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拙政园游记作文

2024-05-14

苏州拙政园游记作文(精选9篇)

篇1:苏州拙政园游记作文

苏州拙政园游记作文

拙政园位于苏州市,和留园、沧浪亭,狮子林并称四大古典园林。这个暑假,爸爸就和我一起去参观了拙政园。

进了拙政园的大门,后面是一条小路,越往里走视野越开阔。渐渐地,小路变成了大路,眼前也出现了一个大池塘,里面开满了荷花,在阳光照耀下,显得更加娇艳欲滴。欣赏完荷花,我们继续往前走,不一会儿就来到一个长廊,我和爸爸在长廊休息片刻,休息时爸爸对我说:“拙政园是苏州古典园林中最大的一个,占地约5公顷,这里本是唐代文人陆龟蒙的故宅,元代是太宏寺,到了明代嘉靖初时,御史王给它起名为拙政园。‘拙政’之意,出自西晋文人潘岳的《闲居赋》。”听完后,我不禁感叹拙政园那悠久的.历史。

短暂休息后,我们沿着长廊,来到了园林西面。园林西面以一座滨水的方形鸳鸯厅为主。主要建筑有见山楼、远香堂,玲珑馆等。这些建筑物都传承了中国古典建筑方法。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远香堂了。它把“厅台楼阁廊”这五种中国古典建筑方法都结合在一起,设计非常精巧。爸爸还告诉我,中国南方的园林与北方不同,南方园林建筑以黑白为主,比较内敛秀美,如拙政园,而北方的园林却相对比较豪放大气一点,就像北京西郊的颐和园。我想,如果北方的园林是大家闺秀的话,那南方的园林应该就是小家碧玉了吧。

拙政园的设计精巧,结构紧凑,小巧的亭楼伴以湖水光影,美不胜收,真不愧是中国四大古典园林之首啊!

篇2:苏州拙政园游记作文

早就听说拙政园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这次的苏杭之旅,怎能不一览它的绝胜风景?

早晨,踏着薄薄的晨雾,我们从东门进入拙政园,一进入园内迎接我们的是一片苍翠欲滴的湘妃竹,竹子一个个挺拔高挑,肩并着肩,细长的竹叶也给整片竹林增添了不少清新优雅的格调,使我们的心情一下子愉悦起来。

穿过竹林,忽见一荷花塘,荷塘里水尤清冽,碧绿的荷叶密密匝匝地涨满了池塘,娇艳欲滴的`荷花就藏在那中间。或初崭尖角,嘟着粉嫩的小嘴儿,羞答答地躲在荷叶下;或娇媚盛开,迎风弄姿,亭亭茎直,优雅高贵,在阳光照耀下显得更加红艳。

复行数步,我们来到了“荷风四面亭”。亭上挂一幅对联“四面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寥寥几笔,勾画出拙政园春夏秋冬的风景特点。它坐落于荷塘的中央,亭子不大,但设计非常精致。亭内竖立着六根红漆大柱,青灰色的瓦整齐有序地磊成尖顶飞檐的亭顶,就连亭子里的栏杆也都雕刻着栩栩如生的花草,独具拙政园质朴、疏朗的特色。站在亭内倚栏远眺,只见四面池水清澈广阔,荷花芬芳吐艳。微风拂过,一缕缕清香淡雅的荷香从四面扑鼻而来,沁人心脾。果然是荷风四面,香远益清啊!

伴着荷香,陶醉于园中的流水、绿林、鲜花、奇石。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古香古色的“见山楼”。这个名字是取陶渊明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意。“见山楼”三面环水,两面傍山,是一坐两层具有江南风格的楼房。重檐卷棚,粉墙黛瓦,色彩淡雅,古香古色。细看“见山楼”,就会发现长长的楼身,繁复的楼头让“见山楼”看起来像一条即将飞腾的龙,而楼前那两架弯曲的桥就像是龙的胡须。远眺“见山楼”,真有“神龙见首不见尾”之说。我不得不赞叹古时劳动人民高超的技艺。

继续前行,便到了一座廊桥,斜跨于池水之上。廊桥造型秀美,线条柔和,朱红色的柱子和栏杆呈弧形。加上水光的映照和涵影,使廊桥就像一条滑落的彩虹,故有“小飞虹”之美称。在桥的另一侧,则刻满了一扇又一扇精致的花窗。每一扇窗花的造型都别具特色。依栏远望,能看到水如明镜般清澈,树如翡翠般青绿,花似美人般娇艳。亭榭似一幅清新动人的画展现在眼前。

我们又参观了“鸳鸯厅”,这是主人接待宾客的地方。外形飞檐翘角,富丽堂皇。进入厅内,原来里面还分前后两厅:前厅是男主人会客的地方,辉煌华丽,落落大方;后厅是女主人会客的地方,虽然不如前厅华丽,但也小巧别致,优雅舒适。最引人注目的是厅内那一扇扇明亮的大窗户,被隔成一个个六边形,发着蓝悠悠的光。从这里望出去,房屋、树木、草地似乎都被覆盖了一层雪白的霜,在炎炎夏日里立刻给人一丝清凉的感受。

篇3:苏州拙政园游记作文

中国古代道家“无为”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园林文化的影响很大, “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是明代造园家计成在《园治》中提出的中国传统园林的创作宗旨, 其精神内涵便是“道”之境界。道家重自然, 抑人工, 这一说法亦重自然, 道家讲“无为”这种说法其实也讲到了园林文化的“无为本质”, 但是园林文化与宫殿、坛庙建筑文化相比;一主退隐体憩, 谵泊冲淡, 一主功名进取, 灼华热衷;一为道, 一为儒是很明显的, 离弃宫殿坛庙而就园林, 便是文化心理上的“无为”。

苏州园林——拙政园, 其名“拙政”实为不仕而宦情不减之牢骚也, 晋潘岳《闲居赋》曰:‘筑树种树, 灌园鬻蔬’曰‘此亦拙政者为政’也。既然朝堂纷争, 人事不顺, 于是只得弃堂嚣尘, 转向静虚无为的自然去陶冶性情, 力图求得内心的平静, 步入另一种“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此时的“天人”关系, 是天巨人微, 以人之微力既然在实际上无力改变人生环境, 便企望在实际行为中超脱与功利与人事羁绊, 使精神追求融入自然的无限, 因此, 园主的内心境界, 是暂时放弃社会责任, 鄙弃功名, 清心寡欲, 追求与大自然之美景的“共乐”境界, 实则人的精神自由消融于自然美的境界, 这便是中国古典园林私家园林拙政园的“人化的自然”的文化精神与美学之魂。

二、拙政园的艺术特色, 形式构成

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在《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一文中提出:“我国的建筑, 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 绝大部分是对称的, 左边怎样, 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好象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 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叶圣陶先生用图画来比方, 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 不是美术画, 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 是不讲究对称的。”

