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机构发展座谈会

2024-04-22

社工机构发展座谈会(共8篇)

篇1:社工机构发展座谈会

关于对社会组织一线社工的发展规划及督导的若干建议 ——以克拉玛依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健康咨询协会为案例 摘要:本文在对克拉玛依心理行业发展的必要性探讨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对机构的一线社工成员的发展提出了个人的几点督导建议及培训规划,旨在以专业视角及模式的推动下,帮助机构成员提升个人专业技能和其他综合能力,以致于能够高效快捷的完成机构及其他领导部门的任务要求,从总体上推动机构的发展程度。

关键词:社会工作;一线社工;心理健康;发展

作者及单位:克拉玛依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健康咨询协会 马涛

自进入新世纪以来,心理行业的发展日趋成熟且越来越受到各地重视及推广,心理健康一词也成为广大社会成员及企业团体关注的一项重要指标。众所周知,健康的心理发展对于个人和所属企业单位来说都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它有助于人们内心情绪的稳定和正常生活的保证,同时拥有心理健康的人,不仅能给自己带来快乐,也能把快乐传递给别人,用个人力量去温暖及感染他人,从而推动整体大环境的逐步发展与提高。

因此,作为克拉玛依市专门致力于心理健康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咨询协会(下称协会)在为上述目做着持之以恒的努力和贡献。在现今宏观社会推崇“大社会、小政府”的模式下,社会组织的建立与成熟无非起到助推行业快速发展的重要作用。而好的机构的发展势必离不开拥有专业背景且实务能力突出的员

工作为保障。目前,心理协会共设立机构总干事一名、一线社工两名作为协会全职人员进行专业工作。在人员编制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提高协会人员特别是一线社工的专业水平,是摆在协会现下最关键的问题。作为机构理事会成员之一,笔者以自身工作经验和专业认知的角度提出个人建议,望相关部门能够从合理性考虑出发,为协会的发展提供帮助与扶持。

首先究其专业素养角度来说,心理行业工作人员具有可靠的专业理论及较高的实务操作水平是必须具备的一个衡量标准。而本着客观实际的原则讲,机构的两名工作人员都不是专业背景出身。虽然有过多年的工作经验且有很强烈的学习意愿,但理论的缺乏还是或多会少成为了专业发展的绊脚石。因此,若要为其提供培训课程,社会工作及心理行业的基本理论的灌输是势在必行的。但如何提供高质量的培训且能让工作人员快速领悟吸收,则又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内容。在这里,笔者的个人建议是,在政府的大力倡导下提供适当的优惠政策,聘请疆内外著名院校或机构的心理权威人士(如举办客座教授讲座、培训机构讲师现场教学)为其带来结合本土实际的理论及实务模式的现场讲述,通过考试评估、布置作业、现场提问等形式要求一线社工进行反复记忆并深入大脑,从而做到熟悉理论的基本架构。或者,在经费充足的情况下,带领一线社工在一定时间内前往高等院校或机构进行现场全封闭式学习,在学习氛围浓厚的院校或机构中,为员工的学习提供正面影响并起到激励示范作用。通过以上手段的实行,能为机构的两名成员在一定程度上带来指引,从而使得专业理论素养得到提高。

其次,理论是依据,但实践才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所以,注重社工的实务操作水平才是重中之重,尤其对于心理行业工作者来说,拥有较高的实务技巧能够有效做到既能满足服务对象需求同时也能确保工作的顺利进展。而在克拉玛依本地,政府领导非常注重对于社会工作技巧的培训,结合这一大优势网络平台,笔者认为,对于机构一线社工可进行实务能力操作大赛评比活动,在实务大赛活动中设立一种服务场景,要求来自各个社会组织的一线社工在举办前进行内容细节的安排、资源的准备,并当场预留每位参赛社工一定的思考时间。在活动评估标准制定上,联合机构的领导干事和来自政府高效内地优秀权威部门的行业领军人物前来进行综合打分评比。在活动现场进行中,当每位参赛社工完成了个人的实务经验讲述或情景模拟后要求他们说出之所以会那样考虑的理论及现实依据。根据参赛社工的现场表现,选派一名评审代表给予总结评估,并通过分数的高低选出一二三等和参与奖。这样做的依据是考虑到目前各个机构的社工成员都没有较高的实务能力,而政府部门又制订了帮扶机构进行帮扶,并定期联合各个机构进行相关工作会谈及培训的开展,这样一方面通过这样的实质性活动可以检测出一线社工是否真正将理论用于实际做到服务水平的提高,同时也能促进各个机构人员的相互交流融合,从而有效推动整体大环境的发展与领先。而机

构负责人所能做的就是配合大赛的举办,定期为员工进行实务督导和内部培训。此外,对于员工的实务培训,也会要求协会进行头脑风暴、角色模拟、观察学习等途径,从各个方面予以介入,通过制定一定的晋升或待遇鼓励政策激发员工的参与热情和投入程度。而在日常工作中,协会也会给与机构员工一定的权利去尝试做一些问题不算非常严重的服务对象个案咨询和其他的团体讲座,并保证一个月最少一次的外展服务和入户走访,让社会群众了解到协会的工作必要性和价值意义。

最后,协会也会为员工进行一定的情绪疏导,这也是机构督导的一项工作职责。平日里身为一线社工的这些工作人员在面临大量工作的开展后,会多多少少产生一些工作压力。另外,由于目前政策的局限性,这类工作人员的薪酬待遇不算理想,对于他们来说,社会认可度不高、法律地位得不到保证、专业性不强、各个领导机构的要求等不利于工作顺利进展因素的存在,会让他们在这些方面产生一定的负面情绪,特别是若在项目开展过程中没有真正做到项目合作方的满意,自身反而还会受到各级领导的指责批评,而这类工作人员又缺乏一定合理的宣泄渠道,很容易对个人的生活、工作产生不良影响,甚至机构还会面临人员流失跳槽等现象的发生。因此,给与这些工作人员的情绪支持及鼓励是非常重要的。对于这些工作人员的相关督导,协会要真正做到容忍他们的不正支持,鼓励他们发展创新,在适当时间内利用一定的机构管理资金为这些员工提供福利作为保证,并从精神层面

去理解并劝导,让他们能够感受自身的价值和存在感而不是一味的苛求教育。借此也建议并希望政府相关部门能为这些员工提供一定的晋升途径或待遇满足,让他们能够真正做到热爱社工行业,愿意为社工行业倾尽全力。

综上所示,笔者也列举了一些对于一线社工特别是非专业背景出身的持证社工的培训规划和督导建议。在此论述中,或许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或考虑不周全的地方,希望相关领导和同工给与建议和指正。另协会由于处于起步阶段,很多工作也在不断探索适合机构真正的方法,所以笔者也非常愿意能和各社会组织和其他部门机构领导进行沟通交流,望克拉玛依未来的社工专业前景蒸蒸日上,我谨代表协会全体员工在此感谢各级部门和社会人员的支持,也在这作此保证:愿为克拉玛依社工领域做出自己最大的付出与努力,共同推进社会工作的发展与壮大。

