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实习报告1

2024-05-21

地质实习报告1(精选6篇)

篇1:地质实习报告1

地质学实习报告

实习地点:金马河、映秀镇、都江村

一、实习地点简介

我们此次实习去了三个点,其中有两个地点都在成都平原,它们分别是金马河和都江村。如果要知道金马河、都江村大的地质构造和地形地貌就必须知道成都平原大体的地质构造和地形地貌。成都平原又称川西平原,位于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平原,介于龙泉山和龙门山、邛崃山之间,北起江油,南到乐山五通桥,包括北部的绵阳、江油、安县间的涪江冲积平原,中部的岷江、沱江冲积平原,南部的青衣江、大渡河冲积平原等。三平原之间有丘陵台地分布,总面积2.3万平方千米,成都平原发育在东北-西南向的向斜构造基础上,由发源于川西北高原的岷江、沱江(绵远河、石亭江)及其支流等8个冲积扇重叠联缀而成复合的冲积扇平原。整个平原地表松散,沉积物巨厚,第四纪沉积物之上覆有粉砂和粘土,结构良好,宜于耕作,海拔450~750米,地势平坦,由西北向东南微倾,平均坡度仅3‰~10‰,地表相对高差都在20米以下,有利于发展自流灌溉。

因成都市位于平原中央故称成都平原。温江区位于成都平原腹地,我们实习的第一点金马河是岷江的正流,主要用于排洪。河的两侧有大量的农田和居民点,金马河也是长江上游巫峡流水排水通道之一,同样也是成都重要防洪屏障。在金马河我们主要看了河流地貌以及河流中的岩石,其河床中及河漫滩上的岩石,其岩石主要组成是岩浆岩和变质岩。

都江堰市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距成都56公里。都江堰出露的地层以侏罗系、白垩系为主,及所谓的“红层”。周围多有红色砂岩、砾岩形成的高山,视觉效果凸出。受青藏高原构造活动等的影响,这个区形成多个构造运动强烈的褶皱带,成为了我国南北地震活动带的一部分。因而也出露千枚岩等变质岩,构造活动强烈,又因雨水充沛,形成了众多的河流。我们实习的最后一站都江村是岷江冲积平原的一部分,在这里主要是一个V型谷在洪积作用下形成的一个洪积扇。在这里我们主要观看了河流地貌以及典型猪背岭地貌,以及河流作用引起的河流改道。

汶川县映秀镇,靠近都江堰市,是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的震中。汶川县在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川西龙门山的中心,位于汶川——茂汶大断裂带上。汶川县映秀镇位于四川盆地的边缘地带,虽然四川盆地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地块,龙门山看上去构造活动性不强,但印度洋板块向北运动,挤压欧亚板块、造成青藏高原的隆升。高原在隆升的同时,也同时向东运动,挤压四川盆地。随着外在应力的蓄积,蓄积到了一定程度,地壳就会破裂,就会发生地震。汶川2008年发生的特大地震就是龙门山构造断裂带在挤压应力作用下由南西向北东逆冲造成的。在汶川县映秀镇我们主要看了地震以后留下的山体带以及灾后重建的新镇和河流初期(幼年河)的地质作用及其相关地貌和地震后留下的一些问题。

二、河流的地质作用与地貌

1.河流的地质作用

河流是陆地上常年有水体定向流动的线状水流,也称经常性流水。它是由河水和河谷两部分组成。河谷是容纳流动河水的条带形洼地。河谷在横剖面上由河底和谷坡两部分组成。谷底是河谷底部平坦的部分,由河床河、漫滩组成。谷坡是高出谷底的两侧斜坡部分,由坡麓、河流阶地、谷肩组成。而河水主要来自于大气降水、融雪水和地下水。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不断对流经区地表进行破坏,其主要地质作用包括河流的侵蚀、搬运、沉积。

河流的侵蚀作用主要包括河下蚀作用、侧蚀作用,河流下蚀作用是河流在流动过程以自身的动力向下冲蚀和河水携带的沙石对河床撞击、摩擦使河谷不断的加深而河床的高度不断降低的作用。河流的下蚀作用主要存在于河流发育的初期或上游地段。在河流发育初期或上游地段,河谷纵剖面坡度陡,河流流速较快,河流会强烈下蚀河床使得河谷不断加深,常常形成两侧谷坡陡峻的V字形峡谷。我们在汶川县映秀镇看到的河流地质作用主要就是河流的下蚀作用,在那里我们可以看见河床中裸露着巨大的岩石块,而且河流中的岩石的磨圆度不高,大的岩石搬运的距离也不远,河流的弯曲的很大,是典型的幼年河特征。河流侧蚀是河流沿水平方向对河床两侧和谷坡的破坏作用。河流侧蚀作用产生的原因是在河谷弯曲处,水流在弯道转弯时产生惯性离心力。在惯性离心力的作用下,河流会直接冲向前方的凹岸,使凹岸受到猛烈的冲刷和磨蚀,加上转弯处水面水流线偏向凹岸,凹岸处水位雍高,凸岸处水位较低,使得凹凸两岸产生水位差,会使凹岸处水体沿河床下沉,凸岸处水体沿河床上升,最终形成单向环流。在单向环流的作用下,凹岸会受到强烈的破坏,坡谷下部会被掏空,上部岩石在失去了支撑后

就会坍塌,使得凹岸谷坡逐渐向凹岸偏下游方向后退。凹岸在受到侧蚀的同时,底层水流将破坏下来的物质不断搬至凸岸沉积,使得凸岸不断向河床偏下游方向扩展。最后使得凹岸更凹、凸岸更凸,河谷得到加宽凹岸变陡、凸岸变缓。

河流的下蚀作用和侧蚀作用是同时存在的,就对整个河流而言,一般上游段是以下蚀为主,多形成各种深沟峡谷地形;中游、下游地段以侧蚀为主,形成开阔而平坦的地势。我此次三个实习地点看的河流地质作用各所偏重不同。金马河已经是一条成年河了,它的弯曲度并不大,河床也比较宽,河床中和河漫滩上的岩石的磨圆度非常高而且岩石也比较细小,同时还伴有大量的细沙。因为人为作用,这里的河漫滩已经遭到严重破坏,河流中并没有什么流水,主要是人工拦坝蓄水造成的。它的主要河流地质作用就是以侧蚀作用为主。汶川县映秀镇镇上的小河是一条还在发育的河流,这条河流比较狭窄,而且河流的弯曲度也比较大,河流的弯道也比较多。河床中有许多大型的岩石碎片,岩石碎片的磨圆度不高,这些岩石大部分不是河流的搬运和沉积作用带来的而是地震时抖动、山体滑坡所带来的。按正常的河流发育过程,这条河流应该还处于幼年时期,河谷应该很深,但这条河流的河谷并不深,主要是地震时留下的岩石对河谷和河床进行了填埋,导致河谷和河床都很浅。在这里我们可以看见一个很典型的凸凹岸,这条河流主要的河流地质主要是下蚀作用,当然侧蚀作用也比较明显。都江村前的那条河看得不是很清楚,主要是看到了河流地质作用引起的河流改道,当然作为河流肯定是存在河流地质作用的。