(一) 布局自由, 合理

拙政园的布局、处理手法很有特色, 它特意避免中轴, 不讲究对称, 是自由式章法的典范。首先, 如果我们从拙政园的中部腰门进入, 与其正对的是主体建筑远香堂, 这样, 中部就形成一条隐形的中轴线。可在游览过程中这条隐形的中轴线便不覆存在, 因为当我们进入腰门时, 便有一座假山挡住去路, 要到远香堂, 两条路径可以选择, 一是踏石瞪, 缘曲溪, 或钻山洞……偏于东侧起伏弯环而前行, 这就否定了有门至堂的中轴直径;二是由假山西侧的小路或曲廊越过小溪上的曲桥至远香堂, 而这架于远香堂小溪之前的小桥, 又偏于远香堂的西南, 这就避免了中轴直径的形成。再看远香堂两侧, 西面可通曲廊以及东西向的倚玉轩, 由曲廊折西, 为一泓溪流, 其上架以廊桥“小飞虹”, 再向南则为“小沧浪”水院。这里, 一组建筑皆临水、架水、跨水而造, 到处荡漾着清远的水趣;至于远香堂东侧, 不远处有一黄山石假山, 石径而上为绣绮亭, 其南则为由云墙间隔而成的园中之园, 它完全由平地、山石、亭馆、花木构成, 这样, 远香堂两侧完全打破了均衡对称的布局, 它西面是水, 东面是山, 西南是轩、廓, 东西是亭、墙;西南是水院, 东南则是旱园……两面遵循自然地况, 顺势而下, 给人一种舒适的视觉享受。

(二) 型式求异

从拙政园的屋顶型式来看, 拙政园诸亭一般依其屋基平面而分别建圆攒尖、四角攒尖、六角攒尖、八角攒尖, 而同一型式的, 其宝顶式样也有所不同。此外, 还有卷棚歇山顶, 如绣绮亭、雪香云蔚亭, 而涵青亭, 则是大小三个卷棚歇山顶的复合型式, 在苏州颇为新异。至于“与谁同坐轩”亭, 更带有卷棚殿顶的新格局。

拙政园的亭, 基本上是单檐, 但天泉亭独用重檐, 这又打破了同一, 屋顶角反翘, 有水戗发戗和嫩戗发戗两种, 前者如绣绮亭, 倚虹亭, 其风格体现出夸张性的建筑风格, 具有秀逸、轻扬、活泼、飞动的艺术风格。

从拙政园的屋身建筑来看, 拙政园诸亭一般不设墙壁和门窗, 符合亭且虚灵以观景的要求。但又不千篇一律。其中除较多的拄间下部设半墙成平栏, 有的上敷坐槛, 有的还设富于曲线美的鹅劲椅外, 还有的一面或数面有墙和门窗, 如绣绮亭背面有墙, 上开空窗, 正面左右石柱间设栏杆;天泉亭内外两层, 内层设系列长窗成半窗, 呈封闭式, 外层设半墙半槛, 呈开敞式, 如此不一。

再从厅堂馆轩来看, 拙政园中部的远香堂为四亭, 完全是开敞式, 以池蓬为景, 而同处于中部的玉兰堂, 则为封闭式, 堂前庭院也属封闭型, 以玉兰为主景, 而鸳鸯厅, 四隅均有耳室, 又有不同。

在就书斋来说, 一般建筑总是居中的明间大, 两侧的次间小, 构成对称型式, 但拙政园的“海棠春”面阔两间, 一大一小, 打破了传统格局, 给人一种节律感, 显得极为别致, 更好地体现型式求异的艺术特色。

三、意境美

恽格在《雨田画跋》中说“境贵乎深, 不曲不深也”, 而文徽明在《拙政园图咏·蔷薇径》中提出:“窈窕通幽一径长, 野人缘景群芳, ”可见, 曲折幽深是苏州园林拙政园意境特色的典型特征, 同时它又是中国艺术东方文化典型的审美特征之一。

苏州园林拙政园曲折通幽的意境风格主要表现在曲径通幽、含蓄掩映、小廊回合等方面。

苏州园林拙政园里最富于审美意境的曲廊, 其中部的“柳阴路曲”廊是蜿蜒于平地的空廊。其曲折的构成既复杂多变, 又自然合度, 它以垂柳群为主要掩映物, 在期间随意穿插。人们如在荷风四面亭向西过桥至彼岸, 就可见空廊分作两路:一路向北数折而至;另一路向西, 不数步而有“柳阴路曲”匾额。由此又分为两路:一路向西南, 引往“别有洞天”;另一路向北曲折、自由地伸展, 这条曲廊的曲线特别迂回, 短短的一段竟有七个不同的走向, 有如北斗之折, 而又毫无矫柔造作之感。在“柳阴路曲”, 人们随着审美脚步的行进, 其廊柱之林也不断变换组合形态, 有如乐曲旋律之行进, 节奏之变化而眼前的廊轩挂落, 半墙坐槛, 垂柳叠石以及两侧景色的组合, 都在不断变换画面, 以其幽景引人入胜。

拙政园的造园主决不让人们一进园就一目了然, 像西方建筑那样, 坦露无遗, 而是尽量遮藏起来, 如人们一进腰门迎面就只见一座黄石假山挡住视线和去路, 为的是不让中部的园林点一下子进入到人们目中, 而且到了远香堂回头看来路, 由于湖石假山的阻隔, 又看不到明显的入口, 让园景含而不露, 充分体现了含蓄掩映的意境美。

指导老师:曹林娣

参考文献

[1]《苏州园林——凝固的诗》.曹林娣著.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9版.

[2]《中日古典园林文化比较》.曹林娣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9.

[3]《宫室之魂——儒道士与中国建筑文化》王振复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5版.

篇4:苏州拙政园游记作文

【关键词】感受性叙写 描写 想象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125-01

学生作文的优劣,往往取决于教师指导的高下。平庸的教师作文课上通常把题目一扔,最多笼而统之地加几点写作要求与注意事项,然后就放任学生自由写作了。而高明的教师则能通过科学精妙的指导,让学生一作获一得。那么,在初中叙事类作文中,教师应该如何指导学生呢?笔者通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发现,关键在于创设感受性叙写境界。

一、感受性叙写境界的内涵

所谓“感受性叙写境界”指的是教师在叙事类作文指导时所创设的,从写作者的体验出发,对人、事、物的一种叙写方式。这种叙写方式带有浓郁的感情色彩与主观色彩,因而更能使文章生动感人,也更具个性特色。“感受性叙写境界”具有以下两大特征:描写性与想象性。

那么,“感受性叙写境界”该如何来创设呢?笔者拟以初二年级随堂作文指导《拙政园游记》为例予以诠释。这是一篇游记体叙事类命题作文,在初中作文教学中极普通的一次作文练笔题,笔者前后观察了三位老师的指导,出现了三种截然不同的学生习作效果

二、教师1的作前指导:基于叙述的纯客观性的空洞地叙写游历经过

下面是教师1按来龙去脉为序指导学生写游历的案例:

同学们到拙政园游览之后,怎样把它写下来,而且有充实的、活泼的内容呢?

