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树爷爷》教案

2024-05-03

《榕树爷爷》教案(精选5篇)

篇1:《榕树爷爷》教案

《榕树爷爷》

教学内容:

学习歌曲《榕树爷爷》。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歌曲《榕树爷爷》的学习,学生能够熟练并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2、学习二声部合唱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歌曲《榕树爷爷》的学习,学生能够熟练并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新课教学:

1、师向学生介绍作者:

刘磬声,毕业于湖北艺术学院(现武汉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湖北音乐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曲家。

2、初听歌曲:

师:同学们,初听歌曲,你们认为歌曲表达的是什么感情呢? 生:(自由回答)。

3、复听歌曲:

师:同学们,我们听了几遍歌曲,你们现在会唱了吗?我们大家一起来唱一唱,好吗? 师生齐唱歌曲《榕树爷爷》。

4、师:同学们,你们能够找出歌曲中的二声部合唱吗?谁知道二声部合唱的特点? 生:(自由回答)。师总结二声部合唱的特点。

合唱是指由两个声部,各自按本声部的曲调,同时演唱一首歌曲。它是一种集体歌唱艺术。二声部合唱的要求是听起来和谐。每一个声部的人要求就如一人唱的。

三、总结:

同学们,我们学完了歌曲《榕树爷爷》,大家来说说这节课的收获吧!

篇2:《榕树爷爷》教案

情感目标:通过聆听、学唱与表演,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发挥想象与联想,从而提高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丰富其音乐体验,体现音乐的人文性与审美性。让学生在音乐的感受与体验中,充分发挥想象力,丰富其情感体验,同时激起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能力目标:能边划拍边用柔和的声音演唱《榕树爷爷》,并能说说二声部合唱的特点。

知识目标:懂得变声期嗓子的保护知识,学会吹奏竖笛曲。

教学方法:听唱法,情景体验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新教学:

(一)演唱歌曲《榕树爷爷》、歌曲的旋律抒情优美,节奏简单,易学好唱。学唱前,先请学生聆听歌曲范唱,感受歌曲的情绪,并听出歌曲中旋律相同的部分。

2、歌曲的引子部分和尾声部分是相同的,只是引子部分的主旋律在低声部,而尾声部分再现时主旋律在高声部。

3、歌曲的主要乐段曲调流畅,节奏规整,采取学生分组、分声部自学的方法进行学习,要求学生边唱边为歌曲划拍。

4、尾声部分用渐弱的力度和渐慢的速度来演唱,表达即将毕业的学生对榕树爷爷的依依不舍。、完整演唱歌曲,请学生边唱边为歌曲划拍。

鼓励学生争当小小指挥家,比一比谁划拍最准确。

在划拍的练习中,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思考与分享:二声部合唱有什么特点?(用拟人化手法,描绘了孩子们深情呼唤榕树爷爷、向榕树爷爷表达即将毕业要离开榕树爷爷依依不舍的情感,二声部用模拟榕树爷爷轻柔地应答的效果。)

(二)变声期嗓音保护教学

变声期是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不要因为歌唱困难而产生自卑心理,也不要嘲笑音出于变声期而歌唱困难的同学。

2要避免在各种场合大声喊唱、喊叫。

3在生活中注意对嗓音的保护,避免过冷、过热或刺激辛辣的饮食,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保证充足睡眠等等。

4发声练习此条发声练习是歌曲《不老的爸爸》中的一句,主要是配合歌曲《一把雨伞圆溜溜》的学习,训练学生用短促而有弹性的声音,来演唱歌曲中一连串的衬词“啦?”。

篇3:《榕树爷爷》 教学案例分析

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高段音乐《榕树爷爷》教学案例分析

摘要:通过《榕树爷爷》的教学,对本课的教学设计以及教学实施进行分析与总结。本文从导入、体验、新授等几个方面分析教学的设计,再结合实际教学对每个部分进行思考,找到最佳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同时也希望实现合唱教学的一个突破。关键词:案例 分析 编花篮 总结

