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未就业证明

2024-04-16

潍坊未就业证明(共18篇)

篇1:潍坊未就业证明

关于申领残疾人补助金的公示

系本社区(村)居民,性,年月出生,级残疾,居住。(未)享受低保待遇或城市重残人生活补助(失业且无稳定性收入),现申请参照城市(农村)低保标准或100元的标准,按月享受生活补助,现予以公示。

对上述公示情况有异议的,请在七日内向居(村)委会反映。公示时间:年月日---年月日

联系电话:

(盖章)

年月日

未就业证明

兹证明:同志,身份证号: 残疾证编号: 为级,□视力

特此证明。

□智力残疾 □精神残疾人员,村(居)委会(盖章)

年月日 □肢体因此,未能就业。

篇2:潍坊未就业证明

本人姓名(身份证号:),现就职于

,配偶(身份证号:)在 年

月至

月未实现就业。

特此证明!

单位盖章

篇3:未就业毕业生就业服务的对策研究

1. 从宏观因素来看。

(1) 1999年中国大学开始了扩招后, 师资问题日益突出, 学生的就业压力日趋沉重, 就业渠道不畅。就业方向向低层次发展。社会对人才却呈现高层次的需求。随之而来的是用工荒和人才闲置, 许多岗位想招人却招不到合适的人选, 许多大学毕业生想找合适的工作却找不到, 二者的不平衡日益凸显, 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的矛盾。在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之后, 本科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日渐显露, 越来越多的本科在校生通过考研来规避就业压力, 一时间高学历教育受到普遍追捧。与此同时, 由于就业岗位有限, 许多优秀的毕业生都先就业后择业, 致使原来专科生可以做的事情由本科生来做, 本科生可以做的事情由研究生来做。人才高消费现象严重, 人力资源被无谓浪费, “过渡”教育现象显现。 (2) 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急功近利的思想束缚着学校的发展。中国的很多大学是岗前培训机构, 为工厂培训上班工人。诸多大学的专业设置很茫然, 什么专业吃香, 就开办什么专业, 虽与市场接轨, 但很容易与市场脱节, 造成人才培养的缺失。大学授课教师整天为评职称和津贴赚外快等忙碌着的例子举不胜举, 大学教师很多是兼职, 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中, 莘莘学子的学习之路荆棘满布。 (3) 社会的不公平现象越来越明显, 给毕业生就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各种“拼”、各种“坑”层出不穷。 (4) 国家虽对大学生创业提供各种政策扶持, 但高校由于诸多因素的作用, 许多有志创业的大学生也因此而与创业失之交臂, 许多都是形同虚设, 未能真正落到实处。

2. 从微观因素来看。

(1) 大学生在大学求学期间陷入了一种两难局面, 是踏踏实实地上课, 还是将大学的学习时间往社会实践方向倾斜。由于大学课程设置、培养计划与市场脱轨等方面的问题导致了许多大学生毕业后无法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 (2) 许多大学生热衷于考公务员, 报录比高的甚至达到几千比一, 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公务员工作比较稳定, 福利待遇好, 收入逐年升高, 医疗、养老都有保障, 没有失业压力, 这是绝大部分热衷考公务员的大学生考虑的关键因素。 (3) 现代的大学生理想中的职业与现实相距甚远, 许多人宁愿啃老也不愿从事那些基层工作。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给给人民带来了物质条件的极大丰富, 现今的大学生从小过着优越的生活, 对其精神、意志方面的锤炼极少或缺乏, 这就使得部分大学生没有养成独立自强的性格, 对家庭、父母的依赖性极大, 即使接受了高等教育, 但性格方面的自立自强的锻炼仍处于极低的水平, 这是大学生成为啃老族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离校时未就业毕业生原因分析

当大学生满怀希望地走出大学校门, 期望着文凭成为敲门砖时, 才突然发现要面对的竞争是如此激烈。离校时未就业毕业生一般有以下原因: (1) 就业实习:指由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组织对离校后未就业毕业生到企事业单位实践训练的就业扶持措施, 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是就业见习的组织单位。 (2) 职业培训: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对要求就业和在职劳动者以培养和提高素质及职业能力为目的的教育和训练活动。 (3) 升学出国:为了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 需要到国外完成相应的学习。 (4) 应征入伍:对有志于到部队去建功立业的大学生国家给予了相应的优惠。 (5) 其他:由于在规定的学年内没有完成必要的内容学习, 或由于其他的原因导致不能正常毕业的等因素。

三、离校时未就业毕业生就业服务的对策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是关系到广大学生及其家庭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团结和学校教育改革发展、关系到我国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重要工作。

1. 从政府的角度来看:积极做好宏观调控。

政府应积极做好宏观调控, 充分利用宏观调控政策对市场进行调控。在宏观经济上, 政府需承担劳动力供求比例的调控责任, 应当通过控制高校的招生计划数来发挥作用, 合理协调重点大学、一般本科以及专科学校的层次比例, 以改善高等学校的供求结构失衡的状况, 协调高校、用人单位以及大学生之间的关系。 (1) 政府应做好服务的责任。政府要为高校和用人单位提供服务及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方便。具体包括:一是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 实现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供需见面、双向选择;二是扫除就业的体制性障碍;三是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为大学生提供如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就业训练、失业保险、失业救济、求职登记、失业登记等服务内容。 (2) 政府履行好监督的责任。最有效的、最有权力的监督主体是政府, 政府需要对就业市场、用人单位、大学生、自身履行监督责任。 (3) 政府还应该履行保障责任。社会保障是政府的职能之一, 是必须提供的公共物品。政府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推手, 政府促进大学生就业不等于政府包办大学生就业, 政府促进大学生就业主要靠建立有利于扩大就业的宏观环境来实现。