1.按游览的顺序叙写景物。 我们要按照见到景物的次序来所写看到的景物。观察景物,通常有两种方法。一种就是定点观察。二就是移动观察,它又叫移步换位法。

2.抓住游览重点,详写过程。我们要把看到的景物中印象较深的写下来,其余地可以写得简略些。我们在一边参观游览,一边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仔细观察。

分析:上述案例很明显是以游踪为序来指导学生“纯客观性”的“空洞”地写作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把整篇作文指导分成两大块,一是写作的顺序,二是写作的内容。这种指导看似言之有理,实则空泛无物;因为只要具备正常思维的学生,写游记都会按游览顺序进行,都会把游览过程中所看到的景物记录下来的。

第二,整个指导充斥着“记录”意味。就是要求学生看到什么就写什么,极少写作者的情感成分融入其中,而写作必须要有写作者的感情介入的。

三、教师2的作前指导:基于描写的主观性的细致地叙写游历情形

描写,就是把所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描写能再现事物栩栩如生的具体形象,让读者如见其人、似睹其物,它是作文的基本功。好的描写要达到生动、具体、形象。以下是教师2对本次游记写作进行的描写指导的案例:

拙政园是园林建筑的典范,可以说一步一景,如诗如画。那么,我们如何去描写这番美景呢?

1.要会抓细节描写。你在本文中可以抓住园中让你最为动情的某处景物进行细绘。

2.要善用修辞。拙政园中的景物可圈可点处颇多,你尽可以加以细细品味,然后用精妙的比喻等修辞予以描绘。

分析:教师2教会了学生从细微处入手去描写景物特点,把自己对拙政园景物中最感兴趣的部分的形貌与状态表现出来;在描写时通过运用各种修辞尽量把园林中景与物写得形象生动;而且,还教会学生立体地全方位地描写这些景物,以期尽量丰富地展现其风采。应该说,这样的指导至少给了学生以具体的方法,让学生有了抓手。此其一。其二,由于描写需依赖于细致的观察与思考,因而也就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

但是,这样的指导带有明显的偏颇性,即让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描写固然需要细致、多角度与全方位,需要运用修辞,从而使文章生动可感;但这仅仅流于方法的指导而非思维的点拨。“描写”滥觞于什么呢?教师2并没有告知学生。

四、教师3的作前指导:基于想象的感受性地叙写游历情状

对作文而言,想象,就是把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及形象间的某种联系。?想象在作文中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做样的,它可以是包含了想象的一句话,可以是充满了想象的一段话,也可以是充满了曼妙想象的整篇文章。

下面是教师3对本次游记写作进行的想象指导的案例:

写游记,写拙政园的景物,贵在写出自己对院内景物美的独特感受。我们要想方设法让眼前的这些景物活动起来,引发你的情思;让自己的心灵敏感起来,感受景的情致,从而形成情景交融的意境。具体做法有二:

1.构思之“活”。就是通过想象,把没有关联的两个景物写得有联系,从而让景物灵动起来。借助“想象”而产生了联系,能沟通古今,化实为虚,造就了神奇的效果,这就是构思之“活”。

2.静景之“活”。就是通過想象,运用拟人、比喻等手法,将静的东西写成动的,从而让景物也具有生物特点。

分析:写景是为了抒发感情的需要,情是景的灵魂,景是情的依托。只有达到情景交融,才能带领读者进入“游”的境界。而这一目标,完全是依托“想象”来达成的。教师3显然抓住了作文思维的本真,即形象思维的主要构件“想象”这一要素。因为我们在游记中所要表达的显然不只是客观景物的再现,而是游历者对这些山、石、草木、建筑等等园林风物的主观感受,正如示例中所展现的,想象给了这些风物以无限的灵动之美。古人所谓的“思接千载,神游万里”就是想象给人带来的时空的衔接与拓展。

五、比较分析

同一节课,不同的教学设计,产生了不同的教学效果。究其根源在于教师不同的教学理念。从上述3个案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

教师1把写作这篇游记的基本要求似乎都告知了学生,但这种指导是笼统而空泛的。较之教师1,教师2的指导显然要具体而具可操作性;但是,该教师在指导时所注重的是写作对象拙政园的主体景物的描绘,而忽略了游览主体即写作者对拙政园景物的主观感受。

教师3的指导显然已经触摸到了形象思维的本真。或者通过回忆,或者通过形象的联想,我们可以将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等形象,作多角度与全方位的展现。同时,写作者通过这种想象,跨越了事物间的鸿沟,由此及彼地阐发联想,创作出新的艺术形象。从而使作文的内容实现了转换,也使语言活跃起来,变得栩栩如生,生动可感。

创设感受性叙写境界,主要思维是想象,语言表现则为描写。它所强调的是写作个体对叙写对象的感受性与体验性,是对叙写对象的一种主观观照与呈现。因而,它更接近叙事类作文教学之本真。

参考文献:

[1]黄厚江 《语文的原点》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1版。

篇5:苏州拙政园作文

一走进那古色古香的园门,就看见了一座座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参天古木。往前再走几步,只见一座巨大的假山立在眼前,它叫“辍云峰”,像一个巨大的屏风一般,挡住了我们的视线,周围的一簇簇鲜花,显得格外亮丽。

绕过假山,便来到了“荷花池”。荷花池中,一条条鱼儿活蹦乱跳。“那是锦鲤!”导游说。我拿起几粒鱼食,向池中撒去,鱼儿们就争得你死我活,可高兴了!