一、案例背景

歌曲《榕树爷爷》是一首二声部合唱歌曲,旋律抒情优美。《榕树爷爷》语意深刻,其歌词抒发了孩子们对榕树爷爷的深情与依恋。并用拟人化的手法,隐形化地描述了榕树爷爷见证孩子们的成长。通过孩子与榕树爷爷的“对话”,也描述了即将毕业的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并用这首二声部合唱歌曲,把合唱所学的知识融入其中,通过“想一想二声部合唱有什么特点”的思考,引导学生从二声部合唱中,体会和榕树爷爷悄悄“对话”依依不舍的情感。同时通过这首富有内涵的歌曲,使孩子们的纯真友谊与情感得以表达和宣泄,给学生传递积极向上与友爱互助的“正能量”。

二、教学内容

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五课《榕树爷爷》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能说出二声部合唱的特点,尝试简单的二声部演唱。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用柔和、亲切的声音演唱《榕树爷爷》,感受乐曲表达的依恋之情。

(三)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演唱与表现,体会二声部合唱的特点,积极参与二声部合唱,分小组表现合唱歌曲。

四、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并积极主动地参与二声部合唱。

(二)难点:准确地唱出附点、休止符等节奏,唱准大跳、小跳音程,感受多种音乐元素刻画的音乐形象。

五、教学准备

教材、钢琴、多媒体课件

梁才教育

根深叶茂

六年级音乐

教学案例分析

六、教学片断

片段一:聆听歌曲,划分段落

(一)聆听感受歌曲,说说歌曲中旋律相同的部分。(引出“引子”“尾声”)

(二)复听歌曲,说说歌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三)“引子”与“尾声”有什么特点?

【分析】:

《榕树爷爷》这首歌曲结构很完整,由“引子”“主歌”“尾声”三个部分组成。很有特点的是,歌曲的“引子”和“尾声”,这两部分有着相同的旋律,只是在合唱声部上有所互换。这一部分的设计,我主要是针对这一头一尾。首先找出相同的部分,这样在认知上就能让学生先有个基础感受,一头一尾两段旋律相同,在演唱时唱的一样就对了。那么在这个相同的基础上又存在着不同,有何不同?这个不同尽量让学生自己通过歌谱找出来,教师只做引导。整个聆听的版块主要是让学生找出歌曲的一头一尾两个部分,让学生了解这两个部分既有相同的旋律,也就是唱的是一样的,又有不一样的部分,就是歌曲分声部演唱,每个声部在引子与尾声的部分却又不一样。其实说的复杂,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反馈回来的成果普遍还是很好的,都能够找到相同与不同,也能够在演唱时掌握好这个部分的旋律。

片段二:学唱“引子”“尾声”

(一)出示一组音程卡片,教师带领学生做柯尔文手势唱四组音程(随时关注学生的音准)。

(二)问:这些音连起来,旋律的走向是怎样的?(下行)师指导演唱(声音的强弱)

(三)明确“呣”的节奏,加入音程旋律练习。

(四)分声部表现引子与尾声,注意情绪与声音的表现。

【分析】:

针对引子与尾声的学习,在之前聆听时已经奠定了基础,初步已经掌握了他们的特点,在学习演唱时,重点教学就放在了音准、节奏、声音的表现上了。首先将哼鸣部分的旋律以音程形式出现,让学生能够直观的感受音的高低,在明确旋律的走向后,教师指导学生演唱,同时必须强调声音的使用,这个部分是孩子们对“榕树爷爷”的呼唤,所以要强调学生在演唱时不能够唱太重,要用呼唤的音量来表现。“呣”在哼鸣时也要轻声表现。这个梁才教育

根深叶茂

六年级音乐

教学案例分析

部分还有一个重点就是要准确的掌握到哼鸣部分的节奏,有的是整个小节休止,有的是前两拍休止,教师有必要在这个部分通过打节拍,学生聆听感受并学习的方式来掌握。在实际教学后,这一部分的表现学生掌握的还是比较好的,特别是节奏以及音准,就是在声音以及情感的表现上还需要再多练习与投入。