篇2:社工机构发展座谈会

一、问题提出

社会工作诞生于西方,改革开放后本土化的社会工作才逐渐发展起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社会工作专业,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然而,尽管中国的社会工作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社工流失现象仍严峻,流失率依然较高。在事务社工领域,一线社工人才队伍相当不稳定,流动性大,应聘者中专业社工比例越来越少,后备的社工人才也在不断流失。统计显示,2011年东莞市社会工作者离职率高达19.79%,人才流失现象严重。社工的频繁流失对机构工作开展产生了较大的不良影响。由于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特殊性,要求社工对其所服务的社区或服务领域及服务对象有较为深入的了解,需要较长的时间建立信任的专业关系,这样频繁的人员流动势必降低服务成效,甚至有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中提到的“机构社工”指的是社会工作专业或是自行考社工机制的在专业的社会工作机构从事社会工作职业的一线社工人员这一群体。一线社工即是在服务机构里做实务直接面向服务对象而非行政性工作的。“流失”指一线社工从签约正式工作到辞职离开的在职时间不满一年以上,流动频繁,流失额大。

二、研究过程

本文调查研究过程主要包括研究对象的确定,研究方法的选取,收集资料及整理,资料的分析等四大部分。首先是研究对象的确定:选取北京睿博社工事务所以及厚朴社工事务所的社工各1名,选择可行时间分别对被研究对象进行2小时左右深度访谈,事先制定访谈计划,拟定好访谈提纲,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对访谈得来的一手资料如:访谈记录,音频等进行整理。最后对资料进行分析,并结合前人研究基础上的经验总结,理论指导,从而得出一个更具科学规范的研究结果。

三、研究成果

(一)原因

结合个案的访谈,资料的整理和分析了解到了一些真实具体原因和往年现有的相关方面的文献成果总结出了以下几点的原因:

(1)社工作为职业缺乏社会的认同,依然是首要的原因。在采访中,机构的副干事吕社工谈到,几乎所有社区的居民并不懂社工是做什么的,这让他们的工作很难开展。“社工?这个是干什么的?”这是她从事社工被问道的最经常的问题。提起社工,很多人并不了解。虽说国外的社工机制已十分成熟,但中国的社工工作大部分还要依托于街道。总把社工与社区大妈等同。机构社工人员直接服务到具体的社区,街道上,往往需要直接和服务对象打交道,然而机构的服务更多的是从由政府购买而开展起来的,真正服务对象却并不了解社工是来做什么的,这加大了机构社工的工作困难,活动不好进行,居民的不配合,往往让他们力不从心,大大降低机构社工的工作积极性。

(2)实际上,除了缺乏社会认同之外,薪酬低也是造成社工流失量大的一大原因。在访谈中得知:机构总干事月薪约为5000左右,副总干事则降至3000左右,而一线社工人员的工资仅仅只有2000左右,甚至刚入职社工1700起步。可以看出对于今天这个物价上涨,人均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生活状况,机构社工的工资待遇可以说已无法满足正常生活水平的需要,且远不及其它职业收入。许多一线社工之所以选择去做社工并不是因为专业对口,而是因为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做社工不过是权宜之计。一些在岗社工为了能有一个更好的收入水平,在做好社工工作的同时,还在准备公务员和事业编的考试等。(3)机构社工的工作压力大,能获得的支持匮乏。这一点在访谈的社工中很明显的表示到,自己开始从事社工时都是出于对社工的热爱,自身的家庭并不大支持。压力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家庭的压力,社工的低收入及繁忙的事务和大额的工作量都使其家人反对。家人给予的支持薄弱这都使其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的沉重压力下。二是工作的压力,社工的工作繁杂,要处理的事情许多都是细小杂碎的,包括每周的要开各种大小例会,各种表格记录和反思记录。同时机构总干事对一线社工的要求高,总是下达过硬的高指标。社工在实际的工作中往往被所在单位左右,为了处理好与所在单位的关系,往往要做一些项目以外的工作。

(4)机构社工很难处理好自身在工作中面临到的价值观冲突和伦理困境的焦虑。例如,访谈中的一名社工表示到曾碰到的一个案例,一个孩子告诉她,他的女朋友怀孕了要做手术,问她借钱并让她帮他保守这个秘密,不要告诉任何人”这让她一时毫无举措,而像这样的案例还有好多。社工尽管在课本中学到很多价值观和理论,但是在具体实务方面会遇到各种缤纷复杂的具体案例,要把理论较好的运用到实际中也需要一个慢慢学习的过程。而且,目前我国在这一个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尚处于初始阶段,现有的能很好的处理这些困境的经验成果相对极少,所以许多一线社工并不能很好的处理这些价值观冲突和伦理困境所带来的自身焦虑和困扰。

(二)对策

对机构社工流失量大进行原因分析后,为了解决这一社会问题,防止社工流失现象的日益严重,本文尽可能的从不同角度和立场,关联到每个角色,针对目前在职机构一线社工流失量大的问题,提出全面的有建设性的对策。具体对策有以下几点:

(1)提高社会工作者的社会认同度,美誉度。我认为这是解决这一现象的根本。在职机构社工的所承受的压力及频频流失的原因都可以追朔到此。一旦社工的社会认同度提高了,这将是社会工作在中国发展的春天。认同度高,一方面,社工的日常工作的开展比较便利,除工作本身的以外的解释性等细小繁杂的事务大大减少,工作本身的压力将大有下降。另一方便,社区居民亦都知道社工,社工在工作的过程中亦能得到自我价值的肯定。同时家庭的支持力也会有所加强。然而,要取得这一目标,并非一年,两年甚至十几年的努力就能完成的事。具体应该达到怎样的社会认同度呢?认同度高的“高”的又应怎样去定义?在中国这个具有特殊国情的国家,需要运用怎样的方式去提高社会认同度,才是最有效的呢?这都是要花上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去寻求答案的。尽管,目前国家的措施比较宽大泛,但作为推动提高社工的社会认同度仍然是一支重要力量。我认为,在这个网络时代,各新闻媒体所能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如果可以的话,运用到宣传社工上,效果是可观的。当然,也不能忽略我们每一个社工的力量,社工可以生命影响生命,让身边的每一个人都知道社工,虽然这股力量在目前看来是很微弱的,但这其中的意义却是深远。

(2)保障社会工作者的薪酬待遇,充分留住和发挥社会工作人才的作用。社工的薪酬也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目前在中国内陆,除了北京,上海,广东这三个一线大城市,社工的工作相对较高以外,国内其他各地更是无从谈起。然而,就是作为一名一线城市的社工,在今天这个物价上涨的年代,社工的工资亦2000出头远不及基本的消费水平。机构社工的工资主要来源是政府购买机构的服务项目的经费。所以,涨工资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核心。为了更好的解决张工资这个问题,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对机构服务经费的投入,使之足以满足社工的基本的薪酬需求,另一方面,事务所本身应健全一套管理体制,使获得的经费使用效率更高,避免不必要的浪费,使经费的使用内部达到最优,合理的分配,从而保证政府对机构的经费的加大投入能够在社工的薪酬上有所体现。同时,为了体现劳动与报酬的对等,应建立一套激励体制,使社工之间有良性的竞争,增强社工个人工作的积极性,也增强机构的工作效益。

(3)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为社会工作者减压。社工的压力主要包括来自工作和家庭这两大部分的身与心的压力。社工的日常生活主要的两个场所便是工作单位和家庭。所以,可以从这两方面入手,营造出身心舒适的工作氛围。一方面,社工事务所内部经常组织一些亲民活动如:周六日可安排一同学习制作寿司小活动,大的节假日可一起出去旅游等活动。在机构内部营造轻松舒适的氛围,让事务所成为温暖集体,是社工的第二个大家庭------“社工之家”。除了平常辛苦的工作外,彼此关心照顾,互相扶持,无形中在机构形成一股顽强的力量支持者彼此。在机构主要的服务社区,多举行些社区参与度高的小活动如集体挑广场舞等,拉近社工与居民的距离,使社工融入到居民的业余生活圈,建立融洽的关系作为日后开展服务的基础,使社工的工作开展能够得到支持和拥护,服务项目进展的更为顺利。另一方面,调节在社工来自家庭的压力,让社工回到家中,面对的不是家庭否定的施压,而是正向积极肯定自我。例如可以组织个时间,给社工家属做一次宣传社工价值观理念的小组活动,不仅让家属从中得到快乐,更加强其对社工的肯定与支持,亦可一起组织出去游玩一次,使其家庭感受到社工之家的团结友爱的凝聚力,感受到子女在工作中的幸福。对中国内陆社会工作目前发展的现状来看,提高认同度和工资的上涨均是要长期的发展过程,而这一措施的实践意义和可行性非常高,操作性强,效果亦比较明显。

