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调查报告

2024-05-25

税收调查报告(精选6篇)

篇1:税收调查报告

财为国之本,税为政之要。税收作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其作用是相当重要的。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进行宏观调控,改善民生。国家只有拥有稳定的税收,才能充分保障国家的财政,才能实施各种国家项目。税收政策的调整或是制定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烟草企业的财务管理,经济运营等方面。本文主要阐述税收给烟草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的影响,以及烟草企业自身所制定的财务目标,并介绍一定的税收政策。

关键词:烟草税、财务政策、管理、对策

一、前言

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烟草生产国与消费国,一直拥有较高的居民吸烟率。烟草对吸烟者与被吸烟者的健康影响是所有社会公众所熟知的,并且没有采取回避的措施。但是不断增加的居民吸烟率以及上涨的烟民平均吸烟量,而且出现了年轻化吸烟的现象。控制中国烟草的任务是非常艰难的。但是从另一层面分析,生产香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政府的收入,它作为重税商品,烟草企业也就不可避免的成为了纳税大户。在中国,烟草行业的税收是国家税收的10%左右,可见其比重之重。税收政策的制定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烟草企业的生产管理、财政管理等。因此烟草公司在面对复杂的烟草市场及税收市场,要做出正确、合理的宏观调制。

二、烟草税的概述

我国烟草行业涉及消费税、增值税、烟叶税、企业所得税及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等税种,卷烟产品的平均综合税率为50%左右。烟草业这种高税特点,使烟草行业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中国烟草业已连续十余年成为国家第一税利大户,每年实现的税利平均占国家财政收人10%左右。为国家财政积累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烟叶税和消费税作为比较重要的两个税种,烟叶税是目前唯一征收的种植农业税,在所有的消费税税率中,卷烟消费税税率的数值是最高的,从开始对商业企业征收卷烟消费税。而烟草的增值税是指一般纳税人购进农业生产者销售的烟叶,或者向小规模纳税人购买的烟叶的税收。

国家通过税收调控来控制烟草,税收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影响烟草的生产及其消费。一方面国家通过提高烟草税收,实行税价联动,提高卷烟价格,根据供求关系,自然就起到了控烟的目的,同时也能稳定税收收入。当然烟草行业在这方面也是采取一定的管理措施,将“卷烟上水平”作为一项主要的实施方针,该方针所涉及的方面很多,包括企业管理以及经济运行上的水平。

三、烟草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选择

(一)财务管理目标

目前存在的主流财务管理目标是:

第一是,利益最大化。利润代表企业获得的收益,越多的利润,表示企业所获得的财富越多,就能够离企业目标越近。在这个目标的设定过程中,并未考虑利润的取得时间以及利润与投入资本数额的关系,更加对于获取利润过程中遇到的风险未进行充分考虑。

第二是,股东价值最大化,股东就是为了获得更多的财富,才进行投资创办企业。企业是通过它给所有者带来的未来报酬来体现其价值。

第三是,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在经营管理财务的各个环节时,要采取正确、合理的财务政策,将资金的时间价值及风险关系进行充分考虑,尽一切可能保证企业总值达到最大。

(二)选择合适的烟草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在烟草企业经营活动中,财务管理活动是重要的一方面。从最根本的角度分析,财务管理活动是指采取对资金的正确管理和有效使用的方式,将企业的各方面利益进行合理的满足。在分析烟草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目标时,可以从利益的角度进行研究。投资者不仅是烟草企业关联的利益相关方,也是烟草企业最大的利益相关方。在投资者出资建立企业时,其基本目标就是在保证投资成本的基础上,能够得到收益的稳步增长。企业价值包括权益价值和债权价值,所谓的权益价值是指股东投入资本的价值,而债权价值是指企业的负债价值。为了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目标,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保证权益价值与债权价值均达到最大值。在设定企业价值最大化时,要对效率与公平进行有机结合,能够对财务的效率性目标以及公平性目标进行有机的统一,实现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在烟草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中,企业价值最大化是最优的选择,这个目标不仅考虑了烟草企业的各个相关方的利益,还保证了“国家利益至上,消费者利益至上”的原则实现。

四、烟税对烟草企业的影响

(一)烟税对国内外烟草企业带来不同的影响

在1983年组建了国家烟草专卖局和中国烟草总公司,在很大程度上对中国的烟草市场进行统筹控制。烟草专卖局制定了政府的烟草政策,其中包括各省的烟草种植配配额、烟叶定价,设定卷烟生产限额,并管理烟草的国际贸易。虽然从很大程度上,烟草总公司是一个垄断性的企业,但有许多子公司在各省份进行不均匀的分布,不同的子公司拥有不同的公司规模,之间通过竞争获得企业利益。每个烟草公司都会将销售计划、卷烟厂的生产订单制定号,并负责相应的销售。每个公司是分散式的分布在中国烟草市场上,每个公司都会通过一定的措施,获得自身的利益。各地的地方政府可以从烟草公司中获得一定的利益,主要是采取税收及就业两种方式。

在,中国加入WTO时,同意了一些条款。

1、降低烟叶进口关税;

2、降低卷烟的进口关税;

3、取消对烤烟和卷烟的出口退税;

4、取消出口津贴。

这些条款的设定使得中国烟叶在全球烟叶市场上的竞争力大大降低了,让国外牌子的卷烟获得了很大的优势。因此税收政策的设定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企业的财务情况,以及在市场上的竞争情况。而且从中国加入WTO以来,烟叶的关税呈下降趋势, 为64%,为25%,到降为10%;卷烟的关税也从20的49%降为20的25%。正是因为关税大幅度逐步降低,使得国外烟叶有的竞争力大大增强了。

(二)税收政策的调整带来的影响

目前中国在烟草税收政策上,主要呈现以下几点明显特征。

一是税收调控重点在于中央财政收入;