2. 从学校层面来说:打造优质高效的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

(1)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就业机制。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改革要求学校培养产销对路的“制成品”。随着学校办学自主权的扩大, 高校的发展应与市场相连接, 形成良性的协同发展机制, 设置的专业和招生的人数都要接受就业市场的约束和检验。 (2) 转变求职观念, 树立市场理念。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 要协调好国家、学校、学生、用人单位四者之间的关系, 实现招生制度、教育体制与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3) 切实加强学生的就业服务工作, 为其提供更多更有价值的就业信息。据相关资料表明: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信息不畅通, 即使高校就业服务指导老师做了很多工作, 但有效性不够, 很多毕业生觉得并无多大实质性作用。

3. 从离校时还未就业的毕业生方面来说:转变就业观念。

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是促进就业的关键。现在的大学生就业观念普遍存在误区, 幻想毕业就有一份好的工作一味地去追求公务员岗位、事业单位、国企及大型企业。把工资水平、福利待遇等作为衡量工作好坏的首要标准。频繁跳槽现象严重, 缺乏耐心和踏实感。 (1) 提高心理素质。不管竞争多激烈, 总有人能应聘成功, 只要敢于竞聘, 就有可能获得岗位。同时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从每次失败的面试中都可以有所收获, 要调整心态, 多吸取教训, 把挫折看成是增强能力的好机会, 为找到更好的工作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2) 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不要一味寻找“铁饭碗”, 多寻找就业机会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寻找机会适时创业”的思想, 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3) 积极到基层建功立业。许多大学生一心想通过大学改变命运, 离开农村, 拥挤在大城市, 给社会和自己都带来很大压力, 社会主义新农村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个人发展平台, 需要高校毕业生甘于、敢于到广阔的农村、基层去实现自我价值。 (4) 正确面对短期待业。当前就业形式严峻, 造成了部分高校毕业生短期内无法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 短期待业的现象不可避免, 高校毕业生要正确对待, 调整心态, 根据自身情况及时调整, 解决困境。

四、结束语

离校时未就业的毕业生就业信息与服务链接不是单方面的努力就能够完成的, 需要社会、学校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工作、规范就业信息系统的建设, 增强就业服务功能的多样性, 必定能切实改善毕业生就业现状, 起到良好效果。本文的研究还需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进一步检验和完善。

摘要:根据相关资料显示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699万, 比2012年增加19万人, 是新中国成立以来, 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继续复杂严峻。中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 劳动力丰富且廉价, 中国的大学在一定程度上延缓就业的同时也加剧了就业的压力, 许多毕业生在毕业时找不到合适的岗位, 造成“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局面, 故构建大学生离校时未就业毕业生就业信息和服务连接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从离校时未就业毕业生出现的原因、现状分析, 提出离校时未就业毕业生就业信息和服务衔接解决方案, 以提高大学生就业率, 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未就业毕业生,就业信息和服务衔接,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蒋志明.政府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012.

[2]刘远柱.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的定位、缺失及对策[J].理论与实践, 2011, (4) .

[3]刘瑞娟.浅谈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重大突破[J].辽宁师专学报, 2011, (1) .

[4]蒋静希.大学生求职——路漫漫其修远兮[J].特别关注, 2010, (5) .

篇4:浅谈潍坊高校就业服务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潍坊高校 就业服务体系 构建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2(b)-0135-01

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以来都是教育主管部门和高等院校非常关注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整个社会的人才利用效率。1999年,国家开始推进高等院校改革,招生人数大规模扩张,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迅速向“大众教育”转化。就业形势也越发严峻,大量持有高等教育文凭的毕业生涌向社会,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在短时间内找不到工作,或者即使找到工作也很不理想。

1 潍坊市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驻潍高校的特点是“两少一多”,即本科院校和民办院校少,高职院校多。其中公立本科院校只有潍坊医学院和潍坊学院两所,民办院校有潍坊科技学院,而省属高职院校中有多所驻地在潍坊,市属高职院校数量也很多。这决定了潍坊高等院校毕业生中,以公立高职院校为主的大学专科层次所占比例为最大,公立本科和民办本专科所占比例相对较小。

上述三类高校的就业工作都各自需要面对不同的问题。公立本科院校中,潍坊医学院建校时间长,社会声誉较高,但由于其属于医学类院校,专业设置比较单一,以医科为主,其中临床医学一个专业的毕业生数量就占到全院的一半以上,内部就业竞争十分激烈;潍坊学院是由两所专科院校合并升格而成,本科招生历史只有10年多一点,与国内其他本科院校相比,底蕴稍显单薄。我国的民办教育近来发展势头较快,但由于过于追求速度和规模,良莠不齐。