(4)健全培养机制,提高社会工作人才的整体能力素质。访谈中社工谈到:“自从毕业后,便踏上了社工这条道路,离开了校园,便也失去了学习提升自己的机会。”在接触具体的事务后,社工发现自己的理论知识的匮乏,并且发现自己仍需要很大的进步空间,但是,机构中的学习机会少了。所以,在机构中建全一套培养机制亦是尤为重要的。例如:定期的请有威望的名校教授来做一次讲座,机构内部也定期的开展交流会。使社工离开校园后,有继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机会。更好的把理论用于指导实践,从实践中不断总结反思,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同时,社工之间亦可以有经验的交流与分享,让整个“社工之家”一同进步,在面对价值观冲突和伦理困境时,处理起来更得心应手,在工作生活中更展现自信。

参考文献:

[1]欧雅琴.东莞社工流失率高达两成[J].南方日报,2012(9).[2] 蔡红《济南社工缺口达上万人》齐鲁晚报,2013(1)[3]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篇3:社工机构发展座谈会

2015年4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大力发展专业社会工作, 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设施”。社会工作者在福利养老机构中承担的预防性、复原性和发展性的功能不言而喻。其在服务上的不可替代性、服务内容上的专业性、系统性、链接力及角色的多重性, 有着其独特的价值。越来越多的福利养老机构内设置有社会工作岗, 越来越多的接受专业社会工作教育的“专业社会工作者”进入到福利养老机构担任社工。

一、福利机构的专业社工遭遇“被承认”的本土化危机

本土情景下, 社会工作会受到专业化发展程度、机构管理路径依赖的制约、政府的投入、社会的认可、文化和国情制约等各种因素, 使得专业社工在养老福利机构中的发展举步维艰, 甚至出现定位不清、角色模糊的状况。社会工作在行政半专业的本土环境中, 遭遇了专业化与本土化相互渗透、碰撞及融合, 岗位社工面临专业服务与本土服务融合的挑战。由于激励保障政策方面有待完善, 行政半专业本土环境的复杂性, 岗位社工常常在工作岗位上陷入适应性发展的迷思。专业社会工作者在福利养老机构中被承认, 除了自我承认, 更要政府承认。为防止出现融入本土时的“集体失语”, 从专业发展来讲, 回应岗位社工在当前行政半专业的环境中, 获得嵌入性发展的议题,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发展的紧迫性。

二、专业社工在福利机构中需要在嵌入中推行

王思斌曾指出, 嵌入性是专业社会工作在中国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特征。其现实的服务环境是, 专业社会工作进入到本土的服务环境, 开展社会工作实践, 前者嵌入后者之中, 传统的社会工作实践与专业的社会工作并存。政府主导, 并由社会工作者主动嵌入的状况。嵌入性发展是嵌入者在嵌入状态下获得发展, 专业社会工作在进入中国实际的社会服务领域, 从事服务并得到发展的过程。

王思斌和阮增媛琪认为, 嵌入这个概念能很好的说明行政性社会工作与专业性社会工作之间的结构性关系。专业社会工作的嵌入, 将进入行政性社会工作占主导地位或者基本覆盖的社会空间发挥作用, 这种空间具有很强的行政性、层级性和自上而下性。与专业社会工作发挥作用的自由空间有较大差异, 故专业社工只能在嵌入中推行。

这种嵌入性状态的具体化界定是, 福利养老机构的社工做为嵌入性的主体, 嵌入到当前已有的本土的传统的福利养老机构的服务体系中, 实现专业社会工作其理念及其开展的服务与传统的养老服务共存的状态。在福利机构中设立专门社工岗, 聘请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人士担任专业社会工作者。从其衍生的形式上, 是在政府主导的事业单位内部衍生出来的社会工作, 应该属于一种渗透式的发展格局。作为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及服务活动, 进入到福利机构开展服务, 是一种嵌入的状态。即专业社工服务嵌入到原有的福利养老机构的服务体系中, 期待获得“嵌入性”发展, 岗位社工到原有的行政架构中, 需要在“嵌入中”发展。专业社会工作者在这样的环境中, 期待获得专业的认可和发展空间。

三、“嵌入效应”下岗位社工面临的双重挑战

“嵌入效应”包括自身发展产生的效应和社会效应, 前者指社会工作者进入实际政府主导的社会服务领域互动, 对社会工作自身发展带来的影响。如果自身的能力效应不明显, 将影响专业社会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后者指因服务本身所产生的服务效果, 这也是社会工作发展的根本和基础, 在我国社会工作前期的发展阶段, 岗位社工进入到福利机构中开展服务的前期阶段, 社会工作面临着被认可及承认的过程, 无论是自身发展的效应还是服务所带来的社会效果, 两方面都受到重视。

福利养老机构中的岗位社工, 不光要面临专业自身发展的效应的影响, 需要被服务对象、机构、政府、社会认可, 看到专业的优势和创新。同时, 也存在社会效应的压力, 重视社会工作的服务质量和效果。这对社会工作者提出了双重挑战。一方面要适应政府主导下的本土实际的环境, 另一方面还要保持作为专业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性和自主性, 岗位社工面临自主性和适应性的双重挑战。

四、岗位社工在福利养老机构中的处境分析

岗位社会工作者进入到福利养老机构中, 需要在专业服务与本土服务中融合, 在行政化走向专业化的环境中, 处于半行政半专业的状态;社工期待在行政化传统型的服务中, 引入专业化的手法, 从而获得自我承认;同时, 期待在专业化的手法与本土化服务的现状中融合, 获得政府承认。岗位社工在嵌入土的福利养老机构的嵌入过程中, 面临的优势与挑战并存、机遇与风险同在的局面, 如图1。

1. 嵌入状态下岗位社工在福利养老机构中面临的优势。

福利养老机构中岗位社工自身具有的专业身份及其专业能力, 是其所拥有的优势, 理想状态下, 岗位社工通过专业或创新的社会工作手法开展服务, 专业能力获得发挥, 服务有效开展, 从而获得自我承认, 获得良性嵌入效应。

2. 嵌入状态下岗位社工在福利养老机构面临的挑战。

在行政半专业的本土情境下, 将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服务与原有传统的行政性服务融合的方法是其面临的挑战。由于受到传统行政性手法的制约, 社会工作者自身专业能力的限制, 社工专业空间无法发挥, 岗位社工将面临其专业及其能力的质疑, 从而带来自我不承认的感受。这主要表现在, 福利机构中的刚入职的岗位社工常常抱怨找不到“社工的定位”“不知道自身与护工、志愿者、行政人员的区别”。

3. 嵌入状态下社会工作者在福利养老机构中面临的机遇。

随着政策对社会工作发展的支持, 福利养老机构中开始设置专业的社会工作岗位, 这为社会工作进入福利机构创造了条件, 当社会工作者依靠专业性手法提供服务, 并很好的与本土融合, 其专业性将获得良性的嵌入性发展, 即获得政府承认, 是社会工作者面临的机遇。

4. 嵌入状态下社会工作者在福利养老机构中面临的风险。

受传统行政性服务影响及社会工作者自身能力限制, 也可能出现社工的专业性消失, 与原有养老的服务体系重合, 社会工作者面临不能获得政府承认的风险。因此影响到福利养老机构中的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开发设置及对已有岗位社工的激励保障机制的完善。

参考文献

[1]松岩.浙江省第一份关于养老意愿的调查报告[J].社会福利, 2005 (4) :44-46.

