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科技局范文

2022-05-19

第一篇:广东科技局范文

广东大学生科技学术节之

第五届广东大学生科技学术节之 广东大学生生物化学实验技能大赛仪器提供

各位参赛选手:

经相关领导、老师以及本大赛筹备委员会的商讨与多方协调,现对第五届广东大学生科技学术节之广东大学生生物化学实验技能大赛决赛所提供仪器作出如下说明:

为提倡并鼓励各参赛选手队伍能以最为简便、最为低耗的实验方案,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或社会价值,亦同时为一天(8小时)的决赛实验时间提供可行性,故决定仅为各参赛队伍在决赛中提供生物化学实验中常规常用仪器,例如:

PCR仪

冰箱(4℃、-20℃) 不锈钢座式灭菌消毒器 超净工作台 超声波清洗器

低温保存箱 电热干燥箱 电热恒温干燥培养箱

电热恒温水浴锅(室温+5℃~99℃) 电泳仪

电子分析天平(0.0001g) 电子天平(0.01g) 高速冷冻离心机 恒温培养震荡器

以上为大赛所提供之主要实验仪器,若对此有疑问,请随时与负责之同学取得联系,我方将热情为各位参赛选手解答。

此外,若各参赛队伍所需上述列表以外之仪器,因各种原因我方未能提供,初赛评委或赛事工作人员将主动与各队伍负责人取得联系,协商解决方案。

谨预祝各参赛队伍在本次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

生物化学实验技能大赛筹备委员会

二〇一一年三月二十九日

相关负责人:陈凤宜13610293211 吴静怡 15018735130

颗粒制冰机

可调高速电动匀浆机(22000rpm) 蠕动泵

台式离心机(4000rpm) 台式酸度计

旋风式微型高速样品粉碎机 旋片式真空泵 旋转蒸发器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紫外投射仪

自动部分收集器(5mL×160管) 恒流泵 凝胶成像系统

第二篇:广东省国防科技产业联盟章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联盟名称:广东省国防科技产业联盟(以下简称“联盟”)。

第二条 联盟性质:是由广东省自动化研究所、广东省机械工程学会、东莞中国科学院云计算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工信部第五研究所、中国电科集团第七研究所、国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夏野日用电器有限公司、华南师范大学等军工民企、院校机构共同发起,经广东省国防动员委员会批准成立的军民融合专业组织机构。

第三条 联盟宗旨:加强国防动员建设,促进军民科技、资源、人才的双向转移。

联盟的活动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遵守社会道德风尚。

第四条 联盟接受广东省科技动员办公室和交通战备与信息动员办公室的日常管理指导。

第五条 联盟办公地点:广州市先烈中路100号大院15号楼一层。

第二章 业务范围

第六条 联盟的业务范围:

(一)搭建军民融合研究交流平台;

(二)建立科技成果交流、孵化、转化平台;

(三)挖掘军地科技资源和潜力;

(四)促进军地科技双向转移;

(五)统筹开发军民两用技术研发项目;

(六)组织技术成果鉴定和推广应用;

(七)推动国防动员组织平台社会化;

(八)创新军民融合新经济模式;

第三章

会员

第七条 联盟吸收单位为团体会员,实行入会、退会自愿的原则。

第八条 申请加入联盟的会员,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拥护本联盟的章程;

(二)有加入本联盟的意愿;

(三)独立法人资格;

(四)在与国防科技有关专业的产学研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

第九条 会员入会程序:

(一)提交申请单位相关资料(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并盖章);

(二)填写入会申请表;

(三)联盟审批通过;

(四)发放证件。

第十条 会员的权利和义务:

一、会员享有下列权利:

(一)联盟的选举权、被选举权和表决权;

(二)参加联盟的活动;

(三)获得联盟服务的优先权;

(四)对联盟工作的批评建议权和监督权;

(五)入会自愿、退会自由。

二、会员履行下列义务:

(一)执行联盟的决议;

(二)维护联盟合法权益;

(三)关心国防建设,关心和支持联盟工作,积极参加联盟组织的各项活动、承办和完成联盟交办的工作;

(四)按规定交纳会费;

(五)向联盟反映情况,提供有关资料。

第十一条 会员退会应书面通知联盟,并交回证件。会员如果1年不交纳会费或不参加联盟活动的,视为自动退会。

第十二条 会员如有严重违反本章程的行为,经理事会表决通过,予以除名。

第四章 组织机构和负责人产生、罢免

第十三条 联盟的最高权力机构是会员大会,会员大会的职权是:

(一)制定和修改章程;

(二)选举和罢免常务副理事长单位;

(三)审议理事会的工作报告和财务报告;

(四)决定终止事宜;

(五)决定其他重大事宜。

第十四条 会员大会须有2/3以上的会员出席方能召开,其决议须经到会会员半数以上表决通过方能生效。

第十五条 会员大会每届五年(会员大会每届最长不超过5年)。因特殊情况需提前或延期换届的,须由理事会表决通过,报业务主管单位审查批准同意。但延期换届最长不超过1年。

第十六条 理事会是会员大会的执行机构,理事长、常务副理事长由理事会成员选举产生,秘书长由业务主管单位指派,在闭会期间领导联盟开展日常工作,对会员大会负责。

第十七条 理事会的职权是:

(一)执行会员大会的决议;

(二)选举和罢免理事长、常务副理事长;

(三)筹备召开会员大会;

(四)向会员大会报告工作和财务状况;

(五)决定会员的吸收或除名;

(六)决定设立办事机构、分支机构、代表机构和实体机构;

(七)决定副秘书长、各机构主要负责人的聘任;

(八)领导联盟各机构开展工作;

(九)制定内部管理制度;