2 潍坊市高校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目前,所有的驻潍高等院校都按照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建立了负责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的专门机构,配备了相关的场地、设施和人员,划拨了专门的预算经费,并在课程设置中增加了《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科目。从硬指标方面看,已经达到了教育部所规定的标准。但是,从软实力方面进行深入分析,还有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首先,就业服务机构职责不够明确。许多驻潍高校设置了招生就业处,下设的就业指导中心只是基层科级部门,相应的权限很小。中层处级领导往往既要负责招生又要负责就业,有限的时间和精力要分配使用,两方面不能很好地兼顾。就业指导中心的人员也经常被调用参加招生以及处里的其他工作,无法专心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其次,就业指导理论体系和科研水平不够先进。由于过去长期以来,我国高等院校毕业生都是实行统一分配的就业办法,不存在就业难等问题。导致了就业指导这一领域的理论体系和科学研究缺乏实践基础,因而十分不发达,甚至是长期落后。

最后,就業服务工作实践成效不够理想。从表面上看,驻潍各高校毕业生一次就业率都在90%左右的较高水平上,但实际就业质量并不高。很大一部分毕业生迫于经济压力为了尽快就业,匆忙选择了一些专业不对口、技术含量低、发展空间小、工资待遇差的岗位,工作一段时间后感到与自身专业背景和就业意愿差距过大,无法坚持下去,又辞职重新面临二次就业。

3 潍坊市高校就业服务体系构建的对策与思考

3.1 提高就业指导机构在高校中的地位

将驻潍各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升格成为与教务处、学生处、各院系等平级的独立部门,主任直接向院校党委和院校长负责,不再设置中间环节,并给予相应的人员调度、资金使用等权限。在政策制定、人员配备、资金预算等各个方面进行一定的倾斜支持,优先考虑就业服务工作的实际需要,集中精力解决当前就业难的瓶颈问题。

3.2 加强对就业服务工作人员的专业化培养

驻潍高校应提高岗位门槛,多选择思想觉悟高、政治素质过硬、专业背景与就业指导工作相关度高的人员充实到一线队伍中来,提倡在职攻读就业指导相关专业高层次学历和学位。定期派出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到兄弟院校参观学习或外出参加培训,吸取先进工作经验,提高自身水平。

3.3 密切与用人单位的联系

驻潍高校应选择员工待遇高、企业信誉佳、发展前景好的用人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确保就业质量。可以与用人单位签订校企合作协议,邀请企业人员到校授课,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与企业具体生产经营实践有关的内容,为其输送合格的人才,实现订单化培养模式。也可以把社会实践课堂搬到企业生产一线去,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提前了解工作环境,在第一时间获得感性认识,为将来的择业做好知识和经验储备。

3.4 加大与就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宣传力度

驻潍高校应利用课堂、讲座、广播、宣传栏等形式,广泛宣传《劳动合同法》《工会法》《失业保险条例》《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和《残疾人权益保障法》等与大学生就业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学生及时全面地了解自身合法权益以及如何通过正当手段和途径进行维权活动。避免在择业过程中受骗上当、暴力维权等事件的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高就业效率和就业质量。

3.5 采取多元化的就业指导方式

面对社会上各类用人单位不同的招考招聘形式,通过多元化的方式帮助大学生顺利找到理想的职业岗位。驻潍高校应举办各种兴趣班、选修课和供需见面会,对在校学生进行有针对性、方向性的培训和推荐。在校园内开设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招聘考试、村官招聘考试、三支一扶招聘考试和各行业执业资格证书考试培训班,设置简历制作、面试礼仪选修课,召开专场人才招聘会等,形式要灵活多样,内容要合理实用。指导过程中相关人员一定要坚持操守,保证公益性,拒绝掺杂商业因素,切忌借机搭车营利。

参考文献

[1]孙泽厚.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2.

[2]宋晓会.普通高校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探索[D].长春:长春理工大学,2009.

篇5:未就业证明

同志(□男 □女), 文化 程度,(□非农业 □农业)户籍,身份证号码: ,家庭详细住址 。经调查,该同志在本社区居住,截止目前未就业。

特此证明!

经办人(签章):

联系电话: 乡(镇)劳动保障工作

经办机构(盖章)

篇6:未就业证明精选

特此证明!

(盖章):

年 月 日

★ 未入户证明

★ 就业证明格式

★ 就业证明

★ 保管未落实就业单位毕业生档案协议书

★ 初婚未育证明

★ 新生儿未入户证明

★ 毕业生就业推荐表范文

★ 大学毕业生就业材料

★ 如何写毕业生就业推荐自我鉴定

篇7:未就业证明模版

同学系(学校)的学生,该生于年月毕业,其档案目前在我处存放,现仍未就业。

特此证明

(盖章):

篇8:潍坊未就业证明

2009年3月12日, 50团动物卫生监督所执法人员在市场执法时, 发现该团孟某持有的动物产品检疫合格证明检疫员签名 (盖章) 处空缺。50团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员立即对此案进行查处。