[2]许爱军.社会工作视阈下的机构养老服务[J].江淮论坛, 2012 (1) :12.

[3]王思斌.和谐社会建设迫切需要社会工作的参与[J].河北学刊, 2007 (3) .

[4]王思斌, 阮增媛琪.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J].2011 (9) :50.

篇4:社工机构与流动儿童的社会教育

关键词:社工机构;流动儿童;社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4)-07-0052-02

我国流动儿童虽然在政策上有《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但是对于流动儿童的社会教育问题学者和社会关注较少。

社会教育,广义的指一切社会生活影响于个人身心发展的教育;狭义上指家庭和学校之外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实施的教育,是社会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而采用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种种教育实践活动。那么社工机构在流动儿童社会教育方面做出了那些努力?取得了那些成效?面临什么困境?有什么可能的解决措施呢?这些正是本文要探索的问题。笔者选取了深圳市典型的社工机构,政府倡导型的M社工机构和政府包容型的N社工机构,试对其流动儿童社会教育服务进行分析。

一、社工机构和流动儿童教育类型

(一)政府倡导型M社工机构与流动儿童的能力教育

能力教育是以发展能力和素质为核心,旨在增加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学习自主性并且提高学生的内在修为。能力不仅仅是知识,还包括自信、自尊、价值观和内在修养等。M社工机构是经深圳市民政局批准成立的民办非企业、非营利专业化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政府认可其有助于民生发展的社会服务,并给予了大量人力 、财力支持,是首批获得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民间社工机构。该机构以儿童服务为主,其中2012年的“城市少数民族流浪儿童成长救助项目”让许多流浪儿童受益。社工在学校中采用个案分析、小组讨论、社区活动等形式促进流浪儿童能力发展,其中诸如“小饭桌”等帮助,不仅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成绩还有助于增强自我照顾和与人交往的能力。

(二)政府包容型N社工机构与流浪儿童公民教育

公民教育旨在培养合格的公民,传统的公民教育注重的是通过“课程-课堂”环境中关于公民身份的教育,是一种被动的、狭隘的公民教育。广义的公民教育则是指在现代社会里,培养人们有效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培养明达公民的各种教育手段的综合体,强调主动公民教育,即在加强学生在学校与社区生活中的参与的基础上,强调通过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正规与非正规等各种教育途径之间的互动与合作,以培养知情的、负责人的参与型公民。N社工机构是2009年成立于深圳,因鲜有政府项目支持,因此是包容型社工机构的典型代表。该机构设有学校及青少年服务、残疾人康复服务等,其中“彩虹项目”是N社工机构长期对流动儿童实施的社会教育特色项目。该项目通过整合社区资源,促进流浪儿童发展其与M社工机构教育的区别在于最终目标是通过公民小课堂等形式,对儿童实行公民化教育,成为一个有素质的参与型公民。

二、社工机构社会教育的功能

作为一种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并存的第三大教育类型—社会教育,其具有明显的教育优势,它的丰富性、灵活性、参与性远比学校教育更有优势。社会教育在教育手段上具有灵活性,教育内容上具有丰富性,教育形式上具有多样性,参与程度上具有自主性,教育效果显著。

(一)有利于增加流浪儿童的社会资本

社工机构开展活动最大的限制也是最经常遇到的困难莫过于资金不足,资金不足导致项目无法正常开展,服务目标不能按质按量完成。M、N社工机构除了利用每年政府购买社会服务项目的资金外,虽然本身不能向社会募集资金,但是可以和有募款权利的组织挂靠,这样募集来的资金也可以投入到流动儿童项目上,给与流动儿童很大支持;从人力上,社工机构内的专业社工利用所学专业知识,能很有效解决留守儿童面临的心理和社会问题。而且机构内的志愿者大多为城市白领,利用他们的人脉和持久的关注,有利于形成一对一的社会网络资本。

(二)有利于流动儿童综合素质的提高

社工机构教育形式新颖,以快乐和游戏为基本元素,以体验式和参与式为主要工作方式,通过荣誉、兴趣和团队小组的方法,尊重青少年在活动中体验感受,项目参与轻松愉快,使青少年在参与过程中更加快乐地成长和形成自我认识,深受青少年喜欢。对于学习知识上,两个社工机构都设有类似“小课堂”形式的课后答疑时间,有利于促进流动儿童课堂学习知识的巩固;对于业余兴趣上,两个社工机构也分别重视适度利用网络的宣传,预防儿童沉迷游戏,患上网瘾,同时拓展了信息获取等技巧的网络媒介知识,促使其合理利用科技。

(三)有利于公民采取正确态度对待流动儿童并树立流动儿童正确价值观

从农村流入到城市的人口相对于本地城市市民而言其经济基础、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属于弱势群体,随迁的子女通常面临物质和文化的双重贫穷。而本地市民通常把外地人口视为不安全分子或是社会资源的侵占者,因此采取排斥态度。而这种冷淡的反应不利于流动儿童适应环境,更不利于其心理发展。社工机构的关爱流动儿童项目,激发流动儿童的潜能,宣传正确的价值观,有利于流动儿童发展以及迁入地文化的更新、社会的和谐。

三、社工机构流动儿童的社会教育反思和发展

虽然社工机构在对留守儿童进行社会教育时取得了以上功能,但是同时有时候也存在影响流动儿童正常学习的消极影响。原因在于工作者盲目开展活动,缺乏对流动儿童的调查和深入理解,对自身的定位不合理,专业性有待提高等缺陷,建议社工机构可以和流动儿童家庭、学校协力互动,深入了解,共同努力,为流动儿童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作为和会公正践行者的社工组织,在其活动过程中应该倡导公正价值观,扩大活动的影响,同时积极合理参与政府政策制定过程,根据平时工作经历中发现的问题向政府进言献策,促进合理社会政策的出台。同时政府在这方面不能缺位。从现今的情况来看,政府对社工机构的支持力度尚小,而且地域差别明显,没有形成对社会工作作用的深入认识。建议政府重视社工机构的作用,最好能在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资金数量和比例方面制度化,在逐步建立成熟的政府发包项目、考核项目的基础上,积极向专业社工组织购买社会服务,争创服务型政府。同时在采购服务时,应该做到公开化、透明化,增加项目竞争的公平性,促使社会资源得到最优的利用。

参考文献:

[1] 段成荣,梁宏.我国流动儿童状况[J].人口研究,2004,28(1).

[2] 尹星,刘正奎.流动儿童抑郁症状的学校横断面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3,27(11).

[3] 王雷.关于社会教育的几点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2).

[4] 龚超,尚鹤睿.社会教育概念探微[J].浙江社会科学.2010(3).

[5] 彭善民.NPO与流动儿童的社会教育—以上海为例[J].社会科学,2014(2).

[6] 郑航.社会变迁中公民教育的演进—兼论我国学校公民教育的实施[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3).

[7] 饶从满.主动公民教育:国际公民教育发展的新走向[J].比较教育研究.2006(7).

[8] 张岷,管雷,谭毅.引导社会组织参与青少年社会教育研究—以四川省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13(3).