片段三:学唱歌曲主歌部分

(一)生随范唱跟唱歌曲主歌部分。

(二)跟琴练唱一声部,先唱旋律后唱歌词(学唱时要强调声音的表现)。

(三)二声部部分的学习

1、聆听二声部的演唱

2、唱旋律,明确节奏

3、唱歌词

4、随音乐只唱二声部

5、随伴奏只唱二声部

(四)完整练唱歌曲的主歌部分

1、不分声部,分别练唱一声部、二声部

2、分声部,练唱主歌部分,唱两遍,第二遍交换声部。

【分析】:

歌曲的主歌部分也是歌曲内容的主要表现部分,这一部分的教学重点是用声音来表现歌曲传递的感情,同时要解决的难点就是主歌的合唱部分。首先在教唱之前,先让学生跟唱,再次熟悉歌曲的主歌部分,在自己心里有个初步的印象,同时要提醒学生注意聆听两个声部,锻炼能够听辨合唱这一演唱形式的能力。然后在学唱歌曲的一声部时,首先学唱旋律,唱好旋律是基础,这也是学唱歌曲的必要阶段,有旋律才能将歌曲唱的准,然后填入歌词演唱,在歌词演唱的过程中强调声音的表现,这样一开始就让学生把情感带入,能够更加投入地演唱歌曲。合唱是主歌的一个难点同时也是重点,在这个部分我花费的时间比较长,先旋律后歌词,然后反复练唱,记住二声部的旋律与节奏,让这个部分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深的印象,这样在演唱的时候不会太容易被带跑。《榕树爷爷》这首歌曲其实算梁才教育

根深叶茂

六年级音乐

教学案例分析

是比较简单的合唱歌曲了,大部分的合唱部分都是以轮唱的形式出现的,只有一小部分是高低声部同时演唱的,这大大降低了合唱的难度,这也是我利用这首歌曲让学生感受合唱的一个原因。很多时候一提到合唱不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会很头疼,因为的确不容易演唱,既要保证自己的音准,还要在同时演唱时尽量不被一声部的主旋律带走,这一直以来都是难点中的难点,也是考验学生和老师的一个部分。这首歌曲的学习,让学生重新认识了一下合唱,虽然只是简单的合唱歌曲,但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与努力,掌握了这首歌曲的合唱部分,同时也听到通过自己声音表现出来的合唱,这是一种满足也是一种收获。在实际教学中,不论是基础较好的班还是基础较差的班,这首歌曲的表现都让我比较满意,也使得我预设的教学目标得意实现,合唱的魅力也充分体现了。

结语

以上,就是我对于《榕树爷爷》本课的教学案例分析。通过一节课的设计、实施与反思分析,我感受到,一节课不会只是教师的一节课,而应该是学生与教师共同的一节课。每个环节的设计都应该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教师的引导作用,真正将教学的目标落实到学生身上。同时音乐课不同于其他主课的教学,应该更加的丰富多彩,让学生在不断的体会、演唱、表演中感受音乐的魅力,这才是一节音乐课的终极目标,我也会朝着这个目标一直前进!

梁才教育

篇4:故乡的榕树教案

1.本文语言优美但篇幅较长,所以宜片段朗诵, 不宜全文诵读。(读一遍需近20分钟)

2.本文用了不少引起回忆的衔接句,但片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不明显。所以宜由教师点拨,使学生理解。

二、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学生多半能体验思乡情绪,也能感受到文章很美,但他们自己往往“眼前有景道不出”,“心中有情不会抒”。所以教学本文意在启迪如何以我手写我情。

三、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选材特点:(榕树多、奇) 2.理解文章组材特点:(物→事→情) 3.品味文章语言的特点:(情韵悠长、描写细腻)

四、教法媒体选择及课时安排

1.点拨、诵读教法 2.投影胶片等 3.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2―3分钟)

思乡怀旧是散文常见的主题。人们常借别具深意的物或富有特色的景来抒发思乡之情,比如萧乾的友人因为当年住北京总布胡同时,院里有一棵枣树,所以她把思乡之情寄托在“枣核”这一物上;香港作家黄河浪,因为生于榕树之乡福建,而把思乡之情寄托在榕树这种景上。他故乡的榕树有什么奇异之处,使他激情澎湃、文思涌动,写下本文呢?请大家一起从第5节浏览至第10节。

二、故乡的榕树有什么奇异之处?(15分钟左右)