河流除了下蚀和侧蚀作用,还有搬运和沉积作用。河流将所携带的物质搬离原地的过程就是河流的搬运作用。河流在搬运过程中,搬运物会不断地与河床底部或碎屑颗粒之间彼此相互平碰撞、磨损,舍得碎屑颗粒不断的变细、变圆,由于长距离的搬运,碎屑物质的颗粒会越来越园,粒度会越来越细,成分也将趋于单一化。河流的动能的减小或化学条件的改变会降低河流的搬运能力,搬运物便会在这个过程中沉积下来,这就是河流的沉积作用。搬运物会随着河流流速的大小呈现出不同的沉积效果,河流中不同地段物质的分布也会不同。在流速快的地方主要以粗砂为主,流速慢的地方以细砂为主,当然在有的地段也会出现沙带泥的情况。从纵剖面来看河流的上游主要是颗粒较粗的物质,河流的下游主要是颗粒较细的物质。金马河就是以较细的颗粒为主,可以想象它应该是河流的下游。

而汶川县映秀镇则是以粗颗粒物质为主,应该是河流的上游。物质颗粒的粗细只是相对而言,我们应该辩证的对待河流分段问题。从横剖面来看河流的近河岸的物质颗粒较粗,远河岸位置物质的颗粒较细。我们实习的三个地点的河流都呈现出了这种情况。

2.河流的地貌及其应用

我们此次实习的三个地点见到的主要的河流地貌就是河漫滩、河流阶地以及河谷地貌。我们此次实习看到的河谷多些成型河谷,只有映秀镇的河谷有些河谷是侵蚀谷。

河漫滩是指高出平水位以上,洪水期又能被淹没的平坦谷底。它是河床长期侧向移动与河流周期性泛滥的产物。我们这次实习在金马河看到的河漫滩是随着曲流侧移,河谷不断展宽,使洪水期水层厚度变薄,主河流与砂砾堆积体上流速发生差异,有更多的砂砾在凸岸堆积下来,成为稳定性堆积体的原始性河漫滩。对于河漫滩的利用:我们可以将河漫滩中的砂砾作为一种矿产资源来开采。将开采出来的砂砾进行分类,最后将不同的砂砾作为不同的用处,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出力。

河流阶地是指原来的河谷谷底与河漫滩,因为河流的下蚀而高出一般洪水水位之上,并呈阶梯状分布于谷坡上。在我们实习的地方我们主要见到的是一、二、三级阶地。在金马河我们主要看到的是一级阶地,在映秀镇、都江村我们一、二、三级阶地都见到了,作为不同的阶地肯定要进行分级利用。

一级阶地最好作为基本农田使用,用以生产粮食。因为一级阶地上层多数是由冲积物组成,其颗粒细小,有机质含量较多,沙粒肥力较大,可以满足种植农作物的需要。因为一级阶地上层多数是冲积物,下面是岩层而且岩层又不太稳定,外加上一级阶地在遭遇非常年洪水时容易被淹没,所以一级阶地不适合作为永久性建筑用地。在金马河两岸就是一级阶地。因为金马河的河道比较宽,而且河谷也比较深,外加上人工加修了防护堤,所以金马河的一级阶地就做为了建筑用地和基本农田用地。但是作为长远考虑最好不要将一级阶地用成永久性建筑用地。

在汶川县映秀镇,河流的一级阶地也作为了永久性建筑用地。在原址上重建新镇肯定考虑到了这些问题,映秀镇的小河河道比较窄,而且河谷也比较浅。考

虑到在遭遇非常年洪水时一级阶地有可能被淹没,当地政府正在对小河的河道进行疏浚,考虑到在修建了防护堤后无法对河道进行加宽的情况下,当地的有关部门就对河道进行加深以用做在遭遇特大洪水时进行泄洪之用。而且在建筑群的上部留出了一大片的空地,以缓解在遭遇洪水时洪水对建筑群的冲刷,同时也可以防止居民的房屋被冲毁,以减少洪灾带来的经济损失。映秀镇的二级阶地没有怎么被利用,因为先形成的阶地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破坏,加上映秀地处山区土层不厚,岩石也比较坚硬,所以这里的二级阶地就不适合用作耕地了。为什么映秀镇没有将居民建筑建于二级阶地上呢?因为新镇的建筑面积比较大当地的二级阶地根本不能满足需要,但考虑到土地的综合利用当地政府将二级阶地作为了一个变电站建筑用地。因为三级阶地基本上被风化了,另外三级阶地的形成时间较长构造基本上已经改变了,所以就没多大经济用途了。考虑到河流的侵蚀作用,当地政府在修建防护堤时特别考虑了河流凹凸岸受河流侵蚀作用的不同,采取了不同的措施。他们将凹岸的河堤留得宽一些,凸岸留得窄一些,用以更多的保护凸岸。

在都江村当地的一级阶地的利用和金马河基本上是一样的,也是作为了建筑用地和耕地。它的二级阶地比较窄,但它的居民点比较少和疏散,所以一部分的二级阶地也作为了永久性建筑用地使用。因为都江村的情况和映秀镇不一样,都江村是成都平原的一部分,它的多数地方是冲积平原的冲积物,所以它的三级阶地就作为了耕地使用。为什么它的一级阶地可以作为永久性建筑用地使用呢?那是因为当地的特殊河流地貌造成的。都江村的河流地貌比较特殊,现建的都江村是修在很久以前形成的一个洪积扇上面的,因为其前方有一条较大的河流而且此河流已经在原有的基础上改道了。形成了一条内河与一条外河,外河和内河都可以作为泄洪之用,所以在遭遇洪水期间就可以避免房屋建筑群受到破坏。所以当地政府就把居民点修在了一级阶地上。

三、暂时性流水地质作用及地貌

地面流水主要分为以下三类:1.沿地面斜坡呈面状水流缓慢流动形成的片流;2.由片流遇到凹凸不平的地面汇集成流速和流量不大的线状流水;3由线流汇集到大沟谷中形成较大较快的洪流。地面流水的地质作用主要表现在地面流水对坡面、沟谷及河谷的侵蚀作用,当然也包括沉积、搬运作用。地面流水常常对

坡面、沟谷及河谷进行下蚀、侧蚀以及溯源侵蚀。地表流水在下蚀过程中对地表的各种地质层进行切割,使得沟谷不断的加深,坡面被蚀后也逐渐形成各种各样的沟壑,最后使得地表地质层呈现出不同的地貌。我们此次实习的金马河暂时性流水地质作用级地貌表现的不是明显,但我们去的都江村和映秀镇就表现得比较突出。在映秀镇这里暂时性流水地质作用表得较为突出。我们可以看见山体及其下面的岩石层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侵蚀,山体呈现出沟壑纵横,因为地震过后岩石层已出现了松动,所以当地的山体遭到流水地质作用破坏比较严重。都江村比起映秀镇要稍微好一点,这里的植被较多,外加上其离震中相对较远岩石层被破坏的程度要轻一些。我们在这里看到的现有的都江村一组,就是修建在很久以前流水地质形成的洪积扇上的。我们常见的暂时性流水地质作用就是雨蚀作用、片流作用。洪积作用比较少见,因为洪积作用需要的外界条件比较复杂。谈到了洪积作用和片流作用我们就不得不谈谈坡积物、洪积物、冲积物以及堆积物这四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坡积物是片流作用洗刷山坡上的松散物质使松散物质顺坡搬运在坡缓处或坡下形成的沉积物。洪积物则是洪流流出沟口时带出大量碎屑物在平地沟床坡度减小以及无侧壁束约的情况形成的。其实这四者之间的区别就是形成的条件不同而已,他们之间的联系就是坡积物和洪积物之中都存在一定量的沉积物,冲积物主要出现在河流的下游,堆积物则常常出现在山体的下部主要是上部的岩石垮塌后堆积而成的。暂时性流水地貌常见的有V型谷、U型谷、坡面细沟、以及沉积形成的洪积扇和坡积群等。我们常常利用到的就是洪积扇了,洪积扇的碎屑物常常在沟口沉积,因为未经长远距离的搬运,所以这些碎屑物的分选性较差、磨圆度低、多为棱角状、层理也不清晰,常常由大小不等的碎石、砾石、砂石、亚黏土等组成。但洪积扇的堆积物则是堆积厚度大,颗粒从洪积扇的扇顶到扇缘由粗变细,堆积厚度也逐渐变薄,但粒度较细。因为洪积扇具有这些性质所以洪积扇可以用作耕地,如果洪积次数较多话就可以形成洪积平原,这更可以作为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了。如果条件允许的话也可以在洪积扇边缘地带修建房屋。

