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项目建设浅析

2022-09-12

1. 建筑工程概念

建筑工程是建设工程的其中一部分, 指的是指通过各种类型的房屋建筑及其一些附属设施的建设, 和与其相同配套的道路、渠管、给排水、设备的安装活动形成的工程实体。包括学校、医院、宾馆、餐厅等来满足人们的生产、居住、学习工作和活动等需求。

2. 工程建设标准的作用

建筑工程施工建设的标准有主要是为了帮助建筑工程建设建立良好的施工秩序, 建立规章制度, 对管理、监管、检查等各个活动的开展做出规章制度。要想实现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各项安全施工建设的顺利开展, 就需要依据各项技术和准则, 使用科学的技术来促进其进步和发展, 保证工程开展的质量、保证施工的安全、保证施工过程中对周围的环境伤害降到最低, 同时应该保证社会的经济效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的各项建设标准在保证人民工作质量安全, 保证人们的生命安全财产方面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作为社会公益的一种, 这种建筑施工建设的安全标准和施工的制度管理在这个方面一直发挥着他的作用。具体的规范性文件对工程建设起到了一个强制性的作用, 为施工的安全开展和工程开展的各项措施等提供了一系列的要求和标准, 要求其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经济条件下保证施工的工程安全, 最大限度的保证建筑施工建设的顺利开展, 保证使用人员的人身安全。

工程建设的施工标准和现代化的工作、生活有着很直接的影响。就当前而言, 我国在人民的居住住宅、商场等大型公共的建筑方面, 其自身的质量、结构、空间、安全、环境等都是有着统一的施工质量要求标准和功能作用的。严格的按照文件中要求的施工标准执行, 保证施工的工程现场的各种技术、质量都符合建筑施工建设的标准, 这样才能督促着建筑工程开展的顺利进行, 增加工程建设的自然抵抗能力, 进一步提升施工的安全管理效率, 防止在施工过程中的各项安全问题, 让人们可以放心的工作, 保证人们生活工作的环境的有效性。

3. 建设工程完整的结构系统

建设工程完整的结构系统是建设工程安全使用的基础, 是建设工程结构安全、稳定、可靠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基本功能包括三部分:首先就是在施工主体结构上, 其本身就是一个联系比较紧密的整体, 可以协调性的发挥其自身的效率。提高自身的部件的传递性能, 发挥自己的支撑性作用;其次就是可以实现其在结构部位的保护作用, 附着于其体系表面的所有维护结构、装饰面层、相关设备重量及其施工和使用期间的活荷载、以及在设计规范限定范围内的相关风载、尘载、雪载、地震荷载等自然力通过主体结构体系有效地承担, 使建设工程能正常发挥各部分的使用功能;三是与地基基础可靠地联系, 将其自身荷载和承受荷载系统地、有效地、稳定地传递给地基基础结构体系, 并能与地基基础结构形成协调工作的整体结构体系, 和谐地工作以共同维护建设工程整体安全和使用安全。

4.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

建筑工程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生活、学习工作的物质基础, 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建筑设施。因此, 做好质量的控制工作, 对项目工程能不能盈利, 能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并且, 在项目中的管理者要发挥着不同的角色, 对工程质量进行控制。同时, 促进建设施工, 设计单位加强监管, 这样让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都能够达到充分的利用。

5. 建筑工程项目特点

5.1 专属定制唯一性

一个工程项目从立项批准建设运营, 都是对这一个项目, 这个项目就是一个产品, 但这个产品只有一个。

5.2 项目进行不可逆转

项目进行到施工阶段, 一般不可能停工或中断, 如果发生将造在具大损失或浪费。如烂尾楼。这就要求对业主对项目的可研阶段做实工作。特别是资金要充足。

5.3 项目地址不可移动

建筑工程具有一定的地域性, 是不可能移动的。工地在哪, 就是那。

5.4 项目的长期性

有的项目短三五个月, 有的项目要做几十年。如川藏线。

5.5 项目的动态性

动态性是由长期性造成的, 项目进行的时间长了, 人, 材, 机的价格会发生变动, 天气, 政策, 物价, 技术方案等等, 这就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建筑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 建筑工程的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地位。同时, 混凝土施工中其内部的组合结构也逐渐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建筑外形的设计种类逐渐的增多, 并且无论是建筑物内部的空间功能多样, 工业结构和民用建筑结构也有很多种, 同时在建筑工程设计中面临的问题也逐渐的增多。本文就建筑工程项目建设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建筑质量,工程建设标准,结构系统

参考文献

[1] 《建筑工程常见质量问题预防措施》王国富主编, 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7.12

[2] 《建筑施工技术资料常见问题控制要点》王国富主编, 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7.12

[3] 刘昌名, 宋会莲.工程招投标管理[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1

上一篇:我国饮用水水源保护制度现状及完善建议下一篇:WRM2.0在英语专业读写课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