篇6:拙政园游记作文

我们来到拙政园,这里的每个景物都让人耳目一新:小飞虹是苏州园林中极为少见的廊桥,朱红色桥栏倒映水中,水波粼粼,宛若飞虹,故以此为名;听雨轩与周围建筑用曲廊相接,轩前一泓清水,池边有芭蕉、翠竹,轩后也种植一丛芭蕉,前后相映。虽然这些景点巧夺天工,但都不足以让我印象深刻。令我流连忘返的`是那挺立在池中的荷花。

池中绽开的荷花,像一个个披着轻沙在湖上沐浴的仙女,亭亭玉立,娇羞欲语,清香阵阵,沁人心脾。它的花瓣洁白如玉,晶莹剔透,十分饱满,荷花中央有一个嫩黄色莲蓬,莲蓬向上的一面有许多小孔,里面睡着莲子宝宝。在阳光的照耀下,那些“池中仙”昂首挺胸,沐浴着大自然赐予它们的阳光浴,一阵微风吹来,它们便随风摆动,翩翩起舞。一些还未开放的花苞,宛如害羞的小姑娘,迟迟不愿展开它那可爱动人的脸庞。

篇7:拙政园高中游记作文

——易君左

一片片水泥森林干涩了眼球,一条条密集车龙烦扰了心胸,试图在姑苏城里找寻心灵天堂般的栖息地,于是我把希望种在那古老的苏州园林里。

这次游览“拙政园”,我曾满心以为我的希望就要发芽了。

迫不及待地跨进园门,迎面便见绿盖层层,红荷点点,疑惑的是没有池塘。原来荷花都种在一个个大瓦缸里,缸水甚浊。淡了芳香,减了玉肌,花中君子在尺寸中坚强,只可“远观”的莲花竟能“亵玩”,闪光灯成了这些失去意韵的荷花的唯一礼物。

后来我入园才知“瓦缸种荷”比比皆是,不堪为奇。

过小苑,穿长廊,眼前豁然一片荷塘。“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周敦颐的《爱莲说》如那泛光的塘水涓涓地叩响我的心扉,遥望见碧绿丛中芙蓉仙子正淡淡地微笑,那清丽绝伦的身姿摇曳着,醉倒在夏末微醺的风里。

思绪飞扬,遥想当年帘栊之中也许有位娴静如水的姑娘,凭栏独椅,眼眸如波,享受那“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清净,欣赏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明丽,这该是怎样的一种诗意的栖居啊。

可是母亲的呼唤把我拉回了现实,该留影了。我清楚地意识到我置身于涌动的游客群里,而偌大的池塘也密密麻麻围满了花花绿绿的身影。人们争着寻找一块块位置合适的石头,摆好平生最灿烂的表情,在闪光的瞬间与荷同乐。这荷塘简直成了天然照相馆。

岁月把那静静赏荷的昔人淡褪,现实的洪流带来了好多匆匆的摄影师。芙蓉仙子寂寞了,她只是相片的背景,又何时能等来一个只为赏荷而赏荷的相知?而那些屈身瓦缸的同胞们也只能把满腔的悲哀与委屈倾诉给温热的夏风。人们把荷花的丽姿塞满相机而去,却不让高洁清新的荷风吹过干涸的心田。

擎雨盖下一群肥金鱼正肆无忌惮地吞食游人撒下的美味,欢乐的浪潮涌过,我却分明看见芙蓉仙子绯红的双颊上漾起一丝苦涩的微笑。

沿着曲折的石桥向池心水阁漫步而去,那飞檐朱漆,画栋雕梁,即使被粉刷多次也掩不住百年的沧桑。它像一位鹤发童颜的老者,泰然注视着鱼贯而入的俗客。也许这里曾停泊着沉静清澈的心灵,也许这里曾积淀着淡泊悠然的生活原味,可水阁仅在扮演一个歇脚点的角色。我看见它幽深的倒影皱着眉头,似在哀叹那不被人理解的寂寞。

转过水阁,几只鸳鸯正乖乖地傍岸而游,不远处是森严的水中竹栅栏。飘零的荷瓣与废弃的包装纸同在波中流,一如古典与现代难解的尴尬。

下了曲桥,拐上一条青葱的石道。我不禁遐想“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情状,还有“小园香径独徘徊”的境界。心若能找到这样一个所在,徘徊也是种安定。试图在石阶上捉摸古人的屐痕,却惊讶地发现这些石块早被磨得森亮,泛着寒光。于是我赶紧走过这些圆滑的沧桑,也许曲径通幽处会有一花木深掩的禅房。

空气里渐渐飘来袅袅的吴侬软语,古木葱茏的小径尽头原来是苏州评弹栖居的地方。奇怪的是我只闻播放的评弹声却不见有观众,空荡荡的大厅外一穿蓝褂的弹词说唱者正坐在朱漆雕栏上懒散地晃腿,黛瓦下一穿旗袍的女子用无聊的眼睛向我张望,那眼神让人心底发毛。我急忙撤了出来,暗忖他们那爬满寂寞的心事,亦或这是苏州评弹的寂寞?

园里最多的是典雅错落的亭台阁榭。杜牧的“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可以很好地拿来下注脚。那静坐雕花木椅上,沏一杯香茗,捧一卷书细读的安谧充实,那“眀月楼高独倚”的清静心绪,那“萧条梧竹月,秋物映园庐”的闲淡自适,是多么令人羡慕的生活。可我只看到一群群人争着踩踏象征祥瑞的门槛,争着抚摸代表财运的木雕,“秫香馆”古朴的木椅上是摩登女郎在大声谈笑,“梧竹幽居”别致的门洞如交通要塞般繁忙。很少有人去注意那积灰的镂花、朱红的窗棂上承载的生活细节,很少有人去品味那发白的青瓦、剥落的墙皮里蕴蓄的古老风貌,也很少有人在穿堂而过的瞬间瞥一眼墙上孤零零的字画。

于是那些精美的楼宇们只能痛心地看着昔日活在身上的安适恬淡的日子在历史的波涛里死去,哪怕一丝宁静淳朴的气息也无法在游客的心中找到归宿。伫立的粉墙飞檐在沉默中孤独,无言的忧伤跌落在裤脚擦出的风里。

当旅游成了大多数人盲目的拍照与走路,我也只能在飘渺的古典幻梦里找寻心灵的天堂。

寂寞古园,芙蓉君子不遇红颜知己的惆怅如满池泪光点点的碧水般脉脉,亭阁楼台难觅真心归人的愁怨如满园沉香碎屑的气息般漫漫。如果那些失了棱角的石头还记得,如果那些修剪一新的古树有知,它们一定很清楚曾经的曾经园主人宁静平和的生存状态是多么值得现代游人去珍惜体悟。

诚然,我们和这片古园有着上百年的时光隔阂,逝去的一切永远不可能追回。推想园林保护者的初衷,除了留存一份文物外,大概也希望这片闹市夹缝中的古园能为颗颗浮躁喧嚣的心降温,能暂时栖息那在俗世繁华中闯累的人,能保留一份真正的姑苏情怀。

如今,“拙政园”果然热闹非凡。游客们疯狂留影的闪光灯,导游们津津有味的飞沫,孩子们攀登跳跃的身影,还有肥金鱼大口大口的美食,无不泛滥成欢乐的海洋。殊不知这一切都和园林保护者的初衷南辕北辙,都加深了古园的寂寞。而我更害怕看到整个姑苏文化的大寂寞。

