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新技术创新观念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2024-04-09

革新技术创新观念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精选6篇)

篇1:革新技术创新观念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四川新华彩色印务有限公司扈晓明

跨越世纪之交,在经历了金融危机之后,人类社会正在由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过渡。这种变化将给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及经济发展方式带来剧烈而深刻的变革。在这场变革中印刷企业如何摆脱传统思维模式,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增值服务能力;如何摆脱被动加工的传统生产模式,努力寻找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已成为一个亟待研究和探讨的问题。近日,新闻出版总署正在组织制定的印刷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强调要“依靠科技进步,推进技术创新,引导产业转型。”本文拟就“革新企业技术创新观念”角度抒一孔之见,以求教于同行和读者。

一、全面认识企业技术创新

时下,“技术创新”一词大量充斥于各种媒体,在媒体的鼓动下,举国上下几乎无人不谈技术创新,宣传的威力之大令人咋舌。在众多的论述中,对“技术创新”概念各抒己见,由于诸多文章对于技术创新认识上的混乱,看的多了不免会令人会产生“一头雾水”的感觉,绝大多数文章对技术创新的认识具有明显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这些混乱的认识基本上可以归结为如下两种极端观点。

一种是把技术创新看作纯粹的技术行为,把技术进步作为技术创新的目标。这种观点突出地表现为将技术创新等同于生产过程中的产品创新或工艺创新,而产品创新或工艺创新仅仅是一种技术上的要求,并没考虑或较少考虑创新成果的市场应用。实质上,技术创新在这里被等同于技术的开发、技术的进步。

另一种观点,将技术创新看作是纯粹的经济行为,关注技术的应用,即面向价值转化与实现的应用创新。

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指出,技术创新是指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这种新的组合包括:①、引进新产品;②、引用新技术,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③、开辟新市场;④、控制原材料的新来源;⑤、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组织。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兴起并组织对技术的变革和技术创新的研究,迈尔斯和马奎斯作为主要的倡议者和参与者。在其1969年的研究报告《成功的工业创新》中将创新定义为技术变革的集合。认为技术创新是一个复杂的活动过程,从新思想、新概念开始,通过不断地解决各种问题,最终使一个有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新项目得到实际的成功应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在70年代的技术创新概念的限定还比较窄,但到70年代下半期,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对技术创新的界定大大发展了:“技术创新是将新的或改进的产品、过程或服务引入市场。”明确地将模仿和不需要引入新技术知识的改进作为最终层次上的两类创新而划入技术创新定义范围中。

另一位经济学家缪尔塞在80年代中期做了比较系统的整理分析,在他搜集的3008篇相关论文中,约有四分之三接近如下表述:当一件新思想和非连续性的技术活动,经过一段时间后,发展到实际和应用程序,就是技术创新。在此基础上,他做了如下定义:技术创新是以其构思新颖性和成功实现为特征的有意义的非连续性事件。他的这一定义表达了两方面的特殊涵义:①、活动的非常规性,包括新颖性和非连续性,②、活动必须获得最后成功实现。

将技术发明所阐明的技术新思想转变成可以投入市场的产品和工艺,在此基础上,通过功能、结构、市场三方面的分析,将技术原理上的可行性转变成为具有一定能够占有市场的可行性,完成这个过程就是技术创新。

对技术创新的认识,无论是只强调技术,还是只强调经济,都是不全面的认识。对技术创新的全新理解是:技术创新是一个从产生新产品或新工艺的设想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它包括新设想的产生、研究、开发、商业化生产到扩散这样一系列活动,本质上是一个科技、经济一体化过程,是技术进步与应用

创新共同作用催生的产物,它包括技术开发和技术应用这两大环节。换句话说,技术开发和技术利用是要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不仅需要从技术的角度、技术发展的规律,考虑技术开发的可能性,还要以市场为导向,考虑技术开发的有效性。市场引导着技术开发的方向,技术本身的发展规律决定这种引导实现的状况和程度。循着这一认识路径,我们看到,技术开发、开发成果的转移、技术开发成果的利用,才构成一个完整的技术创新过程。

基于这一认识,对印刷企业而言,技术创新的范畴不应局限印刷机械制造和供应商的技术进步来推动的印刷加工企业技术改进。作为加工服务型的印刷企业也应有自己的技术创新,而且要在服务型企业里也能形成鼓励技术创新的有效机制。广义上的技术创新应真正作用于印刷企业的诸多环节:首先,表现为生产技术的开发和技术的进步,即生产过程的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如推行数码印刷、数字化工作流程、CTP直接制版和数字化管理系统等;其次,还应表现为企业管理技术和管理手段的创新,如企业流程再造,ERP管理软件的运用,改变传统的凭经验的操作习惯,推行色彩管理和数字化管理等;再次,还应表现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如构建环保体系,促进绿色发展,向绿色印刷产业转型等;第四,还应表现为拓展新兴市场,扩大交流合作。如培育新的印刷市场,创建新的盈利模式,扩大印刷市场的现实需求,稳定和拓展出口市场,大力开拓国际新兴市场等;第五,还应表现为品牌意识的建立,特别是作为加工服务型的印刷企业,最缺乏的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第六,还应表现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加强印刷行业创新人才培养,大力实施素质工程、领军人才工程和高技能人才工程,加强对领导人才、管理人才、经营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的系统化专业培训,提升产业素质,是推进印刷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保证。

二、制约印刷企业技术创新的因素

1、技术创新观念落后、意识淡薄。比如:在现代经济发展趋势下,一个有信誉的企业品牌代表着企业的形象、企业的经营、企业的信誉、企业的服务质量等等,这是企业的一种特殊的无形资产,甚至比有形资产价值更高,企业必须花费大量的精力来树立、经营自己的品牌。因此企业要发展,必须从一开始就在经营企业的同时策划、培育、经营、发展自己的品牌,牢固树立长期经营企业品牌的思想。企业技术创新同样是企业管理战略中的一项重要组成内容。而在很多时候,人们未能认识到创新管理的重要性,创新管理的理念、方法、工具和手段,就难以在企业内部自然地形成。这方面的观念落后、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一是大部分民营中小企业的领导人素质不高,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急功近利,忙于赚钱,缺乏对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规划,思维方式跟不上新形势发展的要求;二是董事会过于强调职业经理人任期内的经济指标和利益回报,职业经理人为满足董事会的要求,不得不将精力放在凸显短期业绩上,而忽略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2、组织和制度僵化。转机建制后的印刷企业的管理者没有认识到技术创新对企业生存的重要性,对员工的创新潜力有本能的抵制,不支持员工个性的发挥,大都在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设置上下了很大功夫,为节约成本,在人员配置上“一个萝卜一个坑”,绝不会多设一个岗位多配一个人员,要求员工严格按设定的工作流程办事,把员工仅仅看作是劳动力资源,很少有人去衡量他们创新贡献的价值。僵化的等级体制,程式化的管理模式,强调按章办事,虽然能明确决策过程的责任和提高其积极性,但不适应营造创新的环境。而知识化的员工向往从烦琐的事务工作中解放出来,去从事创造性工作,注重的是“以好的方法办事”,而不再仅是“办成事”。通常,只有当人们能够自由获取资源、具有一定范围的自主决策权力,并且创造性的贡献受到赞扬时,才会激发创造力。