四、地质灾害及其防御措施

1.地质灾害

所谓地质灾害是指由地质作用(天然的及人为的)对人民生命财产和国家建

设事业造成的危害。简单地说就是地质作用造成的灾害。地质灾害特别是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形成,需有致灾地质作用的发生和与受灾对象(人、物、设施)的遭遇两个必要环节。没有致灾地质作用发生就不会有地质灾害.这是不言自明的;而只有致灾地质作用发生,若不与有价值的受灾对象遭遇,未造成灾害损失,也不能称为地质灾害。地质灾害具有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地域广、造成损失大、突发性强、无规律性等特点。对天然地质灾害的发生,人们少有干涉能力,故其预防重点应放在防止受灾对象与之遭遇上;对于人为地质灾害的发生,人们握有较大控制能力,其预防重点应放在防止其作用发生上。天然地质灾害是自然界中自然发生的非人为的自然地质运动现象。但是其在一定情况下会造成人们生命财产和建设事业的危害,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坏的影响。搞好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的前提和基础就是搞好相应的地质环境调查研究。在这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做出相应的科学的判断,为地质灾害的防护提供科学的依据。

地质作用包括由地球内、外动力造成的地壳物质运动(物理的或化学的)及地球物理场。内动力地质作用主要由地质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引起,如地震、火山喷发等;外动力地质作用常是岩石圈与水圈、大气圈及生物圈的活动相互结合的产物,如斜坡重力作用,水力、风力侵蚀、堆积作用,生物活动,特别是人类工程活动引起的地面、地下岩土体变形及水、气运移与成分变化等。对人类生存与发展有明显影响的地球物理场有地温场、地磁场及地应力场等。这些地质作用的发生常常伴随着地质灾害的发生。

2.常见地质灾害及防御措施

2.1.地震

地震是多种多样的,按成因可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天然地震包括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塌陷地震。构造地震是由于地壳的构造运动,在岩层中逐渐积累了巨大的地应力,当地应力超过岩层强度时,地下岩石破裂、错动,把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从而引起周围物质震动,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导致地面产生震动,称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是由于火山爆发引起的地震,是火山爆发时所引起的能量冲击而产生的地壳震动。塌陷地震是地表或地下岩石突然发生大规模崩塌或陷落,产生强大冲击波而导致的地震。人工地震是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地震,如爆破、核试验、兴建水库诱发的地震等。

目前人类还无法有效地防止地震灾害,而只能采取一些预防措施,减轻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我们可以在研究活动断裂与地震活动性规律的基础上,编制全国性和区域性地震区划图,为城市建设和大型工程建设布局提供依据。在以上基础上建立抗震建筑工程标准,严格按基本烈度进行工程设计和施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最后就是加强地震的监测与预报工作以减少我们的生命财产损失。

2.2.泥石流

泥石流是山区特有的一种自然现象。它是由于降水而形成的一种带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条件的特殊洪流。泥石流的形成需要有利于贮集、运动和停淤的地形地貌,有丰富的松散土石碎屑固体物质来源,有短时间内可提供充足的水源和适当的激发因素等外界条件。我们常见的就是降雨型泥石流和共生型泥石流。降雨型泥石流:是指在非冰川地区,以降雨为水体来源,以不同的松散堆积物为固体物质补给来源的一类泥石流。根据降雨方式的不同,降雨型泥石流又分为暴雨型、台风雨型和降雨型三个亚类。共生型泥石流:这是一种特殊的成因类型。根据共生作用的方式,它们包括了滑坡型泥石流、山崩型泥石流、湖岸溃决型泥石流、地震型泥石流和火山型泥石流等亚类。

对于泥石流的防御我们可以采取两方面的措施。一方面采取保护和恢复地表植物,科学利用利用土地资源,在崩塌地段禁止耕作,减少水土流失,恢复流域生态环境,改善地表汇流条件,调节径流和削减山洪动力等生物措施来控制和减少泥石流的物质来源。另一方面在流通区内修建多级留有排水孔的拦挡泥石流的坝体以削减下泄的固体物质总量及洪峰流量,同时在泥石流的形成区修建蓄水、引水工程已控制发生泥石流的水动力条件。映秀镇周围的山体都修建了这些引水工程以防治地震后的山体引发泥石流。

2.3.滑坡和崩塌

崩塌是在特定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地质灾害,地形地貌、地层岩性与岩体结构、地质构造是崩塌形成的物质基础,而降水、地下水作用、振动力、风化作用等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常常是崩塌诱发的原因。对于崩塌的防治常常采用避让和工程治理措施。在选择场址时,我们要尽可能的避开崩塌地段,对已建成在危害岩体范围内的建筑物尽可能的搬迁。对无法避让的地区采取工程治理措施,我们可以修建明硐、棚洞等遮挡建筑物,在近坡脚或半坡脚上修筑落石平台、落石槽、栅

栏、挡石墙等来拦截滚石,也可以在不稳定突出的岩石或孤立石临空一侧或下方进行支撑等措施来防治崩塌。我们在前往映秀镇的途中就看见了一处棚洞来防治崩塌的。我们也可以加大崩塌的预测和预报,对一些地方进行必要的工程地质测绘,查明崩塌产生的条件和可能产生崩塌的范围以减少我们的财产损失。

滑坡是在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的影响下,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整体或局部保持岩土体结构向下滑动过程和现象及其形成的地貌形态。滑坡是地质灾害中的主要灾种,对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危害严重。滑坡的治理常常采取“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我们不仅仅要加大滑坡的预测预报,也要进行相应的工程治理措施。我们可以在坡顶和滑坡范围内修建一些排水工程来减少地表水和地下水渗入坡体来增强滑动面的抗滑能力。其次我们也可以将较陡的边坡变缓或将滑坡体后缘的岩土体削去一部分进行减载以减少下滑力。只要是可以消除或削弱斜坡稳定性因素及降低滑坡体的下滑力和提高滑坡体的抗滑力的工程措施都可以采取。

五、实习心得

通过此次实习我掌握了从理论向实际过度的一些方法,粗略的理解了流水地质作用和流水地貌在野外与书本上的区别。让我更懂得如何从微观向宏观过度以及宏观与微观的实际巨大区别,帮助我更好的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与实际并重。通过实习我对一些常见的流水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貌有了一个完整的了解,以及对流水地貌如何进行利用有了一定的把握,在实际利用中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映秀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设计者充分的考虑了当地的地质构造和地貌,制定出了不同的设计方案和施工方案。在针对灾后留下的一些隐患地质灾害,当地部门也制定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通过这次实习,让我懂得了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要理论联系实际、理论结合实际、理论服务实际、实际指导理论的道理。