容不得太多细想,离别在即。走出园门时又见那“瓦缸之荷”苦闷的脸庞,我突然意识到自己也是个匆匆的过客,或许也给古园添了一层寂寞,于是顿感惶惶与愧疚。

在大门前全家合影后,我蓦地发现自己满心以为要发芽的种子已经枯萎。

篇8:苏州拙政园远香堂山水意境

【关键词】 园林;山水;意境;远香堂

“石令人古,水令人远。园林水石,最不可无。要须回环峭拔,安插得宜。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又须修竹、老木、怪藤、丑树,交覆角立,苍崖碧涧,奔泉汛流,如入深岩绝壑之中,乃为名区胜地。”这是文震亨在《长物志》“水石”部分开头一段的论述,不但极为精到地点出了山水在园林建造中的重要地位,也对叠山理水应遵循的法门做了准确表述。文震亨是吴门画派代表人物、明四家之一文徵明的曾孙,其兄文震孟建“药圃”,乃今日苏州城内“艺圃”之前身。文氏一门是吴中旧族大户,以诗文笔翰闻名其时。文氏家族与园林的关系,以文徵明参与拙政园建造最为世人关注。

拙政园由明御史王献成始建于明正德八年(1513年)。其时王氏为奸臣所害,罢官归隐吴地,以“明法守轨”、“直躬殉道”闻名于同代士人,且王氏博学多才,富收藏,家有宋蔡襄、元赵孟頫等人的名贵字画、稀世珍宝,在风雅之士中亦极富声望。王献成不但与文徵明有着情同手足的关系,他者如沈周、唐寅、徐祯卿等都和王氏友谊甚厚。文徵明最早的一首咏“拙政园”诗写于正德九年,虽然有学者认为并无确切史料证明文徵明直接参与了拙政园的设计、建造,但从文徵明一生有五十多首咏“拙政园”诗、著《王氏拙政园记》、绘《拙政园图》三十一景来看,拙政园山水楼台、花草竹木体现出的布局风貌,是与文徵明乃至明代文人画家所崇尚的疏朗简淡、水木清华的山水意境相一致的。吴门四才子之仇英应王献成之邀也曾为拙政园绘《园居图》,画中松柏苍然、枝干虬曲、溪流潺潺、板桥轻架,茅舍竹屋中有士人二三端坐,神情自在、姿态闲适,好一幅明瑟淡雅的文人写意山水图卷。

拙政园自建园之初即以山水之胜著称于世,虽历经五百年而园主屡易,园景多变,但一般认为,今中部景区之大体格局、池水风貌、山石建构,仍能体现出明代池广林茂、旷远缥缈的遗韵。

远香堂是中部景区的主体建筑,南北皆理水叠山,是左右全园布局的核心所在。

远香堂为四面厅,应为嘉庆年间查世琰为园主时所建。堂单檐歇山顶,正脊两侧有鱼龙吻装饰,以示避火震灾之意。侧脊有麒麟塑雕,寓意长寿、福禄与美好。堂面阔三间,四周围以透明玻璃落地长窗,整齐大气,尽收四面景物。环视一周,则山光水影,犹如动态山水长卷印入眼帘(图1)。

一、黄石假山之“高远”、“深远”意境——远香堂南

远香堂南有空地数尺,右侧栽植高大挺拔的百年广玉兰三棵,左侧为“玉泉”古井,井后衬以小块牡丹花圃(图2)。远香堂朝南主景是一苍古刚健、纵横耸立的黄石大假山,假山后为中花园旧时腰门入口处。此处建假山原意为障景之用,开门见山(图3),则偌大园子、诸般胜景皆被遮挡,转到山后,豁然开朗,别有天地,这是古代造园先藏后露,欲抑先扬的典型手法。也是历来为研究者反复引用的《红楼梦》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中,贾政同宝玉在众清客陪同下参观大观园入门时所见布景。“遂命开门,只见迎面一带翠嶂挡在前面。众清客都道:‘好山,好山!’贾政道:‘非此一山,一进来园中所有之景悉入目中,则有何趣。’众人道:‘极是。非胸中大有邱壑,焉想及此。’说毕,往前一望,见白石崚嶒,或如鬼怪,或如猛兽,纵横拱立,上面苔藓成斑,藤萝掩映,其中微露羊肠小径。”

曹雪芹是否亲临拙政园实地,并因此以之为范例设计了心中的大观园,非本文所能探究。但书中描绘的假山障景之用,确实在拙政园找到了实例。远香堂南假山,主体以黄石堆叠,山腰、山顶有土,栽植树木,模拟真山景象,如“峭石挡门,群峰玉立。”整座山占地不大,但气势雄浑,山脚有穴,山中有洞,山顶有岫,两侧各有一条蹬道上山(图4)。山上有数块峰石耸立,中有一平台,石面斑驳,古雅简淡。东西两棵百年香樟树,浓荫蔽日,枝柯交错,与山中桂树、榆树等共同组成了幽谷深林的景象(图5)。山北脚下设深潭小池,因水面较低,遂形成了危崖临碧渊的山水意境。

北宋郭熙的山水画论著《林泉高致》,将山水画中的透视关系与意境构成总结为“三远”,即“高远”、“深远”、“平远”。北宋是中国山水画充分成熟的时期,形成了代表北方画派的荆(浩)关(仝)山水、李(成)范(宽)山水,代表南方画派的董(源)巨(然)山水,此三家山水之成就构成了中国古代山水画的第一高峰。北方山水画模拟北方峰峦叠嶂、山势巍峨、峡谷陡峭、石体坚凝,瀑布飞泉、深林大木的自然风貌,整体气势苍古浑厚、气势峻拔,表现的是“自山下而仰山巅”的“高远”和“自山前而窥山后”的“深远”之意。南方山水画则独具江南山水空阔明净、烟雨濛濛、疏林远山、溪水平坡的“平远”之境。

苏州园林叠山理水之法则、构思多源自古代山水画理念。计成著《园冶》开篇“自序”即说:“少以绘名,性好搜奇,最喜关仝、荆浩笔意,每宗之。”虽然计成参与建造的园林今已无存,但从现存苏州园林假山来看,凡佳例基本上都能符合山水画中的“三远”效果。

于远香堂南望黄石假山,前有平台、中隔以深潭,潭边桂树斜伸,枝桠低拂水面,掩映树后山石。山西侧有石桥渡池,曲廊环山。东侧土坡上一棵三百年枫扬,枝粗叶茂,枝叶由山前延伸至山后,愈发烘托出浓荫深谷,山林幽寂的意境,细细体会确实有“自山前而窥山后”的“深远”之意。有经验的山水画家,通常会觉得三远之中“深远”最难表现。元代王蒙《具区林屋图》用四面环山、层层溪谷、鳞次栉比的屋宇表现幽深奥衍的感觉。此处黄石假山后为旧时腰门,环以围墙,山后屋檐隐约,大门紧闭,光影暗淡,可以说在极为有限的空间里最大可能的营造出“深远之意重迭”、“深远之色重晦”的效果(图6)。