(十)决定其他重大事项。

第十八条 理事会须有2/3以上理事出席方能召开,其决议须经到会理事2/3以上表决通过方能生效。

第十九条 理事会每半年至少召开一次会议。情况特殊的,也可采用通讯形式召开。

第二十条 联盟的理事长、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政治素质好;

(二)在联盟业务领域内有较大影响;

(三)最高任职年龄不超过70周岁,秘书长为专职;

(四)身体健康,能坚持正常工作;

(五)未受过剥夺政治权利的刑事处罚的;

(六)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第二十一条 联盟理事长、常务副理事长如超过最高任职年龄的,须经理事会表决通过,报业务主管单位审查批准同意后,方可任职。

第二十二条 联盟理事长、常务副理事长任期五年。理事长、常务副理事长任期最长不得超过两届,因特殊情况需延长任期的,须经会员大会2/3以上会员表决通过,报业务主管单位审查批准同意后方可任职。

第二十三条 联盟理事长行使下列职权:

(一)召集和主持理事会;

(二)检查会员大会、理事会决议的落实情况;

(三)代表联盟签署有关重要文件;

(四)代表理事会,聘请理事会名誉职务(包括总顾问、顾问、特邀研究员);

(五)其它有关事项。

第二十四条,联盟秘书长行使下列职权:

(一)主持办事机构开展日常工作,组织实施工作计划;

(二)协调各分支机构、代表机构、实体机构开展工作;

(三)提名副秘书长以及各办事机构、分支机构、代表机构和实体机构主要负责人,交理事会决定;

(四)决定办事机构、代表机构、实体机构专职工作人员的聘用;

(五)处理其他日常事务。

第五章 会费及资产管理、使用原则

第二十五条 会费标准及服务待遇:

(一)会员单位:1万/年。国防科技项目申报权,项目推介权,国防资质申报权。

(二)理事单位:3万/年。国防科技项目申报优先权,项目推介优先权,产业基金扶植权,联盟基地项目参与权,国防资质申报权。

(三)副理事长单位:5万/年。联盟交流中心使用权,国防科技重大项目申报权,联盟基地加盟权,产业基金使用权,国防资质申报权。

(四)创始单位:8万/年。联盟交流中心优先使用权,国防科技重大项目申报优先权,联盟基地开发权,产业基金增发及使用权,国防资质申报权。

第二十六条 联盟经费来源:

(一)会费;

(二)捐赠;

(三)政府资助;

(四)在核准的业务范围内开展活动或服务的收入;

(五)利息;

(六)其他合法收入。

第二十七条 联盟经费必须用于本章程规定的业务范围和事业的发展,不得在会员中分配。

第二十八条 联盟建立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保证会计资料合法、真实、准确、完整。

第二十九条 联盟配备具有专业资格的会计人员。会计不得兼任出纳。会计人员必须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会计人员调动工作或离职时,必须与接管人员办清交接手续。

第三十条 联盟的资产管理必须执行国家规定的财务管理制度,接受会员大会和财政部门的监督。资产采源属于国家拨款或者社会捐赠、资助的,必须接受审计机关的监督,并将有关情况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

第三十一条 联盟的资产,任何单位、个人不得侵占、私分和挪用。

第三十二条 联盟专职工作人员的工资和保险、福利待遇,参照国家对事业单位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章 章程的修改程序

第三十三条 联盟章程的修改,须经理事会表决通过后报会员大会审议。

第三十四条 联盟修改的章程,须在会员大会通过后15日内,经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核准后生效。

第七章 终止程序及终止后的财产处理

第三十五条 联盟完成宗旨或自行解散或由于分立、合并等原因需要注销的,由理事会提出终止动议。

第三十六条 联盟终止动议须经会员大会表决通过,并报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

第三十七条 联盟终止前,须在业务主管单位及有关机关指导下成立清算组织,清理债权债务,处理善后事宜。清算期间,不开展清算以外的活动。

第三十八条 联盟终止后的剩余财产,在业务主管单位和社团登记管理机关的监督下,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用于发展与联盟宗旨相关的事业。

第八章 附则

第三十九条 本章程经2013年

日会员大会表决通过。

第四十条 本章程的解释权属联盟的理事会。

第三篇:广东科技创新项目管理办法解读

广东白云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管理办法 (试行

为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尽早地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实践等创新活动,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加强以科技学术为龙头的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特制定本办法。

一、立项原则

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college student technological creativity program,以下简称STCP立项原则为“四个注重”:注重培养实践能力、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研究课题实效。

二、立项范围与内容

STCP立项课题重点资助学术思想新颖、目的意义明确、立论根据充足、研究方案合理、技术路线可行、实施条件具备的创新性和探索性项目。鼓励学生自主进行探索性研究。项目内容主要包括: 1.发明、创作、设计等项目; 2.应用性、创新性研究项目; 3.有关教师科研课题中的子项目(经费以教师的经费为主; 4.为参加国家有关竞赛的前期研究项目; 5.社会调研项目; 6.其他有价值的研究与实践项目。

三、资助对象

我校全日制本专科学生均可申请。要求申请者必须品学兼优、学有余力,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对科学研究、科技活动或社会实践有浓厚的兴趣和坚强的毅力。

申请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项目小组。但每个人不得交叉申报。按时完成项目的人员或研究小组成员在项目完成、达到预期目标,或者中期检查成绩优异者,可以再次申请或追加经费。未完成项目的人员不得再次申请。

申请的课题应当由1~2名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

四、组织领导

1.学校设立STCP管理办公室,管理办公室设在教务处,负责项目的规划、评审和监督检查。

2.各学院设立院级STCP管理办公室,院级管理办公室具体负责项目的申报、推荐、

项目的过程管理。

五、项目申报

1.每学期初申报,每年资助100项。

2.申请者须填写《广东白云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立项申请书》(简称《申请书》,一式三份,提交学院STCP管理办公室。

