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长的认识评课稿

2022-07-26

第一篇:周长的认识评课稿

周长的认识评课稿

润物细无声

无声胜有声

----------- 《周长的认识》评课稿

隆化四小 朱家强

今天,我很荣幸聆听了韦老师执教的《周长的认识》一课。《周长的认识》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一堂概念与计算相结合的课。教材编排不揭示严格的定义,但要求通过教学对“周长”留下深刻的痕迹。我结合对新课程理念的一些认识,粗谈一下对这节课听后的感想。

对学生而言,知识的获取不是教师和教材直接给予的,而应在充分经历数学的过程中逐步建构的。在课的开始,韦老师直接提出你会计算学过图形的什么呢?有同学说面积,有同学说周长,然后韦老师就顺势询问圆的周长,你会计算吗?从而揭示了本节课的任务——研究“周长”。然后设计自学提示这一环节,以及通过学生自学,初步了解周长的含义。接着慢慢深入去探究,整个过程比较顺,比较水到渠成的感觉。同时,韦老师也比较重视动手操作训练,让量一量、算一算、议一议等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感悟到了周长的实际含义。教学过程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无声胜有声。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值得我们学习:

1、以知识的系统性和学生的后续学习为着眼点,拓宽周长概念。从本课教学的地位和学生后续学习考虑,把周长概念描述为“围成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它的周长”这样处理教材,既反映了对教材的正确把握,也规范了知识的系统性。

2、以自学提示为引导,充分发挥孩子们自己的感官,让他们自己去认识,去体会,进而了解并学习知识,然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生通过自学,了解什么是周长,如何测量周长,初步体会圆的周长与圆的大小有关,学生会进一步思考圆的大小到底与什么有关?进行这样的自学是非常有效的,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在已有的周长概念的基础上迫切的想知道周长到底与什么有关的,这样,有问题才会有发现,才会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为进一步学习,进一步通过动手操作,通过合作学习得出周长与什么有关创造了条件。

3、确定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索性的学习模式。教师尊重学生,发挥教学民主,尽可能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自主评价,体现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共同研究者。韦老师精心设计了一个量一量、算一算、议一议这一合作探究的环节就充分体现。第一步让学生量出手中圆的周长和直径,并记录在表格。第二步用圆的周长除以直径,得到一个比值,填入表格。第三步观察表格中的比值,引导学生发现整数部分都是3,小数部分都很接近,而且很接近是因为有误差,而实际是一样的。而这个比值到底是多少呢,老师不说,再次有学生自学书本发现问题。老师没有说什么,全是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通过自学得出结论,真正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值得我们学习。

4、以实践性为准则,确立解决问题的策略。本课在概念理解教学上定在感悟的层面。增设研究求周长的策略环节,旨在体现教学的实践性原则,目的是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就要从方法策略入手,在比较中得出最优方案中的一个特殊的具体过程。这一点韦老师做得比较好。比如,学生在探索测量方法时,积极动脑,想出了滚动、围绕等多种方法,认识到不管是哪种方法,只要测算出的确实是它们的周长,都可以。由此,深化了对周长的认识。而在此基础上对方法的优化,又提升了他们的思维。

5、善于因势利导,探索发现。

本节课韦老师实现了两次飞跃:一次是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一次从理性到实践的飞跃。

在学生对周长有了感性的认识之后,让学生理性的思考,讨论:要求出这些图形的周长怎么办?讨论有两种情况:

1、用绳子套在图形上量,再把绳子拉直用直尺量绳子的长度。

2、用滚动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通过测量得出周长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通过计算得出周长呢,周长到底与什么有关呢?然后学生通过量一量,算一算,议一议找到周长其实与直径有关,周长其实与半径有关的计算公式。这样学生在自身的探索讨论下很容易的就找到了求周长的方法,实现了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总的来说,韦老师的这节课教学目标定位较准确,思想方法能适当渗透,学习素材选择比较合理,较好地实现了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当然,我觉得个别地方还值得商讨:

新课标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在生活中体验数学并应用数学。而韦老师在这节课的最后,只是简单地让学生回答,如果能够让学生在学案的本子上写一下,计算一下,体会一下公式的运用会更好。

小课堂,大世界,它包含着学习的机智、合作的智慧、思维的方式、积极的情感。让我们关注学生的体验,让每个学生走进自己的世界,体验数学,体验生活,和谐发展,健康成长。

第二篇:周长的认识评课

《周长的认识》评课稿

老师的《周长的认识》一课,目标明确,设计有条理,再加上丰富的教学经验,厚实的语言功底。所以老师看上去从容不迫,但是学生却学得积极主动,学生时而独立思考,时而合作交流,还有适时的展示汇报,使得课堂上呈现出浓浓的探索学习的氛围。具体地说,这节课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亮点:

一、本节课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体现数学。 数学知识的学习有时是枯燥的,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本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与生活有关,就为学习周长提供了一个亲切熟悉的环境。周长的概念对小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机械地学习只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课的开始就吸引学生的眼球,抓住每一个学生的心,往往对整节课的成功与否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本节课从给这个班级亚婷同学的画装画框入手,激发出本节课的主题。这个引入非常自然、贴切。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使学生积极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也为周长概念的建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后面的寻找身边事物的周长,也都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知识。特别是后而的拓展延伸环节,这里又跟前面的创设情境部分呼应。这里体现了数学回归到生活的思想,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这里第一步骤设计得很妙。请你先估一估这幅图的周长。这里体现了估算意识,为了降低难度,用了双面胶作参照物,体现出老师处处从学生角度考虑的思想。

二、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建构过程。 学生而言,知识的获取不是教师和教材直接给予的,而应在充分经历数学的过程中逐步建构的。在提出“周长”这个词之后,老师借助长方形边上的“点的移动展示,使学生心中对周长有个大概理解。再让学生说出心目中的周长是怎么样的,又通过一个不封闭图形来完善周长的定义。

三、注重在一系列基本练习中深化概念。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思维过程对具体形象存在着依赖性。在师生共同得出周长的概念之后,潘老师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指一指、找一找、摸一摸、描一描等一系列基本练习,拓宽了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对知识进行内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四、注重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 探索发现,是指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数学知识的活动。于是在学生对周长有了感性的认识之后,潘老师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组织学生合作、动手实践、自主探究,让学生讨论怎样测量这些图形的周长,以促进学生对周长意义的理解,并体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尢其是体现了“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而且又在此基础上对方法进行优化,又提升了学生的思维。 不过也有值得商榷的一点:在探究不同图形周长的测量方法时,老师的确有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想法,但滚、围这些思路应该说是很巧妙的,学生提了出来这些巧妙的想法,如果老师能给予充分的肯定,也许会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变得更爱动脑筋,更爱数学这门学科。

执教老师:王帅

评课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83-84页例3《 认识周长》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们小组老师经过集体评议,认为 王帅老师指教的《认识周长》这一课,体现了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师着力改变旧的教学方法,建立新的教学策略。课堂上王帅老师努力为学生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具体总结如下:

一、创设趣味化的数学情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1、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始王老师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小狗赛跑的情境,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为后面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2、练习用闯关游戏的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意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掌握并运用知识。练习的设计有梯度,有层次性,满足了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成功的体验。练习中渗透了求周长的移拼的转化方法,为今后教学探索长方形、正方形乃至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做了准备。

二、遵循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进行教学预设。

本课是一节概念教学课,周长这一概念相对抽象。而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低段儿童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抽象思维能力不强。所以王老师在本课教学中并不是将周长这一概念强加给学生,她首先让学生找出操场的一周初步感知周长。再借助生活中的三角板和数学书封面等进一步感知“一周边线”的特点,从而认识“周长”;并探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和圆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然后再探索解决生活中的周长问题。这样的设计,尊重学生的认知起点,把形象与抽象形结合,帮助学生逐步将“周长”这一概念从生活与实物中逐渐剥离、步步明晰。

三、重视概念的建构过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课程标准中指出:要组织引导学生经历有效的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本课教学中,王老师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在认识周长这一概念时:王老师设计了“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画一画、量一量”一系列的活动,把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自己的实践经验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第二次探究活动是王老师都引导学生自主选择材料,讨论测量周长的计算方法。活动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适当点拨引导,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一步深化了对周长的认识,老师放手让学生探索各种图形(有线段围成的,也有曲线围成的)周长的计算方法,通过测量活动加深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理解,同时积累了学生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四、彰显个性,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在探讨各种图形的周长的方法时,王老师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去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不同的测量方法的展示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学生在这些动手又动脑的活动中,获得多方面的经验和方法,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渗透了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学生在争相发表意见时,个性得到了彰显,自信心也得到了增强。

在这节课中,我们欣喜的看到了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体现,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用简洁的语言激励着学生。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均处于理想的状态下,如果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的话,那么这可视为一节成功的课。而这些都得益于我校对课题管理的实效性研究,在科学规范的课题管理制度下,我们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学生将成为最终的受益者。