二是税收调控环节着重在烟草生产和批发环节;

三是税收调控范围着重在烟草生产与流通企业;

四是税收政策对象着重在高档卷烟产品。

在调整烟草税收政策中,主要采取的措施是:

第一,将烟草及其制品的消费税进行进一步的提高,在短期或是长期内进行调整烟草的消费税。

第二,同时实行多项烟草相关税收政策,其中有调整消费税、取消烟叶税、并对烟草税收的政府分享机制进行改革,不仅在烟草生产及流通企业的利润水平上进行调整,还对烟草吸食者的消费成本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

第三,在提高烟草税收的同时,能够发展烟草行业,在最大程度上保证烟草产业的发展与烟草危害降低的情况进行一定的平衡调控。

第四,在提高烟草税收时,同时打击烟草走卖。

第五,提高烟草税收与非税控烟措施并行。

税收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的改革,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烟草企业的经营管理。尤其是财务管理方面。由于烟草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在税收政策发生变化时,烟草企业要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宏观调整,保证企业获得更多的利益。尽量将税收政策变化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值,确保烟草企业财务目标的实现,烟草公司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应对税收调整带来的影响。

第一,转变营销理念。

第二,尽一切可能构建其良好的烟草市场秩序。

第三,执行低碳经济工艺流程。减少碳排放量。

总而言之,烟草税政策的调整会给烟草企业带来较大的考验,烟草企业要进行积极主动的应对,这样才能保证改革的深化进行,加强基础管理,将市场潜力都挖掘出来,保证行业持续、稳定与健康的发展。

五、解决烟草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建议

(一)烟草企业向更全面的方向发展。

近年来引入质量管理体系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实施对标管理,推动基础管理上水平,使企业朝着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也包括在市场管理和营销服务上水平,也包括注重自主创新研发,稳步推进卷烟减害降焦,提升卷烟结构档次,既认真履行了《烟草控制框架公约》有关的责任和义务,又提高了企业的整体效益。就是这样,烟草行业一直致力于维护国家利益至上(实行专卖制度,就是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消费者利益至上(实行专卖制度,才能更好地巩固市场,消除假、私、非烟的生存空间,服务好市场,实现三个满意),除此以外,烟草行业为自身的特殊利益,始终树立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思想,努力为增加国家积累,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完善烟草企业的评价体系,增加违反会计法规的处罚力度

在对烟草企业的业绩进行评价时,要特别重视评价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和合法性,业绩评价的标准与设计的考核策略在进行的过程中,要针对企业会计信息的整个过程进行考核,避免出现偏向或者考核遗漏等等问题,以此来确保企业的考核具有真实性。一是,总公司在对自己的子公司进行考核时,要尽量不从管理的角度进行考核,要从投资者的角度进行相应的考核。而企业的行业行政管理能力是不必要考核的,要通过企业的具体操作进行。二是,要以烟草公司的主题进行考核,可以将企业的业绩考核部门建设出来。三是,企业的董事会成员主要对经理级别的人员进行评价考核,一般把考核的期限分为年度考核以及三年任期考核。

(三)加强企业的人才培养。

提升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工作水平和素质针对烟草行业的企业进行财务管理方面的改革时,加强企业的人才培训是企业能够提高盈利的重点之一,所以要相应提高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地位以及增加针对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在最大程度上解决烟草系统的基层财务人员由于未经系统的专业学习,而缺乏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业务操作技能,使得对较复杂的会计业务很难进行较好地处理。

六、结语

只有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烟草税收水平,才能对烟草消费进行很好的控制,并能够实现相应的社会相应,而且增加了一定的财政收入,对于收入效应也进行了相应的实现。加强税收的宏观调控职能是相当必要的,这样才能有对烟草业进行相应的产业结构调整,从而适应国际潮流。这不仅关系财政大局,也影响着国民的加快,因此要加大对烟草科学与烟草经济的研究力度。并采取合理、正确的税收政策,充分保证烟草企业健康、稳定的存活下去。

篇2:税收调查报告

一、明确思想认识,树立管理理念,理清工作思路

近年来,市国税系统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和省局大企业税收管理工作的部署和要求,积极安排落实大企业管理的有关制度和措施,开展总局定点联系企业自查和专项检查工作,并结合我市的实际工作情况,通过多次下户调研,开展税收分析、纳税评估,帮助和辅导企业规范各项涉税事项的办理,不断降低税收内控风险,树立为大企业提供优质服务的理念,针对企业不同的生产经营情况和诉求,开展“个性化”纳税服务,融洽了税企关系,提高了纳税人对税收法律的遵从度,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国税机关对大企业管理与服务并举的目标。

同时,根据省局近期“调查研究,学习培训,完善制度,定点联系,专业管理,差别服务,风险控制,提高遵从”的大企业税收管理工作思路,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在统筹兼顾正确处理优化服务与加强管理、专业化管理与属地管理、大企业管理部门组织协调与其他职能部门分工协作三个关系的基础上,积极做好总局、省局定点联系企业设在地区的成员企业和市局定点联系企业的税收管理与服务工作,明确了对大企业税收工作的思想认识,切实树立起大企业税收工作理念,理清了开展大企业税收工作的思路。

二、制定具体措施,不断完善工作,强化管理服务

一是以机构改革为契机,组建大企业税源管理分局。

按照20xx年市国税系统机构改革方案,进一步整合资源,规范职能,合理设置重点税源管理岗位、职责和人员配备,在总局、省局定点联系企业数量较多的城关区局成立了四个行业加规模管理的大企业税源管理分局,在七里河区国家税务局成立了属地加行业管理的重点企业管理分局,在红古区国家税务局也成立了重点税源管理分局,从组织机构上保证了大企业税收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