3.学院组成专家组对申请项目进行初审筛选和评选,按指标报校STCP管理办公室。

4.校STCP管理办公室聘请有关专家组成评审组对上报项目进行评审,评审后公示结果并报学校主管领导批准。

5.评审组审定主要着重以下几点:是否已有相同和类似项目并完成;研究内容是否具有创新之处和特色;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及是否可供相关部门决策参考;设备、人员及经费是否保证项目完成需要。

六、项目经费与经费支出

1.设立广东白云学院学生科技创新基金(college student technological creativity fund,简称STCF,每年拨专款15万元用于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STCP。

2.立项的资助额度为:一般资助1000-1500元/项;重点课题资助额度必须经学校审批。经费划入学院专用帐户,由学院负责管理。

3.立项属于教师科研课题中的子项目时,应从相应科研经费中至少配套等额经费。

4.课题经费开支范围:(1科研业务费,主要指测试、分析费、业务资料费、论文印刷费、调研费等;(2实验材料费,主要指原材料、试剂、药品等消耗品购置费。

(3其他费用。

5.课题经费报批以课题为核算单位,原则上分两次进行:第一次报销费用一般不超过总经费的50%;第二次审批在当年年底前课题结题审查合格后进行。未能按期结项或结项达不到要求者,剩余的经费不再审批,并追回已使用的经费。

6.课题负责人凭实际使用经费的正式发票,经指导教师和管理办公室审核后,经分管院长审核批准。项目负责人应做到节约开支、专款专用。

七、项目管理

1.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STCF资助的课题原则上一年内完成,确因特殊原因需要延期完成的,应由课题负责人提出书面报告,院STCP管理办公室审核后,报校STCP管理办公室批准。所有毕业班的同学申报的课题必须在毕业离校前完成。

2.院STCP管理办公室每半年对课题进展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必要时进行不定期抽查。检查主要内容有:科研计划执行情况,课题研究进展状况和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经费开支情况,存在的问题等。对确因主观原因造成课题进展不力的,责令限期改进,必要时暂停使用课题经费,直至撤销其课题,并追回其使用经费。

3.课题负责人不得随意更换。课题负责人因故或不宜继续主持课题的,由所在学院STCP管理办公室提出变更意见,并经校STCP管理办公室审核同意后方可。

4.课题负责人无正当理由不按规定完成已批准课题者,将视情况追究课题负责人的责任。

八、项目结题

1.立项课题的结题形式为论文、著作、研究报告、发明创造等,课题结束后按计划规定的形式验收。

2.课题研究执行到规定期限内,应及时整理研究资料,并写出书面研究工作报告,做好成果鉴定和评审准备工作。

3.课题能否结题以校STCP管理办公室组织的专家评审意见为准。

4.校STCP管理办公室每年对结题课题进行清理,并对最终成果进行归档。不提交科研档案或档案不完整的课题,不予结题。归档材料包括:(1课题申报书、研究计划、研究报告等;(2课题执行情况检查表、中期成果等;(3课题完成总结、经费决算等;(4成果鉴定材料、已出版的著作、已发表的论文或经鉴定已达到出版(发表要求的著作(论文手稿副本、数据图表、软件等;(5因故中止的课题,中间材料也应归档,并附情况说明。(6其他应该归档的材料。

5.项目完成后,项目负责人应提交《结题报告书》,并附上论文或成果实物等。学院组织专家对已完成的项目进行检查、验收;同时学校将在一定范围内组织学术报告会,进行学术交流和汇报研究成果。

6.凡课题结题,课题负责人记2个创新学分,其余项目组成员每人记1个创新学分。对于获奖课题根据《广东白云学院关于校内外各类竞赛活动获奖项目奖励标准的规定》给予学生适当奖励,同时记相应的创新学分。

7.指导教师工作量计算。凡课题结题,一般课题指导教师工作量为10学时/项;重点课题指导教师工作量必须经学校审批。对于获奖课题按《广东白云学院关于校内外各类竞赛活动获奖项目奖励标准的规定》给予教师奖励。

8.利用我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STCF完成的科研成果属广东白云学院。发表论文及其它科研成果均应标明广东白云学院。

九、其它

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本规定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附件:1.广东白云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申请书 2.广东白云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中期进度报告表 3.广东白云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结题报告书 附件1 项目编号

广东白云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 项目申请书 学院名称: 项目名称: 指导教师:

申请者: 年级专业: 申请日期: 联系电话: 电子信箱: 广东白云学院 二○一一年制 说明

1、申请人要真实无误的填写各项内容,所填内容没有知识产权争议。

2、如获准立项,本表即成为有约束力的协议,申请人要按计划认真开展研究工作,取得预期研究成果。

3、本表可根据需要进行扩展。

4、表格中的字体为小四号仿宋体,1.5倍行距;需签字部分由相关人员以黑色钢笔或水笔签名。均用A4纸双面打印,于左侧装订成册。

5、项目必须先由导师提出意见再由所在学院组织初审后推荐上报。推荐上报的项目一式三份(均为原件报送教务处,同时提交电子文档。

一、基本情况 1.项目情况 项目名称 项目性质

□发明、创作、设计等□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社会调研□教师项目的子课题□创新性研究□其他

项目来源□自主立题□教师指导选题起止时间自年月至年月申请金额元 2.申请者情况

姓名性别民族出生年月 专业年级电话 E-mail 3.项目组成员情况

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年级专业项目中的分工签字 4.指导教师情况 姓名职称专业 E-mail学院 电话签字

二、研究方案 1.研究目的和意义: 2.研究内容与方法: 3.研究目标与结果: 4.研究进度及安排:

三、经费预算

预算支出科目金额(元主要用途 资料费 调研费 实验材料费 其它

四、审批情况 1.指导教师推荐意见: 签字:年月日2.学院意见: 学院(公章主管领导签名:年月日3.专家推荐意见(包括意义、内容、方法、预期结果、经费预算等的评价: 结论:□同意(资助额度元□不同意 专家签字:年月日4.学校主管部门意见: 资助金额:元