2 查处经过及事实认定

经询问调查, 孟某自2009年3月11日, 从农三师五十三团养殖户张某处拉运一批活鸡, 共计150羽, 每羽平均1.8kg, 单价14元/kg, 共计3780元人民币, 并于当天拉运至家。执法人员索要检疫证明时, 当事人所提供的是动物产品检疫合格证明。经查验, 《动物产品检疫合格证明》货主栏内为“张某”;检疫员签名 (盖章) 处空缺;产地填写为五十三团, 而单位 (章) 处为A县动物卫生监督所。执法人员认为此证为无效证明, 立即询问当事人所持证明来源。据孟某讲述, 所持的检疫证明为养殖户张某填写, 张某可直接从A县动物卫生监督所执法人员处获得动物检疫证明。因与张某无法取得联系, 执法人员无法查明张某以何种方式获得动物产品检疫合格证明。

根据以上事实判定:张某所持的空白检疫证明系A县动物卫生监督所提供;孟某所持动物检疫证明为张某 (养殖户) 签发, 应属无效检疫证明, 视为无检疫证明。

3 适用法律及处罚决定

3.1 适用法律孟某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动物防疫法》第四十三条之规定;屠宰、经营动物, 应当附有检疫证明。

对A县动物卫生监督所执法人员将空白检疫证明交张某的行为, 没有相关法律依据进行处罚, 只能就此事向该动物卫生监督所提建议性意见。

3.2 处罚决定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第七十八条之规定, 对孟某给予警告、责令改正, 处400元罚款;并对该批鸡进行补检, 并加倍收取检疫费用, 检疫费用由当事人承担。

张某持空白检疫证明私自签证的违法行为, 无相关法律条款进行处罚。

4 案件处理结果

当事人同意处罚结果, 并当场缴纳450元 (包括补检费用50元) 。

5 思考与分析

5.1 本案中, 我们认为孟某进行屠宰、经营的活鸡,

应当附有动物产地检疫合格证明, 而非动物产品检疫合格证明, 后者只适用于屠宰后的白条鸡及鸡肉产品。

5.2 本案中, 孟某所持的动物产品检疫证明是A县

篇9:潍坊未就业证明

我对丈夫张某不放心,就从街上小贩手里买了两个窃听器,偷偷安在了床垫一头和写字台下边。窃听器忠实地履行了自己的职责,把张某与第三者的打情骂俏都录了下来,连他们在床上的动静都录得清清楚楚。我无法接受,只能跟张某分手!我有此录音作证据,不怕他赖账。但是,又听说录音证据证明力有限,要经过鉴定才有效力。请问:未经过鉴定的录音证据,能证明丈夫出轨吗?

答:

根据民事证据规则,一方当事人提出的“有其他证据佐证并以合法手段取得的、无疑点的视听资料”,对方当事人即便提出异议但没有足以反驳的相反证据的,人民法院应当确认其证明力。

篇10:未就业证明精选

XXX系XXX大学XXX学院,XXX专业XX年毕业生。该生XX年XX月毕业至今未与任何单位签约,特此证明。

XX大学招生就业处

X年X月X日

篇11:未就业证明怎么开

未就业证明存根

姓名

性别

文化程度

户籍性质

身份证号码

联系电话

家庭详细住址

经办人

办理日期

编号

备注

未就业证明

编号:

同志(□男□女),文化程度,(□非农业□农业)户籍,身份证号码:,家庭详细住址。经调查,该同志在本社区居住,截止目前未就业。

特此证明!

经办人(签章):

联系电话:乡(镇)劳动保障工作

经办机构(盖章)

年月日

什么是未就业证明?

根据国家规定和我省实际,未就业毕业生是指户口、档案、组织关系保留在各级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各级人才交流服务机构的已毕业的普通招生计划学生,或者是持有尚未有接收单位签章的《云南省普通大中专学校毕业生就业登记证》的人员。根据云南省服务基层四项目人员服务期满后还需要择业的实际,经有关部门研究决定,若其尚在服务期内或者在2012年内服务期届满,经其服务地主管部门同意报考的,也可视为未就业毕业生。

报考人员如拟以“2010-2012年未就业毕业生”的身份报考,必须在资格复审时提供未就业证明。未就业证明及其出具单位如下:

1、2012年毕业的普通招生计划大专以上学历毕业生

这类人员的毕业证即为未就业证明,无需再另行开具其他未就业证明;

2、2012年服务期满或者报名时尚在服务期内的四项目人员

若其主管部门同意报考,即视为未就业人员。此类人员凭服务地的主管部门开具的同意报考证明和服务证作为未就业证明;

3、档案存放在各级人才交流服务机构的2010年-2011年的普通招生计划大专以上毕业生

这类人员如未就业,可以向档案存放单位申请开具未就业证明。

4、档案存放在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或学校的未就业人员及其他未就业人员

经询省教育厅,云南省生源的省内院校普通大中专学校毕业生离校后,将持有教育主管部门开具的《云南省普通大中专学校毕业生就业登记证》,该证“接收单位意见”栏与“接收单位主管部门意见”栏空白的,即为未就业人员;非云南籍生源的省内院校普通大中专学校毕业生离校后,将持有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开具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毕业生就业报到证》,该证的主送单位若为各地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则为未就业人员;云南省生源的省外院校普通高校毕业生离校后,由教育主管部门开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毕业生就业报到证》,该证的主送单位若为各地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则为未就业人员,或者该证的主送单位虽非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但备注栏里有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的签章且落款时间晚于“高校毕业生调配部门”所对应的日期,这属于改派遣人员,也是未就业人员。

篇12:未就业证明-学校开具

专业转换及技能提升培训

未就业证明

(学校开具),系我校专业级学生,于年月在我校毕业,现仍未就业。

特此证明!

