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教案教学设计

2022-07-27

教案是教师组织教学必备的教学文件,是教师授课的重要依据,更是保证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基本保障。以下是小编收藏的《祖国教案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祖国教案教学设计

3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体会诗中蕴含的感情。 2.理解诗中“我”与祖国合二为一的无法割舍的关系。

2.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中蕴含的感情。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导入设计1: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兴趣。】 (激趣型)

爱国是一个古老的主题,一代代诗人在诗歌中抒发的爱国之情总是和关心国家的命运相联系。朦胧派诗人舒婷面对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祖国,怀着拳拳的儿女之心,用诗歌唱出了对祖国的无限深情。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聆听她的心声。

导入设计2:

【设计意图: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设疑型)

祖国,一个普通的词语,却能唤起人们心底真挚而深切的情感。20世纪70年代末,刚刚经过十年浩劫,面对伤痛满身的祖国,一个普通的女工在唱咏《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她在诗中都写了哪些内容呢,她又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来写这首诗歌的呢?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一定能找到答案。 导入设计3:

【设计意图:了解背景,加深对作者创作意图的理解。】 (背景型)

舒婷从十年浩劫中生活过来,有着太多的坎坷经历,面对凝集这深重灾难和获得新生的祖国,很自然的产生出一种为个人的不幸而哀伤,为祖国的不幸而忧虑,同时又有对个人与祖国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的忧患意识与历史责任感。《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就写作于这种情况下。

课堂实录

一、 预习展示

【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扫清阅读障碍,积累字词。】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蜗行(wō) 勒进(lēi) 簇新(cù) 胚芽(pēi)

)干瘪(biě) 伤痕累累(lěi)迷惘 (wǎng ) 喷薄(bò2.走进作者

舒婷,1952年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石码镇。祖籍晋江泉州。1969年插队落户于闽西太拔,1972年返城。1980年,调福建文联。插队期间,开始试笔,直至十年后1979年,才开始发表诗作。著有诗集《双桅船》(获全国第一届新诗集优秀奖)、《会唱歌的鸢尾花》、《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心烟》。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介绍到西德、法国、美国、荷兰、日本、意大利、印度等国家,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

3.追溯背景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发表于1979年7月,即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第一个春天,诗人把心中压抑的激情化作对祖国新兴的讴歌。

二、初读诗歌,感知内容

【问题的设置,旨在让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1.朗读诗歌,试着划分诗歌的朗读节奏。

2.第1节诗人选取了哪些意象?表现祖国怎样的面貌? 3.诗人选取的意象分别象征了什么?

4.如何理解“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5.第3节诗人选取了哪些意象?表现了祖国怎样的面貌?

6.如何理解“我是你的十亿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一句? (学生初读文章,寻找问题的答案。) (教师适时点拨) 明确:

1.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 —— 祖国啊! 我是贫穷, 我是悲哀。 我是你祖祖辈辈 痛苦的/希望啊, 是“飞天”袖间

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 祖国啊!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窝;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 祖国啊! 我/是你十亿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2.(1)意象: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 (2)表现了祖国的贫穷、落后、灾难深重的面貌。

3.老水车:象征着贫穷落后的农业。 矿灯:中国工业发展的艰难沉重。 稻穗、路基:象征祖国的贫瘠和破败。 驳船:灾难深重、停滞不前的祖国。

4.运用比喻,把希望比作花朵,飞天寄托着淳朴百姓对美好生活的祈愿,这句话表现了中国人民屡受挫折却从未泯灭希望。

5.(1)意象:簇新的理想、蛛网、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雪白的起跑线、黎明。(2)表现了祖国摆脱束缚、蒸蒸日上的状态。

6. 从个体上说,我是中国十亿人口中的一员,是祖国的“十亿分之一”,但从“我”的使命上说,“我”要承担起振兴中华的重任,“我”要与祖国融为一体,是“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

三、再读诗歌,难点突破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置,旨在让学生理解诗人的感情。】 再读诗歌,回答下列问题。

1. 诗人反复运用“我是……”的句式,有何表达效果? 2. 怎样理解诗句中的“我”?