公章:主管领导签名:年月日

附件2广东白云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中期进度报告表项目编号:报告时间:年月日

课题名称立项类别 负责人主要成员

一、项目进展及已取得的成果情况:

二、经费开支情况:

三、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四、有何建议和要求:

五、导师意见: 签名:年月日

六、分管院长意见 签名(盖章:年月日

附件 3 项目编号: 课题名称 负责人 广东白云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结题报告书 结题时间: 立项类别 主要成员 年 月 日

一、项目完成及取得的成果:

二、对承担项目的自我评价及建议:

三、经费使用情况:

四、指导教师意见: 签名:

五、专家组评价意见: 年 月 日 专家签名(盖章) :

六、审核意见: 年 月 日 分管院长签名(盖章) : 注:附有关论文、成果实物及其证明材料等。 年 月 日 11

第四篇:广东化工行业科技杂志《广州化工》简介

《广州化工》期刊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化工科技刊物,国内统一刊号CN44-1228/TQ,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1-9677,半月刊,每月15号和30号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曾先后获得广东省、广州市科技情报成果奖,分别荣获广州市优秀期刊称号、广东省优秀期刊称号和全国优秀科技期刊称号。《广州化工》是连续入选美国《化学文摘》重点期刊,是《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刊和万方数据(ChinaInfo)系统科技期刊群上网期刊。

《广州化工》的办刊宗旨是:“立足广东,面向全国,兼顾国外,为化学工业技术的发展服务。”主要报导化学化工领域的科研成果、实用技术,兼顾理论研究、科学实验和企业管理。主要开设的栏目有:专论与综述、科学试验、分析测试、生产技术、环境保护、化工机械、教学园地、化工管理、国内外简讯和专利文摘等。本刊还承办产品推销、技术转让、技术合作、技术招标、单位简介、书刊征订等各种广告业务。本刊可供从事化学化工科研与生产的科技人员、高校师生、技术工人、管理干部参考,也可供社会各阶层人士增长知识,用于实际生活中。电话:(020)36372165

传真:(020)36372920

E-mail: gzhgbjb@163.com

网址:http://

地址: 广州市白云区石井石潭路潭村桥东

邮编: 510430

第五篇:广东省林业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

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肩负着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改善生态状况、保障国土生态安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多样化需求的重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林业工作,林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突破林业发展瓶颈、转变林业发展方式的主要推动力。为进一步增强科技支撑和引领作用,加快推进科学发展现代林业、建设广东现代林业强省,根据国家和省有关科技发展规划及国家林业局《林业科学和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广东省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林业科技发展回顾

(一)林业科技发展成就。

“十一五”期间,我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改革创新,科学发展生态、民生、文化、创新、和谐等“五个林业”,成功应对了雨雪冰冻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林业各项工作取得了辉煌成就,林业科技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5%。林业科技创新成为了广东林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1、省财政首次设立了省级林业科技专项资金。为有效整合和充分发挥林业科技资源优势,快速提升我省林业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广东现代林业建设的科技支撑水平,经省政府批准,省财政于2008年设立了省林业科技创新专项资金,这是我省首次设立的林业科技专项资金。从2008年至2010年,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1000万元,用于开展优良乡土阔叶树种和珍贵用材树种良种选育及高效栽培、工业原料林资源培育和高效利用、生态公益林可持续经营与效益监测评价、林业防灾减灾等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专项实施已取得初步成效,并构建了油茶、乡土树种、珍贵树种等研发团队,有力地促进了产学研合作。专项资金的设立对我省林业科技创新与示范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2、林业科技攻关取得重要成果。重点开展了林木良种选育、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建设、木材加工利用等关键技术攻关,收集保存了一批优良乡土阔叶树种种质资源,攻克了一批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选育出的湿加松优良杂种组合材积生长量比湿地松提高100%~240%,扦插成活率达80%以上;湿加松、高脂马尾松快繁育苗实现了产业化;黎蒴扦插及相思、南洋楹、樟树组培育苗技术取得突破。桉树人工林地力维护技术、南洋楹速生丰产栽培技术、湿加松人工林密度控制和土壤管理技术,红锥、黎蒴等乡土阔叶树种菌根苗培育、丰产栽培技术等研究也取得新进展。生态公益林树种选择、配置模式、低效林改造及高效生态林恢复与重建等技术进一步完善;森林生态效益监测评价研究也全面展开。3S技术在森林资源管理、森林病虫害防治和森林防火等方面进一步得到应用,摸索出了一套生态防控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薇甘菊综合防治技术,引进的绿僵菌及其配套技术成功消化吸收并应用,配制的绿僵菌复合剂防治桉树苗木白蚁取得良好效果。黎蒴人造板生产、木材保护技术更加成熟。“十一五”期间,共有17项林业科技成果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4项成果获得梁希科学技术奖;申请林业植物新品种权18个,其中授权5个;42个品种通过省级林木良种审(认)定,其中有13个油茶品种通过审(认)定。