篇13:高校离校毕业生未就业原因浅析

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是有明显的发展规律可循:在计划经济时期, 单位无用人选择权, 由高校分人, 分到谁就是谁, 大学毕业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当时的大学生被许多耀眼的光环笼罩着。而进入市场经济阶段, 高校的扩招使得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 人才培养的增长速度超过了经济的增长速度, 供需关系发生了变化,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优势逐渐失去, 之前大学生身上笼罩着的光环也逐渐褪色。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在逐年增加, 而未就业人数也在逐年上涨, 2013年在网络上被戏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 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699万人, 比2012年增加19万, 刷新纪录。而2014年在此基础上仍有增长, 预计将突破700万人, 成为2013年后的“更难就业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之路越走越难, 越来越多的毕业生离校后成为未就业者, 一度有“毕业即失业”之说。

二、离校毕业生未就业原因分析

从客观因素讲, 造成大学毕业生不能及时就业的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1. 从供需平衡方面讲, 是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量的增长速度赶不上大学毕业学生数量的增长速度, 这普遍被认为是大学生未能及时就业的根本原因。这种情况在高校扩招政策实施后, 高校招生的速度超过了经济增长的速度, 造成了“知识型劳动力”的过剩。也有学者认为, 大学生就业问题旷日持久, 本质上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足导致劳动力需求不足引起的。

2. 高校教育方面的因素,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a.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受各种条件的限制, 部分高校在设置专业时对市场需求分析不够深入, 没有根据岗位需求状况、走向以及企业需求来设置专业, 导致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不匹配, 大学的课程内容很难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毕业生需要经过再学习, 以便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 这就造成了人才培养供需不平衡, 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b.职业指导课程缺乏规范性和系统性。针对高校离校未就业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必须融入职业指导课程中, 加强课程的系统性和规范性。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 很多高校没有将职业指导课程的系统性和规范性落到实处, 在学生职业指导方面缺乏有力的规划指导, 造成了大学生在就业观念上的诸多问题。c.对离校后的就业跟踪、指导服务工作不到位。部分高校简单把离校未就业学生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推向社会, 不积极开展后续就业指导、信息跟踪、就业调研等服务工作, 不了解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动态, 无法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就业指导, 帮助其顺利就业。

从主观因素讲, 造成大学毕业生不能及时就业的主观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1.自身定位不合理。大学毕业生对于未来期望值过高, 但实际工作能力很弱, 经验、沟通和面试技巧等的欠缺使得学生在进入职场时面临着很大的困难, 这种情况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就业竞争压力强大的地区尤为突出。据统计, 在北上广地区有超过一百万未就业的大学生, 这么庞大的数量使得这些地区人满为患。这些学生中多数是由于对就业单位不满意, 抱着“找不到好工作宁可不工作”的态度。但与此同时, 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 则大多处于吃不饱的状态, 即使抛出相对优越的条件, 也难以招到人才。

2.追求学业的深造错失就业良机。大学毕业后选择继续上学, 进行学业的深造也是相当多毕业生的选择, 或选择国内读研, 或选择国外留学。他们专注于升学, 为进入理想中的学校而努力, 不惜在毕业后投入一年、两年、三年甚至更多的时间, 然而一旦失利或坚持不下去转而寻找工作, 会由于准备不足而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便成为了离校未就业学生。

3. 立志于自主创业。

自主创业不仅可以解决个人的就业问题, 而且可以解决更多人的就业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要引导和促进高校毕业生创业, 相关部门和各级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进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习近平主席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要强化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 支持帮助学生们迈好走向社会的第一步”。李克强总理2013年在兰州大学就业指导中心调研时, 指出大学生在校学习要致力于创新, 到社会上工作也要敢于创业。广大青年学生受到鼓舞, 在学习之余, 不忘描绘着自己的蓝图, 并积极投身其中, 然而, 受环境、项目、资金、团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相当一部分高校毕业生的创业之路充满着艰辛与曲折, 有的几经挣扎, 最终以失败告终, 成为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

离校未就业学生群体人数不断增加, 他们的就业状况、就业质量直接关系着高校的办学质量和效益, 也关系着毕业生的未来, 家庭的幸福, 社会的稳定, 经济的健康发展。通过分析离校毕业生未就业的原因, 可以了解和把握这部分学生的各自特点, 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 将对离校未就业学生的就业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 也对社会、企业、学校、学生本人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摘要:离校未就业学生群体人数不断增加, 他们的就业状况、就业质量直接关系着高校的办学质量和效益, 也关系着毕业生的未来, 家庭的幸福, 社会的稳定, 经济的健康发展。了解和把握这部分学生的各自特点, 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 将对离校未就业学生的就业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 也对社会、企业、学校、学生本人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从主客观等各个角度分析离校毕业生未就业的原因, 从而为促进他们的尽早就业提供最佳方案。

关键词:离校未就业,离校毕业生,主客观,原因

参考文献

[1]“最难就业年”如何破解[N].人民日报, 2013-5-10.