二是以调研论证为基础,制定《大企业税收管理办法》。

结合我市大企业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多次深入重点税源企业进行调研,在经过反复论证和向税收一线干部、企业人员广泛征求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由市局直属分局制定并于20xx年7月1日起试行了《大企业税收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该《办法》具体包括企业分类标准、管理人员岗位职责、管理内容、纳税评估、纳税服务、监控考核等内容。同时确立了对《办法》执行情况的定期抽查和通报制度,作为考核的平时成绩,与年终目标管理考核情况相结合。通过上述制度的确立和实施,使大企业管理工作有章可依、有规可循、进入了规范化、程序化的良性发展轨道。

三是以“四位一体”互动机制为手段,提升大企业税收征管质效。

通过“分析、评估、稽查、管理”四位一体互动机制,将大企业税收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统筹考虑、相互兼顾,进一步加快实现大企业税源管理的专业化、精细化、科学化、规范化,全面提高了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

四是以数据采集为前提,保证税收监控质量。

在全面、及时的对大企业实施动态数据采集的前提下,监控大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和财务核算情况,掌握组织收入主动权。通过大企业数据采集分析平台(VICDP)采集、审核、分析、监控总局、省局定点联系企业的纳税申报、财务核算数据。认真开展大企业税收调研,准确判断税收形势,了解和掌握税收变动情况,及时发现组织收入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提出对策和建议。根据大企业申报数据和会计报表等相关资料的比对,定期统计并准确计算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税负,为纳税评估选案提供依据。

五是以强化纳税服务意识为先导,为大企业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为了更好地提高对大企业的纳税服务工作质量和水平,我们通过开展思想引导和教育培训的方式,不断强化全体干部的纳税服务意识,在贯彻和完善大企业税收管理的过程中,始终强调为纳税人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充分考虑了纳税人的需求,以多种途径尝试并开展了纳税服务工作。主要做法有:特事特办、上门服务、预约服务、延时服务、承诺服务和开通大企业“直通车”及“绿色通道”等。另外,我局大企业和国际税务管理处通过积极探索,努力开拓,于20xx年6月10日正式建立并启动了“税企在线互动平台”,该平台通过互联网即时通讯工具qq实现,整合现有涉税服务项目,实现税务政策法规的发布、纳税咨询、税收业务指导、有关电子文档的受理等业务的网上办理。在为辖区内大企业做好纳税服务的同时,将服务工作延伸到了其他中小型企业,极大的方便了纳税人办理各项涉税事宜,简化了办事流程,提高了办事效率,加强了与纳税人的沟通,为纳税人提供了各种涉税指导,了解了纳税人的心声,解决了纳税人的困难。

六是确定市级定点联系企业。

按照省局确定市级定点联系企业的工作要求,综合考虑企业规模较大和税收收入较高、在我市经济发展中具有较大影响;企业集团管理和决策相对集中,成员企业分布较广;具有行业和所有制代表性等几方面的因素,在市局辖区范围内,在已经确定的总局、省局定点联系企业以外,我局确定了国芳百货有限责任公司等5户重点税源企业,作为市级定点联系企业,重点开展大企业税收管理和纳税服务工作。

七是分户建立各级定点联系企业电子档案。

按照省局对定点联系企业管理的相关要求,为了做好各级定点联系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在全面掌握辖区内各级定点联系企业的基本情况、经营情况、纳税情况、财务核算情况以及其他涉税情况的基础上,将这些信息一一记录备案,分户建立了各级定点联系企业的电子档案。

八是建立、完善大企业税收管理工作机制。

为了促进大企业税收管理服务工作的有效开展,建立了相应的大企业税收管理工作机制。参照省局相关做法,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建立和落实大企业涉税事项内部协调会议制度。指导辖区内部分定点联系企业建立和完善税收风险内控机制。根据需要,辅导大企业设立涉税事务管理机构或岗位,通过税收法律、政策宣传等方式,强化大企业的依法纳税意识,引导大企业实现税收风险的自我管理,提高税法遵从度。不断完善和推广“税企在线互动平台”的应用。以加强税企沟通为前提,以方便纳税人办理各项涉税事宜为目的,简化办税流程,提高管理服务质效,不断完善和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应用“税企互动在线平台”,强化税企互动工作机制,切实为大企业开展全方位的纳税服务。

九是继续推进大企业税收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为了满足大企业税务管理工作需要,必须不断推进大企业税收管理的信息化基础工作。继续做好各级定点联系企业在大企业数据采集分析平台(VICDP)系统的数据采集工作,保证数据报送的效率和质量,形成大企业税收管理信息化的基础数据库。不断提高大企业数据采集质量,确保大企业管理基础信息准确、管理监控到位、纳税服务优化、税收风险降低、企业满意度高。因地制宜,根据实际工作需要,不断拓展第三方信息的数据来源,进一步完善和解决主管税务机关在掌握辖区内大企业经营动态信息不完整、不准确、不及时的问题。

十是优化大企业税收管理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

组织具有较强工作能力、较高综合素质、对大企业税源管理经验丰富,特别是具备税收、财会、法律、计算机等多种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从事对大企业的专业化管理和服务工作,并结合实际工作需求对内部大企业税收管理机构设置进行调整和优化,保持大企业管理干伍的相对稳定,为大企业税收管理工作提供人才保障。

十一是注重提高大企业税收管理人员的综合业务水平。

根据大企业的经营、核算特点,有针对性的对从事大企业税收管理工作的人员开展税收法律、财务分析、会计电算化等专业知识的培训,重点提高大企业管理人员的综合业务水平。

十二是定期进行总结,推动工作开展。

在日常大企业管理工作中,形成总结与日常研讨相结合的工作习惯,针对一段时期内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并参照总局、省局的相关要求和兄弟单位的相关做法,及时提出适合工作实际的意见和建议并加以落实,推动大企业税收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管理服务并举,纵横互动协作,工作取得成效