刘宋宗炳在《画山水序》中认为,“竖画三寸”可以产生壁立千仞的感觉。在园林叠山想要表现出山之高耸,可以参考山水画理中的斧劈皴法,将石头竖向堆立为主,适当掺入若干横向块体,构成错落多姿、纵横有致的峰石意趣。“峭壁贵于直立,悬崖使其后坚”(计成《园冶·掇山》),远香堂南黄石假山,山不在高,但整体气势苍古竖直、挺拔刚立,与山前小潭形成了“高远之势突兀”的山水意境。假山运用“峰立为竖”的手法,参照善于表现北方雄奇山水特点的斧劈皴法,将石块竖向累成耸直峰体,构造出山高巍峨、挺直向上的观感。同时,临近山前小潭的水边,连用三到四层竖向岩层结构,既构成稳重坚固的底座,又模拟出自然悬崖的效果,与低水位、小池面的深潭形成了强烈对比,让人宛若置身高山深渊之前,而高远山水之意境尽得之(图7)。山头之峰、岫、崖则以文徵明喜用的矾头皴法收笔,较好解决了黄石掇山起脚易而收顶难的问题(图8)。

二、一池三岛之“平远”、“深远”意境——远香堂北

“池上理山,园中第一胜也。若大若小,更有妙境。就水点其步石,从巅驾以飞梁;洞穴潜藏,穿岩径水;峰峦飘渺,漏月招云;莫言世上无仙,斯住世之瀛壶也。”(计成《园冶·池山》)计成对于池上理山的论述,为读者描绘出一幅山水迤逦、流云飘渺的洞天仙境。远香堂北水池中三座似断还连的小岛是现存古典园林池上理山的佳例,三座岛大小适宜、形状各一、体量协调,由东向西一字排开,形成了江南山水独特的“平岗小坡”山水意境,是名副其实的“园中第一胜也”。

江南山水润泽秀丽,草木蓊郁,洲渚迂曲,水边有蒲苇点缀,林麓有松柏掩映。在浩瀚的江水和起伏的长山间常常弥漫着烟云水气,呈现出迥异于北方山水的轻柔淡雅、云雾显晦的南方山水特点。表现在山水画位置经营中,则是“平远”、“深远”为主的布局方法。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元四家之一倪云林的近坡树、中湖水、远小山的三段法。这种隔水望山的山水画布局,在明清古典园林得到广泛运用,是园林主厅堂对景常用的设置方法。

远香堂北有东西向延展的荷花池,介于水面和建筑之间,是大片开阔宽敞的露台,围以低矮石栏,平缓疏阔,推远了水的距离(图9)。池面空旷疏朗,池水清澈明丽,于三岛间回环往复、曲折萦绕,表现出了“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的“平远”山水意境。隔水相望的三座岛山,以曲桥贯通,主山“雪香云蔚”居中,与远香堂为对景。山呈梯形,山顶平而山势缓,遂建横长形卷棚歇山顶“雪香云蔚”亭于山上,体量适宜、比例和谐。主山以小桥、短堤接东西“待霜”、“荷风四面”,形成山回路转、曲径通幽的自然山林意趣(图10)。

“雪香云蔚”与“待霜”两山,皆以黄石带土形式叠造。山脚采用两到三层横向岩层结构,参照云林善用的折带皴法堆叠,山势平缓而凝重。驳岸用 “垫”法将石头构成出头之状延伸入水面,形成犬牙交错的沿池效果(图11)。三层以上以土多石少法收顶,与自然山形更为接近。两山间沟壑,以水平结构中穿插个别竖向大石块法堆叠,模拟自然界的幽谷深涧,而有“深远”之意(图12)。

与远香堂南以黄石为主堆叠假山不同,堂北“雪香云蔚”与“待霜”两山是典型的土石山,颇符合李渔所认可的园林假山之“无补缀穿凿之痕,遥望与真山无异者。”李渔认为:“累高广之山,全用碎石,则如百衲僧衣,求医无缝处而不得,此其所以不耐观也。以土间之,则可泯然无迹,且便于种树。树根盘固,与石比坚,且树大叶繁,混然一色,不辨其为谁石谁土。立于真山左右,有能辨为积累而成者乎?此法不论石多石少,亦不必定求土石相半,土多则是土山带石,石多则是石山带土。”“雪香云蔚”与“待霜”两山土石各半,山上林木茂盛,确实有混然一色的效果(图13)。不过据《苏州园林名胜旧影录》图片所示,20世纪20年代的两座山岛以土为主,只在山脚随意散置黄石数块,似乎更符合云林疏淡简约的山水风格。如今山脚沿池全用石块,堆叠痕迹明显,曾被陈从周先生批评为“满口金牙”。

“信足疑无别境,举头自有深情。蹊径盘且长,峰峦秀而古。多方景胜,咫尺山林,妙在得乎一人,雅从兼于半土。……深意画图,余情丘壑。未山先麓,自然地势之崚嶒;构土成冈,不在石形之巧拙。宜台宜榭,邀月招云;成径成蹊,寻花问柳。临池驳以石块,粗夯用之有方。结岭挑之土堆,高低观之多致;欲知堆土之奥妙,还拟理石之精微。山林意味深求,花木情缘易短。有真为假,做假成真;稍动天机,全叨人力。”(计成《园冶·掇山》)应该说远香堂南北假山虽非名家手笔,在改建过程中也有不足。但总体看来,依然表现出较强的山水画意境,是全园的精华所在,也是计成、李渔、文震亨等文人画家叠山理水理论的具体实践。

参考文献:

[1](北宋)郭熙.林泉高致[M].周远斌,点校纂注.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

[2](明)计成.园冶注释[M].陈植,注释.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3](明)文震亨.长物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5.

[4](清)李渔.闲情偶寄[M].江巨荣,卢寿荣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5]魏嘉瓒.苏州古典园林史[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6]茅晓伟,周苏宁,沈亮.苏州园林名胜旧影录[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7]邵忠.苏州古典园林艺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篇9:苏州拙政园导游词

各位游客 :现在我们位于的是苏州古城东北面最大的名园“拙政园”。它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合称为中国“四大名园”,被誉为“天下园林之母”。有人说,拙政园酷似我国古代文学巨著《红楼梦》中所描述的大观园,这话究竟有没有道理?还是请大家跟我走进拙政园,去探寻一下大观园的影子吧!