[2]2014更难就业年你准备好了吗·[Z].中国教育在线.2014-3-9.

[3]张谋贵.当前中国“知识型劳动力过剩”的体制原因.载孙长缨编《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4]邹云龙.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主要矛盾.载孙长缨编《当代大学生就业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5]郭金超, 廖攀.李克强:大学生既要创新也要敢于创业[EB/OL]. (2013-8-18) .

[6]乔伊斯[美], 荆建华.教学模式[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2:231—243.

篇14:国外未充分就业研究述评

关键词: (中)关键词 未充分就业;资质过高感知;教育过度;技能未充分利用

中图分类号: (中)中图分类号 F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49(2016)02-0086-12

DOI:103969/jissn1000-4149201602010

一、引言

自2007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失业率持续攀升。国际劳工组织最新报告显示,2014年全球失业人数为201亿,平均失业率达59%,并将在未来五年继续上升

资料来源:劳工组织报告.未来五年全球失业率将会继续攀升[EB/OL].[2015-01-21]. http://www.tibet3.com/news/content/2015-01/21/content_1718679.htm

。然而,这只是被普遍关注的显性失业。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越来越多的求职者被迫在低于自身职业期望的岗位就业,陷入了“虽就业,但未理想就业”的状态。这是一种隐性失业,学术上称之为“未充分就业”[1-2]。

未充分就业(Underemployment)是相对某些标准而言更低质量的就业,包括非自愿性兼职

非自愿性兼职:指适合从事全职工作的个体,因经济等原因被迫从事兼职工作。

、薪酬/层级相对降低,以及技能未充分利用等[3]。近年来,全球未充分就业现象极为普遍。美国劳工统计局(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BLS)2015年报告,2009-2014年,美国劳动力未充分利用率(Underutilization Rate)由97%上升至112 %

资料来源:美国劳工统计局. Economic news release: Table A-15. Alternative measures of labor underutilization [R/OL]. http://www.bls.gov/news.release/empsit.t15.htm,2015. ,而该指标仅反映了“从事非自愿兼职工作的人员比例”,是未充分就业的部分内容。我国未充分就业现象更为普遍,2012年加拿大兰德斯塔德公司针对32个国家的一项调査显示,中国拥有未充分就业感的个体比例最高,达84%。尼格和费尔德曼(Ng and Feldman)指出,随着就业难度加大和员工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未充分就业问题还将进一步恶化[4]。

未充分就业不仅影响个人职业发展,还会造成组织和社会的损失。一方面,未充分就业会降低组织和社会的人力资本投资效用,造成人力资本浪费;另一方面,未充分就业将大大增加官方失业率[5],并可能引发绩效不佳或更好机会出现时的跳槽现象[6]。因此,正确认识未充分就业现象并探索相应的应对策略,对个人、组织乃至整个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该议题已被国外学者及相关政府部门高度重视,但尚未在国内引起广泛关注。鉴于此,本文从未充分就业的概念内涵、理论基础、测量方法、影响因素和作用结果五方面系统梳理了近年来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以期为我国开展未充分就业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与方法借鉴。

《人口与经济》2016年第2期

二、未充分就业的内涵

1未充分就业的定义

1948年,国际劳动统计会议(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labor statistics,ICLS) 首次引用“未充分就业”这一概念描述与工作时间相关的就业不足现象。此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以及社会心理学等诸多领域从不同视角对未充分就业进行了界定和研究[7]。其中,费尔德曼的定义较为综合且运用广泛。他指出未充分就业是相对某些标准而言更低质量的就业,包括“现有岗位薪酬较原岗位低20%”,“非自愿从事兼职、临时或间断性工作”,“受教育程度高于岗位要求”,“非自愿从事专业领域外的工作”与“技能高于岗位要求”五方面[3]。基于此,詹森和斯莱克(Jensen and Slack)将未充分就业归结为时间性未充分就业、收入性未充分就业和岗位不匹配性未充分就业三类[8]。此外,还有不少学者仅选取其中一到两个方面,或使用资质过高/大材小用(overqualification)、教育过度(overeducation)以及技能未充分利用(skill underutilization)等概念加以替换[7]。纵览既有文献,本文认同詹森和斯莱克的观点,认为未充分就业的内涵应从工作时间、工作回报和岗位匹配度三方面进行诠释。

(1)工作时间。工作时间方面的未充分就业包括两类[9]:一类指员工工作时间常少于35小时/周,但希望工作更久[10-11],即雇主未能满足员工工作时间方面的需求[12];另一类指个体由于经济形势等原因从事非自愿兼职活动[13],美国劳工统计局(BLS)即以“未充分利用率”反映此现象,并作为未充分就业程度的衡量指标之一。

(2)工作回报。工作回报方面的未充分就业指员工当前岗位的报酬、层级或声望低于比较对象或一定标准。该比较对象包括三类:一是原岗位,如兹翁科维克(Zvonkovic)等认为未充分就业是“个体目前工作收入较原工作收入至少低20%”[10,14];二是同类岗位,如费尔德曼将“个体目前工作收入较同岗位同事收入至少低20%”视为未充分就业[3];三是最低工资,如杜利和普瑞斯(Dooley and Prause)指出员工报酬低于最低工资的125%则处于未充分就业状态[3,13]。

篇15:毕业生未就业证明





姓名,性别,政治面貌,身份证号,系我校 XX 届 XX 专 业(师范/非师范类)(本科/专科/硕士)毕业生。该生目前 未签订就业协议。

特此证明!