篇2:地质实习报告1

林州市地处太行山东麓,西依太行山连接黄土高原,东连华北平原,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的分界线上,林州地区各种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现象典型多样,并且出露良好,区内交通便利具有较好的实习条件,因此,从10月31日——11月4日进行了为期5天的实习,主要的实习对象是林州野外地质地貌以及本区的土壤、植被、气候等。

本次实习的主要目的在于:

一、通过实习来印证、丰富和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

二、通过实习,初步学会观测和分析实习地区的地质、地貌、土壤、水文和植被等自然地理现象,并掌握地质野外工作的一般方法,掌握地貌、土壤等野外考察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为将来教学和进行乡土地理调查打下基础。

三、通过实习,了解实习地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的关系,以培养学生的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一、林州简介

我们这次实习的地点是位于河南省西北部晋冀豫三省交界处——林州,林州市区处于林州盆地之内,北纬36°线大致横穿林州盆地中央。盆地西界为太行山,东部为低山丘陵,北止于太行山与东部丘陵相接的姚村,难道东部丘陵与太行上相连接的合涧镇。盆地略呈南北延伸的长方形,南北长35公里,东西宽约5-10公里。盆地形态很完整,构成一个独立的自然单元。林州市位于盆地东缘,恰在盆地纵长方向上的中央。盆地海拔450米,盆地内为第四系黄土覆盖,土层深厚,地表平坦。盆地走向为北北东—南南西向,西侧的太行山受林州断层制约并为断层仰测,平均海拔高出盆地400—500米,东侧为东部丘陵,高出盆地100—200米,为林州断层的下降盘。

对于此次实习地林州,根据一路所见及一些书本知识,我把林州的概况分为以下几大方面。1.地质基础

林州地区出露的地层最古老的是太古界片麻岩,最新的是近代冲积层。其中发育较为完善的是太古界、远古界和下古生界地层,上古生界和中古生界地层本区缺失或为新生界地层所覆盖。本区地质现象丰富多样。三大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都有分布,其中变质岩和沉积岩分布最为广泛;地层多样,太古界、元古界、中生界、新生界地层均有分布,太古界地层主要分布着各类片麻岩,元古界地层以石英岩为主,古生界的寒武纪地层分布有竹叶状灰岩和鲕状灰岩,奥陶纪地层主要为灰岩,新生界未胶结的沉积物,各种规模的褶皱、断层等地质构造典型。2.褶皱和断层构造

林州盆地地处太行山南段山前过渡带(指太行山主要山体与华北平原之间的倾斜地带),大地构造位置属于山西台背斜东部边缘的太行山隆起,中生代的构造变动是太行山南段的前中生代地层形成宽缓的背斜隆起,并伴随着大量的断裂发育和岩浆侵入活动。林州盆地的西侧为林州断层,在地形上为陡峭的悬崖,断层线走向为nne。断层在盆地西部延长35公里,断层的上升盘位于断层西部,平均高出林州盆地400—500米,基部出露的是太古界片麻岩,上覆远古界震旦系石英岩和古生界页岩、鲕状灰岩。林州盆地是伴随着林州断层生成的,又形成了盆地内许多强度不等的褶皱构造,在盆地边缘常形成小型褶皱出现。在盆地西侧山体,断层的接触关系是太古界片麻岩与中奥陶纪灰岩相接触。3.地表形态

林州地区大致可分为三部分:西部是陡峻的太行中山,浑圆的中部丘陵和黄土覆盖的林州盆地。4.气候状况

林州盆地位于华北大平原的西南部和山西高原的交界地带,东部距海不远属于北温带东亚季风气候区的范畴。按行星风讲,一年中受盛行西风的影响很重。气团方面则是基地气团和热带海洋气团的交替又严重地支配了这里的气候规律。5.水文概况 本区河流皆发源于太行山东坡,与太行山构造方向近于垂直,盆地北部为漳河,中部为洹河,南部是淅河,各和均由西向流经盆地,在盆地东部的平原地区先后与卫河上源各河交汇。各河谷水文均具有干燥气候区域、山地和平原的河谷特征。河流在山中时,比降大,下蚀力强,到盆地中心河流干涸成砾石浅滩。6.土壤概况

本区土壤磷、钾肥充足,透水、蓄水性适中,肥力较高,但植被稀疏,坡陡土薄,冲蚀作用严重。若能按坡度的急缓,划分宜农、宜林、易牧的范围,开展水土保持,增施氮肥,则土壤的肥沃程度必能更高。7.植被概况

林州地区的天然树木,早被砍伐破坏,现有树木基本上是近几十年植树造林的结果。植被中主要的树种有槲、栎、槐、杨、板栗、山楂、山皂荚等,草本有蓑草、苦草及木本科草类等为优势种。8.交通状况

篇3:新安煤田二1煤层地质特征

1煤系地层及构造特征

该区地层属华北地层区、豫西地层分区、渑池—确山小区。区域地层走向为北东向, 倾向南东, 由老至新依次为中元古界汝阳群、新元古界洛峪群, 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 中生界三叠系, 新生界新近系及第四系。石炭统本溪组 (C2b) 与下伏中奥陶统马家沟组为平行不整合接触, 新生界不整合于下伏地层之上, 由西到东逐渐增厚, 地貌由丘陵过渡为冲积平原。其中石炭—二叠系是区内最主要的含煤地层。构造以褶皱和断裂为主。褶皱有陕新背斜、新安向斜、土古洞背斜、铁门向斜。区域断层按走向分为北西、北东、近东西向和近南北向4组。主要断层有:石井河断层、许村—香坊沟断层、龙潭沟断层、省磺矿断层、马窑—祖师庙断层。

2煤层特征

根据新安煤田正村煤矿资料, 煤层倾角10~13°。含煤地层由老至新依次为太原组、山西组、石盒子组, 总厚度575.15 m, 划分为8个煤段, 含煤30层, 煤层总厚6.75 m, 含煤系数1.17%。全区仅二1煤层为全区可采, 其他煤层属不可采或局部可采。可采煤层厚3.65 m, 可采含煤系数0.63%。

(1) 全区可采煤层为二1煤层, 赋存于山西组下部, 上距砂锅窑砂岩78.40m, 下距 L7灰岩16.69 m。

煤层结构较简单, 一般夹矸层数1~3层, 最多达8层。夹矸单层厚0.04~1.54 m, 平均0.49 m。夹矸岩性为黑色砂质泥岩、泥岩或炭质泥岩。二1煤层底板为灰及深灰色粉砂岩或细粒砂岩, 夹黑色泥质条带, 其直接顶板多为炭质泥岩、泥岩、砂质泥岩, 部分地段为细、中粒砂岩 (大占砂岩) 。煤层顶板平整, 底板有起伏现象。由于顶板平整、底板起伏, 致使煤层厚度发生变化, 底板下凹处煤层变厚, 底板上凸处则煤厚变薄乃至尖灭。

(2) 局部可采煤层有3层, 即一1、二2和二4煤层。

①一1煤层:位于太原组底部, 顶板为太原组生物碎屑灰岩, 底板为本溪组铝土质黏土岩或铝土岩。属较稳定型煤, 煤层厚度0.22~2.07 m, 平均0.89 m, 煤层结构简单, 偶含夹矸1~2层, 厚0.14~1.55 m。为块状无烟煤。②二2煤层:赋存于山西组中下部, 夹于砂质泥岩、泥岩之中, 下距二1煤层约15 m, 上距砂锅窑砂岩54 m, 煤层厚0.50~8.50 m, 一般厚0.64~1.35 m, 煤层结构简单, 分布不稳定, 局部含夹矸1层。③二4煤层:位于山西组上部, 夹于砂质泥岩、小紫泥岩之中, 煤厚一般为0.24~3.20 m, 煤层结构复杂, 有分叉现象, 属不稳定的局部可采煤层。