现在我们看到高高的砖砌墙门的正上方,有砖雕贴金的门额“拙政园”三个字。拙政园始建于明代正德四年(1509年)。明代御史王献臣因官场失意而还乡,以大弘寺址拓建为园,借西晋潘岳《闲居赋》“拙者之为政”句意,自我解嘲,取名为“拙政园”。王献臣死后,他的儿子以拙政园为赌注,一夜之间输掉了。自此拙政园400余年来,屡易其主,历经沧桑,几度兴衰。

拙政园与苏州其他古典园林一样,是典型的宅园合一,有宅有园,前宅有园的格局。拙政园的花园分东园、中园、西园三部分,整个造园以山水并重,以水池为中心,水面占全园的五分之三,亭榭楼阁皆临水而立,倒映水中,相互映衬。

各位游客:现在从园门进去便是东花园。入园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东花园的主厅“兰雪堂”。“兰雪”二字出自李白“春风洒兰雪”之句,有清香高洁、超凡脱俗之意。厅堂面宽三间,中间屏门上有一幅漆雕画,是拙政园的全景图。从图上看,拙政园氛围三个部分:东部,曾取名为“归园田居”,以田园风光为主;中部,称为“复园”,以池岛假山取胜,也是拙政园的精华所在;西部,称为“补园”,以清代建筑为主。整个院子没有明显的中轴线,也不对称,但错落有致,疏密得体,近乎自然,是苏州园林中布局最为精巧的一座。

走出兰雪堂,迎面有一组太湖石假山。这块名为“缀云峰”的假山高耸在绿树竹荫中,与西侧凉快形状怪异的石峰并立,叫做“联壁”。水池边山峰外形似船,俗名“翻转划龙船”。走到这里,似乎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大家可能都会联想到《红楼梦》中大观园进门处的假山,同这座假山极为相似。

兰雪堂的东北面,临水而筑的这座卷棚歇山顶的建筑,就是“芙蓉榭”。此榭为东花园夏日赏荷的绝佳之处。面对荷花池,背倚高墙,一边开阔,一边封闭,给人一种宁静的气氛。加拿大温哥华“逸园”中的水榭,就是参照此榭设计的。

芙蓉榭以北是一片紫薇草坪,中间耸立的那座重檐攒尖八角亭,名为“天泉阁”。阁中有“天泉井”,相传此井为元代大弘寺东斋的遗迹。夏日可在此阁欣赏紫薇花。这座建筑物,从外面看似乎是两层,在里面看却只有一层。欣赏苏州园林里的建筑物,高的楼阁要仰视。如果您站在“天泉阁”的戗角下,凝视飘动的浮云,您似乎感到楼阁正在蓝天中翱翔。这就是苏州园林建筑物上大都建有戗角的奥秘。这些戗角,除了有利于采光和通风外,主要是增加了动感和美感,成了苏州建筑的地方特色之一。

那座外观轻快明朗,体量较大的四面厅,称“秫香馆”。顾名思义,就是欣赏稻麦飘香的地方。“楼可四观,每当夏秋之交,家田种秫,皆在观望中。”现在所见到的“秫香馆”,其主体建筑是60年代重修拙政园时从东山搬迁过来的,体量偏大,与原景略有不同。

秫香馆西南,隔溪有一土山,上有长方亭,名“放眼亭”,取唐代白居易“放眼看青山”诗意,亦曾叫“补拙亭”。在亭中居高临下放眼四望,东园景色尽收眼底。

东中花园以这条复廊分隔,复廊的墙壁上开有25个漏窗,不同的团被水中波纹反射叠印,随着步移花窗的变换,园内景色也不断地变化。穿过复廊的黑漆大门,便到了中部花园。看这座半亭倚墙而作,亭中有一圆拱门,三面凌空,长廊似虹,故名“倚虹亭”。站在倚虹亭旁,向西眺望,极远处又有一亭,亭内也有一圆拱门,这就是西花园的“别有洞天”园门。而在亭台楼阁旁,小桥流水之上,古树花木之间,屹立着一座宝塔,那就是园外远处的北寺塔,给人以一种“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感觉。这一借景的手法,运用得很成功,园主确实费尽了心机。因为中部花园东西长,南北窄,有一种压抑感,浴室园主利用低洼的地势凿池叠山。用假山遮住两边的围墙,而池面上留出了大量的空间,使人感到开阔而深远。中部花园里的建筑物,大小不同,形状各异,高低错落,疏密有致。

中园是拙政园的主体部分和精华所在。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分布着高低错落的建筑物,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现在各位请看池岛假山,池岸曲折,水绕山转。假山上的“悟竹幽居”,山顶的“待霜亭”和“雪香云蔚亭”点缀其上。从东面看,一山高过一山;从南面看,一山连接一山;从西面看,一山压倒众山,具有中国山水画的传统构图特色,也体现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意境。

下面我们先来观赏“悟竹幽居”。此亭俗称“月到风来亭”。与众不同的它是一个方亭,4个大大的圆洞门使人马上会联想到八月十五的月亮。人站在其中向外看,犹如四个巨大的镜框镶嵌着苏州园林一年四季的风光:北面青竹石笋,西面嫩荷吐尖,南面梧桐秋雨,东面梅花怒放。亭内有文征明的书额和对联:“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慢慢品味,似乎有皓月当空、清风徐徐和远望群山、近看流水的那种赏心悦目的感受。

跨过九曲石板桥,沿着弯弯曲曲的山间小路缓步登山,这座轻巧若飞的亭子就是“待霜亭”。“待霜”取义于唐代诗人曾任苏州刺史的韦应物的诗:“书后欲提三百颗,洞庭须待满林霜。”字里行间透出了一股霜浓橘红的山野气息和泥土芳香。

穿过丛林,越过小溪,步上石阶,就到了“雪香云蔚亭”。它位于岛的中央制高点。居高临下,与远香堂遥遥相对,站在亭内,园中各处亭台楼阁一览无余。停住上有文征明手书的对联,上方还有明代画家倪云露的“山花野鸟之间”题额。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中部花园的中心池边,这里四面环水,三面植柳,围绕水面,有荷风四面亭、香洲、见山楼、倚玉轩、小飞虹、小沧浪和远香堂等景点。

湖中岛上的“荷风四面亭”上有一幅很有趣的楹联,不仅描绘了此处的景色特点,还巧妙地点出了四季景:“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楹联上联仿济南大明湖“小沧浪”清代书法家铁保所书的楹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下联则仿照唐代诗人李洞的“看待诗人无别物,半潭秋水一房山”。

与“荷风四面亭”隔山相望的是“香洲”。“香洲”的“洲”同“舟”同音,实际上是一座船型建筑物,可称为石坊或旱船,似乎是一只官船在荷花丛里徐徐而行。而这艘石坊由亭、台、楼、阁、榭五种典型建筑组合而成:船头为荷花台,茶室为四方亭,船舱为面水榭,船楼为澄观楼,船尾为野航阁。苏州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古代大都以舟代步,家家临河,处处通船,所以在园林中也建有石坊。同时石坊也可以经常提醒人们“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借此表白园主“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心迹。