3、林业科技创新示范平台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大力加强林业科研开发、资源共享、成果转化等公共科技创新和支撑平台建设,促进了全省林业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共享和信息交流,提升了我省林业科技创新和示范的能力。广东林业高科技园区重点建立和完善了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库、林木遗传育种实验室、标本馆等设施,引进了林木专用肥等一批开发项目,园区基础设施和科研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建立了一批省级林业科研推广示范基地,省级(东江)林业科研试验示范基地已建成优良乡土阔叶树种、桉树、相思、湿加松、速生高脂马尾松及能源林、珍贵用材林树种试验示范林2050亩,初步建成了集科学研究、科技示范、成果推广、科普教育于一体,全省林业重点科研项目、科技成果与林业优势科技品牌试验示范与展示的创新平台;省级(肇庆北岭山)优良珍贵树种培育试验示范基地已建成檀香、黄花梨、土沉香等八大优良珍贵树种试验示范基地2310亩;广东肇庆大南山现代林业试验示范基地、省高脂马尾松良种繁育基地等建设也已初具规模。省级森林生态效益监测网络初步形成,建立了东江、韩江、西江、北江流域森林生态效益监测站及国家林业局珠江三角洲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广东沿海防护林森林生态定位研究站;建立和完善了广东林业科技信息网,促进了林业科技信息的共享和交流,提高了林业科技信息化服务水平。江门、佛山、东莞等地林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区域性示范带动作用逐步显现。

4、林业科技推广示范效果显著。加强科技成果转化,重点开展了桉树、相思、南洋楹、湿加松、高脂马尾松等优良品种、无性系及丰产栽培技术等成果的转化应用,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60%。2009年至2010年,中央财政安排我省林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21个,总投资2100万元,进一步推动我省林业科技成果转化。我省自主培育的湿加松良种深受生产单位和群众的欢迎,年繁育优质苗木300万株以上,5年累计推广面积达18万亩。从周边油茶主产区引进的油茶优良品系在我省的粤北油茶产区也得到进一步推广。利用绿僵菌制剂防治桉树苗木白蚁,应用生物制剂防治松毛虫、竹蝗,松褐天牛诱木剂、引诱剂应用于松材线虫病的治理,森草净防治薇甘菊等均在生产中广泛应用,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木材保护技术已在省内外推广应用,木材防腐产品广泛应用于园林建筑、农用香蕉支撑等方面,为桉树、相思等速生材的应用开辟了新的途径。博罗、德庆、龙川3个县被国家林业局列为第一批全国林业科技示范县。全省共有41项林业科技推广项目获得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

5、林业标准质量工作成效明显。进一步加快林业标准的制修订,立项制定广东省地方(林业)标准62项,发布实施46项;我省有关单位还主导或参与了25项林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到2010年底,全省共立项制定广东省地方(林业)标准130多项,发布实施73项,这些标准涵盖了林业基础术语、林木种苗、营造林、木质及非木质林产品、木本花卉、有害生物防治、森林防火、林业管理等方面,林业技术标准体系框架基本形成。进一步加强林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新建5个国家级、19个省级林业标准化示范区,全省共建立8个国家级、43个省级林业标准示范区,示范区建设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重点林业工程逐步形成了按标准设计、按标准施工、按标准检查验收的良好局面,促进了林业建设质量与效益的提高。林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工作也进一步加强,广东省林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经省质监局批准建立,国家林业局批复同意在广东成立了“国家林业局林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广州)”。同时,积极推进名牌带动战略的实施,全省有50个林业类产品获广东省名牌产品称号,9个林业类产品获得中国名牌称号。

6、林业科技服务加快推进。大力开展送科技下乡、林业科技特派员行动和“科技进步活动月”活动,组织编印了《广东省城市林业优良树种及栽培技术》、《广东省主要经济林树种栽培技术》、《油茶丰产栽培实用技术》等林业科技书籍和实用技术手册;召开了“实施科技创新工程与提高森林质量”、“加快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实施林分改造工程”、“科技服务林改”等专题研讨会,为广东现代林业和林业生态省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智力和技术支撑。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共组织举办了较大型的学术研讨、交流、科普等活动共100多场(次),组织科技下乡小分队100多支,组织科技人员下乡2000多人次,举办技术培训班400多期,接受各类技术服务的人员超过2万人次,印发各类技术资料3万多份,全省掀起了送林业科技下乡的热潮,逐步形成了林业专家深入基层,为林农服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长效机制。

7、林业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继续深化省、市级林科院所和区域性林业试验中心改革,林业科研机构的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省政府和国家林业局有关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精神,积极推进全省基层林业技术推广机构深化改革,加强建设,更好地发挥作用。在国家林业局的大力支持下,重点加强了梅州、肇庆等5个市级和揭西、阳春、连平等14个县级林业科技推广站的科技推广服务条件建设,基层林业科技推广机构技术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8、林业科技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拓展。进一步推进粤港林业科技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林业管理与科技培训、科学考察、合作研究等,粤港互派林业培训、考察、交流团组共45批次,400多人次;特别是为香港渔农署举办了7期农林助理员培训班,培训人员150多人次,取得良好效果;组织开展并圆满完成了“香港森林植物病虫害调查”项目。继续加强国际林业交流与合作,组织林业出国(境)考察、交流、培训、技术引进等团组共75批次、365人次;并争取到了多项引进国外人才、智力项目。对外交流、国际合作、技术和智力引进等项目的开展有效地促进了我省林业管理和科技发展水平的提高。同时,通过荷兰政府、汇丰银行、日本小渊基金及ITTO(国际热带木材组织)等国际援助项目的实施,进一步促进了我省对外林业科技合作与交流。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一五”期间,我省林业科技发展虽然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也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林业科技创新能力较薄弱。全省各级林业科研院所普遍存在着科研实验条件落后、实验设备陈旧、科技创新能力薄弱等问题,特别是市、县林业科技机构科研试验条件差,试验研究能力比较薄弱。与其它行业相比,林业科研条件建设更是明显滞后,严重制约了林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是技术储备不足。突出表现为科技总量不足和结构性短缺两方面。特别是由于林业科技成果产出的滞后性,导致科技成果的产出速度远远跟不上林业建设的需要,科技储备不足的问题更加突出。同时,随着林业发展方式转变,科技需求也发生重大变化,困难立地造林、林木生物育种、碳汇造林等领域关键技术有待突破,低耗增值、清洁生产的产业升级技术亟需提升。