篇5:申请成立社工机构流程

作者: 发布时间:2008-09-09

成立社工机构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获得业务主管单位即民政局社工办的许可,而是获得民间组织管理部门的许可。

民间组织管理部门登记注册时,按照民办非企业单位成立须知,凡符合国务院《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规定条件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均可申请办理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

申请成立登记民办非企业单位需具备的条件

(一)经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

(二)有规范的名称、必要的组织机构;

(三)有与其业务活动相适应的从业人员;

(四)有与其业务活动相适应的合法财产,且其合法财产中的非国有资产份额不得低于总财产的三分之二,开办资金达到本行(事)业所规定的最低限额;;

(五)有必要的场所。

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名称应当符合民政部《民办非企业单位名称管理暂行规定》,由所在地行政区域或地名+字号(2个汉字以上)+行(事)业或业务领域+组织形式组成。

申请材料

1.登记申请书(包括举办者单位名称或申请人姓名,拟任法定代表人或单位负责人的基本情况,住所情况,开办资金情况,申请登记理由等,原件1份;另需附举办单位登记成立的证书复印件或举办者个人身份证复印件1份,验原件);

2.《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登记申请表》(原件1份);

3.业务主管单位的批准文件(原件1份,有许可证的交复印件1份,验原件);

4.场所使用权证明(须有产权证明或一年期以上的使用权证明。复印件1份,验原件);

5.验资报告(由会计师事务所或其他有验资资格的机构出具。原件1份);

6.拟任负责人的基本情况、身份证明(填写《民办非企业单位法定代表人登记表》,原件1份;拟任负责人身份证复印件1份,验原件);

7.章程草案(按民政部《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章程示范文本》规范草拟。原件1份,需盖业务主管单位骑缝章);

8.《民办非企业单位章程核准表》(业务主管单位签署意见并盖章,原件1份)。

申请表格和章程示范文本可在深圳市民政局网站(http://:21080)上免费下载,在民间组织管理系统电子政务平台上申报或到深圳市民政局民间组织管理办公室领取。

成立登记程序

篇6:中国社工机构和院校交流群

129522898(仅限社工机构负责人&社工院校教师加入)

中国社工督导交流群:129524165

中国社工智库:152272388(本站团队成员群组)

中国社工机构管理交流群:187446147

中国社工机构宣传交流群:192097431

中国社工硕士交流群:184735423

中国社工理论实务探讨群:172780539

中国社工师考试交流群:100381646

中国社工招聘求职交流群:186481343

京津冀地区社工交流群:139482791

东北地区社工交流群:191302466

西部社工联盟交流群:186263037

华中社工联盟交流群:186262928

珠三角地区社工交流群:189925862

江浙沪地区社工交流群:101399518

中国公益项目交流群:152272948

中国单身社工交流群:190060378

【中国各社工服务领域QQ群】

中国社区社工交流群:184233811

中国学校社工交流群:136946539

中国残障社工交流群:168282136

中国家庭社工交流群:184233732

中国企业社工交流群:184233603

中国老年社工交流群:192018259

中国禁毒社工交流群:118261506

中国团委社工交流群:15669992

中国司法社工交流群:187318260

中国医务社工交流群:187318568

中国妇联社工交流群:184735159

中国青少年社工交流群:48816394

中国综合服务中心社工群:118551480

篇7:草根社工机构如何才能根深叶茂

来源: 中国社会报 时间: 2014-08-29 10:40

孙彦川

广东启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启创)成立仅6年,却已经从一开始的3个人发展到现在的300多人(其中专业社工270人),成为在全国较有影响的青少年专业社会工作机构。其品牌建设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历程?现在已经具备了什么样的品牌影响力„„ 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启创的执行总监廖焕标。

记者:6年来,你们机构在规模、专业化和影响力提升等方面经历了飞速发展,你们的品牌建设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历程?

廖焕标:从2008年机构成立到2011年是第一阶段,是对品牌建设无意识的阶段。当时我们是集中力量做服务。第二阶段是从2011年到2013年,启创从广州发展到佛山、汶川、中山等其他城市,规模变大,有了相对充裕的费用和人手,我们相应地加强了品牌建设,或者说是宣传工作。第三个阶段是从2013年开始。在这个阶段,各个分支机构开始有专职做品牌、做宣传的人员,开展了诸多能凸显机构使命和价值观的宣传,形成了一些文件和制度指引同事们去开展标准化的品牌建设工作,比如使用微信公众平台的步骤。从第一个阶段到现在,在做品牌建设时始终注重展现我们在服务过程中与服务对象发生的故事或服务对象的改变,因为这是社工服务中最重要的部分。

记者:不同的组织面临的挑战不同,拥有的资源也不同,必须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找到品牌建设的抓手。启创在品牌建设中的侧重点是什么?你们做的最自豪的事情是什么?

廖焕标:我们的机构人员很多,服务类型也非常多元,很难完全靠制度规范社工的行为,所以我们侧重通过组织文化建设和专业督导树品牌。启创有两个核心价值观,一个是诚信,一个是公义。诚信就是希望大家除了诚实之外,还要守规矩、尊重事实本身,对事不对人,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公义则是强调让大家思考为什么而做。我们的使命是不但要为服务对象提供服务,而且还要让服务对象能够发出自己的声音,能够为公共政策改进提供独到观点。我们主张,整个机构,不管是做医疗的,还是做老年群体的,都只是服务对象的支持者和倡导者,最重要的是社区参与。我们希望社区成为服务对象自己的社区,而不是政府的社区,更不是社工机构的社区。我们致力于让青少年、伤残人士等服务对象明白他们能为社区做些什么、自己希望社区有哪些改善、群体内部有哪些改善;希望他们为社区作贡献,去改善病人群体内的沟通,等等。

记者:量体裁衣地提出愿景、使命、价值观已经不易,使其落地生根就更难。你们是怎样使组织文化落地生根的?你们机构开展品牌建设的目标和理念是否经历过什么变化,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给新成立的机构?

廖焕标:愿景、使命、价值观在启创的落地生根也经历了三个阶段,与机构的品牌建设相辅相成。最开始我们不知道怎么做组织文化,只能不断地去摸索,有些事情做到了也不知道应该去凝练,有的就干脆做不到;有些组织文化方面的东西写出来了,却不那么扎实。后来,我们对组织文化的内容给予了丰富和深化。从2013年7月到现在,我们真正明确了自己的使命、价值观和愿景,重新修订了一版文字,算是2.0版。现在刚刚加入启创的这帮年轻人就好比6年前的我们,我们希望他们慢慢理解和接纳,再去走我们的“下一个第一阶段”,用创业的心态去丰富机构的使命和价值观,推出升级版的组织文化。

我们想跟新成立的机构分享以下三点认识:一是凡事不要太强调世俗的目标,服务就是最好的品牌建设;二是并非一定有钱才能做事,组织内部的人员也不要太担心自己是否够专业,只要真心诚意,就能树起品牌;三是如果预算不足,可以争取服务对象的支持。

记者:社工机构品牌建设最让你们机构受益的地方是什么?

廖焕标:最受益的地方是有了公信力之后,资源开始多元化,基金会和企业都来主动找我们,很多公益爱心人士加入了我们的机构。他们提供的不只是钱,还有理念倡导、合作探索开发服务模式及特色服务等。

记者:你们在机构品牌建设的过程中,好的思路和资源主要来自哪里?你们是怎样做到的? 廖焕标:品牌建设自下而上更重要,只有将品牌建设意识内化到每一位同事,品牌才有生命力。当组织的文化和品牌形成了,合作对象会带着资源来,朋友、家人会来做义工,这都是宝贵的无形资产。

记者:在品牌建设方面,你们机构最想做却没有做到的事情是什么?障碍来自哪里?