3、投入不足阻碍了技术创新的步伐。无论技术创新计划如何宏伟,对研究开发的投资是评价国家、企业对创新支持程度的重要指标。近年来,印刷行业工价下跌、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成本上升、利润率低,加剧了印刷企业的资金困难,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技术创新项目,投资不足无疑将影响企业的创新能力。即使是投资,企业也希望资助处于价值链底层的、立竿见影的项目,况且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本身就是一件风险高、见效慢的项目,没有人愿做费力不讨好的事。

另一方面,印刷行业一谈到技术创新,总认为是印机制造企业和供应商的事,印刷企业的技术创新总是被动地屈服于印刷技术的改进,作为一直处于加工服务地位的印刷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4、学科体系的跨越,印刷技术的创新活动缺乏系统研究。创新能力不仅仅表现在产品和服务,也是过程、策略、组织结构和企业计划的创新。技术创新活动通常与许多学科体系和部门有关,人们如果在旧的学科体系分类和等级制度下思维,追求和维护部门利益,创新活动必然受到阻碍,无法真正发挥创新潜力。印刷技术本身又是一个复杂的学科体系,涉及到光、电、机械、化学等各学科领域,历史上推动印刷技术进步的往往不是印刷领域的专家、学者,方正电脑排版在印刷技术领域掀起革命性的变革,推动了印刷技术的飞越发展,而这一技术的发明者却不是印刷领域的专家所为。从这一点看,所有介入印刷技术创新过程的人在每一个学科领域、每一个环节上,都需要有紧密的联系和迅速的交流,否则创新知识就会流失掉。

三、印刷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

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不是指创新者个人的创新思维、方法和技巧,而是激励员工参与创新的企业文化、内部环境、管理机制和评价体系,是创新管理的范畴、企业的绩效指标。企业的创新能力表现在信息和知识的流动性、企业内外的联系紧密性、以及对个人和群体创造性的支持。

1、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文化氛围和环境

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不是自然形成的,持续和成功的技术创新,需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投资和管理,才能提高每个员工的洞察力和想象力,有效地发挥全体员工的能动性,形成一种创新的企业文化。印刷行业作为加工单位,不象其他生产制造企业在技术创新和科技研发方面有自己的大学城、孵化园、研发中心等专门从事创新活动的专职部门,因此,印刷企业技术创新的文化氛围和环境的形成取决于以下几因素:

1)、企业支持创新活动。企业领导者应该对管理中的经济、组织、技术、人的行为和观念诸因素加以综合,保持与客户的联系和交流,充分利用全体员工的知识能力,开展技术创新活动。通过创新将企业的管理实践不断深化,提高技术和商务的集成程度,使企业的运作产生质的飞跃。

2)、认同员工变革创新的思想。实际上,创新就是积极变革,变革意味着打破传统。因此,技术创新首先要从企业现有的产品、技术和组织结构中寻找不足之处,加以改进或彻底变革。在这方面,要允许员工敢干犯“错误”,要鼓励和肯定负责任的“冒险”行为。只有高层管理者能消除群众对技术创新的恐惧心理,才能使大家畅所欲言。员工能无拘束地自由思考,方能激发创造力和创新意愿。良好的创新环境将赋予员工一种从自我压制或强制管理体制中解脱出来的、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

3)、对创新意识的积极引导。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还取决于每个人对从创意提出到商业化整个过程的理解。认识和理解创新过程,并将创新视为企业的价值系统和竞争力,是成功实施创新管理的必要条件。技术创新的依靠对象是柔性化和知识化的劳动力,他们创造力是知识和才能在一定时间内对客观环境和事物的深刻理解而形成的,正确的思维方法将帮助员工发挥创造力的本能。

4)、营造团队合作的氛围。企业的创新能力在某种程度上更多地依赖于集体创新过程,而不仅仅是创新者个人的创造力。和谐的创新环境将使不同领域的专家或不同工种的工人融合成一个团队化的工作小组,利用高效率的信息网络,促进技术创新过程的发展。提倡团队精神和相互合作,特别是信息和知识资源的正确和及时传输,以及被有效利用和共享,将大大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2、创建鼓励技术创新的管理机制

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需要在企业中建立一个有效的鼓励创新的机制,广泛听取员工的合理化建议,拟订奖励和晋升制度,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创新意识,增强企业的整体技术创新能力。创建鼓励创新的管理机制有以下措施和途径:

1)、拟订企业创新的评价体系,制订评价创新的标准。为了激发创造性,增进沟通,促进创新思想的应用,应建立创新案例的档案,进行定期跟踪,提出关键指标和早期报警信号,注意哪些鼓励措施对激化创新最为有效。

2)、将合理化建议制度化,列为企业的日常工作议程。在企业内建立合理化建议制度,如在企业内联网上公布企业面临的问题,张榜求贤,发表已采纳的合理化建议实施报告,最大限度地挖掘员工的创新潜力。

3)、定期举办创新研讨会和培训班。技术创新研讨会和培训班可使更多的员工学习最新的创新理念、工具和手段,孕育新思想,促使他们参与到技术创新过程中去。通过信息交流和学习,建立大家关心创新的气氛,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

4)、建立创新奖励和晋升制度。表彰和晋升有突出创新贡献的员工可以体现企业对技术创新活动的态度,并给创新者带来实际利益,这是调动员工创新积极性的最有效措施之一。

3、企业创新能力评价体系

建立企业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有助于经营者认识本企业的创新潜力,以及需要从那些方面去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四、印刷企业创新战略的选择

技术创新战略决定和统率企业创新的具体行为。企业能否正确选择并贯彻实施良好的创新战略,是其能否顺利推进技术创新,赢得创新利益的先决条件。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创新的企业必将走向衰亡,但创新战略选择失误所导致的不良创新反过来可能会加速企业衰亡的进程。因此,如何选择正确的创新战略是目前企业面临的重大问题,是涉及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前提。

