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观课议课》学习心得与反思

2024-04-16

《效观课议课》学习心得与反思(共12篇)

篇1:《效观课议课》学习心得与反思

《有效观课议课》学习心得

利用暑假学习了有效“观课议课”,我深受启发,更使我对“观课议课”有了更深的认识。

“观课议课”的主题可以预先研究和准备。在“观课”的过程中,大家就能有所选择的把观察的东西观察的仔细一点。为了避免预定的问题和现象在课堂观察使时扑空,预先确定的主题就要有一定的普通性。因为课堂教学发展变化就有不确定性,所以还应该承认生成性主题,鼓励老师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课堂,研究课堂,并把自己对课堂教学的理解通过对话交流的方式与大家分享。

我觉得“观课议课”有以下优点:

一、“观课议课”更具有针对性和参与性。公开课不再是讲课教师的独角戏,他要求听课教师改变以往听课前对该课一无所知的情况,在讲课前“观课者”充分与授课老师交流沟通,了解该老师对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教学思考,他将从哪里着力,他希望“观课者”关注那些教学环节,得到那方面的反馈,从而共同商讨确定“观课”的重点。这样“观课者”既能够兼具教师和学生的视角,充分感知课堂,对所需观察的问题也能清晰的确认。

二、“观课议课”使课堂教学的研究更具有深度和时效性。

“观课议课”的着眼点不再是关注授课者的个人教育行为,而是更多的把学生的发展作为关键点,看学生是否能积极参与,是否主动探究,能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还要看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得到充分的激发并产生持续的学习欲望。授课者和议课者在问题的提出、解决和研讨中,所有参与教师都积累了教学经验,并逐步形成总结经验,不断反思的习惯,从而使教学活动更具有时效性,也使“议课”变成了更具有深度的科研活动。

三、“观课议课”是一种平等民主的教学研究活动。

“观课议课”不仅实现了深度有效的教学研究,也同时建立了一种平等民主的教学研究文化。“议课”不再是对授课者的好坏做判断式的评价,而是“议课者”把自己融入课堂教学中去,以执教教师的角度来贯彻思考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授课者也不再是被动的教学执行者。共同的参与,使授课者从公开课的压力中解脱出来,变被动为主动。“观课议课”这种教学上的互动,也有利于改善上级和下级,同事之间的关系,形成和谐的教学研究氛围。

总之,“观课议课”不是形式上空谈,而是一种行之有效,从教学实践中衍生出来的教学活动。他真正体现了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在授课者、“观课者”、“议课者”的共同参与的过程中,真正实现了思想的碰撞、相互的促进、共同的发展。

《有效观课议课》学习反思

一本好书犹如一场春雨,洗净心灵的污垢;一本好书犹如一位智者,让迷惘者醍醐灌顶。自从我参加工作以来,我校经常开展“听课评课”活动,因此,我总以为“观课议课”与“听课评课”没有区别。学习了陈大伟写的《怎样观课议课》后,我才明白二者不一样。

通过细致的阅读各章节我深深地体会到陈大伟教授说得很有道理,他认为:“听”指向声音,淡化了“观”;“观”则强调用多种感官收集课堂信息。在多种感官中,“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眼睛的观察,除了语言和行动,课堂的情境与故事、师生的状态与精神都将成为感受的对象,“观课”追求用心灵感受课堂,体悟课堂。“评”是对课的好坏下结论,作判断;“议”不是为了下结论,它是围绕观课所收集的课堂信息提出问题,发表意见。“议”是对话和反思,议课谋求的是课堂教学的改进和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课只是交流和探讨的平台。如果说评课是把教师看成等待帮助的客体的话,议课则把教师培养成具有批判精神的思想者和行动者,帮助他们实现自身的解放。

从陈大伟教授对“听”、“评”、“观”、“议”的分析中知道:“观课议课”能够改进课堂教学,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这比听课评课有一定的优势,可是“观课议课”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观课人,除需要时间和精力外,还需要所有的观课者共同研究、探讨。因此,我们在观课和议课时要积极主动地思考。仔细观察学生的学习动态,由学生的活动中分析与教师教学方面的联系情况;思考如果自己是任课教师,由学生的活动,自己如何的处理教学;观察授课教师的教学情况,思考其行为与教学理念的联系程度;观察教学中学生掌握情况,思考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观察教师的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的联系,思考怎样通过优化过程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等。

今后可以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议课”的实践探索:

一、对于课堂教学中成功的亮点,请上课老师叙述自己的设计意图,在课堂教学的一刹那的想法,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在教学时怎样想到采用这种策略的,过去是否遇到过类似情况,是怎样处理的。然后由观课老师们议论,这样做“得”到了什么,是否“失”去了什么?大家对执教老师的方法提出进一步改进的意见的建议。从而起到了提升实践经验的作用。

二、对于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如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教师讲解中的存在的问题,师生交流中“卡”住的问题(特别是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有新颖的想法但思维还不完备,老师却轻易地否决了学生的想法——这是比较严重的问题),请执教者谈自己当时的想法,所采取处理方法的依据,反思可能导致的正反两方面的后果,及今后如果再遇到类似的问题将如何处理。观课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对这一问题的产生及处理结果作出初步的判断,与上课老师一起协商,形成解决类似课堂问题的设想或方案。观课议课它虽然不是什么灵丹妙药,包治百病,但可以激活教师的反思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篇2:《效观课议课》学习心得与反思

为了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益,我们在观课和议课时要积极主动地思考,仔细观察学生的学习动态,由学生的活动中分析与教师教学方面的联系情况;思考如果自己是任课教师,由学生的活动,自己如何的处理教学;观察授课教师的教学情况,思考其行为与教学理念的联系程度;观察教学中学生掌握情况,思考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我想,每一位老师或许都曾有课堂教学失败的经历,甚至还有被评判得体无完肤的经历,其实,作为评课教师,第一要做的就是呵护授课教师的自尊心,每一堂课都不会是完全失败或者完全成功,每一堂课都有授课教师的心血,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 体会 之一:以人为本的理念淋漓尽致。

以人为本是观课议课的核心理念。人是根本,这一理念落实在观课议课中,首先体现在要关心人、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满足人。以人为本不仅需要心中有人,而且要看到眼前的人,通过对眼前人的关怀使以人为本中的“人”具体化和现实化。观课议课要致力引导教师追求和享受幸福的教师生活。幸福的教师生活来源于创造性的劳动和对创造性劳动的审美性体验。“大创造,大突破,大快乐;小创造,小突破,小快乐;无创造,无突破,无快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设身处地,感身同受。

体会之二:观课议课是促进教师思想、实现专业成长的捷径。

“以学论教”是观课议课的重要思想,也是本书重点论述的一个内容。

陈老师在聚焦课堂教学中,走出了一条适合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观课议课的模式。并用“以学论教”指导我们的思想,“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和状态作为观课议课的焦点,以学的状态讨论教的状态。通过学生的学来映射和观察教师的教。”