3煤质

二1煤层为灰黑色, 条痕黑灰色, 具玻璃光泽, 多呈粉状产出, 结构疏松, 属构造煤类。煤岩类型属半亮型煤。煤的视密度平均为1.39 t/m3, 真密度测试结果为1.50 t/m3。据显微定量结果, 煤中有机组分平均为90.8%, 其中镜质组73.1%, 半镜质组15.8%, 半丝质组1.3%, 丝质组0.6%;无机组分占9.2%, 其中大部分为黏土矿物, 含量达7.4%, 占无机组分总量的90%。镜煤最大反射率平均为2.30%。二1煤层原煤灰分 (Ad) 产率平均为18.39%。灰熔融软化温度 (ST) 1 280 ℃, 属高熔融灰分。原煤全硫 (St, d) 1.79%。磷、砷含量较低, 磷平均为0.017%, 砷含量平均为0.7×10-6~2.2×10-6。原煤挥发分 (Vdaf) 平均15.87%。二1煤层干燥基恒容高位发热量 (Qgr, v, d) 为28.76~28.90 MJ/kg, 属高热值煤。依据GB 5751—86《中国煤炭分类国家标准》二1煤层应属低中灰、 中硫、低磷、高熔融性粉状贫煤, 属非炼焦用煤。

4瓦斯

底板标高+150~+25 m 水平的二1煤层, 瓦斯涌出量为10~15 m3/t;+25~-200 m水平的二1煤层, 瓦斯涌出量为15~25 m3/t, 应属高瓦斯煤层。二1煤层煤尘具有爆炸危险性。为防止瓦斯集聚, 开采中还应注意监测和通风。二1煤层属不易自燃煤层。地温梯度值1.76~2.37 ℃/hm, 平均地温梯度值2.03 ℃/hm, 属于正常增温地区。二1煤层底板温度的变化基本上随煤层埋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二1煤层底板标高-300 m水平以深, 可能会出现因地温梯度增高而形成的一级热害区。

5煤层厚度变化特征

新安煤田含煤地层为石炭—二叠系, 其中普遍可采1层 (二1煤) , 局部可采3层 (一1、二2、二4) , 主要煤种为烟煤, 其中含少量焦煤。二1煤层赋存于二叠系下统山西组大占砂岩下, 上距砂锅窑砂岩60~70 m, 下距L7灰岩12~20 m, 层位稳定。据钻孔及井巷工程揭露, 煤厚0.26~18.88 m, 平均4.22 m。

(1) 新安煤田煤层厚度变化大。

据井田内勘探钻孔揭露的煤厚资料统计, 煤厚变化在 0~18.88 m之间, 平均煤厚4.22 m。其中, 煤厚<1.5 m 的比例较高, 达24%;煤厚>9.0 m的较少;煤厚基本稳定在1.5~ 6.0 m, 占54%。煤层变异系数89.6%, 可采指数0.84, 该区煤层属不稳定煤层。新安煤田煤层变化较大, 为叙述方便将其分为3个区片:铁门片、北冶片和狂口片。①铁门片 (铁门镇东南煤层) 煤层最薄0.02 m, 最厚可达9.01 m, 平均4.00 m。据江村—南李村—郁山井田资料, 二1煤层沿倾向和走向均有突然增厚或变薄现象, 煤层结构简单, 一般不含夹矸, 局部含矸1层, 矸厚0.06~0.55 m, 岩性多为泥岩或炭质泥岩。②北冶片 (指铁门镇东北—北冶东部煤层) 煤层厚0~18.88 m, 平均厚4.32 m, 结构复杂, 含矸0~5层。③狂口片 (北冶北部煤层) 煤层厚0~5.91 m, 结构简单, 含夹矸2~3层, 厚0.2~0.3 m。局部缺失。煤层顶板为大占砂岩或砂质泥岩, 底板为细砂岩或砂质泥岩。

煤层沿走向和倾向均有较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厚、薄煤带相间分布, 煤厚局部呈突变关系, 煤层整体上呈似层状、藕节状或透镜状, 倾向表现尤其明显。在走向上, 井田中部煤层厚度变化较大, 东部、西部变化较小;在倾向上, 由浅部到深部, 煤厚变化由不稳定到稳定, 厚薄煤带相间分布。 总体为西部厚、东部薄、北部厚、南部薄。

(2) 新安煤田煤厚变化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

①沉积环境是决定二1煤层厚度的前提条件。②山西组二1 煤层段岩层沉积过程中, 由于沉降的不均衡性, 形成次级的隆起和拗陷, 因拗陷区比隆起区先进入泥炭沼泽化阶段, 且持续的时间长, 故形成了较厚的煤层。③塑性的二1煤层在区内厚度最大, 且赋存于刚性的大占砂岩和L7灰岩层间, 在印支、燕山构造运动的应力作用下, 产生对应于构造形式的塑性流变, 原生结构被破坏, 原始厚度被改变, 有利地段形成厚煤带, 反之, 形成薄煤带。

6结语

新安煤田二1煤层为低中灰、 中硫、低磷、高熔融性粉状贫煤, 属非炼焦用煤;属高瓦斯煤层, 为防止瓦斯集聚, 开采中也应注意监测和通风;属煤尘有爆炸危险性的煤层;属不易自燃煤层;属正常增温地区, 但当二1煤层底板标高-300 m水平以深, 可能会出现因地温梯度增高而形成的一级热害区。二1煤层厚度在区内变化较大, 这是多种因素制约的结果, 但影响该区煤层厚度的主要因素是原始沉积环境和后期构造。

摘要:对新安煤田煤系地层及构造特征、煤层特征进行了分析与归纳, 阐述了二1煤的煤层、煤质、瓦斯、煤层厚度变化特征及影响厚度变化的因素。上述分析对该区区内找煤、煤矿生产开采以及煤矿开采过程中瓦斯、煤尘、地热等灾害防治工作有较大的借鉴、参考意义。

篇4:浅析岩土工程地质勘察1

【摘要】目前,我国经济在随着快速的发展,而城市建设的速度也随之前行,尤其在岩土工程当中的勘察方法也在不断的革新与进步,并成为了工程建设的一个先导,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结合岩土工程勘察的目的和任务,详细分析了目前岩土工程主要的勘查方法并提出个人建议。

【关键词】岩土工程;地质勘察;建议

【Abstract】At present, China's economy in rapid development, and also with the speed of urban construction before the line, especially in the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investigation methods are among the continuous innovation and progress, and became a pilot project construction, has an important effect. I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purposes and tasks,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major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exploration methods and make personal recommendations.