廖焕标:我们的很多经验还不是很系统,需要边做边总结,边传播边改善。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没有专业的人才能够系统归纳服务对象发出的声音和我们的服务经验,并加以有效的、广泛的传播,比如说开新闻发布会,做某个社区某一类服务对象幸福指数的研究等。目前我们还没有办法将其形成一种体系,然后去向政府建言献策,去引领同行。我们的这种能力还有待提高。这一方面不仅是钱的问题、人的问题,最重要的是经验问题。

我们希望有更稳定、更精干的人才队伍。我们经历了从3个人到300人的蓬勃发展,人员流动起初基本没有,但2012年和2013年出现了高峰,约为15%,现在已经保持在13%以下,算是一个比较健康的水平。人员流动正常了,第一是方便机构的组织文化建设,第二是有利于人才培育,第三是有利于工作经验的积累。这三方面都是提升机构影响力和推进品牌建设的重要基础。

记者:社工机构应该在发展的哪个阶段开始谋划品牌建设?对于社工机构这样的专业性公益组织而言,品牌建设的时机有哪些?

廖焕标:刚成立的时候,要确立自身形象和品牌的发展方向。在快速成长期,要形成相对一致的标准,追求高品质,对于宣传用什么工具、传递什么形象,必须明确方案。要建立多元的宣传途径,要与广告界的人、服务对象、政府部门开展跨团队合作。

篇8:社工机构管理中的品牌战略研究

随着我国政府治理转型和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具有“政府承担、定项委托、合同管理、评估兑现”特点的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模式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公共服务改革的创新途径。

2012年1月6日, 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强调将“提高社区服务管理水平”作为“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任务, 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参与政府购买服务, 加强社会工作队伍建设[1]。

在此背景下, 广州市社会工作机构应运蓬勃发展, 但是社工机构在政策福利下迎来机遇期后出现发展瓶颈, 主要表现在零星分布、人才流失、社会认可度不高等方面。

自广州市大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启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北斗星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等品牌机构涌现后, 社会工作面临的困境得以缓解。如何将品牌战略引入社会工作机构管理中, 将社会工作服务专业化、精细化、项目化, 做大做强自己, 是目前社会工作关注的焦点。

1 研究综述

目前, 我国诸多学者围绕社会工作展开一系列有价值的研究, 并提出了一些极富建设性的发展建议。

王思斌 (2011) 提出在本土化过程中, 要善于发现专业社会工作和本土性社会工作两种社会工作之间的亲和性, 注重我国的体制和文化特征, 通过优势互补创建适合本土的社工工作方法[2]。徐选国等 (2013) 针对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提出, 要在中国语境下构建起以“文化自觉”引领“理论自觉”、“专业自觉”、“制度自觉”为核心的思考框架[3]。曹远芳 (2014) 以“One City”项目为例, 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大系统共同作用下研究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融入的社会工作实务问题[4]。尹保华 (2009) 认为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等方法在处理社会突发事件和维护社会稳定中具有实践意义[5]。王思斌 (2013) 基于承认理论, 认为社会工作从形式承认走向实质性承认是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方向。在承认主体间的关系上, 除了得到政府承认, 社会工作者的自我承认更能促进社会工作的发展。苏巧平从高校专业背景下依托高校资源运作社工服务机构, 提出社工服务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的发展方式等。顾江霞以H市家庭综合服务中心评估项目实践为例, 在明确充权评估模式理念的基础上, 讨论充权评估模式每一步操作步骤所需完成的任务和所关注的问题。刘芳等 (2013) 介绍了案主满意度评估方法以及服务对象满意度问卷、服务满意度量表、社会服务满意度量表和案主满意度调查 (CSI) 四种量表指标。

而针对品牌战略融入社工机构管理模式的研究, 唐咏 (2010) 以香港社会工作为例, 从知名度、参与度、效益度和可持续性四个维度论述香港社工机构的品牌塑造;方英 (2016) 则通过座谈会和个别访谈两种形式研究社会工作品牌战略, 认为应当以差异化和错位竞争获得核心竞争力。

此外, 还有海南“蓝丝带”个案研究、民办社工服务机构品牌建构路径的四个环节 (品牌定位、品牌传播、品牌内化、品牌维护) 等。

针对社会工作服务的研究, 目前主要集中在社会工作本土化、社会工作实务、社会工作发展路径和评估指标体系等方面。而在品牌战略融入社工机构管理方面, 既有研究较少, 多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和文献法进行理论探讨, 忽略了“社会工作者”这一主体视角。

笔者通过定量分析从社会工作者的角度得到社工服务供给侧对当前社工机构品牌构建的评价及分析;再从品牌市场能力、管理能力和资本能力三个维度出发, 对广州市5A级社工服务中心“北斗星”进行质性调查, 深入探寻其品牌战略的具体经验, 以期得到品牌战略意识融入社工机构管理模式的建设策略, 为广州市社工机构的发展提供路径参考。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研究来源于调查组在2016年5-8月对8家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和家综服务中心的深入调查, 调查样本主要为社会工作者, 包括一线社工和实习社工。被调查的社工机构向广州市、广东省及外省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组织和社区提供人性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服务, 同时承接社会工作方面的培训、评估、督导、调研、策划等项目, 运营状况各异, 在社会工作机构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本次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 采取分层抽样的办法, 共发放165份问卷, 有效问卷136份, 有效率82.4%。数据资料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定量分析, 访谈资料编码整理后进行定性分析。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个体特征、品牌市场能力、品牌管理能力、品牌资本能力四个方面。

2.2 样本特征

数据统计结果显示, 调查样本具有以下几点特征:

一是社会工作者男女比例失衡, 男性有35人, 占比25.7%, 女性有101人, 占比74.3%。

二是社会工作者年龄结构以青年群体为主, 集中在18-25岁之间, 可能与大学生群体参与社会工作服务的意愿更强有关。

三是受教育程度高, 岗位层次化, 本科以上学历的有18人, 主要担任督导或干事职务;本科学历的有95人, 多为参与专业实习;本科以下学历的有23人, 包括高中生和老一代社工两类群体。

四是社会工作者的专业主要是社会学、社会工作、教育学、语言类、经济学等文科类专业, 理工科学生参与较少。

3 社工服务供给侧对社工机构品牌战略的评价及分析

在我国, 社会工作服务仍处于初级阶段, 社工机构主要依赖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来培育和支持, 即“民间运作、政府购买服务”, 行业就业人数和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数量大幅上升。但是社工机构生存能力弱, 无法扎根社区已成为现象级问题, 主要体现在:

(1) 行政能力还很欠缺, 社工的薪酬水平难以提高, 一些优秀的社工慢慢在流失;

(2) 独立性差, 过于依赖政府资助, 资金来源单一;

(3) 社工的专业服务能力难上台阶, 社会公众认可度低, 项目持续性差, 存在“人随项目走”的情况;

(4) 项目内容同质性, 个体特征不鲜明;

(5) 缺乏自我营销的能力, 宣传力度不足, 项目品牌化未得到重视, 在如何更好地整合好媒介资源和更加精准地传递组织品牌所要表达的理念价值观方面, 国内社工组织明显缺乏经验, 目前与媒体的合作也仅仅停留在各种活动的公关传播, 缺乏品牌意识的融入。

针对出现的诸多问题, 将品牌战略意识引入社工机构管理模式中显得尤为重要。结合许基南 (2005) 提出品牌竞争力评价指标, 我们从社工服务供给侧的角度考察了解社工机构品牌建设的若干基本情况:

(1) 品牌战略意识认知;

(2) 品牌市场能力;

(3) 品牌管理能力;

(4) 品牌资本能力。

3.1 社工服务供给侧对社工机构品牌战略意识评价

约3/4的社会工作者都认为品牌战略意识非常重要, 树立品牌战略意识的也接近70%, 但是对于品牌战略的内涵具有相当程度了解的却只占23.5%, 超过半数以上的社会工作者仍不清楚品牌战略的具体涵义;只有不到一半的社会工作者认为品牌战略具有可操作性。

打造品牌战略逐渐成为社工实务者的共识, 但是社工机构品牌战略意识不强, 接触较少, 存在先天不足, 项目品牌战略仍处于理论阶段。同时, 社会工作者认为社工机构战略规划不明确, 理论与实践结合程度低, 具体指标设置不清晰, 难以操作。

3.2 社工服务供给侧对社工机构品牌市场能力评价

社工机构作为非营利组织的一种, 具有一般非营利组织的特征, 又有自身的特点。概括起来有:

一是机构注册性质为NGO单位;

二是机构运作体现专业性;

三是服务对象以社会弱势群体为主;

四是机构开展的服务活动具有公益性;

五是强调志愿者的作用;

六是获得政府部门的资助和支持 (徐从德, 2009) 。

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两个价值观互相混合, 相互依存, 必然要求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包含了营利性组织的市场竞争能力, 才能增强影响力, 而市场能力体现为市场占有能力、创新能力和持续能力。

社工机构市场占有能力较强, 超过半数社会工作者评分在3分以上, 均分为3.463。相比于志愿服务组织和义工协会, 社工机构具有系统化的专业知识和更强的专业技能, 更善于大型服务项目设计。

在创新能力方面, 社工机构表现一般, 均分为3.061, 参与项目周期较长, 内容基本一致, 不同项目申请时照搬照抄, 社区需求调研形式化和表面化;在持续能力方面, 只有1/4左右认为社工机构服务持续能力较好, 均分为2.871, 说明持续能力有所欠缺, 项目周期短, 缺乏长效支持机制。

进一步研究不同学历对社工机构市场能力的认知, 将学历作为指标分类, 从表4得到以下结论:

(1) 市场占有能力方面。

具有本科以下和本科学历的一线社会工作者评分均高于总体均分 (3.463) , 说明新一代青年社会工作者在经历“职业迷茫期”对职业拥有更强的归属感, 表现出更强的市场竞争能力。

(2) 在创新能力方面。

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的社会工作者评分较低, 且呈现随着学历越高, 评分越低的趋势。社工机构的服务内容按照“指定动作”完成, 服务设计主要来自招标方的行政规范和对香港、新加坡等地社会工作服务的借鉴, 缺乏创新。

(3) 在持续能力方面

本科学历的社会工作者评价最高。根据陈社工的访谈得知。社会工作者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 以WS家综服务中心为例, 该家综服务中心为了得到社区支持, 普及社工理念, 尝试举办特色文化课程和日常托管班, 在课余时间由专门的社工或义工提供一对一的辅导和照顾。在特殊节假日还会举办特色活动和社区展示, 增加社区互动。但是居民们对社工工作的不了解, 活动参与积极性低甚至出现抵制情绪, 给社工机构的活动开展造成很大困扰。因此, 社工经常产生“度日如年”的感受, 更了解项目难以持续的内在因素。

3.3 社工服务供给侧对社工机构品牌管理能力评价

调查发现, 服务供给侧对社工机构品牌管理能力认知主要体现为人才管理和制度管理两方面。

3.3.1 人才管理

我国社会工作整体良好发展, 但人才流失的现象却愈演愈烈, 各地社工机构面临“招人难、留人难”的双重压力。但同时在实际工作中, 具有社会工作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社工又面临管理能力欠缺, 影响社工机构的持续发展。

3.3.2 制度管理

自党中央提出要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战略以来, 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着力健全政策制度, 初步建立了综合政策与专项政策相配套、国家政策与地方政策相衔接的制度框架, 但配套政策与制度欠完善、行业内部相互倾扎等诸多问题仍成为社工行业发展的困境。

通过对B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总干事Z某的访谈, 制度管理的困难主要在薪酬绩效、项目审批流程、评估标准方面。

(1) 薪酬基准低, 欠缺绩效激励。

作为南方最发达的经济区域, 社工工作两年后每月工资在4000元左右, 而同比其他行业, 月工资一般在6000-8000元, 在缺乏其他收入来源的情况无法满足生活需求, 更无法实现更高层次的价值追求。另外, 由于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薪酬成本固定, 社工工资缺乏绩效鼓励, 直接影响到服务项目质量。

(2) 审批速度慢, 程序复杂。

社工机构承接政府项目, 常常因为审批程序的烦琐、流转速度的缓慢而资金不足, 无法满足社工机构的正常运转。而政府购买服务资金作为社工机构主要的资金来源, 一旦资金审批出现问题, 极有可能出现无法运营的现象。

(3) 重评估而轻成效。

社会工作服务的评估与监督主要由第三方评估单位定期进行考评, 多轮评估导致社工服务项目疲于应对, 耗费大量时间和准备过程。在评估体系尚不完善的情况下, 考评注重形式和宣传, 而忽略了服务对象的认可。具体针对服务质量的考评主要由问卷或访谈等方式, 其效度和信度都有待考察。

3.4 社工服务供给侧对社工机构品牌文化资本评价

关于文化资本的外在价值, 刘新荣 (2009) 提出品牌文化资本化, 即通过特色文化建设提升品牌的文化价值, 并将文化价值转化为组织品牌文化资本, 最终实现品牌文化的资本扩张。文化资本对于社工人才流失问题的解决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郭景萍 (2014) 从文化解释学的角度指出, 社工机构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社会工作者产生职业倦态, 其主要症结在于社会工作者的组织支持感下降, 无法产生组织归属感。将136名受访者对组织文化氛围和社会影响力的评价进行散点图分布, 可以看出组织文化评价较低的受访者, 对社工机构的社会影响力评价也较低, 且相对分散;而对组织文化评价较高的受访者, 对社工机构的社会影响力的评价同样较高, 且集中分布。总体而言, 由散点图的趋势可看出, 随着组织文化评价的提高, 受访者认为社工机构的社会影响力会随之上升, 且出现集中趋势。因此, 文化资本是社工机构提高社会影响力和打造品牌战略的重要法宝。

4 典型案例分析

“北斗星”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作为品牌战略的先行者, 在品牌市场能力、管理能力和文化资本能力方面均获得良好的社会反响, 具体表现为四点:机构理念 (文化资本能力) 、高校资源 (人力和制度管理能力) 、环境管理和社会化传媒 (市场能力) 。

4.1“北斗星”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简介

2009年依托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工作系、社会学系专业资源, “北斗星”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成立, 立足于打造品牌战略, 将高校背景作为社工机构持久运行的内在动力和保障。通过提供督导和咨询、专业实习、协助开展大型活动等方式, 为大学社工专业学生提供工作实践平台, 打破“重理论、轻实践”的旧有教学模式, 将专业教学通过社会实践有机融入社工机构管理模式, 促使社工机构能够可持续发展。经过八年的发展, “北斗星”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先后承接了60余个实务、培训等各类项目, 获得了服务购买方的好评和服务对象的认可, 社会反响良好。2013年12月, “北斗星”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被广东省民政厅评定为“广东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重点实训基地”, 2014年12月被广州市民政局评定为“5A级社会组织”, 2015年5月被共青团广东省委授予“广东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4.2“北斗星”社工服务中心品牌战略剖析