体会 之三:观课议课是教师改善生活,提升生命质量的过程。

课堂教学是教师生命流淌的过程。作为教师,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的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生命价值的体现。因此课堂教学对他们而言,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体现。

篇3:《效观课议课》学习心得与反思

我们用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观课和听课表现在观念上的本质区别。我们通常的听课行为, 更多地关注教师的“教”, 匆匆忙忙地记录课堂呈现的教学全过程, 很少就某一个方面的问题进行细致观察和思考。就拿“课堂提问”来说, 听课时, 作为个体的听课者, 可能关注了教师主问题的设计, 并思考了其设计的教学价值。但如果以教师的课堂提问作为观课的对象, 作为观课者, 你可能必须了解授课教师在课堂上一共提了多少个问题, 并初步地对这些问题进行分类。这些问题当中哪些是主问题, 哪些是过渡或连接性问题;哪些是认同性问题, 哪些是诠释性问题;哪些是有意识的提问, 哪些是无意识的提问……由此可以看出, 观课之“观察”, 不仅仅指的是一种行为, 它还强调一种“技术”, 即观察技术。既然是技术, 对观课教师的要求必然比以往的听课更高———教师首先要了解这门技术, 进而在实践中熟练掌握这门技术, 才能有效地完成观课的任务, 为反思、研究积累翔实的第一手资料, 从而使进一步的议课做到有的放矢, 真正解决教师课堂教学中共同关注的问题, 使教师的教学素养和课堂教学能力得到真正的提升。

为了使老师们正确理解观课议课的内涵, 并尽快掌握观课议课的操作方法, 我校除了要求教师阅读有关观课议课的论著外, 还设计了指导教师观课议课实践的“观课议课校本研修报告单”。报告单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研修主题;二是课堂观察记录;三是观察反思;四是观课中生发的问题。下面我们就以一些具体的观课议课案例来说明如何通过这样的一份报告单将观课议课活动落到实处。

一、研修主题的提出

观课议课要避免教学研究活动的盲目性和形式化, 首先必须强调观课议课的目的性, 即要回答为什么观课议课的问题。我们设计的报告单的第一项内容就是确定观课议课的主题, 也即校本研修的主题。所谓研修主题, 就是大家在教学中共同关心的问题, 是要在观课议课中展开研讨并尝试解决的问题。确立了研修主题, 也就是确立了课堂观察的重点、反思和研讨的落脚点, 保证了观课议课的方向性、目的性和有效性。

研修主题从哪里来?当然是从教师的需要中来。教师先将课堂教学中发现的问题、产生的疑惑梳理出来, 提交给教师成长共同体———教研组;教研组长再组织组内成员一起进行问题的筛选和提炼, 确定大家认为有研讨价值的、共同关心的话题, 作为此次观课议课的研修主题。主题提出后, 不能马上就走进课堂开展观课议课活动, 还应有一个精心组织和准备的过程。例如, 就“阅读教学如何落实学段教学目标”这一研修主题而言, 首先要组织教师重新研习课程标准, 厘清每个学段阅读教学的具体目标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接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选定执教教师和开课班级, 更重要的是要根据主题事先确定课堂观察的内容和对象, 做好课堂观察的分工和协作, 为课堂观察做好充分准备;在此基础上, 教研组对报告单进行初步细化, 明确研修主题、教学内容、观课人及其职责、授课教师、班级及时间等, 然后把报告单分发到教研组内各教师手中。

二、课堂观察与记录

以往的听课记录, 教师常常是胡子眉毛一把抓, 从入课到结课, 像流水账一样记录下来。这样没有重点的泛泛记录, 当然不利于教学反思、诊断和研讨。观课是带有目的性的、运用一定观察技术的行为, 它事先确定了必须关注的问题, 在观课过程中要求教师围绕研修主题选择课堂观察对象和观察点, 并进行相关的记录。这些记录将作为进一步研讨的实践材料和事实依据, 也将作为教学行为跟进的参照和对比。

例如, 围绕“阅读教学如何落实学段教学目标”这一研修主题, 我们分别选择了低、中、高段教材中的《手捧空花盆的孩子》《落花生》《成吉思汗和鹰》三篇课文作为教学内容, 展开观课议课活动。一篇课文的阅读教学有没有落实学段教学目标, 一般要从教学目标的定位、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活动的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衡量。所以, 课堂观察和记录就要进行相应的分工, 观察记录要分别反映这几个方面的课堂教学情况。记录可以是表格式的, 也可以是标记式的, 还可以是罗列式的。如果一个人承担了两个以上子项的观察记录任务, 最好采用表格式记录方式;如果每人只承担一个子项的观察记录任务, 则可采用罗列式或标记式记录方式。下面分别呈现两篇课文“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教学活动设计”的观察记录各一份。

《手捧空花盆的孩子》观察记录:

1. 借助生字“盆”的识记扩词、说短语逐步呈现课题, 明确多音字“空”的读音和用法。

2. 理解“聚集”, 先说意思, 再练习说话。提问:孩子们聚集来干什么?

3. 读3耀5自然段, 想一想, 孩子们种的花出现了哪几种情况?把有关句子画下来。

4. 当国王过来时, 孩子们分别会怎么想?

5. 面对两种不同的结果, 国王是什么态度?该用什么语气读国王的话?

6. 最后一个自然段是什么意思?换一种说法, 使意思不变。

7. 联系课文内容, 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为什么是诚实的。

8. 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成吉思汗和鹰》观察记录:

1.指名读成吉思汗面对鹰的“捣蛋”行为的表现;梳理重点词填表;教师讲解直接描写人物心理的方法。

2.细读15耀16自然段, 体会成吉思汗“真的生气”;教师引导了解课文通过哪方面的描写表现他“真的生气”。

3.研读17耀18自然段, 体会成吉思汗“气急败坏”, 感悟动作描写。

4.练笔:写一写成吉思汗抱着被自己射杀的鹰时的表现, 用上刚刚体会的描写方法。

我们可以看出, 这两份课堂观察记录避免了以往听课时常见的记流水账式的面面俱到, 都是针对研修主题展开的有选择的观察记录, 它们为进一步围绕研修主题的议课活动收集了“证据”, 准备了最有说服力的第一手材料。

三、观察反思与集中议课

每一位参与观课活动的教师, 首先根据课堂观察搜集的信息, 借助理论指导和同伴互助, 围绕研修主题进行反思, 为下一步的集中议课做好充分的准备。一般而言, 观察反思分为四个步骤:一是课堂观察时的即时反思, 用简单的概括性语言或标记在观课记录旁标出;二是观课后的个人反思, 形成初步的认识、观点;三是观课后的同伴自由交流, 就某些疑问相互交流、相互启发, 并据此形成每个人的反思文字;四是议课时和议课后的反思。议课时, 大家有了一定深度和广度的思想交流和交锋, 对研修主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形成了一定的观点, 达成了一定的共识, 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所感悟和提升。之后对照自己的教学, 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更深入的反思。