三是科技投入总量仍然不足。近年来,国家和省对我省林业科技的投入虽有较为明显的增加,但投入总量和增长速度远不适应我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面推进现代林业建设的需要,尤其是省财政在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和林业科技推广项目资金投入上几乎是空白,致使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滞后,基层林业科技推广能力薄弱。 四是林业科技人才较为缺乏。主要表现为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够合理,而且分布不均,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和基层实用人才仍然缺乏,尤其缺乏学科带头人和科技领军人才,影响了我省林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快速提升,难以实现技术创新和技术突破。

五是基层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不够健全。目前,全省21个地级市,只有12个市成立了林业技术推广站;121个县(市、区)中,只有37个县(市、区)成立了林业技术推广站,仅占30%,众多山区市、县或林业重点县还没有成立林业技术推广机构。现有的基层林业科技推广机构也明显存在着队伍不稳定、机制不活、保障不足等问题,科技推广和服务能力薄弱。

二、林业科技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林业的需求已趋向多元化,对林业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此,迫切需要依靠科技来解决当前林业快速发展中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林业的多种需求。

(一)实现林业“双增”目标迫切需要提升森林资源培育和经营管理水平。 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到2015年,全省森林面积比2009年增加6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增加1.32亿立方米。目前,我省森林资源整体质量不高,森林单位蓄积量低,全省乔木林单位面积蓄积量44.4立方米/公顷,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4%、全国平均水平的52%;森林蓄积占有量人均5立方米,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森林蓄积的7.8%,也只有全国人均水平的55.3%。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森林资源的刚性需求,必须加强高抗林木新品种选育、森林资源培育、结构优化、多目标经营等关键技术研究,构建高水平森林资源培育技术支撑体系,并大力提高森林经营管理水平,为实现“双增”目标提供坚实的科技保障。

(二)实施生态屏障战略迫切需要依靠科技进步攻克生态建设技术瓶颈。 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建设生态文明,既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新时期赋予林业的光荣使命。近年来,我省台风暴雨、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频发,极易引起水土流失和风沙侵蚀,给国土生态安全带来严重威胁。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也已进入攻坚阶段,必须在保护和建设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及加快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等重点领域,强化科技创新和技术集成,攻克困难立地造林等关键技术瓶颈,为保障国土生态安全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三)实施林业产业振兴战略迫切需要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产业技术升级。 “十二五”时期将是我省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加快发展林业产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构建低碳社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近年来,我省林业产业发展迅速,产业总产值、生产规模、技术水平、名优品牌数量等均居全国前列,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然而,林业产业集约经营水平不高、抵御风险能力不强、林业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不足等问题仍较突出。为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重点突破商品林、木本粮油、特色经济林定向培育与集约栽培及林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生产等关键技术,加快构建现代林业产业技术体系。

(四)实施增绿惠民战略迫切需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林业综合效益。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林业的积极性,极大地释放了林地蕴藏的巨大潜力,这为林业科技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加强林下经济开发、资源加工利用及其产业化等领域技术研发与实用技术集成应用,不断挖掘林业潜力,提高林产品附加值,已成为最大程度地实现林地的价值、增加林业科技对农民持续增收贡献率的关键所在;同时,促进城乡建设的绿化、美化、生态化,打造高标准、高质量的城乡森林景观,推动我省森林成为全国林相最好的森林,也都需要林业科技的全方位参与和强有力的支撑服务。

(五)实施固碳抵排战略迫切需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森林碳汇能力。 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发挥森林和湿地的碳吸收、碳储存等功能,有效增加森林碳汇,减少碳排放已成为应对气候变化重要途径。大力加强碳汇林业科技创新,尽快突破固碳能力强的林木新品种选育、高碳储量森林结构优化、碳汇林定向培育经营等技术,建立森林碳汇计量监测技术体系,逐步构建碳汇交易平台,将有力地推动碳汇林业的健康发展,有效提升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三、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全省林业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广东现代林业强省建设和林业“双增”目标及科学发展生态林业、民生林业、文化林业、创新林业、和谐林业的科技需求,大力实施科技兴林、人才强林战略,突出科技创新,增强发展动力,充分发挥科技的引领和支撑作用,积极争当全国林业科技创新排头兵,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做贡献。

(二)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进一步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加强林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构建高效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和较完善的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强化林业科技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速林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先进实用技术推广,使全省林业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推广服务水平明显增强。建立健全林业技术标准和林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林业标准化和林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高。到2015年,使我省林业科技发展总体水平处于国内领先,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把广东建设成为全国林业科技创新示范省。

2、主要指标。通过加强林木良种选育、森林资源培育、林业灾害防控、林产品开发利用等领域科技创新,重点突破30项以上林业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问题,组装配套推广30项以上林业实用技术成果;林木良种使用率达到70%以上;重点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70%以上,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以上。制(修)订50项林业技术标准,建立省级林业标准化示范区30个,重点林业工程建设做到按标准设计、施工和验收,提高林业工程建设质量和林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引进消化吸收10项以上林业先进技术和新品种,取得20项林业植物新品种权及一批发明专利;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林业科技人才队伍。

四、发展重点

(一)加强八大重点领域林业科技攻关。

适应新时期林业生态建设和绿色发展需要,跟踪国内外林业科技发展前沿和新兴领域,重点结合广东现代林业强省建设的科技需求,加强林业科技创新和示范,围绕八个重点技术领域,集中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开发。

1、林木种质资源创新利用与良种选育。继续加强林木种质资源收集和保存,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和常规育种相结合,定向选育优质、高效、抗逆性强、抗病虫害的林木新品种。重点开展珍贵树种、优良乡土树种、木本粮油植物、木本中药材、木本花卉、生物能源树种、林下经济植物等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与创新利用,采用高新技术,培育林木、木本花卉新品种,并尽快在珍贵树种、优良乡土树种、油茶等良种选育和新品种培育等方面取得突破。