企业的创新行为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互动过程,既涉及到每一产业部门中科技进步所提供的机会,又涉及到各自市场的潜在变化趋势,同时还与企业本身的知识存量、人力资本和历史传统有关,技术创新是可公开利用的知识与企业(个人)私有知识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不同的企业具有不同科技创新机会、不同的知识存量和人力资本,又面临不同的市场环境,应该有不同的技术创新战略。

目前理论界研究提供的技术创新战略模式分为独立创新、合作创新、引进再创新三种。独立创新,即企业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探索产生技术突破,攻破技术难关,并在此基础上依靠自身的能力推动创新的后续环节,完成技术的商品化,获取商业利润,达到预期目标的创新活动。合作创新,即企业通过学习模仿率先创新者的创新思路和创新行为,吸取率先者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引进购买或破译率先者的核心技术和技术秘密,并在此基础上改进完善,进一步开发。引进再创新,即企业间或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之间联合开展技术创新合作。它可以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金和技术力量,资源优势互补,克服单个企业无法克服的难题,取得规模经济效益。

从印刷企业来看,创新的基础条件和企业的技术能力也比较差,完全依赖企业自身技术能力的积累来开展创新活动短期内很难提高技术档次和效率。合作创新战略是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提高创新有效性和效率的手段。可以充分利用创新资源,直接实现科技与经济的有效结合,克服印刷企业技术创新中的劣势,以市场机制为基础,通过集中各种创新资源进行创新活动,可以降低创新成本,缩短创新周期,提高创新档次,促进企业发展。

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和核心竞争力,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和获益者。印刷行业的技术创新不单指是印刷机械制造企业和供应商的技术进步,技术创新还包括产品创新、过程创新、市场创新

和管理创新等。技术创新应该成为可学习和可管理的过程。革新技术创新观念,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文化和环境,制定恰当的创新策略、建立鼓励创新的管理机制和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是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关键。

篇2:革新技术创新观念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摘要:21世纪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明显,企业间的竞争也超越国界,尤其是新经济时代,企业更需要积极推进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等活动,来保证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而观念创新是企业其他创新活动得以成功进行的前提。因此,企业的观念创新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企业竞争力。

关键词:创新 观念创新 企业竞争力

世界各国开放程度的深入和经济一体化的加剧促使企业间的竞争国际化,特别是进入了以创新为基本特征的新经济时代,企业和个人都要面对不断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和知识裂变。企业作为实施创新的主体,不仅需要建立完整的创新体系,更要注重观念创新。企业只有不断更新管理、技术、人本等观念,才能使自身的竞争力得以提升,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观念创新的内涵

1912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其所著《经济发展理论》率先提出“创新”这一概念,他认为创新是经济系统中引人新的生产函数,从而引起了成本曲线的变化。熊彼特把它分为五种情况:⑴采用一种全新的产品或是产品的一种新特性;⑵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⑶开辟一个新的市场;⑷掠取或控制原材料或半制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⑸实[1]现任何一种工业的组织。

创新是一个多元集成化的系统,包括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市场创新、观念创新和管理创新五个部分。显而易见,熊彼特的五种情况中,前两种属于技术创新,中间两种属于市场创新,最后一种属于管理创新。这并不是认为观念创新不重要,实质上反而把观念创新提升到更高层次。因为观念创新是一切创新活动的前提和先导,没有涵盖创新思想的观念,就没有创新的一系列活动,当然也就没有所谓创新的体系。在企业中,观念创新主要是指企业根据其经营的内外环境变化和发展规律,及时、科学地构建企业新的思维、新的理念和新的思

[2]路,以适应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企业的观念创新的必要性分析

企业的观念创新对其发展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的影响,不管是在任何时期还是背景下,都对企业的战略、战术选择产生重大的指导意义。

1、企业的观念创新符合国内和国际环境变迁的需求

当今社会,企业生存的国内外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国内,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完善,从卖方市场已逐步过渡到买方市场;在国际中,经济全球化迅速推进,世界各国的联系和依存度空前加剧,国内竞争已上升到国际企业间的合作与竞争。面对如此的经济环境,企业只有不断地更新企业的管理思想和管理观念,努力实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活动中,迎接新的挑战。

2、企业的观念创新是其他创新活动的前提和保证

企业的创新体系涉及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等多个方面,而从事这些创新的主体是管理者。企业创新活动要求管理者首先在观念和理论上有所超越,并辅以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等活动,以确保企业技术创新成为可能,最终通过决策、计划、指挥、组织、协调、控制等管理职能活动,为社会提供新产品和服务。因此,观念创新是企业创新活动的前提和保证,没有它企业创新将缺乏内在动力,企业的发展也将失去方向。

3、企业的观念创新对企业生存和发展具有导向性 企业创新活动的起点就在于稀缺资源的使用或发现,以及新的机会的利用,所以高层管

[4]理者通常被认为是企业创新活动中最稀缺且不可替代的要素。管理者需要利用自身的经验和能力去判断企业需要哪些生产要素,如何利用这些要素实现企业的最优效益。因此,管理者的观念创新不仅有利于拓展创新源、影响企业的管理决策,而且同时也为企业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导向性。

4、观念创新对企业文化具有决定性影响

企业文化是现代管理学较为关注的企业要素之一。美国学者约翰·科特和詹姆斯·赫斯克特认为,企业文化是指企业中一个分部的各个职能部门或地处不同地理环境的部门所拥有的那种共同的文化现象。企业文化对企业的行为具有调节、规范、指导等作用,[5]它是企业行为发生的内在条件。企业的观念创新对企业行为具有决定性作用,也就必然对企业文化产生决定性影响。

三、基于观念创新如何提升企业竞争力

企业竞争力就是在一定环境中支撑企业持久生存与发展的力量,这种力量来自于企业

[6]持续拥有的、有价值性的、稀缺的超群性和独特性资产形成的产品或服务优势。企业竞争力的存在,保证了其可以持续向市场提供较强比较优势的产品或服务,从而获得最优化或次优化的利益。企业的竞争力受到外部环境、内部机制、企业文化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观念创新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提升企业竞争力:

1、以“人本”要素来管理企业

利用“人本”要素来管理企业,就是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注重“以人为本”的思想。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企业文化方面。企业文化是20世纪80年代初在西方国家出现的一种新的管理科学理论。“人本”是企业文化的本质特征,它要求:在管理中以人为目的和中心,尊重人的主