聊城大学 年 月

学院党总支 日

聊城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 年 月 日


篇16:申报生育保险未就业证明

本人姓名,属于 乡(镇)村委会农村居民户,身份证号码.从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一直未就业。与配偶,(单位名称:)于 年 月 日生育一子,现申请按男方未就业配偶申报保险待遇。本人提供情况真实有效。特此说明。

说明人(女方):

年 月 日

未就业证明

兹有

乡(镇)

村委会村民,身份证号码,属我村委会农村居民户,从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未实现就业。特此证明。村委会联系人: 联系电话:

村委会签章:

篇17:潍坊未就业证明

毕业生未就业证明

同志(身份证号)系我校届专业学历层次毕业生,其户籍和档案仍保留在我校,尚未就业。特此证明。

篇18:潍坊未就业证明

一、运用劳务派遣方式解决未就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主要原因

部分毕业生未就业的主要原因是就业能力不强。“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造成这一问题的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大学生就业能力不强。”[2]就业能力不强也使他们成为就业中的弱势群体。实际上劳动派遣的对象也主要是就业弱势群体, 劳动派遣对解决弱势群体就业问题有重要作用, 特别是有助于保障就业弱势群体最基本的权益。“总体上, 当前我国劳动力仍处于供大于求阶段, 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力等弱势群体就业多为灵活就业。在这种情况下, 劳务派遣在开发更多灵活就业岗位, 提高他们的就业机会, 保障他们的基本权益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这是劳务派遣存在的市场基础。”[3]将未就业毕业生组织起来以劳动派遣方式就业, 首先保障未就业毕业生最基本的权益即劳动权, 也有利于他们以集体方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劳动派遣是自由之法、权益之法, 这既是劳动派遣法的本原, 也是劳动法的归宿。”[4]

我国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务派遣的具体适用情形, 即其只能适用临时性、辅助性或替代性的工作, 而这些工作也比较适合离校后未就业的毕业生。前几年我国经济受世界经济危机影响整体低迷, 造成毕业生未就业最主要的原因是周期性失业;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整体形势可谓稳中有增, 造成毕业生未就业的主要原因则是摩擦性失业。它是“由于劳动力市场上出现暂时的或偶然的供需失调所造成的临时性失业”[5]。将未就业毕业生组织起来以劳动派遣方式就业, 也适应了他们未就业或者说失业的临时性特点。劳务派遣并不是一种僵死的就业体制和用工形式, 在实践中某些优秀被派遣员工被用工单位相中, 在劳务派遣其结束后直接被用工单位聘为员工。未就业毕业生毕业时可能达不到用工单位要求, 但通过二年劳动派遣合同期内的工作实践历练, 其经验、能力将可能大幅度提高, 有可能直接被用工单位聘为员工。

劳务派遣的工作岗位在用工要求上大多并不高, 毕业生即使未就业也基本能达到这些岗位要求。劳动合同法规定了劳务派遣合同期为两年以上, 而且劳务派遣公司在被派遣劳动者在无工作期间, 应当按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向其按月支付报酬。这意味未就业毕业生一旦与劳务派遣公司签约, 在合同期内即使被用工单位退回劳务派遣公司, 后者也必须至少按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报酬。曾经有人建议给予未就业毕业生以失业保险金。但按我国《社会保险法》有关失业保险的规定, 领取失业保险金应以已缴纳失业保险费为前提, 故未缴费的未就业毕业生不能领取失业保险金。而且最低工资标准无论如何都高于失业保险金, 将未就业毕业生组织起来以劳动派遣方式就业, 他们实际收入将高于有人建议的失业保险金额。更为重要的是劳务派遣是以“劳动”为前提的, 能避免给予未就业者失业保险金所造成的惰性。

二、运用劳务派遣方式解决未就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基本设想

运用劳务派遣制解决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 我们具体设想了两种不同形式供有关部门参考:一是设立国有劳务派遣公司专门从事这项工作, 二是通过招标交由民营劳务派遣公司具体实施。两者各有利弊。