2、森林资源高效培育技术。重点开展工业原料林、速生丰产林、珍贵用材林、生物能源林、竹林、经济林等基地建设技术,森林定向培育、中幼林抚育及低产低效林分改造技术等研究;开发高产、高效短周期森林资源培育技术,推进定向化、集约化、精准化生产,建立和完善主要商品林栽培技术体系,提高森林经营水平和林地生产力。

3、林业生态建设技术。以建设绿色生态屏障、保障国土生态安全为核心,重点突破困难立地造林、石漠化治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湿地保护、森林抚育、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健康、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估等关键技术,培育和筛选出一批抗逆性强的林业生态工程优良植物材料;构建主要类型生态公益林优化栽培模式,使困难立地造林成活率提高10%以上,加快森林生态系统恢复进程。

4、民生林业发展技术。围绕林改后的林地经营及城乡生态建设一体化的科技需求,推进非木质林产品开发、多种经营、林下经济发展相关技术创新,促进生态林多目标、多途径经营,提高生态林综合效益,促进生态林的高效持续经营;重点加强木本粮油林、木本中药材林经营利用及森林食品开发、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经济林产品保鲜与精深加工等技术研究,推进林特产、林药资源开发利用,促进农民增收;开展城市林业、社区林业、生态廊道、人居风景林等建设技术研究,提高城乡人居环境质量。

5、林业优势产业发展技术。针对人造板、木质家具、木地板、林产化工、木浆造纸、生物质能源、生物质材料等林业优势产业发展,加强木竹基新产品开发、木材保护与功能性改良、木材及其制品回收再利用、林化产品深加工、林业生物质能开发等研究,突破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增值高效、综合利用、林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研发林业新产品及产品制造新技术、新装备、新材料、新工艺,促进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高木材综合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增强林业产业竞争力。

6、林业灾害防控技术。围绕林业有害生物、森林火灾、野生动物疫病、台风等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持续控制等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建立外来有害入侵生物、转基因生物安全、森林火灾等监测与预警及林业有害生物、台风等自然灾害生物防控技术体系,使林业灾害预警和防控能力明显增强,提高林业防灾减灾能力,促进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7、林业信息技术。加快信息技术在林业上的应用研究,构建林业资源基础数据库、森林资源管理系统、林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林业重点工程管理信息平台、林业综合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推进“3S”技术在森林资源、森林火灾、林业有害生物监测及林业灾害防治、信息服务中的应用,构建广东数字林业平台,促进林业管理数字化,提高林业信息化水平。

8、碳汇林业关键技术。推进森林与气候变化、森林固碳抵排等领域的科技创新,突破林业碳汇的增汇、适应机制、计量监测、碳汇林建设及低碳经济、绿色发展等关键技术,构建高效碳汇林经营模式,提高森林碳汇能力;构建森林碳汇计量监测技术体系,探索碳汇交易机制,建立碳汇交易平台,有效发挥林业科技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先导作用。

(二)实施五大林业科技工程。

实施林业科技创新示范平台建设、科技兴林富民、林业生态监测评价体系建设、林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林业标准与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等五大林业科技工程,全面提升林业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成效,充分发挥林业科技在广东现代林业建设中的先导和支撑作用。

1、林业科技创新示范平台建设工程。加强林业科学研究、试验示范、科技服务三大林业科技创新示范平台建设,建立集科研、开发、成果转化、技术服务于一体,国内省级一流的广东林业科技创新基地。进一步完善广东林业高科技园区、省级和区域性的林业科研试验示范基地、林业重点实验室、森林生态监测网络、林木种质资源库的基础设施和条件,构建林业科技创新和资源共享平台。建立10个国家级、省级和区域性林业科研试验示范基地,建设5个全国林业科技示范县;规划建设科技试验示范林5万亩。构建桉树、油茶、竹子、松树、杉木、黎蒴、相思和南洋楹等主要树种科技产业链。根据全省林业发展布局和区域发展实际,建立多层次、多类型、各具特色的林业科技示范县、示范园区、示范基地(点)、标准化示范区、示范企业、示范场圃、示范村、示范户等构成的覆盖全省的集科研试验、示范、成果转化于一体的林业科技创新示范网络。

2、科技兴林富民工程。重点针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林业科技需求的新变化,加速林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先进实用林业技术的组装配套推广,加快林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应用,发挥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促进科技与生产的紧密结合,提高区域林业经济发展和林业生产科技水平。实施林业科技示范、科技下乡、科技特派员、乡土专家等行动计划,组织广大林业科技人员深入基层、深入林业生产一线,开展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和技术咨询,发放技术资料,举行科技大篷车、科技集市等多种形式的送科技下乡活动,把林业技术送到基层林业单位和林农手中,促进林业科技普及和实用技术推广,提高林业生产水平和综合效益。