明确:驼背的榕树形状奇,传说奇,功用奇;另一棵树也为农人遮阳歇凉提供场所,为我幸福酣眠提供场所。它们在我心中,不仅仅是树,还是理想的启迪放飞者,道德的见证教化者,爱心的赐予传达者,农人的庇护慰安者,夏夜的造境催眠者。榕树,汇聚了浓浓的友情、亲情、乡情,是我永远不会忘记的故乡风物之一。这部分回忆片段犹如一个个电影分镜头,回忆画卷徐徐展开。

三、为什么不直接以《忆故乡》或《故乡的回忆》为题?(20分钟左右)

明确A作者所怀念的人、事、物莫不与榕树相关,对故乡的怀念是通过对榕树的怀念来表达的。所以,用《……的`榕树》作标题,准确、贴切。

B这样的标题含蓄、深情,有艺术感染力。

C此外,榕树在文章结构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请看课文1―4节和11―13节,分析课文是如何拉开回忆的序幕,又如何收起回忆的画卷的。

明确:1.从第3节开始回忆 2.1―2节的序幕里突出的背景是什么?画面中流动着怎样的情?(明确:是榕树;浓郁、幸福的感情。写狗是为了烘托情。)

3.第3节是故乡榕树的一个特写镜头。这一节里“迷鞯难趟,苍茫的群山”表明他现在距故乡很遥远,但,再远也挡不住思乡的视线,割不断思乡的情感。你瞧,他对榕树叶子的记忆多么细腻真切!请齐读3节末句。 4.第4节是与榕树有关的两个广角镜头,注意一下句子的衔接特点,颇似顶针格修辞。好处是有连绵不绝之势,仿佛悠长的乡思,缠绵温馨。请读一遍。 《弯弯的月亮》写忆中故乡,语言与本文有异曲同工之妙。大家一起欣赏一下。(放歌曲,放投影胶片:“歌词”)

5.为什么不说“记忆里的故事”象天上星星一样多,而说“象榕树的叶子一样多”?

明确:就近取譬,扣题、新颖。 6.这句话起什么作用? 明确:开启下文回忆

7.11―13节先以“快摇镜头”的方式徐徐收束画卷。再由哨音、榕树回到现实,让我与忆中树对话询问,产生一种彼此思念的意境美。结尾轻声呼唤,传达了绵绵不尽的乡思。 8.总结:本文是由眼前树而引起回忆的。忆时先特写再广角,前者使榕树的形象清晰而遥远,后者为下文分镜头回忆榕树设下了背景。 下文以分镜头的方式展开回忆的画卷,分别有两次集中抒情。所以,以《……》为题,还起了使形散神聚的作用。

四、学习过本文后,你有什么作文方面的收获?(2―3分钟)

明确:1.写思乡之作,要注意选择,对你别别具深意或故乡富有特色的景或物。

2.思乡之作,常常以“眼前→回忆→眼前”的方式结构全文。

3.类于顶针格的语言组织有情韵悠长的效果,细腻描写所忆之人、物,有真切动人的效果。

五、作业  课后请仿照本文,写一篇寄情于物的怀旧之作

篇5:《小鸟与榕树的对话》教案

10.小鸟与榕树的对话

XX小学 李X 2012.12.14 教学内容:小鸟与榕树的对话(P45-51)教学目标:

1.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

2、懂得动植物对保护生态的重要,简单了解有关保护动植物的法律 知识和条文。

3、具有绿色环保意识,主动参加所能及的环保活动。教学重点:

1、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

2、懂得动植物对保护生态的重要,简单了解有关保护动植物的法律知识和条文。教学难点:

具有绿色环保意识,主动参加所能及的环保活动。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有关资料,制作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歌,想不想听啊?

播放《大自然是我美丽的家》。

过度:同学们,大自然是我们美丽的家,你看,绿树成阴;你闻,花香醉人;你听,一群小鸟在一棵榕树上欢乐地唱着歌。(板书:小鸟和榕树的对话)它们似乎和榕树爷爷在聊天,咱们

仔细听,它们聊什么呢?