很显然, 这样的观课议课活动, 由于目的性非常明确, 很好地避免了以往听课评课中普遍存在的“就课议课”现象。如果观课反思能步步落实, 教师的专业素养在观课议课中就能得到切实的提升, 课堂教学水平的逐步提高就有了保证。例如, 在我们围绕“阅读教学如何落实学段教学目标”这一研修主题组织的观课议课活动中, 有位教师就做了这样的反思:

作为一篇文质兼美、历久弥新的老课文, 许地山的《落花生》一直被多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用。可能是由于这篇课文在文体和表达方法上的突出特点, 大多数教材都把它编排在第三学段, 以引导学生体会其详略得当的谋篇布局和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 并迁移于自己的习作中。而北师大版新课标教材却将它编排在第二学段的四年级。那么, 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策略的运用, 是不是与第三学段有所不同呢?下面, 我们就来探讨当《落花生》编排在四年级时该教什么、怎么教。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对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目标的定位, 此阶段的词句训练主要侧重于“能联系上下文, 理解词句的意思, 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及其应用目标, 同时关注段的理解、积累, 并在此基础上“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由此看来, 这与第三学段“揣摩并运用表达方法”的训练重点有着明显区别。

依据学段教学目标, 结合课文特点, 在四年级教学《落花生》一文, 授课教师选择的学习内容和设计的相关教学活动从两个方面体现了中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要求:一是关注了段的理解、积累, 引导学生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二是以父亲“议花生”这一重点段为抓手, 抓住重点词句,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我们不妨再做这样的一个假设和思考:如果《落花生》编排在二年级呢?我们肯定要在识字学词上做足工夫, 利用课堂时间指导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理解感悟的环节不会大刀阔斧地进行课文内容的取舍, 而是循着文本的思路逐句逐段地引导学生读书思考, 只不过对于语文学习而言, 价值更明显的句段, 课堂活动设计得更细致。

四、观课议课中生发的问题

我们之所以在“观课议课校本研修报告单”中设计“观课议课中生发的问题”一项, 其出发点是:评课议课要避免就课论课, 观课议课也要避免短视行为。因为, 教学中需要研讨的问题总是层出不穷的。这一阶段的观课议课活动围绕一个特定的研修主题展开, 但是并不是说在这一阶段就没有其他的需要关注和研讨的具有普遍意义和研讨价值的教学问题存在。

例如, 在上述的观课议课活动中, 有位教师就《手捧空花盆的孩子》的课堂观察记录进行了这样的思考:阅读教学中的语言文字训练应该如何把握“度”的问题?之所以生发了这样的思考, 是因为从观课记录中可以看出, 执教教师教学《手捧空花盆的孩子》, 从识字学词到句式练习, 从朗读感悟到复述、续编故事, 一节课内有比较明确意向的语言文字训练点达到了十多个。而这十多项训练从揭示课题开始, 到学完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为止, 碰到生字学生字, 遇到新词解新词, 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时就引导学生读、思、议, 课文学完了便练习复述、布置续编故事, 让人搞不清楚教师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像这样, 学生辛辛苦苦地跟着教师赶了一节课, 到头来却连课文都读不通顺, 真是得不偿失。

观课议课中生发的新问题, 不仅拓宽了议课的视野, 还为下一阶段的观课议课提供了大家共同关注的新主题。这样一来, 观课议课活动便能扎扎实实地有效开展下去, 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源源不断的“活水”。

篇4:“听课评课”与“观课议课”

一、词语的更新换代,并不只是换了个形式,语言的递进,其实是思想的演进

先说由“听课”到“观课”的变化。观实际上就是观察,宋代哲学家邵雍在《观物篇》中说:“夫所以谓之观物者,非以目观之也;非观之以目,而观之以心也;非观之以心,而观之以理也。”就是说,为什么叫“观”?就是因为在观的过程中,第一需要用眼睛去看,从而发现事物的形状、性质。除了用眼睛去看,用感观去观察之外,更重要的是以心观物,将心比心去理解别人、体谅别人,而以理观物见物之性是告诉我们要开动脑筋,好好想想,就可以看到事物的规律。由此可见,“观”不排除“听”。“观”一方面是运用多种感官和一定的观察工具,有效地收集和整理课堂信息;另一方面是运用心灵和理性的力量感悟、体验和分析,以获得对课堂教学的认识和理解。

再说由“评课”到“议课”的变化。“评”表示评价、评判,“议”在这里则表示商议之意。如果说评课着重在强调课“好不好”,那么议课则更强调课有没有价值,给人以什么启示。一提到评课,许多教师马上投降,这事还是请某某专家来评判吧。对于上课者,听到要评课了,往往心里直犯怵,似乎在接受最后的宣判。议课,是大家一起来商议,是众议,是一起来讨论如何将这堂课进行得更好,更能提高课堂效率。上课者怀着感激的心情,等待大家的帮助,虚心接受大家的意见。另外,议课主张以学论教,实施有效教学,所以,议课需要从学生学习的状况入手:“我们注意到学生……不知道你怎么看?”“我们注意到学生……对此:我们有这样的看法……”是常见的话语结构,“要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我们该怎么办”是将对话引向深入的关键。

二、献课教师与观课教师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观课议课的理念下,平等对话是基础,在观课议课中,我们应该为所有参与者营造一种平等对话的环境和氛围,让大家能够面对课堂上的现象和事件进行共同的询问与探讨,从而促进做课教师进行反思和改进,更重要的是促进参与的每一位老师理解教学、改进教学。这样参与者就不是置身事外,而是“同在共行”。那什么是同在共行呢?“同在”就是不把自己当成局外人,而是设身处地站在另外一方的立场将心比心地同情对方、理解对方;议课的任务不是追求单一的权威改进的建议,而是讨论和揭示教学活动中更多的发展可能。因此,遇到和授课者不同的观点时,不妨想想:你做的是煮鸡蛋,而别人做的是煎鸡蛋,原料相同,做法不同而已。有了这种心态,那么议课者也是参与者。在双方共同的智力参与中获得解决课堂问题的有效方法,从而达到双赢的局面。譬如食用鸡蛋,那就是使参与者在单一的传统的煮鸡蛋的食用方式基础上,再多了解煎、炸、炒、蒸等可能的方法。认识和了解煎、炸、炒、蒸的方法,不是否定煮鸡蛋的方法、丢弃煮鸡蛋的方法,只是多提供了一些选择,以满足加工者的不同特点,适应不同消费者的需要。而在评课过程中,授课者与评课者之间是一种评价与被评价的关系,二者有主客体之分。

三、关注点不同

很多学校课堂教学研究活动的流程大致如下:教研组长通知大家听课;听课结束,上课教师说课;老师各自发表一通意见评课;时间差不多了,教研組长就再叫某老师下一次上课。

如果我们向参与者提出这样一些问题,一般会有这样的对话:

问:教研活动之前知道要讨论和研究什么问题吗?做课教师希望大家进入课堂重点观察什么?观课教师是否就重点目标进行了重点观察?恐怕大家都会说不知道。

这是很多学校听课评课的常态:海阔天空、泛泛而谈,这是导致现有听课评课活动效益不高的另外一个原因。而观课议课是一种有主题的教学研究活动,一般而言,应该是先确定研究主题,然后选课,进而确定做课教师。做课教师围绕主题备课,上课过程中,参与教师进行重点观察,从而使大家在观课过程中有明确的目标;上课结束后,围绕相应的主题、结合课堂上观察到的现象集中探讨、深入对话,以获得对主题的理解,这就是观课议课活动的“教研目标”。

四、做课取向不同

听课评课适用于大规模的公开课、优质课等展示型做课,需献课者充分显示自己的水平和能力,因此,要花费我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观课议课则主张,充分发挥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改进的功能,以发展性的取向献课,直面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综上所述,“听课评课”与“观课议课”并非一种非此即彼的关系,犹如铅笔与毛笔,各有各的表现力,各有各的使用场所。评课主要适用于需要对课堂教学做出评价、分出等级的时候。与“听课评课”比较,观课议课主要适用于日常的教研和教师培训活动,学校是最适宜的场所,教师是其中的主体和主角。日常性、普遍性、一线老师参与,这既是观课议课的主要特点,又是它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篇5:观课议课学习心得

观课议课与听课评课有着本质的区别,对于我来说这是一个意识上的转变,转变了我很多固有的,消极的思想。从教多年来关于听课评课,以形成了固有的思维定势。听课者认真听认真记就完成了任务,在多人参与的集中评课时没有人愿意第一个发言。即使发言了,也是对问题轻描淡写一带而过。评课者的收获和心得不能得到充分的交流,对于如何解决问题的探究较少。观课议课所倡导的前提基础是授课者和观课议课者是平等的地位,观课时我们不一定要坐在教室的最后,可以坐在学生的旁边,学生自主探索阶段,在小组内合作交流之时,在学生做课内练习之时,我们可以站起来,看看学生们在做什么?了解学生的认知策略,合作意识,性格特征,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观课的老师,可以不必再那么规矩。通过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看老师的教学策略是否是正确,引导是否得当,组织是不是有效,看学生是不是有兴趣,老师教得是不是有效。观课的目的是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主要观察对象,而不是观看老师的表演。而是带着共同研究课堂、改进教学,提高自身课堂实效的探究目的一同参与的。观课议课打破了“不想在同事面前暴露自己的弱点,不愿意自己的工作被别人指手画脚”。也不希望别人来干涉自己的教学”这种“私下默契”的状态,它致力于让所有教师互相观摩教学,直面现有问题,相互坦诚批评,共同商议办法,谋求教学创新,实现共同成长。

观课议课摒弃了传统评课的概括式评价,议课者要作为参与者带着问题和研究方向全程参与授课的全过程。研究的是点而不是面,有很强的针对性。观课议课的人不仅仅是在帮助他人,更是在提升自己并通过集体的智慧解决自身在教学上存在的困惑。观课议课者在提出问题的同时,要阐明如果我是授课人,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会怎么做,拿出自己的意见。这种思考使观课者不做旁观者,而是置身其中。对“假如我来教,我该怎么教”进行思考,一方面能够让自己在观课中真正有收获,有改变,使观察和研究一节课的过程成为自己学习这节课、准备这节课的过程,从而使议课能够真实地对教学实践产生影响。

我们常说做研究型教师、建立学习型团队、提高有效教学等。这些都可以通过观课议课的形式来体现,观课议课是教师专业化成长道路上的有效途径,因此,我要自觉地积极参与到观课议课的活动中去,使自己在观课议课的同时得到发展。观课议课学习心得(2):

教研是教学中必要的活动,教研的目的就是通过研究和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可是,很多时候,教研活动都流于了形式,对老师的帮助不大。那么,怎样才能提高教研活动的效益呢? 我们每周都要进行听课评课活动,这属于教研的一部分。在平时的听课评课中,像陈老师所言的“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只听不评”、“你好我好”的现象屡见不鲜。很多时候,我都在想:“这有什么意思呢?有这会时间,还不如自己有问题到电脑上查一查来得快。”可是,当面临真正意义上的听课评课的时候,比如评课分等级、评课找问题,我又觉得教学压力实在太大了,没有了安定感,更没有了自豪感。以前总觉得当老师是有成就感的、是自豪的,可是现在,越来越觉得老师难当,特别是课堂教学,越来越不知道该怎么教了,一旦遇到讲课出现问题,被领导批评指责,那心情更是糟糕,情绪很消极,自信心都没有了。和同事们聊一聊,大家都有同样的感受。

不可否认,教育的发展对教师来说是个永久的压力,也不可能消除,所以,在这样的压力下,教师的生活、工作负担明显加重,身心疲惫的教师们很少有静下心来专攻改进教学方式方法的行为。那么,如何减轻压力,让教师们愿意研究教学呢?陈老师提出了“观课议课”的方法。

观课议课与听课评课不同,它主张充分发挥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改进的功能,以发展性的取向做课,而不是以展示性的取向献课,主张直面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不让老师背有被批判得一无是处的包袱。

这是我非常赞成的。我想,每一位老师或许都曾有课堂教学失败的经历,甚至还有被评判得体无完肤的经历,其实,作为评课教师,第一要做的就是呵护授课教师的自尊心,每一堂课都不会是完全失败或者完全成功,每一堂课都有授课教师的心血,那就有可取之处。我们教研的目的是,针对问题提出改进的方法,而不是将某些人一棍子打死,再没有教学的勇气和热情。对于其中的失误,我们要委婉地说出来。而对一些我们公认的“好课”,我们教研的目的也不是探讨“好在哪里”,而是探讨“为什么这样设计就好”。

观课议课的教研活动就是研讨课堂事实和现象,不针对授课教师,只针对课堂,探讨原因,研究发展变化的可能性和实现条件。从这一点来看,就大大降低了评课评人的的利害关系,从而减轻教师的压力。我们都希望教师们能走向幸福教育,少一些彼此伤害和打击,大家能够共同观察、收集、探讨、研究和改进教学,这才是幸福而有效的教研。那么,如何做好观课议课呢?