(学生再读诗歌,讨论问题,交流答案。) 明确:

1.这个句式在向祖国深情的诉说里,融个体的“我”于祖国的大形象里,表达了“我”与祖国生死相依、血肉相连的感情。

2.诗中,“我是……”的句式反复出现,将“我”和“你”(祖国)两者紧密联系在一起。“我”和祖国生死相依、血肉相连,“我”是和祖国熔铸在一起的。“我”代表了要为祖国繁荣富强而承担起重任的一代人,“我”和祖国一起从苦难中走过,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担起了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跟随诗人的笔墨和祖国熔铸到了一起,看到祖国饱经风霜的过去,体会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精神,更证实了祖国蒸蒸日上的现状。诗人作出了她自己的宣言: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我们作为中学生,也应该树立远大理想,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课后习题

1.背诵诗歌。

2.以“我爱你,中国”为题,写一首小诗,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板书

第二篇:22 祖国统一大业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1)阐述“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形成过程,掌握其特定的含义,理解其为什么能成为解决祖国统一问题的理论构架。

(2)了解港、澳、台问题的由来,认识我国对台的方针。

(3)分析我国为什么能收回香港、澳门;分析目前阻碍台湾问题解决有哪些因素。 1.2过程与方法 :

(1)概括“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形成过程,掌握其特定含义。 (2)学会归纳香港、澳门回归的步骤及其意义。

(3)学会归纳改革开放以来两岸经贸、文化往来相关史实,分析台湾回归祖国的阻力,探讨实现祖国统一的方法,提高学生思考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4)利用图片、文字等情境资料使学生通过分析与讨论,获取历史知识,得到能力锻炼,培养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团体协作意识。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1)认识“一国两制”是我国党和政府根据改革开放新时期国内外形式的重大变化而提出的实现祖国统一的最佳方案。

(2)认识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是我国能收回港澳的决定因素,从而激发学生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力量的信念。

(3)通过港澳回归的实践,认识祖国统一是民心所向,是全体海内外中国人的共同心愿,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认同感,增强早日和平统一台湾的信心和决心。

2. 教学重点/难点

2.1 教学重点

“一国两制”构想的深刻内涵 ;“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台湾问题的现状。

2.2 教学难点

理解“一国两制”在祖国统一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国为什么能收回香港、澳门;对海峡两岸关系的未来展望。 3. 教学用具

多媒体

4. 标签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网上流传一副帖子:“台湾,香港、澳门已回家了,妈妈等你回来吃饭”。其中蕴含什么思想感情?台湾,香港、澳门不在家是怎么回事?香港、澳门是如何实现回家的?台湾问题如何解决?

新知介绍

一、港澳台问题的由来

1、香港问题由来

请学生归纳英国占领香港问题的三个步骤。

2、澳门问题由来

1557年,葡萄牙通过贿赂明朝官员,取得在澳门的定居权 1887年,签订《友好通商条约》,正式取得澳门殖民权。

3、台湾问题由来

思考:台湾在历史上有哪两次分离与回归?第三次分离又是怎样造成的? 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的本质区别是什么?(港澳问题属于历史遗留问题 台湾问题属于中国内政问题)

国家分裂、骨肉分离,如此美丽的香港、澳门还有宝岛台湾与祖国母亲相分离,是全体中华儿女都不忍心看见的!那么为了早日解决台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党和国家提出了什么政策?

二、“一国两制”的构想

1、内涵:

2、过程: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和平统一方针

1981年,叶剑英《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提出台湾设特别行政区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引导学生逐步得出上述认识:思考什么是“一国两制”?两句话分别有什么地位) 提醒学生注意,“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最初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而最先在解决香港问题上成功运用。

三、香港、澳门回归

(一)香港回归

环节一:结合邓小平与撒切尔会谈,介绍背景:撒切尔挟马岛之战余威前来中国,目的不言而喻。

环节二:播放邓小平关于主权的音频,凸显中国政府收回香港的决心。 环节三:介绍撒切尔夫人在人民大会堂前摔跤,凸显中国实力。 环节四:播放回归政权交接仪式,感受庄严时刻。 环节五:问题一:学丝之窗,思考回归原因。 前提条件: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 关键因素:“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问题二:香港回归祖国,是彪炳中华民族史册的千秋功业。香港同胞从此成为香港的真正主人,香港历史从此揭开了崭新的篇章。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割让香港岛,1997年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比较两件大事,谈谈你的主要感想。

(二)澳门回归

香港问题的解决为澳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范例。。 问题三:中国政府成功解决香港、澳门问题有何重大意义? (1)港澳--结束列强占领,开创与祖国内地共同发展新纪元. (2)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3)世界--为解决国家历史遗留问题提供新范例.