第三篇:《周长的认识》说课稿

各位老师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第七单元的第三课时《周长的认识》。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四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先说说教材:

1、首先是教材分析:周长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进一步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计算的基础。这里的周长概念既包含规则图形的周长,也包含不规则图形的周长。一方面是因为生活中大量存在不规则图形,另一方面学生只局限于对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认识是不全面的,也不利于学生对周长的深刻理解,把不规则图形的周长列入学生的认识范围,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全面地建立起周长概念,是后面学习计算“几何图形周长”等知识的基础,因此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也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2、其次是学情分析:“周长”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比较抽象,这是由于在实际生活体验中,学生见到、摸到、用到的图形的形状、大小比较多,而感受和关注周长的时候比较少。因为周长是一个数学概念,而且在我们整个小学阶段,大部分概念没有下严格定义,而是从学生所了解的实际事例或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帮助他们感悟概念的本质属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需要有逐步深入、提高的过程。

3、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我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确定了目标:

[知识目标]为:结合具体情境、图形和物体,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理解周长的意义,并能测量和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 [能力目标]是:经历观察、测量等数学活动过程,让学生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

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是: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根据以上目标,我确定本课的

教学重点为:建立周长的概念,能指出各种平面图形的周长并会测量计算常见平面图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正确、深刻地理解周长的含义。

4、教具的准备:

一堂课要取得成功,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为此要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我准备了树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钟面图形、多媒体课件等。

二、说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难点,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创设情境法、操作发现法、直观演示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了落实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主要运用了以下学法:观察操作法、合作交流法、自主探究法,来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探究,并把新知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来。

三、说教学过程: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为体现这一理念,我设计了四个环节进行新知学习。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喜欢小动物的年龄特点,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

先用课件展示瓢虫沿着树叶作运动的情景,并让学生举起手来跟瓢虫一起运动,然后抽象出瓢虫的运动路线,提出问题:瓢虫运动的这条红色路线是树叶的什么?你知道

这条路线在数学上叫什么吗?让瓢虫来告诉我们,出示课件:“我爬过树叶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这样,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生兴趣,同时拉近了数学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初步感受到了什么是周长。

第二环节:自主探究,认识周长。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探索性学习,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根据这一理念,我设置了以下三个活动。

活动一:描一描

让学生拿出课前收集来的不同形状的树叶,用笔在树叶上画出瓢虫的运动轨迹。然后请一位同学给大家展示一下他是怎么描的。

然后我进行小结:不管从哪里开始描,最后又回到起点,也就是沿着树叶的边线描了一周。

学生在理解了物体的周长后,我再用课件出示一些图形,问学生“我们学会了描树叶的周长,那你们能描出下面图形的周长吗”?描好后提问:你是怎么描的?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原来和描树叶一样,也是描了图形的一周。我再引导学生认识: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为了明确周长的概念,我又出示了一些封闭和不封闭的图形,问学生:“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周长,是不是所有的图形都有周长呢?”通过观察,知道了“封闭图形有周长,不封图形没有周长”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

活动一使学生初步认识了周长的意义。 活动二:找一找,说一说,摸一摸。

学生在认识了树叶和图形的周长后,让学生去找一找身边的例子,说一说什么是它的周长,并且用手去摸一摸。学生可能找到了课本的封面:课本的封面边线一周的长度就是封面的周长。学生也可能找到课桌面:桌面边线一周的长度就是桌面的周长等等。

学生充分地去找一找,说一说,摸一摸让周长的意义理解得更加深刻。

活动三:量一量。

在学生认识理解周长的基础上,让学生去量一量物体的周长。

先让学生估计一下小组的图形的周长,然后小组开动脑筋量一量。再让学生分小组展示一下,他们组是怎么量的。并且量出的结果和估计的进行比较,看看是否接近,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我预计测量有三种情况:①量出各条边,再把各条边相加;②用绳子套在图形上,再把绳子拉直,用直尺量绳子的长度;③把图形放在直尺上滚动。

这一环节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对比发现的学习方式,使新学到的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并且发现有多种测量周长的方法。

通过以上三个活动,让学生积累大量的周长经验,亲历周长概念的建构过程,循序渐进地把周长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突破教学难点。