4.2.1 扎根组织文化, 融入社工理念

社工机构的组织文化决定了其对外形象, 使命、价值观和内部文化, 是社工机构重要的文化资本, 对品牌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北斗星坚持以“有信念、有灵魂、有良知、有专业操守”作为机构的发展理念, 得到全体社工的一致认同。其“七颗星”的工作理念具体表现为:

第一颗星:人才星———精心培养;

第二颗星:服务星———精益求精;

第三颗星:管理星———精细规范;

第四颗星:团队星———精诚合;

第五颗星:作风星———精进勇猛;

第六颗星:成本星———精打细算;

第七颗星:项目星———精耕细作。

4.2.2 理念宣传与环境管理相结合

社会工作作为外来品, 进入本土社会的时间不长, 社会认可度不高, 社区居民对一线社工存在偏见乃至抵触情绪, 如何将社工机构的理念和职责传达给社区居民, 赢得受助对象的认可, 让每个服务对象均享有获取幸福的权利和能力, 一直是社会工作的重点与难点。北斗星社会服务中心作为一个致力于创办“有信念、有灵魂、有良知、有专业操守”的服务创新型一流社工组织, 展开了环境管理创新, 改善了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实际面貌, 发挥了日常宣传的作用。

在对北斗星DS街、HP街和SY街等地的家庭综合服务项目调查中, 我们都发现了北斗星在环境管理方面的普遍特征, 主要概括为三点:

一是“理念先行”。

北斗星将自身宗旨、理念和职责等制作成宣传标语, 张贴在服务中心的显眼位置, 有助于潜移默化的将北斗星“诚、善、谦、和”的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一线社工的职业素养, 谨记自身使命和职责, 进而展现出更好的精神风貌。同时, 外化的标语能够将北斗星理念传递给社区居民, 增强社区对社会服务中心的认可和接纳。符号论认为, 人通过人际互动学到了有意义的符号, 然后用这种符号来进行内向互动并发展自我。而北斗星通过外在的符号, 与社区居民以超越面对面交流的方式进行交流, 从而达到共识。

二是“科学设计”。

社工站大多采用彩色装饰, 充分利用色彩渲染积极向上、充满希望的氛围。功能主义认为, 社会环境作为整体, 影响着人与社会的互动行为。社工站设计合理, 需要帮助的受助对象更倾向于选择信任和倾诉。

三是安排合理。

北斗星根据不同的服务对象 (如家庭纠纷服务、青少年服务、长者服务等) , 将社工站的空间合理划分为若干个小区, 每个小区之间相互独立, 保证了彼此的隐私。在以上环境管理中, 不难发现北斗星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其人性化的设计已经深入到日常环境的布置之中, 使得社工站有机的融入社区环境。

4.2.3 利用高校背景, 打造人才优势

“北斗星”社工服务中心有高校教师和专业在校学生做支持, 大学生志愿者的资源也比较丰富, 打造优势人才队伍。其所依托的华南农业大学社会工作系建于1999年, 当年开始招生, 每年招生人数一般在120人左右, 在校社工专业本科生有四百多名, 有社会工作协会和各类志愿者学生社团, 十几位社会工作专业老师的教学和研究领域涉及青少年、家庭、老人、残疾人服务等, 这些都是北斗星的宝贵资源。他们可以通过专业实习、协助大型活动、提供指导和咨询等方式对北斗星的服务项目进行支持。同时, 两者形成良性的社会互动, “北斗星”社工服务中心一方面为大学生提供知识和实践技能培训, 另一方面结合大学生社会实践, 注重大学生的学术素质培养, 结合专业产学研合作。如聘请了国内一些知名的社工专家担任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 定期请他们开设“社工督导实务”系列讲座, 以及和其他国内外高校或机构建立互访交流机制。

4.2.4 活用社会化传媒, 打造“明星”效应

“北斗星”同众多媒体合作良好, 近年来, 光明日报、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等数十家媒体, 多次对“北斗星”和华南农业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师生所开展的社会服务活动作过报道, 累计在200人次以上。“北斗星”将根据需要积极邀请这些媒体对我们所承接项目的有关情况特别是有关创新、亮点适时进行宣传和推介, 以扩大项目的影响、提升项目的意义。

5 总结与建议

打造品牌战略是社工机构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在建设内部文化、解决人才流失、获得社会认可度和多元化资金来源结构等诸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但目前社工机构的品牌建设较为混乱, 过于依赖单一的媒体宣传, 而忽略了内在提升和外界认同的合力作用。

本文基于数据分析从社会工作者的内在视角了解了当前社工机构在品牌战略融入机构管理中的基本现状和主体评价, 研究表明:在品牌战略意识方面, 打造品牌战略已成为社工机构的共识, 但社工机构品牌战略规划不明, 操作化程度低。

大部分社工已树立品牌战略意识, 但对品牌战略的具体内涵欠缺认识。在品牌市场能力方面, 社工们认为相比于其他提供同类服务的机构, 社工机构市场占有能力更强, 但创新能力和持续能力评价较低。在品牌管理能力方面, 主要存在人才管理和制度管理两个问题:

(1) 人才管理上, 社工专业知识掌握情况良好, 但缺乏行政管理能力;

(2) 制度管理上, 薪酬绩效、项目审批程序繁杂、评估标准不完善等问题仍制约着社工机构发展。

在品牌文化资本方面, 组织文化与社会影响力呈现正向相关关系, 社工机构文化建设越好, 内部凝聚力越强, 文化资本带来的社会价值越大。

再者, 通过对“北斗星”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典型案例分析, 细分品牌战略构建的四个维度, 发现其品牌战略建设的成功经验可简单归纳为四点:机构理念 (文化资本能力) 、高校资源 (人力和制度管理能力) 、环境管理和社会化传媒 (市场能力) 。

因此, 本文对社工机构提出几点构建品牌战略的建议:

(1) 盘活资源, 做大分好社会服务“蛋糕”。

在社工机构零散分布、无法形成合力之时, 可能难以形成社会影响力, 社工机构可与公益基金会、志愿服务组织一起抱团合作, 实现社会资源区域内整合和资本集聚, 提高社会服务效率, 通过彼此借力减少管理成本, 加快品牌战略的实现, 达到“1+1>2”的效应。

(2) 政府想, 民众需, 自己能, 三方联动。

社工机构要在政府推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改革中, 紧紧将自己的服务目标瞄准政府的需要, 增强市场占有能力;在项目设计和执行中, 坚持“以人为本”、“需求导向”和“问题解决”的长效机制, 以专业技能形成三方的良性互动, 增强政府和民众对社工机构的认可。

(3) 树典型, 立标杆, 服务成效有形化。

在进行社会服务时可借助媒体支持, 树立模范和典型事迹, 有助于社工个人价值的实现, 提高机构凝聚力和执行力;也有助于弘扬社会正能量, 增强政府职能部门和社会大众对社工机构的认可, 打造社会影响力, 实现品牌战略意识与社工机构管理的有机融合。

参考文献

[1]韦朝烈, 尹红晓.广州政府购买服务现状调查与对策建议[J].探求, 2012, 05:32-36+42.

[2]王思斌.试论我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J].浙江学刊, 2001, 02:55-60.

[3]徐选国, 侯慧.中国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研究进展[J].社会工作, 2013, 04:41-48+153.

[4]曹远芳.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融入的社会工作实务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 2014.

上一篇:乡村少年宫呼啦圈组活动总结下一篇:匆匆那年时光飞逝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