观课议课的首要前提是仔细观察课堂教学情况,收集课堂教学信息(事实和现象),“坐在学生身边”观察学习效果,这样在议课中才能根据问题讨论解决的方法。

观课时,不仅仅要用眼睛看,还要用心灵感悟和体验,用头脑思考和判断;“观”对观课的老师来说只是形式,而实质 是要走向深刻的思考的。议课与评课不同,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大家一起探讨问题,研究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更好的方式和方法,而评课是简单的下结论,多数情况下仅只是一方的结论。所以,简单来说,议课是写问号,评课是写句号,二者的内涵和外延,前者更丰富深刻和有效。

篇6:《效观课议课》学习心得与反思

大龙小学——詹琳

“课堂教学评价”,是教育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评价的主要方面。任何评价都是一种价值判断,是评价主体根据一定的教育理念对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以及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活动与效果,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进行系统检测,评定其价值和优缺点,以此作为调整课堂教学行为、获得教学效果的最优化的依据。本人通过学习,对“观课、议课的研究与实施”有如下的体会:

(一)观

观课时应注意观察如下四个方面内容:第一,需要观察课堂上发生了什么,观察的对象不仅有教师,而且包括学生。第二,我需要推断执教老师的教学行为背后的想法(不能等到议课时再问授课老师,就算要问,自己也要先想一想),需要判断执教老师的教学行为是否收到了预期的效果,需要思考效果与行为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第三,要思考,假如我来执教,该怎么处理。第四,要思考,在议课时,我需要交流什么。别人让你看了他的课,你有了思考和进步,感谢当然是应该的,但感谢的方式不是嘴上说,而是拿出行动——真诚地交流对对方有价值、有帮助的意见,帮助对方成长和进步。

(二)议

观课议课”是对课堂教学的某些问题和现象“议”。这样,选择和确定“议”的主题就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是作课前预先确定主题好,还是在观课中发现和生成问题好?肯定地说,需要兼顾。

首先是要预定。议课不是对课打分、下评语,“观课议课”不必面面俱到,要集中焦点。这个焦点应该在课前商定。这样大家心里有数,“观”和“议”就可以预先研究和准备。观课过程中,大家就能有所选择,把该观察的东西观察得仔细一点。

为了避免预定的问题和现象在课堂观察时扑空,预先确定的主题就要有一定的普遍性。比如关注师生关系,关注启发和提问,关注教学思路和线索等等,这些都是大家要遇到的,而且是课堂上肯定要出现的。

当确定主题以后,从哪些方面观察和讨论?必须承认,“观课议课”提供的只是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方式和途径,这种方式和途径与现在的评课比较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但运用这种方式的效果却取决于运用者的水平。比如,原来大家只用铅笔,现在多了一种毛笔的工具,虽然教给了磨墨的方式,教给了握笔和用笔的方法,但是想要成为画家、书法家,则完全靠自己的努力。我想说的是,观察老师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寻找观察的角度,找到讨论和解决的方法,委实不是一朝之功。

(三)意义

观课中更要重视捕捉与生成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一般来说,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加困难,所以生成出有价值的问题对教师的“观课议课”能力是一个考验。要解决这个问题,根本还是需要提高综合素养,需要在长期的“观课议课”实践中“修炼一双看课的眼睛”。应鼓励教师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课堂,研究课堂,捕捉各种信息,确定议的问题,并把自己对课堂教学的理解与看法,通过对话交流的方式与大家进行商榷

首先,“观课议课”要建立一种平等民主的教学研究文化,这种文化需要解-1-

放教师,需要教师意识到自己的权利和自身实践经验的意义和价值。它立足改变传统教研文化中,教师单纯接受专家、教研员的观点和意见,只是被动的执行者的角色。

其次,“观课议课”致力改变教师的生活态度和工作方式。这种态度是积极主动的参与态度,从接受到参与,从被动到主动,从天天如此到不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致力改变。在同事关系改善方面,“观课议课”强调开放,促进互助,致力建构教学中互助、生活中彼此关照的人际氛围。

篇7:《效观课议课》学习心得与反思

我认真听完视频后,深受启发,使我对观课议课有了明确的认识。观课议课与听课评课有着本质的区别,对于我来说这是一个意识上的转变,转变了我很多固有的,消极的思想。

反思以往我们的听课评课活动,更为观课议课理论折服。我想在今后的观课议课中,要注意加强的是:常常我们是坐到教室中才知道今天听课的内容,即便是提前知道课题也不会事先做些了解准备,这样对于不熟悉教材的人来说,听课的效率就会很低。通常上课者对课堂教学的设计及意图听课者事前是不得而知的,要在听课的过程中自己慢慢揣测体会。而如果课前上课者有所说明、听课者有所了解,那么听课过程中目的性就会更明确,效率也会更高。在议课的过程中,平等的交流更为重要。关于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我们应该大胆的说出自己的见解,想法、困惑。平等、交流,使上课者和观课者消除隔阂、直面问题、共同分享,才能取得议课的成功。

篇8:对“观课议课”的思考

思考之一:“观课议课”与“听课评课”有什么不同?

从字面上来比较, “听课”重在“听”, 侧重于听觉器官的感受。听课, 强调的是对课堂上教师、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言语的记录, 从语言中获得对课堂教学的认识。“评课”重在“评”, 常常与“评价”“评定”联系在一起, 虽然也有“寻亮点来共享, 找问题来提醒”的作用, 但更多的是让人联想到对一节课作终结性的“优良中差”式的评判认定。

“观课”重在“观”, 强调的是运用多种感官来收集整理课堂教学的信息, 包括师生的语言、神情、行动、精神、态度等多方面, 以此来感悟、体验、分析, 以获得对课堂教学的认识和理解。“议课”强调“议”, 即“议论”“争议”。“议”意味着没有绝对的权威, 意味着答案的不唯一, 意味着方法途径的多样性, 意味着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终结性的结果。

从深层次思考, “观课议课”与“听课评课”折射出不同层次的教研观念与教研目的。

“听课评课”重在“评定”。对于执教者而言, 上一节课, 可以让其他教师透过这节课来看其教学的能力;对于听课者而言, 他们虽也能从执教者的课中获得启示, 但往往只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来审视这节课, 认识、评价这节课乃至评执教者。因为重在“评”, “研”的味道就少了, “究”的氛围就淡了;因为重在“评”, 参与者的功能定位在“助他”, 也就不可能像执教者那样积极主动。

“观课议课”重在“议”, 通过“观”来“议”, 其目的不是对已经发生的课堂进行判断、做出结论, 而是思考和研究如何上出更加理想的课, 以追求和实现更加理想的课堂生活方式。在这一过程中, 参与议课的教师与授课教师之间更多的是商讨、探究, 是设想与分析。在这种“同伴互助, 智慧共享”的氛围中, 不仅仅是授课者获益, 所有参与者也都能获得自助、他助、助他目标的整合。正因为“自助”, 参与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就明显高涨。

正确比较、分析“观课议课”与“听课评课”的差异, 就是要树立这样的教研观:“观课议课”的目的不是简单地就行动讨论行动, 而是以外显的行动为抓手, 透过现象探究教学的本质;不是为了评价课堂, 而是为了改进课堂;不是为了评价执教教师, 而是为了促进所有参与者的自助与他助、助他的统一。只有正确认识了观课议课的目的, 教师在观课、议课中才能放大“观”的视野, 扩大“议”的范围, 实现“研”的最佳效益。

思考之二:怎样的“观课”效益才会最大化?