第三环节:巩固练习,深化新知。 在这一环节我将分为3个层次的练习。

1、基础训练

描出图形的周长,这题学生应该可以快速完成。

2、提高训练

这题可以先让学生独立测量计算,并让学生在小组说一说:三角形要量几条边?四边形要量几条边?了解求一般三角形、四边形周长的方法。

3、拓展训练

课件出示一个正方形和一个缺了一角的正方形的周长比较。这题有一定的难度,我将适当地引导学生是否可以把线段进行平移进行比较,然后让学生自己思考。这一题是向学生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这一环节的三个层次的练习,是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遵循从易到难的原则,既概括学生的思维,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第四环节:总结评价,全课小结。

在这一环节,我会让学生自己来说,通过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你还有什么疑问?这样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自由地发表学习体会与感受。教师从中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及学习得失。

最后,我说一下本节课的板书设计:板书是一节课的灵魂所在,我的板书设计,便于学生对教材的内容和知识体系的理解和记忆。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内容,谢谢大家。

第四篇:《周长的认识》说课稿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周长的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

这节课是小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学习的内容。学生在二年级时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进行周长的认识教学。这里的周长概念不仅局限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而是包含所有的平面图形的周长,既有规则图形的周长,也有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这样编写的原因是由于生活中存在大量的不规则图形,把不规则图形的周长列入学生的认识范围,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建立起周长的概念,为后面学习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其它图形周长的计算作好准备。

教学目标:结合教材特点、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以及心理特点,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周长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正确测量物体的周长。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仔细观察、亲身体验、动手操作、分析判断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新知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与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周长的含义,掌握正确地测量物体周长的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地测量不规则图形的周长。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一些几何图形的图片、绳子、软尺、直尺、学生的学具等

二、说教法与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更好地突出重点,我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了创设情境法、操作发现法、直观演示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了落实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主要运用了以下学法:观察操作法、合作交流法、自主探究法,来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探究,并把新知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来。

三、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感受周长

第 1 页,共 3 页。

我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小动物的年龄特点,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 课件展示小蚂蚁沿着树叶做运动的场景,然后让学生伸出手和它一起做运动,利用小蚂蚁运动的这条红色的路线就是树叶的周长来导入新课。

本环节我利用小学生喜欢小动物的特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周长的兴趣,让学生初步感受了周长。

(二)尝试操作,理解周长

1、摸一摸。我让学生从学具中选出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摸一摸它的周长,让学生感知一周的长度,安排学生间的交流,老师巡视指导。学生交流后,我强调:“起点在哪,终点也就在哪。”

2、描一描。组织学生用笔把自己喜欢的图形在白纸上描下来。过后,我会选取几个学生的作品上台展示,让学生观察描出来的图形的周长,并评价。接下来我会出示课件,分别演示这些图形的周长。并让学生用手书空这些图形的周长。

3、说一说。师提问;通过刚才的摸一摸,描一描,现在,你们知道什么是周长了吗?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对周长的理解,我结合图形引导学生概括出: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接下来让学生理解“一周”的含义。

4、判一判。为了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周长的理解。出示课件,让学生判断它们的周长画对了吗?为什么?接下来我会让学生摸摸数学书各个面一周的边线,课桌面一周的边线,。并允许他们离开座位去寻找封闭图形,摸摸他们的边线,并说说周长的概念。

在这里我采用了摸一摸,描一描,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明确只要从一个起点出发,绕一圈,再回到起点,那么这一圈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三)合作探究,深层思考

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是周长,接下来我让学生运用老师所给的工具,测量数学书第41页五个图形的周长。学生分组合作测量,我巡视指导。讨论过后,分组汇报测量的方法。学生在汇报时,可能会有不同的测量方法,只要合理,我都给予鼓励。我重点讲不规则图形树叶的量法。可以用一根绳子,围着树叶的边线绕一圈,然后做上记号,再把绳子拉直放到尺子上来量。这样,我们就知道这个图形的周长了。随后我让学生选择任意一个测量过的图片,指着说一说周长的概念。

第 2 页,共 3 页。

本环节我让学生分组合作测量物体的周长,不仅突破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四)联系实际,应用周长

1、先让学生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用到周长的事例?(我适时启发引导:这块黑板给它镶边„„)

2、学生举例后我用课件展示生活中周长的应用,增长学生的见识,如用广告牌的边框、栅栏、操场跑道,买裤子量腰围等等。

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五)总结归纳,畅谈感受

小朋友们,今天你们学到了什么?在学习的过程中你们觉得愉快吗?你们觉得我们班上哪个同学表现最棒?