市场经济下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是政府的主要职责, 近年来离校后未就业毕业生更引起政府的关注, 为此教育部近两年都下发了专项通知做出要求。我们认为解决离校后未就业毕业生最好的办法, 就是将其组织起来运用劳动派遣方式实现就业。由于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现已成为政府的主要职责, 因此可考虑设立国有劳务派遣公司专司该工作。现在各地教育厅局都设有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 都建有毕业生就业市场且具有一定的市场经验, 可由它们组建国有劳务派遣公司专司这项工作。之所以由教育部门组建而不是由人社部门组建, 是因为未就业毕业生由高校移交教育部门较便利, 而高校与人社部门无隶属关系移交起来较困难。以往高校对离校后未就业毕业生只能听之任之。由教育部门设立国有劳务派遣公司工作机制后, 高校可将有就业意愿的未就业毕业生组织起来, 参加由国有劳务派遣公司的招聘并成为其员工。国有劳务派遣公司可广泛地联系各类用人单位, 为这些已成为其员工的未就业毕业生提供岗位。这种公司的国有性决定了其并不以营利为目的, 因此在维护毕业生权益方面必然优于私营企业;但国有劳务派遣公司因其新设性难免经验不足, 在业务能力和客户资源上则明显不如私营企业。这种国有劳务派遣公司本质上仍属于公共部门。“由于缺乏竞争, 政府管理部门以及管理者缺乏竞争的压力, 政府官员亦缺乏企业管理的理念, 没有降低成本的动力, 也没有较好的激励机制, 这样导致经营的低效率。”[6]政府的这些不足也会蔓延到其设立的国有公司, 从而造成效率低下、官僚主义等管理中的问题。就此而言民营劳务派遣公司也许能够做得更好。

伴随市场经济发展我国人力资源领域逐步开放, 民营人力资源企业应运而生。“2008年, 全国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达4.9万余家, 基本形成由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民营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中外合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共同组成的多层次、多元化的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体系。”[7]这类企业传统上主要为民营私营企业提供人力资源服务, 但目前也开始涉足公共领域方面人力资源工作, 如承接未就业毕业生以劳务派遣安置他们就业。民营劳务派遣公司与国有劳务派遣公司相比较, 较早地涉足于劳动派遣业务因而更为熟悉业务, 同时也拥有很丰富的客户资源且运营效率较高, 可以更好运用劳务派遣安排未就业毕业生就业。但是民营劳务派遣公司毕竟是以营利为目的的, “以营利为目的, 则突出了劳务派遣单位的营利法人的属性。劳务派遣单位属于民法上的营利法人, 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组织”[8]。这使人们对其能否维护被派遣者利益有所怀疑, 这是目前制约这类企业涉足该领域的主要障碍。其实人们的这种担心完全是多余的, 可以通过招标方式引入优质民营人力资源企业, 从业经验和市场声誉是其从事这类业务的保证。

三、运用劳务派遣方式解决未就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深入探讨

目前政府为解决离校后未就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已经提出了很多有针对性而且行之有效的对策。在教育部办公厅近两年下发有关的《通知》中, 列举了帮扶离校以后未就业毕业生就业的途径, 主要包括:大力拓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进一步开展双向选择招聘活动、积极推进未就业毕业生自主创业、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大学生征兵工作、持续做好就业指导服务工作、认真做好信息衔接和服务接续工作等。不可否认, 这些举措确实能促进离校后未就业毕业生就业, 但这些举措都是间接的并且不能为毕业生供岗。对未就业毕业生采取劳务派遣方式以实现就业, 属于将他们吸纳到组织内直接提供岗位的就业, 明显优于前者。但是这种新方式还不成熟也难免存在很多问题。

一是这种带有明显公益性的劳务派遣能否营利?该举措专为解决离校后未就业毕业生就业问题, 从这项举措的性质看带有很明显的公益性色彩。但现在劳务派遣公司在我国大多是营利性组织, 也确实能从所提供的劳务派遣服务中获得营利。劳务派遣公司如何处理公益性与营利性的关系?这个问题值得探讨。

二是劳务派遣能否真正维护未就业毕业生权益?设想运用劳务派遣解决未就业毕业生就业问题, 旨在维护毕业生的生存权、劳动权和其它权益。但它在实际上能否解决问题、维护其合法权益?其中不仅存在很多问题而且还受很多因素制约。例如派遣公司能否提供满足毕业生需要的岗位?这个问题值得思考。

三是实施劳务派遣能否实现所谓“兜底就业”?“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毕业生就业机制下, 在这种机制下所谓“充分就业”其实只是理想。实施劳务派遣的目的在于实现毕业生兜底就业, 实现有就业意愿的未就业毕业生全部实现就业[9]。然而实施劳务派遣能否在就业上“兜得住底”?这个问题值得深究。

四是民营人力资源企业以怎样的方式承接业务?民营人力资源企业自然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 即使承接安置未就业毕业生任务也是要营利的, 但该工作又具有公益性可能要求企业不营利。这时应否考虑以政府购买服务或给予一定补助, 解决营利性民企在从事非营利性业务中的难题。这个问题应当考虑。

四、结语

运用劳务派遣方式解决未就业毕业生就业问题, 由劳务派遣公司吸纳未就业毕业生以实现就业, 这种设想既有理论上的依据又有现实上的需要。尽管这种设想还有很多不足和值得探讨的地方, 但是在总体思路和方向上应当是可行和正确的。本文仅是抛砖引玉, 望能引起更多争鸣。

参考文献

[1]李海明.劳动派遣法原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80

[2]崔新生.从就业能力视角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1 (1) :70-71

[3]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学会.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新论[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2:148

[4]李海明.劳动派遣法原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468

[5]刘帆.中国高校毕业生失业研究:劳动力市场分割的视角[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1:63

[6]张成福, 党秀云.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66

[7]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编辑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 (2010) [Z].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社, 2010:295

[8]曹可安.劳务派遣管理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37

上一篇:以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为突破口下一篇:钢屋盖设计任务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