[7]体地位,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企业的全员化管理。大量实践证明,企业文化对其生产经营活动有决定性作用。因此企业一方面应致力于具有特质的企业价值观的塑

[8]造,使之生产经营管理活动规范的信条具有企业特定的“烙印”;另一方面应注重以科技教育等因素为特征的文化力的形成,以期将企业管理的活动和企业文化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二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企业应注意到企业的发展是相关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包括股东的资本投入、决策人员的管理技能、科技人员的技术创新、普通员工的勤劳工作等等。因此企业必须营造良好的观念创新氛围,加强员工的创新教育,打破企业员工的思维定势,使全体员工都能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并通过激励机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

2、管理者对企业的生产管理方式要有新的认识

企业外部经济环境的变迁要求对其生产管理活动有较为全面的认识,特别是管理方式方面。首先,要重视智力资本在企业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当今社会,生产要素不再局限于原料、土地、货币资本等,知识和智力资本也成为新的生产要素,并且越来越重要。因此企业应加大对智力资本的投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其次,要注重协作精神。如今企业要面对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的竞争,激烈化程度可想而知。由经济博弈可知,当竞争对手处于合作状态时,可获取最大化利益。因此企业应建立复合性、多元化的竞争与合作体系。第三,转变企业的生产方式。企业应改变过去的粗放的生产方式,形成高科技含量、集约式的生产氛围,注重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效益的提高。第四,要有危机管理意识。危机管理简单的说就是对企业未来可能的危机进行预测和管理,以期将危机损害最低化。新经济时代,企业的内外部环

[3]境中存在的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危机的可能性也随之加大,为了使将危机化解,将损失降低,企业管理者应逐步培养危机管理意识。

3、企业要形成现代的营销理念

观念创新同样也是企业营销创新活动的前提和保证。企业应在经济环境变迁中不断追寻与本身相适应的新的营销理念。伴随着环保运动和通讯信息技术的发展,绿色营销和虚拟营销已成为现代营销理念中极其重要的部分。首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要求企业实行绿色营销。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深入,基于对自身健康和社会环境的考虑,愈发认识到绿色消

[9]费的重要性。企业为了扩大和维持市场份额,就必须实施绿色的4PS。其次,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网络和电子虚拟营销成为现实。这种营销理念,使企业与消费者双向交互,同时还可以实现无纸化交易。这不仅可以使企业与消费者沟通更加方便、快捷,而且无纸化的交易也降低了企业成本,体现了环保的思想,最终达到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篇3:革新教学元素 提升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教学元素,核心竞争力,就业率

“十一五”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 打造中华盛世, 转变增长方式,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宏伟规划,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 2006]16号) 文件为高职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途径。为顺应时代要求, 高职院校已从偏重规模扩展向注重内涵发展方向转化, 千方百计提升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指高素质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就业的能力, 就业率是标志性的核心指标。笔者围绕提升核心竞争力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以就业为导向, 保持高就业率

高职教育具有高教和职教的双重性。从层次范畴上讲, 属于高等教育, 从内容实质上讲, 属于职业教育, 所以定位非常重要。若搞成“准”本科院校的翻版, 由于资源 (师资、设备、生源) 和资信度等存在“先天不足”, 各方面都不尽人意, 几年后必重蹈 (职高) 覆辙。但若具有不可替代性的特色和优势, 那么, 它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是很顽强的, 可以独树一帜, 持续发展。高职教育经历了8年历史沿革, 借鉴了国外先进经验, 最终确定了以就业为导向, 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定位, 从此步入健康发展的新纪元。

提出高职教育核心竞争力并把就业率作为衡量和评价高职教育核心竞争力的标准, 意义重大: (1) 明确了奋斗目标和工作重心, 从而可结束多年来徘徊波动的局势, 有利于统筹规划和组织实施。 (2) 制定了一个评判标准, 使考核评价有了客观的理论依据和量化指标。 (3)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使国民经济与国民教育双通双赢。

在信息化、经济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下, 在我国经济、外交和军事日益强盛的局势下, 我国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有了更坚实的基础和广阔前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各行各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科技含量、现代化水平必须同步提高, 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和装备水平必须相应提高。高职院校就是为国民经济建设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基地, 基地的规模、实力、功能、效率应能承担国家的重托和历史使命。就业率可以客观反映学校专业设置和学生就业技能与就业岗位需求的适应程度, 反映社会对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和成果的认可度。目前, 高职院校的就业率一般可达80%~95%, 但我们应该看到80%~95%这个数字里, 有很大成分是政策因素、政府行为所致。如果没有这种政策倾斜和舆论导向的“外力”作用, 单凭学校的能量, 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 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大环境下, 高职院校应该努力去做的是如何“造势”而作, “借势”而为, 在现在和今后的时段里主要依靠自身实力 (内功) 去创优争先, 办出特色, 办出水平, 以高就业率确立自己在高教领域中的形象和地位。学校就业处应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窗口”作用, 与人才市场、企业保持良好关系和紧密联系。加强调研, 经常深入企业了解生产经营动态发展状况, 多渠道、多形式收集、反馈人才市场需求信息, 使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招生规模、硬件配置等尽量与用人单位岗位需求相适应, 以免造成人才供需脱节、教学资源浪费等现象。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和人才信息库, 确保用人单位聘用到所需员工、学校生源进出口通畅、毕业生顺利就业, 使国家、集体、个人三方的需求和利益得以实现, 有力促进和谐社会和地方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二、以教学为中心, 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