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范例,海峡两岸人民在“一国两制”方针的基础上日益达成共识,两岸关系有了新发展。

四、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隔绝:解放台湾—反攻大陆,指出他们都坚持一个中国。 2.暖风:

3.寒流:展示陈水扁和吕秀莲的“台独“言论。

提出设问:影响和平统一台湾的阻力是什么?(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扰;台独势力) 但他们的图谋遭到全体中国人的强烈反对。

紧接着提出问题,我们队台湾问题的立场是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和平统一台湾,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这是为什么?(针对的是分裂主义和外国干涉势力)

4.契机:国民党马英九在台湾掌权,两岸关系出现新篇章。

思考:有人主张立即出兵台湾,及早实现祖国统一。请谈谈你的理解? 如何实现祖国统一? 【课后小结】

本节重点讲述了“一国两制”的理论以及运用,“一国两制”理论首先在香港问题上得到运用,香港的顺利回归又为澳门的回归提供了借鉴,而港澳的回归又必然会促进海峡两岸的交流,从而全国统一在望。

复习总结和作业布置 复习总结

课堂练习

第三篇: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教案设计

半 塔 中 学 高 一 历 史 备 课 组

教 学 设 计

教学内容:

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 香港、澳门回归的时间和设立特别行政区等基本史实。能够列举台湾与大陆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能够说出港澳台问题的由来

(2) 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3) 比较港澳特别行政区与内地的异同,增强学生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 通过阅读教材、问题探究、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一国两制”的内容、含义、地位

(2)通过回顾港澳回归的史实和查找反映人民盼望祖国统一的资料,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加深祖国统一是历史必然的感性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一国两制”构想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一国两制”的构想是具有创造性的重大战略决策,对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起着重要作用。

(2)通过对香港和澳门主权顺利恢复的学习,使学生加深对祖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这一理论的认识,从而培养其爱党、爱国情感,并坚定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信心和积极反对台独。

(3)通过认识港澳顺利回归的根本前提和有力保障是祖国的日益强盛,港澳回归雪洗了中华民族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和欺凌的百年屈辱,使学生明白个人命运与国家荣辱息息相关的道理,培养为推动祖国统一大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贡献的民族意识。 教学重点: “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香港胜利回归祖国是重点。香港的回归,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香港回归祖国,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学习这一内容,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难点: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及意义是难点。学生由于受所学知识限制,对新中国成立后港澳台的历史发展情况并不太了解,因而难于正确理解“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教学中必须补充相应知识,互相讨论,共同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结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其他相关教学资料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 1

半 塔 中 学 高 一 历 史 备 课 组

问题探究二:为什么要用和平的方式进行统一? (结合以下材料和课本学思之窗)

材料: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战略转移,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与此同时,国际形势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潮流,中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从而为提出并确立和平解放台湾问题的方针创造了新的有利条件。

在此背景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从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确立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学生讨论,教师最后总结:

1、经济建设需要一个稳定的周边环境

2、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流

3、中美关系的改善为和平统一台湾提供了有利条件

4、实现和平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

2 主要内涵

所谓“一国两制”,“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十亿人口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3、意义

“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大胆的、创造性的重大战略政策,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三、统一之路——“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香港、澳门的回归)

1、香港回归 (1)回归过程

① 中英会谈: 1982年9月 A、双方的主要分歧是什么? B、中国怎样解决这一分歧? C、最后的谈判结果如何? ② 联合声明: 1984年12月 ③ 胜利回归: 1997年7月1日 (2)意义

① 香港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开创了香港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② 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③ 香港回归是“一国两制”的成功运用,为和平解决国际历史遗留问题和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提供了范例。

2 澳门回归

(1) 中葡会谈:1986年 (2)联合声明:1987年4月

- 3

半 塔 中 学 高 一 历 史 备 课 组

课后反思:

]、节历史课主要是关于祖国统一的有关历史情节,因此把学习历史和解决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观察社会,了解生活,让历史为现实服务,从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课后的反映情况来看达到了这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目的。

2、在这节课中,多次运用图片、音乐等多媒体教学,使学生从视觉直观形象的感知了具体的历史情节,包括一些书本没有的,未曾接触的历史趣闻,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内涵,提高了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和热情。 教材把握比较到位,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注意引导,通过历史再现、博古通今、学史明智等环节引导学生学习,效果较好。注重设问情境的创设,注意从学生难理解的问题设问,注意了对学生思维过程的引导。

3、史论结合的意图明确,引导学生思维是必要的,但基本史实的教学也是不能忽视的,历史学习一般是从史实开始,然后分析其发生的原因、过程、结果、意义,再从中得到教训或启示。对于基本史实的教学不是很到位

- 5 -

第四篇:幼儿园中班音乐教案《祖国祖国我们爱你》及教学反思大全

《中班音乐教案《祖国祖国我们爱你》含反思》这是优秀的中班音乐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快来看看中班音乐教案《祖国祖国我们爱你》含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国庆节的时间以及放假。

2、学会“祖国祖国我们爱你”歌曲。

3、体会爱祖国,给祖国妈妈过生日的快乐。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活动准备:

国旗,“祖国祖国我们爱你”音乐。

活动重难点:

对国庆的理解和学习歌曲。

活动过程:

一、图片导入。

诶,小朋友们小眼睛看这里。老师手里的图片,有没有小朋友认识?

哦,是生日蛋糕。小朋友们都过过生日吧?有哪个小朋友来说说自己生日的时候是怎么过的呢?

恩,吃了蛋糕,唱了生日歌,还玩了,吃了好多好东西。

真棒呀。那么,老师知道,很快,又有一个生日要到啦,小朋友想知道是谁的吗?(.教案来自:快思教.案网)

二、引入国庆。

即将到来的生日是我们的祖国妈妈。她的生日是四月一日。我们称之为国庆节。虽然我们吃不到祖国妈妈的蛋糕,也没办法送她礼物,但是,祖国妈妈的生日,也给我们带来了七天的假期。在这假期间,我们可以尽情的玩耍,也算是祖国妈妈在生日时送给我们的礼物了。

那么,让我们跟着音乐,为祖国妈妈送上一首生日快乐歌吧。

三、唱生日歌。

四、学唱祖国祖国我们爱你。

我们的祖国生我养我,让我们幸福快乐的成长,我们爱不爱她?那么,今天跟老师一起学一首“祖国祖国我们爱你”歌曲吧。

1、先听一遍。

2、跟读歌词。

3、尝试学唱。

4、反复学唱,熟悉音乐。

五、现在,我们也学会了祖国祖国我们爱你这首歌了,那么,国庆回去之后,在十月一日这一天,唱给我们的祖国妈妈听哦。

教学反思:

一直以来我都是带的中小班,这次带了大班又要上教研课,心里还真直打鼓。担心中小班说话罗嗦的习惯会出现,担心时间把握不好。

活动结束后我静下心仔细想了想自己上的这节课,发现了以下问题:

1.问题的提出不够简洁明了。虽然我设计了一些主要的提问,但在上课时还是不由自主的提出了其他的问题,有时问题还会重复提出。

2.活动的结尾部分处理的不是很好,幼儿的情感没有带动起来。

3.活动中没有带领幼儿完整地朗诵诗歌。

本文扩展阅读:祖国首先是国家,其次自己对这个国家有归属感。这归属感,来自于民族文化的认同,家族祖先的传承,生存生活的祖国既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文化概念更是一个法理概念。

中班音乐教案《祖国祖国我们爱你》含反思这篇文章共2720字。

第五篇:保卫祖国 依法服兵役(二)-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我国实行义务兵与志愿兵、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兵役制度,通过学习,在学生中可以开展拥军优属等活动,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大量我国历史与现代的资料,以楷体小字形式帮助学生理解“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是公民的神圣职责”、“两个结合”的兵役制度和“依法服兵役是公民的光荣义务”三部分的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对“保卫祖国 依法服兵役”这一公民的神圣职责有更深刻地认识与理解,这有助于提高学生在和平时代保卫国家安全的思想觉悟,从而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爱国情操与保卫祖国的崇高责任感。 教学重点