3、林业生态监测评价体系建设工程。继续建立和完善全省森林资源和生态监测网络体系,重点建立森林、野生动植物、湿地和红树林等资源及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物多样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林业有害生物和碳源、碳库及碳汇等监测站点,构建由森林生态生产力评估体系、森林生态安全预警体系、森林生态效益评价体系、森林灾害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森林碳汇计量监测体系等组成的林业科学评价体系,为林业生态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4、林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加强省、市、县及镇林业科技机构建设,力争将各级林业科研、推广机构纳入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管理,构建一支高效的林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推广队伍。建立健全以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及中央驻粤林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为龙头,以区域性林业试验中心、市县林科所和林业企业技术研发中心为依托,以林业科研试验和中试基地为基点,以重大项目为纽带,产学研相结合,布局合理、资源优化、设备先进、机制灵活、运行高效,全国一流的林业科研开发体系,使我省林业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能力显著提高。重点培育林木遗传改良、森林培育、森林生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木材加工利用、林业碳汇等优势学科,建立和完善3-5个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创新型研究团队;构建人造板、木地板、家具、木浆造纸、木竹产品制造、林产化工、油茶加工等企业技术研发中心,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建立健全以省林业科技推广总站为龙头,以市、县林业科技推广站为骨干,以乡镇林业站(林业科技推广站)为基础,适应需求、责任明确、功能配套、手段先进、灵活高效的完善的四级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基本建立和完善地级以上市林业科技推广机构;加强林业重点县林业科技推广机构建设,原则上林业重点县都应建立林业科技推广机构;强化乡镇林业站的林业科技推广服务职能,稳定和充实林业技术推广队伍,提高技术推广服务水平。充分发挥林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科技示范户的示范带动作用,积极引导并鼓励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民间组织的科技人员深入基层开展林业科技服务,形成林业科技推广机构与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专业性队伍与社会化服务组织相结合的新型林业科技推广网络,构建科技人员直接到村、良种良法直接到户、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技术推广长效机制。鼓励林业科技特派员在基层创业,创建林业科技示范基地,培育科技示范大户,转化推广科技成果。

加强省、市、县三级林业科技管理体系建设,积极支持和鼓励林业重点市、县设立独立的林业科技管理机构;其他市县也要明确专职科技管理人员,理顺管理关系,强化管理和服务;同时,加强科技管理的规范化和条件建设,提高科技管理效能,增强统筹协调能力,更好地促进科技创新和基层林业科技工作的全面开展。

5、林业标准与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工程。加快林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方法、生产技术规程及林业生态建设、森林可持续经营、林下经济发展、森林灾害防控、碳汇林建设与计量监测、森林认证等标准的制修订,建立健全由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省地方标准、企业标准组成的广东省林业技术标准体系,以及遍布全省的林业标准化示范区和覆盖所有林产品的林业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充分利用标准化手段推广林业科技成果和先进实用技术。建立和完善一批国家级、省级林业标准化示范区,加大标准示范和推广实施力度,工程建设做到按标准设计、按标准施工、按标准验收,实施全过程质量监理,提高林业工程建设的科技含量。加强国家林业局林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广州)、广东省林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广东省木材及木制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广东省林木种子检验检测中心的条件建设,强化林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提高林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推进森林认证工作,促进我省森林的可持续经营和外向型林业的发展。

五、保障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对林业科技工作的领导。

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树立科技兴林、人才强林的意识,进一步强化对林业科技工作的领导,要从行动上真正重视和支持林业科技工作,把林业科技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并从制度、措施等方面确保各项科技工作的落实。同时,加强与各有关部门的联系与沟通,争取多方支持,聚集人力、物力、财力,推动林业科技发展。

(二)进一步加大林业科技投入。

切实增加林业科技投入,重点争取林业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的持续投入和逐步增加,以保证重大林业科技创新示范项目实施的连续性;加大林业科技创新示范平台建设、科技兴林富民、林业生态监测评价体系建设、林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林业标准与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等林业科技工程的资金投入。尤其是要增加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和林业科技推广项目的资金投入,加速林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林业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切实提高我省林业科技的支撑能力和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同时,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林业科技,特别是鼓励林业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引导企业逐步成为林业产业技术创新投入的主体。

(三)继续推进林业科技运行机制和管理创新。

要建立和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的林业科技投入长效机制,以政府驱动为主并与市场经济手段相结合的林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科技资源共享与重大项目联合攻关协调机制,产学研结合机制,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科技进村入户等长效科技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项目申报、招投标、专家评审、立项决策、资金安排等全过程的约束机制,完善项目跟踪检查、中期评估、绩效评价、科技信用等制度。逐步推进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管理手段、管理措施等创新,加强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构建创新型、服务型单位,促进林业科技管理工作更加科学、规范、有序,进一步激发内部创新活力,提高工作效率,增强林业发展的科技支撑,更好地服务于基层、服务于林农、服务于社会。

(四)切实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重点加强林业科研、技术推广和科技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林业科技人才队伍。遴选一批优秀拔尖的科技人才予以重点支持,着力培养和造就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或较高声望的学术带头人和科技骨干,建立健全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和激励机制;加大技术推广人员继续教育力度,会同有关部门分层级制订林业技术推广人员培训规划,建立和完善基层林业技术推广人员教育培训机制,加强技术推广人员的知识更新和技能培训,提高工作能力。进一步落实基层林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技术职称评定等有关政策和待遇,吸引优秀人才从事基层林业技术推广工作,不断提高基层林业技术推广队伍整体素质;同时,要加强林业科技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加大林业科技管理人员业务培训,加快知识更新,提高科技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

(五)加强林业知识产权保护。

进一步完善林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强化林业科研单位、科技人员及全行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增强林业科研单位知识产权的创造能力和林业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主体地位,重点加强林业植物新品种权、林产品地理标志、生物物种遗传资源及涉林专利等保护,加快我省林业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与保护,全面提高林业知识产权保护水平。

(六)加强林业科技交流合作与宣传普及。

通过引进技术、人才、智力、品种资源等形式,加强与华南地区各省市区、港澳台及国外的林业科技交流与合作,推进引进技术、品种的消化吸收和集成示范;鼓励和支持科研院所与国内外相关科研机构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交流机制,鼓励科技人员到国外科研和教学机构开展短期合作研究和进修,提升林业对外科技合作水平;加强在粤中央相关单位、省属及市、县各级林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推广机构、林业企业的合作与交流,有效推进产学研合作。开展林业科技创新的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宣传,重点加强林业科技发展成就及林业科技成果、林业实用技术的宣传,普及林业科技知识,增强林业科技显示度,提高林业科技的影响力。

上一篇:歌词游台湾范文下一篇:感恩答谢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