学校是传承科技文化的载体, 不管何时何地都应以教学为中心, 而且要落到实处, 见到效果。普教从上到下都贯彻“升学率”一条主线, 打造名师名校, 教学和教师的中心地位名副其实。而职教由于缺乏明确统一的目标和行动纲领, 难以形成疑聚力;加之职教与社会经济和用工政策的现状相关, 受制于多种社会因素影响, 学生学习成绩与就业不是一一对应的正函数关系 (即优生好岗) , 教师的权益没得到切实保护, 所以, 难以激发师生的动力和激情, 难以营造良好的学术和学习氛围。现在, 大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 国家已经开展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 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量化要求;对教学内容和形式要求必须与社会进步和市场需求直接挂钩;对教学质量效果优劣的评价, 采用学校的学业评定与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其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认定相结合的“双向”质量考核体系进行综合评价。这种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是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 是实施教学质量管理系统工程的需要。首先, 我们处于一个优胜劣汰的竞争环境, 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化使人才的竞争愈演愈烈, 高素质人才是高职院校的核心资产之一, 是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条件和有力保证。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导师, 要培养合格的应用型技能型学生必须有优秀的“双师型”教师。其次, 高职教育的特点是实践动手能力强, 但目前高职院校的弱点又恰恰是实践环节薄弱, 名为“特长”, 实为“特困”。这在师资队伍结构和硬件设备数量规格上明显地反映出来。高学历 (研究生) 、高职称 (副教授及以上) 人数比例偏少, 约占教师总数的15%~35%, 且校际间悬殊大。“双师型”——在理论教学方面, 具备较高的学术研究能力和教学业务水平;实践教学方面, 具备较强的操作技能和社交能力的教师则更少, 仅占10%左右, 成为学校竞争与发展的“软肋”。这种现象形成的原因有历史因素沉淀, 也有现时因素影响。比如, 以前由于长期实行封闭式教学管理模式, 学校的指导思想和质量管理文件都是沿袭普教的那套体系, 只强调课堂理论教学, 使学校与社会脱节。很大一部分教师对书本教材研究比较深透, 课堂理论教学水平高, 经验丰富, 但疏于实践, 在涉及企业生产经营现状、复杂的技术设备构成及操作等方面显得落伍、生疏、力不从心。近年来, 机械、电子、通讯、化工、材料等行业发展变化大, 技术装备更新快, 现代化程度高, 对相关学校相关专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和与时俱进的要求。但部分学校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学手段供求矛盾较大 (如教材滞后, 教学仪器设备陈旧短缺, 实践环节薄弱等) , 与国民经济发展、用人单位需求、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差距较大,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致使教学用三者错位失衡。此外, 一些教师习惯于学校这种“温室”环境及按部就班的单纯的有规律的生活方式, 不愿到基层企业去经受锻炼考验, 怕吃苦、怕丢面子, 这种保守心态和虚荣心制约了教师的知识更新及学校教改的进程。笔者通过统计调查, 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分析, 发现一个不争的事实:不同学校或不同专业学科, “双师型”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效果和受欢迎的程度明显高于其他教师。他们了解企业的现状和需求, 选用的教材新颖适用, 对教材内容的组织、重难点的把握、作业考试题的选取等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 学生学到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 与用人单位的现实需求很贴近, 对顶岗实习或“零适应期”就业的指导性很强。他们熟悉设备仪器的性能结构和工作原理, 无论是课堂讲授, 还是实训指导, 绘图、操作得心应手, 学生有求必应, 有问必答, 非常精湛、专业, 深受学生和企业欢迎, 特别是实行“订单式”培养的专业班级反映最强烈。由此可见, 高职院校最需要的是“双师型”教师, 应该把他们作为人才引进和培养的首选, 并提供必要的保障机制。不能只偏爱考研, 只热衷提升学历和职称, 从而发生导向错误。

三、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宗旨, 着力抓好实践教学

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促使制造业、重化工行业发生质和量的飞跃。但目前我国的技师、高级技工仅占企业从业人员的12%左右, 与发达国家 (约占35%) 相比, 技能型人才十分短缺, 严重制约了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所以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特别是高职教育。从教学教研的角度和评教评学的信息反馈资料看, 书本黑板 (屏幕) 上的图文数据比较抽象, 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 对学习兴趣和效果存在一些负面影响。实习实训是与实物直接接触, 一目了然, 有时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或一通百通的效果。特别是在企业实习, 那种场景、气氛;那种时代感、真切感;激发了学生对技术的追求, 加深了对社会和书本知识的理解, 学生反映普遍良好。为此, 高职院校应始终坚持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宗旨, 把抓好实践教学贯彻到日常教学和教研教改中去。但目前实践教学环节仍有“软肋”和弊端, 具体表现为: (1) 仪器设备普遍陈旧缺少, 又因资金短缺而不能及时更新补充。师生接触到的实物较少, 其中还有一部分设施已过时或淘汰, 一些实验实训项目不能正常开展或只能在“过去时态”中运作。比如, 数控专业的学生只能“纸上谈兵”或者操作普通机床;汽修专业学生只能围在几台老“解放”、旧“吉普”周围敲敲打打;旅游专业学生只能在地图上导游;营销专业学生只能在教室里叫卖。 (2) 实践教学时间仍显短暂分散。很多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时间应占总课时的1/3~1/2, 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影响, 一些学校的《教学计划》上编制的学时数本身较少, 或者在实行过程中打折扣。 (3) 校外实训基地数量和容量小。学生每学期、每学年的课程实习、毕业设计 (实习) 、顶岗实习等活动都需要在校外进行, 有时难免撞车, 而且每一批次的人数多、时间长。找实习单位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和“老大难”问题。有的学校起步较晚, 知名度不高, 与企业的联系较少, 或当地企业较少, 没有“根据地”, 一遇到实习就很吃紧, 只能搞“游击战”;有的学校多年来是让任课教师凭“个人关系”自行去联系实习实训单位, 教师的能耐权限有几何?所以, 落实难, 扩展难, 巩固难。现在, 学校规模扩大, 在校生人数越来越多, 开展实习实训、拓展校外实训基地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必须花大力气解决“瓶颈”问题, 建立和巩固实训基地。最新的用工迹象和统计资料表明, 用人单位招聘人才已由重学历向更重能力方面转化, 本科生就业期望值已在下移, 就业竞争将更激烈。因此, 高职院校必须居安思危, 弘扬自己的特点和优势, 从设备、资金、师资、时间上加强实践教学, 强化技能实训, 保证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切实提高, 保持毕业生就业渠道顺畅, 从而历练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四、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校园

篇4:革新技术创新观念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发电企业;成本管理;效益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实施,发电企业面临价格竞争压力,各火力发电厂为适应电力改革和发展需要,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主动,开始从市场经济的新视角审视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策略,注意降低成本。较低的运营成本是发电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具有优势的关键因素,是衡量企业竞争能力的关键指标。因此必须强化 “大成本”管理观念,贯穿到企业整个生命周期,加强精细化管理,做到事前成本预测,事中成本控制,事后成本反馈,全过程、全方面地控制和降低生产成本,为企业创造更大的效益。

一、电力项目基建期的成本管理

1.加强合同管理,控制工程成本

合同管理是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加强项目建设中的合同管理,抓住字里行间攻的机会与守的措施,防止产生额外的工程成本。