依法服兵役是公民的光荣义务。 教学难点

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是公民的神圣职责; 依法服兵役是公民的光荣义务。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一下教材第98页“阅读与思考”的内容并思考两个问题: ①为什么“中国小姐”会得到外国记者的称赞? ②我们应该向“中国小姐”学习什么呢?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我们公民都有自觉履行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最直接、最离不开的就是我们的人民军队。因此,我们每个公民都要履行的—项义务就是服兵役。

三、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板书) 讲授新课

让我们先看我国两次阅兵的资料。投影:

1949年 1999年

历史背景

此次阅兵是中国人民获得解放以后的第一次军事盛典。

此次阅兵是庆祝新中国华诞50年之际,全面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形势下举行的。

具体情况

此次受阅部队按海陆空三军的序列编组。受阅部队共1.64万余人。武器装备大都是我军在各个战场上缴获来的美国或日本货。

此次受阅部队由陆海空、武警、预备役部队和民兵组成的徒步方队,坦克、步战车、装甲车、各种火炮、导弹组成的25个车辆方队组成。此外,还有歼击机、歼击轰炸机、强击机、轰炸机、直升机等9个机种、15个机型132架飞机组成的10个空中梯队。充分显示了我军的强大战斗力。 投影:(教师提问)

1.观看投影,同学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历史使人明鉴,国家的安定和发展必须以什么为依托? 3.“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揭示了公民还要履行一项什么政治义务? 4.公民履行这项政治义务有什么重要意义?

教师总结:与共和国一起成长的是人民军队。1949年的第一次国庆阅兵,我们的海军方队只有两个排,步兵方队还背着“三八大杆”,能够骑上高头大马的骑兵就算很威风了,而汽车、大炮、坦克则清—色是缴获的美式装备。到1957年,陆军已装备了国十解放牌汽车。不仅各种大炮、坦克是正宗国产货,就连在天安门上空列队通过的战鹰,也是我国生产的歼击机。1984年,受阅部队的装备更是发生了质的变化。新—代自行研制的火炮和各种坦克、装甲车隆隆驶过;不同种类、不同性能的导弹威风八面,包括我国自行研制的战略导弹、反舰导弹。驾驶这些现代化装备的中国军队更是意气风发,斗气昂扬。在新中国成立50周年的阅兵式上,让全世界领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威r之师、胜利之师的崭新风貌。目前,炮兵、装甲兵、工程兵、防化兵、陆军航空兵等特种部队在陆军中所占比例已达到70%;海军各兵种已在中国海域形成初步规模,遍及海陆空的综合作战能力;空军的全天候团达到相当的数量;战略导弹部队的“长城系列”工程也已建成。江泽民同志指出,这次五十周年大阅兵要向世界展示我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巨大成就。人民军队的壮大为政治稳定提供了必要条件,为经济建设提供了安全保障,成为我国独立外交政策的强大后盾,是保证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主要支柱。

穿越历史的时空,我们仿佛听到了开国大典的礼炮在震天动地地轰响,并发出强国的信念;同沉重、屈辱的中国近代史相比,新中国就是这样揭开了欣欣向荣的序幕。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那通过火安街的铿锵有力的军人步伐,是新生共和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开始,这是我们每个公民都能意识到的。

1.保卫租国、抵抗侵略是公民的神圣职责(板书)

举例:鸦片战争中,英国兵舰的大炮轰开了中国的海防。从此,中国的万里海疆成为帝国主义炮舰入侵的通道。1.8万千米的海岸线,遭到侵略者470多次入侵。从辽东半岛的大孤山到海南岛的三亚港,中国所有的港口、港湾、岛屿都遭到侵略者的蹂躏。外国兵舰在中国领海耀武扬威,在中国内河横冲直撞。

教师提问:看了上面的材料,回忆中国近代历史,为什么泱泱大国竟成了一只西方列强任意宰割的羔羊?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中国近代历史有力地证明了,国力衰弱、国防松懈,使旧中国受到侵略、宰割,必须要加强国防力量,“国无防不宁”。 (1)加强国防建设的重要意义(板书)

国防建设是保证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主要支柱,同每个公民的利益息息相关。国强则民富,祖国的荣辱兴衰决定着公民的福祸安危。