一是实现了对大企业经营信息处理的集中度和透明度。

通过信息化的重点税源监控,实现了大企业经营信息的集中处理和分析利用,在宏观上把握了辖区内大企业的结构、行业、区域分布情况,微观上掌握了每一个被监控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财务状况以及纳税情况等第一手资料。

二是达到了准确掌握大企业税源变化情况的目的。

通过强化数据信息的广泛性、真实性、及时性,为日常征管工作的质量提供保障,变信息资源为服务于税收征管的现实资源,避免资源浪费和做“无用功”现象的发生,充分发挥了促进组织收入工作的作用。通过对大企业税金实现和欠缴情况、增值税进项税额期末留抵结转情况、行业平均税负和实际税负的对比情况、企业资产及负债情况的综合分析,准确掌握了大企业财务核算、税款缴纳和滞欠情况。通过对大企业产品产量、价格、销售收入、进销项税额、政策性免抵、应缴实缴及未缴税额之间逻辑关系等数据的分析,实现了对大企业纳税申报情况的全面稽核,为加强税收征管和清理欠税工作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有效发挥了重点税源监控的作用。通过重点税源调查和报表数据的相互对应和相互结合,为准确掌握重点税源变化情况提供了客观详实的数据。

三是提高了大企业对税收法律的遵从度。

由于各级定点联系企业的生产经营、资金运行、税金实现及缴纳情况基本都在主管税务机关的掌握之中,客观上进一步增强了这些重点企业依法纳税、自觉履行纳税义务的意识,提高了其对税收法律的遵从度。目前我市重点税源监控企业的申报率、申报准确率和入库率等几项指标达标情况明显好于其他企业,为我们掌握组织收入的主动权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四是提高了纳税服务工作水平和质量。

把“提质、减负、增效、和谐、遵从”的工作目标贯穿到大企业税收征收与管理的各个方面,一直把提升纳税服务工作水平、质量和解决纳税人需求作为导向,通过多种“个性化”服务方式,及时向大企业宣传税收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积极为大企业进行多方位的纳税辅导,帮助大企业建立税收风险内控机制,从而规范了大企业的涉税行为,并切实维护了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为构建和谐的税收征纳关系奠定了基础。

篇3:我国物流企业税收负担研究报告

我国物流企业的税收支出主要在三个环节:一是提供服务环节, 涉及增值税、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印花税;二是收益实现环节, 涉及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三是服务设施的持有和使用环节, 涉及车辆购置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和契税。

近年来, 物流企业税收支出增长较快。样本数据显示, 样本物流企业2008-2012年税收支出平均增长9.81%, 而同期营业收入和营业利润分别增长4.56%和3.29%。对比计算, 税收支出增幅比营业收入和营业利润分别高出5.25和6.52个百分点, 大大快于同期营业收入和营业利润的增长速度。

从税收支出结构来看, 2008-2012年样本物流企业最大的税收支出税种是企业所得税, 其次是营业税, 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的税收支出占总税收支出的80.75%。从2008-2012年变动趋势来看, 受部分地区“营改增”试点影响, 2012年营业税支出占比有4.07个百分点的下降, 增值税支出占比有所上升。土地使用税税收支出占比呈先升后降趋势, 反映出土地使用税减半征收的政策效应。

物流企业各业务板块税收支出结构差异较大。运输业的营业税支出占比最高, 货物代理业、仓储业和快递业的企业所得税所占比重较大。仓储业的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税收支出, 运输业的车船税支出占比明显高于其他板块。

物流企业税收负担高于全国宏观税负水平

评价物流业税收负担水平的高低, 需要与社会平均水平进行比较。本次调查, 将全国宏观税收负担水平 (全国税收收入/GDP) 作为比较依据;同指标的物流业税负水平计算公式为:物流业税收负担水平=物流业的税收支出/物流业增加值。

样本数据显示, 2008-2012年样本企业五年间的平均税收负担水平为20.19%, 高于全国同期宏观税负水平 (18.26%) 1.93个百分点, 且税收负担水平呈逐年递增趋势。如果考虑到物流企业不作为纳税人但实际负担的隐性税收支出, 五年间样本企业实际税负平均水平为26.79%, 比宏观税收负担均值高出8.53个百分点。

对于不同业务板块, 考虑隐性税收支出的情况, 运输业是税收负担最重的板块, 仓储业次之, 然后是货代和快递业, 且物流业所有板块税负水平均高于全国宏观税负水平。

现行税收制度对物流业发展的影响

物流业是新兴的服务业。通过整合社会资源, 进行一体化运作, 网络化经营, 提供专业化、社会化的物流服务, 是其基本的运作模式。现行税收制度与这种新的模式还不能够完全适应, 必然影响物流业发展。

一是物流业税负偏重, 不利于企业成长壮大。

物流业是充分竞争的行业, 物流企业平均利润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仓储企业为3%~5%, 运输企业为2%~3%, 货代和一般物流服务的利润率仅为2%左右。而企业税收负担却高于全国宏观水平, 税收支出的增长速度又快于营业收入和利润增长。较低的利润率和较高的税收负担, 导致大型企业缺乏发展后劲, 小型企业难以为继。2012年以来,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逐步在全国推开, 物流企业税收负担进一步加重。特别是交通运输服务税率设置, 从营业税体制下的3%上升到增值税体制下的11%, 再加上抵扣不足, 导致物流业尤其是从事交通运输服务的企业税负增加较多。与原来的营业税体制相比, 多数企业增加一倍左右。物流企业处于产业链条的下游, 很难通过提高服务价格来弥补税率升高带来的负担。虽然有的地方采取了财政补贴的方式, 但这种临时性办法也很难复制和延续。