2.采取经济措施控制工程成本

项目建设的主要支出是材料费、人工费和机械费:①材料费是工程费的重要组成,直接影响工程成本和经济效益,因此,要从采购开始加以控制,采购部门要进行市场调查,在保质保量的前提下,货比三家,择优采购;合理确定进货的批量和批次,降低材料储备,减少资金占用;合理组织运输,选择最经济的运输方式,降低运输成本;在使用过程中,努力使用新技术、工艺等降低材料消耗,避免滥用、浪费。②人工费占工程费比例也较大,应从用工数量控制,有针对性地减少或缩短工日消耗,降低消耗,控制工程成本。③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通过合理的施工组织、机械调配,提高机械设备的利用率和完好率,加强租赁设备管理,降低机械费支出。

3.施工成本细分计划、分阶段成本分析

施工成本可分为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间接费,把项目总施工成本分解到单项工程和单位工程中,进一步分解为分部工程和分项工程,按工程进度编制成本计划,有助于检查各成本构成是否完整,有无漏算、重复计算等。同时,定期进行成本分析,通过对月(季)度成本分析可及时发现问题,对需调整的地方及时指明,如发现成本大幅超支,就应及时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防止今后再超支。如属预算定额过低,就应严把支出关,把支出额度降到最低,降低工程成本。

4.加强质量管理,控制返工率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严把工程质量关,加强施工工序的质量检查,采取防范措施,做到一次性完工,杜绝返工现象的发生,避免加大不必要的人、财、物的投入加大工程成本。

5.加强政策把握,为项目投产后创经济效益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要加强税收政策的了解,并按照要求实施,如项目中的房产和土地建筑物,尽可能细分核算独立于房产的设备,投产后尽量少缴房产税;如尽可能细分核算各项设备,以利于投产后固定资产的折旧、报废等核算管理。

二、投产后的成本管理

机组投产后的主要成本为燃料成本、固定成本、财务费用,在机组正常运行后我们主要针对上述费用进行分析控制。

1.燃料成本管理

火力发电企业的燃煤成本占80%左右,如能将燃煤成本控制下来将给企业带来非常客观的利润。因此在采购环节,要综合考虑煤价、运输成本和煤质问题,选择购买最经济的煤炭。采购的煤炭要适合机组锅炉的设计,如采购的煤炭热值很高,但不适合锅炉炉膛的设计,不能充分燃烧,那就加大了燃料成本,造成浪费。目前煤炭的市场化管理以及违规煤矿及小煤矿的关停,煤炭价格节节攀升,有时造成发电企业煤炭采购紧张,致使丧失了采购主动权,因此要通过煤炭掺配降低燃料成本,较好的掺配煤技术在煤炭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下,既能保证生产的需求又能降低燃料成本。

2.材料费、修理费的管理与控制

目前,由于管理者和员工效益观念淡薄及技术力量薄弱,发电企业检修费用及材料消耗较大,要扭转这种局面,要加强员工技术培训,提供维修技术,以节约开支、降低成本。其次,要加强设备管理,提高维护、检修质量,降低非计划降出力和停运次数,从而控制运营成本。此外,还应注重新技术的应用,采取技改措施,上节能项目,降低消耗,提高经济技术指标值,降低生产成本。

3.内部交易成本管理

职能部门都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开展工作,职能部门过多可能导致数个部门合作才能产生一个数据,有时很小的问题也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物力才能解决,无形中加大了内部交易成本。管理层要协调解决这种现象,也可通过网络技术来降低内部交易成本。通过制定业务流程,并将流程网络化,使企业中相互关联的活动、决策、信息集中于业务流程中,规定每个工作流程的标准及时间可有效降低内部交易成本。

4.掌握税收政策,开源节流

目前,电力企业的税收负担是相当重的,日常工作中要牢固树立财税管理意识,时刻关注政策动向,充分了解和掌握财税政策、深度分析和领会财税政策精神,结合自身实际灵活运用各种政策变化,有效回避纳税风险,积极合理运用各项税收政策,注重筹划,高度重视跟踪协调,让企业尽可能地获得财政上的补贴、税收上的减免,实现减轻企业税负、提升经营业绩的目的。

篇5:革新技术创新观念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内容摘要:从企业生命周期角度审视当今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是核心竞争力。然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路径选择有多种,本文仅从研究开发、市场进入壁垒和技术创新战略等三个方面分析论证,表明技术创新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1990年,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一文,该文将核心竞争力定义为企业开发独特产品、发展独特技术和发明独特营销手段的能力。但是,现实经济中往往存在一种现象:企业中很难找到常青树,其业绩排行榜也是风云变幻。这是因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即在不同时间点上,其内涵与要求是不同的,企业的长期成功必须依托于不断更新的核心竞争力,而核心竞争力的更新本质上就是技术创新。本文试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技术创新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一、企业的研发能力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基石

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认为,核心竞争力的实质是指谁能比竞争对手以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去发展企业自身具有强大竞争力的核心能力。笔者认为企业的研发能力就能使这个目标得以实现,而且核心产品就是核心竞争力的综合体现。

1.企业通过持续地研发(R&D)打造核心产品以提升核心竞争力。和世界上其他事物一样,企业也有其产生、发展、衰退、消亡的生命周期。但不同企业的生命周期却有很大差别,有的昙花一现,有的却经久不衰。世界知名的大企业之所以能在自己的行业中站住脚,很关键的一点便是他们不仅有核心产品,而且能保证其核心产品的更新换代,这是竞争和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在这个过程中,研发工作是至关重要的。实践表明,研发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技术创新成功的先导,也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推动力。菲利浦公司近一个世纪的持续技术创新,精确的数据存储和分析技术使其在光学器材生产领域具有极强的竞争力。当今世界信息技术产业的技术更新速度更加惊人,如计算机芯片平均每两周就有一次技术更新。技术更新本身就是技术创新的过程和结果。所以,企业的研发能力实质上是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检验,也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石。

2.研发是企业获得技术能力的主要途径。如果说研发是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基石的话,那么企业技术能力则是基石的基石。研究表明,企业的技术能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技术吸收能力,二是应用能力:三是创造能力,而且企业的技术能力是在研发中形成的。其理由是:首先,企业的技术能力取决于企业拥有的人才、仪器设备等研发手段,所掌握的方法、诀窍、经验,以及队伍的协同性等。其次,企业的技术能力主要靠技术实践培育,尽管人才可以招聘,但研发所需的方法、诀窍、经济主要靠从实践中获得,具有各种才能、具备各种专业知识人才之间的配合、合作也需要长期的“磨合”,作风、传统、精神等更是要在长期磨练中养成。再次,技术能力的长期积累和发展,会逐渐形成企业自己的核心技术。以上三点,正是企业研发的条件、过程和结果,研发离不开核心技术,而核心技术的形成,则是研发的必然结果。因此,也可以说,企业发展的历史,就是核心技术发展的历史。