二、认识树

过渡:同学们,从它们的聊天中我们听到了什么?(人们把榕树爷爷请来安家)

过渡:人们为什么要把大榕树爷爷请来这里安家呢?它有什么价值呢?打开书46页划一划。(1.生产氧气和蛋白质2.减轻大气污染 3.促进水分循环4.防止土壤侵蚀 5.增加土壤肥力6.为动物提供栖息环境)师:哇,一棵生长50年的树有那么多价值,大家说,树木对人类重不重要啊?我们该做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1.生日的时候种一棵小树,让小树和我一块长大。2.在小区的路边也适当的种棵小树。3.不破坏树苗4.不攀爬小树。5.告诉身边的人不乱砍滥伐树木。6.在有意义的日子种棵树作为纪念)师:你们知不知道,咱们中国有个植树节呀?(3月12日)

为了保护环境,我国还为植树立法了,看47页。(年满11周岁的公民,除了老弱病残每人每年都有义务植树3-5棵)

三、认识鸟

引导:树木是人类的好朋友,那么树木还跟动物有着什么样的关系?

(是动物的家园、是小鸟的家)

引导:同学们认识那些鸟啊?(麻雀、啄木鸟、燕子、水鸟等等)

它们都是以什么为主食呢?(害虫)

过渡:嗯,小鸟帮助大树捉害虫,是大树的好朋友。看,有树有鸟的地方才是我们美丽的家。可是啊,你们认真听,小鸟和大榕树又聊什么呢?(问题:1.看到什么现象2.你有什么感受?3.该做些什么?)播放PPT 学生汇报:

1.现象:

a.树木少了,鸟没了家

b.人们砍伐树木不说,还捕杀鸟类 c.还有把鸟类当做食物端上餐桌。

2.感受(觉得鸟类好可怜、痛惜、想保护鸟类、痛恨那些捕杀鸟类的人们)3.如何去做?

立法保护鸟类(48页)

师:我国还有个“爱鸟周”,你知道是在什么时候吗?(4月20日-26日)

过渡:人类与大自然应该和谐共处,美善相随,这样的家园多么可爱啊!保护自然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呢? 1.我们经常购买和使用有绿色标志的食品{出示标志} 2.我们的作业本正面用完了还可以用反面,这样就节约了资源,少一点垃圾了。

3.看见有水龙头没关紧的要随手关好,节约用水,有些地方喝水都很困难。{出示标志} 4.不乱扔垃圾,爱护环境。

5.垃圾也是一种资源,把它分类回收,可以变废为宝。

6.我妈妈说废电池也不能乱扔,它是有害垃圾,会危害人类健康。(放到哪里呢?)

7.我们为社区或学校旁树立标语牌。

刚才同学说到垃圾要分类回收,那么垃圾桶都有哪些分类呢?{出示幻灯片} 哪些是可回收的,哪些又是不可回收的?有害垃圾还有什么?{出示幻灯片} 辨析:

1.小明非常喜欢小鸟,有一次经过一棵树下,发现树上有一个鸟窝,马上找来一块大石头扔鸟窝,结果把鸟窝砸下来了。

2.小亮跟爸爸到黄山游玩,见到树木好玩,便用刀子在树上刻下“小亮到此一游”。

3.有一位奶奶,每次上街买菜都要自带一个小布袋,每次上餐馆都要自带一把小钢勺。

4.小红每次把作业总是写了一面就扔掉了。她这样做对吗?

四、拓展延伸(保护环境我能行 动动手)

同学们,看到你们这么踊跃地参与环保活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影响身边的人,发动身边的人也一块来参与环保行动。

写出自己设计的环保标语贴在爱心上。

五、总结:

通过小鸟与榕树的对话中,你们有什么收获呀?

嗯,看来,大家收获多多啊。这么开心的气氛下,咱们想不想唱首歌啊?拍起小手,试着唱一唱老师带来的那首歌。

六、作业:

把自己设计的环保标语带回各自所居住的小区, 请物业管理人员配合,贴到相应的公共设施上,提醒人们: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环保活动来。板书:

10.小鸟与榕树的对话

榕树

学生的爱心(标语)

上一篇:李墩镇庆祝第二十七个教师节座谈会主持词下一篇:小学三年级语文期末考试质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