此外, 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2010年发布的《关于安置残疾人就业单位城镇土地使用税等政策的通知》 (财税[2010]121号) 提出, 将地价计入房产原值征收房产税。不仅形成了房产占地实际上的重复纳税, 也进一步加重了企业的税收负担, 而且在执行中也会产生地价确定标准不统一等征管问题, 不利于仓储型物流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是增值税税率不统一, 对物流业一体化运作形成制约整合运输、仓储等各个业务环节, 通过一体化运作降低社会物流总成本, 是物流业基本的运行特征。而物流各环节税目不统一、税率不相同是长期困扰行业的瓶颈。

营业税制度下将物流业务划分为交通运输业和服务业两类税目, 分别实行3%和5%的税率。为此, 2011年“物流国九条”明确指出:“要结合增值税改革试点, 尽快研究解决仓储、配送和货运代理等环节与运输环节营业税税率不统一的问题。”而2012年开始的“营改增”试点政策, 仍然对物流业设置了“交通运输服务”和“物流辅助服务”两个税目, 税率分别为11%和6%。这不仅与国务院要求不相符合, 不适应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需要, 也增加了税收征管工作的难度, 增大了物流企业的纳税风险。

三是跨区域统一纳税无法实现, 对物流业网络化经营形成障碍。

网络化经营也是物流企业基本的运行模式之一。2008年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实施后, 取消了对物流企业所得税统一缴纳的规定。在全国范围内经营, 设置分支机构的物流企业执行《跨省市总分机构企业所得税分配及预算管理办法》 (财预[2012]40号) 。企业分支机构按照规定, 应分别就地按月或者按季向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预缴企业所得税, 不得总机构统一纳税。就地预缴企业所得税的方式, 不利于企业及时在集团内部统筹盈亏, 割裂了物流企业的网络关系, 增加了集团运营成本和税负, 制约着物流企业做强做大。

物流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 集团型企业也面临着不能合并纳税的问题。大型物流企业普遍具有集团统一管控, 分子公司分散经营的组织结构。随着集团内部集中采购和专业化运作, 极易形成同一企业集团内不同纳税主体间的进销项费用严重不匹配。

四是物流业所属行业边界模糊, 适用税目、税率认定不清。

现代物流业是一个复合型产业, 涉及运输、仓储、货代、快递、配送、信息等多种业态, 目前我国尚未统一物流行业认定标准, 导致对物流业所属业态适用的税目、税率认定不清。如, “营改增”之前, 对于快递业务各地按营业税中的交通运输业、服务业、邮电通信业三个不同税目征收营业税。由于三个税目的税率相差不大 (3%、5%) , 因此矛盾不太突出。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 矛盾开始凸显。快递企业或被认定为提供交通运输服务, 适用11%的税率缴纳增值税;或被认定为提供物流辅助服务, 适用6%的税率缴纳增值税;或依然按提供邮电通信服务, 缴纳3%的营业税。《关于将铁路运输和邮政业纳入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 (财税[2013]106号) 虽然增加收派服务税目, 但是收派服务与交通运输服务很难界定, 势必增加纳税征管难度。

五是针对物流业的税收支持政策不多, 力度不足。

物流业的产业地位并没有在税收政策中得到充分体现。近年来虽有个别税收支持政策出台, 但都是零散的、适用面不大的规定。针对整个物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只有《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试点物流企业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 (国税发[2005]208号) 和《关于物流企业大宗商品仓储设施用地城镇土地使用税政策的通知》 (财税[2012]13号) 。到目前, 国税发[2005]208号政策已于2013年8月1日失效, 而财税[2012]13号, 将于2014年12月31日到期, 同样面临后续政策的跟进问题。

已出台的税收支持政策落实不够。对于土地使用税减半征收政策, 有企业反映, 部分地区对物流企业认定和政策执行人为设限, 导致符合条件的企业无法享受该项政策。对于专业建造并出租仓储设施的企业, 部分地区不予认定为物流企业。还有的地区重新调整了土地级别, 提高了土地使用税征收标准, 导致政策减负效应大幅削弱。

刚刚出台的财税[2013]106号文, 明确提出国际货代服务免税政策, 但是在政策落实中存在较大问题。由于没有统一明确的政策解释, 加上对行业情况和运作模式不够了解, 各地税务机关在地方解释和实务操作中存在较大偏差, 一些地方要求提供国际运输合同作为备案材料, 不符合行业实际情况, 国际货代免税政策也没有得到有效落实。

完善我国物流业税收制度的政策建议

根据物流业的产业特点和物流企业一体化、社会化、网络化、规模化发展要求, 我们建议, 把物流业作为独立的服务产业看待, 统筹完善有关税收政策。

1.统一物流业各环节增值税税率

建议将“货物运输服务”和“物流辅助服务”统一执行6%的税率。此举不仅符合国务院“物流国九条”基本精神, 有利于物流业一体化运作, 体现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导向;而且符合“营改增”试点中“改革试点行业总体税负不增加或略有下降”的指导思想, 有效解决了试点中交通运输业税负大幅增加的问题;同时, 减少了操作层面的麻烦, 有利于降低征管成本, 适应物流业一体化运作、网络化经营的特点。建议设立“综合物流服务”税目, 对运输、仓储、货代、配送等物流业务各环节实行统一税率、统一发票。

2.允许物流企业集团统一纳税

建议允许集团型物流企业实行企业所得税总分机构统一申报缴纳, 取消对跨省市总分机构物流企业实行“就地预缴”的政策。允许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物流企业集团总机构纳税人实行增值税合并纳税。