1. 做好观课的必要准备, 为观课中的“思”打基础。

观课议课强调的是一种“平等”, 也就意味着所有的参与者与执教者一样, 在活动中都是主角, 需要做好课前的充分准备。

一是熟悉活动内容。教研活动之前, 参与者对活动的主题、执教者主讲的课题应有所了解。同时, 能围绕主题搜集相关的资料, 充实自己的专业理论;潜心研读文本, 设计出自己的课堂教学的初步方案。

二是进行集体备课。以“改进课堂”为目的的教研活动, 其研究的流程就不能局限于一次听课评课活动, 而应有课前的多次研讨。围绕活动的主题, 首先让执教者谈自己对文本的解读与设计, 谈自己“教什么”和“怎样教”;然后全体成员围绕其设计展开讨论。讨论时, 尽可能将自己的想法融入其中。

2.在“听、看、记、思”的有机结合中寻找需要“改进”的细节。

孔子曰:“视其所以, 观其所由, 察其所安。”意思是说认识一个人, 要看他的作为, 要了解他的思路, 更要考察他的动机、价值追求。因此, 在观课的过程中, 我们不仅仅要听 (听教师讲的内容是否突出教学重点, 教学方法是否体现学科特点, 教学语言是否吸引学生) , 要看 (看课堂上教和学的氛围, 看学生参与学习的状态, 看教师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的角色体现) , 要记 (记教学的基本流程, 教学中处理的亮点, 教学中值得商榷、需要改进的地方) , 更要融入自己的思考, 要将“思”贯穿于“观”的全过程, 要将“思”与“听、看、记”有机结合, 尤其是对教学中出现意外、课堂出现冷场、教学效果不明显的地方进行思索, 透过这些现象去分析原因, 探究解决的方法。

在观课中, 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方法来思考, 才能发现课堂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1) 层层追问式

可以从整体设计来追问。一般从导入课题、教学主线的选择、教学点的切入、教学板块的安排来追问:教师为什么要这样处理教材, 能不能换个角度?有了这样的追问, 就应想出自己的设计思路, 为议课时发表自己的观点做好准备。

也可从局部思考追问。对执教者的设计的大体环节比较认同, 只是觉得教学中一些细节的处理不够完善, 这时就需要透过教师的行为来思考:这样教学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这个目的与文本的主旨一致吗?该如何处理?

如:一位教师执教《伯牙断琴》 (鄂教版四年级上册) 一课时, 引导学生就其中一个自然段中的“仙境”来展开想象, 让学生说出仙境一样的美景有些什么。

仔细一追问, 我们就会发现其教学的症结。

追问一:教师设计的意图是什么?不难看出, 教师以“仙境”一词来引发学生的想象, 训练学生的思维, 从而引导学生理解“仙境”。这种意图看起来不错。

追问二:这种意图与文本主旨关联大吗?文本主旨是什么?这样一追问, 问题就来了。伯牙的老师带伯牙到仙境一般的地方去, 是因为伯牙在弹奏曲子时并没有真正感受到自然的美妙, 情与景不能有机融合。老师带伯牙来这里, 是为了让伯牙置身其间, 有情感的体验, 这样, 眼中有景, 脑中有曲, 琴中有情, 琴情合一。因此, 教学这一段时, 重点不是让学生明白“仙境”是怎样的景, 而应是这样的“景”给伯牙带来了怎样的震撼。

追问三:该选取什么作为教学中的训练点, 才能与文本的主旨相吻合?

(2) 换位思考式

有了追问式的思考, 自然就会进行换位思考:如果是自己来教学, 会如何设计?选取哪些教学点, 采用什么方法进行?这种思考使观课者不做旁观者, 而是置身其中, 一方面使自己的观课成为学习、准备这节课的过程, 另一方面, 有了这样的思考, 在议课的时候就不会只是谈空洞的印象、感受, 而没有具体的操作、实施策略。

(3) 对比比较式

“同课异构”是一种很有效的教研形式。在这种研究的观课中, 我们常常由此及彼, 由当前的这一课联想起另一人的同一课。这时, 我们就可以将“此”与“彼”结合起来进行比较———可以从大的环节进行对比, 也可以从小的细节进行对比, 在比较中发现二者的异同, 找出最佳的教学方案。

如:一位教师执教《匆匆》第三自然段, 他直接让学生找出描写作者感受的“头涔涔”“泪潸潸”, 然后带着伤感来读有关句子。而另一位教师执教这一段, 是从“溜”入手, 让学生找出作者写有“溜”的句子, 想象一滴水滴进茫茫大海时的“悄无声息”, 体会八千多日子就这样“悄无声息”溜走的感受, 然后再朗读。

这样一对比思考, 我们就会发现:前者学生体会到的“头涔涔”“泪潸潸”, 只是照本宣科;朗读也只是“装腔作势”“无病呻吟”。后者既关注内容, 也关注语言表达形式, 让学生明白, 作者是将无形的时间转化成为有形的“水珠”, 然后再从视觉和听觉上去感受它, 体会八千多日子如何悄无声息地“溜走”了, 这样就自然感受到时间之无情、生命之短暂, 自然明白诗人为何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这样的教学, 使学生与作者融为了一体。

这样对比分析, 不仅能找出前一位教师执教的不足, 还能明晰怎样的教学才能真正体现语文教学“言意兼得”的特点。

(4) 角色转换式

如:当发现课堂上冷场时, 及时思考: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是不是教师提问不够准确?如果我是学生, 听了教师的提问, 我是否能明确教师的指令?该怎样改进?

(5) 节外生枝式

不少课由于教师课前已作较多铺设, 教学进行得很顺利。这时, 我们就应节外生枝地思考:如果学生没有这样回答, 该怎么办?

思考之三:怎样的“议课”才是我们追求的最佳境界?

议课, 需要观课者本着“实话实说, 突出重点”的原则, 带着“改进课堂, 自助助他”的目的, 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真诚地说出来。

1.创设“和”的人际关系。

“和”, 意味着和谐, 和睦, 和气;“和”表示着合作, 合力, 合心。“和”是一种氛围, 一种力量, 一种境界。只有全体成员怀着同一个目标———改进课堂, 让课堂更有实效, 教师才愿意畅所欲言;只有在“和”的氛围中, 教师才能做到毫无保留、实话实说, 才能有“不同”的声音。

2. 追求“异”的议课效果。

议课必须有“和”的人际关系, 这种“和”不是一团和气和稀泥, 也不是人云亦云说好话。相反, 在真正和谐的氛围中, 我们会听到各抒己见的“议论”, 甚至是相持不下的“争辩”。在“议论”与“争辩”的过程中, 或许有短暂的“剪不断, 理还乱”的烦恼, 或许有“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惑, 或许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举棋不定。但正因为有“异样”的声音, “别样”的想法, 才能刺激参与者对原有经验的反思, 激荡起讨论与争论的涟漪, 最终达到“拨云见日”“柳暗花明”“水到渠成”的功效。

这种“异”体现在:

(1) 根据课型, 议课的重点有“差异”。

根据观课的不同目的, 在观课中记录圈点的重点有所不同, 在议课的过程中我们的重点也应有不同。如:打磨课应着重细节的处理, 重在找课堂中的问题, 提出解决的办法, 突出一个“磨”字;研讨课重在围绕主题说成绩与不足, 谈建议与思考, 突出一个“研”字;观摩课重在透过现象、行为提升可供大家学习借鉴的方法、策略等, 突出一个“学”字。