经过九曲石桥,沿着游廊走,就见到“见山楼”,古代叫做“藕香榭”。见山楼语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名句。它三面环水,似苍龙嬉水,楼是龙头,水廊是龙身,云墙是龙尾,门洞是龙嘴,曲桥是龙须。相传此楼曾被用作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的办公之处。登楼远眺,可见苏州西南的灵岩山。这里视野开阔,为北部的主景区,与南部次景区小沧浪、小飞虹和得真亭的空间窄小的布局形成对照。

从“见山楼”沿着游廊往南走,可以来到“小沧浪”。“小沧浪”的出典是《楚辞·渔夫》,原话是“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用现代的语言来解释,就是倘若朝廷清明,我就洗洗帽缨,准备出仕辅助朝纲;倘若朝廷昏庸,我就洗洗双脚,决心引退逍遥自在。“小沧浪”是一座三开间的水阁,南窗北槛,两面临水,跨水而居,构成一个闲静的水院。站在“小沧浪”前往北看,廊桥“小飞虹”倒映在水里,水波荡漾,犹如彩虹。这里是观赏水景的最佳去处。只见藕香榭前各路水源汇聚一池,似乎“浩浩荡荡,横无际涯”,到了香洲前,突然分流四去,其中一条支流弯弯曲曲,扑面而来,经过“小飞虹”,过“小沧浪”,有种余味未尽的感觉。

从小沧浪往东走,就来到了“远香堂”。远香堂位于中部花园的中心位置,回抱于山池之间,后面宽阔的平台连接荷花池。夏日荷花盛开时,荷风扑面,清香远送,所以称为“远香堂”。远香堂建筑形体高大,而且厅内没有一根阻碍行动和视线的庭柱,四面都镶有玻璃,可以坐在厅里品茶、聊天、看景。厅的南边是一座峻峭的黄石假山,北边是池岛假山,东边山坡上有“绣绮亭”,西边池塘边有“倚玉轩”,给人以近山远水,山高水低的感觉。“远香堂”匾额原为乾隆年间著名学者沈德潜手笔,现为近代书法家张辛稼补书。两边有一副对联,共80字,是苏州诸多园林中最长的对联,记载了当年八旗奉直会馆达官贵人聚会时的盛况。苏州古典园林建筑物,十分重视意境的设计,用大量的匾额楹联书法作点缀,既记述了名园的历史,又点明了景点的精华,还书法了园主的情怀。

远香堂的东南角圆洞门中,深藏着一组各具特色的小建筑,闲庭别院,这里被称为拙政园中的“园中园”,因种有枇杷而得名“枇杷园”。各位游客走到这里,见到前面一道云墙,两面种有牡丹,正当“山穷水尽疑无路”时,再往前走就发现黄石堆砌的假山遮住了旁边的一个门洞。当我们步步走近时,门洞渐渐扩大,你会发现门洞像一轮明月,镶嵌在白色的云墙上。穿过门洞后,这轮明月又被这边的黄石假山慢慢地遮住了。从月洞门外向南看,嘉实亭掩映于枇杷丛中;入洞门回首北望,掩映于烟波林木中的雪香云蔚亭与月洞门、嘉实亭同在一条视线内,收到了隐蔽对景的效果,由此可见,苏州古典园林在辟门开窗时,除考虑到出入和采光外,力求处处有景,景随步移。

枇杷园以庭院建筑为主,有玲珑馆、嘉实亭、听雨轩和海棠春坞等。这些建筑把空间分为3个小院,而小院既隔又连,相叠穿插,空间和景物处理上富有变化。每个庭院的天井,用肉眼看大小一般,但用脚步量一下却发现相差甚大。原来“玲珑馆”前的云墙造得较矮,视野开阔就显得大。而“海棠春坞”尺寸比较小,但开了几个漏窗,使天井显得比较宽敞。“听雨轩”前的天井面积比较大,就开了一个小池塘,使天井大小适宜,园景丰富。当年园主喜欢同家眷在这里,一边品尝苏州的船点,一边细听那余地打在瓦楞片上、芭蕉叶上、碎石地上,发出各种声音,陶醉在大自然的音乐创作之中。“嘉实亭”里有一幅对联“春秋多佳日;山水有清音”,用在这里,惟妙惟肖。

从中花园穿过“别有洞天”的圆洞门后,就来到了西花园。西花园的主体建筑 “卅六鸳鸯馆”和“十八曼陀罗花馆”是鸳鸯厅结构。外面看是一个屋顶,里面是四个屋面;外面看是一个大厅,里边分为两个客厅,北面客厅是夏天纳凉用的,南面客厅是冬天取暖用的。进门时,圆洞门上方的“得少佳趣”篆体砖雕把我们引入佳境。北厅“卅六鸳鸯馆”馆名为清代状元洪钧所书,南厅的“十八曼陀罗花馆”馆名出自清代状元陆润庠的手笔。鸳鸯是美满姻缘的代名词,曼陀罗花是延年益寿的吉祥物。曼陀罗花即是山茶花的别名,园主在小院中种了各种山茶花18种,故取名“十八曼陀罗花馆”。这个大厅造型别致,椽子为弓形和弧形,四角有耳房,相传是园主听昆曲的地方。这里四面窗格上都嵌有菱形蓝白相间的玻璃,构成美丽的图案,每当剩下烈日时,阳光透过窗户变成一道道蓝白相间的光束,洒在地上泛起阵阵凉意。如果游客们有兴趣的话,可以靠近蓝色玻璃窗往外看,只见屋顶上、树枝上、石块上、荷叶上,都像是洒上了一层白雪。

西北面的“留听阁”,取唐代诗人李商隐诗“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之意命名。南面飞罩是银杏木立体雕刻松、竹、海、雀的花纹,构图匀称,手法精巧。楠木镂雕的云龙图案落地罩和隔扇裙板上的蟠龙图案,相传是太平天国忠王府内的遗物。

在“卅六鸳鸯馆”北面池塘里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幢楼阁的倒影,这幢楼阁便是“倒影楼”。楼阁下层“拜文揖沈之斋”,就是“文征明先生和沈周先生纪念馆”。沈周是文征明的老师,后人将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四位画家合称“明四家”。到影楼中间屏门上雕刻着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的无根竹图,并配有诗词。

隔岸池边有一座小轩,像一把打开的折扇,俗称扇亭,取名“与谁同坐轩”,取义于苏东坡的词句: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扇面状屋面和扇亭与后山屋面恰似扇把的“笠亭”构成了一把完整的折扇。

上一篇:总结报下一篇:乡镇卫生计生工作总结