3.进一步落实土地使用税减半征收政策

建议进一步明确物流企业认定范围。明确将专业建造并出租仓储设施的企业和提供仓储服务的仓库企业视同专业物流企业。进一步明确物流基础设施平台建设类单位 (物流园区、物流中心、货物中转站) 享受该项政策。

由于该项政策2014年即将到期, 考虑其对物流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建议将该项政策长期实施。

4.调整和修订不合理税收政策

为解决“营改增”后税负增加的问题, 建议对于交通运输业近五年内购置的存量资产 (如机器设备、运输工具等) , 允许每年计提的折旧额中包含的进项税额核定为可抵扣进项税额;或者按照合理的折算比例折算企业期初留抵进项税额。对于物流业一些相对固定的支出 (如过路过桥费、保险费等) , 按照行业平均水平测算应抵减比例, 将这些项目的支出作为减计收入处理, 计算销项税额。

在房产税方面, 建议对于已经统一缴纳了土地使用税的专业物流企业, 不再将地价再次计入房产原值征收房产税, 专业物流企业使用的房产地价不再计入房产原值。

对于国际货代免税政策, 建议取消以国际运输合同作为备案材料的规定, 要求国际货代企业保存运输单据 (提单、运单、分单、货物清单等) 或国际航行船舶出口岸许可证以及相关的结算单据作为备案材料。对于从事国际货代业的企业, 按照营业执照中经营范围列示的“国际货运代理、国际船舶代理”认定其可从事国际货代业务。

5.出台支持物流业发展的长效税收政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 要完善税收制度, 按照统一税制、公平税负、促进公平竞争的原则, 加强对税收优惠特别是区域税收优惠政策的规范管理。建议将物流业纳入重点支持的现代服务业领域, 在税收政策中体现物流业的产业地位。根据产业特点和企业发展要求, 统筹协调多部门关系, 统一出台物流业综合税收政策, 发挥财税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作用, 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提供物流服务保障。

Windows.视窗

建议将“货物运输服务”和“物流辅助服务”统一执行6%的税率。此举不仅符合国务院“物流国九条”基本精神, 有利于物流业一体化运作, 体现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导向;而且符合“营改增”试点中“改革试点行业总体税负不增加或略有下降”的指导思想, 有效解决了试点中交通运输业税负大幅增加的问题。

篇4:食品饮料业税收报告

本刊在347期发表了《家电业“国”“民”税负版图》专题文章,搜集、分析了家电业的2009年年报数据。为更全面了解企业的财务、税负状况,《瞭望东方周刊》统计了食品饮料业的营收、税费数据。

以2009年食品饮料业上市公司的营业收入为依据进行排名。

前五大国有上市公司分别为:中粮控股、伊利股份、中国食品、通威股份、光明乳业;

前五大民营上市公司分别为:蒙牛乳业、新希望、东凌粮油、海大集团、正邦科技。

其中,蒙牛乳业在2009年7月由中粮集团联手厚朴基金以61亿港元共同入股,实际控制人变为央企中粮集团。但中粮集团称不参与具体经营管理,不改变现有的经营团队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也不改变目前的战略方向;且交易后中粮集团间接持股14%,厚朴投资间接持有6%,而牛根生以及其他一致行动人合计仍持有15.18%;加之中粮入股时间尚短。故本次统计仍将蒙牛乳业视作民营企业。

这10家上市公司的营业收入排名见图一:

食品饮料业的营收排名状况与家电业几乎如出一辙。2009年营业收入在100亿元人民币以上的大型公司中,除蒙牛乳业,其余均为国企;营业收入最低的4家均为民营企业。

而蒙牛乳业的民营性质亦已模糊。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央企的压倒性领先地位。榜单中3家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均为央企中粮集团,包括中粮控股、蒙牛乳业、中国食品。这3家公司的营收总和占据了上榜企业总收入的50%以上。

以税前利润排名,12家企业与税费相关的财务数据见图二:

此项排名上升的企业有中国食品、新希望、东凌粮油、海大集团,排名下降的企业有伊利股份、通威股份、光明乳业;中粮控股、蒙牛乳业、正邦科技排名不变。

激烈的竞争导致利润摊薄,这或许是乳业市场乱象丛生的因素之一。行业专家则担心“劣币驱逐良币”——青睐资本炒作的企业将占据市场优势,而踏实做产业的公司被迫边缘化而愈加稀缺

上榜企业中盈利水平最高的是新希望,净利率为6.02%,是唯一一家超过5%净利率的企业。

几家乳业巨头的利润率总体不高。其中盈利水平最佳的依然是蒙牛乳业,净利率为4.75%,伊利股份的净利率为2.66%光明乳业的净利率仅为1.54%。乳业的竞争压力可见一斑。

激烈的竞争导致利润摊薄,这或许是乳业市场乱象丛生的因素之一。更有行业专家向本刊记者表达了有关“劣币驱逐良币”效应的担忧——青睐资本炒作的企业将占据市场优势,而踏实做产业的公司被迫边缘化而愈加稀缺。

此外,营业收入、税前利润均排名第一的中粮控股,政府补助收入也最多,高达8.35亿元。

因3家港股税费总额数据不明,故在所得税数据的基础上,《瞭望东方周刊》制作出食品行业的大企业所得税税收贡献榜见图三:

与营业收入相比,所得税排名上升的企业有中国食品、海大集团、正邦科技,排名下降的有蒙牛乳业、新希望、东凌粮油。

去除3家港股,其余7家企业税费总额的排名见图四:

为进一步了解食品饮料业的税负水平,《瞭望东方周刊》以10家企业的营业收入为基础,计算了上述企业的所得税整体税负,排名见图五:

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上榜国企的所得税税负明显高于民营企业,排名前5位的均为国企。