【Key words】Geological survey;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recommendations

岩土工程勘察在快速的发展过程中,不论是在体制还是在勘察方法、计算机辅助软件、勘察报告编制等各方面工作都有了较大的进步,并且还在在不断优化中。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地基和基础以及地下工程的关系。由于地基土解决哪些主是因地而异的,在接受一项岩土工程勘察任务时,必须明确该工程的主要技术矛盾是什么,需要要技术间题。在对设计意图和设计要求以及建筑物荷载情况了如指掌的情况下,在岩土工程勘察实施过程中,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就基础及地下工程的设计、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给以充分的论证和分析,最终提出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解决方案。只有这样,岩土工程勘察才能提高勘察成果质量,才能有较大的市场。

1. 岩土的分类及其工程性质

1.1岩石的分类及其工程性质。岩石的分类,岩石是天然产出的具有一定结构的矿物天然集合体,少数岩石也可由玻璃或生物遗骸组成。岩石构成地壳及上地幔的固态部分,也是地质作用的产物。目前岩石的主要按其形成原因来分,可以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类。岩石的工程性质,岩石的工程性质是指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岩石的工程性质的因素主要有矿物成分、岩石的机构和构造及分化程度。岩石的物理性质主要包括的指标有比重,重度,孔隙性,吸水性,软化性,抗冻性。岩石的力学性质主要包括岩石的变形特性,岩石的强度特性(抗压强度、抗剪强度、抗拉强度)。

1.2土的分类及其工程性质。土的分类土是一种三相体系,其主要物质成分包括作为土骨架的固体矿物颗粒(固相)、孔隙中水及其溶解物质(液相)和气体(气相)。根据地质成因土的工程分类主要包括残积土、坡积土、洪积土、冲击土、湖积土、海积土、冰水沉积土和风积土。土的工程性质土的物理性质指标有土的颗粒比重、重度、含水量、饱和度、孔隙比和孔隙率等。土的工程特性主要有渗透性、压缩性、抗剪强度、触变性和蠕变性、塑限性等。

2. 岩土工程勘察的目的和任务

2.1勘察场地概貌。查明勘察范围内场地原始地形、地貌,岩土层的成因、类型、深度、分布、工程特性和变化规律,分析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和均匀性。

2.2埋藏物情况。查明埋藏的河道、沟浜、墓穴、防空洞、旧基础、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及其分布范围。

2.3地质作用的影响。查明影响建筑场地稳定性的不良地质作用(包括:岩溶、滑坡、危岩和崩塌、泥石流、采空区、地面沉降、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活动断裂等)和特殊土(包括软土、填土、污染土、湿陷性土、膨胀土、红粘土、多年冻土等)的类型、成因、分布范围、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并提出相应防治措施的建议。

2.4地下水埋藏情况。查明地下水埋藏情况、类型、补给及排泄条件,地下水位,水位变化幅度及规律;评价地下水(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对基坑工程还应查明各土层的渗透性质,分析评价地下水的静水压力、动水压力及浮托力的作用和影响;预估产生基坑突涌、流沙(土)或管涌等地下水不良作用的可能性及危害程度,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建议;提供基坑施工降水的有关技术参数及施工降水方法的建议;提供用于计算地下水浮力的设计水位。

2.5基坑周边环境。基坑工程还应查明基坑周边环境,提供基坑设计所需的岩土参数,分析评价放坡开挖的可能性和基坑边坡稳定性,适宜选用的支护结构类型及其稳定性,基坑开挖与降水对地基变形、周围建筑物和地下设施的影响。

3. 岩土工程勘察等级的划分及其要求

不同的建筑物的重要性也不同,其破坏后产生的后果严重性也不同。因此针对工程重要性的不同以及场地和地基复杂程度的差异,岩土工程的勘察也要划分不同的等级,针对不同的等级,各个勘察阶段的工作內容、方法及详细程度也会具有显著地差别。

3.1下面介绍几种岩土工程重要性等级的划分。

3.1.1根据工程的规模和特征以及工程破坏或影响正常使用所产生的后果,将工程分为三个重要性的等级,如下所示:一级工程:工程性质是重要工程,破坏后引起的后果属很严重二级工程:工程性质是一般工程,破坏后引起的后果属严重三级工程:工程性质是次要要工程,破坏后引起的后果属不严重。

3.1.2根据地基复杂程度,可按规定分为三个等级,具体划分如下:一级地基(复杂地基):特征是岩石种类多,很不均匀,性质变化大,需特殊处理,多年冻土,严重湿陷、膨胀,盐渍,需要专门处理,;满足前面一个特征及以上者。二级地基(中等复杂):特征是岩石种类多,不均匀,有特殊岩石;满足前面一个特征及以上者。三级地基(简单地基):特征是岩石种类单一,均匀,无特殊岩石;全部满足前面全部特征。

3.2岩石工程勘察等级的划分。确定了上面的工程的重要性等级、地基等级复杂程度等级以后,就可以进行岩土工程的勘察等级的划分了,具体划分如下,岩土工程勘察等级分甲、乙、丙三级。甲级:在工程重要性、场地复杂程度和地基复杂程度中,有一项或多项为一级。乙级:除勘察等级为甲级和丙级以外的勘察项目。丙级:工程重要性、场地复杂和地基复杂程度等级均为三级的。

4. 岩土工程勘察的主要方法

4.1工程地质测绘。工程地质测绘是岩土工程勘察的基础工作,一般在勘察的初期階段进行。这一方法的本质是运用地质、工程地质理论,对地面的地质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分析其性质和规律,并藉以推断地下地质情况,为勘探、测试工作等其他勘察方法提供依据。在地形地貌和地质条件较复杂的场地,必须进行工程地质测绘但对地形平坦、地质条件简单且较狭小的场地,则可采用调查代替工程地质绘。工程地质测绘是认识场地工程地质条件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高质量的测绘工作能相当准确地推断地下地质情况,起到有效地指导其他勘察方法的作用。

4.2勘探与取样。勘探工作包括物探、钻探和坑探等各种方法。它是被用来调查地下地质情况的并且可利用勘探工程取样进行原位测试和监测。应根据勘察目的及岩土的特性选用上述各种勘探方法。物探是一种间接的勘探手段,它的优点是较之钻探和坑探轻便、经济而迅速,能够及时解决工程地质测绘中难于推断而又急待了解的地下地质情况,所以常常与测绘工作配合使用。它又可作为钻探和坑探的先行或辅助手段。但是,物探成果判释往往具多解性,方法的使用又受地形条件等的限制,其成果需用勘探工程来验证。钻探和坑探也称勘探工程,均是直接勘探手段,能可靠地了解地下地质情况,在岩土工程勘察中是必不可少的。其中钻探工作使用最为广泛,可根据地层类别和勘察要求选用不同的钻探方法。当钻探方法难以查明地下地质情况时,可采用坑探方法。坑探工程的类型较多,应根据勘察要求选用。勘探工程一般都需要动用机械和动力设备,耗费人力、物力较多,有些勘探工程施工周期又较长,而且受到许多条件的限制。因此使用这种方法时应具有经济观点,布置勘探工程需要以工程地质测绘和物探成果为依据,切避盲目性和随意性。

4.3原位测试与室内试验。原位测试与室内试验的主要目的是为岩土工程问题分析评价提供所需的技术参数,包括岩土的物性指标、强度参数、固结变形特性参数、渗透性参数和应力、应变时间关系的参数等。原位测试一般都藉助于勘探工程进行,是详细勘察阶段主要的一种勘察方法。原位测试的优点是试样不脱离原来的环境,基本上在原位应力条件下进行试验所测定的岩土体尺寸大,能反映宏观结构对岩土性质的影响,代表性好。试验周期较短,效率高尤其对难以采样的岩土层仍能通过试验评定其工程性质。缺点是试验时的应力路径难以控制、边界条件也较复杂有些试验耗费人力、物力较多,不可能大量进行。室内试验的优点是试验条件比较容易控制边界条件明确,应力应变条件可以控制等入可以大量取样。