(2) 针对对象, 议课的标准细“区别”。

议课要遵循“实话实说”的原则, 但这种“实”必须切合实际, 也就是切合教师自身的特点来“实说”。对年轻的新教师与骨干教师, 对农村教师与城区教师, 标准就不能“一视同仁”, 应“因人而异”。新教师从常规要求来议;骨干教师鼓励教学设计出“新”, 教学策略求实”。

(3) 抓住关键, 议课的内容求“独特”。

要保证议课的效益, 我们就要抓住关键, 做到人无我有, 发他人未发之处, 增强评价的针对性;人有我新, 透过现象看本质, 增强评价的独特性;人新我异, 独辟蹊径提建议, 增强评价的实效性。

(4) 多向交流, 议课的方式重“灵活”。

有效的议课杜绝“一言堂”, 拒绝“居高临下”。议课者不要急于发表自己的“高谈阔论”, 首先应问一问, 将话语权交给执教者。只有真正了解了执教者教学的思想, 我们才不会“曲解”“误解”, 沟通交流才不会出现走弯路的现象。

篇9:学校如何开展“观课议课”活动

如何实现教师的发展?宏观上讲教师要实现“教:学、研”合一,而最有效、最直接的发展途径就是学校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科学开展“观课议课”活动,为所有教师提供展示交流、快速成长的平台。

陈大伟老师在《怎样观课议课》一书中,提出并详细阐述了“观课议课”的概念,丰富了传统的“听课评课”内涵,并在《中国教师报》上发表文章《“观课议课”的一些实践问题与思考》。进一步从实践操作层面对中小学教师的“观课议课”活动进行了指导,为中小学开展校本研修开辟了一条改革创新之路。

学校层面如何有效开展“观课议课”活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很多学校开展的“观课议课”活动,往往是“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内涵”。缺乏发展意识,缺乏科学规划。我认为作为学校首先应该从自身实际出发,制定教师培养与发展规划,成立学校课堂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师培训培养导师团,在不同的阶段,针对不同的对象,开展专题活动。可以按照以下四个层面进行。

一、基于青年教师培养指导的“观课议课”活动

主要以1~3年教龄的青年教师为培养对象。建立青年教师成长档案,实行目标追踪管理。以教学素质的提高、课程标准的理解、教材的把握、教法的运用等为重点,由教师培训培养导师团对每个青年教师开展“观课议课”活动。先对培养对象进行全面观课,摸清整体基本情况,然后选择重点培训培养对象,根据其学科特点和教学行为特征,对其进行追踪“观课”,再通过议课活动,促进其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基子薄弱学科指导的“观课议课”活动

以历次统考中成绩落后的学科组为指导对象。首先,开展学科教情、学情调查,将统计结果反馈至学科组每位教师,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制定整改计划。其次,由学校指导委员会组织相关人员,对每位教师开展“观课议课”,进行集体“会诊”,作出综合评价,找出制约学科组成绩差的根源和因素,形成整改建议和计划。

三、基于薄弱班级指导的“观课议课”活动

以历次统考中成绩落后的班级为指导对象。首先,对班级从班风、学风、基础等方面进行全面调查,组织班级协作组教师召开分析会,先自查落后原因。其次,由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相关人员,对班级协作组每位教师开展“观课议课”,把课堂教学中教师授课、师生关系、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精神状态、学习风气等作为“观课”重点,每周组织一次班级协作会,除了全体任课教师、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以外,选取有代表性的部分学生代表参加,共同分析查找班级成绩落后的原因,制定出提高班级成绩的计划、目标和措施。

四、基干特色推广的“观课议课”活动

学校涌现出的“名师”、“学术带头人”、“骨干教师”以及优秀学科组,是学校的一笔巨大财富,如何使他们的教学艺术、教学特色成为学校的共享资源?“观课议课”活动是一条捷径。学校课堂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师培训培养导师团,应有计划地选择确定出推广对象,然后分阶段开展活动。先由推广对象将自己认为的教学特色用书面形式总结出来,然后学校课堂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师培训培养导师团组织部分人员开展“观课议课”活动,在此基础上大家形成共识,总结出推广对象的教学特色,最后在全校范围内予以学习推广。通过这种方式,既有效地实现了名师带动和辐射作用,又避免了优质资源的浪费。

篇10:《效观课议课》学习心得与反思

学习了陈大伟老师的《怎样有效观课》,我对听课有了新的认识:

一、观课坐到学生身边去

传统的听课时,往往是坐在教室的后面,观察教师的言行,如何引如新课,如何让设计教学环节,如何引导学生,教师的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思路是否清晰,语言是否简练,教态是否自然大方,多媒体运用是否恰当等等。而陈大伟老师认为要坐到学生身边去,你不深入学生中,你就不能获得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认识和了解。学生是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应该以学为本,因学论教;这样,评价教的效果和教的水平就需要颠覆一下目前习以为常的经验和做法,即不是观察教师讲得怎么样,水平有多高,而是看学生学得好不好,从学生学的效果反射教师教的水平,从学生学习的活动看教师教的活动是否达到目的和是否高效。

二、要尊重课堂、尊重学生

我们认为,课堂是一个生命生长和实现的所在,是一个充满灵性和智慧的庄严神圣的地方,走进教室时,我们需要存有一种庄严神圣的态度和心情。对于观课议课,我们建议:一定要提前进教室,不能在教学开始以后,很轻率地敲门打断师生的教学;在课堂上要关闭通讯设施,杜绝旁若无人地接听电话;要集中精力关注和研究教学,不做与本堂教学无关的诸如备课、批改作业等工作;不要和其他观课者闲聊,避免在课堂上对师生的教学活动进行相互之间的讨论和评议。

三、观课议课与听课评课的不同

观课议课与以前的听课评课不同,它主张充分发挥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改进的功能,以发展性的取向做课,而不是以展示性的取向献课,主张直面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不让老师背有被批判得一无是处的包袱。每一位老师或许都曾有课堂教学失败的经历,甚至还有被评判得体无完肤的经历,其实,作为评课教师,第一要做的就是呵护授课教师的自尊心,每一堂课都不会是完全失败或者完全成功,每一堂课都有授课教师的心血,那就有可取之处。我们教研的目的是,针对问题提出改进的方法,而不是将某些人一棍子打死,再没有教学的勇气和热情。对于其中的失误,我们要委婉地说出来。而对一些我们公认的“好课”,我们教研的目的也不是探讨“好在哪里”,而是探讨“为什么这样设计就好”。

观课议课的教研活动就是研讨课堂事实和现象,不针对授课教师,只针对课堂,探讨原因,研究发展变化的可能性和实现条件。从这一点来看,就大大降低了评课评人的的利害关系,从而减轻教师的压力。我们都希望教师们能走向幸福教育,少一些彼此伤害和打击,大家能够共同观察、收集、探讨、研究和改进教学,这才是幸福而有效的教研。我认为观课议课的首要前提是仔细观察课堂教学情况,收集课堂教学信息,“坐在学生身边”观察学习效果,这样在议课中才能根据问题讨论解决的方法。

观课时,不仅仅要用眼睛看,还要用心灵感悟和体验,用头脑思考和判断;“观”对观课的老师来说只是形式,而实质 是要走向深刻的思考的。

篇11:观课议课活动的反思

观课是发现问题,议课是解决问题。我们的教师在观课时只关注问题,在议课时大多用一系列问题向献课教师进行问题轰炸,献课教师疲于应付。而且,献课教师没有成就感:我在课堂上精心设计的环节,大家怎么不关注?我课堂上精彩生成的东西,大家怎么不议?我的课怎么这么多问题?久而久之会降低献课教师的积极性。

我们在具体议课时,课前分的关注点大家议得倒不是很多,而是就教材的理解与把握,教学环节设计得是否合理议得多,而且教师反映课堂上很难只关注课前的分工,他还想看看献课教师其它的方面,那我们是不是应该要求观课教师重点关注课前分的关注点?