二、依靠技术创新跨越市场进入门槛,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1.从市场价格战谈起。麦肯锡咨询公司潘望博认为,中国的产业或行业中有太多的竞争者,竞争环境十分严峻。因为任何一项产品,它只要赢利,就会有很多竞争对手进入参与竞争,此时,就会形成一种生产能力过剩的局面,结果爆发价格战。为什么价格战易起也易落,一项赢利产品会有如此众多厂商进入,仔细分析,就不难发现这些产品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市场进入门槛太低。一般来说,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企业要获取超额利润的常用法宝就是设置较高的产品入市门槛,亦即进入壁垒。比如,英特尔的CPU和微软的视窗技术都有着极具竞争力的核心技术(即进入壁垒),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他们也因此赚取了丰厚的利润。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经济学家佩雷斯与荷兰经济学家苏蒂共同提出了“进入壁垒”模型(1988年)①,该模型认为,发明人和模仿者都要投入一系列成本,以克服创新、生产和模仿所面临的壁垒。

2.市场进入壁垒模型。模型由4个部分构成:

(1)固定投资成本(1)。这是发生在工厂和设备方面的投资成本。由于一定的固定资产投

资是研制或模仿的基本条件,因此,存在一个生产者进入的绝对最小值,称之为固定投资的进入阈值。若进入阈值越高,则进入门槛越高。

(2)弥补知识差距的成本。技术创新所需要的知识包括几个部分:公开可获得的知识、自己生产积累的知识或发明范围内的知识。不管想拥有哪种知识都需要支付成本,进入发明和模仿也存在一个知识阈值。最小的知识阈值表示:如果企业处于或低于此水平,不管它是首创者还是仿制者,由于缺乏吸收能力而将面临与知识有关的无限的进入成本。如果用S表示最小的知识阈值:Sn表示使用发明所需要的有关知识的总量,Sp表示可获得的公开的知识总量,则发明范围内的知识量为(Sn—Sp)。假设企业起点的知识水平为Sa,Sa处于S和Sp之间,对于发明者来说,与知识有关的进入成本S包括:一是弥合Sp和Sa之间差距的成本。二是产生新知识(Sn—Sp)的成本。显然,实施技术创新的企业具有的有关科技知识水平越高,技术创新能力就越强,它必须弥合的差距就越小,它的进入成本就越低,产品进入市场的障碍就越小,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应变能力就越强。对仿制者来说,这个结论同样成立。

(3)弥补经验技能差距的成本。为使一种创新产品设计或创新工艺技术走出实验室,成为进入市场中的成熟成果,需要获得从管理、生产到市场营销的一系列相关经验。对于成功的仿制者来说,同样如此,与弥合知识差距的成本一样,其中也存在一个最小的经验水平阈值,低于此值,企业将面临无穷大的进入成本。同样,较高的初始经验水平意味着较低的弥合差距成本,即技术创新能力越强,产品跨越市场门槛的能力越强,显然,其核心竞争力也越强。

(4)弥补缺少外部条件的成本。任何企业都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运作。其创新成本的每一部分都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由于周围环境提供的科技能力的质量和数量的不同,由于与这些可能的知识来源的距离(地理的、文化的)存在差异,会使具有相同资金条件的企业,在获得所需的相关知识成本产生差异,也使进入成本的S部分增加到(S+Xs)。同样,Xs可以大到足以使创新者难以跨越,也成为模仿者难以逾越的障碍或门槛。

3.企业的超额利润应该来源于其技术创新能力。从进入成本分析可以看出,成本构成包涵的四个部分,实质上都与技术创新密切相关,它与熊彼特的技术创新定义是吻合的。因此,产品进入壁垒模型实际是追赶创新模型。企业要想获取利润甚至超额利润,就必须依靠其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跨越所面临的门槛(壁垒)。

三、技术创新战略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保证

1.技术创新战略是现代企业战略的核心。实践表明,技术创新使现代企业经营出现了全新的概念。雄厚的资本、悠久的历史、众多的员工不再成为企业成功的必然要素,而成功的关键是要确定以技术创新为中心内容的企业竞争战略。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着眼于企业的未来而不是当前。它作为企业竞争战略的核心,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生产什么产品,运用什么技术,为谁服务及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方式等。企业技术创新战略一般分为领先创新战略、跟随创新战略和模仿创新战略。美国采取的是领先创新战略。

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是超常规的、无可估量的。美国人未能在传真机方面做得比日本人好,但美国人另辟蹊径,实施领先技术创新战略,使其发展的个人计算机功能远远超过了传真机。英特尔和微软这样的以技术创新为特色的企业并没有太大的规模,也没有庞大的员工队伍,但它们对世界信息技术乃至生产方式的进步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只有按消费者需求持久地技术创新,才能使企业长期具有核心竞争力优势。英特尔公司是创新战略成功的典范。主要表现在:一是它总是保持芯片设计技术领先地位、不断创新。英特尔的微处理器是成千上万PC机的“大脑”。领先的设计使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芯片制造商、全世界最赚钱的企业之一。二是英特尔的创新战略不仅是扩大规模,而是利用扩大规模来推动自己先进技术的研发,英特尔通过推出采取最新芯片的计算机,其他公司就不得不采用这些芯片,芯片的技术越好,价格就越高,利润也越大。三是英特尔战略最成功之处,就是向自己进攻,而不仅仅是创新领先。