4.4现场检验与监侧。现场检验与监测的主要目的在于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提高工程效益。现场检验的涵义,包括施工阶段对先前岩土工程勘察成果的验证核查以及岩土工程施工监理和质量控制。现场监朋则主要包含施工作用和各类荷载对岩土反应性状的监测、施工和运营中的结构物监测和对环境影响的监测等方面。检验与监测所获取的资料,可以反求出某些工程技术参数,井以此为依据及时修正设计,使之在技术和经济方面优化。

5. 加强岩土工程勘察的建议

5.1加强勘察设计单位的质量认证,健全质量管理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确立了以过程模式作为标准的结构。勘察设计企业应通过有效应量管理体系的要求,运用过程方法,采用PDCA循环进行岩土工程勘察的实施和管理,持续改进。提高勘察设计的能力,增加顾客的满意程度。

5.2采用先进的岩土工程勘察技术。在岩土工程勘测中,为了避免勘探点布置的随意性,可使用克里格法。在岩土工程分析评价中,为提高精确度,可使用多道瞬态面波勘探技术和高密度点法。岩土工程勘测中,为了准确确定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可使用回归分析。岩土工程勘测资料的整理中,为了保证成果的正确性,应使用计算机进行处理。

6. 结束语

技术性问题是制约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向前发展的瓶颈,因此要高度重视勘察技术的提高和改良。在实际工作中,要尽可能地采用高科技的勘测方法和仪器设备,确保勘察结果的准确性,另外加强勘察人员的技术水平也是至关重要的。总之,随着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在地质勘察工程中应用,地质勘察工作必将迈向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赖惠明.岩土工程勘察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探讨[B].四川建材,2007.3.

[2]王俊杰,高飞,刘桂枝.特殊岩土的岩土工程勘察技术探讨[J].科技传播,2011.9.

篇5:计算机地质学上机实习报告1

一、实验目的通过完成数据统计和预处理程序的设计和实现及完成算例,掌握统计一组数据的极值、均值、方差、变异系数及进行数据预处理的方法。

二、实验内容:建立原始数据文件、鉴别并剔除异常值、得出样本的统计特征。

三、实验步骤:

1、打开地学信息系统。

2、文件操作——新建原始数据文件——输入原始数据(按照格式)

3、文件操作——保存原始数据文件(注意文件名和文件保存地点)

4、预处理与统计——数据管理

5、“开始计算吗?”——确定

6、“请选择(A-Q)”——A、数据预处理

7、“请选择(A-D)”——A、鉴别并剔除异常值

8、“剔除第几个变量的异常值?”——从1~9逐个进行

9、“请选择异常值剔除准则(1-2)?”——

1、4-SIGMA准则

10、“要剔除吗(Y/N)?”——N11、“继续地质数据预处理(Y/N)”——Y(会重复出现6以后的步骤,在第8步中输 入1~9,逐个进行处理)

12、最后一个“继续地质数据预处理(Y/N)”——N13、“请选择(A-Q)”——Q、返回

14、文件操作——保存计算结果(注意提供文件名和文件保存地点)

15、预处理与统计——统计特征

16、“开始计算吗?”——确定

17、“统计第几个变量的特征值?”——从1~9逐个进行

18、“进行正态分布检验吗(Y/N)?”——N19、文件操作——保存计算结果(注意提供文件名和文件保存地点)

四、实例结果

1、原始数据文件

15,9

1,1.766115,3.481379,52.62,5.70,15.27,9.95,5.82,9.60,1158

2,1.728760,3.234192,52.52,2.20,38.92,2.40,1.04,1.40,1578

3,1.715418,3.682390,61.10,5.20,23.35,2.78,2.86,1.36,1372

4,1.459392,3.982461,30.36,33.59,28.21,3.09,0.89,1.58,1383

5,1.738305,3.505710,71.90,4.00,14.59,2.33,1.04,1.55,1285

6,1.713323,3.293934,53.58,1.80,37.84,3.23,1.09,1.80,1564

7,1.751741,3.482815,66.16,4.00,18.59,4.46,1.38,1.61,1320

8,1.853637,3.461214,64.26,5.90,14.27,5.56,2.27,3.98,1230

9,1.649627,3.773592,55.80,7.80,23.89,4.19,3.11,2.23,1350

10,1.720903,3.392639,51.70,2.60,37.19,3.36,2.44,1.00,1549

11,1.737908,3.471311,59.20,3.70,30.48,2.75,1.18,0.94,1479

12,1.631849,3.824918,56.12,10.50,17.3,8.37,2.07,4.90,1233

13,1.720407,3.292416,56.06,4.60,36.00,1.17,1.23,0.31,1555

14,1.828789,3.497142,72.88,6.05,14.49,3.09,1.04,1.28,1290

15,1.709948,3.675595,67.90,5.40,15.84,4.39,2.96,2.19,12822、结果数据文件

鉴 别 并 剔 除 异 常 值:

计 算 均 值 和 标 准 差:

AX(1)= 1.715075S(1)= 9.024319E-02

AX(2)= 3.53678S(2)=.2117575

AX(3)= 58.144S(3)= 10.43159

AX(4)= 6.869333S(4)= 7.715266

AX(5)= 24.41533S(5)= 9.562974

AX(6)= 4.074667S(6)= 2.334777

AX(7)= 2.028S(7)= 1.315296

AX(8)= 2.382S(8)= 2.311914

AX(9)= 1375.2S(9)= 137.9431

使 第1列 元 素 升 序 排 列:使 第2列 元 素 升 序 排 列:据4-SIGMA 准则据4-SIGMA 准则

数 据 左 端 无 异 常 值!数 据 左 端 无 异 常 值!数 据 右 端 无 异 常 值!数 据 右 端 无 异 常 值!

使 第3列 元 素 升 序 排 列:使 第4列 元 素 升 序 排 列:据4-SIGMA 准则据4-SIGMA 准则

数 据 左 端 无 异 常 值!数 据 左 端 无 异 常 值!数 据 右 端 无 异 常 值!数 据 右 端 无 异 常 值!

使 第5列 元 素 升 序 排 列:使 第6列 元 素 升 序 排 列:据4-SIGMA 准则据4-SIGMA 准则

数 据 左 端 无 异 常 值!数 据 左 端 无 异 常 值!数 据 右 端 无 异 常 值!数 据 右 端 无 异 常 值!

使 第7列 元 素 升 序 排 列:使 第8列 元 素 升 序 排 列:据4-SIGMA 准则据4-SIGMA 准则

数 据 左 端 无 异 常 值!数 据 左 端 无 异 常 值!数 据 右 端 无 异 常 值!数 据 右 端 无 异 常 值!

使 第9列 元 素 升 序 排 列:

据4-SIGMA 准则

数 据 左 端 无 异 常 值!

数 据 右 端 无 异 常 值!

-1--2-

最 大 值:1.854 最 大 值:3.982 最 小 值:1.459 最 小 值:3.234 极差:.394 极差:.748 算术平均值: 1.715 算术平均值: 3.537 标 准 差:.09 标 准 差:.212 变异系数:.053 变异系数:.06

-4--5-

最 大 值:33.59 最 大 值:38.92 最 小 值:1.8 最 小 值:14.27 极差:31.79 极差:24.65 算术平均值: 6.869 算术平均值: 24.415 标 准 差: 7.715 标 准 差: 9.563 变异系数: 1.123 变异系数:.392-7--8-

最 大 值:5.82 最 大 值:9.6

最 小 值:.89 最 小 值:.31

极差:4.93 极差:9.29 算术平均值: 2.028 算术平均值: 2.382 标 准 差: 1.315 标 准 差: 2.312 变异系数:.649 变异系数:.9713、对结果数据进行解释

篇6:地质实习报告1

地质实习在一片欢呼声中终于结束了。想想,的确是该写总结了,毕竟一件事情完了以后写总结也是符合我的风格的。

实习之前,像面对很多新事物时自己的心态一样,既兴奋又害怕。这其中简单的道理在此我也不想明说,毕竟大部分人,我想,在面对这些新事物的时候,感觉应该和我差不多吧!