在上缴税费等数据的基础上,《瞭望东方周刊》计算了上榜企业在上缴税费、净利润及工资支出3方面的对比数据,以明晰国民财富的分配流向。(因年报统计口径差异,3家港股未列入)见图六:

其中3家上榜國企的平均比值为1:2.71:2.95,4家上榜民企的平均比值为1:0.77:1.48。

与家电业相同,食品饮料业大型国企承担的税费支出及人员支付压力大于民营企业。

所有上榜企业的平均比值为:

净利润:上缴税费:工资支出=1:1.60:2.11

篇5:国税部门企业税收调查报告

一、20xx年企业税收资料调查基本情况

20xx年,我局参加税收资料调查企业数为239,比上年增长5.7%,增加13户,除去省局规定统一上报企业、注销户、与地税重复户和连续两年内无生产经营业务的企业外实际上报数据户数为211户,其中:一般纳税人196户,占总调查户数的92.9%;小规模纳税人15户,占总调查户数的7.1%。从调查表的`录入、审核过程看,大部分企业都能准确填报各项数据指标,注意表内表间的逻辑关系,全面反映出我局纳税人一年来的生产经营及税收的整体情况,基本达到了这次调查工作的目的。

二、调查企业结构

1.按营业状态划分。正常营业196户,停业或歇业xx户,筹建期3户。

2.按行业划分。商业企业、农业、服务行业91户,占总户数的43.1%;房地产业27户,占总户数的xx.8%;工业企业93户,占总户数的44.1%。

3.按注册类型划分。国有企业xx户,集体企业1户,集体联营企业1户,股份有限公司3户 ,其他有限责任公司138户,私营有限责任公司26户,私营独资企业1户,私营股份有限公司2户,其他内资企业5户,港澳台合资经营企业4户,港澳台合作经营企业1户,港澳台经营企业2户,港澳台投资股份有限公司2户,中外合资经营企业2户,外资企业3户,其他纳税人8户。

三、调查企业经营情况

被调查企业各项货物及劳务销售额472373万元,比上年同期的424337万元增加48036万元,增长11.3%;主营业务收入537352万元,同比减收115092万元;主营业务成本415403万元,同比减少39358万元;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13876,同比减少1388万元;主营业务利润29967万元,同比减少85888万元;主营业务利润率为5.5%,同比下降xx个百分点;“三项费用”72683万元,同比减少5854万元。

四、调查企业纳税情况

被调查企业应交增值税14220万元,同比增加3223万元,增长29.3%;已交增值税13250万元,同比增加3607万元,增长37.4%;被调查企业已交增值税税额占全市国内增值税入库数的73.6%,比重比上年下降5个百分点。

被调查企业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43802万元,同比增加4439万元,增长11.3%;应纳企业所得税额10951万元,同比增加1109万元,增长11.3%;减免所得税额404万元,同比减少xx92万元,下降76.2%;实际已纳所得税额10373万元,同比增加5356万元,增长106.7%;被调查企业已交所得税额占全市企业所得税入库数的85.5%。

被调查企业计征消费税的销售额1755万元,同比增加195万元,增长xx.5%;已纳消费税33万元,同比增加4万元,增长13.8%;已缴消费税占全市消费税入库数的72%。

五、国税部门企业税收调查总结

20xx年税收资料调查表包括信息表、企业表、货物劳务表和审核情况说明4个部分,单企业表就有16个方面内容共442项指标,比上年增加72项指标,内容变化较大,且表里表间关系复杂、逻辑性强,虽然调查表对各项指标数据的采集都注有说明,也有公式自行审核,但对于相当一部分刚正式认定一般纳税人、第一次接受调查的企业来说,要确保填表质量,难度还是相当大的。

篇6:二手房税收调查报告

——**市二手房交易环节税收问题调查报告

**市这几年来,特别是2007年以来,房价在二手房价格增长的同时,税收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在管理中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经纪公司、买卖双方漏缴税款。

经纪公司收取4种费用,漏缴营业税。在二手房买卖的过程中,经纪公司在帮助买卖双方成交后,都会按比例从中收取不同名目的费用,如3%的中介费、3000元过户费、5000元到几万元不等的差价费以及贷款费等。经纪公司取得以上4项收入后,或多或少都存在漏缴营业税问题;买卖双方漏缴5税1费。二手房转让过程中,买卖双方共涉及5税1费,卖方:营业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土地增值税、个人所得税、印花税。买方:契税、印花税。2006年北京市地税局重新调整二手房计税指导价格,有效消除了买卖双方交易价格的盲目性,指导了二手房市场公平、合理、透明交易。但是与现在市场价格相比,2006年公布的指导价格显得偏低,低于市场价格一半,这也是导致双方签订两份协议偷逃税款的原因。一份是向税务机关提供虚假协议以达到少缴5税1费的目的,税款流失一半,进而影响到产权交易中心登记备案和网上签约价格的真实性。另一份才是三方(买卖双方和经纪公司)的真实协议。

二手房减免税政策不统一。

赠与政策不统一。契税:根据《北京市契税管理规定》

第六条:房屋所有权赠与,由契税征收机关参照同类土地使用权出售、房屋买卖的市场价格或者评估价格核定。土地增值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第二条: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地上建筑物、及其附着物并取得收入,是指以出售或者其他方式有偿转让房地产的行为,不包括以继承、赠与方式无偿转让房地产。营业税:对个人无偿赠送不动产的行为,不应视同销售不动产征收营业税;个人所得税对个人赠与行为暂没有明文规定。也就是说,在同一赠与行为下,买卖双方征免政策不统一,买方契税全额征收,卖方土地增值税不属于征收范围、卖方营业税不征收;交换政策不统一。契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契税暂行条例》第十条规定:土地使用权交换、房屋交换,交换价格不等的,由多交付货币、实物、无形资产或者其他经济利益的一方缴纳税款。交换价格相等的,免征契税。土地增值税:《关于土地增值税一些具体问题规定的通知》(财税字[1995])48号