通过谈论与评价,学生不仅归纳了知识,而且促进了师生的交流,培养了学生的欣赏能力。

四、教学资源的整合与运用

本节课中我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教材资源和学生资源为根本,以网络资源为手段,参考相关教辅资料,充分听取同行意见,注重了资源的发掘和整合。例如:我在教学过程中,利用ppt课件,直观引入概念;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进行拓展,实现了从“认真地教教材”到“灵活地用教材”的根本转变;利用学具,组织学生“摸一摸”、“描一描”、“说一说”等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理解周长的含义。

我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只要我们能坚持潜心发掘和整合教学资源,合理地运用于每一个课堂,我们的学生就一定会在快乐中“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第 3 页,共 3 页。

第五篇:三年级数学周长的认识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各位参赛老师大家好:

我是7号参赛教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冀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课时《周长的认识》,我从来没有执教过冀教版的教材,所以讲课前我先对教材做了一下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同学们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并掌握了测量的方法的基础上设计的,将为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奠定基础。本节内容设计了量一量,说一说,指一指,练一练几个层次的内容,充分体现了数学教学的层次性。

《标准》中明确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我们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这样才会使他们真正领会数学的意义。

讲课前除了对教材进行了分析,对学生我也要详细的了解,做到教学有的放矢。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动手操作、观察、表达、概括的能力,并且已经掌握了测量长度和表达长度的方法。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知识与技能:

1、学生通过学习,理解周长的含义.

2、 能较准确的指出物体表面的周长.

3、 能准确量出和表达物体表面周长的长度.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知周长

2、学生通过“说”“指”理解周长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使学生养成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理解周长的含义. 教学难点: 准确测量和表达测量的结果. 为了能够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准备采用让学生“感知-理解-再感知—再理解”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学生采用“合作-指-量”的“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学习本节知识。

针对本节课的内容我精心设计了“激-动-说-练”四个环节,下面我具体谈一下本节课我的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一上课:

教师:“同学们,老师为大家带来两件小礼物。”出示两种小布艺,“大家喜欢吗?”激起孩子们的热情。“这是福利厂准备生产的两种小布艺图案,在成批加工小布艺之前,需要把所需材料都裁剪好,那么,我们看一下兔博士为我们带来什么问题。”出示问题:“怎样确定每个小布艺的花边需剪多长呢?”引用兔博士的问题设疑,激起孩子们求知的兴趣。“想试一试吗?”过渡到动手尝试的环节。

二、 动手尝试

学生利用课前准备的尺子、剪刀、针、线绳,通过小组合作,尝试测量小布艺花边的长度,教师巡视,提醒同学们用剪刀和针时注意安全,及时发现学生的不同的想法和测量方法,对于测量有困难的小组要及时给予帮助。

“谁能将测量的方法及结果给同学们说一说呢?”引入第三个环节“汇报结果”

三、汇报结果

请同学们说出自己的方法,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方法,体现数学方法的多样性,在汇报中让学生互相学习,对于同学们说出的简单的方法要及时评价,让同学们体验成功的喜悦,更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

此时教师加以讲解:“刚才大家测量的花边的长就是小布艺布料的周长。”

板书:周长

那你能指出身边一些物体的面的边线吗?过渡到“练”的第一环节“指”

四、“指”出周长

学生们自己指出数学书的封面,铅笔盒盖的面,课桌面,黑板面,硬币面等一些物体面的边线,教师一定要观察学生是否指到位,及时指导。

教师质疑:这些物体表面的边线的长度就是什么呢?

引导学生感知就是周长

补充板书:物体表面的边线的长度就是周长。

让同学们再一次感知周长,并理解周长是一个长度。 我们来选一个物体表面的周长来量一下吧!过渡到“练”的第二个环节“量”。

五、“量”出周长

同学们测量课桌面的周长

鼓励同学们说出自己测量的方法,在不同的表达中让同学们互相学习。“那么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周长呢?”让学生沉浸在思考中。

六、联系生活

鼓励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实例,(如果有困难,教师再加以引导),真正体现数学源于生活,而运用于生活。

请同学们互相测量一下腰围、头围、胸围,教师或者同学之间纠正测量的方法。

出示王奶奶绕公园散步一圈的图,让同学们求出王奶奶走了多少米?让同学们了解生活中的周长“围”“圈”“绕”。

七、总结升华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

让同学们通过谈收获,总结本课。

总之,为了上好每一节课,我们必须对教材深入研究,对学生仔细了解,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还同学们一个流淌着真诚、充满着和谐的空间!

我的说课至此结束,有不足之处还请各位评委老师及参赛老师提出宝贵意见! 谢谢大家!

上一篇:中班亲子游戏方案下一篇:直肠癌患者的护理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