(2)加强和巩固国防是中国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板书)

讨论:有的同学认为,现在是和平年代,战争已是过去的事,而且我们现在年龄还小,所以保卫祖国、抵抗侵略离我们太遥远了。对于这样的观点,你是如何看待的?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近几次局部战争揭示了国际战略局势的演变和战争形式的变化,高新技术的发展和竞争日趋激烈,特别表现在1990年对伊拉克的“沙漠之狐”和1999年的科索沃之战上。尤为严重的是,1999年5月8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袭击中国驻南使馆的事件,充分说明: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刻不容缓。我国要建立一支政治合格、技术精湛、规模适度、结构合理、作用明显、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民军队,以适应打赢现代化特别是高科技条件下局部战争的需要。要加快我军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的步伐,实现人与武器的有效结合,从根本上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加强、重视国防建设,中国人民解放军才能更好地担当起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同时,每个公民也应树立国防意识,在心中筑起一道“保卫祖国,抵抗侵略”的精神长城。

案例:作为钱氏家族继承人的钱建泉,家有百万资产。他放弃当厂长助理挣大钱的机会,积极应征入伍。他的母亲担忧地说:“现在人家都在拼命赚钱,你当兵三年,少赚十万、二十万是小,学不着赚钱的本领可要苦一辈子啊!”钱建泉对母亲说:“当年日本侵略中国,仅我们这—带就有多少大老板一夜间家破人亡,财成灰烬!如果大家都图发财不当兵,我们还会沦为任人宰割的亡国奴。”父母觉得儿子说得在理,表示支持他参军报国。 投影(教师提问) 钱建泉家有资产多少?

钱建泉应征入伍时对母亲怎样说的?

我国的兵役制度是怎样的?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加强和巩固国防是我们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而加强国防的关键是军队建设。参军、当兵更是公民的光荣义务。那究竟我国实行什么样的兵役制度呢? 2.“两个结合”的兵役制度(板书)

先让我们来看一下“两个结合”的兵役制度的内容。 两个结合

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

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

我国的兵役制度从建国至今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1955—1978年实行义务兵役制;1978—1984年,实行义务兵役与志愿兵相结合;1984年至今,实行义务兵役与志愿兵、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兵役制度。简称“两个结合”。实行这样的兵役制度,不仅有利于加强我国的武装力量,而且也有利于储备强大的国防后备力量。

我国的武装力量构成有三部分,让我们来看一下图表。(教师简单介绍,学生初步了解)

同学们已经初步了解了我国兵役制度的内容。下面让我们具体来看看。 (1)义务兵役制一一我国基本的兵役制度(板书)

义务兵役制是我国基本的兵役制度。是指公民在—定年龄内,依照法律的规定,必须承担一定期限军事任务的制度。我们的兵来自社会,兵员成分中“独生子女”已经占主体。为提高士兵队伍的整体素质,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增强我军在现代技术,特别是高科技技术条件下的作战能力,《现役士兵服役条例》由江泽民主席和朱镕基总理签署。于1999年6月30日起实施。《现役士兵服役条例》规定义务兵役期限为二年,使我国的适龄青年服兵役的机会增多,有利于增强我军的士兵质量,有利于部队的稳定。有利于增强全社会的国防意识,有利于增强国防后备力量。我国兵役制度的改革,是适应新的历史条件的必然选择。

投影:士兵肩章符号(让学生对于士兵军衔标志有初步了解,目的在于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教师简要说明:士兵军衔肩章版面底色:陆军为棕绿色,海军为黑色,空军为蓝色。士官军衔在肩章版面上缀有象征符号和折杠。象征符号、折杠的繁简分别表示士官军衔高、中、初三等和级别。三道粗折杠为六级士官军衔;两道粗折杠加—道细折杠为五级士官军衔;两道粗折杠为四级士官军衔;一道粗折杠加一道细折杠为三级士官军衔;一道粗折杠为二级士官军衔;一道细折杠为一级士官军衔。士官军衔肩章分硬肩章和套式软肩章。士兵的军衔在肩章版面上缀以折杠。无象征符号,道折杠为列兵军衔。兵的军衔肩

上一篇:中国梦比赛讲话稿下一篇:中国各地特产美食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