第五条:对于个人之间互换自有居住用房地产的,经当地税务机关核实,可以免征土地增值税。营业税:双方均属于销售不动产,均应缴纳营业税;个人所得税对交换行为暂没有明文规定。这就意味着,在同一交换行为下:买方契税减、免,卖方土地增值税免征,买卖双方营业税都要全额征收。政策的不统一,一方面使买卖双方或者在经纪公司熟悉税收各项优惠政策情况下,帮助双方少缴税金;另一方面,同一种赠与(交换)行为,买卖双方享受的优惠政策不同,使纳税人对税法不理解;公有住房减免再减免,而商品房没有优惠政策。《根据北京市契税管理规定》第七条:城镇职工第一次购买公有住房,在本市规定的标准面积以内的部分免征契税,超过的部分,仍应按照规定缴纳契税。个人将公有住房上市出售后,根据《关于明确契税政策和执行中有关问题的通知》:出售已购公有住房前后一年内新购各类商品房的,按差额计征契税。这样,拥有公有住房的个人取得房产时免征了契税,在出售后,重新承受的房产又再一次享受了契税减免。而商品房却没有减免税规定,购买时价格比公有住房高,卖了商品房再购买新的商品房还是不能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二者相比,显失公平。

假房本、假拆迁协议扰乱税收秩序。

假房本。从2006年1月1日起,二手房交易中,营业税规定:个人普通标准住宅满5年免营业税、个人所得税。有些纳税人为逃避税收,在不够5年的情况下,修改产权证日期,利用做假手段偷逃税款;假拆迁协议。近来,北京市各区县在拆迁免契税过程中,发现有部分纳税人利用假拆迁协议偷逃契税。由于拆迁协议格式不统一、不规范,各区县拆迁情况又纷繁复杂,出现受理人员不易辨别真伪和出现跨区县核查难度大等问题;“已过户”字样张不统一。已购公有住房上市,“已过户”字样章各区县不统一,纳税人很容易利用管理漏洞逃避税收。

五大建议

开展经纪公司专项检查。

检查服务业发票。经纪公司采取不开发票,不申报纳税手段隐瞒收入,最终目的是偷逃税款,对此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房地产经纪公司专项检查;检查代理人的个人所得税。对于法院查封、拍卖公司整体拍卖的房产,在一个阶段内业务员的名字如频繁出现在交易中心,地税与交易中心可建立协调机制,及时传递信息,并开展经纪公司个人所得税专项检查,检查应税收入是否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可以随机抽取有奖金的月份和普通月份的工资,抽取样本量越大,可靠性越大,通过查看公式、相关原始凭证和缴款书是否正确,查找异常;开展有奖发票。鉴于目前公民对经纪公司为其提供劳务,收取的各种手续费没有索要发票的意识,协税、护税意识还比较薄弱,有奖发票做为加强税收征管辅助手段,可以有较增强公民索要发票的积极性,进而促进经纪公司按时缴纳营业税。

采取措施有效避免两份合同。建议根据二手房市场情况,重新核定指导价格,新指导价格接近市场价格,可以避免两份合同,减少税款流失;充分利用银行监督。为避免二手房签订两份和同,最有效的方法是充分利用银行,协调监督。部分纳税人通过银行按揭,取得贷款。前期手续是提供

房屋评估报告,纳税人为了多取得贷款,让评估公司加大房产评估价值,这个评估价值与实际成交价格接近。银行按评估价值的70%发放贷款。特别是在放款环节,税务部门可以协调银行监督纳税人完税情况,要求贷款人提供房地产销售发票和5税1费相关税票,并且与贷款合同、评估报告中的价值相比,如果远远低于贷款合同中的价格,要求贷款人到房地产交易中心重新签订销售合同,到税务机关补开房地产销售发票和5税1费税票。首先可以有效避免两份合同,税款流失;其次也保证了二手房网上签约价格的真实性,二手房交易将全程纳入“阳光”操作。

统一征免政策、尝试综合税率。

统一二手房双方征免政策。由于二手房双方在赠与和交换、已购公有住房和商品房在营业税、契税、土地增值税各项规定不统一,很容易造成纳税人概念混淆和政策的不理解,建议对同一赠与或交换行为,统一双方减免税政策;尝试综合税率。5税1费税率结构繁杂多样,不便于纳税人掌握,也不便于税务机关征管,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税费都转嫁到买方。二手房5税1费的变化是根据北京市整体房地产情况和经济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因此,北京市二手房税费的改革也要从实际出发,依据经济发展水平、收入分配结构、公民的纳税意识、征管水平的高低来确定一个合理的进程。在实现公平目标的前提下,又不损害效率,逐步完成二手房5税1费从分类课征到综合税率课征的转变。

加强政策培训及人员培养,强化二手房市场的税收管理力度。

北京市二手房税收点多面全,5税1费征收难度大,减免政策多,加强对二手房的税收管理是一个复杂全面的过程,需要培养二手房,甚至房地产业的人才,努力培养一支房地产业税收专业管理队伍,充实一线人员,配备专人负责POS机、完税证、缴款书管理和银联交接手续,做好台账记录;为了减少二手房纳税人多次往返大厅和职能部门之间的次数,可把办公大厅与全程办税制度相结合,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借助各区县政府网络工作平台,实现产权登记、纳税申报、税款征收、发放产权证一条龙服务。即:纳税人在一个大厅,可以做到当时缴税当时出证,真正达到互联审批、资源共享、便捷高效的服务体系。

严厉打击做假行为。

上一篇:三年级关于下雪的日记下一篇:德国奥运会入场式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