道街小学甘娅老师执教《兰兰过桥》教学片段

在学习了课文《兰兰过桥》以后,老师引导学生将课文阅读向生活中拓展,开展了一次语文综合性学习,使探究走进了生活。

教师让学生自己收集有关桥的文字资料、图片、照片等。结果有的孩子去拍摄府南河上的桥,有的孩子请家长上网帮助查询,有的孩子让家长带他们到书城看书,还有很多孩子抱来百科全书,课余时间就和同学互相讨论桥,交换看有关桥的书。教师还请英语教师、音乐教师教唱桥的中英文歌,请美术教师教孩子们画桥,掌握桥的结构和绘画技能。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孩子们多了解了很多桥的知识,表现出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最后,老师让学生设计出了自己心中的桥,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自由组合为绘画天地、手工天地、写作天地、表演天地四个学习小组,让孩子们在小组学习中自由创作。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对问题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探究,这样学生的生活与语文学习、语文学习与探究有机地融为一体。

3.探究性阅读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探究性阅读是以活动为主要形式,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究,这样很可能时间就不够,这就会与事先预设的目标发生矛盾,预设的目标就可能无法达成,这时是放弃预设的目标,让学生探究,还是立刻收住,去完成预设的目标?笔者认为,现代的课堂是有生命的课堂,我们的教学预设应当随课堂生成状况及时调整,如果学生的探究是有价值的,放弃预设也是有价值的。当然在探究活动中,在给学生留足探究时空的前提下,计划和控制时间也是必要的。

(五)游戏竞赛型。

游戏是儿童的良师益友,是儿童成长中最需要、最喜欢的活动方式。教学时,以游戏的形式出现,可以降低教学难度,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学习神经迅速兴奋起来。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让学生轻松完成学习任务。随着新课堂的实施,游戏竞赛型的教学方法越来越被重用,特别是低段教学。这一教学方法同样有待创新。因为不少教师单纯为了让学生感到有趣,而选择和设计游戏,以使课堂热热闹闹,但知识与能力真正落实了吗?游戏的形式一定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能力、教学场地而进行创新,才能达到教学目的。

除以上几种教学方法外,还有拓展型、实践型等新型的教学方法,同样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四、如何生成最优的教学方法

当然,“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高明的教师,其教学方法的构成是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而且总包含着体现其个性特色的独创因素。如何生成最优的教学方法呢?教学中,应当以学生的学习作为立足点,发挥教对学服务的功能;以启发式作为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以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和如何思维作为目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重视学生的情绪因素,使理性与非理性、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促进学生整体协调发展;协调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合理地使用多种教学方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们在越少感到教育者的意图时,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教学方法越新奇,就越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使用各种教学方法并不断地进行创新。

老师们都知道,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的,教育的目标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的,课堂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当前乃至今后的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课堂教学都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我们可以算一笔账:基础教育共12年,每个学年有40个教学周,每周有5个教学日,每学年共有200个教学日、1000个以上的教学时,基础教育12年总计1.2万个课时,占学生在校活动总量的4/5以上。所以,课堂教学质量、效率、效益直接影响着教育任务的完成、教育目标的达成。反之,如果每一节课都出现一些偏差、失误,那么这些偏差、失误的积累,就是造成学习困难学生的重要原因。所以,抓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教育改革的一个永恒的话题。

参考文献:

1. 张天宝编著:《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版。 2. 孙春成编著:《新语文课堂:探究教学法》,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版。

3. 白金声编著:《课堂教学艺术》,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年3月版。 4. 毕田增 周卫勇主编:《新课程教学设计》,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版。

5. 裴海安主编:《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语文报社2004年1至4期。 6. 陈琦 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版。

上一篇:学校重点工作安排下一篇:学习型组织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