篇12:观课议课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10月8日参加了延边州汪清县举办的语文课堂教学研讨会,听了汪清三位教师的课堂教学,也听了和我一同参加的吉大附中崔巍老师的课堂教学,下午我和老师们交流了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走向的专题。

四位老师精心准备,上课效果都很好。普遍的优点是:

第一、理念比较先进,体现了现代课堂。比如,老师提出任务后,问学生:“要不要先准备一下?”学生回答:“要!”老师立刻给学生时间准备。有的老师要求学生为其它画面拟一个标题,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体现综合性学习。学用一致的意识明确。老师们下课前为学生推荐阅读篇目,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很强。

第二、老师们上课的基本功不错。课堂语言表达比较好(谁愿意为他读一下原文,精致了我们的成长);范写板书都不错;范读也不错(配乐、在音乐中老师范读,声情并茂,把我们带入了诗人的生命世界,这实现学生与作家与作品对话提供基础);现代教育技术水平不错(班德瑞寂静的山林)。

第三、教学效果不错。老师讲完,学生当堂背诵。吟读——译读——赏读——背读——说读,相信学生都有所得。

第四、多样化教学做的不错。

下午,在延边州汪清县实验小学多功能教室,在我讲座之前也对上午听到的四节课堂教学进行了一个简单的评课议课,同时也给出了一些教学建议:

第一、语文知识应当更加明确随文学习的意义。教师在教学杜甫诗两首时,在学生未读诗前即给出屏幕交待写作背景,学生没看内容之前,对作者背景的了解需求不强烈,建议从泰山文化讲起,引出这首诗,体现学用结合。学记云:“当其可时谓之时”,当学生没有主动需求时,给的东西未必给力。课堂教学就像讲故事,什么时候交待要吊足胃口。

第二、第二首诗可以请学生先读,尊重学生已有经验,在一定理解的基础请学生提问。当问题由学生提出的时候,课堂教学为谁服务的问题就解决了。学生会的老师不教,学生能做的老师做。

第三、老师有疑问,谁来帮帮我。教师理念先进,关注学生情况。要不要准备一下,学生说要,好,给时间。但要请学生回答时也要征求学生意见,准备怎么样了。

第四、“学——赏——用”相结合,很好,但是缺一个“想”字。

第五、第二节课老师预先播放班德瑞的寂静的山林,资源意识非常强。可否放在后面播放,把重点先放在文本的语言描述和表达上,相机播放,学生练习表达。培育想像力。

第六、老师在发放的学习材料上标注了自然段的序号,我建议先不给学生标自然段,这是学生能做的。如果标注的话,要用起来,比如,别的排列行不行。让学生开始理解什么叫做条理,写作的顺序是怎么来的。逻辑地表达对人在秩序社会里生存是提高效益的作法。

第七、老师提出要求:“找出你认为对声音的描写最精彩的段落或句子,说说美在哪里。”并且要求从“选用人称、句式特点、修辞方法、词语运用、描摹意境”的角度分析。我觉得这里有些包办代替,不如请同学直接说,在学生表达时相机归纳,使规律来源于学生发现的现象。归纳出的规律性认识是从学生的发现中来的。这样可以使学生感觉到更多的成就感,从而收获学习的幸福。相信这是学生持续学习的保障。

第八、《再别康桥》教学中老师范读时配了背景音乐,建议所有的学生朗读时也都给配背景音乐,这样学生会把文字、声音、画面结合起来,实现与作家同位同步的境界。

汪清县十里坪学校老师苑广艳上的这节《再别康桥》非常成功,这是一个从教仅半年的老师,毕业于长春师范学院,每天面对的只有5名学生。让人不禁想要向这位年轻的小老师致意。她的范读极有味道。最后学生读课文时她给配了背景音乐,让我差一点掉下眼累。

第九、老师提问的问题还要进一步提炼。讲《再别康桥》时老师问:“离别的是哪儿?”学生想不到问这样简单的问题,一下子懵住了,再问,才反过味来答“康桥”,要注意问题的思考价值。

第十、这次送教我带去的老师是吉大附中崔巍,这是一位毕业十年的年轻老师。对语文教育已经有了自己的理解。他讲的是一个综合课,题目是《趣谈戏曲》。这节课在我们承办的国培计划—示范性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班上已为来自11个省的骨干教师们交流过了。这次到汪清再为老师们上一次。我认为,这节课首先为语文教育的内涵和外延提出了一个问题:什么才是真正的语文教育,语文学科的`性质是什么?让我们考虑语文教育的语言教育、文学教育、文化教育以及素质教育内容和形式问题。同时也为语文课堂教学大容量的有效教学效果做了一个说明。课堂中出现了好几种戏曲样式,作为国粹的京剧、苏三起解、二人转小冒等都走进了课堂,学生们依据已有的经验参与,一会儿说,一会儿唱,老师还有质量很高的京剧范唱,学生参与度极高。而且不忘语文教育的功能,在教学环节中重视了唱词的分析和鉴赏,落在了唱词的分析上,努力做到语文教育的任务不偏失。相信学生都有所得,听课的老师们也有所得。为语文教学实现素质教育提供了一种样态。也让我们考虑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让人欣慰的是,在课上体现了尊重学生的理念。比如在大屏幕上为学生提供清晰的唱词。课件为学生服务,没有就唱不了,课件具有必要性。课件使用的时机也比较准确。为学生提出的学习任务也不强求一致,可以唱几句,哎哟哟也行。学生已开始喜欢戏曲了,为学生的内心注入了吸纳多元文化丰富自身综合素养的种子。

这里我的主要建议不是大的方面,是一个细节,对于一名优秀的教师而言,课堂语言也是需要提纯的。比如,老师几次提出“我想让你分析的是——”,我建议改为“我想请您分析的是——”。老师的课堂语言最后要影响到学生未来的生活。话语方式也是老师素质的一部分。作为教育专家,要推敲教学用语。

上一篇:政协中湖联络组委员守则下一篇:与妈妈有个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