无论是害怕或者兴奋,地质实习的确是一件麻烦的事情,不仅我感到麻烦,连我爸都感到了麻烦,没有这个实习,我还可以在家或者北京多呆几天。在我爸看来,在哪呆这八天,都比在实习基地呆八天更值得。我也是这么认为的。

但是,实际情况比我想象的要好的多,除了吃饭。吃饭,其实并不是件麻烦的事情,但是,在刘家场,吃饭却变成了一件相当令人感到恶心的事情。先不说每天凌晨六点的早餐,上午十点四十的午餐,下午四点四十的晚餐把我们的生物钟搅乱一番,午餐不是土豆没放盐,就是咸汤跟白开水似的。我不知道这里的厨师是通过什么潜规则进来的。

其实,吃饭跟实习总结关系并不是很大,在此说明只是为了抱怨而已,别无他意。

很多人在实习还没有结束的时候就已经感觉到,这次实习打酱油的成分很大,对我们学生来说是的,甚至对老师也是的。老师草草讲完了事,知识点直接记在本子上就万事大吉,大家也喜欢这种方式,反正不是地质专业的,早早写完,早早下山,省的热得难受。

但是在这我还是想说那句话,除了打酱油,我们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去做或者去思索。

我是一个生长在镇上的孩子,加之我们那地处平原,很少有机会去爬山,即使有,也可能会因为家里人的宠爱,以及自己的胆小怕事而使之泡汤。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是,我们那边的山都是开发过的,上去还要门票。

终于有机会来到了山区,其实这种说法并不是特别的严谨,毕竟最高峰仅仅有五百米之高在地理的定义里这还算不上是山区,但是,蜿蜒的之字形公路,浓密的树林,以及手机信号全无这些迹象都告诉我,这里是山区。

漫步在这所谓的山区里,老师在前面讲解,我们在后面把实习当成郊游,时而与同旁边的学争论地上的是南瓜还是苦瓜,时而拿着手中的锤子敲敲旁边的石头。一切对我来说尽管不能算是十分陌生,但是要想经常见到,也是十分不容易的。

当然,在这实习的八天里,我还是见到了我以前从未见过的东西比如说,溶洞。

实习的第二天,我们跟着老师驱车很远来到了新神洞,途中的趣事很多,比如小西天的猪八戒,接近一百八十度的公路转弯,还有在半路收到中国电信发来的“武陵常德欢迎您”的短信等等,不再一一讲述了。进到新神洞的第一感觉就是凉爽,毕竟内外相差接近十度,况且里面都是水,湿度很大。在我的印象里,很多时候很多人遇到一个从没见过的事物,总会有发出一种感慨。对于我来说,新神洞算不上雄奇,毕竟在电视上看到的溶洞要比这大的多或者好看的多,但是,这确实我第一次进到溶洞里,以前别说进,真的见都没见过。

进洞的感觉除了凉爽,还有的就是兴奋与激动,单上还有一丝恐惧。兴奋激动我想自是不必说的,凉爽也非常容易去理解,但是恐惧这个从于很多人来说好像都是不能理解的。就像我前边所叙述的那样,胆小加上恐高,还有地表的湿滑,的确使我心惊胆战的。

然而,这种心惊胆战,在很努按说是努力地跟上前面的女生,被几位女生玩笑般的戏谑,然后走到最高处的尽头的时候,恐惧的心情不敢说是荡然无存,至少消失不少,并且有一种自豪的感觉,或者说是一种征服。尽管对很多人来说,这算不得什么。

恐惧的心里不仅来源于对溶洞的无知,后来也对山的高耸感到有所畏惧。在松木坪电厂的时候,成片的煤堆,以及晃晃悠悠的石头,都令我十分无奈。爬吧,的确不敢,不爬,女生都上去了,唉„„最终,面子还是战胜了恐高,爬了上去。当然,还有后面的庙宇,还有后面的爬山掉沟里等等一系列事情。糗事,便不再一一介绍了。

经过这在山上一系列的行为,我发现一个不争的实施又被我给论证,就是就为女生的戏谑之言,“好没用啊”。

其实这句话并没有令我特别的在意,毕竟,这话我妈对我不止说了一遍,我也承认这一点。只是每次我妈说我的时候我总是说遗传不好,而现在我却只能无语„„

自然,整个实习期间的感触肯定不止是害怕这么单一,毕竟到外面去总是要学点什么东西的。其实,正向我前面所说的那样,这次实习总体上感觉打酱油的成分很严重,每天走形式般地上上山,写写字,然后画画图之外就是打升级了。正像班里在实习期之间成立个升级委员会这样半开玩笑的事情,其实颇具讽刺意味的。

诚然,如果这次地质实习仅仅只是打升级的技术提高了的话,我想于我于老师都是一种莫大的失败,毕竟这次的主要目的还是将书本上的那种理性的认识转变为感性认识,用句俗话说,就是将书本上看到的变成真实的。如果仅仅从这个角度出发,我想这次实习还是可以算是小有成功的,毕竟,砾岩、砂岩什么的还是见识到一些的。但是,我总是以为,地质实习不能简简单单地从这种认识石头的角度出发,毕竟,这里是大学,并且我们还是学到了一些地质学的知识的,而老师打酱油,学生打酱油的现象着实有些令人费解。

其实,说些发自内心的,我还是喜欢这种打酱油的姿态,虽然没学多少东西,当成山区旅游其实也是蛮不错的。当然,我仅仅是指这次地质实习而不是我生活中遇到的其他事情。毕竟生活中有一些打酱油的事情还是挺有意思的。

打酱油的还有地质实习记录。在我的想象里,这应该是一件令人头痛的事情,毕竟,在山上熟悉那些地层或者是石头的情况之后自己总结,肯定会大费脑筋。毕竟基础知识大家都不是很熟悉,一学期把别人三个学期要学的事情学完了。在此注意,我仅仅只是说学完了没有说学会了。东西没学多少,但是生活却是丰富的。除了每天吃饭,睡觉,上山,打升级,我还会干点别的事情,比如,购物。

刘家场购物给我的一大感触是,东西比荆州卖得贵。想想也是,毕竟从荆州到刘家场还是很有一段距离的。刘家场尽管不是什么著名的地方,但是美味还是有的,比如说刘家场的烤鸭。

我来自江苏徐州,我的家乡是一个很讲究吃的地方。虽然自不敢称为中国最著名的吃乡,但是我们那还是形成了中国第一个以吃为主题的文化节——“伏羊节”。因此,我也是是个吃货,来到一个地方只要经济承担得起,我就要去吃一次。经济承担的起是一个前提,比如,前两天在北京就想尝尝北京正宗的全聚德和徐州本的全聚德有什么区别,无奈锦囊羞涩,只能望而却步。而这里,不是北京,刘家场烤鸭也不是全聚德。十一块钱半只,吃上几次,我想我妈会原谅我的。

上一篇:小学周记100字:母亲的手下一篇:帮扶道德模范情况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