由此观之,在新的生产方式革命面前,每一个企业都面临着新的生存危机,也都具备新的发展机会,都必须重新规划自己的发展战略,而处在中心地位的战略是技术创新战略。

篇6:革新技术创新观念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十五”期间,国家局以“工商分离,联合重组,构建大企业、大品牌、大市场,从而提高核心竞争力”为主要内容和目标的改革取得了实质性效果:卷烟品牌从最多时候的2400个减少到XX年的220个左右;卷烟品牌的集中度不断提高,XX年产销量前十位品牌的集中度为15.8%,XX年提高到28.8%;XX年单品牌平均产量为2.82万箱,XX年提高到17.2万箱;XX年,全国培育出“白沙”、“XX”、“红梅”、“红金龙”4个年产销量过百万箱的重点名优品牌,XX年将增加“黄果树”、“红旗渠”2个牌号;到XX年6月底,卷烟工业企业已经减少为40家,年生产规模超过150万箱的11家,其中超过200万箱的5家;前10家卷烟工业企业生产集中度为50.5%,已经超过行业一半。行业效益持续增长,XX年行业实现税利1000亿元,XX年超过2400亿元。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目前行业所面临的问题,姜成康局长指出:烟草行业当前面临“三个更加严峻的挑战”,即吸烟与健康,市场竞争更为严峻和如何在较高的税利水平上实现持续稳定增长。XX年5月,国家局党组向全行业发出了“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建设创新型行业而努力奋斗”的口号,姜成康局长在今年全国烟草行业工作会议上的工作报告强 调:“要紧紧围绕培育10多个名优品牌,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力求在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行业做大做强靠什么?首先要靠品牌,目前10多个名优品牌已见雏形,成了行业内的强势品牌。全行业要继续加大对强势名优品牌的培育,把强势名优品牌的基座做大;其次要靠自主创新,不断充实和丰富强势品牌的技术内涵。强势品牌昨天、今天适应市场,并不意味着其会永远适应市场,这就要给强势品牌不断赋予新的内涵,持续创新,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否则就会被淘汰。我们知道,在一定条件下,技术和设备可以引进,但真正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是买也买不来的,技术创新能力更是无法通过引进来获得。因此,行业上下必须紧紧贯彻国家局的精神,积极探索企业自主创新的模式,着力自主创新,围绕中式卷烟发展方向,走中国烟草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行业。建设创行型行业,必须以企业为主体,因为卷烟品牌主要是由卷烟工业企业开发、培育,其知识产权也归属工业企业所有,因此,烟草行业自主创新的关键在于卷烟工业企业的自主创新,目前我国卷烟工业企业设备先进,资金雄厚,技术力量也相对较强,完全可以担负起这一重任。那么行业如何引导和促进卷烟企业走上自主创新之路呢,笔者在此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首先,要营造企业自主创新的环境。行业的发展需要通过科技创新这个第一生产力,来提高核心竞争力。没有企业 的自主创新,就不可能实现大企业、大品牌的战略目标,没有企业的自主创新,就不可能有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从整体来看,目前烟草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存在着明显而现实的问题:当前行业实行垄断经营,企业的生产指标受到计划的严格控制,产销基本平衡,生产的产品不愁卖不出去,企业把主要目标放在如何增加生产指标和提高产品结构上,虽然总体经济效益较好,但由于恶性竞争,企业普遍存在成本高、费用大、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而自主创新因为投入大、见效慢、有一定风险,加上行业都有跟风的习惯,导致企业运用自主创新参与竞争的动力明显不足;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相对较低,目前,行业科研投入比例占销售收入的0.42%,由于投入偏低,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和效果也不尽人意,仅以发明专利为例,XX年—XX年烟草行业申请专利438项,其中仅88项是发明专利,占20.1%,而同期国外企事业单位申请中国烟草专利488项,其中469项是发明专利,比例高达96.1%。;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科技传导机制还不健全,由于缺乏必要的引导,行业本就不多的、具有中国特色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发展不快,如“金圣”、“五叶神”、“中南海”、“金桥”等卷烟品牌;技术创新人才、尤其高水平的科研人才和学科带头人严重不足。要营造企业自主创新的环境,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一是要继续深化体制改革,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要在全 行业范围内进一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使企业切实感受到市场竞争压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的原动力。二是要进一步加大品牌整合力度,继续扶持强势名优卷烟品牌及具有中国特色和自主知识产权卷烟品牌的发展,要使行业优质资源不仅要向规模企业集中,更要向自主创新能力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集中。三是要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科研开发活动,健全完善技术研发机构,吸引更多的企业创新人才,注重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将创新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四是要把企业的技术创新实现程度作为考核企业经营者的重要指标,促进企业进入靠技术创新发展的良性轨道;五是要确立并完善一套符合企业实际的科技创新新体系和人才激励机制,在企业内营造一种有利于技术创新的文化氛围。

其次,要明确企业自主创新的方向。企业自主创新的重点应该放在与产品有关的应用研究以及提升产品独特风格的核心技术方面,解决制约企业品牌发展面临的关键技术问题。企业自主创新的目标是提升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应当以中式卷烟为主线促进技术创新。要努力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集中力量攻关,力求在烟草育种、特色设备、特色工艺、调香技术、减害降焦等五大战略性研究课题取得重大突破。烟叶作为战略资源,要真正转移到以提高品质和等级合格率为中心的力道上来,为名优品牌提供优质原料。要加强对卷烟设备的开发研究,我们现在的设备基本上外国设备或仿制外国设备,对外国技术的依存度很高,中式卷烟需要有一定数量的特色包装和特色设备支撑。要加强卷烟工艺研究和烟机研制,提高精细化加工和工艺控制水平,形成具有特色的工艺技术。调香技术是卷烟生产的核心技术,也是目前最为薄弱的环节。因此要更加重视调香技术的研究,培养引进高素质的调香技术创新人才,力求在调香技术方面取得重大进程。要制定今后一个时期减害降焦目标,加强对减害降焦技术的研究,适应更加严峻的控烟形势。企业自主创新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持续改善的创新。包括企业的小改小革、质量改进的创新、QC活动的创新、内部流程再造、柔性加工等。二是较高起点的创新。包括造纸法薄片,化学分析,低焦补香技术等。三是瞄准行业前沿和世界先进的重大突破和创新。包括国家局大力提倡的中式卷烟,国际重点关注的卷烟降害等项目。总之,培育大品牌必须要有强有力的技术力量为支撑,否则品牌规模越大,其风险性越大。要以培育10多个重点名优品牌为目标,以中国特色和自主知识产权为目标,以技术力量的整合推动品牌的整合,培育一批具有特色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中式卷烟代表品牌。

第三,要建立企业自主创新的体系。目前,烟草行业已经初步形成了以郑州烟草研究院为龙头,科研院所、重点工业企业技术中心、育种中心和区域性烟草农业实验站为骨 干,各类技术推广机构为基础的行业科技创新体系和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然而这只是从“形式”上搭起了一个框架,“内容”方面虽然经过几年来的努力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着眼于提高中国烟草的核心竞争力、在国际烟草界上占有一席之地要求来看,仍然存在着相当的差距。因此,如何完善企业自主创新体系,还需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加以研究和推进。我们提倡中式卷烟,必须对中式卷烟的内涵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并在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中不断加以完善和补充,同时中式卷烟应该允许产品的种类和数量在一定范围内的多样化,应该有自己的风格特征和产品表现形式,可以适应不同的消费层次,其核心内涵应该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不可复制的核心技术。严格说来,真正有核心技术的中式卷烟应该是工艺设计、设备、信息化等多方面相结合的一条线,这样才是我们真正的核心技术。

上一篇:六年级开学住校女生用品清单下一篇:梁河县林业站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